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特稿

05版:各地

06版:经济

07版:文化

08版:读城

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引领探月工程纪实
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引领探月工程纪实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吴晶 温竞华 宋晨)千年华夏飞天梦,廿载嫦娥揽月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引领下,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屡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卓越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对接续实施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作出战略擘画,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指明方向,推动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历史性跨越


  2024年6月25日下午,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湛蓝的天幕下,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缓缓降落——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月背样品到家了!
  完成历时53天的太空之旅,嫦娥六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美国《纽约时报》载文称,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样本,可能为研究月球和地球的起源提供线索,这是中国探月计划的最新成果,显示出中国航天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标志着中国一系列探月任务的又一次胜利。
  自2004年启动实施,中国探月工程步步衔接、接续跨越、连战连捷: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2010年至2012年,嫦娥二号实现对月球的高精度测绘、日地拉格朗日L2点科学探测和图塔蒂斯小行星飞掠探测;
  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
  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巡视探测;
  2020年,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采集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2024年,嫦娥六号带回人类首份1935.3克珍贵月球背面月壤……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对接续实施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作出战略擘画,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指明方向,推动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历史性跨越——
  “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
  ……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始终难忘那一幕:2013年12月15日深夜,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彼时,远在地球38万公里之外,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区域,“玉兔”号月球车安全驶离着陆器到达月面。23时45分,经过地面数据接收和处理,飞控大厅大屏幕上显示出“玉兔”号月球车的清晰图像,一面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习近平总书记聚精会神地观看、聆听,同大家一起鼓掌,还来到科研人员中间,同大家一一握手,致以问候。”吴伟仁回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会见任务参研参试人员,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慰问,对中国探月工程提出期望和要求。
  “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2021年2月2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暖意融融。习近平总书记同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合影,在他身边就座的是年逾九旬的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和年逾八旬的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
  一张张照片,定格笑容;一次次嘱托,鼓舞人心。
  “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
  “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要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探月“朋友圈”不断扩大。
  嫦娥六号搭载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4台国际科学载荷;嫦娥七号任务已遴选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今年5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司长霍拉-迈尼在实地观摩嫦娥六号发射后,对中国探月航天器搭载各国载荷所体现的国际合作精神表示赞赏,期待中国为人类外空探索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时表示,中方欢迎各方“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合作。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和40余个国际机构与中国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动航天技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新时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指挥、周密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国探月工程勇攀世界航天科技新高峰,开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


  千百年来,人类望月抒怀,看到的只是月亮的正面。月亮始终背对我们的那一面,神秘而古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世界100多次月球探测,实现10次月球正面采样返回。
  鲜有涉足的月背蕴藏未知,充满挑战。美国布朗大学学者詹姆斯·黑德曾感叹,如果没有从月背带回的样本,科学家们就无法彻底了解月球作为一个完整天体的情况。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指挥、周密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国探月工程勇攀世界航天科技新高峰,开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
  2019年1月,嫦娥四号突破月背着陆这一世界难题。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北半球成功采回迄今研究发现的“最年轻”月壤。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带回人类第一份月背样品。
  “我们敢为人先,凭的是什么?”嫦娥五号、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感慨不已:“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没有新型举国体制支撑,中国探月工程历时17年的‘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就不可能如期完成。”
  “刚立项的时候,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借鉴,要在一张白纸上构建自己的系统难度巨大。”主持我国月球探测运载火箭选型论证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坦言。
  从建设着陆起飞试验场等大型试验设施到建成深空数据接收站、样品存储中心和可与美欧比肩的全球深空测控网,从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到建设低纬度海南文昌发射场……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国上下一盘棋。
  政府、军队、科研机构、企业协同推进,工程总体和探测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与回收、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集成一体。单是把其中任何一个系统拿出来,都可谓“万人一杆枪”。
  20年来,这样一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工程,相继突破地月转移轨道设计、月面软着陆、月面起飞上升、月轨交会对接、高速再入返回等关键技术,推动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创下了“指标不降、进度不拖、经费不涨、超额完成任务”的中国奇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探月工程加快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勇气和力量,磨砺于奋斗。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的感召,凝聚起数千家单位、几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培养了一大批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探月逐梦者。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推倒重来。为了适应新的任务要求,嫦娥六号研制人员在嫦娥五号基础上开展大量适配和优化设计,“把方案做到极致”,“不允许有一颗螺丝钉的闪失”。
  从未想过放弃,因为难忘习近平总书记的语重情深——
  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列举“嫦娥五号”等科学探测实现的重大突破。
  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勉励大家“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
  架起地月新“鹊桥”,实现月背“精彩一落”,“挖宝”主打“快稳准”,月背起飞“三步走”,月背珍宝搭上“回家专车”……
  嫦娥六号实现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三大技术突破,开展了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最终成就一场精彩绝伦的宇宙接力。
  “你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发来贺电,让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振奋不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中国探月工程步履坚实、阔步向前!”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探月工程正在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华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镌刻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史册上


  7月下旬,泰国诗丽吉王后国家会议中心,来自中国的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吸引络绎不绝的观众。
  77岁的曼谷市民威集达一边认真阅读有关中国探月工程和月壤采集过程的科普介绍,一边连连说着“惊奇”。
  中国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向全世界展开真诚怀抱,“嫦娥石”、月壤中分子水等的发现深化着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
  今非昔比,沧桑巨变。
  中国探月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难忘,1978年5月,美国送给中国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国家决定一半用于科研、一半向公众展出。“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能有一块中国自己采回来的月壤。”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内蒙古四子王旗,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眼含热泪——他就是主持提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方案的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
  “我一定要亲自接嫦娥五号回家,这是我们对祖国的承诺。”栾恩杰说。
  月宫探宝,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的浪漫追求,更是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程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
  抚今追昔,豪情满怀。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的孙家栋院士和大家激动相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软着陆时,叶培建院士与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双手紧握;“胖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经历失败到成功发射天问一号、嫦娥五号,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院士和团队成员伫立良久、凝望苍穹……
  秉持着“一定能,一定行”的理想信念,一代代航天科研工作者顽强拼搏,奉献牺牲!
  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后,作为备份的嫦娥四号是重复前者,再次着陆月球正面;还是勇闯月背,挺进科学探索“无人区”?
  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应该赋予嫦娥四号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功能,探索此前从未有人类探测器到达的月球背面!
  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提出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十六字探月精神。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说,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已成为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澎湃动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常常回响在孙泽洲耳畔。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孙泽洲等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交流。
  从34岁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到38岁被任命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再到如今担任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始终以这句话与团队的年轻人共勉:“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
  曾经承担嫦娥六号轨道器总装任务的“90后”技术负责人陈文成和“95后”徒弟顾伟德已将“争分夺秒的时间表”纳入“中国探月的任务书”——
  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开展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技术验证;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探月梦感召着新时代的奋进者。今年9月1日,全国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玄武岩“织就”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展开的画面,让同学们“燃起来”。
  “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熊宇凡说。
  梦想的高度,决定着前行的速度。
  对于前无古人的中国探月,有多少星辰大海,就有多少百折不挠。
  对于矢志复兴的中华儿女,有多少困难、挑战,就有多少激情和力量!
  “希望你们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梦想召唤,使命催征。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探月工程正在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华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镌刻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史册上!
 
以优质增量为全局担当
江苏经济发展扫描
以优质增量为全局担当
 
江苏经济发展扫描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南京9月22日电(记者陈刚 朱程 杨绍功)金风乍起,江水扬波。长江入海口,太仓港集装箱码头货轮24小时进出不停。前8月,江苏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挖掘一切增长潜能,今年以来,江苏铆足力气抓产业、扩投资、促消费,上半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占比超过十分之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量、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等多项指标全国领先,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积极发挥挑大梁作用。
  筑链强基,挺起制造“硬脊梁”


  今年以来,江苏省安排的450个省级重大项目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近半;1至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位居东部各省前列。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正着力促进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
  峰飞航空科技昆山基地,可载5人、时速可达200公里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正加速量产。“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无人机全产业链,正在当地初步形成闭环。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南京江北新区,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项目开工,预估年产值可达230亿元,一个从石油原料到终端产品的日化新材料产业集群有望崛起。
  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带来产业新增长点。今年1至7月,江苏电子、铁路船舶航空航天、金属制品、化学纤维等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江苏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江苏正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常州,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区正加紧建设,这家全球规模领先的重组胶原蛋白制造商,正探索器官修复、组织再生等领域产品新应用。
  科技与产业融合聚变。上半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50%;7月,江苏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远高于全国规上工业增幅。
  科技创新期待耐心资本,江苏组建总规模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为产业发展筑底;从产业需求提炼科研问题,江苏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锚定产业发展尖端环节、关键主体、紧缺要素,江苏千方百计创造有利条件,以政策支撑的确定性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释放潜力,开掘消费新空间


  品《声声慢》,吃淮扬菜,游瘦西湖……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国内外游客体验江南魅力的脚步从未停歇。
  今年以来,江苏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前8月实现社零总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全国增速。
  场景上新,激发消费活力。
  在常州,茅山越野跑、露天音乐会等活动推陈出新;在无锡宜兴,非遗技艺融入老街旧巷……人文与经济共舞、文体商旅融合,江苏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正转化为典型消费场景。今年以来,“苏新消费·春惠江苏”“苏新消费·夏夜生活”等活动接连不断。1至8月,江苏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4202.39亿元,同比增长21.7%。
  “以旧换新”,释放消费潜力。
  买家电补贴成交价格的15%,新能源车最高补贴1.8万元,农机报废补贴标准提高50%……江苏出台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促进消费及经济增长。
  蓄势腾飞,拓展“未来消费”。
  前不久,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公布,江苏上榜城市居多,南京、苏州、无锡三地入围,无人小巴、无人出租车等消费场景加速走近大众。
  “以苏州为中心,我们已布局100多个飞行保障服务点。”若航工业集团主席吕勇说,随着集团执飞的国内首条跨省“飞的”上线,未来将有更多低空消费场景走进现实。
激发活力,外资外贸显韧性


  快速通关,生物医药“白名单”为药品研发赢得“黄金时间”;一键直达,“政策计算器”为企业精准匹配最新优惠政策……挂牌五周年的江苏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探索形成近4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江苏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TüV莱茵长三角运营中心全面启用,罗氏诊断在华最大单笔投资项目落地……上半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131.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8.7%。
  引进来、走出去、强平台。在苏州,全球招商大会吸引429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会,总投资3719.5亿元的367个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领域。在盐城,零碳产业园国际合作交流会,签约总投资超200亿元的27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11个。
  外贸实现快增长。南京海关最新统计,江苏前8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全国12.8%,增速高于全国。其中,一般贸易占比近六成,民营企业增长1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增长12.3%。
  对外投资合作多点开花。每天清晨,约3万人的上班队伍,让红豆集团联合中柬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柬埔寨西港特区车水马龙。目前,江苏已在5个国家建有6家境外园区,入区企业360家,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6万多个。
  江苏上半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692个,同比增长22.3%;中方实际投资额3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2%。
  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陈涛表示,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江苏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锤炼“看家本领”、筑牢竞争优势,江苏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勇挑大梁。
 
佛山:文成武德自强心
佛山:文成武德自强心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广州9月21日电(记者陈凯星 叶前 邓瑞璇)这里是传统农耕文明代表之一,桑基鱼塘成为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
  这里是岭南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流淌着匠人情怀的制造之都;
  ……
  这里是佛山。南风古灶里数百年不熄的窑火,映照着城市文化的活态传承;“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竞渡龙舟,承载着人们勇立潮头的争先精神。
  文成武德,千百年来铸就了佛山人的精神风骨。历史大浪淘沙中积淀下的深厚底蕴,城市血脉中流淌着的自强不息,让岭南文脉弦歌不辍。
岭南风华 古兴今盛


  入秋,西樵山下,一树树苍翠的桑叶随着微风摆动。
  桑林嵌套着池塘,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就是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塘农业系统。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网纵横、湖库密布,交通八达,物产丰饶,孕育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桑基鱼塘文化。
  充沛的雨水和低洼的地势,使得这里的稻田极易内涝,而佛山人,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数百年前,桑茂、蚕壮、鱼肥——独到的生活智慧解决了人们的温饱。如今,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佛山探索基塘农业更新的发展途径,向绿色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观光等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身入佛山古韵浓。佛山向称“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这里自古学风浓厚,明清时期湛若水、霍韬、方献夫等士大夫在西樵山上兴办书院,才俊辈出。而今西樵山下,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以农文旅融合向四方游客展示珠三角农耕文明与岭南文化,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和谐共生。
  物阜民丰孕育着佛山独特的人文气质,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在佛山愈加多姿多彩。
  佛山顺德是粤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桑拿鸡、毋米粥……一个个让人闻之生津的名菜小吃,使顺德佳誉远扬。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别称凤城的顺德,也是‘中国厨师之乡’。”顺德厨师协会会长连庚明说,顺德美食闻名中外,背后是岭南水乡物产丰富的资源特色,是代代相传的“不鲜不食、不时不食”饮食文化,也是佛山人对生活精雕细琢的热爱。
  “落花满天蔽月光……”一曲《帝女花》,缭绕在岭南大街小巷、公园茶馆。有“南国红豆”美誉的粤剧在佛山发源。如今,粤剧不只是长辈的爱好,还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孕育出一批“小戏迷”。“在佛山的50所粤剧特色学校里,学生们从入学就开始学习粤剧。这在校园中营造了良好的粤剧传承氛围。”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说。
  “行通济,冇闭翳。”数百年前,每逢元宵节,佛山家家户户都要手持生菜、风车、风铃走过古通济桥。今日,“行通济”这一民俗依然传承,并生发出举办公益活动弘扬善心善行的新意。
  学术、艺术、建筑、美食……百花齐放、美美与共,岭南风华续写着新的时代篇章。
  保留着青石板、镬耳屋的岭南老街,已蝶变成广府文化与现代风貌并存的人气步行街岭南天地。游客可在此品美食、赏粤剧,感受城市魅力。“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相得益彰,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共同推动岭南文化焕新。”岭南天地总经理陈纯说。
文化铸城 潮头争先


  “一!二!三!”当清晨的阳光刚拂过岭南大地,佛山鸿胜纪念馆已传来稚嫩有力的习武声。十几名小朋友跟随佛山蔡李佛拳市级非遗传承人李伟峰,一招一式全神贯注。
  从黄飞鸿、叶问到李小龙,一代代武术宗师早已成为佛山功夫的代名词。作为南派武术的发源地之一,佛山功夫文化源远流长,并与当地数百年来的忠义文化一脉相承。佛山武者,自强不息、抗御外辱,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文化传承,不仅在技艺的传递,更重在精神的延续。从小深受功夫文化熏陶,如今,李伟峰辞掉高薪工作专心做蔡李佛拳传承人,在多所大中小学义务担任教练。“想让佛山功夫文化和家国情怀流淌在更多青年人的血脉中。”他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近年来,佛山提出要激活功夫文化、忠义文化在内的“十大传统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武术之城”是佛山闪亮的文化品牌,也是推动“体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契机。国际咏春拳大赛、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嘉年华、南海武术大赛等赛事活动在佛山举办,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云集。
  如今,佛山武术人口规模有30余万人,可以说每30人中就有一个人习武。佛山武术也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传播到海外176个国家和地区。
  秉忠义之魂,立潮头而争先。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佛山的城市精神,也不断涵养着这座城市的崭新气质。
  “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烧灯。”
  700多年前的一个元宵夜,爱国诗人文天祥在佛山南海观看当地人龙舟竞赛后,写下这样的诗句。
  今年的端午节,一年一度的水上“速度与激情”再次上演:40多名龙舟手操纵着25米长的龙舟,在仅有几米宽的S形水道中飞速前行。被称为“水上F1”的叠滘龙舟,屡屡登上短视频平台热榜,吸引大量观众。
  为了让“流量”变“留量”,佛山顺势推出了“龙船+研学”“龙船+文创”“龙船+节庆”等系列活动,“龙船+”正在成为一项全新的文旅融合项目。
  弘扬忠义文化、激活龙舟项目……佛山开始找到打开城市文化宝藏的密码。在起源地佛山,醒狮从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发展为如今紧张激烈的现代竞技比赛;穿越五百多年历史烟云,传统的佛山秋色巡游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融合,让古老非遗“潮”起来……
  2023年,佛山全市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60%;2024年以来,两项指标同样实现快速增长。
  在岭南水乡狭窄而蜿蜒的河道,充满拼搏精神的佛山人,正在闯入新的“文化赛道”。
实干兴业 制造向新


  在石湾古镇,一条长34.4米的窑炉蜿蜒而下,宛如游龙。窑火烈烈,从500多年前一直烧到了今天。
  这是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上连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被誉为“陶瓷活化石”。这里也是中国现代建筑陶瓷工业化的起点——我国第一条陶瓷生产线、第一片抛光砖,都源于此。
  古灶见证了石湾千年陶瓷文化的辉煌,也见证了佛山制造之都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佛山就以制造业著称。通过密布的水网串联起内地与海洋,佛山发展制造业与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明清时期,佛山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镇。广东历史学研究者蒋祖缘介绍,明清时期佛山是珠三角的冶铸中心,因产品工艺精湛、质量上乘,还被朝廷选为军器生产基地。
  烈火熊熊、铁声铿铿。在辛勤实干的佛山人手下,曾经佛山冶铸、制陶、织造等产品行销四海。
  如今“佛山制造”依然深度服务着人们的生活,一脉相承的背后,是一代代佛山人勤奋不懈、精益求精的匠心实干精神。
  “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强调。
  赓续几百年来的工业文脉,新时代的佛山人依然秉持务实进取、勇于创新的信念,续写“佛山制造”的新传奇。
  面积仅92平方公里的水乡小镇北滘,汇集了近200家规模以上家电企业,这里每年家用电器产量超过2亿件。
  2023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广东首个“工业3万亿元”地级市。佛山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业强市、制造之都,是佛山永不褪色的标签。当前,佛山正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借助AI和自动化,企业单条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5.2万瓶酱油;传统机床业务转向高端数控“新赛道”;工厂里5G+工业互联网全覆盖……数字化、智能化正在为佛山制造带来新的变革。
  历遍浮世忆佛山,千年古镇的文脉依然绵延。如今,这座“能打之城”正是当打之年。
 
为建设大美新疆拼搏进取、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新疆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办七十周年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凝聚奋进力量
为建设大美新疆拼搏进取、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新疆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办七十周年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凝聚奋进力量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今年是中央党校新疆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办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努力把新疆班办得更有质量、更有成效,为新疆培养造就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加强新疆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木塔力甫·艾力曾两次在新疆班学习,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70年来,在新疆班‘精心滴灌’的培养下,一大批毕业学员历经淬炼,成长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骨干力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木塔力甫·艾力说,自己将始终牢记在新疆班的所学所获,不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各族群众的实践本领,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贡献力量。
  “70年来,新疆班始终伴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步伐前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培养出一批对党忠诚老实、理论功底扎实、政策把握到位、矢志为民造福的优秀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班70年历程的高度肯定,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高红妮更加明确了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能够来到新疆班学习,机会宝贵、使命光荣。”高红妮说,自己将时刻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新疆干部培训工作办公室主任、组织员刘君栩来说,三年的援疆经历让他与新疆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更体会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作为组织员,既要提升学员管理水平,也要全心全意为学员做好服务。”刘君栩说,要结合新疆班学员特点和学习需求,一方面引导学员自觉加强理论武装、提升理论修养、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班全过程,切实引导广大学员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扣新疆干部队伍特点和工作实际所需,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明确了目标导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秘书长、培训部主任王洋表示,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新时代民族地区好干部的标准,加强对新疆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治疆方略课程体系,加强党性锻炼和专业训练,全面提高新疆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班全过程”,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王煦更加明晰了今后教学的重点。
  “我将从不断深化理论认识、夯实学理基础、深入了解新疆区情等方面入手,将重要指示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作为一名多年为新疆班授课的教师,王煦表示,将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帮助学员充分理解党的创新理论,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程、植根学员心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项松林更加感受到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有利于用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学。”项松林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结合研究、调研经历,加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等课题研究,更好地满足学员学习、工作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新疆班教学质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处长谭清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进一步完善组织调训机制,积极配合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为办好新疆班提供有力保障,真正把各领域各行业的优秀年轻干部选出来、送出去,引导他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中当先锋、作表率,努力将新疆班打造成为教育培训各民族优秀干部的重要载体、特色品牌。
  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疆迎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作为长期坚守在一线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文物保护的党员干部,吾甫尔·库尔班对此感触很深。
  “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文保方面业务能力,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务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吾甫尔·库尔班表示,将进一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物保护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在建设美丽新疆过程中不负自己的使命担当。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刘国中出席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
刘国中出席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郑州9月2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22日在河南兰考出席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激励振奋亿万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干劲信心,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基础。
  刘国中现场参观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果展以及优质农产品、乡村工匠技能等展示,与农民群众共庆丰收。
  刘国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七年向全国广大农民和“三农”战线同志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充分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群众的亲切关怀。今年以来,广大农民和各级干部辛勤努力,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全年粮食丰收在望,成绩来之不易。当前正值秋粮收获季节,要毫不放松落实好田管措施,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奋力夺取秋粮丰收。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刘国中还实地调研了秋粮收获、田间管理等情况。
 
陆海空天,丰收同庆!
陆海空天,丰收同庆!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王立彬)9月22日,秋分,我国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饶的国土,收获的人民!昼夜平分,秋高气爽;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田垄间,稻香菜鲜;山林中,禽欢果美;草原上,牛壮羊肥;江海里,鱼游虾跃,到处都是金秋丰收的甘美气息。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
  今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全国夏粮喜获丰收,增产72.5亿斤,达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早稻总产量563.5亿斤,连续4年在560亿斤以上。截至8月底,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夏粮超6000万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左右。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正常,夺取丰收有基础有条件。
  全国粮食生产呈现新气象。南方“鱼米之乡”流失优质耕地复耕,“北粮南运”加剧局面被遏制,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担子一起扛”,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努力让农民满意、农村得利、农业受益,大国粮仓稳根基。
  一蔬一饭,一餐一饮,蕴藏着14亿多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端稳“中国饭碗”有信心、底气更足。
  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绿水青山,“丰”光无限。山水林田湖草沙,因用心呵护而美丽,因汗水浇灌而丰盈。解决吃饭问题,不只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森林“四库”在丰收。
  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28万亿元,实现以经济林为主的“森林食物”产量2.26亿吨,其中,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950.1万吨。
  草原在丰收。
  对牧民来说,牧草丰收,越冬无忧,牲畜夏季长膘、秋季满膘,有了丰富资源。打贮草期的内蒙古大草原,打草机械与牧民们身影交织,形成一幅草原秋收图。我国草原面积位居全球第一位,全国天然草原面积39.68亿亩。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大食物观下,种草也是种粮。据有关部门统计,若对北方2亿亩退化天然草地进行补播改良,在6亿亩重度沙化盐碱化草地建立高产人工草地,每年可增加4000万吨饲草供应,相当于节约850万吨饲料粮。
  大海也在丰收。
  经过4个半月伏季休渔,9月20日东海全面开渔。宁波奉化区莼湖街道桐照码头,上午8时许,汽笛长鸣、彩烟齐放,近千艘渔船扬帆起航,奔向碧波万顷的大海。每年夏季,我国多个海域都有2至3月不等的休渔期。浙江的梭子蟹、海南的扇贝、辽宁的鲍鱼……9月起,各地纷纷传来了海产丰收的捷报,耕海牧渔,漫长等待与护渔,不会被辜负。
  “藏粮于技”,这是科技的丰收。
  50公斤重的南瓜,3米多高的芝麻,长约1米的葫芦……金秋时节,山东菏泽的航天育种基地内硕果累累。泥土中的一粒粒种子,紧连着载人飞船、返回式卫星、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国之重器”。具备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极洁净、超低温等极端条件的太空“超级实验室”育种,提高了产量、提升了质量,在各地大规模种植推广,饱满了农民钱袋子。
  在山东,最新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山东财金“海上粮仓壹号”,年产三文鱼可达1000吨;在广东,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自升式桁架类网箱,发展海水种业,挖掘深远海养殖潜力品种……水产业为我国城乡居民提供了30%的优质动物蛋白,百姓餐桌水产品77%来自水产养殖。特别是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彰显了远海养殖的科技含金量。
  “丰”景来之不易。从南方到北方,从陆地到海洋,处处洋溢着大食物观实践的激情,让大国粮仓更丰盈,人民生活更幸福。
  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在同自然灾害的顽强拼博中,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不断展现魅力和风采。赓续农耕文明,我们都是播种者、耕耘者、收获者。
  中国农民丰收节属于中国农民,属于所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八个字说到了农民心坎里。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亿万农民群众喜爱的新节日。各地因地制宜、节俭热烈地展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场景,农民的节日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丰收季”。
  可感可及、得到实惠来自农业增效益。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须臾难离。当前农民群众关心的是扎实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法要求,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也给农业增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可感可及、得到实惠来自农民增收入。各地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广辟增收门路,多措并举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农业科技是利器。藏粮于技能让农业激发新产能,也让农民不断拓宽致富路。
  可感可及、得到实惠来自农村增活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需要积累点滴之功,不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农村的活力也来自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更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农者,天下之本。丰收节里话重农强农惠农富农,就是要保持重农强农的基调不变、惠农富农的力度不减,切实增加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感,让“丰收季”成为“欢乐季”。
  (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大河永续奔流的密码
大河永续奔流的密码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大河浩荡奔流,一路千折百转,带着高原黄沙沉积出平原,切割出峡谷,灌溉起沃野,最终在此汇入茫茫渤海。
  很难想象,眼前这条雄浑壮美的母亲河,曾饱受断流之苦。据统计,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中,黄河有22年发生断流,给沿线地区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断流严重时,老百姓可以在河床上徒步走到对岸去,一点水都没有。”走访黄河河南段时,开封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潘佳良告诉记者。
  黄河宁,天下平。让黄河重现“奔流到海不复回”成了彼时的当务之急。根据国务院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自1999年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域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省(区)负责配水用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
  如今,数字化、智慧化管理系统已经是水量统一调度的重要手段。记者在黄委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大厅看到,沿黄省区及黄河干流重要水库、水文站的实时水位信息,干流沿线涵、闸的取用水情况,都在一整面墙的电子屏幕上得以显示。
  “通过开发黄河干流实时调度、典型灌区需水预测等专业模型,我们可以对黄河水资源情况进行更精细的监测和管理。”黄委水资源局水调处干部王伟禄介绍。得益于水量统一调度,黄河实现了自1999年以来连续25年不断流。
  大河浩荡,润泽四方。但由于水沙关系失调,下游河道淤积,地上“悬河”曾严重影响着滩区和堤防安全。实施调水调沙,是破解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和洪水风险相伴难题的一个关键举措。
  坐落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治理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调水调沙时闸门开启,黄河之水便如万马奔腾,倾泻而出。
  “通过大流量下泄,把水库、河道里的泥沙冲入大海,有助于加强防洪能力,保障下游安全。”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量调度处处长李鹏说。据监测,通过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河床有明显下降,行洪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得益于河畅其流,大河之洲也迎来了生态跃变。
  在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一片茂密的芦苇丛中,记者看到不时有鸟儿或振翅飞出,或在水面盘旋。“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补水,在此落脚的鸟类越来越多,这里被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
  据了解,近5年,黄委年均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水超2亿立方米,湿地生态得到有效改善。保护区的鸟类目前增加到了373种,数量达600多万只。
  大河奔流永向前。未来,黄河必将书写更多生态之美,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记者黄韬铭)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传承,为了更好地出发
公安机关赓续光荣传统奋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
传承,为了更好地出发

公安机关赓续光荣传统奋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人民公安从哪里来?诞生于红色革命根据地,脱胎于人民军队,这支光荣的队伍在薪火相传中走来……忠诚、为民恰似一粒火种,成为一代代公安民警砥砺前行的动力。
  在江西瑞金市叶坪革命旧址群,有一栋客家建筑,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最早的办公场所,也是公安部的前身。
  “我刚入警的时候,就来过这里参观学习。”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瑞金市公安局沙洲坝派出所教导员徐东华说,人民公安的红色历史让他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所在。
  徐东华的太爷爷,是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徐光星。作为烈士后代,徐东华深受苏区红色历史熏陶。2019年3月20日,为保护群众安全,徐东华勇斗歹徒,被歹徒连砍数刀,左手大拇指被直接砍断。危急时刻,他用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革命战争年代一首流传在苏区的山歌,是老一辈革命家做群众工作的写照。如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的群众,经常会在晚饭结束的时候,碰到派出所民警上门夜访,宣传法律、防范电诈等知识,以及化解矛盾纠纷。这是古田派出所民警“独特”的工作方式。
  江南初秋,浙江嘉兴湖心岛,一艘红船悠然停泊在烟雨楼前的湖面上,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2018年10月11日,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七一派出所揭牌成立,建所后组建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警务技能过关的26人“红船守护警队”。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红船卫士用坚守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红色是我们的底色,忠诚是我们的本色。弘扬红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七一派出所所长支军说。
  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新天地治安派出所管辖范围仅0.5平方公里,但这里不仅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也有高度国际化的楼宇社区,并集聚着多样化的经济业态。
  “我们作为身处党的诞生地的公安民警,要把政治建警当作必答题用心去做好,做好为人民服务。”新天地治安派出所所长李勇说。
  新天地治安派出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及周边组建了青年突击队,设置了党员先锋岗。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这个“初心守护岗”不间断执勤,疏导人流、应急处置,确保了中共一大会址及周边区域的安全有序,同时为过往的游客提供热情服务。
  巍巍大别山,悠悠史河水。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中,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正面镌刻着“燎原星火”四个大字。与革命烈士纪念塔隔史河相望的金寨县公安局梅山派出所,自1955年建所以来,一代代民警赓续红色血脉、续写为民情怀。
  “我们从优良革命传统中不断汲取营养、凝聚力量,把辖区群众的急难愁盼装在心里,主动提升矛盾纠纷调解、便民服务等水平,让辖区群众在我们的‘走心’服务中感到‘暖心’。”梅山派出所所长肖锋说,近5年来,梅山派出所年均排查矛盾纠纷600余起,调处成功率100%。
  革命圣地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下冀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因其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独特政治定位,享誉全国。如今,走进河北省平山县公安局西柏坡派出所,楼道走廊上斑驳的老照片,讲述着这座小山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公安历史。
  1988年,西柏坡派出所正式成立,成立初期的派出所只有民警1人、公安员1人。“遇到案件人手不够时,我们就和周边派出所联合办案。在村子里连续走访十几天,总能收到群众提供的线索,可以说很多案件都是警民合力破获的。”82岁的西柏坡派出所首任所长赵志远说,人民公安为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3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通信技术今非昔比,但西柏坡的民警们依然坚持定期走访千家万户,密切联系群众。”西柏坡派出所所长郎利军说,从2023年8月起,派出所22位民辅警挨家挨户走访了16个行政村的2000多户人家,向每位群众当面普及反诈知识。今年以来,西柏坡镇全域范围内没有出现一起电信诈骗案件。
  1944年9月8日,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时光流转,精神不改,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枣园派出所,早已将为人民服务融入血脉。
  “我们以张思德为榜样,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中,创建了张思德服务、调解、巡逻、宣传四支队伍,在践行为人民服务中,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枣园派出所所长赵强说,群众口中一句“张思德传人”的评价,就是民警心中最好的褒奖。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铁路国庆假期运输期间售票情况如何?
铁路国庆假期运输期间售票情况如何?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记者樊曦)19日,铁路12306开始发售国庆黄金周10月3日车票。今年,铁路国庆假期运输将从9月29日开始,至10月8日结束,为期10天,预计发送旅客1.75亿人次。
  自9月15日国庆假期运输车票预售以来,铁路国庆假期运输期间售票情况如何?热门方向都有哪些?抢不到票还有哪些办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客运部有关负责人,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按照车票预售期的相关规定,9月15日起,铁路12306开始发售国庆假期运输期间火车票,截至9月19日12时,共发售铁路国庆假期运输车票(9月29日至10月3日)总计2090万张。
  “今年国庆黄金周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预计将保持高位运行,呈现‘头尾长途多、中间中短途多’的特点,部分时段和区段客流高度集中。”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表示,尽管一些热门车次开售后很快售罄,但总体来看,目前售票情况平稳,假日运输期间还有不少线路、车次有票。
  根据铁路大数据分析,10月1日将成为出行客流高峰日,预计将突破2100万人次。铁路国庆假期运输期间,热门出发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杭州、武汉、西安、南京、重庆;热门到达城市主要包括北京、成都、广州、武汉、上海、杭州、西安、南京、郑州、长沙;出行的热门区间主要是成都—重庆、广州—南宁、上海—南京、上海—武汉、北京—上海、北京—太原、深圳—武汉、北京—沈阳、北京—青岛、北京—西安等。
  国庆黄金周运输期间,全国铁路将实行高峰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2000列,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直通旅客列车354列。该负责人表示,铁路部门将动态分析铁路12306预售票和候补购票大数据,及时掌握旅客出行需求,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铁动卧列车、普速旅客列车加挂车厢等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开行夜间高铁,及时增加热门区域、线路和时段的运力投放,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假日出行需求。
  该负责人表示,国庆黄金周期间旅客出行意愿强烈,客流高度集中,运力和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部分地区和时段运能将比较紧张,一些始发、终到时间更为适宜,全程旅行时间更短的列车,成为旅客首选。当这些车票开售时,大量旅客通过铁路12306网站、手机客户端、车站窗口等渠道快速“抢票”,可能会快速售罄。为此,广大旅客可使用铁路12306候补购票功能,最多可累计选择60个“日期+车次”的组合,临时新增的旅客列车席位将优先配售给已提交候补订单的旅客,可提高购票成功率;若直达列车无票,还可选择中转换乘、购买联程车票等方式出行。
 
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全国6个省区开展实地法治督察
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全国6个省区开展实地法治督察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唐健辉 白阳)记者22日从中央依法治国办获悉,中央依法治国办派出6个督察组,对全国6个省区法治领域改革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开展为期7天的实地法治督察。这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第一次综合性的法治督察。
  这6个省区分别为安徽、湖南、广西、四川、甘肃、宁夏。督察组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现职部级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和地方业务骨干、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
  此次督察重点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履行“关键少数”责任、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落实情况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内容,推动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推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推动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督察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部署要求,严守各项纪律,务求工作实效。
 
张晋藩:让中国法制史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张晋藩:让中国法制史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他是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出版60余部专著、主编20余部中国法制史教材,培养了我国第一届法制史专业博士生,培育出百余名博士毕业生。
  在70余年治学育人生涯中,94岁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始终秉持“不偷懒、不自满”严谨态度,多年来甘愿坐“冷板凳”,“从不敢说一句狂话”。
  他读书立志,立德育人,桃李满天下。
“为国家富强而读书”


  为国家富强而读书,是张晋藩从小立下的志向。
  “1930年我出生在沈阳。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下度过的,那时历史课不教中国的历史。”张晋藩回忆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
  “祖父因饥荒过世。战乱频仍,想买一口棺材都没地方买。幼年时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激励着我要为国家富强好好读书。”张晋藩说。
  1949年7月,张晋藩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此后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当初,在不少老师和同学眼中,资质出众的张晋藩就读冷僻的法制史专业有些屈才。但是,在酷爱读书尤其是爱读史书的张晋藩看来,这个选择真是天大的幸事。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古代法律的内容精彩纷呈,传承中华法制文明,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在法制上所体现的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内在的潜能。”张晋藩说。
  1979年以前,国外曾三次召开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都未邀请大陆学者参加,这严重伤害了包括张晋藩在内的中国学者自尊心。
  张晋藩说,必须要加快编辑出版《中国法制通史》,不能让子孙后代到外国去学习中国法制史。
  自此,张晋藩牵头召集国内法制史学界的学术力量,历时19年时间,苦心钻研,出版《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为新中国法制史学科做出奠基性、开创性工作。1999年,《中国法制通史》正式出版,全书共10卷、500余万字,被意大利学者誉为中国的“查士丁尼国法大全”。
为发展中国法制史载欣载奔


  1952年研究生毕业后,张晋藩留校任教,从此在中国法制史研究和教学之路上辛勤耕耘,不断开风气之先。
  除了《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牵头历时23年编辑出版《中华大典·法律典》,耗时16年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发表新中国涉及古代民法第一篇论文,撰写《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等享誉学界的著作60余部,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中国民法史》等30余部专著和20余部教材,发表专业论文430余篇,其部分专著和文章已被译成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出版。
  尽管著述等身、载誉天下,但张晋藩始终恪守“不偷懒、不自满”治学原则。
  “对于一些发表过的文章,时不时重读一下,看看是否要修改。”他说,“什么时候也不敢说一句狂话,自己只是看到法制史殿堂的门楣,载欣载奔而已,距离‘达到’还远着呢,因此也不敢偷懒。”
  由于长期的辛勤劳累,加上年龄不断增长,如今张晋藩的视力严重下降。但是,借助高倍放大镜,他仍然每天上午八点半开始工作,坚持阅读写作、指导研究生论文。
  “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完成这些项目,就是为了发展中国法制史学,弘扬五千年的中华法文化。”张晋藩说,“我深切感受到,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强大的文化支柱,一个国家就很难全面发展、真正强盛。”
推动中国法制史学科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张晋藩坚持一生的事业。
  张晋藩的第一位博士生、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朱勇说,老先生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以其坚毅的性格和辛勤的汗水,铸就了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
  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同年7月,张晋藩从中国人民大学调入中国政法大学主持研究生院工作。当时,中国政法大学首批招收了125名硕士研究生。
  张晋藩介绍,一次招收这么多研究生是前所未有的,而中国政法大学的师资力量完全不可能胜任,必须聘请校外的专家,组成各个硕士学科的导师组,才能完成任务。当时他积极聘请的校外导师几乎涵盖京内外法律院校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受聘的专家非常积极地投入这项工作。
  除学业教育外,张晋藩格外重视道德教育。他说,培养人才首重立德,这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巩固这个根本,才能够发挥所学,为国所用。
  自1984年招收首届中国法制史博士生以来,张晋藩迄今已培养博士生百余人,其中包括多名外国留学生。如今,张晋藩仍然坚持给每年新入校的博士生上课,并亲自带博士生。
  “只要身体能顶住的话,我还是要多读一点东西、多做一些研究。”他说。(记者吴文诩)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张卓元:为国家发展尽经济学家的天职
张卓元:为国家发展尽经济学家的天职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他扎根市场经济理论研究70余年,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在价格改革、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等方面提出许多颇具建设性意义的主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突出理论贡献;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关心着年轻学者的成长。
  “为国家发展尽经济学家的天职。”这是他毕生身体力行的信念。他,就是“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
70余年笔耕不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谈到张卓元,人们难以避开这些夺目的“光环”。
  但当记者问张卓元,是什么促使他投身经济学研究时,他只简单回答了两个字:“兴趣”。
  1933年,张卓元出生于广东梅县。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个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读到了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尽管对书中的基本原理一知半解,但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使张卓元入了迷,让他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1950年高考,17岁的张卓元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同时录取,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开启了与经济学长达70余年的不解之缘。
  张卓元笔耕不辍,先后出版著作近3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和《新中国经济学史纲》等重要文献,为中国经济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学问难,难在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张卓元,正是那个坐得住“冷板凳”的人。
  2009年,张卓元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出了他心中的“学术观”——
  “对于做学问来讲,最重要的应该是兴趣,其次才是天赋。仅有天赋,没有兴趣,对知识没有渴求和好奇,很难静下心来钻研。兴趣恰恰是‘坐下来’并且‘坐住’的关键。”
  探寻“价值规律”:“研究应与国家所需相结合”


  谈到自己几十年来的治学心得,张卓元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大变革的好时代。
  大学毕业后,张卓元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随后参加了由时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主持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的编写整理工作,开始了对“价值规律”的不懈探求。
  1962年,张卓元发表了《对“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初步探讨》一文,对商品社会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能够实现的前提进行了探讨,在学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张卓元从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出发,逐渐产生以市场化推进价格改革的观点,与后来坚持稳定地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张逻辑一致、思想一脉相承。
  70余年研究生涯,张卓元始终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的创新扎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参加了诸多中央文件的起草和决策咨询工作,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研究改革开放问题,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天职,也是我们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绝好机会。”
  2013年,在荣获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时,张卓元在致辞中这样说道:“这个时代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广阔的舞台。”
一步一个脚印:“向调查研究求智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对此,张卓元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坚持。
  “1961年和1962年,我两次跟随国家有关部门到浙江开展调研,一次是到杭嘉湖地区调查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产品成本问题,一次是到杭州调查农产品成本和价格问题。”张卓元回忆,这两次调查,使他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调查回来后,张卓元的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经济研究》和《光明日报》上,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没有两次浙江之行的所见所闻,是写不出这两篇文章的。”张卓元说。
  实践出真知。张卓元认为,做研究,特别是经济学研究,不能只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抠概念,而是要更多地从实际出发,找问题、找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研究如此,为师亦如此。对于自己的学生,张卓元也要求他们不能只是囿于书本或是在网上查资料,吸收别人的“间接经验”,而是要多开展实地调查、多了解真实情况。
  如今,张卓元已91岁高龄,但仍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他仍旧对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部署。
  “高山高而不险,流水急而不湍”——
  这是“稳健改革派”张卓元的学术生涯,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记者孙少龙 王雨萧)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许振超:精益求精,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
许振超:精益求精,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许振超是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成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采访过程中,许振超总说这句话。
  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许振超带领团队以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成绩,首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开启了“振超效率”的序章。此后,许振超团队又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让“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金招牌”,展现了中国港口工人的卓越风采。
  “有一艘外轮还没做好离港准备,就被我们通知装卸完毕可以离港了。”许振超说,码头工人就是靠装卸效率赢得尊重,必须想尽办法提高装卸作业速度。
  面对传统集装箱装卸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许振超又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于2006年成功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噪音和尾气排放接近于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劳动者的尊严全靠我们自信、自立、自强。”许振超说。
  1984年,青岛港初建专业集装箱码头公司。当时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有一次,唯一的桥吊出现故障停机,由于当时桥吊控制板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他们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
  但许振超不服气。他每天下班都会带着备用的控制板,回家后一遍一遍拆卸、组装,仔细观察学习控制板的内部构造并尝试记录下来,最终倒推出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的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成为修复精密部件的行家里手。
  许振超不仅在自己岗位上当标杆、作表率,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拿手绝活,更致力于团队建设和技艺传承,先后培育了“王啸飞燕”“刘洋神绳”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码头工人不断挑战极限、追求卓越。
  蹤浩然就是典型代表。如今担任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操作三大队机械队长的他,1995年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许振超负责的队伍,担任轮胎吊操作工。
  “我跟许队长保证,干好这个活儿‘绝对没问题’,但许队长当场就批评了我。他说他最不愿意听的就是‘没问题’,没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蹤浩然说,这句话印刻在他的心里,直到现在还很受用。他经常将这一理念讲给队里的职工听,希望他们引以为戒。
  蹤浩然回忆,在2003年团队第一次破纪录之前,许振超带领大家反复练习关键技术。“他当时经常叮嘱我一些关键的技术要领,最后还不忘嘱咐我不要紧张。”蹤浩然说。
  “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后,许振超对发扬工匠精神更加关注,他带领团队完成了“集装箱岸边指挥系统”,在世界集装箱码头作业领域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近年来,许振超带领团队申报国家专利108项,完成技术革新项目998项,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工人”。
  自2004年以来,他利用外出讲课等机会,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心得体会,向企业员工、院校师生等群体宣传当代大国工匠精神,鼓励大家争当国家建设的主人翁。
  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许振超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2018年12月,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他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作为一名普通的港口工人,就要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许振超说。   (记者王凯)新华社青岛9月20日电
 
一“廊”连千年 “花开”大遗址
河南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观察
一“廊”连千年 “花开”大遗址

河南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观察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从太空视角俯瞰,河南,一半山川,一半沃野。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截至目前,已有1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挂牌或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大遗址见证大文明,大遗址参与大变局。以三门峡仰韶村、洛阳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郑州大河村、安阳殷墟等为代表的大遗址,如一条文明的廊道,绵延于岁月长河,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也让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增强。
  早在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就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2023年9月,河南再次发文,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
  这是一条文明的“大走廊”。一系列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刷新人们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以及城市起源的认知,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繁荣的核心历史画卷,让人们在辽阔的时空长廊中纵览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这也是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融的“大走廊”。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使古代大遗址与现代城市文化和谐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历史、生态、生活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河南多地的新常态。
  如今,这条“大走廊”星光璀璨,一个个“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正在成为“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演绎数千年烟火不息、文脉不断的故事。
“铲”释地书 勾勒华夏文明经纬


  初秋时节,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清幽,红底黑纹的彩陶与巨大的考古手铲雕塑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沿着步道漫步,仿佛一走就是7000年: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住在泥草混合搭建的房子里,从事农耕、养殖、狩猎、制陶、磨制石器等工作……
  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随着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出土,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此为起点,百余年间,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中原大地接力探索,用一处处关键遗址不断积攒汇聚中华文明的血脉筋骨:
  约7000年前,三门峡仰韶村遗址的先民们开启了绚丽的彩陶文明,以粟为主要作物的原始农业渐趋成熟,过上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约5300年前,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先民观测天文、从事农耕,建起了三重环壕的“河洛古国”;37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被史书记载的王朝在二里头遗址建都,自此赫赫夏都,威仪四方……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大遗址,见证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绚烂、商周的悠远、汉唐的盛世、大宋的风雅,书写了中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篇章,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2021年12月,河南省委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同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这一构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近年来,河南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走廊保护建设,持续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2023年9月,河南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并将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和国家级博物馆群建设作为2024年重点工作。
  如今,“一核两极多点”的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已初具雏形:“一核”是环嵩山大遗址公园群,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郑韩故城、郑州商代遗址、宋陵、北宋东京城遗址等;“两极”是仰韶文化核心区(三门峡)和殷商文明核心区(安阳);还包括巩义双槐树、登封王城岗、新密李家沟—古城寨—新砦等多点大遗址。
  “大遗址之‘大’,不仅仅是指面积大,更是直接见证我们悠久文明的‘历史现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让我们思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多年来,河南持续围绕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研究领域,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河南各考古单位针对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殷墟、二里头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大遗址开展了120余项考古发掘,30多部大遗址相关考古发掘报告陆续出版。
  在这条文明的走廊上,考古学家手铲不辍,追迹文明,新成果层出不穷,历史细节被不断丰富。
  不久前,三门峡仰韶村遗址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首次发布的古人基因组数据显示,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村古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
  “尽管仰韶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和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此前我们对仰韶村古代人群的来源历史及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知之甚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最新研究填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人群古基因组数据的部分空白,对理解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人群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聚力赓续 守护文脉“源头活水”


  秋分后的安阳殷墟小屯村,暑意尚未完全消退,清晨时分,65岁的何永献便出门开始了他的日常工作。作为小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文保专职干部,这位土生土长的小屯人几乎每天都会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并及时处理和上报问题。
  目前,殷墟管委会将辖区内的66个村庄划分为178个四级网格,组建了由巡防队员、村(社区)干部在内的360余名殷墟安全守护人,何永献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这张深入乡村百姓的四级“人防”保护网,当地还构建了24小时全覆盖的电子监控网。走进殷墟技防监控中心的监控大厅,2650个高清摄像头全天候运转,将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大遗址保护区情况尽收眼底。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是文物大省的自觉与担当。近年来,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把考古放在“动土”之前,不断织牢织密大遗址安全防护网。
  “河南大遗址数量众多,具有集中连片、时代连续、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古今城市重叠、深埋地下等特点,相较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形式,大遗址保护工作一直存在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任伟说。
  为此,河南各地积极探索,逐渐蹚出一条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的道路。
  郑州以保护为主,适度绿化,积极推广大遗址保护的“生态保遗”模式;洛阳结合城市规划,发展出远离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安阳在遗址博物馆建设方面发展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殷墟模式”;开封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围绕地上文化遗产和地下文化遗存,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
  走进郑州航空港区的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一座意象式的秦汉风格阙楼气势恢宏,园中翠绿葱葱,游人兴致盎然,古老遗迹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道和谐风景。
  作为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实施后第一个落成的项目,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范例。截至目前,郑州市共建成开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1处,完成生态绿化面积5万亩,在传承文脉、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洛阳定鼎门城楼北望,作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天街恢宏大气,青葱绿植点缀其间。在附近的研学营地,不少游客身着汉服体验茶饮、非遗、手作等活动,感受千年古都文脉涌动。
  对于十三朝古都洛阳而言,散落各处的大遗址是宝贵财富,也是重大考验。近年来,洛阳先后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设”等措施,探索规划引领、科学考古、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让文物遗迹从地下“走”到地上,使大遗址焕发新生。
  大遗址保护法律法规日臻完善。为了给相关大遗址保护提供长期的、制度性的法律保障,近年来,河南省共推动出台了《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宋陵保护管理办法》《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等9部大遗址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古城开封自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相继颁布施行了《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开封古城保护条例》,与此前批准实行的《开封城墙保护条例》一起,形成了“三驾马车”,使古城和文物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目前,省内20余处大遗址的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这些保护规划的编制、批准和公布,整体上保证了河南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军锋说。
  大遗址保护工程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河南共实施了190余项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类工程,实施了30余个大遗址安全防范、技术防范、消防工程。何军锋介绍,这些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大遗址中的重要节点得到了保护,使大遗址本身的价值得到了阐释,而且还推动了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相关的考古发掘研究、环境整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使大遗址保护总体工作取得了全面进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保护好大遗址,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任伟说。
科技焕新 让历史“触手可及”


  3700多年前的征伐与凯旋、夏王车驾的庄严壮观、“最早紫禁城”的严整布局……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占地760平方米的数字互动体验厅中,巨大的影像迎面而来,通过近40台投影设备构建的沉浸式三维影像空间,生动再现了夏都的雄伟景象。
  近年来,该遗址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文物以文创、动画、影视、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走近公众,为大家带来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最近推出的两面“数字魔墙”吸引了游客驻足,动画《青铜爵诞生记》将夏代青铜器制造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集中展示的600件遗址出土文物让“国宝”在游客指尖流转,趣味横生。
  “数字化让考古遗址拥有了更多元的表现方式,让古老与年轻、传统与时尚以全新方式交融碰撞,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莉说。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文化有“创新”方致远。借助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河南将大遗址与现代科技结合,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还原考古遗址和文物的风貌,重构大遗址展陈叙事,为公众搭建起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时空隧道”。
  走进古城开封,一处IMAX巨型球形屏幕打造的裸眼3D版《清明上河图》让酒楼、茶肆、虹桥、码头、水榭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让游客仿佛真正置身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汴梁长卷。随着智能座椅模拟上升、俯冲、滑翔等动态效果,观众或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北宋街市,重温北宋东京城的繁华;或近距离观察“城摞城”的独特景观……
  “十四五”期间,河南每年投入4000万元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升级改造,打造沉浸式数字场馆,让遗址“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如今,多地正不断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向科技和创意寻求突破。
  “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活化文物、活化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建在遗址之上或附近,集考古发掘、科研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立体活化集中展示,可以让参观者感受到更强烈的现场真实感、历史吸引力和视觉震撼力。
  任伟表示,遗址公园作为一种考古遗址展示的新模式,能够将宣传遗址价值、展现遗址内涵、呈现考古成果有机结合,既盘活了文化遗址资产,又有效促进了遗址保护、研究和展示。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快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遗址展示利用日新月异。
  如今,这条大遗址走廊上已有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郑韩故城郑国贵族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庙底沟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等15座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另有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北宋东京城遗址顺天门遗址博物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等4座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大遗址展示利用不仅要建设“硬件”,还要提升“软件”。各地通过内容更新、创新展陈方式等,让大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释放、呈现、发展和创新。
  三门峡仰韶村遗址公园,提升改造后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增设了大量多媒体展示内容,将立体生动地展现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的生活习俗和建筑风格,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华夏文明之花。
  安阳殷墟博物馆,改变“展柜式”的单一观览方式,将考古现场“搬”进展厅,一件件正在清理的车马遗迹标本让游客真正实现了“一眼千年”,将历史从高台之上带到人们“触手可及”的近旁。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依靠技术赋能,在VR眼镜、多媒体导览机、全息投影展示等技术支持下,推出了探秘之旅、考古体验、钻木取火、植物锤染等研学课程,成为现代人的“文化课堂”。
烟火不息 演绎古与今“跨时空共舞”


  初秋时节,漫步在郑州老城区,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之旅:
  车水马龙的道路旁,一边是商都城墙和唐宋八大名楼之一的夕阳楼遗址,另一边则是国潮、时尚小店汇聚的创意街巷,紧邻着的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们或在高高的城墙上眺望时尚的青春秀场,或坐在潮巷的一角遥想3600多年前商都的模样。
  古老与现代,厚重与轻快,在这座城市中交相辉映。
  根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修订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如今,河南越来越多的大遗址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做好颠覆性创意、活态化展示、创新性表达,以新场景、新业态赋能遗产地,推动地下遗产真正走向“地上”。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登上应天门阙楼,观看《唐宫乐宴》,体验“唐朝人的一天”;走进明堂天堂,欣赏沉浸式话剧《明堂幻象》,领略盛唐的风采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漫步九洲池,体验“风起洛阳”虚拟现实全感剧场,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幻冒险之旅……
  古都洛阳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新形态,坚持城址共生,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着力于保护和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为游客打开了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行走在河南这条廊道,大遗址不再是被框起来的保护单位,而是古老与时尚的交融地,历史与现代的“重逢”地,“到大遗址去”已逐渐融入民众生活。
  漫步在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约上三五好友,在商代城垣遗址边喝一杯咖啡,参加一场“潮”玩活动,体验一种古老又青春的生活。
  距离商都遗址50多公里是河洛镇双槐树遗址,站在遗址高地向北眺望,黄河浩渺,岸边田地里长满了待收的玉米,循着这人间烟火,人们可以遥想5000多年前的文明之光。
  得益于河南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效果的厚积薄发,大遗址公园也逐渐成为河南践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亮丽名片。
  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为抓手,沿着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大遗址走廊,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带蔚然已成,各地正用一个个以“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为主题的文旅项目,串联起历史和生活,书写着赓续历史文脉的华章。
  黄河、汉字、古都、功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行走河南、触摸历史,感知文明、读懂中国。
  郑州商城、殷墟、偃师二里头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逢节假日便会变成热门的“打卡胜地”,无论是风景还是文创产品,总是能吸引大量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河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1884.5万人次,旅游收入91.6亿元。
  “古迹遗址是古代留下的遗产,现代城市是当代人的生活空间,只有将大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服务民生,才能促进文物事业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永续保护利用之路。”黄东升说。
       (本报记者史林静)
 
美丽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
美丽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近日,作为全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唯一试点,《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首批批复。
  进入新时代,广州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在全球和区域网络中行棋布阵,加快锚定广州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2035城市新坐标。
  新使命: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规划》锚定1个目标愿景,即建设“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打造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获国家批复三版总规,城市定位从“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跃升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不断提升。
  《规划》指出,广州要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锚定广州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发展坐标,建设具备全球吸引力、集聚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同时,《规划》以6个城市性质、4项核心功能描绘了广州城市发展蓝图。国家赋予广州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要求广州发挥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为广州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蓝图:塑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


  面向2035年,跳出广州看广州,以“湾区—流域”更广阔的战略视野,引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强调,广州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南沙新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深化与香港、澳门协同发展,加强与深圳“双城”联动,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化广佛全域同城化,加强广清一体化,推动穗莞惠合作,加强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引领建设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规划》指出,以向南、向东融湾发展为总体方向,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城市战略空间的支撑作用。
  据悉,经过历版规划引导,广州城市空间框架从云山珠水迈向多中心、跨越式发展,多中心发展格局逐步成型。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以东进南拓谋篇江海,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紧凑布局、融湾发展,优化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要求,搭建“一带一轴”,推动城市空间向“两洋”和“两江”拓展,打造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廊道。聚力三个核心,强化多中心组合效应,提升中心型世界城市核心功能。建设四个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联动和全域繁荣。
  新征程:构筑人人出新出彩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典范


  面向2035,广州将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形成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打造以南沙港区为核心的国际航运枢纽,拓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建设辐射全国、连接东南亚、衔接欧亚大陆的世界级铁路枢纽等。
  《规划》提出,建设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创新广州:
  ——加快集聚国家深海、深空、生命科学战略科技力量,抢先培育量子、生命科学、深海、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推进“产业保障房”建设,探索产业混合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功能转换机制;
  ——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的全球资源配置力,推动专业批发市场展贸化、平台化、商圈化发展;
  ——在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文化亲海等方面彰显特色,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等。
  《规划》对建设富有历史韵味和现代风采的魅力广州提出了新要求。广州将整体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强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与活化。坚持以用促保,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持续推进恩宁路、泮塘五约、北京路等活化利用。同时,以有利于城市结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宜居环境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为导向有序推动城市更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规划》还提出,建设全龄友好的幸福广州:
  ——构建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房、完整产权商品房等构成的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
  ——建立健全“区域级—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打造国际水准的健康城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
  ——建设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颐养的全龄友好社区生活圈,增加婴幼儿托管、长者食堂、特殊教育、创业办公、技能培训等全龄友好的公服设施配给等。
  《规划》提出,广州未来将打造9大生态片区、6大生态节点、共计5000公里的生态廊道。同时,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和城园融合发展,整合翠环、碧道、绿道、云道、登山步道等慢行网络,贯通形成520公里山海骑行道,促进全域90%以上的公园慢行连通等,建设生态低碳发展的绿美广州。
  《规划》提出,建设全空间、全链条智能感知的数字广州。包括建设全域感知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体系,加快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建设,提升城市风险预警和防控水平,持续拓展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智慧应用场景,搭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的全生命周期运维体系,推动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等。
       (本报记者马晓澄)
 
上海:“新村”迎新生,城市筑新景
上海:“新村”迎新生,城市筑新景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上海9月21日电(记者何欣荣 郑钧天)当前,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打开上海地图,能看到很多带有“新村”字样的地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改善居民特别是工人的住房困难,政府集中建设了一批住宅基地。这些工人新村除了居住功能,还能满足人们日常购物、休闲等需求,有的还有街心花园等绿化景观。老一辈的人回忆,能够分到工人新村的房子,在当时是非常光荣的事。
  随着岁月流逝和城市发展,工人新村逐步老去。特别是厨卫合用的设计,衍生出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位于徐汇区田林路65弄的田林二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走进田林二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公房,绝大部分已经“老态龙钟”,屋顶漏水、墙面开裂、线缆横行等毛病不断。走进去一看,楼房内部结构逼仄,最多的达到一梯11户,五家共用卫生间、两家共用厨房的情况比比皆是,最小房屋使用面积仅13.5平方米。还有部分楼上居民自行搭建外挂式空间,作为厨房或淋浴间使用,形成了社区“吊脚楼”。
  建设人民城市,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老旧小区的居民过上新生活。推动旧住房改造,要将民主原则贯穿其中。旧住房原拆原还后,居民最大的获得感来自于房屋面积大了,还会彻底改变共享厨卫设施问题。
  把厨卫合用的旧住房,改造成有独立厨卫的新住房,这是民生实事,也是造福群众的好事。但无论采取哪种改造方案,都需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针对居民提出的改造后增加小区停车位、增设适老化设施等需求和建议,徐汇区房管局和田林街道共同牵头,多轮次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在田林路65弄改造项目建筑师刘小娣的手头,打印出的设计稿堆成了一摞:安置房型初步定下16种方案,通过调整房型的进深和面宽,再衍生设计出不同的回搬房型方案,根据居民意见不断做增量、完善配套。
  田林路65弄改造项目负责人鲍增荣说,根据规划,项目将拆除原有的十二幢旧房屋,新建六幢8层和两幢11层带电梯住宅,居民按“拆一还一”的原则回搬,不但每户都比原先多了独用厨卫和阳台,小区里还增建了地下车库和配套用房。
  上海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上海坚持“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持续完善群众参与机制。2024年上海将确保完成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尤其要加快实施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按照“多策多措并举,一区一地一策”原则,加快推进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上海城市更新的内涵发生深刻调整,需要统筹兼顾核心功能增强、生产函数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脉延续等多重目标的实现。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建设人民城市,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聚焦‘两旧一村’改造,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在城市更新中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群众生活居住空间。”上海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说,未来城市更新将聚焦民生福祉,在助推老城区焕新颜的同时,加快居民家门口的综合服务体建设,满足居民一站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验。
 
中国百年“足球之乡”发起邀约
吉林延边扩展“绿茵朋友圈”
中国百年“足球之乡”发起邀约

吉林延边扩展“绿茵朋友圈”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25岁的蓬披伦·披拉万家在泰国东北的孔敬府孔敬市,几天前北上,来到中国东北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只为奔赴一场来自百年“足球之乡”的邀约。
  为期8天的第二届亚洲大体联足球亚洲杯正在这里举行,共吸引了来自中国、沙特、尼泊尔、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2支大学生队伍。披拉万此行代表亚洲学者学院参赛,这是她第四次来中国,不经意间便在长白山下这座城市融入了新的“绿茵朋友圈”。
  初秋时节到延边,这名来自热带国家的姑娘第一感觉是“有点冷”,但这里甜辣兼具的特色美食、先进完备的竞赛设施、大众踊跃的足球氛围,让她温暖地感到不虚此行。“这里开展足球运动竟然有100多年的历史!太不可思议了!”她说,参赛胜负无关紧要,关键是认识更多在中国踢球的朋友,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在延边,足球运动始于20世纪初,这里是中国最早开展足球运动的地区之一,迄今已为各级国家队输送40余名国脚,为各地俱乐部输送500多名人才,近30年来先后培育出延边敖东、延边富德、延边龙鼎等3支在国内顶级、次顶级联赛中影响广泛的职业球队。虽然眼下中超赛场暂缺延边,但延边足球的全民参与程度在国内名列前茅。
  纵观历史,国内历次“足城”几乎都有延边一席。1956年即获全国“足球之乡”称号,1979年成为国家首批足球重点城市,1994年入选全国足球实体化改革试点地区……延边州副州长郑权介绍,延边如今还有三大足球招牌——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国家西部地区体教融合足球青训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城市、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验区。
  “从下飞机坐大巴一路到这里,半小时时间内看到很多足球场地,很多青少年在踢球,还看到一座壮观的足球元素公园。这几天比赛,没想到有这么多观众到场。”来自多哈科技大学的塔米姆·穆罕默德告诉记者,对卡塔尔人来说,延边是个陌生的中国城市名字,当他身临其境后发现,这片土地的足球热度远超他的预想。
  穆罕默德提到的足球元素公园,是位于延边州首府延吉市的阿里郎足球公园,2022年延边州成立70周年的重点工程,如今已成地标建筑。足球摇篮、马赛回旋网、横传翘板……14.9万平方米的园区无论功能划分还是器械命名,都透着浓郁的足球元素。园区南侧设有2个七人制球场、6个五人制球场,每逢工作日下班后和节假日,这里经常“一场难求”。
  “全州已建成足球场馆场地276个,平均每万人拥有1.42个,占比在全国名列前茅。”延边州体育局局长金国范介绍,为进一步满足百姓对开展足球运动的需求,州内除承办职业联赛外,每年还会举办全国百队足球邀请赛等非职业赛事,建立了从校园、校际、县(市)、全州的青少年四级联赛,一年仅体教部门联合举办的青少年赛事就超1300场。
  “足球是我认识世界的钥匙,也是世界认识延边的钥匙。”21岁的延边大学队门将金裕盛表示,家乡的足球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热爱人群涵盖男女老幼,这些年家乡接连举办亚洲大体联足球亚洲杯、东北亚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俄青少年足球联赛等国际赛事,正是向世界讲好延边故事的契机。
  龙井海兰江足球产业园,中甲延边龙鼎队主场,也是本届亚洲大体联足球亚洲杯举办地。产业园董事长张文吉介绍,园区2018年落成以来已举办820次大中型赛事,总接待超50万人次。“以‘足球+文旅’举办赛事,不仅扩展了延边的朋友圈,也拉动了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消费,让‘足球之乡’的网红墙、民俗园、博物馆也一起出圈。”
  “在延边,我看到了人们眼中对足球的热情,看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以球会友的热络交流。”亚洲大体联执委阿尔·马萨里说,期待中国有更多像延边一样热爱足球、推广足球的城市承办赛事,这不仅有助于中国足球整体提高水平,还能为未来增添更多希望。
  (记者王昊飞 周万鹏 张博宇)新华社长春9月21日电
 
浙江:紧盯“小饭碗”,为民办实事
浙江:紧盯“小饭碗”,为民办实事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杭州9月22日电(记者李平)9月21日10时许,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画溪街道姚家桥村老年食堂飘出阵阵饭菜香。厨房外,10余名就餐老人在志愿者引导下有序自助选餐。
  “食堂平均每天有140位老人进餐,并初步实现了智慧化助餐功能。例如,在智慧助餐台,系统将主动识别老人身份信息,抓取老人基础疾病等健康数据,在点餐界面提醒老人规避饮食健康风险点,点完餐后又可自动扣费结算。”助餐志愿者周倩说。
  常到老年食堂就餐的老人王明祥说,今年他81岁,买菜烧饭较为吃力,而且吃得也不够营养。现在家门口有了老年食堂,不仅能吃上每餐2元的营养饭菜,还可以不用带饭卡,刷脸就餐。
  9月20日11时许,金华义乌市北苑街道建设社区园丁新村老年食堂坐满了人,在食堂就餐的王月英老人说,这里的饭菜营养均衡、软烂易嚼,让老年人体验到了“在家吃饭”的幸福感。
  差不多同一时间,一辆装满餐盒的“幸福餐车”从园丁新村老年食堂出发,缓缓驶入北苑街道楼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河畔家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将餐盒分发到老人们手中。
  “在老年助餐模式上,我们建立了‘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送餐上门’的老年人助餐服务机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餐上门,保证所有老年人吃上饭、吃好饭。”义乌市民政局局长胡润介绍,为保证老年食堂的可持续运营,义乌市建立“县乡财政出一点、村集体补一点、村民(乡贤)捐一点”的资金筹集模式,并对70周岁至75周岁老人用餐每顿补助2元、75周岁以上老人用餐每顿补助3元。
  长兴、义乌等地老年人到老年食堂就餐的场景是浙江近年来努力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到1339.40万人,占总人口的26.17%。为解决部分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浙江近年来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老年助餐点1.17万家。
  “下一步,浙江将通过优化服务、给予助餐点适当补助、引导公益组织参与助餐服务等方式,推动老年助餐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7年底,全省实现老年助餐有需求的村(社区)基本覆盖。”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万户有礼!浙江南浔培塑“最美家风”展示美丽中国
 
万户有礼!浙江南浔培塑“最美家风”展示美丽中国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高铁开通在即,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除了建设装修站房、优化基础配套之外,还把“最美家风”纳入软件建设范畴,用“万户有礼”欢迎八方来客。
  9月19日,2024湖州市“公民道德宣传日”主题活动暨南浔区“最美家风·万户有礼”启动仪式在南浔区举行。南浔区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以“十校·百企·千店·万户”为重点,围绕“有礼学校”“有礼企业”“有礼商户”“有礼家庭”,将“最美家风+”打造成南浔精神文化品牌。
  2017年以来,南浔区弘扬以优良家风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最美家风+”活动,通过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乡风、企风、校风、政风建设,打造家风孝善好家庭、政风清德好班子、企风诚信好公司、校风淳厚好学堂、乡风和谐好村庄。
  当天的活动上,2024年上半年“湖州好人榜”正式发布。“一元茶馆”主人潘平福58年坚持低价供茶,保安杨建青奋不顾身跳水救人,村民王学平、杨惠江勇闯火海……一批批“湖州好人”上台领奖,引来阵阵掌声。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默默付出,展现着新时代精神风貌和道德力量。
  道德是城市的价值观、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文明是最美的风景线。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南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观察点揭牌仪式,南浔区将通过定点关注和记录在“最美家风”引领下的人人有礼、处处见礼的动人故事,让南浔区的“最美家风”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南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翟海峰说,沪苏湖高铁湖州南浔站即将通车之际,南浔区开展“最美家风·万户有礼”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广泛营造人人有礼、处处见礼的良好氛围,让千家万户成为展现最美家风、践行“有礼”新风的窗口,打造“在南浔看见美丽家风”的标志性成果,用最好的礼仪、最美的德行欢迎中外宾客,让他们在南浔看见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张博令)
 
倾听民营企业真实声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机制架起政企常态化沟通桥梁
倾听民营企业真实声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机制架起政企常态化沟通桥梁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陈炜伟)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国内尚无婴幼儿配方液态奶生产标准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商请相关部门修订食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有力促进行业发展;针对民营企业关于加强公共数据公开的诉求,对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迅速上传门户网站供各方查询,对涉及其他部门的逐一商请加强数据信息发布……
  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倾听企业真实想法,着力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解决民营企业问题诉求。
  “认真倾听企业声音,才能更好解决企业困难。”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负责人说,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机制,也是更好服务民营企业的创新举措。
  不断丰富形式,持续扩大范围——
  调研座谈、现场会议、专题培训、纸质来信、官网专栏、电话投诉……记者了解到,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的渠道正在逐步丰富。
  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人9次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不同主题5次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现场会,并举办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培训班、提升国际竞争力培训班等,持续增进沟通交流。
  “截至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沟通交流的企业已经超过600家,囊括一二三产不同行业,兼顾大中小型不同规模,覆盖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为由点及面了解普遍情况、解决共性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说。
  加强协同联动,汇聚工作合力——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示范作用下,浙江、福建、山东等地方也通过民企茶咖会、亲清发改会客厅等平台,与民营企业保持密切沟通。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基础上,推动成立43家部门单位组成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发展改革部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形成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合力。
  注重办理实效,不断健全机制——
  “我参加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交流活动,在轻松的氛围里,民营企业家反映实际困难、行业建议。我们面临的地方政府拖欠账款等问题得到了推动解决。”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林说,“这种常态化政企交流,很真诚、很务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关心!”
  截至今年8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收到民营企业反映问题诉求1031项,包括政策建议类348项、侵权纠纷类229项、拖欠账款类206项、要素支持类118项、涉法涉诉类130项,目前56%的事项已办结并进一步跟踪问效,推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我们坚持依法依规、热情周到、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台账管理、专人盯办,形成民营企业问题收集—办理—反馈—跟踪问效的闭环工作流程。”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负责人说,目的就是真正倾听企业心声、解决共性问题、推动行业发展。
  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不断优化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金贤东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开通问题收集转办反馈系统,提高解决问题诉求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强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成果运用,找准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立法、改革举措落实、政策出台、规划编制等工作,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向新求变 向绿而生
青海创安以改脱困的启示
向新求变 向绿而生

青海创安以改脱困的启示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这是一个瀚海荒原上发生的“孤岛突围”故事,也是一段起死回生的改革历程。
  青海创安公司,地处青海省海西州茫崖镇。这里石棉资源富集,工业储量占全国储量的40%,资源禀赋让创安的石棉品牌“中国茫棉”一度享誉海内外。
  正如其名,茫崖镇平均海拔3100米,方圆200多公里荒无人烟。这样一家“孤岛企业”,一度因远离市场、机制僵化,留下不少积弊沉疴,直至濒临破产。
  刀刃向内,向死而生。创安通过一系列壮士断腕的改革,创新重塑品牌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奋力突围转型。短短三年间,负债率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一线职工人均工资翻了两番多,优质产品占比从不足三成增至七成,国内国际订单供不应求。
  向新求变、向绿而生——创安的故事,正是传统企业勇于自我革命、积极转型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
矢志混改 走出市场化新路


  白天黄沙漫天、晚上朔风呼啸,严重的高反让人夜夜难眠……2018年,吴世周来到茫崖镇,担任创安公司总经理,这里的环境,比他想象中更加恶劣。
  更严峻的是公司运营状况:这家始建于1958年11月的国企,长期占据国内石棉市场二分之一以上份额,但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和自身应变能力不足,创安逐渐没落,一度濒临破产,公司账面金额不足50万元、接连3个月拖欠职工工资、负债率攀升至127%……
  “不能坐以待毙!”吴世周态度坚决。
  要想突出重围,必须摸清市场现状。创安派出团队赴行业协会、海关、下游市场开展调研。调研发现,尽管石棉产品的应用领域在收窄,但目前国内年需求量仍维持在25万至30万吨,国际市场也有大量需求。
  “市场的需求还在,而且茫崖其他民营棉企还在盈利,我们坐拥大量资源,为何连年亏损?”经过调研,吴世周的疑问得到厘清:问题根源在公司自身。
  从内部来看,作为一家老国企,创安自身体制机制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明确的奖罚机制,员工吃着“大锅饭”,干多干少都一样;部门间藩篱固化,生产与市场两张皮,面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与此同时,民企负责人李更财2013年在茫崖镇投资300余万元从事温石棉开采,由于没有采矿权,他的公司只能在创安开采过的尾矿进行二次开采。
  在茫崖镇,像这样的民营棉企大大小小有12家。
  当时的创安,人均工资不足民企员工的三分之一,职工没有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而民企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互相之间又存在内耗式的同质化竞争,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长此以往,双方都是死路一条。
  2019年底,吴世周又被任命为创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决定放开手脚,在整合矿区内不同产权主体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增资扩股、增量引入、资本和利益绑定为方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前些年,公司也大大小小搞过几次改革,改来改去好像没啥变化。”一些老员工一听到改革,心里满是嘀咕。
  “混改后怎么保证我们的利益?”“民企能占多大的股份?”……各家民企参与混改的意愿、诉求各不相同,是摆在混改面前的头道难题。
  2020年,受市场因素和经营方式影响,创安生产几近停滞,各家民企也受到强烈冲击。经营状况的急转直下,让混改更显得迫在眉睫。
  剖析市场、陈述利弊、主动示好……为了打消民企的疑虑,创安拿出最大的诚意,与民企逐个开展协商谈判。
  “创安深耕石棉产业多年,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李更财说,在风高浪急的市场中,创安与众多民企只有汇成一脉,才能博得一线生机。
  为保证民企安心,创安决定让民营企业资本占比49%,自己再根据相应资产量配比占51%。创安其余的固定资产,混改企业还可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
  很快,大家意识到,这一次的改革的确与以往不同:彻底打破传统的“等靠要”思维,引进民营企业,推进以产权重组为核心、以混合所有制为形式的改革,让民企管理机制倒逼国企自我改革。
  经过近半年的拉锯战,12家民企全部达成混改共识。
  “不破不立,向死而生!”对于这次改革,吴世周这样认为。
  混改的效果立竿见影。民企对市场的灵敏性和成本意识得以发挥,销路进一步打开,公司产品优良率从30%提升至70%;而创安的市场地位也逐渐恢复,年产销量在6万吨的基础上翻番,最高达到14.5万吨。
  就在当年,创安营收同比增长85%,实现扭亏为盈。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利润近1000万元,创造了公司历史最高产值。
追新逐绿 驶向广阔蓝海


  混改,只是解决了创安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未来如何能发展得更好,依然是创安面临的难关。
  走进创安采矿区,一座状如高山的石堆格外显眼。60多年的开采中,尾矿处理问题成为影响创安发展的历史包袱,还因此在2017年的中央环保督察中被要求停业整顿。
  如何处理好尾矿,成为创安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底色,必须是绿色!2020年,创安与一些高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探寻尾矿处理新路。
  “提取测试发现,尾矿中含有近80%的氧化镁和二氧化硅。也就是说,矿石中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鸟鹏云说。
  经过试验,陕西理工大学团队利用化学反应提取高纯氧化镁和二氧化硅的试验取得成功,并具备了转入工业化应用的条件。
  产学研的打通,也让尾矿这个曾经的“包袱”真真切切转化为财富。
  转型发展的同时,创安还在积极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2020年,创安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大功率的挖掘破碎设备、运输设备,还安装了抑尘和除尘装置。粗放的爆破采挖方式占比从70%降到30%,粉尘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隔年,环保督察对创安提出的三项主要问题就全部销号。
  日前,记者在采矿区看到,一辆辆运输车辆运转不停,正在为即将开工的尾矿综合利用项目作准备。
  “我们首期1万吨的尾矿治理项目投产后,预计利润在3000万元左右。”创安总经理马红伟说。
  思路一变天地宽,尾矿综合利用,既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也让创安有了枯木逢春的发展机遇。
  传统产业必须通过迭代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如果仅仅依靠单一产业,在市场浪潮中势必难以行稳致远。结合当地资源,创安还积极拓展新兴产业,谋求绿色发展。
  茫崖地区日照时间长、风力大,且有大规模闲置的戈壁荒滩,适合发展风电、光伏。创安与大唐电力等央企合作,共同投资建设了150兆瓦的新能源发电项目。
  同时,创安利用自身的机加工能力,与东部地区企业合作推进风电光伏配套设备制造,生产风电塔筒、叶片、光伏支架等设备。
  绿色转型、多元发展,让创安拥有了更广阔的未来空间。
  吴世周介绍,创安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以尾矿综合利用为核心、以新能源电力为动能的“源网荷储”综合一体化项目,加速企业绿色转型,拥抱产业蓝海。
  绿色发展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混改前,我们在国际市场基本没啥存在感。现在,创安接到的来自越南、缅甸等国际市场的订单越来越多。今年,我们已经接到国际订单1.6万吨。”吴世周介绍,凭借良好的质量和口碑,创安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一度供不应求。
  “作为一家资源型国企,创安积极探索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升级、产业调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生动诠释了以改革和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青海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田勇说。
引人育才 由“共享”迈向“共赢”


  资源盘活了、市场拓展了,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
  “人才连年流失,近20年招不到一个人,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这种情况下,企业谈何发展?”马红伟说,创安扭亏为盈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职工待遇,为公司发展留人、引人、育人。
  为此,创安打破既有分配方法,实行产量和效益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并将利润向一线职工倾斜,干得多就拿得多……
  仅2023年,创安就拿出7603.68万元用于保障员工待遇,占全年营业收入的34.13%。
  “原来大家是一块吃‘大锅饭’,到2018年,我们一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还经常被拖欠。”采访中,很多员工告诉记者。
  “以前公司产量低、订单少,大家没啥活干。最困难的时候公司拖欠了我们三个多月的工资。”运输司机宋怀珍说,混改后,大家比以前忙了很多,但是收入也大幅增长。
  “我现在一个月最高能领到1.5万元的工资,今年还花了20多万元买了辆新车,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他的脸上不自觉挂上了笑容。
  职工的待遇提升了,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也更扎实。
  针对原有管理层年龄偏大、思路封闭、闯劲不足等问题,创安开展大刀阔斧的人事制度改革,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且打破了身份限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
  竞聘演讲、现场答辩,比管理思路、拼经营方法……经过激烈竞争,曾经的民企负责人李更财成为创安旗下聚源公司的总经理,负责石棉矿的采选。
  “用人制度的改革,让企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效,监督体系更加健全有效,干事创业环境风清气正,企业的发展后劲更足。”公司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得弟说。
  同时,创安加大人才培育力度,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由于招不到人,公司职工平均年龄在2018年达到48.3岁。近两年,凭借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有19名大学生入职创安,其中包括两名硕士生。
  作为一名“矿三代”,25岁的侯雪婷在今年7月回到出生的地方,成为一名新“创安人”。
  入职后,侯雪婷被安排到核心业务部门锻炼,公司还提供一套免费单人公寓。“公司为我们提供了有保障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侯雪婷说。
  2021年,创安4名职工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企业经营管理骨干人才”领军后备人才。
  新血液,新面孔。如今,创安人多了几分自信和希望,这也是创安突围脱困、成功转型的写照。
  不破不立,革旧从新。
  “通过改革对接市场、盘活资源,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是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吴世周说,顺应潮流大势,创安的改革才刚开始。
     (记者骆晓飞 周盛盛 张龙)
     新华社西宁9月22日电
 
小兔子“蹦”出大产业
小兔子“蹦”出大产业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奉节县,2022年从荷兰引进了伊普吕(法国)祖代种兔,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小兔子“蹦”出了大产业,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在奉节县永乐镇哈妹儿养殖场内,300只伊普吕种兔享受着27度的恒温“空调房”,听着音乐,在品字形欧式标准兔笼中悠然自得。“这里配备了先进的养殖设备,包括自动清粪、饮水系统以及自动化环境监测控制设备,能够实时自动监测并调节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指标,确保肉兔在最佳环境中生长。”养殖场负责人黄锐介绍说,得益于这样的养殖条件,两个圈舍27天左右就可以出笼一批,产崽一批。截至目前,出栏的四批肉兔有8000余只,毛收入30余万元。
  黄锐的成功并非个例。通过“公司+农户”的利益捆绑发展模式,当地企业以高于养殖成本的最低保护价收购肉兔,同时提供统一兔舍、设备、品种、饲料、防疫和技术指导,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如今奉节肉兔产业通过租赁经营、投资共建、自繁自养、企繁户养、代养带动、劳务带动等模式,已带动723户2763人,人均增收8600余元。
  利用上游种兔、饲料,下游屠宰、食品加工的利润补贴中游养殖薄弱环节,推动全链条建设,奉节县做大做强了肉兔产业规模。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兔舍面积13.8万平方米,配套品字形欧式标准兔笼16.5万套,育种中心年提供父母代种兔20万只。2023年,全县出栏肉兔221万只,预计今年产能将达到700万只,综合产值达到3.36亿元。
  为进一步推动肉兔产业发展,2022年,奉节引进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7.8亿元建设1000万只肉兔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万只祖代种兔场,1万只父母代商品兔示范场,20万吨饲料厂、400万只屠宰场和1000吨肉兔食品加工厂各一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总产值将达到14.5亿元,利税1.4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并带动养殖户总收益超过1亿元。   (本报记者李晓婷)
 
第6000万辆!
东风汽车产量刷新
第6000万辆!

东风汽车产量刷新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喻珮 熊翔鹤)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19日宣布,东风汽车第6000万辆车——全新岚图梦想家在武汉下线。
  55年来,东风汽车从一家“三线建设”企业出发,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产品格局实现了从卡车为主向乘商并举的转变,并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和新能源转型。2024年1至8月,东风汽车新能源汽车销售53万辆,同比增长108.5%,自主品牌汽车销量87.3万辆,同比增长44.8%。
  岚图汽车创立于2019年4月,是东风汽车旗下的电动汽车品牌,全新岚图梦想家是岚图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卢放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向新、向质、向上的新阶段,“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跃升,车企必须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不断优化产品,提升竞争力。
  东风汽车前身是始建于1969年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目前在十堰、襄阳、武汉、广州拥有四大生产基地。
 
南昌:“班列+冷链”拓宽开放新局面
南昌:“班列+冷链”拓宽开放新局面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南昌电(记者刘佳敏)走进南昌国际陆港骨干冷链物流基地6号库,工人们或驾驶着叉车,或推动平板车,忙碌而有序地进行货物装卸作业。“这一车是发往九江的货物,主要是配送给火锅门店的食材。”物流基地副总经理聂艳艳介绍,这里每天有3000余吨蔬菜、水果等生鲜发往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11个设区市。
  2023年,南昌成功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重点服务南昌都市圈并辐射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上亿人口生鲜食品消费需求。
  2024年1月,位于南昌县向塘镇的南昌国际陆港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基地占地200亩,是目前江西省建成已运营的总体、单体建筑库容最大冷链仓,采取双首层坡道库设计,可最大程度集约节约用地和提升冷链运输效率。
  经过半年多发展,已有海底捞、盒马鲜生、蜜雪冰城、亚马逊、霸王茶姬、榴一榴等30余家品牌企业在基地设立华中、江西区域运营分拨中心,基地存储农产品品类2000余个,总量达20万吨,其中冷冻品10万吨,冷藏品6万吨,常温品4万吨。
  在江西榴一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忙碌着对刚到的进口榴莲鲜果进行液氮锁鲜处理。“冷链物流基地靠近陆港口岸,周边物流发达,非常契合我们榴莲进口、加工、贸易的特点。”公司董事长胡得进说,企业每天要加工近32吨的榴莲,随着贸易量增加,铁路运输优势更加突出。
  通过与冷链企业合作,与宁波港、广州港、厦门港等沿海港口联动,南昌国际陆港冷链进口新通道不断被稳固、拓宽。自今年7月11日到达首趟进口冷链铁海联运班列以来,陆港已累计到达进口班列9列,基本实现“周周班”。
 
小商标点亮“姜招牌”
小商标点亮“姜招牌”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眼下,正是生姜收获的时节,在重庆市梁平区和林镇福和社区的姜田里,生姜种植户彭地云和家人正忙着收获生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梁平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以梁平自然、人文和产业资源为基础,深挖梁平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结合“三品一标”认证,成功培育了“和林生姜”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1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和林镇生姜种植历史悠久,被誉为“生姜之乡”。此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生姜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林生姜是地方优良品种,块茎大,色泽白,脆嫩多汁,清香微辣,外观似竹排,属竹根姜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过去当地群众多为零星种植、自产自销,经济效益不高。
  为开发、管理和保护和林生姜优良品种,形成品牌化经营,梁平积极引导“和林生姜”申报地理标志商标。梁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深入实地调研,梳理挖掘和林生姜的品种、品质、种植历史和文化内涵,宣传商标知识和扶持政策。2018年,“和林生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提升了品质形象和辨识度价值。
  “以前,和林生姜靠挑扁担去市场卖,起早贪黑且卖不上好价。如今有了地理标志商标,名气大了,不用出门,在家接订单,电话联系快递发货,方便快捷,收入也翻番!”彭地云高兴地说。
  为擦亮和林生姜“金字招牌”,梁平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引导村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生姜,并为种植规模达10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补助,提升姜农积极性。联系农业专家上门服务,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提高生姜种植技术和品质。
  目前,和林镇生姜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产生姜9000吨,年产值7000余万元,产品供不应求,销往万州、垫江等周边区县及广东、江苏等省份。
  近年来,在梁平区级相关部门支持和和林镇万安村“两委”的努力下,和林镇万安村成立了数字万安平台,为和林生姜销售提供新线上途径。梁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同当地党委政府,指导权利人严格把握“和林生姜”质量与地理商标标志授权使用规范,开展专项行动护航品牌发展。    (本报记者李松)
 
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
2024北京文化论坛观察
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

2024北京文化论坛观察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乌梦达 魏梦佳 阳娜)各类主题论坛及沙龙密集举行,“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精品电影展、地坛书市等文化活动热闹展开,一批项目顺利签约……19日至21日,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嘉宾汇聚北京,分享文化发展建设最新成果,凝聚文明交流互鉴共识。
中外文化交流在多领域成效明显


  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上,中外艺术家们欢聚一堂,齐奏欢歌,精彩的戏曲、舞剧、杂技展现中国文化魅力……19日晚,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场文艺演出为观众奉上艺术盛宴,传递“文化通心,携手同行”的美好祝愿。
  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中外嘉宾围绕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文化传播等多主题展开探讨,为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汇聚智慧力量。
  会上发布的《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在多领域成效明显,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总体态势,人文交流的方式更多元、形态更新颖、对话更深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轨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良好范例。中国有责任与全世界分享文化建设发展方面的经验理念,“这也正是举办本次论坛的重大意义所在。”
  “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秩序深刻变革,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匈牙利文化和创新部副国务秘书乔鲍·卡博尔说,近年来,匈中两国的博物馆、演艺机构、高校间合作非常活跃,文化交流日益紧密。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表示,各国仍需共同努力,从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深处,获得化解现实难题的经验。“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尊重、互学互鉴,才能使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多姿多彩、生机盎然,才能让世界在和谐相处的道路上行得稳、走得远。”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百度大模型“文心一言”通过大量学习古代方志和家谱数据,助力华人寻根;快手启动“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携手9位导演制作由视频大模型生成的AIGC电影短片……论坛上介绍的鲜活案例让与会者对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有了更多体会。
  “数智技术推动了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和文化生产工具创新,数据要素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当前文化新业态正呈现智能化、数据化、场景化、游戏化的新特点。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落地应用,也在多个文化场景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论坛期间,腾讯、快手、百度等多家企业的大模型产品亮相,多项文化领域的数字化成果密集发布。
  “数字科技拓展新空间”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特点之一。“全景故宫”数字虚拟体验、“寻境敦煌”VR沉浸展等数字文化产品让海外民众也能身临其境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更加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探寻太庙古建,品读天坛古韵,领略皇家园林,览阅运河文脉……连日来,丰富的现场观摩活动让与会者深入感受北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文脉悠长。让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近年来,北京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上成果丰硕。
  北京市东城区区委书记孙新军表示,东城正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化历史文化街区成片保护、有机更新。在他看来,“文化遗产是一幅源远流长的画卷,更是一座引领未来的宝藏。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让深厚的文化自信日滋月益、生生不已。”
  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成果经验热切交流,中外文博场馆同台推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成功签约。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说,文化遗产的交流价值远超其表象,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文物的广泛交流与文明的深度互鉴,促进文化创新与融合,形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从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
  “当文化领域不断发掘新意、创造新品,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人民的自信自强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说。
 
保护好长城,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家
保护好长城,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家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雷肖霄 张思洁)绿植环绕之中,镇北台静静伫立在陕西省榆林市城北的红山之上。拾级而上,登高望远,万里长城沿着山梁沟峁绵延起伏,一座座墩台相守相望。在其间,从镇北台1号墩台到镇北台4号墩台之间的路,66岁的纪板娃已走了大半生。
  “还是娃娃的时候,我们就老来这玩,当时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操着一口浓厚的陕北方言,纪板娃将镇北台的故事缓缓道来。
  榆林古时为边塞重镇,境内遗存有战国秦长城遗址312公里、明长城遗址1170公里。镇北台为明万历年间所筑,是长城沿线最为宏大的军事指挥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纪板娃所在的榆林市榆阳区长城路街道吴家梁村,距离镇北台的直线距离仅有几百米。曾几何时,黄土高原饱受风沙侵袭。西北风呼呼地刮,吹来漫天风沙,经年累月,镇北台的基座也逐渐被黄沙掩埋。
  “这儿以前都是土坡坡,人顺着坡就爬上去了,周边只要长点草,就有人来放羊。”指着镇北台东侧的一片花海,纪板娃回忆道。
  1982年,彼时的榆林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首次对镇北台进行文物调查和登记,由此拉开了镇北台保护的序幕。清沙、修缮、修排洪壕、植树造林……一座雄伟高大的明代军事指挥台终于得以重现。
  “40多年来,我们持续对包括镇北台在内的沿线2公里长城展开保护,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多重手段,逐步探索实现长城的预防性保护,做好长城守护者。”榆林市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贺泽介绍。
  高台雄踞,林木葱茏。成为景区的镇北台如今声名远扬,游人如织。2019年,土生土长的纪板娃选择成为一名文保员,他每周都要从镇北台1号墩台走到镇北台4号墩台巡查一遍。
  “这路我从小跑到大,你看这一层层的夯土,就是原来人筑墙的手法;你看这两个裂缝之间的墙跟旁边的不一样,就是补修的……”提及长城,纪板娃如数家珍,他热爱岁月在长城墙体上冲刷出的“一笔一划”。
  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加入到守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之中。数据显示,目前榆林市已陆续建立了68个长城保护工作站,先后聘用了300余名文保员实现常态化巡查守护长城。
  “近年来,我们立足榆林长城资源优势,指导全市长城沿线各县市区进行长城保护管理和安全巡查,深度挖掘长城文化,开展长城保护宣传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自觉保护长城的意识,取得了明显成效。”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主任姬翔月说。
  从黄沙掩埋到绿植覆盖,镇北台实现了绿色“逆袭”,也开始依靠科技手段巩固保护成果。约90处视频监控点位、数十处红外传感设备……现代科技为古老的长城保护筑牢安全屏障。
  走进位于榆林市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的安防控制中心,大屏上镇北台的边边角角一览无余。“科技手段的引入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如果发生沉降或者位移,我们能迅速掌握情况。”贺泽说。
  巍巍长城,蜿蜒万里。站在镇北台之上极目远眺,无定河绕城而过,毛乌素沙漠已是绿洲。作为昔日的边防重镇,榆林已成为中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保护好长城,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家。”纪板娃说。
 
中美青少年同上一堂“非遗课”
中美青少年同上一堂“非遗课”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骆飞 袁睿)中秋节假期,苗族妇女李文芳家的吊脚楼里十分热闹,一群来自美国的青少年正围坐在一起,认真跟着她学习蜡染制作技艺。
  “大家先要用笔在白布上描出图案,然后再用蜡刀把融化的蜡油均匀地按图勾画,让蜡油与图案贴合在一起。”身着苗族服饰的李文芳边示范边讲解。
  毕业于美国莱克伍德高中的肯齐·汤普森·谢尔顿学得很认真。第一次体验蜡染制作,她感觉以蜡刀为笔,想要均匀地在白布上画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尽管手法还很不熟练,谢尔顿还是耐心地勾勒出大熊猫图案。她说:“蜡油容易在白布上凝固,稍微不注意就结块了,而且一些细小的线条用蜡刀无法一下完成,需要细致地勾描。”
  现场还有来自美国华盛顿州林肯中学等多所学校的80名师生。他们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参加由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组织的美国青少年“青春同行”华盛顿州代表团到访中国贵州,在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体验非遗文化。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千百年来,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世居于此,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蜡染技艺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
  苗族蜡染技艺就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随后放入靛蓝染料缸中浸染,待蜡融化后便呈现出蓝白相间且带有一种抽象感的“冰纹”图案,主要用于印染传统民族服饰。该技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
  今年16岁的苗族学生吴茗钰坐在其中,与美国青少年们一起学习蜡染技艺。自幼耳濡目染苗族文化的吴茗钰操作熟练,还不时帮助一旁的美国学生。
  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后,来自美国华盛顿州三城预备高中的肯尼思·克莱恩大胆创新,用蜡刀勾画出一个手持长剑、身披铠甲的英勇战士。
  克莱恩紧紧握着他的蜡染杰作,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瞧,我画了个威武的战士!”他一脸兴奋地说。富有创意的他把自己一直喜爱的文化元素和新学的苗族蜡染手艺巧妙地结合起来。
  美丽典雅的“友谊之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天马行空的“抽象画”……古老的蜡染技艺,在充满想象力的中美两国青少年的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不少受访的美国学生表示,没想到用苗族蜡染技艺能表现如此丰富且充满个性化的图案,真是一种很奇妙的民族文化体验。
  现场,来自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多名苗族学生相继给此行的美国青少年介绍了苗族刺绣、银饰、节日、美食等文化。
  此刻,李文芳一家所居住的苗族传统吊脚楼,犹如一个生动的非遗课堂,为中美两国青少年搭建起关于中国民族文化体验、传承的交流平台。
 
以聚落考古重新认识“多面”莫高窟
以聚落考古重新认识“多面”莫高窟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兰州9月22日电(记者张玉洁)洞窟连绵是人们熟悉的莫高窟“正面照”,但窟顶模样却鲜为人知。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聚落考古的视角出发再度审视莫高窟,发现窟顶有包括天王堂在内的数座基址,这对全面了解莫高窟有积极意义。
  21日至22日,由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分享了近年来该院在莫高窟及其周边开展的考古工作。
  莫高窟南区窟顶的天王堂,是古代敦煌城往返莫高窟的必经之地,也是莫高窟的入口所在地。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天王堂是一座孤零零的佛塔式建筑。2021年起,为配合加固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进行了考古清理和发掘。
  考古发现,这里除天王堂外还有数座佛塔和佛堂基址,出土了塑像、壁画残块、木构件等遗物。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这是一处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的宗教建筑群。
  张小刚介绍,20世纪60年代起,莫高窟开始了多次窟前殿堂遗址发掘工作,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复原古代莫高窟提供了参考。80年代末,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工作启动。相关研究认为,南区是礼佛的殿堂,北区是僧俗生活区域,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莫高窟。
  “如今,我们尝试用聚落考古的视角再度审视莫高窟。也就是利用社会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方法,研究聚落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张小刚说。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调查了成城湾、和尚沟、王母宫、老君堂、观音井等遗址。这些宗教建筑遗址以莫高窟为中心,散布在三危山之中,在古代属于莫高窟的卫星式寺院或建筑,是莫高窟人文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运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可以从遗址的功能分区和人文环境等角度,重新审视莫高窟的营建、使用以及和周边遗址的联系,透物见人,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和生动的莫高窟印象。”张小刚认为,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莫高窟“多面性”的机会。
 
台北喧嚣里的“隐”
台北喧嚣里的“隐”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暮色降临,台北老城区一栋六层居民楼的底层,小院门口小小的方形招牌亮起来,路过的行人得驻足端详才能读出上面墨色的书法字“隐庐”。
  每周四晚7点,辛意云的讲座准时在此开课,容纳30人左右的厅堂里几乎坐满,听众大多上了点年纪,间或也有几个年轻人。2011年以来,这堂“中国哲学”课从位于台北中山堂的台北书院开始,辗转到这方小院,内容自老子始,扩及众多经典,目前进展到“阴阳家”。
  “一个人对自己文化的基本认识和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东西方激烈碰撞的当下。”师从国学大师钱穆的辛意云如此解释十几年如一日讲授中国经典的原因。
  很多听众来上课的初心,正是要解决“我是谁”的困惑。
  “我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某些哲学知识,而是寻找一个生命问题的答案。”40岁出头的梁正一是辛意云在台北艺术大学教书时的学生,如今依然定期来“隐庐”听课。
  “我上大学就开始思考,我们过去所学的都是西方的技术和材料,那我们自己创作的东西如何代表我们自身?”他说。
  33岁的李亦鹏也在这里纾解了内心深处的矛盾。他的父母曾在美国工作,从小的印象都是“中国不行,西方比较厉害”“流行音乐要听美国的,电影也要看美国和欧洲的”……
  “我不想成为一个自我贬低的中国人。”他说,学习先人的思想,让他体会到“中国文化原来这么棒,能够很具体地处理一个人日常生活的问题,也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核心精神,乃至于回答人类幸福的问题”。
  除了辛意云,在“隐庐”开课的还有书法家陈俊光。相较于哲学课,每周六的书法课学生年龄层次更丰富,有五年级的小学生,也有大学生。
  “书法课像一扇门,进入之后又接触到许多别的传统文化。”在台北从事建筑设计的谢玉娟说,一同上课的同学们2019年赴大陆,展开“书法之旅”,一路看过宣州的纸、歙州的砚、徽州的墨和湖州的笔。
  家住屏东的陈俊光感慨地说,和他年轻时相比,时下大家学习书法的热度大大削减。“中学书法社团,过去上百人,现在‘小猫三两只’。”然而,他相信,书法是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深埋在文化基因里,有条件就会发芽。
  “隐庐”的主人林谷芳曾担任台北书院的山长。他主持下的台北书院,坐落在1945年10月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的中山堂内,书院曾经高朋满座,鸿儒往来,是倡导中华文化和两岸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场所。
  和中山堂内房梁高挑、舒朗宽阔的讲堂相比,原来是民居的“隐庐”确显局促,受面积和所处位置的影响,不容易招到新人加入。
  梁正一和李亦鹏都觉得像自己这样为传统文化着迷的人在台湾变少了。“然而到了关键时刻,比如生老病死,人们就想起传统来了。”李亦鹏说。
  “对我们来说,生命是一条长河,有了过去,现在才能笃定地活,未来才能幸福。”辛意云说,“硬生生把过去切掉,就会变成一个漂泊孤独的灵魂。”
  走出“隐庐”,在台北的角角落落也能遇到和“隐庐”师生们相似的人——在台北孔庙担任了37年乐长的孙瑞金,致力将一批批青涩的初中生们训练成祭孔典礼上的“乐生”;茶艺师唐文菁努力钻研重现陆羽《茶经》里的唐代煮茶法,自信地推介展演。
  “‘隐庐’的‘隐’,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大隐隐于市;第二层,道不行,则隐。”林谷芳说。
  第三层“隐”,落在林谷芳对台湾社会的独到观察上。他认为,台湾社会有“显性台湾”和“隐性台湾”之分,容易在媒体、网络、政治上看到的是张扬纷扰的“显”的部分,而默默坚守自己一方天地的是“隐”的部分。
  “过去,‘显’与‘隐’一直势均力敌,现在,‘隐性台湾’的确在逐渐销蚀。”他说,“‘隐庐’虽小,却是希望。”
(记者傅双琪 王承昊)新华社台北电
 
重庆彭水:苗家射弩带动非遗热起来
重庆彭水:苗家射弩带动非遗热起来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弩要端平,眼要瞄准,击发要稳,手不要抖。”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民族体育射弩训练基地里,张浩正细心指导着队员。
  张浩是基地负责日常训练的教练,从射弩运动员转为教练已经有5年时间。“苗弩制作与射击技巧起源于战国时期,传统苗弩多用木、竹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射击技巧以射击者立、跪姿横向射击为主。”张浩说,过去苗弩主要被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用于狩猎、防身以及军队征战。2005年,苗弩制作与射击技巧入选彭水县县级代表性非遗名录。
  彭水当地的苗弩制作和使用古已有之,首支专业的射弩队在1989年成立。1999年,彭水射弩队首次代表重庆市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个人项目第四名的成绩。
  2000年,重庆市民宗委和市体育局授予彭水县“重庆市少数民族射弩训练基地”,张浩所在的彭水射弩队就此逐渐发展成为重庆市唯一一支专业的苗弩制作与射击技巧队。
  张浩回忆,成立之初,射弩队一直没有正式的训练场地,队员们都是在彭水县体育馆转角的阁楼里练习。直到2013年,彭水职教中心才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六靶位训练场。“有了专门的训练场地,大家练习射弩有了更好的条件,我们射弩队的水平也迅速提升。”张浩告诉记者,多年来,彭水射弩队在国家级大赛上已经取得8金14银12铜的成绩。
  “我们队员们用的苗弩,都是以非遗技艺手工打造的。”张浩介绍,不同于标准弩,传统苗弩制作时不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均以木、竹、骨、绳等材料打造,每一把都凝结着苗弩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今年50多岁的王横,是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标准弩男子立姿冠军。王横说,因为彭水素有“世界苗乡”之称,所以他所在的彭水射弩队又被称为“苗家射弩队”,大家在工作之余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感情,增强凝聚力。彭水射弩队现在已经是重庆市有名的少数民族体育竞技队伍。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射弩活动中,在彭水,每月都有射弩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这项非遗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有责任做好保护与传承。”王横说,射弩队的10名队员中大多是苗族,他们中有在校学生、教师职工等,平时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空闲的时候,大家就集中到一起进行训练,在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努力地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唐奕)
 
鸾峰桥见证
闽东宁德振兴启示录
鸾峰桥见证

闽东宁德振兴启示录

( 2024-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福建寿宁下党乡曾是闽东革命老区四个特困乡之一。3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书写了至贫能富、山乡巨变的生动样本。
  下党所在的闽东宁德,过去作为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30多年来,宁德始终坚持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工作主线,扎扎实实,矢志不移;坚持因地制宜,立足闽东资源实际,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统筹安排、合理谋划。
  弹指一挥间,山海焕新颜。闽东宁德弱鸟先飞、涓滴成流的韧性执着,是中国致力消除贫困的生动缩影,其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不懈坚守,是乡村振兴征程中的持久动能。
告别山隔海阻 迎来山海新颜


  从福建宁德前往下党采访,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道路,穿过一个个狭长的隧道,翻越一座座耸立的大山,真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行车2个多小时,才抵达下党乡下党村。但见薄雾缭绕,翠林如海。鸾峰桥静静矗立在日夜奔流的修竹溪上,街上游人如织、商铺云集,一派静谧富足的山乡景象。
  看着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村子,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感慨万千,“路通了,村美了,乡亲富了,下党还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宁德分会场的所在地。今昔对比,恍若梦里。”
  上世纪80年代建乡之时,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下党是福建当时唯一的“五无”乡镇。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一度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山高路远,是老下党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痛。一个门口高挂着“幸福茶馆”牌子的院落里,王光朝老人正在热情地招呼游客。他说,过去的下党,仅靠峭壁岩石上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进村出村都要爬山,群众最怕的事情有三: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的公路、水电建设等,希望下党在脱贫发展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天堑变通途,告别行路难。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说,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1991年总长12.5公里的进乡公路开通,2020年全长12公里的下党至尤溪段公路通车,去年通往浙江省庆元县的跨省公路通车。现在乡里正在一体推进5条进乡公路、10条进村公路改造升级,乘车到县城从原来的近3个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
  有了出山路,才有脱贫路。“以前,我们就和井底蛙、笼中鸟一样,看不到天,飞不起来。”王光朝说,“路通了,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大世界。”
  作为特困乡村“摆脱贫困”典型,近年来,下党乡致力打造红色旅游新地标,当地以讲好“下党故事”为主线,打造党性教育学习小镇,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
  如今,“难忘下党”学习教育基地一期、二期项目相继落成,与下党古村隔溪相望。寿宁县委党校副校长吴晓明说,当地整修党群连心路、鸾峰桥、滴水穿石公园等现场教学点,前来考察、研学、游览的各方人士络绎不绝。去年,培训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校师生等5万多人次,游客有50多万人次。随着旅游蓬勃发展,3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做生意,还吸引了200多名返乡和外来年轻人扎根。
  “今天来了十多批客人,全国各地的都有。”在“难忘下党”主题展馆内,担当专职讲解员的刘明华擦着汗水说,越来越多人在鸾峰桥上、在“难忘下党”主题展前,或是在党群连心路上,实地感悟下党乡发生的新变化、新故事。
  下党的历史性蜕变,成为闽东宁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写照。
  30多年前的闽东宁德,交通闭塞,贫困落后,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天空里,是只“弱鸟”。9个县(市)区中有6个是贫困县,有50多个乡镇被划为省贫困乡镇,200多万人口中有70多万被划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曾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渴望。
  在蕉城区九都镇九仙畲族村,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在蓝天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卫生所、畲族文化活动中心、休闲活动广场、水电路等设施一应俱全。
  30多年前,村民大多居住半山腰,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群众对“困于山中、因路而穷”的感受尤为深切。而在当时,九仙村并非孤例,闽东畲族群众近20万人,“逐山林而居”。随后,宁德启动造福搬迁工程,无数个畲族山村告别大山,搬到新居。
  连家船民是闽东另一个困难群体,他们曾常年蜷缩在船上狭小空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福建持续开展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工程,至2014年初,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住在船上的日子,一家人风雨飘摇,担惊受怕。”下岐村村民江五全说,现在船民有了扎根的土地,大家有了稳稳的幸福。从海上到岸上,变换的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全新的生活图景。
  30多年来,宁德累计脱贫77万多人,包括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造福工程”搬迁近40万人,闽东大地上处处是“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的变化。
  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唱响耕山牧渔曲


  主政宁德时,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思考后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下党变迁正是一个生动样本。
  为打破贫在“农”上、困在“山”中的桎梏,下党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持之以恒谋产业,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绿水青山环绕,茶园分布在海拔几百米的山上,土壤富含硒、锌,具有良好的高山茶生长环境。祖祖辈辈口传手教,很多村民懂得怎么种出好茶。
  吴观前说,下党乡有茶园4000多亩,家家户户种茶。品种有白芽奇兰、金牡丹、大白毫白茶、铁观音等十多种,种茶已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去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6000元。
  在下党村的智慧茶园,100多个摄像头分布在茶园各处,生长环境、病虫害的情况在后台一目了然。下党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菊弟说,近年来,下党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推广种植金牡丹等高优品种茶树,每亩茶园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8000元,带动全乡616户茶农稳产增收。
  下党乡下辖10个行政村,记者走访发现,当地村村有产、户户增收,锥栗、油茶、高山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多点开花”,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深挖农业潜力,下党聚焦一二产融合发展,探索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在下党村的智能化食用菌基地里,朵朵银耳如花怒放,散发阵阵清香,几位村民正忙着将新鲜银耳加工,做成冻干银耳、银耳饮料。下党村党支部书记王明秀说,“整个基地投资5000多万元,共有75个车间,将有效提升食用菌产业的附加值。”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民宿、餐饮、电商等产业发展良好,下党也从“一产独舞”到“三产联动”。漫步在下党村,不仅可以品尝绿豆汤、草药茶等当地的小吃,还可以体验乌金陶工坊、廊桥技艺、下党画苑、时光邮局等旅游新业态。
  由古厝变身的下党画苑,满墙的油画主题都是下党秀美山水,让人流连忘返。“我和山清水秀的下党特别有缘,当时进村的路还没有拓宽,从古田坐4个半小时的车才到。现在进进出出很方便,生意更好做。”画苑主人吴祥芳是来自古田的“新村民”,现已在此安家落户,经营的民宿风生水起。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耕耘山海间,走好振兴路。特色农渔产业已成为闽东农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宁德现有茶园100多万亩,大黄鱼、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全国闻名,发展大农业带来了新财源。
  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促进闽东孕育出别具一格的“一县一品”模式。时下闽东山海,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正“链”起乡村振兴新动能——
  福鼎山区克服地理条件制约,布局白茶种植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每家一亩白茶园、每村一处收购站、每镇一个加工厂”的产业发展格局,白茶成为综合产值逾百亿的富民产业。
  标准化菇棚里,雪白的银耳在营养菌棒上生长着;电商产业园里,直播间内十分热闹,银耳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在古田县,从培育菌种到加工销售,再到食用菌文化挖掘,当地“串菌成链”,全链条产值突破200亿元。
  在霞浦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42万余亩,形成以大黄鱼、紫菜、海带等为主的水产支柱产业,全县养殖水产品产量100多万吨,产值200多亿元……
  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表示,宁德以念好“山海经”为指引,在彰显闽东特色上步步深化、在创新振兴机制上步步深化,初步走出了一条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与贫困揖别,和现代化图景相约。近年来,优质的港口资源、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得以重塑,兼具地缘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宁德竞争力大幅提升。当地积极布局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抱上了一批“金娃娃”,渐成我国东部沿海“黄金经济带”重要一环。
  随着宁德时代新能源、宁德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汽集团宁德基地、青拓集团等大项目的落地,200多家“小巨人”配套布局,昔日的“弱鸟”已经羽翼丰满,胸怀鸿鹄之志的闽东迎来经济发展腾飞期。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忙到连饭都顾不上吃、办公楼深夜依然灯火通明……这是下党乡、村两级干部的常态。
  下党之穷,穷在“不通”——路不通、货不通、思想不通。过去村民虽有强烈发展愿望,但“等靠要”思想严重。人穷志不能穷,扶贫要先扶志。近年来,下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探索“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机制,党员干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发展不断形成合力。
  王菊弟2015年开办了下党第一家民宿。起初,有村民嘲笑他的民宿“比猪栏还差,哪里会有顾客”,但王菊弟抱定“群众心里没底,党员更不能泄气”的念头坚持了下来,2016年他的民宿就实现了盈利。目前,下党乡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单位99家。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乡长叶新与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开座谈会,一起商讨“农村发展靠什么?农民增收靠什么?”吴观前说,现在农村新房、新路梦想都已实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谋划发展。
  记者夜访了四五户村民,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在下党群众中,“等靠要”的思想已成为过去,奋斗、创业成了主旋律。
  年过六旬的老党员王明寿是革命烈士后代,2015年,他返乡先行试水开了家餐馆,取名“百口食堂”。“生意越来越火。”他笑着说,凉茶、绿豆汤、金丝扣、土豆饼等土货成了抢手货。在后厨洗菜的村民王光玉,昔日全家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通过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成为了“百口食堂”的股东之一。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王光玉觉得“很有盼头”。
  “弱鸟”有志方高飞,滴水不歇可穿石。闽东发展之路,无论是过去的脱贫实践,还是当下的跨越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奋斗的力量。
  在宁德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已坚持30多年。越来越多的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察实情、找问题、谋良策、促发展,形成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福安市坦洋村是坦洋工夫茶的原产地,四周群山环绕,村前一水襟带。“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筛分整形……”谈起红茶制作工艺,坦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冯坚如数家珍。
  驻村以来,冯坚带领村民筹资500万元打造茶叶技术综合培训中心,建成村集体茶厂,发展电商直播,拓宽茶叶销路……
  像冯坚这样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宁德还有很多。宁德市委组织部部长陈惠说,为让力量往乡村派、资源往乡村走,宁德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一书记三大员”到村任职,充实基层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项目推进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宁德市按照“一类重点项目一个专班”模式,将“最能打仗的人”派到“最需要的项目”,狠抓项目开工、用地、筹融资等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落地、落实、见效。
  走进位于福鼎市的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只见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线运转不停。这里是宁德时代迄今为止在全球布局的最大单体项目,平均每1秒可生产1个电芯,缺陷率仅为十亿分之一。
  “该项目的落地建设,将有效促进当地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福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林天禄说,自项目启动以来,当地抽调200多名党员干部组建专班,抢时间、拼速度,多部门采取并联式推进,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事在人为,当前农村新一轮发展需要更多“新人”“能人”领跑。宁德鼓励乡土人才扎根家乡,发挥所长,带动乡亲脱贫奔小康。在寿宁县,近3年来,累计回引“新农人”1.2万人。一批批返乡“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赛场上闯出了一条条兴农路。
  今年29岁的叶立城是下党村首名“新村民”。4年前,他跟随师父、乌金陶艺篆刻技艺传承人吴祖清来到下党,当起乌金陶传习所的老板。几年间,他的运营范围从乌金陶传习扩大到兼顾经济效益的陶艺、茶艺体验。他还积极参与下党古村巷道文化建设,帮助设计了别具特色的网红打卡点——“百福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喜欢下党的生活,会在这里住下去,迎接更多的回头客。”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过去的闽东宁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脱贫路。如今的闽东,新征程已在眼前,新篇章正待谱写。时空变迁、场景常新,但精神与梦想始终一以贯之、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董建国 黄景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