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1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防范市场风险,丰收才能真“增收”
· 春运路上的办证之“惑”
· 在线教育乱象
· 年终考核警惕“重痕不重绩”
· “为官避事”才烦群众“挑事”
· 地方发债莫越安全底线
· “伪精致”的坑“有请”也莫入

  相关文章: 
“为官避事”才烦群众“挑事”

( 2019-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杨绍功、眭黎曦
 

 
  随着“三大攻坚战”不断深入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推进,基层群众参与各方面工作的热情显著提高,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行动,形成了深入攻坚、强化治理的好局面。
 
  然而,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仍有不少地方,非但没有及时化解矛盾,反而把暴露出的问题当成麻烦和累赘。一些人工作方法不得当,没有与群众形成有问必答、有疑必应的良性互动,错失了将矛盾解决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机。
 
  比如,近期华东某省在环保、基层治理等领域不断爆出问题,接连被当地群众举报并被媒体频繁曝光。层出不穷的问题,给地方政府形象和长期发展带来了直接影响。舆论压力加上级问责的压力,让少数当地领导干部进退失据、茫然无措。重压之下,极个别领导干部完全不讲究工作方法和效果,处理问题时暴露出的形式主义和浮躁作风令人担忧——
 
  某些领导干部对问题避而不谈,甚至讳疾忌医。有人被逼问急了,对群众反映诉求的行为横加指责:“天下本无事,刁民来扰之”;本来“不是事儿”是有人故意来“挑事儿”。某些干部承认问题倒是很痛快,但是抱定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是缘木求鱼,简单粗暴地认为只要把反映问题的人控制住就控制住了矛盾。还有一些干部,对外打“苦情牌”,对内不深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满足于潦草糊弄,更是激化了矛盾。
 
  上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问题,暴露出个别部门和领导干部抗压能力弱、工作能力不足、观念意识落后。瞻前顾后,认识不清,思维上的障碍其实是导致领导干部面对问题不知所措的根源。观念的转变,先要改变面对问题时怨天尤人的消极态度。
 
  有担当的领导干部,不会不解决问题,而把“锅”甩给提问题的人。
 
  解决问题,还是得想办法。一个人想不出来,一群人想;一群人想不出来,还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官避事平生耻”,记者曾在采访中遇到一位乡镇书记。他刚调任某地就遇上了环保督查问责,一下子背上了两个处分,但他仍毫无怨言坚持工作。因为他坚信“没有问题,要党员干部做什么?”“工作干得好不好,组织能看到,群众有公断!”他紧抓环保督查发现的问题不放,想尽办法寻出路,现在已经形成一套解决方案,正一步步推动落实。
 
  如果一个地方同一类问题反复爆发,相关部门在同一个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失察、失位,肯定是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存在问题。历史原因、现实掣肘,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此时正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担当。
 
  端正态度,敢于担当,问题也是机遇。
 
  江苏北部某地,多年前曾是矿难高发区,采煤形成的矿坑导致环境恶化,当地群众不断上访,媒体曝光不断。然而,几年过去了,曾经让地方头疼的煤矿和采矿塌陷区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最亮眼的特色景区,当地也因为矿坑生态化治理的成功经验,而享誉世界。促成转变的关键,正是当地干部群众痛定思痛,及时调整了发展方向。这样的调整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是找对了方向就不怕路远。领导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把一个个生态疮疤变成了园林美景。
 
  抓住问题才能抓住社会发展的“牛鼻子”。环保、民生、基层治理领域暴露的问题比较多,恰恰说明在这些领域,我们更应该下大力气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把问题变成机遇有多难?恐怕首要前提是,领导干部想不想、敢不敢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官避事”才烦群众“挑事”

( 2019-01-2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