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国际

04版:各地

打寒冷的“主意” 做冰雪的“文章”
黑龙江“寒经济”正热
打寒冷的“主意” 做冰雪的“文章”
 
黑龙江“寒经济”正热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顾钱江 王春雨 刘赫垚)这个冬季,“尔滨现象”全国瞩目,黑龙江冰雪旅游“火出圈”!
  极寒、冰雪一直是黑龙江鲜明的“标签”。这一地域特色,在冰雪旅游的催化下,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启迪之下,黑龙江省把冰雪经济打造为新增长点,实现冰雪文旅、冰雪运动、冰雪装备等全产业链发展。
  打寒冷的“主意”,做冰雪的“文章”。一场或可称之为“寒经济”的热潮正涌动在林海雪原,释放出强大的发展动能。
冰雪旅游“热”起来


  南方“小土豆”占领“冰城”,广西“小砂糖橘”、四川“小熊猫”勇闯东北……这个冬天,黑龙江文旅市场热度持续走高,不断产生的互联网热梗相继冲上热搜,持续刷屏。来自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黑龙江旅游人气火爆,热度屡创新高,累计接待游客661.9万人次,同比增长173.7%。
  在哈尔滨,丰富多彩的冰雪游产品让人目不暇接。规模空前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一票难求”,太阳岛雪博会用15万立方米的雪建造超过230处雪雕作品,哈尔滨极地馆明星IP“逃学企鹅”巡游线路更多,俘获无数游客欢心。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盛大开幕,为哈尔滨冬季文旅市场再添“一把火”。
  “哈尔滨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步发力,以‘冰雪+’为核心要素,推出内容丰富的冰雪产品,陆续开展冰雪节、采冰节、国际冰雕比赛、冰雪旅游论坛、冰雪美食节等100余场活动,着力提升游客体验。”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韧说。
  同时,哈尔滨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口碑,“尔滨”花式宠游客的一系列操作为人称道。为了让游客感到“滨至如归”,哈尔滨拿出了各种“看家本领”:人造月亮、热气球、长“翅膀”的飞马……不少本地人调侃道:我长这么大都从来没见过!
  “在黑龙江玩了5天,冰雪大世界、雪博会、雪乡景区都去了。这里的冰雪美景、人们的热情好客让我印象深刻,以后有机会还会再来!”67岁的江苏游客强女士说。
  在距离哈尔滨约280公里的“中国雪乡”景区,浪漫雪景与民俗体验的深度融合正在上演。龙江森工集团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忠才介绍,景区着力打造花灯一条街,改造提升观光栈道沿途景观,丰富篝火晚会、大秧歌、花车巡游等活动,充分展现民俗文化魅力,让游客体验特色冰雪文化。数据显示,元旦假日期间,景区接待4.46万人次,同比增长240%。
  1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冰上龙舟挑战赛在牡丹江镜泊湖风景区火热举行,来自广东、辽宁等地的14支代表队近300名选手参赛。裁判员一声令下,一条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在激昂的鼓声中,百钎齐动,冰花四溅,飞驰向前。“冰天雪地里‘滑’龙舟太爽了,非同一般的体验!”广东参赛选手徐日辉说。
  冰上龙舟在水上龙舟基础上加以创新,是冰雪文化与传统元素的交融。每年冬天,黑龙江多地深挖特色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文化活动,以丰富的冬季产品供给,增强游客体验感与参与度。
  在鸡西市,首届冰雪花灯游园会开灯启幕,在冰天雪地中呈现出一场奇特新潮的视觉光影秀,5大主题赏灯区各具特色、48组梦幻灯光场景错落有致;在伊春市,第十三届森林冰雪欢乐季开幕,开展亲子研学、体育赛事、节庆活动、民俗文化、户外运动5大类百余项系列冰雪文旅活动……数九寒天,龙江大地文旅市场释放强劲热动能。
“冷”资源孕育“热”产业


  在黑龙江,火热的不仅是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装备制造等冰雪全链条产业蓬勃发展,冰天雪地正化为一座座“金山银山”。
  黑龙江拥有哈尔滨、七台河两座“奥运冠军之城”,开展冰雪运动的基础扎实。戴好雪镜,脚踏雪板,来自山东的崔乐竣“全副武装”,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体验雪上“速度与激情”。“我每年冬天都来亚布力滑雪,这里雪质好,配套设施完善。”崔乐竣说。
  作为知名的冰雪品牌,亚布力是中国竞技滑雪运动的摇篮,被誉为中国“雪之门”,共有各类不同等级的雪道17条,总长度32公里,可满足滑雪爱好者不同程度的需求。数据显示,元旦假日期间,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接待3.58万人次,同比增长540%。
  随着冰雪运动火热开展,冰雪装备迎来发展黄金发展机遇期。激光切割、打磨、组装……在黑龙江省七台河百凝盾运动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马力全开”加紧制作冰刀鞋。公司负责人王帅介绍,企业主要研发生产专业滑冰装备,冰刀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未来将重点推进项目配套建设,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扩大产业规模。
  黑龙江冰雪装备根基深厚。以冰刀、索道、雪服生产研发为代表的冰雪装备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现已形成冰雪场地装备、冰雪运动器材两个制造体系,一批领军企业在国内技术领先,具备了国际化合作的能力。
  1月8日,第三届黑河寒区试车节拉开大幕,来自各地的优秀试车手和汽车厂商代表云集于此,反映出黑河寒地试车产业的兴起。
  比哈尔滨更北更冷的黑河,是黑龙江“寒经济”的又一代表,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多样的地貌和完善的城市功能,其试车产业已有30多年发展历史,试车种类、试验范围不断扩大,全方位带动餐饮、宾馆、商业等相关行业增收。黑河市政府二级巡视员刁卫东介绍,截至目前,黑河已经建立12家试验场企业,建成21处试验场地,可以满足汽车多样化的寒区试验需求。
  黑龙江的冷,也孕育出特色农业“热”。元旦前,一场盛大的冬捕活动在大庆市冰封的连环湖冰面上举行。祭湖醒网仪式后,伴随高亢嘹亮的号子,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鱼被拉出水面。活动当天,最大单网出鱼量约30万斤,标志着2023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正式拉开帷幕。
  “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与黑龙江省“黑土优品”品牌推广活动相结合、与龙江渔猎历史文化体育传承相结合、与冬季冰雪特色旅游相结合、与消费者品鉴冷水鱼相结合,助推渔业和文旅深度融合、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我国农业大省,黑龙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有“中国粮仓”美誉。多年来,黑龙江积极发挥寒地黑土等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培育叫响“黑土优品”系列品牌。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成介绍,截至2023年末,378家企业、923款产品获得“黑土优品”标识授权,“更优、更绿、更香、更安全”已成为黑龙江农产品靓丽名片,成长空间巨大。
冰雪经济乘势而上


  信心比黄金重要。哈尔滨这个人气满满的冬天,令关心东北营商环境的人们眼前一亮,感受到东北振兴盎然的春意。黑龙江冰雪旅游业的现象级爆红让人们看到,良好生态和冰雪严寒,是这片黑土地的禀赋特色和优势所在,只要因势利导,奋发有为,就能写出高质量发展的好文章。
  早在新一个冰雪季正式到来之前,黑龙江省文旅厅携各地文旅局相关人员、文旅推荐官、企业代表等,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路演”宣传,向全国人民推介黑龙江优质冰雪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
  牡丹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鄂艳娟说,当地构建以主流媒体、社交媒体、新媒体等为支撑的媒体矩阵,创新“短视频+推文”种草营销方式,精心打造23条精品线路。组织镜泊湖、雪乡等重点景区和文化企业赴东莞市、广州市、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等目标客源市场开展持续的推广营销工作。
  早在去年11月,黑龙江省就开展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推出具体举措,优化冰雪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力将冰雪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市场消费优势,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同时,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实施专项提升行动及专项整治行动,努力让游客在黑龙江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安心。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哈尔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高位谋划世界一流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市民提供了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通过持之以恒的研发、投资和品控,构建日益完善的冰雪旅游商业环境,向远道而来的游客释放出更多的善意、温暖和品质。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晶介绍,黑龙江建立了“文旅体验官”制度,旨在推动解决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进一步打造服务有温度、市场有活力、发展有特色的文旅市场环境。
  借势“后冬奥效应”和东北全面振兴,极北省份黑龙江积极谋划发展“寒经济”。黑龙江已明确将冰雪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坚持高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致力于持续延长冰雪产业链、把冰雪经济做大做强,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黑龙江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创新融合,促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延伸冰雪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健全冰雪经济体系和标准,全面提升冰雪经济价值转化能力。
  超高人气使得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在这个冬天成为全球瞩目的冰雪乐园,打开了黑龙江冰雪经济更大的想象空间。黑龙江正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冰雪发达国家成熟发展经验,着眼建设国际一流冰雪经济产业带,整合全省冰雪资源,顶层规划、科学布局、协同实施、立体推进,集中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冰雪运动示范区、冰雪文化承载区、冰雪产业集聚区、冰雪旅游度假地。
  热度持续的“尔滨现象”,即将迎来“大考”。
  1月8日,哈尔滨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召开,研究部署寒假、春节旅游高峰期应对大客流服务保障工作。“尔滨”表示,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以满意为导向,集中各方力量,拿出务实举措,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高质量答好冰雪旅游服务大考“考卷”,慎终如始巩固好旅游业火热发展良好局面。
 
民营科技企业雄安中关村落户记
民营科技企业雄安中关村落户记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石家庄1月13日电(记者张涛 张硕)新年伊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内格外热闹,首批入驻的35家民营科技企业,或者举行开业仪式,或者忙着室内装修布置。
  “1月10日正式开业,马上着手组建医学检测中心,研发人员招聘也同时启动。”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蒙超说,2023年11月,他参加了雄安新区组织的“千企雄安行”活动,全面了解这里的产业布局和优惠政策后,很快便决定签约入驻。
  2023年8月30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4个多月时间,已吸引2300多家企业前来考察,科技园筛选出300多家企业重点对接,已有35家企业入驻科技园一期,入驻率达90%。这些企业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既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也有上市公司。
  许蒙超在北京开办了一家生物技术企业,这次在雄安新区成立子公司,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公司需要扩大业务规模,就把目光投向了北京周边。”许蒙超说,雄安新区与北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开车一小时通达,又有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综合考虑,雄安是不二之选。
  首先吸引许蒙超的是这里的成本优势。“在北京,我们的写字楼租金是每平方米每天8元,雄安的租金是3元,前三年还可享受政策优惠,仅房租一项一年就可节省十几万元。”许蒙超说。
  许蒙超从北京带来的20名员工,原来都是“北漂”。一名员工介绍,之前在北京工作,他与人合租,每月花费2000元租金。到了雄安,一个人住三居室,每月租金仅需1000多元。不仅房租降了,未来落户和孩子上学等问题也不用发愁了。
  学校、医院、公园、商场……雄安中关村周边,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多业态集聚的生活服务圈,为企业员工的生活提供支撑。为了支持许蒙超工作,他的爱人也从北京来到雄安应聘到一家医院工作。
  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尤为关键。
  雄安中关村为入驻企业提供一对一帮办。2023年11月30日,河北雄安英诺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子渊提交了相关资料后,2024年1月2日,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沈子渊说,公司总部在厦门,受北京中关村邀请来雄安参观考察后,就决定将雄安作为北方总部。雄安是一座智慧城市、未来之城,能提供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
  走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企业服务中心,这里有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和各金融机构布设的服务窗口,一台形似银行柜员机的机器格外显眼,这是“印章自助申办终端”。这个终端中有雄安新区十几个审批部门的公章。企业只要核验符合条件,机器就自动盖章,让企业“少跑腿”。
  企业服务中心的对面,还有一个集成服务中心。在长20多米的办公桌台前,摆放着中关村科技租赁、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中关村科技金融超市等十几家中关村集成服务商的桌牌,他们都在此开设了业务受理点。
  “我们发挥中关村集成服务体系的优势,整合了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产业研究、知识产权、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总经理张宽说。
  “让空气中弥漫着创新的味道”,在雄安中关村的楼道里,这句标语道出了雄安新区招商引资的鲜明方向。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产业组织负责人徐天鸿说,新年伊始,他们一边服务科技园一期企业入驻办公,一边开始了科技园二期招商,盼望着形成“车水马龙”“灯火通明”的新气象。
 
畅通大湾区“毛细血管”   ▲1月12日拍摄的位于中山市坦洲镇的坦神北路龙塘互通下的平交路口,这里原是严重交通堵点。日前,中铁十一局承建的坦神北路主线通车运营。该线是连接G105国道、G228国道的联络通道,起到畅通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毛细血管”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规模稳中有增 质量优中有升
二〇二三年外贸运行观察
规模稳中有增 质量优中有升
 
二〇二三年外贸运行观察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邹多为 魏弘毅 丁乐)年内进出口规模逐季抬升、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主体数量创历史新高、“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破万亿元大关……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面对外部需求低迷等多重风险挑战,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交出一份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的“成绩单”。
顶住压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纵观2023年外贸运行情况,从一季度的9.69万亿元,到二、三、四季度规模均在10万亿元以上,我国进出口规模逐季抬升。其中,四季度向好态势明显:3个月的同比增速分别为0.8%、1.3%、2.8%,12月份进出口达到3.81万亿元,月度规模创历史新高。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总的看来,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货物贸易进出口好于预期、实现了促稳提质目标,有望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尽管过去一年我国外贸实现正增长,但也要注意到与此前相比,整体增速仍然承压回落,其中出口值同比增长0.6%,进口值小幅下降0.3%。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投资放缓、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大环境的裹挟增加了我国外贸的下行压力,我国外贸进出口能够保持整体增长殊为不易。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0.6%的出口增速相比前几年确实有所放缓,但要看到我国的出口是在高基数上再创新高,不仅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也保持了份额的整体稳定,更在增长动能、区域格局等方面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
  “进口值是由进口数量和进口价格两方面决定的。”吕大良说,我国进口值微幅下降,展开来看,进口价格下跌3.1%,进口数量增加2.9%,也就是说,2023年进口值下降是受商品价格水平下行影响,我国进口数量还是增加的,也反映了我国生产持续回升、消费需求旺盛。
提质升级,持续激发新动能


  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计进出口增长2.7%,海南自由贸易港年度进出口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装备制造业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到56.6%……得益于科技创新、场景创新、数字化技术设施迭代升级,2023年,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同时,我国外贸不断提质升级,新动能持续激发。
  凭借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快更准地识别海外不同市场的消费趋势,进而助力企业灵活调整生产计划与策略,提升国际竞争力……上线仅一年多,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变“人找货”为“货找人”,如今已在40多个国家上线,累计吸引海外上亿名消费者下载,每天出口包裹量超过40万个。
  当前,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新势力。据初步统计,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增长15.6%。参与跨境电商进口的消费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23年已达1.63亿。
  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等为特点的外贸新动能进一步推动外贸稳定增长。2023年,我国船舶和汽车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球领先,相关产品出口增长66%,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5个百分点;汽车出口量连续跨越400万辆、500万辆两个百万级台阶,同比增加57.4%。
  万千经营主体的辛勤努力和贸易伙伴的多元共进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劲活力。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60万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规模和占比均为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对拉美、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6.8%、7.1%,有效弥补了传统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影响。
打通双循环,加快迈向贸易强国


  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多个国际机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整体上不如疫情前;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最近红海航运通道受阻等因素也对贸易活动形成干扰。王令浚表示,“进一步推动外贸稳增长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付出更多努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中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为外贸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2024年1月1日,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凭借青岛海关签发的这份原产地证书,轮胎出口到尼加拉瓜,在当地通关时缴纳的关税税率可由10%降为9%。”山东凯驰蓝德轮胎有限公司外贸经理吕青松说,这批轮胎在尼加拉瓜通关时可以减免税款超过2000元。
  有活力的大市场是外贸企业信心的重要来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年伊始,放眼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务实举措陆续推进: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功能;海关总署明确继续抓好已有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效果评估,聚焦企业痛点难点和堵点,研究储备、适时推出更有针对性、更有含金量的新举措;雄安综合保税区(一期)正式通过验收,即将封关运营,朝着建设开放型经济创新平台迈出重要一步……
  王令浚表示,展望2024年,相信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和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我国外贸外资基本盘将持续巩固,进出口稳增长、提质量、增效益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迈向贸易强国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寸土生寸金!
内蒙古跑出集约高效用地“加速度”
寸土生寸金!
 
内蒙古跑出集约高效用地“加速度”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内蒙古位于祖国北疆,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是内蒙古的一大优势。
  如何“精打细算”管理好、利用好丰富的土地资源,切实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日前,中国经济信息社基于“中国·内蒙古全社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所作的评估显示:近年来,内蒙古把资源节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土地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进入提速期。
  自2022年起,内蒙古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关于深化土地综合整治促进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形成“1+1+N”政策体系。同时,内蒙古实施创新举措,不断探索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参与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唤醒乡村沉睡资源;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实施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提升土地亩均效益;把土地摆进“超市”,项目落地提速增效……
  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力求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寸土生寸金”!内蒙古努力用好国家政策、大胆改革创新,跑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速度”。
  土地“醒”了,乡村“活”了——增减挂钩破解振兴密码


  “看,那里就是新民新村!”顺着努文木仁乡副乡长黄成臣手指的方向望去,旷野中的几栋新楼房格外醒目。2023年12月28日,对于兴安盟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乡新民村的289户乡亲们来说,是个特殊的好日子。就在这一天,他们搬进期盼已久的新居。
  2022年,内蒙古全力推动和支持国家批复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6盟市的16个旗县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新民村成为内蒙古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子。
  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2022年至2025年,由交易省份自主沟通签订交易协议后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这一政策,为内蒙古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兴安盟先行先试,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增减挂钩跨省交易项目,2022年以来共实施项目62个、总面积2.3万亩,占全区总规模的47%。
  通过一笔笔“好买卖”,兴安盟土地“醒”了,乡村“活”了,村民“乐”了!
  曾经的新民村,下辖3个自然屯,共有492户,建设用地面积1104亩,由于许多村民出门务工或进城生活,空置的宅基地越来越多,到2022年宅基地空置率达到了20%左右。
  列入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试点后,新民村实施整村搬迁模式,低效利用的1000多亩建设用地被腾出,200多亩被规划为安置区,其余土地通过复垦形成861.88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用于跨省交易。
  通过增减挂钩,新民村的土地“醒”了,也“忙”了。
  861.88亩指标,就意味着新增了861.88亩耕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新民村将其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合理布局、精心布置,亩均收入比一般耕地增加了10万元。
  200多亩的安置区,除了住宅楼,还建有村委会、幼儿园、宴会厅、幸福院、养殖区、仓储区、农机存放区、共享菜园等,村民们过上了“下地是农民,回家是市民”的新生活。
  “通过新增耕地,村集体收入一年增加了52万元,我们将钱反哺群众,给他们补贴取暖费和物业费。”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徐洪波说。
  扎赉特旗的另一个乡镇好力保镇,则用增减挂钩跨省交易这把“金钥匙”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启了新一轮乡村全面振兴建设。
  好力保镇下辖18个行政村,有3万多人口,近年来大量人口进城务工,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宅基地空置比例高达25%。
  盘活农村闲置废弃老房宅基地,好力保镇4个村通过腾退土地后形成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参与跨省交易,预计交易金额15.54亿元。有了资金保障,兴安盟以土地为杠杆撬动乡村发展,打造增减挂钩“升级版”,在好力保镇启动了内蒙古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稻田公园、邻里中心、市民广场、住宅区、商业街……规划显示,未来的好力保镇将会呈现一幅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2023年一期全镇已有4个村16个屯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24年二期将继续在14个村51个屯实施。
  唤醒“沉睡”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增值效益,不只是在兴安盟。2022年以来,内蒙古各地都在努力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项目:乌兰察布市列入跨省交易指标2786.65亩,赤峰市推进巴林左旗跨省交易631亩……
  日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传来捷报:内蒙古与广东省签订的7384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得到国务院批复,交易金额22.15亿元。
存量盘活,点“土”成金——起底行动赋能城镇发展


  2023年11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推介会——兴安盟首届土地招商推介会在乌兰浩特举行,48宗、4000余亩区位优势好、升值空间大、发展潜力足的优质地块集体亮相,吸引了6家商会、112名企业家代表前来沟通洽谈。
  兴安盟自然资源局开发利用科科长王怡梅介绍,48宗地块均为批而未供土地,推介会要为这些存量建设用地“找婆家”。最终,5个项目与土地“速配”成功 ,现场签订认拍协议。
  土地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土地利用重视增量、忽略存量,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脱节,存量规模大、土地闲置浪费等问题突出。
  2022年,针对解决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低质低效、闲置浪费问题,内蒙古启动“五个大起底”行动。其中,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行动,就是要通过进一步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
  “五个大起底”行动启动后,兴安盟依托自主研发的实景三维平台搭建“一张图”数据平台,摸清土地家底,并据此对全盟7个开发区的批而未供地块进行筛选,绘制出“兴安盟开发区招商地图”,有效盘活存量土地。
  全区各地也纷纷拿出实招新招,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位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商张公路北侧,有一宗面积24.2公顷、已取得批复的国有建设用地。由于原用地企业投资意向发生变化,一直未完成供地,成为批而未供土地。2023年10月,内蒙古翔福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挂牌取得该宗土地的使用权,在缴纳5000万元土地出让金后,同步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一个20万吨/年锂电池负极一体化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我们预计总投资82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利税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100个。”内蒙古翔福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牛建波介绍。2022年以来,乌兰察布市通过撤销批文、指标调整、招商引资等方式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累计完成撤销批文面积6735亩。
  而在内蒙古重要的制造业和工业中心包头市,包头稀土高新区收回多块已出让的低效运转与闲置土地,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引进了科田磁业年产8000吨钕铁硼、英思特稀磁等一批高端项目,盘活低效运转及闲置土地2679亩,实现提质增效。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赵大勇表示,要以实施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消化处置为抓手,切实解决自治区“存量建设用地数量大”与“重大招商项目落地难”并存的难题。
  2023年,内蒙古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75万亩,处置闲置土地6.87万亩,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存量盘活,点“土”成金,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行动,切实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助推了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
“云”上看地,“云”上选地——土地超市催化高效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2022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土地综合整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建设自治区土地资源信息储备平台。2023年8月,内蒙古“土地超市”应运而生、开门营业。
  土地超市是个大信息库,“货架商品”是可供应地块或可交易指标,包括权属清晰、具备开发条件的成熟“净地”(含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等),以及已形成可交易的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企业、个人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进行访问,随时随地查看地块信息,实现“云上看地、云上选地”。
  短短几个月,内蒙古土地超市已为530.38亩权属清晰、具备开发条件的“净地”找到买家,出让金收益1.34亿元;完成耕地及水田指标交易2175亩、产能指标交易21万公斤,累计交易总价1.17亿元。
  长期以来,因存在信息差,常会出现“企业找不到地,政府招不到合适项目”的情况。“通过土地超市,企业对地块进行在线挑选,对意向地块在线下单,为破解我区‘项目找土地,土地晒太阳’难题提供了最佳方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涛说。接下来,内蒙古将进一步摸清土地资源家底,不断丰富土地超市的上架产品,促成更多“好买卖”。
  存量土地加速盘活,企业项目快速落地。不只是土地超市,内蒙古还在不断探索新方式、拓宽新路径,进一步推进土地高效利用,推动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目前,全区已全面铺开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通过设置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规范项目建设亩均投资强度、容积率等用地要求,从流程前端就较好地排除了低效用地企业,从而确保土地利用更加高效。
  2023年,达拉特旗汇达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合作建设年产5GW光伏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需征用土地270余亩。在鄂尔多斯市创新推行的“区域评估+标准地+用地清单制+拿地即开工”用地政策组合下,企业很快便收到土地许可和联发的“四证”,比预期提前2个月完成项目建设并投产,实现产值13亿元。
  2023年,内蒙古累计完成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332宗,总面积3092.37公顷,出让价款46.6亿元。“标准地”在全区各类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中的占比达66%。
  土地是发展的根基。下一步,内蒙古将继续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十四五”期间,新实施占补平衡项目100万亩,增减挂钩项目5万亩,力争完成全区100万亩新增耕地建设任务;力争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67.94万亩;力争到2024年底前,全部新增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出让;到2025年全区工业园区亩均产值比2020年提高50%左右。
  “内蒙古资源富集,但没有一点是多余的,都是不能浪费的。”着力改变简单粗放、不重效益的观念和做法,内蒙古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蒙古日报记者许晓岚 高敏娜 阿妮尔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
 
通过“寻链”“引链”
实现“固链”“强链”
安徽滁州开年经济一线见闻
通过“寻链”“引链”
 
实现“固链”“强链”
 
安徽滁州开年经济一线见闻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合肥1月12日电(记者姜刚 周畅)新年伊始,记者来到安徽省滁州市的全椒经济开发区看到,安徽腾耀新能源配套产品供应链建设项目现场有条不紊,有的工人在浇砂石混凝土,有的在做保温施工,不远处的打桩机整装待发……
  “我们看中了这里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可以为龙头企业做配套,营商环境也不错,投资30亿元,去年10月正式开工。”腾耀项目负责人马连敬告诉记者,“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装备入场后就可以投产。”
  据滁州市全椒县招商合作中心负责人王万松介绍,2023年,全椒县围绕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产业链类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5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48个。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近年来,该市结合资源禀赋,聚焦周边城市主导产业配套,把光伏、新能源电池、半导体、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与智能家电、新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本地优势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招引方向,建立八大产业链工作专班,定期开展企业家座谈会、银企对接会、产业链人才招聘会等活动,推动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服务链与产业链“多链协同”。
  记者走访了解到,突出产业链招商,在“寻链”“引链”中“固链”“强链”,是滁州市奋力抓经济的重要“招数”。
  “我们以产业链为主线,主攻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招引头部企业、关键环节企业、核心要素企业。强化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支持,加快嵌入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全球产业链。”滁州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刘江华说,该市近年来靶向聚焦、持续发力,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质量好、体量大、推进快、热度高的态势。
  滁州市投资促进局统计显示,2023年,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513个,比上年多35个,其中新招引八大产业链项目399个,占比77.8%,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此外,全市新引进30亿元以上项目21个,比上年多4个。
  在滁州,既有“新”项目不断落户,也有“老”项目发展壮大,并不断追加投资。
  自动焊接、自动敷设、AGV小车自动“运”货……走进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高科技、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机器轰鸣声中,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能看到少量工人的身影。
  “我们公司主营单晶组件制造,持续推进以流程优化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德臣说,“通过智能工厂的打造,人均产出效率提升了27.9%。”
  记者了解到,经过集中精力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全球光伏头部企业中已有多家落户滁州,该市现已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等较为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动力电池产业也集聚了一批头部企业。近年来,滁州市光伏、半导体、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滁州市积极提供“保姆式”服务,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助力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
  在全椒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宝柱看来,地方政府要做“服务员”,当企业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据了解,这个县通过召开“要素保障会”,让参会企业畅谈自己遇到的问题,有问题就现场协调解决。
  地表附着物清除、用地问题解决……感受到“保姆式”服务的马连敬说:“在这里,发展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是上下一心,各个职能部门都来帮忙,这就是好的营商环境。”
 
李强向“中柬人文交流年”致贺信
李强向“中柬人文交流年”致贺信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13日向“中柬人文交流年”致贺信。
  李强表示,中柬都是有着辉煌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之间友谊源远流长。中国航海家郑和远洋航海曾停留柬埔寨,巴戎寺遗迹上雕刻的千年前两国人民交流的图景,是两国友好交往史的生动写照。当前,在习近平主席和柬方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进入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务实合作加快推进,人文交流蓬勃开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人文交流是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的重要支柱。希望双方以今年“中柬人文交流年”为契机,举办更多人文交流活动,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深化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教育、医疗卫生、地方等领域合作,推动两国游客互访,密切青年交往,开创两国人文交流新局面,为推动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共同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同日亦向“中柬人文交流年”致贺信。
 
国管局进一步推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利用
国管局进一步推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利用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范思翔)记者从12日至13日在京举行的全国机关事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持续推动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资产累计入仓11.14万余件、出仓4.76万余件,节约购置经费2.96亿元。
  据介绍,2023年,国管局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全国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服务政策落地,全年新增托管项目434个,涉及公共机构既有建筑1600多万平方米;深入落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要求,通过健全制度规范、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数字赋能、组织盘活利用等专项工作系统推动节约节俭,出台中央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家具规格和性能指南等2项工作标准;上线运行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资产调剂共享。
  关于2024年工作,国管局将进一步聚焦资产管理,用好资产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的关键抓手,把握好资产管理的工作思路和科学方法,推进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喜迎新春   ▲1月13日,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们在吃团圆饭。
  春节临近,人们在传统民俗活动中体验节日习俗,欢欢喜喜迎接新春佳节。 新华社发(胡攀学摄)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
评论台湾地区选举结果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
 
评论台湾地区选举结果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13日晚就台湾地区选举结果表示:
  这次台湾地区两项选举结果显示,民进党并不能代表岛内主流民意。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这次选举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改变不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越走越亲的共同愿望,更阻挡不了祖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大势。
  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一的立场一以贯之,意志坚若磐石。我们将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与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各界人士一道,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华社台北1月13日电(记者陈键兴 刘畅)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13日举行。
  计票结果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萧美琴当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台湾地区立法机构113个席次中,中国国民党获得52席,民进党51席,台湾民众党8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者2席。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刘慧 姚均芳)证监会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IPO、上市公司分红、公募基金降费等热点话题回应市场关切。
  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进说,证监会和交易所将继续把好IPO入口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做好逆周期调节工作,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更好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
  证监会上市司副司长(主持工作)郭瑞明说,证监会修订现金分红相关规则,进一步明确现金分红导向,推动提高分红水平。简化中期分红程序,推动进一步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加强对异常分红行为的约束,防范“假利润真分红”和“清仓式分红”。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回购工具,积极回报投资者,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加大回购的事中事后监管,对利用回购实施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依法严厉查处。
  据介绍,近五年沪深上市公司分红金额逐年增长,累计分红8.4万亿元,分红金额超过当期融资额。2023年,共有3361家沪深上市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占2023年末上市公司总数的65.9%;全年现金分红总额2.1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证监会机构司副司长林晓征表示,去年公募基金行业机构加大权益类基金逆市布局力度。在产品注册方面,2023年全年获批产品中,权益类基金占比72%,较2022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在基金募集方面,尽管权益类基金募集整体规模有所回落,但产品募集数量提升、结构优化,权益类基金募集数量由2022年的706只增加至763只,占比由2022年的49%提升至60%。发起式权益类基金明显增加,整体数量达313只,较2022年接近翻倍。
  在谈到个人养老金投资时,林晓征说,截至2023年11月底,个人养老金账户有57.6亿元资金投资养老目标基金。证监会将督促基金管理人扎实提升个人养老金管理与服务水平,全面强化机构投研核心能力建设,稳步推出更多契合个人养老金需求的投资产品,持续优化投资者服务。
 
外交部发言人就
台湾选举答记者问
外交部发言人就
 
台湾选举答记者问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外交部发言人1月13日就台湾选举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对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有何评论?
  发言人说,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已就中国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发表评论。
  发言人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无论台湾岛内局势怎样变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基本事实不会改变,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立场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普遍共识和稳固格局不会改变。一个中国原则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我们相信国际社会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争取完成国家统一的正义事业。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聚焦合作破解难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聚焦合作破解难题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召开在即,如何为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提供增长新机遇、创造发展新条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面对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贸易不振等全球性挑战,包括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内的众多人士呼吁,国际社会应当重建信任,采取有力有效的合作举措,共同破解世界经济堵点难点。
世界经济增长遭遇堵点


  当前,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经济增长乏力。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利率居高不下、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国际贸易不振、气候灾难多发等对世界经济构成严峻挑战。而信贷紧缩和借贷成本上升将使提振经济更加困难。
  根据联合国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布伦德表示,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利率高企、贸易不振等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堵点和难点。
  多个机构近期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全球贸易2023年增长乏力的状态短期难以改变,2024年或将延续一段时间。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指出,贸易放缓显现出广泛性,涉及众多国家和多种商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则认为,由于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债务问题和普遍的经济脆弱性等因素,2024年贸易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且总体不容乐观。
  此前,已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多家国际机构对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放缓发出预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3年年底曾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9%放缓至2024年的2.7%。
  分析人士指出,过去一年,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冲击、通胀压力持续存在等因素影响下,全球金融环境收紧、贸易增长乏力、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等趋势日益明显。同时,美西方滥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挑动地缘冲突,扰乱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和伤害。这些因素使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堵点难点不断增加,复苏动能减弱。
重建信任破解增长难点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将以“重建信任”为主题,主要议题包括在分裂的世界中实现安全与合作,为新的时代创造增长和就业,人工智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施长期气候、自然与能源战略等。分析人士指出,本届年会的四大议题中,有三个与破解全球经济增长难点相关。
  在本届年会召开前夕,施瓦布撰文表示,分裂加剧、敌意上升和冲突激增共同构成当前世界形势特点。当前弥漫的悲观主义情绪可谓前所未有,“重建对未来的信任至关重要”。
  施瓦布认为,当前,不可持续的高负债和通货膨胀让世界经济不堪重负,传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已失去动力。他呼吁利用发展绿色、数字和普惠经济的良机,创造就业机会,提高购买力并最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在《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联合国提醒,全球货币条件依然趋紧,各国央行应在实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目标之间寻找平衡,发展中国家央行还需部署广泛的宏观经济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尽量对冲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的负面溢出效应。
  为避免债务危机,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资金,联合国报告强调,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有效的全球合作举措。财政状况脆弱的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需要债务减免和债务重组,以避免投资疲软、增长缓慢和偿债负担沉重的长期循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2024年必须成为走出泥潭的一年。他强调,“通过放开大规模、大胆的投资,我们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使世界经济走上更强劲的增长道路,造福所有人”。
中国仍是全球重要增长引擎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日前表示,随着全球治理体系经历深刻变革,中国正从跟随者、参与者逐渐成为引领者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10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未来几年,经济不确定性将持续存在,经济和技术鸿沟将不断扩大。
  布伦德表示,尽管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中国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他认为,中国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提振经济。中国正在从基于投资和基础设施等的增长,转向基于电动汽车等新领域的增长。中国正经历一个从出口向服务和数字贸易转变的时期,同时中国也是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重要生产国。
  随着中国加大对制造业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入,一系列提振经济的举措已开始发挥作用并显现成效。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表示,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三分之一,以这样的体量推进高水平开放,将对促进国际经贸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
(记者陈斌杰 陈俊侠)
新华社日内瓦1月13日电
 
中国代表:反对强迫转移巴勒斯坦人民
中国代表:反对强迫转移巴勒斯坦人民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据新华社联合国1月12日电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2日在安理会巴以问题公开会上发言,强调必须坚决反对任何针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强迫转移。他说,立即停火已成为国际社会压倒性的呼声,但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以种种理由否决安理会就此达成共识,这是对国际公平正义和安理会权威的公然蔑视。一些人平时总把保护人权、预防种族灭绝挂在嘴边,面对加沙惨绝人寰的境况却装聋作哑、遮遮掩掩、转移视线,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国际社会必须排除一切干扰,采取有力行动,平息战火、拯救生命、恢复和平。
 
一场中西融合经典荟萃的新春音乐盛会   ▲一月十二日,在美国费城,中国演奏家陆轶文(中)在二〇二四年费城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上演出。     新华社记者谢锷摄
一场中西融合经典荟萃的新春音乐盛会
一场中西融合经典荟萃的新春音乐盛会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12日晚,费城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在美国费城金梅尔表演艺术中心举行。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总监、知名指挥家余隆携手多位中国艺术家,与费城交响乐团通力合作,带领2000余名观众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穿梭,在东方与西方经典之间徜徉,跟随动人的音符共同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
  这是费城交响乐团第四次举办新春音乐会,当晚演出的曲目包括传统京剧曲牌《夜深沉》、歌剧《水仙女》中的唱段《月亮颂》、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春节序曲》等。东西方的经典穿插交融,呈现出一场经典荟萃的新春音乐盛宴。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宾州州长亚裔事务委员会主任拉辛·卡鲁、费城世界事务理事会主席劳伦·斯沃茨等各界人士出席了音乐会。
  随着《春节序曲》热情、喜庆、欢快的旋律响起,整个音乐厅洋溢在热闹祥和的年味中。这首欢度新春必不可少的曲目,勾起在美华人对于中国年的美好记忆,合家团圆,喜气洋洋,在欢声笑语中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
  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关相臣说,在异国听到来自祖国的音乐感觉分外亲切,尤其是春节临近,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钢琴协奏曲《二黄》是京剧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的典范,钢琴家张昊辰用精湛技艺带领观众踏上一场怀旧之旅。多次与费城交响乐团合作的张昊辰告诉记者,此次演出对他而言有着别样的意义。“音乐家就是要架起观众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架起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当晚的音乐盛宴以一首《茉莉花》圆满收尾,这首传统的中国民歌被用在歌剧《图兰朵》中,其象征的美丽、爱与希望引发了全场观众的共鸣。
  来自费城的观众乔纳森·桑吉说,此次新春音乐会激发了他对中国音乐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音乐无国界,哪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也能感受到旋律中传递的情感。”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师安德鲁·彼得森和他的10余名学生一同观看了演出。曾在中国工作生活过的他用中文表达了自己的喜爱:“太棒了!太棒了!”
  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1973年,乐团首次访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乐团。去年11月,乐团再次到访中国,举办纪念首次访华50周年演出交流活动。
  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思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和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几千年历史,博大精深。新春音乐会将来自不同文化的音乐精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更加全球化的亚洲视角。
  马思艺表示,中美两国领导人都很重视音乐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音乐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架起沟通的桥梁,消融差异,凝聚人心。”马思艺说。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起立,掌声、喝彩声久久未能停息。人们在美妙的旋律中靠近,为共同的爱与美好而感动。
(记者兴越 谢锷)
新华社美国费城1月13日电
 
也门胡塞武装宣布将打击美英两国“所有利益”
中东各国担忧地区紧张局势升级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讨论红海局势
也门胡塞武装宣布将打击美英两国“所有利益”

中东各国担忧地区紧张局势升级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讨论红海局势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开罗1月13日电美英两国12日打击也门胡塞武装多处目标后,该武装“最高政治委员会”当天发表声明说,将打击“美国和英国的所有利益”。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国家对美英两国和胡塞武装之间冲突升级表示严重关切,一些国家谴责美英两国侵犯也门主权的行为,认为这将进一步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
  也门首都萨那等地当地时间12日凌晨遭美军和英军空袭。此后,美军在也门当地时间13日凌晨再次对胡塞武装目标进行了打击。
  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12日发表声明说,这是“野蛮的侵略”,胡塞武装将毫不犹豫地打击“陆地和海上的所有敌对目标”,并将继续“阻止以色列船只或前往以色列的船只在阿拉伯海和红海航行”。胡塞武装“最高政治委员会”当天也发表声明说,“美英的所有利益都已成为合法(打击)目标”。
  也门政府12日发表声明说,美英上述军事行动是对胡塞武装威胁红海航运安全的回应。声明强烈谴责胡塞武装“出于宣传目的将国家拖入军事对抗”,并“误导性地”将袭击红海航运船只的行动与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联系起来。也门民众则普遍对美英的袭击表示不满,对外国干涉也门内政有强烈抵制情绪。很多也门人认为,西方国家的介入只会加剧也门复杂的社会政治局势。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2日谴责美英在本地区“过度”使用武力,称美英渴望把红海变成“血腥屠杀场”。
  伊拉克也对美英针对胡塞武装目标发动空袭表示谴责。伊拉克外交部12日发表声明说,伊方尊重维护国际水域航行自由的努力,但此次美英空袭是对也门国家主权的侵犯,扩大冲突范围无益于解决根本问题,只会导致风险持续外溢扩散。
  叙利亚外交部12日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说,美英的袭击行为对红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以及叙利亚的海上活动构成威胁,其目的是转移全球公众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推进军事行动的注意力。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纳赛尔·卡纳尼12日强烈谴责美英的袭击行动,认为这是对阿拉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公然侵犯,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卡纳尼警告说,任意的袭击只会加剧本地区的不安全和不稳定。
  埃及外交部12日发表声明,呼吁中东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缓和地区紧张局势,确保红海航行安全。声明表达了对红海地区军事行动升级和也门部分地区遭美英等国空袭的密切关注。声明指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持续攻击,造成区域冲突有扩大危险,必须全面停火和结束针对巴勒斯坦平民的军事打击,以避免地区动荡和冲突扩大。
  阿尔及利亚对美英空袭也门多地表示高度担忧和遗憾。阿外交部12日发表声明说,要解决红海航行安全问题,就不能忽视胡塞武装袭击商船的行为与3个月来加沙地带冲突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色列对无辜平民的任意轰炸,引发了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不满。
  (参与记者:李芮 王尚 赵曼君 董修竹 吴天雨 段敏夫 李军)
  新华社联合国1月13日电(记者尚绪谦)联合国安理会12日晚举行紧急公开会,讨论美英等国空袭也门后的红海局势。联合国负责中东和亚太事务的助理秘书长哈立德·赫亚里警告空袭可能使红海局势进一步升级。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指出,安理会从未授权任何国家对也门使用武力,有关国家对也门悍然采取的军事行动无助于保护商船安全和航行自由。大多数安理会成员国代表对美英等国的军事行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表示关切。
  赫亚里在向安理会通报红海局势时说,美国和英国12日在另外四国的支持下,对也门境内目标发动了超过50次空袭。胡塞武装持续袭击商船和美英等国对也门的空袭,说明地区紧张局势正在升级,将对也门、地区和全球范围数以百万计的人造成影响。
  张军在发言中说,中方遗憾地看到,有关国家对也门悍然采取的军事行动不仅造成基础设施破坏和平民伤亡,也加剧了红海水域的安全风险,无助于保护商船安全和航行自由。有关军事行动还可能冲击也门政治进程。必须指出,安理会从未授权任何国家对也门使用武力。有关国家采取的军事行动同安理会刚刚通过的第2722号决议宗旨背道而驰。
  他说,当前红海的紧张局势是加沙冲突外溢影响的表现之一。一边放任加沙冲突延宕,一边指望冲突不会扩大,恐怕是一厢情愿的错觉。一边主张防止冲突外溢,一边又火上浇油、挑起军事对抗,这更是自相矛盾、不负责任的。中东地区已经处在极度危险的边缘,当前最应该避免的是鲁莽的军事冒险主义,最需要的是冷静克制,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发言中指出,美英等国的空袭没有法理基础。美英及其“卫星国”再一次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法准则,进一步加剧了业已处在战火中的中东地区的不稳定。
  斯洛文尼亚、厄瓜多尔、莫桑比克、圭亚那、阿尔及利亚等国代表对美英等国的军事行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表示关切。瑞士和塞拉利昂代表指出,美英等国的军事行动过火。马耳他代表强调必须避免紧张局势升级,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美英两国代表对空袭也门进行辩解。日本对美英等国的军事行动表示支持。
 
友谊之舟再扬帆
中国马尔代夫关系提质升级
友谊之舟再扬帆

中国马尔代夫关系提质升级

( 2024-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在千岛之国马尔代夫,桥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一座壮观的大桥飞跨海面之上,连接着首都马累和机场岛。桥下碧波万顷,桥上车水马龙。两侧的人行道上,不时有行人驻足留影。航班起飞或降落之时,俯瞰海面,这座全长2000米的大桥最为引人注目。
  这座地标性建筑就是中马友谊大桥,是中国和马尔代夫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新年伊始,北京迎来今年首位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元首——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
  他是这座大桥建设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时任马尔代夫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部长,正是大桥马方项目管理者,对大桥怀有特别的情感。
“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1月1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穆伊兹总统举行会谈。穆伊兹总统特别提到,马中合作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使马尔代夫人民受益良多,马中友谊大桥已经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传统友好的两国人民,正是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友好联系。
  据史料记载,早在中国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就率领船队两度到过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国王优素福也三次派遣使者来华。马累国家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地出土的中国古代瓷器和钱币,成为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在此次访华之行首站福建,穆伊兹总统参观福建博物院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前驻足良久,看到路线图上标注着马尔代夫为重要节点,感到十分高兴。
  两国和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上新台阶。
  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马尔代夫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马面向未来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那次访问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将积极研究支持马方提出的马累-机场岛跨海大桥项目。
  近四年后,这座跨海大桥项目,即中马友谊大桥正式通车,马尔代夫人民由此实现了拥有一座跨海大桥的夙愿。穆伊兹曾对新华社记者感慨:“眼看着中国建设者一步一步把大桥的蓝图变为现实,我感到无比激动。”通车后,大桥显著改善了马尔代夫民众的出行条件。
  2021年8月30日,中马友谊大桥开通三周年之际,穆伊兹通过视频表示祝贺,再次感谢这个重要项目为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重要积极影响,“愿马中友谊长存!”
  此行在福建,穆伊兹总统还特别同承建中马友谊大桥等项目的中国交建的代表会面。
“都是造福民生的好事”


  近年来,从中马友谊大桥开通到维拉纳国际机场改扩建,从社会住房建设到“光明行”活动,中马合作给马尔代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大桥所连接的胡鲁马累,是建设在填海岛屿上的新兴城市,寄托着马尔代夫人民对发展的美好期待。如今,一座座崭新的公寓楼矗立在海岸旁,开放式小区整洁漂亮。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约4000套公寓,帮助解决当地住房问题。不少当地居民把这些小区称作“中国城”。
  马哈茂德·焦夫尔参与了公寓楼的建设工作。他回忆说,自己2008年首次来到胡鲁马累,当时这里还很荒凉,如今公园、商场、儿童游乐场、医院和学校一应俱全,他本人也来到当地定居,“相信胡鲁马累未来会发展得更好”。
  马累代市长纳里什对记者说,中马友谊大桥给当地带来更多商机和人气,中方承建的住房项目帮助当地解决住房问题,“这些都是造福民生的好事”。
  69岁的艾哈迈德·卡洛是中国医疗队“光明行”活动的获益者。两个儿子曾带着患有眼疾多年的老人辗转多家医院,均因手术难度大而无法得到有效治疗。2023年,中国医疗队医生经过充分评估后,给老人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揭开眼罩时,老人家激动地说:“医生,我可以看到你的胸牌了,谢谢你!”老人的儿子也在社交媒体发帖说:“真诚感谢中国医生。”除了治病,中方还着力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力争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眼科专家队伍。
“为中马友谊树立新标杆”


  马尔代夫水清沙静、风景如画,受到不少中国游客青睐。2023年,中国与马尔代夫恢复直航,中马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两国人员往来更加便利,旅游合作稳步提速。络绎不绝的中国游客也带动了马尔代夫的“中文热”。中国高校与马尔代夫维拉学院合办汉语中心,开设旅游汉语培训班,吸引许多马旅游从业人员报名。
  在两国元首此次会谈中,中方宣布支持更多马尔代夫优秀学生来华留学,推动增加两国直航航班。马方欢迎中方为促进人文交流采取的积极措施,期待更多中国游客赴马旅游。
  马尔代夫外交部长穆萨·扎米尔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中国一直是马尔代夫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对两国牢固的友谊充满信心,此访见证两国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马尔代夫已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受益匪浅,今后将继续同中方展开多领域合作,欢迎和鼓励中方在马尔代夫投资。”
  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王立新表示,未来中马合作潜力大、领域广,可以进一步提升马方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增进当地民众福祉。马尔代夫政府官员、政党代表、媒体、地方等各界友好人士相继访华,增进了两国人员往来和民间友谊。中方愿继续促进两国民心相通,为中马关系持续发展筑牢坚实的民意基础。
  马方期待以构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双边合作新渠道,增加双边关系新内涵,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马中关系取得更多新发展,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
(记者车宏亮 张远 林凯)
新华社马累/北京1月13日电
 
在活力升腾中谱写振兴新篇
透视东北寒冬里的一把“火”   “东北全面振兴谱写新篇”——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东北,点赞黑土地的新变化。
  东北确实在变。冰雪热了、人气火了、活力多了——这个冬天,见证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东北向我们走来。
东北的冬天变“热”了
  今冬的东北有些不一样。
  先是沈阳凭着“不是欧洲去不起,沈阳更有性价比”爆火出圈,后有“尔滨”真诚待客一炮走红。南方游客赶大集一样涌来,嬉冰雪、逛早市、泡温泉;东北“老铁”应声而动,搭建“暖棚”、免费送站、悉心服务。宾客与主人的高调互动,在数九寒天里将东北的热度一路推高。
  这样的热始料未及,东北也期盼已久。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室外表演区主持节目的网红“左右哥”说,前几年景区游客少时,只有寥寥几排人跟着他的口令跳“兔子舞”,与现在“万人蹦迪”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忙到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我们彻底打了一个翻身仗!”
  冰天雪地里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夜幕下,在长春庙香山滑雪度假区,大量手持雪板的“雪友”正排着队等待缆车。度假区创始人王勇说,度假区自2011年开放夜场滑雪,从来没有这么火,现在每天接待近千人。
  冰天雪地,曾是东北的一个劣势。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在其2017年出版的《东北游记》中说:“今天,长城也许不是屏障,冬季的天气是却步的主要理由。”
  谁能想到,大自然赋予东北的“冷”,如今却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且,冰雪的溢出效应正不断放大:餐饮酒店、温泉洗浴、交通出行、文化演出等行业都受惠于此,整个东北变得热气腾腾。
  沈阳的清晨,天还没有大亮,不少游客就拉着行李箱去“打卡”小河沿早市。吊炉饼、黏豆包、大冻梨……摊位前排满了人。“大冷天来一碗热豆腐脑太治愈了,早市里的味道最东北、最地道。”来自广东的游客赵蕊说。
  入冬以来,辽宁省灯塔市佟二堡镇迎来皮草销售旺季。“这阵子东北火了,东北人爱穿的皮衣、皮草也成为时尚,跟着‘爆单’。”佟二堡海宁皮革城副总经理高溧雪兴奋地说,这些天,商场日均客流接近2万人次。
  沈阳市铁西区“泡泡森林”洗浴中心,元旦假期日均客流高达2500人,其中南方客人占了一半。哈尔滨香坊区烧烤一条街,每天不到中午各家店铺就人头攒动,服务员端着餐盘跑前跑后,直到后半夜才停得下来。
  一组数据说明了东北的热度——
  今年元旦假期,沈阳市接待国内游客243.62万人次,同比增长161.37%;哈尔滨市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60亿元;美团、携程等平台数据显示,元旦假期,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洗浴中心的订单增长超过180%。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此言确实不虚。”辽宁省文旅厅厅长刘伟才说,这个冬天,东北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冰雪火了 活力多了
  东北火起来的是冰雪,活起来的是观念,是业态。
  以冰雪为媒,植入新元素、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东北让游客们惊喜不断、叫好连连。
  沈阳地标冰箱贴、东北大鹅纸巾盒、汁水饱满的冻梨……2023年12月22日,沈阳红梅文创园“厂办大集”开市,汇聚了不老林、八王寺等知名老字号和一众“国潮”品牌,为火爆全网的东北旅游再添新话题。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来这里“打卡”的游客同比增长了12倍。
  游客看在眼里的,是东北红红火火的消费新场景、市场新业态;没看到的,是东北产业里的“当家新花旦”。
  “辽宁‘新三样’走俏海外,2023年前11个月出口额同比增长53.3%。”新年伊始,沈阳海关发布的一则信息引发外界关注。以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取代机电、镁砂、钢铁的“老三样”成为辽宁外贸出口“领头羊”,折射出老工业基地产业的悄然嬗变。
  冬日的长春街头,随处可见挂绿牌、戴红标的“红旗牌”新能源汽车。事实上,“红旗牌”新能源车已走向世界。2023年,红旗新能源零售销量突破85000辆,同比增长135%。目前,红旗品牌已登陆挪威、瑞典、丹麦、荷兰、冰岛等欧洲市场,取得良好口碑。
  2023年秋天,华为Mate60对外发布,其搭载的高端摄像系统核心器件就由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制造。
  隆冬时节,在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千名工人在精密生产线的配合下加工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手机镜头马达。“我们2023年发货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销售收入超10亿元。”公司董事长王迪说,今年公司订单已翻了一番。
  东北经济的活力从哪里来?既来自游客纷至沓来带来的“人气”,更来自练好产业内功形成的“底气”。
  沈阳飞轮储能技术成功用于电网调频,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完成多个示范项目;长光卫星“一箭41星”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工大卫星5G通信试验卫星研制并成功发射入轨,商业卫星覆盖国内20%的市场份额……繁星点点的前沿产业,在东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打开发展新天地。
精气神起来了 东北一定行
  从“小土豆”到“小砂糖橘”,从“小野生菌”到“小豫米”,当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涌向白山黑水,他们发现东北人真的很“拼”。
  如果评选最“卷”文旅局长,在东北似乎难分伯仲。去北京宣介、拍摄宣传短片、到景点和游客互动……沈阳市文旅局局长刘克斌连续一个多月忙得“脚打后脑勺”。“真忙,但不觉得累,满脑子都是怎么趁热打铁让沈阳更‘红’!”
  辽宁丹东文旅局局长徐敏现身哈尔滨中央大街,为游客派发丹东草莓;吉林市文旅局局长曹晶莹带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欢迎全国“大宝贝”“小可爱”……有网民评论说,看东北各地文旅局局长的这股劲,就能看出东北干部的劲头起来了。
  “卷”起来的更是服务。哈尔滨在景点搭建“温暖驿站”、沈阳在北京推出免费送站服务、长春开通公交“冰雪专线”……东北各地的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纷纷上场,忙着“宠爱”游客、规范市场、防止“宰客”。
  来自广东的游客吴海涛说:“旅游是看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放大镜,东北‘老大哥’身段变软、嘴巴变甜,让人看到为了发展真的在变。”
  “精气神!”谈到这些年东北最显著的变化,新加坡佳通集团董事谷勇说,2023年,因缺乏配套停工5年的新加坡佳通集团腾鳌温泉健康产业城项目,在政府部门的努力下终于解开“死结”,重新开工,企业投资总额达120亿元。
  在谷勇看来,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自然禀赋,东北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想干事,这片土地一定能干成事。”
  事在人为,事靠人为。2023年前三季度,辽宁和吉林两省经济增速分别为5.3%、5.8%,均跑赢全国平均增速;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
  眼下,白雪皑皑的东北热力涌动,更激发了人们的信心,提振着外界的预期。
  1300余名博士在2023年5月从四面八方来到沈阳参加“博士沈阳行”活动,如今,已有超过500位博士在沈阳签约入职;在黑龙江,全省高校高级职称人才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孔雀东北飞”,成为外界对东北信心和预期提升的生动证明。
  东北的冬,吹来“热”风。相信从这个冬天出发,东北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定能再谱新篇。
  (记者金风 徐扬 王炳坤 刘赫垚 姚湜 赵丹丹) 新华社沈阳1月13日电
河南平顶山煤矿事故追踪:十人遇难六人失联
应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组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   新华社郑州1月13日电(记者孙清清 马意翀)1月12日14时55分许,河南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二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记者13日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急管理局获悉,截至13日15时,经全力搜救、核实,已确认10人遇难,6人失联,其余人员全部脱险,抢险救援仍在紧张进行中。
  平顶山市应急管理局表示,将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从严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在专家指导下,对失联人员制定具体施救方案,全力开展救援;组织专班,妥善做好有关善后工作;对全市安全生产开展全面排查;认真配合事故调查。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13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针对12日河南平顶山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应急管理部已派出工作组,于13日早晨抵达现场开展工作。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专家团队和专业救援力量正在现场指导支持救援。
  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持续调度部署救援处置工作,要求核清核准人员伤亡及失联情况,科学高效组织救援,严防次生事故,增派专业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求尽快查明原因,举一反三,坚决扭转事故频发多发势头。
  据了解,1月12日14时55分许,河南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二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目前,抢险救援仍在紧张进行中。
合 龙   ▲1月12日拍摄的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常泰长江大桥录安洲专用航道桥。当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常泰长江大桥录安洲专用航道桥顺利合龙。至此,常泰长江大桥除了主航道桥以外,其余部分均已建成。常泰长江大桥连接江苏省的常州市与泰州市,是一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普通公路于一体的过江通道。             新华社发(陈暐摄)
河南郑州:化解家庭危机中的“她”力量   “爱读书、有礼貌、爱干净、有主见,你说了孩子4个优点了,还有没有?再说一个。”
  “那可能,我儿子长得比较帅吧。这算不算?”
  “肯定算啊,你儿子和你长得像,父子俩都帅。”
  上面的对话,发生在郑州市妇联“五疏五安·安心彩虹”心理援助机制志愿者张颖捷和一位11岁少年的父亲之间。
  今年11岁的李晓光从小被妈妈溺爱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摔了”,这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律性都比较差。小学5年级了,妈妈仍每天接送晓光上下学,节假日制定的学习、读书计划,孩子也经常完不成。爸爸“恨铁不成钢”,因为晓光的教育问题经常和妈妈吵架,也常对晓光发脾气。孩子心里有气,学习成绩也下滑不少,家庭亲子教育有陷入“恶性循环”的风险。
  一次偶然的机会,晓光妈妈在地铁上看见了郑州市妇联“五疏五安·安心彩虹”心理援助机制的公益广告,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心理援助联系电话12338,当时接待她的是心理援助志愿者张颖捷。
  经过前期沟通,张颖捷选了个周末来到晓光家。为了引导爸爸宽容对待孩子,张颖捷拿起孩子的作文本,发掘出孩子逻辑表达清晰的优点,得到晓光爸爸认同后,随即让爸爸列举孩子优点。沟通中,爸爸也认识到了自己对孩子过于严苛,妈妈则承认自己对孩子有些溺爱。
  “张老师,非常感谢您。孩子爸现在对孩子说话温柔多了,我也不惯着他了,现在他自己学会了坐公交车上下学。”一个月后的回访中,晓光妈妈表示,他们夫妻俩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有了积极变化,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从2021年开始,面对社会面矛盾、家庭纠纷多发的局面,郑州市妇联创新“五疏五安·安心彩虹”心理援助机制,五疏五安指的是:用心理评估、心理援助、心理干预、教育讲座、健康宣传五类心理疏导活动,安抚群众出现的痛心,揪心,焦心,忧心,担心等五种心理情绪问题。郑州市妇联在疏导个人不良情绪、调解家庭和社会矛盾等方面,依托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招募具有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资质的志愿者,通过心理援助热线、云平台、微信群、面对面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援助。
  据统计,“五疏五安·安心彩虹”开展以来,郑州市妇联在社会相关机构的积极参与下组建了280人的心理咨询志愿团队,协调郑州市卫生健康委、郑州市文明办、基层社区等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援助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服务420多万人次,其中通过河南广播覆盖受益人群410万人次,通过现场疏导、微信群、钉钉群、帮扶平台、电话热线接听等方式服务逾10万人次,“一对一”持续心理陪伴与支持服务达2万人次。
             (记者王烁)新华社郑州电
江苏响水:黄河故道薄弱区蝶变富民示范区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北部的响水县,曾是古淮河入海口,黄河夺淮入海后逐渐淤积成陆,因地处偏远、土地盐碱化,故道片区一度贫困落后。近年来,当地结合黄河故道片区各乡镇实际,培育粮食生产品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昔日经济薄弱区焕发新颜,蝶变为乡村振兴富民示范区。
  年关将近,外出的农民工陆续返乡,对于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的居民来说,能回乡兑现村办农场的集体分红,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为培育稻米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康庄村集体以集中流转村民田地的方式,带动全村种植户生产优质稻米,加工生产的“康庄大米”响誉周边市场。向村集体流转土地的农户既能稳定获得800元每亩的租金收入,还能分得200元每亩的“盈利分配”和不低于100元每亩的“丰盈分配”。
  “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能拿到三笔钱,等新米集中上市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会陆续发到村民手中。”康庄村党委书记张玉海指着身后的碾米车间说,去年集体农场秋收的一千多吨稻谷已颗粒归仓,加工入袋封装后将销往周边各大商超。“土地一次入股、享受多次分配,既能让老百姓的口袋更厚实,也让村集体经济的底子更殷实。”
  “志禾玉米”“云梯仙草”“十里果园”……沿着黄河故道一路向东,像“康庄大米”这样的农产品品牌正在次第铺开,昔日农业发展洼地正成为乡村振兴高地。
  同属黄河故道片区的运河镇,辖区内多为沙质土壤,适宜种植玉米等旱生作物。为改变过去小农户分散种植、自产自销的模式,运河镇引进了一家来自东北的鲜食玉米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保底价收购的方式带动农户种植,走出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富民增收新路子。
  “产品直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商超,销售额超3000万元,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预计全年产值超1亿元。”江苏志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发铜介绍,鲜食玉米边采摘边加工,从田间走进生产线加工为成品,全程控制在4小时内,采用速冻技术有效锁住玉米鲜味,成为餐桌上一道广受欢迎的预制菜。
  铁皮石斛是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另一特色产业。记者走进位于黄圩镇的铁皮石斛温室种植基地,一株株铁皮石斛根茎交错、长势良好,从这里采摘的石斛花草送往工厂深度加工,制作而成的饮料因具有特殊保健作用,正迈入高端餐饮市场。
  洗苗、栽插、培育、摘花、剪鲜条……制作精细的铁皮石斛每一道生产工序都需要人力参与。随着铁皮石斛产业落地生根,黄圩镇已形成集种子培育、种苗组培、多模式种植、精深加工销售、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带动周边上千名群众从事铁皮石斛产业。
  握指成拳方能重拳出击,为全面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响水县专门设立指挥部办公室,为汇聚各方资源、形成部门合力提供制度保障。据指挥部最新数据,黄河故道片区去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9.8元,比2022年同期净增1357.6元,同比增长7.8%,村居集体经营性预计收入4383.1万元,增速接近10%。
  “坚定不移把黄河故道片区作为未来发展的潜力优势和增量空间,加快补齐短板,让片区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响水县委书记郭超说,黄河故道片区综合开发是全县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水平打造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
     (本报记者刘兆权 郑生竹)
南昌市青云谱区:
古老城南龙灯焕发新活力   春节前夕的江西南昌青云谱区城南龙灯生产基地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龙头、龙身、龙珠、龙衣等。在发货区,师傅们忙着按订单装货打包。在展示区,一批来自湖南的客户正在选购春节使用的龙灯。
  江西传统民间灯彩扎制技艺“城南龙灯”起源于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村史家,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2008年,“城南龙灯”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观念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城南龙灯历史悠久,祖辈们最早舞的就是板凳龙。”在生产基地,城南龙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克滨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史克滨受父亲影响,从小就耳濡目染爱上了制作龙灯。20世纪90年代,他子承父业,接班龙灯制作。过去,扎龙灯的几十道工序,全部需要手工完成。3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龙灯制作技艺,在先辈古朴粗犷的工艺基础上传承创新。现在,一条城南龙灯拥有龙头外观、龙头结构、龙骨架、灯光等十余项专利。
  从原来笨重的板凳龙到轻巧的布龙,再到炫目的灯光龙、彩带龙,城南龙灯变得“七彩”,也变得更大众化。现在,在校园、公园舞彩带龙,日渐成为一项新潮时尚的体育健身运动,也被群众亲切地喻为“手心里的中国文化”。
  “我们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青云谱区文广新旅局局长占雯说。如今,城南龙灯生产基地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国际学生中华文化体验基地、南昌市中小学素质实践教育基地等。2018年,青云谱区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彩之乡”;2019年,城南龙灯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向世界展示了城南龙灯的非遗魅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国外客户通过网络采购龙灯。目前,城南龙灯已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埃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量占年销量的20%以上。
  从最初的“小打小闹”,一年卖出几十条龙灯,到现在每年数万条龙灯的销量,古老的城南龙灯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致力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青云谱区委书记叶修堂说。            (本报记者陈毓珊)
礼仪培训备战春运   ▲1月12日,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在合肥火车站进行服务礼仪培训。1月12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火车站组织客运服务人员开展“皖美之旅,从心开始”服务礼仪专题培训,客运人员分别进行了基础业务、形体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为即将到来的春运做好准备。     新华社记者杜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