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5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多一些“梭梭树式”企业家
· 大学生外宿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 “豪车碰瓷”
· 续租仍交中介费,租户权益谁保障
· 炒作“月薪过万”是贩卖焦虑的陷阱
· “合则强,孤则弱”
· “凑数式问责”要不得

  相关文章: 
炒作“月薪过万”是贩卖焦虑的陷阱

( 2019-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白靖利


  从“月薪过万很简单”到“月薪过万招工难”,再从“我是如何三个月实现月薪过万的”到“上亿资产只能算精英中产”……置身于网络,仿佛到处都是有钱人,而你我似乎成为被时代剩下的一群人。

  伴随着互联网传播速度的加快,类似的焦虑陷阱屡屡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从网络新近流行的热词“月薪过万”,到前段时间炒作的买表就要“绿水鬼”和“车厘子自由”,都以具象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为标签,把人按收入多少粗暴地划为三六九等。如果经常关注此类话题,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掉进某些人设定好的话题性焦虑陷阱。

  看到这些刺激眼球的话题陷阱,如果从国情出发冷静地思考一下,与身旁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认真交流一下,就能发现“月薪过万”并非普遍现象。腾讯理财通等机构新近发布的《2019国人工资报告》显示:即便收入最高的上海和北京,月薪过万者比例也仅为三成,且集中于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虽然这一数字,未必能全面反映收入情况,但也从侧面说明,多数人的收入并没有那么高。

  数据证据清晰明了,为何“月薪过万”等话题依然能够轻易戳中民众敏感的神经呢?

  首当其中的原因,是个别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总在使用“贩卖焦虑”的套路。这些人为了赚取流量打赏和广告收入,枉顾社会基本事实,生造一些概念吸引眼球。将“贩卖焦虑”做成了一门生意。在这些人的价值观里,似乎只有有钱才是人生赢家,只有炫富才是生活的意义。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坐标系,就是赚钱的多少。

  不容否认的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存在,似乎也给人带来一种错觉:很多人似乎经常在吃吃吃、买买买,要么就是到处旅游晒太阳,而自己好像只有上班下班、拿着微薄的工资照顾家庭……两相比较,不免加剧包括焦虑在内的各种负面情绪。

  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开支高企,再加上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让普通民众感受到不少负面情绪。因此,部分民众心态变得浮躁,看到这类噱头十足的文章、言论,可能根本不会去思考其真实性,只会盲目跟风转发。

  诸多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让这些概念陷阱,越来越有市场,也让人们的焦虑情绪陷入了不断放大的恶性循环。

  在焦虑情绪的支使下,不少人容易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比如只看到月薪过万者的收入,却忽视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无休止的加班、挤地铁倒公交拖着疲惫的身躯深夜回到家;再比如只看到朋友圈里出去“潇洒”的场景,却不知道这可能是他们攒了很久的假期和积蓄换来的,发朋友圈的前一晚他们也可能在办公室里辛苦加班……

  事实上,“月薪过万”缺乏准确的指向意义。在房价、物价、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均不等的情况下,一线城市月薪过万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一定比县城几千元月收入的高。当前我国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因此,不顾地区、城乡差异的比较,会影响人们对现实的判断,进而产生错误的消费观乃至丧失奋斗的方向。

  收入向来是个敏感问题,随着社会发展、消费升级,“月薪过万”这类概念陷阱以后还会被人再次拿出来利用。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尤其需要警惕这类生造概念贩卖焦虑的套路。须知,简单跟别人攀比没有意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炒作“月薪过万”是贩卖焦虑的陷阱

( 2019-05-1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