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新华深读

05版:要闻

06版:各地

07版:各地

08版:国际

习近平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蔡奇出席汇报会
习近平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蔡奇出席汇报会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三亚12月17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科学谋划封关前后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努力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12月17日下午,习近平在海南省三亚市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省委书记冯飞作了汇报,省长刘小明等参加汇报会。
  听取汇报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海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主导产业补链延链、优化升级。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打造多层级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守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开放合作。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建设海洋强省。
  习近平强调,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眼全方位实施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统筹安排好开放进度和节奏。聚焦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做实做优各类开放平台,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园区的交流合作和功能对接。加强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深化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加紧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封关运作平稳有序。
  习近平指出,要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保持就业总体稳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稳步推进城镇化。提升脱贫人口帮扶实效,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升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能力。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惩治各种违法行为。
  习近平指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转变作风,激励广大干部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驰而不息抓好反腐败斗争,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教育引导干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习近平强调,元旦、春节将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等民生保障,抓好物资、能源等保供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努力实现新年良好开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出席汇报会。
  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汇报会。
 
1.5亿次“有求必应”解码大城善治
1.5亿次“有求必应”解码大城善治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董素玉 王君璐)大城之治,机杼万端。在超大城市北京,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广泛——
  “听说启动旧改了,啥时候轮到我们小区?”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能不能多装几台充电桩?”
  “进大门要绕好大一圈,可不可以拆了围栏,变开放公园?”
  “一赶上大风天就感觉暖气片不热,我家温度达标了吗?”
  ……
  北京接诉即办改革6年来,共受理群众和企业反映1.5亿件,响应率始终保持在100%,解决率和满意率双双提升至97%。及时、准确、高效回答民生之问,需要“以百姓心为心”的赤诚、担当和智慧,也考验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水平与决心。
  1.5亿个“有问必答”,1.5亿次“有求必应”,形成了群众言谈中的政绩口碑。问与答之间,是坚守初心使命的民意答卷,是大城善治制度性创新的北京示范,是全球超大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
  民意的回应:如何让热线真正“滚烫”起来?


  凌晨5点,冬日的北京呵气成雾。北京公交集团通学368路驾驶员果长义提前到达公交场站,检查车况、打扫车厢、调好温度,等待用笑容迎接乘客。
  6点55分,车辆平稳停靠在朝阳路太平庄公交站。乘务员、文明引导员引导“小书包”们依次实名乘车。车辆在一路欢声笑语间到达呼家楼中心小学。试点初期大量家长“陪坐”,现在选择“目送”,放心让孩子独立乘车,家长的信任和嘱托激励果长义把车开得更稳更好:“上了您的车,孩子就等于到校了,我们家长相信您!”
  通学车——北京城市公共交通的新事物,解决了困扰双职工家庭的老问题:“开车太堵,骑车冬天冷夏天热,坐公交不顺道,上学容易迟到!”北京早晚交通流量大,家长工作节奏快,孩子们需要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通学交通工具;校园周边停车难、堵车烦、秩序乱,久而久之形成了难解的“大城市病”。
  瞄准百姓痛点和群众呼声,这件“大城小事”成为主题教育北京市委常委会集体调研的课题内容。市领导亲自带队走学校、听需求、问意见、踏线路,教委、交通委、交管多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施策。2023年9月,通学车应需而生,让孩子们“零换乘”“手递手”快速直达校园。交通委数据显示,目前已累计开通通学公交线路302条,日均运送学生及家长2.3万人次。
  这是北京市及时回应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案例。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依托12345热线,创新开展接诉即办改革,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层治理大变革。
   走进北京12345市民热线话务大厅,电话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700多个座席、1700多名工作人员轮流不间断提供服务,全天候7×24小时快速受理诉求。
  “北京12345热线可以追溯到1987年,最早只有1部电话机、3个接线员。”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热线电话管理处处长王玥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国数十个大中城市相继设立市长公开电话,在千禧年前后逐步统一为12345政府热线。
  不怕群众嗓门大,就怕群众不说话。“原来有热线,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打?因为打了也没有下文。”如何让热线真正“滚烫”起来,而不是成为摆设?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班长刘缓认为,关键在于要通过热线听得到百姓的心声,及时对民意做出回馈。
  始于2019年的接诉即办改革,赋予12345热线全新的生命力:
  ——整合64条政务热线,一号响应。全渠道、全时段全面接诉,快速受理,对群众诉求不设门槛。
  ——建立精准派单机制,将343个街乡镇和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电商物流快递企业纳入派单范畴。
  ——要求首接单位负责到底,不得推诿;跨部门诉求“吹哨报到办”,跨层级、跨区域诉求“提级统筹办”。根据轻重缓急分级办理,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从破解大城市病,到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用一根热线绣花针串起民生万条线。1.5亿件民生诉求,让12345从简单的呼叫中心逐渐成为政务服务的“导航员”、诉求解决的“协调者”、社情民意的“搜集站”。
  群众反映排前十的问题是什么、变化趋势怎么样?一段时间内,有哪些高频事项、高发区域……摊开12345民生“账本”,老百姓的“喜忧盼”一目了然。
  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副主任冯颖义介绍,基于1.5亿次来电信息,北京市构建接诉即办数据底座,建立“日报告、周分析、月通报、年体检”机制。从最初的“手忙脚乱被动接电话”到“深挖数据主动找问题”,接诉即办从“有一办一”向“举一反三、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不断深化。
  2021年起,北京市基于上一年度12345民生诉求大数据分析,“算出”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点、治理堵点,建立“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工作机制,以点带线、以线扩面、标本兼治。
  “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回家爬楼像爬山!”针对群众强烈呼声,老楼加装电梯被列为“每月一题”重点推进。今年年初,北京市推出“加梯地图”服务平台,推动更多老楼实现“能装尽装”。家住海淀区知春里小区8号楼的80岁居民陈大爷,望着自家楼下的施工现场充满期待:“电梯装好后,下楼遛弯就方便多啦!”
  “随着改革深入,大量基础民生问题被解决,留下了很多共性的、难啃的‘硬骨头’。”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孙舫介绍,“每月一题”大多是历史遗留、涉及利益面广、解决难度大的顽瘴痼疾,必须寻根究底、源头发力,由市级层面出台改革创新举措统筹解决。4年来,共有60余个问题纳入专项治理,完成1800余项任务,办成一批老百姓期待的民生实事;出台政策400余项,真正实现问题导向、标本兼治。
  “入住十几年,一直拿不到房本。无法过户,没法交易,下一代上学入托也困难重重!”面对“剪不开、理还乱”的历史遗留问题,北京市将“房产证办理难”纳入“每月一题”,按照“尊重历史、无错优先”原则,推动难题解决。截至目前,累计近50万套房屋打通办证路径。西城区京铁和园小区居民杨建生捧着“迟到”的大红本激动地说:“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我要再打个12345,向各部门表达感谢!”
  攻坚高频事项,同时紧盯重点区域。北京市将市民诉求相对集中、治理需求迫切的街道、乡镇纳入治理类街乡镇,“先诊断后治理”“一街镇一方案”,补短板、强弱项,开展系统治理。
  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占地面积6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80万,曾经交通拥堵、职住失衡、配套不足,被戏称为“睡城”。针对“回天”顽疾,市、区政府联合发力,通过接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该地区累计建成投用道路、学校、医院等项目上百个。
  2022年4月,回天地区治理类街乡镇清零摘帽,但“退出不等于放松”“一段时间内政策和机制不变”。北京市发改委在《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2024年工作计划》中提到,回天地区治理的主题从“治大城市病”向“谋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
  龙泽苑是回天地区的一个老旧社区,社区党委书记伊然指着“回天大脑”屏幕告诉记者:“社区36栋楼,居民约6800人。‘回天大脑’极大缓解了‘七八个社工要服务六七千人’的压力,让我们更快了解群众诉求、更好服务群众。”
  伊然介绍,小区最常见的挪车,以前找人要回社区电脑上查,现在用小屏移动端搜索,一个电话马上解决,工作高效、邻里和谐。“回天大脑”大、中、小屏多端联动,实现市区街三级数据互联互通,为基层工作减负增效。
  “我们需要大量患乳腺癌的特殊小鼠,来验证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疗效,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企业科研遇到难题,北京万特尔生物制药公司的李英丽决定向12345热线求助。经过研判分析,12345将工单派至怀柔区科委。利用企业和市科技资源交流服务平台,不到两天,怀柔区科委就帮企业找到了可靠渠道,并成功促成了合作意向。
  接得好、办得快、有回音,12345热线越来越“热”,来电量快速增长,诉求类型日益广泛,服务对象也从市民群众向企业拓展。目前,12345企业热线工作日日均反映量达千余件,是2023年日均反映量的3倍。
  制度的回答:为啥北京的12345格外管用?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解百姓之困、谋民生之利,不仅要在一次次民意回应过程中,解决一件件具体的“关键小事”,更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和经验,为大城善治作出制度性探索。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为超大城市治理贡献了宝贵经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孟天广说。
  ——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困局,用改革贯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街道工作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基层干部是‘万能胶’,哪有需要哪里粘。”街道干部自嘲式的玩笑话,道出基层长期以来“小马拉大车”的困局:街道承担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任务,长期超负荷运转。在民生领域,突出表现为统筹能力不强、服务群众能力不足,经常面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尴尬。
  在接诉即办改革过程中,北京市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打破行政组织“条块分割”,把街乡镇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形成权责清晰、条块联动的体制机制,凝聚治理合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
  12345将管辖权属清晰的群众诉求直派街乡镇,提升响应速度和解决力度。以市民诉求为直接“哨源”,“一声哨响”串起不同部门资源,相关单位向一线报到,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蔡兵介绍,改革实现权力下放、力量下沉,12345派单到街乡镇后,基层政府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快速响应。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用机制驱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您好,我是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欢迎您的来电,请问您有什么问题反映?”今年7月24日,王少峰来到12345热线,当起了接线员。
  “社区老年餐厅能不能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让老人在家里就能吃上口热乎饭。”家住花乡街道天伦锦城社区的赵女士向区委书记道出了自己的心愿。
  “我马上了解情况,想办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就餐需求,尽快给您答复。”王少峰头戴耳麦,一边回答一边记录。
  从上午9点半到10点半,丰台区领导及部分委办局、街镇负责人一个小时共接听52件市民来电诉求,内容涉及养老服务、电梯维修、房屋修缮等多个方面。接完电话,区领导直奔花乡街道,推动民生愿望及时落地。
  这是北京市持续开展“听民意 解民忧”活动的典型场景。16个区的区委书记、市级部门负责人到12345接听市民电话,倾听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
  为了调动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的积极性,接诉即办建立诉求办理评价机制,每月在全市通报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三率”情况。建立末位约谈督导制度和表彰激励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分析研判和动议干部的重要参考。北京市委定期召开月度工作点评会,区委书记现场“应考”,谈亮点、找不足,市委书记当面点评,有弹有赞,直截了当。
  “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体系建立起来,党员干部围着问题转,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
  “接诉即办有效提升了各级工作人员为民服务的意识。特别是直面群众、企业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极大改变。”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主任姚磊说。
  ——避免“一阵风”“运动式”整改,用法律为社会治理保驾护航。
  一些基层干部法治意识不够强,部分街乡镇“人治盖过法治”,被群众诟病。为提高接诉即办为民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北京市围绕群众“小事”做好立法“大事”。
  市人大代表把条例草案做成幻灯片,逐条为社区居民宣讲、解读,听取意见;区人大代表将征求到的建议汇集成一本“书”,直接送至市级人大代表案头,希望民意可以被充分表达……接诉即办立法过程中,北京市面向社会三轮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征集1.1万名人大代表和6.7万名基层工作人员、市民群众意见,汇集各方意见建议9000余条,并认真研究吸纳到法规草案中。
  “立法要解决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放说,立法调研、征集民意的过程,就是找到并解决这些“真问题”的过程。“让市民广泛参与,才能真正把基层共治的成果写进法规。”
  汇聚民智,铸就良法。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从明确“全面接诉”,到强调“首接负责”,再到要求“限时必答”,基层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
  条例出台后,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发动12824名三级人大代表回“家”进“站”听民意、谋对策,并通过开展第三方社会调查,随机邀请拨打过12345热线的市民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
  “立法标志着接诉即办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了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沈彬华说,未来伴随接诉即办改革不断深化,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也将考虑适时修订,不断将源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的好经验、好办法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巩固。
  ——把百姓意愿摆在中心位置,用实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天堂河社区,单元楼门口张贴着醒目的“您扫我办”二维码。“居民可以随时扫码,对公共服务、物业管理等提出意见。试行一年多来,解决了180多件居民诉求。”天宫院街道党工委书记马宪颖介绍,“一楼一码”在街道18个社区全覆盖。接诉即办驱动下,基层为民办实事从“政府端菜”向“市民点菜”转变。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过去事办了,群众并不一定买账。现在干部从“想给群众干点啥”转变为“群众想让干点啥”,把百姓意愿摆在中心位置。各级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脚步向前”,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
  天堂河社区半年内召开“拉家常”议事会156次,今年以来12345诉求量大幅下降。“工作干得好不好,居民说了算!要靠‘跑断腿、磨破嘴’的精神,化解矛盾难题,赢得百姓满意。”马宪颖说。
  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首都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东城社工”……首都市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探索形成了“社区治理合伙人”“四民工作法”“大家商量着办”“老街坊议事会”等一批民主协商、民主议事品牌。
  接诉即办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治理问题的发起者、治理过程的参与者、治理成效的获得者、治理程序的监督者,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嵌于城市治理过程,有效激发了人民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体地位。
  北京市党建研究所所长尤文虎说,接诉即办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强化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导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坚持以群众诉求为驱动,更加突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主动治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世界的回响:一条热线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启示?


  2020年1月,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受邀旁听开幕式的驻华外交官和境外媒体记者们惊喜地发现,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中出现了很多“新词汇”,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正式有了官方英文翻译,来自北京的创新实践借此向世界展示风采。
  1937年,英国伦敦启用统一的紧急救助电话999,世界第一部公共热线由此诞生。全球城市热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索,经历了从呼叫中心模式到多形式服务渠道、从单一咨询到协同服务等多重跨越式转变。特别是在中国,城市热线不仅仅是问题咨询、诉求表达的通道,是引领驱动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手段,也是全体市民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如今,北京12345成为中国治理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通过北京12345这扇窗口见证“中国之治”的光彩与魅力。
  “我们经常能接到在京外国朋友打来的电话,询问‘如何办理签证延期、如何办理工作许可证’的来电比较多;另外就是和中国老百姓一样,询问衣食住行等在京生活的各种大事小情。”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英文专席话务员王硕介绍,伴随着北京12345知名度越来越高,也会有身在海外或其他城市的外国朋友,打来电话。“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出台后,有不少计划来华旅游的外国朋友来电咨询具体的入境政策。”
  “12345常设英语等常见语种的外语座席,如遇其他语种的外籍人士来电,我们就把电话转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言服务中心,通过三方通话的形式完成交流。”冯颖义介绍,目前12345热线提供英、法、德、俄、西班牙、阿拉伯、日、韩8个语种的外语服务,为外籍人士来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今年4月,应邀来华访问的巴西劳工党高级干部考察团一行27人走进12345热线。看到接线员们繁忙而有序的工作情景,听到12345平均每天要受理六七万件民生诉求时,来自巴西的客人们不停发出赞叹。
  “我是一个从巴西来的游客,我的行李遗失在机场了,现在我要怎么办?(葡语)”考察团成员、米纳斯吉拉斯州议员里卡多·坎波斯现场临时兴起,对北京12345热线葡语接线能力发起了一次随机小测试。
  12345外语座席立即连线北外多语言服务中心的葡语工作人员,和里卡多·坎波斯三方通话进行沟通……
  考察团团长、巴西劳工党主席格莱西·霍夫曼赞叹道,组建12345这个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宗旨,令人十分钦佩。
  巴西劳工党全国委员会委员、阿马帕州桑塔纳市副市长玛丽亚·诺盖拉表示,12345是中国共产党联系人民群众的一个特别有效的渠道,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白俄罗斯明斯克市长、泰国曼谷市长、美国亚洲协会代表团……这两年,12345市民热线话务大厅迎来一批又一批“洋面孔”,累计110多个国家、900多名外籍人士现场聆听接诉即办故事,近距离体验话务受理过程,与话务员深入交流互动。
  来自40多个国家的客人正在赶往北京的路上。前政府首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希腊雅典、西班牙马德里等国际城市负责人,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院士以及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70余名国际嘉宾将出席12月18日举办的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探讨世界各国城市治理面临的共同挑战。
  “北京既有超大城市的中国之特,又有城市治理的世界之同。探索总结超大城市治理经验,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国际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说。
  城市的核心是人。世界人口超过80亿,其中一半以上生活在城市。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全球城市热线服务与治理效能评测报告》显示,全球城市热线创新发展正当其时,但也面临着新发展阶段的“转型之困”。角色定位尚不清晰、数据价值挖掘不足、智能应用面临困惑、治理效能仍待提高等问题凸显。报告认为,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深度融入了城市治理的各个领域与具体场景,以其全过程反馈、全方位服务、全闭环管理、全体市民参与的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为基于城市热线开启的全球城市治理改革浪潮贡献了“北京模式”与“中国方案”。
  “各国可以参考全球城市热线的优秀案例,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提高市民参与度和数据辅助决策方面获得宝贵经验,并探索适合本国的治理方案。加强全球城市间的相互合作,将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韩国《亚洲日报》社长梁圭铉说。
  “作为民情感知和回应的制度设计,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了‘首善之区’的良政善治,为全球超大城市治理贡献了创新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说。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接、派、办、评’全流程工作机制,不断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在学理化研究、规范化提升、数智化发展、民主化协商、精细化治理、国际化宣介等方面不断深化。”沈彬华说。
 
盛世濠江写新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澳门发展纪实
盛世濠江写新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澳门发展纪实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冬日暖阳下,金莲花广场游人如织,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迎风飘扬,街头巷尾一派喜庆气象。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于12月18日至20日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个消息让澳门各界无比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始终关心着澳门发展,始终牵挂着澳门同胞福祉,不断推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引领澳门书写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的精彩篇章。
  “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耸立于南湾海滨的澳门旅游塔,是闻名中外的标志性建筑。从这里环眺,北面老市区、南边氹仔岛,印刻着澳门的过去;西见横琴高楼林立,东望港珠澳大桥蜿蜒向远,勾画出“莲花宝地”的现在和未来。
  2009年初,同样在旅游塔顶。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考察澳门时所见的,是一座受困于发展空间的城市。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澳门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
  如何应对挑战、开创新局?
  登高望远。在澳门考察期间,习近平强调,澳门经济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适度多元发展之路。这为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还在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时宣布,中央政府已决定同意开发横琴,并将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澳门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需要。
  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来到广东,再次踏上横琴这块热土。他勉励横琴“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为粤港澳合作作出贡献”。2014年12月和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两次到访横琴。他强调:“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下,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为粤澳合作开发横琴按下快进键。
  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横琴,如今高楼林立、生机盎然,成为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近水楼台,担当起“一国两制”创新实践的活跃平台。截至2024年9月,合作区澳企总数已达6461家,澳门居民达16539人,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在这里,澳门单牌车随处可见。很多第一次来横琴的人感叹:“粤港澳深度协同发展已‘从梦想照进现实’。”
  南海风起,百舸争流。
  做好开发横琴这篇文章,是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闪亮缩影。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这项重大国家战略中,澳门被确定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与香港、广州、深圳并列成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这为澳门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和广阔空间。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香港时,港珠澳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总书记同前来出席庆祝活动的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会面时,关心地问道:“是坐船过来的吗?”崔世安回答:“是的,坐船要一个多小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等港珠澳大桥修好了,可以缩短到半个小时了。”
  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来,亲自宣布大桥开通。
  6年来,这座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桥车流客流不断,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贸新通道和物流大动脉。2024年,港珠澳大桥口岸、横琴口岸出入境人次总数双双突破2000万,创下历史新高。
  今天,在世界夜景的卫星图上,从广州到深圳再到香港、澳门,是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年轻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在这幅壮丽画卷里熠熠生辉。
  2018年11月12日,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都亲自谋划和推动了大量内地同香港、澳门的合作项目。2007年到中央工作后,我分管港澳工作,全面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港澳朋友。”
  “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支持下,中央充分考虑澳门的地位作用,在谋划推进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时鼓励澳门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有力托举下,澳门生动诠释了“只要路子对、政策好、身段灵、人心齐,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
  “由衷感谢习主席和中央对澳门各项事业发展的亲切关心和大力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说,回归祖国25年来,国家始终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的最坚强后盾,始终为澳门发展提供最大机遇。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
  “这为澳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时说。
  岑浩辉表示,习近平主席对澳门未来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我们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决心和底气,团结带领澳门社会各界接续奋斗。
  潮涌海天阔,风劲好扬帆。
  如今登上旅游塔顶,看见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初显,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善于把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乘势而上,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谆谆勉励,极大鼓舞了澳门各界干劲。
  “中央始终关心澳门同胞的福祉、关心澳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与澳门“相识已久”。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他数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是这座祥和之城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美好印象,让他念兹在兹、时刻挂怀。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庆典期间宣布,中央将启动明确澳门习惯水域管理范围的相关工作。一年后,中央政府颁布国务院令,决定将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域面积明确为85平方公里,相关陆界得以明晰,区域面积扩展数倍,由此开启向海而兴的历史新页。
  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一届特区政府提出4点希望:一是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水平;二是坚持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坚持包容共济,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央高度重视澳门的繁荣稳定”“中央始终关心澳门同胞的福祉、关心澳门发展”“祖国始终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全力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奋力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听取历任行政长官述职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这样强调。
  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时强调了澳门在推进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同葡萄牙总统举行会谈时再次表示:“澳门已经成为中葡长期友好合作的桥梁。”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澳门期间,来到刚建成的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综合体,了解平台建设情况,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澳门留学生亲切交流。
  “中葡平台建设从理念变为现实,从蓝图变为实体。我感到十分高兴。”看到来自葡语国家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看到规划中功能齐全的各类专业设施,习近平总书记很欣慰。
  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应邀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从小学习民乐的澳门大学学生韩幸芸第一个发言,讲述心中的困惑:“澳门青年要怎样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分享了前一晚观看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文艺晚会的感受,勉励道:“澳门中乐团的演出质量很高”“澳门是有民乐土壤的,当代青年人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习近平总书记讲起自己的学习经历:从青少年时代起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养成“开卷有益”的习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故事中,韩幸芸和同学们找到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筑牢文化自信的答案。
  5年后,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朋友们给总书记写信,讲述了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理解,也表达了盼望习爷爷再来澳门的心愿。
  给孩子们回信之后,2019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如约来到英才学校,观摩了一堂主题为“‘一国两制’与澳门”的中国历史公开课。公开课结束后,总书记走到学生中间,亲切勉励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
  那堂公开课上,15岁的倪可蓝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春风化雨般的话语,深受启迪。在此后的创意设计比赛中,她多次将飞龙、仙鹤、青绿山水等元素融入作品。如今,她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继续追求设计艺术之梦。
  “我将牢记习爷爷的教诲,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展现我们澳门年轻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倪可蓝说。
  澳门民众的喜乐福祉,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濠景花园、石排湾公屋、黑沙环政府综合服务中心……这些年来,无论行程多么繁忙,他每到澳门,都要前去看望普通居民、了解民生项目,“从你们的声音里,我们可以判断澳门是否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认真、听得仔细、问得具体。当了解到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努力改善民生,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房屋等领域深入落实“共建共享、惠民利民”理念,他很是欣慰。
  “仿佛在澳门推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澳门居民安居乐业的温馨画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形象生动,充满对60多万澳门同胞的关切与挂念。
  在给澳门街坊总会颐骏中心长者义工组的回信里,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写道:“看到你们的来信,我想起了十年前在澳门同大家见面的情景。得知你们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生活充实快乐,我很高兴。”
  点滴在心,枝叶关情。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察民情、知民需、解民忧、纾民困,妥善处理社会多元诉求,平衡好各方利益,积极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要让广大居民更好分享发展成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
  “要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广大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采取更加公正、合理、普惠的制度安排,确保广大市民分享发展成果。”
  ……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的嘱托,为特区政府施政指明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支持下,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老者有其养、少者有其学,一幅喜乐祥和的社会图景正在澳门展开。
  “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功”


  从空中俯望,澳门半岛宛如一朵莲花,伸展在珠江口的万顷碧波之上。流淌在这座“莲花之城”茎叶之间代代相承、永不停息的基因,便是“爱国爱澳”。
  “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最重要原因。”对于这项澳门社会长期坚持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
  2009年澳门落实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宪制责任,制定澳门维护国家安全法;2018年设立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的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2021年设立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和技术顾问;连续7年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
  澳门特别行政区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维护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广大居民和青少年的家国意识日益增强。
  “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深明,澳门前途命运同祖国紧密相连,秉持强烈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怀,将爱国和爱澳合而为一。”习近平总书记说。
  2023年5月21日,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参与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18名师生代表满怀激动心情,第一时间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喜讯。
  “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和航天强国建设的热情与担当。”在回信里,总书记热烈祝贺师生们,并亲切勉励大家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尺素传情,笃行致远。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一国两制’方针如同澳门四季常青的绿树,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回归祖国之初,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先生曾有感而发。
  如今,“一国两制”这棵常青之树已深深扎根于澳门的沃土,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岑浩辉时表示,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接续奋斗,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以宪法和澳门基本法为基础的宪制秩序牢固确立,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澳门发展成为物阜民丰、政通人和的国际知名都市,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
  ——回归后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长到2023年的3795亿澳门元;
  ——1999年至2023年,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6.9万美元;
  ——澳门就业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数,由回归之初的约5000澳门元升至2023年的约2万澳门元;
  ——2023年和2024年,澳门因会展业突出表现,分别被评选为“最佳亚洲会议城市”和“最佳会议商务城市”。
  “澳门是‘一国两制’制度卓有成效的榜样”“世界看到的是基本法保障下澳门居民享有的繁荣和稳定”……这些来自外国观察家的判断,印证着“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巨大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总结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4点重要经验:始终坚定“一国两制”制度自信;始终准确把握“一国两制”正确方向;始终强化“一国两制”使命担当;始终筑牢“一国两制”社会政治基础。
  “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一国两制’坚信而笃行,‘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会充分显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曾经,澳门是一个饱经沧桑、等待回家的游子。有澳门诗人在名为《流动岛》的诗中,充满感伤地写道:“流动的水和岛上,无数慌张的眼神,描绘着海浪的泪痕”,写尽了游子的不安。
  25年前,游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澳门从此书写日新月异的“濠江故事”。
  如今,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上,盛世里的“濠江故事”必将愈加精彩。
  “这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澳门与祖国内地共繁荣共奋进的时代。我坚信,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功,澳门同胞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温暖有力的话语,传递勇毅前进的力量,为“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定向领航。
  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的澳门,又将掀开新的历史篇章。有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祖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广大澳门同胞团结齐心、共同奋斗,必将创造澳门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敢为人先,引领新时代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勇毅前行
敢为人先,引领新时代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勇毅前行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努力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
  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始全面实施。当前,海南自贸港进入封关运作攻坚期,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全面落地见效。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常务副主任关继荣尤感振奋。
  “海南正以‘大会战’姿态全力推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将坚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核心政策落地,确保2025年顺利实现封关运作,海洋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关继荣说。
  今年第四季度,从广交会到进博会再到链博会,对外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我国外贸韧性进一步增强,新动能更加充沛。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司副司长李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下一步将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各项部署贯彻落实,紧紧围绕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科学谋划封关前后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对外贸易量质齐升、跨境资金流动更加自由、入境游热度持续升温……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海南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投资兴业的热土。
  位于儋州洋浦的洋浦保税港区是承接海南自贸港政策和制度早期安排的重要载体。洋浦保税港区发展局负责人乔山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为我们全方位实施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提供了明确思路。我们将统筹推进口岸服务能力提升和试点政策落地实施,精心协调解决企业难点堵点问题,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倾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
  制度型开放需要以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等为试验平台,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总书记强调做实做优各类开放平台,这是赋予我国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重大使命任务。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深化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等区域同海南自贸港的合作,就政策措施、重点任务、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效做法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更大合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处处长陈俊斌说。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创的关注,令专注于中国的大模型创新的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CEO张鹏深有感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我们创新创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贡献人工智能力量。”
  海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12月的三亚,椰风轻拂、暖阳和煦,正是“南繁硅谷”育种好时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将为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知识产权部(创新合作部)部长陈浩表示,“在近日举行的亚洲种子大会上,前来参会的1000多名国际人士多数通过免签政策来到海南,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开放带来的便利。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免税购物回流、求学回流、海外就医回流……海南自贸港正积极推进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局长贾宁说:“总书记提出‘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开放合作’,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未来,我们将以‘医’为核心,融合多种业态,在引领健康消费新潮流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临近年底,江苏扬州博物馆正在举行的“扬州木版年画展”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品赏五彩斑斓的年画艺术,感悟着传统文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我们要发挥博物馆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的阵地作用,通过联合策展等方式,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更加和美的节日氛围。”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说。
  黑龙江哈尔滨,位于道里区工农街道兴江社区的活动室里暖意融融,老人们齐聚一堂,声情并茂地排练歌曲。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十分关注,强调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说到了我们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心坎上。”兴江社区居委会主任于颖说,“时至年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治理创新,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民生兜底,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让群众感到更加暖心顺意。”
  加快建设“三区一中心”,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
  三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宗献表示,将认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等要求,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不断为基层减负,深化“12345+网格化+直通联办”改革,激励广大干部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勇争先。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不负众望 大器渐成
写在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五周年之际
不负众望 大器渐成

写在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五周年之际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海口12月17日电(黎云 高玉娇 上官亚欣)冬日的暖阳跃出海平面,金黄色的光辉铺满海南三亚某军港。中国海军山东舰缓缓驶离码头,开启2024年度最后一次海上训练。
  2019年12月17日,也是一个日暖风清的日子——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交付海军。山东舰的入列,开启了中国海军的国产航母时代和“双航母”时代。
  5年来,山东舰向战而行,着力建强航母作战支撑能力、末端防御能力、损害管制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加速融入联合作战和远海作战体系,航母编队作战能力不断提升。
梦想,丹心铸就


  航空母舰是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标志。
  几十载追梦,中国人终于迎来了首艘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航母——那天,一批从海军各部队选调而来的官兵汇聚到此,他们要完成的,是中国航母事业从“起步”到“自主”的跨越。
  砺剑先铸魂,山东舰官兵将“忠诚、勇毅、精武、制胜”确立为舰训。
  从“新鲜”到“熟悉”,从“摸索”到“带教”,引导员成吉将加入山东舰以来的工作难度和强度描述为“加速跑”,有时一天忙碌下来,仅在飞行甲板上他就走了3万多步。
  如今已成长为三级军士长的刘海涛和战友们啃透一摞摞理论资料,通过一次次实践优化改进,总结出各个专业岗位的操作流程规范,给出一份国产航母战斗力生成的“说明书”。
  凭借着时不我待的忠诚奋斗,短短几年,山东舰完成了从“入列”到“能战”的升级。舱室通道里的荣誉墙上,挂满了因为练兵备战贡献突出而荣立二等功、三等功的优秀官兵照片。
  2024年10月,辽宁舰、山东舰编队首次开展双航母编队演练。两艘航母舰艏高昂,劈波斩浪;歼-15战机组成楔形编队飞过双航母编队上空。
  出远海、闯大洋,山东舰官兵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他们的爱意,常常远隔山海——是压在枕头底下的照片,是电波传回的一句“我很好,照顾好自己”,是在广袤大洋上面向祖国方向的久久凝望。
向战,联合制胜


  伴随着舰载机的轰鸣,热浪冲着起飞助理员曾文辉扑来,他的战位就在离飞机发动机不足20米的地方。
  “一次外军侦察机抵近,接到指令后,我们迅速放飞战机前出处置。”曾文辉说:“我们的战机起飞后,滋扰挑衅的外军侦察机离去了。”
  航母编队是远海远域重要作战力量,为了保持“平时慑敌千里,战时重拳出击”的战斗状态,山东舰官兵夜以继日埋头苦干。
  从舰载机在辽宁舰甲板上“惊天一着”、划出中国海军“航母战斗机时代”,到山东舰不断刷新保障舰载机连续起降最大架次极限,中国人一次次在深蓝航程上跑出中国速度。
  “战斗力提升的关键标志,要看航母编队战斗群的联合制胜能力。”山东舰一位指挥员告诉记者。
  2023年4月,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正在台岛以东巡弋待战的山东舰航母编队与前出的海空力量密切协同,编队各属舰展开海上布势,执行防空、反潜等任务,歼-15舰载机轮番升空,在演习海域迅速构建起航母编队作战体系。
  从单舰训练到编队演练,从近海练兵到远海部署,山东舰创造了国产航母建设发展历程上一个又一个“首次”、刷新一项又一项纪录,常态开展多兵种跨区域联合训练,远海联合作战体系能力不断跃升。
创新,深蓝召唤


  一张“脉络图”记录着山东舰驶向深蓝的航迹:
  ——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跨区机动训练;
  ——前出南海,开展多兵力联合训练;
  ——赴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演练,舰载机多次起降进行舰机协同,冷静应对当面情况……
  向远,向更远,中国航母最远应该到哪里?
  “国家利益所至,航母航迹必达。”这是山东舰全舰官兵的誓言和行动。
  面对复杂严峻的海上形势,山东舰党委立足打赢未来战争,带领官兵思战谋战研战。
  为充分发挥官兵创造力,山东舰在各专业岗位建立起研究攻关小组,官兵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在舰上应用;为寻找新的战斗力增长点,全舰官兵大胆探索装备极限性能,协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破解制约航母战斗力提升的多项难题,累计形成研究成果数百项。
  每年300多天战斗在航母上,对于官兵来说,对大国重器的憧憬早已转变为深深的眷恋。
  其实,航母上绝大部分的官兵,并没有机会目睹舰载机起降的精彩。那一刻,他们或隐于深舱之中忍耐着轮机的轰鸣,或在甲板之下紧盯着可疑的水上目标信号。
  为弥补这个遗憾,山东舰会组织退役官兵在离舰前现场观摩“飞鲨”起降。舰载机在甲板上的每一次降落,尾钩都会钩住阻拦索,在甲板上定格出一个巨大“V”形。
  官兵们说,那是胜利在向他们招手。
 
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专题学习
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专题学习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12月16日,国务院以“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为主题,进行第十一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标准规范,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严格执法程序、优化执法方式、强化监督问责,着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建淼作讲解。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张国清,国务委员吴政隆作交流发言。
  李强在听取讲座和交流发言后指出,行政执法是政府依法履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现在一些领域和地方滥用行政裁量权、执法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存在。要从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权力运行。针对基准覆盖不全面问题,抓紧完善许可、征收、强制、检查等裁量权基准。针对裁量幅度不合理问题,考虑经营主体违法情况和可承受能力,按照“过罚相当”原则确定处罚限度。针对地方标准不统一问题,加强统筹指导,及时督促调整。
  李强指出,明年要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稳预期强信心。要规范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畅通申诉渠道,依法保障监管对象申诉权利。要优化执法方式,对情节比较轻微、没有主观故意、对社会危害性较低的违法行为,可采取柔性执法措施。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提升执法监督效能。
  李强强调,规范行政执法需要常抓不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规则、强化执行约束,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山口”跃上“风口” 边疆小城活力从何而来
“山口”跃上“风口” 边疆小城活力从何而来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前不久,第10万列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市。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这趟列车穿行而过的一个中国西北边境小城,是成千上万班列顺畅通行的“关键点”。
  千百年前,驼队逶迤跋涉;千百年后,班列呼啸奔驰。时代的快车,如何改变一座边城的命运?边疆地区,如何找准定位、加快发展?在新疆阿拉山口市,我们寻找着答案。
  准噶尔盆地西缘,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两座雪山巍峨耸立,中间狭长的山口地带就是阿拉山口。这里常年狂风肆虐,有“黑风口”之称。阿拉山口历史上是一个古老的丝路驿站。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里发展缓慢。
  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的到来,将西北边陲的小城推向了开放的前沿。2012年,阿拉山口口岸经国务院批准设市。
  十多年来,这里通行的中欧班列超过4万列,开行线路遍及21个国家和地区。铁路口岸成为我国中欧班列五大通道之一,公路口岸进出口年货运量已突破100万吨……阿拉山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物流枢纽。
  如今的阿拉山口处处绽放着勃勃生机。市区街路笔直宽阔,住宅小区气派宽敞,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服装店、进口商品城、手工艺品店里,商品琳琅满目。热情的老板笑容可掬,熟练地操作翻译器向外国顾客介绍自家商品。
  风还是当年的风,阿拉山口已不是昔日模样。
  阿拉山口当地干部感慨:“通向世界的汽笛声响,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声。这是小城的幸运,是时代的红利。”
  改变城市面貌的,还有人们的观念和实践: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动力、添活力。
  阿拉山口最鲜明的标签就是“口岸”。多年来,当地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口岸承载力;积极发展加工制造、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持续提升通关效率、打造智慧海关。
  跨境电商出口货值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数字中欧班列枢纽项目启动,新疆首个“公路口岸+属地直通”的通关模式落地……敢于解放思想、创新求变,阿拉山口开放发展的新事不断。
  “这里口岸通行速度更快了。企业通关耗时减一分,效益便增一分。”采访中,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这样解释阿拉山口的“磁力”。
  在阿拉山口国门处眺望,一排排白色的风力发电机宛如巨人矗立。千年肆虐的狂风,正成为小城绿色发展的新风。
  偏远不足畏,边疆亦可奇。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大潮中,织密开放通道,聚集优势产业,优化口岸服务,这是戈壁起新城的宝贵经验。而对边城来说,充分发挥“边”的优势,做足“边”的文章,才能趁势而上。
  当前,我国西南、西北和北部边疆各口岸的繁忙已成常态,霍尔果斯、二连浩特等边疆城市迅速崛起,生动诠释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展现出开放催生的旺盛活力。
  加快创新探索,摒弃封闭僵化,发挥边疆地区沿海、沿边等优势,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更多边疆地区,一定也能从“山口”跃上“风口”,搭上通往发展繁荣的时代列车。
     (记者初杭 贾钊 关俏俏)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7日电
 
事关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印发新规
事关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印发新规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王希)记者17日获悉,为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高度重视控股上市公司市场价值表现,规范有序开展市值管理工作,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以更有力的行动举措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意见共九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市值管理目标和方向;二是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四是坚守合规底线。
  意见提出,中央企业要从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者回报、股票回购增持等方面改进和加强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
  意见要求中央企业将市值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管理行为,健全市值管理工作制度机制,提升市值管理工作成效。根据意见,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对中央企业市值管理工作的跟踪指导,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强化正向激励。
  意见强调,严禁以市值管理为名操控信息披露、严禁操纵股价、严禁内幕交易。明确对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据了解,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重点围绕意见落地实施,把提升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强化投资者回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指导推动中央企业用好市值管理手段,积极回应市场关切,维护投资者利益,为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十二次中老两党理论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第十二次中老两党理论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安12月17日电(记者曹嘉玥)12月17日,以“完善发展体制——中国经验、老挝经验”为主题的第十二次中老两党理论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和老挝人革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吉乔出席并作主旨报告。老挝人革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坎潘出席。
  李书磊表示,中老是社会主义友好邻邦。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同通伦总书记多次会晤,为新时代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把舵领航,为两党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民生领域体制改革,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老方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愿同中方落实好双方最高领导人重要共识,深化宣传思想文化交流,增进政治互信,推动构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老中命运共同体。
  研讨会前,李书磊会见了老方代表团。
 
政策来了!推动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
政策来了!推动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张晓洁 张辛欣)发挥标准“指挥棒”作用,持续巩固钢铁行业去产能成果,推动石化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系列举措。
  从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到绿色智能转型进程加快,再到结构布局持续优化、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离不开标准引领。记者从会上获悉,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切入口和发力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引领原材料工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体系安全化发展。
  聚焦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开展前沿新材料标准研制,部署数字技术与原材料工业深度融合相关标准制修订任务,开展绿色建材、生物基材料等产品标准及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研制……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案部署一系列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提出到2027年发布并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转型、100项以上新材料领域以及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
  “‘十四五’以来,发布原材料领域国家标准1500余项、行业标准1800余项、重点团体标准1100余项,标准研制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断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黄瑜说,将进一步推进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
  原材料工业体量庞大,既包括了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也包含了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大转型升级和创新力度很重要。
  以钢铁行业为例,为推动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和转型升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产能置换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组织修订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制定出台钢铁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立足新时期钢铁行业需求总量、需求结构变化特征,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加快修订出台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并抓紧开展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
  石化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原材料工业40%左右,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十四五”以来,我国石化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炼油、乙烯等20多类基础化学品产能居世界首位,化学品销售额占全球40%左右。黄瑜说,将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同时持续推进工艺流程优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制造,推动实现石化化工与新能源等行业耦合发展。
  当前,新材料产业正成为推动原材料工业发展的有力引擎。培育一大批新材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设生产应用验证、测试评价、资源共享等30余个新材料重点平台,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推动新材料产业加快壮大。
  常国武说,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材料,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实施新版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加强新材料标准统筹协调,强化新材料产融合作,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要双轮驱动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要双轮驱动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双轮驱动,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稳得住”,又要推动新兴产业“立得住”。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实现动能的转换,这是经济保持一定增速且实现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科学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传统产业在吸纳就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旧动能转换不能忽视或激进淘汰传统产业,“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传统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不仅不会因为新兴产业的出现而消失,还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沃土。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也要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创新是关键驱动。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升级,促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迈进,既稳定现有产业规模与就业,又在内部孕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创新引领、技术赋能、效益优先的发展轨道上加速前进。
  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强化政策保障是其中应有之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改革,更好地一体推进实施。同时,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用足用好各类支持政策,确保布局均衡、接续有序、转换平稳顺畅。
  因地制宜,稳中求进。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将让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让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优势,更好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记者戴小河)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China Travel”升级!我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
“China Travel”升级!我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任沁沁)外国游客来中国游玩,“玩不够”怎么办?“China Travel”(中国游)新政策来了!
  国家移民管理局12月17日宣布,即日起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新增21个口岸至60个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过境免签的外国人可以在24个省(区、市)允许停留活动区域内跨省域旅行。
  240小时、60口岸、24省份!
  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
  今年以来,随着“China Travel”入境游持续火热,在144小时“遇见中国”的基础上,80%以上的外国游客临近期限届满才离开,很多人希望有更充足时间、到更多地方旅行活动。
  有所呼,有所应!
  国家移民管理局副局长毛旭说:“综合考量各地文化旅游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外国人入境旅游需求等因素,进一步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感受开放包容、繁荣稳定、安全有序的新时代中国。”
  来吧,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欣赏中华美景、体验中华文化。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能去的地方更多了——
  过境免签政策适用省份从19个扩展至24个,其中新增或扩大实施9个省份;政策适用口岸从39个增加至60个,增幅54%。放宽优化后,政策适用区域既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等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又有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特等人文地理特色鲜明的地区。
  新增5个省份为山西、江西、安徽、贵州、海南。山西古建古迹多,江西陶瓷驰名中外,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贵州世界自然遗产丰富,海南正在建设我国开放水平最高的自由贸易港……
  “五千年很远,山西很近。”山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副总站长李峰表示,山西边检总站完善了口岸现场查验基础设施,划定了临时入境许可办理专区等,确保外籍旅客顺畅通关,感受“晋”善“晋”美。
  实施跨区域通行,往来更便利了——
  与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相比,此次政策调整最大特点是允许跨区域通行。一方面方便外国游客合理规划行程,跨省多地进行旅游、商务等活动;另一方面辐射带动各地共享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开放水平、发展外向经济。
  17日11时,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美国旅客德梅纳第一时间咨询了240小时过境免签手续。他计划深入武汉、宜昌、襄阳等地旅游。“湖北有人文底蕴、科技范儿十足,今天起可以走遍全省,还能跨省旅行,中国比我们想象中更开放友好!”
  政策梯次互补,释放开放红利——
  自2023年12月1日对法国、马来西亚等6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新政以来,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充,时限不断延长。国家移民管理局推出110余项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政策措施,持续优化过境免签、口岸签证政策等,高水平对外开放诚意十足。
  免签政策红利释放。仅广州白云机场口岸,一年来入境广州的外国旅客超35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40.84%。
  目前,中国已同25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此次放宽优化后,过境免签政策可有效与区域性免签、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等互相协调、梯次互补,更好服务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最新统计,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适用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华外国人数量同比上升132.9%。
  随着最新过境免签政策落地,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这里体验“city不city”,遇见中国的更多美好。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2条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2条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哈尔滨12月17日电(记者徐壮 刘赫垚)2024年“冬日胜景”全国冬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暨欢乐冰雪旅游季启动仪式17日在黑龙江哈尔滨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12条2024—2025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和相关优惠政策,国家级滑雪度假地所在地省(区、市)代表共同启动2024—2025欢乐冰雪季活动。
  为丰富冰雪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和扩大冰雪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冬奥之城·冰雪长城”“晋美冰雪·古建瑰宝”“相约北疆·乐享雪原”“欢乐冰雪·冬韵辽宁”“梦幻冰雪·‘吉’致世界”“大美龙江·运动冰雪”“冬游中原·老家河南”“知音湖北·南国冰雪”“巴渝雪韵·梦幻之旅”“蜀山冰雪·安逸四川”“冬韵陕西·雪泉共舞”“大美新疆·北疆雪谷”等12条线路为2024—2025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活动现场,黑龙江、河北、广西、海南、四川等地分别开展各具特色的冬季旅游宣传推介,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国家级滑雪度假地代表推介了冰雪旅游产品,为大众冬日出游、尽览山河胜景、体验别样风情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
  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文化和旅游部新闻中心、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期间,还配套举办各省(区、市)冬季旅游产品和冰雪装备展览。
 
人均预期78.6岁,如何迎接长寿“新常态”?
人均预期78.6岁,如何迎接长寿“新常态”?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最新的《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这意味着,如果顺利,去年出生的婴儿多数将能够看到下个世纪初的太阳。
  长寿的趋势,与人们的切身感受相符合。环顾身边,长寿老人明显越来越多,80岁习以为常,90岁也不再稀罕。
  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不止一番。从2012年至今,10余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超过3.5岁。这是高起点上的继续提升,无论与发展中国家还是高收入国家相比,增速都非常可观。
  有研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这个数字还将保持每10年增长2到3岁的速度。
  伴随长寿时代到来,迎面而至的是人口结构变化、养老需求大幅增长的冲击,整个社会系统面临深度调整。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生终点的推迟,老年、中年、青年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人们审视人生的尺度将发生巨大变化,对生命的态度也将不同以往。
  从古至今,人们千方百计祈求活得更长、更久,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我们作好准备了吗?
告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收到记者的采访问题,88岁的原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陈育德很干脆地回复:能否用微信交流?
  20世纪60年代初,这位在北京医学院卫生系(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均预期寿命测算的学者很难预测到,60年后的自己,在颐养天年之际还能熟练使用科技社交工具积极工作。
  根据1963年一项对国内“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的调查,人均预期寿命当时仅为61.7岁,比现在少了差不多17岁。
  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
  简单来说,它是通过统计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推算出新生人口平均可以存活的年数,其全称为“人口0岁平均预期寿命”。各年龄段的死亡率越低,人均预期寿命就会越高。
  陈育德解释,人均预期寿命是采用寿命表编制方法测算得来的,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人口平均死亡年龄。不过,由于能够反映某时某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生活方式和卫生健康等综合状况,并可直接进行比较,这一指标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在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公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人均预期寿命一直是一个重要章节。
  如果把中国历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数字连在一起,可以直观地看到一条稳步上扬的“长寿曲线”——
  新中国成立前,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大约35岁。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198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7.9岁。到1998年,人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岁,已经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尤其自2011年至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
  《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今年4月发表的一项建模研究结果推测,到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有望增长到81.3岁。
  预期寿命的增长,与实际寿命的延长形成了呼应。
  张女士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局工作。她留意到,近年来发出的讣告上,逝者享年有大幅增长。她粗略作了统计:2000年之前,讣告上出现最多的年龄是70+;如今,大多数已经是80+,还有不少是90+甚至超过百岁的。
  “数据不一定全面,但长寿的趋势很明显。”张女士说。
  大城市之外,乡村的长寿人数也明显增加。尤其是在一些“长寿之乡”。
  在江苏启东的海复镇,102岁的老人范庆礼熟练摆弄着芦稷穗子,几根麻绳穿梭,配以笔直光滑的竹柄,不出半个小时,一把扫帚就已成形。
  启东毗邻万里长江入海口,潮水退、滩涂出,沧海变桑田。百余年来的这种变迁,至今仍有目击者亲证——
  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启东有百岁以上老人185位,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140人。而启东所在的江苏南通市,七普数据显示共有1236位百岁老人,相当于每10万人中就有16位百岁老人。
  根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评选标准,每10万人中有7位及以上百岁老人,是“长寿之乡”授牌的必要条件。放眼全国,达标的地方不断增加。自2007年以来,被该学会认定的“长寿之乡”已超过100个。
  寿命上限快速提升,不论是“生年不满百”的喟叹,还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都渐渐“俱往矣”。
  不过,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的大趋势下,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却出现增长停滞甚至下跌的现象。有的是因为战争、政治动荡,还有的是因为医疗和社会问题。例如,非洲南部一些国家由于艾滋病泛滥,人均预期寿命一直徘徊在50岁左右,甚至有个别国家曾一度低至40岁以下。
  由此可见,尽管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但长寿也并非一件理所当然之事。
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2024年3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布上一年度的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国高龄老年人群主要健康特征、关键影响因素与干预技术研究”获得一等奖。
  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龄老人研究。研究启动于1998年,项目组历时20多年,经过9次调查,在全国23个省份800多个区县入户随访4.2万名高龄老年人,系统收集了他们的健康指标。
  根据一系列调查结果,项目组核心成员、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毅发表论文指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医疗保健和更高的收入,使得老年人更长寿。
  基于同一跟踪调查数据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吸烟、规律运动、食物多样化与活到百岁之间存在着独立的显著关联。
  对数据的定量分析,很大程度支持了美国人口学家塞缪尔·普雷斯顿的判断。后者认为,在影响寿命增长的因素当中,收入增长和营养充足占了大约25%,其他因素主要是传染病媒介控制、药物和免疫方面公共卫生的革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全民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中国建设铭刻下不平凡的印记。这些成果,都反映在人均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上。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是前述发布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建模研究牵头人之一。他告诉记者,研究显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与婴幼儿死亡率降低、传染病防控成效有很大关系。
  从历史上看,1949年之前,我国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也就是五分之一的宝宝会在襁褓中夭折。
  与婴幼儿死亡率相关联的,通常还有孕产妇死亡率。1949年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
  这几项严重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指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均出现持续大幅改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23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已降至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6.2‰,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10万,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从近10余年的数据来看:与2011年相比,婴儿死亡率下降了62.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0.3%,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2.1%。正因进步如此显著,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
  除了上述妇幼健康核心指标的极大改善,一系列恶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治甚至彻底消除,也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从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病,到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贻害无穷的“恶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广泛接种疫苗、服用“糖丸”等方式,逐步击退肆虐神州大地千百年的一批重大传染病。
  2012年以来,我国消除了疟疾,实现了乙肝控制目标,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一系列了不起的壮举,进一步筑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对于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有切身感受。
  20多年前他第一次到中国时,广大农村还有不少人缺乏医疗保障;再度来到中国工作,他发现中国的医疗可及性已有很大改善。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是一个惊人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这一成就的贡献者之一。”泰勒说。
  当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寿命的“天花板”能推到多高?我们能更长寿吗?
  目前,由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长寿者,是法国一位名叫让娜·卡尔芒的女性,122岁高龄。
  越来越多乐观主义者认为,随着医疗技术持续进步,尤其是借助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人类将搭建起一座通往更长寿命的桥梁。
  基因,被认为是决定寿命能否继续增长的主要内因。谷歌2017年曾宣布推出一款名为Deep Variant的人工智能产品,帮助建立更精确的人类基因组谱图,以期破解更多“生命密码”。
  一些科学家预测,人类突破现有长寿“天花板”将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是人工智能预测寿命,在人类未生病之前进行深度检查;阶段二是人工智能医生替代人类医生,医疗成为一项“信息+基因”的科技;阶段三是通过对人类基因重新“编程”,让人类远离疾病和衰老。
  器官衰竭,也是导致人类寿命“触顶”的一个重要原因。
  利用再生医学技术修复受损的器官,通过干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生成新的器官,甚至利用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对老化的身体进行分子水平的重建……科技的迅速发展,让原本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不断走进现实,也为人类进一步延长寿命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让长寿更可承受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根据研究预测,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会翻两番。
  寿命普遍延长,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长寿的一个“附加题”难以回避:老年人越来越多,是否意味着社会的负担将不断加重?
  今年9月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3亿人,占总人口的21.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而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不能自理的占4.5%,约有1200万人,存在自理困难的占7.1%,约有1900万人,合计约有3100万老年人需要照顾服务。到2023年,这一群体进一步增加到约3500万人。
  曾毅在相关研究中使用了“胜利的成本”概念——人类寿命提高带来效益的同时,也有一定成本。活得更长,可能意味着人们在经历威胁生命的疾病后存活下来,却受到慢性健康问题困扰。
  在曾毅看来,没有必要为此恐慌,但需要积极应对,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健康老龄化。
  从某种意义上看,无论个体还是社会,都必须投入大量资源抗击慢性病,这是长寿的“副产品”。
  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组织实施第一次全国人口死因调查,在29个省份的2392个县级行政地区开展了覆盖8.5亿人口的死亡情况摸底。
  调查发现,当时我国人口主要死因排名前三的,已经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在人均预期寿命较高的省份,慢性病的危害更加突出。
  1990年至2017年,我国居民疾病谱进一步发生变化——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营养相关疾病负担大幅降低,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增加。
  “中国医疗系统的首要目标应是防控慢性病,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我国疾控专家在《柳叶刀》发表论文时作出分析。
  为了把慢性病关进“笼子”,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此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0多个部门,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四大慢性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部署,并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路线图”。
  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血压、血糖、血脂“三高共管”力度;将慢阻肺病监测纳入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内容……针对多个慢性病,防治关口不断前移。
  77岁的广州市居民何伯伯患有前列腺增生和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但以前部分药物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药清单中,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到大医院排长队取药。如今,通过当地“云药房”在线平台,拿药方便了很多,何伯伯不用再频频往大医院跑。
  何伯伯的经历,是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缩影。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488个,县区覆盖率超17%。
  在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看来,示范区的建设为基层居民提供了身边优质便捷的慢性病防控环境和服务,有效降低了慢性病对居民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网络,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至2023年的15.0%。
  让长寿更可承受,除了降低慢性病的“负作用”,还要做大养老服务的“正资产”。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信息,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0万张。与此同时,所有省份均已出台实施方案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解决养老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养老真正变“享老”。
  《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2023-2024)》显示,我国养老模式基本构成是“9073”——约90%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机构养老。照顾好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日常需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就成了重中之重。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十四五”时期要重点聚焦老年人面临家庭和个人难以应对的失能、残疾、无人照顾等困难时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织密养老幸福“网”,不仅要政府兜好底,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针对养老服务需求旺盛的状况,民政部表示,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各方作用,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建议,全社会要树立和践行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新理念、强化老龄社会治理与多元主体责任共担、优化养老保险、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培育银发经济新动能、增强养老服务要素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努力让长寿成为可负担、可承受的美好现实。”吴玉韶说。
改变变老的方式


  “我们开始进入长寿社会,而不是老龄社会。”英国的长寿经济学专家安德鲁·斯科特如是说。
  他认为,长寿与老龄的区别在于:长寿社会是为人类更长的寿命作好准备,确保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意义;老龄社会则容易让人产生负面印象,比如各种老年慢性病等。
  “长寿社会是将长寿的人视为财富,而非负担。”在《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中,安德鲁·斯科特这样写道。
  没有人能避免变老,但如何变老却是一个可选项。
  每到周二和周五,家在天津的七旬独居老人宋慧华都会早早起床,吃过早饭,穿上一身干练的小西装,到家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进行舞蹈训练。
  舞蹈队共有20多人,时常到社区和养老机构进行表演。“跳舞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她说。
  一份有关国民健身趋势的报告指出,中国老年人“体卫融合”意识有所增强,超过53%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具有积极作用,他们更注重通过体育健身增强心肺功能。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国内老年群体对运动健身的需求不断扩大,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活动不仅限于公园遛弯和跳广场舞,在健身器械、健身课程上的消费力也越来越强。
  这一趋势,在全球医生组织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时占祥看来,正是长寿时代的特点。
  时占祥近年来致力于建立全球长寿诊所协作平台。他认为,目前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支持还存在不少空白,例如医院没有设置长寿门诊,社区仅仅关照老年人基础慢性病护理。未来,医疗资源应当从疾病治疗、慢性病管理转向预防保健、主动健康,鼓励人们采取更加积极的健康行为。
  时占祥说,有必要改变对高龄老年人的看法,构建一个为长寿作好准备的社会,确保长寿者生活质量与寿命延长相互匹配。
  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健康,这一理念不仅得到更多社会个体的认同,也已成为引导学术研究的一项指标。
  除了预期寿命,世界卫生组织自20世纪末以来开始同时采用“健康预期寿命”,以反映各国人口的健康状况。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介绍,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以及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人们开始发现,不少国家在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同时,人们的不健康期也在延长。
  在乔晓春看来,健康寿命比寿命本身更重要。延长健康寿命,将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减少生命最后阶段对家庭和社会资源的消耗。
  到老年大学学习唱歌、书法,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丰富有趣的活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越来越多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居家养老环境,老年人也积极融入社区,发挥余光余热,并在过程中收获快乐。
  在江苏省南通市,今年9月,“知心奶奶”蔡松英给考上高中、大学的孩子们包了“红包”。蔡奶奶和其他“知心奶奶”群体成员帮扶的孩子中,今年有7个考上了大学,8个考上了高中,其中不乏名校。
  20多年来,这个由离退休老人组成的“知心奶奶”团队,陪伴200多名重点帮扶对象走出阴霾,其中10多名孩子获得“江苏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
  每一位老人走过的岁月,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一项关于我国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分布变化调查显示,2020年时,在即将进入老年阶段的50岁至59岁人口中,学历为高中及以上的比重超过20%。随着40岁至59岁的中年人在未来20年间相继步入老年阶段,届时老年群体总体受教育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马瑞君看来,这为促进“老有所为”、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更多可能。
  最大程度释放老年人的潜力,各地多有实践。在广东,佛山成立“银发专家库”,吸引经济、科技、农业、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优秀银发专家,开展“银发专家进企业”活动。
  在陕西,省慈善协会通过实施“外婆的礼物”公益帮扶项目,帮助千余名留守老人将其丰富的养殖经验转化为健康、新鲜的农产品,为“外婆”们开启了创业致富的新生活。
  “顺应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趋势,我国银发经济各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王皓田说。
  不过,充分挖掘长寿时代的潜力,首先要改变我们变老的方式。
  “应对老龄化,最重要的是改变对生命尺度的认知。”《长寿时代》的作者陈东升认为,60岁应看作中年人,80岁以上才是老年人。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客座教授沈洁,多年在日本从事社会福利和老龄化研究。在她看来,对老年人重新定义不仅是在年龄上,更重要的是在观念和认知上。迎接长寿时代,老年人自身的意识要改变,也要及早进行人生设计。
  更高层面已然未雨绸缪。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人们从意识层面改变对老龄人群价值的认知。
  当年龄的跨度失去曾经的大部分意义,人们将更坦然地面对变老,或者说,对健康的生命更有信心。
   (本报记者董瑞丰 李恒
    徐鹏航 顾天成)
 
冬季用气高峰,警惕管线风险
冬季用气高峰,警惕管线风险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近期,一些地方发生燃气安全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4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共发生天然气事故86起,共造成11人死亡、50人受伤,其中管网事故达64起。
  眼下是冬季用气高峰期,该如何切断引发事故的导火索?“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管线风险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全国共发生室外燃气管线事故1000余起。今年以来,数起燃气安全事件也给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威胁。11月4日,辽宁大连发生燃气闪爆事件,造成1人受伤。3月13日,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发生燃气爆燃事故,造成7人死亡、27人受伤。
  针对餐饮店铺等燃气高频使用场所,各地采取报警装置更新、强化专项整治等举措,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燃气工商用户事故数量同比下降超过六成。
  但在难以看见的地下,燃气的管线风险仍值得警惕。
  《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4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地下燃气管网事故具有泄漏量大、易扩散、易引发爆炸等特点,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事故。业内人士表示,第三方施工破坏、管道老化腐蚀、地面下沉等多重因素,均可能造成管网受损或燃气泄漏,一旦满足爆燃条件,极易引发事故。
  对燃气管网的破坏也曾见诸报端。比如,河北衡水市安平县一小区商铺爆炸,事故原因是自来水公司二次管网改造施工中顶破天然气管道;广州市一小区因排水管网施工挖穿燃气管道,导致燃气泄漏。
  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以来,北京、广东、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甘肃等地均通报了相关典型案例。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燃气管道破坏事故发生在居民小区,安全隐患巨大。
“易伤体质”的背后


  围绕城镇燃气安全风险隐患进行的排查治理力度不断加强,为何燃气管线事故仍一再发生?
  在各地相关通报中,“随意改变施工范围”“为赶工期冒险违法施工”等问题频频出现。
  在去年11月广州市城管部门通报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施工单位在未对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明、未落实开挖地下管线相关保护控制措施、未提前通知燃气企业人员监护的情况下,擅自在燃气管道保护范围内使用大型挖机进行施工作业,导致燃气管道受损泄漏。
  广州燃气行业一位业内人士说,项目管理人员大都清楚有燃气管道,但工程经层层转包后,具体施工人员就往往搞不清楚了。“有时工人违规使用挖掘机,带来很大风险。”
  对违法违规施工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威慑,也是野蛮施工禁而不绝的原因之一。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规定,从事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活动的,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记者梳理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处罚多以行政罚款为主,且很少顶格,追究刑责的更少。
  在2023年11月9日的一起事故中,广州一施工单位将燃气管开挖裸露悬空,雨水井离燃气管线间距也严重不符合规范,处罚结果仅是“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
  一位乡镇燃气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施工破坏燃气管道后,按规定应处罚款,然而,“事后往往并没有人执行,施工企业也不当回事,很多施工方施工前不和我们对接,出了事才来找我们。”
  有受访者表示,管道埋于地下,事故往往具备隐蔽性、延时性、突发性等特点,难以通过常规检测方式第一时间发现泄漏。
立法监管应共同发力


  燃气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多位受访人士指出,针对第三方施工存在的突出问题,需综合施策,从协同共治、依法保障、从严追责、智慧监管等方面共同发力。
  在今年3月份的一份报告中,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测绘学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建议加快地下管线安全保护管理立法工作,尽早出台地下管线检测、保护、实施等相关法律,建立标准化、清单式、全闭环的管理细则,界定管线主体的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第三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
  与此同时,加大处罚力度也成为一些地方提升震慑力的选择。在深圳市福田区一宗燃气管道破损导致燃气泄漏的事件中,现场施工队工头吴某、工人吴某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强化燃气泄漏智能化监控,严格落实管道安全监管巡查责任,切实提高燃气、供热安全管理水平。
  记者采访了解到,多地在推动燃气管网智能化监管方面均有布局,如建立生产信息系统平台,为燃气管道铺设感知系统,以便及时感知施工配合情况,通过加强对施工配合、过程控制的审核和检查,确保安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下空间工程系副教授曾聪等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还要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与管网基础设施的整合融合优化,建立数智化管网管理系统,形成完善的基于城市市政管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设和运维体系。
(记者毛鑫 侯文坤 郭方达)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管道老化敲响安全警钟
管道老化敲响安全警钟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在我国很多城市,随着燃气管道长度和使用年限逐年增加,管道老化问题凸显,对有安全隐患的老化管道进行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加快开展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彻底消除安全隐患。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管道老化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旧管网改造和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推进,燃气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有所减少。但由于部分地方管网老化严重、管网泄漏监测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燃气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2021年6月13日,湖北省十堰市一处集贸市场发生重大燃气爆炸事故。经调查,事故直接原因是天然气中压钢管严重腐蚀导致破裂,泄漏的天然气在建筑物下方河道内密闭空间聚集,遇餐饮商户排油烟管道排出的火星发生爆炸。
  应急管理部2022年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全国有近10万公里管道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城市燃气20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开发,目前绝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铺设了燃气管道,其中,一些运行时间超过20年的管网和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淘汰更新。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2023年印发的《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对燃气管道老化或带病运行、燃气管道被违规占压及穿越密闭空间等“问题管网”,要立行立改,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要落实好管控措施并限期整改到位,确保安全运行。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
  多地开展燃气管道“带病运行”问题专项治理,制定年度更新改造计划,加快推进燃气管道和设施改造更新。
  2023年以来,山东港华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对近60个小区、71公里长的燃气管网老化改造。“目前城市燃气管道主要为钢质管道和聚乙烯管道,管道材质、施工工艺、防腐性能、焊接质量等均影响管道的老化程度。”山东港华燃气管网运行部副经理米伟说。
面临多重改造难点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城市燃气发展历史长,老旧管网改造量大,当前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主要面临几重难题。
  受访燃气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政道路和小区地下空间管网密布,雨污水、自来水、电力等管道与燃气管道相互交错,管道位置复杂,一些管道基础资料缺失,导致部分管道改造定位不准确,只能不断勘察现场、修改施工方案,造成管道改造施工难度大、时间长。
  位于济南市二环东路的明珠花园小区已建成20多年,16栋楼有近千户居民,小区燃气管道运行年限达19年。“经综合评估,小区的燃气管道防腐层剥落,部分管线腐蚀严重。我们去年8月进场施工,克服地下管道交错、施工区域狭小等多种困难,今年1月完成通气。”米伟告诉记者。
  管网改造协调难,也是难点之一。
  在不少城市,工程开挖等手续办理协调难度大,部门审批手续耗时长。同时,部分居民对户内改造配合度不高,街道、社区、物业和燃气企业协调居民的工作量大。
  “尤其是办理中心城区管网改造手续时,多个审批部门各有职责,比如交管让晚上施工,城管说晚上扰民,还可能涉及地铁、桥隧等。有时办个手续都要半年以上。”一家燃气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无奈地说。
  改造资金则是另一重压力来源。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秘书长张春田表示,近年来持续“气价倒挂”,加之各地气价联动机制落地和调价进度缓慢,一些燃气企业陷入经营困难,影响了企业安全投入,延误了更新改造进程。
  一家燃气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燃气改造资金30%为申请中央预算资金和专项债,还有70%需要企业自筹。市政管线的改造涉及管网更换、立管改造、调压设施改造、道路施工等,每公里改造费用达数千万元,企业资金压力很大。”
  此外,“瓶改管”也面临费用高、推进难的问题。
  记者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采访多家沿街餐饮店,蜀乡东坡饭店经理卢会娟告诉记者,2012年饭店开业时花11万元增容天然气管道接口。富秦板面餐馆经营者赵铁军说:“开业两年来,店里一直使用液化气罐。如果安装燃气管道,需要和房东商量出资比例,还要看总费用是多少。”
  三河市副市长于凯说,管道天然气长期使用省事、成本低。部分餐饮商户对“瓶改管”不积极,主要原因是安装费用高,这取决于接气难度、人工成本等。
  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瓶改管”除安装费外,餐饮店还要购置价格较贵的可燃气体报警联动切断装置和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燃气具。部分天然气公司燃气安装利润过高,也造成安装费用较高。
  资金投入、审批流程、技术支持全方位优化


  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是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韧性安全水平、防止风险隐患演变为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
  专家建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燃气企业加快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同时建设燃气管网数字地图和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推广智慧巡检手段,提升燃气安全水平。
  近期,三河市申请资金,改造户内报警装置,一旦触发报警,用户、燃气公司、住建部门都会接到报警信息。张春田建议,加快建立完善燃气管网信息系统,编制燃气风险分级,进一步摸清管网、隐患底数,深查彻改全链条风险隐患,并限时整改到位。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对“带病运行”管网改造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并加强协调联动,保障更新改造进度。同时,健全全过程燃气安全监管,加强燃气管线周边施工监管和技术交底,加大对燃气企业施工质量、安全和成本的管控力度。
  燃气老旧管网改造是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的公益性、惠民性基础设施项目。张春田表示,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引导,增强燃气管网改造的共识,着力破解深层矛盾,筑牢燃气安全防线,切实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记者王志 王民 侯文坤)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12306上线春运车票预约专区,学生和务工人员体验如何
12306上线春运车票预约专区,学生和务工人员体验如何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近日先后上线学生和务工人员预约购票服务,符合条件的旅客可通过专区预约购买2025年春运期间往返车票。12306上线的这项服务功能,使用体验如何?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多地学生和务工人员。
  常在北京海淀区送单的外卖小哥孙溪灏,在休息之余,从手机上看到了12306预约购票功能上线的消息。他告诉记者:“以前得定闹钟抢票,还担心抢不到。这回我直接预约了一张明年1月20日回江西新干的K1453次车票,开车前16天会有短信通知。如果预约没成功,按照正常预售期买票也不迟。”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居民蔡淮墨的母亲在浙江省金华市务工,15日蔡淮墨就帮母亲预约了2025年1月6日回重庆的票。“母亲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提前帮她预约,多一份安心。”蔡淮墨说。
  据铁路12306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2月7日,已通过实名制核验的务工人员可在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务工人员春运预约购票服务”专区,预约购买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2月23日的火车票。为保障预约服务平稳运行,12306团队在该服务推出前提早进行准备,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保障用户体验流畅。
  记者在一些地方火车站的售票窗口看到,务工人员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预订车票。
  “每个订单可添加1个乘车日期的5个‘车次+席别’的组合,同一账户最多可同时提交3个订单。”在厦门火车站,售票员罗芳手把手教在厦门鞋厂打工的重庆人黄正林在手机上预约购票。
  成功提交了多个从厦门到重庆北的车票预约组合后,罗芳叮嘱他:“您选择的票,17号系统就会发短信通知您是否预约成功。如果成功了,记得17号23点前完成支付,支付成功才算真正买到票。”
  “务工人员群体涉及范围比较广,铁路部门主要通过12306大数据,安排务工人员群体集中出行的部分车次、席别提供预约服务,无需提供证明材料,已通过实名制核验的务工人员如有需求,均可使用预约购票服务,实际上是增加了一种购票选择。”铁路12306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高校寒假临近,许多大学生也开始规划返乡行程,通过12306手机客户端预约车票。
  针对学生群体,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推出了“学生预约购票专项服务”专区。2024年12月12日至2025年2月12日,符合条件的学生旅客可在专区预约购买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2月28日的火车票。
  “终于不用再像之前一样卡点拼手速,也减少了在第三方购票平台尝试开会员急速抢票、好友助力等方式的困扰。”中央财经大学大四学生杨璞玉说,她提交了3个回河南漯河的待兑现预约订单,回家的旅程又多了一份保障。
  在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大一学生朱晏吾16日一早便预约了2025年1月17日回连云港的高铁票。“以前节假日要定时抢票,现在可以预约,体验好多了。”朱晏吾说。
  在感受预约便利性的同时,一些务工人员和学生也提出了更多期盼:
  “现在务工人员只能预约部分车次,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车次可供选择。”
  “希望进一步优化系统,提升预约成功率,为旅客精准匹配车票资源。”
  春运期间特别是高峰时段,在铁路客流高度集中、极不均衡、单向流动等特点的影响下,部分时段、部分车次火车票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客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铁路部门将及时分析预约配票的情况,为合理配置运力提供参考,更好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今年除推出学生和务工人员预约购票这一服务外,春运期间铁路部门还将联动企业、地方人社部门开行务工人员专列,为重点人群返乡、返岗提供便利。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冰雪崛起新力量
冰雪试验区蹲点见闻
冰雪崛起新力量

冰雪试验区蹲点见闻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长春12月17日电(记者王昊飞 王帆 周万鹏)冬至将近,晨曦轻轻揭开雪域林海的神秘面纱。淡蓝的天幕下,北大湖滑雪度假区的雪道宛如银龙,穿梭在群山之间。眼前此景,让来自上海的叶艺涛难掩激动,呼出的气息在寒风中凝结成缕缕白雾。
  “这是我第一次‘外滑’!之前都在室内滑雪场练习,感觉完全不一样。”叶艺涛说,“而且和俱乐部的朋友们一起来,有搭子、有活动,很开心!”
  自11月下旬全国各大滑雪场全面“开板”以来,2024-2025雪季中国冰雪市场热度持续攀升。记者调研发现,一股新力量正在冰天雪地中崛起——经过多年发展,聚合多项属性的一批滑雪俱乐部在冰雪产业链中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已有滑雪俱乐部出现,但其功能除社交外,多是为雪友提供培训和安排行程。“现在的俱乐部更像纽带,吸引和整合滑雪人群、场地、培训、装备、品牌等多方力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圈。”上海黑桃滑雪俱乐部下属滑雪学校校长杨勇说。2015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冰雪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与细分化,“2.0版”滑雪俱乐部在多地涌现,它们的运营更加专业化、商业化——“上海黑桃”便是其一。
  “上海黑桃”已成立7年,拥有雪具店、滑雪学校等业务板块,主要聚焦华东地区客群,致力于推广冰雪文化,连续多个雪季举办“开板”“封板”等活动,已累计吸引数万人次参与。这个雪季,该俱乐部在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举办超千人参与的“开板”活动之后,又来到位于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北大湖,举行了超过400人参与的免费教学开放日活动。
  数据显示,相较欧美、日韩等滑雪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国滑雪运动的人口渗透率还存在差距。业内人士认为,从室内雪场的“冰箱宝宝”起步,到室外雪场的进阶,再到上野雪或钻研自由式技巧,这一路的“升级”很适合由俱乐部完成组织、引导、服务工作。
  “关键在于安全性。让初学者在接触滑雪时找到归属感,拥有获得感。”杨勇说,“这次开放日期间,俱乐部安排了50多名教练,免费为会员提供具有成长体系的滑雪教学。”
  1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将于2027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1.2万亿元、1.5万亿元。“冷经济”释放“热效应”,越来越多投资者为冰雪产业潜力和前景投下信心票,各地滑雪俱乐部也成为商业品牌竞相投放的新蓝海。
  记者调研发现,滑雪俱乐部的“触角”关联到景区、装备、航空公司,涵盖汽车、食品、酒水饮料、化妆品等领域,从而赋予冰雪消费“组团式”的新玩法。“作为来自滑雪胜地瑞典的燕麦奶品牌,我们希望与更多企业携手,助力中国冰雪经济不断升温。”噢麦力OATLY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林春燕说。
  对雪场而言,俱乐部带来的远不止客流。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总监闫帅认为,一方面,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具有社交属性和传播优势,可以在圈层内更好地发酵;另一方面,度假区也通过俱乐部的反馈不断提升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温泉酒店就是应南方几家俱乐部的需求新增的”。
  每逢雪季,滑雪俱乐部往往要为会员提供多段行程,涵盖吉林、河北、新疆等多地。受访雪友普遍表示,他们不用自己劳心费神做攻略,俱乐部就能够提供交通、住宿、活动等方面的精准信息推荐与服务。这些俱乐部进驻过的一些村落、民宿也会在流量吸引、形象包装等方面受到启发,比如北大湖附近南沟村部分民宿就增加了潮玩设备、小程序指南等项目。
  雪季渐入高潮,刚忙完北大湖的活动,杨勇就开始与同事筹划下一段行程。对于中国冰雪经济和滑雪俱乐部的发展前景,他信心满满:“未来要更好地服务雪友,更好地匹配市场,让更多人爱上冰雪运动,让更多快乐融入冰雪。”
 
江苏将全面放宽落户限制助力“新市民”安居
江苏将全面放宽落户限制助力“新市民”安居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南京12月17日电(记者陈席元)江苏省政府近日出台《江苏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未来5年,该省将全面放宽落户限制,推行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等措施,助力“新市民”安居。
  统计显示,2023年江苏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介绍,未来5年,江苏将围绕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群众“心头事”,出台一系列便民措施,包括全面放宽落户限制、推行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设一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技工院校每年招收农业转移人口不少于4万人、建成100家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90%以上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85%以上等,努力让进城“新市民”留得住、过得好。
  江苏还将大力支持校地合作建设农业联合技术转移平台,探索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赋予突出贡献人才“新村民”资格,支持返乡青年竞聘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等,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江苏将稳妥推进市直管街道、市辖区直管社区,探索有条件的新区、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调整,有序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
 
“青荷驿站”为城市聚才,小切口撬动大服务
“青荷驿站”为城市聚才,小切口撬动大服务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近日,河南郑州轻工业大学毕业生张格亿,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找工作时,免费入住了“青荷驿站”。
  “让来杭州找工作的青年人才住得温暖、舒心,宾至如归,是我们工作和服务的目标。”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首批挑选的宝盛酒店、萧山宾馆、全季酒店等10家酒店位于交通要道或企业重点集聚区域,为青年人才提供210套房间免费入住。这些房间被称为“青荷驿站”。
  萧山区政府为青年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项人性化政策。针对毕业两年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和毕业学年在校生,政府为其来萧山求职面试等就业活动,提供免费住宿以及其他求职便利。青年人才只需打开“人才杭州”小程序,将身份证、毕业证等材料上传,就可申请免费入住。
  截至今年10月底,萧山区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毕业生数量4.3万余人。其中,“青荷驿站”提供入住1.5万余人次,覆盖企业1600多家、面试6200多场次。
  “青荷驿站”萧山宾馆站负责人李娟说,“驿站每天配备了15间房源,求职高峰期都是满员状态。我们还特意定制祝福卡片,希望给入住人才一份心灵上的温暖。”
  在萧山“青荷驿站”住了一周的南昌大学应届毕业生李斌,最近找到了心仪的摄影工作,而且住宿一分钱没有花。他高兴地说,“萧山能提供这么善意的招才举措,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今年以来,萧山区委人才办还与人社部门组成专班,打通萧山人才网的数据库,与“青荷驿站”实现“一键跳转”,为青年人才提供真实招聘信息。
  目前,来自萧山1000余家企业、上万个岗位信息,已在“青荷驿站”上线。入职中煤科工杭州分支机构的青年何俊达就享受到“青荷驿站”长租公寓、人才补贴领取、人才交友活动等便捷服务。
  “我们希望以小切口撬动大服务,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区。”萧山区委人才办负责人介绍,萧山围绕“三支队伍”(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在区级层面探索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各个镇街也在构建全周期、全链条人才服务,如益农镇推出“大学生创业联盟”,加速人才引进。
      (本报记者刘婧宇)
 
黑龙江铁力:
以贴心服务和完善设施 打造全新冬季旅游项目
黑龙江铁力:

以贴心服务和完善设施 打造全新冬季旅游项目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年丰乡年丰村岭尚十年项目三期工程暨民宿产业试点村建设项目现场,工人正忙着建设主体大楼、阳光温室大棚、咖啡馆。“项目主体结构已完成80%以上,建完之后主要接待研学团队,接待量较之前提高3倍。”铁力市岭尚十年项目负责人崔明明说。
  随着哈尔滨亚冬会的脚步日益临近,黑龙江省铁力市持续加大文旅项目建设力度,打造全新冬季旅游项目,以更贴心的服务和更完善的设施,广纳八方宾朋。
  为了迎接冬季旅游旺季,岭尚十年项目三期工程在原有民宿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主体大楼、玻璃阳光温室、稻田咖啡馆及稻田景观栈道、陶文创加工体验项目,将建成涵盖红色抗联主题的青少年素质扩展研学体验区及乡村振兴民宿综合体等多个亮点的特色景区,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
  据了解,铁力市年丰乡年丰村岭尚十年项目三期工程暨民宿产业试点村建设项目是中央彩票基金重点扶持的文旅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铁力市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服务专班,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项目解决燃眉之急。
  “施工过程中我们曾遇到高压线阻碍的问题,第一时间联系了服务专班人员,专班人员第一时间过来,调度了各个部门,在48小时之内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项目施工负责人孙继洋说。
  据了解,岭尚十年项目三期工程预计将于今年末竣工,并投入使用。届时,一个集餐饮、住宿、研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本报记者董宝森)
 
老宿舍“爆改”人才公寓,巧用市场盘活旧资产
老宿舍“爆改”人才公寓,巧用市场盘活旧资产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今年以来,“荒废了”的重钢大学生宿舍迎来了一批新的“主人”。
  20世纪80年代,为了让怀揣着“钢铁报国”之梦的大学毕业生安心落户,重钢大学生宿舍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拔地而起。一时间,这里成了大渡口区最热闹的区域之一。岁月流转,2011年,重钢实施环保搬迁,曾经住满的宿舍区出现了大量空置,此外,时间的堆叠也使得建筑外部结构和内部设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
  旧建筑跟不上新变化的节奏,新人才看不上旧楼宇的破败。如何让旧资产焕发新生机,成了大渡口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更新改造工作,也为了实现高效、可持续管理,大渡口区决定在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有样貌的基础上,巧用市场来盘活资源。经过全面摸排,不断探索、优化方案,最终确定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的人才公寓为主,结合文化旅游、特色商业打造品牌。
  经过两年的精心策划,“重钢大学生宿舍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于2022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2023年一期项目完工。现在的重钢大学生宿舍,有了一个新名字——友间公寓。
  走进友间公寓,处处显示着新的生机:砖红色的外墙、干净整洁的玻璃窗、五彩斑斓的钢铁地标、等待运行的加装电梯、一排排向阳而生的绿植……打造“引凤来栖”的人才公寓,要面子还得要里子。更新换代后的友间公寓,内里进行了重新装饰装修:洁白的墙面配上木条纹地板,崭新完善的家电配上一应俱全的家具……“拎包入住”在这里成为了可能。
  截至目前,友间公寓已完成6栋住宅楼的改造升级,新增448套公寓,76个商铺。项目2025年完成更新改造,最终建成后可提供772套住宅公寓。
  有人住,只是活用市场的第一步,如何实施商业、引进旅游休闲让自己“活起来”成了友间公寓的下一个议题。“通过品牌公寓的统一管理,结合首层配套服务空间以及原有但废弃的配套功能空间,统一运营、招商、管理,打造配套商业,计划引进百余户商家,目前一期有咖啡馆、音乐室、精酿酒吧、便利店等商业业态投入运营。”重钢集团产业发展部寓舍运营组苏加客说。
  老宿舍“爆改”人才公寓,只是大渡口区巧用市场手段盘活工业资产的一个缩影。“在城市更新与转型中,大渡口坚持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着力以低效工业用地及产业空间为载体,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为特色,结合自身的产业规划体系,增加城市产业集群。”大渡口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杨仕彦)
 
给流动摊贩“安家”,当好服务群众“管家”
给流动摊贩“安家”,当好服务群众“管家”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最近,一到下班时间,零售商龚世伟就开着一辆载满当季水果的面包车,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街道双龙社区融创十方街附近摆摊售卖。不一会儿,许多居民聚拢过来挑选水果。
  “这里属于城市新开发区,片区常住居民有近三万人,但附近没有大型农贸市场,周边又聚集着不少农户,摊贩常来这里扎堆营业。”龚世伟说,以前摆摊就像“打游击”,把车停到路边“卖点算点”,不仅影响居民出行,摊位的规范程度也难以达标,常被城管执法人员劝离。
  对游商走贩的管理,不仅关乎市井“烟火气”,更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对此,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积极探索“疏堵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周边居民需求、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联合土主街道在部分区域设置临时疏导点,为流动摊贩提供规范的销售场所。
  “设置临时疏导点后,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踏踏实实做生意了。”龚世伟说,得益于城市管理部门严格落实“限规模经营、控噪音油烟”等管理标准,常态化向摊贩宣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摊贩们规范经营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大幅提升。
  为让“文明味”与“烟火气”同向而行,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还通过开展“马路办公”,收集群众意见、商家反馈、人口密度以及通行情况等城市体征数据,在月台路、凤中路等地创新设置“潮汐摊区”,实现定时定点、统一规范管理。
  给流动摊贩安个“家”,是近年来重庆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成效的生动体现。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政策法规科科长王君介绍,在“城管进社区”行动中,沙坪坝着力推动城市管理和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高效。
  “附近没有公交站,出门买菜、走亲访友都不方便!”62岁的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磁建村社区居民刘梅,曾一度为小区周边缺乏公交车站而苦恼。
  接到刘梅及周边居民反映的诉求后,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迅速开展现场调研。面对程序审批、经费承担、市政设施迁改等问题,城管局专事专办,对接相关部门同步推进工作,仅用28天就建成了公交港湾,让居民出行更加便利。
  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11月,已实现辖区115个社区“城管进社区”全覆盖,累计服务群众3700余人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激发了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
     (本报记者周思宇)
 
浙江推出个体工商户“浙个好”省域公共品牌
浙江推出个体工商户“浙个好”省域公共品牌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杭州12月17日电(记者张璇)记者17日从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为了推进个体工商户品牌培育,浙江省正式推出个体工商户“浙个好”省域公共品牌。
  据介绍,个体工商户“浙个好”省域公共品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共品牌评价体系,包括“浙个好”品牌管理办法、评价模式、评价标准等。浙江省从消费者“常看、常用、常议”的重点行业中,选取民宿、非遗两个领域先行试点。该省发布的首批浙江省个体工商户“浙个好”公共品牌名录中,民宿领域和非遗领域的个体工商户分别有218家、112家。
 
乡村养殖插上“科技翅膀”
乡村养殖插上“科技翅膀”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沈汝发)池塘养鱼是不少人的固有印象,但南京科奥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的鲈鱼却全部“游”进了大棚,大棚里一个个底部由水泥浇筑、不锈钢材质的罐子,就是鲈鱼的养殖池。
  “一个养殖池水体只有大约50立方米,产量却与3亩普通鱼塘相当。”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张金华12日告诉记者,“一方的水可以投放100尾的鱼,一个养殖池就可以投放5000多尾鱼,一季的产量可以达到5000斤左右。”
  如此高的投放密度,得益于该公司的智能操作系统。在大屏幕上,记者看到,氨氮、溶氧等数值不停变化。“任何一个数值超标,系统都会自动向手机推送预警信息。”张金华说。
  同时,大棚内养殖鲈鱼,可以有效实现控温。大棚由钢结构和铝合金组成,四周是双层玻璃。公司技术负责人阚志平说,这相比于户外池塘养殖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反季节销售。
  这是南京市六合区推行工厂化养殖的一个缩影。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六合区从水产项目申报、渔业机械购置补贴、智慧渔业智能调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两年来,财政支持工厂化养殖发展资金达570万元。
  盛产螃蟹、青虾的南京市高淳区的水产养殖业,近年来也以科技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在桠溪镇虾农韦琛兵的水产养殖农场采访看到,农场安装了增氧机等设备,确保溶解氧满足青虾需要。“凌晨1点到4点半左右,水中的含氧量很低,需要持续开增氧机,不然就会‘翻塘’。”韦琛兵说。
  为了确保稳定的电力供应,电力部门研发了AI供电服务指挥系统。“一旦虾塘遭遇停电等突发情况,供电服务人员可以迅速借助这一系统进行故障定位和原因分析,从而快速恢复供电。”国网南京市高淳区供电公司设备管理部主任夏伟栋说,8月9日凌晨,韦琛兵的虾塘突然遭遇停电,供电部门借助AI系统的帮助,迅速找到了问题并更换了损坏的设备,确保了虾塘的正常供电。
  高淳供电部门有关负责人说,无论是电压不稳、设备故障还是其他电力供应问题,AI供电服务指挥系统都可以实时报警、智能研判,为养殖户提供更加快速、准确和便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青虾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有了科技加持,农场实现了高密度养殖,一亩虾塘的产值达到六七千元。”韦琛兵信心满满地说,“我从1998年开始养青虾,现在已扩大到300亩,而且还带动40多名农户一起养殖,合作社规模达到3000多亩。”
 
又闻“天路”驼铃悠悠
又闻“天路”驼铃悠悠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青藏公路的筑路大军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青藏驼队。他们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筑路途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英雄故事,在世界屋脊上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传奇与辉煌。
  初冬时节,怀揣对筑路英雄先辈的敬仰之情,记者以“寻迹”的形式,在驼队出发地的一砖一瓦中,于天路的一沙一石间,俯拾青藏线上修路记忆,寻觅光辉岁月里悠悠驼铃声。
驼铃声声,唤醒筑路号角


  走进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思绪瞬间被牵引至那段波澜壮阔的时期。
  馆内展出近200份相关历史文献,数十件国家级文物。生锈的铁锹,破旧的水桶,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都是对那段激情洋溢岁月的深情追忆和确凿见证。
  展馆众多陈列实物中,一个锈迹斑斑的驼铃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是跟随青藏驼队进藏的头驼驼铃。
  据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介绍,这个驼铃不仅是整个青藏驼队的“定盘星”,更是整支运输队伍的心理支撑。“驼工们常说,只要能听到头驼的驼铃声,就知道前进的队伍没有散,进藏的方向没有变。”张存虎说。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境内的香日德镇,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西宁至都兰的公路终点。
  都兰曾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青海境内的经济文化重镇。千年前,驼铃声就在这里响起。70年前,也正是悠悠驼铃声唤醒修筑青藏公路号角。
  1953年,为解决驻藏部队吃粮紧张,西藏运输总队组建,43岁的慕生忠出任运输总队政委。运输总队从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先后买了两万多峰骆驼运粮。
  “好像是一夜之间,香日德这个小镇成了骆驼的世界、物资的海洋。”83岁的史正章10岁就跟随父亲来到香日德,据他回忆,那时的香日德成为内地进入西藏的物资中转枢纽,来自内地的物资都需要在这里卸下汽车,再通过驼队转运供应施工一线。而史正章的哥哥史发章当时就是驼队的一员。
  驼队向西藏运粮的同时,运输总队还派出以副政委任启明为队长的探路队,执行向拉萨探路的任务。进藏的路程异常艰难,听着头驼的声声驼铃,跟着红旗向前的脚步,探路队带着骆驼、木轮马车从香日德出发,穿过茫茫戈壁,到达格尔木,随后沿格尔木河向昆仑山进发,直抵藏北重镇——黑河(今那曲)。
  绵延数公里的驼队边走边探路,运粮途中,人畜伤亡成为常态。一次过沼泽地,一天就有20多个驼工献出生命。一路下来,两万多峰骆驼死得就剩下不足2000峰。骆驼死了,扛不动的面粉和大米不得不遗弃在路边,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白线。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山高坡度缓,河多水不深,虽然艰险,但可以修筑公路。”根据从香日德出发探路所获的资料,筑路队伍确定了从西宁经格尔木,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直至拉萨的路线。
血肉身躯,筑就雪域天路


  千百年来,西藏与内地之间,只有骆驼、骡马、牦牛踏出来的古道可走。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协议在北京签字。两天后,毛泽东同志发出进军西藏的训令。针对进军西藏最大的困难是交通和补给的实际,毛泽东同志号召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1954年5月,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在格尔木南昆仑山下艾芨里沟破土动工修筑青藏公路。公路要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两大山系,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一半。
  在财力匮乏、技术短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筑路大军只能靠马车丈量勘测,靠铁镐、钢钎等简陋工具施工。他们踏冰卧雪,忍受饥饿,面对缺氧、疾病等种种困难,齐心协力,誓让天堑变通途。
  修路时,慕生忠将军曾在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冲着拉萨的方向。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筑路大军用血肉写在青藏高原巍峨雪山下的誓言。
  石永贵老人曾经参与修筑青藏公路。在可可西里修路时,气压低和缺氧,令很多人流鼻血、呼吸困难。一天晚上,石永贵在帐篷里睡觉时,听到和他顶头睡的乔振武嘴里发出奇怪的声音,起身一看乔振武嘴里直冒鲜血——他就这样永远留在了青藏公路上。
  青藏公路沿途有座山叫陶儿久山,山下有一片旷野名为韩滩。据当地养路工介绍,之所以叫韩滩,是因为这里牺牲了一位修路中累病早逝的驼工小韩,慕生忠将军为了纪念他,将此处命名为韩滩。
  “雄鹰都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口海拔接近5300米,这里常年刮风、空气稀薄、气温低,筑路队伍经受着严峻考验:半夜帐篷刮跑后露天睡;粮食短缺不得不抓地老鼠充饥;稀薄的空气让人憋闷心慌……
  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几乎每天都有人倒下,驼队便抽出10峰骆驼专门驮运遗体。来自甘肃省民勤县的唐刚年就是当年这支队伍的队长,他白天把遗体捆绑在骆驼身上照看好,晚上到了宿营地,人和骆驼都要休息,就得把遗体搬下来,集中放在一个地方。
  唐刚年每天有两件事必须做:一是午夜时分他要起来看看同志们的遗体,怕同志们的遗体被野兽吃掉;二是清晨往骆驼上搬运遗体时他要点数。一路上,他拼尽全力。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30多位同志的遗体保存完好。
  越过唐古拉山,穿过羌塘大草原,打通天险羊八井石峡……7个月零4天,筑路大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天路修到拉萨。
天路新生,驼队精神永存


  铺下的是道路,立起的是丰碑。建成后的青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担负着70%的进藏物资和30%的人员运输,年均车流量达130余万辆。
  70年来,青藏公路将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相连。这条助推雪域高原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成为民族团结之路、文明进步之路和各族同胞共同发展之路。
  如今的青藏公路往来车辆如织,青藏驼队也伴随着难觅的悠悠驼铃声渐行渐远。青藏公路上驼工的身影也被一个个养路工人所取代,即使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道班工人也常年坚守着脚下的公路。
  青藏线上的109道班,承担着唐古拉山口的道路养护保通任务。因其驻地海拔5231米,被称为“天下第一道班”。每当唐古拉山顶突降暴雪,车辆堵在雪窝子中,道班工人便需要昼夜加紧作业,把路打通确保安全。70年来,交通警察和道班工人,以忠诚之心和忘我之魂将天堑化为坦途,继承和发扬青藏驼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无私奉献,昼夜奋战”的宝贵精神。
  经过近70年变革,莫河骆驼场已从最初的西藏运输总队,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经济林开发利用、盐湖露天开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如今,青藏高原现代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驮运需求减少,但骆驼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驼奶、驼绒等产业发展迅猛,原本只用来驮运货物的骆驼有了新的经济价值。
  昔日的天路驼工也转型成为骆驼饲养员。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艾特热坎·卡布勒别克就是90多名饲养员中的一员。
  2022年,艾特热坎·卡布勒别克和丈夫阿毕克·艾司太汗一同来到莫河骆驼场,每天凌晨4点和下午4点,他们都要给骆驼挤奶。“这些骆驼每天可以生产200多斤奶,卖给奶粉厂每斤30多元。”艾特热坎·卡布勒别克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欢骆驼,来到这里又听说了青藏驼队的故事,让她对这份工作有了特殊的感情。
  养驼,为了传承精神,保护优质种质资源。老一辈驼工们一边养驼,一边发展起畜产品加工、旅游和康养等产业。
  树林里建起了“旅游星空房”、旧场房正改造成为“乡土风格”的民宿……莫河骆驼场已被评选为“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系列产业项目也纷纷落地此处。传承老一辈莫河驼工的开拓精神,莫河骆驼场正焕发蓬勃向上新生机。(本报记者史卫燕 解统强)
 
王毅出席202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王毅出席202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马卓言 冯歆然)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出席202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王毅表示,一年来,元首外交书写恢弘新篇章,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命运与共、同球共济的历史潮流;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树立新典范,汇聚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团结潮流;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取得新进展,壮大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进步潮流。
  王毅强调,中国同世界的互动正在呈现重要的趋势性进展和变化。取得这些重大和积极进展的关键,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每个重要节点作出战略判断,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在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指引,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准确把握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使中国的外交理念与政策始终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始终顺应历史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始终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
  王毅表示,面对世界动荡冲突,中国将坚定做和平的力量;面对分裂对抗风险,中国将坚定做团结的力量;面对脱钩断链行径,中国将坚定做开放的力量;面对单边霸凌逆流,中国将坚定做正义的力量;面对意识形态分歧,中国将坚定做包容的力量。
 

“前所未有”接近达成!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停火谈判释放积极信号

“前所未有”接近达成!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停火谈判释放积极信号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以色列国防部长伊斯雷尔·卡茨12月16日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前所未有”接近达成让以方被扣押人员获释的协议。当天,哈马斯一名高级成员同样表示,哈马斯与以色列围绕停火和互释被扣押人员的协议“前所未有”接近达成。
  法新社援引卡茨发言人的话报道,卡茨16日在以色列议会外交和国防委员会一次闭门会议上说,以色列与哈马斯去年11月达成短期停火协议以来,“我们从未如此接近达成让被扣押人员获释的协议”。
  另据一名消息人士透露,负责谈判的以色列技术团队16日抵达卡塔尔首都多哈,与卡塔尔方面就停火和被扣押人员获释“展开事务层面对话”。
  身处多哈的一名哈马斯高级成员当天表示,加沙停火谈判取得进展。这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成员说,倘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不再像先前那样“故意阻挠协议达成”,“抵抗方和占领方”就停火和释放被扣押人员“前所未有接近达成”协议。
  按照这名哈马斯成员的说法,哈马斯已做好准备结束冲突并已通知斡旋方埃及和卡塔尔。但他强调,哈马斯所能接受的停火协议必须包括多项内容,比如全面、永久停火,允许流离失所的巴方平民返回家园,冲突双方就互释被扣押人员“切实达成协议”。
  多家媒体注意到,哈马斯近来就以军撤离加沙地带的时间展现“灵活性”。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2日报道,哈马斯在加沙停火间接谈判中立场首次出现软化,可能同意以军在停火后临时驻留加沙地带。此外,卡茨16日在会前同样提到,停火谈判在哈马斯意识到需要展现更大灵活性后迎来机遇,他希望谈判能进入“务实阶段”。
  本轮巴以冲突自去年10月7日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导致巴方重大人员伤亡。卡塔尔、埃及和美国等国先前开展多轮斡旋,仍未能促成冲突双方永久停火。近来,土耳其也加入加沙地带停火斡旋。
  美联社以埃及政府和哈马斯成员为消息源报道,哈马斯与以色列正在谈判的这份停火协议内容包括:初步停火6至8周,其间哈马斯释放约30名被扣押人员,换取以方释放数百名巴方在押人员;以方允许更多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运入加沙地带,自5月初被以军控制巴方一侧后处于关闭状态的拉法口岸有望重新开放。斡旋方称,正在考虑依据巴以2005年达成的一项协议,允许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辖这处与埃及接壤的口岸,由欧洲联盟监督。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16日就加沙停火谈判表达谨慎乐观,称尽管分歧仍然存在,近期谈判富有成效;以色列与哈马斯“有义务了结”这场冲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上周访问以色列期间表示,他“觉察到”内塔尼亚胡已准备好达成让被扣押人员获释的协议。
     (王逸君 新华社专特稿)
 
TikTok要求美最高法院冻结强迫出售令
TikTok要求美最高法院冻结强迫出售令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6日电(记者颜亮)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TikTok16日要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临时冻结美政府针对该平台的强迫出售令。
  TikTok的律师表示,这项法令不仅侵犯其宪法权利,也侵犯了其1.7亿美国用户的权利。TikTok敦促联邦最高法院在决定是否受理上诉之前维持现状。
  TikTok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声明,要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定强迫出售令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声明说,如果不冻结强迫出售令,一个月内,TikTok上的小商家将损失超过10亿美元收入,创作者将损失近3亿美元。
  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16日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会见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特朗普在当天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我们会研究一下关于TikTok的事情,你知道,我对TikTok有好感。”
  4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一项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在270天内将TikTok出售给非中国企业,否则这款应用程序将在美国被禁用。
  5月7日,TikTok及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认为美国国会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法案合理性以及该社交平台存在数据安全风险或者外国政治宣传风险。12月6日,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驳回了TikTok的上诉。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赫夫鲍尔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美方此前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禁令以及当前对待TikTok的政策遵循了同样的逻辑,并没有证据表明存在监视或造成实际损害。他说,美国的许多政策完全被政治化。
 
“刚迈几步,大楼地板就下沉了”
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居民回忆地震惊险时刻
“刚迈几步,大楼地板就下沉了”

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居民回忆地震惊险时刻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附近海域17日发生7.3级地震,引发严重山体滑坡,多辆汽车被埋,部分建筑物损坏或倒塌,目前已造成至少一人丧生。
  地震发生时,20岁的艾玛正身处维拉港一栋大楼内的餐厅里。
  “刚迈出几步,大楼地板就下沉了许多,大楼里的所有钢材都伸出来了。我摔倒了,一个雕塑砸在我腿上。”她回忆,餐厅旁边那栋两三层的建筑彻底倒塌了,很多人被困在里面。“由于桥梁坍塌,任何重型机械都无法进城,影响了救援进程。”
  一家华人超市的女老板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瓦努阿图全国大部分地区断水断电,移动通讯网络中断,跟外界联络主要依靠“星链”。她的店铺震后一片狼藉,好在家人朋友都平安。
  在瓦努阿图居住了十几年的罗先生说:“这里经常发生地震,但这次不一样……房子到处都是巨大的裂缝。”他们还感受到多次余震,每一次都异常紧张。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日12时47分(北京时间9时47分),震中位于维拉港以西30公里处,震源深度43公里。
  当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栋位于维拉港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损坏。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该建筑物是美国、法国、新西兰、英国等国大使馆或高级专员公署所在地。
  美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馆当天发表声明说:“美国在维拉港的使馆遭受相当大的破坏,将闭馆直至进一步通知。”
  强震也导致多家航空公司被迫取消或改变其未来几天往返瓦努阿图的航班。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由于机长无法与维拉港机场取得联系以进行降落,斐济航空公司一架飞往维拉港的班机今日被迫空中折返。
  目前,该国救援行动正在进行中。
    (记者郭鑫惠 齐紫剑)
     新华社苏瓦12月17日电
 
朔尔茨以退为进 提前大选结局难料
朔尔茨以退为进 提前大选结局难料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柏林12月16日电(记者李超 邰思聪)在16日举行的德国联邦议院(议会下院)信任投票中,总理朔尔茨未能获得多数议员支持。根据德国《基本法》,在此情况下,总统可在总理建议下解散联邦议院,并在60天内举行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以确定新任总理人选。
  分析人士指出,朔尔茨政府走到这一步是执政联盟内部矛盾总爆发的结果,他选择主动发起信任投票或有触发提前大选以寻求连任的政治考量。但在德国各党派力量均不够强大的形势下,未来德国政坛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提前大选箭在弦上


  举行此次信任投票的动议由朔尔茨11日正式向德国联邦议院提出。联邦议院共有733名议员,朔尔茨必须获得过半数即至少367名议员信任才能继续执政。在16日举行的投票中,仅有207名议员投下信任票。
  自2021年12月执政以来,由社民党、自由民主党、绿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内政外交方面内部分歧频出,不少争议逐渐公开化,联盟内部冲突愈演愈烈。由于无法就财政预算等议题达成一致,朔尔茨于11月6日解除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的财政部长职务,自民党当天宣布退出执政联盟,三党联盟就此破裂。由于社民党与绿党合计议席不满半数,朔尔茨政府成为少数派政府。在野党要求朔尔茨尽快举行信任投票,从而可以将原定于明年9月举行的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提到更早时间。
  各方对朔尔茨无法通过信任投票早有预料。根据此前社民党、绿党以及最大在野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的协商结果,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预计将于明年2月23日举行。
  事实上,自三党执政联盟破裂后,德国各党派就已经进入竞选阶段。德国电视一台11月的调查显示,超五成德国人支持提前举行大选。
深陷困境以退为进


  分析人士指出,朔尔茨政府走到现在这一步是执政联盟内部深层矛盾长期积累、集中爆发的结果。
  2021年的联邦议院选举后,德国在联邦层面首次出现三个政党联合执政,这被视为德国政党格局发生变化的标志。但随后的事实证明,更多政党的加入虽然让政府确保了议会多数地位,但也让执政联盟内部矛盾更多且更难调和。朔尔茨政府执政期间面临经济持续低迷、能源价格高涨、制造业衰退、社会治安恶化、财政负担沉重等压力,三党却在诸多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导致选民对政府逐渐失去耐心。
  就导致执政联盟最终破裂的明年财政预算问题而言,三党事实上从一开始便在经济和财政方面理念不合。自民党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社民党和绿党则主张扩大政府债务规模。此次预算谈判期间,这一分歧终于达到无法弥合的程度。朔尔茨要求放松“债务刹车”制度来为援助乌克兰、刺激经济等政府支出提供财政来源,但遭到自民党坚决反对。
  德国外交政策学会旗下的《国际政治》季刊执行编辑亨宁·霍夫认为,在党派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林德纳早就在寻求时机推动提前大选。特朗普重新当选美国总统后,林德纳出手阻止德国增加对乌援助,导致三党长期矛盾爆发、联盟瓦解。
  关于朔尔茨为何明知信任投票不可能通过还要主动发起,有分析指出,继续领导少数政府勉强执政不仅无法在联邦议院推进重大立法,反而会消耗朔尔茨的政治资本。三党联盟瓦解后,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支持率反而有所回升。通过发起信任投票触发提前大选,或许是朔尔茨为寻求连任走出的重要一步。
政治走向仍不明朗


  一般情况下,在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获得最多议席的党派所推举的人选将出任新一届政府总理。目前,德国4个政党推出了总理候选人,分别是社民党的朔尔茨、基民盟主席默茨、来自绿党的现任副总理哈贝克、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
  德国福沙舆论调查所10日发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由基民盟及其姊妹党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组成的传统中右翼党派联盟党排名第一,支持率为31%;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以18%的支持率位列第二;社民党和绿党的支持率有所回升,分别为17%和13%。
  由于德国各主要党派所能赢得的选票较为分散,单一政党难以获得过半数议席,因此需要多党联合组阁。
  多家德国媒体及观察人士认为,明年大选后,有较大可能出现的组阁方案是联盟党与社民党组合或联盟党与绿党组合。不过,这些推测能否实现现在还很难说。当前,联盟党与社民党关系紧张,双方高层频繁互相攻击;联盟党重要人物、基社盟主席泽德则明确排除与绿党组阁的可能性。可以预见,明年大选后的德国政局将充满不确定性,各党派之间必定会有一番激烈博弈。
 
尹锡悦律师团队首发声 韩国朝野围绕法官任命起争执
尹锡悦律师团队首发声 韩国朝野围绕法官任命起争执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首尔12月17日电(记者陆睿 孙一然)韩国遭弹劾总统尹锡悦律师团队17日首次发表声明。朝野政党17日就代行总统职权的国务总理韩德洙能否任命宪法法院法官起争执。
  据韩联社17日报道,尹锡悦律师团队表示,如果韩国宪法法院举行公开辩论,尹锡悦将到场陈述立场。该律师团队同时表示,不承认内乱罪的指控,但将应对调查,将组建内乱调查辩护团队和弹劾审理辩护团队。该团队还表示,难以同时应对调查和宪法法院审理,认为调查部门有必要进行协调。
  韩国宪法规定,弹劾案提交到宪法法院后,需要9名法官中6人赞成才能确认弹劾、罢免总统。但是,目前宪法法院只有6名法官。韩国宪法法院16日确认,现有6名法官体制可以对总统弹劾案开展听证和审理,将于27日举行弹劾案首场听证会。听证会将公开举行,当事人可以不出席。据韩国媒体17日报道,宪法法院要求尹锡悦在23日前提交有关弹劾案的答辩。
  据韩国媒体报道,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正推进于23日至24日对目前空缺的3名宪法法院法官候选人召开人事听证会,并于30日举行国会全体会议,表决任命动议案。
  韩国朝野政党17日就韩德洙能否任命宪法法院法官起争执。执政党国民力量党院内代表权性东表示,韩德洙在弹劾案审理作出裁决前不能任命新的宪法法院法官;共同民主党院内代表朴赞大则认为,权性东的说法“毫无根据”,宪法法院应以9人体制审理总统弹劾案。
  韩国媒体17日披露,韩国检察机关负责调查“12·3紧急戒严事态”的特别调查本部16日再次传唤尹锡悦,通知他21日到案接受调查。尹锡悦仍未予以回应。
  此外,由韩国警察厅、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和国防部联合设立的“共同调查本部”16日也对尹锡悦发出传唤通知,要求他18日到案接受调查,但遭拒收。
 

纽约州最高法院拒绝撤销特朗普“封口费”案有罪裁定

纽约州最高法院拒绝撤销特朗普“封口费”案有罪裁定

( 2024-1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纽约12月16日电(记者刘亚南)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胡安·梅尔尚16日作出决定,当地一个陪审团此前对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封口费”案所作的有罪裁定依然有效,拒绝撤销这一裁定。
  梅尔尚表示,虽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7月1日的裁决中认定美国总统就其履职行为享有广泛的豁免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朗普在“封口费”案中的有罪裁定应该被撤销。曼哈顿地区检察官针对的是特朗普的个人行为,不是其作为总统的官方行为,因此他不应享有豁免保护。
  此外,就以特朗普已成为当选总统为由撤销这一有罪裁定的另一个请求,梅尔尚还未作出决定。
  一个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在5月30日裁定,特朗普为隐瞒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向一名成人电影女演员支付13万美元“封口费”一事,伪造商业记录,违反纽约州相关法律,所涉及的34项刑事指控成立。按照有关法律,特朗普最多面临4年刑期,但有可能获准减刑或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