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综合

04版:五四青年节

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
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

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族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党中央对广大青年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习近平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五四运动105周年。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管青年工作原则,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关心青年成长,支持广大青年建功立业。共青团要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传承弘扬优良传统,团结凝聚广大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出版发行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出版发行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2020年11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出版发行后,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引起热烈反响。《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沿用原有体例,通过24篇访谈实录,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和中央工作期间,深入高校调研考察、关心指导大学生的生动故事,充分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始终高度重视、念兹在兹,为我们树立了“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的光辉典范。
 
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评论员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要求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总书记的寄语饱含期待、催人奋进,为青年成长成才注入强劲动力,为做好青年工作指明正确方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部民族复兴史,也是一部青年奋斗史。从革命年代“青年应有责,破旧换新天”的壮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苦干;从改革开放之初“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奋发,到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坚定信念、紧跟党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推动我国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环境、打造了宽广舞台。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一批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和集体荣获表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五四运动105周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天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青年的奋斗才有坚实的基础、不竭的力量。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扎实奋斗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青年就有了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积极投身实践,广大青年就能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青春之翼,因磨砺而坚强;人生之路,因奋斗而宽广。此时此刻,全部由“80后”组成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正在探索浩瀚宇宙,年轻的运动员们厉兵秣马、备战巴黎奥运会,更有千千万万青年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青年怀壮志,奋进正当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青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必将绽放更加耀眼的青春光芒,谱写更加精彩的时代华章。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逐梦新征程 青春更精彩
逐梦新征程 青春更精彩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记者翟伟 孟含琪 戴威 王博)“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念兹在兹,鼓励青年逐梦奋斗,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青年的命运始终与时代进程相连、共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上,到处都活跃着青年人的奋斗身影,激扬着新时代的青春力量。
(一)


  【总书记寄语】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
  【青春记录】擦亮乡村振兴青春底色
  “小伙伴们,这是自家种的草莓,颗颗香甜!”“美丽小岗”助农直播间内,安徽省凤阳县新时代家庭农场几位青年,正细致向网友推介小岗新推出的特产草莓。
  这两年,小岗村的青年人,打通电商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目前累计直播超过200场。不远处的大包干纪念馆多次成为直播中的画面背景。“我们希望小岗的优质农产品被更多人看到。”对兼职做直播带货,这些“新农人”充满热情。
  在外打拼,还是回村发展?许多村里的年轻人都曾有这样的困惑。
  “从小听老一辈人讲小岗村的改革故事,大家对农村有种特殊情结。这些年周围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回村了,村里的事业也逐渐红火起来了。”直播时,其中一位青年王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开始产量不高,销路也没找着,亏了两三万元。”家庭农场创办人杨伟说,2013年,村里十多个年轻人一共流转12亩地,建大棚种菜,没想到却不太顺利。
  “当时心里拧着股劲,要像老一辈小岗人那样敢闯敢干!”这群青年没打退堂鼓,而是盯上特色种植产业。他们开展热烈的讨论: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对面是大包干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可以考虑转型搞个草莓采摘园……
  说干就干!邀专家指导、雇村民协助……采摘园的牌子挂了起来,生意也逐渐好起来。
  尝到甜头的青年有了邀更多人共同创业的想法。在外打工的王凯就在这时被邀请回乡。去皖南看瓜蒌种植,到皖西学稻虾共养……农闲时,大伙儿开着小汽车四处学习先进农业模式。“路上,大家聊如何带动村民致富。聊累了,就唱歌鼓劲。渐渐地,我也爱上了这份事业。”王凯说。
  一路歌声相伴,一路奋斗有声。如今的小岗村,青年农民有的专注大米提质升级,有的钻研稻田蟹综合种养,大家群策群力在田野里找到了奋斗方向。
  40多年前,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开启农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后,新时代的青年人正用智慧和奋斗为小岗村续写新发展故事。
(二)


  【总书记寄语】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
  【青春记录】百千万次点燃创新“星火”
  “五一”假期一大早,在中国一汽研发总院的测试场地,和煦的阳光播撒在一辆红旗新能源汽车上,多名工作人员绕车忙碌。
  “转速正常!效率、功率、稳定性需一一测试。”电驱动系统研发负责人王斯博有序把控整个流程,不时记下关键数据。
  “电机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关乎汽车的动力性、能耗、舒适性,眼下正处于系统测试关键阶段……”谈到科研,这位青年岗位能手马上打开了话匣子。
  科技创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也迎来新机遇期。王斯博和所在团队将所学应用于EHS9、EH7等多个车型的电驱动系统开发,还撰写了电驱动系统可靠性试验的国家标准。他们一边持续创新研发,研究新电驱构型、设计新控制算法;一边见证了新设备、新技术提升研发效率……这支以青年为主的300多人团队,肯吃苦、敢开拓,逐渐成为公司的创新先锋队。
  2022年,公司准备开发EH7新车型的电驱动系统。当时针对性能指标的制定出现两种声音:一些人认为EHS9部分指标已在国内创先,可以求稳;也有人认为各大新能源车企纷纷加速技术迭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思熟虑后,王斯博和团队成员决定拼一把,向领导立下军令状——瞄准高指标发起冲击。
  查阅论文,搜集资料,制定技术方案,建模,研制样机,反复调试……王斯博说,大家时常“钻”进去,“有时连做梦都会想如何破解难题”。上千次摸索后,团队按时完成交付任务,多项关键指标实现行业领先。
  2023年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销量超8.5万辆,同比增长135%。看见一辆辆挂着绿色牌照的红旗新能源汽车穿梭在路上,王斯博倍感自豪。“今后我们会结合更多青年人喜爱的元素去设计产品,做强做大民族制造品牌。”他说。
(三)


  【总书记寄语】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青春记录】以绿为笔绘就美丽中国
  5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柠条花开了。淡黄的小花如繁星散落沙海,透出点点生机。山坡上,管护员郭玺正在往大大小小的树坑里浇水。“这是我在2019年种下的,长得很好。有了它们,风就吹不动沙子了。”路过一株半米高的柠条时,他对记者说。
  38岁的郭玺是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的侄子。作为第三代治沙人,远离城市,坚守沙海,选择的背后,有他对柠条花海的深厚情感。
  外出务工的收入几乎是林场工作的两倍,郭玺曾经有些抗拒八步沙的“召唤”。郭万刚几次喊他来接班,他只想着帮帮忙,心里惦记的仍然是“出去闯”。
  转变发生在2017年5月。准备离家的郭玺被铺满山野的柠条花海深深震撼。“防住了沙,播下了绿。爷爷、大伯他们干的事,了不得!”那一刻,郭玺决定,接过父辈的铁锹,践行代代传承的绿色誓言。
  沙窝里种好树的关键是保证苗子喝饱水。这些年,郭玺经常凌晨4点起,开着车运水、浇水,一天要拉八九趟。“早起一点,就能多拉一趟。”他说。铺设滴灌设施时,郭玺一连几个月吃住在基地。直到新栽的梭梭喝上“安苗水”,他才放心回家。
  传承前辈实干苦干精神的同时,郭玺也有自己的尝试。他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八步沙林场”的账号,发布工作场景和林场变化,让关心八步沙的网友也能“云守护”。他还与周边农户成立合作社,注册了“八步沙溜达鸡”商标,线上带货、线下销售。在郭玺眼中,未来的八步沙不再是单纯的治沙造林,而是要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这里过去都是沙,现在都被挡住了!”顺着郭玺手指的方向,绿色屏障一眼望不到头。植被拱卫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风沙线整体后移30多公里。“我也要用青春守好这片绿!”郭玺说。
记者手记


  青年敢追梦,时代助圆梦。为助力乡村振兴,安徽省启动“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村官创业等八大工程;为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吉林省出台人才政策3.0版,择优扶持一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资金资助;为推动荒漠化治理,甘肃省通过出台林权流转、贷款贴息等政策,激活沙产业效益……在乡村田野、在工厂车间、在沙漠林海,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基层、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最需要的地方。牢记殷殷嘱托,澎湃蓬勃的青年力量创造着新的业绩,他们将奋斗融入家国梦想,正用青春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世界首次!嫦娥六号开启月背“挖宝”之旅
世界首次!嫦娥六号开启月背“挖宝”之旅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海南文昌5月3日电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由此开启世界首次月背“挖宝”之旅。
  风雨无阻。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飞行约37分钟后,器箭分离,将嫦娥六号探测器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预定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后续,在地面测控和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嫦娥六号探测器将历经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软着陆等过程,在月球背面预选区域采集月表岩石和月壤样品,同时开展科学探测。
  完成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将在月面起飞,随后开展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转移至返回器;返回器将经历月地转移、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等过程,最终携带珍贵的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由国家航天局牵头组织实施。20年来,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带着月壤胜利归来,再到嫦娥六号成功发射,中国太空探索不停步。
  月球背面比正面更古老。迄今人类所有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均位于月球正面。嫦娥六号预选着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地体之一,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嫦娥六号任务预计需要约53天。相比2020年在月球正面“挖宝”的嫦娥五号任务,此次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需要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嫦娥六号即将采集到的珍贵月球样品,有望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关心青年。”从陕北黄土高原的青春岁月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青年、关怀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爱青年人者,青年人亦恒爱之。
  在总书记真心关怀、真挚期望的激励下,亿万中国青年奋发进取、拼搏奉献,以青春之活力驱动民族之复兴,用青年之光彩挥写国家之未来。
  知心:“总书记像大朋友一样与大家沟通交流”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青年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
  2016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察,特意走进图书馆看望正在自习的同学们。
  “在图书馆学习觉得氛围很好吧?还得早点来占个座?”“家是哪里的?一个人来合肥上大学爸妈放心吗?”“去西部地区支教这一年感受很深吧?农村的孩子,不忘初衷。”……
  总书记宛如家中长辈、贴心好友,给予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走出图书馆时,送别的师生们挤满了道路两侧。总书记冒雨走到大家中间,挨个儿握手。十多分钟过去了,雨水早已打湿了总书记的衣服和鞋子。在场的青年学子回忆起那一幕,感动地说:“总书记的手温暖、有力,给人以力量。”
  “总书记是那么谦逊平和、亲切和蔼”“和我们一点儿距离感也没有”“没有领导架子,没有‘官话套话’,而是像大朋友一样与大家沟通交流”……一次次平易近人、亲切平等的互动,令无数青年人感到温暖。
  参加中国政法大学主题团日活动,总书记同站成两排的同学一个个握手,一个都没落下;有的同学坐在总书记后面,“总书记听我发言时,就转着身子看向我这里”。
  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交流结束后,有同学问总书记能不能合影留念。总书记热情答应,还贴心地按身高为他们排了队形,并询问摄影师“是不是所有人都露出脸啦”。
  ……
  “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总书记这份体贴周到,满是细致入微的关怀与爱护。
  2009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考察,与同学们亲切座谈,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当看到门外还围着很多学生时,他说:“同学们都进来,站在后面。”
  同学们站着听,他就站着讲——这个细节印刻在在场的每一名学子心中。
  听了学生代表讲述多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通过勤工俭学自立自强的故事,习近平分享了自己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白天劳动、晚上看书的经历:“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吃点儿苦头、多经历些磨难,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脱胎换骨’,达到励志成才的效果。”
  面对面畅谈时幽默地说“我很愿意和我们的同学们‘侃大山’”;即兴谈话时深情道出“跟大家讲这么几句,也是和同学们交心”;在纸短情长的书信间,以“你们的同志习近平”落款……一句句由衷之语,拉近与青年的距离。
  1984年8月,河北大学约20名暑期返乡的正定籍大学生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邀他们到县委座谈。
  接到消息的时候,还是大二学生的翟玉虎正在田间忙农。当年的场景,他依然记忆犹新。
  “你们是全县人民的骄傲。”座谈现场,大家落座后,习近平说,“大学生思想活跃,敢讲实话,希望你们踊跃发言,不要有顾虑,多为全县献计献策。”
  真挚坦诚的话语让在场的大学生们备受鼓舞,大家兴奋地畅所欲言。翟玉虎难忘一个细节:习近平特意嘱咐“以后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给县委写信,也可以直接给我写信”。
  座谈会最后,习近平站起身来,动情地说:“欢迎在座的各位同学回来和我们一起建设家乡。你们回来,我举双手欢迎!”
  “那次座谈成为我人生的启明星,指引着我一步一步向前行。”翟玉虎说,从此便觉得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与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共话中国梦;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听取“90后”乡村创业者、“95后”农民工的意见建议;在大学校园和学生们同上一堂思政课并参与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乐于倾听青年心声,回应青年期待。
  “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同广大青年朋友们的交心之道。
  热心:“青年人的梦想、工作、生活,总书记都装在心上”


  “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青年的所思、所忧、所盼,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这里正在举行“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活动。
  “大家不用紧张,畅所欲言。”习近平总书记愉快地参加进来,“我先听听大家的讨论,然后谈谈对你们学习体会的体会。”
  从小学习民乐的澳门大学学生韩幸芸深感民乐的一些古谱失传,冷门乐器更是门庭冷落。她第一个发言,讲述心中的困惑:“澳门青年要怎样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分享了前一晚观看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文艺晚会的感受,勉励道:“澳门中乐团的演出质量很高”“澳门是有民乐土壤的,当代青年人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习近平总书记讲起自己的学习经历,从青少年起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养成“开卷有益”的习惯,如今有闲暇仍是“一书在手,其乐无穷”。
  从总书记的青春故事中,韩幸芸找到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筑牢文化自信,汲取营养和力量的答案。
  每每同青年们交流,总书记就像是老同学、大朋友,传授过来人的经验,给出贴心的指导。
  说到“学习的目的”,总书记提出“把学到的知识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
  谈论“应怎样做人”,总书记指明“年轻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做有原则的人,要有一种操守,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些做人的规矩”;
  探讨“要如何立志”,总书记叮嘱“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
  “总书记的语言平实而真诚”“他的观点都是很有见地、很有思想而且都是正能量的”“幽默风趣”“很博学”……总书记的一言一行,如春风化雨,给青年们以启迪和感悟。
  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少不了成长的烦恼。深知青年的压力和不易,总书记始终关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紧要时”。
  2022年6月,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求实会堂里,一场企业招聘宣讲会正在进行。
  “我来听听你们是怎么招聘的。”习近平总书记向企业负责人一一询问招工需求,又向学生们详细了解就业意向和求职进展,“都是学什么专业的?想去哪里工作?”
  即将毕业的刘江告诉总书记自己曾经当过兵。总书记称赞道:“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总书记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深深鼓舞了我。”如今已成为工程师的刘江脚踏实地学习积累,不断锤炼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从坚定信仰、为人修身,到求学择业、创新奋斗……总书记深刻把握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用青年人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为青年发展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现在大学生村官好多已经30岁了,我们都要结婚、生孩子,但我们目前的收入很难支撑这些别人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梦想”“服务期满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也是我们纠结的问题”……2014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现场,面对习近平总书记,“80后”大学生村官冼润霞袒露心扉。
  听完冼润霞的发言,总书记当场给予回应:“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包括婚恋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扎根基层、实现梦想。”
  不久,广东省研究制定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流动机制,广州市组织搭建起了婚恋交友平台……“没想到总书记关心得这么细。青年人的梦想、工作、生活,他都装在心上。”冼润霞说。
  “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细致入微的关爱始终如一。
  在福州时,习近平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在他的关心推动下,学校破格录取了无臂学生黄道亮,对历经三次高考终于圆梦的黄道亮而言,“不亚于一次重生”;
  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得知十八洞村的大龄男青年“脱单”有了新进展,总书记十分欣慰;
  2023年上海考察时,听到外来务工青年在出租房社区住得好,想“在这里安个家”,总书记高兴地说:“好啊!扎根,落户,发展”;
  ……
  “总书记了解青年、理解青年,知道我们的所思所盼,带给我们奋进的力量。”这是当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贴心:“总书记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和人生导师”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前行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是青年们最坚定的引路人。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时至今日,中央统战部工作人员樊静蓉依然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叮咛。
  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解读新时代”读书讨论会上,面对青年学子,习近平总书记将自己年轻时确立信仰的过程娓娓道来:通过在基层岁月中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实践,通过为人民做实事、谋福利,深刻地体悟到马克思主义不仅能科学地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更是一门以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理想社会为己任的真学问。
  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樊静蓉深受震动和教育。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樊静蓉选择来到重庆渝北区玉峰山镇玉峰村当了三年大学生“村官”,在乡村热土中实践信仰。
  “学莫便乎近其人。”榜样,是行动的力量。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番推心置腹的求知心得,当时21岁的厦门大学经济系学生张宏樑明白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年轻党员干部克服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常修常炼、常悟常进”……
  “学长好!”2021年4月,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的清华大学,以青春的朝气和如潮的热情欢迎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
  尽管已时隔三年,和总书记面对面的一个个场景,依然深深镌刻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研究生宋珂昕的脑海里。
  “总书记回忆起自己在清华读书时的经历,鼓励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宋珂昕还记得,得知她入选了备战东京奥运会中国女篮名单后,总书记亲切地询问了她的年级、专业、场上位置,还说“会一直关注”她。
  “这不仅是领袖对青年的期望,也是学长对学弟学妹们的关怀。”每每想到总书记的亲切叮嘱,宋珂昕都觉得心中有使不完的劲儿。
  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份寄望赋予新时代中国青年。
  2024年3月,绵绵春雨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
  学校大厅里,数学与统计学院大三学生黎洁上前,向总书记汇报自己的求学感受,表达“一定珍惜青春,不负韶华,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大先生”的志向。习近平总书记点头给予鼓励。
  迎着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总书记勉励:“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
  “总书记的话语中有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感染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前进。”黎洁说。
  把握时代方位,要求“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指明奋进方向,引导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寄予殷切期望,鼓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言近旨远,情深意长。
  “总书记和我们心贴心”“总书记时刻为青年计”“总书记是我们的领路人”……在广大青年心目中,习近平总书记既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领袖,更是青年友、青年师。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深情寄语中,蕴含着的,是对党和国家千秋功业的无限瞩望。
(记者黄玥 高蕾 董博婷 齐琪)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7416.7万名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7416.7万名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共青团中央3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7416.7万名,共青团组织431.6万个。2023年共发展团员460.5万名。
  其中,团的地方委员会0.3万个,基层团(工)委19.3万个,团(总)支部412.0万个。学校团组织190.5万个,团员3824.5万名;企业团组织91.0万个,团员721.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团组织36.0万个,团员441.9万名;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团组织94.2万个,团员2173.7万名;社会组织和其他领域团组织19.9万个,团员255.6万名。
 
加强战略对接 共享发展机遇
来自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主题年会的声音   新华社布达佩斯5月3日电(记者陈浩 康逸 单玮怡)建于19世纪、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多瑙河畔的维加多音乐厅是布达佩斯第二大音乐厅,更是这座城市独具魅力的历史和文化瑰宝。2日下午,伴随着中国民乐演奏,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主题年会在这里拉开帷幕。
  中匈两国政府官员、商会和企业界代表以及两国主流媒体、智库负责人等约200人齐聚一堂,共话中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硕果和愿景。
  本届年会由新华社联合匈牙利ATV集团共同主办,主题为“引领中国-中东欧合作方向 共享发展机遇”。与会嘉宾认为,近年来,在中匈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匈“向东开放”战略不断加强对接,高质量共建合作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中方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得到匈方高度认同和热烈响应。从建设匈塞铁路到办好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从扩大跨境电商规模到拓展信息科技、新能源产业合作,多个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重点合作项目在匈牙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匈两国人文领域交流密切,互设文化中心、鼓励两国语言教学等举措有力促进文化交流交融、民心相知相通。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说,近年来中匈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积极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中匈两国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尊重彼此发展道路,推动文明和谐共处、互学互鉴,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匈牙利国家经济部部长纳吉·马顿表示,匈中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累累硕果,匈牙利人民非常期待参与更多“一带一路”项目。匈中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双边项目与投资广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贸易物流、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为本国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造福两国人民。
  匈牙利ATV集团首席执行官科瓦奇·陶马什以他的从业经历为例,认为沟通与理解非常重要。更加了解和认识彼此,更好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助于双方建立持久的友好合作。科瓦奇表示,匈中媒体在推动文化互通、增进相互理解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能够促进匈中两国以及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之间经济合作。
  春有约,花不误,雨后的布达佩斯空中挂起一道彩虹。
  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中国银行将中东欧总部选址布达佩斯持续助力金融互联互通,蔚来能源欧洲工厂让匈牙利感受着技术创新的悸动,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为保障当地民众健康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同匈牙利合作硕果累累。
  与会嘉宾表示,中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惠及彼此,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也为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注入正能量。
  作为最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匈方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连续三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树立了典范。
  匈牙利匈中经济商会主席派特·艾尔诺说,通过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匈牙利逐步成长为连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和欧盟市场的商品贸易、运输物流和金融枢纽。“在巩固发展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方面,匈牙利的纽带作用日益凸显。”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今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年会期间,各方达成了多项新成果:“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东欧联络处揭牌;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发布“丝路心相通”中匈民间合作项目;中国一带一路网上线“中匈产业合作专区”;《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新内涵——中国-匈牙利投资合作报告》正式发布。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副司长梁林冲表示,愿中匈双方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共同打造更多务实合作成果,共同开创中匈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与记者:李超 张兆卿)
《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展与展望》智库报告发布
《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展与展望》智库报告发布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这份报告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国家节能中心、新华社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共同发布。报告分为序言、中欧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欧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持续深化、中欧生态环境合作扎实推进、推进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行稳致远等5部分。
  报告提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必须担负责任,开展环境与气候合作,携手维护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全面梳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的成果成效,并对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行了展望。
  报告认为,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已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中欧合作的新亮点、新支柱、新引擎。中欧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理念相通、具有广泛共识,合作基础扎实,且双方在环境与气候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其战略性,具有世界性意义。
  报告认为,绿色是中欧合作最鲜明的底色。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深入务实、成效卓著,是双边绿色合作的典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中欧双方的环境治理、贸易投资直接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惠及全球。
  报告称,展望未来,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前景广阔,充满机遇。中欧双方应携手更加深入和务实地推动合作,通过高层对话和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在环境与气候政策上的对接,建立长期的合作框架,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气候行动。
  报告呼吁,进一步加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强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形式,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
 
张国清赶赴广东省梅州市指导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时强调
全力以赴做好救援救治工作 举一反三排查处置灾害隐患
张国清赶赴广东省梅州市指导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时强调

全力以赴做好救援救治工作 举一反三排查处置灾害隐患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广州5月3日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强总理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于2日下午赶赴广东省梅州市指导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张国清抵达后直接前往塌方现场,了解灾害过程和现场救援进展情况,随后来到梅州市人民医院,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受伤人员,详细询问伤员伤情,嘱咐医务人员全力救治。当晚,张国清主持召开会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要求,研究部署下一步灾害救援处置工作。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人员搜救情况,十分牵挂伤员伤情和救治,就全力做好现场救援、伤员救治和妥善做好善后处置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作出批示,对救援处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争分夺秒搜救人员,确保不落一人。要调集高水平医疗专家救治伤员,竭尽全力抢救生命、减少因伤致残。要组织工作专班,用心用情、耐心细致做好遇难人员家属安抚及各项善后工作。要科学制定除险方案,抓紧抢修损毁道路,尽快恢复交通秩序。要做好灾害调查评估,刨根问底查明成因、查清责任,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张国清强调,当前正值“五一”假期,群众出行出游集中,部分地区还将出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山洪滑坡泥石流和城乡内涝等多种灾害易发多发。要深刻汲取灾害教训,切实举一反三,全力做好灾害防范应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要全面排查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景区设施等因长时间强降雨引发的风险隐患,加强砂土路基、边坡护坡、桥梁隧道等高风险点位巡查和动态监测,突出抓好涉险路段和设施除险加固,切实把问题解决在成灾之前。要密切关注汛期天气变化,加强会商研判,强化预警和应急联动,提早转移受威胁群众,严防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紧急通知
部署汛期基础设施隐患排查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紧急通知

部署汛期基础设施隐患排查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3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重要指示精神,日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全面做好汛期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处置工作,切实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落到实处。
  通知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防灾减灾救灾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最不利情况出发,迅速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排查处置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灾害风险隐患,坚决防范遏制类似灾害发生。
  通知要求,要突出持续大范围降雨地区和北方多雨地区,突出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旅游景区等关键领域,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处置。对高速公路,要聚焦高边坡、高填方、急弯陡坡、临水临河路段等重点部位,尤其是沙土地基,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地基松动、塌陷沉降、积水积涝等安全隐患;对桥梁隧道,要重点排查桥梁地基、涵洞出入口、低洼区域防洪挡水设施、隧道墙体等的安全隐患;对铁路沿线,要重点排查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风险;对旅游景区,要重点排查大型游乐设施、山洪沟道、危岩崩塌、山体松动滑落等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排查的隐患要及时开展除险加固,不能立即整治的要全面加强管控,并建立台账实施动态管理。要加强对隐患排查人员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针对技术难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完善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隐患发现、排查与监督工作。要督促责任单位建立隐患自我排查和整改长效机制,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通知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对公路、铁路沿线的砂土路基、填方路基、高边坡、桥梁、隧道、护坡工程等高风险点位,要充分考虑土壤长时间浸泡而可能导致的极端情形,及时巡查维修已有监测预警设备及系统,运用科技手段完善监测措施,并督促落实专人加密巡查监测,及时清理、疏通排水沟、涵洞杂物及影响边坡安全的杂草杂灌,发现边坡鼓胀、路基变形等灾害征兆,第一时间预警并及时采取警示警告、加固、防护、拆除、封闭等措施。对山体脚下、河道中、峡谷出口等重点部位,要落实群测群防责任,特别是针对施工营地、农家乐、居民游客等,严格落实预警“叫应”和跟踪核实机制,严防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针对大量地质灾害发生在登记隐患点之外的情形,要因地制宜,注重发挥灾害监测员的作用,及时准确有效捕捉异常信号、发布预警信息。
  通知强调,要抓实抓细应急准备,进一步细化完善预警发布、抢险救援、交通管制、紧急关停、人员转移等处置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健全统一指挥、上下顺畅、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增强科学高效、快速协同处置能力。要做好人员搜救、工程救援、医疗救治等各类应急处突力量准备,强化应急值班值守,落实风险隐患布控盯守人员,确保一旦发生险情,快速高效处置。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要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强化与社会救援力量、专业救援力量以及重点企业的密切协作,加强实战演练和现场指挥,做到高效、安全、科学施救。
  通知要求,各级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指导,逐级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压实、防范措施层层到位;交通运输、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铁路等部门单位要进行专项部署,组织专家加强专业指导,及时解决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处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取得实效;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海引航 深山护路 长空救援
记奋战山海一线的“海陆空”劳模
大海引航 深山护路 长空救援

记奋战山海一线的“海陆空”劳模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奋斗,是劳动者最美的样子。
  在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天上、地上、水上,到处都有劳动者奋斗的身影。
  依山傍海的福建,以山为脊、以海为怀,劳动者们更是遍及“海陆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我们走近这些上天入地下海的劳动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陈汉杰:从事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全国仅有2400多人


  东南闽地,背山面海。海中有一个形似仕女眉黛的小渔岛,叫湄洲岛。岛屿与海岸中间,一湾海水碧蓝澄澈,即为湄洲湾,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五个港区。
  船舶靠泊是船舶驾驶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为避免发生触礁、碰撞等事故,船长会申请引航服务,熟悉港口航道、水深、潮汐规律的引航员便会登轮。于是,在湄洲湾港口,经常能看到高级引航员陈汉杰的身影。
  1991年,陈汉杰从集美航海学院毕业,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远洋运输企业——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成为一名远洋海员。历经十年,他从实习生做到了船长,最长的一次在船上干了超两年才回家。后来,陈汉杰进入湄洲湾港口成为一名引航员。
  引航员培养周期相当长,全国仅有2400多个。“那个时候湄洲湾港口只有两个引航员,一个月也只有一条船进港,小的两三千吨,大的不超过7万吨。”陈汉杰说,随着港口大规模建设,每年引航的船舶数量越来越多,到了2023年有1250艘,船的最大吨位也变为40万吨。
  海上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引航员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陈汉杰说,当船舶遇到紧急情况时,引航员作为抢险的指挥者,必须当仁不让,力挽狂澜,其压力之大责任之重,唯有亲历者才能感受到。
  一次惊心动魄的抢险让陈汉杰终生难忘。2020年6月13日,一艘30万吨的散货船在进港中,主机突然停止工作,成了“死船”,情况十分危急。“因为惯性,再有三分钟船就要偏离航道,可能造成触礁危险。”陈汉杰说,综合当时水流情况,他迅速指挥六条拖轮为货船充当“刹车”和“动力源”,不断变换拖轮位置,最终才化险为夷。
  每一时刻的水文情况都不相同,每一条船都是一项新的挑战。无论寒风酷暑,引航员必须24小时待命,半夜起来前往港口引航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早上五六点引航,凌晨两三点从家里出发,除了要花时间做准备工作,开快艇到达引航海域也需要一个多小时。”陈汉杰说。
  虽然辛苦,引航员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当自己引船顺利靠离港口,特别是受到外籍船员的赞赏时,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陈汉杰说。
  在从业引航的20多年里,陈汉杰成功引航船舶2000多艘次,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大“最美海员”“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一生把一件事干好就知足了。”这是陈汉杰说的,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林浩彪:大风大雨别人越往家跑,他越往外冲


  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海拔近千米的金鸡岭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坡陡弯急线型差,养路砂石靠远拉,山洪凶猛多水毁,李屋养路人人怕。”
  一把铁锹、一抹橘红,公路养护工林浩彪在李屋村G205国道上一干就是18年。
  “脾气跟牛一样倔,工作上就是‘一根筋’。”在记者初次来到龙岩市连城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李屋公路站时,这里的养路工这样评价林浩彪。
  李屋公路站记录员饶林凤记忆犹新,那是在2022年2月19日,连城冰灾,气温零下5摄氏度,噼里啪啦的冰柱掉落声此起彼伏,林浩彪半夜带着四五个养路工去清理倒伏的路树,并沿途撒盐除冰,养护路段37公里,林浩彪冒着寒风来回撒了两遍盐。“回来的时候手脚直打抖,双眼冒着血丝,大家劝他眯一会儿让别人接力,他不肯,一定要带头把所有的事干完,一直做到第二天晚上7点。”饶林凤说。
  “遇到事了,你不带头干,怎么才能解决?”林浩彪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带着一副眼镜。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G205国道上修路。
  机械轰响,林浩彪推着切割机沿着路缝作业,路面打出来的水泥灰飞扬在林浩彪的脸上,汗珠子成了灰色。“刚接触这行时还是细皮嫩肉,天热经常用手擦汗,导致整个脸开裂,火辣辣地疼,现在皮糙肉厚比较扛晒。”林浩彪说。
  晴天一身尘和汗,雨天一身水和泥,养路工作还具有一定的危险。在林浩彪的两条腿上,记者看到大大小小十多处陈年已久的瘀青,这来自看似简单的割草作业。“草丛、密植里藏着的小石子、玻璃碴、铁片,常常随割草机刀片飞快旋转,即使穿了护具的工人也可能被击伤流血。”林浩彪说,李屋公路站位于大山之间,山区公路蜿蜒、密草丛生,养路工每季度要进行割草作业,一个来回就要半个月。
  闽西山区,是福建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地区之一,有“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说法,防汛、防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应急抢险成为李屋公路站工作的常态。
  去年6月,李屋公路站所管养的公路超过100米的溜方就有13起。“养路工就是这样,大风大雨别人越往家跑,我们越往外冲。”林浩彪说,路通了,自己的心也顺畅了。
  “金鸡岭上不老松”俞玉亭、优秀站长王普炎……数年来,大山深处的李屋公路站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模范人物。2018年,林浩彪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他说,养好脚下的路,走好人生的路,就是“他的路”。
  黄智斌:在惊涛骇浪中,“把希望送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把希望送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一点也不为过。
  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正面登陆广东。一艘塞拉利昂籍货船在汕头海门湾附近搁浅,船上9名外籍船员被困超过24小时,命悬一线。接到任务后,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B-7310”机组从厦门高崎机场起飞,前往汕头海域货船出事地点实施紧急救援。
  大风、降水、雷暴,直升机颠簸严重,经过一个多小时艰难飞行到达事发点,此时距离台风中心只有10海里,风力达到12级,货船却不在报警海域,飞行队只能顺着风向搜寻。在前方约3公里处,货船现身,但一排足以摧毁直升机的联排高压线近在咫尺。因为顺着每秒33米的风速加上自身速度,此时直升机已经来不及“刹车”,在这两三秒的紧急关头,飞行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通过倒飞的方式向出事货船靠近。
  调转机身,以前冲的动力对抗风力,直升机通过倒飞慢慢接近货船,并成功停靠在货船甲板上,被困的9名船员一个一个钻进机舱,成功获救。从发现货船到船员脱困,仅用时6分钟。指挥这次生死救援的机长,正是黄智斌。
  “没有先例,没有过倒飞训练,甚至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黄智斌说,飞机一旦起飞,在茫茫大海就停不下来,他驾驶的直升机,就是遇险者的一线生机,不管发生任何特情,救援工作必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
  最初选择这个工作,黄智斌也曾带着一丝懵懂。黄智斌说,当时从航海专业毕业的他本以为会成为船长,却成了一个飞行员。在飞行训练时因为自己笨手笨脚,他一度气馁。2009年,作为大陆在台湾海峡的唯一空中救援力量,东二飞组建了救助飞行队,黄智斌带着1000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和在外面“摸爬滚打”练就的一身飞行本领,来到了这里。
  24小时在线,随时待命出发,或出现在惊涛骇浪的恶劣海况里,或出现在搁浅碰撞的危机情形中,这是属于黄智斌的工作日常。
  惊心动魄的搜救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现在的黄智斌已经是一名教员机长,除了承担救助任务,还需要带飞新的机长。
  “师傅对日常细节抠得很细,经常询问一些航前准备方面的问题,回答稍微有迟疑就会‘被返工’。”正在跟着黄智斌练习搜救副驾驶改装的郑传焱说,他们知道,这是对自己负责,对战友负责,对群众安全负责的体现。
  入行整整20年,黄智斌执行救助任务178起,成功救助172人,飞行时长达4500小时。“十多年里,我救过的人大部分都没见过正脸,看到的都是他们的背影。”黄智斌说,救下的这100多个人,背后是100多个家庭。
  近年来,黄智斌先后被评为厦门市劳动模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每一次救援就像走过一次人生,我觉得荣誉不是评给了我个人,换了我的队员也是实至名归,它评给的是我们的职业。”黄智斌有感而发。 (本报记者邰晓安 周义)
 
向着月球背面再出发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正式启航
向着月球背面再出发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正式启航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海南文昌5月3日电(记者徐鹏航 陈凯姿 宋晨)始发站,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目的地,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六号正式开启“月背征途”和“挖宝之旅”。
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怎么去?


  月球和地球相距38万公里,只有正面朝向地球。到月球背面去“挖宝”,前所未有!
  想要飞到月背,嫦娥六号首先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与嫦娥五号相比,嫦娥六号重了100公斤,必须挑选一位经验丰富、能力最强的“护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老将出马”,进行了多项设计优化和工艺改进,成功实现“完美瘦身”,满足了“乘客”的出行要求。
  “一旦错过发射的时间窗口,奔月就会受到影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李平岐介绍,科研人员应用了“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以提高实施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由于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这就要依靠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当起“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
约53天的“宇宙快递”怎么完成?


  嫦娥六号此次“出差”,任务全过程约53天。
  要想取回“宇宙快递”,嫦娥六号必须精准做好“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人员介绍,轨道器主要负责“去和回”,飞到月球和返回地球;着陆器主要负责“下”,落到月背表面,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上”,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飞起来;返回器主要负责“入”,携带月壤再入返回地球。
  这其中,轨道器既要护送大量载荷奔月取壤,还要精准完成月球样品“空中接力”,是名副其实的“地月巴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团队称,通过进行适应性改进,嫦娥六号轨道器可以完成分离和组合的变形。同时,通过热控、能源等专业的复核复算,轨道器还能确保逆行轨道的飞行需求,让嫦娥六号有去有回,带着月壤顺利“回家”。
月背挖回的土里会有啥?


  此前,围绕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介绍,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有望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此外,嫦娥六号延续“国际范儿”,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一批月球研究。
  胡浩表示,嫦娥六号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软着陆等阶段环环相扣,必须交接好每一个“接力棒”。
  “探月的脚步不会停下。”胡浩说,目前嫦娥七号、嫦娥八号都在研制中,未来还将进一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给嫦娥六号“穿上华服”
探访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给嫦娥六号“穿上华服”

探访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5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嫦娥六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启程奔赴月球背面执行采样返回任务。
  月球是一个昼夜温差高达300多摄氏度的严酷世界。为了保护各类仪器设备,嫦娥六号采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生产的各类高科技涂层,犹如给嫦娥六号穿上了各种“华服”。近日,记者前往该所进行了探访。
  拥有九十多年历史的上海硅酸盐所,是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术创新、应用发展研究为一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研机构,该所研制的无机涂层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类航天器。
  上海硅酸盐所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力昕介绍,在嫦娥六号任务中,该所提供了运载火箭发动机密封动环耐磨涂层、嫦娥六号探测器无机热控涂层、高温抗氧化涂层、高温隔热屏、发动机包覆材料、低温多层隔热组件、柔性薄膜以及天线透波窗等关键材料。
  嫦娥六号产品大部分与嫦娥五号同期投产,从诞生到发射已有7年时间。为了确保嫦娥六号的“华服”如新,上海硅酸盐所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的青年党员们,早在今年大年初三就赶赴文昌发射中心,开展发动机包扎材料实施与状态等确认工作,全力保障嫦娥六号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热控涂层是一种涂覆在材料的表面,专门用来调整固体表面热辐射性质从而达到热控制目的的表面材料,是航天器热控制系统中的一员,也是嫦娥六号最重要的一套“华服”。
  “热控涂层之于航天器,如同衣服之于人类,而且还属于‘高端私服,量身定制’。在航天器的不同部位,我们需要选择具有不同吸辐比的热控材料,再配合其他热控措施,才能使各个部位都达到合理的温度范围。”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孟佳说。
  针对嫦娥六号不同部位,上海硅酸盐所采用了多种工艺研制、具有不同吸辐比的无机热控涂层多达10余种,这些材料可确保航天器各仪器设备在极端环境中能够正常运转。
  7500N变推力发动机是嫦娥六号关键的刹车装置。当发动机工作时,最高温度能达到1400多摄氏度,而它周围的仪器设备工作温度却需要同时维持在几十摄氏度左右。
  “为了将这两者在温度上隔离开,我们在发动机的外围套上了一条‘裙子’,这就是高温多层隔热材料。”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于洋说,“这条裙子厚度仅为1厘米,由20多层特殊材料组成,穿上它就在发动机与周围电子元器件之间形成了一道热屏障,哪怕裙内的燃烧室和喷管温度再高,裙外的温度也不会超过100摄氏度,确保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正常工作。”
  此外,嫦娥六号装配的十几个推力不等、方向各异的姿控发动机推力器喷管上,还涂覆了微米级硅化物体系的高温抗氧化涂层。
  在发动机点火的时候,在高温氧化环境下,硅化物氧化后在涂层表面生成一层连续的、致密的玻璃态氧化硅,能有效隔绝进一步氧化。另一方面,生成的氧化硅在高温下可以流动,自动弥补涂层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裂纹、孔洞等缺陷,这就像是人体血小板的“止血自愈”能力,非常巧妙! (本报记者张建松)
 
动物科普段子手:“莫名其妙”的解说火得“有理有据”
动物科普段子手:“莫名其妙”的解说火得“有理有据”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春天来了,又到了动物们繁殖的季节。”这段经典的解说,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
  最近在新媒体平台上,一位名叫“维C动物园”(以下简称维C)的博主备受关注,他用“一分正经、两分清奇、三分幽默、四分莫名其妙”的解说方式,打开了动物知识新地图,让网友直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动物世界”。
  在维C的动物解说视频中,北极“糯米团子”海豹、每年都重新恋爱的雪鸮、沙漠猎手沙猫等动物,都重新焕发出茁壮生命力。几分钟的视频反转不断,脑洞大开的解说不仅引发当代年轻人的情绪共鸣,也让很多人对动物和自然产生兴趣,有网友评价“知识以一种狡猾的方式进入了大脑”。
  通过“硬”搞笑、“软”科普,赋予“旧”知识以“新”魅力,维C用年轻态的表达风格,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动物世界”。
两秒之内“拿下”观众


  “早上坏”“红色小鱼很好看,好看死了”“竖琴海豹,北极最可爱的小‘豹’贝”……维C的视频,往往开头就“语不惊人死不休”,让观众瞬间受到“冲击”。
  “对于短视频来说,两秒的跳出率非常关键。很多粉丝看了一两秒觉得没意思,就会刷走。如果两秒后他还继续看,就说明视频内容有‘戳中’他。”维C表示,在设计视频结构时,开头必须“一炮打响”。短短两秒内,剧情、文案、画面、音效都得用心设计,必须“拿下”观众。
  两秒内吸睛只是第一步,实现视频近百分百的完播率,每一个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维C都得“安插”几乎近百个巧思。
  在他创作的“爆款”——播放量已突破1.6亿的巴布亚企鹅解说视频中,维C保持了几乎“一句一梗”的密度,既有“先迈左脚再迈右脚就可以跑起来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两招不慎,连输两盘”这类当下流行的“废话文学”,又有随机穿插在台词中的“鹰逃小嘴”“爱的豹抱”等谐音梗,甚至在视频结尾处,维C也会略作升华,用一句“人生就像一盘棋,我不会下棋,那就跑起来吧”,把解说上升到哲学高度。
  不只是频频闪现的无厘头金句,维C剪辑编排的创意和节奏更是不按套路出牌,一秒一个小转折,三句一个大拐弯,就像突然跳闸的电灯,让人措手不及。
  “主角反转”是维C最常用的“招数”。在他的解说中,真正的主角往往会在假主角“中道崩殂”后再闪亮登场。
  “巴布亚企鹅的那期视频之所以会火,就是因为一开头就打破了网友的认知习惯。”维C表示,自己特意选择了颜色鲜艳、有明显特征的红色小鱼来开场,等观众注意力集中后,红色小鱼突然就被天使鲨一口消灭,让人心里一惊。而接下来出现的小鲨鱼因背上有刺,侥幸“虎口脱险”,就在网友为“酷毙了”的小鲨鱼松一口气、以为主角肯定是它时,却再次落入维C虚晃一枪的“陷阱”——“那么我们今天的主角,正好……不是它!”
  种种莫名其妙的转折,让众多网友忍不住吐槽“一个视频耍我好几次”,但看到最后,又纷纷表示,维C的解说有一种“平静的癫感”,让人越听越想听,越看越“上头”。
30天涨粉200万


  用维C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火得特别突然。
  “前半年账号都没什么起色,但近一个月以来,每天一觉睡醒登录账号都会吓一跳。”维C表示,现在账号几乎保持了日均五位数的增长量,一个月内全平台涨粉200万,“做梦也没想到粉丝增速会这么快”。
  “我一般不爱看纪录片,但这种我就喜欢看了”“你是第一个说了上半句让我接不上下半句的种子选手”……不仅是视频浏览量、点赞数持续走高,维C的视频评论区也常常“人满为患”。“一句话证明你看过他的视频”,引发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积极“跟帖”,甚至有人专门把视频中的金句一一列出进行总结。
  喜爱维C的网友还自发组建起了粉丝群。他们不仅在群里“催更”,还会时不时在群里模仿维C解说的口吻互相调侃。“我在视频中有时会说‘早上坏’,现在每天早上粉丝都在群里用这三个字排队‘打卡’刷屏,跟彼此打招呼。”
  维C表示,网友们因为相同的喜好在自己的视频账号下“相遇”,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份挺有意义的收获,“就好像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解忧杂货铺’,大家既能在这里释放情绪,也能一起交流思想。”
  维C的粉丝中不乏学生群体,他们看过视频后,纷纷为“00后”成功接过《动物世界》的接力棒而欢呼雀跃,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动物世界”,甚至不少还在上小学、中学的粉丝也积极为他“打call”。
  令维C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还在读六年级的粉丝——小林。小林的家长给维C留言,说孩子每天回来第一时间就要刷他的动物解说视频,对他特别崇拜。为了鼓励小林,维C和他约定,如果学期末能有两门科目超过90分,自己就教他剪视频。
  本以为只是一句口头的鼓励,但维C没想到的是,期末成绩一出,小林的家长兴奋地跑来反馈,孩子的语文和数学都考了90分以上,他也遵守约定给小林上了几次视频剪辑课。“收到反馈的那一刻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原来我不仅能通过制作视频给大家带来快乐,也能和他们建立真实而正向的联系,彼此都获得前行的动力。”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被问及“你觉得自己为什么能火”的时候,维C思考了一会儿,缓缓说出两个字——“勤奋”,说完还略显羞涩地低下了头。
  与视频中热梗频出的耍宝人设不一样,私底下的维C安静、内敛、“输出”极少,完全没有视频里的各种“花活儿”,每天过着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
  “每条视频我至少要花三到五天的时间准备,才能够保证质量过关。”维C坦言,自己每天早上10点到图书馆,晚上9点图书馆熄灯,回宿舍后再继续加班到11点,这样的作息他已坚持了近100天。
  维C的素材库中储存了近300部纪录片,每开启一个新的动物专题,他都要花数十个小时筛选出至少30个G的素材量,确定出一个大概的故事框架,构思相对应的解说文案后再进行剪辑创作。
  解说文案是视频能否成功“出圈”的重中之重。相比于早期的作品中一条视频产出10到20条金句,维C现在的作品基本上每3秒就要插入一两个趣味点。“现在大家的幽默阈值越来越高,除了增加趣味点的密度,更要提高质量,所以我得先说服自己,选择和设计能让我笑出来的点。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那就更说服不了观众。”
  在维C看来,“厚积薄发”是最靠谱的“整活”方式。走路、吃饭、聊天……任何一个思考和搜寻热梗的时刻他都不会放过,就连睡觉前也会“犹豫再三”再进入梦乡,生怕错过突如其来的灵感。“平时一定要积累,临时起意去构思那么多梗,说实话是很难的。”
  正因为如此,维C的视频解说越发出其不意却又嫁接无痕,动物们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被演绎成了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小剧场——身高不足30厘米的穴小鸮用“食物的食物”吸引“可爱又可口”的游客蟋蟀,“顶级腹愁者”熊猫每天花十一个小时来干饭,看似整日无所事事的日本猕猴泡温泉却异常自律……即便维C在简介里写道“全是整活无心科普”,但还是有很多人从视频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互联网的世界瞬息万变,维C不希望自己的视频出圈只是昙花一现。他给自己换了一台剪辑效率更高的电脑,保持着几乎三天一更新的发布频率。“每一期视频我都争取再多创新一点点,只有不断优化、不断突破,才有可能一直长久地走下去,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这代人的动物世界的奇妙魅力。”       (本报记者朱雨诺)
 
江西共青城: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江西共青城: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衣襟上奔流飞瀑,腰带上绵延山脊……走进武汉纺织大学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展厅,一排青绿主色调的“国潮”羽绒服格外“吸睛”。这是“95后”研究生王冉和同学们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设计的系列羽绒服。2023年10月,该系列登上首届“中法巴黎时装周”秀场。
  带着自己的设计从鄱阳湖畔小城走进世界时尚之都,让王冉备受鼓舞:“中国传统文化在复兴,创意国潮在兴起,我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希望能够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服装深度结合,以服装为载体带着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
  “研究院是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载体。依托‘研究院+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模式和设计需求,将自己的设计思路直接转化为成果。”在共青城,王冉和同学们的设计,不出产业园就可以很快转化为成衣。
  研究院成立三年多来,800余件出自青年之手的设计在这里诞生,其中不少设计被相关企业采用进入量产。“下一步,我们计划面向江西省纺织服装类院校及专业,建立高技能共建共享实习基地。”武汉纺织大学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院长王秋寒介绍。
  近年来,江西省共青城市不断深化“研究院+产业园”模式,为青年参与科研创新、技术转化提供平台。截至目前,共青城市已和大院大所名企共建研究院6个,涵盖科技研发、人才培育、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等8个研究类别,推动65个驻市高校学部(系)与65个重点企业结对共建,常态化开展实习见习、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搭建人才培育链条。
  “在研究院的两年,我对这个城市有感情了。共青城适合年轻人发展,还有青年专属政策‘礼包’,无论是生活、学习、工作,都会有相应补贴。”临近毕业季,王冉正在准备答辩,毕业后留在共青城也成为她择业的优先选项。
  作为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共青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这里聚集大中专院校17所,在校学生11万余人,平均年龄仅30.4岁,是江西省青年人口占比最高的县级城市。
  如何留住年轻人?共青城针对各类青年“急难愁盼”问题,从就业保障、创业支持、安居出行、生活补贴、项目服务等方面,制定普惠性青年政策15条。除了服务青年所需,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共青城还着力打造宜居之城。近年来陆续建成六大公园、42公里马拉松赛道、200公里健身步道,绿化覆盖率达42.43%。
  “干净,是我对共青城的第一印象。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十分宜居。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也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江西翱翔星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松刚结束10公里晨跑,来到位于基金小镇的办公室,开启一天的工作。两年前,他辞去北京的工作来到共青城,一头扎进创业大军。吸引他的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营商环境、创新奋斗的“垦荒精神”,还有这座城市对创业者的包容与温暖。
  事实上,城市与青年更实际的链接纽带在于产业。今年初,共青城启动了总投资50亿元的共青城低空经济产业园无人机生产制造中心建设,按照“智库+基金+园区+研究院+中试基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领先具有样板效应的低空制造产业集群。郑松所在的翱翔星云牵头组建了共青城低空数字经济应用技术研究院,通过技术赋能,带动更多企业聚集,助力无人机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趁着年轻,还想努力拼一把。”尽管暂时与家人分隔两地,但爱“折腾”的郑松,更渴望在这里把握住时代脉搏,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60多年前,98位上海青年来到这里垦荒创业,挥洒青春和热血。时代更迭,从共青城板鸭、鸭鸭牌羽绒服,到基金小镇、低空经济产业园……青春、创新、创业,始终是共青城不变的精神底色。
  “作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共青城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扛起试点之责,积极当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成长的引路人,努力‘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共青城市委书记卢治轩说。
(本报记者刘小草 参与采写:熊敏 杨丽)
 
这家旺铺缘何频繁更换店长
这家旺铺缘何频繁更换店长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五一”假期的愚园路成为了上海“流量中心”之一。在这条小马路上,有一家“故事商店”正在进行着一场名为“快乐锦鲤计划”的插画快闪活动,小小的一家铺面被六只卡通动物形象的周边产品填满,不少年轻人走进小店选购产品的同时,也在一面故事墙上留下自己在愚园路上的所思所想。
  10平方米的小店,挤满客人,店长鱼饼一度忙得无暇回应记者的提问。这不是“故事商店”第一次成为线上线下的热点,此前这里的多次快闪主题活动都曾在互联网上吸引了不少流量。“常换常新的主题”“频繁更换的店长”,店铺的名字却从来没有变过。
  “因为‘故事商店’是一个公益性的共创空间。”“故事商店”所在的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愚园路上最不缺的就是网红店铺,当初这个沿街铺面腾挪出来的时候,街道决定免费把它拿出来运营一家“故事商店”,“一方面用交换故事的形式,向游客和周边居民展示街区的历史、城市更新的成果,分享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另一方面通过征集共建店长,给年轻人一个‘拎包入住’就能实践自己线下创业想法的空间。”
  记者在“故事商店”进门右手边的海报墙上看到,就像是电影排期一样,“故事商店”每一期的“值班”店长也有着自己的主题海报。
  “这些‘流水’的店长,大部分都是有着‘拥有一家自己店铺’梦想的年轻人。但现实是开店必然会涉及房租、水电、人工等各项成本,前期贸然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很可能会负担过重,‘故事商店’就是希望能够给年轻人线下创业提供一个‘轻巧’起步的试错空间。”长宁区社趣更馨营造中心主理人许引兰说。
  作为5月店长的鱼饼坦言,“故事商店”是创业青年的“试金石”,“最旺的地段、最好的空间、超低的成本都给到你,你能不能在这段时间内做出成绩,可以反映出你真正的创业实力。”
  “故事商店”4月下旬“美好的书”公共艺术计划的负责店长梁亮告诉记者:“铺面位于商业氛围浓郁的街区,增添了我们在这里探索尝试艺术商业化可能性的底气。”
  “故事商店”也见证着这些年轻人的成长。鱼饼曾经短暂地担任过一任共建店长,看到自己团队的产品在线下得到了市场认可后,今年“五一”带着更加丰富和成熟的创业品牌“承包”了“故事商店”的整个5月;东华大学研究生赵云青曾经只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售卖自己的手工饰品,一任“故事商店”店长的线下经营体验之后,她如今正在着手成立自有品牌,明年毕业后打算“为自己打工”……
  “店长的申请是没有门槛的,只要你有合适的创业想法,我们就给空间让你试错。”许引兰说,“‘故事商店’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花盆,可能没办法一下子扶植出一棵参天大树,但是我们提供了一块可以让创业‘种子’在上海落地的土壤。”   (记者王默玲)新华社上海5月3日电
 
最动人是青春时
最动人是青春时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4月25日,中国航天再启新程,“80后”乘组闪耀星河。
  “我们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1989年出生,首次飞赴“天宫”的李聪说。
  逐梦苍穹,接力远征。“太空梦”的种子,正在无数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来自太空的水稻种子,也在今春下地耕种。向光向上,恰如青春。只要无惧风雨,生命之力必将散发光辉。
  青春,生命中最动人的年华——
  根向下扎住,气向上升腾,一路生发,一路绽放。
  青年,灵动、明亮,闪烁如星——
  一颗心真诚无畏,清澈见底。有梦就去追,想爱就用尽全力。
  时间川流,不同的时代坐标,为青春标注了多元的色彩,但有一点未曾改变:青年、国家、时代,形影相随,彼此成就。
  革命年代,无数年轻的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奉献牺牲,为了给中国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程;建设、改革年代,无数青年千山万水、筚路蓝缕,在祖国各个角落生根发芽;而今,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当代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以明亮炽热的青春之光,为国家发展带来热诚与朝气。
  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奋斗的生力军、受益的主体。浩瀚宇宙的探索中、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争分夺秒的赛场上、干事创业的沃土里,青年怀揣最朴素的希冀,将热血和年华融入山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属于民族的光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挑战。技术变革和人工智能大潮的到来,给社会带来不少新的变化,有的青年面对变化或许会一时感到困惑。但越是变化的环境,越需要青年这股始终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行进的中国,能给予青年的最好承诺,是鼓励青年坚定信念、相信美好,勇敢去想、去创造、去担当,让个体生命在恢弘时代激荡出无限可能。
  请相信,高山起于微尘,千里积于跬步,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磨砺与负重的尽头是行云流水。多年之后,不再年轻的你,一定会感谢曾经年轻的自己,即便行至风浪,也未曾动摇;纵然千辛万苦,亦全力以赴。
  最动人是青春时,最闪耀是追梦人。
  通往明天的路上,青年可以永远相信中国,中国可以永远相信青年。  (记者任沁沁)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夜校缘何成为青年的“解忧杂货铺”
夜校缘何成为青年的“解忧杂货铺”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夜晚,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的一家夜校课堂内灯火通明,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长长的课桌上,摆满了风味独特的各种咖啡,10余名青年围桌品评、学习有关咖啡的知识。
  “00后”科研工作者张可源不久前来到合肥工作,日常“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他想要做出改变的心情愈发强烈,这是他第一次下班后走出家门参加夜校活动。
  “我参加过国外的咖啡互动展览,也爱喝咖啡,对咖啡的专业知识很好奇,之前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张可源说,夜校的课程多样、性价比高,且互动性强,能够极大丰富自己的空余时间。“在品尝过各种咖啡后,我想自己在家动手冲一些咖啡,仔细品一品不同咖啡豆的风味,以前从来没试过。”
  在合肥夜校,像张可源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
  2023年11月,合肥夜校成立,开设了青年喜闻乐见的各类课程,并迅速在互联网上吸引了大批青年拥趸。如今夜校已在合肥市开设十一个校区,提供上百门贴近青年生活与兴趣的课程服务,吸引了过万人次前来线下体验。
  “青年的社交、学习需求旺盛,尤其是随着‘90后’以及更年轻一代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合肥夜校创始人周经纬说,合肥夜校开课以来,不断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报名参与,其中绝大部分是“90后”与“00后”,技能学习、社交、解压成为青年参与夜校的主要驱动力。
  下班后常去夜校的“95后”科研工作者程欣迎说,希望在空余时间拓展知识面,并通过特色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努力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夜校的课程种类多样,教师往往也是相关行业从业者。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提供了解不同领域知识的机会。”程欣迎说。
  “夜校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一同上课的人总会找到共同话题,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非常难得。”从去年11月份起,从事金融工作的小阮几乎每个月都会报名夜校课程,和不少老师、学生都交上了朋友。
  “相比传统的兴趣班,夜校课程设置更贴近生活,课堂氛围也更轻松。这里就像是我的‘解忧杂货铺’,可以很好地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夜校学生小杨说,夜校能让她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之余,更有获得感,生活也更有色彩。
  “参加夜校是一些青年纾解情绪的方式。”周经纬说,夜校通过多样化课程让志同道合的青年走出原有的生活空间,在学习和社交中释放压力。
  “正是青年的好奇、探索和追求,让与时俱进、奋斗创新成为青春底蕴和青春主旋律。”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徐华认为,当前的“夜校热”折射出青年群体成长中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的学校教育仅是满足其需求的方式之一,社会应当提供更加多样的渠道和方式,满足青年群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帮助他们更好更快成长。
 (记者周畅 赵金正)新华社合肥5月3日电
 
浙江安吉:青年“唤醒”青山
浙江安吉:青年“唤醒”青山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新华社杭州5月3日电(记者朱涵 郑梦雨)沿蜿蜒山道步入竹海腹地,潺潺流水带来清凉惬意……“五一”假期,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夏阳村“小杭坑”露营基地,游客徜徉在绿水青山间,悠闲自得。“预计‘五一’期间,会有2万人次游客来夏阳村‘打卡’。”夏阳村党支部书记、“85后”鲍鑫说。
  夏阳村这个地处浙皖交界、开车到县城需一个小时的偏远山村,如今已成了由年轻人打造、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夏阳村的精彩蝶变背后,是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近年来,安吉县正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优势。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夏阳村确定了“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科学有序转化”的村庄发展思路。近年来,夏阳村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露营营地,开发了山野运动、特色农场等配套业态,带动夏阳村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增长到300万元、年旅游收入增长到1200万元。
  2020年,鲍鑫辞去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村子换届选举的时候,“大城市”回来的鲍鑫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而夏阳村的村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半数村干部拥有一二线城市工作经验。
  夏阳村的露营基地也迎来了年轻的管理者。“走路3分钟就能上班,在群山环抱中工作,我感到很幸福。”“小杭坑”1号营地运营管理员鲍鲍说,许多年轻人的内心里,都有一股想要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干劲。
  近年来,安吉县坚持把吸引青年入乡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提出要招引10万名青年大学生,着力在好风景里布局好经济、搭建大舞台、创设新工位、打造磁吸场,不断把安吉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优势。
  将300亩废弃矿坑改造成网红咖啡店的“深蓝计划”,吸引100余名大学生成为合伙人,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创业,一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让原本空心化严重的红庙村重新充满活力;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核心区“青来集”面向总部经济、成长型数创公司、优秀创业团队等招揽青年人才,目前已入驻21家企业,常态化入驻青年800余人……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安吉县新增青年就业创业近5万人,常住人口增加近10万人。
 
这群“90后”,正让人工智能“嫁接”上机器人
这群“90后”,正让人工智能“嫁接”上机器人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竞赛场上,多种形态机器人组成“机甲战队”,在大学生的操作下激烈对抗;体验馆里,由青年工程师设计的仿生机器人栩栩如生,与游客交流自如;实验室内,青年科研人员反复调试,期望让一台台医疗机器人早日投入临床使用,走进医院诊室……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吸引了众多“90后”“00后”投身其中,成为探索未来的“弄潮儿”。“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走进多家机器人研发测试基地,探访机器人背后的年轻人。
  走进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一座座国际机器人大赛奖杯映入眼帘: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冠军、RoboMaster机甲大师全球赛冠军……对于东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王儒超来说,这些奖杯见证了他在学生时代的高光时刻。
  从2016年起,王儒超作为东北大学ACTION机器人战队的主力队员,随团队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机器人竞赛全国总冠军;2019年,他又加入学校的T-DT机器人创新团队,作为队长带领战队夺得世界级大赛桂冠。王儒超告诉记者,这些难得的经历,让他决心走科研道路,在机器人科技的专业领域攀登高峰。
  “我队自主设计的工程机器人通过运动捕捉、远程遥控、实时跟随等技术,可以在赛场上高效获取矿石资源。哨兵机器人是我队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在赛场上能自主识别目标建筑物和对手……”如今,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王儒超已不再亲身参加机器人竞赛,但他对团队的每一场比赛、每一台机器仍如数家珍。王儒超说,毕业后他希望留母校任职,继续参与机器人竞技和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的动力源于兴趣。27岁的研发工程师西尔艾力对机器人的热爱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来自新疆的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情有独钟,经常将家里的收音机、摩托车拆了装,装了再拆,在日复一日与机器设备的打交道中,他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成为一名工程师。
  怀着这个朴素愿望,2019年西尔艾力应聘进入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EX机器人)实习。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智能仿生人形机器人,为它们的逼真外表和灵巧动作兴奋不已,也对这背后的尖端科技充满好奇。
  从设计草图、编写代码,到选配电机、3D打印,西尔艾力亲身参与了机器人研发设计的全流程,将一台台仿生机器人送进了EX未来科技馆,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参观、互动。
  模仿西尔艾力的样子,公司还特意为他制作了一台机器人双胞胎“兄弟”。现在,西尔艾力经常与双胞胎“兄弟”在展馆中同时出现,让游客分不清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人。“我感觉小时候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说。
  更多年轻人加入探索未来科技的队伍。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一间实验室,33岁的副研究员王重阳在屏幕前调整好参数,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机械臂便自动运转,操控消化内镜丝滑地探入人体模型,顺利完成诊断。
  王重阳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基于态势感知的三层级智能控制框架,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可自主化作业,提高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同时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毕业8年来,王重阳一直在研究所的医疗机器人团队供职。“推动消化道疾病诊疗进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是大势所趋。”王重阳说,这些年来,团队一直在努力提高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让临床中难做的、需要高技巧的手术更简单、更精准。
  “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嫁接,未来将创造无限可能。”王重阳说,团队中很多研发人员正年轻,有幸参与到创新边界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层出不穷的这一“朝阳产业”,“我们期待自己手中的医疗机器人能够早日投入实际诊疗,未来造福更多患者!”(记者王炳坤 王莹 陈雨峥 张博群)      新华社沈阳5月3日电
 
“知了青年”为传统文化插上科技之翼
“知了青年”为传统文化

插上科技之翼


( 2024-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当原本用肉眼难以辨识的碑文变得清晰可辨时,我们宛若穿越回数百年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文人墨客在崖壁上挥毫……”向记者展示摩崖石刻的高清复原图像时,孔皓激动不已。
  在湖南长沙,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联合一个名为“知了青年”的年轻团队,利用各种数字“黑科技”,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与科技的碰撞中“焕新”“焕活”。
  “90后”团队成员孔皓是浯溪碑林数字修复项目负责人。在她看来,数字技术不仅能让模糊不清的碑文重获新生,也为更多文物的活化利用带来了可能。
  地处湖南省祁阳市的浯溪碑林,是大型露天碑林,集中保存了505方唐代以来的摩崖石刻,是稀有的书法石刻宝库。但由于自然原因,浯溪摩崖石刻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很多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抢救”摩崖石刻,迫在眉睫。以“90后”“95后”为主力的“知了青年”团队,去年夏天开始开展资料采集工作。
  “尽管许多碑文肉眼已看不清了,但只要刻痕深度还大于0.01毫米,我们就有信心复原它!”孔皓介绍,团队使用专业设备,从数十个方位对每块石碑进行图像采集,后期通过图片叠加、算力支撑等工艺和技术,实现高精度数字成像,让石碑石刻上的痕迹重新显现。
  重获新生的摩崖石刻,将进入团队打造的碑刻数据库。如今,这个数据库正逐渐变得丰满——不仅储存有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为人们提供原始照片、微痕影像、灰度图、数字拓片等,还梳理出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关系图谱,方便专家学者、设计团队围绕碑文进行二次创作。
  “一次建设,持续使用。这一数据库,将成为我们搭建‘云游浯溪’‘数字浯溪’等展示平台的强大支撑。”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知了青年”创始人李武望说,未来无论是游客还是设计师或书法爱好者,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游览碑林、欣赏石刻、读懂碑文、学习书法。此外,团队还将携手非遗传承人开发拓印、字帖、文房用品等产品。
  在李武望看来,文物数字化不仅仅是存储在硬盘里的数字化,更是对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产业生态的“焕活”。
  “我们的工作目标,不仅是让碑文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更是让它能被看得懂、并且被人们所喜欢。”李武望说,“从数字采集、数字修复到‘二创开发’、传播展示和产业应用,我们希望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的艺术、学术和产业价值,让它们更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记者张格 鞠银河)
新华社长沙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