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6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脱贫攻坚
4 4/4 3 4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全家上阵,百姓口中的“老杨”扶贫一年又一年
· 又偏又穷山村脱贫奇迹,离不开这座“桥”
· 百名第一书记进城摆摊吆喝

  相关文章: 
又偏又穷山村脱贫奇迹,离不开这座“桥”

( 2018-06-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奇奇里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若桥骑着共享单车经过村内的影像展板(2017年10月2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奇奇里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若桥走过村口(5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奇奇里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若桥在村里挂灯笼(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王井怀)黄河岸边的山西省永和县奇奇里村,曾经是既穷又偏的贫困村。2015年以来,奇奇里村以国家扶贫政策为杠杆,撬动整合社会资源,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扶了贫又扶了志。2017年底,奇奇里村奇迹般地整村脱贫。
 
  发生在奇奇里村的奇迹,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郭若桥的努力。
 
用河滩滩撬动社会资本进村


 
  几年前,奇奇里村一穷二白,地上没平地,地下没矿藏;村外没关系,村里没人气。全村700多口人中有323人属于贫困户。
 
  2015年刚驻村时,不到30岁的郭若桥憋着一股劲就想大干一场,不料遇到了其他扶贫干部也常遇到的问题:干部干,村民看。
 
  难道是贫困户们太懒了吗?郭若桥认真走访、思索后发现:“穷了几代人,懒,本质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后的消极。”
 
  几个月后,郭若桥无意中发现有人经常到村子附近的黄河边拍照。原来,这里是黄河美景乾坤湾,在摄影圈小有名气,而在村民眼中只是个河滩滩。有心的郭若桥,以乾坤湾为纽带逐步认识了一批摄影师,其中还有中国摄影家协会当时的一位负责同志。
 
  当时,中国摄影家协会正想为扶贫出一份力。郭若桥与那名负责同志一商量,想出了“认领枣树”的点子。摄影师们以一棵枣树一年120元的价格认领,不管丰歉,让枣农有保底收入。郭若桥盘点枣树,摄影家协会负责动员会员,很快,1000棵枣树被认领。
 
  随后,郭若桥进一步推动与中国摄影家协会深度合作,2017年10月“摄影家影像村”落户奇奇里。众多摄影家的1000多幅作品捐给村里免费展览。
 
  郭若桥说,扶贫干部不能只落实上级政策,还要主动找“支点”,一步步撬动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大业。
 
用外面世界撬动村民精气神


 
  社会资本融入扶贫后,郭若桥还想把村里人的精气神提上去,“让村民摆脱自卑,要有荣誉感”。
 
  依托奇奇里打出来的“摄影村”名气,经过几个月谈判,郭若桥与一家知名共享单车公司达成协议,去年10月20辆共享单车进村,引发不小轰动。
 
  “引进共享单车,一方面是方便外来游客,更重要的是提升村民的荣誉感,让村民能触摸到现代元素。”村民很珍惜与外面世界接轨的感觉,热心妇女织了毛线座套,套在共享单车的车座上。
 
  同时,他推动村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经一位摄影家牵线,村里10位喜欢手机拍照的村民加入了当地的摄影协会,成为业余摄影师。村民刘志富很自豪:“土了一辈子,老了老了还当上摄影师了。”
 
  郭若桥说,扶贫不能只给钱给物,还要扶精神。“村民有了精气神,扶贫才算上了轨道”。
 
用希望撬动脱贫内生动力


 
  社会资本进村了,村民精神振奋了,脱贫的内生动力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现在村里没了甘愿受穷的“懒人”,大家都带着新希望往前奔。
 
  郭若桥认为,扶贫干部毕竟是“外来户”,内生动力主要靠村两委班子。在他带领下,奇奇里村两委班子眼界大开,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村委委员杨爱生去年主动报名县文化局组织的旅游培训,自掏路费到几百里外认真学习了4天,“村里一天一个样,自己不学点东西就跟不上了。”
 
  为发展旅游,郭若桥组织村民将旧窑洞改造为农家乐,用的是扶贫资金,不花群众一分钱。第一批改造时,郭若桥挨家挨户动员,最后只改造12孔。但到第二批时,家家户户抢着报名,20多孔窑洞很快改造完。
 
  村民开始主动适应村子旅游发展定位。第一批脱贫户刘宁富办农家乐后生意不错,一年收入有四五万元。为扩大经营,他在院里建了新餐厅。
 
  农闲时村民没了往年喝酒打牌的习惯,而是主动找商机。今年春节期间,游客成批来到奇奇里,几位村民跑到县城进货,村里村外摆起摊。最多的一天,一户人家卖了1200元的货。
 
  更可喜的是,如今奇奇里村又成为撬动永和这个贫困县的支点。在奇奇里的示范下,全县认领枣树、核桃树等3600余株;全县10多个中心村开始打造特色农业镇、特色旅游乡等,形成规模效应。
 
 

又偏又穷山村脱贫奇迹,离不开这座“桥”

( 2018-06-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脱贫攻坚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