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特稿

05版:读城

06版:经济

07版:成风化人

08版:综合

习近平对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
习近平对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10月14日至1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军事理论现代化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军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先导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我国安全和发展需求深刻变化,实现强军目标任务更加紧迫,必须全面加强军事理论工作。要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精华,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扭住新的历史条件下战建备重大问题研究,优化军事理论创新顶层设计,改进军事理论研究模式,加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科学支撑和引领。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主席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聚焦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深刻把握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的使命,深入研究新时代战争和作战理论,重点在立起理论内容体系、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建强研究力量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求突破,不断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新局面。
  会议研究讨论了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有关问题,细化明晰了任务分工和落实措施,6个单位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军委机关各部委、军委各直属机构、军委联指中心、各战区、各军兵种、军委各直属单位、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铭刻!“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
铭刻!“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60年前,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60年后,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原子城里,参观纪念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追寻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的“两弹一星”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祁连山下,金银滩草原寒风猎猎。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于敏、周光召……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原子城纪念园的钢架结构“596”主题长廊内,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雕像石碑、31564名基地工作者雕刻人名墙分列两侧。
  60年前,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万般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孕育缔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今天,在中国原子城这个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更能深切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和不易。
  从钱学森“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到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的研制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金银滩,美丽的名字背后,是3200多米的海拔、年平均0.4摄氏度的气温和高寒缺氧的环境。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缺乏图纸和资料的情况下,与戈壁黄沙做伴:没有先进设备,科技人员用手摇计算器将上万个数据计算出来;在铝锅中浇注炸药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呛鼻伤喉的气体,每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锯炸药时,科技人员端着脸盆浇水降温以防炸药爆炸。
  金银滩上的千余户农牧民,迁离世代居住的大草原。86岁的藏族老人昂巴家住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回忆起当年,这位老党员满含热泪:“为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很多牧民赶着牛羊,举家搬迁,没有一句怨言。”
  穿越时空,过去艰苦奋斗的身影与未来勇于追梦的脚步在此交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赓续传承。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介绍,自开放以来,场馆已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今年1-9月接待游客27.2万人次。
  “原子弹不是武器,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场参观的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孔庆蓉动情地说,“两弹一星”壮举,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
  从导弹到原子弹、氢弹,再到人造地球卫星,数十年来,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接力攀登中,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品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万众一心,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用“铁肩膀”挑起历史重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两弹一星”精神,正在更多领域得到诠释——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实现绞吸船自动挖泥技术在我国的首次应用;“华龙一号”形成了国内首个完整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建设科技强国,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凝聚起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更放光芒。
  (记者史卫燕 李琳海)
新华社西宁10月15日电
 
上“云”添“绿”向“新”
——从浙江一线企业看发展新动力
上“云”添“绿”向“新”
 
——从浙江一线企业看发展新动力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杭州10月15日电(记者王俊禄 张璇 唐弢)一朵智慧的“云”,一片清新的“绿”,一条产业“新枝芽”……记者近期在浙江调研了解到,众多企业通过“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绿色转型、布局产业新赛道,努力塑造发展新优势,激发经济新活力。
上“云”:以算力提升效益


  企业上“云”,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服饰品牌森马的眼中,上“云”使得内部运营分析数据更高效,云安全能力及合规资质支持森马快速实现东南亚“出海”业务;在正泰旗下光伏品牌正泰安能的眼中,上“云”以后为全球100万户家庭终端客户提供了更流畅、低延时的使用体验,支持了业务高速发展;在车企吉利看来,与阿里云联建的星睿智算中心,1天可模拟10万公里的智能驾驶行为训练,提升了智能驾驶的研发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计算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用智能计算的方法来提高效能,将形成算力和经济发展的高效协同。
  随着“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深入推进,不少中小企业也尝到了上“云”的甜头。
  仓库管理员用平板电脑扫一扫条码,就能完成物料的出入库并同步更新库存账目;车间工人在电子屏上“点一点”,实现“零接触”开工作业,生产情况在线实时反馈……这是浙江善拓机械有限公司内的生产实景。公司总经理罗烛南说,企业引入工业软件后,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终端查看企业生产进度,保障了海外订单按期交付。
  当前,浙江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不断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行动,持续完善提升全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浙江一线企业发展带来新助力。浙江省经信厅云计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江启动制造业“云上企业”遴选,搭建中小微企业与平台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的对接机制,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云上企业”发展愈发壮大。浙江省经信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浙江共计培育省级制造业“云上企业”300家,市级、区县级制造业“云上企业”入选企业超过3000家。
  乌镇超算中心、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一批先进算力设施正在逐步建设。浙江已建成数据中心150多个,布局在杭州、嘉兴、湖州、金华、温州等地。
添“绿”: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走进国家级绿色工厂——位于浙江嘉兴南湖区的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厂区绿树成荫,大楼屋顶光伏覆盖,太阳能发电入网,车间的废气吸收装置实现空气污染物零排放。在浙江,“点绿成金”正成为许多一线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破题之道。
  通过近年持续开展的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工作,与2019年相比,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吨钢产量天然气消耗下降21%、电耗下降10%、水耗下降13%,企业碳效水平明显提升。
  在绿色转型进程中,浙江企业不断拓展产业的价值链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把海洋垃圾变成“共富红利”,代表项目“蓝色循环”于2023年10月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参与方,位于湖州安吉县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将海洋垃圾变废为宝。该公司主动谋求工艺改进,开辟专门的海洋塑料生产线,将从海上带回来的塑料垃圾进行深度清洗并熔融造粒,造粒后的成品塑料粒子可应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
  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脉络,浙江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新技术。衢州“碳账户”、湖州“碳效码”、杭州“双碳大脑”……一批批低碳支持手段竞相涌现,为全社会减碳降耗注入动力。
  在衢州市“碳账户”的金融支持下,天蓬集团有限公司将农业“碳融通”贷款用于建设“数字化低碳牧场”,开创了“楼房养猪”的新模式:生猪坐着电梯“住进”高楼,人、猪、物、料等均有专用通道,精准调控温度、湿度,科学设置喂料、喂水量……一系列智能化精准控制为猪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这座占地仅30亩、楼高9层的猪舍年出栏生猪量高达15万头,相比传统模式节约90%的土地资源,还借助智能自动化设备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每年至少减少碳排放4166吨。”天蓬集团养殖事业部副总经理朱建韦说。
  发展方式一变天地宽。如今,浙江产业低碳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根据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浙江将建成500家绿色低碳工厂和50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以上,力争下降18%。
向“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50年,是行业知名的空分设备和低温石化装备供应商。
  面对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杭氧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新赛道,围绕氢能的“制、储、输、用”全链条,自主开发制氢、储氢、氢液化相关技术,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关键装备的技术水平。
  在浙江,传统产业的产值规模占比超60%。为了让传统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发新芽”,浙江持续推进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竞争力,并着力发展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氢能与储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不仅是杭氧这样的大企业,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而言,向“新”而行,同样是积极应变的自觉行动。
  走进位于三门县的浙江亿诚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全新的“橡胶多楔带”生产线建设正酣。投产后,企业每年可生产3000吨环保耐磨橡胶多楔带。这一产品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且有着更加环保、耐磨的属性,价格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也具有明显优势。
  橡胶是三门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与之伴生的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容忽视。去年,三门开展第三次橡胶行业优化提升行动,通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变革,让产业摆脱低效、接轨高端。
  工业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引擎。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纺织、化学原料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8%、13.3%、11.0%和10.7%。
  紧扣“世界级、先进性”,浙江正大力推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浙江省经信厅负责人表示,当地通过“扶强扶优企业”行动,统筹推进高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等培育工作,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
 
而今迈步从头越
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之际
而今迈步从头越
 
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之际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梅世雄)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一支8.6万人的红色大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跨过赣南于都河,开启伟大的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一个月后,红二十五军离开大别山;第二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11月,红二、六军团(后组成红二方面军)撤离湘西,先后开始战略转移。
  两年后,4支九死一生的红军队伍,最终汇聚黄土高原,汇聚抗日救亡前线。这场伟大的远征,有一个不朽的名字:长征。
  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这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90年来,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深刻影响着中国,震撼着世界,闪耀着光芒。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恢弘愿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勇往直前,奋进在新的长征路上。
蹚出一条道路——
  “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2024年10月1日,北京。
  红旗招展、花团锦簇的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气氛庄重热烈。
  秋日长空下,天安门城楼格外巍峨壮美。这座历经600余年沧桑风雨的城楼,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觉醒,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必由之路。
  此时此刻回望90年前那场伟大的远征,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从泥泞小路走来,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
  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这是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
  “这座灰白相间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见证了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会址内,高中生志愿讲解员张瑞凝为游客认真讲解。
  在中国革命濒临绝境的生死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这是一条彰显党与人民患难与共的道路——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党与人民生死相依的历史。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万里长征是人民群众一程一程送过来的,革命胜利是老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取得的。”三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刘应启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过。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这是一条探索开创新局的道路——
  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红飘带”上的每一步都在创造历史。被国民党认定“流徙千里、四面受制”的红军,走出了一条“向死求生”的新路。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长征途中,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回望长征路,可以得出一条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走向光明。
锤炼一支军队——
  “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练了人民军队,长征成就了人民军队,长征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


  金秋时节,华山脚下,渭河之滨。
  驻守在这里的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官兵,又一次来到连史馆,感悟长征精神,共话强军使命。
  长征途中,开创我军“支部建在连上”先河的“红一连”官兵一次次面对生与死、是与非的考验,始终紧跟党中央、坚定追随毛主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期间,连队被指定担负会议警卫任务,保卫党中央安全。
  连史馆里,珍藏着一个搪瓷斑驳的“红菜盘”。1935年,毛主席曾用它同连队官兵一起就餐。
  如今,“红一连”的“红菜盘”换成了分餐盘,五菜一汤取代了红米饭南瓜汤,“铁脚板”变成了新型装甲装备。但“红一连”的红色基因,始终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练了人民军队,长征成就了人民军队,长征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
  从长征走来的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听党指挥。
  长征路上,红军常常面对生死考验: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战斗,随时会从头顶落下炸弹,常常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血战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战士唐进新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因为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
  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红军战胜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2014年金秋,习主席亲自决策和领导,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着眼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郑重提出我军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
  2024年初夏,习主席率领我军高级干部来到延安,召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军队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新时代政治建军取得历史性成就。
  从长征走来的人民军队,始终坚持能打胜仗。
  “党所领导的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老将军王定烈生前回忆长征时曾豪迈地说,“前有阻挡,后有追剿,没有吃的,缺乏弹药,我们还是保持高昂的斗志,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他们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开辟胜利的通道。
  今年106岁的老红军马志选,曾三过草地、两爬雪山,战争年代当过主力团团长。他说:“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紧紧扭住备战打仗不放松,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
  从长征走来的人民军队,始终坚持作风优良。
  长征途中,党的领袖与普通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担任过红一方面军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生前回忆,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红军指战员上下同欲、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战无不胜。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着眼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深入纠治“四风”,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我军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部队新风正气不断上扬。
  新长征路上,人民军队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
铸就一种精神——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国旗护卫队展示赛总决赛在这里举行。
  “展示赛与‘重走长征路’相结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抓手,是弘扬‘长征精神’的有效载体。”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国防体育分会副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武装部副部长王小宁说,将国旗文化融合长征历史、长征精神,是一次精神火炬的接力、一堂行走的思想政治课。
  长征,是漫漫长夜中的一次艰难跋涉,更是中国精神的一次光明书写。长征标注了人类精神的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
  弯弯曲曲的长征路,是一条浸透了鲜血的牺牲之路,更是一条新生之路。在红一方面军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为什么我们最终能走完长征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这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曾三过草地的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红军将士懂得,我们的奋斗是为了推翻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
  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不少于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长征途中。
  革命理想高于天,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红军将士前进的脚步。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90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赓续长征精神,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不久前,记者跟随边防官兵登上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军分区普尔楚边防连秋迪俭革拉哨所。在 “党旗山”下,边防官兵发出铿锵誓言——
  “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们誓用生命捍卫守护,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在官兵心目中,“党旗山”早已成为一处精神高地、信仰圣地。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一处自建的小院内,106岁的老红军胡正先正在读书看报。这位12岁参加革命、亲历过长征的“红小鬼”,祖上三代都是篾匠。
  “为党的事业奋斗,吃再多苦我都不怕!”一辈子都在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胡正先说,从行军打仗、学习识字到参加红军无线电培训成长为“红色听风者”屡立战功,他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
  艰苦卓绝的长征路,留下的是这样一组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行程约一万九千里,攻占县城92座;红四方面军行程一万里,其中有的部队三过纵横数百里的水草地;红二十五军行程近一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仅师以上规模的战斗就有120余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要革命就会有牺牲,红军官兵都有这样的觉悟。”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将军曾这样告诉记者。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长征路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闯关夺隘的制胜法宝。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否定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唤回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等机动灵活战略战术,开启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传奇历程。长征的胜利,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胜利。从自主决定仗怎么打、路怎么走,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始终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夺取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新时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发愤图强、奋发有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重新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
  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第一,人民需要文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第二,文艺需要人民。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讲话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讲话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李强会见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
李强会见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5日电(记者刘畅 蒋超)当地时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巴基斯坦总统府会见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
  李强首先转达习近平主席对扎尔达里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李强表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有着悠久友好传统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两国铁杆友谊历久弥坚、历久弥新。在习近平主席同巴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益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友好民意基础更加牢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巴关系,始终将巴基斯坦置于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愿同巴方一道努力,推动中巴友谊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巴方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中方愿同巴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扩大经贸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将中巴经济走廊持续打造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更好实现互利共赢。中方愿同巴方加强安全领域协作,相信巴方将继续全力确保在巴中国人员、机构和项目安全。
  扎尔达里请李强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诚挚问候。扎尔达里表示,巴中友谊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巴中关系始终稳健前行,不断迈向新的水平。巴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方将一如既往同中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巴方愿同中方保持高层交往,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密切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人文等领域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巴方将竭尽全力保障在巴中国公民、机构和项目安全。
 
李鸿忠在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专题学习班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鸿忠在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专题学习班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15日在京出席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专题学习班开班式并作开班报告。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重大意义,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鸿忠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定力和决心,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要深刻领悟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丰富内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把党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原则精神、目标任务等落实到人民当家作主各环节。要深刻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的职责定位,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立足人大职能职责,积极担当作为,为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应有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负责同志主持开班式。260名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参加学习。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宁波开幕
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宁波开幕

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宁波10月15日电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15日在宁波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沪宁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尊重包容,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王沪宁表示,本届论坛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是展现中国佛教开放包容、推动世界佛教文化传承发展、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次盛会。希望广大佛教界人士弘扬佛教优良传统,凝聚向上向善力量,顺应时代进步要求开展好教理教义阐释,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倡导不同信仰和谐共生,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沪宁表示,中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中国佛教一直是世界佛教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佛教界主动参与全球宗教与文明对话,同各国佛教界开展友好交流,推动民间往来,促进民心相通。
  王沪宁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新方案,为建设美好世界绘就新蓝图,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坛开幕式前,王沪宁会见了参加论坛的嘉宾代表。石泰峰参加会见并出席开幕式。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浙江组委会承办。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代表、专家学者等约800人出席。论坛期间将举办主论坛、分论坛、新媒体论坛、电视论坛以及佛教文化主题展览等活动。
 
李强分别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理和塔吉克斯坦总理
李强分别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理和塔吉克斯坦总理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5日电(记者刘畅 蒋超)当地时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伊斯兰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期间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理扎帕罗夫。
  李强表示,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和扎帕罗夫总统在阿斯塔纳举行会晤,就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吉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吉关系与合作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作出规划部署。中方愿同吉方加强协调配合,遵照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推动中吉各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更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吉方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两国关系,坚定相互支持,做彼此发展振兴可信赖、可倚重的伙伴。中方愿同吉方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紧完善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激发贸易投资活力,扩大新能源、跨境电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力争取得更多实打实的合作成果。双方要深化文旅、教育、卫生等人文领域交流,让两国友好代代传承。中方愿同吉方继续落实好去年中国-中亚峰会取得的各项成果,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强沟通协作,推动各方坚定弘扬“上海精神”,为地区和平稳定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扎帕罗夫表示,吉中睦邻关系长期友好,两国高层往来密切,经贸合作成果丰富。感谢中方为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吉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期待同中方共同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深化口岸建设、互联互通、金融、矿业、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为吉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吉方坚定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愿同中方加强多边协作,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合作,共同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
  新华社伊斯兰堡10月15日电(记者刘畅 蒋超)当地时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伊斯兰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期间会见塔吉克斯坦总理拉苏尔佐达。
  李强表示,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对塔吉克斯坦成功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将中塔关系提升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更高层面构建中塔命运共同体,为中塔关系与合作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中方愿同塔方一道,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弘扬传统友好,深化政治互信,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推动中塔全方位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塔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以构建中塔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深挖各领域合作潜能,推进贸易、投资、矿业、农业等领域合作,拓展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合作,促进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密切文化、教育、旅游等人文交流合作,为两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中方愿同塔方落实好首次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密切多边协作,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拉苏尔佐达表示,塔中传统友谊深厚,政治互信牢固,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塔方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塔发展提供的宝贵支持。习近平主席不久前成功对塔进行国事访问,有力推动塔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塔方愿同中方携手努力,全面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密切各层级往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在贸易、投资、电子商务、能源、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合作,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塔方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愿同中方推进中亚国家和中国合作,深化在联合国、上合组织框架内协作,共同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日印澳海军在印度洋举行“马拉巴尔”联合训练等答记者问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日印澳海军在印度洋举行“马拉巴尔”联合训练等答记者问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郭明芝 周文剑)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15日就美日印澳海军在印度洋举行“马拉巴尔”联合训练等近期涉军问题答记者问。
  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已沦为美遏华维霸的政治工具
  有报道称,10月8日,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海军在印度洋举行“马拉巴尔”联合训练,此举旨在应对中国,并在安全保障领域强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在回答记者相关问题时,吴谦表示,中方认为,有关国家间的防务安全合作,不得损害第三方利益,不得损害地区和平稳定。所谓的“四边机制”,已完全沦为美遏华维霸的政治工具。我们坚决反对有关方处处拿中国说事,制造阵营对抗,推高地区紧张局势。小团伙成不了大气候。亚太地区理应是各国携手合作的大舞台,而不是地缘政治博弈的角斗场。我们要求有关国家摒弃零和对抗的执念,多做有利于维护地区共同安全的事,而不是相反。
  国防部介绍海军辽宁舰编队训练情况
  有记者问,据报道,日本防卫省近日发布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动向的通报和照片。有媒体报道,辽宁舰编队已围绕菲律宾转了一圈,之后与山东舰在海南同框。请问对此有何评论?
  “我们注意到日方有关炒作,日方这个‘摄影师’又来博眼球、‘刷存在感’了。”吴谦说,近日,中国海军组织辽宁舰航母编队位南海有关海域进行训练,这是年度计划内的例行性安排,旨在提高编队体系作战能力。今后,中国军队仍将按计划常态组织类似训练活动。
  “天价”与“废旧”是美对台军售的两个“驰名商标”
  有记者问,据报道,美国政府问责局近日指控雷神公司,在对台2013年“爱国者”导弹系统采购案和2017年雷达系统采购案中涉及欺诈,卖价格昂贵的导弹和雷达给台湾地区。台国民党籍民意代表痛批美军火商行径如同诈骗集团。请问对此有何评论?
  吴谦表示,我们坚决反对美国向中国台湾地区提供武器。“有关报道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近年来,民进党当局极尽谄媚之能事,百般向美国主子求购武器,岛内百姓的血汗钱挥霍了很多,得到的却是一堆破铜烂铁,养肥的是一帮贪官污吏和军火商,这已引发岛内民众越来越多的反对和不满。”吴谦说。
  吴谦说,“天价”与“废旧”是美国对台军售的两个“驰名商标”。从发霉防弹衣到过期弹药,再到价格虚高的导弹雷达,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眼里只有“美国利益”。“台独”是绝路,外人靠不住。妄图“倚美谋独”,终将自取灭亡。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目前安全 将提高自身安全防卫能力
  有记者就以色列国防军近日袭击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事件及中国维和官兵情况进行提问。吴谦表示,中方对以军袭击联黎部队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谴责。联黎部队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授权执行维和任务,中方坚决反对任何攻击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行为,要求对事件进行调查,对有关人员进行问责,并采取切实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冲突各方必须切实保障联黎部队人员和资产安全。
  吴谦说,中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目前安全。中方密切关注当地安全形势,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自身安全防卫能力。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国法学会日前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英文)》(2023)。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各项任务部署,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根据报告,2023年,行政立法聚焦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制定修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对全部现行有效600多部行政法规进行集中清理,组织开展涉及黄河流域保护、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行政复议等相关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
  在行政执法方面,国务院办公厅部署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重点加强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依法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粗暴执法、执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也在探索推进,努力克服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现象。
  为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2023年,国务院取消调整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33个罚款事项,涉及教育、住建、金融等9个领域。减证便民持续深化,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规范33类81项公证事项、删减116项证明材料,部分公证事项开通“跨省通办”,为群众创业办事提供便利。
  报告还显示,2023年,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国全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突破30万件。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队伍逐步扩大,2023年全国公职律师约为11.5万人。     (记者白阳)
 
2023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124处
2023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124处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天津10月15日电(记者杨文 徐思钰)2023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124处,其中大型44处、中型52处、小型28处。这是记者从15日在天津开幕的202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了解到的。
  由自然资源部编制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4)》显示,我国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矿产分别是建筑用灰岩(16处)、石墨(10处)、水泥用灰岩(9处)、建筑用花岗岩(7处)、普通萤石(6处)。
 
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
李书磊出席并讲话
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

李书磊出席并讲话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15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讲话。
  与会代表认为,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特别是去年正式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任务,举起了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这些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抒怀,推动文艺发展取得重要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与会代表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引导作家艺术家持续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精品,矢志促进文艺繁荣、攀登文艺高峰。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养分,更好体现中国精神、推动文明互鉴。要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主持会议。国务委员谌贻琴出席会议。
  中央有关部门、各地区相关负责同志和作家艺术家代表共约200余人参会。
 
落实八项行动 再创“金色十年”
落实八项行动 再创“金色十年”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15日面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解读八项行动实施一年来的巨大成就,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对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向国际社会生动描绘了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光明前景。
  共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也成为共建国家携手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这八项行动,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再次证明中国既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派。
  一年来,在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八项行动稳步推进,成果斐然。互联互通持续发展稳步推进,“绿色”“数字”成为创新发展关键词,“小而美”项目卓有成效普惠民生,机制建设不断深化,民间交往亮点频现……八项行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上新起点。
  八项行动展现中国担当、承载时代使命。八项行动涵盖设施联通建设、发展方式转型、合作机制创新、国际交流培训等多个方面,既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多年来高质量实践成果的高度浓缩,也是下一步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新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承载着世界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交流互鉴的渴望。
  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八项行动的提出和落实,契合共建国家谋发展、促增长、共繁荣的普遍追求。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出现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加快重构的背景下,八项行动将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共同凝聚践行八项行动的强大合力。推进务实合作,推动创新发展,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促各国“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记者贺占军 张斌)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开幕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开幕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记者张思洁 李亚楠)“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1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本次论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世界各国现代化”为主题,来自50个国家的300余名驻华外交官、智库专家、媒体记者等开展交流讨论。
  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在致辞中表示,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发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崭新变化,“创新陕西”新引擎加速点燃,“制造陕西”新动能加速汇聚,“开放陕西”新格局加速构建,“文化陕西”新气象加速彰显,“美丽陕西”新画卷加速绘就。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陕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希望海内外朋友关注陕西、宣传陕西,积极助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新华通讯社社长、“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傅华在致辞中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世界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崭新路径。新华社作为“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将与国内外智库和媒体一道,通过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智库研究,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世界发展繁荣、文明交流互鉴的丰硕成果,共同凝聚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八项行动的强大合力。
  本次论坛由新华通讯社、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开幕式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智库报告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发布。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将赴陕西多地参访。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2024年理事会会议举行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2024年理事会会议举行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记者王泽昊 张斌)“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2024年理事会会议15日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总结上一次理事会会议以来的工作,规划讨论展望下一阶段工作等,并表决通过了合作委员会新增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等5家成员单位的有关决议。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长、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5周年。5年来,在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指引下,合作委员会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扎实组织智库研究,有效推动各成员间成果共享、知识传播、人员往来,成为各国智库加强思想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一年间,新华社作为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不断深化智库研究,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组织推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成就》等智库报告,获得广泛国际反响;精心组织系列学术活动,不断深化交流互鉴;大力加强平台机制建设,有效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的“金色十年”,傅华表示,合作委员会将持续以权威研究阐明时代大势,以理性观点深化互信互鉴,以专业声音澄清疑惑误解,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
  11位中外理事机构代表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5年来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就“一带一路”研究成果与未来合作方向进行深入交流。他们表示,愿进一步加强智库交流与研究合作,推动多方资源互补、机遇共享,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创造下一个“金色十年”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会议由“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副理事长、新华社副总编辑任卫东主持。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于2019年4月,由新华社研究院联合15家中外智库共同发起。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报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在西安发布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报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在西安发布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记者李亚楠 姚友明)在15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智库报告。
  新华通讯社社长、“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傅华在致辞中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八项行动的进程中,智库与媒体承担着深化互信、凝聚共识的重要责任。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和中国国家高端智库,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等主题开展学术研究,推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等一系列智库成果。此次发布的《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智库报告,是新华社课题组在合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形成的“一带一路”最新研究成果。新华社将与国内外智库一道,不断完善合作委员会平台机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智库报告分3章,共计1.7万字,从八项行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上新起点、打造新机遇、开启新征程三方面切入,通过详实数据、生动案例、丰富细节,系统梳理了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一年来取得的各项成效。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可以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压舱石,成为推动各国共同增长的发动机,成为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加速器,向国际社会生动描绘了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光明前景。
  报告认为,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进一步落实八项行动,推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发展,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新征程上稳步前行,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步走!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出炉
三步走!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出炉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张泉 宋晨)2027年空间科学研究水平整体跃升;2035年重点方向跻身国际前列;2050年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
  10月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
  为什么要制定这一规划?
  “空间科学是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宇宙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有力带动空间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说,近年来,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但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为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我国凝聚全国空间科学领域专家学者智慧,历时2年多,编制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相关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规划编制。
  “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有助于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重大科学成果。”丁赤飚说。
  规划部署了哪些空间科学研究内容?
  丁赤飚介绍,规划提出了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
  “时空涟漪”主要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
  “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
  “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
  “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
  规划还形成了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路线图。
  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至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
  2028年至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论证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
  2036年至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空间科学是航天国际合作的主渠道,和平利用外空关乎全人类的福祉,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说,我们将深入推动多种形式的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交流,让空间科技成果更好更多地造福人类。
 
凝聚全球共识 创造新的机遇
八项行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惠及全球
凝聚全球共识 创造新的机遇

八项行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惠及全球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安10月15日电(记者付瑞霞 王佳琳)在15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报告《八项行动奠定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良好开局》。这一报告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八项行动是中国在新阶段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体现。一年来,八项行动的丰硕成果,为“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建设奠定良好开局。
  在论坛发言和接受采访过程中,许多嘉宾表示,八项行动提出一年来,互联互通建设成为其中重点推进方向。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一批标志性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有力推动共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对于柬埔寨来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代表一个新的机遇,为我们国家开辟了实现现代化的通道。其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在会上说,近几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之下,柬埔寨修建了高速公路、国际机场、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提高了该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在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建设方面,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在2024年实现重大进展。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国际协会秘书长盖达尔·阿布季克里莫夫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走廊已成为从东南亚和中国向欧洲运输货物的重要动脉。中国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包括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中方的支持落在实际行动中,为这一建设带来好消息”。
  一些受访学者建议,在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同时,扩大民间交往,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林进平认为,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的基础,民心相通能够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走得更为稳健,“可以说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通过民心相通为我们开辟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波兰经济学家格热戈日·科沃德科多年来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发展。“在世界很多地方,我都可以看到中国的足迹,看到中国投资的项目。”他说,除了硬基础设施之外,还要在“一带一路”软基础设施上进行投资,要进行科技交流、学术交流,增进共建国家的互相了解。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谋发展、促增长、共繁荣,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诉求。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进一步落实八项行动,推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发展,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的世界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合作途径,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积极、负责任的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国《自由思想》杂志主编让-皮埃尔·帕吉在会上发言时表示。
  “回顾历史,中国在世界贸易中长期占据重要位置,‘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泰国学者江萨希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和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勠力同心,实现共同繁荣,实现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二个十年,让我们共同迎来更好的发展。”他说。
 
到月球建科研站 到火星采样返回
我国深空探测将这样干
到月球建科研站

到火星采样返回

我国深空探测将这样干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宋晨 张泉)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未来在月球探测方面,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七号要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
  “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会构成正在论证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杨小宇说,两者还会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正在论证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术验证,是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技活动。
  杨小宇表示,行星探测方面,将发射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天问二号将对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首先对小行星进行环绕综合探测,然后采样返回,对小行星演化和太阳系早期历史进行研究;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对火星环境进行探测;天问四号将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我国还将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将发挥好航天员在月面开展探测活动的独特优势,为我国探索地外天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机遇。
  “我们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我们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科学目标。”林西强说。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研究进展如何?杨小宇介绍,目前,科学家正对样品进行整理,初步的物理、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探测已完成,发现了大量信息,如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信息,也包含了记录采样点火山活动历史的玄武岩,还包括来自其他区域的一些非玄武岩物质。下一步将按照月球样品分发有关政策,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山乡咖啡香
山乡咖啡香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段羡菊 徐海涛 王楚然

  暮色四合,广西最西部,云贵高原余脉连绵的高山上,冒出一团团轻烟般的白雾。不一会,天就完全黑了,大山陷入静寂之中。农前朝打开车灯,沿着弯多路窄的水泥山路往平寨屯赶。
  别看农前朝今年只有30岁,他可是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正探索的咖啡产业民间带头人,经营着全县首家咖啡龙头企业。农民种植,他收购加工销售。西林县是广西全域少见的咖啡种植地。正是临近霜降,咖啡树生长面临气候考验的时节。山里人家白天散布山岭劳作,他趁晚上来交代一些事。
  车上还载着县林投公司分工推进咖啡产业的刘定波。县政府在权威部门确认本地咖啡的品质、初步确认种植范围后,采取政府奖补种苗、种植以及建微小示范园等举措,探索培育咖啡产业。正在西林马蚌镇蹲点调研的记者听说后也跟着来了。
  来到居住斜坡、山下就是南盘江的平寨屯,农前朝像进了老家村一样,熟门熟路摸到了张春伟家。老张家多年前因建水库修电站而往山上移居,靠着网箱养鱼赚了一笔钱,但为配合政府保护生态政策停止了。这些年,他的山地长着祖祖辈辈栽种的杉树、油茶,以及后来引入的砂糖橘。种咖啡树,对于像他这样大多数平生从未见过咖啡树、没喝过咖啡的山区农民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4年前,农前朝扛着投影仪进屯宣传咖啡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张春伟率先试种了两亩多。“来,喝杯咖啡!”脸虽瘦削、黝黑却时常笑呵呵的老张,自豪地拿出两盒“句町咖啡”来冲泡,香味飘散开来。这款咖啡由农前朝公司出品,老张自豪的是,“这咖啡,我们种的!”
  穿着布依族服装、坦言开始“心里没底”的老张妻子说,今年春天开始挂果,农前朝的公司保底收购,发现收入大大高于传统的杉树种植,劳动强度也低于砂糖橘后,“我们家的决心越来越大了”。老张问:“我想把其他杉木地改种咖啡,能否帮助支持?”由杉树种植调整为其他经济作物,需要林业部门采伐许可,并采取异地平衡补种措施。
  “镇林业所已汇集你们每户采伐改种的需求,报到县林业局,听说已报到自治区,应该会解决。”农前朝叮嘱他,“你们要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养护,比如及时施肥,不能因为干其他农活耽误,拖个10天,节气变了,就影响品质。”
  离开老张家,两人被种植大户黄德辉引进了家门。屋旁堆着一截截的油茶枝条,那是油茶品种老化后改种咖啡树砍掉的。听闻他今年又扩种了44亩咖啡,刘定波分享起好消息:自治区农业部门正支持西林建咖啡试验站;县里已经谋划新建一个咖啡加工厂,将实现咖啡本地精深加工。
  两人又到今年刚种咖啡的田学军家串门。大家聊开了:平寨屯拥有独特江景,生态垂钓、乡村民宿等发展起来了,屯里可多打造点微咖啡园等景观,让钓鱼爱好者或游客品尝、购买咖啡。
  走在水泥小路上,农前朝对刘定波说:“做咖啡这条路不容易,我曾想放弃,但看到有的老人用背篓将种苗背上山种下一株株咖啡,政府又支持,自己下决心将来‘拼了小命’,也要把产业做下去。”
  夜色渐深,灯火中的农家里,冲泡的咖啡香味仍不时透出……
 
北仑河之夜
北仑河之夜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黄全权 黄耀滕 赵欢

  日影西斜,夜幕初降。在广西东兴市东兴镇竹山村,中越界河北仑河潺潺入海,看不到涟漪,偶见波光闪动。河口岸上,“大清国一号界碑”默然耸立,无声地诉说村子的百年沧桑。
  我国海岸线与陆地边界线在这里汇合交融,村内海陆相连的地标广场和沿边公路零起点纪念坛,在晚霞中送走最后一批打卡游客,渐归平静。
  界碑不远处,竹山古街的小巷子已没入黑暗。村民陈汉文一家,是这个百年古街内为数不多的住户。“我这两层楼房在1994年就建好、装修好,现在要保护和修复古街,做旅游开发,不能私自翻建新房。”陈汉文说。
  虽说靠海吃海,陈汉文在这海边渔村做的却是卖猪肉的生意。“现在杀猪都是机械化,没有原来那么辛苦。”他说,等古街旅游开发热闹起来,还会琢磨再做点生意。
  竹山村村委一楼的会议室还亮着灯,办公桌上,摆放着村里荒地复垦责任划分地图。许成羽说,竹山村许多耕地,是以前通过填海的方式造出来的,进行土壤整治后才种出粮食,“丢荒了可惜,现在得想法子调动村民们复耕的积极性。”
  北仑河静静流淌,月光下,5公里外的东兴镇东兴口岸一桥,国门景区的夜生活,繁忙而热闹。
  今年前三季度,东兴口岸验放出入境旅客超620万人次。国庆7天长假,东兴口岸验放出入境旅客15.8万人次。
  热闹的口岸桥面,在晚上9点闭关后,终于按下暂停键。
  骆家伶的店面正对着东兴口岸一桥,每天能看到桥上出入境的游客和边民。店面和口岸间,35层的最高楼华美达广场在北仑河岸边矗立,广场里的两家酒店,给骆家伶的店铺增加不少人气。
  刚闭关,口岸人流量还不少,骆家伶在店里陆陆续续迎来一些购物和旅游咨询的游客。“店里小卖部卖点东西,主要还是做旅行社的生意,暑期是旅游旺季,一个导游一天都带几个去越南的旅行团。”骆家伶说。
  晚上10点,东兴口岸逐渐融入夜的宁静。口岸外的十字路口边,陈霞的水果汁摊还在营业。
  “叔叔,您要喝果汁吗?”摊位旁,陈霞5岁的女儿对着偶尔路过的游客扯着小嗓子吆喝。面对一些回头看的游人,陈霞只能不好意思地笑笑。
  摊位上,新鲜水果整齐码放,个大清香的越南牛油果是店里的招牌。“这都是从河对岸越南那边进口的果,果肉柔软如黄油,有浓郁的‘奶油味’。”陈霞一边说着,一边展示。
  陈霞家就在东兴镇北仑河畔的一个社区里。一家都持有边民证,家里属于“靠边吃边”。
  “有时候我们会在边民互市区里赚点钱,偶尔我也会带一些货过越南芒街那边售卖,现在主要是做这个水果汁摊,游客多的时候,收入不错。”她说。
  午夜临近,陈霞收起果汁摊回家,东兴镇愈显宁静。东兴口岸两旁的街道,陆续响起沿街铺面拉下卷帘门的声音。
  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这个中越边境口岸开关后,将迎来新一天的热闹。
 
蔗农的心事
蔗农的心事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王军伟 农冠斌 陈一帆

  夜幕低垂,月明星稀,声声虫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通康村沿井屯,今夜格外热闹。
  听闻企业要来协商租地事宜,村民们早早聚集在广场前,三五成群,或站或坐,一场关于土地的对话在此展开。
  新和镇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被誉为“甜蜜小镇”。这是广西泛糖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第二次前来和村民沟通,这家企业从去年开始在新和镇打造甘蔗种植基地,今年计划流转1万亩土地。
  站在人群中,公司数字农业部总经理覃宁首先打开话匣子:“我们去年已经在附近几个村租了地,每年每亩租金1000元。”怕村民不放心,他又强调:“今天来就是想听听大家还有什么疑惑。”
  老蔗农王志勇心情迫切:“租金怎么给?”“一年一付还是一次给10年?”对于土地流转,他心里是忐忑的,也有不舍,活了半辈子,养家糊口、孩子读书,靠的就是这根甘蔗。
  “每年1月我们会把租金付给大家,一次付清一年。”覃宁的回答让王志勇稍微安心了一些,但他还是忍不住嘀咕:“万一到时候不给怎么办?”
  “租金能不能往上调点?或者按照两吨甘蔗价格算,1080元行不行?”一名村民问道。“一千就一千,好算账!”没等覃宁回答,另一名村民高声喊道。
  “不论肥瘦全都租吗?”一名妇女小心翼翼地问,她担心自家的地条件稍差会被拒之门外。覃宁语气坚定:“只要能机耕的,我们都租!”
  人群中,年近50岁的王雪森沉默不语,他倚坐在摩托车上,心中五味杂陈。这不是他第一次接触土地流转,早在七八年前,就有外地老板来村里询问,但遭到了他的拒绝,“农民不种地,干啥?”
  但这次他动了心。“家里几十亩地,再过两年,我也种不动了,孩子又不愿意种。长期扛运甘蔗,身体的疼痛骗不了人。”王雪森叹了口气,“如果能全部租出去,一年就有几万元租金,还能腾出手去干点零工。”
  和王雪森有一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记者在现场看到,蔗农基本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还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农民对土地的眷恋遇到了“谁来种地”的现实挑战。
  通康村党总支部书记李云介绍,这几年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不断上涨,雇人砍甘蔗的费用也水涨船高,散户种植甘蔗的收成多在每亩五六吨,按照上个榨季每吨540元计算,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去掉成本每亩能赚1000元就很不错了,“说实话,每亩1000元的租金不低”。
  泛糖科技公司自然有着自己的打算。在公司种植基地,水肥一体化系统覆盖每株甘蔗,灌溉、施肥、打药,通过一个智能终端就能完成。借助先进的农业科技,企业能将亩产提升2吨以上。
  据介绍,新和镇约一半的蔗地已进行流转,农户分散种植正加快向企业和大户规模化经营转变。
  月光洒满庭院,昏黄的灯光下,商谈还在持续。许多村民打定了主意,要把土地租出去,也有一些村民仍在观望。
  种了几十年地的村民王贵民说:“地租出去了,未来干什么,我还没想好。”
 
夜话葡萄情
夜话葡萄情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向志强 李欢

  桂北的秋夜,天气微凉。记者乘车来到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一弯月牙之下,连片的葡萄大棚轮廓清晰。今年新结的葡萄已全部摘完,仍有村民在棚里忙活。
  “就跟女人生完孩子坐月子一样,收获后的葡萄地也要马上施肥调养,明年才有更好的收成。”刚回到家的村民王德利说。
  看到记者一行进门,王德利的爱人罗玲玲一边热情地打着招呼,一边端来一盘葡萄给记者品尝,“这是我们这里的‘阳光玫瑰’,又甜又香,每斤的价格比外面要高出一两块咧。”
  王德利今年种了12亩葡萄,有七八个品种。“价格不错,特别是新品种‘妮娜皇后’,一斤三四十块钱。”他笑着说,销路也不愁,这两年村里游客很多,光靠现场采摘就卖了不少。
  在毛竹山这个100多人的小村子,葡萄是村民甜蜜生活的重要来源。正准备休息的老队长王海荣一听记者是来了解葡萄产业的,睡意朦胧的双眼一下子冒出光来,“我们村能有今天的面貌,全靠葡萄……”
  别看今天的毛竹山远近闻名,20多年前却是全镇最穷的村子之一。“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郎”——这首民谣道尽了当时毛竹山人的窘境。王海荣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只得背井离乡打工谋生。
  直到本世纪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政府邀请一名在外种葡萄的本地人回乡,进行葡萄种植试验。听到消息的王海荣迅速赶回家乡,准备大干一场。
  有人兴奋,也有人犹豫和担心。特别是得知每亩地投入高达5000元时,有的人把挖好的沟渠又填了回去。王海荣的家人也劝他别冒险。“我思考再三,既然决定去做,就要有信心。”王海荣说,在外打工几年攒的1万块盖房钱,一股脑地投到葡萄地里。
  “2002年春天第一次看到葡萄树开花,非常激动”“6月20号给果子套袋,心里别提有多美”“8月5号摘果,当年就把成本收回来了”……王海荣兴奋地讲述着20多年前种葡萄的每一个节点,清晰得仿佛今年发生的事情。
  试种成功彻底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成立葡萄种植协会,构建“党小组+理事会+基地+农户”模式,科技特派员定期指导……多方努力下,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稳步发展,家家户户都盖起了“葡萄楼”。
  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葡萄棚从木头建的低矮小棚换成了钢结构的宽敞大棚,刮风下雨也能在棚里安心干活。
  “价格下跌、品牌不响”——在村支书王新明家,他坦言目前存在的不足。为此,村里积极引入新品种,并紧紧依托科技特派员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全村320亩葡萄地,今年进行品种更新的有60亩。
  行走在太阳能路灯点亮的村道上,一阵嘹亮的歌声从一栋3层小楼传出。村民刘红云正在家中用话筒和音响唱歌。“我年纪大了,地流转给别人种葡萄了,现在带带孙女、唱唱歌,很满足。”刘红云抱着孙女说。
  告别时,王德利热情地把记者送出家门,门口“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牌子异常醒目。月光洒在不远处的大棚上,里面葡萄树枝叶繁茂,等待着又一年的开花、结果。
 
小镇加工忙
小镇加工忙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覃星星 曹祎铭 郭轶凡

  寒露已过,天渐寒。325国道穿境而过的广西合浦县乌家镇依旧传递出一种热火朝天、小步快跑的“干劲儿”。
  乌家镇是广西北海市的一个偏远小镇,这里户籍人口只有1.6万,常住人口却有1.8万,是西部地区较为少见的人口净流入乡镇。月夜行走乌家镇,记者听到各种类型的声音。
  在合浦工业园区乌家产业园内,不少生产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设备忙碌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北海三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传送带把一张张挤压成型的超强刨花板传递至下一个工序。接待完晚上过来考察的福建客商后,公司行政人事部经理董文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控制室,与生产主管交流当天的生产运营情况。
  与一般板材企业小作坊式生产不同,这家属于自治区级重大项目的企业生产流程已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一条生产线上只能见到数名工人。董文介绍,公司着眼于循环经济,将附近丰富的木皮、木片、木柄等边角废料进行再加工,实现变废为宝,目前生产24小时不停歇,年产能约35万立方米,产品销路不愁。
  乌家镇林业资源丰富,是小有名气的“木材之乡”,林木加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曾经也面临农林废弃物处理难的挑战。“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在产业园内主动引进了一家通过燃烧农林废弃物进行发电的企业。”乌家镇镇长董磊说。
  在合浦理昂农林废弃物热电有限公司的中控室,一面墙上各种显示屏将全部生产环节清晰展示出来,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保障生产安全有序。企业负责人谭禺介绍,公司利用废弃树皮、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进行燃烧发电,下一步还将为产业园内的相关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热能,在拓展营收来源的同时助力节能降碳。据统计,这家企业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0万吨,减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
  乌家镇党委书记熊凌志说,合浦工业园区乌家产业园于2017年1月成立,目前入驻企业逾50家,是北海市林木产业集聚中心。2023年,产业园工业总产值超过33亿元。
  北海市艺美创意工艺品有限公司是园区内一家主营工艺品加工和出口的企业,多年来效益较好,目前二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最近的夜班时间,51岁的村民林前绿主要职责是指导新招收的本地工人提升制造灯具配件的效率。干这行几十年,林前绿已是熟练的产业工人。“前段时间忙欧美国家圣诞节的订单,都快忙晕了。现在企业的出口订单仍然很多,我在家门口上班,因为技术熟练,一个月能赚上万元,日子过得很踏实。”
  林前绿的经历并非个例。在乌家镇,随着大量企业入驻,不少外地群众来到这里就业、创业。无论是工业园里的众多企业忙生产,还是国道上南来北往的物流运输车呼啸而过,各种声音交织成群众感觉“有奔头”的“交响曲”。
  乌家镇的夜晚很安静,安静到可以听到虫鸣犬吠。乌家镇的夜晚又很热闹,无论是生产车间,还是道路旁的大排档和宵夜摊,都飘着八方口音,透出烟火气与满满活力。
 
乡村巾帼红
乡村巾帼红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何伟 林凡诗 杨驰

  天色擦黑,深秋的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丹竹镇仍旧炎热,北回归线横穿县境而过,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正加速推进。梅令村党委书记唐莹正在走访脱贫户,记者跟随她来到脱贫户黄婉霞家。
  患有严重腿疾的黄婉霞看到唐书记来了,拄着拐杖起身迎接。几年前,黄婉霞丈夫意外去世,一双儿女现在镇中学寄宿读书,家里半边墙贴着孩子的奖状。
  由于失去劳动能力,黄婉霞将1亩耕地流转给同村村民,一年租金在五六百元之间。“申请危房改造、拉电线、修灶台等,有啥困难我都是找唐书记。”黄婉霞说,去年她家里换了冰箱,今年又买了大电视。
  儿子谢享信曾因腿骨折动过手术,但恢复效果不佳,黄婉霞一直很担忧。唐莹建议她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大医院看看,“有需要随时找我们”。黄婉霞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
  梅令村有33个自然屯,总人口1.18万多人。“85后”的唐莹原本在县医院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2014年回村竞选村“两委”干部。在一次次走访中,她将46户脱贫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情况熟稔于心,为他们稳定增收“把准了脉”。
  如今,村里已发展大青枣、沃柑、黄皮果等特色水果2000多亩,建起沃柑、沙糖桔加工厂,还成立大青枣和龙眼种植收购专业合作社,产品远销东北、山东、福建等地。
  夜间进屯入户,对其他女干部也是“家常便饭”。今年8月,丹竹镇副镇长黄靖茸几乎每天下乡,走访300多户脱贫户,许多脱贫户白天下地劳动,只能夜访。
  团结村一户脱贫户,户主参与公益性岗位就业,女儿上大学,21岁的儿子春节后一直未找到工作。黄靖茸了解情况后,与同事一起到附近生产圣诞树等产品的公司对接,帮他实现就近就业。
  乡村振兴工作繁重,黄靖茸将上幼儿园的两个孩子交给老人带。去年1月,她换了辆新能源汽车作为工作用车,截至目前行车里程已超5万公里。
  梅令村国道旁一家农资销售店里,电灯依然亮着。58岁的村民陈敏莲帮大女儿照看店铺。她家里有7亩地,以种青枣和龙眼为主,去年这两项销售收入3万多元。今年因为天气因素,龙眼收成不理想,陈敏莲盼着靠4亩大青枣打“翻身仗”。
  施肥、修枝、疏花、套袋等每个环节都很细致,“管护果树跟照顾孩子一样,有时站得腿疼,累得腰直不起来,但咬咬牙又挺过去了。”
  依靠种果,陈敏莲把儿子和小女儿培养成大学生,目前在广东工作。她说:“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还要更加努力!”
  走访完最后一户脱贫户,夜空中已挂满星辰。聊起孩子,唐莹满心愧疚,“我每天像陀螺一样,但内心是充实的。儿子在县城上小学,只有周末才有空回去看他。”
 
黄浦江畔展秀带
上海杨浦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五年回眸
黄浦江畔展秀带

上海杨浦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五年回眸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这是一条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更是蝶变回归、近悦远来的世界级滨水区。
  百余年前,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家从这里扬帆远航,寻求真理;如今,为民而建、还江于民,杨浦滨江,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了人民,也为回答人与城市和谐发展这一世界性命题,奉上一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优秀答卷。
  这里是杨浦,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滔滔黄浦江在上海市区的东北部转了一道弯,画出一道15.5公里长的滨江岸线,造就这片因水而兴的创新热土。
  五年来,杨浦区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指引,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交出了创新发展再出发的优秀成绩单:2024年1月至8月,旧住房成套改造、新增社区长者食堂完成率在上海位列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9.6%,增速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8.57亿元,增速同样居中心城区第一……
  从底蕴深厚的“工业杨浦”,不断迭代到“知识杨浦”与“创新杨浦”;从曾经的“工业锈带”,发展为“生活秀带”和“发展秀带”。杨浦,一个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一幅构建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生动画卷正在人们眼前展开。
潮平两岸阔,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这里,曾是点亮上海滩的“电力心脏”。
  解放前夕,上海整座城市81%的电都来自当时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站——杨树浦发电厂。为了维持供电不停、保障电厂安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了护厂斗争,保障了上海“不夜城”。杨浦的红色基因,一以贯之。
  如今,行走在杨浦滨江,电厂原址中的“灰仓”成为时尚活动的“秀场”。“灰仓”的顶部加装了大量光伏板,用绿色能源“照亮”周边的咖啡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滨江“绿肺”。
  昔日电厂,转型为市民共享的“遗迹公园”。“就像走进一个开放的博物馆,又像一部可以随手翻阅的中国百年工业进步的立体教科书。”杨浦滨江集团党委副书记钱亮说。
  杨浦滨江,是杨浦区内毗邻黄浦江的岸线地段。一百多年前,通江达海的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先后诞生了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等中国民族工业的十余个“第一”。
  杨浦创造了无数辉煌的老工业基地,也曾经历转型的阵痛和艰辛,终于闯出新路、向新而行。如今,数十栋百年工业遗存伫立江边,如同一个个工业宝藏,见证着一条“工业锈带”转型升级为“生活秀带”“发展秀带”。
  “长江口二号古船启动试发掘!”9月28日上午,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只听得一声号令,巨型黑色钢架和玻璃构造的考古智能保护舱被“一键开启”。
  古船回家,“世界级考古博物馆”在路上。未来,公众将有望看到考古发掘的现场工作。
  城市更新,以人为本。拥有百年历史的永安栈房旧址西楼,焕新为世界技能博物馆;原上海茶厂厂房蝶变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4A级旅游景区“笔墨宫坊”;上海船厂旧址变身为央企上海总部和未来的古船博物馆;上海烟草仓库,成为“城中花园”绿之丘……这些前人智慧的积淀,被妥善保管、活化利用,成为人人皆可享有的滨水公共空间。
  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杨浦滨江正承担新的时代使命,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中国工业发展的厚重与雄浑。
  “我们始终遵循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的理念,统筹保护和利用,推动工业遗存焕发新活力、展现新光彩。”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说。
  滨江之变,也在于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在流经上海中心城区的黄浦江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小岛,名为复兴岛,地处杨浦区境内。岛上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水泥森林”,却有一大片真正的森林,一座游人如织的复兴岛公园。
  走进公园,一座小型建筑十分引人注目。靠近看,是一个白墙红顶的八角亭和小别墅,墙上写着“白庐”二字,旁边是“复兴岛公园党群服务站”几个字。
  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市首家全年无休党群服务站。2021年6月,杨浦区将其作为滨江第九个党群服务站,通过重新修缮、引入社会组织运营,这座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
  从建成至今,李长淑就一直运营服务着这座忙碌的党群服务站。这里不仅是喝茶聊天的地方,还提供许多便民服务,更提供一扇民意“采集窗”。
  “我家天井里的树苗长大了,需要更多空间,我把它移栽到小区公共绿化带了,可以自行修剪吗?”“最近露营很火,我也想体验,附近哪些公园可以露营?搭帐篷、拉天幕应该注意些什么?”市民和人大代表热切询问,政府工作人员逐一回答,一场场“白庐夜话”,不仅让人们走得进去、坐得下来,也成为宣传法规政策、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公园不远处,“复兴小集”“一站式社区卫生服务站”陆续开启,实际解决岛上居民买菜难、就医难等问题。
  复兴岛的“出圈”,让人们看到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上海,看到规划为民、建设为民的精细,更看到放眼长远、敢于“留白”的慷慨和睿智。
  “复兴岛有颜值,也有温度。”李长淑说。在她看来,把人们吸引过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不仅有助于其身心健康,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举措。
  从前“闻江不见江”,如今潮平两岸阔,生产岸线逐渐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杨浦滨江也成为上海创新浓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24年初,“上海杨浦生活秀带”获得“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
民意绣山河,最好的“金点子”来自人民


  “知名品牌,长期空白。”
  曾经长白新村街道居民的自嘲,终成历史。
  如今的长白228街坊,素墙红瓦的建筑保留了工人新村的“乡愁”,新引入的社区食堂、健身房、公共绿地空间形成了全新的“15分钟生活圈”:有平价餐厅为附近居民提供“三餐热食”;有开放草坪供孩子们奔跑,让青年人玩飞盘、看露天电影;有新建的配套人才公寓,还特地设置“猫咪层”,方便养宠家庭入住。
  杨浦曾聚集着众多的钢铁、纺织、化工企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提出“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两万户”工人住宅由此诞生,228街坊就是其中之一。当家作主的工人们搬进新居,场面一片欢腾。
  随着岁月时光的流逝,一片片街区、一处处住宅显得日渐陈旧,居民的不便与困窘日益凸显。城市更新,成为居民们的期盼。
  2016年,228街坊被列为上海市城市更新项目,300多户居民将彻底告别共用厨房、卫生间的日子。仅用106天,通过三个100%征收成功,上海成片的“两万户”画上句号。
  无论何时走进228街坊,都是一副热闹景象。爷叔和阿姨们三五成群,或下棋或小酌;孩子们在公共草坪上嬉戏追逐,年轻人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已有80岁高龄的阿姨们,在社区工坊里当志愿者,为附近居民做着“小修小补”。
  在这里,全年龄段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我父母住在这里,我出生在这,拆迁后就住在附近,几乎每天都要在这里买菜烧饭。”73岁的叶先生正在公共绿地上,和几位老友一起下着象棋。
  如今这些贴心的设置,都来自周边居民的需求和建议。241份对社区游泳馆的愿望,199份要建设社区食堂的建议,180份希望能有小剧场的要求……街道工作人员认真统计每一份回收问卷的意见,仔细分类并努力实现。
  不少群众建议“要有社区食堂”。考虑到用地成本较高,街道和承建方杨浦科创集团精打细算,把最好的位置留出来,创办了“熊猫饭堂”。
  把社会效益摆在前面,事实证明这条路反而更容易“双丰收”。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提到一个细节:一开始社区的长者食堂租下的店面,并不在市口,考虑到做餐饮,位置很重要,加上让老人用餐少走几步路,多方一合计,把食堂放在了街面,这让来往居民更易找到,才成就了饭堂今天的客流量。
  “建设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孙辉说。
  外面看着热闹,里面的机制更重要。228街坊的经验在于,让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运营,走出一条“商业+公益”的新路子。
  因为开放时间限制,一些社区健身房在工作日人数寥寥无几。而228街坊的社区运动健身中心开放到晚上10点,月卡价格99元。白天,银发族在跑步机上健走;晚上,白领在这里集体“卷身材”。
  把有限的政府资金用在刀刃上,选择有生命力的业态和高标准的经营主体,结合公益服务内容,形成良性互动。从品牌餐饮、酒吧到咖啡店、健身房,228街坊的招商标准可以对标上海许多一流商圈,生活的服务品质上去了,价格却依旧很亲民。现在,熊猫饭堂的模式,已在杨浦区多个社区开枝散叶。
  沿着“秀带”,以民意绣山河。上海,始终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作为改进城市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城市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杨浦投控集团副总经理陈军,兴冲冲带着记者走进了新江湾城文化体育公园。鸟鸣水净、绿荫葱葱。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因为“野划”泛滥而让居民感到困扰。
  新江湾城,因在黄浦江河口处的第一个大转弯边而得名。长江河口、黄浦江河口叠加,潮汛一来,大片土地变成水域、滩地,潮水退后,又露出无边的芦苇、湿地。这里成为一块自然生态的“绿宝石”,极为宜居。
  浆板、冲锋舟、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的兴起,让这里的平静一度被打破。最“鼎盛”的时期,附近两个小区光桨板和皮划艇就有300余艘。居民的体育运动热情高涨,也带来新的治理难题。
  “别的小区是停车难,我们小区是‘停船难’”“小区的鸟明显变少了,公共河道的水质也下降了”……8月30日,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文化活动中心,200多位居民代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围绕新江湾城水上休闲活动的“堵”与“疏”展开一场大讨论。“我为船说几句”“那我要为鸟说几句”……你一言我一语,既要满足水上运动的居民需求,又要保护“城市绿肺”的健康生态,这场关于人、鸟、船的意见交锋,是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创新的“人人议事厅”基层民主实践活动之一,通过创新机制,探索走好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平衡木”。
  “今天的会场不仅是一个渠道,门口还提供登记服务。人民意见征集不止这一次,有了这些,政府部门制定规则才会变得更聪明,谢谢大家的金点子。”新江湾城街道办事处主任胡元晖说,未来还将形成自治公约,共同维护新江湾城这一片绿水。
  一场大讨论,从群众身边小事出发,形成新的多方合力回应社会关切的机制。
  陈军说,未来的新江湾城公园,不仅是一个规范的水上运动公园,还将更好地配套健身房、图书馆、露天剧场、驿站、咖啡等公共设施,以“体、文、旅、商、展、演、绿”为核心,以“人民水岸,共建新城”为主题,“文化、体育、公园、水上”四大片区缤纷互动,提供烟火气和吸引力十足的滨水空间,满足群众的新需求。
  “人人议事厅”基层民主实践,是杨浦全面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人人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鲜活实践和有力探索。薛侃表示,杨浦将持续聚焦群众关注关心的“关键事”,不断健全完善人人议事厅、人民建议征集、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有效机制、通畅渠道,加快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为上海奋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贡献更多杨浦样本。
科创长风起,“杨树浦”变身“杨数浦”


  杨浦曾经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浓墨重彩,一条杨树浦路两边,百年老厂林立;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诞生了“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知名品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产业转型,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杨浦怎样才能更好在“腾笼换鸟”中实现产业升级?
  坐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杨浦,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大学以城成长,城因大学扬名。杨浦一直把高校作为城区发展的“独家资源”。在这里,18万名年轻的大学生,生生不息地把杨浦的创新活力,维持在“永远的18岁”。古朴的“杨树浦”,正加速变身为“杨数浦”。一字之别,道出一个老城区转型的创新求解。
  ——跨前“竞”服务,助力“奇思妙想”落地。
  取餐、称重、审核食安标签,确保餐品符合配送标准,打包装箱,挂载外卖……点单后,一只挂着外卖的无人机,从五角场合生汇“起飞”。数分钟后,买家在2公里外的黄兴公园空投柜,就能顺利取到咖啡,比普通外卖预计配送时间快了20分钟左右。
  这是继去年美团在杨浦落地上海中心城区首条无人机航线后,又一条新航线在公园场景的落地。
  积极响应《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相关要求,杨浦区正在推动“小众试点”转变为“大众体验”,不断拓展和创新低空应用场景。
  一次“从无到有”的突破,不仅是企业创新的心血,也是对政府协调组织能力的新考验。
  协调解决起降点设置、地面配套基础设施支持、常态化低空飞行航线设置等瓶颈问题,需要协调市级部门;也要帮助企业制定完善项目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确定最优飞行航线;还要在合法合规前提下简化报备流程,指导项目组以“白名单”形式进行备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会遇到很多未见的难题、需要突破的难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是要努力服务好、保障好这些‘奇思妙想’能够落地,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始终保持战略敏捷,努力抓住机遇、抢占风口。”杨浦区科技经济委主任李正明说。
  ——退后搞“后勤”,让“最先一公里”翱翔。
  当“书卷气”和“烟火气”重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走进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或许有实际的感受。这里毗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能够获得充足的智力人才支持;这里又紧邻中环线、地铁10号线,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便利。
  不看“短平快”,只看“原创性”,研究院瞄准的是“最先一公里”的基础理论难题。
  “今年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我们越发意识到,没有科技的发展,未来甚至影响到生存。所以希望在上海建立一个学术中心,引进世界上最好的学者去解决最基础、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并关注交叉学科的应用。”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虽建设时间不久,研究院已招聘了全球48名科学家,遴选了数值风洞与机场区域仿真系统、人类语言演化复杂系统建模研究等11个项目给予支持和孵化。
  选址之初,地方政府广泛听取了师生的意见建议,结合他们的诸多需求,对多个地址反复研究、认真比选,最后由丘成桐先生拍板决定落户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政府部门则是全力当好服务科技创新的“后勤部长”。支持区域内高校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促进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发展,加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不断打造科技创新的“核爆点”。“我们相信研究院的落户,一定能够最终实现‘寸土生金’。”薛侃说。
  ——全面建生态,让上下游链出“大集群”。
  深耕双创领域20年的大创智园区,是杨浦远近闻名的智力、活力、创力枢纽。在这里,总能找到企业从种子萌发、成长为隐形冠军的鲜活故事,完美诠释“0到10”全过程创新的轨迹。
  “步行五分钟就是网红餐厅,可以随时和周边高校的创业学子交流心得、碰撞梦想,要不你去‘大创智’看看?”2014年,一个不经意的建议,让刚从海外归来的赵斌在这里租下了3个工位,迈出创办“声网”的第一步。
  如今,声网技术服务已遍布全球。“我们研究的是底层技术,需要客户帮助打开更多场景。园区的生态集聚,不仅让有想法者迈得开步,更让你走得远。”赵斌说,左邻右舍的创业伙伴们助推企业迭代升级、小步快跑。一条互联互通的上下游产业链已然成型,业务合作似乎“唾手可得”。
  从小小的1平方公里,到孕育4500多家双创企业、总营收超过3000亿元、超17万人在此就业生活的产业园。“大创智”不仅是周边高校学子的梦想家园,也因厚积薄发的创力集聚,获评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更成为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的又一张亮眼名片。
  此刻,从杨浦最高楼——尚浦领世双子塔为圆心高空俯视,会越发感觉这里像是一个圆心,窥见“科创立区”的转型升级路:
  最近的第一圈层,集聚了抖音、B站、叠纸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
  再往外一圈,集聚了一批高校及科研机构,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科研圈”和“产业圈”被有机“圈”在一起,进一步实现科研成果“从0到10再到100”的全链条加速、全流程闭环;
  再往远处积极“破圈”延伸,北边是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是杨浦区支持复旦大学发展“新工科”建设、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南边是长阳创谷、互联宝地等园区,已集聚大批数字经济企业;东边是杨浦滨江中北段,正积极谋划搭建未来产业技术概念验证—技术熟化—成果转移“从1到10”的“跨越之桥”,打造创新策源的试验场、未来产业的孕育地和复合功能的先导区。
  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一般意味着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在杨浦,如今已集聚国家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1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300家,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835家,均位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
  江岸,在线新经济“总部秀园”日夜赶工,老工业建筑和新总部项目遥遥相望,人们在其间休憩、生产。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这一重大命题,在杨浦,有着生动而充实的诠释。    (本报记者王永前 周琳 孙青)
 
山东这个小城,如何持续制造消费“爆点”
山东这个小城,如何持续制造消费“爆点”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济南10月15日电(记者王阳 刘铮)3年前,一名山东曹县网红在短视频中幽默喊麦,用“666”的梗把这座小城喊成了“媲美”北上广的“宇宙中心”。与多数“网红”流星般迅速消失不同,3年后的曹县仍稳站公众视野“C位”,频频出圈。
  国庆节前夕,在2024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光鲜亮丽的秀场上,模特们身着马面裙等服饰,向观众展示百余款曹县汉服秋冬款新品。
  从登上热搜榜到登上时尚T台,从网上热销到亮相意大利、韩国,今年以来,曹县与汉服产业紧密捆绑实现流量长红,备受瞩目。前不久举办的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发布了首批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典型案例,曹县是山东省唯一上榜者。
  从躺在贫困县名单中的“落后生”,到炼成今年上半年山东县区地区生产总值50强的“学霸”,曹县的命运是如何改写的?
爆红看运气,长红靠实力


  今年初,“曹县马面裙供不应求”“400名大学生回曹县卖汉服”“曹县汉服走向全球”等10余个话题登上社交媒体、新闻门户网站热搜榜,全网传播量数以10亿计。
  在曹县人眼中,此番走红既与之前无厘头的玩梗不同,也并非一些城市标签式的“印象走红”,而是“产业走红”。
  “今年汉服销售迎来了大爆发,一度供不应求。目前全国景区约70%汉服体验馆的汉服产自曹县,平遥古城、西安大唐不夜城、洛邑古城等一些知名古风景区约90%汉服来自曹县。”曹县再创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浩说,公司瞄准线下汉服消费场景,正在主推景区汉服体验馆的市场策划、店铺设计、人员培训、妆造设计等服务。
  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张龙飞介绍,2024年春节期间,仅曹县马面裙单品产值就达到3亿元。今年1月至8月,曹县汉服网络零售额达49.7亿元,同比增长16.8%,市场份额占全国的五成以上。2500多家企业、约1.5万个网店、近10万从业者,汇聚在这个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
  “过去,汉服是小众产品,一套售价超过千元的不在少数。如今,曹县汉服一套多在100元至300元不等,解决了学生、青年‘穿不起’汉服的问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院长李杰说。
  除了汉服,曹县的其他支柱产业也与电商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全国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及农特产品电商产业带。
  “我们这款可移动衣帽架设计独特、价格亲民,单品销售额累计超过10亿元,像这样自主研发的爆款小家具我们公司还有不少。”山东睿帆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振说。
  睿帆公司是曹县数千家林木加工企业的缩影:企业依靠草柳编、木制工艺品和家具制作的生产优势,利用电商、外贸等销售途径逐步发展壮大,曹县林木经济逐步发展为“一棵树撑起的千亿元产业链”。目前,阿里巴巴国内批发网站上与曹县相关的木制品企业占全网木制品企业的40%以上,曹县木制品网络销售额约占淘宝的40%、京东的50%。
  据了解,日本销售的棺木约90%来自曹县。山东省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秀芳说,当地的棺木产品结合了传统木雕的工艺,针对客户需求保持质优价廉,所以能够持续占据市场。“曹县生产的棺木、户外家具、草柳编制成的小摆件在外国一直都很畅销。这些是生活必需品,基本不受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豫两省交界处,户籍人口约169万,是山东人力资源大县。以往,这个传统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当地人的生活常态。
  曹县人的逆袭是如何发生的?
  ——农民“触网”创业,“快速复制”形成规模优势。
  走进曹县大集镇,道路两旁的门面房鲜有空置,布料销售、服装制版、剪裁缝制、数码印花、快递物流等商铺密密麻麻,绵延数公里。得益于十多年的演出服产业发展,曹县以中小企业为单元,形成了精细完备的市场分工。
  “十几年前,村民带着生产的影楼服、表演服等四处奔走推销,虽然有一定销路,但市场份额不高。直到有人不经意间打开电商的大门,服装产业迅速崛起。”大集镇孙庄村党总支书记孙学平说,只要能致富,老百姓就愿意学,农民自求发展不断探索精神很关键。在党委政府的鼓励引导下,农民做电商的风潮近年来迅速推开。
  “85后”孙庄村村民赵营起初销售秧歌服、演出服、舞蹈服并不顺利,直到一款侠客风古装卖出了300多万元,让她逐渐找到了感觉。她认为:“当大家发现电商能够脱贫致富,小微门店、夫妻网店等‘星星之火’就成了燎原之势。一店带一户、一户带一街、一街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全县,形成了产业规模,降低了生产、物流、运营等成本。”
  农村墙面上,“网上开店卖天下,电商服饰富万家”“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等标语,替代了过去的“不恋家乡三分田,外出打工挣大钱”“一人外出打工,全家脱贫致富”。截至今年8月,曹县电商企业达7786家,网店达8.59万个。
  ——吸引“能人”返乡,让产业离市场更近。
  近年来,曹县不遗余力吸引“能人”返乡,实现了从“打工经济”向“归雁经济”的转变。
  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实现返乡创业就业11.6万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5万家,占全县新增经济实体的40.2%;签约落地过亿元返乡创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6亿元,累计带动40余万人就业。
  “博士哥”胡春青是其中的代表。在发现曹县电商产业潜力后,他毅然辞去外地高薪工作,回到曹县创业,并利用专业知识引领曹县汉服产业转型升级。当选曹县汉服协会会长后,他还引进了AI人工智能服饰文化产业园项目,推动曹县电商产业蝶变发展。
  “如果说,产业集聚于乡镇,成就曹县汉服成本低、出货快优势;青年返乡则补强了销售、设计、运营等环节,助推品牌化、品质化发展。”留学返乡的有爱共同创业基地负责人李字雷说。目前,曹县电商产业已累计吸引3名博士、近百名硕士、1.2万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改善营商环境,激活民营经济。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落地的“落地办”、引导电商产业发展的“电商办”、改善营商环境的“营转办”……针对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曹县近年来创新推出了多个新机构、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打通“绿色通道”。
  曹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成立的“落地办”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制,有效提升了审批效率。曹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伊国栋以鲁西南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例介绍,在主要材料齐全、次要材料暂时欠缺或存瑕疵的情况下,“落地办”推动“容缺办理”,使这个总投资10亿元、总占地400亩的项目提前两个月开工建设。
  “为了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我们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过程中,除了落实国家省市100项‘一件事’,还结合曹县特色推出‘汉服经营一件事’和‘林产品加工产业一件事’,切实提高从业者办事便利度。”曹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孙广启说。
  曹县将营商环境改善的目标总结得通俗易懂:“办事不求人、未来可预期、方便又高效。”
  如今,曹县成为我国北方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今年以来,曹县净增企业3200余家,达到4.8万家,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县90%以上的产值、税收和就业。
希望被看见,更希望走得远


  曹县火了,对当地百姓有什么影响?
  有人说,被看见是一种力量,让外界知道了曹县,了解曹县人在干什么;有人说,热搜榜火爆一分钟,背后是产业发展10年功,曹县不想只是网民笑谈的“宇宙中心”,更想打造产业中心……面对潮来潮去的“网红效应”,许多曹县人保持冷静: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实现高质量发展。
  曹县多家企业负责人坦言,汉服与林木产品行业是曹县的两大特色产业,从业者们在经历了初期的“量大管饱”、薄利多销的粗放式策略后,逐渐认识到这种模式无法长久。企业小而散、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不仅导致同质化竞争,还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与设计创新。
  为突破瓶颈制约,曹县政府在品牌打造、品质提升、工业技改等方面进行多方探索,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引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推动中小企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
  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曹县2022年以来完成规上投资606.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累计完成353亿元,均居菏泽全市第一。途安机械臂、智赛无人驾驶物流车等一批高科技、高效能项目为当地蓄积发展后劲。
  在产业链构建方面,不断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套能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并通过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显著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地方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在产业布局方面,通过明确“南两服(汉服和演出服)、西板材、东宠物、北工艺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产业效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偏僻闭塞的鲁西南正在打通交通物流堵点。到2026年,曹县将形成由1条普通铁路、2条高铁、5条高速、8条国省道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曹县内陆港5条铁路专运线全部投运,“交通+产业”双重优势更加凸显。
  下一步,曹县将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地方干部介绍,曹县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当下,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在鲁西南交汇,曹县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新能源车“买车易、修车难”问题凸显,怎样破解?
新能源车“买车易、修车难”问题凸显,怎样破解?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不久前,成都新能源车车主李先生发现,NFC车钥匙无法打开车门,无法启动车辆。当地一家汽修店工作人员全员出动也束手无策。最后李先生联系整车厂远程处置,才得以启动车辆。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但维修人才不足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少人感慨新能源汽车“买车易、修车难”。
  按照“售后端市场滞后5年”的规律,新能源汽车相对集中的维修期即将到来。维修问题如何破解?“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修车难、修车贵


  陕西宝鸡新能源车车主焦浩然告诉记者,当地仅有一家其所购品牌的厂家维保中心,每次去保养几乎都要排队。“有一次,车子足足花了半个多月才修好。”
  在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售后服务体系之外,遍布大街小巷的传统汽修门店一般无法维修新能源汽车。
  一名新能源汽车维修师,至少需要具备汽车维修工证、电工证两本证书。重庆市南岸区一家汽修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门店有8名技师,仅1名技师持有电工证,且门店未获得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维修授权,只能从事更换轮胎、外观改装、油漆处理或钣金维修等基础业务。
  另一家汽修店负责人冯川介绍,目前门店维修的车辆中,仅8%至10%的车辆是新能源汽车。“我们也想扩大新能源汽修业务,但车主不会让我们修‘三电’核心部件,我们也不具备相关能力。”冯川说。
  不只是修车难,修车贵也是一个痛点。
  重庆一位车主日常驾驶一辆售价近30万元的新能源SUV,近期在4S店更换一个尾灯花费1.8万元。另一位车主开一辆同样价位的增程式SUV,在4S店更换机油机滤,也花费1300余元——该保养项目在连锁汽修店报价仅600多元。“车辆质保期内,如不在厂家4S店进行维修及保养,则将‘脱保’。所以我只能接受这一高价。”该车主说。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修车贵,一方面与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仍较小、市场流通配件较少有关;另一方面,市场上有维修能力的新能源汽车维修门店较少,竞争不足。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维修投诉问题频发,包括故障未解决、售后态度恶劣、维修拖延、配件供应不足等。
  2023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售后和配套服务方面,消费者集中投诉的问题主要包括: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体验不佳,包括多次维修仍不能正常使用;汽车维修过度保养或欺诈;4S店转让致消费者权益受损;车企倒闭退市后,消费者车辆售后无保障。
维修人才为何短缺?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汽车维修相关企业达数十万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不到2万家,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能人员不足10万人。
  记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车车主往往选择在整车厂家的4S店或维保中心修车和保养。新能源汽车厂商的维保中心多采取直营模式,一家维保中心服务于多家销售中心。维保中心数量相对较少,网点密度明显低于传统汽车4S店,致使一些车主维修及保养等待时间较长。
  记者调查发现,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背后有多重原因。
  ——专业存在壁垒,阻滞技师转型。途虎养车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数字化程度较高,电子类、通信类故障明显较多。以动力电池为例,由于系统涉及高压等安全问题,加之不同产品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一旦发生故障,维修难度较大。
  “机械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具象,但电力、电子知识则要抽象很多,故障需通过各种设备检测才能间接体现出来,学习门槛大幅提升。”阿维塔用户服务总监曹格非说,传统汽修店技师多为机修师傅,对电气化原理的学习能力不足。
  冉清兵是途虎养车的一名新能源汽车维修师,曾从事近20年的燃油车维修工作。前两年,他意识到行业即将发生改变,随即下定决心转型,通过参加培训班、上网课、自学等,终于掌握相关技能。但大部分汽修行业从业人员要跨过上述难关并不容易。
  ——职业院校培养力度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人才需求持续攀升。从总体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仍不足。
  重庆工贸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浩说,目前该校开设有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每年毕业生达400多人,当前已无法扩大培养规模。“近几年,我们每年培养的学生,毕业前几乎全部与各大整车厂签约。”杨浩说,这也导致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无法下沉到广大汽修门店。
  新能源技术持续“上新”,也给人才培养带来挑战。杨浩坦言,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迈向智能化、网联化,教师感觉不易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学生学习则更有难度。
  ——整车厂核心技术未对外开放,传统汽修店不会修、不敢修。重庆利升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磊告诉记者,由于各新能源汽车品牌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核心技术并未对外开放,一般传统汽修店难以获得厂家的维修授权。如果问题涉及“三电”系统故障,传统汽修店往往不会修,也不敢修。
精准强化人才培养 拓展厂商服务渠道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新能源汽车维修正成为蓝海市场。
  针对人才短缺问题,各种新能源汽修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传统汽修人才正转型学习维修新能源汽车。
  相关行业规范也在不断完善。去年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维修职业技能评价规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检测与维修规范》团体标准;近期,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发布,并将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
  未来,如何更好破解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难题?
  杨浩表示,相关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应加快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针对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等特点,职业院校及技工院校还应与汽车行业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强化产教融合。
  同时,进一步推动传统汽修技师往新能源方向转型。曹格非说,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走高,传统汽修店应及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维保领域,相关行业协会可助力引入专业的培训课程,强化转岗培训及职业培训,为传统汽修技师“油改电”提供支持。
  重庆大学工程管理系副教授林云表示,当前,新能源车辆主要依赖整车厂的售后服务体系进行维保。但随着保有量逐步增加,维修需求持续攀升,新能源整车厂商需进一步拓展服务渠道。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应提早谋划,引导新能源厂商对市面上的汽修店给予更多授权、认可,让车辆维修方便的同时不致“脱保”,便利广大新能源车主。   (记者黄兴)
    新华社重庆10月14日电
 
跨境电商缘何“加速跑”
跨境电商缘何“加速跑”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丁乐 胡旭 周蕊)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6.2个百分点。作为外贸增长新动能,跨境电商持续“加速跑”。
  记者近日来到部分进出口活跃城市,探寻跨境电商“加速跑”背后的密码。
密码一:数字技术赋能


  AI选品配货、AI智能脚本、AI视频生成……在广东横琴的一个跨境电商选品中心,“一键卖全球”的场景正逐步实现。
  与珠海华发集团合作打造该中心的广州数说故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亚波介绍,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中心整合商家、商品及达人资源,提供出海的全链路服务,让国内产品与海外市场更好链接。
  我国具有突出的数字经济优势。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物流仓储、支付营销等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助力跨境电商进出口高效运行。
  在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批批美妆护肤品、服饰配饰等跨境电商直购进口小包裹入境分拣,被送往全国各地。在综保区另一侧,拼多多TEMU跨境电商处理中心扩产增效,项目累计完成集拼业务出口货值超100亿元。
  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高效,供需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精准匹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反应能力提升。
  以纺织服装行业的“小单快反”为例,该模式摒弃服装行业重资金、高库存的传统做法,压缩采购批量、缩短生产周期、快速上款测试市场反应,一旦爆款立即加大生产、快速铺货,从设计到生产最快仅需几天。这种模式成为纺织服装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大卖”的重要法宝。
  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让更多内陆企业“触网出海”。
  四川丝路易购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云港物贸通平台累计服务用户超10万家,累计注册四川外贸企业超1200家,最高年度电商报关超300万单。该公司总经理何易说,近年来,更多四川企业把目光瞄准海外市场,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实现“走出去”的第一步。
密码二:完整产业链支撑


  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产业链的庞大基础。
  位于广东中山市的东凤镇,聚集超过11000家工业主体,其中8500家与小家电相关,小家电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0%以上。
  面对出海新趋势,2023年8月,东凤镇成立了全市第一个镇级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推动镇内小家电企业从传统外贸向外贸新业态转型。
  东凤镇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广东西雅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宇华介绍,以西雅斯智能为例,从2021到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从千万元级到亿元级增长,发展势头向好。
  在完整产业链的支撑下,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发展尤为强劲,2015年至2023年年均增速高达71.4%,贡献了全国超1/3的份额。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现地级市全覆盖,广州、深圳、佛山3市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超千亿元,东莞、珠海、惠州、汕头4市达百亿元。
  义乌的家居用品、永康的运动用品、瑞安的汽摩配件、宁波的小家电……浙江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活百货制造基地,聚集着几十条各具特色、底蕴深厚的特色产业带。随着跨境电商蓬勃发展,这些产业带跳过许多中间环节,直面全球消费者。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货物主要来自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这些省份都是我国制造业聚集度较高的地区。随着“跨境电商+产业带”的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凸显,更多区域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在跨境电商生态中找到新空间。
  在四川,8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陆续培育40余条“川字号”跨境电商产业带,汇集400家跨境电商源头工厂,打造出成都女鞋、汽摩配件等具有巴蜀特色的出海产品。今年1至8月,四川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5.9%。
密码三:物流网络保障


  运输距离长、环节多,容易出现包裹延误、丢失等问题……跨境物流配送一度成为阻碍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现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国庆期间,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陆海云港—云新跨境天府保税仓”不仅没有打烊,反而更加繁忙,共计发货8万余单。“我们24小时运转,确保进口的美妆产品、母婴用品、保健品等迅速发往西部地区。”四川云新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说。
  “投运不到一年时间,已吸引超过120户商家入驻,单日最高出仓包裹达22000单,累计出仓包裹超过100万单,交易额超3亿元。”王颖说,得益于成都发达的空铁公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更多商家正在将畅销产品从沿海保税仓转移到成都保税仓。
  紧邻该保税仓,一个跨境公路运输集散中心正在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建成后计划开通跨境公路专线近10条,开行跨境公路运输班车年均1500班次,年吞吐量100万吨,年外贸额30亿元。
  通过构建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网络以及数字化平台,国内企业打破传统贸易的地理和时间限制,将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
  今年6月,商务部等9部门出台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高质量发展,增强跨境电商物流保障能力,提升“最后一公里”履约能力。
  据了解,目前广东已建设各类海外仓近600万平方米,还将继续加快海外仓等全球布局,构建通达全球的跨境电商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海关也在不断优化完善海关跨境电商通关服务系统功能,进一步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更好满足“买全球、卖全球”的需要。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将持续深化跨境电商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海关与跨境电商平台的协同共治,助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地上种满庄稼才舒服”
“粮王”刘文豹的精神归属
“地上种满庄稼才舒服”

“粮王”刘文豹的精神归属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田垄间,79岁的刘文豹种地四十余年,每次见到庄稼成熟,总是抑制不住欣喜和激动。蹲在田间,用粗糙的手掌托住稻穗的刘文豹,面部皮肤黝黑甚至发红,衬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身上一件浅色长袖已经洗得泛白……
  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农民样貌。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农民,并不一般。除了有着老农人的勤劳质朴外,他还是个机械能手,开荒改良土地,种出几千万斤粮食,被称为一代“粮王”。
将荒地改造成粮仓


  走进位于董楼村的农场,农田旁的水泥坪上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农机具,仓库旁的烘干设备高高矗立。相比之下,一栋红瓦素墙、矮矮小小的平房并不起眼,这便是刘文豹一家的住处。
  屋内十分简陋,只摆放了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物品和部分农业生产用具,略微有些凌乱。虽然在城区有房,但一家人一年到头基本都住在农场,心思全放在了种粮上。
  刘文豹不善言谈,历尽沧桑的面颊上,总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当聊起种粮,他仿佛又变了一个人,打开了话匣子。
  刘文豹曾是全国有名的“粮王”,是国内最早摸索土地规模经营的一批人。要说这名号到底怎么来的,时间得回溯到40多年前,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农村的刘文豹还在襄北国营农场当农机员。这段“技术控”的“背景”,为他后来搞规模化种粮奠定了基础。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来自农村的新气息让刘文豹嗅到了机会,他义无反顾放弃了“铁饭碗”。“1982年我从农场离职,自筹资金买了4台‘东方红’拖拉机,为周边农民代耕代收,挣到第一桶金。”刘文豹回忆,1984年时,“大包干”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于是他在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承包了1070亩荒地,开始搞规模化经营。
  第一次出手种地就是上千亩,很多人说他“吃了熊心豹子胆”。
  质疑声中,为了种好这块地,他没日没夜地干。一次,在连续几天没睡个整觉的情况下,他连人带自行车栽倒在回家的路上。他实在是太疲乏了,被后边人发现抬到拖拉机上都没醒来。“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刘文豹说,当时那片地被当地人称为“落后岗”,两三年后,这里被改造成了“大粮仓”。
  在勤劳之外,善用设备工具,一直是刘文豹的种地秘诀。他擅长农机操作,说起各种农业机械,都门儿清。承包荒地时,他将农场近乎报废的几辆破车改装成了运行良好的农业作业车。不仅如此,他还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魄力,当时数万元的农机咬咬牙贷款也要买下来,因为他深知机械化种地的优势。
  以古驿镇为起点,1992年,刘文豹来到汉江上的襄阳鱼梁洲,开发农田近万亩;2001年,到宁夏承包黄河滩涂约7000亩;2021年,回到枣阳市流转土地2000多亩。40多年的时间里,从无人问津的江中荒岛,到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再到岗地细碎的小田,刘文豹父子在各种农机的助力下,累计开荒改良土地2万多亩,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了7800多万斤粮食。
  “1989年,我向国家交售粮食超过20万斤,被原商业部授予‘全国售粮模范’,与全国百名种粮大户一同赴北京开会,走进了中南海。”聊起过往,刘文豹满是自豪。
  种粮,成为了刘文豹最朴素的执念。“记忆里的爸爸永远在田间忙碌着,有时候很酷地开着收割机,有时候在发愁这一季的收成。我很佩服他的勇气,舍得投入,敢于投入,他好像从来不怕有什么事儿是办不成的,因为他永远有‘招儿’。”大儿子刘斌说。
  刚到鱼梁洲时,那还是个汉江江心的荒岛,杂草丛生、虫蛇出没,大片杂树林无人问津,也无人敢来开发,因为这些木材运出去成本高,又卖不上价钱。刘文豹却不怕,他把木材加工成棺材专用木料再出售,挣了不少钱,并还了一些欠债。
  随后,修路、开荒、精耕细作。刘文豹不仅把农机运上岛,开荒种粮,还种上了杨树和果树。一开始很多树活不下来,他就琢磨改变种树方式,把树苗栽得深一些,确保树苗防风又能“喝上水”。多年后,岛上终于绿意盎然,粮食丰收。
“他就是离不开田”


  退出鱼梁洲时,50多岁的刘文豹本可过上舒服的日子。他在襄阳城里买了房,尝试着享享清福,可不知怎么的,他在家里待了几个月,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三天两头跑医院。
  “他就是离不开田。”家人都知道刘文豹的病根。休息了几个月,刘文豹再一次出发。2001年,正是西部大开发火热之际,他携妻带子,历时两个月,奔波在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行程3万多公里,最终停在宁夏银川的黄河边,承包了黄河滩涂约7000亩。
  大学刚毕业的刘斌也加入到父亲的事业中。为了将荒地变良田,刘文豹父子平整土地、开沟挖渠、改良土壤,“一天八辆车不停地拉石头,花了600多万元才修起石头坝,我当时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写借条。”刘斌说,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回报,他亲眼见证了家里的数次“财务危机”,最佩服的是父亲的韧劲。
  在古驿镇,种粮每季需要在土地上投入几万元,1987年小麦收割时遇上大雨,全部发芽卖不出去,欠下十多万元土地承包费和银行贷款。“爸爸做了一个冬天的豆腐,用豆腐换来好的小麦,和芽麦混在一起,降价卖出去。后来去鱼梁洲上种粮、栽树,才还清了欠债。”刘斌回忆。
  这么多年来,在鱼梁洲种粮收一年、淹一年;在宁夏月牙湖乡第一年赔了13万元,后来收益较稳定但投入也大;在宁夏平罗县,流转3400多亩河滩地,投资340多万元修了防洪水利设施,受政策变动影响,种了两年后就被叫停,闲置撂荒……现在在枣阳,一年收益二三十万元,“有的种粮大户撤走了,我们农机具齐全,还建了烘干仓,实际赚个机耕费。”刘斌说。
  回忆起过去,刘文豹坦言种粮路上并不顺利,四十年间“三落四起”,每一次辗转的背后都有着各种无奈——基础设施投入高,加上近些年土地流转、农资、用工等成本不断上涨,压缩了种粮收益;有的地方群众、个别干部各自逐利,种粮户缺乏话语权;个别惠农政策落地不精准,逐渐消磨种粮积极性……“不好的时候没人理,好了后又总有人眼红。”刘文豹说。
  “搞农业很辛苦,特别是种粮。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尤其要依法办事,土地、水利等相关法律,我都会去阅读学习。”维权意识很强的刘文豹,这些年因为种地没少打官司。再小的事情,他都讲法律讲规矩。
  在一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老农民的智慧掺着泥土和汗水,沉淀为刘文豹的“种地经”:一是凡事提前考量,不打无准备之仗;二是多读书,了解最新的农业政策和法律知识;三是坚持下去,绝不放弃。
  起起落落多次,刘文豹始终没有远离种粮这个行当。
为“中国碗”多装“中国粮”


  当年同他一同领奖的“粮王”,有的改行了或者“退休”了,而刘文豹这辈子就专注干这一件事。
  “因为自己挨过饿,所以不想他人再受同样的苦。”刘文豹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下定决心把“多种地、多打粮”作为自己一生的信念。
  奔波和坚守中,种粮的接力棒也在刘文豹家中完成了交接。
  1984年出生的刘杰,自初中毕业就跟着父母走南闯北,从小喜欢机械的他,几乎包揽了田里的机械活。1980年出生的刘斌,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华中农业大学主修农学专业,也学了不少市场管理的知识。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大城市,而是随父亲务农。
  如今,刘文豹家里“老把式”搭档“新农人”,农场的生产经营水平也提升了。
  “现在种粮条件在变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刘斌说,比如打药都用无人机,一天作业600多亩,2000亩地只用3天就完成了,效果也比过去更好。
  关于种粮,两代人也偶尔会有观念冲突或争吵的时候。年轻人讲究科学和计划性,老一辈更依赖经验和抢农时。兄弟俩表示,这是源于父亲强烈的责任感,而年轻一代因为对种植技术更有底气,因而多了些松弛、少了点紧张。
  “我们希望95%的工作都由机械完成,如果农田角落里有一块地不方便机械耕种,我们可能就先搁置不种了。但我爸说不行,机械不可以那就请人工来种,赚不赚钱先不考虑,反正地不能空着。”刘斌说,一开始并不能理解老爷子的行为,为什么不去算算经济账,后来才明白,“只有地上种满庄稼他才舒服”。
  刘斌告诉记者,最初他也有过彷徨,产生放弃种粮的念头,想去武汉找份稳定的工作。但想到父亲在田里劳作的身影,丰收时脸上的笑容和眼中的光,他又体悟到了种粮的意义和那份自豪。
  受父亲影响,刘斌、刘杰兄弟俩对土地和种粮的感情也日渐深厚,义无反顾地追随父亲踏上种粮之路。“国家需要有年轻人种田,这是老父亲的初心,我也想像老父亲一样成为新时代的‘粮王’。”刘杰说。
  “退居二线”后,刘文豹还是常常闲不住,会到田里转一转。看着兄弟俩安心种粮,他心里也踏实了。
  从传统农业到机械化生产,再向智慧农业转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西部大开发,再到乡村振兴……两代人踩着时代的鼓点,种粮40多年,经历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如今,粮食直接补贴、地力保护补贴、良种补贴、专项种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更加丰富。
  “国家重视,我们种粮的底气也越来越足。”对于这一家人,土地已不单是生计的来源,更是精神的归属。
   (本报记者侯文坤 熊翔鹤)
 
中国首位!何静无氧登顶全部8000米级山峰
中国首位!何静无氧登顶全部8000米级山峰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新华社拉萨10月15日电(记者黄耀漫)10月9日上午9点10分,无氧攀登者何静成功登顶海拔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成为中国首位无氧登顶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女性。
  无氧攀登是指在登山过程中全程不使用辅助氧气,对攀登者的体能和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在海拔8000米以上,空气中氧气含量极低的环境中。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希夏邦马峰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是世界第十四高峰,也是唯一一座完全位于中国境内的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
  何静自2017年起开始无氧攀登。她先后成功登顶了马纳斯鲁峰(2017年)、马卡鲁峰(2018年)、安纳普尔纳峰(2019年)、道拉吉里峰(2021年)、珠穆朗玛峰(2022年)、洛子峰(2022年)、乔戈里峰(2022年)、布洛阿特峰(2022年)、干城章嘉峰(2023年)、南迦帕尔巴特峰(2023年)、迦舒布鲁姆II峰(2023年)、迦舒布鲁姆I峰(2023年)以及卓奥友峰(2023年)。希夏邦马峰是何静挑战无氧登顶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最后一站。
热爱


  8000米高峰、女性、无氧,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令人惊叹。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何静说,因为热爱登山。
  何静是陕西高陵人,生长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18岁以前的她从未见过山。直到2006年,她才第一次见到秦岭。她说,看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自己心里不禁问道:那边更高的山是哪里?有什么样的风景?探索的种子在那一刻埋下。
  之后的几年,何静一直热衷于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2012年,在朋友的邀约下,何静去了四姑娘山,这是她第一次攀登雪山。“接近顶峰时,看到霞光照在白茫茫的雪上,发出金色的光芒,那一刻我感觉人是如此地渺小,而天地是如此的广阔,也释然了生活中的纠结和痛苦。”
  从四川到甘肃、青海,再到新疆,国内大大小小的雪山何静几乎登了个遍。在她看来,每一次登上雪山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每次重新出发都有新的心情。“登山让我感到快乐。”
  追求热爱的过程中也经历过痛苦。
  2021年何静开始向珠峰发起挑战,当时还没有中国人成功无氧登顶珠峰。“我不仅是想完成自己的梦想,还想能通过自己做一些事为国家献礼。”但由于当时错过了冲顶的天气窗口期,最终何静登顶失败。
  一天在加德满都的大街上,她买了一张地图,独自徒步前往珠峰。看到珠峰那一刻,何静再也不压抑了,对着这座巍峨的雪山,放声大哭。“看到珠峰那一刻我想明白了,我就是为它而来的,我决定要做的事,就一定给自己一次机会,人如果连选择尝试的机会都放弃了,那就真的是失败了。”
  2022年5月19日上午,何静终于成功无氧登顶珠峰,成为中国首位无氧登顶珠峰的登山者。
突破


  从四姑娘山起步,5000米、6000米,迈过慕士塔格这座7000米雪山的门槛,清冽的山风变得冷峻,空气越来越稀薄,终于到了挑战8000米雪山的时刻。
  2016年,何静的第一座8000米雪山从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开始。当时标配是两瓶氧气,但何静在整个攀登中只用了1瓶。她爬得很快,冲到顶峰时黎明的天空还被黑暗笼罩,甚至看不见对面巍峨高大的珠峰。
  “我登完卓奥友峰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就想尝试无氧攀登,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何静说。
  无氧攀登意味着攀登全程不能携带氧气,同时还对天气有着严苛的要求。何静说自己攀登时,风速不能超过每秒20米,温度不能低于零下40摄氏度,温度太低会有冻伤的风险,风速太高会快速带走身上的热量,而无氧本身就会导致血液循环特别缓慢。
  2017年,何静无氧登顶第一座8000米级雪山——马纳斯鲁峰,其攀登难度与卓奥友峰持平。她总是在过往的登山基础上一点一点突破自己的极限。
  多年来,何静几乎每周五天坚持跑步10公里,骑车往返40公里上下班,定期进行越野跑、爬楼梯等日常训练,为登山时刻准备着。2021年在尼泊尔期间,为了第二年再次冲顶珠峰,她几乎雷打不动每天跑一个半程马拉松。
  无氧登顶珠峰后,她又征服了洛子峰。2022年7月,她又在一周内连续无氧成功登顶乔戈里峰和布洛阿特峰。2023年,她一年内完成了5座8000米山峰的无氧攀登。这一切的背后,是她对攀登行程的周密计划,也是体能与意志力的超强输出。
榜样


  在8000米级雪山攀登中,中国女性登山者本就寥寥无几,而无氧攀登更是难上加难。每当外国登山者看到这样一位来自中国的女性无氧登顶时,都会投以由衷的钦佩目光。“有时候挺自豪的,能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的登山者不弱。”
  但在何静眼中,即使达成了这项成就,也只是追随别人的脚步。“我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优秀的攀登者出现,会有更多的尝试和突破,我也想用我自己的经历,给予更多女性一些力量。”
  “正是因为国家富裕强大了,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何静说。
  辉煌成就过后,还会继续登山吗?何静的答案是:当然。
  “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我,比如一些山峰的新路线、反季节攀登等等。”而当下,何静有一个愿望:从北坡再次登顶珠峰。
  “明年是我们中国女性首次攀登珠峰50周年,1975年潘多老师成为全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事纪念她。中国攀登史一路走到现在很艰难,我们不应该忘记每一位前辈。”何静说。
 
“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里一定要有座大山”
苏拉王平:从“放牛娃”到“珠峰队长”
“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里一定要有座大山”

苏拉王平:从“放牛娃”到“珠峰队长”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46岁的他皮肤黝黑、长相英武,厚实的肩膀给人一种踏实和安全的感觉。
  走进苏拉王平的办公室,办公桌背后是一幅唐卡画像,墙的另一侧是一幅壮观的雪山图景,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份推动四川打造“山地运动强省”“南方冰雪强省”的提案。
  苏拉王平,这个生长于四川黑水县雪山脚下的“放牛娃”,20多年间,和他的高山向导团队带领20余万人攀登了数百座雪山,更作为队长,带领15人团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拍摄了国内首部记录攀登珠峰全过程的纪录片《珠峰队长》。
  如今的苏拉王平,又多了一个身份——四川省人大代表,致力于四川山地户外运动和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推广。
  对着墙上的雪山图,苏拉王平说:“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里一定要有座大山。”
一份承诺 一生坚守


  苏拉王平出生于四川黑水县德石窝村八家寨。“八家寨”得名于这里仅有8户人家,与他们做伴的,是壮美秀丽的三奥雪山。
  山寨里的孩子们很小就成了“放牛娃”,几乎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学。幸运的是,9岁那一年,正在山里放牛的苏拉王平被父亲带去县城读书,一直读到中专毕业。不出意外的话,他即将被分配到水电站,这是一份令其他小伙伴羡慕不已的工作。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在老家等待工作分配的那段时间,国内优秀攀登者孙斌、次落、马一桦等人来到三奥雪山进行登山考察。因为读过书容易跟外来人沟通,且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熟悉地形又有着不错的体能,苏拉王平自然成为了这支队伍所聘请的30名“挑夫”之一。高山帐篷、睡袋、路绳……这些之前从未见过的登山装备和从未接触过的登山技术,仿佛为年轻的苏拉王平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登山便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两个月后,马一桦在成都的商业登山公司向苏拉王平抛来了橄榄枝——作为高山向导协助客户攀登雪山。一边是家乡小伙伴梦寐以求的正式工作,一边是完全陌生和未知的世界,23岁的青年稍加思索,就背着背包,怀揣赤忱,走出了大山。
  “那两年我收获很大,系统学习了很多攀登技术和技巧,积累了许多经验。”苏拉王平说,“有一天,我想到跟我一起长大的那帮兄弟都擅长做这件事,我一定要带他们走出来。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成立登山服务公司。”
  2003年10月,仅有7个人的川藏高山向导协作队成立了。然而一开始的路无比艰难,没有客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管理经验,仅有的几套装备破烂陈旧……创业初期的苏拉王平长期混迹于朋友家的阳台、15块钱青年旅社的床铺。前六年时间里,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我无数次想过放弃,但只能咬牙坚持,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退路。”苏拉王平说,“没有名气,那我们就去登那些难度大的、别人登不上去的山;当有游客被困在山里,我们义务组织救援队参与救援,争取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
  经过多年发展和不懈努力,川藏队如今已成为国内颇具名气和影响力的登山服务公司,从只有7个人发展到拥有55个持证高山专业向导,累计帮助了超过20万人攀登数百座雪山,且无一例重大安全事故。“国内目前约有500人登顶珠峰,其中一大半曾接受我们的服务。”苏拉王平骄傲地笑着说。
  据了解,目前川藏队的大部分高山向导是来自黑水县的藏族小伙。“我希望他们走出大山,又留在大山,更好地‘靠山吃山’。”
  更让苏拉王平欣慰的是,队员们的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喜欢登山的人大多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生活阅历,和他们长时间相处,队员的改变也很大。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出去务工大多也是从事一些较为初级的体力劳动,现在从事自己擅长且有意义的工作,人生也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一部电影 梦圆珠峰


  作为一名攀登者,梦想里不可或缺的是什么?一定是登顶一次珠峰——这座海拔8848米的地球最高峰。“其实以我个人的技术和能力,攀登珠峰应该可以更早实现,但我更渴望的是以队长身份带队登顶,而且要用镜头将全过程记录下来。”苏拉王平说。
  念头一旦萌生便似滔滔江水。从2014年开始,苏拉王平开始筹备攀登珠峰和电影拍摄,为了激励自己和团队完成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梦想,这个执着的男人竟想尽各种办法,把自己的手机号码、车牌尾号都变成了“8848”。
  然而要想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珠峰完成全实景拍摄,难度可想而知。谁来拍?这无疑是最重要也最困难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将专业的摄影师变成登山高手,那就只能将高山向导培养成高山摄影师。”苏拉王平说,他和队友罗日甲最初尝试用小DV在每次攀登中进行拍摄,而老师就是国外的一些优秀攀登纪录片、探险纪录片。每次拍摄完成后,会继续观摩各种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边学习边实践。通过不断的摸索,目前川藏队已培养出近10名能在高海拔雪山上边攀登边拍摄的队员,其中还有3名无人机航拍手。
  2019年5月,由8名登山队员和川藏队7名高山摄影师组成的珠峰登山队+珠峰攀登纪录片摄制组,避开珠峰大堵车,在经历前后40多天的艰难攀登后,于5月15日全员成功登顶并安全返回,成为当年全球第一支登顶珠峰的队伍。
  “我永远记得队长对我的救命之恩。”回忆起那次经历,既是高山向导又是摄影师的泽勇眼眶红了。“珠峰之行,我和队长负责收尾,以保证全员的安全,因此都是走在全队最后,这就间接导致我们速度最慢、氧气也消耗得最多。当我们登顶后往下撤的时候,惊险的一幕差点让我可能永远留在那里了。”泽勇说。
  “8400米‘阳台’的位置,我在上山的时候提前把备用氧气留在了那里,但当我下山的时候,却发现氧气被人拿走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泽勇还在后怕。“这个海拔,没有氧气可以说基本就宣告死亡了。但就在这时,苏拉队长只说了一句话,来,我们轮着用我的。”
  苏拉王平的决定无疑是大胆的,稍有不慎,两人都将处于无比危险的境地。但常年的配合让他们拥有异于常人的默契:泽勇先深吸20口氧气,便无氧快速往下撤,苏拉王平则在后面跟上。到下一个点,等候在这里休息的泽勇再猛吸几下,又往下冲……在漫长的一个小时里,两人终于平安下撤到海拔7900米的四号营地。
  “无兄弟,不登山。苏拉作为大哥和队长,在任何时候都给了我们最踏实的依靠。”泽勇感叹道。
  珠峰回来后,经历了近三年的后期制作,这部国内首部沉浸式攀登珠峰的纪录片电影,于2022年夏天在院线公映。“纪录片在国内仍属小众,但看过电影的专家、观众都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我很满足。”苏拉王平说,“我很骄傲我们留下了这么珍贵的影像资料。”
  随着电影收获好评,以及多年来带领家乡兄弟们走出一条致富路,苏拉王平被越来越多人知道。近年来,他先后当选为黑水县政协委员、阿坝州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代表,“这些头衔和荣誉,让我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新任代表,推广四川山地户外旅游和冰雪运动发展是他努力的方向。“我们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雪山,光是阿坝州就有200多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如果冰雪运动发展起来了,靠山吃山的老百姓就不再仅仅靠放牦牛、下田种地生活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开民宿、卖特产、做向导,日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本报记者陈地)
 
第136届广交会开幕 展出新品115万件
第136届广交会开幕 展出新品115万件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广州10月15日电(记者丁乐)以“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为主题的第136届广交会15日拉开帷幕。本届广交会线下参展企业超3万家、展出新品115万件,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大量涌现,吸引14.7万名境外采购商预注册。
  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介绍,参展企业中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企业有8000多家,比上届增长逾40%;现场展示数字化智能产品39万件、绿色低碳产品逾104万件,分别较上届增长300%、130%。
  主办方展前调研显示,94%的参展企业将带来新产品,64.8%的参展企业将展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本届广交会现场将展出的新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超过百万件,一批人形机器人、智能设备、无人驾驶产品等将首次亮相。
  本届广交会线上平台持续优化,首次推出虚拟数字人,并推出广交会APP。线上参展规模更大,约4.8万家企业上传展品约375万件,分别比上届增长60%和50%,均创历史新高。
  截至14日,本届广交会已有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4.7万名境外采购商预注册;241家全球零售250强和头部跨国企业组团参会,较上届同期增长8.1%。
  “从境外采购商预注册量、酒店预订量和航班预订率等指标看,第136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到会有望‘量稳质升’。”储士家说,“从广交会看,中国产品、中国品牌已经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本届广交会共分三期举行,分别聚焦“先进制造”“品质家居”“美好生活”题材。第一期从15日持续至19日,首次增加了氢能新题材,新设储能产品专区,吸引新能源参展企业110多家。
 
决不允许在食品保质期上动手脚
决不允许在食品保质期上动手脚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近日,有群众实名举报,重庆粮食集团酉阳县粮食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问题大米,引发关注。重庆市市场监管局14日发布通报称,涉案企业存在标注虚假保质期的违法行为。目前,该企业被罚款690万余元,3人受到处理。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质期是食品安全的基本指标,也是消费者选购食品的首要考量。将弄虚作假的黑手伸向保质期,是对食品安全的粗暴践踏,是漠视群众利益的极端不负责任行为,突破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应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通报显示,涉事公司被查明的违法行为时间跨度近两年。这绝非企业内一两个人能够完成,对企业内部是否存在串通一气、系统造假问题应一查到底。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向好,但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形势依旧严峻。监管部门肩负着替老百姓把好“舌尖上安全”的重要职责。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这起案件中,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最初不予立案,升级监管后,企业违法行为才被立案查处。这一定程度反映出相关部门没有牢固树立起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日常监管“失守”,存在的执法不严、监管缺位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深入调查和认真反思。
  食品安全是基本民生问题,保质期决不允许任何人动手脚。生产经营企业要有敬畏之心,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梳理各个环节存在的漏洞,紧盯食品保质期、配料表等涉及质量安全的基础要素,严肃处罚提高造假成本,坚决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记者周闻韬 李晓婷)
     新华社重庆10月15日电
 
浙江南浔:“数字伙伴”助老年人与“数”俱进
浙江南浔:“数字伙伴”助老年人与“数”俱进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真是年纪大了,我自己在家捣鼓了好几天也没搞明白,没想到你们几分钟就帮我弄好了。”日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居民老王想把微信零钱提现到银行卡上,却被智能手机的操作难住了。看到南浔“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的宣传内容后,他随即上前咨询,没多久就解决了他的问题。
  数字时代,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参与融入社会生活?当前,南浔区把提高服务的精细化作为出发点,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推进“数字伙伴计划”服务微站点建设。计划执行至今,已设立83个微站点,主要设在行政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居家养老中心、银行网点等地。
  “我们组建了一支由373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数字助老服务,为老年人群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答疑帮办服务。”南浔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应用推广工作负责人陈翔介绍,不久前,志愿者服务团队在金象湖社区“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开展了“智慧助老、你我同行”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耐心地为老年人们讲解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解决日常的手机使用问题,涉及购物、用餐、就医、出行等各个方面。
  “我学会用手机挂号了!”被朋友拉着来的李奶奶很是兴奋,有慢性病的她需要定时到医院做检查,以前挂号不是找儿女远程指导,就是跑到社区请工作人员帮忙,总是麻烦别人,对于一向独立的她来说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南浔区政务服务中心采用自助语音与人工客服相结合的方式,让老年人办事咨询有问必答、有惑必解;旧馆街道港胡村80周岁及以上村民有免费的智能健康手环,家人通过数字乡村云平台可实时了解其健康状况……
  陈翔说,南浔将持续关注老年居民对于数字生活的感受度与满意度,进一步丰富“数字伙伴计划”互动场景,助力数字村社建设,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下,让老年人不掉队。
      (本报记者邱犇)
 
驻村日记里的民生期盼
驻村日记里的民生期盼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在南山村的1000多个日夜里,余顺员用掉了七本厚厚的笔记本,写下了753篇驻村日记。翻开这些日记,并非每天都有,有长有短,但每页都见证了一位普通党员不平凡的驻村岁月。
  去年驻村期满的余顺员,选择再度留任江西省都昌县都昌镇南山村。是什么让他远离机关办公室,坚守在农村基层一线?透过余顺员的驻村日记中的些许片段,答案逐渐清晰。
  2021年9月,都昌县农业农村局干部余顺员被选派到南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快速熟悉村情民情,余顺员带着队员每天上门走访,谁家有人身患重病、谁家因子女上学费用发愁……村民的急难愁盼,他都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更记在了心里。
  在入户走访时,余顺员不仅有随身携带日记本的习惯,而且会随手撕下一张纸,写上自己的手机号码,“有事都可打这个电话”。
  一天,村民罗华珍打来电话,问余顺员能不能来家里帮忙,把屋顶加固好。此前,罗华珍晚上打电话来哭诉,家里房子漏雨,母女两人没钱修,只能找些盆来接水。全面了解房子情况后,余顺员向上级申请到了6000元维修补助资金。
  “罗华珍请了一个施工师傅,我和另一位队员当小工,每天早上8点到她家里干活,下午5点收工,5天就修好了。临走时,她拉着我的手说,余书记,要不是你们帮忙,这么快就修好了,今年雨季我们母女又要哭了。”在完工当天的日记中,余顺员记下村民的欣喜。
  “给村民做一点事,他们往往感激不尽。在村里工作,就要说到做到。要不是遇到困难,谁也不会主动找来。”在驻村日记中,余顺员写下自己的感慨。
  驻村时光,在日记中一页页更新,也一页页流逝。2023年9月,余顺员驻村已满2年任期,原本要回原单位的他,再度请缨留任南山村。
  在驻村换届的第一天,余顺员从家里拿来了一床新被子换上,也拿出了一本新的日记本,郑重翻开驻村新的一页。
  南山村为鄱阳湖畔渔民村,随着禁捕政策的实施,村里退捕渔民都上岸了。为解决部分年纪大的退捕村民就业难题,余顺员多次到所在单位和当地政府主动汇报、争取政策,最终在村里建了一个退捕渔民产业基地,吸纳多户退捕渔民务工,平均每户年增收上万元。
  “再过两天就是元旦,基地的大蒜长得很好,县城和周边乡镇的菜贩子都在等。从早上7点开始,我们和村干部、退捕渔民、脱贫户一头钻进大棚里,一上午就挖了1915斤,每斤卖到了2元。”在去年年底的日记中,余顺员记下了退捕渔民产业基地丰收的情景。
  干群齐心协力干的场景,不仅出现在谋发展的大棚里,而且展现在保安全的大堤上。
  今年入汛后,江西遭遇持续强降雨,鄱阳湖一度出现超警戒水位,南山村所在都昌镇面临较大防汛压力。面对不断上涨的水位,余顺员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建“党员先锋队”,日夜守在大堤上,巡堤查险。
  “6月28日,上堤。7月22日,下堤,我们带着群众持续排查村庄、水库山塘、地质灾害点的风险隐患,确保大家安全度汛。”在余顺员近一个月的抗洪日记中,干群共筑防洪大堤的故事不断上演。
  “我们做的看似一桩桩小事,都是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大事,驻村的每一天都要为增进百姓福祉努力。”在驻村日记中,余顺员写下的一段驻村誓言,也是千万名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党员干部的集中缩影。
        (本报记者闵尊涛)
 
重庆永川:
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
重庆永川:

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

( 2024-10-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在重庆山区,茶产业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更是众多区县的经济支柱。其中,永川区茶产业在科技的赋能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位于重庆永川区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试验基地,茶园里一排排茶树整齐划一,茶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引人注目的是,茶园中安装了不少太阳能光板、杀虫灯和植物生长监测仪等设备。茶研所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罗红玉告诉记者,这些设备共同构成了茶园的“智慧大脑”。
  “过去,我们主要靠人工来监测茶叶的生长情况,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数据不准确的问题。”重庆市茶产业体系茶园绿色高效栽培功能研究室主任杨海滨说,“通过智能感知设备,我们能实时采集茶园的气象、土壤、茶叶长势等数据,再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分析处理,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永川区以其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独特的茶文化,孕育出了茶叶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永川秀芽。在永川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始终是推动力。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再到现在的智能化管理、自动化生产,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带来质的飞跃。据了解,永川秀芽作为当地多年培育的本土茶叶品牌,其生产加工技术已授权专利63件,产品获行业评比金奖等88项。
  除了加工技术的创新外,永川茶产业还在产品开发上进行了多元化尝试。重庆市农科院茶叶加工与装备创新团队首席钟应富表示:“我们研发的茶饮料、茶食品等产品,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为永川秀芽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借助科技赋能,永川区大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目前茶产业已发展成为永川农业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永川区还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支持发展茶叶深加工,形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此外,永川区还积极探索“茶叶+”多业态发展。通过打造观光游、研学游等不同消费场景,永川茶产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目前,永川各类茶产业经营主体203个,带动就业4万余人,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本报记者李富玉 唐奕 张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