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权威发布

新耕地上春耕图

(2022年03月15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耕地上春耕图

( 2022-03-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春耕备耕
 
  新华社南宁电(记者何伟、吴思思、王嘉伟)初春,八桂大地春耕备耕如火如荼,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在新耕地上播种希望,一幅别样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广西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加强新增耕地管护,筑牢粮食安全基石。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初步统计,2021年6月以来,广西补充耕地指标库中新增耕地数量19万亩,水田面积增加35万亩,粮食产能提升2亿公斤。

  从梧州市藤县象棋镇的高空俯瞰,曾经的低效残次林经过改造形成千亩梯田,种植的农作物很快会冒出新芽。

  “要把低效残次林开垦成耕地,山头、山脚都得带绿,中间还要系条‘绿腰带’,从而防止水土流失。”藤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股副股长严英兰说,“我们还设立5年管护期,持续给土壤施肥,保证土壤肥力。”

  广西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近年来,广西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着力挖掘新增耕地和粮食产能潜力,勾勒出一幅幅“我为家乡‘造’耕地”的图景。

  在贵港市平南县东华镇稻虾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内,千亩虾田波光粼粼,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万亩稻虾产业发展。不远处,尚未清运完毕的一块块石头堆成几座小山,是这片土地从撂荒地蜕变的有力见证。

  “先将桉树等砍伐清理干净,再将表层土挖起,把石头刨出来堆在附近,最后重新覆土并精心管护。”平南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负责人覃斌说。

  “以前这里土壤贫瘠,下面是石灰岩,根本种不了粮食作物。”东华镇人大主席高家斌说,全镇持续推进“旱改水”、土地开垦项目,近两年已完成土地整治面积865亩,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虾、稻鱼综合种养基地。

  平南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韦振良说,全县重拳治理耕地抛荒现象,鼓励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平南县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政府支持下,整治撂荒地1200多亩,用于建设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如今,附近村民获得每亩地年均400元的租金收入,每天80多人投入春耕生产。”合作社理事长廖柏奇说。

  玉林市博白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李荣向记者展示基本农田卫星地图说:“全县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分布零碎。我们开展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调查,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政策推进补充耕地项目,严禁耕地撂荒和防止耕地‘非粮化’。”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积极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三年攻坚行动,大力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建设,明确耕地占补平衡费用。相关部门干部多次深入调研,了解基层耕地保护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针对新增耕地入库,广西严把核定关,规定新增耕地应处于正常耕种状态,新增水田应保证连续三年每年至少种植一季水生农作物。

  为方便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原本在广东务工的平南县东华镇新田村村民韦梅连去年10月返回家乡。如今,凭借在家门口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打零工,她每月有约2000元收入。

  负责基地稻虾管护的村民苏林德告诉记者,现在每月基本工资4500元,加上加班补贴等,月收入可达六七千元。

  新耕地上的火热春耕景象,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