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7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0/16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新华社为苏南乡镇企业“鼓与呼”
· 一个家族跨越150年的奋斗与梦想

  相关文章: 
一个家族跨越150年的奋斗与梦想

( 2018-07-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济兼


  从19世纪60年代,我的高祖母定居湘北算起,已经过去了150年。

  150年来,家族日渐壮大,也逐渐淡出原来居住的山谷。回望来路,牵引家族向前发展的,始终是一种不熄的信念和永恒的追求——

  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驱使一代又一代人为之风雨兼程、百折不回的原生动力,这种力量不仅溶解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更存在于民族的基因深处。

胸中有烈火,抗争为正义


  我的高祖母姓汪,她从南京辗转来到湖南,定居白鹤谷。

  她早年在上海参加小刀会,从事反抗清廷的斗争,起义一度取得成功。然而,在清廷和洋人的联合绞杀下,小刀会的斗争最终失败。随后,她加入太平天国。

  天京城破。她和溃败的太平军一起,四散流落。从南京到湖南一千多公里,一路上颠沛流离。

  白鹤谷深藏于湘江右岸,在湖南省城长沙和岳阳之间,其间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为她躲避官军搜捕提供了天然屏障。

  清末乱世,涌入白鹤谷避难的人越来越多,有流离失所的难民,也有政治上失意的官员。左宗棠、郭嵩焘等晚清名臣,就曾在白鹤谷修筑避暑山庄。

  她领养了一个男孩,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名叫大喜。曾祖父八岁进山,与高祖母相依为命,依然保留原来的姓氏。

  曾祖父为人憨厚,老实巴交,山里人不时刁难他。我的高祖母一双“三寸金莲”,武艺却不错。据说她三次显露武艺,刁难的人才开始收敛。

  一次祠堂分谷,我的曾祖父去时,主事的人不肯发谷给他。我的高祖母听说以后,提着箩筐赶了过去,她踩着人们的肩头,直接跃上二楼,装满一担稻谷,又拎着从楼上轻松跃下。在场的人惊得目瞪口呆,从此再没人敢欺负我的曾祖父。

  高祖母活到80多岁去世。她的一生经历乱世,也曾奋起抗争,却最终在白鹤谷的山水间隐居下来。她去世的时候,我的曾祖父已经有了5个孩子。

驱日寇、求解放,争取光明前景


  我的祖父生得大头大脸,上了两年小学,就到地主家打短工,后来跟随拳师徐宝麟学习武艺。

  十几岁时,他自己创业做黄篾货生意,还开了杂货铺,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贩卖猪肉。他用赚来的钱置办田产,20来岁时已是地方上能主事的人了。

  1939年,日寇犯湘。四次长沙会战先后打响,湘北一带是主要战场,他参与组织游击队,与盘踞在当地的日寇展开斗争。

  1945年,为了支援南方人民抗日,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基础的南下支队奉命南征,于年初进入湖南。他经组织介绍给南下支队六支队司令员杨宗胜,成为六支队战士。

  他熟悉地方情况,协助部队做群众工作,为部队筹粮筹款,在迎接六支队入驻白鹤谷、奇袭日军据点、策动县保安团司令左八爷起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月,湘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白鹤谷成立,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8月,日寇投降,全国革命形势急剧变化。南下支队奉命北返,他协助六支队安全转移后,奉命潜伏下来。敌特势力对他产生怀疑,对他发出通缉。

  一次,他在白鹤谷螺蛳石被敌特人员抓住.他坚守党的秘密,不惧严刑拷打,敌特人员决定连夜将他活埋。我的祖母不顾好几个月的身孕,赶往娘家找她当保长的哥哥出面搭救,我的祖父才幸免于难。

  1949年,龙瓒牵头成立湘北人民自救军,我的祖父是自救军第一团骨干。当时,湘阴县长由国民党进步人士吴剑真担任,我的祖父常被派到吴剑真处做工作。

  7月,吴剑真县长宣布和平起义。我祖父随龙瓒率湘北人民自救军进城,捍卫革命成果。

  成立湘阴县委和县政府后,他主持十几个乡的划乡建政工作,30岁时即担任白鹤乡第一任乡长,之后任土改工作组组长,主持地方清匪反霸、土改工作。

  他晚年罹患高血压症,中风瘫痪后卧病7年,于1992年去世,享年73岁。他就像白鹤谷的翠竹一样,襟怀坦荡、高风亮节!

卖掉家里的楼板也要送孩子读书


  我的祖母瘦瘦高高,头发天生波浪卷。她出身官家,不过在清末动荡的时局中,娘家日渐颓败。

  她的曾祖父曾担任禁烟委员,协助林则徐禁烟,官至从四品知府;她的祖父曾任麻阳县县令,父亲是秀才,清廷废除科举后,在家里教习私塾;她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

  这样的家境未能给她一个无忧的童年。禁烟运动引起英军抵抗,林则徐被革职,她的曾祖父受牵连罢官。

  1912年,清帝退位,她的祖父忧愤不已,抑郁而死。

  1924年,她的父亲去世,年仅36岁,彼时她才不过3岁。

  家道中落,她十一岁就到省城纱厂做工,靠自己赚钱奉养母亲。她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但从小耳濡目染,还是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写得一手好繁体字。

  她和我的祖父在抗日战争中相知相恋,1946年结婚以后,先后生育7个孩子。

  我的祖父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常难兼顾家庭。她全力支持他的工作,革命年代担惊受怕,解放以后又百废待兴。她一边承担起妇女主任的工作,一边拉扯着一大家人。

  上世纪60年代,我的祖父处境艰难。祖母坚强地支撑起了这个家,面对批斗刁难也毫不畏惧。虽然经历困难岁月,孩子们都健康长大了。

  她酷爱读书,90多岁时依然耳聪目明,不戴眼镜照样看书看报。她常说“黄金非宝书为宝”,在她眼里,读书是最荣耀的事情。

  她希望子孙们都发奋学习。我的父亲那一辈受教育程度都很高,和她坚持送孩子读书是分不开的。最艰难的时候,她为给孩子们筹措学费,连家里的楼板都卖了。

  她颇有生活的雅趣,喜欢观习书法、侍弄花草。她常摆上一个小方桌、几碟点心,泡上几杯茶,拉着孙儿们“饮茶作乐”。

  她教给我们各种传奇故事,还有书本上学不到的诗文,其中一首古诗只有10个字,但正序和倒序诵读,却能变出28字的四言律诗来。她就像一株温馨的兰花,坚守着家族的文脉。

顺应改革开放,闯出一片天地


  我的父亲习惯紧皱眉头,嘴上角的一颗黑痣,隐现出他的火爆脾气。他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赶上集体建设的火热时期。

  父亲从小脾气倔强,我的祖父怕他惹事,教孩子们拳术的时候,就有意避开他。可他学东西快,躲在楼上偷看,等大家学完了,他一招一式全打出来,我的祖父这才答应教他拳术。

  他先在集体企业毛笔厂上班,之后去长沙教书。一次放假回家,偶遇我的祖父被人批斗,他只身从人群中将我的祖父接了回来。从此,他无心教书,就此辞职回乡。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面,乡镇企业方兴未艾。我的父亲那一年24岁,创办了自己的木器厂。第一单生意拿到60把木沙发订单,一把椅子能净赚七八元钱。

  创业艰难。我的母亲协助父亲拓展业务,出差经常找不到饭馆。洞庭湖区水质不好,煮饭的水都是黄色的。变幻莫测的天气还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一天晚上,货船在巨浪冲击下失去平衡,将一船藤椅和人都倒进湖里。风浪太大,藤椅一时拢不过来。幸运的是,一位老者驾着一只小舢板过来,帮着把藤椅都打捞上来了。我的父亲感谢老者,还特意拜他为师。

  短短几年间,父亲的藤椅生意拓展到整个湘北地区,每个月都要出一到两批货,每批发出上百把藤木椅。人们在农闲的时候,都愿意到父亲的木器厂来做工,男的做木匠,女的编藤椅。

  木器厂年利润上万元。凭借红火的藤木椅生意,他积累下可观的财富。他作为公社的第一个“万元户”,在公社的表彰大会上受到嘉奖。

  他添置了白鹤谷第一台自行车、第一台录音机、第一台“天仙”牌电风扇……家里买第一台电视机的时候,邻居们围坐在院子里,大家像看电影一样围坐在一起,那热情不亚于观看一个新的伟大发明。

  父亲热情大方,他的开销覆盖整个家族,对兄弟姐妹们的资助毫不吝啬。为小孩子做衣服,都是把裁缝直接请到家里,侄子侄女们也人人有份。

  父亲的木器厂红火了10年之久,直到我的祖父中风瘫痪,我的父亲为了照顾他,难以兼顾木器生意。后来,他投身地方的建设和公益事业,主持农网改造和水利工程,创办白鹤谷第一个敬老院,一直干到退休。

  父亲现在60多岁了,依然热情似火。他干事业敢闯敢干、处公务刚正不阿,像高山上的一棵青松,撑起一片天空。

 

一个家族跨越150年的奋斗与梦想

( 2018-07-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