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党建为引领,四川创新乡村治理实现形式 |
自治法治德治 加快形成善治 |
|
|
( 2019-06-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成都6月23日电(记者陈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方转变。近两年来,四川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增强党的领导,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实现形式,有效地推动了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充分激发了乡村社会活力。
支部当好“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三治’治理形式真正发挥乘数效应,必须坚持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三者结合的政治保障。”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说。
为了理清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治理思路,近两年来,战旗村规范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党组织定期听取村民委员会、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报告。同时建立“两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集中安置区群众的联系机制。
据高德敏介绍,村党总支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村里青少年学生多、老年人多的现状,便引入社会服务中心,实施“促国学经典 颂扬家风家训”“老年人健康工程”两个社会工作项目,开设国学课堂、绘画、手工等培训课程,开展“创美家园”环保公益活动等。目前,已开展老年人兴趣工坊10场,举办全村60岁以上老人生日会、端午节等节日大型活动近10场,服务村民超过1500人次。
为了建强村党组织,四川还正在实施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五项工程”。
目前,以战旗村为代表的四川多地,明确党建引领,从群众服务入手,围绕“自治、法治、德治”,推进乡村治理。
扩大基层民主 增强乡村自治
行走在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的乡村里,家家户户房漂亮、院整洁,村村水清亮、路通畅,人们生活在舒适整洁的环境,十分惬意。
这样一幅美丽的农村图景,得益于近年来丹棱县探索的“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新模式,用“一元钱”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改善了农村的环境质量。
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据了解,在丹棱县,全县农民每人每月自发缴纳一元的保洁费,形成三方监督互动管理机制。村组干部人人都是卫生管理员,既监督村民,又监督承包人。承包人要达到常态保洁,监督村民是否按要求分类和定点倾倒,监督村组干部有没有管理村民。而村民缴纳保洁费后,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意识,监督承包人有没有及时清运,村组干部有没有尽责管理承包人,是否确保保洁到位、分类到位和清运到位。
丹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古维芬说,目前在丹棱县农村,过去令人头疼的“垃圾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不仅农村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素质也得到提高,邻里间生活也更为和谐。“真是人人一元钱,换来美丽乡村啊!”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毛业雄介绍,目前在四川很多农村地区,创新议事协商形式,保证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强化依法治理 健全德治体系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据了解,为了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四川实施“雪亮工程”,实现视频监控覆盖全部自然村。在网格化管理上,全省划分了11万余个网格,配备23.1万名专兼职网格管理员和50余万名网格协管员,统计显示,可防性案件下降45%、破案率提高50%左右,“零发案”村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构建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建立纵向贯通从省到村五级、横向覆盖各行业每一户的多元化解组织网络体系,实现村(社区)、乡镇(街道)调委会全覆盖,29万名调解员在基层一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在德治上,四川坚持评选示范村落,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实施千村文化扶贫、广播电视进万家、科技卫生下乡等工程,目前已建成省级“四好村”3481个。同时树立先进典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评选。在全省范围内,还部署开展文明创建深化行动、家规家训弘扬行动、环境卫生洁美行动等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
毛业雄说,目前四川在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已形成合力,乡村社会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好基层政权治理的支撑作用,突出基层自治的栋梁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和德治的基础作用,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加快形成‘善治’。”
|
以党建为引领,四川创新乡村治理实现形式
|
自治法治德治加快形成善治
|
|
|
|
( 2019-06-2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以党建为引领,四川创新乡村治理实现形式 |
自治法治德治 加快形成善治 |
|
|
( 2019-06-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成都6月23日电(记者陈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方转变。近两年来,四川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增强党的领导,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实现形式,有效地推动了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充分激发了乡村社会活力。
支部当好“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三治’治理形式真正发挥乘数效应,必须坚持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三者结合的政治保障。”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说。
为了理清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治理思路,近两年来,战旗村规范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党组织定期听取村民委员会、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报告。同时建立“两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集中安置区群众的联系机制。
据高德敏介绍,村党总支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村里青少年学生多、老年人多的现状,便引入社会服务中心,实施“促国学经典 颂扬家风家训”“老年人健康工程”两个社会工作项目,开设国学课堂、绘画、手工等培训课程,开展“创美家园”环保公益活动等。目前,已开展老年人兴趣工坊10场,举办全村60岁以上老人生日会、端午节等节日大型活动近10场,服务村民超过1500人次。
为了建强村党组织,四川还正在实施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五项工程”。
目前,以战旗村为代表的四川多地,明确党建引领,从群众服务入手,围绕“自治、法治、德治”,推进乡村治理。
扩大基层民主 增强乡村自治
行走在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的乡村里,家家户户房漂亮、院整洁,村村水清亮、路通畅,人们生活在舒适整洁的环境,十分惬意。
这样一幅美丽的农村图景,得益于近年来丹棱县探索的“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新模式,用“一元钱”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改善了农村的环境质量。
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据了解,在丹棱县,全县农民每人每月自发缴纳一元的保洁费,形成三方监督互动管理机制。村组干部人人都是卫生管理员,既监督村民,又监督承包人。承包人要达到常态保洁,监督村民是否按要求分类和定点倾倒,监督村组干部有没有管理村民。而村民缴纳保洁费后,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意识,监督承包人有没有及时清运,村组干部有没有尽责管理承包人,是否确保保洁到位、分类到位和清运到位。
丹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古维芬说,目前在丹棱县农村,过去令人头疼的“垃圾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不仅农村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素质也得到提高,邻里间生活也更为和谐。“真是人人一元钱,换来美丽乡村啊!”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毛业雄介绍,目前在四川很多农村地区,创新议事协商形式,保证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强化依法治理 健全德治体系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据了解,为了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四川实施“雪亮工程”,实现视频监控覆盖全部自然村。在网格化管理上,全省划分了11万余个网格,配备23.1万名专兼职网格管理员和50余万名网格协管员,统计显示,可防性案件下降45%、破案率提高50%左右,“零发案”村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构建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建立纵向贯通从省到村五级、横向覆盖各行业每一户的多元化解组织网络体系,实现村(社区)、乡镇(街道)调委会全覆盖,29万名调解员在基层一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在德治上,四川坚持评选示范村落,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实施千村文化扶贫、广播电视进万家、科技卫生下乡等工程,目前已建成省级“四好村”3481个。同时树立先进典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评选。在全省范围内,还部署开展文明创建深化行动、家规家训弘扬行动、环境卫生洁美行动等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
毛业雄说,目前四川在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已形成合力,乡村社会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好基层政权治理的支撑作用,突出基层自治的栋梁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和德治的基础作用,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加快形成‘善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