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新华深读

04版:读城

05版:文旅

06版:经济

07版:国际

08版:文化

习近平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活动
习近平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
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活动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活动。
  上午10时许,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习近平等同大家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今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完成任务后成功返回,我发了贺电。今天,我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看望大家,代表党中央,再次向大家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指出,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20年来,探月工程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关,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指出,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们要继续敞开胸怀,深入推进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完善外空治理,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类。
  习近平强调,探索太空永无止境。希望航天战线同志们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随后,习近平等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观月球样品和“九天揽月·探月工程二十年”成果展览。
  李干杰、李书磊、张又侠、张国清、吴政隆出席上述活动。
  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把握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未来我国开展月球和行星探测奠定坚实基础。
 
古老敦煌气象新
敦煌研究院建院八十周年回眸
古老敦煌气象新

敦煌研究院建院八十周年回眸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兰州9月23日电(记者宋常青 张钦 张玉洁)“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时指出。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5年前的初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莫高窟考察,并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勉励敦煌文物工作者,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80年前,敦煌研究院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敦煌研究院也逐步成为管理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航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石窟保护:从“流沙地”到“先行者”


  走进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打开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敦煌莫高窟等6座石窟的旅游开放状况、文物保护现状、洞窟本体及微环境监测等内容尽收眼底,相关动态实时更新。
  最远的庆阳北石窟寺,距离莫高窟超过1500公里。为了更好掌握风对洞窟的影响,莫高窟风蚀气象站可提供离地面10厘米至200厘米共五个高度的风速,数据之细令人惊叹。
  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王小伟介绍,“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及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风险因素对遗产造成的危害,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
  在石窟寺得到精细管理的当下,回首80年前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初创之时,更能感受沧桑巨变、体悟前辈艰辛。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中成立。那时,莫高窟已荒废近400年。流沙从崖壁顶部倾泻而下,上百个洞窟被掩埋。壁画大块跌落,砸烂在地上。
  首任所长常书鸿那时还不满40岁,曾是留法9年的艺术家、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既绚烂又凋敝的敦煌石窟,令他情牵不已、奔赴至此。在他的全力招募下,一批批有识之士告别优渥生活,投身大漠。
  破庙当办公室,马厩做宿舍。这些手握画笔的年轻人,几乎用双手清除了300多个洞窟内堆积数百年的积沙,修建了千余米长的围墙,敦煌文物保护就此起航。
  唯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心底的深情,才能解释这场逆行。
  已年过九旬的李云鹤,是莫高窟第一位专职修复师。回顾初见敦煌时壁画如雪花般掉落的场景,他说:“面对千年前绘制的壁画,不禁感叹古人的才华。但当看到壁画、彩塑损毁严重,我心如刀绞。菩萨缺鼻子、少嘴唇就不美了。”
  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2020年底投运,可模拟零下30摄氏度到60摄氏度、10%至90%相对湿度的环境,助力实施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295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等平台进一步拉近敦煌与大众的距离……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敦煌研究院以80载奋斗逐步成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先行者,壁画、土遗址保护等领域的理念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这些从敦煌走出的技术,已应用在50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
学术发展:从筚路蓝缕到一马当先


  今年8月,汇集全球范围内敦煌学研究成果与相关一手资料的敦煌学研究文献库上线。
  这一涵盖敦煌研究院馆藏手稿、敦煌历史影像资料、近现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敦煌学研究成果等内容的数据库,为全球学者开展系统性研究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如今,敦煌研究院这处全球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正以开放姿态推动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共兴”。此前建成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和敦煌遗书数据库,已实现部分洞窟及藏经洞文献的共享。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正在加紧进行,助力敦煌数字资源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
  以敦煌石窟、藏经洞出土文物等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发轫于20世纪初。因大部分文物流失海外,敦煌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到20世纪80年代,“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刺痛着中国学者的心。
  “守着莫高窟的人首先要有所作为。静下心来,埋头苦干,让成果说话。”段文杰等一批敦煌学者不甘落后、奋起直追。为临摹一幅唐代壁画,段文杰翻阅100多种资料、摘录2000多张卡片,所写敦煌服饰的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
  随着《敦煌研究文集》《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一批学术成果的集中涌现,“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被扭转。
  进入21世纪,敦煌学研究不断发展,在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遗书研究、敦煌历史文献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如总规模100卷的《敦煌石窟全集》,旨在形成敦煌石窟最全面的资料、最科学的档案。2011年出版的第一卷,成为我国第一份正规的石窟寺考古报告。今年初,历时10余年编写、30多万字的第二卷出版。
  不仅大量基础研究得到夯实、前沿问题实现突破,敦煌研究院还经常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引领世界多国的学术机构共同开展敦煌学研究。
  9月21日至22日,在“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共话敦煌学进展。带着新论文,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八木春生再次来到敦煌。“现在相关研究书籍、影像等资料很丰富,但只有来到敦煌,才感觉回到敦煌学的‘家’。”他说。
  从昔日的叹息,到如今国内敦煌学研究一马当先,在一代代敦煌学者的不懈努力下,有“国际显学”之称的敦煌学活力持续迸发。
交流互鉴:在“引进来”“走出去”中实现美美与共


  敦煌自古就是多元文明交汇的路口。汉、匈奴、鲜卑、回鹘等多民族在这里生活,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并存。
  带着这样的多元基因,自20世纪50年代起,敦煌就开始了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外国专家,并在海外举办敦煌展览。其中,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合作持续30多年,成为我国文物工作国际合作的典范。双方积极合作、共同研究,不仅使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得到很好保护,还推动了行业标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出台。
  “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进步,离不开我们秉持开放态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吸收先进经验,我们的研究保护水平很快接轨国际。”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专家多次前往伊朗等国,开展丝绸之路古遗址的调研和交流。“从巴米扬到敦煌”“阿旃陀与敦煌”“从波斯波利斯到敦煌”“从撒马尔罕到敦煌”等系列研究班,持续探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的联系。相关工作不仅增进了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动,更让不同文明的研究遥相呼应、相互促进。
  一个多月前,在甘肃敦煌举行的“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敦煌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文博机构签署备忘录。
  “中国的仪器分析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斯里兰卡在壁画传统技艺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希望双方能实现更多合作交流。”来自斯里兰卡的考古学家贾纳尼·纳马尔·塞内维拉特内说。
  一批来自阿富汗的考古领域官员学者也来到敦煌调研。已两次访问敦煌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古币馆馆长马耶尔·阿卡·卡瑞米说,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令他受益匪浅,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建立阿富汗自己的文物数字化系统,也期待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不仅促进敦煌文物事业快速发展,更唤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热爱,有力推动了文明对话和民心相通。
  “保护各国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苏伯民说,敦煌研究院将依托在壁画彩塑保护、岩体加固、夯土建筑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继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十个维度给新一轮中部崛起画像
十个维度给新一轮中部崛起画像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秋假期,名不见经传的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倍左右。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取景地山西的旅游。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大同、忻州、朔州等地旅游订单较端午假期增长近四成,“90后”和“00后”游客占比接近50%。
  9月上旬,湖北荆门至荆州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这意味着湖北即将成为全国第9个、中部第5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9月下旬,安徽合肥举办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制造”乃至“中部制造”再次破圈……
  在经济承压的时刻,频频传来的好消息,凸显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的中部地区正在注入崛起的新动能。
  这一次,关于“崛起”的表述前缀是“加快”!
  今年是“中部地区崛起”提出20周年。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指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又会迎来新一轮高潮”;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显然,让中部“脊梁”挺起来的要求十分迫切。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面积占全国1/10,人口占全国1/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中部六省均进入全国GDP前20位,经济总量占全国1/5多。近年来,中部省会频频以“文旅网红”“经济黑马”的形象出圈,中部地区文旅消费、新能源、新制造业的表现屡屡令人惊艳。
  与此同时,同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相比较,专家对中部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有共识:内聚力不强、协同性不够、合作黏性不足,与“抱团取暖”形成有机关联的整体板块相比,更倾向于分散出击,各显神通……
  改革再出发!在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之下,中部地区崛起呈现哪些新动向、新特点、新的可能性?跑出“黑马”的同时,如何跑出更多“千里马”?
  让我们从十个维度观察和分析。
(一)粮食:靠“天赋+努力”坐稳中国“第一大粮仓”


  “湖广熟,天下足。”中部有黄河、淮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等丰富水系孕育了鱼米之乡。如今,中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粮仓”。
  从一些重要数字与著名人物,可以管窥中部的粮食生产实力:
  中部六省4亿多亩耕地,约占全国1/4,生产全国近1/3的粮食,近几年总产量稳定在4000亿斤左右。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5个在中部。
  中部还被誉为“中国的厨房”。网上流传一组食品加工业的数字:全国市场上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以及80%以上的速食酸辣粉都来自河南,全国小麦产量第一大省。
  中部聚集着大量中国农业界的一流专家。除了声名赫赫的袁隆平院士,不少育种专家来自中部,比如杂交水稻院士颜龙安、“首创小麦/夏玉米万亩连片亩产超吨半粮”的郭天财、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中部坐稳“第一大粮仓”,不仅靠自然禀赋,更靠后天努力。发力点至少有二:耕地和种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部地区严抓耕地保护,耕地总量和质量都在提升。《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中部多省耕地面积出现增长。
  河南2023年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历史性实现“三连增”;湖南耕地面积连续三年“进大于出”,累计净增超50万亩;安徽2023年耕地面积约8342万亩,较上年增加约15万亩,连续3年耕地面积实现净增加;湖北2023年通过“整地、造地、找地、换地”四大行动,当年至少新增耕地面积83.79万亩。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也在提升。河南建设新一轮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安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75%以上,湖南提出要把48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河南为例测算,1500万亩示范区全部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共计增产粮食33亿斤。
  种子是农业“芯片”,中部多省推出种业振兴计划。
  作为杂交水稻发源地,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制种大省,杂交水稻供种量占全国1/3以上。一期计划投资100亿元的岳麓山实验室,整合种业领域优势高校、院所、企业,一批创新成果从这里出发,撒向田间沃野。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建设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岳麓山实验室主任邹学校说。
  (二)能源:保供“压舱石”地位不减,“稳定器”作用增强,“算力大坝”加快构筑


  摊开一张中国地势图,可以看到,中部六省恰好处于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奠定了华夏腹地的地貌格局,也造就了煤、水等品类多样的资源赋存。
  来自两三亿年前石炭纪的馈赠——煤炭,仍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有5个在中部,全国7个煤炭产量超亿吨的省份中,中部地区占据三席。
  中部地区也是水电产业重要基地,湖北、湖南水电装机规模分列全国第三、第七。其中,坐拥葛洲坝、三峡工程的湖北宜昌,水电装机容量超过2800万千瓦,大量清洁电力送往华中、华东、华南、川渝等地,受益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
  但另一方面,伴随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中部地区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除山西外,其余5省已全部成为能源净调入省份。不过,与东西部地区相比,这里既不是最大的能源供应基地,也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基地。
  在这种情况下,为何仍强调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定位?
  答案的关键词离不开“中”。承东启西的中部地区,具有接近能源供应地和消费地的双向优势。
  特别是在我国煤炭、油气、电力等能源跨区域、大尺度调运格局下,中部地区扼守着北煤南运、西气东输、海油内送以及特高压走廊等关键输送通道,肩负着保障能源资源输运和应急安全的重要使命。在我国已投运的39条特高压输电工程中,途经中部地区的多达25条。
  除了地理意义上的“中”,在我国能源转型进程中,中部地区在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深度融合方面也独具优势。
  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靠近负荷中心,输电网络四通八达,具有较强的新能源消纳能力。近年来中部六省新能源装机快速增加,到去年底,总装机规模超过2亿千瓦,占全国1/5以上。
  由此,中部能源基地“压舱石”地位不减,“稳定器”作用增强,并在多能互补中催生更多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算力支撑引发能源需求高速增长。
  据业内测算,电力成本约占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70%。“双碳”背景下,中部省份依托稳定可靠的能源家底、不断涌现的绿色电力,竞逐算力、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推动“瓦特”变“比特”。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中国综合算力评价白皮书(2023)》中,山西、湖北在算力评价上进入全国前十。
  在“煤都”大同,“算力之城”初具雏形,去年其数据中心用电量仅次于张家口,位居全国第二,预计今年用电量突破40亿度。
  在“水电之都”宜昌,去年当地拿出3000万元对数字新基建进行奖补支持,一条千亿元级的“算力三峡大坝”加快构筑。
  广袤中部,一条条输电线路、重载铁路、输气管线、算力光纤纵横交错,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编织出一幅新型能源体系的未来图景。
(三)产业:新制造业高地呼之欲出


  近年来,中部制造业频频出圈,六省各自都有叫得响的产业:湖北的光电子、湖南的工程机械、安徽的新能源汽车、江西的航空产业、河南的超硬材料、山西的能源装备。
  在历史上,中部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洛阳、湖南株洲等地是“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然而,相比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被誉为“世界工厂”的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显眼。
  从“不显眼”到“出圈”,偶然中有必然。
  专家认为,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让中部制造业享受了一波“市场红利”。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众多优势产业正好能对接上国内市场需求。
  目前,中部已经集齐我国工业所有门类,制造业“含技量”引人注目。梳理中部各省的产业名片,不难发现一批与此相关的大国重器:湖南的工程机械刷新一项项“全球之最”,产业规模连续13年全国第一;“河南造”盾构机不断打破国际垄断,产销量连续七年世界第一;湖北是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正在奋力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中国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院长王凯看来,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备的中部地区具有战略性支点的作用。
  当然,要发挥好支点作用,中部制造还要弥补几个短板,包括本地配套率不高、资源要素不断流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对薄弱等。
  如何突围?
  一是承接“转移”。
  当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深度重构,新的产业不断迭代,中部地区作为产业腹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更加突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中部人口规模大、靠近市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产业转移的重要“落脚点”。他观察到,近几年,长三角、珠三角企业越来越多地在中部地区布局,中部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二是“转型”升级。
  相比于东部沿海的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部地区制造业的底色总体偏于传统,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显得尤其紧迫。一些中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步子迈得更大,原因在于此。
  比如,近年来,总部位于长沙的三一集团拿出100多亿元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全球重工行业仅有的两家“灯塔工厂”。正如三一集团董事长向文波所说:“在新一轮竞争中,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三是科技“转化”。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打通“科研—转化—产业创新”链条,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一连串产业顺势崛起,这被形象地称为“沿途下蛋”;山西聚焦先进制造、能源和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等打造“晋创谷”;长沙提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背后有着同样的逻辑:在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具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的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将加快转化和深度融合。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中部制造业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四)交通:打破腹地局限构建连通中外大通道


  今年3月,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提出,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
  很长一段时间,外贸是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沿海地区发展独领风骚。中部地处内陆,不靠海、不沿边,发展受限于“地理区位”。但形势的变化,重新定义了优势与劣势。
  王凯说,中部地区处在我国东西南北几个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成为当下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地理中心,交通枢纽和通道的新优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手机、电脑等高附加值电子产品在货物贸易中的比例大大提升,空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运输方式,中部的区位优势凸显。
  每天凌晨的几个小时,是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最忙碌的时刻,近100架次飞机起落,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在此吞吐。今年,花湖国际机场又开通多条国际货运航线,可飞往全球20多个目的地。
  以鄂州为原点,以1000公里为半径,飞行1.5小时的范围,可辐射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货物运输能实现“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
  一张由武汉都市圈辐射亚洲、欧洲、美洲的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正加速织密。
  距鄂州不远还有一个航空枢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至今年8月底,其开通全货机航线51条,1.5小时航程覆盖我国2/3的主要城市和3/5的人口,跻身全球货运40强,其中国际地区货运量连续多年超过50万吨。
  花湖、新郑两大机场,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枢纽,将推动中部真正从内陆地区向开放前沿转变。
  中部也在加快水路建设。中部湖泊众多、河网密布,长江、淮河穿境而过,汉江、湘江、赣江等支流发达。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均沿长江分布,拥有长江干线航道1700余公里。
  在安徽,江淮运河去年全线贯通,结束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水运不畅的历史;在江西,赣粤运河预可行性研究全面完成,浙赣运河前期研究论证加速推进;在河南,沙颍河、淮河水运通道功能提升,周口港、淮滨港实现通江达海……
  陆上交通的传统强项也在不断优化。
  以郑州等城市的“米”字形高铁为代表,中部5省已实现高铁通车里程超过2000公里,山西高铁通车里程也超过1000公里。在江西,高铁覆盖80多个县(市、区),成为全国首个所有的设区市都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省份;在湖北,超“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在湖南,全省实现“市市通高铁”,三湘大地“高铁成环”。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班列越开越密,中部地区逐步成为连通境内外的物流通道。
  当前,中部地区开通的国际班列覆盖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东南亚的水果、欧洲的红酒、中亚的面粉运到国内,我国的服装、家电、汽车等运到亚欧大陆各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说,中部有望在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可靠性上贡献更大力量,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
  (五)人口:从劳动力重要输出地转向人才密集流入地


  在人口学家的眼中,人口即“人手”,“口”是消费,“手”是生产。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人才有活力与创造力。
  在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大背景下,中部地区表现出的吸引人口“强磁力”引人瞩目。
  从总量上看,中部地区承载着我国约1/4人口,其3.63亿的人口规模已相当于美国全国的人口规模;2023年,全国人口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中部地区占据四席,分别为河南、湖南、安徽、湖北。
  从结构上看,中部地区不仅有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如河南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410万人,高技能人才550万人;还有着密集的智力型人才,如湖北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200万,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
  从增量上看,2023年,我国人口净增长前两位的城市就在中部——合肥、郑州,净增数量分别为21.9万、18万。
  安徽曾是全国典型的劳务输出省份之一。近年来,这个传统农业大省成功转型为创新型省份,成为中部地区“近悦远来”、大量吸引人口流入的代表。
  2023年,安徽平均每天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家;合肥平均每天诞生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新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8项,转化设立超过1家科技企业,全市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突破35万人,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集聚高层次人才1.9万人……
  “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一直是互动耦合的关系。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而人口集聚又刺激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安徽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中锋说。
  人口高质量发展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打通的“关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下,中部地区创新节奏不断加快、新兴产业加速兴起,其“用人”路径、“留人”土壤发生根本性转变。
  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6.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8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1/5。“十四五”以来,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都在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涌现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部地区虽然高校多、企业多、机会多,但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想要吸引人、留住人,未来要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还要努力发展宜居的生活环境、高效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社区服务。先要留住自己的人,再吸引外面的人。”王凯说。
(六)科技:整体有地位局部有高峰


  2024年6月,伴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位于合肥的科大讯飞及其背后的中国声谷,再次站到聚光灯下。科大讯飞联合中国科大、华为等研发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论及科创,包括安徽在内的中部六省,之前给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印象。近年来,这里后来者居上,整体“有地位”,局部有高峰,迅猛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科教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约30%;创新主体密集,有8.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21%;产业基础雄厚,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
  “中部地区崛起”提出20年间,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显示,中部多数省份创新水平在全国处于第二梯队,与2012年的位次相比,江西上升9位、安徽上升8位、河南上升5位、湖南上升3位、湖北上升2位。
  放眼中部地区,六省创新的一个突出特点和趋势是,立足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在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一批“创新谷”拔节生长,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由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由1到N”的产业化应用:合肥“声谷”拥有2000余家企业,拥有各类专利3万多件,成功研发2000余款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软件产品;武汉“光谷”集聚42所高等院校、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高新技术企业超5200家;株洲“动力谷”拥有产业链企业400多家,主持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超过80%……
  在“创新谷”的催化带动下,中部地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传统产业在先立后破中焕发蓬勃生机。
  但也要看到,中部六省创新资源分布尚不均匀。
  在科研院校上,“双一流”高校建设中,湖北7所高校和32个学科入选,学科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江苏;而江西仅有1所“双一流”高校。在经营主体上,截至2023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5万家,安徽近2万家,湖南约1.6万家,河南突破1.2万家,江西6000余家,山西仅4000余家。同处中部区域,梯队差距较大。
  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践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中部区域既有产业基础,也有创新动力,还有政策机遇。未来,中部六省不仅要在研发经费、科研平台等“硬保障”上持续发力,而且要在科研体制、人才培养等“软环境”上积极作为,“管理”思维加快向“服务”意识转变,以一流科研机制、一流创新文化,推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七)对外开放:从“后卫”变“先锋”


  如果要问,现在我国哪个地方站上了对非经贸合作舞台“C”位?多数人想不到,答案是中部的湖南。
  喝一杯埃塞俄比亚咖啡、尝一口卢旺达辣椒、观一眼五彩斑斓的赞比亚宝石……如果没去过非洲,又很向往非洲的风土人情,不妨就去长沙高桥大市场体验“非洲一日游”。
  虽然湖南并不是我国对非贸易中体量最大的省份,却是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湖南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再看河南,许昌、郑州等城市的“带货”能力同样不容小觑。全球每10顶假发就有6顶来自许昌,跨境电商平台上每2秒钟就有一顶许昌发制品交易;北欧的三文鱼、南美的车厘子、意大利最新款时装,入境新郑国际机场以后,12小时内就能分拨到全国各地,河南跨境电商业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知不觉间,中部六省逐渐从对外开放“后卫”成为“先锋”。
  中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年前的约3%上升为去年的8%左右。近10年,中部地区年均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更是达到12.7%。这条上扬的增长线,见证了中部的拼劲。
  跳出中部看中部,近5年,中部地区在开放合作中打开发展格局。
  2023年中国出口贸易十强省份中,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位列其中。在巴西的公路上,随处可见安徽奇瑞汽车的标志;山西嘉世达机器人,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着眼“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成为越来越多中部企业的主动选择。
  过去20年,中部六省在内陆开放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而实现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则是“制度型开放”,其中自贸试验区便是理想的试验场。
  作为全国唯一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要功能定位的自贸片区,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设立了中部地区首个艺术品保税仓——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艺术品进入仓内保税,在仓内展示和交易,只要商品不出仓、不出关,即使多次交易也不用缴税。
  开封片区文化“出海”正呈现出形式更多元、渠道更开放的态势,近3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超过12亿元。
  “积极打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营商环境,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度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原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喻新安说。
  (八)文化:深厚传统与人间烟火滋养发展活力


  “洛阳好像有1亿人!”社交平台关于洛阳的各种视频,总有这句戏谑的话。
  洛阳文旅,近年确实出彩。2023年洛阳接待的旅游人数达1.35亿人次,今年春节假期超过1000万人次,五一假期683.87万人次。通过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等新理念,大量游客“来一次洛阳,穿一袭汉服,逛一座古都”,这座有数千年建城史的古城成为体验中国文化的头部城市。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文旅名城的发展陷入瓶颈期,历史遗存缺乏对年轻游客的吸引力。
  “互联网时代,文旅产业消费人群、游玩方式、营销方式都发生变化,传统古城那种吃吃逛逛走一遍的同质化模式已走到尽头。”洛阳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说,围绕市场变化谋求突破,老城区的文旅发展思路从“资源为王”向“创意为王”转变,景区建设从“观赏游览”向“沉浸体验”转变,营销方式向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相结合转变。
  洛阳所在的中部地区,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2004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选定六大古文化遗址,五处在河南,一处在山西,其中位于古河洛地区、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被考古学界称为“最早的中国”。中部同样有厚重的革命历史,坐拥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等红色热土,革命遗存众多,凝聚力强。
  有学者指出,文化不是僵化的,它一直在生长,每一代人都是文化的创新者。
  “中部地区文化厚重多样,各具特色。从文化积淀角度看,文化的多元和丰富会和消费经济结合,能创造大量新的消费场景,激活中部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院长罗彦说。
  谈到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罗彦说,湖北文化一个特征就是兼收并蓄、包容融合,比如湖北菜就融合了北方菜和南方菜的特点。
  在“网红”城市长沙,无论千年老街的市井生活,还是丰富多样的夜经济,都是湖湘文化在当代的载体,为这座城市注入浓郁的烟火气与松弛感,不仅外地游客来打卡消费,也吸引大量年轻人在此定居创业就业。
  文化的厚度和活力成为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在众多科创型中小企业汇聚的洛阳大学科技园,记者采访一些企业创始人落地于此的原因,除了人才、资金、市场等因素外,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早起喝一碗豆腐汤,夕阳下在大遗址公园漫步,参加一场汉服音乐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令人向往。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表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中部,这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原生的、持久的力量。
  (九)生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中部六省生态禀赋各异。
  这里既有我国“最绿”省份之一的江西,也有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重点地区之一的山西;既是“含水量”最多的地区,分布着我国第一和第二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同时也有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从生态版图上看,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洪水调蓄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功能区;但从产业版图上看,中部是有色、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集聚区,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一度烟囱林立,工业废水污染危及长江、黄河。在某种意义来说,中部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比东部、西部都要突出。
  中部地区面临一个共同的发展难题:如何平衡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新时代以来,各省因地制宜探索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发展之路,坚决拒绝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江西、湖南正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及其强大的“固碳”能力,通过林业碳汇、流域生态补偿等机制,让“青山”成“金山”。
  在森林覆盖率高达88.3%的江西崇义县,4年前,当地1吨好空气预估每吨值35元左右,如今,每吨能“卖”出50元的价钱。林业专家估计,未来全县每年“卖空气”就能获得经济收入2700万元。山与森林,成为当地百姓的“幸福不动产”。
  而在缺水和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的山西、河南等地,造林绿化工作仍在持续加力。
  山西省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造林绿化工作有效提升森林面积和质量的意见》,旨在重塑山西森林茂密的生态面貌,力争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90%;河南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实施山区生态林、平原防洪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
  同时,中部地区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化,并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一块退役的动力电池去哪儿了?在格林美集团负责人看来,退役的动力电池富含多种稀贵金属,经过回收、拆解、再制造等多道步骤,能变成锂电池材料重新“上岗”。
  格林美的循环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已在包括中部建立了16个以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退役动力电池为主体的绿色回收与废物循环处理基地。2023年,公司回收处理的电子废弃物、退役废旧动力电池均占全国报废总量的10%。
  不仅是格林美,新型工业化在中部地区表现亮眼:今年上半年,江西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绿色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5.1%、18.2%;湖南省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3.5%、42.6%和24.2%;湖北省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液晶显示屏、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分别增长98.6%、55.2%、30.0%、15.8%;山西省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5.9%……
  如何把绿水青山保护得更好?如何让绿色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红利……在中部,绿色发展的新故事每天都在更新。
  (十)城市:两大城市群有望成为“双火车头”


  与京津冀以北京为中心、长三角依托上海为龙头的发展模式不同,中部地区长期以来没有公认的“火车头”城市,六省多座城市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
  今年1月数据显示,去年武汉GDP达20011.65亿元,成为中部地区首座GDP进入两万亿元的城市,在全国城市GDP中位列第九,相当于葡萄牙、新西兰的经济体量。
  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自古便是“九省通衢”。近代,“大武汉”是与“大上海”齐名的经济文化都会。今天的武汉,科教、枢纽、产业等优势明显,在校大学生约130万人,央企总部数量全国第四,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45万家……
  中部六省南北跨度大,纵向串联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中部城市虽在地理上同属中部,区位上却分属不同城市群。
  2016年,武汉、郑州同时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近年,长沙、郑州、合肥等3个省会城市GDP先后超过1万亿,南昌、太原、襄阳、宜昌、洛阳等GDP也在5000亿元以上。这些城市在自身提升能级的同时,也带动区域内都市圈进一步发展。
  长沙的“网红城市”标签深入人心,去年长沙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3.99%、51.21%,夜经济、新消费尤为突出。
  郑州以工业强市,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8%、12%,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等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合肥通过政府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以投资为手段引导产业发展的“合肥模式”备受关注,还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全力融进去,努力在一体化和高质量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在王凯看来,如果按照过去一般性产业经济的标准衡量中部地区城市,它们的优势都不明显。“但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如果我们用产业、消费、文化、生态等多元化视角观察这些城市的发展,我觉得未来5年至10年会有很大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国家发改委已批复长株潭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等三个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
  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长沙、株洲、湘潭三地,立足“圈协同”“圈流动”“圈共享”,对内互济、对外抱团,不断做大经济规模,增强民生福祉。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2万亿元。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提出“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有望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的“双火车头”。
  中原城市群位于北方枢纽位置,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是南方枢纽。
  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十分必要,但对于中部地区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郑州都市圈等多个层级,如何协同形成合力,是中部城市发展绕不开的必答题。
  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城区的发展,乡村发展同样重要。“乡村是粮食的生产地,是重要的文旅空间,是中部地区约三成人口的所在地。激发农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是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表示。
  专家指出,新型农业通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国资、农业民企等经营主体,整合资源要素、空间要素、生态要素,形成具有更大规模、更高集约化程度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及新兴的农业业态,实现乡村经济的增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部地区是国之“脊梁”,“脊梁”硬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昂首阔步新征程更有信心和底气。
  (本报记者熊争艳 张兴军 刘怀丕 梁晓飞 白田田 余贤红 赖星 韩朝阳 马姝瑞 王自宸 王劲玉)
 
“镶钻成冠”启新程
写在第二十一届东博会和峰会开幕之际
“镶钻成冠”启新程

写在第二十一届东博会和峰会开幕之际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南宁9月23日电(记者徐海涛 李欢)金秋九月,绿城南宁,开放的盛会如约而至。9月24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时间见证时代大势,合作收获累累硕果。互联互通加速、经贸合作加快、人文交往加深……作为中国—东盟合作重要的开放平台,东博会和峰会走过了“黄金十年”“钻石十年”,为中国—东盟深化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新起点,新征程,开启了“镶钻成冠”升级发展新阶段的盛会,将再次汇聚起合作共赢的澎湃动力,谱写命运与共的新篇章。
不断升级的国际化平台


  泰国的乳胶枕头、越南的咖啡、柬埔寨的腰果……连日来,通过日趋便捷的跨境交通运输网络,一批批来自东盟国家的进境展品陆续运抵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将在本届东博会上亮相。
  行走在南宁街头,可见各式东博会和峰会的元素。今年的盛会以“亲诚惠容同发展,镶钻成冠创未来”为主题,会期持续至28日,展览规模近2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3000家。
  与往届相比,今年多项“首次”“新增”活动值得期待。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介绍,今年东博会将首次举行展品评选活动。同时,增加更多“小而美”“精而专”的经贸对接活动,为企业免费提供更多的新品首发首秀活动。
  “新质生产力”也是本届盛会的关键词。据介绍,在原有的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先进技术、魅力之城五大专题基础上,本届东博会将新增战略新兴专题,集中展示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水平。
  韦朝晖说,今年参展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知名企业以及独角兽、专精特新等成长型创新企业较前几年都有明显增加,并新设了东盟高新产品展区。
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2004年,东博会伴随着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使命拉开大幕。多年来,东博会和峰会已成为自贸区升级的重要助推器,助力区域间经贸往来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连续15年,中国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连续4年,东盟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1月至8月,东盟继续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
  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中国和东盟10国国家工商会会长联席会议……今年,一系列活动将继续围绕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凝聚共识,会期计划发布多项成果文件。
  在东博会和峰会助力下,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近年来,东博会和峰会从服务“10+1”合作向服务RCEP合作及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越来越多国家担任特邀合作伙伴。今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首次参展,会期还将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友好城市交流大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对接等活动。
引领人文交流迈向新台阶


  依托东博会和峰会平台,中国和东盟在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人文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本届盛会将创新实施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开展青年交流互鉴的“未来工程”。
  近年来,“留学中国”已成为越来越多东盟学生的选择。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人数超17.5万人。目前,中国已与东盟职业院校开展了至少70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和两个教师联合培养项目,创办了8个职业教育论坛,组成了19个职业教育联盟,并在东盟建立6个鲁班工坊、42个国际产业学院。
  跨境旅游也不断升温。今年1月至8月,中国公民前往东盟国家162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2%;东盟国家人员入境中国内地969万人次,同比增长113.1%。本届东博会在南宁主展区外,首次在桂林设置旅游展区,与东博会南宁会场同期举办。
  据了解,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掀起各界人员往来新热潮。韦朝晖说,东博会将继续积极搭建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连心桥”,促进全方位合作共赢,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全国政协召开主席会议成员务虚会
王沪宁主持并讲话
全国政协召开主席会议成员务虚会

王沪宁主持并讲话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23日下午,全国政协召开2024年度主席会议成员务虚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主持并讲话。他表示,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人民政协重大政治任务,同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继续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把人民政协政治优势发挥好。
  王沪宁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履职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履职政治责任,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新部署新要求,全面落实到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各项履职工作中,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要深刻认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王沪宁表示,要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出的重要部署、提出的重要任务。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增强民主监督实效,以高水平建言助力高质量发展。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要积极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切实加强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陈武、穆虹、咸辉、王东峰、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出席并发言。
 
刘国中强调
深学细悟“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
刘国中强调

深学细悟“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合肥9月23日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东北和中部地区)现场推进会23日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
  刘国中强调,“千万工程”发展历程是持续深化改革的过程,凝结了诸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深学细悟蕴含其中的改革经验智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实际,找准工作切入口,分步骤持续推进,提高乡村振兴效能,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刘国中强调,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加工转化增值,强化联农带农,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要因地制宜搞好乡村规划建设,突出村庄规划的务实管用、简便易行,合理确定建设优先序,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会前,刘国中还实地调研了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创新以及水利建设等情况。
 
我国耕地保护实现“人人动手、指尖监督”
我国耕地保护实现“人人动手、指尖监督”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王立彬)自然资源部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23日正式上线,向全社会提供永久基本农田查询服务。我国耕地保护实现人人动“手”的“指尖上的监督”。
  公众可通过在微信搜索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小程序、访问自然资源部官方网站或者下载自然资源部APP等多种渠道,便捷、快速地查询到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
  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在互联网上向社会提供永久基本农田查询服务,可供查询范围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少量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和完善,涉及用地审批、督察执法等事项需向当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认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后续将逐年更新完善,逐步做到全覆盖。
  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并实施特殊保护的优质耕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开展了新一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落图,严格管控。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正式上线,是对永久基本农田依法实施特殊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对各地已开展的永久基本农田公布工作的重要补充,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共同监督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提供更多样化的渠道。
  公众通过在平台上查询确认耕地性质,如发现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开展种植果树、花卉、挖塘养鱼等活动并改变耕地性质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住宅或其他建筑物,以及堆放建筑垃圾等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条件的,向当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反映,可得到及时处置。
 
一碗面,共享人间烟火
一碗面,共享人间烟火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藏面、加加面、担担面……在西藏,你能吃到许多种面。
  每碗面里,都有一个故事。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宗山下,清真寺学董阿布巴嘎记得,儿时家里开压面坊,门口总是排满了拿着鸡蛋和面粉的藏族同胞来压面。
  斋月期间,作坊早上不开门。一位不知情的藏族群众来压面,在敲门前被街坊拦下;等下午再来时,他手里多提了一小筐鸡蛋,交给阿布巴嘎的父亲:“斋戒辛苦,留着补补身子。”
  小小的面碗里,不只有面条和肉,更有对彼此生活习惯的接纳。
  游客的手机、相机镜头严阵以待,小碗横排竖列摆满一桌,七八位厨娘麻利捞面,最终在每个碗中盛下三五根面、一口汤。
  昌都市芒康县是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枢纽,这里的特色名吃——盐井加加面,用鲜汤、肉末煮成,每碗只有一小口,要不断加面才能吃饱。最早的加加面,是用四川的面、云南的肉、本地的盐制成。
  如今,许多游客把芒康选为进藏第一站。大小面馆长期开设“加加面挑战赛”,无限续面,让各族食客跃跃欲试。
  每加一碗面,桌上就加一颗石子计数,目前当地最高纪录是147碗。“至少要吃10碗。”在纳西民族乡开店的果拉卓玛说,“寓意生活十全十美。”
  拉萨市城关区嘎玛贡桑街道纳金路北社区,居住着藏、汉、回、维吾尔等民族群众。汉族夫妇邹昌平的担担面馆,在这里已有20年的时间。
  两口子人称社区“活地图”。来往问路的人,不论是否就餐,总会被招呼进店喝杯热茶。“在饮食习惯上,拉萨和川渝很像。”重庆人邹昌平说,“这里各族百姓都爱吃面,也爱吃辣。”
  夜幕降临,布达拉宫点亮华彩。在布达拉宫旁的吉彩美食街、八廓美食街、功德林天街,面店里蒸汽弥漫、欢笑起伏。
  藏面、重庆小面、兰州拉面、青海酿皮、新疆大盘鸡拌面、陕西臊子面、吉林冷面、北京炸酱面……面师傅把把上劲、压面机声声轧压、食客们大快朵颐。
  在西藏,南腔北调的男女老少同吃“一碗面”,共享人间烟火。
    (记者魏冠宇 舒静 王明玉)
    新华社拉萨9月23日电
 
李鸿忠在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上强调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李鸿忠在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上强调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23日在京出席今年第5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开班式并作专题报告。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提高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站位,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李鸿忠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要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重大原则,全面准确理解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深刻把握党中央对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李鸿忠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划时代意义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的职责定位,依法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积极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负责同志主持开班式。来自33个选举单位的234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学习。
 
助乡村“扬名” 我国规范命名43万条乡村地名
助乡村“扬名” 我国规范命名43万条乡村地名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乡村“小”地名,关系振兴“大”战略。
  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3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3万块。民政部相关负责人23日介绍。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无数村庄星罗棋布。人依地栖,志以名存。群山环绕中的村庄以何为名?蜿蜒曲折的村道如何命名?那些“无名”山水又该如何称呼?
  聚焦“起名”大事,民政部自去年以来启动“乡村著名行动”,让“无名”的“有名”,也让“有名”的“扬名”。
  起“新”名,织密地名网络——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起名是基础。
  在乡村,大量地名来源于群众约定俗成、口口相传,“有地无名”“一地多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地名“指路”这一基础功能的发挥。
  此次“乡村著名行动”规范命名了40多万条乡村地名,大大提升了地名的数量密度和标准化程度。
  既要有名字,也得有“名牌”。截至今年8月,全国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3万块,安装楼门牌1442万块。
  在黑龙江佳木斯,乡亲们口中“老王家那趟街”变成了“智信路”;在湖南泸溪县五果溜村,农田旁一条乡道立起了“五果路”的路牌,为归人、游人指向。
  在信息化时代,精准丰富的地名信息是乡村治理的“数据底座”,新安装的地名标志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务服务的“入口”。
  在浙江等地,一些乡村安装了“数字门牌”,村民们只要在家门口拿手机扫一扫,就能办理预约寄件、废旧回收、生活缴费等业务。
  守“老”名,助力文化绵延——
  地名是回家的路,也是文脉传承的根。
  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乡村地名文化。据统计,使用超过千年的古村落名数以万计。
  地名中有历史。山东省东明县五霸岗北村、五霸岗南村的村名,记录着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的历史事件;
  地名中有道德传统。安徽省萧县“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的村名来自孔子弟子闵子骞“芦衣顺母”的故事,彰显着“孝”文化;
  地名中有家国。各地用红旗村、红军村等村名传承红色血脉,铭记红色荣光……
  全国23个省份建立了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已有3万多条乡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用”好名,赋能产业振兴——
  如今,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信息,地名不只发挥着传统意义上的交流交往作用。畅通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乡村地名是“桥梁”;促进产业振兴,乡村地名是“助推器”。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民政部指导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900余万条,发动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采集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80余万条,累计导航量超百亿人次。
  小小乡村地名正释放着“大能量”。乡村游的旅人们不用急着找当地人问路,田园风光之旅多了几分自在;从事民宿、自助采摘的经营者们等在家里也自有游客上门;“山货进城”的车子开到了农户家门口,“无名道路”不再是阻隔在村民和物流之间的障碍……
  乡村地名助力打通要素流动壁垒,让城与乡实现“双向奔赴”。有的乡村通过挖掘发挥地名品牌价值,推出一批带有地名标志的“乡字号”农产品。越来越多村子开始探索用乡村地名念起“土”字诀、打出“特”字牌、唱好“产”字歌,实现地名与农村电商、平台经济和农文旅发展等深度融合。
  “乡村著名行动”是需要耐下心的“慢工细活”,也是个“技术活”。
  根据此前民政部安排,将利用3至5年时间集中开展工作,使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充分显现;到2035年,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全面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
  期待各地以乡村百姓需求为牵引,丰富“扬名”内涵、创新“用名”方式,以地名之美彰显时代之美,以乡村“著名”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高蕾)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沪郊奉贤的“逆袭”与“蝶变”
沪郊奉贤的“逆袭”与“蝶变”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本报记者王永前 兰天鸣

  初听奉贤,容易对名字留下深刻印象。相传春秋时期,孔子高徒言偃曾到此地讲学,乡民敬圣人先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
  但在大上海的发展版图上,奉贤曾“并不起眼”。过去,在许多人眼中,奉贤仅是上海一个发展相对薄弱的远郊。
  今非昔比。这座南上海的活力之城正在崛起:从有“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美名的“东方美谷”横空出世,到四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从为美丽乡村立下美丽约定,到175个乡村携手共富;从波光粼粼的上海第三大人工湖金海湖,到意境十足的“十字水街”“田字绿廊”城市建设。
  不少人感叹,奉贤变美了,也变强了。
  透过奉贤的逆袭和蝶变,可以看到国际化大都市远郊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开辟出一条从薄弱到强劲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到一座新城拔地而起的过程中,“人民城市”理念如何贯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可以看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如何进行创新实践。
国际大都市里的乡村振兴先行者


  目前,上海农业体量小,但郊区乡村面积广大,体现出“小农业、大郊区”的特点。
  奉贤区作为全市9个涉农区之一,在全区720平方公里的空间中,耕地面积在总面积中占比过半,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区。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
  去年7月,奉贤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者、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的意见》,开启了探索全域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奉贤有行政村175个,不同村庄肌理不同、条件不一,实现1个村的乡村振兴尚且容易,但要175个村携手共富,无疑难度上了一个大台阶。
  破题思路在村委会的账本里可见一斑。近日,记者走访了奉贤部分乡村,发现账本涉及的集体资产项目中,“百村集团”一词被频频提及。
  这是一家主责主业为乡村振兴的国有企业。相关公司让全区182个村级集体经济共同出资占股。公司采取完全市场化运营,获得收益后可让所有村集体共享收益,进而缩小城乡以及村子间的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仅2023年,百村集团下属公司给全区182个村集体带来的分红总额达1.39亿元。旗下产业百村经济园区新增经营主体户数同比增长114%,完成总税收5.89亿元。
  “蛋糕”越做越大,这套“国有资产带动集体资产,集体资产带动农民增收”的造血帮扶创新机制愈发具有生命力。
  “我们村已经从百村集团获得约550万元的分红。收入增加后,我们修缮了水泥道路,建了村民生活驿站与长者食堂,经常展开社区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村容村貌也得以改善。”曾经属于薄弱村的东风村村干部说。
  在对经济薄弱村“伸手拉一把”的同时,奉贤也鼓励基础条件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村子“奋力一跳”。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渔沥村的潮流音乐小镇。穿过大片清新自然的稻田,拐进一条清幽林荫小径,一个屋舍俨然、粉墙黛瓦的村落跃然于眼前。
  “这些房子都已经成了企业总部。”庄行镇党委书记陶清指向涵养林里的一栋栋临湖别墅说。
  渔沥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潮流音乐小镇”项目吸引了不少知名演艺人员的工作室入驻;一家旗下拥有环保、医疗行业上市企业的实业公司在村里建立了展示中心及6栋办公小楼;附近一家大型豪华酒店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之中……
  “相关项目仅去年就给渔沥村带来了2亿元的税收,给村集体带来超过1000万元的可支配收入。”渔沥村党支部书记金冲说。
  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这些大企业为何愿意远离上海市区,选择将总部搬进乡村?经营主体最有发言权。
  在益民村,看似不起眼的几层黄色小楼是一家科创企业总部的办公楼。
  入驻的上海弘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不容小觑。公司在新能源赛道耕耘了20多年,是国内少数具有全栈自研新能源3S系统(BMS、PCS、EMS)能力的企业之一,在海外也组建了研发团队,是不折不扣的“硬核”科创企业。
  “把总部建在村庄里,不仅环境优美,企业运营成本也大幅下降,还与公司环保理念吻合,能就近进行乡村绿色能源研发。”在上海弘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金志强眼里,企业总部搬进“庄园”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让城乡资源更加平等地交换一直是一个热议话题。但要对农村资源要素合理估值,并与城市需求有效衔接,却是一个难题。奉贤对此进行了探索。
  “受理挂牌项目总数为4.74万宗,金额170.49亿元。其中流转农地3.67万宗,面积达322.96万亩,流转总金额达112.11亿元。”记者走进位于奉贤区的上海农业要素交易所,一块智慧大屏上的大数据映入眼帘。
  农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产权、农村集体和农业相关企业股权、农村宅基地房屋使用权、农业技术成果……农业相关产权等农村经济事项,都可以在这里挂牌,进行公开交易和转让。
  不久前,奉贤区奉城镇永民经济合作社农家会所,通过农交所公开竞标租赁,年租金从13万元涨到15万元。
  “农家会所多年来无人打理,村民们也很着急。通过农交所平台,不仅把它盘活了,租金还比过去涨了18%,大家都很满意。”永民经济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如释重负地说。
  上海农业要素交易所陆青青对记者说:“区里要求农村集体资产‘应进必进’,不仅能从制度上防范农村集体资产规避进场交易,保护农民权益,还能通过公开竞价为农村集体资产找到最佳的投资方向和城乡使用者,让城乡资源平等交换、让农业要素值钱起来。”
  通过乡村振兴领域一系列创新,奉贤也拿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奉贤的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445.31亿元,同比增长11.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500元,同比增长9.5%。奉贤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约为1.56:1,达到了部分发达国家水平。
与50多万家中小企业共成长的“种草者”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大企业往往从小发展,中小企业也能做大事。与其追一匹追不上的马,不如用追马的时间种草。等待绿草如茵,自有万马奔腾。”在采访中,奉贤党员干部深谙这个道理。
  奉贤全区注册企业已超56万家,95%以上是中小企业。“与企业共成长”是奉贤服务营商环境的重要理念,这也让奉贤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乐土。
  美丽健康产业是奉贤的一张闪亮名片。上海226家持证化妆品生产企业中,有84家在奉贤,占比超过37%;化妆品销售额占全市超40%。“东方美谷”还有“中国生产的每四片面膜,就有一片出自东方美谷”的美名。
  记者走进位于东方美谷区域的美资日用品企业美乐家,来到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工厂,感受到智能制造的魅力。
  一进工厂,巨大的智能机械化流水线给人以震撼。物流中心在接收到订单任务后,目标产品会从立体仓库自动输送出库,经由机器人放置在环形库内短暂缓存,再传输进入拣选区。经过一系列的称重、确认等流程后,货物可直接进入物流环节。
  “消费者只需一键下单,一切交给全自动物流中心。”美乐家中国区总裁许玮说,“物流中心拥有超过2.5万个货位,每个包裹平均只需1.45天就可送到用户手上。每小时可处理高达1500至3000订单箱。”
  许玮还向记者谈起了公司在奉贤的成长奇迹:“美乐家落户中国11年来,销售额增长了1000倍,纳税额增长了1875倍。这是初创企业和区域共成长、共进步的很好诠释。”
  在奉贤,伽蓝、如新、玛丽黛佳、莹特菲勒等化妆品头部企业销售额增长均超10倍,世界最大的化妆品ODM企业之一的科丝美诗增长100倍,实现了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美丽蝶变。
  这些年,大、中、小企业的集聚孕育了奉贤新兴动能和未来赛道的种子,形成了美丽大健康、新能源、数字经济、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众多“小巨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在奉贤茁壮成长。
  地处奉贤区四团镇的国际氢能谷以氢能产业为核心,集聚大量上下游企业。
  走入园区展示馆,三个装在鸡蛋形玻璃瓶内的黑色粉末看似不起眼,但在氢能源产业中发挥的作用却不小。
  国际氢能谷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黑色粉末是铂碳、三元铂合金、铂钴催化剂。它们是氢燃料电池中使用最广泛的催化剂,可以促进氢气电离,水离子的生成反应,产生电流和电能。过去,由于技术受限,我们更依赖于进口。”
  如今,落户园区的一家科技企业,通过多年技术攻关,终于通过独创工艺,实现了相关催化剂2吨的年产能,极大降低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
  不可否认,相比市区,远郊区存在先天不足,基础配套相对欠缺。但服务营商环境,奉贤不遗余力,有求必应。
  从离国际氢能谷仅一路之隔的四团镇五四村发生的巨变就可见一斑。
  走进五四村,一幢幢黑白相间、富有现代设计感的人才公寓让人眼前一亮。电视、空调、宽带、餐桌、床、独立卫浴、厨房、庭院,应有尽有。
  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卫浩告诉记者,自特斯拉超级工厂落地以来,周边引入了大量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工作在临港,居住在四团”的现象也变得普遍。
  “最多的时候,特斯拉有600名员工住在村里。隔壁国际氢能谷内的企业主动找到村委会,希望我们能够帮忙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卫浩说,这些都对五四村乡村人居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10月以来,村委会陆续流转出了56套闲置宅基房。目前已经对30套宅基房进行整体性的外部风貌修缮与内部精装修,打造成“五四人家”人才公寓,总共将提供近300间房。
  记者了解到,星巴克、清美鲜食、联华超市和本地老字号餐饮均已在村里完成选址;健身房、银行、运营商网点也均已达成入驻意向。
  “以前,村里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冷清且没有人气。现在早晚时段,路上来往的都是年轻人。未来,镇里计划将这边打造成热闹的商业街区,让远郊的夜晚也可以很精彩。”卫浩说。
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的打造者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
  奉贤北枕黄浦江,北大门与闵行隔江相望。30多年前,因无大桥可通,群众长期靠轮渡通行前往上海市区。
  “小时候奉贤人去一趟上海市区要做一番准备。一大早要到西渡口岸排队,然后乘坐摆渡船,再转公交车去市区。如果起晚了当天要来回就够呛了。”奉贤居民杨小姐告诉记者。
  如今,S3高速(奉贤段)主线、G228(奉贤段)金汇港大桥、大叶公路高架段、虹梅南路隧道、上海地铁5号线等相继通车,地铁15号线也正向奉贤区延伸。约45分钟,奉贤新城就能迅速接入上海的繁华核心区域。
  此外,奉贤在“长三角1.5小时城市半径圈”圆心位置,通过交通提速,正不断扩大其“30分钟经济圈”所覆盖的范围。奉贤居民通行早已告别了“人在囧途”。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落脚点应在于人民。作为上海“五个新城”之一的奉贤新城,善做“工笔”,把最好的空间让给公众,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记者来到奉贤新城的上海第三大人工湖——“上海之鱼”,清风吹拂金海湖,水光潋滟。
  “请问上海之鱼的入口在哪里?”家住浦东新区的周先生和家人来到“上海之鱼”游览,并向路人询问入口。
  路人转身向附近指了指说:“你看到的都是,这是座大公园,没有围墙没有边界,哪里都可进入公园。”
  共享是奉贤新城建设理念的一部分。随着更多可触达、更开放、更便利的优质资源的引入,更多群众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在九棵树未来艺术空间看一场国际乐团、剧团等文艺演出;在言子书院里观赏、休憩、研学;在奉贤博物馆里观看三星堆、兵马俑等重磅文物大展;观看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MXGP)、ITF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国际女子赛艇精英赛等知名赛事……这些已成奉贤群众的新日常。
  “病有所医、老有所依、幼有所教”等是群众最关切的事情。
  奉贤进一步加快新城规划建设的脚步,国妇婴奉贤院区、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奉贤院区、新华医院奉贤院区以及多所上海知名中学的引入,让奉贤区的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设施、文化体育等功能项目全面铺开。
  从“共享城市空间”到“共筑城市活力”,奉贤居民也以自己的方式与这座新城亲密互动,参与城市发展的演进和治理。
  在奉浦街道,市民变身“设计者”,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中。
  外卖小哥设计了在店门口可以和同事们一起坐下来等待外卖的椅子;环卫工人设计了材料非常舒适的躺椅;沿街商户在店铺等待区设计了吸引人流的酷炫座椅;青少年设计了为爷爷遮风挡雨且配有拐杖的座椅……
  学生沈琪说:“我的设计不单单只是椅子,我还在椅子上添加了实用性书柜。这样大家在休息时,还可以看看书籍,阅读休闲一番。”
  随着“在奉贤共享美好生活”的共识不断出圈,奉贤也成为区外群众“反向”打卡的新去处。
  初夏的一个夜里,记者走访了位于青村镇的李窑村。一家名为“无忧闲院”的咖啡馆开在一片稻田里,夜晚可听蛙声一片。
  店老板屠华斌介绍,假期里,咖啡店每天要接待超150桌的客人,相当于每天全场翻台五次,其中将近八成来自上海市区。即便是工作日,店内落座率也能有七八成。
  来自徐汇区的顾客周先生说,自己是一名独立设计师,经常驱车40分钟来这里点杯咖啡,坐在户外工作一下午。“相比城市咖啡馆的嘈杂,乡村独特的氛围感令人身心松弛,也更能激发灵感。”
  敲门进入李窑村六组的李国勤老人家中。他热情地对记者说:“我们以前的房子是20世纪80年代建的,毛病多,很多都是空置,大家都不愿意住。现在村里不少房子都整体改造了,有的还变成了民宿、咖啡厅、酒吧。孩子们回家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做“两山”理论的积极践行者


  如果谈及超大城市,钢筋水泥森林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但去过奉贤的人,更多想起的是推窗见绿、近林而居,享受“公园自由”。
  “生态是奉贤的一张王牌名片。”奉贤区委书记袁泉引以为傲地说。
  身处国际化大都市的奉贤生态到底有多好?一组“绿色数据”能够解答。
  1.8平方公里的黄浦江涵养林、4.8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央林地、7平方公里的申隆生态林、10平方公里的海湾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末的12.39%提升到2023年末的17.18%。公园总数超过200座,超过98%的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
  如果从高空俯瞰,则能理解奉贤营造的“十字水街”“田字绿廊”精致意象。
  由浦南运河与金汇港两条现有河道构成的“十字水街”,奠定了奉贤新城的水网格局;“田字绿廊”则由33公里新城环城林廓与S4高速、东方美谷大道十字交叠的17公里长的城市景观带合围而成。
  在这里,城市不再是用钢筋水泥和车水马龙的道路“切割”的产物,而是用一抹抹绿色完成九宫格式的格局勾画。
  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深厚根基。
  2018年,奉贤区开启了“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建设。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小治理单元,增强每个村民的责任感;环境评价不搞繁琐的台账资料,讲究实地效果;验收通过的村,区镇两级按标准核拨奖励金,不合格的则扣减当年度奖励金。奉贤全区累计发放现金奖励10.5亿元。
  以村为单元设置“村规民约”,对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出具体规范,“美丽乡村·美丽约定”实现175个村全覆盖,数十万村民共同执守……
  伴随着村庄环境整治,道路、河流、沟渠水系景观持续美化,宅前屋后空间改造一新,呈现出“宅成景、田成块、水成系、林成网、路成环”的格局。一个个“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奉贤共有68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它们长在庭院、小区、乡村里,融于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
  去年,奉贤以“圆梦行动”为平台向全区人民发出共圆“绿色生态梦”的倡议,让越来越多的名木古树,成为人们心中时常记挂在心的“古爷爷”。
  市民徐晓一家就加入到守护者队伍,成为新一代“守护者”。他认领的是沈家花园里的一棵古树——一棵已经118岁的广玉兰。
  “与树结缘让我们一家受益匪浅。春天的时候,会发新芽;快夏天的时候,就能开花。我的儿子学到了怎么浇水、除草,需要用心对待它,它才会繁密茂盛。”徐晓说。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实践者,奉贤的生态优势正日渐转化为发展优势。
  位于青村镇的上海东方金融小镇,依林而立,顺水而生。有林地近6000亩,水域2000亩,有“南上海天然氧吧”美誉,成为不少上海市区居民周末亲近自然的优选。
  “由于这里具有生态环境的优势,目前小镇已经有超过2.6万家金融、商贸等企业落户。为了更好服务企业,管委会也把原来的办公地点腾挪给企业。”上海东方金融小镇董事长张青告诉记者。
  奉贤区浦秀村面积4.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23.58%。浦秀村利用身处郊野公园核心区域的优势,为其“美丽经济”发展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吸引了一批文化旅游经营主体在此入驻。
  梅花鹿、水獭、白鹭等众多野生动物已在浦秀村“安家”。村委会专门制定了保护守则,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日常巡查。村口还设立了游客接待中心,让游客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
  “谁说创业一定要在市中心。”从国外留学回沪的创业者高昱天告诉记者,生态环境是自己在此投资发展的“绝对加分项”。高昱天已在浦秀村引进了民宿、户外房车营地、餐饮等多个业态,让古朴的江南村落有了别样的风情。
  “要让130万在奉贤生活创业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速度。今年1月,奉贤成功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接下来还要全力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区、国家森林城市,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奉贤新篇章。”袁泉说。
 
呼和浩特:千园城中建 人在绿中游
呼和浩特:千园城中建 人在绿中游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记者王靖 王雪冰)走进呼和浩特市丝绸之路大道东侧的雅趣园,嫩绿的草坪装扮在步道两侧,淡紫色的凤仙花、青绿色的蓝滨麦组团点缀在草坪中,市民们在口袋公园里怡然自得。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公园建设,不断擦亮城市绿色发展底色。截至目前,当地建成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1009个,其中利用城市“金边银角”改造而成的口袋公园有684个,市民们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尽享生态福利。
  “雅趣园是由丝绸之路大道周边建设项目腾退用地与道路绿化边角地整合而成的。考虑到周边居民活动需求,我们建设了彩色漫步道,栽植花卉草坪,新建活动广场等健身区域,为晨练、遛弯的居民匹配了相应的场地与设施。”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规划设计科科长巴特尔说。
  巴特尔介绍,过去,城市主要通过建设大中型公园来满足群众亲近自然的需要,但受到居住地与大中型公园之间距离影响,这类公园并不能满足所有群众就近游憩的需求。2021年开始,呼和浩特市转变思路,以小型的口袋公园为建设重点,让家门口的生态园林成为普惠性的民生福祉。
  当地的口袋公园大小从400平方米到1万平方米不等,主要建设在小区、学校等居民聚居区周围,充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腾退地,通过营建疏林草地和点缀组团花境的方式来建设提升,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居民“近”享绿色。
  “别看是小小口袋公园,里面‘装’了不少学问。”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绕城道路绿化中心主任王文学说,当地口袋公园建设融入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核心理念,园中在基础绿化美化工作之外,增加了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同时园内广场、步道均为透水混凝土材质,从而实现公园对内不积水,对外不产生径流,最大限度地使雨水实现循环利用和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
  口袋公园建设中,呼和浩特市本着节约集约理念,力争用小钱办大事,让生态福祉惠及更多群众。巴特尔介绍,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利用园林废弃物改造坐凳、铺装等设施,降低设施投入成本;对城区树木密集区域进行树木梳理移植,用于口袋公园基础绿化,减少树木投入成本;通过自有花圃、苗圃进行花卉和绿植培育,减少地被植物投入成本。“比如秋海棠,买一盆得七八块钱,我们自己培育才用两三块钱。”
  王文学说,“适儿化”“适老化”理念也融入口袋公园建设。位于新城区的和景公园,呈带状布设在名都和景小区西侧,其间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很受老人和小孩喜欢。“这个口袋公园的出入口几乎没有台阶,很方便儿童、老人及残障人士进出。它的塑胶广场柔软舒适,老人小孩都不怕摔跤。另外,公园里特别设置了沙坑,孙女最喜欢来这里玩。”市民李巧梅说。
  把城市“边角料”变成“上好料”,口袋公园的建设让呼和浩特市更为宜居,丰富了城市的公共绿化形式,提升了城市景观效果,增强了市民幸福感。呼和浩特市通过公园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回应市民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要求、新期待。
  “今年,全市将继续提升改造群众家门口的公园游园200个、城市绿道200公里,进行节点绿化1000处。”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大千说,通过积极“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围还绿”,打造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之城,让市民们在点滴细微处乐享自然生态之美。
 
从“等风来”到“乘风起”
江苏文旅消费大省这样炼成
从“等风来”到“乘风起”

江苏文旅消费大省这样炼成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台风“贝碧嘉”让江苏的中秋假期有些不平静,大部分景区、文博场馆闭园闭馆,部分户外演出取消、退票,然而风雨交加之下,文旅消费依旧热辣滚烫。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中秋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610.03万人次,游客消费22.62亿元;美团及银联商务数据均显示,江苏文旅消费居全国第二。
  近年来,文旅大省江苏不断深挖资源、加大供给,新业态、新潮流带动新活力、新增量,文旅消费总额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呈现“长红”之势。
迎风来,文旅热度不减


  台风“贝碧嘉”过境当日,扬州瘦西湖、个园等户外景点关闭,南京游客郑先生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看文物,猜灯谜、绘月兔不亦乐乎;台风刚离开,南京博物院将闭馆时间从下午五点延长到了晚九点,人们不仅可以慢节奏逛展,还可以参加“月满金陵·相约南博”主题活动。
  全省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是这个小长假的最大亮点。据了解,为落实并响应《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江苏全省67家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其中33家推出了夜游活动。
  “群众过节,我们过关”。游客们点赞的“亮点”,往往也是文旅人的“考点”,文旅产业的“赛点”。
  今年3月起,贯穿全年、覆盖四季的2024“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活动正式拉开大幕。三月赏花,13个设区市推出803条“赏花+”路线;五月借“5·18国际博物馆日”,百项特色活动展现江苏博物馆“有看头”;六月端午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一批非遗、文物活动,赴四川、重庆开展“水韵江苏”推广周……政府“引流”,超长文旅消费季带动了文旅产品极大丰富。
  暑假《黑神话:悟空》游戏爆火,江苏文旅接连捧出西游套餐:“探究‘悟空’从哪来?去淮安吴承恩故居你会找到答案”“大圣老家连云港花果山邀您免费玩,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恭迎‘天命人’免费打卡”。
  “做旅游要紧跟热度,不能等风来,还要迎风上。”连云港市文广旅局负责人说。春天赏花,中秋赏月,因时而动,因事而动,“流量”背后有着清晰布局。
  据统计,“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上线半年来,已陆续推出2340项促进消费活动、1381条惠民措施,13条线路及83道美食入选文旅部“寻味美好中国 品游万里山河”全国二十四节气旅游美食及美食旅游线路。
借风势,跳出江河做文章


  没有节令的时候,如何造势?江苏选择跳出江河做文章,不断丰富“旅游+”的选项。
  跟着赛事去旅游。主打太湖樱花IP的无锡马拉松,“樱花如霰晓莺啼”的美景让人们沉浸式感知城市“脉搏”,用十年时间在跑友们心中留下“锡马粉”的印记;盘门、寒山寺、阊门、山塘街、平江路、东方之门,选择苏州马拉松,就是选择了一条可以尽览苏州古韵今风的赛道;“草莓马”“螃蟹马”等更多中小型路跑赛事,则注重结合当地文农旅特色。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无锡马拉松超八成参赛选手来自外地,赛事期间估算产生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各类经济效益约2.83亿元。中小规模赛事则带动了全家短途游,溧水半马参赛者陪同人员为家人和亲属的比例达40.19%,赛事举办期间带动参赛旅游5.65万人次,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489万元。
  跟着演唱会去旅游。8月中旬,时代少年团“楼非楼”常州站演唱会连唱两晚,14.4万名乐迷齐聚常州。两天累计带动周边景点、交通、住宿、餐饮等综合消费超过8亿元,“青春乐都”城市IP一炮打响。
  曲终人未散,聚焦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演艺演出经济已成带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常州已累计举办大型演出活动17场次,流量正变现为“文旅+消费”的持续性增量,仅暑假期间该市40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534.2万人次。
  跟着榜单、盲盒去旅游。江苏文旅联合携程、同程、途牛,围绕“夜游”“夜食”“夜宿”三大主题,以排行榜形式揭晓最受欢迎夜生活;发布“四季百县”系列攻略,开发甄选县域目的地产品榜;推出“盲盒惠游”,派发景区门票、酒店民宿、旅游线路优惠券等多种福利。
  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力,文旅消费增长带动经济整体增量。据统计,2023年,全省文旅市场经营主体新增5323家,同比增长19.4%,旅游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达到22.5%。
  “传统景区旅游趋于饱和,如何通过创新创意打造新增长点,打破门票经济依赖,是文旅推广季的着力重点。”江苏省文旅厅推广处负责人于倩说。
乘风起,数币激活新动能


  中秋假日前夕,苏州文旅发放200万数字人民币红包,领取补贴可用于购买“君到苏州”平台全品类文旅产品;在盐城荷兰花海景区,商户们开通了数字人民币收款服务,打开手机里的数字钱包,没有网络也能直接扫码支付。
  近年来,江苏把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作为推动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先后推出镇江西津渡中央休闲区等10家“江苏省文旅领域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试点项目”和钟山风景名胜区等5家“江苏省数字人民币文旅应用集聚区”,推动数字人民币的文旅应用从“尝鲜”到“常用”。
  金融支持激活文旅消费动能,既服务国内游,也便利了入境游客。
  选择语言、选择票种、扫码支付、打印出票,记者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售票处看到,德国游客卢卡斯通过便利化票机顺利完成了购票。“在南京旅游很方便。”卢卡斯说。
  随着各种免签政策的出台,江苏上半年接待免签国家入境游客量同比增长162.0%。入境游客一下飞机,机场航站楼内既可用外币卡直接消费,也可在ATM机兑换外币;来到景区,除多语种标识牌,还可通过入境游便利化票机现场购票……
  便利的支付环境带来更加舒适的消费体验,各类支付交易的金额、频率实现大幅增长。据银联国际支付渠道数据显示,全省1至6月入境旅游消费达117.3亿元,并呈逐月上升态势。
  今年上半年,江苏还针对欧洲和亚洲主要客源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海外推介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走进江苏,感受美的风光、品尝美的味道、饱览美的人文、收获美的发现。
(本报记者蒋芳 邱冰清)
 
“泰山+”激发消费新活力
“泰山+”激发消费新活力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在泰山脚下的红门里街区,换上唐代襦裙、明代马面裙,绾青丝、贴花钿,拍靓照、尝美食、品文化……除了登泰山,泰安开发“泰山+”,一些新玩法吸引了不少游客。
  徜徉于“泰山神启”沉浸式体验馆内,冠冕、车马、旗帜等随光影飘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里的人物在眼前跳动;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了解旅游景区、文博场馆、演艺演出等资讯,预订景区门票……泰安推进科技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游客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让旅游管理更加高效便捷。
  今年“五一”假期正式营业以来,红门里街区集中推出“泰山神启”沉浸式体验馆、“泰安味道”地方特色餐厅、“泰山作证”婚姻登记处、“泰安印象”特产文创店等多个文旅项目,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潮玩于一体的文旅新打卡地。
  泰山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厚哲介绍,自营业以来,红门里街区已接待游客220余万人,实现营业收入6000余万元。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寓意“国泰民安”。始于泰山,但又不止于泰山。今年以来,泰安坚持串珠成链,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与泰山融合发展,泰山这个“IP”更加鲜活。
  在泰山周边,流传着“敢为人先,当仁不让”的泰山石敢当英雄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基地,泰山石敢当文化园将历史民俗文化和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成为游客泰山旅游的又一目的地。
  借助AI技术,泰山石敢当文化园构建云端漫步的数字探索体验,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带游客“飞越泰山”,沉浸式实景大秀、真人NPC(非玩家角色)巡游互动等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场景,给游客带来新体验。
  9月初,来自国内外的2000余名专业跑者以及8000余名运动爱好者相聚泰山脚下,参加泰山国际登山比赛,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依托泰山,用丰富的产品把游客留在泰安。”泰安市岱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英海说。
  携程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泰安停留2天至3天的游客占比69.4%,比去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2019年提高6.1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体育等与泰山融合发展的举措,促进了文旅资源与市场的整合、开放与共享。“双向奔赴”下,文旅互动发展成效显著,释放出强劲发展动能。今年上半年,泰安接待游客4311.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5.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和13.4%。  (记者邵琨)据新华社济南电
 
创造消费新场景 阿尔山文旅“圈粉”有道
创造消费新场景 阿尔山文旅“圈粉”有道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夏去秋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的旅游并未因为暑期结束而降温,反而凭借独特的秋韵,继续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阿尔山太美了,这里的风景值得被铭记。”福建游客齐天恺的感慨,在走进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那一刻脱口而出,手中的相机再也停不下来,不断定格着诗意美景带来的怦然心动。
  日前,阿尔山公布了“文旅消费新场景影响力榜单”,阿尔山森林公园和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阿尔山口岸景区等共12个文旅消费新场景上榜。“本次发布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统领,秉承‘辖区即景区,景城融合’理念,从过去的景区游向全域游转变,在资源整合、文旅融合、要素聚合上展现出新的亮点和特色。”阿尔山市副市长白峰说。
  漫步阿尔山街头,体验梦幻的花车巡游、森林观光小火车;在氧心森林浴道拥抱山野、放逐心灵;在阿尔鹿文创店,与萌态可掬的阿尔鹿公仔偶遇;在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枕山水入眠、邀星空入梦……这些文旅消费新场景赋予这座小城更多魅力。
  近年来,阿尔山创新理念,着力打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场景,在传统文旅消费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带动了旅游业快速转型。
  牛羊漫步在金黄色的草地上,远处起伏的山峦也被秋风染上了淡黄色,眼下的阿尔山森林牧场,正散发着秋日的魅力。从秋景观赏地到集休闲、娱乐、美食于一体的好去处,森林牧场的发展转型,体现了多元业态对旅游景区的重塑。
  如今在森林牧场,游客不仅可以体验策马扬鞭、弯弓射箭的乐趣,还能感受驾驶越野车穿越森林的激情。“骑着马尽情奔跑,我能感受到风在耳边呼啸,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了内心的自由。”来自安徽的游客鹿晓晨说,“这里的活动体验很丰富,让人来了还想来。”
  阿尔山的文旅消费新场景集合了观光、餐饮、娱乐、研学等多种业态,形成一站式的综合性消费体验,能满足全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旅游火起来”的阿尔山,知名度和美誉度一再提升,自驾、休闲、康养、度假等各类游客纷至沓来,实现了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优质服务地”的转变。今年1至8月,阿尔山游客接待量达到383.0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2.01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文旅消费体验,阿尔山还打造起“暖暖的阿尔山”服务品牌。通过建立“五棵松”宾馆酒店等住宿行业品牌服务标准体系、“蒲公英”饭店餐饮行业品牌服务标准体系以及“阿尔鹿”导游、讲解员、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从业人员服务体系,提升了阿尔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塑造了城市和谐友好、文明开放、主客共享的旅游度假区新形象。
  此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暖心驿站、行业标兵等引领示范,更是在细微处为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增添了温情。
  “有了服务标准体系,我们的服务能更细致,让游客更加满意。”阿尔山旅游景区内的商户于亚红说,“阿尔山的旅游越火,我们的生意就越好。现在大家的干劲儿都特别足,我们要做好服务,让游客感受到阿尔山的独特魅力。”
  秋染阿尔山,五彩斑斓的森林要将秋的故事讲给远方的来客。阿尔山将继续丰富优质旅游产品和新兴旅游业态。“下一步将全力推动阿尔山旅游从‘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让游客更安心、更舒心地体验阿尔山之美,实现阿尔山旅游全年火、四季旺。”白峰说。 (魏婧宇 张昕阳)
 
“湘见”旧厂房,城市记忆引客来
“湘见”旧厂房,城市记忆引客来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9月20日至22日,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衡阳举行。借承办大会的契机,衡阳近期盘活沉淀资产,唤醒沉睡的厂房,打造了“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保卫里文化创意街区等系列工业旅游点,让工业遗址焕发新活力。
  前身是柴油机厂,如今成旅游胜地——建湘柴油机厂曾是衡阳工业发展的骄子,却一度面临破产重组的窘境。如今,“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锚定工业主题文旅综合体这一目标,依托原建湘柴油机厂留下的丰富工业资源,打造出一个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街区。
  漫步“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游客可以观赏当年国内最先进的柴油机生产线,还可以亲手制作铁艺品,体验工业制造的乐趣,仿佛置身衡阳工业发展的“奔腾年代”。
  据悉,“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经营面积达2.6万平方米。衡阳老工业基地文展馆、建湘大食堂、研学基地、文创商店、飞行影院……游客们乘坐工业小火车穿梭于街区,收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为了让游客拥有更丰富的旅游体验,街区还引入跨界“混搭”元素,以热播剧《唐朝诡事录》为蓝本打造沉浸剧场,将工业遗址与现代潮玩相结合。
  从百年前的兵工厂到新中国第一套重力选矿机、第一台环境噪声监测器、第一台牙轮钻机等,工业基因镌刻在衡阳的城市发展脉络之中,厚重的工业积淀赋予衡阳独特的“硬汉”气质。
  “沉睡的工业遗产不是包袱,而是财富。”衡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吴建波介绍,当前,许多衡阳的老厂区深挖“工业美学”,以工业旅游为切入点,打造厂区和景区的“沉浸式”结合体,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一座衡阳铁路局,半部中国铁路史。”如今,漫步衡阳市保卫里文化创意街区,工业与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过去的门卫室被改造成文创商店,售卖琳琅满目的工业文创产品;口袋公园、露营基地、屋顶轻食、书店等,成为年轻人聚会交流的场所;夜晚降临,公园响起悠扬的萨克斯合奏声,一场小型民间音乐会就此开启。曲毕,围观的市民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秋夜滋生出文艺与浪漫的气息。
  这里还有复古的火车月台、仿火车头外形的文创店、铁路博物馆等,年轻人倚墙站立、回眸探手,就是一张张复古感十足的照片。
  保卫里曾属于衡阳铁路系统家属房片区,有很多老厂房和老旧宿舍。今年以来,衡阳市珠晖区将保卫里打造成文化创意街区,依托衡阳铁路博物馆珍藏的历史记忆,主打“铁路文化怀旧风”,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慕名前来。
  如今,在承载城市记忆“旧情怀”的保卫里,社区、景区与商区已“完美融合”,孕育出一批新消费场景。昔日的工业遗迹,正以崭新面貌焕发勃勃生机。
(记者阮周围 明星 张格)
新华社长沙9月23日电
 
从指尖到舌尖:沉浸式体验为兴安盟文旅产业赋能
从指尖到舌尖:沉浸式体验为兴安盟文旅产业赋能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想不到非遗还可以用这样直观的形式来展现,沉浸式非遗体验非常有意思。”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来自吉林的游客张桐穿梭于展厅内的农家院、蒙古包、木房子之间,看着非遗手艺人表演刺绣、剪纸和银器制作等技艺,非常兴奋。
  每到节假日,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便“热力值”拉满,楼内的各个展区聚集着进行沉浸式体验的游客和市民,不少人在展示项目前排起队,等着打卡留念。跟着旅游攻略来参观的张桐,在这里学会了简单的剪纸技法。
  作为兴安盟文旅商业融合的新地标,除了非遗展示体验,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还在主题购物、休闲娱乐、演出展览方面下足了功夫。“轻触指尖,就可以参与传统乐器互动、民族服饰虚拟试穿、‘永不消逝的电波’发报等体验,进一步满足了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静介绍。
  在距此不远的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楼内“滴答、滴答”的电报声不绝于耳。“这滴答声遥远又亲切,来自黄土高坡的宝塔山下。”讲解员朱艳妮向游客介绍着,“70多年前,党中央的指令就是通过电波,穿过硝烟炮火传送到这栋小楼。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收发电报,探究红色电波蕴藏的意义。”
  近年来,兴安盟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提升声光电等多媒体设备功能,创排红色歌舞剧,打造沉浸式体验。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聆听一次党中央的声音”、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经历一段光辉岁月”、在五一会址“感受一次五一大会”……沉浸式体验助力兴安盟的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今年以来,红色旅游场馆已累计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指尖”上的兴安盟,让旅游“风景”触手可及,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匠心之美和文化之重。“舌尖”上的兴安盟,则汇聚了蒙古族传统美食、东北特色美食以及大兴安岭特色山野菜、野生菌等产品,以惊艳味蕾的体验令游客流连忘返。
  初秋的傍晚,阿尔山市区的小磨豆腐店、不冻河牛排锅馆、冰煮羊餐厅等特色餐馆内,飘散着美食的香气。由山野十二味、林草菌香宴、阿尔山健康宴、山野泉水火锅宴等组成的山珍水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阿尔山作为旅游胜地,不仅景色如画,也以其地道的美食成为游客心中的牵挂。”阿尔山市小磨豆腐农家菜馆老板由俊丽说,这些年她利用山林间的纯天然食材推出诸多特色菜,让游客尽享“阿尔山味道”。
  在科尔沁右翼前旗的乌兰毛都草原上,成群的牛马羊犹如珍珠般洒落,构成一幅秀美的草原风情画卷。而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那从草原深处飘来的乳香。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苏木敖力斯台嘎查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的牛奶熬制成各种美味的奶制品。
  “尝一口刚出锅的奶豆腐吧。”合作社负责人金花端上一盆乳香醇厚的奶豆腐,热情招呼着游客品尝。从当初的卖给街坊四邻,到如今卖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金花不断扩大奶制品销路。现在,合作社每天用奶量最高可达900斤,每年纯收入达30余万元。
  游客不仅能品尝草原特色美食,还可以参与到美食的制作过程中。到牧家乐体验“当一日牧民”,骑马牧羊,制作奶食品,观看马术实景剧……多业态的联动,丰富着游客的体验感。
  将“看景”变“入景”,近年来,兴安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积极实施“旅游+”战略,做足融合文章,催生了众多体验感强、参与度深的沉浸式旅游新业态,让兴安盟的旅游业从单一的景点观光游转变为深度体验游,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从指尖到舌尖沉浸式体验兴安盟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今年前8个月,兴安盟共接待国内游客2041.22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72.83%;全盟实现旅游收入167.22亿元,同比增长41.25%。
(魏婧宇 胡日查 许文军)
 
九江浔阳区:
“商文旅”融合解锁“流量密码”
九江浔阳区:

“商文旅”融合解锁“流量密码”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江西省九江市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浔阳区作为九江市的核心城区,承载了城市的记忆与变迁。穿行城中,一条条小巷、一座座建筑、一间间商铺,烟火气中蕴藏千年历史文脉。
  浔阳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如何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焕发城市独特气质,打造历久弥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浔阳区积极融合“商文旅”,从新赛道“破圈”,通过加速打造电竞产业集群,出台《关于促进浔阳区电竞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设立亿元电竞产业基金,支持电竞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腾讯天美、娱猫文化等众多头部企业落户浔阳。
  “电竞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热血且激情,跟我们的城市气质相符,所以我们瞄准这个行业,摸索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实现引流和刺激消费。”浔阳区委书记张宁说。
  如何让电竞更加可触,当地以电竞热潮与城市地标碰撞,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百年老街,灯光璀璨。今年8月,大中路杯·第一届王者电竞争霸赛暨九江TKL战队粉丝见面会在百年老街大中路举办,吸引了众多粉丝慕名前来。“我从江苏溧阳市坐了十多个小时火车赶过来,见到了全国冠军战队,很开心。”网友“我要桃桃桃走了”留言。
  这是一场电竞爱好者的狂欢,也是一次“文旅商”融合的新探索。伴随着各类电竞赛事相继在浔阳打响,游戏开发、赛事支持、网咖酒店等周边业务逐步布局,“电竞生态圈”初具雏形。
  近年来,浔阳区积极推进文旅攻坚行动,大力提升“电竞+文旅”市场开发和赛后利用能力,跨界借力电竞流量和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全方位展示当地文旅资源,将电竞流量变“留量”,将潜在群体转化为有效游客。今年1至8月,当地累计接待游客796.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0亿元。
  秋日清晨,漫步于长江江岸,感受“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别有一番风味。近年来,浔阳区下大力气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等城市名片,将琵琶亭、锁江楼、浔阳楼三颗璀璨的珍珠串点成线,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长江文化的魅力。
  文化为魂、旅游为媒、商业为翼,浔阳区不仅实现人气“聚”起来,也让商气“火”起来。
(本报记者姚子云)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新进展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陈炜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我国的重大政策部署。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
  加力支持“两新”取得哪些进展?如何推动政策取得更好效果?国家发展改革委23日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详解“两新”政策新成效新举措。
“两新”政策效果不断显现
  若干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近两个月,加力支持“两新”的配套细则全面出台,国债资金全面下达,支持政策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各部门支持“两新”的加力措施已经全部启动,各地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细化落实举措。
  赵辰昕表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两新”工作逐步取得明显成效,并还在不断显现。
  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有效调动了经营主体更新生产、用能、电梯等各类设备的积极性。前8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6.8%,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2%,比前7个月提高3.5个百分点,说明加力政策实施后,8月份的拉动效果更加明显。
  各地以旧换新政策陆续落地,带动重点消费品销售明显上涨。8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量为190.5万辆,环比增长1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由降转升,8月份同比增长3.4%。从平台和卖场情况看,近期家电以旧换新消费快速增长。
  预计全年将实现200万辆低排放标准乘用车退出
  实施标准提升行动是“两新”的重要方面。赵辰昕说,目前,今明两年拟制定、修订的294项国家标准已全部立项,其中70项已完成制定修订,已向社会发布,涉及能耗能效、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家居用品、民用无人机等多个领域。
  提高能效水平是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要方向。赵辰昕介绍,在政策带动下,8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达到102.7万辆,环比增长1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两个月突破50%。预计全年将实现200万辆低排放标准乘用车退出。
  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资金保障是加力推进“两新”工作的关键环节。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赵长胜介绍,财政部及时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和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同时,财政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调度机制,密切跟踪政策实施进展,明确资金使用“负面清单”,要求相关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政府债务或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三保”支出等,并通过线上监控、线下核查等具体举措,防止资金挤占、挪用。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银行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指导督促力度,通过加快贷款项目的土地、规划、环保、安全等证照办理进度,将更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涉农主体的项目纳入备选清单,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支持力度等措施,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进一步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
  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赵辰昕介绍,针对回收渠道不够完善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提高可回收物分类准确率。截至目前,全国建成回收网点约15万个,各类大型分拣中心约1800个,有效解决了过去回收网点不够、不完善的问题。
  他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持续畅通资源回收利用链条,推动实现“去旧更容易,换新更便捷”。
破局,成势,出海
医疗设备企业联影的创新路   新华社上海9月23日电(记者周琳 孙青)一条陡峭的向上曲线,勾勒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的中国份额之变。
  曾经,90%的高端设备依靠进口,形成难以突破的外资垄断,让中国品牌像局外人;如今,追赶十年,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迎头赶上,在多个产品线的新增设备台数上反超进口品牌。
  前瞻创新多走一步,产学研用无缝衔接,加速出海推动合作共赢,一个自立自强、创新发展的“联影故事”,这样写成。
从零起步,选一条更艰辛的路
  2024年6月,在上千篇摘要中,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将年度最佳影像授予了联影设备扫描的脑部图像。
  15年来,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奖。大脑这一“终极未知领域”,通过联影研发的设备,以从未有过的清晰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很难想象,仅仅十余年前,国内顶尖三甲医院中还几乎看不到中国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等外资巨头,占据九成以上市场。
  “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一定要改变。”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数十年,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感受深切。
  1998年,薛敏曾创办一家磁共振公司,研制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然而,掌握核心零部件的外方,要价越来越高。不得已的薛敏,最后将公司出售给跨国巨头。
  “核心技术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始终是仰人鼻息。”薛敏有了深刻反思:自主创新才是民族品牌实现突围、掌控命运的根本。
  2011年,感受到新一轮医改政策落地的春风,联影正式成立,布局四大高端医疗设备产品线。
  这是一次从“零”起步。那时,身边人都建议,“先做低端产品”“专攻一条产线”,但薛敏拒绝了这条相对好走的路。
  他为联影提出了坚持至今的原则——“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
  这是一条更艰辛、却注定更长远的路。几乎所有产品线的负责人都立下“军令状”:没有两个以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亮点,单个项目就不立项。
  在借来的办公室内,40摄氏度高温,只有风扇和简陋白板,初创团队却燃烧着打造“业界前所未有”产品的雄心。
  联影研究院副院长胡凌志加入联影,是为了做出第一台国产PET/MR(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设备。此前,全球能成功研发整机系统的厂家不到三家。
  面对如此高风险、高难度的项目,团队一开始提出一个相对保守的方案:“由于极端复杂,能不能先把产品做出来,再进一步升级优化?”
  薛敏有更高追求:“所有性能指标必须达到并部分超越世界最先进水平,且必须具备人无我有的亮点。”
  理由很简单,高手过招,没人记得住第二名。
  胡凌志和团队作了一次次艰难的尝试:把最基础的部件、线缆切开,放置于X光设备下,如诊断疾病一般仔细研究其结构——每一根铜线的直径、材质,每一处相连的缝口。
  实际验收的那天,薛敏钻进设备,用手去抚摸机器的每一处。一块铜皮有不到3度的翘起,这一肉眼难以发现的瑕疵,也被排除出来。
  得益于不放过一丝风险的精益求精,2018年,联影研发的国产首台一体化PET/MR设备正式获批。
  到现在,联影多个产品线国内新增装机量已多年保持第一,让国际同类型产品应声降价。
  不能仅是并跑,要实现领跑,就必须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多走一步”。
  “对于联影来说,前瞻创新是安身立命之本。”薛敏说,“联影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开发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另一条腿’是针对行业未来5至8年的技术,做前瞻布局。”
  薛敏展示了一个探测器模块,仅有巴掌大小,却精细非凡。
  2016年,同类产品的分子影像设备时间分辨率处于300至400皮秒量级。“业界几乎很难想象,我们要把皮秒数提升到200以内。”薛敏说,这意味着难度的指数级增长。
  再难也要干。从芯片的加工尺寸到设计结构,由交叉学科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不断尝试,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
  2023年2月,联影医疗发布新一代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将分子影像设备时间分辨率提升到200皮秒以内。
  曾经夹缝求生,如今逆袭进入前列。8月30日,联影医疗公布2024年半年报,营收超53亿元,净利润近10亿元,均创新高。
  “只有领跑,别人才能看到你。”薛敏感慨。
产学研医携手闯新路
  “真到光子计数能谱CT技术产业化的那一天,我想第一个躺进去,让大家看看心脏的彩色照!”
  当上海科技大学年轻学者赖晓春听到“探索者计划”后,就兴奋地参与进来,与联影医疗共同攻关。
  “探索者计划”由上海市科委与联影联合设立,旨在鼓励企业主动跨前,出题、出资,产业界、科研界共同攻关。
  这种亲密携手并非与生俱来。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说,几十年的固有市场格局和偏见,国产医疗设备曾深陷持续几十年的“信任危机”。
  他记得,一位民营医院的院长曾当面表态:“我不会选择国产设备,乌鸡变不了凤凰。”一些地方的政府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只采购原装进口设备”。
  也有不少三甲医院经历过一旦零件损坏就需停机两周多等待外方维修的窘境。
  时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向联影抛来了橄榄枝。解放军总医院、瑞金医院等都成为“吃螃蟹的人”,率先为国产设备打开大门。
  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他们为第一台联影设备设置了严苛的“考题”。无论是国际“标准题”,还是各种“加试题”,联影的设备都扛住了考验。
  医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工程师们也能当天解决。“这比以前提了需求,动辄得等个半年,要快多了!”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洪成说。
  一次“超负荷作战”,进一步打消大家的疑虑。那次,联影的一台设备入驻上海市胸科医院才4个月,医院的另一台进口设备意外“撂了挑子”。
  “赶快把病人全部转移到联影那台机器上!”放射科主任说。日近300例的工作量,这对任何一台设备而言都是近乎可怕的极限值;接到消息后,设备维护团队拎着工具箱就到了现场,随时候命。
  14个小时、261个病人,其中93次增强CT,国产设备做到了。对进口设备的“惯性崇拜”,逐步成为过去式。
  在合作中,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的机制不断完善。以患者为中心,医生从临床需求提出科学问题;企业运用最前沿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医疗设备。
  “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形成融合创新的机制,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并响应医生需求。”张强说。
  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曾有一次亲身经历。一天,他走进医院位于嘉定的创新研究院,进门看见几个年轻人,问第一个人“你是哪里的”,回答说“联影的”;问第二个人,也回答说“联影的”;问到第三个人,才是瑞金的。
  “如今,我们的融合创新已经到了难分彼此的程度。”宁光说。
  全球市场有了“新来者”,中国智造反向输出
  2023年初,一艘“中国红”的货轮越过蓝色地中海,抵达意大利。
  联影研制的世界首款75厘米超大孔径磁共振设备登陆欧洲,成为中国智造“走出去”的又一个新注脚。
  闯进欧、美、日等高端市场,对于中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来说,是“零”的突破。
  初到美国进行布局时,团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联影是谁?为什么我们要放弃百年国际巨头,和联影合作?
  “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一度有‘廉价低端’的刻板印象,我们要用创新力去打破它。”联影美国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弘棣说。
  那时候,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团队,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一笔专项资金支持,戴维斯分校西蒙·谢里教授等正在全球遴选合作伙伴,研发人体全身扫描的高端PET设备。
  在这样的创新无人区,两年里,尽管跨国巨头多次提交方案,始终没有让学术界满意。
  一次偶然的业内会议上,西蒙见到了李弘棣。李弘棣开门见山,在短短的15分钟内,拿出了联影的秘密武器:联影自主研发、替代传统部件的高灵敏、高分辨数字PET探测器,突破当时业界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极限,尺寸也大幅缩小,能更方便地组成轴向视野长达两米的PET设备。
  短短的会面为联影争取了一次机会,随后的答辩会进行了整整一天。“那么多模块,怎么同步?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怎么保证重建速度?”面对极具挑战的难题,李弘棣一一作答。
  “对方没有想到,一家中国企业能突破这一技术,还具有完整的工程化能力。”李弘棣说。
  在组建团队来沪、无死角考察联影后,这一美国尖端项目,将全球范围内唯一产业化合作伙伴,落定在了联影。
  “很欣喜,但并不意外。我们死磕技术创新,最终必然因创新尝到甜头。”薛敏说。
  联影出海带来的,不仅是好的产品、技术,更是好的服务。
  耶鲁大学PET中心名誉主任理查德·卡森收到的2023年父亲节礼物,是与联影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数字化脑专用PET/CT——NeuroExplorer“NX”。
  研发过程中,白天,胡凌志带领团队,与理查德的临床人员一起探索成像技术问题;晚上,科研合作团队与远在中国的研发总部同事探讨解决方案。“大家因为‘让患者受益’的目标走到一起,又因为共同的付出而彼此信任。”胡凌志说。
  曾经,每一张图像要花至少10分钟才能获取,且分辨率极低,几乎很难识别出是一张脑部图像。
  有了NX这一新的观测工具,大脑中微小细胞核的信号以惊人的精度呈现在眼前,为人类探索自身打开一扇更清晰的窗户。
  “从获取的图像来看,使用NX扫出的图像是目前最好的。”理查德·卡森说。
  如今,NX正在帮助科学家研究帕金森的诊疗之道;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全美首台移动数字PET/CT检查车正行驶在乡村道路上,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精准的影像检查……
  “五年前,众人惊呼Who(这是谁),五年后大家都在问How(凭什么)。”2023年北美放射学年会上,联影医疗北美业务首席执行官杰弗里·邦迪感慨。
  今天,联影的员工已经遍及美国36个州,超过30个州安装了联影的设备。
  同时,联影的产品已陆续进驻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波兰、印度、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到2022年海外市场收入实现3.5倍增长。
  联影医疗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海外业务贡献公司营收达17.5%。这家民营企业用实际成果告诉世界:“新来者”也可以用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打开新天地。
  “联影因创新尝到甜头,也会因创新继续成长。再花5至10年时间,带领公司进入世界一流梯队,我很有信心。”薛敏说。
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突破600万家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赵文君)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突破600万家。
  这是记者23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的。数据显示,2024年1至8月,我国制造业企业数量呈现稳健增长态势。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及产业链成熟度优势明显,制造业企业总量占比最高。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区位优势独特,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幅最大。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国家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开始显现。
  据统计,截至2024年8月31日,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达到603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5.53%,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企业51.53万家,占制造业企业总量的8.55%,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6.35%。
  其中,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总量387.2万家,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的64.21%。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五省制造业企业合计339.05万家,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的56.22%。
  中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总量113.39万家,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的18.8%。2024年1至8月,中部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6.97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6.55%,与其他地区相比增幅最大。
  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总量75.59万家,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的12.54%。2024年1至8月,西部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3.76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5.23%。
  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总量26.83万家,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的4.45%。2024年1至8月,东北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0.99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3.87%。

奇瑞:从“小草房”到“世界五百强”

 
奇瑞:从“小草房”到“世界五百强”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9月21日,观众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展馆参观体验一辆奇瑞风云T10参展车。
  今年8月5日,《财富》公布了2024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首次登榜。
  1997年,奇瑞在安徽芜湖的一处荒滩上成立,那时,企业创始团队的办公地点是几间“小草房”,他们怀揣梦想,克服困难,开启了自主造车之路。
  奇瑞不断探索实践,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开展业务。目前,奇瑞业务已走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上半年,奇瑞累计销售汽车110.1万辆,同比增长48.4%,实现了国内、海外市场“双增长”。
  20多年来,奇瑞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同时在产品布局、营销动作、客户需求上持续突破。
  从简陋起点到世界舞台,奇瑞以创新求变的姿态应对挑战与机遇,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贡献力量。  
          新华社记者傅天摄
 
江西新干:走出粮食加工新“稻”路   流水线上只有一个工人,每天却能打包300吨大米;以前要花钱处置的谷壳成为发电燃料;米粉加工厂的空气洁净度比一般的外科手术室标准还高……在“中国稻米加工强县”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粮食加工呈现智能化、绿色化、科技化、品牌化的新趋势,走出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稻”路。
  机器运转声中,白花花的大米像水流般,顺着流水线的管道“流”进包装袋。江西金佳谷物股份有限公司新干分公司(以下简称“金佳谷物新干公司”)的大米加工车间里,只有寥寥几位工人的身影。
  “我们共有三条生产线,每年能加工18万吨大米,这必须依托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才能做到。”金佳谷物新干公司副总经理曾军华指着抓起一袋袋大米的机械臂介绍,以前搬米码垛这道工序就需要数位工人,如今使用编码后的机械臂就能抓起包装好的大米自动码垛,效率高了数倍。
  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升级,也在促进新农人们的理念向绿色高效更迭。
  “仓库里虽然存放了六七千吨谷壳,但旺季时依然不够用,每年需谷壳原料6万吨左右。”江西金佳谷物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经理龚志宏说,公司电厂把谷壳作为发电原料,满负荷正常运转每年能发电4200万度。发电产生的蒸汽能被提取用于大米加工和稻谷烘干,燃烧后产生的谷壳灰可以卖给钢铁生产企业做覆盖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万吨,相当于向大气少排放二氧化碳气体4万吨。
  这只是新干用一粒米“链起”产业的缩影。目前,位于新干县的赣中绿色粮油加工城内,已有稻米加工企业26家,大米年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园区内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超30亿元。
  大米蛋白、淀粉糖浆、婴幼儿米粉……稻谷不仅“物尽其用”,也被挖掘出更多加工潜力。
  走进位于新干县的江西永润食品有限公司化验室,只见各式各样的仪器琳琅满目。
  “公司生产车间的空气洁净度等级达到10万级,而一般外科手术的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等级为1万级。”公司负责人邓永平说,公司目前有蛋白粉、葡萄糖、米粉等6类产品,如今正在开拓中老年米粉的市场,今年上半年公司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
  清晨时分,新干县杨盛米业有限公司里就排满了快递车,前台打印快递单的滴滴声连绵不绝。
  公司负责人杨秋生说:“我们在直播间卖大米,每天要发出1.8万到2万单快递。农业是薄利行业,打响了品牌才能增加客户黏性、提高粮食利润。”
  近年来,新干县不断优化品牌建设,助力农民增收,已发展大米中国名牌1个、江西名牌2个、江西著名商标11个。今年,新干县粮油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300多万元,占全县网络零售额的60%以上。
  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新干县委书记谭晓艳表示,新干将继续彰显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市场影响,全力打造高质高效现代农业。  (本报记者熊家林)
标准之墙 规则之链 谎言之刃
起底美西方国家“低端锁定”全球南方
标准之墙 规则之链 谎言之刃

起底美西方国家“低端锁定”全球南方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中国科技企业华为本月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成为世界各大商业和科技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因美国的制裁打压,在国内市场“强势回归”的华为智能手机业务在国际市场上仍受到严重限制,全球销量远未回到制裁前的水平。
  华为的遭遇是美西方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案例。它们试图阻断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路径,将其“锁定”在产业链低端,从而维护西方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的“低端锁定”策略早在殖民时代就已开始,直至今日它们仍在花样翻新、手段迭代,阻止发展中国家向产业链高端攀登。
殖民压榨 贻害至今


  历史上,西方国家通过暴力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殖民掠夺和统治,将被殖民国家和地区控制在产业链底端,使其沦为西方宗主国的经济附庸,形成“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初级产品,宗主国生产工业品”的“中心-外围”分工体系。虽然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此后纷纷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仍有不少新建立的发展中国家难以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
  以中东地区的产油国为例,20世纪20年代起,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垄断资本控制了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为获得廉价石油,西方国家通过垄断关键炼油技术,使产油国无法开展效益更高的原油深加工,也无法建立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产油国只能出口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而西方国家则长期把持产业高附加值环节。据统计,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仍有近一半的石油炼化产能聚集于北美和欧洲。
  时至今日,西方殖民主义留下的经济秩序依然存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仍无法摆脱殖民时代的经济结构,被迫继续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地”,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
  非洲进出口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希波莱特·福法克表示,即便在独立几十年后,不少非洲国家的经济仍依靠初级产品和原料出口驱动,殖民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剥离。他表示,初级产品出口的收益低,极易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这进一步导致非洲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中被边缘化。
设置标准 阻碍升级


  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后,西方国家为维持自身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继续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设限。相较于殖民时代的暴力掠夺和直接控制,一些西方国家转而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段,其中之一是在环保等方面设置市场准入的“西方标准”,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门槛。
  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往往要从技术门槛低的工业生产环节起步,但这类生产往往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西方国家不顾自身现代化过程中高污染、高排放的历史责任,不但不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更为环保的工业化,反而设置环保门槛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曾以环保为由,实施《国际环境监查标准制度》等技术标准、推出“能源之星”“蓝色天使”等认证标志,为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西方市场筑起壁垒。
  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再度提升所谓环保门槛。它们一方面将高排放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进口其廉价产品,另一方面以高排放为由对生产端而非消费端施加“惩罚”措施。欧盟去年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从海外进口的碳密集型产品收取高额关税,英国、美国也在酝酿出台类似政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一项研究显示,“碳边境调节机制”并未显著推动全球减排,却对全球贸易产生了较明显的负面作用,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低碳转型进程。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去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非洲受“碳边境调节机制”负面影响最大,这将导致非洲对欧盟的铝出口下降13.9%,钢铁出口下降8.2%。
  分析人士指出,西方国家利用“碳关税”抢占低碳产业价值链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要么承受巨额“碳关税”带来的冲击,要么被迫高价引进西方国家的绿色技术和设备,不论哪种选择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
  欧盟理事会还于今年3月批准《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要求企业调查供应链中的所谓人权、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下属的国际经济发展项目组高级研究员乔迪·基恩指出,包括该指令在内的一系列“绿色标准”实际上将欠发达国家置于“绿色压榨”之中,仅欧盟禁售涉森林砍伐商品的法规就能使最贫穷国家的出口下降10%,并导致单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这些措施会增加贸易壁垒,由此造成的收入减少不仅会影响发展,还会阻碍最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改写政策 操弄规则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把持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发展,现有规则逐渐难以保障西方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改写游戏规则,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在知识产权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力推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谈判,施压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美国2023年1月颁布《2022年保护美国知识产权法》,扩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手段,并增强可供选择的单边制裁措施。通过这些举措,美西方试图长期维持其技术领先地位,阻止先进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阻塞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通道。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已故教授约翰·巴顿生前对媒体表示,通过知识产权规则杜绝发展中国家的模仿战略,“将彻底窄化它们实现经济起飞的选择”。
  在产业政策方面,美国为垄断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的主导权,出台大规模排他性、歧视性产业政策,破坏原有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法案的推出,都是为了确保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在全球治理层面,美西方利用自身经济优势操控相关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维护对自身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例如,镍资源大国印度尼西亚为促进国内镍产业发展,从2020年开始实施镍矿石出口禁令。欧盟就此向世贸组织起诉印尼并于2022年在专家组审理中获胜,印尼政府批评欧盟利用世贸组织规则阻碍印尼发展并提起上诉。然而因上诉机构停摆,印尼的上诉至今仍处于“冻结”状态。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之所以停摆,也是因为美国在世贸组织滥用“一票否决权”,令上诉机构新法官遴选程序提案屡屡无法通过。有分析指出,美国认为世贸组织规则不再对其有利,为避免争端解决机制作出于己不利的裁决,宁可使其瘫痪。这充分体现美国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的自私本性。美西方诸如此类架空国际规则的做法,令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国际规则下也难以维护自身发展利益。
炮制概念 抹黑挑拨


  对于在西方标准、规则限制下仍然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利用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优势,炮制概念对其污名化,并以此为由遏制打压。
  华为便是西方抹黑的受害者。该公司以良好的产品性价比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美国等西方国家见西方企业在市场规则下难以胜出,便抛出华为产品“危害国家安全”的谎言,极力阻止本国及其盟友采购华为产品,并对华为出台一系列制裁措施。
  又比如,中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破西方利用气候变化等环保议题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绿色陷阱”,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取得领先。美西方于是又给中国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称中国新能源产业“冲击”和“威胁”国际市场,并对中国相关产品征收重税。然而,就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而言,全球范围内绿色优质产能非但没有过剩,反而明显不足。据统计,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其风电、光伏产品出口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显著提升了绿色能源技术的可及性。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产能过剩”只是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的借口,是一种“明摆着的虚伪”。
  西方不仅炮制虚假概念打压发展中国家,还挑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西方国家的发展援助往往隐含政治目的,忽视基础民生服务和产业结构转型等领域,使受援国难以真正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近年来,平等、务实、互利、共赢的南南合作成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新选择。在此背景下,为继续掌控国际发展合作的主导权,西方国家炮制出种种虚假概念并大肆炒作,反复鼓吹“落后产能转移”“债务陷阱”等虚假叙事,抹黑诋毁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
  西方称中国向非洲等地转移“落后产能”,给当地造成污染。但事实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是根据对方需求“量身定制”,充分尊重对方意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中国还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新能源合作,被西方污蔑为“产能过剩”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受到发展中国家广泛欢迎。
  所谓“债务陷阱”也不过是西方操弄的“话语陷阱”。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3年国际债务报告》,非洲外债中,商业债务和多边债务占66%,而中非双边债务仅占11%。另有数据指出,当前非洲的整体外债中,多边金融机构和以西方金融机构为主的商业债权人所持债务占比近四分之三。
  分析人士指出,西方国家及其舆论炮制这些概念的目的是干扰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选择发展合作伙伴。印尼国际关系学者、萨拉斯瓦蒂研究所所长韦珍玉表示,西方通过施压胁迫、炮制谎言等手段不断在南方国家间制造分裂,就是为了“破坏南南合作,限制其发展”。
“锁定”失败 南方崛起


  尽管美西方国家采取多种手段试图阻断全球南方国家产业升级路径,但后者不可能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它们有能力、有需要也有权利向产业链中高端攀登。为摆脱美西方的“低端锁定”,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利用自身资源、人口、市场等优势,出台产业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加快技术引进,并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努力提升本国产业发展水平。
  以印尼为例,尽管在与欧盟的镍出口禁令争端中暂时受挫,印尼并未放弃对本国镍产业升级的努力。近年来,印尼政府出台政策法规鼓励外资企业在当地建设镍冶炼厂,大力开发电池、镍合金、不锈钢等产品,显著降低了对镍原矿出口的依赖。印尼官方数据显示,印尼镍衍生品的出口额已从2017年的43.1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23年的344.4亿美元。英国《国际银行家》杂志专栏作家凯里·斯普林菲尔德认为,印尼镍产业的发展升级是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提升的一个成功案例。
  如今,越来越多资源禀赋优越的全球南方国家迈出了同样的步伐:作为非洲主要黄金产地之一,布基纳法索去年年底开工建设了第一家黄金精炼厂;非洲第一大天然橡胶生产国科特迪瓦近年来大力吸引外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在推动天然橡胶大幅增产的同时,努力提升橡胶加工能力;由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组成的拉美“锂三角”加紧锂产业布局,通过创新开采技术、开设碳酸锂厂改善处理能力等手段增加锂产品附加值。
  与此同时,全球南方国家也在努力联合自强,通过深化南南合作共同提高技术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加强彼此间的经贸联系,提升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全球多边机制中加强配合,东盟、非盟、拉共体等地区组织加强对地区合作的引领,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吸引越来越多全球南方国家加入、影响力不断增强。通过南南合作,全球南方正在实现产业升级。例如,非洲进出口银行与科特迪瓦、加纳、喀麦隆等国联合开展“非洲可可倡议”,致力于可可出口从原料向可可粉等中游产品的转变,非洲进出口银行正将该倡议扩展到棉花、腰果等其他产品。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当然一员,正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方案和行动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共同繁荣。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其基础设施、商贸物流、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各方面发展;不断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框架,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封锁打压无法永远阻挡技术的传播和后发者追赶的脚步。为一己私利而压制大多数人的发展,这样的领先不可能长久;只有将自身发展与促进最广泛的人类福祉相结合,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在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全球南方日益觉醒、不断自强、团结发展的今天,美西方的“低端锁定”注定失败。
    (记者阚静文 刘赞 陶方伟)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法国新政府面临多重压力和考验
法国新政府面临多重压力和考验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法国总理巴尼耶23日与新政府成员以工作早餐形式举行首次会议。连日来,法国媒体指出,新政府既要承受左翼和极右翼的压力,又要平衡好与总统的关系,面临多重压力和考验。
  今年6、7月,法国提前举行国民议会选举,总统马克龙所倚仗的中间派失去多数席位。新一届议会中未出现绝对多数派别,左翼政党联盟“新人民阵线”、中间派政党联盟、以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为主体的极右翼阵营“三足鼎立”,兼以其他党派。三大阵营互不相让,却也无法独立掌权。
  本月5日,马克龙任命传统右翼的共和党人士巴尼耶为新总理。巴尼耶受命组建新政府,经过连日磋商,马克龙作出最终任命,于21日晚公布新一届政府成员名单,新政府包括19名部长、15名部长级代表和5名国务秘书共39名成员。
  据法国媒体梳理,上届政府7名成员得以留任,马克龙所属的复兴党、巴尼耶所属的共和党几乎平分新政府职位,只有司法部长迪迪埃·米戈被视作是左翼政党代表。
  左翼政党对此表示不满,声称将发起弹劾。左翼联盟成员“不屈法国”领导人梅朗雄批评新政府由“议会选举的失败者组成”,“既无合法性,也没有未来”。左翼联盟成员社会党第一书记富尔则表示,社会党将代表“新人民阵线”对巴尼耶政府发起弹劾。
  极右翼也对新政府表示不满。“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说,新政府未响应选民要求改变的呼声。她此前还呼吁明年再次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法国媒体指出,巴尼耶政府不仅要承受反对派的压力,还要平衡好与总统的关系。巴尼耶与马克龙分属不同党派,所在的共和党在议会中为反对党。尽管他们二人政见相似,但关系微妙。
  在法国现代政治史上,总统若失去议会多数席位、从对立阵营中任命总理时,会出现总统、总理“共治”。巴尼耶出任总理后,总统府对外回避提及“共治”。
  传统上,外交、国防属法国总统职权范畴。巴尼耶9月曾表示,总统并无“专属领域”,要和总理“分享”。话虽如此,巴尼耶政府的外交部长是上届政府负责欧洲事务的部长级代表让-诺埃尔·巴罗,上届政府国防部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也得以留任。
  分析人士认为,本届议会缺乏多数派,共和党不足以挑战马克龙的中间派阵营,不符合过去“共治”的特点。与此同时,马克龙任命多名共和党人士在巴尼耶政府出任要职,证明其需要共和党应对左翼和极右翼两大阵营。  (记者乔本孝)
    新华社巴黎9月23日电
 
湖州何以“最江南”
湖州何以“最江南”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笔墨江南金秋送爽,太湖南岸高朋满座。9月20日,在湖州遇见“最江南”——第十二届湖笔文化节在浙江湖州开幕。吴昌硕艺术传承巡回展、第四届“赵孟頫杯”全国书画邀请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书画大咖走进“东亚文化之都”等一批具有湖州味、文化味、群众味的精彩活动同步开启。湖州以笔为媒、以节会友,全方位展现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独特文化魅力和现代城市精神风貌,持续擦亮“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
一支湖笔,绘出文化新篇


  “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从古至今,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常常会折叠在“江南”两个字中,而这份对“江南”的情愫,总绕不开一支湖笔。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因发源于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而得名,制作工序多达120多道,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的赞誉。
  行走在湖州的街头,一间间颇具古韵的笔庄总会和路人不期而遇。位于吴兴区爱山街道王一品斋笔庄创立于1741年,店内湖笔的式样多达500余种,不同品类和款式的产品琳琅满目。笔庄负责人许剑锋介绍,这些年,老字号湖笔都在尝试推陈出新,通过品牌联名和跨界合作,逐步走入年轻人的视野,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湖州市经信局提供的一份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湖州湖笔在全国毛笔市场占有率约30%,其中在高档毛笔市场占有率约60%。数字的背后,离不开规划引领和法制保障。
  近年来,湖州在“湖笔+数字”“湖笔+文旅”“湖笔+文创”等融合发展上全力推进,颁布实施《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迭代升级《湖笔产业高质量传承发展若干意见》,高标准打造湖笔特色小镇、湖笔工坊等公共服务平台,还制定出台湖笔地方标准,优化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湖笔文化产业发展营造新机遇。
  在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善琏湖笔厂,笔工王晓华对这些年的变化感触良多。她介绍:“在政策的激励下,湖笔厂力行传、帮、带,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以师徒结对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人,还开设了多门研学课程,并把制笔工艺搬进了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堂。”
  截至目前,善琏镇湖笔市场主体已超过400家,围绕乡创、艺创、数创、研创、文创五大主题,以湖笔为牵引打造艺术家社区,目前湖笔从业人员接近3000人,年制笔1400万支,年销售额近8亿元,成为当地独有的特色产业。
74项民俗,晒出文化家底


  在湖州,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根据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该市全年有各类民俗节庆多达74项。
  从含山清明“轧蚕花”、郎村畲族三月三,再到长兴岕里闹婚庆、德清蚕乡逛庙会、溇港端午赛龙舟……五花八门的民俗节庆中,既有展现乡村农耕劳作、邻里故事的微观呈现,也有讲述干群团结、红色传承的情景故事,涵盖着人、乡村、时代等多重文化内涵。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来自长兴县百叶龙艺术团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节目在暖场环节精彩亮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叶龙在湖州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几年,艺术团更是凭借着演出形式、舞蹈动作、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方面的大胆创新,每年都受邀在国际舞台表演。
  为了让更多民俗“活起来、火起来”,去年初,湖州市委宣传部联合相关部门携手启动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民俗里的湖州”文化品牌打造。此后,一系列突出“四季全量、镇街全域、全民参与”的特色民俗展演活动全域开花,近两年来百余场红红火火的民俗节庆受到百姓追捧。
  在德清县乾元镇,元宵节期间举办“浙北乾龙灯会”这两年逐渐上升成为全县百姓和外地游客的“欢乐派对”,当平时静谧闲适的老街与铿锵热闹的踩街巡游相互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让许多人拍手叫绝。
  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创新过程中,湖州坚持把“民俗里的湖州”作为展现城市魅力的新窗口,软硬兼施细细琢磨留客之道、内外兼修整合资源积累口碑,并紧紧抓住民俗节庆的“溢价”特质,把一场场美美与共的民俗文化盛宴送到老百姓面前。
迈向国际,展现文化实力


  湖州文化兴盛,是一座有着5000年文明史、近2300年建制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史前文明到古代辉煌,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山水清远的自然禀赋和绵延千年的人文底蕴构筑出湖州特有的生态文化价值,赋予湖州“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瓷之源”的美丽头衔。
  湖州也是名冠江南的人文胜地,历代文化名人灿若星河。沈约、孟郊、张先、赵孟頫、吴昌硕等湖州籍人才辈出,王羲之、颜真卿、张志和、苏轼等名家在这里驻足挥毫,成就了“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誉。
  这些年,“人文新湖州”建设如火如荼,湖州持续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与之相伴随的是,全市文化业态布局加快重塑、城市文化风貌逐步更新、文艺精品力作持续突破、“宋韵湖州”品牌不断打响,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助推发展的硬支撑。
  为在广袤的山川田园间传播“文化种子”,湖州市文联创新开展“艺术乡建”赋能行动,全国首创成立“湖州文艺事业发展共同体”,联合湖州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发布浙江首个艺术乡建特色村地市级标准,招引、整合知名艺术家团队、文艺创客、文化特派员等力量入驻乡村,培育农村文艺骨干近百人,构建起跨领域、多维度的文艺服务发展新模式。
  深挖精致从容的江南韵味,湖州坚持在文化上下功夫。如今,全市65家城市书房、46家文旅驿站、103家乡村博物馆、647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遍及城乡,成为市民享受惬意生活的文化空间;精心培育打造的太湖溇港、龙之梦、云上草原、裸心堡、长颈鹿庄园等网红景点,在社交平台“圈粉”无数,成为游客竞相前往的“诗和远方”。
  湖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基地、江南文化体验中心、国际乡村度假中心、东亚文化交流江南窗口过程中,湖州正启动新一轮谋划,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朱涵)
 
西藏昌都:踏寻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浪漫
西藏昌都:踏寻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浪漫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拉萨电(记者魏冠宇 侯韶婧 沈晓朦)藏东的两条河,昂曲和扎曲在此汇聚成澎湃的澜沧江;汉代肇始的茶马古道,让西藏连通滇川等周边省份,也让各民族文化在这一枢纽交流交融,形成一座人文与自然和谐的浪漫之城——昌都。
  沿扎曲一路向北,在人口不足5000人的卡若区嘎玛乡,当地群众世代从事唐卡绘画、金属锻造、石刻等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几乎家家有工匠、户户有传人。
  强巴林寺的彩砂坛城、嘎玛寺的酥油花、康区的藏牌、卡若的火镰……35项各级非遗项目在嘎玛沟千年卡若艺术嘎玛展馆次第铺陈。
  走进嘎玛乡学德村的玉叶仓民族手工艺培养学院,伴着一阵叮叮咣咣的响声,展馆中的非遗创作就在眼前。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匠人捶打金属,把平平无奇的铜铁变成精美的火镰、藏刀;穿上康巴人的节日盛装,戴上红珊瑚和天珠串成的项链,把火镰、藏刀统统挂在腰间,拍出威武气概“爆棚”、文化元素“拉满”的风情大片。
  嘎玛大道旁的另一座小院里是非遗“巴尔玛锤揲法造像技艺”传习基地、西藏巴尔玛造像艺术有限公司的工坊,大量精细金属件捶打成形、拼接组装,形成一座座立体坛城和巨型造像。
  所谓锤揲法,是以铜片或金银板片为原料,使用铁臂、铁套、榔头、錾子等工具,敲打出浮雕纹样、各类造像、建筑装饰等,对工匠造型能力与经验要求很高。
  “除了传统造像,现在我们还同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学者调研、学生实践,我们也有机会和新锐艺术家和青年美术人才进行艺术共创,形成文创产品。”公司负责人嘎玛次仁朗加说,今年以来,小院还开起工坊民宿,迎来游客沉浸式体验西藏文化。
  截至今年9月,昌都全市类似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达39家。
  “在欧洲,意大利有佛罗伦萨这座文艺之城;在中国,昌都的嘎玛也将打造成一座美丽的藏文化文艺小镇。”嘎玛乡乡长李泽勇说,自然馈赠和文化底蕴形成的嘎玛风情,在藏东迎接全球来客。
  沿澜沧江南下,葡萄酒与温泉带来昌都的另一番风情。
  澜沧江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曲孜卡乡、木许乡形成一片干热河谷,这里19世纪中叶以来种植葡萄酿酒。如今,家家种果、户户出酒,形成“盐井葡萄酒”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芒康还是远近闻名的温泉之乡,与昌都左贡、类乌齐等县齐名。不少从云南、四川进藏的游客寻迹茶马古道,选择以温泉沐浴的仪式感开启西藏之旅。
  曲孜卡乡有深山中的温泉,数量和开发程度在芒康县居前。为推广葡萄酒产品,当地还将二者联动,打造独具特色的红酒温泉。泡着露天温泉,游客夜晚可以品河谷红酒、看星辉月明。
  在芒康,不能不吃一顿盐井加加面。这是一种用鲜汤、肉末烹煮的面,每碗只有一小口,要不断加碗才能吃饱。每加一碗,食客要在桌上加一颗石子计数。多次出差芒康的四川人平措说:“最早是用四川的面、云南的肉、本地调料制成的,极具茶马古道特色。”
  如今芒康许多面馆都有“加加面挑战赛”,主人用小碗一次次加面、食客一口口大快朵颐。
  “目前店里纪录保持在147碗。”在纳西民族乡经营果拉丛农家乐的果拉卓玛说。
 
80年!敦煌学研究迈向新高地
80年!敦煌学研究迈向新高地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兰州9月23日电(记者张玉洁 何问)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处大漠戈壁中的敦煌研究院,管理着地跨1500余公里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3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成为我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机构。
  23日,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活动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新老学者齐聚一堂,共忆该院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在新中国建设中成长、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壮大、在新征程中腾飞的发展历程,共同探讨加强敦煌学研究,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敦煌为何价值独具?
  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莫高窟营建不绝。史书古籍可能散佚,但莫高窟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却是千年历史的真实反映。这里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
  更重要的是,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
  以史为鉴,更能感受到文化随国运起伏。
  汉王朝经营西域,“凿空”丝路,大国梦起,“敦煌郡”便设于此时。隋唐盛世,敦煌成为“丝路咽喉”,商贾云集、文化繁盛。明清时期,家国飘摇,莫高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
  此后,敦煌文物事业又何以快速发展?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仁人志士来到大漠、初创基业。195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甘肃省将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敦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目前,在壁画彩塑保护、岩体加固、夯土建筑保护等文物保护领域,敦煌研究院的理念技术已处于全国最高、全球领先水平。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遗书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敦煌学是当今一门国际性显学,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国不少学者都在从事敦煌学研究。研究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仅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而且借助新技术,让敦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世界各地,仅“云游敦煌”小程序的累计访问量就超10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80载不懈奋斗,敦煌研究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依托单位。
  面对国家重视,一代代莫高窟人扎根大漠、潜心治学,没有辜负重托。
  住土屋土炕、用土桌土凳、爬“蜈蚣梯”进入洞窟、靠镜面折射借光临摹壁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回忆起1962年初到敦煌的情景。“我观察到,前辈们安静乐观地工作,没有一人愁眉苦脸。我很不理解,但又钦佩之至。前辈虽身居大漠,但志存高远,因此板凳能坐十年冷,这是一种以艰苦求卓绝的精神。”
  樊锦诗表示,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
  除了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3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敦煌研究院还管理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千佛洞、榆林窟、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弘扬、管理等方面的“敦煌经验”经复制推广,正在让丝路沿线更多文化遗产受益。
  纳入敦煌研究院管理后,麦积山石窟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如出版了《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等成果、加快了文物数字化步伐。
  “潜心为国护宝,我们永远在路上。”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说。
  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展望未来,敦煌研究院继续向着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迈进。
 
为孔子演乐的台湾孩子们
为孔子演乐的台湾孩子们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身穿红T恤的少年们抱着龙笛、笙、箫、古琴等传统乐器,沿着教练划定的路线安静肃穆地退场。一声“礼成”,台北孔庙的乐生们完成了1个多小时的祭孔典礼综合排练。
  院子里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少男少女们躲开院子里炎热的阳光,分散到走廊的阴影里,有的聊着天,有的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自九月开学,他们每周六上午都在孔庙大成殿的广场上排练,此前近一年里,不仅每周固定学习乐器演奏,还进行了1周的寒假冬训和5周的暑假夏训。
  9月28日清晨,他们将穿上深红色的长袍,戴起黑色的进贤冠,迎来人生第一场祭孔典礼的演出。
  台北孔庙的孔子诞辰释奠典礼遵循“三献古礼”。设有正献官、奉祀官、分献官,去年由台北市市长蒋万安担任正献官、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担任奉祀官。陪同祭祀的执事人员统称为“礼生”,由孔庙所在地大龙峒德高望重的人士和附近明伦高中的学生担任;“乐生”负责演奏典礼中各种雅乐,主要由重庆中学的初中生担任;“佾生”选自大龙小学,担任佾舞演出。
  “我姐姐也是乐生,她是唱歌的。受她的启发,我也想尝试一下。”今年9月上初二的谢雅涵说,在此之前她完全没有民族乐器的演奏基础。过去一年,她每周三课后用来练习箫,要达到祭孔典礼演出的标准,需要学习近10段箫曲。
  祭孔典礼上演奏的音乐以明洪武年间的“大成乐章”为基础,歌词则取自宋代,演奏的乐器多达21种。谢雅涵的同学施钦耀在乐队里演奏“搏拊”,一种形如双面小鼓的打击乐器,如今即便在民乐团里也很少见。
  “我从小就学习小提琴等乐器,知道参加乐生训练能学习到传统的演奏乐器,我就立刻报名参加了。”施钦耀说。
  谈起演奏搏拊的难点,他说:“搏拊的节奏很平,没有太多起伏,要求我从身体到手都要稳。”他时常在家无实物模拟演奏,也试着用纸板做成类似的样子在家练习。
  暑假的训练尤其艰苦,从七月到八月初,每周一到周五上午,除了乐器演奏,每天还要在炎炎夏日下像军训一般站桩90分钟。如此体能训练才能保证祭孔典礼时能完成全程演奏。
  乐生基本从初一新生中选拔,初二开学完成祭孔典礼的演出之后,多数人就结束了这段难得的课外经历。
  在台北孔庙担任了37年乐长的孙瑞金说:“每年秋天,我都送走一批学生,又迎来新一届的乐生,算起来至少训练了3000个孩子。”
  对比他刚刚担任乐长时训练的乐生,孙瑞金深感时代之变迁。“过去,孔子在台湾人的生活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生心目中是备受尊重的圣贤,然而,今天的孩子就不一定这么认为了。”
  和他们的父辈相比,谢雅涵和她的同学们接受着不一样的教育。他们的地理课和历史课都从台湾讲起,“长江黄河”和“炎黄子孙”不再是课本的中心。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比例也大幅下降。
  尽管如此,这些孩子们对孔子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是一个聪明的人。”“我们在课本中读到他,乐生所学的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我试图把孔子还原成一位更加有趣亲和的人,而不是严肃的老头子,让学生们觉得更好理解更好接近。”孙瑞金说。
  乐生的经历也为这些台湾少年们打开联结传统的一扇门。“有位打鼓的乐生,染着金发,很时髦,没想到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学了古琴专业。”孙瑞金说。
  年事渐长的孙瑞金找到了接班人,已经参与祭孔大典10年的助教有望继任。“希望祭孔雅乐和儒学传统都能在台湾继续。”
  明年的祭孔典礼原则上应该由谢雅涵的学弟学妹来演出,但是有兴趣的前任乐生也可以申请参加。谢雅涵非常坚定地说:“我明年一定会申请。”
(记者傅双琪 王承昊)
新华社台北9月23日电
 
美国青少年在千户苗寨感受中国多彩民族文化
美国青少年在千户苗寨感受中国多彩民族文化

( 2024-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走进西江千户苗寨,美国青年特雷顿·亚瑟·威尔伯几乎没放下过相机。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雕梁画栋的风雨桥、服饰多彩的苗族人……镜头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人和物让这位初次到访中国的美国青年印象深刻。
  “依山而建的木楼就像一层一层叠挂在山上,美得难以置信。”威尔伯说,当地苗族村民精美的服饰独一无二,简直是艺术品。
  近日,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来自美国华盛顿州林肯中学、华盛顿州体育场中学等多所学校的80名师生参加由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组织的美国青少年“青春同行”华盛顿州代表团到访中国贵州。
  作为这次美国青少年到中国交流的首站,西江千户苗寨以其独有的淳朴和热情迎接着这群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师生。据了解,这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居住着1400多户6000多人,几乎全都是苗族。
  在美丽西江表演场里,悠扬的苗族古歌、神秘的祭鼓仪式、欢快的苗族木鼓舞……一个接一个的特色苗族歌舞表演,让现场的美国师生忍不住跟着音乐摆动。
  “苗族喜欢唱歌跳舞,这和我了解到的美国一些部落一样,而且大家都很愿意分享本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曾就读于美国埃德蒙兹高中的克莱顿·威廉姆·谢尔顿说,这些充满精神内涵的民族艺术,非常治愈人心。
  群山环绕的西江千户苗寨,犹如一个苗族文化活态传承的“露天博物馆”。时下正值稻谷成熟的秋日,苗寨的梯田从山脚延伸至山腰,金黄一片。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勤劳的苗族人收割稻谷,宛如一幅苗乡秋收图。
  眼前的农耕景象,深深地印刻在来自美国华盛顿州林肯中学学生阿里安娜·鲁亚·罗德里格斯的心里。“看着苗族人在田里劳动,我感觉生活在中国的不同民族都是这样勤劳,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罗德里格斯说。
  从民族艺术到农耕文化,西江千户苗寨随处可见的多样民族文化形态,让行走其中的美国青少年们不得不惊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彩。
  文化绵延千年不绝,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妇女李文芳在家里打造了以其苗名“阿幼”命名的家庭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做工精美的苗族刺绣、织布耕田的木制器具,展示苗族传统技艺与文化。
  目前,“阿幼博物馆”成为人们游览苗寨的网红打卡地,也是此次到访的美国青年活动的地点之一。“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是每一个苗族人的责任。希望更多外国青年能通过观看文化展览、体验非遗技艺更深切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李文芳说。  (记者骆飞 袁睿)新华社贵阳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