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7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警惕“算法推荐”的“逻辑”陷阱
· “公摊面积伤民”矛盾亟待求解
· 书法创作“野怪乱”歪风当刹

  相关文章: 
警惕“算法推荐”的“逻辑”陷阱

( 2018-07-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邓中豪


 
  “算法推荐”是通过数据分析推测用户偏好,并据此推荐信息的内容推送方式。近年来,一些资讯客户端和短视频客户端,纷纷以“算法推荐”的方式进行内容推送,“收割”了大量流量。“算法推荐”在为这些客户端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使其陷入舆论漩涡。
 
  “算法推荐”尊重用户个性、“千人千面”的特点,的确有很多独特之处。事实上,这些客户端用户量持续攀升,与其通过“算法推荐”技术对用户心理偏好进行准确捕捉、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内容呈现密不可分。
 
  但与此同时,一些客户端在沉迷于通过“算法推荐”对竞争对手进行“降维打击”的同时,问题也在密集显现。
 
  一方面,低俗、色情、夸张、偏激的信息具有天然的强传播力。就像开车的人在汽车这个封闭空间中更容易“路怒”一样,手机屏幕实际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领地”,如果资讯类和视频类客户端等以“算法推荐”之名投其所好,主动、持续地推送低俗内容而缺乏人工干预,用户自主拒绝这些信息的动机也会大大削弱。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人每天要看上百次手机。如果用户仅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信息,就像盼房价跌的人只能看到房价跌,盼房价涨的人只能看到房价涨,那么这些用户最终都会陷入自我封闭、自我强化的“信息茧房”。这与用户通过互联网获知未知信息、拓宽信息渠道的初衷无疑南辕北辙。
 
  “算法推荐”过度使用,产生的诸多乱象,离不开其背后的“怪逻辑”。
 
  一种“怪逻辑”是“算法没有价值观”。有资深业内人士公开表示“算法没有价值观”,然而,这种逻辑就好比饭店只需“按需上菜”而无须为安全性把关,网购平台只须提供平台无须为假货负责,甚至化肥厂可以按订单生产毒品一样。这样的说法显然不合理。
 
  事实上,无论是资讯客户端还是短视频客户端,都具有无可争议的媒体属性。一个给上亿人提供“精神食粮”的平台,不可能既做媒体又不承担媒体责任。
 
  还有一种“怪逻辑”是“高大上的东西没人看”。有人说,内容格调与用户点击率就像跷跷板,“高大上”的东西多了,流量马上就会掉下来。这实际上是将主流价值观与网民的偏好人为割裂,把“故事没讲好”和“故事不好”混为一谈。
 
  许多案例已经表明,主流价值观宣传报道是可以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的,只要好故事真正讲好,网民并不会拒绝,反而会非常欢迎。
 
  诸多“怪逻辑”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真正的“逻辑”。那就是——作为互联网公司,流量就是广告收入,就是利润,就是估值,就是IPO。在一些平台管理者眼中,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不如流量。对于某些业内人士而言,用户不断点击、不断沉迷,恰恰是其平台最成功之处。这实质是把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我们认为,作为具有明显媒体属性的内容平台,要想走得长远,就得抛弃畸形的“流量至上”思维定式。即使在“草莽时代”靠野蛮“收割”流量迅速崛起,在成长为拥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用户的大平台之后,就必须学会尊重社会利益和用户利益。
 
  相关互联网平台,要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算法推荐”,将正确的价值观贯穿到“算法推荐”的所有逻辑之中,删除各种违法违规及色情低俗内容。
 
  此外,“算法推荐”实质上以技术、代码、算法替代了把关内容的编辑,导致“看门人”的缺位。算法再先进,也离不开人的价值判断。只有加强“人机结合”,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内容评级、投诉处置等全流程人工干预机制,实现内容上传总量应与审核管理力量相匹配,挑选兼具可读性和能够提升正能量的内容进入“精品池”,并通过算法进行精准分发,才能真正把住关、把好关。
 
 

警惕“算法推荐”的“逻辑”陷阱

( 2018-07-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