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04版:新华关注·文化

05版:新华关注·各地

06版:新华财经

07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08版:新华关注·家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香港发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香港发行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香港7月3日电(记者韦骅)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中英文版,3日在香港发行。

  记者当日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商务印书馆看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陈列于书店橱窗内;在一楼的“店长推荐”一栏,该书也被摆放在了中间的醒目位置。

  走上书店二楼的人文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书籍被整齐地码放于书架之上,除了新出版的第四卷,此前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同样在列。此外,还有《之江新语》《习近平谈“一带一路”》等书籍供读者选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出版以来,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激发人民奋斗实践、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分为21个专题。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编辑时作了必要注释。该书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以来的图片45幅。

  据和平图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效华介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英文版分为平装版和精装版,选择位于铜锣湾、中环和油麻地的三家书店首发,随后会在香港的各大书店推广、销售。即将举行的香港书展也会对该书进行重点推介。

 
“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史竞男、郝晓静、邓倩倩、闫祥岭)2021年3月22日,武夷山九曲溪畔,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总书记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朱子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驻足凝视良久。”当时为总书记做讲解的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回忆说。

  早在2018年6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借用朱熹的这句话,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为学须先立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旁征博引,经常引用朱熹等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生动阐述深刻道理,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

  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张建光深有感触:“总书记一番话,揭示出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和转化,浸润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当渴盼千年的“小康”之梦成为现实,当古老箴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饱含东方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世界共识……万千气象,铺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深刻阐释,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自觉自信。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张建光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
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中央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对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寄予厚望,全国各族人民对香港满怀祝福。”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着眼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提出4点希望,为香港攻坚克难、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讲话充满为香港好、为香港同胞好的真情厚意,令香港各界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当前,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战胜风险挑战,创造香港更大辉煌,让市民拥有更加美好生活?4点希望饱含期许和重托。

  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是香港实现良政善治的重要基础。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是把香港特别行政区建设好、发展好的迫切需要。作为香港的当家人和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忠实履行誓言,以实际行动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基本法权威。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贤任能,广泛吸纳爱国爱港立场坚定、管治能力突出、热心服务公众的优秀人才进入政府。要提升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要加强政府管理,改进政府作风,树立敢于担当、善作善成新风尚。

  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是香港把握历史机遇、开创更大辉煌的关键所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香港就能充分释放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切实排解民生忧难,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的重要保障。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不断增强香港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共同维护和谐稳定,是香港繁荣发展的前提所在。香港是全体居民的共同家园,家和万事兴。经历了风风雨雨,大家痛感香港不能乱也乱不起,更深感香港发展不能再耽搁,要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遵守基本法和特别行政区法律,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拼敢赢的优良传统,每一个香港居民都是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都可以出一份力、作一份贡献,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要引领香港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每一个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中来,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香港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必将给香港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新动力。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好发展这个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东方之珠”必将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持续形成参观热潮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持续形成参观热潮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7月3日,参观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参观。2021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一年多来,预约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持续形成参观热潮。           新华社记者潘旭摄
 
云岭壮乡气象新
云岭壮乡气象新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复兴号列车通过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2022年6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伍晓阳、陈一帆、丁怡全)西南边疆的云南、广西,有人口近一亿,陆地边境线5000多公里。过去,西南边疆“老、少、边、山、穷”,如今,贫困山乡变成了美丽宜居的小康家园,边陲末梢变成了我国开放前沿,云岭壮乡气象一新。
 
脱贫攻坚 圆梦小康


 
  45岁的王世荣,做梦也不曾想:当年差点冻死在高黎贡山上的独龙族少年,有一天能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王世荣是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原党总支书记。他小学五年级时,和几个同学结伴翻越高黎贡山回家,路上要走5天4晚。最后一晚,大雨浇灭了他们的篝火,孩子们蜷缩在凄风冷雨中,抱头哭泣……
 
  饥饿和寒冷,伴随着王世荣的童年。
 
  世事沧桑变幻,太阳照进了独龙江。在党和国家关心帮助下,最近十余年,云南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独龙族脱贫攻坚。从修通穿越高黎贡山的公路,到为每家每户盖安居房;从培育草果、重楼、独龙牛等特色产业,到学习使用家电、电商购物和直播带货……独龙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云南、广西都曾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2020年,随着最后一批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云岭高原、壮乡大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广西凌云县浩坤村原为深度贫困村,地处喀斯特山区,几个狭窄的“猪笼洞”曾是村子通往外界的必经通道。随着旅游扶贫推进和高速公路开通,当地将浩坤湖打造为网红景区,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边陲末梢变开放前沿


 
  广西与越南接壤、毗邻北部湾,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历史上,广西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云南是茶马古道起点和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但在近现代,交通设施落后制约了西南边疆开放的步伐。
 
  如今,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在云岭壮乡纵横交错,见证了我国西南边疆从“山间铃响马帮来”到“通江达海连世界”的历史性变迁。
 
  广西崇左市,被形容为“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在崇左凭祥市友谊关口岸,电子元部件、机械装备、纺织产品等中国货物经此发向越南,来自越南和其他东盟国家的榴莲、山竹等热带水果经此进入中国。
 
  凭祥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副局长石春燕说,2021年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值达3242亿元,同比增长32.72%。“中国造”越来越受到东盟市场青睐,东盟热带水果、海鲜、大米等产品也更多地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半年多来,中老铁路客货两旺,国际物流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截至今年6月30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00万人次;累计发送货物494万吨,其中跨境货物82万吨。
 
  今年5月28日,首趟中缅新通道(重庆-临沧-缅甸)国际铁路班列60个标箱的货物,从孟定清水河口岸报关出境进入缅甸。云南省临沧市商务局局长周永智说:“这标志着中缅印度洋海公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取得新的关键性进展。”
 
  建设中国(云南)、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云南瑞丽、云南勐腊(磨憨)、广西东兴、广西凭祥、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一系列开放新平台落地云南、广西,引领西南边疆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产业崛起支撑高质量发展


 
  金沙江上,白鹤起舞。
 
  6月28日,在建规模世界最大、单机容量全球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迎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一周年。至此,白鹤滩水电站已有9台机组投产,累计发电量达291亿千瓦时。其全部投产后,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624亿千瓦时,是又一座“大国重器”。
 
  白鹤滩是我国水电新名片,也是云南绿色能源代表。云南省能源局总工程师李勤介绍,目前云南电力装机超过1亿千瓦,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85%。2020年,能源产业跃居云南第一支柱产业。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发改委主任岳修虎说,云南加快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魏桥创业集团、河南神火、中国铝业等铝业巨头相继入滇,隆基绿能、通威股份、阳光电源、晶澳科技等光伏领军企业进驻云南,宁德时代、德方纳米、亿纬锂能、贝特瑞等新能源龙头也纷纷在滇布局。
 
  在广西,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内燃机、工程机械、乘用车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到全国七分之一。
 
  广西崇左市被誉为“中国糖都”,全市甘蔗种植面积400万亩以上,年产糖200万吨以上。近年来,当地推进糖业体制机制改革,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巩固提升高产高糖基地建设,甘蔗种植机械化水平、亩产量、含糖量持续提高,为国家重要农产品保供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崛起,支撑着云岭壮乡高质量发展。
 
“把沂蒙精神带进1000所高校”
“把沂蒙精神带进1000所高校”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杨文
 
 
  今年27岁的李伟是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目光炯炯有神。
 
  6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李伟,成为“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团发起人,组织临沂籍的大学生志愿者向全国高等院校宣讲沂蒙精神。如今,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依然在和一些高校对接宣讲事宜。
 
  “刚上大学时,一提起自己来自沂蒙革命老区,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你们那个地方是不是特别穷呀’,大家的印象不是先烈们的奉献,而是贫穷与落后,我很想改变他们对沂蒙老区的认识和看法。”李伟说。
 
  以山东临沂为主要范围的沂蒙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故事都发生在临沂。”李伟决心把红色故事带进高校,让青年大学生了解沂蒙革命老区的历史。
 
  李伟从高中起就加入公益组织,有丰富的志愿者经历。萌生了宣传家乡红色故事的想法后,身边不少学生积极响应。
 
  活动初期并不顺利。志愿宣讲团副团长段诗韵说:“一开始在学校里发宣传小册子,有人领宣传册,也有人看了看就走了,效果不是很好。”
 
  宣讲团调整思路,从学校的一些活动入手。他们通过老师申请场地,制作宣传沂蒙精神的纪录片,反复打磨演讲稿,拍摄微电影、短视频……越来越多学生了解了发生在沂蒙革命老区的故事,并主动加入宣讲。
 
  李伟和团员还总结出宣讲经验:“上台紧张了,就盯着最后面看”“观众里找熟悉的人,和他们有目光交流”……
 
  目前,“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团结合思政课、主题党课等形式,已在全国70多个城市、300多所高校开展宣讲400余场,听众累计达4万余人,志愿者成员达到500多人。
 
  宣讲团成员身上,有着沂蒙山区人朴实、开朗的独特气质。带有老区标签的他们,以青春的视角和语言,为年轻人和红色故事之间架起一座桥。
 
  宣讲团如今已走进300多所高校,李伟的“小目标”已经完成。“虽然我已经毕业,但宣讲活动不会停止。宣讲团的下一个目标是把沂蒙精神带进1000所高校。”
 
  沂蒙精神并不遥远。从“红嫂”后代到青年大学生,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沂蒙精神,经过一代代人的弘扬,历久弥新、绽放光芒。这是青春的接力,更是信仰的传承。
 
   新华社济南7月3日电
 
四部门发文对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
四部门发文对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国家医保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阶段性缓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的通知》,明确统筹基金累计结存可支付月数大于6个月的统筹地区,自2022年7月起,对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缓缴3个月职工医保单位缴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参照执行。

  通知强调,全面推行“免申即享”经办模式,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无需提出缓缴申请即可享受缓缴单位缴费政策。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由医疗保障、税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确定享受缓缴政策的企业范围,结合实际明确操作流程,主动向社会公开。同时,加强部门协作,优化工作环节,创新服务方式,减轻企业事务性负担。

  通知要求,要确保缓缴期间参保人待遇应享尽享,中小微企业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不影响该企业参保人就医正常报销医疗费用,确保基本医保报销水平保持稳定不降低。要切实保障好相关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缓缴期限内中小微企业应依法履行代扣代缴职工个人缴费的义务,正常申报职工医保费信息,确保职工连续参保,个人权益连续记录。

  此外,通知还对组织实施工作提出要求,各地要抓好阶段性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政策落实,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中韩双方将交接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中韩双方将交接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张汨汨)记者3日从退役军人事务部获悉,根据中韩双方磋商达成的共识,韩方将向中方移交新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双方将于今年9月15日在韩国共同举行装殓仪式,9月16日举行交接仪式。

  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李敬先7月3日率中方有关部门人员,与韩国国防部国际政策局局长金相缜为团长的韩方代表团就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工作进行了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了会谈纪要。双方均表示,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将积极合作,共同妥善做好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工作,并进一步深化两国关于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韩双方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从2014年至2021年已连续八次成功交接8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七一”护旗飞行:“让国旗飞出最美的样子”
“七一”护旗飞行:“让国旗飞出最美的样子”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七月一日,香港特区政府在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这是分别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香港特区区旗的直升机从空中飞过。       新华社记者卢炳辉摄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日。上午8点,维港边的金紫荆广场,隆重的升旗礼正在举行。当乐队奏完国歌最后一个音符、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升到旗杆顶端那一刻,悬挂着国旗和区旗的飞行机队以“一支箭”的队列造型,飞越维港上空。
 
  居于“箭头”位置的领航直升机悬挂的巨幅国旗长9.9米、宽6.6米。执行此次空中护旗任务的是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新一届特区政府带领香港由治及兴‘开新篇’的历史时刻,意义非同寻常。”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总监胡伟雄说,作为特区政府纪律部队的一支空中力量,悬挂着国旗和区旗的“一支箭”飞过维港,寓意在中央支持下,香港有决心、有干劲,迎难而上,维护国家安全,谱写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领航机长叶伟雄1999年加入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直升机飞行时间超过7000小时,但作为机长驾驶悬挂国旗的领航机,率队执行空中护旗任务,却是第一次。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要仪式上,我们悬挂着国旗和区旗飞过香港地标金紫荆广场,很有象征意义。尤其是今年的‘七一’,习近平主席亲自来香港参加庆典,传递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和关心。”叶伟雄说,能参与执行此次任务,他和队友们都感到十分光荣,“内心非常激动”。
 
  “悬挂着国旗飞行,这是莫大的荣耀,也是莫大的责任,不容有失。”他说,保护好国旗是首要任务。“国旗大,飞机不能飞太快,速度控制非常重要,所有飞行动作都要很温柔,很小心。”
 
  直升机低空飞行,气流大,容易卷起沙石,碰到树杈,很可能划伤旗帜。因此,旗帜周边已用细绳加固,而在通常穿旗绳的一侧,缝有六七厘米宽的粗厚布带,将钢索穿过并固定其中。
 
  直升机务教官蔡泽民套上鞋套,戴上白手套,拿着夹有《国旗及国徽条例》的文件夹,一一对照检查。国旗是在具备资质的厂家专门定制的,规格规范都有严格要求。国旗大,就有拼接。蔡泽民主要查看色泽是否饱满和均匀,接缝是否平整,四条边上有没有线头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五颗星星处不可有接缝。一番操作下来,后背已然湿透。
 
  要把这么大的一面旗悬挂上直升机,颇为不易。悬挂时,蔡泽民与同事们先将旗袋挂上直升机,下面吊上金属稳定器,待直升机在空中悬停后才解开旗袋,让旗帜完全展露。
 
  “要让国旗飞出最美的样子,只有反复训练。”叶伟雄说,他们针对不同天气做出多种预案。为减少损耗,平日训练时则以同样大小和材质的红布替代国旗。
 
  今年的空中护旗梯队,在规模、机种和队形上,都有新突破。直升机数量由多年来的2架增至4架,并首次增加了1架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梯队队形不再是单线排列,而改为前面两架一先一后分别悬挂国旗、区旗,后面两架在斜后方左右护卫,前后间距15米,整体呈箭形排列。
 
  对于空中护旗梯队来说,飞机每增加一架,难度会成倍增加。“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配合直升机队。”定翼机机师陈绮玲说,定翼机速度快,调节余地小,飞行控制要“拿捏得很准才行”。
 
  当天上午7点54分和58分,直升机队和固定翼飞机先后从港岛的西侧和西南侧出发,沿维港上空向东飞行,在8点整同时飞经金紫荆广场旗杆斜上方。总机师施云龙打开飞行路线图,沿途每一个节点都标注了时间,精确到秒,“要求误差为零”。
 
  “我们是全香港唯一有机会带着国旗飞行的部门,这种感受很特别,很深刻。”胡伟雄说。作为老机长,他曾多次驾驶悬挂五星红旗的直升机参加飞行任务,那种荣誉感和自豪感让他终生难忘。
 
  今天,这一棒交到了他年轻同事们的手里。   (记者陆敏)
 
   新华社香港7月3日电
 
滕启刚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滕启刚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沈阳7月3日电(记者于力、高爽)2日,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辽宁省委共同召开表彰大会,追授滕启刚同志“全国模范法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这是滕启刚去世一年多后,获得的又一项荣誉。

  2021年6月4日,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滕启刚突发疾病不幸去世,终年57岁。

  斯人已去,但人们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忘记这位一心向党、司法为民的好法官。

  “经常穿一件磨得泛白的旧夹克,挎一个旧皮包,踩着一双黑布鞋,走村入户,哪个旮旯有个小路,他一清二楚;老乡家基本情况,他心里有数。进了老乡屋里,直接盘腿上炕拉家常,说的都是百姓听得进去的实在话。”现任千山区人民法院千山法庭庭长的吕晋锋是滕启刚带了13年的徒弟,跟着师父办案的场景经常浮现在他的眼前。

  “他总和我说只有到现场找真相,法官敲响法槌才有底气。”吕晋锋说,2009年,一家矿山公司尾矿发水造成耕地和果树被淹。因对赔偿金不满,几十户村民到法庭讨说法。评估过程中,滕启刚顶着30多摄氏度高温,不顾污染物对皮肤的伤害,踏进厚厚的污染层,不断提醒鉴定人员:这里污染物更厚一些,那里需要再测量……最终,村民获得了合理补偿。

  “滕庭长一生坚守公平正义,办案作风硬朗,总是与证据较劲儿,与真相较真儿。如今还摆放在他办公桌上的8倍放大镜,就是最好的印证。”千山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茜说。

  放大镜是滕启刚2019年5月买的。当时,市民王某因行车冲突动手打了任某,由于路上监控距离现场太远,难以辨别实际情况,对此公安机关没有做出处罚。任某一纸诉状把公安机关告到法院。

  监控视频公安机关看不清,法官也一样。为此滕启刚买来放大镜,头贴着屏幕一帧帧细致察看,几分钟的视频看了3个多小时,终于捕捉到王某抬手打人的动作。最终,法院判决公安机关重新做出行政决定,对王某予以处罚。

  这些年,滕启刚承办、参与审理和审核案件6000余件,所承办的案件无一例冤假错案、无一起违法违纪举报,诉前化解的矛盾纠纷不计其数。

  “很少见刚子掉泪,那天他哭了。”滕启刚二嫂石英琴说。十几年前,一个跟父亲到工地打工的15岁女孩遭受父亲工友性侵。滕启刚开完庭后,征得女孩父亲的同意,把女孩带到了自己二嫂家。

  “他和我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不能让她再住工棚了,让她住你家,就说是你娘家的亲戚。”到了新环境,女孩整日不说话,见人就躲。滕启刚几乎每天下班都要绕道来看她,女孩也只有看到滕启刚才会咧嘴笑一下。

  3个月后,女孩父亲来接孩子。女孩跟在父亲身后,走着走着突然回头跪在滕启刚面前,哭着连声喊“滕爸爸,滕爸爸!”滕启刚落泪了。

  作为一名党员,滕启刚做到了在关键时刻闪光、在日常生活中坚守。2011年6月的一天,滕启刚和妻子李淑华在鞍山市二一九公园湖边散步,看到有人落水,他二话没说跳下湖中将人救上岸。接到报警赶来的警察一再询问滕启刚的姓名和单位,“‘如果非要问我名字,就叫我共产党员吧’,老滕说完拉着我离开了人群。”李淑华说。

  滕启刚工作30年间,他和家人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滕启刚去世后,他的妻儿提出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这是他生前最大的愿望!”

  滕启刚对得起鲜艳的党旗,对得起神圣的法袍。他的一生,是信党爱党、为党护党的一生;是俯下身子,掏出心窝子,对群众充满深情大爱的一生。而这一切,也激励广大法院干警奋斗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一线,续写更多新时代忠诚履职、倾心为民的篇章。

 
蒋春尧被追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蒋春尧被追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综合新华社杭州电(记者吴帅帅)在浙江杭州1日举行的追授蒋春尧同志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蒋春尧同志“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中共浙江省委追授蒋春尧“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这案子不只是普通纠纷,还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坚决要办。”这是蒋春尧生前办理最后一件涉未成年人民事抗诉监督案时,对同事说过的话。经过杭州市人民检察院1年多的努力协调,前几天,涉案未成年人终于拿到了父亲意外离世后用于保障其成长的抚恤金。但推动案件办理的蒋春尧没能看到这一结果。

  蒋春尧同志生前任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检察委员会委员、三级高级检察官。2021年10月19日晚,因连续加班过度疲劳,他突发急性昏迷,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时年56岁。

  “没有小案子,不怕难案子。”从检30年,蒋春尧扎根检察办案一线,工作作风踏实细致。

  2010年前后,有一波不法分子盯上了生育保险金这块“唐僧肉”:通过虚报怀孕妇女员工信息,骗领生育保险金,非法所得达370余万元。接手案件后,蒋春尧和同事加班加点补充侦查、收集固定证据、批捕起诉,最终犯罪分子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蒋春尧认为不能“就案办案”,这一社会治理漏洞必须进行有效封堵。在他和同事们的推动下,2014年,杭州市检察院牵头与公安、人社等部门会签相关文件,形成联动新机制,对全市2100多家医保定点机构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推动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线索43件。

  从检30年,蒋春尧参与指导和办理各类案件2900余件,无一错案。这些案件中既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生产销售注水牛肉等民生领域案件,也有骗取社保、信用卡诈骗等涉及社会稳定的大案要案。

  2018年,一些网贷平台风险不断出现,蒋春尧主动请缨,到杭州市网贷风险处置专班打击工作组任职。这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他一干就是3年。在蒋春尧办公室留下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每一个案件的回顾。“我入职后就跟着他学习,‘一案一回顾’是他反复教我的。30年,他一直在坚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副主任徐萍说。

  “‘未检新兵’蒋春尧,请多支持。”2019年,蒋春尧转岗到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工作后,给许多检察官发去了这样的信息。

  2021年,杭州市出现了一批按照玩具标准销售的“儿童彩妆盒”产品,其中含有对未成年人身体有害的禁用色素。但由于掌握的线索有限,相关公益诉讼一直难以开展。了解情况后,蒋春尧分析认为,这一案件属于公益诉讼新领域,现有线索暴露出儿童彩妆的监管空白,可能对不特定未成年人造成损害。“查查涉事商店里有没有连锁机构,如果‘点多量大’,就以此切入正式立案。”

  凭借蒋春尧的经验,办案检察官通过摸排发现,一家不知名的连锁机构存在违法销售行为,并最终查明杭州市共有41家销售同款问题“儿童彩妆盒”的商店,涉及产品总数3000余件。随后,检察机关制发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推动问题产品下架。

  除了办案冲锋在前,蒋春尧还利用业余时间、岗位练兵等机会,陆续指导培养出了8名全国、浙江省检察业务标兵和能手。

  直到今天,许多同事路过蒋春尧生前工作过的办公室,还会不自觉地朝里面望一望,似乎那个身影依然在伏案工作。“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好品质、好作风、好习惯会一直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张洪阁说。

 
华中科技大学:党员是科研攻关“领头雁”
华中科技大学:党员是科研攻关“领头雁”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李伟)“从无到有,一切从零开始,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骨干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俊峰负责脉冲强磁场装置科学实验站建设,带领团队攻克了极端电磁环境下弱信号检测难题。

  回忆起“一穷二白”的创业阶段,王俊峰告诉记者,每一块电路板设计图、每一个零件都得自己绘制和安装调试。脉冲磁体的绕制工作十分严苛,上万次重复动作,不容一丝差错,没有“回头路”。

  脉冲强磁场设施是一个不断挑战电磁极限的复杂强电磁系统,包括磁体、电源、科学实验及配套低温、监控系统等,涉及多个学科,研制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工程建设上无模式可借鉴,国内缺乏相关核心技术,导体材料落后,科研资金有限……

  “面对重重困难,在中心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团队迎难而上,党员更是带头攻关。”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明介绍,从2008年破土动工,到如今跻身世界一流,中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只用了短短10余年。自中心成立以来,学院始终注重将党建工作融入科研事业全流程。

  时任中心党支部书记韩小涛教授带领的控制系统团队,不分昼夜、反复调试,克服高压和电磁干扰,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监控系统;党员、磁体团队负责人彭涛教授和团队成员不畏高噪音、高粉尘艰苦环境,尤其是夏天穿着高温防护服连续绕制磁体超过12小时,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发出世界领先的脉冲磁体工艺……

  多学科、跨部门协作,如何凝心聚力?“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拧成一股绳。”王俊峰回忆起在中心奋斗十几年的最大感受,就是在大科学装置建设面前,大家都不计个人得失。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罗珺介绍,学院党委实施“头雁领航”计划,8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通过每月主题党日活动、教职工“微党课”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引领,激发团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党建工作如何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针对队伍结构年轻、高学历人才多,且多数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背景等特点,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老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教授与中心教师经常一起学习座谈,以老一辈科学家的经历感悟引导年轻教师潜心科研。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承担着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任务,强磁场设施已成为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脉冲强磁场设施,用优质的服务为国内外用户开展科学研究保驾护航。截至去年年底,强磁场科学中心已为海内外106所科研单位开展1477项研究课题提供支撑。

  “不仅是世界科研强磁场,中心也对优秀人才具有极强吸引力,通过强化党建对人才工作的引领,打造了名副其实的人才‘强磁场’”。罗珺介绍,中心团队由最初的十几人,已发展到80人的队伍,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员60人,成为一支以党员为核心力量的高水平、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优秀团队。

  “我们‘95后’站在成熟的世界顶级大平台,听着导师们的创业故事,来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年轻党员、博士生董芃欣系统接受了学院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和工程实践培养,先后参与多项创新创业项目,正全力瞄着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先进电磁制造研究,贡献着青春力量。学院统计显示,每年超过70%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就业。

 
展厅变教室 旧址变剧场 江西南昌沉浸式红色文化展演受年轻人青睐
展厅变教室 旧址变剧场
江西南昌沉浸式红色文化展演受年轻人青睐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新华社南昌7月2日电(记者郭杰文)“当我中枪倒在团部门口、听到敌人吹响投降号时,作为一个为革命之火奉献一切的战士,我感到骄傲。我坚信,身上的血肉在面对敌人时,能成为最爆裂的力量……”

  7月1日,“永远的七一”党史学习教育沉浸式课堂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循环展演,来自社会各界的数十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或用昂扬的语调激情讲述,或用专注的神情现场演绎,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宣教科负责人周甜介绍,为用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纪念馆结合史实资料,编排“永远的七一”党史学习教育沉浸式课堂,海选各界志愿者参与其中,将展厅变教室、旧址变剧场,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让观众在沉浸式展演中更有收获。

  “传统的参观学习大多为聆听讲解员讲述,观众的互动感不强。”周甜说,为让观众更深入了解红色历史,尤其是加深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纪念馆吸引他们参加沉浸式展演全过程。

  在此次展演中,江西财经大学青年教师李欣珑饰演革命战士杨庆兰。“杨庆兰17岁参加革命。在表演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革命先辈强大的精神力量。”李欣珑说,相比传统的参观学习,沉浸式展演会给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熊高旸通过海选入围此次展演,饰演革命烈士陈守礼。他认为,通过此次展演,不仅学习了革命历史故事,还对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选择。目前他已填报多所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以后也想从事红色文化宣讲工作。

  记者在“永远的七一”党史学习教育沉浸式课堂展演现场看到,来自南昌多所学校的“小小讲解员”吸引众多游客聆听、拍照。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红谷滩分校学生张琬诗是其中一名“小小讲解员”。“学习讲解革命故事之后,我对党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明白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好好学习。”张琬诗说。

  南昌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市小平小道陈列馆被中国关工委列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近年来,南昌各级关工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

  南昌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关工委主任余正琨表示,今后他们将充分依托南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表达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河北安平:“小小讲解员”争做红色文化传承者
河北安平:“小小讲解员”争做红色文化传承者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任丽颖)“大家好!欢迎来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参观,我是东黄城镇第一完全小学三年级一班的讲解员李晗晋,接下来,由我为大家讲解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的故事……”

  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东黄城镇台城村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里,活跃着一群“小小讲解员”。每逢节假日、寒暑假,他们都会“定期上岗”,在纪念馆为游客引导、讲解,成为该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七一”前后,他们利用周六日、课余时间,又忙碌起来了。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建立于2002年。该馆大力传承弘扬“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台城精神,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

  据了解,衡水安平县依托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革命先辈和先进人物事迹,开展听一场红色讲解、上一堂红色党课、重温一遍入党誓词、重走一遍革命道路、读一本红色书籍“五个一”特色活动,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其中,“小小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是“五个一”特色活动的重要抓手之一。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负责人马沅表示,纪念馆在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工作中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特别编写了学生版讲解词,从站姿、走位、手势、发声、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小小讲解员”进行培训。“小小讲解员”们在专职讲解员的悉心指导下,认真熟悉每个展厅的讲解内容,以最佳的状态、最好的形象充当党史教育基地的窗口。

  “冀中区好地方,报子营有个李大娘。李大娘好心肠,爱护子弟兵美名扬。她视伤员如亲儿,伤员看她像亲娘。”东黄城镇第一完全小学四年级三班的弓瑷喏,讲起冀中子弟兵母亲的故事来声情并茂,参观者听得津津有味。

  “当上‘小小讲解员’之后,我了解了家乡红色革命先烈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很多优秀品质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以后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家乡、对国家有用的人。”弓瑷喏自信满满地说。

  “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与校外教育的有效结合,丰富了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更好地传承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马沅介绍。

  同时,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听故事”与“讲故事”相结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坚持“请进来”“听故事”。每年暑期开展招募“小小讲解员”活动,他们利用纪念馆微信公众号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发布招募信息,后经报名、海选后,择优选拔20名“小小讲解员”参与后期的红色故事讲解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核并颁发上岗证书。经培训上岗的“小小讲解员”利用节假日到纪念馆开展志愿讲解。

  坚持“走出去”“讲故事”。在全党全国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充分发挥红色讲解员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文化宣讲进校园活动,以广大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用适合青少年特点的讲解方式和模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不断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仰信念。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共培养出百余名“小小讲解员”,讲解千余场,服务对象10万余人次。

 
党员老田和他的露天红色电影院
党员老田和他的露天红色电影院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在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镇泽惠园社区,居民在观看电影《地道战》(6月29日摄)。
 
 
  ▲在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镇泽惠园社区,田洪有在操作电影放映机(6月29日摄)。
 
 
  ▲在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镇泽惠园社区的一间地下室内,田洪有从架子上取出一部电影胶片(6月27日摄)。
 
 
 
 
  家住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镇的党员田洪有是一位义务电影放映员。
 
  二十多年来,他花费十多万元,义务放映电影两千多场,足迹遍布工厂、学校、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电影传播者。
 
  在田洪有居住的社区一间地下室里,摆放着近百套电影胶片,耳熟能详的电影名字被田洪有整齐地写在胶片盒上。从小热爱电影的田洪有把这里当作他的工作室,与电影为伴。
 
  多年来,田洪有已经把义务放电影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这项事业也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可。
 
  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影报道
 
艾爱国:“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做得更多”
艾爱国:“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做得更多”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2021年6月12日,艾爱国在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厂房内。 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史卫燕、帅才)从业50多年来,艾爱国凭借高超技能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技术难关400多个。无论面对何种急难险重任务,艾爱国总是咬紧牙关,手执焊枪不松劲。他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做得更多。”
 
  今年72岁的艾爱国是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焊接顾问。
 
  19岁时,艾爱国进入湘江边的湘潭钢铁厂当上了工人。临行前一晚,父亲叮嘱他说:“你要记住,当工人就一定要当个好工人,既要钻研技术,在思想上也要追求进步,争取早日入党。”
 
  艾爱国记住了父亲的嘱咐。一进厂,他就把心思放在学技术、学文化上。
 
  1983年,原冶金工业部组织全国多家钢铁企业联合研制新型贯流式高炉风口。如何将风口的锻造紫铜与铸造紫铜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成为项目的最大难关。
 
  当时还是普通焊工的艾爱国,主动提出采用尚未普及的氩弧焊工艺,当时国内还没有先例。经过5个月的奋斗,经X射线检查,他焊的21个风口全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1985年6月,艾爱国入党。他暗下决心,要时时刻刻不忘共产党员的使命。在厂里,艾爱国总是抢着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受别人不愿受的累。
 
  当时,在所有焊接活中,大型铜构件焊接的难度最大。
 
  “焊接铜构件,必须先把它加热到几百摄氏度。一旦开始焊接,就必须连续施焊,不然焊缝就会开裂。”艾爱国告诉记者,“大型铜构件,一次施焊可能需要直面高温连续作业五六个小时,技术难度在其次,真正的考验是耐受力和意志力。”
 
  1991年,艾爱国受命焊一口从欧洲进口的直径3米多的大型糖化铜锅。在以仰位焊接铜锅底部时,铜粒溅下,剧烈的灼烧感,让艾爱国疼痛难忍。任务完成后,摘下防护用的石棉手套,血泡已经布满他握焊枪的那只手。
 
  像这样的急难险重任务,艾爱国承担了很多。
 
  艾爱国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在高难度的焊接任务中,有很多罕见的金属材料,艾爱国通过反复研究、不断实验,对材料的优缺点逐渐了然于胸,他的工艺研究对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艾爱国还利用业余时间编著《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书,毫无保留地将技能传授给徒弟,如今,他手把手培养的600多个徒弟都已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
 
  2021年6月,艾爱国获得“七一勋章”。有记者发现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勋章时穿的还是工作皮鞋,惊讶地问他原因,他乐呵呵回答说:“天天都穿工作皮鞋,脚已经习惯了,其他鞋一穿就打脚。”
 
  如今,艾爱国仍然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人生的拼搏没有顶点,事业的追求没有尽头!我将在我热爱的焊工岗位上,为党和国家再立新功。”艾爱国说。
 
古城新韵:丽江古城的文化新表达
古城新韵:丽江古城的文化新表达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阿六叔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馆读书(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冠森摄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长和闰元在绘制东巴画(6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冠森摄
 
 
 
  新华社昆明7月3日电(记者王长山、字强)时光不老,岁月如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犹如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大地上。
 
  历史的烟云拂过古城,积累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今,丽江古城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四张“金名片”于一身,享誉中外。
 
以文润城 古老之城韵悠长


 
  历象眠山之西南陲,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数百年前,徐霞客抵达丽江古城,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古城的风貌景象。在他眼中,这是个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人文荟萃之都。
 
  以玉龙雪山为屏,伴龙潭清泉而居,因马帮文化而名,借发展旅游而兴。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汇的核心地区,历史上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走在这座没有城墙的古城里,幽深的院落、潺潺的溪流、光滑的石板路、古老的石桥……这里的草木、砖瓦、屋巷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
 
  “你把手放在这些雕花上,就能触摸到1875年的时光。”面带笑容的阿六叔如数家珍,话语声回荡在这个“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纳西民居院落里。
 
  飞檐翘角、黛瓦白墙。“恒裕公”院落是阿六叔的家,始建于1875年,为其家世代居住和经商所用。四方形院子,中间是大天井,周围四个小天井。“宅院保持80%以上的原貌,木雕堪称一绝。”阿六叔说。
 
  2010年,阿六叔家老宅被打造成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2016年纳入古城文化院落项目扶持。“我们生活在这里,院落就是活的,历史就可触摸。”让担任馆长和讲解人的阿六叔自豪的是,宅院已成为各地游客体验古城活态民居文化的打卡地。
 
  像“恒裕公”一样,古城里一个个饱含历史文化元素的老院落“活”了起来。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加强对古城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实施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打造方国瑜故居、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徐霞客纪念馆、同心阜马帮博物馆等27个文化院落。
 
  “加减法”让丽江古城商业与文化逐渐趋向平衡。自2019年开始,古城逐渐压缩商铺数量和规模,将经营项目划分为扶持类、倡导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取缔与古城“气质”不符的经营项目,对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开馆授艺等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特色的店铺给予扶持。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木丽说,文化院落传承和特色文化传播,让文化活灵活现,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文化的需求。
 
拥抱创新 “新古城”也很时尚


 
  着金色长褂的东巴(智者)摇动铜铃,背景飘过东巴象形文字,而后,激昂的音乐响起,演员们舞步铿锵……这是日日上演的大型民族风情舞蹈诗画《丽水金沙》中的场景。领略完古城魅力,再来感受文化演出,是很多游客的选择。
 
  运用现代艺术手段,融合1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涵盖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丽水金沙》自2002年5月首演以来,长演不衰。其优美曼妙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乐、丰富多彩的服饰、神奇梦幻的灯效,为游客呈现绚丽多姿的视听盛宴。
 
  “20年,演出1.86万余场,观众1500万人次。”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化新说,演出立足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提升,演员是少数民族群众,服饰、乐器等都原汁原味,保持原真性;定期修改和新编节目,目前是4.0版;演员传承接续,文化内涵不断提升。
 
  只有不断谋新求变,文化产业才能保持生命力。《纳西古乐》《丽江千古情》等演艺剧目同样受欢迎,演艺产业已成为丽江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形象的窗口。
 
  看山看水看演出成为许多游客的保留项目,探索时尚动感的“新古城”也是游客的选择。沄汐沉浸式剧场迎来许多解锁古城新玩法的年轻人,剧场推出“剧本杀”游戏,内容设定和人物刻画参照古城历史文化,游客李阳体验完剧本游戏后说,通过游戏认识丽江,很新鲜。
 
  记者在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内看到,体感互动、360度全息投影、多通道融合沉浸式空间等现代科技“大展身手”,游客身临其境般领略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游云南”App建成丽江古城智慧小镇专区,开设文化院落、诚信购物等板块,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智能设备对酒吧声音实时监测,超过规定分贝数实时预警;人流量大数据平台与人流疏导系统衔接,实时监测人流量……智慧化运用遍布古城。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张育根说,丽江古城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施智慧小镇项目,构建智慧管理、服务、旅游、创新体系,科技赋能让“新古城”“嗨”起来。
 
薪火相传 文化之城春常在


 
  东巴舞、洞经音乐……在名为天地院的院落里,民族歌舞、乐曲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迄今已逾5万人品过这里的“文化宴”。
 
  这里有演员20多名,大都是附近村镇唱歌、跳舞、演奏能手。22岁的纳西族小伙儿向江朋来此跟班学习和演出。他说,先辈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自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古城管理局给予扶持,我们免费对公众开放。坚持演出是让文化传播得更远。”天地院负责人和学光说,我们还开展文化传习工作,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传统文化。
 
  这种表演者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互动的“小园子”式表演,每天都在古城免费上演。类似20多个文化大院在政府扶持下,专心向游客展示文化。
 
  古城里,各民族共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的场景寻常可见。“保护不是守着遗产不变,要守正创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杨福泉认为,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代努力,让古城保持生机,文化不断脉。
 
  近年来,在雪山书院举办的“丽江讲坛”等活动兴起,许多学者、文化名人前来讲授丽江历史、民族文化等知识。“丽江讲坛”自2012年开办以来,举办讲座280多场次,增强了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信心。丽江市委书记浦虹说,古城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学、美术、音乐”新名片。
 
  年逾九旬的民族音乐家宣科坚持到场,揭开纳西古乐演奏序幕;东巴造纸技艺传承人和秀昌亲手制作抗虫、防蛀的东巴纸,立志将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古城文化传承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和闰元是纳西族东巴画传承人,在古城开设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为游客免费讲解东巴文字、绘画、历史,教游客写东巴文字。“年轻人也感兴趣,往往一待就是半天。”和闰元说。
 
  木丽说,古城在文化遗产要素挖掘和厘清、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等方面发力,实施各种文化项目,建立“新老丽江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引导居民和经营户将自身经营项目与古城文化等融合创新。
 
  “文化是古城的生命线。”浦虹说,丽江古城要推进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以文化品位塑造古城形象,让这座古老之城向世界展示开放、创新、自信的文化气度,奏响文化新韵律。
 
《乌苏里船歌》传唱六十年:赫哲族奔向美好生活
《乌苏里船歌》传唱六十年:赫哲族奔向美好生活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哈尔滨电(记者杨思琪、孙晓宇)“我和赫哲族有着不解之缘,为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骄傲。”60年前,一首《乌苏里船歌》问世,让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为人所知;60年后,这首歌的词作者、今年83岁高龄的胡小石,再次回到这首歌的诞生地——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颇为感慨。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回忆这首歌的创作历程,胡小石有点兴奋。那是1962年,他在哈尔滨歌舞剧院工作,为了迎接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周,他受歌唱家郭颂委托,创作一首反映百姓生活新气象的歌曲。在采风期间,他与作曲家汪云才相遇,没想到三人一拍即合。

  “赫哲族的故事太典型了,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得好的缩影,是歌颂社会主义中国的好案例。”胡小石说,国家帮助赫哲族重建家园,为他们无偿提供渔猎工具、粮食、衣物等,让他们过上安稳生活。他在同江街津口、八岔和饶河四排等赫哲族聚居地待了三个月,与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地窨子里听古老传说,在鱼窝棚里感受他们独特的说唱艺术伊玛堪。

  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背靠大顶子山。这里风景优美,云雾缭绕,江水奔腾,渔船点点,也就有了歌词里的“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些小调只剩下一两句。创作既要原汁原味保留民族气质,又要精准传神……回到哈尔滨后,三个人一有空就在一起研究,词曲一共改了多少稿,胡小石早已记不清,前前后后打磨了三个月之久。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郭颂到日本演出时,在联欢会上第一次试唱这首歌,迎来阵阵掌声,回国后的演出更是受到好评。这首歌通过广播电台家喻户晓、广为传唱,20世纪80年代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国际音乐教材(亚太地区)。

  近些年,胡小石经常回饶河看看。刹生鱼、炖江鱼、烤鱼干……从当年“只有鱼吃”到如今“花式吃鱼”,胡小石感慨乌苏里江的物产丰盈着游客的味蕾,也给赫哲族带来增收致富的机会。

  得益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好政策,2019年底赫哲族主要聚居区均已脱贫。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界江游、生态游、赫哲风情游等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

  在位于四排赫哲风情园的赫哲文史馆,“95后”赫哲族讲解员魏加男身着一身红色传统服饰,将民族风俗特色娓娓道来。她在大学期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做一名导游。“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

  赫哲族信奉萨满文化。今年49岁的尤雪松是萨满第五代传承人,他身着鹿皮制作的衣服,手持鼓,伴随清脆的声响为游客表演传统舞蹈。

  演出结束,尤雪松告诉记者,得益于政府投资建设,2021年他们一家告别低矮的平房,搬进了6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他平常靠打鱼增加收入,妻子从事公益岗位,还制作一些鱼皮画,日子充实而幸福。

  “当年我们写‘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现在赫哲族在党的关怀下唱响新时代的新船歌。”胡小石说,赫哲族正和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奔向美好生活。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香港7月3日电(记者黄茜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展出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精选出来的逾900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66件国家一级文物,为观众讲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据悉,截至7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展前四周的约14万张门票,已售出约八成半,当中包括超过37000张特别展览门票,占可供出售特别展览门票的九成半。另外,7月份所有星期三免费参观时段均已预约满额,涉及超过11000张免费门票。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在开馆仪式上表示,相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将让西九文化区整体发展踏上新台阶,也相信未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会利用香港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主席陈智思表示,热切期待迎接香港、内地以至世界各地的访客,一起在这座宏伟而典雅的博物馆观赏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体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风采。

 
“香江赣港·瓷韵”瓷艺展在港举行
“香江赣港·瓷韵”瓷艺展在港举行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7月3日,观众在陶艺展上留影。当日,许多市民来到香港大会堂参观“香江赣港·瓷韵”江西景德镇陶瓷艺术展。该展览是香港江西社团(联谊)总会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举办。
 
   新华社记者吴晓初摄
 
“今朝更好看——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艺术名家作品展”在港开幕
“今朝更好看——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艺术名家作品展”在港开幕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香港7月3日电(记者黄茜恬)“今朝更好看——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艺术名家作品展”3日在香港“天际100”举办开幕式。

  据介绍,此次展览共计展出70余件艺术精品,包括齐白石、高剑父、吴冠中、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等艺术家的精品力作。

  此外,表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就的港珠澳大桥、狮子山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香港城市的美丽风景、朵朵绽放的紫荆花……包含这些与港人生活密切相关元素的画作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通过视频致辞表示,感谢紫荆文化集团在全港同庆的重要时刻给香港市民带来一场丰富的文化艺术之旅。他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香港的文化事业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紫荆文化集团董事长毛超峰表示,未来,集团还将与香港广大文化艺术界同仁一道,助力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据悉,此次展览由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广东省文联联合主办。

 
河北秦皇岛设立长城文化保护法庭
河北秦皇岛设立长城文化保护法庭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郭雅茹)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民法院长城文化保护法庭6月30日挂牌成立。该法庭是一家专门审理涉长城文化资源保护相关案件的法庭,对秦皇岛全市范围内涉长城文化保护的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实行统一管辖。

  秦皇岛市是长城文化资源大市,境内有223.1公里明长城。在长城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巨大的司法需求。在长城文化保护法庭成立之前,秦皇岛市法院辖区涉及长城文化保护类案件一般由辖区法院按照民事案件审理。

  今年5月23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复成立山海关区人民法院长城文化保护法庭,员额配备为2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2名法警共7名业务骨干和2名人民陪审员。

  法庭采用“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对全市各类涉长城保护一审案件采取网上立案、预约立案、跨域立案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审判质效。针对与开发保护长城相关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及因长城保护重大项目建设引起的征地、拆迁、违章建筑拆除等行政纠纷,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或妥善审理,或发出司法建议。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上海博物馆美术馆恢复开放首日见闻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上海博物馆美术馆恢复开放首日见闻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前两天上海雨后出现了绚丽的双彩虹……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我们文化从业者当下的心情最为恰当。”7月1日上海开放博物馆、美术馆等首批文化场馆,一早就在门口迎接观众到来的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感叹“此刻很幸福”。
 
  矗立在黄浦江畔的浦东美术馆,是上海知名艺术地标。1日上午10点,7岁男孩李崇一在奶奶陪伴下走进浦东美术馆一楼大厅。守候已久的李旻坤上前欢迎第一位小观众,还送给他一套文创礼品。
 
  一旁的奶奶介绍说,李崇一年纪虽小,但平时很喜欢看展览。疫情期间,他对浦东美术馆的“镜厅”和观景平台一直念念不忘,看到美术馆恢复开放的消息,他们就抓紧时间过来了。
 
  “疫情对展览肯定会有一些影响,不过我们正在努力调整档期。可以预见,各种各样精彩的、重磅的国际国内艺术大展很快会接踵而来。”李旻坤告诉记者,重新开放之后,浦东美术馆正在一楼中庭布展大型艺术装置,同时筹备英国泰特美术馆的最新大展,7月8日还将喜迎浦东美术馆开馆一周年“生日”。
 
  上海博物馆也于1日重新对公众开放。上午8点,就有不少市民保持社交距离排队入场,全天预约观众人数逾2000名。
 
  “和观众分别113天……希望市民们能在上博的宝藏展厅里寻回快乐!”站在南门口迎接观众的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微笑宣布,就在这个7月,上博将有两大新展揭幕,分别是“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如果说恢复餐饮堂食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重燃,文化艺术活动的强劲复苏则映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活力姿态。记者了解到,随着上海有序逐步开放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在内的8类文旅场所,这座城市正在倒计时迎接文化艺术重磅展览。其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揭幕“梵克雅宝:时间、自然、爱”;上海久事美术馆将举办备受瞩目的“乔治·莫兰迪展”。(记者孙丽萍、张梦洁)新华社上海电
 
石家庄城市建设:惠及民生做“加法”
石家庄城市建设:惠及民生做“加法”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石家庄7月3日电(记者闫起磊)家门口的球场变多了,街边的公园更美了,长期存在的违建拆除了,多年的断头路打通了……近两年来,石家庄市民看到发生在身边的可喜变化越来越多,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临近傍晚,石家庄市长安区智慧体育公园里,已有许多居民前来纳凉、健身。“以前,我们这一带的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稀缺,附近缺少活动场地,现在,新建的公园功能设施齐全,吃过晚饭来打打球,走走路,出出汗,感觉很舒服。”前来锻炼的市民张恩茂说。

  新近建成开放的智慧体育公园占地约70亩,配有2个标准化篮球场、3个半场篮球场、2个网球场、9张乒乓球桌,设有趣味健身区、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还有800米环形跑道和350米慢走步道。若不是公园里保留下的老厂房和其他工业遗迹,很难想象这里原是石家庄煤炭机械厂搬迁后的废弃厂区。

  智慧体育公园是石煤机城市更新项目先期投用的一个板块,这个项目杜绝高强度房地产开发,专门拿出60%以上的地块规划建设工业遗址保护区、公建配套区、现状保留区等功能分区,优先保障公服设施用地,努力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

  近年来,石家庄市确立了在二环内做“减法”、二环外做“乘法”的城市建设新理念,强化容积率刚性管控,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

  石家庄市推动实施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的4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将存量土地和拆违腾空土地,优先用于补充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休闲养老、公园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给开发强度做“减法”的同时,努力为民生做“加法”。

  今年以来,石家庄市民发现,路边、街角、公园旁多了很多球场,这些球场因地制宜,随形就势,有的虽然只有半块场地,有的尺寸不规则,但并不妨碍市民锻炼的热情。

  痴迷篮球运动的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学生邵诚博,经常约上几个同学,来到位于桥西区中华南大街与裕华西路交口东北角的万象天成街头篮球场打球。他们都在附近居住,学校离这里也仅一路之隔。

  “这里场地多,篮网也定期更换,还能实现全场半场自由选择,晚上还有照明灯光,体验感特别好。我们大多是周末来打球,马上就要放暑假了,来练习的时间就更多了。”邵诚博说。

  在桥西区煤市路社区海棠院小区南门外新建的门球场里,经常能看到十几位老年人谈笑风生,挥杆击球,68岁的张晓山老人时常约老朋友一起来锻炼。他说:“场地里草坪质量好、平整度高,防雨防晒设施齐全,四块场地连成一片,可以说是专业级的场地了,我们都很喜欢。”

  煤市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康乐介绍,以前,这片场地是杂草丛生的闲置空地,经常有随意停放的车辆,现在建成了拥有四个标准化门球场及两个篮球半场的社区球类综合场地,受到大家欢迎,还掀起了一股健身热潮。

  为加快补齐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打造市民家门口的“运动圈”,石家庄市利用拆违腾退地、公园绿地、街旁空闲地以及城市广场等,规划建设了一大批球类运动场地。今年将计划建设200个以上球类运动场地,目前已建成投用80多个。

  同时,石家庄市还推出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举措:清理规范停车场,大量增加免费、错时停车泊位;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老”居民也能过上“新”生活;打通“断头路”,畅通城市运行“微循环”;全面整治提升小街巷,打造精品街区;拆除超千万平方米私搭乱建和违章建筑,维护城市建设秩序和环境……

  石家庄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石家庄市将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继续盘活城市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拆违腾退地块、国有地块,增绿扩绿,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停车场等民生设施,努力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配套服务于社会。

 
鄂西山区见闻:村里有了“评理说事员”
鄂西山区见闻:村里有了“评理说事员”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本报记者谭元斌


  “都是乡里乡亲,我们要以和为贵!”“虽然砍错了,但他并不是故意的,双方都退一步吧!”……

  今年3月28日,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茅田乡三道岩村,经“评理说事员”樊振碧、薛月芝、龚文珍耐心劝说,一出剑拔弩张的纠纷当场化解,涉事双方握手言和。

  评理说事员是活跃在当地乡村生活中的一个新群体,他们多是党员、老教师、退休干部、民辅警、法律顾问、村民代表、乡贤能人等,在村民中具有较高声望,受村里选聘承担乡风文明监督、矛盾纠纷调解、法律知识普及等职责。

  这是茅田乡为提升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出的一项法治乡村建设创新探索。在三道岩村,村民代表樊振碧、护林员薛月芝、安置小区管理员龚文珍众望所归地走上了评理说事员的“岗位”。

  3月28日上午,三道岩村一位村民请工人到山上砍树做建房材料,由于其未到现场,工人不清楚山林地界,错把另一位村民的树木砍了十多根,两位村民起了争执。得知消息后,樊振碧、薛月芝、龚文珍迅速赶到现场,分头做两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前者现场承认错误并向后者道歉,将砍下的树木原数送还。后者接受道歉,不要求其他补偿。

  “他们把事情处理好了签订调解协议时村支两委才知道。”三道岩村党支部书记袁秀兰感叹说,以前类似的纠纷发生后,全部由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处理,牵扯了村干部大量精力;现在有了评理说事员,“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做更多其他的事!”

  作为村里的一分子,“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评理说事员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杯茶、一席话,很多难题顺理成章就破解了。这个乡村生活中的新角色,让很多村民眼前一亮,羡慕不已。当上了评理说事员的村民,更是满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作为评理说事员,村民信任我,有的老百姓半夜2点多在家里吵架都会打电话找我去评理。有这份信赖,没有报酬也值得!”太和街评理说事员张国英说。

  为了让评理说事员的工作更规范更高效,茅田乡推动各村组建了评理说事团队,出台了评理说事公约,组织了专门业务培训,并给评理说事员颁发了聘书。此外,还通过定期评选“金牌评理说事员”、兑现调解奖补等措施,让他们得到充分激励。

  “用群众的力量管理群众,让村民评说村民的事,由村民信赖的邻居和身边人做工作,更容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茅田乡党委书记范妮说。

  “我们的目的是在党建引领下,用小创新解决大问题!”建始县委书记张渊平说,评理说事员已在全县推广,截至今年6月,建始县累计选聘评理说事员2162名,开展评理说事1000余场,化解10年以上矛盾纠纷58件。

 
上海进京列车开行逐步恢复正常
上海进京列车开行逐步恢复正常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上海7月3日电(记者贾远琨)记者从铁路上海站了解到,7月2日起,上海进京列车开行逐步恢复正常,根据计划每日开行27趟,以高铁列车为主。进京旅客仍需查验“北京健康宝”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记者采访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上海单日开行进京列车最少时为每日1趟。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上海进京列车开行正在逐步恢复正常。26趟列车已于7月2日恢复开行,此外,G142次列车自7月4日起恢复开行。

  随着暑期运输高峰的到来,长三角铁路部门出台暑运方案,预计自7月1日至8月31日,长三角铁路暑期发送旅客有望超1亿人次。

  为保障疫情防控和运输畅通,长三角铁路部门实施“一日一图”,根据客流情况动态调整运输方案。在客流高峰期,对高铁和普速线路实行高峰运行计划,并根据客流需要,适时启用28对周末线列车和58对高峰线列车,全力满足旅客出行需要。

 
云南普洱:当青年创业遇上百年咖啡文化
云南普洱:当青年创业遇上百年咖啡文化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郑博非、曹梦瑶、马淮钊)在云南省普洱市的思茅古巷,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怀揣着振兴咖啡产业的理想,返乡创业。

  第一次创业开花店成功后,凭借赚取的“第一桶金”,二次创业的普洱市青年杨帆来到当地古老的历史街区寻找咖啡馆的店址,历史学专业毕业的他一眼便看中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三进院落。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杨帆想让每一位客人都感受到100多年前普洱本地人的生活和文化气息。

  据资料考证,云南咖啡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谈到选择开设咖啡馆的初衷,杨帆感慨:“普洱有三宝,然而除了普洱茶和石斛,很多人都不知道普洱也有历史悠久、品质良好的咖啡。”

  杨帆选择咖啡产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电影《一点就到家》的启发。杨帆希望自己能像影片主人公李绍群一样,在传统的种茶道路上另辟蹊径,带动村民种植高品质的咖啡鲜果。

  2021年,杨帆和创业伙伴一同创立一草巷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保护普洱老街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精品咖啡加文旅的品牌。

  与杨帆一样,普洱市创业青年杨鸿简也致力于在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和技术基础上引入新思维。

  作为“咖三代”,杨鸿简的祖父、父亲是普洱最早一批从事规模化咖啡豆种植的农户。杨家所在的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种出的咖啡豆质量高、投产时间短,但是受咖啡期货交易价格浮动的影响,咖农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这几年市场对于咖啡的热情不断升高。”杨鸿简说,要突破大公司在价格上的垄断地位,如何增加咖啡豆附加值是重点。

  带着从小对咖啡种植怀有的深厚感情,杨鸿简在2020年辞去教师职务,回到家乡打造咖啡和文旅结合的野鸭塘河谷庄园。

  不同于父辈粗放的种植方式,为了保护庄园环境,杨鸿简和合作伙伴在开垦完的田边种上树木,既修复森林植被,又防止病虫害发生;增加日晒等咖啡处理方式,减少因水洗鲜果而产生的大量污水,改善周围河水水质。

  大开河村独特的种植历史和环境,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来到庄园,帮助提升咖啡豆质量,义务为周边咖农普及咖啡果处理方式,讲解咖啡文化。

  2021年,通过与周边咖农合作销售高品质熟豆等产品,杨鸿简让咖啡的附加值大幅提高。

  杨帆的咖啡馆临街而开,在窗户外面设几张高脚凳,顾客不用走进店里,坐在店门口就可以直接消费。“通过这种户外餐桌的设计,希望喝咖啡能像喝茶那样成为大众化的习惯。”杨帆说。

  “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除了高品质的普洱茶,云南也可以产出高性价比的咖啡。”杨鸿简说。

 
汕头牛田洋特大桥主桥合龙
汕头牛田洋特大桥主桥合龙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这是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正在建设中的广东汕头牛田洋特大桥(6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6月30日,广东汕头牛田洋特大桥主桥成功合龙。
 
  牛田洋特大桥是牛田洋快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主桥全长955米、主跨468米,两个水中主塔塔高均为182.9米,目前为粤东境内主塔最高、跨度最大的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大桥上层为双向8车道一级公路,下层为双线跨座式轨道交通。
 
  牛田洋快速通道由中铁大桥局承建,是连通汕头榕江南北两岸、完善粤东城市路网系统的快速通道。全长15.8公里,主线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是广东省和汕头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西藏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
西藏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空中俯瞰西藏博物馆新馆(6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日前,记者获悉西藏博物馆新馆将于近期开馆。由国家投资6.6亿元实施的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于2017年10月奠基动工,历时近5年,是西藏自治区一项重要文化惠民工程。

  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10月落成开馆,是西藏唯一一座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新馆项目总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3层,包括陈列展示区、藏品保管区、公共服务区、文物保护研究区等,新设儿童体验馆、文创体验馆、4D影院、观景平台、茶坊等教育和服务设施。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多地“夜经济”点亮城市生活,点燃消费潜力
多地“夜经济”点亮城市生活,点燃消费潜力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夜幕降临,烟火升腾。位于陕西西安龙首村的红街夜市香味四溢,来往游客摩肩接踵,一家陕北羊蹄摊前排满了等候的食客。

  “最近生意好了许多,每天晚上可以卖200多个羊蹄。”35岁的摊主何摞来自陕西榆林,在这里摆卖家乡小吃已有两年多。他说,3月中旬西安疫情好转后,生意就慢慢恢复了。

  近期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随着夏日来临,西安、湖南、四川等多地“夜间经济”正显现活力。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说,“夜经济”激活了消费潜力,对促进经济复苏起到良性作用。

  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需求,中国出台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夜间经济”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动能。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5方面20条政策举措,要求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表示,此举着力破除消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为“夜间经济”发展和提档升级带来了更多可能。

  餐饮消费是“夜间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截至目前,成都、哈尔滨、南京等地均出台各项政策支持餐饮外摆。

  湖南省商务厅近期公布措施,支持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街区设立防疫户外餐厅,重振城市街道消费活力。

  记者走访长沙多个“网红”夜市,不少餐饮店主对这一政策表示期待。他们表示,在夏天允许餐饮外摆,对于餐馆的业绩提升,具有非常直接的帮助。

  在西安,6项支持“户外经济”和“夜间经济”的发展措施于5月底出台,其中包括允许具备条件的商业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在夜间规定时段外摆经营,适当延长夜间营业时间等。

  得益于政策支持,每到夜晚,红街夜市统一装修的摊位灯带亮起,规范化的经营让商户生意更红火了。“过去沿街推车叫卖,现在固定下来,生意好做了,顾客也好找了。”何摞说。

  在发展“夜间经济”过程中,良好的管理规范和服务机制必不可少。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不少城市打造特色“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夜间经济”地标及“夜消费”商圈,并通过“文商旅体”跨界融合,提升“夜间经济”活力。

  在长沙市湘江西岸的渔人码头,900米长的水岸线让壮丽江景一览无余。在当地区政府的区域环境治理和“一江两岸”城市照明工程的提质改造下,一个更加开放、有序、活跃的“夜间经济”正徐徐铺就。

  在聚味瞿记渔人码头三店的外摆用餐区,市民王明和朋友吃着小龙虾。“在江边吃夜宵,吹着晚风,看着江景,真是一种享受。”他说。

  2019年,长沙市“夜经济”最为繁荣的天心区成立了湖南省首个“夜经济”服务机构——长沙市天心区夜间经济服务中心。

  在“夜间经济”运行中,商家与消费者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消费者投诉、垃圾清运等,中心工作人员接到反馈后都会在值班期间尽快处理,或在次日将问题移交相应的职能部门。

  万喆指出,在社会经济秩序有韧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夜经济”的繁荣景象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有较大复苏空间。

  (记者张玉洁、孙毅、张健、李亚楠、叶挺、熊嘉艺、胡拿云)   新华社北京电

 
西安:“夜间经济”推动文旅市场消费新升级
西安:“夜间经济”推动文旅市场消费新升级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据新华社西安电(记者李亚楠、张健)红街夜市是西安市有名的一条“宝藏”夜市,500多米长的街上汇集了50多家小吃。“这里太热闹了,桌子太少人太多,好不容易才抢到个位置。”第一次来红街夜市的大一学生冯嘉瑞说。

  红街夜市只是西安发展“夜间经济”的一个缩影。5月底,西安市多部门联合出台措施,支持“户外经济”和“夜间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允许具备条件的商业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在夜间规定时段外摆经营,适当延长夜间营业时间等。

  6月9日,西安市启动第三届“长安夜·我的夜”夜游嘉年华活动,为市民推荐了14条夜游线路和20个夜间特色文旅消费空间,策划了满足市民和游客不同需求的夜间文旅活动50项。

  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余亚军说:“‘长安夜·我的夜’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夜间旅游文化品牌,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了夜游新体验,同时不断发掘夜游新场景,推动文旅市场消费新升级。”

  距离西安钟楼不远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也是年轻人的“朋友圈新宠”。街区依托百年秦腔剧社易俗社,以秦腔文化为特色,打造了一条集秦腔演艺、老字号美食、国潮新零售为一体的文化步行街,被陕西省商务厅认定为“2021年省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说,西安“夜间经济”形成了项目丰富、文化高度融合、多集群规模的西安“夜”色。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夜间经济”打开了慢生活时段的消费潜力。

  如今,西安的“夜间经济”正在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夜食、夜游、夜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

 
“后备厢集市”带旺太原夏日“夜经济”
“后备厢集市”带旺太原夏日“夜经济”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每天傍晚6点左右,在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长风·国贸第六馆的一片空地上,陆续驶来的私家车一字排开,打开后备厢、挂上氛围灯、支开摊位桌、摆出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一会这里变得异常热闹。

  28岁的高琪琪在太原经营着一家蛋糕店,无意间在网上刷到这个“后备厢集市”,闲不住的她抱着玩玩的心态摆起了摊。几天下来,她不仅增加了收益,还收获了友谊,摆摊成了她的快乐源泉。

  “这里的年轻人特别多,我在这里结识了一帮好朋友,大家会坐在一起,吃个甜品、喝点小酒、撸个串,聊一聊最近的状况。我每天一想到要出来摆摊就会很兴奋。”高琪琪麻利地搬出桌子、椅子,摆出四盒不同口味的提拉米苏,笑着接待来往的顾客。

  据山西省商务厅厅长王宏晋介绍,为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提升城市“烟火气”,省商务厅整合步行街、一刻钟便民商圈、夜经济生活集聚区等线下实体商业资源,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一揽子”促消费活动,加快推动引导全省各地夜经济集聚区健康发展,让“夜经济”成为提升城市活力的新引擎。

  “后备厢集市”由于方式新颖灵活,又适合市民夏日休闲消暑的习惯,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业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

  中央财经大学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军说:“这种方式投入小,灵活性强,门槛低,回本快,对城市烟火气的回归、消费潜力的释放都有积极影响。”

  面对疫情之下的经济压力,“后备厢集市”提供了一个兼职选择。记者发现多位摊主利用晚上下班时间兼职摆摊。

  27岁的张晋宇从事工程行业,受疫情影响,生活压力比较大,他便尝试加入“后备厢集市”售卖凉面。凉面是预制食品,容易上手,而且在炎炎夏日比较受欢迎,平均每天都能售出30多碗,一天的利润最多能达200多元。

  “后备厢集市”与商圈达成合作,互利共赢,不仅为商户创造了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也为商圈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烈火牛肉”的摊位一天的营业额最多能达2000元;冰粉的摊主一天能卖50份冰粉,营业额可达500元;面皮的摊位一天的营业额最多可达800元。

  “后备厢集市”在“贩卖”人间烟火气的同时,这种新鲜的经营业态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

  “我家就住在长风·国贸第六馆附近,这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太原市民张女士说。也有市民说,自己很喜欢这个集市,因为很方便,逛街逛累了就能吃到小吃,但大家也会担忧集市的环境卫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山西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洁忠说:“长风·国贸第六馆是我们运营管理的项目,我们积极做好对‘后备厢集市’的管理工作。我们要求商户实行实名认证以及提前预约制度、统一办理健康证、监督食品商户的食品安全、保持良好卫生条件、规范用电安全等措施。”

    (记者张磊、王怡静、薛宁婧)

     新华社太原7月2日电

 
“夜经济”为重庆发展添动力
“夜经济”为重庆发展添动力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消费者在重庆九街有个单位文创街区一餐厅用餐(6月5日摄)。今年以来,山水之城重庆在努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优化业态、改善消费环境,对多个特色夜市街区进行提档升级,强化商旅文融合,擦亮夜间经济品牌,将夜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动力。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银川:推动夜间经济绽放经济活力
银川:推动夜间经济绽放经济活力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7月2日,游客在宁夏银川市建发大阅城特色夜市购物。当日,第三届"宁夏夜绽生活节"在宁夏银川市建发大阅城中街拉开帷幕,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城市夜生活。据了解,本届“夜绽生活节”将持续到9月4日,以“夜游、夜娱、夜购、夜食、夜健、夜读、夜宿、夜展”八大场景,打造夜生活内容。
 
     新华社记者杨植森摄
 
新疆多举措助旅游市场升温
新疆多举措助旅游市场升温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日电(记者郝玉)进入7月,作为国内旅游热门目的地的新疆迎来旅游旺季。连日来,新疆铁路、民航、公路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前提下,陆续开通旅游专列,织密旅游航线,投运沙漠公路,不断提升出行体验,助推新疆旅游市场升温。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介绍,6月28日、29日,新疆铁路连发两趟旅游专列开启南北疆环游旅程,7月还将开行两趟“新东方快车”旅游列车,以及多趟南北疆环游专列;完成升级改造的“丝路天山号”高品质旅游专列将于7月18日出发。2022年,新疆铁路计划开行旅游专列102列。

  7月以来,新疆民航逐步增投多条旅游航线,方便旅客出行:推出9条旅游精品包机航线,打造航空旅游精品线路,游客可“打飞的”逛游新疆;南航集团特别加密乌鲁木齐至广州、西安、成都等国内热门目的地航班密度。

  此外,新疆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S254线尉犁至且末公路正式通车,且末县到库尔勒市的公路距离缩短了约350公里,游客自驾穿越中国最大沙漠又有了新的选择。

  为提升旅游体验,新疆还打造“游新疆”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提供预约购票、酒店预订、电子导览等服务,游客可享受“扫码即达”的新疆之旅。

 
“这笔钱解了我们燃眉之急” 留抵退税解除湖南一家“小巨人”企业之困
“这笔钱解了我们燃眉之急”
留抵退税解除湖南一家“小巨人”企业之困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周楠)“821万元!”日前,湖南龙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账户收到一笔退回的税费,公司副总经理熊佑文忍不住喊出一声:“二期产能释放可以加速了!”

  位于湖南省汨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龙智科技是一家电解铜箔企业,为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储能等产业提供关键基础材料,下游客户包括多家新能源车企。作为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不错,三期建设已列入日程表。

  但两个月前,情况开始不妙。“疫情导致一些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下游企业减产甚至停产,我们的订单减少,成本也在增加,利润同比下降70%左右。”公司董事长廖中良算了一笔账,去年生产1吨铜箔,利润为1万多元,今年只有2500多元。

  “更糟糕的是,不但订单和利润减少,对方还无法支付现金,导致我们拿不出足够资金,去足额采购原材料。”廖中良说。

  眼下正是龙智科技二期完成建设、产能释放的关键时期,库存原料和在制产品的数量快速增加,流动资金需求量很大。

  在公司管理人员头疼之际,税务部门工作人员上门送来好消息。“今年出台了新的留抵退税政策,你们能够享受,应该有一大笔资金退给你们。”经常来公司的国家税务总局汨罗市税务局第二税务所副所长伏希宁说。

  伏希宁现场办公,帮助龙智科技整理好资料,提交了留抵退税申请。税务部门特事快办,两个工作日就走完流程。

  “这笔钱解了我们燃眉之急。”眼见821万元打到账户上,廖中良长舒一口气,“赶紧采购原材料,预计二期产能下个月可以完全释放,每天产值比前期能翻1倍。”

  “在享受留抵退税的基础上,还能叠加享受研发加计扣除、环保节能减免所得税等政策。”熊佑文说,受此激励,公司将减免费用直接投入研发,研发占营收比例较去年提升约1个百分点。

  “今年6月至12月,公司还会有一笔留抵退税,将会为我们三期项目启动提供更大的支持。”留抵退税为企业解了困,廖中良对下半年的发展有信心。

 
沈阳农商行完成辽阳农商行和太子河村镇银行承接工作
沈阳农商行完成辽阳农商行和太子河村镇银行承接工作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沈阳7月3日电(记者丁非白、李延霞)记者从辽宁银保监局了解到,为切实保护广大存款人合法权益,7月2日,沈阳农商行顺利完成了辽阳农商行和太子河村镇银行网点、人员、存款的承接工作。承接工作平稳有序,各营业网点正常展业,各项业务正常办理,资金安全、交易安全不受任何影响。目前,全省地方法人银行资金充足,运行平稳。

  下一步,中国银保监会将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支持、配合辽宁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发展,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再造一个绿色油田”:辽河油田开采现场见闻
“再造一个绿色油田”:辽河油田开采现场见闻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沈阳电(记者牛纪伟、白涌泉)“咣、咣、咣!”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中国最北海岸线,走进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近年来新探明的千万吨级油藏双229块洼128井区开采现场,工人们围绕着足足有19层楼高的钻井,正在紧张地开展正式采油前的钻井工作。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是知名的稠油生产基地,曾是我国第三大油田,为祖国的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立下汗马功劳。1986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后,一代代辽河油田人接续创造辉煌,至2021年已连续36年实现稳产1000万吨原油。

  近年来,绿色、创新成为辽河油田实现稳产的秘诀。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双229块洼128井区的开采就采用了碳驱油碳埋存先导试验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还计划注入与埋存二氧化碳数百万吨,可谓既高效又环保。

  如今的油藏开采现场非常干净、整洁。“我们给井架穿上了绿色外衣,这是环保防油网。”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井二公司施工队平台长陈振指着钻井说,为降低柴油用量减少碳排放,施工队采用接入网电方式,来代替柴油机发电,这不仅减少了柴油用量,而且还可降低设备噪音,更加绿色环保。

  离开双229块洼128井区,记者又来到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海南二号站,海风习习中,20余台“长颈鹿”抽油机“磕头”作业的憨萌动作,让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织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这里处于斑海豹、丹顶鹤与黑嘴鸥的栖息地,生态作业、环保作业是第一要务。”海南二号站党支部书记闫亮说,每年斑海豹来这里过冬时,采油队的队员都会格外注意海滩,如果有“落单”的斑海豹,队员会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并配合救助。

  记者离开海南二号站时,已经潮落,海边露出砂石与淤泥,黄色的输油管线好似为海滩镶上了一道金边儿,像一条警戒线在提示,一面是适度开发,一面是保护珍惜,生态平衡、和谐发展输送着可持续的幸福。

 
筑根基 拓渠道 兴科技 南方粮食主产区生产一线见闻
筑根基 拓渠道 兴科技
南方粮食主产区生产一线见闻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周楠、水金辰、陈春园)盛夏时节,稻穗随风摇曳。眼下,我国南方粮食主产区的湖南、江西、安徽等地陆续迎来早稻夏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拓宽粮食增产渠道,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坚实保障。

  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清泉家庭农场农场主崔苏琅直播的水稻,已经长出十多公分。这是他在新平整的高标准农田里首次种植水稻。

  安徽铜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曾经小田种植居多。去年9月,崔苏琅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00余亩耕地进行了土地平整,并在田间修建了便于机械种植的机耕路。“土地平整了,最大的一块田面积达到8亩,大型农机就能在地里运转自如。”崔苏琅说。

  《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安徽省要建成6750万亩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湖南省汨罗市大荆镇金龙新村的种田大户伍雄浩,一早就在晚稻秧田里忙碌着。旁边,在他的756亩高标准农田里,早稻由绿转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一阵风吹过,掀起层层稻浪。

  今年,伍雄浩流转的农田里全部种了双季稻,3月上中旬开始育秧,经过三个多月的精耕细作,预计7月初可迎来“首割”。

  早稻丰收在望,晚稻“万事俱备”。伍雄浩算了一笔账,今年早稻长势好,预计每亩有1170元的收入,除去成本,再加上每亩290元的种粮政策补贴,他大概能增加收入近30万元。

拓宽粮食稳产增产渠道


  “收割完油菜,正好是再生稻插秧期,插一茬秧,收两次稻,粮食产量不比双季稻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杨溪乡大塘村党支部书记左丁祥说。

  主抓水稻,轮作油菜;保播种面积,算增收账。江西以“粮油双料大户”为主体,统筹用好政策项目资金,大力推广“双季稻+油菜轮作”等种植模式,在土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油菜生产,保障国家粮油安全。2022年,江西夏收油菜面积有望创近7年来新高。

  “淘小甸”牌大米,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杨圩村的自有品牌,今年已售出“淘小甸”牌大米超11万斤。记者在寿县杨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看到,厂房的一边是大米加工区,另一边则是电商服务中心。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说,“自打开展二产、三产以来,大家种粮的效益直线上升。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2.6万元,今年预计超过200万元。”

  这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大托管”——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再将土地“委托”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通过这一改革,杨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程托管农户土地6000余亩,不仅大型机械、现代农业科技能够得到充分应用,还可以统筹粮食品种、拓宽粮食稳产增产渠道。

  “今年夏种种足种满,水稻、玉米、大豆一共播种超5500亩。”张宇说,产业链延伸也是近年来杨圩村探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种方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采购,农民种粮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现代科技助力优质高效农业


  科技兴,农业兴。

  玉米地里飘“豆”香,田里3排大豆、2排玉米带状间作……记者近期在湖南省汨罗市大荆镇看到,玉米、大豆长势良好,田间管理有序展开。

  “我们按照3排大豆、2排玉米带状间作,大豆吸肥力少,还能起到固氮的作用,现在地里的玉米穗大结籽多,而且大豆长势好、荚果多。”大荆镇供销合作社负责人游义告诉记者,今年大豆玉米间作,亩产可增加540元,总收入可增加27万元。

  记者采访发现,使用无人机,大面积的机械化、标准化作业,成为粮食主产区生产“标配”。

  在江西鹰潭市余江区惠民水稻种植合作社的稻田里,农业植保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合作社负责人张自华说:“现在一台无人机两分钟就能喷洒完一亩地,效率比过去人工提高了10多倍,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0元以上。”

  余江区被列入江西省农业无人机补贴试点地区,每购买一台农业无人机可补贴3万多元。30多岁的张自华创办了惠民合作社,自筹资金加上政策补贴,购买了全套农机设备,合作社2000多亩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近年来,江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1.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

 
从“不毛地”到“稻谷香” 黑龙江省盐碱地改良利用见闻
从“不毛地”到“稻谷香”
黑龙江省盐碱地改良利用见闻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哈尔滨电(记者韩宇、侯鸣、杨喆)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中,嫩绿的稻苗已长到20多厘米,蓝天映在水中,耳畔不时传来阵阵鸟鸣声。

  站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这片广阔稻田前,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以前的这片“不毛地”如今竟能绿意融融、风送稻香。

  曾经,盐碱化被人们称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不仅长不出粮食,甚至“寸草不生”,农民只得“望地兴叹”。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介绍,黑龙江省盐碱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是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成分为主的苏打碱土,盐碱含量较高,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安达、肇东、肇源、富裕、杜蒙等17个县(市)。

  “我们多年来一直研究盐碱地改良,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投资数千万元,最终成功改良了约3万亩盐碱地,用来种植水稻,现在水田的平均亩产可达到1000斤。”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云楼介绍,企业改良盐碱地的主要办法是“水洗”,即用大量水浸泡、冲洗盐碱地,同时辅以养殖鱼蟹,降低土地盐碱度,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状况和生态环境。

  除水田外,黑龙江一些地区也在进行改良盐碱地种植旱田的实践。

  在大庆市林甸县合胜村,记者望向道路两旁的耕地,土壤表面有些泛白和裂纹,踩下去有点“脆”,而下层的土质比一般土壤更黏。

  “我们主要通过不断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来改良盐碱地。”林甸县合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跃武介绍,合作社目前种植2.3万亩pH值在7.8到8.2间的轻度盐碱地,以前一亩玉米只能打八九百斤,现在能打1000多斤。

  在一块盐碱地里,由于盐碱度不同,中轻度的地方可能会长出一些杂草或可用于种植粮食,重度盐碱的地方则“寸草不生”,看上去有一块一块的泛白,类似土地的“斑秃”,被当地百姓称作“碱包”。“经过改良治理,现在‘碱包’基本看不见了。”韩跃武说。

  记者驱车来到盐碱地“重灾区”安达市第一原种场二分场,这里大部分盐碱地被用作牧场。

  “这片地属于重度盐碱地,近些年每年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现在大豆一亩地能打200多斤,玉米能打上千斤。”安达市第一原种场二分场种植户王海彬说,“这片地如今不光可以放牧,也能长出粮食了!”

  在改良盐碱地的同时,一些科研机构也在攻关耐盐碱作物品种开发及栽培技术,取得一定成效。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安达农业科技园区内分布着水田和旱田,水田四周布有沟渠,试验田每隔一段便插着一个牌子标明种植品种,大豆、玉米、高粱……

  “我们这里仅大豆就种了2000多个品系,还有一些粮食牧草等,这片地的pH值在8.3左右,在这里可以测试一些种子的耐盐碱性。”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安达农业科技园负责人孔祥清说。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杜吉到介绍,经过多年研究试验,学校已筛选玉米、大豆、水稻及杂粮等耐盐碱种质资源200余个;同时开展重度盐碱地改良肥料开发、盐碱型中低产田增效肥料开发,初步筛选3个耐盐碱种株研发新型复合生物菌剂。

  “盐碱地改良是落实‘保面积、保产量’的必要手段,可增加后备耕地,保证在粮食主产区守好耕地红线。”杜吉到说。

 
东营市河口区:农村“三变”改革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东营市河口区:农村“三变”改革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王志


  盘活闲置资源奏响“前奏曲”、抓活优势产业奏响“进行曲”、激活组织力量奏响“协奏曲”……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奏响了乡村振兴交响曲。

  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生产效率低,且撂荒现象明显,不利于农民增收致富。自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以来,河口区坚持党建引领,党组织带头,鼓励村民以土地、现金等方式入股,把闲散土地集中起来招商引资,激发发展活力。

  当前,河口区共有46个行政村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各村因地制宜,盘活滩涂1.2万亩、耕地5.5万亩、水面5500亩,成立土地、劳务、置业、旅游等股份合作社达到183家。“三变”不仅打开了致富之门,也打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的乡村振兴“黄金锁”。

  “三变”引领,沃土生金。河口区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切入点,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甘薯等特色产业,先后实施“鸣翠人家”百合现代农业产业园、黄河三角洲河口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等33个重点项目,打造5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8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各类产业加速向片区园区集聚,抱团发展让村集体经济“热”了起来。

  班子强、产业兴、民心齐。日前,在六合街道荆家村的“三变”改革入股分红大会上,655名村民领到了第一笔分红,当次分红总额80万余元,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在两年前,这个村还是个软弱涣散村,村集体“债台高筑”、村内矛盾多发、村级事业发展一度停滞。

  “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切实实惠,让群众分享改革红利。”河口区委书记赵书刚说。据了解,河口区通过“三变”改革,先后为3.3万名农民群众带来分红5331万元,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58.82亿元,同比增长9.6%,农业发展展现强劲动力,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稳固。

 
麦秆画里话丰收
麦秆画里话丰收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眼下,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的夏收已结束,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草艺斋”工作室,孙玉荣等七八个村民忙着挑选用于制作麦秆画的麦秆。

  “麦收刚过的麦秆长、亮、薄、软,非常适合做大幅的麦秆画。我家6亩多麦子,今年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比去年每亩多收将近200斤,一亩增收了300多元。我用自家地里种的麦秆做成的《三牛图》,还能再卖两千多元,真是双丰收。”60岁的孙玉荣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看到,这幅全部用农业废弃物麦秆做成的《三牛图》,耕牛浑身金黄,牛角高昂,牛蹄有力,与丰收的麦浪浑然一体,栩栩如生。

  高唐是种粮大县,受去年秋汛影响,全县冬小麦大面积晚播,苗情整体偏弱。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说,当地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对农民进行小麦追肥、镇压等促弱转壮关键技术指导。今年全县收获小麦78.4万亩,平均亩产1058.5斤,比上年亩均增产25.5斤,小麦总产量达到41.5万吨,实现夏粮大丰收。

  “在普通人眼里没什么用处的麦秆,经过我们这些农民‘画师’之手,被制作成一幅幅题材各异的麦秆画,成了能生钱的‘金麦穗’。”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李志海说。

  祖辈几代人传承下来的麦秆画制作工艺,过去李志海一直把它作为自娱自乐的手艺留存。从2018年起,高唐县文联与三十里铺镇政府扶持他成为乡村文化带头人,推动麦秆画产业化,逐渐在当地打造起农民足不出户的“指尖经济”。

  三十里铺镇在孙庄村为李志海安排了两间工作室,免费向村民们传授麦秆画制作工艺。

  “麦秆画融入国画、版画还有烙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想要制作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经过选材、剪段、浸泡、剖开、压平等12道工序。”李志海说。

  挑选麦秆是最关键的第一道工序。每年麦收时节,孙庄村的农民“画师”们都会在麦地里仔细挑选上成的麦秆,储备一年的创作用量。

  记者看到,选中的麦秆被一根根剖开,然后用刮刀将麦秆上的瓤反复刮除,使其光滑、厚薄适中。刮开后的麦秆还保持原先的卷曲度,再用熨斗彻底熨烫平整,用于粘贴使用。

  “学个手艺,不收学费,还给工钱。”60岁的村民曲广芹从去年起跟随李志海学习麦秆画,如今已能根据图样自己创作牡丹、雄鹰等作品。“农闲时在这里剪秸秆、贴个画,一天能挣50多元,心情甭提多好啦。”

  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皆是麦秆画的创作主题。“现在,小幅麦秆画的价格一般在百元左右,中幅的在千元左右,最贵的大幅作品价格在3000元至6000元。借助网络直播展示制作工艺和作品,今年孙庄村的麦秆画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李志海说。     (记者王志)

     新华社济南7月2日电

 
高山草场上的“优美牧歌”
高山草场上的“优美牧歌”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西宁电(记者骆晓飞、张宏祥、韩方方)高山白云,绿草蓝天,三五成群的牦牛在草地上悠闲吃草,不时还能看到初生的小牛犊打闹、撒欢……

  盛夏的优美村高山草场,一如村名,美不胜收!

  对当地牧民而言,时节过了夏至,意味着放牧又要转场了。

  6月28日,是优美村一社牧业点选定的转场日。优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尕拉旺扎早早地来到牧业点,带领牧工转场。

  “公牛要单独分群,从草棚的左边赶过去;初生小牛犊和牛妈妈分一群,赶到山上夏季草场上草最好的那一片……”从事了几十年的畜牧业,53岁的尕拉旺扎指挥起转场来,从容而有序。

  优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共有5个牧业点,在接下来的一周,所有这些牧业点上的牦牛都要转移到海拔更高的夏季牧场。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专门的草场,四季轮牧可以让草原得到休养和保护。”尕拉旺扎说,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制经营理念,将村里的大部分牲畜和草场集中起来,采取分群养殖、统一轮牧、统一出栏的管理方式,实现了畜牧业的规模化科学发展,同时更好地掌握草畜平衡,保护了草原生态。

  优美村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多乡,村里的草场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山纯牧业村。长期以来,以户为单位的传统放牧方式在这里代代相传。

  2009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优美村开始探索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但受传统思想和放牧习惯的影响,合作社运营之初,只有35户牧民加入合作社。

  近年来,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合作社逐渐壮大起来:2016年,优美村79户建档立卡户的产业到户资金全部投入到了合作社,随后在各类帮扶政策的支持下,合作社5个牧业点全部盖起了新畜棚,一社牧业点还盖起了近千平方米的储草棚。

  “全村可利用草场约27万亩,目前合作社共整合了17万亩,加入合作社的牧民达到了183户,合作社牦牛存栏已经超过了1700头。”尕拉旺扎说。

  2021年,优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仅养殖经营收入超过了140万元,分红超过70万元。

  同时,通过合作社集中经营,村里原来被“拴在”草原上的一些劳动力腾出来,他们外出打工,或者在县城照顾上学的孩子,开创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也提高了生活品质。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改变了草原生活方式,也让我看到从事新型的畜牧业是一个较好的职业选择。”24岁的尕玛才文说。

  尕玛才文在西宁的一所警校读书。今年他毕业后,看到生态畜牧业给草原带来的新希望,决定回到家乡创办家庭牧场。

  “杂多县是一个纯牧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还是要依靠畜牧业产业。”杂多县县长久文说,深入探索合作社经营模式,提升畜牧科技水平,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是牧区振兴的必由之路。

 
盛夏农忙
盛夏农忙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6月29日,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五大连池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大豆中耕除草作业。  新华社发(陆文祥摄)
 
大兴安岭林区: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
大兴安岭林区: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记者刘懿德、魏婧宇)颠簸的大巴车里,一群林业工人身上沾满了泥土和枯草,迷彩工作服已分不出颜色,但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一路上欢声笑语。这群在回家路上的林业工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5月初他们跨越700多公里,来到呼伦贝尔市参与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保护恢复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了1万亩造林任务。

  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属于大兴安岭生态保育工程中的一部分。大兴安岭林区春季造林最佳时期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天,为了抢抓造林时间,内蒙古森工集团在今年第一次启动了“远征”造林,调派阿尔山、绰尔等9个森工公司的1900多名林业工人赶赴额尔古纳河流域进行异地植树造林。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自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一批批“砍树人”放下了斧锯,转岗到森林保育、经营、管护、防火等岗位,变成了“看树人”。大兴安岭山更绿了、水更清了,青山绿水间出现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固定封存二氧化碳、保育生物多样性和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过程中形成了“绿色水库”“绿色碳库”“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和“净化环境氧吧库”4个生态库。据中国林业科学院专家团队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每年6159.74亿元。

  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林业局北岸林场第七小队工队长周义哲,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工作了30多年。周义哲回忆起自己刚工作时的情景说:“那时候正是木材生产最繁忙的时期,工队50多人,每年冬天生产木材2万多立方米,能装400节火车皮。”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试点后,木材产量开始下降,国有林区的职能定位开始从木材生产向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转变。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多年来,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林区面积增加了,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周义哲说,“野生动物的胆子越来越大,经常有狍子、棕熊‘光顾’我们的林场和森林管护站。”

  林区生态条件好了,为发展旅游业、林下经济等提供了基础。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全域大旅游”为目标,打造地标性森林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看美景、品山珍、赏林俗不仅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度假的选择,也吸引了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游客。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还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驯鹿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培育,打造林特产品生产基地。秋季层林尽染,林果成熟,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每名务林人通过林下经济就能增收3万多元。沙棘、山野菜、桦树汁等林下资源的研发生产工作也在推进中,林区将优化稳定产业链,打造自主品牌。

  最令人兴奋的是“森林保护好了,空气都能卖钱”。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探索实施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已达3070万元。

  从曾经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初步形成了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特种经济林、森林碳汇、绿化种苗等“1+N”绿色产业体系。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继续保持“双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继续保持“双降”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刘诗平)记者日前从水利部了解到,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显示,2021年度我国继续保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蚀和风蚀“双减少”态势,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向好,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水利部组织完成的2021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67.42万平方公里,较2020年减少1.85万平方公里,减幅0.69%。

  各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中度、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分别为172.28万、44.52万、50.62万平方公里,其中强烈及以上等级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降至18.93%,占比较2020年下降0.55个百分点。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打好水土流失“控增、减量、降级”组合拳。

 
从一个“草格子”到一套“好法子” 治沙又致富的双赢“密码”
从一个“草格子”到一套“好法子”
治沙又致富的双赢“密码”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治沙工人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柳毛子沙窝扎草方格(六月十六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杨植森摄
 
  新华社银川电(记者任玮)仲夏时节,进入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两边高矮不一的林草看不到尽头。在高飞的无人机镜头下,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的“绿色长廊”向毛乌素沙地深处延展,仿佛一条横亘沙海的“生命线”。换个角度,映入眼帘的则是规划整齐的果园、菜地、苗圃、设施大棚等,那里是白芨滩正在致力打造的沙漠田园综合体。

  时间倒回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白芨滩被沙漠步步紧逼,是毛乌素沙地里沙丘最密集高大的区域之一,沙漠距离黄河最近处只有5公里。

  “只要刮一场大风,沙子就上了房,有时与低处的沙漠连成一片,村民能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回忆说,当时沙尘暴、干热风等严重危及百姓的生产生活。

  为了生存、发展,人们决定挡住沙漠侵袭的脚步。1953年,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白芨滩防沙林场正式成立。过去几十年里,三代治沙人在这里艰苦创业、遏沙植绿,完成沙漠治理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挡住了沙漠南移西扩。

  治沙,需要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更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白芨滩经过治沙造林的实践探索,从最初的扎草方格治沙,逐渐形成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多种先进适用技术相配合的“1+4”治沙造林“技术套餐”。

  “我们针对宁夏春季少雨不适合种树,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的实际情况,推广了雨季穴播造林、人工模拟飞播造林、营养袋育苗造林等多种方法,有效克服了风蚀沙埋、天旱少雨等不利因素影响。”王兴东说,由过去单一、被动的治理模式变成综合、主动的治理模式,治沙造林效率明显提升,实现了“治一片、绿一片、成一片”。

  进入2000年以后,白芨滩以每年2万亩左右的速度治沙播绿,如今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6%以上。沙芦苇、沙冬青、柠条等311种植物在这里扎根,山鸡、野兔、狐狸等129种动物在这里落户。曾经一片荒芜的“生命禁区”,逐渐显现勃勃生机。

  不仅如此,白芨滩治沙人还总结出一套既治沙又致富的“好法子”——在沙漠腹地和沙区边缘分别营造灌木林、乔灌混交林,形成两道生态屏障,在这两大防护体系保护下发展沙区特色林果、设施大棚和生态养殖,并整合资源、产业优势和治沙精神财富,发展生态旅游业。

  “过去大家想的都是怎么让树在沙漠里活下来,从没想过有一天能靠沙漠富起来。”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泉管理站,职工哈淑梅过去20多年间亲眼见证了她不敢想的“奇迹”:种4棚沙漠蔬菜、6亩露地韭菜,经营5亩育苗基地,管护1000亩防护林,在养殖场托管3头奶牛领分红,每年收入超10万元。

  哈淑梅夫妻俩都是林场职工,这些年他们一边治沙造林,一边沙里“淘金”,用攒的钱在灵武市先后买了两套房。白天开车进沙区上班,晚上再进城回家,开启了“城乡结合”的工作生活模式。

  “沙区职工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生活也好起来,这是对他们过去几十年辛苦治沙的最好回报。”大泉管理站站长杨玉刚说,如今的白芨滩正在走上一条从防沙之害到用沙之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玛曲:黄河从这里清澈流过
玛曲:黄河从这里清澈流过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黄河流经的玛曲县境内湿地和草原(2019年6月2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张玉洁)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在藏语中,玛曲就是“黄河”的意思。

  夏天是玛曲最美的季节。放眼望去,青青草原,山花烂漫,清澈的黄河蜿蜒流淌。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玛曲草原沙化问题一度突出,水源涵养能力不断下降。

  玛曲的“黄河保卫战”从禁牧休牧和治理草原沙化开始。

  禁牧休牧是促进退化草原休养生息、加快草原植被恢复的主要措施。除了落实草原生态补奖外,当地还通过宣讲政策、观摩学习等方式,让牧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牲畜出栏、优化畜群结构等措施,可以为草原减负。

  “以前,牧民习惯把牲畜养得久些,牛一养就是四五年。其实,牛长到一定年头后,吃得多、长得慢,不划算,也加大了草场的压力。万一遇到自然灾害,损失更加惨重。我们引导群众加快周转,牛24个月就能出栏,草场压力大大减轻。”玛曲县草原工作站站长杨林平说。

  他介绍,2011年起,通过草原生态补奖等措施,玛曲累计核减超载牲畜110余万个羊单位,2019年达到草畜平衡。全县落实草原生态补奖的天然草原面积达1288.02万亩。

  “减畜后,眼见着草场恢复了,水也多了。”玛曲县阿万仓镇沃特村村民贡华尔说。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来说,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贡华尔家的2000亩草场在承包出去后成为景区,他在半百之年吃上了“旅游饭”。

  扎设草方格、覆土种植、防治鼠害……在保护草原的同时,玛曲多措并举,对业已形成的沙化土地和黑土滩退化草地等进行重点治理,成效显著。

  在一处河岸的沙化隔离带旁,玛曲县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马建云介绍:“这地方曾是高达10余米的沙丘。我们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灌木和草种,实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少了入黄泥沙量。”

  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玛曲累计治理沙化草地25.68万亩,沙化草地面积较治理之初下降了30%以上。

  矿业权退出、塌岸治理、入河排污口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系列措施让玛曲的“健康指数”不断提升。2021年,总投资50亿元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玛曲是受益地之一。为期3年的项目,将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

  监测显示,黄河干流流经玛曲的433公里内的径流量增加了108.1亿立方米,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2021年,玛曲国控断面的水质为Ⅱ类,水质评价为优。

  “草原湿地的调节,让黄河玛曲段愈发清澈,每立方米水的含沙量不足1公斤。”黄河水利委员会玛曲水文站站长晁代河说。

  当地多位受访者表示,生态环境保护须久久为功。对湿地萎缩、潜在沙化土地扩大等问题,仍须下大力气治理保护,进一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我们要进一步统筹各方力量,加强科技支撑,更好地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好玛曲这一草肥水美之地。”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金红喜说。

 
直击青海湖湟鱼洄游高峰
直击青海湖湟鱼洄游高峰

( 2022-07-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6月30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湟鱼跃起向上洄游。
 
 
  6月30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湟鱼在洄游。
 
 
  6月29日,在刚察县泉吉河内,一只棕头鸥捕捉到湟鱼后飞离水面。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盛夏时节,青海湖特有物种湟鱼(学名“裸鲤”)迎来洄游产卵的高峰期。洄游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从产卵到孵化,湟鱼鱼卵出苗率往往不足百分之一。
 
  沿青海湖北岸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泉吉河畔,大批湟鱼聚集在水势平缓的河道两侧,一只小鱼摇动着黄色的背鳍,奋力逆流而上,眨眼工夫便潜入水底,消失在视线中。
 
  在河畔浅滩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宏翻开碎石,一颗发白的鱼卵映入眼帘。“这是由于河流水量下降而搁浅的鱼卵,已经停止发育了。”
 
  张宏介绍,洄游过程中,除了过鱼通道上的层层考验,湟鱼还会面临断流搁浅、候鸟捕食、天气变化等生存风险。
 
  洄游期间,一条半斤大小的雌鱼可以产下数千枚卵,但能够发育为成鱼的却寥寥无几。张宏说,湟鱼生长缓慢,平均一年才长一两,“借助人工手段繁育鱼苗,培育到一定大小后再放归青海湖,可有效保护湟鱼种群数量。”
 
  狭窄河口是湟鱼通往上游淡水河的必经之路。一到6月,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捕捞队便会来到泉吉河等主要通道守候。拉网、捞鱼、采卵……捕捞队分工明确,平均每天要在现场完成数十万颗鱼卵的人工授精。
 
  在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的繁育车间,当天采集的受精卵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呵护下度过关键的一周。临近破膜时,鱼卵会被转移至圆形破膜缸,缸中的装置不间断地喷水推动孵化盒,以此模拟野外的水流条件。
 
  经过两周左右时间,鱼苗开始主动摄食,工作人员要准时给鱼苗喂食蛋黄、黄豆粉等搭配的营养液。张宏说:“这些‘鱼宝宝’育龄满一个月之后,将被运输到条件更好的西宁市进行培育,满周岁后放流到青海湖。”
 
  据介绍,在湟鱼洄游季,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要采集约3000万颗受精卵,才能实现每年增殖放流2000万尾鱼苗的目标。
 
  6月以来,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13名队员分赴主要洄游通道扎营,日夜蹲守,对重点湖区、路段、河道开展执法检查。
 
  “发生河水断流、湟鱼搁浅等情况后,我们会立刻联合当地群众开展救护,采取提桶端盆等方式将搁浅亲鱼运送到主河道中。”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队长格日尖措说。
 
  通过洄游路上的一场场“生命接力”,更多的湟鱼得以顺利产卵。截至2021年底,一度濒临灭绝的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达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近42倍。“湟鱼数量增加是青海湖生态改善的一大缩影,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平衡。”张宏说。
 
 (记者范培珅、陈杰) 新华社西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