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2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成风化人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王伯祥:改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说好
· 尤垂镇:富民快车道轻易不踩急刹车

  相关文章: 
王伯祥:改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说好

( 2018-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王伯祥(左二)当年向农民了解情况(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刘荒、黄海波
 

 
  走进亚洲最大的菜市场——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南来北往的客商已经很少知道王伯祥,毕竟他离任寿光县委书记已经28年。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政绩”,成为改革开放40年标志性的成就之一。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作为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王伯祥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抓蔬菜市场建设,抓蔬菜大棚推广,抓寿北开发壮大工业企业……在很多寿光人心中,一副农民模样的王伯祥,还是一位算大账算长远账的县委书记。
 
  司机找书记算账,催生出亚洲最大的菜市场


 
  年逾古稀的王伯祥,清瘦,看上去不苟言笑。
 
  1986年5月,王伯祥担任山东省寿光县县委书记。他清楚地记得前任县委书记李汉三调任潍坊市人大前,握着他的手说:“你要撑起寿光这个家。”
 
  拿什么撑起寿光的未来呢?王伯祥想到的还是抓蔬菜流通。
 
  寿光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便诞生于此。尤其是寿光南部,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蔬菜种植。清康熙年间,寿光就有40个蔬菜品种。即便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寿光人也没丢掉老本行。
 
  田间没有连接市场,寿光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菜贱伤农的苦涩。1983年,刚刚解决温饱的寿光南部农民,因为单一种植大白菜,结果导致两万五千吨大白菜滞销,只能任其烂在田间地头。
 
  这一年的冬天,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王伯祥,下班路上从一位哭泣的农民手中买下一整车白菜,一家人吃了整整一个冬天。
 
  寿光北部有一条马路通往胜利油田。背靠这个30万人的大型国有油田,零星的蔬菜市场就在马路两侧自发形成。
 
  “露天设摊贩卖,路就堵上了,司机到了这里就骂领导,骂县委书记。”王伯祥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回忆,庆幸当时并没有简单地以交通执法为由,取缔这些路边市场,否则就扼杀了寿光的发展。
 
  为了治堵,也为了给寿光蔬菜寻找出路,1984年8月,在王伯祥的主持下,占地2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一个叫九巷村的地方建成了。
 
  当时的寿光,经销蔬菜要靠国营公司。“实事求是地讲,要牵扯到姓‘社’姓‘资’的问题,抓市场就必然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王伯祥回忆说。
 
  在新生的市场,老实巴交的寿光农民,推着一辆小车就能换回一沓钞票,多到能让他们幸福地点上几遍。人流不断涌向九巷,占地20亩的菜市场人满为患。
 
  硬化地面,铺设管道,搭建交易大棚,招收记账员、服务员、经纪人……刚刚担任县委书记两个月的王伯祥,动员全县万名干部职工参与蔬菜市场扩建。第二年,九巷蔬菜市场面积扩大至150亩,交易额达到了1.5亿元。
 
  王伯祥还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三个百分之七十”的号召:每个部门、每个单位,要拿出百分之七十的人力、百分之七十的时间,每个人拿出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参与蔬菜大流通。
 
  举全县人脉资源建设的批发市场,先后与20多个省区市的850多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稳定的销售关系。
 
  1988年,我国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吃上新鲜蔬菜,并提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彼时的王伯祥,已经带着供销人员,将寿光菜卖到了北京人民的菜篮子中。
 
  到了1991年,九巷蔬菜市场占地达到了600亩。与之相适应,一个四通八达的蔬菜购销网络初步形成。东北的土豆、甘肃的洋葱、江浙的莲藕……寿光人把蔬菜生意做到了“买全国卖全国”。
 
  2009年,脱胎于九巷蔬菜市场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投入使用。如今,行走在这个面积超过280多个足球场,日成交量两万吨的地方,能真切感受到亚洲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气势。
 
  帮菜农算明白账,“长江以北就这17个大棚”


 
  谈起老书记王伯祥,寿光“蔬菜大王”王乐义有说不完的话。言到动情处,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什么叫担当,这就叫担当!”
 
  同为寿光“蔬菜革命”的关键人物,两人的友谊超过了半个世纪,至今惺惺相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广大农村一样,寿光农民吃饱了饭,但是兜里没钱。在寿光县三元朱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正在为村民致富发愁。
 
  村里种过果树,办过食品加工厂,村民嫌来钱慢,不解渴。
 
  解放以前,村里有人当兵去了台湾,脑子活络的王乐义想到了海外关系。
 
  “刚一接触,对方就说当年就是大头兵,到了台湾之后也没搞生意。”王乐义笑着说,这也指望不上。
 
  几经探索,王乐义把目光投向了蔬菜大棚。夏天是草,冬天是宝,种了多年蔬菜的寿光人,自己冬天吃菜都只能靠贮藏。
 
  那时的三元朱村已经建了几个蔬菜大棚,只是冬天需要在棚里生炉子,而且只能种叶子菜,种不出黄瓜西红柿等果菜。
 
  为了改良大棚技术,从1986年开始,王乐义带着村民数次外出学习。
 
  在北京四季青,他们见到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温室大棚,但是每平方米一千元的造价,让这些山东农民面面相觑。
 
  王乐义记得一名保安曾对他说,建设大棚的日本专家,晚上还要回日本睡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永山的名字和山东寿光联系在了一起。
 
  说来也巧,王乐义的堂弟王新民是经营蔬菜的专业户。他在大连结识了韩永山。这位辽东农民通过参阅国外农技书籍,搞出了冬天不生炉子的冬季暖式大棚,并且通过嫁接技术在里面种出了黄瓜。
 
  看到王新民拿着从韩永山大棚里摘下的黄瓜,王乐义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怀着巨大的诚意,王乐义将一身是宝的韩永山请到了三元朱村,担任冬季暖式大棚的技术指导。
 
  已经退休的农业干部信俊仁,当时是三元朱村的驻点干部,“韩永山就住在三元朱村的村部,村里怕他住不惯,特意买了稀罕的席梦思。”
 
  三元朱村开始筹建冬季暖式大棚,可是建一个大棚需要五六千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干不好怎么办?
 
  关键时刻,一直关注大棚进展的王伯祥找到了王乐义。
 
  王伯祥鼓励王乐义,搞试验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成功很好,不成功总结经验再搞,“有什么事情我顶着”。
 
  这一年,三元朱村17名党员,一人“认领”了一个大棚。
 
  1989年8月间,17个新式大棚出现在了齐鲁大地上。年前收了一茬,年后又收了一茬,刨去大棚建设费,一年收入两万多元。
 
  当水嫩嫩的大棚黄瓜上市时,大家对价格举棋不定。有人说2元,有人说3元。王乐义也想了一下说,卖到5元就了不得了。
 
  在农民眼中很懂经济的县委书记王伯祥则豪气地说,“长江以北就你们这17个大棚,依我看,低于10元一斤就不卖……”
 
  有了县委书记帮忙算账,三元朱村信心高涨。
 
  一个三元朱村还不够。当时全县938个村,仅有四个村的存款超过一万元,而三元朱村凭借暖式大棚,收入突破百万元。
 
  王伯祥已经想好大干一场。他组织万人大会,号召向三元朱村学习;让王乐义参加县委常委会,研究冬暖式大棚向全县推广;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王伯祥亲自担任,另外再配两个副县长,保证足够的领导力量;成立和局长一个级别的蔬菜办公室,除了沿海几个乡镇,其余27个乡镇全部搞试点……
 
  王伯祥还聘请韩永山担任蔬菜办公室顾问,这让自认没有文化的老韩非常忐忑。
 
  据韩永山的爱人周万珍回忆,王伯祥对老韩说,不要你的文化,只要你的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很多农民拿不出钱建大棚,王伯祥承诺每个大棚县里补助2000元,按时到位。然后,他亲自跑到银行要贷款。
 
  县委书记找到银行行长,开口就要2000万。因为数目太大,这位行长很为难,要是放出去,谁又能担保全部收回呢?
 
  “我担保行不行?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值2000万?”王伯祥问。
 
  1990年,寿光一口气建成了5000多个冬季暖式大棚,除了个别因为火灾“夭折”,其余全部成功。
 
  寿光蔬菜,开始由量向质转变。
 
  算清共同富裕账,寿光不能“半身不遂”


 
  由于想念家人,韩永山产生了返乡的念头。为了留住人才,王伯祥组织召开常委会,决定奖励韩永山现金5万元,50多平方米楼房一套,全家四口迁到寿光“农转非”。
 
  这是一个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美谈。要知道,王伯祥当时的月工资才107元,11个县委常委中,9个人的配偶都是农村户口。
 
  而当有人提议建一个高档办公楼,改善一下办公条件,或者在全县一万眼机井上加盖机井房,迎接全国水利会议……王伯祥都给怼了回去。
 
  “我们是为多数人干的,不是为少数人看的。”熟悉王伯祥的人知道,这个一副农民模样的县委书记,讨厌往腮上抹粉。
 
  善于替群众算细账的王伯祥,在全县算的是共同富裕的大账。
 
  寿光北临渤海,南抵青州,东衔寒亭,西接广饶。一条弥河穿县而过,将寿光分为南北两块:寿南湿润,土地肥沃,被誉为“昌潍粮仓”;寿北则是120万亩的盐碱地,开发寿北在当时是老大难的问题。
 
  “南部逐渐富了,北边还有几十万老百姓怎么办?”王伯祥不止一次地说,寿光不能“半身不遂”。
 
  1987年,寿光成立寿北开发规划组,300多名水利、养虾、晒盐方面的技术人员,经过8个月调研完成了可行性规划。
 
  包产到户若干年后,寿光依然组织起了20万人的建设队伍,浩浩荡荡开进寿北的盐碱地。
 
  信俊仁参与了这场从1987年10月开始的大会战:天还没亮,汽车、推土机、拖拉机、马车、小推车,就排满了道路。20万民工扛着工具,潮水般涌向盐碱地。
 
  王伯祥和其他建设者一样,住在工地的窝棚里。县委11名常委中有9名刚好也在工地,常委会索性就在窝棚里召开。
 
  长达45天的大会战,在寿北盐碱滩涂上开发出了15万亩虾池、20万亩盐田,60万亩棉田。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紧缩银根,很多企业面临贷款难。为了让工业企业快速成长,善于算账的王伯祥把财政局长田效忠请到了办公室:“我要把全县的工业税收全免了。”
 
  财政局长吃了一惊,全县两万多张吃财政饭的嘴巴怎么安排?王伯祥一点一滴给他算,老田的眉头才逐渐舒展。
 
  1986年,寿光全县财政收入1亿元,其中盐业税占到六成,工业税仅仅1500万元。增加一点盐税,就能把免收工业税后的窟窿补上。
 
  王伯祥把主管盐业的副县长、盐业公司总经理和税务局长叫在一起,再加上田效忠,“四人小组”南下西进推销寿光盐。
 
  作为“放水养鱼”故事的重要人物之一,田效忠常说,他(王伯祥)脑壳里有钱。
 
  “这可是我们当年发展工业的秘密武器,一般人不会问,我也不会说。”当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发现了这个“秘密武器”后,老人居然露出一丝慧黠的微笑。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陆续有记者过来采访,希望从这位75岁的老人身上,找到40年发展历程的注脚。
 
  “当年在寿光建蔬菜市场,推广蔬菜大棚,遇到阻力怎么办?”记者问。
 
  “当时寿光发展蔬菜产业,上级也有不同意见,说还吃不吃饭了?我们县委也不听这一套。”王伯祥语气肯定地说。
 
  这位县委书记甚至坦言,“担当”对他来说是一个新鲜词汇。他履职的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干部免责条款,也不用出台文件激发干部的状态。他理解的担当,就是时时刻刻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看大方向,有的干部作风简单一些,只要大方向正确,就要鼓励他。”
 
  为民生算大账的王伯祥,对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很少顾及。1991年,他升任潍坊市副市长,搬家时有一台补了差价的电冰箱,一张桐木床,几把旧座椅,还有几个塞满被褥的纸箱子,只用了一辆小货车就搬得干干净净。
 
  心直口快敢做敢当的王伯祥,难免得罪人。在寿光期间,曾有部分村民被人鼓动,联名给上级写信,质疑他建设蔬菜市场的合法性,投诉拆迁补贴不到位。
 
  上级部门做了深入调查后认为,寿光走的是一条致富群众的好路子,但是群众工作还要做深做细……
 
  面对“插曲”,王伯祥曾坦言:“没有想让所有人都说好。”
 
 

王伯祥:改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说好

( 2018-12-2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