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聚焦

05版:文旅

06版:文化

07版:各地

08版:国际

明月共此时,家国同奋进
全国各地群众欢度中秋
明月共此时,家国同奋进
 
全国各地群众欢度中秋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明月照九州,又是中秋时。
  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人们感受家的温馨,体味亲情友情的相聚;有的人奔赴远方,享受假日的惬意;还有的人为大家安心过节保驾护航……
  赏月、吃月饼、玩花灯,团圆、相聚、祝福……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群众欢度中秋的热闹场景,诉说着小家团圆、大家幸福、家国奋进的祈愿和追求。
最团圆夜是中秋


  16日清晨,哈尔滨西开往上海虹桥的G1202次列车上,热闹非凡。
  猜灯谜、做花灯。小女孩瑶瑶一边制作兔子花灯,一边情不自禁朗诵关于月亮的诗句……这几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客运段在多趟列车上举办庆中秋主题活动,为旅客介绍各地中秋节传统习俗,让节日氛围感“拉满”车厢。
  行李架上,月饼、红肠、巧克力……一份份沉甸甸的“爱”,随着一声声到站提示,奔向团圆。
  千里奔赴,南来北往,“最团圆夜是中秋”。
  月饼,以月为名、以圆为形,饱含着团圆和思念的味道。
  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这几天人头攒动,各类点心月饼供不应求。
  “近来门店每天客流量超过1000人次,比平常翻了一番还多,要不断补货。”店长陈天宝忙得脚不沾地。
  五仁、豆沙、冰激凌、抹茶……不用为馅料之争而费神,想吃什么馅的月饼都有。
  在山西太原的一家双合成食品店,店长高晓悦说,今年他们结合地方特色,新增了青花酒香麻辣牛肉、玫瑰奇亚籽、枣泥核桃三种新口味月饼,口感软糯,深受大家喜爱。
  吃月饼、玩花灯、饮桂花酒……精彩纷呈的各地习俗,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中秋记忆。
  一轮“明月”在湖中升起,300米水上花灯流光溢彩。步入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天街北岸湖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巨型月亮”灯光装置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赏。
  家住附近的李女士一家在湖滨散步,情不自禁地在“明月”下拍下全家合影。“阖家团圆的日子,这个水上灯会让节日氛围更浓厚了。”李女士说。
望月怀古过中秋


  前不久,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古建筑,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彩塑火爆出圈。
  晋城泽州县的珏山自古就是祭月、赏月胜地。今年,在珏山景区,很多游客既可以在山上赏月,也可以泛舟在湖上赏月。
  这是中国人独有的赏月浪漫——
  15日晚,李女士搭乘了南航的“赏月航班”。“当时我听着旅客们朗诵诗歌,月亮刚好出现在舷窗边。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立马有了回家团聚的感觉。”李女士回忆道。
  南航湖南分公司乘务长张婷婷第12年执飞“赏月航班”。她说:“一轮明月照见五湖四海的旅客,我们一起望月怀古,大家都很感动。”
  这是中国人和月亮的千古约定——
  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广寒宫静寂千年。
  今年6月我国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又一次将月壤采回国内。
  科学家们加紧对月球的研究工作:经多种实验技术分析,1吨月壤或可满足50人一天饮水;用模拟月壤烧制月壤砖……未来,在月球上建房子也许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这是中国式过节的文化底蕴——
  逛庙会、品非遗,赏美景、看演出,吟诗逛展……全国各地“花样”过中秋,赓续传统文化,尽显时代风流。
  北京园博园,自贡彩灯亮相京城,200余组灯组同步点亮。
  这是北京史上最大规模灯会,其中约七成的灯组题材源自京味儿文化。“中轴线之光”汇集北京中轴线古建筑精华,“北京文物”展现老北京胡同文化……
  五彩光华、流光溢彩。4万片羽毛、800万剪,采用“彩色吹塑纸+透明亚克力”材料,大型手工羽毛彩灯“凤舞九天”充满祥瑞,为大家送上美好祝福。
  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广场丝竹声声、裙袂飘飘。
  “在古建筑里看古风表演,特别‘中国’,很惊艳!”来自广东的陈先生和外国友人一起来重庆游玩,神秘的川剧变脸、浑厚的川江号子、技艺考究的盖碗茶,让他们看得十分过瘾。
情系家国同奋进


  海南文昌翁田镇,镇上的茶店早已坐满了人,围坐一起喝茶吃早点,烟火气慢慢升腾。
  十余天前,超强台风“摩羯”在这里登陆。目前,抢修工作仍在继续。
  韦腾飞来自贵州,是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支援海南电网抢险救灾总队的第一批电力工人。他已连续奋战十多天,不顾炎热,不分昼夜。
  这个中秋,他不能和家人一起度过。“是有疲惫感,但我们要继续坚持,让群众过上亮堂的中秋节。”他说。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
  夏天曾遭受洪涝灾害的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乡敬老院安置点准备了十桌饭菜,每桌十个菜品,鸡、鱼、肉等主菜已经备好,就等大家入席。
  “几个月来大伙儿都不容易,希望大家在这里感受到团圆的氛围。”团洲乡敬老院院长王六一说。
  团西村村民杨巧珍的房子经过重新粉刷,干干净净,家具家电也已换新。杨巧珍说,在家里简简单单吃餐饭,就很幸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此刻,月圆人圆,家国相依。
  人们纷纷送出温暖的祝福,更用实际行动,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室外最低气温已接近零下。
  天刚亮,漠河供电公司北极供电所所长吕建生就和同事出门上街、入户检查。“这几天我们外出检修得穿棉服、戴手套了。节假日里不能因为用电问题影响大家团圆过节。”
  吕建生说:“看着村里父老乡亲的生活蒸蒸日上,我就想,守护这里长明不熄,再苦再累也值得。”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提出多项创新制度,广东立法为科创护航
提出多项创新制度,广东立法为科创护航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广州9月17日电(记者马晓澄 周颖)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团队负责人徐智浩最近的日程比较忙碌。他所在团队在移动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功应用于室外清洁机器人产品上。
  “从2021年开始,我们与一家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相关领域技术开展攻关和紧密合作,并获得成功。我们科研团队最后以专利评估作价130万元入股该公司,高比例收益使我们科研人员很受鼓舞。”徐智浩说。
  徐智浩所在的广东省科学院,是全国40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目前以自有技术孵化了100多家科技企业,每年技术服务企业5万多家次。
  而现在,广东省科学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改革,有了进一步的地方性法规保障。
  7月31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制度措施,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推动广东省科技创新工作发展。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把广东省这些年来积极改革试点、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上升为地方性立法固化下来。”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表示。
  《条例》共十一章94条,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谋篇布局。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陈永康介绍,广东省虽然在科研投入、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持续领跑,但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着转化流程繁琐、转化周期过长、科研人员转化动力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等“堵点”问题,“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此,《条例》作了系统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
  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第二十九条探索在事先约定收益前提下,高校、科研机构可以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并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探索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如鼓励科技人员等以跟投现金方式持有股权,鼓励采取先使用后付费等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这些举措将有效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有力推动广东省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对《条例》的出台倍感振奋。
  基础研究是广东省科技创新的短板。为此,《条例》专设“基础研究”一章,注重以“硬措施”强化基础研究“硬投入”,打造科技创新“硬实力”。例如第十三条将“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的基础研究投入政策上升为法规。
  科技金融是广东省科技创新的特色,《条例》从构建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体系、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管理、拓宽基金退出渠道、科技信贷支持、知识产权融资、科技保险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跨境科技投融资等方面作了制度安排。比如第四十一条明确建立健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推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
  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表示,《条例》进一步加大省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放管服”改革力度,将“放管服”改革从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到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并实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仍发生投资亏损的,不再要求报主管部门审核。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核心作用方面大有可为。《条例》顺应新形势、贯彻新理念、回应新关切、提出新举措,为广东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将助力广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广东省科技厅主要负责人表示。
 
1724.8%的增速从何而来
解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渝北速度”
1724.8%的增速从何而来
 
解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渝北速度”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黄兴)走进位于重庆渝北区前沿科技城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焊接车间内近500台机器人正在忙碌着;在6秒时间内,生产线就能实现8种以上不同车型的生产切换。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数字化运营中心高级经理戴翔介绍,工厂采用5G全连接技术,将1.2万台生产设备接入数字底座,可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孪生和各环节实时监控管理。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性极强。近年来,作为重庆工业大区的渝北,立足自身汽车产业基础,锚定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持续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当前,渝北已集聚长安、赛力斯等5家整车企业,一批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相继上市热销,带动众多上下游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智能网联企业快速发展。今年1-7月,渝北区汽车产业完成产值970亿元、同比增长50.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83万辆、同比增长1724.8%。
  整车企业是牵引汽车产业发展的龙头。为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风口,渝北区成立汽车产业链专班,重点聚焦整车企业,持续提升政府服务,力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占地1200亩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创造了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渝北速度”,将实现年产新能源整车超28万辆、产值500亿元。今年2月初投用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全面应用智能技术,拥有超过3000台机器人,主要生产高端车型问界M9,目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规模化生产。
  当前,汽车行业正发生深刻变革,“软件定义汽车”已成行业共识。锚定这一趋势,渝北区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环境感知等领域,持续“外引内育”,培育汽车产业新增长点。
  驾驶人进入驾驶位后,车辆通过人脸识别自动完成启动;唤醒车机系统后,便可用语音实现各种功能控制;驾驶人朝摄像头做出一个手势,智能座舱就能识别并导航至指定的位置……在渝北企业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座舱系统科技感满满,展现出智慧出行的图景。
  据悉,北斗智联科技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公司产品策划部经理廖江山告诉记者,公司智能座舱产品采用了多模融合技术,除传统的语音控制外,还可用手势、嘴唇、眼神等与汽车交互,客户已覆盖长安、阿维塔、吉利等多家车企。
  近年来,渝北区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环境感知等领域,正打造全国首个万人研发汽车软件产业基地,汇聚了20余家汽车智能化龙头企业,智能产品量产装车超2000万辆。如长安汽车成立长安软件科技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全球领先、自主安全可控的软件技术及移动智能平台,高度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等软件研发。
  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还需持续完善产业生态。近年来,围绕汽车产业补链强链、促进汽车产业提档升级,渝北区相关部门还精准实施招商策略,一批补链强链项目相继签约。以渝北汽车产业集聚的前沿科技城为例,迄今已签约落户长安、利纳马、大明电子、大洋电机等30个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并与智能终端产业联动发展。
  构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用”也是重要一环。渝北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渝北正加快打造超充体系,拟布局超100座超级充电站,加速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智慧、便捷、安全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绿色交通升级提供动力的同时,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鱼米之乡”兴起新农事
江汉平原现代农业走笔
“鱼米之乡”兴起新农事
 
江汉平原现代农业走笔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徐海波)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湖北中南部冲积出富饶的江汉平原。这里自古盛产水稻、鱼虾等物产,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近期,记者走进江汉平原田间地头,感受到这片古老的“粮仓”,处处呈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00后”的坚守


  虽已立秋,依然烈日当头。晌午时分,在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的湖北省枣阳市琚湾镇胡岗村,记者仿佛置身火炉。
  村道旁的一棵白杨树下,杨嘉豪一身白色运动衣,头戴淡黄草帽,站在稀疏的树荫里。阳光透过树叶照射在他身上,年轻的脸庞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瞅见记者迎面走来,还有三五米的时候,他赶紧举起右手,做出停止的手势,提高嗓门喊道:“咱们就这么聊吧,隔远点,辛苦您了。”
  杨嘉豪的身后是一处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有5200头生猪。2000年出生的他是这里的老板。为了防止发生猪瘟疫情,他已经几个月没有走出养殖场了。“今天采访完了,我就要到专门的防疫点,经过三轮专业消杀,并取样检测合格后才能再进去。”汗水不停地流向眼角,他边眨巴着眼睛,边笑着说对记者说,整个流程走下来至少得一天时间。
  记者拿出一沓纸巾,准备递过去。杨嘉豪摆摆手,露出憨厚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自2021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一头扎进这个养殖场,一年只出来两三次。“我家祖孙三代都是跟猪打交道的。”
  爷爷和爸爸都是兽医,但他自小只看到爷爷每天背着医药箱,走村串户去给家禽家畜问诊,而爸爸因收入低辞去了兽医工作,到南方打工去了。
  杨嘉豪清楚地记得,2010年的一天,爷爷在电话里喊爸爸回来,“家乡要搞代养生猪,你赶快回来,这个有赚头。”后来,杨嘉豪才知道爷爷说的“代养”是正大集团在当地推行的育肥生猪家庭农场代养模式,农户只需投建养殖场,猪苗、饲料、技术和销售都由正大集团负责。“当了一辈子兽医的爷爷,最早嗅到商机。”
  杨嘉豪的父亲拿出全部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借,终于凑拢50万元,可离建设现代化养殖场的投资还差不少。在正大集团的协调下,中国银行枣阳支行给他贷款10万元,政府给予财政贴息。
  果然,第一年试养1500头就获得成功。“不愁养也不愁卖,不管猪肉价格涨跌,都由正大集团按照每公斤生猪1.8元左右回收”。杨嘉豪说,3年后,基本还清了贷款,收回了投资。2018年,又投资300万元,从中国银行贷款300万元,将养殖场扩大了2倍多。
  看到家里事业越做越大,杨嘉豪读大学时,毅然选择畜牧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接手了养殖场,招聘专职经理人,进行规范化管理。“现在每年盈利130万元左右,未来有希望赚得更多。”望着一望无垠的稻田,杨嘉豪抹去额头的汗水,重重地摔在地上,语气坚定。
  “这个希望还很大。”正在胡岗村调研的中国银行襄阳分行负责人徐世文告诉记者,像杨嘉豪家一样,枣阳所在的襄阳市正在全力打造“百万头生猪养殖、百亿元产业集群”,形成了“政府+企业+银行+农户”四位一体的“联农带农”模式,已有346家户农村家庭依靠银行信贷支持,建起现代化规模养殖场,通过与正大等养殖企业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致富途径。
老农民重燃农业梦


  从枣阳出发,沿着枣石高速一路向南,来到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荆州市。一望无边的稻海映入眼帘,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的稻穗铺满田野。微风拂过,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谷物清香,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图景扑面而来。
  走进荆州市江陵县沙岗镇李公垸村,种植大户李大军正站在田埂上,手握一株稻穗,剥开一粒稻米,放进嘴里,轻轻细嚼。“嗯。再过十来天就可以收割了。”他自言自语地说着,然后,转身钻进旁边的大棚里。满棚的火龙果长势喜人,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一旁的香瓜种植基地里,瓜藤郁郁葱葱,一颗颗幼果宛如翠绿的宝石挂满藤蔓。
  49岁的李大军以前是粮食公司职工,2001年下岗后,他干过工程,开过挖掘机,办过工厂。“是赚了一点钱,但总觉得没有成就感。”李大军挽起衣袖,卷起裤腿,走进稻田旁临时搭建的一处工棚,对记者说,从2019年起,他逐步放下初见起色的生意,流转农田进行水稻育秧和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的规模后,附近村民主动加入进来,入股200亩水田,与他共同组建合作社。去年,他又流转了200多亩耕地,种植水果蔬菜。
  “仅水稻种植,每年可赚30万元左右”。李大军说,有了稳定的利润,他从中国银行贷款100万元,确保采购农药化肥种子时的紧急支出,不耽误农时,不影响生产。
  正当记者与李大军交谈时,来了3位中年男子,站在工棚门口往屋内探了探头,看见有陌生人,踏进门槛的脚又收了回去。“找你去打牌的吧?”见记者主动打开话匣,其中一名稍显年长的男子,赶紧接话,“我们哪有时间打牌,是来向李总学习的”。一旁的李大军示意他们进屋坐下。
  原来,这三人都是来自隔壁的九甲湖村。57岁的段昌华在荆州市经营一家小型工厂,52岁的段远文在临近的宜昌市做了十多年水产生意。53岁的段昌雄在家乡当农机经理人。“我们自小就在家种田,后来发现赚不到钱才出去的。”自称是“老弟”的段远文打趣道,“我们几个老农民又干上了老本行”。
  最近几次回乡,段远文和段昌华逐渐看准一个商机,计划投身现代农业。段昌雄获悉后,引荐他们认识李大军。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四人逐渐明晰方向,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共同组建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
  “他们不仅带着投资来,更带着资源来。”李大军介绍,他们四人有分工,利用各自的优势,分别负责荆州和宜昌市场的开拓、土地流转和耕种、种植技术和管理。
  四人带着记者来到不远处一片田地,地里姜苗郁郁葱葱、茎粗叶肥。李大军说,这是他们今年新种的100亩生姜,明年计划再种100亩,正在附近乡镇物色合适的土地。“我们四人都是离开了土地,又回来的,再干就要把它干好。”
合作社里的流水线


  记者驱车沿着234国道,继续往江汉平原南部走,远远看到一片古香古色的民居。停车驻足,鲜花、青草、绿树,小亭、秋千、儿童乐园,一幅田园风光画卷展现在眼前。这里是沙岗镇中垱桥村。
  57岁的村民鄢具东扛着铁锹,从路边走来。“上午下了阵头雨,我去田里看看排水畅通不。”鄢具东告诉记者,他种了一辈子水稻,现在种有60多亩,其中50亩是流转的。“以前还多些,前两年许多村民看种田赚钱了,把田又要回去了。如今,再想流转田地就难了。”
  记者来到中垱桥村两委,村党支部书记荣宇证实了鄢具东的说法。在全县打造优质稻米工程的背景下,村里于2022年初,成立江陵县中桥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将田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和农机服务,共同经营。
  过去,每家每户都是小田,用泥巴筑成田埂隔开。“不仅田地面积太小不利于农机作业,而且一到下雨天,田埂就化成烂泥,人走路都走不成,何谈农机下田?”荣宇说,合作社已入股土地4500亩,全部进行“小田并大田”改造,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以前是小田,两台收割机一天只能收割60亩左右的水稻。如今,同样条件下可收割100亩。
  不仅统一收割,村民把田地入股合作社后,就进入了“农业生产流水线”。由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组织喷洒农药和播种收割,再统一售卖给县里成立的国有农业公司。村民只需按照自家入股的田亩数,管理相应面积的稻田,并按此面积分红收入。
  “村民不仅更轻松了,而且还节省了成本。”荣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农机服务费用,每亩可节省20元;种子及化肥农药每亩可分别节省50元和20元;4500亩田地共节省40多万元,平摊给386户合作社村民,相当于每户增收1000多元。
  为集中及时采购农资购买农机,合作社从中国银行贷款30万元,并从县政府申请到2%的贴息政策。“水稻马上进入收获季了,预计可以收成550万斤,收入630万元,还掉贷款,平均每户收入15000多元。“冬季再种上油菜或小麦,还有一部分大的收入。”
  如今,在中垱桥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合作社。周边村庄,类似的合作社也逐渐增多。
 
桂林:玉碧罗青意可参
桂林:玉碧罗青意可参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南宁9月17日电(记者段羡菊 向志强 卢羡婷)“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被誉为“山水之城”的桂林,宜人风光与厚重历史交融激荡,铸就了城市开放、包容、自信的气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桂林厚植生态绿脉,传承文化根脉,以创新奋进之姿,谱写山水之城的当代华章。
守护:永驻“诗和远方”


  行走在桂林的街头巷陌,淡雅的桂花香,弥漫在蜿蜒的林荫步道和别致的亭台水榭间;极目远望,漓江上烟波浩渺,群山若隐若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桂林山水的美丽雄奇。
  在漓江边、榕湖畔,择一处小店,品一盏茗茶,读一本好书,来一场畅谈……是许多桂林人的生活常态。“桂林人的自信,是‘诗和远方’就在家乡的底气。”土生土长的桂林人李舒说。
  从唐代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到清人陈元龙的“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从齐白石、徐悲鸿的桂林图卷到“漓江画派”的形成,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将由衷赞美化为千古名作,不断将桂林的山水文化推向极致。
  作家梁衡在《永远的桂林》中这样写道:像桂林山水一样珍贵的是桂林人与自然相契合的精神。
  伏龙洲是漓江的一座江心岛,过去岛上的居民主要从事餐饮业,小岛上遍布鱼餐馆。为了呵护好漓江的美丽山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坚持实施最严格的执法管控措施,逐步拆除漓江城市段洲岛全部鱼餐馆,外迁安置岛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年逾古稀的黄岗是最早搬离伏龙洲的岛民之一,如今一家6口住进了城里的商品房。黄岗经常回伏龙洲转转,眼看曾经居住的地方变成了生态公园,绿树成荫、白鹭来栖,他感慨万千:“只有保护好母亲河,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今天,生活在漓江两岸的350多万儿女,格外珍惜这块山水宝地。桂林坚持生态立市,持续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自2022年起,将每年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守护漓江成为桂林儿女的行动自觉。
  “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是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那份山水文化情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说。
传承:诠释智慧与顽强


  灵渠,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公元前219年,为统一南方百越部落,监御史禄受秦始皇派遣在湘水和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以此为粮道和行军通道。
    几经寒暑,一套构造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大功告成。这条运河不仅打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而且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往来。桂林由此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条被后人称为“灵渠”的人工运河也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跨越2000多年,灵渠依然发挥着灌溉及排洪、生态补水等功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胡亚安说:“灵渠巧妙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体现了古代先进的航运技术和水利技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给后世带来无限启迪。”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锻造了桂林人的智慧品格;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磨砺了桂林人的英勇顽强。
  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过桂北,打响了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一战——湘江战役。数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重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撕开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感天动地。
  受红军精神感召,桂北群众有的就地参军,有的冒着风险给红军带路,有的收敛红军烈士遗体,就地安葬……“铭记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和长征精神”的信念,一直深植在桂北人民心间。
  心怀信念,以笔为枪、以文聚力,文化的火种也曾在桂林这片热土燃烧。
  1938年至1944年间,数以万计的爱国文人云集桂林,这里成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城”。1944年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史称“西南剧展”)在桂林发起,来自全国的30多个戏剧团体,用87部剧目、170多场演出,奏响了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时代强音。
  80年后的春夏之交,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桂林拉开帷幕,全国戏剧界再次相聚在八桂大地,回顾峥嵘岁月,向“西南剧展”和伟大民族精神致敬。
  “桂林是一座温婉的山水之城,但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却展现出血性刚烈的一面,这是先人的智慧与顽强精神在这里交融与传承形成的城市底气。”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唐凌说。
  热血洒处,山河一新。
  位于桂北地区的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而今,老山界山脚下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鸟语花香、溪水潺潺,一栋栋精致的小楼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昔日地势险峻、资源贫瘠的老山界旧貌换新颜。
  “我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不认命、不服输,依靠红色故事、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发展旅游业,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村民邓凤志说,他开的民宿每到旅游旺季总被订满,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赋能:激活经济发展动能


  仲秋的傍晚,皎洁的月光洒在阳朔县田家河与漓江交汇处的沙洲上,山峰隐现,竹林轻吟,一张竹筏渐渐入画,身着蓑衣的漓江人提着斑驳的渔灯,“刘三姐”立在船头唱着山歌……
  以水为台,以山为幕,以壮族民间传说“歌仙”刘三姐为原型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公演20年,依然经久不衰。
  20世纪60年代初,集合了桂林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山歌文化等元素的电影《刘三姐》一经上映便引起极大轰动。2004年,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公演再获成功,并开创了中国旅游实景演出先河。
  近年来,桂林深入挖掘刘三姐的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不断推动刘三姐文化品牌迭代升级。2019年,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在“印象·刘三姐”园区落成,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考察调研时,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使命新要求。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桂林全力以赴推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2023年9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为桂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做好山水大文章,必须主动思变谋变求变。桂林以文化赋能经济,激活发展新动力,推动自然禀赋与历史人文、城市建设相融合。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龙脊梯田的大寨村把种田变成“种风景”,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在阳朔县兴坪古镇,黄昏的黄布滩最是热闹,旅拍的人儿熙熙攘攘,曾经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改行成了“鱼模”,渔网、渔灯、竹筏,也从昔日的生产工具变成了场景道具。
  不断“上新”的文化新场景、新业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另一种富有吸引力的“软环境”。
  融创文旅城、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高端文旅项目落户桂林,休闲度假、特色民宿、体育健身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华为、比亚迪、格力电器等一批知名企业进驻桂林,深科技、领益智造、阳天电子等公司的产值超百亿元项目在桂林投产……
  引才聚智的“强磁场”为城市转型升级注入新鲜血液,桂林国际化、年轻态的城市形象持续提升。
  高水平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桂林艺术节等重大活动;随着国际航线陆续开通续航,72/144小时过境免签、入境支付便利化等政策加持,入境游市场快速升温;依托千年古运河,桂林获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走向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蹄疾步稳。
  “桂林山水甲天下”。新时代,热情好客、自信开放的桂林,正奋力修炼“内功”、向新而生,构筑主客共享的美好空间,打造你我向往的“诗和远方”。
 
承德:紫塞明珠尽和合
承德:紫塞明珠尽和合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李凤双 冯维健 杜一方)四面丹霞八面画,一城山水半城园。北京向北,古北口外,便是承德。承德素有“紫塞明珠”之美称,从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山戎文化、契丹文化到闻名遐迩的山庄文化,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激荡碰撞;亭台楼阁,林海绵延,山水之间皆有故事。
  “承德我是头一回来,一直心向往之。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实地看一看。”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承德以历史文化滋养城市生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人文优势,奋力谱写魅力承德和合之美的时代华章。
和合之城: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秋天的承德,天光云影共徘徊。走进双桥区潘家沟街道窝瓜园社区共治共建议事厅,只见“五星微心愿”文化墙上,当地群众用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文字书写的愿望围成心形,“和睦”“团结”成为关键词。
  承德,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汇之地,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先后在此游牧。北宋欧阳修有诗云:“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合围飞走尽,移帐水泉空”。
  因独特的位置、秀美的风光,又恰在北京与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中间地带,清康熙在此修建行宫。这里逐渐成为“塞外京都”。清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来此避暑和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与外国使节。
  青砖灰瓦铭刻历史风云,亭台楼阁见证民族团结。
  历经300多年风雨,避暑山庄正门石匾上,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书写的“丽正门”依然遒劲有力。登高远眺,彼时供少数民族首领朝觐时礼佛之用的“外八庙”与避暑山庄呈烘云托月之势,“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从小在山庄城墙外长大,杨正义今年已70岁,家有回、汉和满三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家庭。赶上传统节日,全家老少其乐融融,热闹非凡。“清代时,附近就是各族商贾聚集地。”杨正义说,“打我记事起,逢年过节,邻里之间都会分享油香等民族美食。大伙儿不出远门,就能品尝多民族道地饭菜,感受多民族节日气氛。”
  “承德多元融通、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源自民族团结这一文化因子。”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院长孙继新说。
  “社区里多民族互嵌式融合居住。”潘家沟街道窝瓜园社区党委书记胡音格称,各族群众代表每月齐聚共治共建议事厅,“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邀群众评事”,小小的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如今,在承德,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满、回、苗、蒙古族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80万,占全市总人口近一半。
  “木兰秋狝、多伦会盟、万树赐宴……山庄因‘和’而修,外庙因‘和’而建,承德因‘和’而兴。民族和睦、共求进步,‘和合’是承德之魂。”孙继新说。
  人文之城:历史文化之脉深厚绵长


  历史波澜掩映于碧水流淌间,览尽千年烟云。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圆雕石刻女神像是红山文化的有力佐证,蛙面石人等近万件文物是山戎文化遗存,辽大长公主墓等遗址无声诉说着契丹文化的兴衰……承德发现并登记各个时期不可移动各类文化遗存4253处,309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名胜集全国于一园,文化融华夏五千年,是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学者蒙曼如此形容故乡承德。
  “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在避暑山庄这个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里,正宫位于中轴线上,附属宫殿筑于两侧,均衡对称。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整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避暑山庄的文化很深厚,建筑构思精美,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园林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保护好,同时挖掘它的精神内涵,这里面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漫步园中,可感受烟雨楼江南水乡的情调、万树园塞外草原的粗犷、四面云山北方峰岳的雄浑。
  “咱承德人没事就爱去山庄溜达,跟后花园一样。”55岁的王雪瑛是这座清凉宝地的常客。从上世纪90年代惠民年票发售以来,她几乎每年都买。从水心榭开始,围湖步行一圈,是她晨练的常态。“外地朋友来,就给他们讲这园子的美。”
  “悠久的文化底蕴积淀城市的发展底色。”承德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说,传统的有形遗产已化为精神的无形遗产,滋养承德、浸润人心。
  经过十年探索,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与观众见面。清舒山馆、梨花伴月……17处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遗址得到复原展示,人们在“云端”与历史打了个照面。
  承德人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自豪感。
  历史爱好者杨润忠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承德文化故事,雕琢城市记忆,8年来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新原创文章600多篇,不少人主动联系他,为他提供典籍资料。杨润忠说:“把家乡的人文、历史与当下渗透融合,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让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这是我的初心。”
  “活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入人心。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君临热河》等好戏连台激活夜经济,金山亭造型文创催生“潮玩”避暑山庄新方式,打卡“皇家药庄”体验“采药游名山”成为研学新时尚,长城影展、汉服旅拍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触摸文化遗产的过去,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陈东说。赓续文脉,汲古壮今,承德有底气更有信心。
  生态之城:绿色发展之魂赓续传奇


  承德最北端,一弯深绿像展翅雄鹰,扼守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塞罕坝机械林场,昔日荒僻苦寒之地,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历史上这里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鸟兽繁集,辽金时被誉为“千里松林”,清代“炎歊不至,清风满林,山雨既濡,万卉齐发”。令人惋惜的是,后来,由于滥砍滥伐与山火肆虐,“美丽的高岭”一度退变为茫茫荒原。
  在承德,“六女上坝”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年陈彦娴等人义无反顾奔赴荒原植树播绿,书写壮丽的青春之歌。如今,青丝变白发,荒山变青山。在这里并肩战斗的,既有防火调度员,也有“森林医生”防治检疫员;既有硕士毕业的林场科研所研究人员,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技术员……
  从“飞鸟不栖、黄沙遮天”到“苍翠连绵、繁花无尽”,三代务林人谱写了115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营造出世界最大人工林,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为塞罕坝精神作出定义: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塞罕坝精神成为荒漠变绿洲的核心密码,更将绿色基因根植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千百年来,武烈河如玉带贯穿承德,无私滋养着城市。
  芦苇、菖蒲、荷花装点水面,野鸭、鸬鹚、鹭鸶栖息繁衍……傍晚,66岁的摄影爱好者杨利民照例来到武烈河“百里画廊”,不时按动快门定格瞬间。遇到顽皮的孩子向水鸟投掷石子,他立即上前阻止。
  “记忆中武烈河曾是另一番景象:四周光秃秃、灰蒙蒙,洪水的泛滥、工业的污染一度让这里‘面容枯槁’。”杨利民说。他在岸边生活了几十年,用镜头记录着承德变迁。近10年来,他经常来岸边拍照,相机中的“大片”越来越多,遇上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这是坚定不移建生态、保环境的成果。”
  以“文”化城,因“绿”兴城。“绿色是承德最亮丽的底色,生态和谐是文明之花不可或缺的一瓣。”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冯军会说。
  双塔山赏丹霞奇观,坝上草原策马驰骋,“热河谷”泡休沐汤泉……行走于承德,仿佛“人在景中游,景随人影换”。如今,吸引游客的不仅是避暑山庄,还有深邃高远的“承德蓝”、郁郁葱葱的“承德绿”、勤劳朴实的“承德情”。
  青山常在,碧水长流。促民族团结,传丰厚遗产,护绿色长城,正是承德之“承”。
 
一梦越山海
来自八桂大地的发展报告
一梦越山海

来自八桂大地的发展报告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南宁9月17日电(记者黄全权 向志强 黄庆刚)一块极尽柔美又无比刚强的土地,穿越千年,始终将一种坚韧与不屈深深镌刻。
  一方多民族守望相助的边陲,历尽艰辛,从未放弃中华民族迈向富强的渴望与梦想。
  于艰难中奋起,于不屈中求变!当岁月的步履迈入新时代新征程,广西,祖国南疆这块热土上的5700万各族儿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以创新、实干为笔,以群山、河海为纸,书写波澜壮阔的崭新历史和改变命运的答卷。
  直面山的艰难,不屈与奋起,铸就这片土地奔跑前行的精神品格


  广西儿女,对山爱恨交织:在那些秀美险峻的表象之下,还深藏着多少艰辛与苦痛……
  ——大瑶山、大苗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一个个流传已久的地名,是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和各族群众生存环境的写照;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而广西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10市78县(市、区)饱受这样的“苦痛”;
  ——“缺水、少土、石头缝里种苞谷”,一语道破石山群众生活的艰辛……
  莽莽石山,烙印下千百年的艰难和困羁;石山莽莽,也淬炼出各族儿女的不屈和奋起!
  这几乎是绝境破壁的“呐喊”——百色市凌云县浩坤村被高山和湖水包围,一个形似“猪笼”、70余米高的坑洞,曾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用竹子、树枝、藤蔓编绑起一条几近垂直的“天梯”,洞壁上“穷不读书,穷根难除”8个大字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
  这无疑是令人心痛的“聆听”——崇左市天等县驮堪乡立屯,从1973年开始,三任党支部书记接力带领群众“移山”。彼时上小学的赵荣新,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耳朵贴在山壁,盼着凿山的声音越来越近。为了一条460米的隧道,这个带来希望的声音整整响了24年……
  大山的困苦和艰难是党中央的深深牵挂。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革命老区,是贫困地区,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
  走出世代紧锁的大山!
  71万。在脱贫攻坚中,广西建设了50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了超过71万群众,其中超过九成的安置点是多民族共居。
  10年。建“四好农村路”,广西累计投入1142亿元,其中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7810公里……越织越密的交通网,串联起世世代代山区群众的出山梦。
  摆脱绵延千年的贫困!
  山还在,但再也挡不住人们的出路: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3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万元,是2013年的2.4倍。
  站在山前,此时的赵荣新身后,那段浸透苦难的山路、凝结泪水与汗水的隧道,已成为游客忆苦思甜的景点。他盘算着建一个标准化养猪场,还要找更多旅游发展路子……
  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还是那山那村:黄文秀书记有了更多接棒者,协理员、返乡客等注入青春动能;做好“土特产”文章,6个千亿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多点开花”兴村富民……
  还是那块土地: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地区生产总值仅24.5亿元;2011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3年增至2.7万亿元……
  “大山带来困苦,但也造就了‘苦干不苦熬’的奋斗精神。”天等县委书记欧正感慨道,“不管到任何时候,这种精神永远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一条横空出世的运河,一种创新求变的渴望,写照了各族儿女的信念,更透射出这块土地深藏的巨大能量


  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平塘江口。
  一大早,48岁的韦小群走出家门,忍不住望向20米外正在紧张作业的船只……眼中带光的她,心也止不住“热辣滚烫”。那不仅是一条横空出世的新运河的起点,更寄托了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8月28日,一则消息吸引海内外无数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平陆运河开工建设两年来,累计完成投资386.3亿元,开挖土石方约2.2亿立方米,顺利实现“双过半”。
  有山有海的广西,太需要一条运河了!
  多江,近海,却无法贯通;来自西南地区的货物想要水运出海,近在眼前,却只能绕道珠三角……打通江海,让“一江春水向南流”,成为千百年来广西各族儿女的迫切期待。
  但对后发展欠发达的广西而言,投资700多亿元建设一条100多公里的新运河,又何其之难!
  2万多名建设者连续奋战、6000多台(套)大型机械设备穿梭往来、三座梯级枢纽现场绞刀飞旋……经过一次次科学论证和反复考量,祖国南疆的这块土地,最终用火热的建设激情和义无反顾的姿态,告诉了世人自己的抉择。
  这条举世瞩目的世纪运河,又何尝不是一个边疆民族地区一心求变、向新而行的坚定宣示!何尝不是23.76万平方公里的八桂大地奋发赶超浪潮的生动缩影!
  这是一场古老土地的焕新之变:
  3年时间,荒山建园,从零起步,总投资1300亿元的华友锂电项目加快推进,一座世界级“锂电小镇”在北部湾之滨拔地而起;百色市百东新区,一批龙头企业聚集发展,从中国—东盟氢能产业基地到国际领先的耐高温新材料项目,老区正焕发“新”颜……
  近年来,广西新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新能源4个500亿级以上的新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20%。
  这是一场抢抓机遇的战略之变: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锚定战略定位,聚焦“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坚定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最优曲线”“最佳路径”走下去。
  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改革之变:
  以产业园区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上半年沿边临港产业园区4个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76%;以自贸试验区深化制度创新,累计形成169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在广西复制推广,其中54项全国首创;率先实施生态保护清单制,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主动应变,更创新求变。”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白松涛说,“毫不动摇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成为广西干部群众的共同理念和生动实践,必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驱动力。”
  时代如潮,历史如河。惟勇敢探索赢得先机,惟不懈追求拥有未来!
  千年传承的基因,正化作这块土地的胸襟和雄心,在向海图强中书写壮阔未来


  辽阔北部湾,自然对广西这片多民族土地的最美馈赠。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省区和最近的出海口,广西拥有16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约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海风悠悠,送来穿越千年的动人回声——
  2000多年前,满载内陆货物的商船从合浦港扬帆出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内,静静站立的波斯陶壶,无声诉说着曾经的海路辉煌……
  海涛阵阵,传递出逐梦深蓝的磅礴气势——
  距离合浦40多公里的北海铁山港,门机林立,一派繁忙。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2023年12月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锚定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一场思想与实践的向海热潮在八桂大地翻涌。“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被鲜亮写在这艘南疆航船的风帆上!
  海浪拍岸,击打出奋楫扬帆的声音——
  钦州,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建设“南方第二大港”蓝图的地方。如今,钦州港已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各式各样的货物在这里“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奠定了北部湾港的重要战略地位。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无到有,目前货物通达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的523个港口。
  大海深流,激荡出开放发展的活力——
  2023年12月28日,北海铁山东港区开港,宣告广西又一座“沿海城市”的诞生!通过创新理念借地建港,玉林终于实现拥海入怀,打造出近海不沿海城市向海发展的创新案例。
  山海统筹、江海联动、边海协同……观念一变,气象万千!
  百色、河池等桂西山区发挥内河航运优势,加快推进航道升级;贺州、梧州等地依托地利之便全方位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边境一线开放提速,今年前7月边境地区互市落地加工货物进口量、货值分别同比增长65.5%、69.8%。
  大海碧波,映射出无比广阔的未来——
  行走在广西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两国双园”项目、“跨国多栖”企业加速聚集:电子产品经广西与越南两地协同生产,出口世界各地;东盟小语种主播用不同语言推介着各国产品……
  9月,合浦,“海丝首港”景区华灯初上,身着异域服饰的“外国客商”在雕栏玉砌和车水马龙间行走交谈,丝路古港的繁华景象跃然眼前;当月,南宁,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即将第21次拉开大幕,中外政要和客商再次共聚一堂洽谈合作……时空交错中,不变的向海之梦将更加清晰和闪亮。
  ……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
  撼山,开河,向海,八桂大地的富强梦想,就在前方。
  携手,勠力,同心,5700万各族儿女的不懈奋进,永远在路上!
 
王小谟: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王小谟: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他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终其一生为祖国国防事业打造“千里眼”。
  他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2023年3月6日,王小谟溘然长逝,享年84岁。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王小谟被追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要为国家站岗放哨”


  王小谟说,雷达事业的重大意义,就是要为国家站岗放哨。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国电科14所),从事雷达研究。
  雷达被称为国防“千里眼”。上世纪60年代起,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研究的前沿领域。此前,14所已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只留下一摞资料。
  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小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
  一番苦心研究后,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当时世界领先的脉内扫频方法,为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基础。一年后,英国才提出同样的技术方案。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王小谟与同事们投身贵州黔南大山,创建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科38所),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
  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里,交通不便、食物匮乏……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72年,王小谟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首部国产三坐标雷达。
  经过十余年的大胆创新、潜心研制,历经无数次试验失败的至暗时刻,1984年,我国第一部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三坐标雷达在贵州山沟中成功问世!
  此后,我国三坐标雷达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三坐标雷达家族由此成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主干力量。
打造中国自己的“争气机”


  预警机被称为“空中帅府”,战争中拥有了预警机,就如同“深夜用肉眼看见20公里外有人划了根火柴”。上世纪90年代时,预警机已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1992年2月,王小谟调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开启我国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当时,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一部分人认为需求紧迫,“造不如买”;王小谟等人则主张自主研制。
  “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一旦战争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最终,国家决定“两条腿走路”:一边引进国外产品以应急需,一边与外方合作研制国产预警机。
  作为中方技术总负责人,王小谟深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决主张并部署安排国内同步研制。其间,他在国际上首创了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
  2000年,外方迫于压力终止了与中国的合作,王小谟力主自主研制预警机,并主动请缨主持研制。
  “一定要争口气!”夏天40多摄氏度的高温,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90分贝以上的噪声,都没有让王小谟退缩。他在条件简陋的试验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早日实现心中蓝图。
  历尽艰难成伟业。多年攻关,研制团队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公开亮相,引领机群飞过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70岁的王小谟流泪了。
“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


  这些场景,很多老同事历历在目:在预警机工程的关键时刻,王小谟顶住遭遇车祸和癌症的双重打击,坚持在病房交流工作;临终前,他刚刚化疗结束,就直奔会场阐述预警机总体关键技术……
  可王小谟只说:成长、奉献于这个时代,我感到非常幸运。
  2013年,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聚光灯,他不愿多谈自己的成就,却拿出500万元奖金中的450万元,又多方筹集2000万元,设立了雷达创新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雷达和预警探测技术领域作出贡献的年轻人。
  这是甘为人梯的拳拳之心——
  为了使年轻人得到锻炼,他经常组织专题讨论,听取大家的意见;他把重要的方案设计交给年轻人,同时又给予具体指导;他牵头编写的《雷达技术丛书》,影响了几代雷达人的成长。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年轻人陆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才,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积蓄了发展后劲。
  这是殚精竭虑的赤子深情——
  直至耄耋之年,王小谟仍坚持上班,与年轻人一起讨论技术问题。2022年,他领衔成立空基技术实验室,谋划推动预警机事业转型升级。
  “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他说。
  王小谟离开了,他开辟的道路,后辈们还将坚定地走下去。
     (记者温竞华)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香港将举办超过400项国庆活动
香港将举办超过400项国庆活动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记者孟佳)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媒体时宣布,香港将举办超过400项国庆活动,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李家超表示,很高兴见到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气氛热烈。香港举办的超过400项庆祝活动将呈现三大特色。第一是“多元化”。国庆当天会举行升旗仪式及国庆酒会,晚上会上演维港国庆烟花汇演。每个政策局都积极推动庆祝活动,加入相关的元素和特色。
  第二是“全城庆祝”。近日市面上已有国庆布置,包括国旗、区旗、灯柱彩旗、海报和大型横幅等,整个社会洋溢热烈的气氛。全港18区民政事务处会联同各区区议会及地区团体举办活动,如无人机表演、飘色巡游、特色市集、花灯展览等。
  第三是“与众同乐”。特区政府于10月1日通过电影发展基金资助市民半价看电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多项运动康乐设施、所有博物馆展览、香港湿地公园国庆当日免费开放。据介绍,香港还将推出不同优惠和奖赏,包括多间商场、百货公司以及西九文化区、香港海洋公园、昂坪360、山顶缆车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凝聚亿万人民为新中国发展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为民族复兴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人民至上


  2024年2月,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再次登上舞台。自1958年首演以来,这部北京人艺的“看家戏”始终经久不衰、一票难求。
  《茶馆》不仅深刻刻画出旧时代的黑暗与痛苦,暗示了新世界对当时民众的迫切性,更以诙谐幽默的京味儿语言展现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生活。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文艺为人民,是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读着《创业史》,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心潮澎湃投入建设大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听着《在希望的田野上》,读着《平凡的世界》,看着《渴望》,满怀热情投入时代洪流;进入新时代,人们在电视剧《大江大河》、电影《流浪地球》中,感悟一个大国的气度与创造。
  75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从《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天云山传奇》《庐山恋》,到《黄土地》《秋菊打官司》《甲方乙方》《长津湖》;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白鹿原》,到《繁花》《人世间》《雪山大地》……文艺创作者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一系列精品佳作回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
  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博物馆21个。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博物馆6833个。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文化新业态行业带动效应明显。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守正创新


  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在中国西北诞生。编创者们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寻找灵感,将千年前的文化瑰宝编排成动人心弦的舞台作品。
  今年5月,《丝路花雨》迎来了首演45周年。这些年,《丝路花雨》常演常新,将丝路风情与敦煌文化带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75年来,我国着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薪火相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不久前,“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9项世界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不断拓宽,保护体系逐渐完善,保护成效日益凸显,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目前,我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增加了20多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个,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与古为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别具匠心的考古盲盒、精致可口的文创雪糕……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广受关注,到《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节目创新出圈;从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到支持各地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创造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
  扬帆出海,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5月,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长安复携手”。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何尊”。透过西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世界更加理解“何以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令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2009年至2021年,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由177亿美元增长至1244亿美元。《琅琊榜》《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影视剧、网络文学作品在海外收获大量“粉丝”,海外中文学习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文以载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立心铸魂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迎来络绎不绝的观展者。从2021年6月18日开馆以来,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
  这座承载百年峥嵘记忆、彰显新时代恢宏气象的殿堂里,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展板、一张张照片,记录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滋养着中华民族心灵家园。
  75年砥砺奋进,75年英雄辈出。
  前三分之二人生用钢枪保卫人民、后三分之一人生用锄头造福人民的开国将军甘祖昌,“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石油工人王进喜,“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援藏干部孔繁森,用无私的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燃灯校长”张桂梅……牺牲、奋斗、创造,从革命年代“取义成仁今日事”,到改革岁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新中国的英雄模范以实际行动诠释和光大中华民族品格风范。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75年来,我们党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立志气、强骨气、筑底气。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对党长期践行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的科学提炼,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能量。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中华大地落地开花,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贯通文脉、彰显自信。
  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壮大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深化网络生态治理,“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巍然耸立。
  沿着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之路踔厉前行,新时代中国饱蘸历史笔墨,挥写中华文化新篇章。
      (记者周玮 王鹏 徐壮)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法治进步成就综述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法治进步成就综述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


  浙江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的展品前,不少游人静静驻足观看。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共有1.5亿余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的诞生,见证了新中国法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道路决定命运,旗帜锚定方向。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回望峥嵘历程,一条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主线清晰可见。
  新时代的中国,跃上新的起点,也直面新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首次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出台法治中国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勾勒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施工表”“路线图”;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
  充分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文件,被视为我国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出生证明”。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一大批中外合资企业由此走上历史舞台;40年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外商投资法,成为新时代我国外商投资领域新的基础性法律,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粮食安全保障法……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超过300件,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不断加强,以法治之力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社会预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始终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由3个行政区组建的天津滨海新区曾经部门林立、公章繁多。2014年,滨海新区依法组建全国首家行政审批局,将原本分散在18个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至一个部门,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以前施工项目遇到临时占用林地和采伐林木的问题,要和林地所属、管理等单位反复沟通;现在只花费一周多时间就解决了问题,项目进展比预期大大提前。”天津市滨海新区城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荣鑫感慨道。
  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法治保障就跟进到哪里。
  以中共中央名义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顶层设计,人民法院加大甄别纠正涉产权案件力度,检察机关规范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执法司法标准……让恒产者有恒心;
  公布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用法治的缰绳驾驭权力的奔马;
  对现行有效行政法规进行集中清理,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取消调整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部分罚款事项,部署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激发创业干事的市场活力。
  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边界日益清晰、权力配置更趋合理、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注入新活力,不断释放法治建设新红利。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中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1979年,中国第一部刑法、刑事诉讼法诞生,刑事审判从此有法可依;1996年,刑事诉讼法首次作出修改,“疑罪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在法律上得到落实;2013年,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废除;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刑事司法改革……法治人权保障的进步足迹清晰可见。
  2024年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人民法院对465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39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同比分别增长31.4%、22.4%;再审改判无罪87件122人,同比增加21件42人。
  从推行员额制改革,让司法力量集中到办案一线;到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从出台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批条子”“打招呼”,到确立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
  政法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影响深远——
  曾经“门难进、案难立”变成“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修改行政诉讼法,破解“告官不见官”等难题;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清除队伍积弊沉疴……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执法机关立行立改,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
  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组织数量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严打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犯罪,2023年全国盗抢骗案件立案数较2019年下降31.4%……更加平安的中国,让人民更加安居乐业;
  公安机关推出一系列户籍、交管、出入境便民利企改革措施,给群众办事“减负”;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覆盖城乡,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攻坚“老赖”切实解决执行难,检察公益诉讼剑指生态环境等民生关切……聚焦百姓急难愁盼,群众更有法治获得感。
  一个繁荣富强的法治中国,必然是人人尊法守法的法治社会。
  曾经不信“法”信“访”,如今遇事先找“法”;曾经律师难找、公证难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帮助;邻里矛盾不用上交,活跃在乡村社区的调解员把纠纷化解在诉前……每个人都是法治中国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信仰。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而重大的社会变革,为社会繁荣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夯基垒台。新时代新征程上,法治伟力正在不断汇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白阳)新华社北京电
 
月满祝团圆 四海共婵娟
月满祝团圆 四海共婵娟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聚焦
 
  又到一年中秋。自古以来,在中秋月圆之夜,赏月、吃月饼寄托着中华民族对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美好向往。如今,丰富多彩的中秋节庆祝活动在全球各地上演,不同语言、肤色的人们欢聚一堂,在音乐、诗文、美食中共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秋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天上月圆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浪漫情怀。文化如水,源远流长。与中国一样,亚洲多国也有庆祝中秋的传统。韩国将中秋称作“秋夕”,在这天有吃松饼的习俗;日本把中秋节称为“月见节”,吃团子、赏月是当地的庆祝方式;越南将中秋节和儿童节相融合,灯笼和玩具在这天必不可少……就像月饼口味各异,中秋在不同国家展现着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但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团圆、美好的寓意不曾改变。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体验中秋习俗、感受中华文化。今年中秋节前夕,巴基斯坦商人布莱恩在天津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第一次尝试亲手制作月饼;来自俄罗斯的英语教师西玛在河北任丘写书法、做月饼,学习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在河北北戴河,76名留学生一起聆听了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乌尔博尔辛·奥潘诺瓦希望,回到哈萨克斯坦后能向家人介绍中秋节的故事。当这些外国友人回到本国,中秋文化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倡导四海共邀明月的宽广胸怀便随他们一起传到世界各地。
  放眼海外,中秋节早已和春节、端午节一样,成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加速融合的“催化剂”。在德国柏林,众多中华文化爱好者在中秋诗会上体验投壶、扇面绘画、书法等文化项目;在澳大利亚,一场中秋晚会吸引了各界友好人士和华侨华人参加;在巴西、比利时、克罗地亚等地,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也为当地增添了别样风采……这些活动与当地地理人文环境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幅独特的中秋风情集锦画,或热烈奔放或含蓄隽永的庆祝活动让传统中秋佳节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四海共婵娟,中秋文化“出海”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契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秋文化中的“团圆”“美满”“丰收”等美好愿景契合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合作共赢的美好意愿。中华传统节日在全球掀起阵阵热潮,为全球文化图景增色添彩,让“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意涵日益深入人心。正如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市长罗伯特·里格比所说,华侨华人群体为本地增添了“独特而美好的视角和历史”,丰富了文化多样性,而在中秋传统佳节期间,人们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以中秋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外文化交流将进一步推动中外民间交往,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互学互鉴,为消弭分歧、增进合作贡献力量。
(记者尹思源)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月满香江,天涯共此良宵
香港举办多项活动庆祝中秋佳节
月满香江,天涯共此良宵

香港举办多项活动庆祝中秋佳节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聚焦
 
  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谢妞)花好月圆日,一年中秋至。17日,香港天文台一度录得最高气温35.5摄氏度,是有记录以来最热中秋节。随着一轮圆月缓缓升起,忙碌了一天的香港市民开启中秋假期,一副热闹非凡的中秋图景徐徐展开。
中秋之美代代传承


  张灯结彩欢庆佳节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与仪式感。中秋节期间,丰富的灯会渐次点亮全港: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以龙为设计灵感的《月上龙宫》花灯,向市民游客介绍着国家航天发展的成就;百年建筑香港蓝屋挂起数百盏手工花灯,展示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社区文化的爱护;青衣公园以传统文化为灵感设计的花灯,与诗词歌赋相呼应,呈现出一幅“诗情画意伴明月”的绚丽画卷……
  明月高悬,灯火璀璨,游人如织。在维多利亚公园,以“国风·港味”为主题的中秋彩灯会正在举行,通过一个个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璀璨花灯,呈现中华文化的瑰丽风韵和香港的地道风貌。
  香港市民黄家乐一家三口身着汉服手持团扇前来观灯,“巨型叉烧饭”花灯让他们一家最为印象深刻。“原来传统花灯结合港式元素也可以如此适配,让人眼前一亮。”
  在不少香港市民的眼中,中秋提灯笼是家里几十年来不变的“保留项目”,在星星点点的流动中,传承着华人的习俗文化。
  维园内,猜灯谜、华服秀、手工艺示范……伴随着花灯晚会的音乐,一个花灯制作摊位被众多游客围得严严实实,摊位负责人王女士忙着帮大家制作花灯。有着十余年花灯制作经验的王女士认为,中秋节花灯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今年很开心能和志同道合的同行在维园为大家制作花灯,希望带给市民更多欢乐。”她说。
  走在路上,不少市民和游客身着汉服或手提花灯漫步在充满现代感的街头,橙黄的灯光与天上的明月相互映衬,营造出温馨祥和的节日氛围,仿佛踱步在大唐的长安坊市,传承的意义在此刻具象化。
明月如镜 映照古今


  在香港大坑,一条“龙”浑身插满点燃的香,震天响的锣鼓声中,数百位舞龙者奋力舞动,“火龙”盘旋腾飞,一会儿“神龙摆尾”,一会儿“喜结龙团”,引得人群发出阵阵喝彩……中秋月圆夜,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大坑舞火龙如约而至。
  舞火龙的队伍从大坑走到维多利亚公园,蜿蜒起伏的火龙在锣鼓声中欢腾起舞,热闹非凡,平日宁静的街区变得火光闪烁。一条六十多米长的火龙承载的是香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约百名青少年组成的队伍舞动着约1万颗LED灯点亮的“小火龙”亮相,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延续。
  刚刚来港交流学习的英国学生艾莉雅站在人群中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时刻,时而模仿舞龙者的动作。“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学学这一招一式。”她说。
  在坚尼地城卑路乍湾海滨长廊,5个不同特色的灯笼主题区在此设立,包括传统的杨桃灯笼、新式的绸缎布料印花灯笼和环保手作灯笼等,组成一片“灯笼天空”。此外,现场还设置多个摊位,涵盖特色美食、文创潮玩等,为市民开启一场中秋奇妙游园会。
  “圆月当空照香江,最是一年想家时。”在港工作的赵先生说,尽管今年无法和家人团聚,但是和好友一起到市集寻好物、尝美食,共度传统佳节的温馨时刻,也是一次美好的经历。
月到中秋分外明
“赏月”的方式还有很多


  香港太空馆外墙变为动画片的露天银幕:在欢快的音乐下,两只可爱的卡通大熊猫从四川乘搭飞机来港。抵港后,他们先前往香港海洋公园探望大熊猫朋友“盈盈”“乐乐”,再到庙街品尝美食,并沿着香港文化中心等地标游玩拍照。随后,他们穿上太空服乘搭火箭到达月球,在月球背面插上国旗,一边享用月饼,一边重温游览香港的照片。此刻,香港太空馆变成一个半圆形的月球,徐徐旋转……
  “这是香港太空馆自1980年建成后首次借出外墙作为灯光秀汇演的银幕。”“喜迎熊猫系列活动”筹委会主席、香港四川社团总会执行会长阎小颖介绍,两只大熊猫在月球背面插上国旗,寓意国家探月计划蓬勃发展,而徐徐转动的“月球”,则可以让观众近距离观赏打卡,与市民共庆佳节。
  当晚,维多利亚港的夜空被绚丽夺目的无人机表演点亮。伴随着现场观众的欢呼声,约千架无人机展现玉兔在“月饼阶梯”上不断飞跃。随后,无人机又化身成为“火龙”,在维港上空翱翔,紧接着上演玉兔与熊猫一起赏月……
  10分钟的表演以无人机呈现“中秋快乐”的字样落幕。来自辽宁的旅客陈小姐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机拍下全家合影。“阖家团圆的日子,这个表演让节日氛围更浓厚了。”
  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地铁通宵运营、“叮叮车”免费搭乘、灯会延迟关灯……中秋节的喜悦氛围弥漫全城。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月圆,是人的团圆、心的圆满。
 
中秋时节话中秋
中秋时节话中秋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聚焦
 
  金风送爽,桂花飘香,又是一年中秋时。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二仙掌村村民张小女已备好粗月饼,只待皓月当空,将其与苹果、葡萄、石榴等水果摆放在农家小院的方桌上,燃香敬拜。之后,她会将“大团圆”月饼切成小块,分给赏月的家人们。
  “每年八月十五都拜‘月婆婆’,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张小女说。
  赏月、拜月、吃月饼——72岁的张小女从小就这么过中秋节,如今这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在晋东南、豫西北、冀南等地广为流传。
  这些传承至今的习惯是中秋习俗流传千年的精华。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月亮崇拜及祭月密不可分。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三秋之半,故得“中秋”之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早在唐朝时赏月之风大兴。临轩玩月、泛舟望月、饮酒对月……赏月是古人过中秋必不可少的节目。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中秋时节新酒、螃蟹、水果新鲜上市,富贵人家和普通百姓都要寻一处好地方赏月,儿童嬉戏打闹,夜市里人们狂欢到天亮。
  中秋节的底色是欢快的,但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难免会有人触景起相思。唐代诗人白居易用“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表达思乡之情;中唐诗人王建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道尽对友人的思念;宋代大文豪苏轼醉酒后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递对亲人的深情祝愿。
  如果说唐宋时期爱赏月,明朝则重视拜月和团聚,这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中秋夜,人们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叩拜,祈求月神赐福。男子愿蟾宫折桂,女子盼美丽容颜和美满生活。
  这时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既可当供品,也是亲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这样描述中秋节:“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可见当时的月饼较大,需全家分而食之。
  张小女制作的“大团圆”月饼体现了当地特色。泽州粗月饼看上去像一个锁着花边的圆形面饼,内包两层冰糖、花生、葡萄干、核桃仁等杂碎馅料,表面装饰图案,或蒸或烤而成。讲究的图案比较复杂,但张小女喜欢在村口拔棵野草,洗干净后,印在上面,充满野趣。
  “现在市场上卖的月饼口味有几十种,但3个儿女还是吵着要吃妈妈做的粗月饼。”古稀之年的张小女一脸骄傲地说。
  除赏月吃月饼外,中国各地还有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例如福建厦门的中秋博饼游戏、江西安福县的中秋烧塔习俗、香港的舞火龙节庆仪式等,带给人们节日的欢乐和祝福。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中秋传统习俗在淡化,传承方式也在由家庭传承向社会化传承发展。人们通过社区、景区等公共平台乐享中秋传统文化。星空论坛、文艺晚会、祭月大典、社火表演、打制粗月饼……今年中秋节假期,“中国赏月名山”晋城珏山景区推出系列活动,游客可免费观看和参与。
  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常嗣新说,虽然中秋节习俗在演变,但团圆是永恒旋律,在尽享亲情友情中增进家庭和民族的凝聚力,涵养家国情怀。
(记者王学涛)新华社太原9月17日电
 
中秋话两岸:想家、寻家、成家
中秋话两岸:想家、寻家、成家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聚焦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谈昦玄 许雪毅 吴剑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至中秋,圆月当空照两岸,最是一年想家时。
  浅浅海峡承载厚重历史,两岸同胞经历相望相盼、鱼雁传书、往来团聚,留下许多触动人心的故事。想家、寻家、成家,诉说着同一个心事——回家。
想家:明月寄相思


  “春天乎草仔发芽/亲像阿母你乎我生命/春风送我离开故乡/亲像阿母你在不甘我……只有温暖没变化/思念故乡的心情谁人知。”14日晚,“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在北京举办,台湾音乐人杨慕弹唱自己作曲的歌曲《原乡》,抒发游子之情。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多少中秋夜,多少台湾同胞望明月、思故乡,声声叹、声声泣。
  1949年后的数十年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对峙,两岸骨肉音讯不通。1979年元旦,大陆方面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陆和台湾的同胞却不能自由来往呢……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
  这封特别的“家书”,如暖风吹过海峡,触动了台湾老兵思乡的心。他们高声呐喊,想要冲破阻碍,敲开两岸封锁之门。
  1987年,两岸恢复民间交流。第二年,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启程赴大陆,他们身穿特意定制的外套,“想家”二字赫然印在胸前,令人动容。
  想家的人,终要回家。1991年,年过半百的台湾律师高秉涵终于回到山东菏泽,离家40多年的他蹲在村外大哭一场。多年来,他致力于带更多人回家——迄今他已将近200位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故里。有的骨灰被送回家人手中,有的按照嘱托撒在家乡土地上。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流传两岸,道不尽台湾同胞对家的思念。
  团圆,是两岸同胞庆中秋的第一关键词。曾经,家书难寄,如今,许多台湾同胞通过视频通话,让思念跨越海峡,直抵亲人心头。
寻家:天涯共此时


  万里江山望不尽,家与故人今安在?
  对于有些人来说,回家的路只需走一天,但寻家的路却走了几十年。
  1993年,来自台湾彰化的周煌顺首次到大陆寻根,一晃30年过去,这趟旅程终于画上句号。2023年,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帮助下,他通过台港澳侨寻根寻亲公益平台,在晋江围头村找到了自己的老家。
  2023年4月,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桂林村举行了一场林氏父女认宗祭祖仪式。在升腾的烟火中,台胞林筱蓉和父亲终于找到“回家的路”。林筱蓉说:“来大陆创业这几年,落叶归根始终是我们这些游子的心愿。”
  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纵然海峡相隔,台胞们从未停止寻根问祖的脚步,更有人在寻家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四百多年前,祖先驾着木船,赴台垦拓谋生。几世纪后,我坐着‘海峡号’轮船,几小时就从台湾回到故园。真是沧海桑田!”1989年出生于台湾嘉义的林智远来大陆创业,不仅找到了祖籍地——福建省平和县安厚镇,还萌生了在祖籍地修缮开发古厝、开拓乡村旅游的美好愿望。
  每本族谱背后,都蕴藏着割不断的记忆和说不完的期盼。
  在互联网时代,两岸青年也加入寻根队伍,用数字技术跨越海峡,让溯源更便捷,把过去献给未来,让两岸血脉紧紧相连。
  今年10月1日起,《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将开始施行,支持闽台宗亲、乡亲、姻亲利用闽台关系档案开展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活动,为更多台湾同胞寻家。
成家:续写家国梦


  台北人陈奕廷和宁德人郑如英,嘉义人江桢樑和福州人林霞,桃园人简以信和莆田人邹晓娜……12日晚,“福满中秋夜,两岸一家亲”2024年两岸同胞迎中秋联谊活动在福州举行,两岸婚姻代表分享跨越海峡的爱情故事,有人已相亲相爱30多年,有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
  “有看见思慕的人,惦在阮梦中,难分难离……”今年6月,在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现场,台胞熊天平和大陆爱人杨洋曾用闽南语歌曲《思慕的人》唱出绵绵深情。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台湾艺人,一个是热情奔放的北方姑娘,两人因对音乐共同的热爱而牵手,已携手走过19个春秋,成为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的“12届元老”。
  这些年,许多台胞来大陆定居,成为大陆女婿、大陆媳妇。穿越海峡的牵手,建设起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为两岸大家庭铺设双向奔赴的美好未来。
  对台湾青年陈晓文而言,到大陆来,既是走上回家的路,也是踏上成家的旅程。2002年,她回到祖辈的故乡,见到了课本中的寒山寺,听到了熟悉的吴侬软语,也开启了人生新篇章,与苏州小伙喜结良缘,如今儿女双全,幸福美满。
  目前已有超40万个两岸婚姻家庭。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闽台佳偶超12万对,占两岸婚姻总量近三分之一,是两岸婚姻数量最多、最集中的省份。
  福建晋江围头村是大陆距离金门岛最近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战争前线,如今已汇聚了近150对两岸夫妻,“炮战第一村”成为“两岸通婚第一村”。
  有泪有笑,悲欣交集。走过大半个世纪,岁月变迁,不改的是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期盼。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话两岸,盼月圆,更盼人团圆。
 
陕西:穿越千年融古今 文旅赋能新消费
陕西:穿越千年融古今 文旅赋能新消费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蔡馨逸)随着中秋节到来,文旅市场再次迎来小高峰。从文博到文创,“上新”即“出圈”,文物与创意、历史与生活的巧妙融合令人印象深刻;从唐风街区到VR空间,新场景、新玩法接连涌现,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交织碰撞出沉浸式体验……陕西以持续焕新的文旅体验迎接八方来客,激活消费潜力。
  拿起相机,对准展柜中兵马俑上留存的彩绘,游客张川按下快门。“太迷人了,拍了上百张照片还是拍不够!这些2000多年前古人创造的色彩和细节依然清晰可见,真是巧夺天工。”张川说。
  让张川流连忘返的是“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9月8日推出此展,230件(组)精美文物勾勒出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的生动画卷。
  “秦始皇陵数量颇丰、价值极高的出土遗迹遗物反映了秦统一前后的物质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对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我们不断推动文物创新展示,搭建历史与当下‘对话’的平台。截至目前,博物院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
  以遗址见制度、以文物见文化、以文化见文明,在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的陕西,历史遗产的保护发掘、研究阐释、传承利用,不断放大文博场所对游客的“虹吸效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持续攀升的“文博热”中鼓舞人心。
  “文化遗产不只是厚重、肃穆的,也可以萌萌的、有生活气息的。”文创品牌“塔宝”主理人邹晨说。将矗立千年的大雁塔“化身”为带有表情的毛绒制品,“塔宝”一经推出就俘获了众多游客的心。
  将历史引入生活,一支年轻的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队伍正在挖掘打造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IP,期待通过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文创产品与世界分享陕西。
  在大雁塔脚下的一间小店门前,等待购买“绒馍馍”的顾客排起长队。店员熟练地“切馍”“剁肉”“夹肉”,做成一个个“绒馍馍”递给顾客。肉夹馍造型的毛绒玩具“绒馍馍”不仅造型可爱,更通过模拟肉夹馍的制作过程,给足了购买者参与感和情绪价值。问世3个多月,“绒馍馍”累计销售超过1万单,并通过代销漂洋过海到了悉尼、纽约等城市。
  从开发旅游纪念品到打造地域文化IP,从“卖产品”到“卖体验”,文创产业迭代升级为文旅产业注入更多新鲜活力。
  与此同时,基于陕西深厚文化底蕴,一批“文化+科技+沉浸+地标性表演+网红打卡”的文旅消费场景开启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大胆探索和实践。
  在今年中秋假期,踏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满目都是金黄的银杏,随处可见身穿汉服的游客在银杏树下打卡拍照。怀抱玉兔的“嫦娥”与手提花灯的“月宫仙子”翩翩起舞,曼妙舞姿赢得围观游客的阵阵掌声。AR互动放灯祈福活动用科技赋能,在“赛博世界”中创造了中秋节阖家团圆的“中式浪漫”。
  “围绕传统节日、节气,街区已经举办了百余场‘唐朝的节日’传统文化IP活动,传承民俗文化,结合时代发展衍生出新形式、新内容。”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负责人邹林丰说。
  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成为文旅发展的引擎。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陕西接待国内游客4.34亿人次、国内游客花费3828.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05%、31.20%;接待入境游客23.92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8.20亿元。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文旅+”“+文旅”方兴未艾,旅游景区及线路、文娱演艺、文化创意等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打造大势已经初步形成。
 
“一叶兴一业”,助吉安“引流圈粉”
“一叶兴一业”,助吉安“引流圈粉”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穿行于江西吉安县的吉州窑,古街修葺一新,一些游客身着古装,恍若坠入当年的繁华。赣江畔的草坪上,散落着星空帐篷,在古色环绕的建筑群旁,多了几分现代美……
  吉州窑是我国古代一座有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创烧于晚唐,盛于南宋。木叶盏,是吉州窑的代表瓷器。经过原料开采、胚胎成型上釉等过程后,再选用合适的落叶,经过泥与火的煅烧,釉面色彩浓重的茶盏便成了木叶盏,千年之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重燃千年窑火,活态保护吉州窑陶瓷文化根脉,传承制瓷工艺,是时代赋予吉州窑的‘重任’。”吉安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彭建午说。
  一座城,看沧桑巨变;一座窑,见文明传承。2012年,吉安县启动吉州窑景区建设,打造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吉州窑博物馆、陶瓷文化产业园等集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
  文旅融合让吉州窑景区有了更多打开方式。各地研学队伍、旅行团队、陶瓷爱好者纷至沓来,游人在景区既可以逛宋风文化集市、观陶瓷制作流程,也可以在丹沙渡码头听音乐盛宴、约三两好友江边围炉煮茶。“‘传统’与‘时尚’在这里撞了满怀,碰撞出‘新国潮’。”有游客在社交平台上评价。今年以来,景区共吸引游客量突破70万人次,实现营收超1.5亿元,同比增长35%。
  与此同时,一批批文旅项目落地生根,赋予景区新的生命与活力。从吉州窑景区奥特莱斯购物公园正式营业,到井冈山大学、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开通吉州窑直通车,再到冰雪体育中心项目有序推进……吉州窑景区正起笔勾勒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乘着吉州窑景区发展的东风,一批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在这片土地上将千年窑火越烧越“旺”。
  2014年,杨莉和丈夫从景德镇回到老家吉安,创立“空山房”陶瓷工作室,复烧吉州窑木叶盏等古瓷器。谈及返乡创业的理由,杨莉说:“小小的吉州窑,其实是一部微缩的中国民窑发展史。要让藏在古窑里的技艺和匠心薪火相传,也要让更多人看到古瓷新韵。”
  一叶兴一业。如今,在吉州窑景区,像“空山房”这样的本土陶瓷企业有27家,带动上千人就业。为营造景区IP,吉州窑景区还设计打造了“窑小吉”“窑小叶”吉祥物形象,并开发近200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
  “要火爆出圈,先迭代升级。”彭建午说,由“卖景点”转为“卖文化”,吉州窑景区找到“引流圈粉”新密码,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文化传承开辟新道路。(本报记者姚子云)
 
中秋赏月胜地月牙泉变“胖”了
中秋赏月胜地月牙泉变“胖”了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梁军)中秋月圆夜将至,前往甘肃敦煌的游客不难发现,作为我国著名的中秋赏月地,以弯如新月而闻名的鸣沙山月牙泉变“胖”了,变得丰满圆润起来,形同“初八初十的月亮”。
  四周绵绵沙山环抱,月牙泉委身山底。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李瑛介绍,近年来月牙泉平均观测水位稳步回升,至2021年突破3米,近两年稳定在3.2米左右。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稳定在27.45亩。“消瘦的月牙形状日渐丰满。”
  “由于周边区域环境持续改善,今年月牙泉完全是靠地下水位抬升形成现有水域面积,没有采取直接补水措施。”李瑛说。
  面对月牙泉的变化,当地人形象地做了个比喻:过去的月牙泉,看上去像细细的月牙,如同“初四、初五的月亮”;今天的月牙泉由“瘦”变“胖”,圆润丰满,形同“初八初十的月亮”。
  月牙泉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将泉水映衬得更加湛绿。与人比肩的芦苇荡随风招摇,再向外是一片小湿地,已被人工围栏保护了起来。李瑛介绍,在每年8月至10月,随着日照时间缩短,蒸发量减少,在风力的作用下,月牙泉东西两侧都会有水外溢。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千年古泉日渐消瘦,曾面临消失的危险。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这里区域水位大幅下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泓清泉湖面水位逐年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度露出湖底,最低时水域面积仅2.56亩左右。
  为此,当地在距离月牙泉5公里的地方,实施了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通过修建低坝回灌工程,加大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限制月牙泉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抬升月牙泉上游重点地带的地下水位,缓解周边地下水位下降趋势。
  为监测周边风沙对月牙泉造成的影响,科研人员还用先进技术手段对沙山形成发育进行动态过程监测,通过计算机数字化解析处理,建立沙山形成演化动态数据库及数字地形模型,日复一日地守护月牙泉。
  月牙泉是由敦煌绿洲地下水补给形成,加上三组风向交互发力,把山坡下的流沙往上刮,造成沙不掩泉的奇观。“因此,恢复月牙泉水域面积不仅要补水,还需要保持自然条件下风的动态平衡。”李瑛说。
  据民间传说,月牙泉曾经是西王母瑶池举办蟠桃盛会的地方,敦煌当地的老百姓至今保留着月圆之夜“登高望月”的传统习俗。今年中秋节,景区将举行万人星空演唱会中秋节专场、飞天仙子游园、诗歌朗诵以及“歌唱月亮共庆团圆”等系列活动。
 
“长白山下第一镇”,依山而兴向“绿”而生
“长白山下第一镇”,依山而兴向“绿”而生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新华社长春电(记者王昊飞 胡戈 金津秀)在长白山下二道白河镇的一家咖啡店,来自广州的青年创客谢宛莹启动咖啡研磨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咖啡香渐浓,店内也逐渐忙起来。为什么选择在此创业?“初到镇上,便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这位“95后”如是说。
  这座小镇因源自长白山天池的二道白河而得名,长期以来是游客进入长白山景区的重要门户,被誉为“长白山下第一镇”。近年来,二道白河镇为文旅产业发展铺就了亮丽的生态底色,走出一条因山而兴、向“绿”而生的发展之路。
  “大美山水才留得住乡愁。”33岁的返乡创业青年薛涛感慨,在不少当地人的记忆里,小镇环境曾经不尽如人意。“记得小时候,家乡还有连成片的木材加工厂,空气中是木屑的味道。靠山吃山在当年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说。
  2005年,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设池北、池西、池南等三个管理区。二道白河镇正是池北区的主体。据池北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银全介绍,长白山管委会成立前,镇上只有一条道路作为主干道,一刮风就尘土飞扬,之后长白山管委会对长白山实施了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管理,使这里的环境逐步蜕变。
  自2014年开始,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陆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不仅为长白山林海带来休养契机,也为二道白河镇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动能。
  贯穿二道白河镇的碱水河,曾因沿岸居民侵占河道、倾倒垃圾而遭污染。为此,长白山管委会对碱水河实施了河道疏通、河岸修复等治理工程,使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绿色”为底,绘生态画卷,促文旅转型。如今,依托变清变美的碱水河,池北区还建了一座湿地公园。夏日的公园,绿树成荫,水草丰茂,是游客享受清凉的好去处。
  现在的二道白河镇,开窗见绿;沿二道白河的景观带,转角遇景。美人松空中廊桥公园、中华秋沙鸭公园等文旅项目坐落于河畔,丰富着游客们的体验。除了看天池,在小镇游览也是不少游客的选择。
  “这次一家人来长白山,特意在二道白河镇安排了一天行程。”来自河北的游客刘女士说,“白天,我们逛了长白万巷商业步行街;夜晚,吃了铁锅炖,体验了露天温泉。这里有很多旅游亮点,远超我们的预期。”
  小镇游的兴起,也打开了文旅产业“提档升级”的新窗口。建设云顶市集、恩都里、麓角村等一批新项目,推出大型沉浸式演出《粉雪传奇》,依托小说《盗墓笔记》打造“稻米驿站”……一批深耕本地特色的文旅业态,正在长白山下迎着八方来客。
  随着文旅项目加快建设,镇上的人居环境、旅游配套设施持续优化。“今年,池北区对旅游公厕、标志牌、路灯等进行维修维护,展开道路、桥梁、公园、广场的改造维护工程,并设立了4座负氧离子监测站,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和游客体验感。”王银全介绍。
  池北区日益展现生态和文旅的魅力,更不断积聚着人气与活力,长白万巷商业步行街、池北区美人松街区的服务业态不断丰富,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2023年,1527户经营主体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登记,同比增长49.1%。今年上半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新注册150余家餐饮企业,其中大多数由青年人创建。
  “咖啡店的名字叫‘长白之约’,是我和这座山、这个小镇的约定。”谢宛莹说,随着小镇越来越美,越来越好玩,相信会有更多人欣然“赴约”。
 
第五届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成果发布
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与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名单揭晓
第五届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成果发布

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与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名单揭晓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近日,第五届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成果《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报告2024》暨“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名单在北京发布。名单显示,江苏南京市秦淮区、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分别居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榜首。
  城市是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目前全球城市总量超过一万个,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预计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0%。城市作为日益显化的独立旅游目的地,在各国和全球旅游战略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国际旅游业将于今年全面复苏,游客人数将比2019年增长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人们对游憩、体育等旅游休闲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休闲行为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成为生活享受地和幸福生活的代表。如今,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迅速,城市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地不断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服务方式,大力培育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持续释放旅游产业链乘数效应,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助力。
  报告显示,我国市辖区2023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平均值分别为934.66万人、75.9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了39.56%、32.69%。城市旅游强势复苏,被压抑三年的出游需求得以释放,掀起国民出游新热潮。按省份看,江苏所有市辖区2023年旅游总收入共计达到6537亿元,全国最高;四川、北京、重庆、云南、广东、浙江位居其后,分别为6061亿元、5849亿元、4248亿元、4223亿元、3837亿元、3828亿元。甘肃城市旅游发展迅速,2023年全省市辖区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了28.87%。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增就业、强信心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报告指出,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福建厦门市思明区等12个区2023年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同比增加了8个;旅游总收入处于低于500亿元但高于300亿元区间的,有湖南长沙市雨花区、天津市和平区、成都市锦江区等31个区,同比增加了12个;处于低于300亿元但高于200亿元区间的,有重庆市武隆区、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等37个区,同比增加了9个;处于低于200亿元但高于100亿元区间的,有江苏常州市金坛区、四川泸州市江阳区等129个区,同比增加了14个区。
  接待游客总人数方面,2023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4000万人次的,有24个区;高于3000万但少于4000万人次的,有14个区;少于3000万但高于2000万人次的,有61个区;少于2000万但高于1000万人次的,有191个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2000万,且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的超级旅游大区有60个,比2022年增加了21个。这其中,四川最多,占9席;重庆其次,占7席。
  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研究,从旅游发展水平、旅游营销强度、旅游带动作用、旅游基础条件、旅游设施服务、旅游市场监管6个方面32个指标构建研究评价体系,得分居前100位的即为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分布在18个省份,浙江最多,占15席;江苏其次,占13席;重庆,9席;四川占8席;广东和湖南各7席,陕西6席,山东5席,安徽、福建、贵州、湖北、云南、江西各4席;北京、广西各2席,天津和海南各1席。
  2024年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平均接待游客总人数为2966万人次,平均实现旅游总收入296.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了44.65%、38.20%。江苏南京市秦淮区跃居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榜首。北京市海淀区、福建厦门市思明区、陕西西安市莲湖区、重庆市渝中区、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广东广州市番禺区、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位居第二到第十位。前十强中,南方占8席。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广东广州市从化区、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湖南衡阳市南岳区、江西南昌市西湖区、江西上饶市广信区、山东烟台市蓬莱区、陕西汉中市汉台区、云南丽江市古城区、浙江温州市洞头区、重庆市大足区等区新进上榜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城市旅游发展潜力是指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在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社会经济支撑条件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潜在的、能够发挥出来并能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城市旅游业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是一个对城市旅游业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旅游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包含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旅游开发效益、旅游支撑条件4个方面,共21个指标。得分靠前的100个区即为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
  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分布在22个省。具体分布为:四川最多,占16席;江西9席,广西8席;江苏、贵州、陕西各7席,重庆、山东各6席;浙江6席,湖南5席。广东佛山市禅城区跃居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榜首。陕西西安市未央区、江苏南京市建邺区、浙江舟山市定海区、江苏南京市玄武区、贵州遵义市汇川区、江西景德镇市昌江区、湖南长沙市望城区、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四川成都市新津区位居“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第二至第十位。
  该报告由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课题组及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联合发布。   (本报记者邱犇)
 
安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在哪?
安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在哪?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合肥电(记者刘美子 周畅)让工业遗迹从沉寂的城市记忆中“复活”,给多元文化业态以生长空间;打造主题鲜明的城市阅读空间,以书香涵养群众生活“幸福半径”;优化老旧闲置空间,让一批“小而美”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田间地头“热”起来……在安徽省,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在刷新着城乡文化活力指数。
  从创新“空间+多业态”“空间+多维元素”“空间+多元主体”建设模式,到鼓励“分享式”“沉浸式”“场景式”服务,安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百姓身边的“最美空间”。
  坐落在安徽合肥市包河区的合柴1972文创园,是一座脱胎于城市工业遗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为盘活老合肥柴油机厂搬迁后的闲置地块,2019年起,合肥市通过原址保护、工业景观再生,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引入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创空间等新业态。“我们保留老建筑,深度挖掘工业遗迹中的文化印记,最大可能地赋予公共文化空间新价值,吸引市民和游客走进来。”合肥滨投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招商总监赵汝冰说。
  园中两处双曲联拱结构的穹顶建筑在国内并不多见,经维修保护后,一家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如今在此经营,馆中陈列有千余件徽州文物。在这里,市民和游客可以一边领略工业遗产风貌,一边感受光辉灿烂的徽州文化。
  从无人问津到人声鼎沸,“合柴”的重生打开了“空间+多维元素”的城市文化空间新维度。安徽还出台政策,鼓励公共文化场馆采取“空间+多业态”模式,对建筑、布局等进行创意改造,实现跨界融合发展;鼓励部分社会化运营服务项目探索“空间+多元主体”模式,政府和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
  在安徽省芜湖市,市民王光锡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位于弋江区十里江湾人民公园的芜湖书房·江湾书院。
  推门而入,入目的是巨幅的山水图、满柜的书籍和风格各异的功能分区。“每天从家散步过来,看看景读读书。在我们这里,许多人把到书房读书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王光锡说。
  芜湖书房·江湾书院是芜湖公共阅读空间布局中的一隅。芜湖市图书馆馆长陈修正介绍,3年间,芜湖加快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突出空间主题化、特色化、差异化,已在全市范围内建成55个城市书房。
  自2022年起,“15分钟阅读圈”建设连续2年作为安徽省民生实事之一。“下一步我们会依托‘15分钟阅读圈’,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文化空间。原则上,在城市里,服务人口5万人或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会布局一处,每个乡镇建设一处。”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李一兵说。
  在乡村,马鞍山市花山区濮塘镇农民文化乐园自建成后,就成了村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濮塘农民文化乐园曾是一座老电影院,设施陈旧,利用率低。在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安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对乡村公共文化场所、闲置学校等资源进行更新改造。
  当地通过空间重塑、功能再造等方式升级文化阵地,使其集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图书阅览室、文化道德讲堂、文化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此外,也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拓展了服务功能和发展空间。
  “每天都能有四五十人来下棋、打球、练腰鼓,从冬到夏,月月活动都不同!”濮塘镇文化专管员吴琼说。
  “去年安徽共评出2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用。”李一兵介绍,安徽省计划到2027年建成3000个公共文化空间,将从5个维度定期开展公共文化空间评估定级工作。今年1月至8月,共有600个公共文化空间通过评估定级。
  从“够不够”到“好不好”,从“建空间”到“优内容”,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催生了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均衡的空间布局,持续提升的运营能力,更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竹铃球让土家文化“响”起来
竹铃球让土家文化“响”起来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时而跳跃拦截,时而伏地滚动传递,时而快步如飞,在闪跳腾挪之间,将一个个足球大小的竹编圆球投送到竹制背篓中,球内的铜铃在传动撞击中发出叮当脆响……8月,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里,一群身穿土家族民族服饰的学生们正在球场上参与一场特别的活动——土家竹铃球比赛。
  石柱是土家族自治县,土家竹铃球源于土家族生产生活,经历代演变发展,如今已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竹铃球运动将土家族背篓作为接球工具,参赛队伍双方球员通过对抗,以将球投入己方接球员背篓计分,在既定规则下,最后得分高者队伍获胜。其赛事活动因具有较强娱乐性、体验性和观赏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推崇。2019年6月,“土家竹铃球”经重庆市政府批准,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球场边,土家竹铃球代表性传承人金成刚聚精会神地关注着场上的对抗,作为民族中学竹铃球队的编导和主教练,他带领球队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摘金夺银。
  2003年,初出茅庐的金成刚通过前辈的引荐首次接触到了民族传统体育,其中就有土家竹铃球,并为之深深着迷。2005年,金成刚任石柱民族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第二年开始组建队伍集中训练,备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经过教研团队不断地挖掘、整理,土家竹铃球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以校园民族特色为平台,纵向深挖竹铃球项目的体育价值,横向拓展项目的民族文化影响。
  “传承民族文化我们责无旁贷。”金成刚说,教研团队立足学校,把项目在校园的课外活动、体育课上传承推广,编制规则使项目更接近于现代竞技项目比赛,推动竹铃球从表演项目转变成正式的竞技类项目,汇总教学经验编写书籍等。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石柱县民族中学已经成为重庆市体育课程创新基地、重庆市竹铃球训练基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铃球传习所。学校竹铃球队先后多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三金两银。石柱城区内还建起了中国·石柱土家竹铃球展览馆,让游客在欣赏竹铃球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土家族的文化历史。
  土家竹铃球的蓬勃发展是石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个缩影。当地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保护,将土家摆手舞、石柱土家啰儿调、盐运民俗、土家竹铃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融入景区、带进校园,先后两次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石柱县文化和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起,石柱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
       (本报记者周凯)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明城墙成“民”城墙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明城墙成“民”城墙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邱冰清)在江苏南京,如何了解、感知明城墙?来自浙江的游客王芸选择先前往南京城墙博物馆。“听说城墙本体是博物馆最大的‘展品’。”她说。
  站在城墙看风景——南京中华门瓮城脚下,矗立着平面呈L形、错落有致的博物馆,青砖、树木如镜像般映在青灰色玻璃幕墙中;站在馆内看城墙——玻璃幕墙似乎从眼前“消失”了,古朴沧桑的城墙闯入视线,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古今同构、新旧交融。线条凝练、现代感十足的南京城墙博物馆,辉映着650多岁城墙的风采,成为城墙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
  “设计者以中华门瓮城斜坡马道和层楼平台等为设计元素,体现‘呈墙’概念;采用夹胶夹丝中空玻璃,映射周边景物的同时又不产生强反射光。”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说,这样的设计让公众与城墙“对话”成为可能。
  参观第一站,是常设展“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700多块明城砖是其中重要展品,一块铭文为“总甲黄原亨 甲首刘德华 小甲简文华 窑匠晏文叁 造砖人夫刘德华”的城砖尤其引人注目。
  马麟介绍,建成时的明城墙有上亿块城砖,每块砖必有铭文,砖文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烧造产地、各环节责任人等信息,观众可直观感受明代制砖工艺的精巧。有游客曾说,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他看到“人名”最多的博物馆。
  如果说从馆内看城墙还隔着幕墙光影,沿着博物馆西侧坡道来到顶层景观平台,可与中华门瓮城基本“平视”,城墙之美尽收眼中。
  “这种越来越走近城墙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博物馆的理念:最重要的‘展品’是城墙。”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金连玉告诉记者,很多游客到博物馆参观后,选择到中华门城墙实地游览,形成了“博物馆+遗产地”的有机联动。
  明代南京城墙全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如何关照它的“健康”?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处部门主任王天文指着“横钉”在城墙上、长约一尺的“铁棒”介绍:“这是裂缝仪,用于监测城墙裂隙变化,数据通过5G网络自动传输到监测预警平台。”
  类似这样的自动化监测设备,25.091公里长的明城墙全线共安装263套,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对城墙本体位移、膨胀、沉降、裂缝等数据进行及时采集。而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地下二层的一块大屏上,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则通过定期采集到的城墙各类数据,分析变化,排查风险点,城墙“身体”状况尽在掌握。
  明代南京城墙现存多少个拐弯?角度多大?最厚的拐弯在哪?……有关城墙本体的数据,“南京城墙一张图”告诉您。
  2022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这张图”,利用三维扫描完成25.091公里城墙三维数据采集,获取、保存城墙文物信息数据,厘清城墙“家底”。
  是明城墙,也是“民”城墙。650多年前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如今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与英国约克城墙举办“双城”展览,在城墙上办起音乐节;组织“正月十六爬城头”“公益城墙跑”等活动,让公众免费登上城墙;连续9年举办“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传递城墙和城市的浓厚温情;2016年启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向社会征集散落城砖,8年来已收回50多万块,这些城砖将用于城墙维修及研究展示……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冰冷走向有温度。“让老百姓参与到对城墙的保护中,走近它、了解它,感受它的文化魅力,文物古建保护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马麟说。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明城墙下,南京人熟悉的童谣再次响起。
 
马王堆发掘50周年 看T形帛画上的“中秋元素”
马王堆发掘50周年 看T形帛画上的“中秋元素”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张格 张玉洁)一轮弯月、一只作跳跃状的兔子、一只口衔仙草的蟾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上,充满自然气息和神秘色彩的“中秋元素”,再现了西汉初期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浪漫想象。
  中秋源于古人对月的崇拜。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文博人接力讲述这些中华瑰宝的故事,透过文物上的点滴细节,带领人们“穿越”2000多年,在方寸间重见千年明月。
  T形帛画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墓主是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这幅布景壮丽、想象奇特的帛画,被誉为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介绍,T形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制,从上至下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是“T形”上端最开阔的地方,顶端正中间坐着人身蛇尾的烛龙,其左侧挂有一轮弯月,月上绘有蟾蜍、玉兔,月下有一位托月女神。
  “帛画构形布局完美、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和谐,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段晓明如是评价。
  在古人的观念中,月亮、玉兔、蟾蜍等元素,都具有神秘的力量。许多学者认为,在帛画中描绘这些元素,寄托了墓主人对月神的敬畏和祈求庇佑之情,也体现了古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造力。
  月亮,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阴柔、宁静、神秘以及时间的流转。
  “T形帛画上的月亮,艺术特色在于它并非简单的满月形态,而是有着独特的造型,与帛画中其他元素共同构建出一个神秘的天界场景。”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说,古人对月亮充满了想象,月亮的阴晴圆缺被视为神秘的变化。帛画上的月亮,展现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喻燕姣认为,代表祥瑞、长寿和美好的玉兔,则承载了古人对幸福、吉祥生活的期盼。而蟾蜍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寓意,一方面它被视为月亮的象征之一,另一方面因为蟾蜍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它也代表着生殖崇拜。帛画上形象夸张的蟾蜍,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和对生殖力量的敬畏。
  “在辛追夫人所处的西汉初年,尽管月亮崇拜等观念已萌芽,但中秋节尚未成为一个特定的、具有明确习俗的节日。T形帛画上所描绘的月亮、玉兔、蟾蜍等元素,为后世中秋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段晓明说。
  对马王堆的关注与研究,也早已超越国界。意大利策展人芭芭拉说,她最钟爱的马王堆文物便是T形帛画,不仅是因为其设计精美,更在于帛画透过一个个细节,帮助她读懂西汉时期中国人对宇宙和生命的独特认识。
 
里斯本丸不再“沉默”
里斯本丸不再“沉默”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杭州电(记者许舜达 朱涵 刘铭翔)82年前,日军封锁船舱,疯狂扫射,企图让“里斯本丸”号的历史真相永沉海底,却不料中国渔民目击了这一切,让极端恶行无处躲藏。
  82年后,一个倔强的中国人历时8年完成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揭开这段曾真实发生于二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故事。
  近日,随着电影公映,“沉没”了82年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浮出海面。
侠义之举 鲜为人知


  “家里有船的都划出去救人!”1942年10月的一天,在中国最东部的岛屿之一——浙江舟山东极岛附近,看到“里斯本丸”号即将沉没的中国渔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冒死救人。
  彼时,1800余名盟军战俘被关在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船舱,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号在东极岛海域被美军鱼雷击中。
  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先是用木板、帆布将他们钉死在船舱,当战俘们破门而出跳海逃生时,日军又疯狂扫射,试图将他们永远埋葬于这片海底。
  秉承着“救人一命,天上一星”的朴素信念,面对着日军的疯狂扫射,上百位舟山渔民,几十条渔船,来来回回几十趟,救下了384名盟军战俘。但最终仍有800多条鲜活生命不幸长眠。
  《里斯本丸沉没》取材于这段真实历史事件。影片中,随着“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战俘家属、东极救援渔民以及日方、美方相关人员的口述,历史的碎片被一片片捡起。逼真的特效场景,更是真实还原了战争的残酷、侵略者的冷血以及舟山渔民的英勇壮举。
  该电影制片人兼导演方励表示,舟山渔民当年的义举鲜少被世人知晓,究其原因,除了那段历史一直被掩埋之外,也跟舟山渔民的美好品质与人性光辉有关。
  “当年参加救援的渔民后人受访时告诉我,父辈们每每提起此事,都说‘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而已’。而那些盟军战俘的后人说起那段历史,都对舟山渔民表示感谢和致敬。”方励说,这些侠义勇敢又低调淳朴的先辈,应该被记住。
倾尽所能 “打捞”真相


  方励说,电影创作的缘起,实是一场巧合。2014年,他在东极岛参与电影《后会无期》拍摄时,无意中听到当地渔民说起附近一艘沉船的故事。
  这场海上大救援令方励深受震动:“不敢相信脚下这片海域里竟葬着那么多年轻的生命。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为什么鲜为人知?”
  作为一个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的“理工男”,在进入电影圈之前又刚好曾从事地球探测和海洋调查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研发制造工作,方励随即率领海洋科技团队在2016年展开了“里斯本丸”号沉船的勘测工作。
  “里斯本丸”号的历史记载少之又少,方励只能通过自己的调查结果结合有限的线索,抽丝剥茧探寻真相。
  运用水下无人机、海底声呐等专业技术设备经过多次探测,2017年9月,方励和团队终于验证了海底沉船的钢铁物理属性与“里斯本丸”号建造的历史、物理及机械结构完全吻合,由此确认位于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坐标上的沉船残骸属于“里斯本丸”号。
  有了物证就要寻找人证。方励用最原始的方式在英国当地报纸以平均两万英镑一页的价格,历时一个月刊登付费广告寻人。后来BBC获悉此事之后,他应邀进行了一场全球直播的电视访谈。探寻真相的过程中,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方励和摄制团队跨越重洋遍访亲历者及后代,搜集整理了无数珍贵历史资料与影像,查找不同视角的历史记录。
  “我们一共找到380多位亲历者后代,面对面采访了130多人,收集了上万张历史照片,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拼凑出那段完整的历史。”方励说。
  淤积的泥沙、湍急的涡流和时间的消逝,曾经掩盖了“里斯本丸”所经历的屠杀、恐惧与惨痛。而《里斯本丸沉没》则抢救式“打捞”起这段发生在中国人“家门口”的惊险传奇,让这段中外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在大银幕重现。
  上映前,影片中出现的曾亲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几位老人陆续离世,而电影记录下了他们对那段历史最后的珍贵记忆。
铭记历史 呼唤和平


  《里斯本丸沉没》中,讲述当年历史的一名中国老人名叫林阿根,是亲历沉船营救事件的渔民中唯一在世的。
  多年后,当盟军战俘后人踏上东极岛与林阿根相遇时,千言万语都只能化作一遍又一遍的“谢谢”,紧握着的手传递了跨越几十年的感激与情谊。
  2020年8月6日,林阿根去世,许多盟军战俘的后人都发来了唁电:“他为世界留下的遗产,包括勇气、英雄主义,和一个人在面对人类最恶劣的暴行时所能施予的善。”
  2023年,《里斯本丸沉没》曾在英国伦敦、伯恩茅斯、爱丁堡等地超前点映,收到了很多来自“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亲历者家属的信件。除了对方励表示感谢之外,也对中国舟山渔民当年的英勇壮举再一次表示由衷谢意。
  一个地球物理专家,用电影的镜头,将一段尘封82年的历史讲给人们听。方励说,做这个影片,就是想通过那些勇敢淳朴的人们、用从未见过父亲的遗腹子,用新婚燕尔就失去丈夫的新娘……用真实的历史记忆告诉大家,战争可以毁掉一切,要远离战争,珍惜和平。
  今年6月,《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在首映中热泪盈眶的丹妮丝·维尼,是“里斯本丸”号战俘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通过大银幕再度回味父亲的故事,已75岁高龄的维尼说:“历史需要铭记,历史不容被遗忘,也不能被歪曲。”
  虽然电影片名是“沉没”,但随着电影的公映,更多的人将看见、了解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里斯本丸不再“沉默”。
 
画好“同心圆”,释放新活力
深圳南山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观察
画好“同心圆”,释放新活力

深圳南山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观察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部署,其中专门提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记者近期在“广东经济第一区”深圳南山调研了解到,当地通过改造嵌入式民生服务综合体、完善居民议事协调机制、凝聚活力小区建设合力等方式,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社区家味更浓了、服务更多了、氛围更暖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根基持续夯实。
“医康养托,四位一体”


  “老幼共托”的颐幼中心,配备助餐一体机的长者“中央厨房”,红火的长青老龄大学分校……
  记者近期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的高发社区深铁懿府看到,由党群服务中心扩建的颐幼中心,不仅助力老年人的照料难题,也帮助解决年轻人的“带娃”困难。
  在长者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护理间、休闲娱乐室等功能齐全。在旁边的婴幼儿托育园,园长陈园园说,这里开设3个班,提供44个普惠型托位,一个月收费约4000元,“老人和孩子会一起参加游戏、手工等互动课程,一个场地实现老幼双重照料,让‘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后顾之忧得以缓解,托育园的托位十分紧张、排位已经有近40位。”
  社区食堂每日平均出餐500多份,提供40余个普惠托位,长青老龄大学等在培训室与社群会客厅开展各类活动,便民服务区提供理发、上门家政及维修等服务。距离深铁懿府不到1公里的深云村,由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楼改造的深圳首个嵌入式民生综合体——“幸福邻里”,9月1日已开始试运营。
  沙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军说,高发社区“一老一小”占比大,社区60岁以上老人2243人、占15%,6岁以下婴幼儿1335人、占8.9%,对养老托育医疗需求量较大。当地政府联合国企深业沙河公司,打造“幸福邻里”民生综合体,并联合沙河医院规划全科诊疗、预防保健、中医理疗等领域,在医疗、康养、养老、托育等多个领域形成合力。
  75岁的沙河街道居民黄爷爷是一位帕金森患者,长期服药导致运动迟缓,在“医康养托”体系的覆盖下,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团队的护理员,定期协助做康复训练,并提供基础的照料护理。
  不少当地居民说,基层综合阵地集纳养老照料、儿童托育、休闲阅读、幸福食堂、青年夜校等服务场景,是“带娃好去处”“免费自习室”“下班打卡地”,更是“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社区之家”。
“小区吹哨,部门报到”


  “电动车超过6000台、充电车位只有约280个,机动车超6000辆、车位只有800个,充电难、停车难是长期痛点”“小区入伙较早,持续性投入不够,公共设施老旧破损,维修缓慢”……
  位于南山区南山街道桂湾社区的龙海家园小区,是深圳最大保障房小区,居住人口达2.5万人。
  在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住房功能、便利市民的同时,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如电动自行车充电位以及机动车位不足、小区服务设施及群众活动空间建设不足、特殊群体专业服务力量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
  南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英晖说,随着小区党组织、居民小组的加快建设,小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任居民小组长,形成社区、小区、居民小组三级微治理体系,把服务下沉楼栋,创新小区议事协商平台,常态化开展“小区大事—党群共建美好家园”议事活动,形成“小区吹哨、部门报到”多元协商工作机制。
  “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龙海家园第二居民党支部书记郑玲英说,以电动车充电难为例,小区居民“吹哨”带动部门解决,在符合规划、安全等相关要求下,小区目前新建了约210个电动车充电位,计划未来共新增约1800个,“新的充电位单价较低,还带动老的充电位降了价”。
  桂湾社区党委负责人程廉凯拿着一张“共享车位”的通知,欣喜地说,小区停车位不够、长期存在停车难的问题,通过议事协商平台,影响带动周边的经营主体,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前海深港基金小镇两处停车场最终达成“共享车位”协议,小区居民办理停车月卡收费标准为300元。
  “9月11日晚上,我参加了小区第三居民小组的‘议事会’,不少居民对楼下的共享空间提出‘金点子’,比如建议增加小孩子的游乐设施等。”今年62岁的李丽平已在龙海家园居住超9年,小区氛围群策群力,也带动大家服务社会的劲头,我自己也经常参与深圳市的志愿活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区的民生诉求事件不断减少,已从去年6至12月的504件降至今年1至7月的344件。”张英晖说。
“四股力量,使在一起”


  在南山区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的花园城三期,今年75岁的小区党总支书记方定顺在这里居住超过15年,周边居民常说“有困难,找方叔”。
  方定顺则说,小区工作复杂、一人之力势单,需要将多股力量凝聚合力。在我们小区就有四股力量,老党员退休干部为主体的长者团队、美妈团队及中小学生志愿者团队、业委会带领的热心业主团队、物业管理及后勤保障团队,志愿者队伍合计200余人,四股力量拧成一股绳。
  讨论多了,气儿顺了。此前,花园城三期小区的垃圾分类点气味扰民、外观不洁,有业主对此十分不满。“党支部、物业、业委会、居民小组代表聚集在一起讨论解决办法,由党员带头入户做沟通,最终业主理解垃圾分类点选址考虑,物业也加强了对垃圾分类点清洁、美化,达到了大家都满意的效果。”方定顺说。
  活动多了,文化旺了。以前,花园城三期小区的荔枝林少有管理,果实稀少。近年来,小区管理处加强了对荔枝树的培育,去年恰逢大年、荔枝硕果累累,小区举行了“美‘荔’花三·你我共爱”为主题的首届荔枝文化节,大家在小区大厅“啖荔枝”、聊荔枝、朗诵关于荔枝的诗歌,加深邻里交流的同时,传播荔枝知识和文化。
  青少年来了,企业也加入了。花果山社区党委负责人王甦说,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开山炮”在南山南头半岛轰鸣响起,同在这一代的花果山社区也充满了改革元素,我们设计了包括招商银行第一个营业点等的“CityWalk”参观线路,更好发挥对青少年的传帮带作用。在社区治理上,如顺丰蛇口片区的站点,成为共建单位和应急小分队的重要成员。
  “过去,有关小区治理的事情,居民往往第一时间想能否找上级部门解决。”方定顺说,如今,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形成,小区居民的家园意识不断提升,小区氛围更加睦邻友好、其乐融融。
     (本报记者王攀 孙飞)
 
重庆綦江:以“智”促“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重庆綦江:以“智”促“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人行道路口拓宽了,学生上学再不会拥堵了,也安全了!”近日,重庆市綦江区通惠街道网格员刘红霞指着新拓宽的人行道路口说道。
  这条人行道位于通惠街道一处小区门口,又距离公交车站很近,是2000余名小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路口只有1米多宽,早晚高峰时段,学生拥堵在一起,安全隐患大。刘红霞将问题上报到通惠街道基层智治平台,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迅速派单给区城市管理局。4天后,人行道路口拓宽完工。
  这是綦江区高质量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所谓“141”基层智治体系,就是每个镇街建立1个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构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大板块,规范建设1个村(社区)网格。
  “以前网格员发现问题,需经过村(社区)、街道、部门,层层上报,费时费力。”綦江区通惠街道综合指挥室工作人员曾碎秀说,而现在我们只需将问题录入基层智治平台。该平台有效整合了街道、区级部门的资源,并全程记录处置进度,推动问题及时解决,服务群众更加高效。
  在通惠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大厅的屏幕上不文明行为、商户占道经营、人行道违停乱放等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对着显示屏,就能早发现、早处置这些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为基层减负,还让执法更智慧、更便捷、更精准。”曾碎秀表示。
  此外,通过一些大数据集成应用,各部门间的壁垒被打破,部门协同提升了基层治理成效。綦江隆盛片区作为建筑材料企业聚集地,沿线有采石场、石料加工厂等建材工厂17家,每天约400辆大货车途经场镇中心运输建筑材料,群众对道路扬尘问题反映强烈。
  对此,綦江区司法局联合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构建扬尘综合治理执法监管“一件事”应用场景,将产生扬尘污染源头的建筑工地、露天矿山、渣土抛撒等执法监管事项集成到一张综合执法检查表单中,以“执法+监督”一体化数字集成应用为载体,形成数字赋能、源头预防、整改反馈、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治理了扬尘污染。
  数据显示,今年来,綦江各镇街基层智治平台归集各类数据260万条,处置网格上报事件、应用贯通事项6.59万件,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本报记者赵佳乐)
 
海底是不屈的沉舰 海面是不尽的思念
大鹿岛中秋海祭甲午英烈见闻
海底是不屈的沉舰 海面是不尽的思念

大鹿岛中秋海祭甲午英烈见闻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130年前的9月17日,在距大鹿岛西南不到3海里的地方,在激烈的海战中,北洋水师“扬威”舰战沉,管带林履中跳海壮烈殉国。
  130年后的9月17日,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大鹿岛村民自发乘船汇聚到这片英雄的海域,举行隆重的海上祭奠,鸣笛、默哀、撒花、宣誓……
  今天,当年目睹甲午黄海海战并参与救援的大鹿岛村民的后人们在这里向为国捐躯的甲午英烈致敬。
  丹东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地处辽东半岛东部,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就发生在大鹿岛附近的西南海域,北洋水师有四艘战舰沉入海底,在大鹿岛10余海里处,是“致远”舰沉没处,在大鹿岛6海里处是“超勇”舰沉没处,另一艘“经远”舰沉没在大连庄河附近。
  “那振聋发聩的声响,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旁。130年了,忘不了那历史的一瞬,今天我们在英雄昔日的战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
  17日上午8时45分,祭奠仪式准时开始,两个长50米、宽4米的驳船作为海上祭奠的主会场,200余名村民统一身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裤子,在甲板上整齐列队。驳船的栏杆上一束束白色、黄色鲜花格外醒目。驳船正中间上方挂着横幅黄底黑字“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海上祭奠活动”,环绕周围的12艘渔船代表着黄海海战12艘参战主力战舰,船身也都分别挂有“铭记历史,向海图强”“以史为鉴,吾辈自强”“甲午风云 铭记先烈 砥砺而行 精神永存”等横幅。
  72岁的大鹿岛学校退休校长于德水作为村民代表诵读祭文:“沧海茫茫,英灵长眠,壮志未酬身先死,英灵永垂不朽间。”洪亮的声音在海天之间回荡。1994年,纪念甲午黄海海战100周年的时候,他正上初三的儿子于滨也是代表全村村民诵读祭文,三天前他还和儿子电话交流,如何读好这篇代表全体村民深厚情感的祭文,在大鹿岛,每个人都有浓郁的甲午情结。
  勿忘历史,英烈遗志永存。祭文诵读之后,12艘渔船同时鸣笛,全场肃立默哀,向在甲午黄海海战牺牲的英烈表达深切的哀思与敬意,如泣如诉的鸣笛声仿佛让人们看到了英雄的战舰消失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看到了和战舰同命运共生死的甲午英烈静静地躺卧在这片海域的深处。
  “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当受重创的“致远”舰冒着浓烟烈火向日舰径直撞去的时候;当“超勇”舰被海水淹没甲板,管带黄建勋坠水,拒绝救援而沉于海的时候;当“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作战“突中敌弹,脑裂死亡”的时候……黄海作证,大鹿岛作证,这是血性与军魂的震荡,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闪耀。
  大鹿岛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张宗义简短的致辞表达了全体大鹿岛人铭记历史、勇往无前的精神。“此刻,站在这里,我们的心中激荡着无比的敬仰与怀念,我们的主旨清晰而坚定——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扬帆新航程。”
  海上三艘渔船同时点燃鞭炮,鞭炮声响彻海面,浓浓的烟雾在海上升腾,村民们将三碗酒洒向大海,在充满哀思的音乐中,村民及来宾手捧白色、黄色菊花,缓缓走向驳船两侧,将鲜花撒向大海,寄托着大鹿岛村民的无限哀思与缅怀。
  除了村民外,前来祭奠的还有甲午壮士的后人,参与甲午海战的北洋海军鱼雷左二营管轮把总窦振全的曾孙窦崇信、窦成含泪向大海撒花,大声呼喊:“先烈们,安息吧!”
  船政史研究学者、马尾造船厂厂史馆首任馆长、74岁的林樱尧专门从福州赶来,他看着眼前的海面说:“四艘沉舰的管带都是出自福州船政学堂,黄建勋、林履中、林永升都是福州人,你们是家乡的骄傲,我代表家乡父老乡亲来看你们了。”老人一边擦拭眼角的泪花,一边向大海抛撒鲜花。
  在祭奠的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88岁的关捷曾任大连民族学院副院长,是我国著名的中日关系史研究专家。他从1984年开始连续4次参加了纪念甲午战争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活动,这次专程从大连赶来参加黄海海战130周年纪念活动。他看着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说:“甲午海战虽然已经过去了130年,甲午壮士可歌可泣的事迹仍在感动着我们。铭记是最好的告慰,更是奋进的动力。”     (本报记者于力)
 
月满人心暖 同筑新家园
海南广东加快灾后重建保障群众生活
月满人心暖 同筑新家园

海南广东加快灾后重建保障群众生活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海口9月17日电(记者陈子薇 胡拿云)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过境后,海南、广东等地灾后重建有序推进。中秋假期,记者在海南文昌、广东湛江等地看到,随着水、电、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当地群众的生活重现“烟火气”。
  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镇上的早茶店早早坐满了人,当地群众围坐喝茶。在广东湛江徐闻县,街上的车辆逐渐变多,农贸市场内人山人海,街边的小店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货物,不少当地人正购买月饼等礼盒,一派热闹、祥和气氛。
  灾区重获生机的背后,是救援队伍、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截至16日,广东湛江受台风“摩羯”影响的用户已全面恢复市电供电。刚刚完成湛江徐闻复电任务的11支抢修队伍共5500余名人员,马不停蹄转战海南驰援。
  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安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中秋前如期完成抢修复电任务。中秋期间将加强设备运维和巡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亮亮堂堂的中秋佳节。
  中秋节期间,记者在翁田镇看到,来自各地各方的抢修人员紧张有序地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电网抢修人员在进行紧张抢修作业,部分村庄道路狭窄,数十位抢修人员前后两头抬着电杆走,靠人力将电杆运输到故障点。
  韦腾飞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深圳供电局支援海南电网抢险救灾总队的第一批电力工人,这个中秋,他不能和家人一起度过。排查电力设施损毁情况、清除电力恢复障碍……韦腾飞在受灾严重地区已连续奋战十多天。“我们要继续坚持,让群众过上亮堂的中秋节。”他说。
  像韦腾飞一样,数万来自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电网人在中秋假期不撤退、不停工,奋战在海南数千个施工现场,为群众点亮盏盏灯光。救援队伍日以继夜抢修恢复,让灾区人民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在海南文昌,多地村民准备好椰子、月饼,为各地驰援抢修复电的工人准备中秋宴席。
  村民符育梅在文昌市翁田镇龙马村委会开了一间超市。上午11点,天气炎热,她看到街上电网抢修人员正在作业,拉来一筐棒冰、矿泉水热情地送给他们。
  在徐闻县角尾乡,当地党员干部假期在海边进行垃圾清理工作。“台风已过,我们当地的部分民宿已经恢复正常营业。”徐闻县角尾乡工作人员潘燕霞说。
 
广州白云机场口岸出入境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
广州白云机场口岸出入境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广州9月17日电(记者毛鑫)记者从广州白云边检站获悉,中秋假期期间,广州白云机场口岸出入境客流量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查验出入境旅客超8.3万人次,截至16日21时,今年以来客流量正式突破1000万人次,较2023年全年总量增长19%。
  随着我国对外单方面免签和互免签证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移民管理局通关便利化举措持续推进、国际航线航班加速复开增开,今年以来,广州白云机场国际航班量、客流量持续走高,国际客运航班超5.4万架次,同比增长91.6%,日均客流稳定在3.8万人次以上。
  据白云边检站统计,今年以来该站已累计查验入境外籍旅客超148万人次,共为4.5万余名符合条件的外籍旅客签发24/144小时过境免签临时入境许可,同比分别增长116%、284%。同时,截至9月16日,该站今年已为超38万名外籍旅客办理免签入境,其中实行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的法国、德国等16个国家免签入境人员超23万人次,占比超过60%。
  为积极应对假期客流高峰,该站提前研判航班抵离时刻和客流人数,动态增开通道、动态分流旅客,推广落实保障便民利企五项措施、货运航班“好来快走”、临时入境许可“专区专办、速审快办”等便利举措,全力维护口岸通关秩序,营造安全可靠的通关环境。
 
“湘式招商”拼什么
来自湘商大会的观察
“湘式招商”拼什么

来自湘商大会的观察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9月12日至14日,第十一届全球湘商大会在湖南省怀化市举行,招商是这场大会的核心主题。记者在会上观察发现,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通过产业生态招商、情感招商、资本招商等手段,展现出尊商重商、亲商爱商的满满诚意。
  新型显示产业链、生物基产业链、电子元器件产业链……走进本届湘商大会的展厅,一个个根据产业链划分的展区映入眼帘,展区里产业上下游企业“串珠成链”,开启联合招商。
  今年8月底,湖南发布《招商引资正面清单》,加强对基层招商引资工作的正面引导,其中,“支持产业生态招商”便是重要一条。
  “我们是第一次以产业生态式的参展形式参加。”湖南五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孙文静表示,以前出去招商都是“单打独斗”,现在这种形式既可以形成整体招商优势,也有利于加强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做强本土产业。
  在产业生态招商之外,湖南近年来还持续推进“湘商回归”。
  今年湘商大会上,在外经商多年的怀化人李永红回到家乡,与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了一个电路板生产项目,计划一年多后正式投产。
  “这几年我和家乡的交流越来越多,能感受到湖南的营商环境有明显改善,这是我选择回到家乡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李永红告诉记者。
  打好感情牌,下活“招商”棋。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湖南全省湘商回湘投资新注册企业达到了776家,湘商回湘投资项目累计到位资金336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8%、30.8%。不仅如此,一些新的招商探索也在逐步推开。本届湘商大会的开幕式上,湖南省有关部门专题推介了刚组建不久的金芙蓉投资基金。据介绍,该基金计划通过“政府+国企+社会”联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约3000亿元基金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还建立完善了容亏容错机制,容忍正常投资风险,设置合理容亏率。
  有业内人士表示,资本招商以资本招引资本,能够实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双赢。此前一些地方“以投带引”的探索已经取得成果,资本招商这种更具活力、更加市场化的招商模式将会在未来地方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据介绍,在多种招商手段的共同作用下,本届湘商大会共签约省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108个,投资总额817.4亿元,市级项目191个,投资总额743.2亿元。
  大会期间,一些受访企业家表示,期待地方政府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的“后半篇文章”,推动签约项目尽快实现落地,让企业既能引进来,也能留得住。     (记者余春生 张格)
        新华社长沙电
 
一边大排长龙,一边畅通无阻
探访德国收紧陆地边境管控首日的波德边境
一边大排长龙,一边畅通无阻
 
探访德国收紧陆地边境管控首日的波德边境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德国自16日起在陆地边境口岸实施护照或身份证件检查,以减少无签证入境的人数。该措施暂定实施期限为6个月,以应对国内日益增长的非法移民和安全问题。16日当天,记者来到波兰毗邻德国的边境城市斯武比采,实地探访德国启动边境管控对民众带来的影响。
  连接波兰斯武比采和德国法兰克福的奥得河界桥是两国交通要道,双向各一条车道。记者看到,从斯武比采向德国方向行驶的车辆大排长龙,反方向则畅通无阻,对比鲜明。
  界桥上,巴尔托什·安努瑟维奇从波兰步行前往德国,他身边就是排成长龙的汽车队伍。他说,自己和家人每年会在波兰和法国分别生活几个月,“后天我和家人开车经德国回在法国的家,今天先到边境看看情况……我不知道这样的拥堵要持续多久,希望后天能顺利开车回法国”。
  记者在界桥上停留了约两小时,看到前往德国临时检查站的车流经常无法前行,停在边境线德国一侧的警车旁有警察在对入境行人进行抽查。
  一名波兰当地人说,自己有朋友住在斯武比采,但在德国柏林工作,如果开车通勤的话,一定需要预留出更多时间用于排队进入德国,往返两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将不再方便。
  在离检查站约两公里的一家加油站,记者遇到波兰人玛格达莱娜·基什,她长期生活在荷兰,这次带朋友来波兰自驾游。她告诉记者,从华沙一路开到斯武比采都很顺利,但在斯武比采市内却特别堵,后来发现入境德国的路更是堵得根本走不动,索性在加油站休息。“我们在这里已经等了两个小时,可能还要等很久,这让我非常震惊。”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斯武比采以南约5公里的希维茨科,这里也有一座边境大桥,主要供货车通行。记者看到,从波兰向德国方向的货车在桥上排着长队,停停走走,行驶缓慢。相比之下,从德国向波兰方向的道路则很通畅。
  来自白俄罗斯的卡车司机娜塔莉亚·巴拉兹娜告诉记者,她在波兰一家货运公司工作,经常开货车往返于波兰和德国。“以往,这里的车也很多,但过境通关很快,像今天这么拥堵的情况实在不多见。可是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即使堵着,我们也只能在这里等。”
  德国是波兰最大贸易伙伴。数据显示,在波兰和德国之间的货运中,公路运输占比超70%。有专家认为,如果边境管控持续,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或将直接影响到两国的经贸往来。
  波兰总理图斯克日前直言,德国恢复边境检查的决定“不可接受”,这是《申根协定》“事实上的大规模暂停”。
  (记者崔力 张章)新华社波兰斯武比采9月17日电
 
欧洲汽车制造商电气化转型之困
欧洲汽车制造商电气化转型之困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近期,欧洲汽车制造商接连出现动荡。除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考虑关闭本土两家工厂外,奔驰、保时捷等欧洲车企也相继调整或放弃此前大力宣传的电动汽车产销目标及投资计划。
  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电气化转型之路之所以波折不断,一方面在于欧洲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政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了欧洲车企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向电气化转型成本过高,特别是欧洲的电池生产成本较高,导致车企难以在短期内盈利,转型动力不足。
  此外,受制于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布局缓慢,消费者担忧电动汽车续航能力不足,购买意愿不强。同时,汽车租赁公司因电动汽车残值较低,也对大规模采购电动汽车持谨慎态度。
  由此,欧洲汽车制造商陷入恶性循环。车企电气化之路越是阻碍重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就越发犹豫不决;而消费者对电动汽车需求不旺,导致车企更难有信心和决心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欧洲电动汽车发展不及预期,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4.16%下降到2024年的12%,选择购买电动汽车的欧洲消费者不足30%。英国骏特商务咨询公司报告显示,7月欧洲注册的全新电动汽车约13.9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约6%。
  而欧盟执意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客观上也加剧了欧洲车企电气化转型难度。一旦加税,包括德国宝马、大众等在华生产电动汽车的欧洲车企均不能幸免,导致欧洲消费者难以平价购买到优质的电动汽车,既影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也令欧盟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之路愈加坎坷。
  大众汽车子公司西雅特汽车公司旗下的库普拉品牌首席执行官韦恩·格里菲思告诉媒体,如果欧盟委员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那么该品牌将“全军覆没”。“这使公司的整个财务前景面临风险。”他说,欧盟声称调查初衷是保护欧洲汽车产业,“但对我们而言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告诉记者,加征关税对欧洲消费者以及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都构成重大挑战。欧盟此举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导致电动汽车成本上升,欧洲消费者难掏腰包。
  在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披露中,欧盟官员承认没有发现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汽车制造商造成实质性损害,但辩称欧盟看到了所谓的“风险”。
  欧盟仅仅基于“损害威胁”而强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做法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这也是产业界无法接受的。多家欧洲企业和商业协会不断警告,欧委会不公平地利用贸易工具阻碍电动汽车自由贸易,加剧贸易冲突风险,无助于增强欧洲汽车工业竞争力和绿色转型。此举非但难以解决眼下欧洲车企电气化转型之困,反而向全球合作和绿色发展发出了错误信号。
  随着欧盟公布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日益临近,更多业内人士表示,依靠加征关税无法解决欧洲汽车业困境,欧盟及其成员国应听取中欧汽车产业界声音,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及市场机遇。
  事实上,良性竞争与合作比孤立更能推动产业进步。甘巴尔代拉说,通过对中国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或建立合资企业等途径,欧洲汽车制造商可获得先进技术、供应链和快速增长的消费群体。这不仅能加强欧洲汽车行业,还能促进全球范围的合作和创新。同样,应鼓励中国电动车企在欧洲投资和生产,通过让生产更接近市场来降低成本、创造就业并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这将有助于中欧汽车产业共同增长。
   (记者康逸)新华社布鲁塞尔电
 
日铁收购美钢受阻,凸显美政治因素对市场的干扰
日铁收购美钢受阻,凸显美政治因素对市场的干扰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东京/华盛顿电(记者刘春燕 熊茂伶)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钢铁巨头日本制铁公司(简称日铁)高管日前赴美与美国高级官员会面,以挽救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简称美钢)的计划。此前,有消息称,美国总统拜登将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该收购案。
  去年12月,日铁宣布计划斥资2万亿日元(149亿美元)收购美钢,但收购方案遭到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及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人士强烈反对。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和特朗普也都表示反对这一交易。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大选背景下,美国政府出于迎合选民需要阻挠收购计划。这再次印证,在美国政客的词典里,没有什么市场规则,也没有什么同盟伙伴,有的只是“选举优先”。
收购计划受阻


  按照去年12月宣布的消息,日铁计划在今年9月前完成对美钢收购。今年4月,美钢召集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日铁收购案,美国政府审查成为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9月11日,日铁副会长兼副社长森高弘在华盛顿会见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相关人士,美方向日铁表示收购计划存在“安保方面的忧虑”。有报道称,拜登将下令中止收购计划。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赫夫鲍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日铁技术优于美钢,因此收购将改善后者的长期发展前景,并意味着会有更多就业机会,而拒绝这一交易将会使一切都化为泡影。
  美钢首席执行官戴维·伯里特9月初表示,如果交易失败,美钢可能将关闭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总部和工厂,恐危及数千个工作岗位,还可能将总部迁出美国。
  不过,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表示,这笔交易并未事先告知美国工会,这违反了工会与企业的合作协议,因而他们怀疑收购后的企业是否有能力履行现有劳动合同,包括养老金、退休人员保险福利等一系列问题。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主席戴维·麦考尔还说,200年来,匹兹堡一直以其钢铁制造能力而自豪,但如果钢铁厂突然被日本拥有,“这对我们的社区不好,对美国不利……我们的汽车、建筑乃至食品罐中的钢铁都事关国家安全”。
已成“政治问题”


  美钢总部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是今年美国总统选举的一个关键摇摆州,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成员的选票是两党总统候选人都想要争夺的。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坚持反对立场,拜登政府为了在选前迎合选民以对抗特朗普,于是阻挠收购计划,交易最终能否达成前景不明。
  今年3月,拜登发表声明,明确反对该收购案;特朗普也明确表示,若胜选将阻止该交易。8月19日,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发表演讲,重申“将阻止(美钢)被日本买下”,“将夺回制造业”。9月2日,哈里斯在匹兹堡竞选活动上表示,美钢“应由美国所有和经营”。
  日本笹川和平财团高级研究员渡部恒雄指出,民主党之所以反对收购,其实是因为特朗普反对。大选在即,既然特朗普提出了符合工会意见的主张,民主党不得不采取同样做法。日本共同社也刊文说,哈里斯等民主党人认为,要战胜特朗普,赢得工会会员的选票是关键之一,因而想在选战冲刺阶段挖掘这一票仓。
  赫夫鲍尔表示,美国两党一致反对表明,两党都认为在摇摆州保留一家标志性企业的美国所有权能赢得一些选票。“这一决定从经济角度来看并不合理,但在选情胶着的选举中可能会产生政治影响。”
  《日本经济新闻》刊文说,该收购目前在美国已成为“政治问题”,预计在11月总统选举之前会处于僵局。
滥用“国家安全”


  分析人士指出,从阻挠收购案能够看出,美国两党和政客都遵循“选票优先”。而美国这样打着所谓“国家安全”旗号压制他国、甚至是盟友的行为不胜枚举: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强迫日本签下“广场协议”,还是对日本多次发动“301调查”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又或是通过对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进行所谓“司法调查”逼迫其主营电力业务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
  日前,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联合一些美国商业团体共同致信美国财政部长、外国投资委员会主席耶伦,表达对收购计划审查面临“政治干预”的担忧,称审查“将美国经济和工人置于危险之中”,“不应变成打着国家安全幌子的政策”。
  正在参加日本执政党自民党新总裁选举的一些参选人也就此事表态。选举热门人选之一、日本前防卫大臣石破茂表示,美国试图阻止收购的言论令人不安,“可能会破坏日美间的信任”。另一位候选人、日本数字大臣河野太郎表示,他“从未想过”收购会引发“国家安全”担忧,“通过企业收购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政府不应刻意干预”。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网站文章说,拜登政府一直寻求提升与美国盟友的经济关系,但批评人士认为,拜登反对美国企业与一家日本公司合并,这令人们质疑华盛顿对盟友的承诺以及对外国投资的开放程度。
 
德国重开陆地边检是否意味申根终结?
德国重开陆地边检是否意味申根终结?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德国自16日起在同法国、卢森堡、荷兰等国边境口岸实施护照或身份证件检查,可拒绝部分受检人员入境。该措施暂定实施期限为6个月。德国为何收紧边境管控?邻国反应如何?德国这一做法是否意味着《申根协定》将走向终结?
德国为何加强边境管控


  德国政府表示,实施这一措施是为了限制非正常移民、应对潜在的恐怖主义威胁和跨境犯罪等问题,以保护德国的安全。
  德国近期发生多起与移民相关的暴力犯罪事件。8月23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索林根市建城650周年庆祝活动上发生一起持刀袭击事件,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嫌疑人为来自叙利亚的移民。德国总理朔尔茨称该事件为“针对我们所有人的恐怖主义”,并表示德国必须继续努力减少非正常移民,并严格执行非正常移民的驱逐程序。
  德国此前已在部分边境地区实施临时管制措施。德国内政与国土部说,自去年10月以来,在与奥地利、捷克、波兰和瑞士口岸开展的检查中,已有超过3万人被拒绝入境。
  分析人士认为,德国收紧边境管控也出于国内政治考量。一方面,当前朔尔茨领导的德国执政联盟总支持率不足30%。距明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只剩不到一年,执政联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本月初,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凭借在移民等议题上的保守倾向口号,赢得图林根州议会选举。在即将举行选举的勃兰登堡州,移民问题同样是选民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德国《世界报》一项民调显示,约44%的受访者表示“非法移民和难民是德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约77%的受访者表示“德国需要改变庇护政策”。
邻国作何反应


  德国宣布恢复边境管控后,邻国态度不一,反对者中波兰的态度尤为强烈。波兰总理图斯克日前在波兰驻外使节会议上说,德国此举意味着申根国家间的自由流动将大规模暂停,这种先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然后突然将大门关闭的做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并不可取。图斯克呼吁欧盟内部就这一问题进行紧急磋商。
  今年6月,德国在未经波兰方面同意的情况下将一批自波兰入境的非正常移民遣返波兰,引发波方不满。图斯克表示,德方的做法“不可接受”。如果德国政府最终决定恢复陆路边境管控,意味着大批试图从波兰入境德国的难民将滞留在波兰,两国间“将不可避免出现一场严重的政治争端”。
  奥地利近年来也深受非正常移民问题的困扰。目前,奥地利在与斯洛伐克、捷克、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的边境线上都设置了检查站。此外,奥地利国民议会选举将于本月底举行,非正常移民和难民问题也是选民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奥地利总理内哈默11日表示欢迎德方的做法,支持德国采取与奥地利相似的边境管控和驱逐非正常移民措施。不过,奥地利内政部长卡纳对媒体表示,奥地利将不会接收在奥德边境被德方拒绝入境并遣返的人员。
  荷兰四党执政联盟中两大政党的领导人表示,荷兰政府应效仿德国的做法,加强边境管控。自由党领导人维尔德斯呼吁政府迅速行动,实施类似措施。
《申根协定》会否走向终结


  根据《申根协定》,申根区国家之间实行人员和货物自由往来。作为与9个国家接壤的欧洲地理和经济要地,德国宣布收紧边境管控措施后,欧洲内部出现“《申根协定》走向终结”的悲观论调,担心此举会对贸易、人员往来等带来负面影响,威胁地区经济增长。
  法国《回声报》报道说,德国此举可能会让邻国感到担忧,一些国家担心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恢复边境管控可能会破坏多年来实行的人员和货物自由流动。
  欧洲政策中心高级政策分析师阿尔贝托-霍斯特·奈德哈特认为,法国、荷兰等国可能效仿德国,“现实政治、短期主义和国家利益将席卷欧盟和国家政治议程”。
  荷兰运输及物流行业协会担忧德国此举可能对贸易造成负面影响,指出类似措施在疫情期间和重大赛事期间曾对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晨认为,德国此举不符合申根区自由流动的原则,但目前判断申根是否终结为时过早,还需进一步观察事态具体走势。据新华社柏林9月16日电
 
日本老年人占比近三成,约四分之一在工作
日本老年人占比近三成,约四分之一在工作

( 2024-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微特稿(张旌)日本总务省15日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为3625万,创该国有统计记录以来新高,占人口总数近三成。其中,约四分之一老年人处于就业状态。
  今年9月16日是日本“敬老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有3625万,比去年同期增加2万,占人口总数的29.3%。
  按性别区分,目前日本老年男性有1572万,女性有2053万。从年龄层来看,70岁以上人口为2898万,占人口总数的23.4%;80岁以上人口有1290万,占比10.4%,连续两年超过10%。
  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去年日本老年就业人口为914万,该数据连续20年增加并刷新纪录。日本老年人就业率为25.2%,意味着每4名老年人就有一人在工作。该国全体就业者中,每7人中就有一名为老年人。75岁以上群体中,仍在工作者占比11.4%,创新高。
  从行业来看,从事批发零售业的老年人数量最多,为132万人;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次之,为107万人;从事服务行业的有104万人。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40年,日本第二次生育高峰期(1971年至1974年)出生的一代人年龄超过65岁后,日本老年人将增至3928万,届时占人口总数比例将升至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