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2024两会特刊

06版:2024两会特刊

07版:2024两会特刊

08版:2024两会特刊

09版:2024两会特刊

10版:2024两会特刊

11版:2024两会特刊

12版:2024两会特刊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习近平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在主席台就座
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赵乐际主持大会
听取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等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习近平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在主席台就座
 
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赵乐际主持大会
 
听取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等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赵乐际主持大会。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刘奇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习近平、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56人。5日上午的会议,出席2872人,缺席84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赵乐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会场全体起立,高唱国歌。
  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23年工作回顾;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三、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李强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李强在报告中指出,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二是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四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五是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六是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
  李强在报告中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和重托。
  李强在报告中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李强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李强在报告中提出,党中央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报告中,李强还就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香港、澳门发展和两岸关系,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等作了阐述。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审查国务院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国务院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作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指出,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对于保障国务院依宪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有必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重要内容载入国务院组织法,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精神和成果通过法律规定予以体现。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是新时代国务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制度保障,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方面,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共20条,主要修改内容包括:增加国务院性质地位的规定,明确国务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完善国务院职权的表述,完善国务院组成人员相关规定,完善国务院机构及其职权相关规定,健全国务院会议制度,增加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马兴瑞、王毅、尹力、石泰峰、刘国中、李干杰、李书磊、何卫东、何立峰、张又侠、张国清、陈文清、陈吉宁、陈敏尔、袁家军、黄坤明、刘金国、王小洪、吴政隆、谌贻琴、张军、应勇、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帕巴拉·格列朗杰、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陈武、穆虹、咸辉、王东峰、姜信治、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刘振立、张升民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列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列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有关负责人列席或旁听了大会。
  外国驻华使节旁听了大会。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江苏代表团审议热烈,气氛活跃。崔铁军、高纪凡、宋燕、吴惠芳、吴新明、孙景南等6位代表分别就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中国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共同富裕的幸福村、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弘扬工匠精神等问题发言。习近平不时插话,同大家交流。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作了发言。他首先表示赞成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希望江苏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激发全党全社会创造活力,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习近平最后强调,要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预警监测,落实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参加。
  穆虹、姜信治等参加。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引方向、指导实践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引方向、指导实践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会外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表示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再建新功。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对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指导。”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代表说,河钢集团将抢抓机遇,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赋予钢铁材料新的价值内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表示,当前,各地要在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并统筹好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过剩产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立坤说,面对全球创新浪潮,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助力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开拓制胜新赛道。我们要咬定创新不放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国平代表带领团队研制的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今年初正式上线运行,量子计算机的整机运行效率大为提升。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我们将按照总书记要求,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产业协同和优化政策环境等策略,推动量子计算科研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郭国平说。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传递出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鲜明信号。”广西百色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玉成说,百色将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铝产业、林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同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支持企业智改数转,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方能不断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5日下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代表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我感到非常振奋。”高纪凡表示,天合光能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助力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民营企业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总商会副会长、博发康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晓琳代表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总书记此次再次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将激励广大民营企业持续修炼“内功”,以高质量发展塑造独特优势,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贡献力量。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开辟增长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中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提出要求。江苏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代表表示:“南通将切实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发挥好地处长三角中心区的地理优势,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加快跨江融合、打造重要支点,更好服务上海龙头带动,促进长三角南北两翼协调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白城更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方向。“瞄准长期城乡二元格局形成的差异化、不均衡问题,今后我们要坚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全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镇体系,释放未来发展新潜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着眼高质量发展狠抓落实、汇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我们要认清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带头聚精会神扎根实业谋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常委、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说。
  “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党委书记逄子剑代表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作用,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广辟增收门路,让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委员、永合社区党委书记秦欢表示,将按照总书记要求,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新乡村,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高品质生活。
    (记者韩洁 孙少龙 叶昊鸣
     郁琼源 柯高阳 魏玉坤)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迈出关键一年的坚实步伐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侧记
迈出关键一年的坚实步伐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侧记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惊蛰始,春水润,又是一年春光好。
  3月5日早,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乘车前往人民殿堂,参加在京开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8时15分,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山西省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代表下车后,整了整胸前的红色代表证。
  这位老代表注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难掩激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走过70年,之所以管用就在于依靠人民。我要继续为民履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过去和未来在这里交汇。在历史的坐标上,这次会议意义重大——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世界目光,聚焦北京。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
  来自四面八方的全国人大代表,沿着大会堂东门台阶登高而上。
  “过去一年是这届政府履职第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团结奋斗。”江西省宜春市委书记严允代表说。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代表说,距离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又近一年,各方对我国经济宏观政策调控、着力扩大内需、全面深化改革等十分关注,我们要以坚实的行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增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乡村振兴气象新!我们村把红色资源、村集体经济、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发展,去年接待游客近4万人,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身着仡佬族传统服饰的贵州省石阡县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鞠华国代表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代表说:“人工智能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文化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源之一,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增强责任感,更好弘扬传统文化。”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孟广禄代表说。
  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首场“代表通道”开启。
  汽车企业负责人、光伏企业创始人、考古专家、文化遗产保护者、飞行员、军人……6名基层代表以生动的履职故事,讲述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进步。
  万人大礼堂内,庄严的国徽与巨大的五角星灯交相辉映。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在主席台就座。
  9时,大会开幕。全体起立,高唱国歌。
  李强总理走上报告席,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面对新的一年,任务书传递信心、催人奋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部署扎实有力。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作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10时17分许,大会结束。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多位部长走上“部长通道”接受采访。
  走出万人大礼堂的代表们,还在热烈交流。
  “今年部署了十项任务,这是推进强国建设的年度施工图。我们要一年接着一年干,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不懈奋斗!”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代表说,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我们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说‘从根本上说,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说到大家心坎上了。”改革开放初期南下特区创业的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代表说,我们要心无旁骛坚守实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掌握核心技术,用改革的方式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以人民为中心,惠民生、暖民心,给我们信心。”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代表说,我们会持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专业培养和社会就业需求的对接,加强青年就业技能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人才。
  人民大会堂外,春雨如酥、新芽绽放。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现在是只争朝夕加油干的时候。”江苏省连云港市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瑶代表说:“我要不辱使命,扎根农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等富民产业,带领乡亲们在致富道路上阔步前进。”
     (记者熊争艳 刘慧 董博婷)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吹响春天奋进的号角
吹响春天奋进的号角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评论员

  东风浩荡,盛会开幕。当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吹响嘹亮的奋进号角,神州大地涌动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春潮。
  从春天出发,向着美好未来奋进,我们更加有信心。过去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历经风雨洗礼,更有坚强底气。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新时代中国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新征程上,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从春天出发,向着美好未来奋进,我们更加有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到落实金融体制改革,从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到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开创新局,关键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强化“进”的动能,延续“好”的态势,我们就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让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从春天出发,向着美好未来奋进,我们更加有干劲。事实是最好的证明,行动是最有力的回答。试看中华大地上,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春耕备耕有序展开,科研人员奋力攻关,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各行各业的人们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时间不等人,发展不等人。实现我们的梦想,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争朝夕努力干。历史昭示未来,奋斗未有穷期,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还在后面,中国式现代化更新更美的篇章属于每一个追梦人!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发挥制度优势 凝聚奋进力量
——热烈祝贺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
发挥制度优势 凝聚奋进力量

——热烈祝贺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江山展新颜,奋进正当时。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7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立起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既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和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又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的精华,具有先进的政治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依法履职,担当作为,稳中求进,立法、监督、代表、对外交往、自身建设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放眼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新征程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定能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大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新征程上,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落实到人大工作之中,人大工作才能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行稳致远,为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我们期待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更好地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凝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筑梦现代化,共绘新图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开拓进取,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李强参加云南代表团审议 强调充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李强参加云南代表团审议
强调充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云南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苏永忠、徐安策、李文辉等代表先后发言,李强边听边记,不时与大家交流讨论。
  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李强说,过去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奋发作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李强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发展寄予厚望。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全面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安排,充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加快转型升级,在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要做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文章,从主体功能定位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各扬所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原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要打好对外开放主动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更大力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把区位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对外开放新优势。要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硬任务,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统筹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等各项政策,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王沪宁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 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王沪宁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
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贵州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付庆梅、胡永忠、邹联克等代表积极发言,会场气氛活跃热烈。
  王沪宁在听取代表们发言后表示,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安排部署。完全赞成这个报告。
  王沪宁表示,一年来的实践再次充分证明,“两个确立”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更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王沪宁希望贵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效益,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要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高抓落实能力,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
 
赵乐际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 强调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
赵乐际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
强调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5日下午参加他所在的四川代表团审议。王永兰、苟兴龙、文绍牧等代表先后发言。赵乐际认真听取发言,并同代表们深入交流。赵乐际说,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成绩实事求是,确定目标科学合理,提出举措切实可行,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鼓劲的好报告。
  赵乐际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绩。我们在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中提升了能力本领,健全了制度机制,增强了信心底气。实践再次证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是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根本保证。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落实见效。
  赵乐际充分肯定四川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希望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政府工作报告10个方面的部署安排,立足本地区实际,创造性抓好落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要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树牢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赵乐际指出,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希望四川省各级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李希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 强调纵深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李希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
强调纵深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福建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场气氛活跃热烈,许光园、蔡战胜、王永澄等代表先后发言,李希认真倾听,并与代表们交流讨论。
  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李希说,完全赞同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勇毅前行,战胜多重困难挑战,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成绩殊为不易,令人倍感振奋,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完全正确,充分彰显“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实践伟力。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开拓奋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李希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10周年。希望福建担当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重要责任使命,把握重大发展机遇,认真落实“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更加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坚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运用好福建红色资源,秉承“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精神,感恩奋进,砥砺前行,推动福建发展再创佳绩。
  李希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忠诚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纵深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政治监督,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营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良好环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着力惩治群众身边“蝇贪蚁腐”,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增进民生福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丁薛祥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 强调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丁薛祥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
强调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辽宁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唐立新、张进、张德斌等代表先后发言。
  在听取代表发言后,丁薛祥说,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是一篇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凝心聚力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
  丁薛祥表示,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发展成就非凡、可圈可点,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续写了新的时代篇章。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丁薛祥指出,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发展规律,把握发展环境变化,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以高质量发展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把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高品质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采取硬举措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丁薛祥充分肯定辽宁振兴发展取得的新进展,希望辽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守正创新、积极进取,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打造良好经济金融生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好保障辽宁全面振兴。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张又侠何卫东参加审议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张又侠何卫东参加审议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张汨汨 梅常伟)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5日下午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分别参加小组审议。代表们认为,这次会议政治承载厚重,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发展成就令人振奋,谋划目标政策稳中求进,部署攻坚任务变革开新,是一个高举旗帜、接续奋进、真抓实干的好报告。
  张又侠指出,过去一年,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取得非凡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领悟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军要坚决贯彻党中央、习主席决策部署,聚力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不断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抓好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推进政治整训走深走实。要加紧练兵备战,加强重大任务战建备统筹,加快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提高军队打赢能力。要加快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落实,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以高水平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统合军地重要力量资源,加快先进战斗力有效供给,更好依托国家综合实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何卫东指出,去年以来,党中央、习主席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全军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力攻坚,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深入推进政治整训、正风反腐,赓续人民军队纯洁光荣。要坚持以战领建、以建促备、以备强能,把巩固拓展传统战斗力与创新发展新质战斗力有机结合好,实现战斗力质的突破。要注重强基固本,抓高层带基层、抓经常打基础、抓作风励士气,凝聚起奋进强军事业的磅礴力量。
 
韩正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 强调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 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韩正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
强调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 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国家副主席韩正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山东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李峰、刘运、刘晓静等代表先后发言,韩正认真倾听,不时与大家交流讨论,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听取代表发言后,韩正说,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一份高举旗帜、务实奋进、凝聚共识的好报告,完全赞成这个报告。
  韩正表示,过去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了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圆满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韩正强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要用好共建“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重要国际交往合作平台,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韩正充分肯定山东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希望山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做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4年第2期出版发行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4年第2期出版发行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4日,中国法学会在其所属《民主与法制》周刊开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4年第2期正式出版发行。
  据介绍,本期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认为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央政法委,以及司法部、国家信访局、浙江省委、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围绕立足政法职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质效;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更好把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等主题刊登文章。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指导、《民主与法制》社主办,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平台和阵地。   (本报记者邱犇)
 
稳中求进再出发
——从全国两会看中国经济
稳中求进再出发

——从全国两会看中国经济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全国两会,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
  “稳”是大局,是基础;“进”是方向,是动力。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我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取向,提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
  代表委员们表示,新的一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我们一定能抓住机遇、战胜困难,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夯实“稳”的基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成绩来之不易。
  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进一步稳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脚踏实地向前进。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报告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表示,这一目标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和防范化解风险,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适应发展需求、符合社会预期。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更好统筹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江西财经大学校长邓辉代表表示,经济增长稳在合理区间,充分保障就业、物价稳定,为“进”创造稳定发展环境,也将为应对不确定性和谋划布局中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新增就业目标从去年的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1200万人以上,进一步体现了稳的力度和决心。”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委员说。
  报告提出,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
  曲永义委员说,从产业政策突出发展和安全并举,到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一系列部署坚持先立后破、谋定后动,释放了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不确定性的鲜明信号。
  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根据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政策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辽宁省财政厅厅长姜小林代表说,从去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到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连续性稳定性;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研究储备政策要增强前瞻性、丰富工具箱,并留出冗余度;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系列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协同发力。
  “出实招、见实效、稳大局。不断夯实‘稳’的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金李委员说。
  激发“进”的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风险挑战中稳健前行,动力和引擎至关重要。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字里行间的“新”意,向外界传递着力激发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信号。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从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到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一系列举措助力创新跑出“加速度”。
  “手握‘金刚钻’,就不会受制于人。”从领衔研发中国首台深海钻机,到研制“海牛Ⅱ号”在海底成功下钻231米,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代表感触深刻。他说,在突破核心技术征程上,尤其要强化有组织科研,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231米不是终点,我们的目标是不管有多深,海底钻机都可以到达。”
  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实现首飞、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今年以来,一个个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背后是对关键技术的久久为功,更体现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协同。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全国两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指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
  “我们联合复旦大学自主研制的锂离子纤维电池处于中试阶段,计划今年进入市场推广期。”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代表说,从实验室、中试平台到产业园区,全链条的完善极大提升了创新成果落地的效率。“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提升,我们也要与各界形成合力,努力把‘先手棋’转化为发展的先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让韧性更足、动能更充沛——
  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去年产值超4000亿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在苏州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聚“链”成群。
  苏州市副市长张桥委员说,苏州正聚焦4个万亿级产业、10个产业集群和30个细分优势领域,通过错位布局、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才能更好稳中求进,把握主动。
  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阅读报告,一系列举措固本培元、提质升级。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更是一项长期培育新动能的任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委员说,全面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结构调整中塑优势、强韧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
  突出“改”的导向,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国经济,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不少风险与挑战。无论是立足当前稳增长强信心,还是长期的调结构优质量,都需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释放明确信号。
  “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报告提出。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不久前,《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发布。先试先行、积极探索,改革奏响强音。
  “临港新片区设立4年多来,始终保持改革强度不减、发展势头不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袁国华代表说,以金融领域为例,下一步将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上海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等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革命老区赣州正深度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部署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举措,我们将加强深赣对口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在大市场中谋大机遇。”江西省赣州市市长李克坚代表说。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着眼于关键处、攻坚点的一系列改革正在铺开。
  中国华电董事长江毅委员说,去年,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同比提高1倍,体制机制的突破释放了创新活力。“我们将抓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各项‘硬任务’,健全创新体制,打造新增长极。”
  扩大高水平开放释放活力潜力——
  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一系列政策传递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
  去年广西钦州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50亿元,同比增长18.7%。“我们正抓紧编制出台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钦州片区总体规划,通过营商环境建设和制度型开放,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挖潜力。”钦州市市长王雄昌代表说。
  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十四五”规划实施进程过半,齐心协力抓落实,宏伟蓝图才能变成美好现实。
  从蔬果电商直播到乡村“文旅IP”,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党总支书记徐瑶代表带着乡亲们不断谋划致富路。她说,要让村里百姓用好数字技术“新农具”,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过上新生活。
  “我们将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用实打实的干劲儿在东北全面振兴中展现更多作为。”辽宁省阜新市市长周鹏举代表说。
  一年春作首,奋斗正当时。
  代表委员们表示,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40天超84亿人次!看春运里的“流动中国”
40天超84亿人次!看春运里的“流动中国”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3月5日,2024年春运落下帷幕。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40天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84亿人次,其中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达78.3亿人次,创下新纪录。车流穿梭、人来人往,汇成一幅流动中国的长卷。
  今年春运,自驾出行是绝对主力。合宁高速吴庄收费站是安徽路网车流量最大的收费站,春运高峰期日均十几万辆机动车从36个车道闸口驶过。沪宁高速阳澄湖服务区,小桥流水、飞檐翘角、粉墙黛瓦,优美的环境带给过往车主舒心的休息体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承载着春运大潮的活力涌动。
  公路之外,铁路、民航同发力。春运高峰期,中原“米”字形铁路枢纽郑州东站,每78秒就有一趟高铁驶出;千里之外,全国航班起降量最大的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日均超过1500个航班在这里起降……
  变化背后,是更密的路网、更强的运力。数据显示,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2023年,新开通高铁2776公里,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7000公里,新增和改善航道1000公里,运输航空机场达到259座。
  条条通途上,有“回家团圆”,也有“诗和远方”。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在春运期间成为冰雪旅游主要目的地。随着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免签政策落地,春节期间出境游也迎来高峰。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春节假期民航日均出入境旅客量超20万人次,泰国、韩国、新加坡等航线客流爆满。
  春运热带来旅游热,旅游热带动消费热。文旅部门数据显示,8天的春节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吉林长白山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98.5%,沈阳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超151亿元,同比增长约255%。
  条条通途上,出行更从容、更轻松。
  飞驰的列车上,动动手指,用12306App选好餐品,热乎乎的外卖按时送到座位;繁忙的车站里,“书香驿站”、特产商店、母婴候车区、“流动服务台”,让美好出行、温馨出行的体验实实在在……
  变化之外,还有不变的主题——“坚守”与“平安”。
  加强统筹调度、加强运力保障、加强安全监管、加强应急处置,细化应对恶劣天气、超大客流等情况预案……40天里,无数交通人坚守岗位,守望平安出行路。
  春运期间,广州南站,不足30平方米的运转室里,每位值班员日均发出7000多条行车指令;济南遥墙机场,跑道尽头不远处的机库里,大到飞机发动机和轮胎,小到一颗拇指大的螺丝钉,检修员认真检查着每一个细节;湖北广水市武胜关,10多个坡道坡陡弯急,面对低温冰冻雨雪天气,一位位交警上路,指挥、除冰、排险、撒盐、推车……守护旅客安全过关。
  1954年,“春运”一词第一次在媒体上出现。到今天,春运走过70年。
  已经走过70年的春运,未来还将开启一段又一段的美好旅程。而我们,也将带着对未来的期盼,满怀梦想再出发。
     (记者樊曦 王聿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全国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去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一些外媒鼓噪中国经济潜力“见顶”、增长“达到顶峰”的杂音不断。
  中国经济真的见顶了?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新一年预期目标,和去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相同,恰是对“见顶论”的有力回击。
  透视增长目标:“5%左右”展现进取心


  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的局面,为何仍将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作出说明: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
  “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状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委员说,这一目标有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
  增速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记者梳理发现,2003年至2023年,我国除突发疫情等特殊年份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外,其余年份都设定了目标,并较好实现了发展任务。
  这些年,中国经济并非顺风顺水,而是一路攻坚克难。
  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风雨兼程中,中国不仅没有成为外媒所说的“下一个崩溃的经济体”,反而顶压前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并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唱衰中国的论调,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断爬坡过坎:2014年GDP突破6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20年迈过百万亿元“里程碑”;在疫情冲击大背景下,也接连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
  过去一年更是最新例证。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按可比价计算,对应的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放在10年前,需要超过10%的增速才能实现。纵向比较,5.2%的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
  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近期报道说,不少人的目光集中在中国GDP增长放缓上,但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更有希望的一面:这个“亚洲巨人”仍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人均GDP将会惊人地增加。
  “一个超大型经济体能够持续中高速平稳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扣上‘见顶’的帽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代表说。
  读懂经济大势: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何在?


  相比于短期增速,外界更关心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态势。美西方一些人士声称“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繁荣接近尾声”,事实究竟如何?
  肯德基中国门店规模突破10000家、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外资企业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
  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5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外资动向凸显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信心。正如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所言,市场上的挑战是暂时的,“中国的长期机遇依然存在”。
  单就增速看,相比前些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伴随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再“以GDP论英雄”,经济换挡减速但并未失速。
  潜在增长率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至6%,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分析,从过去“亚洲四小龙”等追赶型经济体以及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看,人均GDP介于1.2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时,经济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阶段。
  “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复苏期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内生动能充足,持续增长潜力很大,不存在经济增长‘见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说,关键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从决定潜在增长率的要素条件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为中国经济抵御冲击提供重要支撑。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制度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作出诠释,指出“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为什么唱衰中国经济者一错再错?究其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发展规律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委员说,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自我稳定、自我修复能力。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中国经济发展有底气、有优势、更有机遇,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释放增长潜能:提振信心实干为先


  龙年春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绽放: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创同档期纪录。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近期以《春节消费滚烫 中国经济就此红火?》为题,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年的疫后修复后,正站在信心转折点上。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但总体判断: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周黎安委员说,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努力将发展潜力转化成发展实力。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这是中国经济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说,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施工图”脉络清晰。
  “我们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力争各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要着眼企业和群众期盼,以实干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记者陈炜伟 严赋憬 谢希瑶 段续 岳德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个“新”看中国经济走势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个“新”看中国经济走势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质生产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消费、新型能源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引人关注。
  “新华视点”记者从报告中选取十个“新”,采访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业界专家,解读这些“新”折射出的中国经济发展崭新趋向与强劲动能。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报告的一大看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抢占发展新赛道,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一、新质生产力】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厅厅长宋德雄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说,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二、新兴产业】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说,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代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比如,量子技术和生命科学就有望成为未来产业新赛道。
  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代表建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卡脖子”难题;着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在重点领域的自主掌控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数字赋能,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三、新型能源体系】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现在的白城市,只要有风刮过、有太阳升起,就会有财富产生。”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白城市素有“风沙城”的称号,近年来,白城市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成为东北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
  “新型能源体系最主要特征是安全高效、绿色低碳。”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委员说,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创造更多的适用场景。
  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周金波代表说,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渗透广泛,水泥等传统行业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海螺集团已在安徽全椒建成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
瞄准扩内需稳外贸有效着力点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如何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基础?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扩内需、稳外贸,增强经济动能的有效举措。
  【五、新型基础设施】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是报告提出的重点支持的领域。
  “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阶段,通用人工智能将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入全新阶段,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代表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认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我国应大力推进“数网融合”,构建以数联网为代表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推进“算网融合”,实现通算、智算、超算等各类算力资源的统筹运用;推进“智网融合”,体系化布局5G-A和6G网络研发,畅通万物智联“大动脉”。
  【六、新型消费】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
  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军平代表认为,与传统消费相比,新型消费更加注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体验化等特点。比如,在文旅消费领域,旅游直播、虚拟景区、沉浸式场馆等数字文旅产品不断涌现。
  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委员说,报告还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还能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七、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报告提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认为,过去发展外贸,不少企业往往依靠价低取胜。走出低价竞争模式,一要依靠核心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二要有品牌意识,三要创新营销模式。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韦朝晖说,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报告提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一系列高水平开放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拉动消费和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八、新型城镇化】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原院长秦荣生委员说,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要进一步利用其蕴藏的城乡融合发展潜力,提高城镇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代表认为,随着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聚,要实施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着力优化城市产业生态,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优质更充裕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让城市真正能够吸引人、留住人、发展人。
  【九、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报告提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今后住房消费市场将对建筑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代表认为,房地产行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探索新增长点,从过去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旧“三高”模式,向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等方向转变,更精准地满足人民群众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升级需求。
  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说,要努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报告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随着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逐步建立,房地产行业将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代表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农人”行列,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委员说,现在各地涌现出很多农业服务平台,可以像组织工厂生产一样组织种田,分工也越来越细,育秧、机插、收割、烘干都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的主要精力放在做好田间管理上,有的夫妻两人就可以种五六百亩田。
(记者陈玉明 熊争艳 高亢 王优玲 刘美子 赖星)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报告新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报告新部署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姜琳 魏弘毅)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国务院新闻办当天召开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了有关情况。
如何稳增长?


  “GDP增长5%左右,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制定的目标。”黄守宏表示。
  从当前需要看,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今年就业压力较大,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需要将经济增速保持在5%左右。”黄守宏说。
  从中长期来看,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各方面测算,实现这一目标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
  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黄守宏认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同时,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稳增长政策效应将持续显现。总体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中国这些年从来都是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发展、前进、壮大的。”黄守宏表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如何更好促民生?


  就业是“国之大者”,也是最大的民生。
  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而去年这一目标为“1200万人左右”。黄守宏表示,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
  为实现就业目标,特别是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报告要求今年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等。
  除了就业,报告还聚焦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提出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一系列惠民举措。
  报告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强调“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要保持必要的力度,预算安排了10万亿元多一点,同时要推动省级政府下沉财力,确保各地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不出问题。”黄守宏说。
内需如何扩?


  国内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面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报告聚焦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等三方面,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促消费方面,黄守宏介绍,报告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在迅速增长,今年要继续顺应趋势采取一些新措施,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扩投资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投资带动效用。“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另外,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报告提出的新举措,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黄守宏说。
    他表示,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今年要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如何引外资?


  黄守宏表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去年下降18%,各国招商引资力度都在加大。去年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速下降8%,但是从总体规模来讲,横向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纵向与自身过去多年相比,吸引外资情况都是比较好的。
  “投资者是理性的,是要看中长期回报的。”黄守宏说,“中国市场大、潜力大、技术推广空间大,很多企业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全球首选或者排名前三的投资目的地。”
  报告提出今年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打造“投资中国”品牌,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等举措。黄守宏表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这是相关举措发力的几个大方向。
如何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


  “这些年我们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黄守宏说,报告一方面强调继续把这些政策落实落细,另一方面围绕企业关切推出一些新举措。
  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拖欠账款问题,报告要求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针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报告提出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等。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报告强调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还将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增强信心底气
增强信心底气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这一目标传递出关键一年我国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关键一年,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但长期向好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长远看,机遇大于挑战,我国经济依然有潜力保持长期较快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新一年设定的一揽子“硬核”目标,既是当下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也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更是对未来发展有信心、有底气的体现。
  关键一年,要做到稳中求进——
  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翻开政府工作报告,新一年的发展部署在“稳速度”的基础上着力“提质量”: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就是要着力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十项重点工作首位,就是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等具体部署,都是着眼于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推动释放潜在增长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这份详细的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施工图”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彰显全力确保实现发展预期目标的决心和能力。
  关键一年,要坚持奋进实干——
  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在世界舞台上不算低。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国内也面临不少挑战,实现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只要我们注重从企业和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着眼点、政策发力点,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完全有能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使我们的发展成色十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有勇气、有智慧、有能力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记者韩洁)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汇聚发展合力
汇聚发展合力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实现今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并非易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让人眼前一亮。
  报告直面内外部环境的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提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今年的发展目标经过奋斗是可以实现的。
  如何实现发展目标?不是等来、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重点突出,协同联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这些政策聚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领域,各项举措充分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各地各部门要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统一安排,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强化政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预期目标的实现,要靠政策发力,更靠每个人的努力。政策根本上需要人来落实,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加倍努力,提高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作为,以实干加快政策落地见效。面对新目标新挑战,要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贯彻落实的坚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只要各行各业锚定目标不放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干不成的事。
  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至关重要,要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新征程新使命。只要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在奋进中赶超、在赶超中突破,就一定能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记者刘怀丕 王亚宏)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改革不遗余力
改革不遗余力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从根本上说,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闪亮的关键词。
  放眼历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靠着“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聚焦当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改革是制胜法宝。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许多改革措施,令人眼前一亮。
  用好关键一招,要集中解决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
  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奔着最突出的问题,拿出最有效的办法。要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各领域重点任务,着力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助推各类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用好关键一招,要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互为补充,着眼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力。具体而言,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继续固本培元,增强宏观调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从企业和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着眼点、政策发力点,努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更多为发展想办法、为企业助把力;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用好关键一招,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充分涌流。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改革有决心、有力度、有深度,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记者段续 杨柳)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李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过去一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实际使用外资结构优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更为彰显。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能源资源供应稳定。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经济金融重点领域风险稳步化解。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扩大救助保障对象范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
  回顾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成绩来之不易。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许多方面还出现积极向好变化。特别是我们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克服重大困难的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表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有勇气、有智慧、有能力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一年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针对严峻挑战和疫后经济恢复特点,我们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及时推出一批新政策,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降低存款准备
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贷款大幅增长。出台支持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政策,大宗消费稳步回升,生活服务消费加快恢复。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制定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调控,推动降低房贷成本,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制定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分类处置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年来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支持先进制造业举措,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
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一年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出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工作方案,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分别推出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政策,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强违规收费整治。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完善吸引外资政策,拓展制度型开放。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
  一年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抓好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加强生态环保督察。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一年来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高度重视稳就业,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强化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做好“双减”工作,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1100多万学生。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扎实做好流感、支原体肺炎等传染病防治。实施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提高优抚标准。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做好甘肃积石山地震等抢险救援,加强灾后恢复重建。推动文化传
承发展,旅游市场全面恢复。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体育健儿勇创佳绩。  一年来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
  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提高政府履职能力。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25部,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自觉依法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注重调查研究,努力使政策和工作符合实际、贴近群众。优化督查工作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有力
推进金融单位、国有企业等巡视整改工作。创新和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狠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推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一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双边活动。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和重托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一些地方基层财力比较紧张。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一些改革发展举措落实不到
位。有的干部缺乏担当实干精神,消极避责、做表面文章。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然多发。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和重托!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
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综合分析研判,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只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定能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进是方向和动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现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研究储备政策要增强前瞻性、丰富工具箱,并留出冗余度,确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时推出、有效发挥作用。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尺,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精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强化系统观念,把握和处理好重大关系,从整体上深入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继续固本培元,增强宏观调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从企业和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着眼点、政策发力点,努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更多为发展想办法、为企业助把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根本上说,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更好结合,持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我们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
面。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
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法规,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规则。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坚持依法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深化电力、油气、铁路和综合运输体系等改革,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优化跨境结算、汇率风险管理等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优化海外仓布局,支持加工贸易提档升级,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重大展会。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海关,助力外贸企业降本提效。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落实已生效自贸协定,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更多合作共赢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下转7版)
(上接6版)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提升处置效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加强重点储备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撑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扩大油料生产,稳定畜牧业、渔业生产能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强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抓好标志性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统筹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
地建设。制定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完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救助。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完善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大体育改革力度。做好2024年奥运会、残奥会备战参赛工作。建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压实各方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范应对,加强气象服务。严格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保障妇女、
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责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征程新使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责。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定政策要遵循规律、广聚共识、于法有据。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政府工作人员要遵守法纪、廉洁修身、勤勉尽责,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
  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围绕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优化协同高效,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在抓落实上切实做到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大兴调查研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精简文件和会议,
完善督查检查考核,持续为基层和企业减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广大干部要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并切实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国防和军队建设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和进步,人民军队出色完成担负的使命任务。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统筹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抓好实战化军事训练,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建现代军事治理体系,抓好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执行,加快实施国防发展重大工程。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
局,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港澳台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要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创民族复兴伟业。
外交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反对霸权霸道霸凌行径,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强最后表示,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综合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层次的民生需求。聚焦报告中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细节,一份“民生清单”跃然眼前。
  就业: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报告提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说,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今年稳就业政策在持续加力的基础上,增强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针对性,系列部署精准发力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更大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和新业态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教育: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报告提出,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委员建议,巩固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健全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学前教育免费覆盖更多地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建议,常态化推动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改善,保障农村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医疗: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王笑频委员表示,医保跨省结算有效解决了参保群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的难题,下一步建议统筹疑难病、罕见病的医保报销政策;继续支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让群众看病、报销少跑腿。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相互认可,避免了重复检查和资源浪费。”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委员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还存在一些“堵点”,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
  养老: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在北京、上海等36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多样化养老需求。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委员建议,及时总结经验,适当提高缴费额度上限,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吸引力,提高群众参加的积极性。
  我国有近3亿老年人,老年群体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孕育着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合肥市市长罗云峰代表表示,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应根据老龄群体的需求特征,重点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养老金融、老年旅游等潜力产业。
  生育: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
  报告提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代表建议,通过现金补贴、个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措施,实现生育成本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合理共担;保障生育假期等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形成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切实减轻年轻人生育的后顾之忧。
  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有利于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报告中的系列扩消费部署,从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优化消费结构等多方面同向发力,有望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支撑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环保: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绿色转型
  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江西萍乡学院副院长吴代赦委员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全社会的绿色共识。要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针对报告提到强化新污染物治理,吴代赦建议全面深入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提高公众对新污染物治理的认知度,加强对替代材料的利用和推广。
  三农: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代表表示,乡村全面振兴旨在让农业、农村、农民受益。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预期和活力。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助于稳定种粮收益预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住房: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
  山西省工商联主席、省总商会会长景普秋委员表示,报告中提出的房地产相关政策,既针对性解决刚性住房需求的痛点,也强调提升居住舒适度,有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加快转型。近期,部分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楼市调控政策,建议各地继续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托起群众“安居梦”。
(记者舒静 任沁沁 魏玉坤 赖星 李紫薇 刘美子)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报告里的民生指标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民生指标,回应民之所盼,指明施政所向。
  对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补助与标准每提高1元,都是一个“大数字”。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多重挑战,我国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政府精打细算过紧日子,为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把资金用在改善民生的刀刃上。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等。
  千方百计让百姓好就业、就好业。“政策给力、个人努力、服务助力,就能推动就业工作走深走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说。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大国医保再发力。对一个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医疗保障网的国家而言,当前,我国参保人数超13亿人,这次又提出了补助的新标准,充分体现了政府竭尽所能解决百姓就医问题的决心和力度。
  报告还提出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桩桩件件,都与筑牢人民健康防线息息相关。
  老龄化浪潮扑面而来,中国式养老怎么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包括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新举措,让应对老龄化的脚步积极而稳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这让来自乡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深有感触。他带来了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等建议。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小。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有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今年提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以及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等,将不断提升亿万家庭的幸福感。
  教育牵动千家万户。一个拥有2.9亿多在校生的教育大国,怎样办好教育备受关注。刚刚过去的2023年,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1100多万学生。今年报告还提出了“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等,这让老百姓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满怀期待。
  针对报告提出的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带来了自己的建议,要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等;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培养更多跨领域人才。
  一个个民生指标,是政府实实在在的承诺,也是检验发展成色的重要标准。
   (记者白佳丽)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李鸿忠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李鸿忠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各位代表:
  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一、关于修法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五四宪法,在同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第一部国务院组织法。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也是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现行的国务院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根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对国务院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作出规定,对于保障国务院依宪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施行40多年来,国务院组织法一直没有修改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高度出发,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大力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的重要任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监察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机构组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二十大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对推进政府组织机构法定化作出明确部署。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有必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重要内容载入国务院组织法,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精神和成果通过法律规定予以体现,进一步健全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一)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是新时代国务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2018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二十大对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国家机构组织法,健全党的领导的制度规定,确保其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修改国务院组织法的首要政治要求,就是明确国务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国务院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这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国务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执行。
  (二)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是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是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产生的,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修改国务院组织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明确中央人民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贯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国务院更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是国家一切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总源头,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规定了我国各级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地位、设置产生、职权划分和相互关系,明确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明确规定:“国务院的组织由法律规定”。国务院组织法根据宪法,对国务院部门的设置原则、产生程序,国务院组成人员的职权职责以及国务院的会议制度、工作准则等作出规定,是国家机构组织制度方面的基本法律,为国务院的组织和活动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修改国务院组织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贯彻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这是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根据新的使命任务、新的战略安排、新的工作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使之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修改国务院组织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宝贵实践经验,与《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等制度规范做好衔接,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制度基础。这对于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保证国务院各部门更好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二、关于修法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工作过程


  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2018年宪法修正案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国务院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修改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贯穿修法全过程和各方面。二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修法工作中注重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守正创新,注重突出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国务院组织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作修改;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新时代国务院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总结吸收国务院工作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特别是《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国务院工作规则》制定修改和实施过程中的成熟做法,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坚持系统观念,着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总体框架内,与时俱进完善国务院相关制度。三是坚持依宪立法。发挥宪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严格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和规定,处理好国务院组织法与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监督法等法律以及相关党内法规、行政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做好衔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组织法修改工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和汇报,为国务院组织法修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重要遵循。党中央批准并转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列为一类项目,并明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作为提请审议机关。
  国务院办公厅和司法部前期开展国务院组织法修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国务院组织法修改工作。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调适性修改,研究提出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按照工作安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等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二是梳理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议案、建议和提案,系统归纳宪法法律、党内法规中关于国务院组织机构的规定,认真研究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形成系列研究资料。三是征求部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意见。经共同研究、反复协商、修改完善,形成了修订草案。
  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修订草案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总结吸收国务院工作实践的新成果新经验,进一步完善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对于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会后,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就修订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2023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再次审议,并决定将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修订草案印发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组织部署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再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4年2月19日,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的审议意见、代表研读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各方面的意见,对修订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修订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已经比较成熟。据此,形成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
三、关于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共20条,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增加国务院性质地位的规定。在我国国家机构组织体系中,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承担着非常繁重的组织管理任务,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宪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宪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考虑到宪法关于国务院性质地位的规定十分重要,决定了国务院的职责、机构设置、工作制度等具体内容,为保证国务院组织法的完整性,在修订草案中增加相关规定。(修订草案第二条、第四条)
  (二)明确国务院工作的指导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1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修订草案增加一条规定,明确国务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修订草案第三条)
  (三)完善国务院职权的表述。根据宪法有关规定,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贯彻落实宪法规定,总结实践经验,作如下修改:一是考虑到除宪法第八十九条外,宪法其他条款及有关法律也涉及国务院的职权,将国务院职权的表述修改为:国务院行使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职权(修订草案第六条)。二是根据宪法第八十九条有关内容,增加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修订草案第十五条)。
  (四)完善国务院组成人员相关规定。现行国务院组织法对国务院组成人员的规定比较原则,需要总结40多年来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实践经验和相关制度规范,作进一步完善。一是进一步明确副总理、国务委员的职责。现行国务院组织法规定了国务委员职责,修订草案相应增加了副总理职责的规定,统一表述为: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按分工负责分管领域工作;受总理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者专项任务;根据统一安排,代表国务院进行外事活动(修订草案第五条第三款)。二是完善有关国务院组成人员的规定。增加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修订草案第五条第一款)。三是将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领导人员统一表述为“部长(主任、行长、审计长)”,将部门副职领导人员统一表述为“副部长(副主任、副行长、副审计长)”(修订草案第十二条)。四是根据实践做法,增加规定,国务院副秘书长、各部副部长、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副审计长由国务院任免;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负责人由国务院任免(修订草案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五)完善国务院机构及其职权相关规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机构改革”重要论述精神,总结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践经验,做好法律衔接,作如下修改:一是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相衔接,在法律中明确“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概念(修订草案第十二条)。二是明确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确定或者调整后及时公布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名单的程序,增加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确定或者调整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修订草案第十一条)。三是完善国务院设立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的原则,根据宪法规定保留现行法中的“精简”原则,同时增加规定“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修订草案第十三条)。四是与2023年修改的立法法相衔接,完善规章制定主体的规定,明确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修订草案第十四条)。
  (六)健全国务院会议制度。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适应国务院工作特点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现行国务院组织法对会议的主要任务以及讨论决定事项等未作具体规定。结合《国务院工作规则》和实践做法,作如下修改:一是增加规定国务院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决定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部署国务院的重要工作。二是增加规定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法律草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讨论、决定、通报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三是增加规定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公布。四是增加规定国务院根据需要召开总理办公会议和国务院专题会议。(修订草案第八条)
  (七)增加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为了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保障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有必要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中行之有效的重要制度措施体现在国务院组织法中。为此,增加相应规定:一是国务院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行政决策制度体系,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执行和评估,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修订草案第十六条)。二是国务院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加强行政复议、法规和规章备案审查、行政执法监督、政府督查等工作,坚持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修订草案第十七条)。三是国务院组成人员应当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认真履行职责,为民务实,严守纪律,勤勉廉洁(修订草案第十八条)。四是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修订草案第十九条)。
  此外,根据立法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明确了本法的施行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和以上说明,请审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凝聚信心力量 奋斗创造未来
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凝聚信心力量 奋斗创造未来

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惊蛰,大地回春。
  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大家表示,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新的一年,要瞄准新的目标任务,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部署上来,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付出艰辛努力,收获亮眼成绩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数据,串联起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
  “成绩来之不易,十分鼓舞人心。”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鞠华国说,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2023年,中国经济“稳”的基础扎实。
  提到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深有感触:“我们去年通过发展日用品、再生资源、物流运输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报告中这个数字背后,是巨大的努力和付出。
  “去年村子遭遇洪水,党员干部带领大家生产自救、补种抢种,最终获得丰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说,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没有过不去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
  2023年,中国经济“进”的动能凸显。
  去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报告提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这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结出的硕果。”
  “入冬后冰雪旅游的爆火出圈,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在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长张起翔看来,冰天雪地能够激发出热气腾腾的市场。
瞄准目标任务,增强信心底气


  报告对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作出部署安排: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合理设置预期指标,有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永生表示,这体现出我们应对困难和挑战的信心,表明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的充足底气。
  报告部署今年政府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首。
  “新质生产力启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为科技企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说,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今年企业要在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领域发力。
  针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报告作出新的部署。
  走进贵阳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体验“重走长征路”,在遵义伟大转折剧场观看沉浸式剧目演出……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贵州红色文旅打卡地接连上新。
  “我们将在推动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实现经济与人文相融共生。”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市长黄伟说。
  着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这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优化布局、对能源转型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建议,落实新能源有序消纳的引导政策和配套基础建设,推进产业稳步转型升级。
汇聚智慧力量,创造新的业绩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代表委员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长江主航道,主跨达1208米的常泰长江大桥建设现场一片繁忙。纵览万里长江,一座座大桥不断刻录下中国桥梁建设发展的铿锵足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桥梁建设由平原向高原山区扩展,从内陆向深水海洋延伸,在攻坚克难中显现中国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铁首席科学家秦顺全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利用会议间隙与代表委员们进行交流。“鼓励高校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长效机制”……一条条凝结着真知灼见的务实建议写进了提案中。
  鼓足干劲,奋发有为。
  “90后”全国人大代表张忠山来自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他的合作社养羊规模从成立之初的几十只增加到现在的2500多只,短短几年带动当地3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
  “新的一年,我的目标是带领乡亲们走好‘羊’路子,一起致富。”张忠山说。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兰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韩琳审议报告时,在“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这句话下面划出一条横线。
  她说:“我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家庭照护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日益凸显。相信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我们能够进一步筑牢老年及各类人群的健康防线。”
  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代表委员们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前行。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同心筑梦,凝聚起奋进力量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扫描
同心筑梦,凝聚起奋进力量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扫描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承载殷殷期待,共赴春之盛会。
  5日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开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6位全国人大代表面对中外记者,分享追梦故事,畅谈履职心声,传递信心力量。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代表第一个走上通道,分享他亲历我国汽车工业从弱到强的感受。
  尹同跃回忆当初创业时,奇瑞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中国的汽车市场基本上由外资或合资品牌垄断。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开放创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出口约500万辆,其中奇瑞出口接近100万辆。
  尹同跃说,中国汽车还要继续加大研发和品牌建设投入,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增光添彩。
  作为一名“追光者”,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代表见证了另一个行业——光伏行业发展壮大的过程。
  “我无悔当时的选择。”高纪凡话语坚定的背后,是中国光伏行业从技术、市场、设备“三头在外”,发展到如今市场规模、技术水平、生产制造、产业链完善程度领跑世界。
  这位科技创业者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之路要经历千辛万苦,只有牢牢抓住创新不放松,才能收获“一览众山小”的喜悦。
  面对未来多重挑战,高纪凡态度明确:坚定不移开展自主创新,争当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
  同样执着追梦的,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何毓灵代表。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维系。”何毓灵自豪地说。
  在考古一线工作20多年的何毓灵认为,考古学家像侦探一样破解古人之谜。他在通道上生动讲述了自己和同事一起,发掘“亚长”牛尊的故事,这是目前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个牛形青铜容器。他们还组建了人骨、动物、植物、冶金、文保等不同领域专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揭开3000多年前不为人知的谜团。
  何毓灵对近年殷墟考古新发现如数家珍,并发出邀请:殷墟博物馆新馆已经建成开放,2.2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出近4000件套文物,欢迎大家来参观。
  中华文化瑰宝牵引着一代代文物工作者上下求索、不懈前行。
  一直关注石窟风化问题的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代表,讲述了进入第39窟的一个特殊“操作”——爬到顶层时工作人员会把安全帽摘掉,半蹲在脚手架上干活,生怕碰到“像酥饼一层一层”风化的顶部。
  “党和国家很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杭侃说,经过几十年努力,危岩体加固工作告一段落,现在面临的保护任务并没有减轻,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他们将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之间的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榜样照亮初心,奋斗成就梦想。
  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空军航空兵某旅副参谋长高中强代表分享了他和战友驾驶歼-20战机,护航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感受。
  “先辈们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这更加深了我对先辈的崇敬和哀思,激励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敢于‘空中拼刺刀’。”高中强说,新时代的青年官兵有能力、有担当、有激情、有干劲,始终把青春和梦想融入新时代强军事业。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第二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总飞行师刘传健带来了加快民航人才培养和健全无人机运行规则两项建议。他说,飞行安全无小事,任何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
  刘传健说:“机长肩上的四道杠分别代表着专业、知识、技术和责任。它随时随地提醒着我,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驾驶杆,而是鲜活的生命;面对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机器和设备,而是无数幸福的家庭。”
  代表们一句句恳切的心声,一个个执着奋斗的故事,凝聚起踔厉奋发的强大力量,激励着人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记者吴雨 黄垚 冯家顺)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部长通道”上谈“三农”话题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部长通道”上谈“三农”话题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于文静 黄垚)在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就“三农”领域相关话题,回应关切。
  去年我国粮食生产遭遇了频繁、极端的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有关地方部门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唐仁健表示,以前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粮食增产减产有周期,比如“两丰一歉一平”,在传统生产技术条件下有可能确实是这样。但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矢志不渝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空前的力度大抓特抓实抓粮食生产,现在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跟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他介绍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的机械化率到了95%以上,一台收割机能顶10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过去一个县收麦子需要至少半个月,现在三五天就可以完成。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2022年长江流域很多省份遭遇极端高温干旱,但是南方89%的中稻和95%的晚稻都有水可灌,所以还能夺取丰收。
  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农谚讲“春雷响,万物长”,据农业农村部调度,已经返青的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去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如何做好今年粮食生产?他表示,重点抓好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强政策等工作。今年要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集成组装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继续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实现全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全覆盖,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得如何?
  唐仁健表示,我们坚持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去年832个脱贫县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6元,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下一步,要更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防止出现整乡整村返贫。
  今后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要把‘千万工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全方位运用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唐仁健表示,要把正出发点,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不能自己拍脑袋,要防止形式主义;把住关键点,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好落脚点,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列好任务清单,建好项目库,一件一件办下去,办一件成一件。
 
着力推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部长通道”上回应央企发展问题
着力推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部长通道”上回应央企发展问题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王希 吴雨)2024年中央企业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在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回应了关切。
  张玉卓表示,今年国资央企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将从促进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和高水平协同等方面发力。
  2023年央企表现可圈可点:全年营收近40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完成总投资6.2万亿元。张玉卓说,今年前两个月央企售电量、航空、物流运输等指标显示,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对央企做好今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在张玉卓看来,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此,国务院国资委淡化了对规模的考核,推动企业注重价值创造,提高各方面效率;同时,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我们的目标是,使得央企与‘三个集中’相对应的资产,能够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有效提升中央企业的功能。”张玉卓说。
  此外,他说,去年央企采购量达13万亿元,直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去年启动的央企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推动央企与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今年这项工作将继续深化,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词。张玉卓认为,对央企来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还是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他用“源、升、态”三个字来概括未来国资央企的重点发力方向。
  “源”是指技术源头。近年来,央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去年达到10660亿元;经过多年布局,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成果加速涌现。
  张玉卓表示,下一步央企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同时要正视差距,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力度;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协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升”是指产业升级。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一方面要利用新的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2023年,中央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加32.1%。“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他说。
  “态”是指创新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将优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央企科技工作者,以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长期的战略性工作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部长通道”上谈科技创新
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长期的战略性工作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部长通道”上谈科技创新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胡喆 冯家顺)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把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
  在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的“成绩单”,并围绕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围绕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阴和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被问及“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上”有哪些考虑时,阴和俊表示,年轻人最有创造能力,也最具有创新潜力,现在是我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生力军,未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
  近年来,年轻人活跃在国家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和最前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已有1100多项由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达到总数的20%以上。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刚过30岁。
  “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得紧一点。”阴和俊介绍,科技部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对从事基础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想办法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让他们心无旁骛,沉下心来潜心科研。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目的就是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比如说采购、报销、填表等,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
  阴和俊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把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一直抓下去,努力为他们成长发展创造好的科研环境。在工作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在生活上,针对他们的“急难愁盼”,特别是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重点关切,会同各方共同努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绽放青春。
 
水利资金投向哪里?国家水网建得咋样?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部长通道”上谈水利话题
水利资金投向哪里?国家水网建得咋样?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部长通道”上谈水利话题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刘诗平 朱超)水利关系国计民生。水利建设总体情况如何?资金投向了哪里?国家水网建设有哪些实际进展?5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就当前水利领域热点话题,回应关切。
  李国英表示,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2022年增长10.1%,创历史最高纪录。
  据介绍,11996亿元投资是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的。其中,防洪工程13083个,完成投资3282亿元;供水工程14749个,完成投资5013亿元;灌溉工程5143个,完成投资1497亿元;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8039个,完成投资2204亿元。
  李国英表示,这些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国家水网目前正在加快构建中。建设国家水网有哪些规划,目前实际进展如何?
  李国英说,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
  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自然河系为基础,以引、输、排水工程为通道,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
  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
  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是“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中,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的计划里,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李国英说,水利部将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进工程项目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
 
“看得见的幸福,摸得着的民主”
记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全国人大会议
“看得见的幸福,摸得着的民主”

记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全国人大会议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3月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首位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拿到一份特别的政府工作报告——
  雪白的8K纸,环形装订,上面有序排列着凹凸的盲文……
  王永澄代表一边认真聆听报告,一边用双手仔细摩挲着这份更显厚重的文件,难掩激动之情。
  这是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全国人大会议。
  “看得见的幸福,摸得着的民主。”指尖划过起伏的盲文,王永澄感慨万千。
  18岁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后,王永澄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成为盲人医疗按摩主任医师。他举办盲人按摩培训班,创立福建省海峡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免费培养盲人按摩师6000多人,带动更多盲人走上自立之路。
  “在黑暗中行走,更明白光明的可贵;我是盲人中的一员,更懂得他们的渴求。”
  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王永澄不断收到各地残疾人朋友的诉求。他认真记录、深入调研,形成代表建议,积极为这一群体发声。
  去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一位盲人代表,王永澄围绕盲人就业、教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议题提交了4份建议,其中一份是关于为随班就读低视力学生出版大字版教材的建议。
  去年6月,他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提出的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编写出版盲文版、低视力版教学用书的建议,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立法过程中得到采纳。
  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会同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铁集团、中国残联4家代表建议承办单位,派出工作人员专程来到福州,上门送交了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中首次制作的盲文版代表建议答复。
  “收到盲文版答复件的时候,我一遍遍抚摸着上面的盲文,心里无比温暖。全过程、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4份建议的答复过程,让我感受到充分的民主。”王永澄说,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体现了全国人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政府工作报告等大会文件同步推出盲文版,让王永澄代表的履职路更加通畅。
  盲文版大会文件由今年全国人大会议秘书处首次设立的盲文翻译小组制作。这一小组由中国残联派出、中国盲文出版社盲文编译校印骨干人员组成,其中有3名盲人盲文专家。
  “两会首次制作盲文版大会文件,为盲人代表履职提供了更好保障。”中国盲文出版社总编辑沃淑萍告诉记者,去年12月,正式接到为大会制作盲文版文件的任务,她感到使命光荣、意义重大。这一新举措,既是对去年9月1日起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积极践行,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在盲文翻译工作中,我们与王永澄代表密切沟通、了解需求,及时调整制作方案,最终确定了盲文版大会文件的格式体例。”小组成员、盲人盲文专家殷梦岚介绍,盲文版大会文件将柱状图、折线图等复杂图表,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图解文字;制作了对开表格,方便对照查询;将内容较多的文件分册呈现,方便阅读、携带等。“希望帮助盲人代表通过无障碍阅读,实现高质量履职。”
  细微之处见真谛。一点一滴的变化,为中国式民主作出鲜活注脚。
  “去年,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我的爱人作为向导全程陪同,驻地房间里配有盲文电脑,会场设置了无障碍通道;今年,大会又为我提供了盲文版文件。作为盲人代表,我深受鼓舞,要继续为残疾人事业鼓与呼。”王永澄说。
  履职一年来,王永澄真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澎湃脉动,忠实履行着全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他的声音,让8500万残疾人的心声得以倾听,让1700万视障人士的心愿得以“看见”。
  “我特别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准备了关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视残疾人养老特殊需求,以及关于促进海峡两岸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的两份建议,想为更好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尽一份心力。”王永澄说,一份份建议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又到春暖花开时,民主的殿堂汇聚民智民意。王永澄代表的无障碍履职之路不断延伸,精彩的故事仍在继续。    (记者史竞男 陈弘毅)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 加快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
尹弘(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
 
加快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
 
尹弘(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江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老区人民、关心老区发展。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嘱咐我们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时要求我们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决贯彻“三新一高”战略导向,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着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我们坚持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制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设立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主攻12条重点产业链、打造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有色金属、石化等传统产业全链条升级改造,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实施制造业基础再造和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开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有色金属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一产一策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规模壮大、能级跃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8.1%、39.5%、31.6%。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VR等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链群,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2023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1%,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愈发坚实。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兴赣六大行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建重组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深化与G60科创走廊等对接协同,新增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首家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等一批“江西造”“江西研”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6200家。一体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优化升级,积极培育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2人当选两院院士,2人获评国家工程师奖。2023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至60.27%,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我们持续推进深层次改革,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以改革增强内生动力,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国资国企、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等改革,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动对标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江西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协同合作走深走实,赣州与深圳、吉安与东莞、抚州与泉州对口合作持续深化,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正式揭牌,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出口额增长73.5%。深入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制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6条”,为经营主体减负1630亿元,新登记经营主体超100万户,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持续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尽心竭力让老区人民日子越过越好。坚持把近八成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切实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全面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着力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累计打造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49个。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攻坚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2%、7.1%,老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切实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新华社记者沈锡权 余贤红整理)
 
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
王宁(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

王宁(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高度重视、亲切关怀,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制定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把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统一起来,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抓实系列三年行动,保持了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全省经济总量继2018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之后,2023年又迈上3万亿元台阶。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的结构在变、动能在变、质量在变,全省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五成、达50.4%,其中农业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超过14%;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增加值连续18个月实现25%以上的增速,成为工业第四大支柱行业;我们推介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网阅读量超过260亿次,全年接待游客10.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4万亿元,旅游业成为拉动消费、带动发展、促进增收的重要引擎。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围绕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有力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找出路。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创建联农带农机制,总结推广孟连牛油果产业“334”利益分配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占30%;蒙自蓝莓产业“622”农民集体企业合作共赢模式,农户占收入的60%;还有会泽“三个组织起来”、宾川“企业联产业带农民”、永仁“幸福里”劳务用工平台等做法。关键一条,就是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组织起来、整合起来、联动起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组织化融入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群众增收。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8%,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我们将坚持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做实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下田,培养大批离土不离乡的致富带头人,不断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坚持立足云南区位优势,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抓好中老铁路运营和沿线综合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023年,成功举办第7届南博会、2023中国国际旅交会、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2023全球华商聚云南等重大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云南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创新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等国际货运班列,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900多万人次,运输货物3300多万吨,发展远超设计预期,黄金大通道效应日益凸显。我们将加快对内对外大通道建设,用好“滇中+中老铁路+磨憨磨丁+N个产业园区”等开放组合,着力打造中老铁路沿线共享发展样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绿色发展样板、沿边睦邻安邻富邻发展样板,更好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
  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教育和医疗,倡导领导干部当“编外校长”、“编外院长”,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持续抓好防学生溺水工作,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留守老人,让各族群众有了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全省74.3%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主题教育期间完成民生实事1.43万件,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我们将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全面推行走流程、体验式工作方法,以“用户思维”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社保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当前,云南已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生态美丽、开放奋进的新气象,这是中国新时代伟大变革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缩影。从一域看全局,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云南贡献。
  (新华社记者李银 王长山整理)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争先出彩
以创新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楼阳生(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争先出彩
 
以创新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楼阳生(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特征、显著特点等,指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要任务举措,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河南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特别是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首要战略,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引领带动全省发展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日益彰显。近三年新建20家省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1家省产业研究院、50家省中试基地、28家省创新联合体,超短超强激光、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6310家、11826家,增至2023年的1.2万家、2.6万家,均翻了一番。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384.5亿元,增至2023年的1367.6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58.36%、68.39%、33.4%。三年来引进一大批国内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目前在豫两院院士46人,比2020年接近翻了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1.66%,提高到2023年的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近3年分别年均增长10.8%、14.6%。
  “十四五”后两年,是我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冲刺决胜期,是将要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攻坚突破期,也是决定我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窗口期。我们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不断以创新之力催生稳增长的支撑点、调结构的突破点、新动能的生长点,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扛稳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巩固拓展“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省科学院、环省医学科学院、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创新生态圈。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领域创新联合体全覆盖,依托智慧岛体系完善科技企业孵化成长链条。加快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大力支持“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积极争取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落地。创优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二是突出换道领跑,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把发展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既做“有心栽花花要开”的事,也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在多点发力中跨越赶超。特别是积极推进集成电路补“芯”、软件产业铸“魂”,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运用,集中力量突破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精密测量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基材料等领域抓住重点发力,推动先进基础材料提质发展、关键战略材料培育壮大、前沿新材料前瞻布局,加强高端仪器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培育类脑和仿真机器人细分赛道研发优势和产业高点,打造氢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注重数智赋能,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以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建设为引领,深度融入“东数西算”,打造算力高地。做强数字核心产业,一体推进补芯、引屏、固网、强端,培育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光电、先进计算等产业链。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建设,拓展“人工智能+”、“5G+”等应用场景。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四是加快绿色转型,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方式。以开展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为契机,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一体推进控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发展高效节能设备、先进环保装备、节能环保综合服务等产业。
  五是坚定深化改革,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体制。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健全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机制,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改革,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推动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走深走实,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扩大制度型开放,以一流营商环境保障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李俊 张兴军 孙清清 翟濯整理)
 
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落到实处
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王君正(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落到实处

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王君正(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西藏自治区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西藏工作全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自觉把西藏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谋划推动,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我们紧紧围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个着眼点和着力点,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在打基础、谋长远上下功夫,全面推进依法治藏,以科学化机制和常态化、法治化理念,把维稳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基层,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治理”模式,推进平安西藏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工程等“四大工程”和爱我中华“播种”行动等“六项行动”,2023年9月举办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前两年实现7地(市)全部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市)的目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自2022年5月起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并向全社会拓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广大僧尼“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教民首先是公民”的意识不断增强,藏传佛教中国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西藏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辩证统一。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清洁能源、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轻工产业,把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确保经济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9.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西藏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坚持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大事来抓,安排130多亿元,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加大乡村振兴力度,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实事,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西藏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县级公立医院实现供暖全覆盖,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实现应治尽治,全区供电、供暖、供氧、供气条件不断改善,“格桑花”牌系列高原炊具走进千家万户,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持之以恒建设美丽西藏。西藏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120万亩,南北山绿化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西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西藏成为全国首个市级全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的省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实国家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发展生态产业和碳汇经济,引导各族群众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确保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边民幸福。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我们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智慧边防建设力度,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完善边民补助机制,以产业引领边境地区发展,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让边境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意识强起来,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提供坚强保证。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把党的领导贯穿西藏工作全过程,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政治要求,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注重在一线发现、培养、选拔、使用干部,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自2021年底起持续开展“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为基层减负,党员干部队伍心齐气顺、劲足干事,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记者储国强 李华整理)
 
如何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六位代表委员谈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与规范发展
如何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六位代表委员谈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与规范发展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令人瞩目。本期议事厅聚焦人工智能,邀请6位代表委员各抒己见,在“议”中洞见未来。
 
积极为成果转化做“探路人”
罗云峰代表:与AI产业打交道需要“新打法”
积极为成果转化做“探路人”

罗云峰代表:与AI产业打交道需要“新打法”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聚力开展前沿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场景示范、创新企业培育、生态体系打造……多年来与AI产业“打交道”,不断拓展AI领域的“朋友圈”,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对人工智能有着自己的心得。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带动性很强的溢出效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安徽合肥,展现出显著的先发优势。
  “人工智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我们整合创新资源,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产业生态完善,全力做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罗云峰说。
  从几家龙头企业,到一个产业集群,再到整个产业生态,近年来,合肥持续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企业为代表,合肥现已集聚上下游企业2400家,初步构建了从底层硬件、数据计算、基础应用技术到智能终端及行业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体系,营收规模突破2000亿元。
  “要以人工智能核心关键领域研发攻关以及落地应用为契机,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界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罗云峰说。
  为攻关人工智能领域的共性“卡脖子”难题,合肥已组建包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发创新平台在内的高能级平台77家,实施芯车协同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多项,着手推动科大讯飞等企业组建安徽智能人机交互创新联合体。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在罗云峰看来,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加快算力中心建设迫在眉睫。
  合肥现已完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建成运营“巢湖明月”3300P国产化智算集群和智能算力中心,累计服务的科研院所和企业达5000家。
  全面启动“智改数转”诊断专项行动,分层次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合肥拥有全球“灯塔工厂”5家,居全国城市第2位,累计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1600个,累计实现1.7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合肥从全领域、全市域、全流程加大力量推进高质量场景应用创新,积极为成果转化做“探路人”,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600多个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规模化迭代支撑。
  “这次两会,我非常关注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希望国家层面能继续在算力布局、数据标注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罗云峰还建议,在智能模型算法、智能机器人、科学智能、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加大布局,同时积极培育活跃的开发者生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高水平赋能千行百业。
(本报记者刘美子)
 
AI为国产手机“超车”提供机遇
金石委员:出台AI手机生态标准是当前迫切命题
AI为国产手机“超车”提供机遇

金石委员:出台AI手机生态标准是当前迫切命题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手机作为用户最多的终端,是AI大模型创新与应用的重要领域。”全国政协常委、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表示,“AI手机将是通信行业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第三个重大变革阶段,为国产品牌实现弯道超车提供重要机遇。”
  长期以来,金石致力于移动通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深耕蜂窝移动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等领域。作为学界知名专家,金石尤为关注推进产学研合作。
  前不久,金石走进OPPO公司总部,调研AI手机发展情况。1月,OPPO全新一代旗舰手机第一次在端侧部署了约70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用户拍照后使用“AI消除”功能,只需在想要“P掉”的人或物上大致画一个圈,就能自动消除目标对象;打电话时,AI还能够帮助用户智能梳理重点信息……
  金石告诉记者:“未来的AI手机或许是用户的专属伴侣,通过学习用户使用习惯,陪伴用户成长。”
  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率或已跌至23.5%,换机周期拉长至51个月。在金石看来,AI技术发展引发的行业变革,为手机行业描绘了良好前景。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在中国市场,随着新的芯片和用户使用场景的快速迭代,新一代AI手机市场份额将在2024年后迅速攀升,2027年将达到1.5亿部,市场份额超50%。“AI手机这一概念成为不少用户换机的驱动力。”金石说。
  金石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AI手机“1+N”智能体生态体系正开始建立,相关企业开始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推进AI手机行业标准建设。比如,今年2月,OPPO联合IDC发布行业首个《AI手机白皮书》,就行业趋势、用户调研、未来发展等进行综合性阐述。“但由于通用大模型成本与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国内企业AI技术发展质量不齐等原因,目前我国手机通信行业尚未在AI大模型领域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和新质生产力。”
  “因此,如何在行业层面进行标准的顶层设计,打造资源共享、协力共长的AI手机大模型生态体系,成为当前发展大模型创新应用的迫切命题。”金石表示,今年自己准备了关于“出台AI手机生态标准,加快形成通信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他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规划指引、财政补贴、试点示范等方式,鼓励企业对技术关键点进行长期投入;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通信行业大模型创新联盟;由研究机构联合龙头企业,加快出台AI手机生态标准,建立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
  金石还表示,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他举例,在产学研层面,东南大学和OPPO在“6G+AI”、芯片、系统协同等方面探索合作,并开展“6G智能无线通信系统大赛”等。“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强与头部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共同培养面向人工智能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本报记者邱犇)
 
正确运用AI为教育教学赋能
汪小帆委员:加强教育信息化更好促进教育现代化
正确运用AI为教育教学赋能

汪小帆委员:加强教育信息化更好促进教育现代化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的办公室里,放着一本《走进人工智能》。长期关注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他,经常被问到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参加论坛,主持人会问我,怎么看待ChatGPT;台下还是高中生的孩子也在关心,人工智能来了,我们该怎么学习。”对此,汪小帆用8个字概括自己的观点:开放心态,理智对待。
  汪小帆以自己喜欢的围棋举例:8年前,人类顶尖棋手在与AlphaGo的对决中一次次败下阵来,彻底打破了传统认知。但同时带来的,是此后人类棋手竞技水平的极大进步——人工智能成为训练的辅助,帮助棋手不断跳出原有框架去落子、布局。
  在汪小帆看来,教育同样如此。正确地运用技术变革为教育教学赋能,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我读博士的时候,写论文要去图书馆一本一本翻期刊,一天下来也不一定能翻到几篇对我有用的。现在的学生呢?应用搜索引擎,真正提高了效率。”
  效率的提升有前提。“该学的基础知识还是要学。难道因为有计算器了,小学生就可以不学基础加减法,不用背九九乘法表吗?自己头脑里没有知识储备,无法进行知识的整合,怎么会迸发出创新的想法?”
  讲到此处,汪小帆笑言:若再年轻二三十岁,自己就去创业——开发依托人工智能的新教材,记录学生在哪道题停留时间长,对书里的哪段内容反复看……经过数据分析,教材使用的种种痕迹被反馈给教师,教师能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了大规模实现的可能。
  汪小帆认为,或许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伙伴”,不断交互、一起成长。在这一过程中,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会越来越重要。“对学习者而言,要学会学习,不仅包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合作,也包括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协同。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的价值观要在其中发挥作用,让科技向善真正得到落实。”
  美好愿景要在实干中实现。“加强与改进教育信息化,更好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大规模线上教学为契机,助推高等教育变革”“规范有序推进AIGC技术赋能高等教育”……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连续多年建言高等教育变革,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022年,他提交的“关于加强统筹,更好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提案”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积极回应,并被全国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技术越发展,这个趋势越明显。”谈及近期大热的Sora及其背后参与研发的团队,汪小帆由衷感慨:要充分相信年轻人,对他们的想象力给予充分保护,营造良好环境,切忌急功近利。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激发每个人成为不同的人,而不是促使大家都一样。把每个人真正的潜能激发出来、汇聚起来,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就会变得更加强大。”汪小帆说。
(本报记者郭敬丹 吴振东)
 
给“狂飙”的AI系上“安全带”
周鸿祎委员:以“安全即服务”理念破解数字安全难题
给“狂飙”的AI系上“安全带”

周鸿祎委员:以“安全即服务”理念破解数字安全难题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人民大会堂现场,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非常振奋。“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将加快发展,鼓舞我们这些从业者坚定方向、持续深耕。”周鸿祎说。
  不久前,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面世,引起国内外一片沸腾。只需向它输入几个关键词,它便能反馈一段生动贴切的视频。
  “不能把Sora简单地看作一个文生视频工具,以文字生成视频仅仅是小试牛刀。”周鸿祎说。
  在周鸿祎看来,Sora在“机器与世界互动”上进了一大步,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至少能在以下三个领域大展身手:
  一是智能驾驶,“Sora的认知能力使得自动驾驶可能在2024年获得突破”;
  二是具身智能,“让通用机器人借助Sora使自己增加了眼睛之后,能通过对世界的观察,更了解如何跟世界交互,这反过来也会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巨大推动”;
  三是科学研究,“Sora在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数学可视化方面应该能成为有力工具”。
  “很多家长疑惑,是不是孩子不用再学习编程甚至学习理科,只要会输入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了。”周鸿祎说,“其实,工具面前人人平等,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才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理科、学习编程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是在培养思考方式、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
  与其纠结人和机器“谁能打败谁”,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善用人工智能,使自己成为更强大的人。
  “AI科普教育显得愈发重要,大家都需要学一些AI基础知识,掌握使用AI工具的能力,未来属于会正确使用大模型的人。”周鸿祎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赋予普通人更强大的能力,助其解锁专业技能,越过“专业壁垒”发挥聪明才智。
  周鸿祎说,能“玩转”人工智能更是一种职场优势,“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机协作”。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人工智能的“全景图”也不尽是真善美。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有本事”,利用AI换脸换声技术实施诈骗、通过AI“深度伪造”等事件频见报端。
  怎样才能给“狂飙”的人工智能系上“安全带”?
  “数字经济的底座是数字安全,顶峰是人工智能,如何平衡好这两端,一直是我关注的课题。”周鸿祎调研发现,我国数字安全面临行业间大中小型单位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区间差距明显且呈逐年拉大趋势的现状。
  针对现实,再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周鸿祎建议,建设国家级、行业级、城市级的数字安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把数字安全打造成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安全即服务”理念破解数字安全难题。
(本报记者王若辰)
 
构建安全可信的AI治理框架
闵卫东代表:共同促进AI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
构建安全可信的AI治理框架

闵卫东代表:共同促进AI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近期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并不是‘一夜花开’,而是经历了算法、算力和数据多年沉淀进步,实现‘栽树’到‘摘果’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闵卫东说。来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前,闵卫东在补充完善建议、为人工智能治理建言献策的同时,依然忙着带领团队攻关前沿技术。
  “Sora、ChatGPT的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引领了第四次人工智能浪潮,人工智能也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闵卫东说。
  人工智能作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是一项重要的底层技术。闵卫东认为,近年来,人工智能新技术正加速走进千行、赋能百业,商业应用方面已“解锁”医疗、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
  技术的进步在大幅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人工智能现有治理框架和管控措施并不完善,如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系统发生事故后如何确定主体责任,居民信息泄露如何约束,数据歧视造成的决策偏见如何防范等。”闵卫东说。此外,数据“喂养”越多,人工智能平台越“聪明”,而用户迁移平台的成本高,一旦大型企业占领市场,便有形成垄断的潜在风险。
  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相关部门既要紧跟技术步伐,更新监管政策,也要引领行业标准的制定。
  “监管部门需要有足够的技术知识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发展有更深刻理解,并基于伦理考量建构人工治理框架。”闵卫东团队成员刘梦雪博士说。目前团队成员还积极开展科普,呼吁各方参与合作,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
  闵卫东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制定法律和伦理规范,明确人工智能及其算法在使用和应用方面的限制和义务,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产学界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早日让处于“黑箱”的研究向“灰箱”进步,实现人工智能系统更加可知、可控;加强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套共识性、全球性伦理准则和治理框架,推动建立“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采用率持续提高,5G移动通信技术、设备及应用创新全球领先……
  面对人工智能这片蓝海,我们应如何把优势发展成胜势?
  闵卫东认为,目前大众熟知的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潜力和局限性,不过分依赖或恐惧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能孕育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各行业带来创新发展机遇,助推我国数字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闵卫东说,接下来期待各界深入开展底层核心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聚焦AI智能体构建,逐渐发展具有类人行为能力的具身智能。
  (本报记者姚子云)
 
促进“存力”成为新质生产力
冯丹代表:“算力”跑得快,“存力”要跟上
促进“存力”成为新质生产力

冯丹代表:“算力”跑得快,“存力”要跟上

( 2024-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有了人工智能参与的未来生活,会是何种模样?
  “AI的跨越式发展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经过不断训练,就能生成对语言的深度理解。这也为人机对话提供了一种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而不再是相对浅层、机械执行指令输入式的人机交互。”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说。
  可以畅想,未来的炒菜机器人会像一个成熟的厨师,按自己的方法和习惯的火候炒菜;康复机器人能像使用者身边的亲朋好友一样,了解使用者的脾气秉性,提供最适合的康复服务。
  当前,AI技术已应用于医学影像、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如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AI辅助诊断技术。国家卫健委数据测算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在冯丹看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让更多善学习、能进化的智能机器人走进家庭,也许是不错的探索。
  “未来,AI要应用于如此多的场景,需要海量数据支撑。”冯丹说,存储器和存储系统是数据的载体,关乎数字经济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只有数据“存得好”、算力“算得快”、网络“传得稳”,才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提供更高质量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但当前,在规划AI算力基础设施时,往往只把算力作为最关键的评价指标和投资对象,而对AI数据存力考虑不足,导致存力发展不充分。”
  冯丹说,即使算力跑得快,若存力供应不上,也会造成CPU空转等待,导致整体效率低下。AI数据存力不足、存力与算力不均衡,正成为制约我国人工智能领先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冯丹建议,发挥存力算力协同优势,促进AI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指引、国家训练场建设指引等指导AI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的相关政策,保证大模型训练推理所需的系统整体能力和效率,以支撑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
  “要促进存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冯丹建议,加大对智算基础设施的科研创新资金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抢占发展先机,推进AI存储在极高性能、极致可靠性等方向上的创新,支撑并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建设和完善AI数据存力产业标准,规范和牵引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冯丹建议成立AI存储产业标准化工作组,将AI存储产业标准纳入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围绕AI数据存储技术和产品的功能性能、行业应用、节能环保等需求,积极开展领域热点产品、关键技术、测试规范标准制定工作,规范市场,不断完善AI存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本报记者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