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新闻 |
4 |
3/4 |
2
|
3
|
4
|
>
|
>| |
|
|
PDF版 |
 |
|
|
|
|
沈铁:春运“候鸟”的18年“支南”路 |
|
|
( 2018-02-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新华社沈阳2月2日电(记者汪伟、孙仁斌)随着一声汽笛鸣响,一列挂有19辆车体的春运“支南”列车从锦州站驶出。红色的车头喷着白色水汽,绿色的车身贴着红色标语,车厢里,59岁的吴志坚眼望窗外,挥手和工友们告别,踏上他第18次“支南”征途。2日,记者跟随被称作春运“候鸟”的老吴和他的4位工友,一起感受他18年“支南”路上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列绿皮火车,在铁路上已驰骋了20多年。车厢门口处被重新刷成红色,装饰一新。
“已经检修了一个多月。一切都要按照最高标准准备。”吴志坚说。
吴志坚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车辆段锦州运用车间的一名工人,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年都参加春运“支南”工作。
“支南列车”是铁路为应对春运期间往返客流不均衡、旅客去向过于集中而临时采取的一种增加运力的措施,已有近20年历史。今年的“支南”首站是广州,他们将帮助当地运送数以百万计的“珠三角”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从锦州出发,这列绿皮火车要走行4天达到广州。列车上,除了驾驶员,只有吴志坚和他的4名工友。4天时间,除了下车技术检查,吃住全在车上。
吴志坚把这叫做“实战前最后的‘演习’。”看水压、测电路、查锅炉、加固桌椅床铺……老吴忙得不亦乐乎。
“绿皮车没高铁快,但经济实惠。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返乡,还是有不少人会乘坐。”吴志坚说。
从1982年参加工作开始,吴志坚就每天和这些绿皮火车“摸爬滚打”在一起:大到车厢水电线路检修、列车巡检,小到处理衣服挂钩、座椅松动、门窗故障等问题……老吴说,36年和这些车厢在一起,闭上眼,都知道每一处设施的准确位置,出现故障,他都能迅速处理。
说起“支南”,老吴打开了话匣子:最早他也是根据工作安排踏上支南的列车,看到那么多农民工提着大包小包、领着老婆孩子赶火车回家,他的内心受到触动:他们身上,承载着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能让他们安全、顺利回家,是铁路工人的骄傲!
过年的时候,老吴会在车上给家人和亲戚朋友打电话拜年,他爱“吹牛”:看见电视新闻里播的没?那么多农民工平安回家,那里面有我一份功劳哩!
每年出发前一天,他都会把80多岁的父母接到家里,提前吃了“年夜饭”。“提前吃年夜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父母都是铁路退休职工,他们挺支持我的。”
提起春运,他觉得有点对不住老伴和女儿:和老伴结婚30多年,得有一半时间春节没在家里过。女儿在上海工作,每年只有春节等有限的假期回家,却总是见不到他。
“有一回过年,我闺女打电话给我,说着说着就哭了,说总也见不着我……”老吴接了电话,一个劲儿安慰女儿,把女儿哄好,挂断电话,望着车窗外的万家灯火,老吴也落泪了。
18年来,每到春节,老吴就和他的工友们南下,和数不清的回家的人流擦肩而过,他们被称为春运“候鸟”。
52岁的马力军今年是第8次“支南”,他说,春运期间车上人最少的一天是除夕。
“年前乘客大都到家了,我们经常因‘转场’要从一个省转战另一个省。”马力军说。
春运以春节作为一个“分水岭”,节前,从珠三角返乡的务工人员奔向四川、贵州、湖北、河南等地家的方向。节后,他们陆续回到珠三角工作。马力军所说的“转场”,就是跟随这列绿皮车从节前的珠三角转战这些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地区。
“年三十晚上我们就在车上包饺子,互相讲几个笑话解闷。”老吴说,连续17年,春节联欢晚会都是节后看的重播和网络视频。
彼时,空荡荡的车厢里,就只有老吴和他的几个工友,车厢外,城市乡村的灯光渐次亮起,焰火升空。他们看着窗外的风光,像看一场和自己距离很远的默片。
“赶上除夕转场,就只能在车上过年。”56岁的康生平说,“想家肯定是想,但是和老吴比,人家坚持了10多年,我们有啥坚持不住的?”
“春运就是这样,有苦也有甜。”老吴说,他最享受的是春运途中帮乘客解决了问题,他们对自己竖起大拇指或道一声“谢谢”。
“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干,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老人身体还行,孩子也不用操心,我们春节出来工作,让车间的年轻人休息休息。”老吴说。
吴志坚所在的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最高峰时曾派出30多列“支南”列车帮助运送旅客返乡,如今,只剩下7列。绿皮火车正在淡出中国的春运舞台。
2019年1月,吴志坚即将退休,这是他参与的最后一次春运“支南”工作。提前几个月,他就和车间领导要求参与这次任务。上了车,老吴这摸摸,那擦擦,像和相识多年的老友告别。
“最后一次参加春运了,我不会给自己留遗憾。”他说。

|
|
沈铁:春运“候鸟”的18年“支南”路
|
|
|
|
( 2018-02-0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
|
|
|
沈铁:春运“候鸟”的18年“支南”路 |
|
|
( 2018-02-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新华社沈阳2月2日电(记者汪伟、孙仁斌)随着一声汽笛鸣响,一列挂有19辆车体的春运“支南”列车从锦州站驶出。红色的车头喷着白色水汽,绿色的车身贴着红色标语,车厢里,59岁的吴志坚眼望窗外,挥手和工友们告别,踏上他第18次“支南”征途。2日,记者跟随被称作春运“候鸟”的老吴和他的4位工友,一起感受他18年“支南”路上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列绿皮火车,在铁路上已驰骋了20多年。车厢门口处被重新刷成红色,装饰一新。
“已经检修了一个多月。一切都要按照最高标准准备。”吴志坚说。
吴志坚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车辆段锦州运用车间的一名工人,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年都参加春运“支南”工作。
“支南列车”是铁路为应对春运期间往返客流不均衡、旅客去向过于集中而临时采取的一种增加运力的措施,已有近20年历史。今年的“支南”首站是广州,他们将帮助当地运送数以百万计的“珠三角”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从锦州出发,这列绿皮火车要走行4天达到广州。列车上,除了驾驶员,只有吴志坚和他的4名工友。4天时间,除了下车技术检查,吃住全在车上。
吴志坚把这叫做“实战前最后的‘演习’。”看水压、测电路、查锅炉、加固桌椅床铺……老吴忙得不亦乐乎。
“绿皮车没高铁快,但经济实惠。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返乡,还是有不少人会乘坐。”吴志坚说。
从1982年参加工作开始,吴志坚就每天和这些绿皮火车“摸爬滚打”在一起:大到车厢水电线路检修、列车巡检,小到处理衣服挂钩、座椅松动、门窗故障等问题……老吴说,36年和这些车厢在一起,闭上眼,都知道每一处设施的准确位置,出现故障,他都能迅速处理。
说起“支南”,老吴打开了话匣子:最早他也是根据工作安排踏上支南的列车,看到那么多农民工提着大包小包、领着老婆孩子赶火车回家,他的内心受到触动:他们身上,承载着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能让他们安全、顺利回家,是铁路工人的骄傲!
过年的时候,老吴会在车上给家人和亲戚朋友打电话拜年,他爱“吹牛”:看见电视新闻里播的没?那么多农民工平安回家,那里面有我一份功劳哩!
每年出发前一天,他都会把80多岁的父母接到家里,提前吃了“年夜饭”。“提前吃年夜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父母都是铁路退休职工,他们挺支持我的。”
提起春运,他觉得有点对不住老伴和女儿:和老伴结婚30多年,得有一半时间春节没在家里过。女儿在上海工作,每年只有春节等有限的假期回家,却总是见不到他。
“有一回过年,我闺女打电话给我,说着说着就哭了,说总也见不着我……”老吴接了电话,一个劲儿安慰女儿,把女儿哄好,挂断电话,望着车窗外的万家灯火,老吴也落泪了。
18年来,每到春节,老吴就和他的工友们南下,和数不清的回家的人流擦肩而过,他们被称为春运“候鸟”。
52岁的马力军今年是第8次“支南”,他说,春运期间车上人最少的一天是除夕。
“年前乘客大都到家了,我们经常因‘转场’要从一个省转战另一个省。”马力军说。
春运以春节作为一个“分水岭”,节前,从珠三角返乡的务工人员奔向四川、贵州、湖北、河南等地家的方向。节后,他们陆续回到珠三角工作。马力军所说的“转场”,就是跟随这列绿皮车从节前的珠三角转战这些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地区。
“年三十晚上我们就在车上包饺子,互相讲几个笑话解闷。”老吴说,连续17年,春节联欢晚会都是节后看的重播和网络视频。
彼时,空荡荡的车厢里,就只有老吴和他的几个工友,车厢外,城市乡村的灯光渐次亮起,焰火升空。他们看着窗外的风光,像看一场和自己距离很远的默片。
“赶上除夕转场,就只能在车上过年。”56岁的康生平说,“想家肯定是想,但是和老吴比,人家坚持了10多年,我们有啥坚持不住的?”
“春运就是这样,有苦也有甜。”老吴说,他最享受的是春运途中帮乘客解决了问题,他们对自己竖起大拇指或道一声“谢谢”。
“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干,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老人身体还行,孩子也不用操心,我们春节出来工作,让车间的年轻人休息休息。”老吴说。
吴志坚所在的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最高峰时曾派出30多列“支南”列车帮助运送旅客返乡,如今,只剩下7列。绿皮火车正在淡出中国的春运舞台。
2019年1月,吴志坚即将退休,这是他参与的最后一次春运“支南”工作。提前几个月,他就和车间领导要求参与这次任务。上了车,老吴这摸摸,那擦擦,像和相识多年的老友告别。
“最后一次参加春运了,我不会给自己留遗憾。”他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