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8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家 园
16 8/16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树太多了!”河南一家林场的幸福烦恼
· 在墨脱拍摄到野生孟加拉虎活体照片
· 让大熊猫栖息地变成生态天堂
· 学习垃圾分类共建生态文明
· “林区迎客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

  相关文章: 
“树太多了!”河南一家林场的幸福烦恼

( 2019-08-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 园
 
  新华社郑州8月7日电(记者李鹏)“再不采不行了。”在林场干了30多年的王德满没想到,作为曾经以砍树为业的林场人,如今会因为“树太多”而烦恼。
 
  “以前愁的是,树长得太慢,没树可伐,但现在树多了,不想伐却不得不伐。”王德满是河南大别山区新县国有林场的副场长。1988年参加工作时,他的工作是“砍树”,而迈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场改革加速,他的工作变成了“护树”。
 
  “已经五六年没有砍过一棵树了。”王德满说,林场每年本来有近万方的可采伐指标,但不采伐是因为所有林场人“从内心里舍不得砍”。树越来越多,王德满有了新“烦恼”:“再不采伐,不仅采伐指标会被收回,而且小树长不大,也不利于林场资源持续更新发展。”
 
  对砍树有着“黑色”记忆的王德满而言,即使是科学采伐也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他曾见证20世纪80年代林场“砍树卖树”时代的“辉煌”。当时,新县林场是河南省人数最多的国有林场之一,也是全县效益最好的单位,最多时有800多名职工。
 
  王德满说,那个时候,外表虽然风光,但其实矛盾并不少,“林场大采,群众偷采,树少了,自然灾害就多了,林场与群众的争采矛盾、环境矛盾都开始显现。”
 
  20世纪90年代,新县林场“砍树卖树”的粗放发展走到了尽头。“木材价格低迷,而种树成本一直上涨,效益越来越差,工资发不出来,许多工人分流下岗。”树倒人散,是王德满最深刻的记忆。
 
  2000年,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新县提出全县禁伐。“如果说禁伐是强制林场变轨,而国家林业体制改革则为林场找到了新出路。”2003年,新县国有林场加挂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牌子,2005年林场内的连康山保护区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县提出发展全域旅游,新县国有林场的两块新牌子变成了“金招牌”。“国家每年有公益林补贴、生态林补贴,近两年又改制为全供事业单位,林场已经不再为钱发愁。”王德满说,而树多林密之后,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林场的人气也更旺了,“每年有40万客流,之前没用的歪脖树变成景观树,也成了景区的‘香饽饽’”。
 
  林密人聚,让林业人有了新活力。林场老庙护林站的施业忠1992年参加工作。当时,因为工资养活不了一家人,养蜂、种天麻反而成了护林员施业忠的“主业”。而如今,待遇有保障,施业忠把家搬上山,一边护林巡逻,一边钻研野生动物保护,成了人工繁育白冠长尾雉的“土专家”。
 
  林场之变,也在影响着周边群众的生活方式。住在林场深处云息寺村的老人黄成功,跟着林场打了一辈子工,“主要是砍树”。禁伐之后,老人的伐木手艺用不上了,搞起了农家乐。“四五十只柴鸡,七八头牛,数十箱蜂,原料都是自己的,一年能挣好几万元。”老人说。
 
  “虽然树多也烦恼,但我们打心里不想砍。”看着因为林场之变,越来越多的人放下砍树的斧头,吃上“生态饭”,王德满说,“这是林业人最有尊严和自豪的事儿。”
 
 

“树太多了!”河南一家林场的幸福烦恼

( 2019-08-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家 园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