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新华聚焦

06版:新华关注·家园

07版:新华财经

08版: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0912版:特别报道

10版:新华关注·各地

11版:新华深读

返回 2021年04月29日

“红+绿”让漓江人端起“金饭碗”

新华每日电讯      2021年04月29日     
“红+绿”让漓江人端起“金饭碗”

( 2021-04-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2020年8月2日,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游人乘坐竹筏在遇龙河上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斌摄)
 
 
新华社记者卢羡婷、陈一帆、黄庆刚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古往今来,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词佳作不胜枚举,为漓江人文之美写下生动注脚。
 
  可是谁能想到,生活着近350万人口的漓江流域也曾遭遇“噩梦”,污水直排、采石挖砂、乱砍滥伐等一度使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桂林市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漓江之畔,“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撬动新经济,送来“金饭碗”。
 
  “漓江之源”猫儿山草木葱茏,溪水潺潺。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突破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就在猫儿山地区。走进“漓江源头第一村”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一栋栋特色民居映入眼帘。
 
  村民邓凤志说,当年红军战士曾住过他家,他的曾祖父还给红军带过路。2004年,邓凤志将他家位于村口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和农家乐,迎接八方游客。
 
  每到旅游旺季,邓凤志都特别忙碌。“来这里旅游的人不少,我们有自然资源,还有红色故事、民族特色,发展旅游路子选对了。”邓凤志说,在示范带动下,如今高寨村开起了5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
 
  在漓江流域,像高寨村这样依托“红+绿”实现美丽蜕变的村庄还有很多。近年来,兴安县对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等60余处遗址遗存、纪念设施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提升,并综合整治漓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漓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全域旅游提质升级,打响“红+绿”组合牌。
 
  呵护一江清水,方能带动一方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漓江流域得到共识。
 
  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改善了漓江生态环境。
 
  漓江之美,美在天然,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阳朔县兴坪镇渔村村民秦升是漓江上的一名筏工。乘着父辈用竹子制作的排筏,在漓江上捕鱼捉虾,到河对岸上学,是他儿时美好的记忆。
 
  然而,这片秀丽山水也曾经历曲折。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当地村民曾大规模种植砂糖橘等经济作物,在土地有限的条件下,不惜开垦荒山。郁郁葱葱的青山变得满目疮痍,漓江水时常浑浊不清。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地党委政府立即启动漓江风景名胜区“四乱一脏”专项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对毁林开垦、违法乱建、非法捕捞等行为的整治,开展漓江两岸复绿工程。经过努力,漓江流域美景再现。
 
  排筏行至黄布倒影的最佳拍摄点,秦升必提醒游客拿出20元人民币拍照“打卡”。“家乡的山水风光能印在人民币上,我们都很自豪。”秦升说。
 
  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住百姓的“金饭碗”。秦升的老家大河背自然村,位于黄布倒影景点附近的一个洲岛上。2019年底,大河背村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升级,防洪岸线得到加固,沿河建起漂亮的青石板步道,村里的小广场上,村史馆和文化长廊正在修建。去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大河背村旅游的人数仍比上年增长超一倍。
 
  为了守护漓江生态底色,广西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漓江两岸采石场全部关停,非法采砂窝点全部捣毁,生态修复工作广泛铺开;漓江城市段洲岛的鱼餐馆全面拆除,污水直排得到有效遏制;流域划定禁养区,关停上千家养殖场……
 
  “漓江水更清,风景更美了。”不少人在谈到漓江变化时都发出类似感慨。数据印证着这些感受,漓江干流水质在Ⅱ类水质基础上逐年提高,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漓江两岸的不少村落,以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群众,如今吃上了“旅游饭”。
 
  变美的漓江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展示着新发展理念带来的巨变。“保护好漓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郭红星说,一定保护好桂林的山山水水,确保水量足、水质优、山体青、岸线美,努力做到产业兴、农民富,让沿岸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新华社南宁4月28日电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