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8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开学在即,留守儿童缺的是什么
· 城市道路反复开挖为哪般
· “变异”的家长群
· 纵容和参与网络暴力是“平庸之恶”
· 学术理论要追求“本土化”
· 打造三个体系迎接数字经济

  相关文章: 
学术理论要追求“本土化”

( 2018-08-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裘立华、魏一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长,科技发展迅猛,文化自觉自信不断增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学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评价标准西化、评价导向有失偏颇等问题。尤其经济学和人文社科类理论“西强东弱”,已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今年初,经济学家李稻葵撰文指出,中国发展起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不适应、不理解,有的甚至觉得中国人偷跑、抢跑、耍赖,占了西方人的便宜。怎么办?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有中国的理论,理论上不去、讲不圆,咱们在国际上、在政策发展问题上永远吃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理论上的“贸易逆差”,会带来政策层面的被动甚至败仗。比如,日本20多年的衰退,就起源于1985年的广场协议,而广场协议之所以签订,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经济学研究长期落后于实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结束前夜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经济学家凯恩斯为没落的“大英帝国”争得了超额的话语权和利益。
 
  当前,我们很多学术体系基本是按照西方、特别是欧美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存在越来越与“中国经验”脱节的风险。部分教学科研单位学术评价体系西化、评价“重量轻质”等错误倾向,同样值得引起注意。我国要想在世界学术体系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致力于“本土化”“中国化”。
 
  而西方一些学者也指出,中国理应有自己“本土化”“中国化”的体系和自信。《金融时报》首席外交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出版的专著《东方化》已引起西方主流学界的普遍关注,他在2016年发表《全球重心东移、西方霸权式微》的文章,再次重申他的“东方化”和“东方化时代”;著名汉学家包弼德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出,“目前中国的发展,在借鉴世界先进技术与文化的同时,更应着眼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加强经济和人文社科类理论“本土化”“中国化”研究已迫在眉睫。首先必须坚持中国道路,构建和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制定学术评价标准和编制指标体系过程中,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鲜明体现学术导向,克服过分注重量化评价、轻视定性评价的弊端。同时,必须大力整顿现在的期刊腐败,建立有重大公信力的学术期刊,最终形成“中国标准”。
 
  其次,要强壮学术筋骨。国际学术话语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根基在学术的内涵与质量,在扎实的学术建设。提高我国学术国际话语权需要的是平心静气、久久为功,需要的是扎根实践,对真问题不懈而彻底的求解。
 
  再次,净化学术生态,维护学术权威。近年来,学术造假、抄袭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中国学术要想迈向国际学术殿堂,必须整治学术腐败,形成强有力的学术话语权和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
 
 

学术理论要追求“本土化”

( 2018-08-3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