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世界报道

04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上下同心,守望相助 中国抗疫众志成城的生动实践
上下同心,守望相助
中国抗疫众志成城的生动实践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林晖、安蓓、黎昌政


  4月24日,随着最后一位重症患者核酸检测结果转阴,湖北省及武汉市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实现清零。

  从一度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战场、最高峰一天新增1.3万多例,到无新增确诊病例、重症清零,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重大胜利,武汉人民和全国人民携手,从冬到春。

  上下同心者胜,众志成城者赢。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人守望相助,为彻底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驰援


  4月18日,距离武汉“解封”已过去10天。晚上7点,列车长辛佳乐登上武汉开往漯河的G554次高铁。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当天,他值乘的就是这趟车。

  辛佳乐在列车上工作了7年,每年春运,看到的是满载的车厢,感受着乘客们踏上返乡路途的喜悦。而今年,他第一次面对空无一人的车站。

  “虽然70多天没有普通旅客出行,但武汉站运转从未停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物资源源不断汇聚武汉,全国人民和湖北、武汉人民一起,共同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辛佳乐说。

  疫情突如其来,湖北多地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医疗资源缺乏,救援物资告急!

  关键时刻,党中央紧急部署,充分考虑疫情现状、人力资源储备及受援地市医疗资源缺口等情况,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

  从1月下旬开始,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与此同时,地、空大通道也高速运转,成为记录众志成城战“疫”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正月初一,浙江、江苏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近300人需乘高铁驰援武汉,国铁集团迅速安排医疗队从杭州、南京分乘高铁到合肥会合,再换乘前往武汉。在合肥南站中转时,52名铁路干部职工组成接应小组,及时转运医疗队随车携带的12吨医疗用品,仅40分钟就完成转运工作。

  高铁武汉站是医护人员、医疗物资集中到达最多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三分之一以上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经高铁运达武汉站,再中转至各大医院。

  共产党员、值班站长贾青青为代表的33名高铁客运员组成的“头雁”党员突击队,平均每天要接车10多趟、转运医疗物资500多箱,最多的一天接车22趟。

  从1月23日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到3月下旬,全国铁路累计运送援湖北医护及救援人员约400批、约1.2万人;向湖北和武汉地区累计装运防控保障物资超过30万吨。

  4月15日中午,武汉天河机场出发大厅,《歌唱祖国》再次响起。

  最后一批撤离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约180人结束80多天的救助任务,从这里启程返京。

  从1月26日开始,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陆续赶赴武汉入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4月12日下午,中法新城院区C9病区正式关闭。109例重症、危重症患者重新赢得生的希望。

  疫情肆虐,空中大通道从未停息,争分夺秒,昼夜不停。

  1月23日至4月8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70余天,共有4400余架次飞机在这里紧急降落起飞,3.6万名援鄂医护人员驰援而来,超过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的调动规模和速度。

  在天河机场的飞行日志上,记录了这几个瞬间:

  ——2月9日,41架包机运送近6000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创下迎接运输保障医疗队人数最多的一天;

  ——2月13日,国产运-20等3个型号11架军用运输机,满载着人员和物资抵达,这是空军首次成体系大规模出动现役大中型运输机执行紧急大空运任务;

  ——3月31日,51架包机从这里起飞,接运7000余名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返程,创下民航执行的最大规模医疗队撤离任务纪录。

  各支医疗队从接到通知到组建完成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从集结出发到抵达武汉、湖北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相信中国采取的措施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由衷赞叹。

心手相牵,守望相助


  夜幕下的武汉灯光璀璨。以战“疫”为主题的“灯光秀”亮起,铸就了江城的“不夜天”。与全国各省区市名字同时亮起的,还有“感恩有你,共克时艰”。

  危难中,武汉不是“孤岛”,更不是孤军作战。全国人民与武汉人民一起,守护着这片家园。

  1月24日大年三十,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宋彩萍组织护士查房时,接到了出征武汉的命令。

  “疫情不等人,军人就该在战场冲锋!”从临危受命到整装待发,仅有4个小时准备时间。安置好所负责的病人后,宋彩萍急忙赶回家准备行装。

  时间紧迫,甚至来不及吃上一口摆上桌的年夜饭。临别时,16岁的儿子紧紧地把宋彩萍搂在怀里。他知道,每当妈妈紧急奔赴战场,正是祖国最需要的时候。

  当晚,450名白衣战士在茫茫夜色中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投入到紧张的医疗救治工作中。

  悬壶入荆楚,白衣做战袍。

  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就此启动。先后有来自军队和全国各地的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战“疫”前线,与湖北50余万名医务工作者并肩奋战、共战疫魔。

  望着一批批医疗队员们走下飞机时坚定的眼神,天河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应急办公室副主任李俊热泪盈眶:“武汉,有救了!”

  在白衣天使驰援荆楚的同时,广大建设者也从四面八方赶来,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武汉战“疫”贡献力量。

  除夕之夜,43岁的武汉市江夏区农民工胡晓红正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个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急需工人的电话打来,她扔下筷子就往工地跑。

  正是在像胡晓红这样的普通建筑工人的不懈奋斗下,仅除夕当天,遍布藕塘、土堆的5万多平方米场地全部平整,开挖土方15万立方米,足以填满57个标准游泳池。

  ——约10个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继建成;

  ——29个小时,首批有40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改建完成,开舱收治病人;

  ——一个月内,武汉市改建16家方舱医院,改造86家定点医院,新增6万多张床位,相当于新增60多家三级医院的床位数……

  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重大转变,离不开7万多名建筑工人不舍昼夜为疫情防控构筑起的生命屏障。

  心手相连、守望相助,每一个武汉的普通人,都活出了英雄的模样。

  汪勇,武汉一名普通的“80后”快递员。疫情期间,他偶然加入了一个医护人员车辆需求微信群。当看到群里一名金银潭医院的护士求助说“回不了家”,汪勇难以入眠。

  第二天早上6点,他瞒着家人,准时出现在医院门口。

  “我做这件事的初衷很简单,一天接送一个医护人员,可以为她们节省4个小时,接送100个就是400小时。400个小时,他们能救多少人啊!”

  从一个人接送到发展一个团队,汪勇组建了志愿团队,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

  免费接送,协调防护物资,采购生活用品,解决医务人员的吃饭以及修眼镜、修手机等各种棘手琐事……

  点滴微光,汇聚璀璨星河。

  ——武汉市江岸区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丰枫日日为社区群众采买药品,数十个药袋挂满全身;

  ——武汉市公安局神龙派出所民警肖利军细心守护着社区里的64位独居老人,每晚都到独居老人家里走访;

  ——46岁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卫女工朱连芳主动请缨,进入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协和西院进行保洁消毒工作……

  一双双手扛起重担,一份份爱接力传递,汇聚起战无不胜的抗疫力量。

同舟共济,勇毅前行


  1月26日,大年初二。在江苏老家过年的袁传伟星夜返厂,一个人“扛”起一条生产线。

  袁传伟是苏州盈玛精密机械公司的生产负责人。公司刚接到一批用于湖北医院消毒设备的“火线订单”,而工人们已经回乡无法赶回。原本需要5名员工协同才能完成的工序,袁传伟硬是一个人扛了下来。

  此后10天,这条“一个人的生产线”连轴运转,生产出100多套产品。

  疫情突至,正值春节假期。抗疫的战场上,口罩告急!医用防护服短缺!大量医用物资供应不足!

  疫情就是命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重点行业企业加班加点、增产扩产。

  一场上下同心的后勤保障战全面打响!

  这是与时间竞速、与病毒赛跑的中国效率——

  加紧建立重点企业生产临时调度制度,派出驻企特派员全力扩大国内生产;

  建立国家临时收储制度,组织多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能、增产、转产,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税收、金融支持,有力保障全产业链协调运行;

  加快疏通物流“堵点”,保障生产所需原料运输畅通,为疫情防控物资入境开辟绿色通道……

  2月29日,全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双双破亿,不到一个月产量增长十几倍。医用N95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96万只、166万只,医用防护服从日产0.87万件跃升至超过30万件,一线医护人员防护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这是同舟共济、全面动员的中国力量——

  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下,人民群众生活物资必须全力保障!

  多部门建立快速联动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重点保障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开辟食品、蔬菜、医疗物资等必需品绿色通道,撑起交通“生命线”;各地各有关企业对湖北省、对武汉市生活物资保障全力支持……

  疫情大考下,我国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电气水热等基本供应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基础工业品、基本公共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重启”的武汉,正在迎来新的希望。

  城市交通运转起来,公园景区陆续开放;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九省通衢之地、中部工业大市加快苏醒,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激活。

  4月8日,武汉“解封”当日,迎来2020年首场“云招商”。

  当天签约69个项目,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保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总金额达2451亿元。其中,11个总部项目落户武汉。

  潜江小龙虾、秭归橙、英山云雾茶……为解决当地农产品滞销问题,全国多地政府鼓励优先采购湖北农产品,各大央媒线上“带货”,全国人民纷纷“搭把手”,掀起了一股为“鄂货”下单的热潮。

  全国为武汉加油,武汉也为全国助力。

  4月22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进行最高测试速度试验。

  速度指针不断升高,直到跑出时速385公里试验目标值,在没有降速情况下通过裕溪河特大桥,创造了世界300米以上大跨高铁桥梁最高行车速度。

  此时,远在400多公里外的武汉,中国铁建铁四院线站处副总工程师李秋义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实时传送过来的轨道各项数值。

  “虽然还不方便去现场,但我们为裕溪河特大桥量身定做了轨道状态监测系统,有了这个‘千里眼’,设计人员在武汉总部就可以实时监控。”他说。

  同舟共济、勇毅前行。

  到4月17日,湖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复岗率分别达到98.2%、93%。整体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抗压前行的湖北,正如同今日中国的缩影。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一定能夺取战“疫”最终胜利。

  新华社武汉4月25日电

 
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专程前往国有制造业企业——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地调研,为加快复工复产、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包括制造业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只有审时度势、保持定力,毫不动摇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才能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有效应对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善于化危为机,在攻坚克难中开拓发展新空间。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也给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牢牢把握机遇、赢得未来。要加快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铺就长远发展的“高速路”。要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需要内外兼修,把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千方百计稳外贸,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要在挖掘内需潜力上下功夫,更好对接消费者需求,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商复市,努力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消费拉动力。

  当前,受疫情冲击,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遇到供应链受阻、资金链紧张、订单减少等诸多困难。越是非常时期,越要拿出切实有效举措,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要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房租、用工等成本,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国有大型企业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各方力量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让实体经济在淬炼中成长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河”农民网遇“海”专家
“河”农民网遇“海”专家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李继伟

  

  新河小县城要迎来上海大专家,大伙儿将学几手防返贫新招,脱贫户邢书泽盼这天已有些时日。

  谷雨一过,明媚的阳光铺洒在宋亮村百亩韭菜地里。眼前景象生机无限,老邢眉间却泛起愁云:“疫情还没散尽,电商专家还能给俺们讲课不?”

  新河县201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时,有近一半人口身处贫困线以下。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扶贫干部带着党中央的嘱托来到这里帮助乡亲们脱贫。

  “宋亮村的脱贫经历算是新河县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新河县扶贫办主任焦雨时介绍,老邢所在的宋亮村是有名的黄韭种植大村,特殊的水土条件使得黄韭长得快、品质好。从明代永乐年间到现在,已有五百多年产销史。

  世殊时异。近年来,各地也开始种植黄韭,市场趋于饱和,村里产品渐渐卖不出去,不少村民索性直接放弃种植外出打工。同时,习惯了市场安逸日子的村民,也从来没想过要在规模化种植、品质化包装销售等方面下功夫,“韭”香也愁巷子深,就算卖得出去也卖不上好价。

  一来二去,宋亮村不再闪亮,渐渐成了贫困村。“可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必须得想个法子让村子重绽光彩。”宋亮村村支书邢海龙说,被列为贫困村的消息一下子刺痛了村“两委”干部和乡亲们。

  宋亮村的致贫“覆辙”更触发了扶贫干部的思考。新河县机关事务局副局长、宋亮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立斐说:“要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让高质量农产品赢得更广阔的销路。”

  为此,扶贫工作队结合宋亮村黄韭种植实际,一方面帮助乡亲们“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引进来”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业师资力量,为黄韭种植量身设计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

  宋亮村的贫困户随县里去外地考察学习发现,但凡有起色的蔬菜种植业,规模化种植定是必须的要素,反观村子黄韭种植,历史虽悠久,但都是各家各户种植。用老邢的话说就是有些“不成器”。

  扶贫工作队同乡亲们统一了产业化种植黄韭思路,在扶贫资金支持下统一建起近20个黄韭种植大棚。宋亮村走上了合作社管理、规模化种植、集约式发展的黄韭产业之路,目前村子已摘掉贫困帽。

  但干部群众渐渐又在如何巩固脱贫成效、防返贫方面发现了新问题。邢海龙说,规模化种植后,产量上去了,但是市场销售渠道太窄,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积压产品,甚至“血本无归”。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乡亲们忧心忡忡。扶贫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琢磨着为宋亮村的黄韭开辟出“电商”销售门路。

  这也正是老邢急切盼望“海”专家——上海的专家,为“河”农民——新河的农民来传授电商本领的原因。

  为了防范疫情传播又能保障课程如期讲授,在扶贫工作人员的协调努力下,“脱贫攻坚电商专题讲座”如期在上海、北京、河北三地空中架起的“网络云课堂”举办。

  “手机也能成为新农具,上网和直播也能成为新农活!这又是一次解放思想啊!”老邢和村民们在智能手机上,远程听完上海财经大学电商专家井然哲旁征博引的精彩讲授后,兴致高涨。

  眼下,老邢正计划着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在电商领域开辟出一条“防贫路”。

  据新华社石家庄4月25日电

 
浙江绍兴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浙江绍兴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杭州电(记者李平)一边是被取消的外贸订单和断崖式下滑的营收,一边是因为留岗留薪而显著增加的生产成本,不少企业面临进退两难境地。在这特殊时期,浙江省绍兴市根据就业形势变化,积极推动企业减负、劳动力余缺调剂和技能培训等工作,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受疫情影响,绍兴小轩窗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近期出现了开工不足、劳动力富余的情况,企业负责人章建兰为这事曾急得团团转。

  “公司2月份好不容易将500多名外省员工接回来,3月中旬开始,企业1000多万美元的外贸订单被取消或延期,部分员工面临停工休假问题。这时候,绍兴市人社局开发了劳动力余缺调剂平台,帮助企业调剂43名富余员工到用工缺口的企业上班,稳定了员工情绪,保证了员工收入。”绍兴小轩窗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建兰说,企业业务好转后,将把员工接回来上班。

  “根据企业需求,我们4月份开发了劳动力余缺调剂平台。在这个平台,企业可在线申报富余劳动力用工调剂需求和阶段性用工短缺信息,后台导出后进行系统梳理,精准匹配劳动力供求信息。”绍兴市人社局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裘宏柱说,目前该平台已帮助8家企业近300名富余员工找到了“新”工作。

  用职业技能培训来稳定员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是绍兴市“稳就业”的重要做法。“疫情期间,政府鼓励企业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每人32个课时、每个课时2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浙江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商学院副院长张苏君说,趁着订单空窗期,公司开发了近50课时在线技能培训课程,组织六大工种2300多人参加了在线学习,通过2个多月的学习,员工工作技能显著提升。

  “目前,绍兴市150多家企业开展了操作技能、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线上培训,累计培训2.43万人次、培训时长60.75万小时,政府预计将发放培训补贴1700万元。”绍兴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沈晔峰说,越是疫情时期,企业和员工越需要苦练内功。

  拥有600多名员工的浙江金莱利印染有限公司,因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冲击。绍兴市人社部门得知企业情况后,根据政策第一时间返还企业2019年12月份社保费用52.55万元。

  “政府后续还将免征企业2至6月份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近180万元。”浙江金莱利印染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林峰说,阶段性减免、返还社保费用对中小微企业来说,不仅是一剂“止痛药”,更是一剂“强心剂”,帮助企业熬过“寒冬”,迎接“春暖花开”。

  截至目前,绍兴市已为2.03万家企业返还社保补贴3.96亿元,为9.74万家企业阶段性减免养老、工伤、生育等单位缴纳的社保费用6.14亿元;1440余家企业缓缴社保费1.67亿元。

  “绍兴市将继续做好劳动力余缺调剂、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减负降费等工作,切实帮企业渡难关、强韧性,保就业大局稳定。”绍兴市人社局局长黄奇凡说。

 
守护一江碧水,百年老港“转身”
守护一江碧水,百年老港“转身”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周楠、张晓迎、王昕怡


  矶,即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城陵矶位于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水面宽阔,不淤不堵,自1899年设关开埠以来,一直是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湖南省水路第一门户和对外贸易“北大门”。

  不过,破坏与光环相伴相生。机器轰鸣,矿石成堆,晴日漫天灰,雨天遍地泥,是港区居民对城陵矶港的深刻印象。噪音、扬尘、污水、怪味……每一样都难以忍受。

  “我家以前住港口家属区,从来不敢开窗户,灰尘经常铺天盖地。”港区居民涂良回忆。

  “煤炭、铁矿石在码头堆积如山,没有遮盖,一下雨就污水横流,从码头回来,鞋子都不想要了。”在城陵矶港生活了50年的聂志强,一直盼望这座老港口能有变化。

  2016年,长江的发展与保护进入新时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城陵矶港也终于迎来蜕变。

  在通常被称为“新港”的国际集装箱码头,每天产生生活污水100至120吨,加上高岭土等矿物集装箱的清洗污水,过去按三级排放标准处理后,再排入长江,给水体造成污染。2016年前后,城陵矶港投入1800万余元对此进行提质改造。污水处理系统升级后,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由三级提升到一级,集装箱清洗污水沉淀后进行循环利用。

  “你看,处理后的污水流到这里。”岳阳城陵矶新港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蒋海兵带着记者来到一个清水池,只见十几条金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废水”能养鱼,垃圾也要“验收”。蒋海兵介绍,此前已引进环保科技公司,对集装箱码头垃圾分类回收,靠岸船舶需取得“垃圾签收单”,才能到海事部门办理出港手续。还有靠港船舶岸电设施、港口高效节能系统、港口智能化运营信息系统等陆续投入使用,尤其是码头一期工程所在的340米长江岸线近年来进行复绿,新植草皮1.8万平方米、新栽乔木1230株,搭配上五颜六色的集装箱,俨然成了一个公园景观式港口。

  而一度面临可能要整体搬迁的“老港”,变化更是超出周边居民的想象。

  近日,一个被称为“胶囊”的巨型散货大棚在城陵矶港出现。它横卧岸旁,银色椭圆形外壳,充满后现代设计感的独特外形,加上其特殊功能,让它迅速成为“网红”。

  它是湖南省2019年6月开工建设的城陵矶港环保提质改造项目的主要工程。湖南城陵矶新港区管委会主任王文华介绍,“老港”是散货码头,铁矿石等货物过去露天堆积和转运,扬尘和水污染很大,有了这个巨型“胶囊”形散货大棚,船舶靠岸后,通过桥式卸船机把货物卸到皮带机上,再输送到大棚里,堆积或装进火车,整个过程全封闭,加上棚内持续喷雾,最大限度避免污染。

  4月25日,这个长470米、宽110米、高46.5米的散货大棚正式投入使用。新安装的设施能够在1.5小时内对一列有50节车皮的火车完成装车作业,不仅利于环保,也极大提升生产效率。据悉,为进一步减轻对长江生态的影响,“老港”5个泊位未来将缩减至2个,但每天的作业能力将由6万余吨提升至8万吨左右。

  “港口旧貌换新颜,变化大得简直难以想象,设备越来越新,环境正在变好,作为老‘港口人’,我们非常高兴。”聂志强感慨。

  守护一江碧水,城陵矶要继续与长江水相依相融,这座百年老港正在迎来绿色、高效的“转身”。 

    据新华社长沙4月25日电

 
“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4月25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车站,施工人员开展接触网调整作业。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上海公司推动衢(浙江衢州)宁(福建宁德)铁路福建段通信工程、信号工程、电力工程、电气化工程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目前来自10个省的900多名员工返岗就业。   新华社记者彭张青摄
 
京沈高铁始发站紧张施工
京沈高铁始发站紧张施工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4月24日,中铁建设集团的工人在京沈高铁始发站星火站施工。目前,北京星火站钢结构主体正在紧张施工。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中老铁路湄公河特大桥架设完成
中老铁路湄公河特大桥架设完成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4月23,由中国中铁八局承担的中老铁路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架设任务顺利完成。

      新华社发(中铁八局供图)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新局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新局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上海4月25日电(记者何欣荣、屈凌燕、程士华、陈刚)草长莺飞的季节,长三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干得热火朝天。
 
  修城际铁路、建产业集群、补社会短板……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股“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春潮激荡。
 
  按照中央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三省一市正在抓紧施工,通过更紧密的协同、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更高质量的发展,释放一体化红利,努力让经济“引擎”全速运转。
 
以增量带存量
 
长三角“底盘”稳固


 
  7天连续修订4版应急方案,加强疫情全方位防控……位于江苏苏州的盛虹控股集团,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2月底恢复产能,一季度外贸销量正增长。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海外需求下滑明显。直面挑战,盛虹内外兼修,一边开辟国内市场,一边依托去年获批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对迪卡侬、优衣库等很多大品牌而言,中国仍是最具活力的市场。我们积极发展内销客户,目前整体产销比较平衡。”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
 
  化被动为主动,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占中国经济总量20%左右的区域,长三角“底盘”稳固:
 
  ——上海新兴产业“韧性”十足。今年一季度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7%,但一些代表发展新方向的行业复苏较快。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同比增长15.3%,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5.7%。“从供给侧看,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方面拥有较多的项目储备,发展潜力大、后劲足。”上海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
 
  ——江苏放大比较优势,3月份工业增速“翻红”。统计显示,一季度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5%。其中,3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1至2月提高22.1个百分点。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光辉说,江苏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目前江苏正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工厂”2.0版。
 
  ——浙江顶住压力,外资招引实现正增长。浙江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9家,实际使用外资271亿元,同比增长0.3%。值得注意的是,浙江一季度新增外资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存量外资的追加投资,显示出外资对浙江营商环境的认可。
 
  ——安徽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统计显示,一季度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5%,但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9%,教育投资增长16%。“3月份以来,安徽的用电量、高速公路车流量明显回升。我们判断,下阶段区域经济会延续回升态势。”安徽省统计局总统计师肖志颖说。
 
新基建激活新经济
 
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浙江台州,吉利汽车的发家地。今年3月份,吉利又宣布在台州增加投资。这次投资的方向不是汽车,而是卫星。
 
  面对外界的众多不解,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娓娓道来:“从去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汽车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市场好转,而要看准发展趋势,主动迎接变革。”
 
  以台州的卫星试验中心为依托,吉利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卫星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通信、遥感和导航等领域,推动企业从汽车制造商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按照计划,吉利在今年年底前将有两颗卫星上天。
 
  吉利只是一个缩影。在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新经济的竞相成长,打开了长三角发展的新空间。
 
  新基建激活新经济——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移动国际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全面复工。这个中心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提供超过2万个机架的装机能力。
 
  无论“云经济”“宅经济”还是“非接触经济”,你我浏览的每个网页、发送的每个订单,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运算和存储。给海量大数据提供“粮仓”,长三角各地的数据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阿里宣布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千亿级投资计划,江苏计划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程部临港办副主任黄浩程说:“传统基建耗费大量钢材、混凝土,新基建则更多依靠先进设备、技术和智力的投入。”
 
  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基础雄厚,好比电脑硬件较强。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相当于电脑的软件。软硬件配合,可以驱动经济结构的系统升级。“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居于全国前列,有能力成为新基建的‘样板间’,为全国输出经验。”
 
  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钛米机器人,疫情暴发后全公司没有休息过。“不夸张地说,我们研制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卖成‘期货’了。”钛米创始人潘晶说。
 
  身高1米多,可自主导航躲避障碍,钛米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目前已在全国200多家医院“服役”。潘晶表示,企业成立之初就瞄准“医疗机器人”,有一系列核心技术“打底”,才让今日的暖心“大白”走进现实。
 
  趁热打铁,持续加码芯片、药片等“硬核”产业。今年一季度,张江科学城实现工业总产值662亿元,税收收入10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核心经济指标全部正增长。”上海市科创办专职副主任吴强说。
 
  安徽的新经济同样“飘红”。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产量分别增长1.1倍和44.2%,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分别增长27.9%和24.5%。得益于在线消费的增长,目前安徽日均快递业务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编制的《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指出,变压力为动力、实现化危为机,长三角要持续聚焦“五个新”:抓好新基建、培育新经济、扩大新消费、推广新服务、探索新机制。
 
一体化快马加鞭
 
发展成色愈足


 
  今年以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几乎每周都要在上海市中心和执委会驻地来回跑。抓复工、编规划、定项目,在执委会的协调下,示范区年度42项重点工作目前全部敲定。
 
  “示范区横跨两省一市,一方面我们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办好‘共同的事’和‘邻居的事’。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场化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张忠伟说。
 
  华为在示范区投资100亿元建设的研发中心,预计6月底前开工1到2个组团;沪苏湖铁路等基建项目,计划年内开工;示范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站在示范区的规划图前,一个个标志性节点,好比一朵朵跳动的火焰。
 
  “在今年的防疫复工中,长三角率先形成了区域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协同互助、就业招工协调合作等一系列机制,一体化步伐进一步提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阮华彪说,以抗疫药物研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为突破口,长三角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挥1+1+1+1>4的效应,本身就是一个释放新动能的过程。“我们调研发现,在疫情中长三角一些企业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受阻,转而在区域内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些固链补链扩链行动,长三角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
 
  一体化,一张图,一盘棋。今日长三角,外部挑战愈大,内部抱团愈紧,发展成色愈足:
 
  东有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西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一体化示范区,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江苏推进产业创新、省内全域等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社保、就医、养老等一体化制度创新;
 
  浙江发挥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把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等重大决策部署融入一体化建设;
 
  安徽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一体化作出安徽贡献……
 
  从“蓝图规划”到“施工落实”,长三角“引擎”全速运转,将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拓展新天地。
 
补足基层财力 加足运转动力 “六保”系列述评之保基层运转
补足基层财力 加足运转动力
“六保”系列述评之保基层运转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申铖、刘夏村)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一些地区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基层运转面临挑战。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对湖北省按周调度资金、加强对全国县级库款监测……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举措及时出台,补足基层财力,加强保障困难地区,切实兜牢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

多措并举为基层补足财力


  今年以来,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呈下降态势;另一方面,防控疫情、帮扶企业等支出加大,需要更多真金白银。减“收”增“支”之间,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一些县级财政干部表示,为积极应对疫情,设置隔离点、购买防疫物资、购置医院急救设备等支出都不是“小数目”,加之财政收入减少,“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压力进一步加大”。

  “疫情之下,基层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说,保基层运转,关键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推动基层运转正常有序。

  及时下达转移支付资金,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措施迅速出台,为基层补足财力。

  “在去年四季度已提前下达转移支付6.1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以来预拨均衡性转移支付700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406亿元,增强地方财政经费保障能力。”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王克冰说。

  与此同时,各地各级财政部门因地制宜出台政策,积极应对基层收支矛盾。

  做实做细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全过程,全面强化基层增强保障能力,建立调动基层财政“保基本、促发展”机制……云南省财政厅采取多项有力举措,压实各级责任,为基层正常运转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保障困难地区基层运转


  从一季度各地发布的经济数据看,疫情较重地区和贫困地区财政收支矛盾更为显著。这些地区基层运转能否保障,尤为关键。

  为了加强对湖北省基层运转支出的保障,财政部从3月份开始,建立了对湖北省按周调度资金的工作机制;密切关注湖北省财政运行情况,督促湖北省财政厅加强保障县区财政库款,确保基层运转有序。

  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等举措,工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类资金均已及时发放,基层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

  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积极出台政策,加强上下联动,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山东省全面实施财政困难县工资专户制度,将11项省级财力性转移支付直接拨入困难县工资专户。同时,提高省对直管县财政资金留用比例,进一步增加基层现金流。

  保障基层运行,关键要掌握困难地区基层运转态势,摸清财力“缺口”,尽早化解风险。

  “我们建立了全国县级财政库款监测机制,加强对县级库款管理情况的监测和督导。”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说。据了解,这一机制可有效监测到库款保障水平偏低、工资发放困难的县区,督促地方财政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及时发现风险,尽早解决困难。

完善基层治理长效机制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财政收支运行仍将继续承压,基层运转也将继续面临挑战。

  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根据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大力度的财政政策待发,有望进一步充实基层财力。“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可直接有效补充财政资金‘弹药’。”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这些政策资金规模有望达数万亿元级别,将有效化解地方收支矛盾。

  专家学者表示,除了积极应对当前困难,还要完善基层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基层运转更为优化、更有活力、更加可持续。

  “要加快为基层减压赋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政策室主任张本波建议,一方面,建立责任清单,厘清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为基层减压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制定赋权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沉到基层,保障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下一步,还要加快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管理延伸到基层单位、覆盖到所有资金,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推动基层把“紧日子”过好,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9.3万人 包括10名省部级干部
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9.3万人
包括10名省部级干部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朱基钗、孙少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5日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62万件次,立案10.4万件,处分9.3万人,包括省部级干部10人,厅局级干部691人。

  通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62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32.7万件,谈话函询7.4万件次,立案10.4万件,处分9.3万人(其中党纪处分8万人)。处分省部级干部10人,厅局级干部691人,县处级干部0.4万人,乡科级干部1.4万人,一般干部1.5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6万人。

  根据通报,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共33.2万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23.6万人次,占总人次的70.9%;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理7.4万人次,占22.4%;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1.1万人次,占3.2%;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1.2万人次,占3.5%。

 
专家:未发现新冠肺炎康复者具有传染性
专家:未发现新冠肺炎康复者具有传染性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武汉4月25日电(记者喻珮、谭元斌)在25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武汉市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程真顺说,根据目前的研究和临床观察,未发现新冠肺炎康复者具有传染性,社会应接纳。

  本次发布会着重介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愈后康复服务有关工作情况。

  程真顺说,新冠肺炎患者的出院标准有四条:体温正常三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吸收;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连续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这个出院标准既符合肺炎的治疗原则,也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管理要求。”程真顺说。

  他同时指出,在新冠肺炎临床诊疗过程中,因发现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现象,国家诊疗方案做了修订,要求达到出院标准后,在隔离点还需要继续医学观察至少14天,再次复查核酸为阴性,才能回到家中。

  “这相当于在原有的出院标准上加了保险,是严谨和科学的。”程真顺说,因此,他们回归社会是安全的,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接纳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北京境外输入病例来自三个国家较多
北京境外输入病例来自三个国家较多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张漫子)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感染二科主任陈志海在25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北京境外输入病例人数较多的国家为英国、西班牙和美国,集中收治于北京地坛医院和北京小汤山医院。

  陈志海介绍,截至4月24日,北京市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74人,其中男性病例70例,女性病例104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29.3岁。确诊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有162例,占93%;重型和危重型12例,占7%。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出院118例。

 
国家网信办启动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网络恶意营销账号
国家网信办启动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网络恶意营销账号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从国家网信办获悉,今年3月以来,多个网络账号炒作“标题党”文章,散布虚假信息,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国家网信办近日组织各地网信部门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网络恶意营销账号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3月以来,部分网络账号为获取流量和广告进行恶意营销,有的无中生有造热点,引发社会恐慌;有的冒用权威人士名义,发布谣言误导公众;有的炮制耸人听闻标题,引发群体焦虑和不安;有的恶意篡改党史国史,鼓吹历史虚无;有的诋毁抹黑英雄烈士,消解主流价值观;有的大打色情“擦边球”,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的大搞“黑公关”敲诈勒索,侵害企业或个人合法权益。这些恶意营销行为扰乱了正常网络传播秩序,损害了广大网民利益,应该予以坚决打击。

  据了解,按照国家网信办统一部署,近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网信部门积极作为,腾讯、新浪、今日头条、网易、趣头条等网站平台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排查平台内网络账号恶意营销问题,集中清理相关违法违规信息,严肃处理涉及恶意营销的网络账号。据初步统计,已清理相关文章6126篇,关停账号18576个。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网信办将组织各地网信部门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压实主体责任,加大惩治力度,对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网站平台、网络账号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并向社会公众通报处置结果。欢迎广大网民、媒体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向网站平台和有关部门举报相关问题,携手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沪试点线上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即审即批
沪试点线上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即审即批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4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人口办民警洪一将即时办理的上海市居住证递给来沪人员董思薇。

  当日,上海警方在长宁区试点推出“线上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即审即批”便民措施,境内来沪人员如需办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除窗口办理外,还可以通过手机“随申办市民云”APP线上办理或通过“一网通办”服务终端机自助办理,无需提交纸质材料。 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这是我们在远方的家” 记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携手在以同胞共同抗疫
“这是我们在远方的家”
记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携手在以同胞共同抗疫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如果没有使馆及时帮助,后果不堪设想,非常感激使馆所做的一切,为身后有关心我们的强大祖国感到自豪。”金顺华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难掩激动之情。
 
  这名42岁的中国建筑工人说话时还会偶尔咳嗽,但是相比不久前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时症状已改善许多。经医院救治后,金顺华目前在耶路撒冷一家酒店隔离治疗。  
 
  4月上旬,在以色列北部一处建筑工地工作的金顺华与另外6名中国工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另有7名工人为密切接触者。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获悉两名中国工人7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后,第一时间派经济商务参赞张幸福前往驻地表达使馆关心慰问,同时要求以方立即将其余12名中国工人送往医院救治或集中隔离。当晚,中国工人就顺利入院治疗或进入以方指定机构隔离。8日,12人中的5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目前,5名中国工人已出院。剩余9人接受隔离观察,均无明显症状,预计也将很快结束隔离。
 
  “使馆的大力帮助和悉心关照温暖了我们的心,我们有信心早日康复,回到工地。”金顺华说。
 
  3月初以色列暴发新冠疫情以来,在以广大同胞的健康安危时刻牵动着使馆全体官员的心。
 
  “在以同胞的健康安危是使馆头等大事,我们密切跟踪疫情发展,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全力协助在以每位中国公民加强防护,共渡难关。”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杜伟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3月23日杜伟履职当天,便与在以中资企业负责人和留学生代表分别进行视频连线,掌握企业运营防疫情况以及同学们生活学习情况。
 
  疫情蔓延之际,以色列政府并未叫停基建项目。中资企业承建的多个基建项目正常推进。目前,有近5000名中国建筑工人在以多个工地施工作业。保障建设项目现场员工健康安全的压力巨大。
 
  在使馆指导下,以色列中资企业商会紧急调剂捐赠近8000只口罩,以解燃眉之急。使馆随后协调中国公司从国内紧急订购口罩,并协助迅速清关,确保口罩第一时间发到中国工人手中。
 
  此外,使馆还与以色列住房和建设部、外交部、移民局等相关部门沟通,敦促以方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在以中国工人健康。
 
  6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健康安全同样让使馆牵挂。考虑同学们上门领取物资不便,使馆馆员驱车分赴以色列境内全部14个有中国留学生的校区,在一天之内将首批应急物资发放到所有同学手中。 
 
  特拉维夫大学学生冯潇说:“疫情虽然让大家保持距离疏远,却让我们的心和祖国无比亲近。这份亲切感来自使馆的关心呵护,让我们意识到祖国的强大!”
 
  “使馆就是在以同胞远方的家,能够在危难时刻让大家感受到祖国温暖和关怀的家。”杜伟对记者说。  (记者陈文仙、尚昊) 新华社耶路撒冷4月23日电
 
加州确认全美首例新冠死亡病例 比此前公布的提前二十多天 改写美国疫情时间线
加州确认全美首例新冠死亡病例
比此前公布的提前二十多天 改写美国疫情时间线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洛杉矶4月24日电(记者谭晶晶、高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政府公共卫生部门本周公布的最新检测报告显示,早在2月6日当地就有人死于新冠肺炎,这比美国此前公布的首例新冠死亡病例出现时间提前了20多天。圣克拉拉县行政长官杰弗里·史密斯24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目前美国确认的最早的新冠死亡病例,这表明新冠病毒早在1月、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在加州传播。

  该县公共卫生部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法医部门对2月6日和2月17日该县病逝的两名死者进行了尸检,他们的组织样本被送至美国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该县另一名3月6日死亡的患者也被确认死于新冠肺炎。这3名死者均在家中去世。

  声明称,当时美国新冠病毒检测能力有限,都只能通过美国疾控中心进行检测,且疾控中心规定,仅具有疫情相关地区旅行史且出现具体症状、需寻求治疗的人才能被检测。当地卫生部门官员表示,最早的这两个死亡病例都没有疫情相关地区旅行史。

  史密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说:“这些死者很明显是死于新冠病毒的社区传播。这表明新冠病毒至少在1月就已开始在湾区传播,甚至可能更早。”圣克拉拉县位于加州湾区。

  《洛杉矶时报》23日援引圣克拉拉县卫生局长莎拉·科迪的话说,由于当时正值流感季,加之检测受限,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尚处初期阶段,因此死者被误认为死于流感。

  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尼拉杰·苏德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旦开始有死亡病例出现,就表明新冠患者在总人口中已有相当高的比例,且病毒在社区已存在较长时间。他认为,新冠病毒可能在首例死亡病例发生前3周开始在社区传播。

  此前,美国公布的境内首例确诊病例1月下旬出现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地区。华盛顿州2月29日报告一例新冠死亡病例,这是美国首例新冠死亡病例。

  科迪表示,新确认的死亡病例就像“冰山一角”,代表了大量未被及时发现的新冠病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传播的严重程度。她也认为,新冠病毒早在1月份就已经在湾区传播了。

  她说,如果能更早开展广泛检测、记录病毒传播水平,如果当时就能确认有人死于新冠肺炎,就可以更早采取相应措施,争取更多时间。

  加州州长纽瑟姆表示,已指示全州法医部门对去年12月以来的死者进行调查,以进一步明确新冠疫情何时在加州开始蔓延。

  《洛杉矶时报》23日的文章说,加州法医部门的检测报告为了解美国最早的新冠病例提供了“关键信息”,就在卫生官员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筛查海外入境人员及从邮轮上下来的游客时,新冠疫情就已在社区“静悄悄”地蔓延。

 
英国:这一刻,为自己鼓掌加油
英国:这一刻,为自己鼓掌加油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4月23日,在英国雷丁,皇家伯克郡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医院外鼓掌。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每周四晚八时,英国人在阳台、门前或窗前鼓掌,向医护人员致敬。部分医护人员也忙里偷闲走出医院,感谢支持,也为自己鼓掌加油。
   新华社发(蒂姆·爱尔兰摄)
 
力挺世卫倡议责无旁贷
力挺世卫倡议责无旁贷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4日宣布,正式启动“里程碑式”的国际合作倡议,以加速新冠肺炎相关疫苗、诊断工具和治疗工具的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这一倡议来得十分及时,应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让倡议获得有力落实。
 
  当前,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这次疫情是全球几十年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任何低估误判和麻痹大意都将带来严重后果。根据世卫组织最新统计,目前全球确诊新冠病例已超263万例,死亡超过18万例。疫情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发出的警示是,国际社会的应对手段和力度都需要大大加速和加强。
 
  以“全球一盘棋”的思路来应对疫情,是应对新冠病毒这个人类共同敌人最有力的方式。根据世卫组织的倡议,启动最广泛的国际合作,调动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力量,将大大提升全球应对疫情的成效。
 
  应对病毒需要科学作为最有力的武器,疫苗、治疗方法等的研发工作,需要加速攻关。各国团结合作、互通有无远远胜过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以全球视野进行整体协调,让那些卫生条件较为薄弱的国家也能获得有力支持,是全球战胜疫情的必要一环。谭德塞说:“即使有诊疗工具存在,也可能会没有被公平地分配给所有人。我们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国际合作倡议为世界各国公平地获得抗疫物资和能力的支持提供了方向。
 
  疫情发生以来,世卫组织积极履行自身职责,秉持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为协助各国应对疫情、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疫情大危机中,世卫组织的工作应当得到世界各国毫不犹豫的鼎力支持。支持世卫组织正是帮助各国自身应对疫情,支持世卫组织也是捍卫多边主义的理念和原则。
 
  世卫组织这一重要倡议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法国总统马克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国际政要都已表示,支持通过国际合作加速有关应对疫情的科技研发。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全力支持该倡议并愿为此“做出重要贡献”。期待世界各国展现开放合作的坚定意志,拿出有力的实际行动,支持世卫组织倡议的落实。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一直在与国际社会积极进行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始终重视世卫组织在协调和推动全球合作应对疫情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世卫组织的工作以大力支持。中方用行动显示了与国际社会精诚合作应对疫情的坚定决心。
 
  然而,疫情发生以来,个别国家的一些政客和媒体不是集中精力应对本国疫情,而是大肆污蔑其他国家抗击疫情的努力,把自身应对疫情的不力“甩锅”他国和世卫组织,种种言行消解着国际社会应对疫情的合力。世卫组织的倡议,也是对当前国际上这些“负能量”言行有力的回应:大疫当前,唯有广泛而切实的国际合作,才是走出疫情危机的唯一正确路径。
 
  疫情如猛虎。鼎力支持世卫组织的国际合作倡议,努力让倡议内容落到实处,世界各国责无旁贷,行动刻不容缓。 (记者郑汉根)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注射消毒剂杀病毒?特朗普言论引风波
注射消毒剂杀病毒?特朗普言论引风波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华盛顿4月24日电(记者孙丁、邓仙来)美国总统特朗普23日在白宫举行的新冠疫情通报会上发表有关“注射消毒剂”杀死病毒的言论,引发媒体热炒。特朗普和白宫随后于24日对这一言论作了澄清,但依然无法阻止高涨的舆论风波。

风波缘起


  在23日的白宫疫情通报会上,美国国土安全部科学技术理事会代理主任威廉·布莱恩公布了关于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阳光和高温有助于抑制新冠病毒;消毒剂可以在5分钟内杀死唾液或呼吸道黏液中的新冠病毒;异丙醇甚至可以在30秒左右杀死新冠病毒等。

  特朗普随即建议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并说:“假设我们用强光或紫外线照射人体……假设把光带到人体内,通过皮肤或其他方式,可以测试一下。”他还说:“消毒剂能在1分钟之内消灭新冠病毒……有没有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做类似的事情,通过注射或彻底清洁……检验一下会很有趣。”

  此外,特朗普还问在场的白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协调员德博拉·伯克斯是否听说过这类治疗方法,并表示这类治疗方法值得关注。

  上述言论立即被美国媒体热炒,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彭博社、《纽约时报》等纷纷指责总统言论“危险”“可笑”。

赶紧找补


  面对媒体指责,特朗普次日做出回应。他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一份文件时被问及此事,称自己前一天的讲话只是“在讽刺地给记者提出一个问题”。

  白宫新闻秘书凯莉·麦克纳尼24日也在一份声明中说:“总统多次表示,美国民众应就新冠病毒治疗问题咨询医生。”她还批评媒体“不负责任地断章取义,用负面头条来报道总统”。

  此外,美国媒体Axios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特朗普正考虑减少在白宫疫情通报会上的亮相。报道说,一些白宫顾问认为,总统曝光过度可能适得其反,“许多老年人对疫情担心得要命,并不想看到总统和媒体斗嘴”。

  多家美国媒体注意到,在24日的白宫疫情通报会上,特朗普首次没有回答任何记者提问。

舆论声浪


  特朗普的“消毒剂”言论不仅受到媒体批评,也引发来自其他各方的舆论声浪。民主党人和专家24日纷纷呼吁民众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多家生产商也警告民众要正确使用消毒剂。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在记者会上说,美国民众必须忽略“谎言”,为了保护自身和所爱之人,必须听科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的话。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前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们不应服用或注射消毒剂进行任何治疗,这么做当然不能治疗新冠病毒引发的症状。“若用了,可能导致死亡等不良结果。”

  美国乔治敦大学全球卫生法教授劳伦斯·戈斯廷在社交媒体上警告,忽视科学会使人丧命。他说,现在处于历史性流行病的蔓延中,要以科学作引导。“可遗憾的是,美国公共卫生专家越发被晾在一边。”

  知名消毒剂生产商利洁时集团发表声明说,其产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用于人体,无论是以注射、服用或任何其他方式。“我们的消毒剂和清洁产品应按说明书使用,请阅读标签和安全信息。”

  还有医生抱怨特朗普的言论已经开始影响抗疫工作。纽约市一家医院的急诊医生克雷格·斯潘塞在社交媒体上说,医生们现在不得不开始解释为什么人们不应喝消毒剂或异丙醇,“这些时间原本可以用来讨论在未来如何更好应对疫情”。

 
越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这根弦 贵州石阡县奋力巩固脱贫成果
越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这根弦
贵州石阡县奋力巩固脱贫成果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疫情之下,如何集中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记者近日在武陵山区贵州石阡县调研时了解到,尽管该县去年4月已经正式脱贫摘帽,但仍旧保持劲头不松、力度不减、要求不降,奋力巩固历经多年辛苦奋斗得来的脱贫成果。

决不停顿:工农业开足“马力”


  位于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深度贫困村坪山乡大坪村,拥有茶园1200余亩,全村近220户群众大多以茶为业。2019年底,帮扶单位新华社援建的大坪村茶叶加工厂建成投产。春茶加工伊始,大坪村引进龙头企业贵州钾天下茶业有限公司,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机制,借助企业生产技术及市场开拓能力提高茶产业效益。

  22日黄昏时分,记者在大坪村茶叶加工厂现场看到,数十名茶农背着一整天采下的茶青,来到加工厂现场换取现金,空气中弥漫着悠长的茶香味。贵州钾天下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荣峰说,现阶段加工厂每天收购茶青2000多斤,每天可以出产约450斤干茶。

  “往年缺少加工厂,我们只能采摘春茶,亩产茶青仅几百元;今年有了茶叶加工厂,还有龙头企业带动,春夏秋三季的茶青都可以采摘,肯定会大大提高今年的种茶收入。”大坪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龙华秀说。

  茶叶是石阡的主导产业,疫情并未让采茶、制茶受到过多影响。石阡县茶叶局局长童祖明说,目前全县共有36.47万亩茶园,140多家茶叶加工厂已经全部开足马力生产,全县每天下树的茶青约30万公斤。

  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已经全面复工复产。3月1日,石阡县扶贫车间——宏信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后,便一直在招收员工,推进防护服、校服等的生产。宏信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罗孝芹说,目前全厂的员工已经达到了408人,其中贫困户家庭的劳动力146人,今年开工以来已经生产出8000多套防护服。

  石阡县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复工复产,20户限上商业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

决不大意:一户也不能掉队


  2019年4月,石阡正式脱贫摘帽;同年底,实现未脱贫人口清零。石阡县扶贫办副主任宋勇说,经过摸底调查发现,由于多方面特殊原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必须高度重视,确保不让一户掉队。

  2019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聚凤乡廖家屯村的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刘明强一家陷入了新的困境。刘明强家共4口人,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女儿在读高中,父母均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廖家屯村第一书记徐梅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刘明强的困境,立即动员其入院治疗,并为刘明强一家向县民政局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金2000元,同时及时将其全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石阡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登富说,石阡脱贫摘帽之后,继续采取“1+9+N(一个扶贫干部帮扶9户贫困户、N户非贫困户)”的方式派出3449名干部结对帮扶,实现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联系帮扶全覆盖,并制定结对帮扶干部管理办法,明确每周星期四、五、六必须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发现返贫、致贫风险要立即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线上的数据比对筛查也被用来排查返贫致贫风险。“不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信息比对,比如,如果发现大病户的工资收入很高、没有劳动能力却出现了务工收入等情况,就会提醒乡镇重点核查。”宋勇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排查,全县共摸查出边缘易致贫户475户、脱贫不稳定户476户。

  对排查出的致贫、返贫风险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石阡县甘溪乡坪望村大寨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陈德普今年初遭遇火灾,导致部分房屋烧毁。“驻村干部立即帮忙联系了保险公司,启动扶贫保险赔付,共赔款5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陈德普说。

  “县财政为全县贫困人口购买了扶贫救助保险,被保险人出现人身伤亡或基本生活困难的,由保险公司给付一次性救助金以及支付医疗费用。”石阡县副县长杨峡说。

决不放松:持续攻坚强基固本


  “目前全村共有52名共产党员,2名预备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全部都是爱茶、懂茶的能手。”龙塘镇大屯苔茶园区联村党委书记李海军说,就是要努力争取把普通群众培养成做茶能手,把做茶能手培养成党员,做强村级党组织,让党支部和党员成为带领群众发展茶叶的“龙头”。

  如今的石阡,村“两委”班子已经逐步成为一支有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且永不离开的扶贫工作队。“2019年以来,将58个党组织纳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整顿提升,对35名在脱贫攻坚中履职不力的村干部进行优化调整,从复员军人、村医、致富能人等群体中培养了1065名村‘两委’后备干部。”吴登富说。

  在基层党组织和县直部门的紧密配合下,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正在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依托对口帮扶城市的劳务协作关系,在县内的易地扶贫安置点举行专场招聘活动21场,覆盖13个乡镇街道,共61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55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3129人。”石阡县就业局局长杨胜勇说。

  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把脱贫成果巩固好、稳定住,确保脱贫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本报记者欧甸丘)

 
三江源头摘“穷帽” 青海高原脱贫攻坚扫描
三江源头摘“穷帽”
青海高原脱贫攻坚扫描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西宁4月25日电(记者骆晓飞、白玛央措)树染新绿,花香渐浓,青海高原春天来了。脱贫攻坚战场传来捷报:位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在平均海拔4058米、属于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的青海高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无疑是“硬仗中的硬仗”。在沟沟峁峁、山川林草间,洒下了高原人民努力战贫、拼力奋斗的汗水。
 
20万人“挪穷窝”


 
  “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的寒苦了,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的塑胶篮球场上,村民吕有贤来了一段自编自唱的“花儿”。
 
  一段土味“花儿”,唱出了山村巨变!
 
  班彦新村129户村民原来居住在海拔2800米的山上,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等“六难”,挡住了群众的脱贫路。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时,这个村有74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57%。
 
  4年前,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29户村民整体搬迁到山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新村。新村水、电、路、天然气等一应俱全,村口还建起了生产土族盘绣的“扶贫车间”。
 
  “从山上搬下来后,儿子在旅游扶贫项目的帮扶下开起了农家乐,家里的女人们空闲时还可以到扶贫车间务工,这个变化不得了。”吕有贤说。
 
  班彦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袁光平告诉记者,近几年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企业都把工作重心放在谋产业、拓展致富门路上,帮助班彦村初步形成了以特色种植养殖、民族特色手工艺和乡村旅游接待等为主的多元增收渠道。
 
  “村民精神面貌和内生动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光平说,搬下来后大家积极发展生产、外出务工,比着脱贫。
 
  班彦新村的变迁,是青海高原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奔小康的缩影。青海已累计搬迁5.2万户农牧民,让20万人通过“挪穷窝”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沈家湾村村民拜占芳,是一名政府聘任的生态管护员,她每天的工作是去村子周边的林地巡查、捡拾垃圾。这个岗位每年可以给她带来1.5万元以上的收入。
 
  “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我家3年前就脱贫了。”拜占芳说。
 
  像拜占芳一样的生态公益性管护岗,青海共设立了12万多个,其中,有近5万个岗位安排给了贫困户。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路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
 
  “过去自家放自家的牛,辛苦忙碌不说,一年下来收入没多少。”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吉合多说,自从有了合作社,收入每年在增长,去年一家5口人分红7万多元,是入社以前的好几倍。
 
  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牲畜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牧民增收困难。近年来,这个村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高效养殖,实现从传统放牧“增畜不增收”向“减畜反增收”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变。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转变生产方式,既扶了贫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改善,又为乡村旅游创造了好条件。青海目前已实施乡村旅游项目200余个,带动5万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产业扶贫全覆盖


 
  一根针、几缕线,在宽太吉的手中变成了精美的青绣产品。生活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宽太吉,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而与青绣结缘。
 
  “相比起在家种地,靠青绣手艺的收入会更高一些。”宽太吉说,她所在的青绣扶贫车间共有60余名学员,其中50名是贫困人口。
 
  近年来,同仁县政府部门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扶贫”产业,建成唐卡、泥塑、青绣、雕塑等4个省级文化扶贫产业创作基地,建成了20余个文旅产业扶贫车间,解决了9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围绕青稞、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优势资源开设扶贫车间,是产业扶贫的一部分。青海省扶贫开发局信息显示,目前全省挂牌建成各类扶贫车间310个,带动1.4万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产业扶贫实现了“五个全覆盖”,一是39个贫困县(区、市)扶贫产业园全覆盖;二是1622个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全覆盖;三是所有贫困村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四是235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全覆盖;五是48.19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覆盖。
 
  青海省以“1+8+10”政策体系为牵引,有力推进精准脱贫,至4月21日,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马丰胜介绍,“摘帽”后,青海将重点围绕“三保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贫、贫困监测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巩固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特殊时期的特殊培训
特殊时期的特殊培训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24日下午,新河县刘秋口村村民刘志民在村委会收听收看视频培训。新华社记者王帅摄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刘阳、李继伟、钱程)县长带货、汉服出镜、网红助威……“直播带货”成为近期热词。直播怎么搞,货怎么带?很多人跃跃欲试却苦于知识技能不足。24日在贵州石阡和河北新河,数百位干部群众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见影听声不见人”电商培训课,既有大势分析,又有操作技巧,大家纷纷点赞。
 
  这是由新华社主办的“一线牵四地”网络培训。主会场在北京,授课会场在上海,听课会场在新华社定点扶贫县石阡和新河。国务院扶贫办电商扶贫特聘专家、上海财经大学井然哲从新常态、新方向、新任务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为一线干部群众剖析了电商发展新局面。
 
  新河县东边村致富带头人陈清涛听完课后说:“以前种地就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原来玩手机也是干农活,上网也能致富啊。如果没有专家讲授,自己真是想不到这个脱贫法子。”
 
  特殊时期,这场特殊培训有着特殊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产生不小挑战,尤其使得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链条出现“裂痕”,大量农副产品滞销。
 
  考虑到疫情期间的特殊性,新华社结合石阡和新河的经济发展现状、农民知识结构、特产等实际情况,筹划了“新华社扶贫云讲堂”系列讲座。24日的培训是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下一步将根据当地干部群众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择机推出后续培训。
 
  新华社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近年来充分发挥国家通讯社优势,结合定点扶贫县实际,聚焦产业扶贫、信息扶贫、宣传扶贫、党建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人才扶贫,既“输血”又“造血”,下大力气帮助两个定点扶贫县成功脱贫摘帽。脱贫不脱钩,未来新华社将进一步凝聚全社资源力量,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
 

 
  
“空心村”转型破题
“空心村”转型破题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太行山深处,一个破败的小山村转眼间变为游客如织的景点,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小南会村通过激活闲置土地资产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大跨越。

  一把把生锈的大铁锁斜挂在风蚀雨剥的各家木板门上,仅供人行的小路在杂草中蜿蜒,小南会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贫困发生率近70%,户籍人口400人的村子里只住着100来位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

  小南会村发生变化是从2016年修路开始的。村支书刘乃贵说,多少年来,村里只有一条1米宽的小土路,脱贫攻坚开始后,村子的小土路才改造成一条4米宽的柏油路。路可以变宽,村子能不能变漂亮?“空心村”的转型开始破题。

  “拓宽马路时拆了一些违章建设的房屋,也有一些建设用地是置换来的。路修好了,可发现还有一大批可拆除的违建以及废弃的宅基地,我们就想着能不能把这些土地也用起来搞点营生。”刘乃贵说。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村里闲置的土地还真不少。过去村民的宅基地废弃后又申请了新的宅基地,但老宅没拆,地也占着,这部分土地回收后有20多亩;村民们占用的集体耕地有37亩;通过确权后认定的村集体林地、四荒地有200多亩。

  有了土地,在扶贫资金的帮扶下,小南会村开始展现勃勃生机:散养上万只土鸡的养鸡场建起来了,鸡声阵阵,贫困户们在鸡棚里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老人们说,眼前的画面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当时想也不敢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2018年,小南会村迎来历史性机遇,1700多万元社会资金流入小南会村,广场、戏台、停车场等全部修葺一新,800多平方米的垂钓中心、占地5亩的真人CS体验中心、崖壁栈道等吸引着许多外来游客,30多间客栈、8个餐厅展现着北方特有的餐饮住宿文化。

  “投资者看上的还是我们村集体闲置的土地,村里土地入股,跟企业一起开发,大家一起得实惠,还把村子建漂亮了,村里人也有干活的地方。”刘乃贵说。

  几间联排的房子装修考究,一群游客品尝完农家饭后不忘对院子里的花草评头论足一番,穿过内堂是一个连通的巷道被改造成厨房,几个返乡的农民在里边忙碌着,一派热闹的景象。

  56岁的白先忠是小南会村的贫困户,离开20多年后,去年又回到了家乡。“过去在村里没活头,出去打工讨口饭吃,现在村子美了、富了,回来干活比漂在外面强多了。我在养鸡场干点活,还兼着农家乐的水电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2019年,小南会村吸引了1.6万多名游客前来休闲游,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恬静的乡村生活深深地吸引着一些都市人,有游客在这里一住就是二三个月。

  现在村里还不时能看到搞施工建设的农户,游客越来越多,许多村民想着把自家的房子也改造成客栈来满足游客需求。

  “我现在就想把自家的旧房也改造成农家乐,村子还要改造,我也趁这机会赚点钱。”贫困户白海香说。

  晋中市在总结各地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相关实践探索,以“五地一产”入市作为农村产业振兴的抓手,各地将散落在农村的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四荒地、林地、耕地以及经营性资产重新确权,打包入市。目前,和顺县的300多个行政村都已经整理出可供入市的土地、资产,等待与资本对接。

     (记者王劲玉、解园)

       新华社太原电

 
返乡硕士“茶园梦”
返乡硕士“茶园梦”

( 2020-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四月,青翠的八户山,戴着斗笠的茶农们穿梭在茶园里,十指翻飞,说说笑笑。忙碌的人群中,一张白净的娃娃脸格外显眼。那是村里的年轻人——不在省城当白领却回山里采茶的贾茜。

  这是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古城堤村。村里有座八户山,主峰海拔约900米,三面环水,云雾缭绕,山顶有一大片茶园。

  2018年,30岁的贾茜回老家过年。这位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已在长沙一家银行工作了5年,晋升主管。她和家人去八户山拜访老友王建国,第一次见到了这个茶园。

  两间矮小破旧的土砖房,上面挂着一块牌子,写着“石门县金仙阳茶叶专业合作社”,房里连椅子都没有,无处落座。负责人王建国说,合作社办了10年,茶却没走出过大山。

  令人心醉的茶园,也令人心疼。贾茜的心,留在了山上。

  没过多久,她辞职了。

  她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想回老家做些事。”

  石门县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偏远且海拔高,有“湖南屋脊”之称。这里的气候、光照、土壤等都适合种茶。

  “业内有句话——高山云雾出好茶。可我来了一看啊,很灰心。”53岁的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王建国,2007年来到八户山种茶。他记得,当时山上没有水泥路,物资靠骡子运,老百姓到代销店买东西要赊账,收了农作物才有钱还。

  王建国还是留下来了,因为舍不得这里优良的天然环境。他带头建立了合作社,带着农户们稳扎稳打,竟也艰难地发展起来,还在2016年成立了公司,打理着1200多亩茶园。

  公司刚成立那几年,石门县的脱贫攻坚战打得正酣,于2018年脱贫摘帽。眼看着八户山路通了,水也通了,公司发展却遇到了瓶颈,销路总是打不开。

  贾茜就是这时出现的。面对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股东们,这个年轻人直言不讳:“包装老气,又不做宣传,别人都开网店了,咱还靠‘口口相传’,怎么卖得远嘛。”

  就这样,她带着全部积蓄和新思路,像一股新鲜血液一样注入公司。今年4月,又当了法人。

  不懂茶,就泡在茶园,跟着茶农谦虚地学;没销路,就抱着茶叶,一家家敲门做推广;名声小,就到县里打广告,也发朋友圈“九宫格”;效率低,就引进更现代化的机器提高产能……贾茜下定决心,要改变“茶在深山人未识”。

  王建国不会用电脑,玩不转年轻人的“套路”。可无论贾茜怎么干,他都带着一帮老哥们全力支持,因为好效果已经有了——今年采茶季,上山游览、买茶的人,比去年同期翻了近两番!

  这意味着,茶农们能赚更多钱了。公司48名员工中,有1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们以土地入股,每年都能分红。“茶叶卖得好,日子就会越来越好!”王建国说。

  这几天,贾茜正盘算着给茶产品换个时尚的包装,还要印上二维码,手机一扫,就能看到采茶、制茶全流程。

  在更远的未来,她还有更大胆的“茶园梦”——

  当年,矮砖房留不住客,是辞职回乡的初心源起。贾茜想在山上建个茶文化体验中心,再建个民宿,这样游客来了能住下。“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记者袁汝婷、谢樱)新华社长沙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