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0/16 |
9
|
10
|
11
|
>
|
>| |
|
|
PDF版 |
|
|
|
|
|
清玄驾鹤独西行,犹留清气满乾坤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
|
▲2009年4月12日,南京新街口一书城举办“书香婚礼”,林清玄(右一)为新人证婚。新华社记者孙参摄(资料片) |
|
记者章利新、刘斐
“文章千古事,清气满乾坤。”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的消息震动台湾文化界。24日,林清玄的生前好友、同事以及作家、读者纷纷发表文章或感言表达追思之情。
林清玄家属23日通过有关出版社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致读者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因为知道你去极乐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净土,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如果有这样的高度,其实生跟死没什么两样,在我看起来就是这样子,就好像移民或者搬到别的城市去居住,总有相逢之日。
“在20年前谢谢您一系列的书籍净化了我”“感谢我的青春里,有你的文字”……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台湾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林清玄的感念之情。
南投县读者陈启浓投书《联合报》表示“感谢林清玄”。他说,林清玄的文笔流畅,内容不说教,很能打动人心,让人有一种安定感,其作品给予我们心灵洗涤。“感谢林清玄,用精练的文字,纯良的主张,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给了我们丰沛的精神力量,去面对许许多多的考验。”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回顾了林清玄的成长和写作经历,称之为“90年代的心灵导师”。报道称,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正是需要心灵粮食的年代,林清玄生活化的文字很能贴近读者心,使得他的读者群很广。
林清玄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在多家媒体任职。他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创作不断,出版著作超过200部。
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作家朱立熙曾和林清玄一同在《时报杂志》做专题报道。他回忆说,那时的林清玄“是一支好笔又是快笔”。每周二深夜截稿前,都会看到他在嘈杂的办公室里,独自默默地振笔疾书。他一个小时可以写出2000至2500字,而且字字珠玑让人读来赏心悦目。
在这些专题报道中有渔民、矿工、木雕师傅等。朱立熙记得,林清玄写木雕师傅,以“长在手上的刀”来形容。“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一支‘长在手上的笔’,又利落又好读。”
台北教育大学教授林淇瀁回忆称,林清玄写稿速度甚快,交稿时间往往提早,字数完全符合。这样的才气和写作能力,让作为编辑的林淇瀁折服;而林清玄写来的稿子总是字迹清秀端正,读来顺眼,文辞清畅,结构严谨,也从无错字。“我拿到稿子,看过一遍,几乎不用修改,就可发稿。”
因为写稿快、交稿及时,而且文字严谨,林清玄曾被称为“文学公务员”。他曾透露,初中时就每天坚持写作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大学开始不管多忙每天坚持写3000字。得益于这一写作习惯,林清玄成为台湾最高产的作家之一。
曾为林清玄出版38本著作的台湾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对媒体表示,林清玄写作后期融入佛教思想,撰写菩提系列,开创台湾佛教散文的热潮,尤其是他的《紫色菩提》曾卖到50万本。菩提系列对当代社会风气有一定程度影响。
和林清玄同为台湾知名散文作家的张晓风对记者表示,她比林清玄年长10多岁,在写作上是“看着他长大的”,“看着他从简单的新闻写作进入有深度的文学写作”。那时,她做散文选集就经常选他的作品,也因此常和他讨论写作和修改。
“林清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宗教体会和文学相融合,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谈论佛教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佛教的亲密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佛教美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张晓风说。
林清玄长期行走两岸,去过大陆300多个城市,也曾多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他曾在家中挂了一张中国地图,每到过一个地方就在上面插一颗彩色图钉,但后来不得不取下来,因为上面花花绿绿,图钉已无处“落脚”。
他在大陆各地演讲、援建希望小学,也因为出版等活动和大陆艺术界人士亲密接触。“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林清玄曾对新华社记者表示。
|
|
清玄驾鹤独西行,犹留清气满乾坤
|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清玄驾鹤独西行,犹留清气满乾坤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
|
▲2009年4月12日,南京新街口一书城举办“书香婚礼”,林清玄(右一)为新人证婚。新华社记者孙参摄(资料片) |
|
记者章利新、刘斐
“文章千古事,清气满乾坤。”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的消息震动台湾文化界。24日,林清玄的生前好友、同事以及作家、读者纷纷发表文章或感言表达追思之情。
林清玄家属23日通过有关出版社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致读者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因为知道你去极乐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净土,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如果有这样的高度,其实生跟死没什么两样,在我看起来就是这样子,就好像移民或者搬到别的城市去居住,总有相逢之日。
“在20年前谢谢您一系列的书籍净化了我”“感谢我的青春里,有你的文字”……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台湾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林清玄的感念之情。
南投县读者陈启浓投书《联合报》表示“感谢林清玄”。他说,林清玄的文笔流畅,内容不说教,很能打动人心,让人有一种安定感,其作品给予我们心灵洗涤。“感谢林清玄,用精练的文字,纯良的主张,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给了我们丰沛的精神力量,去面对许许多多的考验。”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回顾了林清玄的成长和写作经历,称之为“90年代的心灵导师”。报道称,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正是需要心灵粮食的年代,林清玄生活化的文字很能贴近读者心,使得他的读者群很广。
林清玄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在多家媒体任职。他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创作不断,出版著作超过200部。
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作家朱立熙曾和林清玄一同在《时报杂志》做专题报道。他回忆说,那时的林清玄“是一支好笔又是快笔”。每周二深夜截稿前,都会看到他在嘈杂的办公室里,独自默默地振笔疾书。他一个小时可以写出2000至2500字,而且字字珠玑让人读来赏心悦目。
在这些专题报道中有渔民、矿工、木雕师傅等。朱立熙记得,林清玄写木雕师傅,以“长在手上的刀”来形容。“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一支‘长在手上的笔’,又利落又好读。”
台北教育大学教授林淇瀁回忆称,林清玄写稿速度甚快,交稿时间往往提早,字数完全符合。这样的才气和写作能力,让作为编辑的林淇瀁折服;而林清玄写来的稿子总是字迹清秀端正,读来顺眼,文辞清畅,结构严谨,也从无错字。“我拿到稿子,看过一遍,几乎不用修改,就可发稿。”
因为写稿快、交稿及时,而且文字严谨,林清玄曾被称为“文学公务员”。他曾透露,初中时就每天坚持写作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大学开始不管多忙每天坚持写3000字。得益于这一写作习惯,林清玄成为台湾最高产的作家之一。
曾为林清玄出版38本著作的台湾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对媒体表示,林清玄写作后期融入佛教思想,撰写菩提系列,开创台湾佛教散文的热潮,尤其是他的《紫色菩提》曾卖到50万本。菩提系列对当代社会风气有一定程度影响。
和林清玄同为台湾知名散文作家的张晓风对记者表示,她比林清玄年长10多岁,在写作上是“看着他长大的”,“看着他从简单的新闻写作进入有深度的文学写作”。那时,她做散文选集就经常选他的作品,也因此常和他讨论写作和修改。
“林清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宗教体会和文学相融合,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谈论佛教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佛教的亲密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佛教美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张晓风说。
林清玄长期行走两岸,去过大陆300多个城市,也曾多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他曾在家中挂了一张中国地图,每到过一个地方就在上面插一颗彩色图钉,但后来不得不取下来,因为上面花花绿绿,图钉已无处“落脚”。
他在大陆各地演讲、援建希望小学,也因为出版等活动和大陆艺术界人士亲密接触。“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林清玄曾对新华社记者表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