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源科考探研长江源区水循环 |
|
|
( 2023-08-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
|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日来到长江南源,对布曲流域的冻土、植被、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考察,为将要增添的生态水文观测设备选址,加强长江源区水循环观测和研究。
长江源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冻土消融、湖泊扩张和径流增加,长江源区水循环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必须加强长江源区水循环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原来设在这里的观测网络,主要探究长江源‘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将要安装的新设备,则回答‘坡面如何调节水的来去’。”科考队员、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洪晓峰说。
无人值守观测系统解答长江源区“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布曲一个支流的源头——冬克玛底冰川高耸于长江源区。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脚下,无人值守气象站、积雪特性分析系统,定时传输温度、湿度、辐射、降水等数据;冰川前缘变化观测系统,全面记录冰川前缘状态……
洪晓峰等科考队员对架设在这里的冰川、冻土、积雪、河川径流等自动观测设备进行了巡检,所有设备工作正常。
自2016年起,长江科学院在这里相继添置了“长江源区冰川冻土气象水文与水化学监测设备”“长江源区融雪径流野外观测设备”“高原湖泊水量平衡自动观测系统”等,构建了长江源区典型流域水循环无人值守观测系统,形成了包括冰川、冻土、积雪等关键水文要素的水循环多过程监测网络。
洪晓峰告诉记者,这套无人值守观测系统聚焦冰川消融、冻土冻融、融雪径流、湖泊水量平衡等长江源区关键水循环过程,通过18套自动观测站组建覆盖典型流域的气象水文地面观测站网,实现冰川、积雪、冻土、气象、水文等5大类40多项指标的自动观测与数据传输管理,试图通过长期观测与数据积累,回答长江源区“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长江源区气象水文观测亟待加强
“实现长期无人值守观测,有效提高观测频次,延长观测时间范围,提高观测效率,降低野外观测人员作业风险,对长江源区无人值守观测进行探索,为开展高原寒区及江河源区水循环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和资料。”洪晓峰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长江源区监测正逐步由人工观测转向自动监测,监测对象由单一气象水文要素向水循环多过程全要素转变,参与监测的科研单位逐渐增多,监测内容日益丰富。但是,相较于其他地区,长江源区水文气象监测仍然缺乏,监测成果仍然有限。
“长江源区冰川冻土广布,河湖沼泽众多,且海拔跨度大、水循环要素时空特征差异大,现有水循环监测站点难以满足水资源研究和流域水资源管理要求,迫切需要加强长江源区气象水文观测,掌握水资源演变规律,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长江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说。
专家指出,长江源区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进一步有效增设观测站点,构建长江源高寒水循环观测站网和数据平台,加强科学研究与合作。
新增设备旨在揭示“坡面如何调节水的来去”
“我们本次科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布曲流域冻土与植被分布、地形地貌、交通状况进行考察,结合已有站点和设备,为新补充的生态水文观测设备进行现场选址,使自动观测站点布局更加优化。”洪晓峰说。
在前往冬克玛底冰川途中,洪晓峰告诉记者,新设备选址考量,除了与已有设备形成呼应、服务于流域整体监测之外,主要考虑所观测的植被(草甸)和冻土变化要有代表性,同时兼顾交通可达性与易于维护性。
综合考量,新设备主体部分将安装在布曲东支上游。
据了解,这套名为“江源寒区地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耦合观测系统”将在年内安装。通过增设水通量、热通量和植被生长过程等观测设备,了解水分、热量在土壤、植被和大气之间的传输变化及其对产汇流的影响,从而揭示“坡面如何调节水的来去”,推进长江源区水循环的观测和研究。
(记者刘诗平 李鹏翔 陈杰)
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