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8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普通人的尊严如何修炼
· 听秋夜虫鸣,与自己对话
· 乾隆皇帝与卤煮火烧
· 那年除夕
· 捉错园

  相关文章: 
那年除夕

( 2018-08-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侯严峰


 
  1988年的农历龙年除夕,我是在位于山东省福山县的烟台SOS儿童村度过的。
 
  那时候的春节假期只有三天,我还得从省城济南坐火车连夜往烟台的家里赶。之前只听说烟台市辖属的福山县建了个SOS儿童村,是我国与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合作建立的国内首批两个SOS儿童村之一,其他情况竟是一无所知。
 
  回到烟台的当天,获知落成刚刚半年多的儿童村运转正常,已经接收了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孤儿。除夕这天一大早,约上一位当记者的朋友,风风火火赶往福山。
 
  走进西山路的SOS儿童村,正对大门的一块巨大的牌子上,画着一个幼小的孤儿,国际求救信号“SOS”英文字母异常醒目。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幢幢别墅式平房门口张灯结彩,笑语欢歌,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1987年5月22日举行了儿童村落成典礼后,儿童村的“妈妈”和她们的“孩子”一起,成为世界上第254个SOS儿童村的村民。自此,共同的命运把他们联结在一起,成为彼此相依的亲人。
 
  郑忠燕当年只有25岁,是儿童村最年轻的“妈妈”。当时儿童村有14个家庭,郑忠燕所在的12号家庭很有缘分:王玉秀姐弟三人来自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侯晓峰姐弟俩老家在河南省农村。时值寒冬,5个异姓兄妹身着“妈妈”郑忠燕亲手缝制的新棉衣,为我们表演了欢快的迪斯科舞蹈,接着又以一首《儿童村就是我的家》表达了他们纯真的心曲:“我有一个好妈妈。无私奉献人人夸……世上的妈妈就数她”。
 
  一位位年轻的“妈妈”,一群群可爱的“子女”,一个个幸福的“家庭”,其实本无血缘关系。孤儿们的亲生父母,或因灾或因病早逝,抛下他们年幼的儿女。当孤儿们陷入困境、甚至绝望时,唯一能够拯救他们的,只有爱的力量。
 
  儿童村里,SOS的醒目标志随处可见。14个SOS家庭,14位“妈妈”和她们领养的98名入村时13周岁以下的孤儿,组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奇特”、也最温馨的村庄。
 
  除夕这天,我一连走访了几个家庭,感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孤儿,在这个特殊的村落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在13号家庭,我听“妈妈”张雨霄讲述了帮助“儿子”张春成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故事。当年32岁的张雨霄高中毕业,她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孩子们,而且对他们的文化学习要求也很严格。张春成在襁褓中就接连失去了父母,9岁那年来到儿童村时,一年级的语文考试竟得了零分。曾当过幼儿教师的张雨霄特制了一块小黑板,并让家里寄来《汉字笔画名称表》等教学用品,每天晚上按时辅导张春成和其他孩子学习功课。经过她的循循善诱,小春成终于“开窍”了,期末考试,他语文、数学两门功课成绩都在80分以上。
 
  16号家庭里,孩子们正在七手八脚地往墙上贴年画,“妈妈”初九玲在灶台边忙碌着,宽敞、洁净的住宅充满了胶东农村特有的“忙年”气氛。“年货都办齐了?”“办齐了,肉蛋鱼虾样样不缺。置办这些年货总共花了200多元呢!”初九玲抚养的5个孩子分别来自蓬莱、海阳等地农村,在一起生活不久,孩子们与“妈妈”就难舍难分,亲同家人了。将满12岁,恰是龙年出生的王成京两个月前才来儿童村认了“妈妈”。农历腊月二十五日这天,他的爷爷、奶奶专程赶到儿童村领他回老家过年,小成京却执意不肯,儿时依稀留下的对生身父母的记忆,已为新“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所替代,他舍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妈妈”和弟弟妹妹们,哪怕只是暂时的。
 
  据说,在国外,SOS儿童村的“妈妈”们必须承诺自愿终身不嫁;中国则规定,“妈妈”在儿童村服务期间,不得另组家庭。此外,儿童村对“妈妈”的年龄、学历等也有相应要求。
 
  SOS家庭的生活条件在当时是令人钦羡的:每个住宅使用面积125平方米,还配有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设备,每个孩子月生活费80元。
 
  然而,对于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们来说,更需要圣洁无私的母爱。用爱的阳光驱散孤儿们郁积心头的阴影,用爱的纽带联结母与子的心灵,是儿童村“妈妈”们共同的心愿……
 
  除夕傍晚的大街上,人车稀少。返回烟台市区的路上,汽车熄火了。我只好站在马路上挥舞着记者证,拦下一辆过路车,“蹭”车返回家中。
 
  年夜饭已经上桌,匆匆吃了几口,便在书桌上铺下稿纸,怀着一份感动与崇敬,在万家灯火、亲人团聚的除夕之夜,用自己的笔,去描述儿童村,描述“妈妈”们和她们的“儿女”,描述这个与众不同的群体。
 
  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次访问了儿童村。4月13日,新华社播发时换了一个标题——《在没有“爸爸”的村庄》。
 
  屈指算来,当年烟台SOS儿童村年龄最小的孩子如今也过了而立之年,而他们的“妈妈”,如张雨霄、初九玲等,都已年逾花甲了。30年来一直在12号家庭当“妈妈”的郑忠燕,厮守着这个温暖的家,先后抚养了23个孩子。这些孩子中,有的已离村成家立业,有的上了大学,还有的留学国外。去年,“妈妈”郑忠燕还被推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30年过去了,我还常常想起那个龙年除夕,想起那个独特的村庄,想起那些爱心博大的“妈妈”和她们的“孩子”。
 
 

那年除夕

( 2018-08-3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