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8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家 园
16 8/16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树太多了!”河南一家林场的幸福烦恼
· 在墨脱拍摄到野生孟加拉虎活体照片
· 让大熊猫栖息地变成生态天堂
· 学习垃圾分类共建生态文明
· “林区迎客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

  相关文章: 
让大熊猫栖息地变成生态天堂
四川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

( 2019-08-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 园
 
  据新华社成都电(记者张超群)1300多只野生大熊猫生活在四川,占全国总数的74%。四川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努力把大熊猫的栖息地变成生态天堂,为“国宝”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
 
合理划界 建立三级管理体系


 
  规划中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为27134平方公里,四川片区20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36%。
 
  针对此前划入公园部分区域熊猫活动少、人类生产生活设施多的问题,四川按照“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完整地保护起来”的要求,在2017年国家公园勘界基础上,对范围做了再确定和微调,调整后的国家公园内有野生大熊猫1205只,做到“总面积不减、栖息地面积不减、保护大熊猫数量不减、核心区比例不减”。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2018年10月29日正式挂牌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11月加挂“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牌子,2019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7个分局同时在成都、绵阳、雅安、广元、阿坝、德阳、眉山挂牌,标志着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介绍,四川明确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初步探索形成“国家局—省局—管理分局”三级管理机构体系,相关运行机制和职能职责正进一步细化落实。
 
让科研走在前面


 
  51岁的谭迎春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站研究员,每年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海拔两千米到五千米的山林里,采集野生动物的粪便、安装红外相机。他说,“最大的愿望是在路上遇见它们。如果遇见了,我们也不会去打扰它,只是静静地观察它。”
 
  像谭迎春这样的研究人员遍及四川各大保护区,他们常年在深山里追寻大熊猫的足迹,做相应的科学研究。
 
  科研是四川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的重要内容,四川瞄准科研前沿领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共建等重点领域研究,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机理、生态监测和信息化建设,运用细胞学、遗传学前沿成果,加强大熊猫谱系、基因库、数据库建设。
 
打造入口社区 生态成果共享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管理分局的挂牌单位。无论哪个季节,人们在这里都可能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期而遇,觅食的扭角羚、嬉闹的金丝猴、精灵般的绿尾虹雉,甚至大熊猫,每一次际遇都让人兴奋。
 
  这得益于唐家河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点上聚居、线上游憩、面上保护”的模式。唐家河通过引导保护区内原住居民搬迁到入口社区集中居住,将广阔自然重还野生动物,保护区与入口社区“共建共管”,实现协同发展。
 
  青溪镇落衣沟村是唐家河内现有唯一的行政村,村民经济收入偏低,曾深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困扰。唐家河保护区管理处处长沈兴娜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个矛盾,管理处编制社区共管规划,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让村民承担起了“生态护林员”“劳务输出员”“共建共管员”等角色,当上“熊猫公园人”,共建共享生态成果。
 
  今后,四川将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尽可能将碎片化的大熊猫栖息地连通起来,收归到一个管理主体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创大熊猫保护新局面。
 
 

让大熊猫栖息地变成生态天堂
四川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

( 2019-08-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家 园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