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8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新闻
8 7/8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可盐可甜,可燃可暖!原来你是这样的“00后”
· 运城:要“文化谢师礼”不要“吃喝谢师风”
· “不闹也赔”“闹也不赔”:五部门发文治“校闹”
· 依法打击“校闹”,让校园成更讲理之地
· 减轻基层干部“指尖上的负担”

  相关文章: 
依法打击“校闹”,让校园成更讲理之地

( 2019-08-2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本报记者袁汝婷

  

  日前,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依法打击“在学校拉挂横幅、摆放花圈”“侮辱、恐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校停放尸体”“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校园”等8种“校闹”行为。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意见》既是落实总书记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对师生和家长关切的积极回应,有助于让学校成为讲理之地。

  近年来,因为校园安全事件等原因,各种“校闹”行为像“医闹”一样频繁见诸报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迫于“校闹”压力,一些教师不敢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不敢安排春游秋游和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不敢正常批评教育学生,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损。

  “校闹”的深层次危害在于,它会在无形中破坏校园的“讲理”氛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一个教学生讲道理、守规则的地方。但是,无论是一些人到学校敲锣打鼓、堵塞大门、毁坏财物,以“闹”作为与学校博弈、争取最大限度赔偿的手段,还是一些学校习惯性地“息事宁人”、无原则地“花钱买平安”,都不利于形成理性沟通、依法解决争端的社会导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

  从《意见》的具体内容来看,相关部门已经界定了“校闹”的范畴,赋予了法律支撑,建立了协同机制,规定了部门职责,明确了处置流程。下一步,深入治理“校闹”难题,在校园弘扬“讲理”之风,避免科学的顶层设计在实践中沦为“纸上空转”,还需迈出关键几步。

  “讲理”,首先要明晰责任边界,不能让学校在争议事件中成为“无限责任公司”。管理部门要对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精准的界定,明晰学校、家长、社会等主体的权责范围;处理争端时,责任界定不能为“紧急灭火”而囫囵吞枣,要经得起各方质疑、经得起时间检验。通俗来说,要做到“该背的锅不乱甩,不该背的锅不背”。

  “讲理”,还要破除“花钱买平安”的功利维稳思维。在一些“校闹”事件中,有的学校之所以对“校闹”行为无原则妥协,究其因在于地方党政和管理部门不愿“真撑腰”。他们担心“校闹”对政绩有损,只想尽快赔钱息事,让学校、老师无原则退让。地方党政和管理部门要做坚强的后盾,和学校一起坚决贯彻执行“有责任不闹也赔,无责任闹也不赔”的原则,才能彻底打破“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恶性循环。

  “讲理”,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校闹”,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校闹”本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治理“校闹”,必须将校园纠纷的处置纳入法治轨道。这不仅包括事故处置、赔偿程序及机制,同时也应包括完善的事前预防、法律服务和调解机制。只有健全安全风险防范制度,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校闹”行为。

  五部门联合发文,刺破“校闹”困局的利剑已高高举起。希望相关部门在面对涉及教育的复杂事件和多元矛盾时,要敢于直面、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事件处置中能讲法治、讲原则、讲公心。也希望基层教育工作者有胆量、有底气举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维护教育尊严。如此,才能让“校闹”消停,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也让校园成为“无理寸步难行”的模范之地。


 

依法打击“校闹”,让校园成更讲理之地

( 2019-08-2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