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5/16 |
14
|
15
|
16
|
>
|
>| |
|
|
PDF版 |
|
|
|
|
|
打造“百年老店”须有大情怀 |
|
|
( 2018-1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评论员易艳刚
“如果只想挣钱,企业存活三五年没有问题。如果想存活几十年甚至打造百年老店,则必须有大情怀。”这是江苏南通一位民营企业家从先贤张謇的生平志业中得到的启示。(10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重视民营经济作用,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营造更好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成为社会共识。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十分重要的讲话,民营企业家们“吃下定心丸”,随着已出、即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搬掉“三座大山”,预期民营经济发展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事实上,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外部政策环境,也离不开企业家群体的内在素质。40年来,那些在市场大潮中打拼搏击,走正道、谋发展、写下传奇的民营企业,背后一定少不了优秀的“掌门人”。前不久,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推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引发社会各界热议,表明公众期待更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在新时代经济舞台大放异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真正优秀的民营企业家,除了商业禀赋、踏实敬业、诚信守法等合格企业家的必备素质,还需要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设想一下,如果要推选“我国近代以来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哪些人会榜上有名?可以肯定的是,主张“实业救国”的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上榜应无悬念。张謇是一位有着大格局、大视野的创业者,是一位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有人评价说,张謇倾其一生心血成就三件传世嘉业:实业、教育、慈善。事实上,张謇传世的更有以格局和情怀为内核的企业家精神。
毛泽东曾指出,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4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毛泽东眼中不能忘记的4个人中,张謇、范旭东、卢作孚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行者。今天看,我们不仅不能忘记他们对民族工业的贡献,更应该传承他们的企业家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张謇、范旭东、卢作孚们开创、践行的优秀企业家精神,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弘扬并光大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锻造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言必称美日欧,传承好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祥与艰难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中华传统士大夫情怀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孕育而成的中华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一定会受益无穷。
张謇之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儒商”,就在于他有大情怀。他的情怀,就是“实业报国”。事实上,如果将观察视角上溯一个多世纪,在国家被列强瓜分豆剖、危如累卵的清末民初,睁眼看世界、不甘我民族被欺辱的中华先贤,矢志探索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路,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不在少数,张謇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张謇有句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信奉“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理念,张謇办企业是为了救国家之急、解民生之困。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实业报国”,财富是用来兼济天下、增进社会福祉的,不是为了个人享乐;济世利民、兴文重教,张謇除了开设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兴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还开办了慈善养老院、慈善医院、贫民工厂、收养残疾乞丐的残废院,盲哑学校……张謇办企业、创造财富的着眼点,从来不是为了自己发家致富,不是为了奢靡,而是为国、为民、为家乡,并因此名垂青史。
秉持这样的财富观,张謇自然把节俭作为美德来推崇,并身体力行,他自号“啬庵”自喻“啬翁”,逝世后,其墓地被人尊称为“啬园”。这个“啬”,就是“节俭”之意。他在《家书》中嘱咐夫人:“在家加意管理、加意节省,每日一腥一素已为不薄……能少奢一分好一分”。
为社会创造财富、自己节俭生活的企业家,还有卢作孚。卢作孚是“一个没有钱的大亨”,他白手起家创办民生公司,是公司的总经理,却不是公司的大股东,更没有参与过公司的分红,手里仅有董事会奖励他的一点干股。
企业家应该如何办好企业、如何正确对待财富?张謇、卢作孚都为后世做出了表率。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考证,张謇100多年前展现的经营、管理理念,不仅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张謇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士大夫情怀,“视金钱如粪土,又希望兼济天下”。
在遍地机会的中国,创业、融资并非难事,赚钱、致富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并非所有企业经营者都担得起“企业家”之谓,并非所有公司都有基业长青的基因。抛开一些客观因素,企业家的情怀与格局是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到底能走多远的核心因素。
虽然受那个时代内外环境的制约,张謇的实业救国梦最终还是破碎了。但是,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当看百年之后。在党和政府明确支持民企发展、全社会呼唤企业家精神的当下,张謇值得被重新发现,我们需要更多像他一样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
当然,今天弘扬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是要求当代企业家一定要像张謇那样把一个城市的公共事业,从学校、医院到博物馆、养老院都“包起来”,因为今天的中国,公共事业有政府来组织、承担。今天企业家的家国情怀,更多地体现在流淌道德血液、有底线有境界、讲信义重然诺,以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就是为国强民富做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民营企业家,产品和服务品质上“敢为天下先”,就是“兼济天下”。至于生活上志趣高洁、“为富不奢”,尽可能做一些公益事业,那不仅是传承张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企业家精神的需要,也是打造“百年老店”的必然要求。
|
|
打造“百年老店”须有大情怀
|
|
|
|
( 2018-11-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打造“百年老店”须有大情怀 |
|
|
( 2018-1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评论员易艳刚
“如果只想挣钱,企业存活三五年没有问题。如果想存活几十年甚至打造百年老店,则必须有大情怀。”这是江苏南通一位民营企业家从先贤张謇的生平志业中得到的启示。(10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重视民营经济作用,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营造更好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成为社会共识。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十分重要的讲话,民营企业家们“吃下定心丸”,随着已出、即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搬掉“三座大山”,预期民营经济发展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事实上,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外部政策环境,也离不开企业家群体的内在素质。40年来,那些在市场大潮中打拼搏击,走正道、谋发展、写下传奇的民营企业,背后一定少不了优秀的“掌门人”。前不久,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推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引发社会各界热议,表明公众期待更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在新时代经济舞台大放异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真正优秀的民营企业家,除了商业禀赋、踏实敬业、诚信守法等合格企业家的必备素质,还需要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设想一下,如果要推选“我国近代以来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哪些人会榜上有名?可以肯定的是,主张“实业救国”的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上榜应无悬念。张謇是一位有着大格局、大视野的创业者,是一位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有人评价说,张謇倾其一生心血成就三件传世嘉业:实业、教育、慈善。事实上,张謇传世的更有以格局和情怀为内核的企业家精神。
毛泽东曾指出,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4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毛泽东眼中不能忘记的4个人中,张謇、范旭东、卢作孚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行者。今天看,我们不仅不能忘记他们对民族工业的贡献,更应该传承他们的企业家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张謇、范旭东、卢作孚们开创、践行的优秀企业家精神,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弘扬并光大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锻造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言必称美日欧,传承好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祥与艰难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中华传统士大夫情怀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孕育而成的中华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一定会受益无穷。
张謇之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儒商”,就在于他有大情怀。他的情怀,就是“实业报国”。事实上,如果将观察视角上溯一个多世纪,在国家被列强瓜分豆剖、危如累卵的清末民初,睁眼看世界、不甘我民族被欺辱的中华先贤,矢志探索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路,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不在少数,张謇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张謇有句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信奉“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理念,张謇办企业是为了救国家之急、解民生之困。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实业报国”,财富是用来兼济天下、增进社会福祉的,不是为了个人享乐;济世利民、兴文重教,张謇除了开设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兴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还开办了慈善养老院、慈善医院、贫民工厂、收养残疾乞丐的残废院,盲哑学校……张謇办企业、创造财富的着眼点,从来不是为了自己发家致富,不是为了奢靡,而是为国、为民、为家乡,并因此名垂青史。
秉持这样的财富观,张謇自然把节俭作为美德来推崇,并身体力行,他自号“啬庵”自喻“啬翁”,逝世后,其墓地被人尊称为“啬园”。这个“啬”,就是“节俭”之意。他在《家书》中嘱咐夫人:“在家加意管理、加意节省,每日一腥一素已为不薄……能少奢一分好一分”。
为社会创造财富、自己节俭生活的企业家,还有卢作孚。卢作孚是“一个没有钱的大亨”,他白手起家创办民生公司,是公司的总经理,却不是公司的大股东,更没有参与过公司的分红,手里仅有董事会奖励他的一点干股。
企业家应该如何办好企业、如何正确对待财富?张謇、卢作孚都为后世做出了表率。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考证,张謇100多年前展现的经营、管理理念,不仅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张謇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士大夫情怀,“视金钱如粪土,又希望兼济天下”。
在遍地机会的中国,创业、融资并非难事,赚钱、致富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并非所有企业经营者都担得起“企业家”之谓,并非所有公司都有基业长青的基因。抛开一些客观因素,企业家的情怀与格局是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到底能走多远的核心因素。
虽然受那个时代内外环境的制约,张謇的实业救国梦最终还是破碎了。但是,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当看百年之后。在党和政府明确支持民企发展、全社会呼唤企业家精神的当下,张謇值得被重新发现,我们需要更多像他一样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
当然,今天弘扬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是要求当代企业家一定要像张謇那样把一个城市的公共事业,从学校、医院到博物馆、养老院都“包起来”,因为今天的中国,公共事业有政府来组织、承担。今天企业家的家国情怀,更多地体现在流淌道德血液、有底线有境界、讲信义重然诺,以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就是为国强民富做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民营企业家,产品和服务品质上“敢为天下先”,就是“兼济天下”。至于生活上志趣高洁、“为富不奢”,尽可能做一些公益事业,那不仅是传承张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企业家精神的需要,也是打造“百年老店”的必然要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