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应对“双重剪刀差”,江西吉水农民积极寻找种田新出路 |
高质换高价 田里做“加法” |
|
|
( 2018-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种一亩田,辛辛苦苦赚不到一千元。打工一天130元,一个星期收入就近千元。亲戚朋友都出去打工了,把田给我种。如果家里不是有老人要照顾,我也出去打工。”江西省吉水县乌江镇坪上村的赵世科向记者说道。
守着一亩三分地,不如外出务工收入高,这是农民口中的“工农剪刀差”,但是记者又发现新的“剪刀差”:种粮成本越来越高,粮价越来越低,农民收益受挤压。
江西省吉水县种粮大户邹志刚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亩早稻田为例,亩产1100斤湿谷。去年湿谷一百斤90元,而今年湿谷单价降了十几元,一亩早稻的纯收益也就从300多元减少到200来元。“这还不算农耕设备的损耗和自身人力成本。”邹志刚说。
种粮成本上涨,粮食销售困难,种粮户可谓“压力山大”。江西省高安市粮食局负责人陈庆忠分析认为,当前粮食产能相对过剩,普通稻市场收购少,大量需要国库兜底,国库又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在“双重剪刀差”的压力下,一些农民也开始积极寻找种田新出路。
在其他农民感慨粮食不好卖时,谢江波担心的是粮食不够卖。“生产的中高端大米已经卖到脱销,高质才能换来高价,‘宝宝粥’牌的富硒米在香港已经卖到每公斤96元。”北京大学毕业的“80后”小伙谢江波,从深圳回到老家江西省丰城市泉港镇务农。“家乡的土质硒含量高,所以将目标定位种植中高端富硒米。”谢江波告诉记者,今年对粮种进行调整,销售额减少了10%,但利润反而增加50%,预计未来五年,种植面积将从现在5千亩扩大到1万亩。
农户转变理念,合作社转变模式,地方政府帮助农户转变思路。江西省吉水县在“双重剪刀差”下,在田里做“加法”。“我们对第一产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吉水县农业局局长叶太介绍,“通过稻鱼、稻虾、稻鸭等共养模式,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实现1+1大于2的经济、生态效应,吉水县稻鱼共养规模也从2千亩发展到2万亩。”
(秦宏、姚子云、熊家林)
新华社南昌7月20日电
|
应对“双重剪刀差”,江西吉水农民积极寻找种田新出路
|
高质换高价田里做“加法”
|
|
|
|
( 2018-07-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
|
|
应对“双重剪刀差”,江西吉水农民积极寻找种田新出路 |
高质换高价 田里做“加法” |
|
|
( 2018-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种一亩田,辛辛苦苦赚不到一千元。打工一天130元,一个星期收入就近千元。亲戚朋友都出去打工了,把田给我种。如果家里不是有老人要照顾,我也出去打工。”江西省吉水县乌江镇坪上村的赵世科向记者说道。
守着一亩三分地,不如外出务工收入高,这是农民口中的“工农剪刀差”,但是记者又发现新的“剪刀差”:种粮成本越来越高,粮价越来越低,农民收益受挤压。
江西省吉水县种粮大户邹志刚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亩早稻田为例,亩产1100斤湿谷。去年湿谷一百斤90元,而今年湿谷单价降了十几元,一亩早稻的纯收益也就从300多元减少到200来元。“这还不算农耕设备的损耗和自身人力成本。”邹志刚说。
种粮成本上涨,粮食销售困难,种粮户可谓“压力山大”。江西省高安市粮食局负责人陈庆忠分析认为,当前粮食产能相对过剩,普通稻市场收购少,大量需要国库兜底,国库又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在“双重剪刀差”的压力下,一些农民也开始积极寻找种田新出路。
在其他农民感慨粮食不好卖时,谢江波担心的是粮食不够卖。“生产的中高端大米已经卖到脱销,高质才能换来高价,‘宝宝粥’牌的富硒米在香港已经卖到每公斤96元。”北京大学毕业的“80后”小伙谢江波,从深圳回到老家江西省丰城市泉港镇务农。“家乡的土质硒含量高,所以将目标定位种植中高端富硒米。”谢江波告诉记者,今年对粮种进行调整,销售额减少了10%,但利润反而增加50%,预计未来五年,种植面积将从现在5千亩扩大到1万亩。
农户转变理念,合作社转变模式,地方政府帮助农户转变思路。江西省吉水县在“双重剪刀差”下,在田里做“加法”。“我们对第一产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吉水县农业局局长叶太介绍,“通过稻鱼、稻虾、稻鸭等共养模式,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实现1+1大于2的经济、生态效应,吉水县稻鱼共养规模也从2千亩发展到2万亩。”
(秦宏、姚子云、熊家林)
新华社南昌7月20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