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经济

04版:文化

05版:教育

06版:各地

07版:三农

08版:读城

习近平会见挪威首相斯特勒
习近平会见挪威首相斯特勒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孙奕)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挪威首相斯特勒。
  习近平请斯特勒转达对哈拉尔五世国王的问候。习近平指出,中挪建交70年来,两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结下了宝贵友谊。进一步发展中挪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意愿和两国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更加紧密联系、休戚与共的大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考验着国际社会能否作出正确选择。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确定性,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中方愿同挪方一道,推动中挪友好合作不断发展。
  习近平强调,回顾中挪关系70年历程,友好和合作是主旋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持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包括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照顾对方重大关切。中挪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双方可以结合各自优势,不断扩大绿色环保、能源转型、海事航运、农渔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冬季运动等领域合作,密切人员往来特别是青年交流。中挪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挑战方面有广泛共识,中方愿同挪方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沟通和协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希望挪方为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斯特勒转达哈拉尔五世国王对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表示挪威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北欧国家之一。挪中建交7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双方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开展对话与合作。挪方尊重中国主权,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愿继续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相互学习,交流互鉴,互利共赢。中国发展充满生机活力,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挪方期待扩大对华合作,特别是在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海事航运、农渔水产、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在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性挑战、应对事关国际和平和安全的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挪威支持自由贸易,愿同中方加强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下的沟通与合作,支持欧中加强合作。
  双方就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交换意见。习近平强调,中方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将继续坚持劝和促谈,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希望各方通过对话共同为危机政治解决积累有利条件。
  王毅参加会见。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孙奕)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习近平请桑切斯转达对费利佩六世国王的问候。习近平指出,去年,中西共同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一年多来,双方保持各层级密切交往互动,高质量推进新领域合作。明年是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双方要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建交初心,胸怀全局、着眼长远,不断丰富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时代内涵,打造富有战略定力的长期稳定的中西关系,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更高水平。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经过长期实践找到的一条正确发展路径,将坚定不移走下去。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这为中西两国深化和拓展合作带来新机遇。双方要发挥好经贸混委会、科技联委会等平台作用,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共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希望西班牙继续为中国企业赴西投资兴业提供公正、公平、安全、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双方要坚持包容互鉴,加强语言教学、青年、文化、旅游等人文交流,促进人民友谊。中方赞赏西班牙去年下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积极推动中欧交流合作。明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中方愿同欧盟一道总结双边关系发展成功经验,推动中欧关系发展沿着独立自主、相互成就、造福世界的方向稳步前进。希望西班牙为此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中国和西班牙都是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国家,都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中方愿同西班牙扩大面向全球南方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中的沟通配合,为世界和平稳定和人类进步事业注入更多正能量。
  桑切斯转达费利佩六世国王对习近平主席的诚挚问候,表示很高兴时隔一年再次访华,这表明了西中关系的紧密程度。西中友谊源远流长,两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不断发展深化伙伴关系。我此访期间,双方签署了绿色发展等领域多项合作协议,展现了双方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希望双方加强人文交流,深化经贸、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合作,西方愿为中国企业提供良好环境。西中双方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多边主义。当今世界面临动荡冲突、贫困、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对解决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西方从战略高度看待同中国的关系,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愿做中国可以信任的伙伴,期待进一步深化西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两国人民福祉和世界的和平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西方支持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原则,不赞同打贸易战,愿继续为促进欧中关系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双方还就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王毅参加会见。
 
习近平就朝鲜国庆76周年向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致贺电
习近平就朝鲜国庆76周年向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致贺电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朝鲜国庆76周年向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致贺电。
  习近平指出,76年来,在朝鲜劳动党领导下,朝鲜人民团结一心,推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总书记同志带领朝鲜党和人民,深入贯彻落实朝党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取得一系列建设和发展成就。相信在以总书记同志为首的朝鲜劳动党领导下,朝鲜人民一定能够在推进朝鲜式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习近平强调,中朝两国山水相连,传统友谊历久弥坚。今年是中朝建交75周年暨“中朝友好年”。新时期新形势下,中方将继续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朝关系,愿同朝方深化战略沟通,加强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75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75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潘洁)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报告显示,75年来,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79年至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增速水平。
  新中国是在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至3679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此后以每1至2年便突破一个十万亿元关口的速度发展,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GDP方面,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007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15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3年达89358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9倍,年均增长6.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00美元,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国际影响力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很小,至1978年也仅为1.7%,居世界第10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年至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施雨岑 徐壮 王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引领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立框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曾几何时,得到优质的教育、照亮学生成才的梦想,是这里最深切的期盼。
  2019年,在上海市援助下,专为解决农牧区孩子“上好学”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正式开学。绿意葱茏的校园环境、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数字化的智能教室……这里,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孩子们在西宁的家,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第一站走进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看望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同学们说:“从牧区来到这里,生活习惯会有一些改变,但你们的人生会有更多的机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80%为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0.26%。文化水平过低,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阻碍。
  经过75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8万人。
  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质的飞跃。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全面构建。
  2024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新教材选材更加丰富,编排更加科学,育人导向更加鲜明。
  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而且进头脑;到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爱劳动、会劳动逐步成为校园新风尚;再到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读书行动等……如今,教育不再是一“智”独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伴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变得更加广阔。
  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等五方面重点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国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
  走过75年峥嵘岁月,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补短板: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今年7月1日,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也同步开通了热线电话,为大学新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提供资助政策咨询与帮助。
  自2005年首次开通以来,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已连续开通20年。
  今天,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年资助人次达到1.6亿,全面实现应助尽助。
  从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到“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多年不低于4%,到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随着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保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师计划”每年为全国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实现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待遇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满足人民“上好学”需求——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推进多样化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正在构建。
  全力破解急难愁盼问题——
  直面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我国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阳光监督入学;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助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途,需要无数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春天,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调整幅度为历年来最大,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契合。
  75年来,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更加充分彰显。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一项项大国工程都与高校提供的关键技术密不可分。
  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国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布局。
  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中国教育“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经过75年的努力,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人中有8人是文盲,到202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从198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4.7万人,到2022年突破千万人;从1949年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万人,到如今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75载耕耘,教育结出硕果。站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起点,教育正在不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西宁:有诉必应提速度 未诉先办有温度
西宁:有诉必应提速度 未诉先办有温度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宁电(记者张子琪 王梓涵)过去遇到暴雨天气,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凤凰山路249号院的72户居民总是惴惴不安。院子背后,有一处山坡存在滑坡隐患,距离最近的住户还不到5米。249号院楼栋长李富蓉没想到的是,一通电话,让她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现在不担心了,隐患点开始整治,我们以后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李富蓉说的这通电话,就是西宁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2023年10月,青海省西宁市探索建立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出发点,升级改造西宁12345政务服务平台,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及其他网络平台为主渠道,优化办理流程,打破了各个单位各自受理、效率低下的局面。
  来到凤凰山路249号院,记者看到,施工队正在清理泥沙,加紧开挖排水渠。城中区南滩街道南山西社区党委书记甘振华说,之前社区和相关部门就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但因社区缺乏专项资金和专业人员,没法根本解决问题。
  为压实责任,减轻基层负担,西宁市委组织部依托“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制定配套措施,畅通12345社区(村)专线渠道受理疑难问题,统筹行业部门协商共治。
  今年4月,甘振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12345社区(村)专线,第二天区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就主动联系了她。经过现场勘测和排查,工作人员将这处滑坡点纳入区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棘手问题可以向上反映,基层拖延搁置的情况少了,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高了,形成良性循环。”甘振华说。
  一场改革,推动重心下移;一条热线,撬动基层治理。为解决单位诉求办理空转、主协办单位相互推诿等问题,西宁市政务服务监管局建立“有诉必应马上办”三级派单目录和2000余诉求分类事项。诉求处置办理时限从原来1、5、10、15日压缩至1、3、7、11日,对于保基本民生的水、电、气、暖等诉求,做到日清日结。
  “改革打破了行政组织的‘条块分割’,形成了基层治理合力。”西宁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方以波说,今年,针对群众集中投诉占道经营影响出行的问题,城管局专题分析,探索“潮汐摊位”“商圈外摆”等管理模式,联动市场监管、交通、消防等部门协同治理。全市占道经营投诉由去年的月均300件,下降到今年的130件。
  “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是推进‘枫桥经验’本土化的创新机制。”南滩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强说,现在社区逐渐转变思路,发挥辖区党组织、党员、网格员等力量,在片区主动发现问题,从“有诉必应”向“未诉先办”转变。
  西宁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吴倩介绍,为便利群众多渠道反映诉求,除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同步开通微信受理渠道,疑难复杂事项增设多部门联办和提级办理等功能,已有421家单位纳入诉求办理部门。2024年上半年,“有诉必应马上办”受理群众诉求约16万件,解决率98.43%,满意率96.11%。
 
呵护文化瑰宝 探寻文明历史
写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考古发现五十周年之际
呵护文化瑰宝 探寻文明历史

写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考古发现五十周年之际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安9月9日电(记者沈虹冰 刘书云 杨一苗)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多彩世界,这是一处启迪后世的玄妙空间,这是一座世界文明的文化坐标。
  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的“地下军团”——兵马俑,一经发现即震惊世界,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半个世纪间,在几代考古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探寻与追问下,兵马俑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秦风扬中外,文韵烁古今。栩栩如生的陶俑、气势磅礴的军阵,实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辉煌历程,彰显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发现兵马俑:秦军雄魂展风华


  巍巍秦岭下,幽幽骊山旁。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寝坐落于此。
  巨大的地上封土、规整的地下墓葬。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描述这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寝:“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为后世留下许多悬念和遐想。
  这其中,兵马俑的发现生动又离奇。
  1974年春,在陕西省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这些陶俑碎片横七竖八地散落在打井现场。有人猜测是砖瓦窑,有人说是古庙塑像。”时任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队领队的袁仲一回忆道。
  虽然发现的是陶俑碎片,但初步拼对出的几尊陶俑足以在当时的考古界引起轰动:从陶俑的发型服饰、神态姿势,到同时发现的铜镞和铜弩机……可以看出,这是秦代的武士俑!
  专业考古队随即成立。自此,一代代考古人在这里持续进行兵马俑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曾在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任领队。一尊彩色陶俑的出土瞬间,至今仍让她记忆深刻:用手术刀轻刮一块篮球大的“土块”,浮土散去,粉颊朱唇的彩色陶俑渐露真容。
  “与‘他’对视的那一刻,我仿佛面对着一名活生生的秦代战士。”许卫红说。
  2023年,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公布——新发现陶俑陶马200余件、初步厘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
  半个世纪里,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为世人徐徐展开2000多年前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
  数量惊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被相继发现,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埋藏着约8000件陶俑陶马,以及数以万计的铜镞等兵器;
  布局规整——三个兵马俑坑排兵布阵规整,还有分列的兵营、军幕等功能区分,攻守兼备、组织严密;
  制作精巧——兵马俑不仅身姿服饰各有差异,连脸型都有“国”字、“申”字、“甲”字等多种,配合表情、胡须、发型等变化组合,可谓“千人千面”。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说,“以兵马俑的发掘为起点,中国考古界对秦陵、秦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兵马俑具有丰富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从事秦汉历史与考古研究的西北大学教授徐卫民说,“它既是探索研究中华文明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展现中华文明风采的重要载体。”
守护兵马俑:匠心妙手焕光彩


  令人惊叹的是,兵马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时,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头土脸”。考古资料表明,兵马俑原是通体施彩,有朱红、粉绿、赭等十多种颜色。
  “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俑身彩绘如何保护?陶俑碎片怎么修复?50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孜孜不倦探寻答案。
  “兵马俑一经出土,先要经过探伤、检测等‘体检程序’,再进行加固、拼对、粘接、补全等修复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说。为留住“真彩”,中外合作开展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系统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工艺以及损坏机理。“我们使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保住兵马俑表面色彩的同时,减缓了褪色速度。”
  “我们还在颜料中分析出一种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这对研究我国古代颜料史具有重大意义。”夏寅说。
  近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攻克兵马俑等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难题。“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光谱色彩分析“诊断”彩绘文物病害,空地融合三维建模技术进一步厘清遗址的规模形制等……科学力量的不断注入激活文化遗产保护“一池春水”。
  保护修复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线上展厅”,点开500亿像素的兵马俑一号坑室内全景图,俑坑里每尊兵马俑的发髻、表情纤毫毕现。互动体验产品“云游百戏俑”则将实景与VR技术结合,再现秦朝宫廷场景。
  “铠甲军吏俑、铠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现场真是气势恢宏,线上展厅的细节更是震撼人心!”身为“文博迷”的游客王楷激动地说。
  “近期,在兵马俑考古现场建设的应急保护实验舱、发掘与保护平台投入使用,可以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秦陵考古的发现和分析能力,加强考古成果的创新性转化。”
对话兵马俑:古老文明扬中外


  “‘他’已经2000多岁了,但盔甲和头发上的细节依然清晰可见!”站在一尊陶俑前,英国游客塔米拉不禁惊叹。今年5月,她到中国旅游,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是重要一站。
  兵马俑的发现,让这片土地从山野乡村变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6亿人次国内外游客前来一睹“大秦雄风”。其中,202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创建馆以来年观众数量最高纪录。
  这里也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先后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00余人次。
  作为“文化使者”,兵马俑不断走出国门,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向国际社会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如今,兵马俑已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等49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举办了277次展览,深受外国观众喜爱。1976年,秦兵马俑首次出国展出地是日本。2022年,兵马俑再次到日本展出,为期一年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吸引了超过40万名日本民众。
  与此同时,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持续加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牵手”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及国内多所高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未知、解答谜题,在土遗址保护、陶质文物修复技术优化、秦时期手工业生产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也不断转化应用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说:“在合作中,不仅要共同开发适用于文物保护实际的技术体系,还要共同培养从事文物科技保护的青年人才。文化遗产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
  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就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合作开展巴黎圣母院修复和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保护工作。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以兵马俑等珍贵文物为代表的秦陵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李岗说,“我们置身于考古工作的黄金时代,探寻中华文明基因密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是新时代考古工作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举行会谈。
  李强表示,中方高度重视中西关系发展。习近平主席将同首相先生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重大战略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明年是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方愿同西班牙以此为契机,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不断筑牢政治互信,共同打造具有战略定力的双边关系,聚焦发展战略高水平对接和增长动力深层次融合,推动两国互利合作取得更多实际成果。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西班牙扩大双向开放,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和便捷物流,运营好“义乌-马德里”中欧班列,推动两国贸易投资合作优化发展。中方将为西班牙等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提供更多便利支持,希望西班牙为中国企业赴西投资提供公平、安全、非歧视、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中方愿同西班牙聚焦绿色、创新,锚定各自发展转型需要,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经济、航天等领域合作。双方要深化文化、体育、教育等人文交流,共同办好文化中心等合作项目。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毫无依据。中方愿同西班牙坚持开放合作,携手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希望西班牙为促进中欧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桑切斯表示,西班牙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期待进一步密切两国各层级交往,丰富西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秉持理解与合作精神,加强对话沟通,巩固政治互信,拓展双方在经贸、投资、绿色经济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交流,深化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与友谊。欧盟和中国合作空间广阔,西班牙支持欧盟同中国开展平衡、互惠的对话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合力应对挑战。
  会谈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签署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会谈前,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桑切斯举行欢迎仪式。
  吴政隆参加上述活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企业国有资产法执法检查
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企业国有资产法执法检查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人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部署安排,加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贯彻实施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9日启动企业国有资产法执法检查。
  企业国有资产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国有资产监管领域的基本法律。记者9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企业国有资产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获悉,此次执法检查采取实地检查和委托检查相结合、执法检查与法律修改相结合、全面检查与典型调研相结合、执法检查与评估研究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深入检查企业国有资产法实施的情况。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执法检查组计划赴河北、黑龙江、上海、安徽、湖北、陕西等6省(市)开展实地检查。此次执法检查还将委托内蒙古、辽宁、山东、湖南、四川、甘肃等6省(区)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国有资产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执法检查中,检查组将重点检查8方面内容: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总体情况;出资人职责履行情况;国家出资企业公司治理情况;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情况;国有资产监督情况;与法律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情况;法律实施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对推进法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企业国有资产法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11月底前,执法检查组将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总结执法检查工作,对执法检查报告稿进行修改完善。
 
打卡式、作秀式调研要不得
打卡式、作秀式调研要不得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印发以来,不少地方和部门用调研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但在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搞打卡式、作秀式调研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的干部到基层调研,蜻蜓点水,一天跑多个点,握握手、说两句话、拍几张照后就走,还挑剔吃住,甚至要求专车开道;有的干部调研前不管调研内容、只看接待方案,一路下来群众没见几个、情况没了解多少,“高见”却没少发表……这样的调研徒增基层负担,损害了党的形象,伤了百姓的心。
  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各项改革工作正紧锣密鼓开展,重申调研的应有之义在此时尤为重要。领导干部必须弄清楚、想明白为何而调研,到基层调研应当是见最真实的基层、听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在反对打卡式、作秀式调研的同时,还要鲜明倡导“脚步轻,脚印深”式调研——坚持眼睛向下,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坚持把调研所得转化为工作举措,帮基层和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坚持不给基层增压、不给群众添乱,实实在在出成果、解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领导干部在调研时应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工作方法。在调研地点的选择上,也要避免“嫌贫爱富”,要敢于、勇于到更偏远、更落后、问题矛盾更突出的地方去,既看喜,也看忧,以达到准确、全面、深入了解基层情况的目的。
   (记者胡星 郑明鸿)
    新华社贵阳9月9日电
 
“合抱之手”汇聚现代化动力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丰硕成果
“合抱之手”汇聚现代化动力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丰硕成果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日前落下帷幕。此次峰会总结了中非友好历史经验,明确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引领全球南方奋进方向。
  峰会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两份成果文件,凝聚中非双方在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上的共识,规划中非未来3年高质量合作实施路径,为中非下一步深化合作指明方向。
  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合抱之手”象征团结合作、携手并进,这一寓意充分体现在此次峰会的丰硕成果之中。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此次峰会,认为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人民实现互利共赢、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平台,此次峰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为中非共同发展指明方向、规划蓝图,还将为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注入强大力量。
“似明灯般引领国际对非合作”


  “峰会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方案,对推动非中下一阶段合作至关重要。”尼日利亚《非洲中国经济》杂志主编伊肯纳·埃梅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峰会意义重大、成果丰富。“非中合作的下一个前沿不仅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发展经验分享,特别是治国理政经验分享,这次峰会将是非中合作的新起点。”
  研究非中关系和中国发展政策的卢旺达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专家约瑟夫·穆塔博巴注意到,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中的一项内容是给予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他说,中国在帮助非洲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商品关税免除等举措,非洲商品出口规模将显著扩大,尤其是在农业和纺织等关键领域。这将促进非洲经济发展,并助力非洲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
  非洲的进步是人类进步的应有之意。如何帮助非洲发展,支持非洲自强?许多国际人士从此次峰会中,对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之道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理解。
  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表示,从“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再到此次峰会的最新成果,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条重要经验,那就是对非合作不能推行“一刀切”模式,而是要根据非洲国家的各自特点和具体需求来“量身定制”合作方向、领域和计划。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名誉主席斯蒂芬·佩里认为,如今的中非合作模式与过去西方对待非洲的方式有本质区别。“西方国家是从非洲廉价购买原材料,然后再以高价向非洲出售制成品。而中国不仅支持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其从农业向制造业转型的丰富经验传授给非洲国家,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经济转型。”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刊文指出,与西方国家在历史上剥削非洲不同,中国是非洲发展的真正合作伙伴,中非合作促进了整个非洲大陆的增长和繁荣。“这次峰会不仅是一次外交盛会,更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不断发展伙伴关系的证明。”
  古巴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前古巴驻赤道几内亚大使罗多巴尔多·伊萨西·埃雷拉说,此次峰会及其成果再次展现中国在对非交往中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这一价值观始终贯穿于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发展中,中国与非洲的团结合作始终以共赢为核心,“这也是中非合作能似明灯般引领国际对非合作的原因”。
  “促进多边主义、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看来,此次峰会将中国与非洲的整体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深思熟虑、切合实际、经得起检验的决定”,也是峰会主要成果之一。
  “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联盟,而是一种以相互尊重、共担责任和为人类发展创造新机遇为基础的伙伴关系。非中同舟共济,增进政治互信,同时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这是非中双方共同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一种关系。”奥努纳伊朱说。
  从新型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水平为何能不断提升?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前驻白宫记者威廉·琼斯认为,中国在与非洲交往过程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不干涉他国内政,而是致力于帮助这些国家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因此赢得非洲国家高度信任。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不仅巩固了非洲与中国之间的伙伴关系,还使非洲国家的权利得到更大重视。”多次到访中国的阿尔及利亚《独立青年报》新闻主任卡迈勒·曼萨里说,非洲人民曾饱受殖民主义和干涉主义带来的贫困、动荡和暴力。如今,在非中合作过程中,非中双方在相互尊重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展开行动。
  此次峰会期间,中非双方在共绘发展蓝图的同时,还就国际形势和全球治理进行了战略对表。双方一致同意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共同的发展议程提供了绝佳平台。”肯尼亚国际关系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非中在峰会上就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达成共识,“这既有利于保护新兴经济体的利益,也将帮助各方充分释放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潜力”。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法学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认为,这一系列共识表明,中非合作论坛不仅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的平台,还是促进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尼日利亚《非洲中国经济》杂志主编埃梅武说:“非中将继续共同努力,推动构建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格局。”
“对于全球南方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全球南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各异,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但都有着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追求。此次峰会通过的行动计划表明,中非加强合作对于全球南方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国际关系学者朱莉娅·罗克尼法德说。
  中国和非洲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此次峰会既明确了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即实现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也规划了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的具体路径。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艾哈迈德·萨拉姆因学习和工作关系已与中国结缘近30年。他高度评价峰会达成的一系列合作共识。“非中在基础设施、经贸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全球南方国家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双方在光伏、水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将加快全球南方国家工业和技术现代化步伐。”
  在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看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倡导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理念在造福中非人民的同时,也将推动更多全球南方国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携手加快发展生产力,共同实现现代化。
  阿尔及利亚《独立青年报》新闻主任曼萨里指出,霸权主义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这不利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政治、经济、贸易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加强伙伴关系的意愿,增强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发展挑战面前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信心。”
  北京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同心协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同迈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条通往繁荣与和谐的道路。”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前驻白宫记者琼斯说,中非领导人在峰会上共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正在全球南方国家中产生深远影响,将激励各国向着建设一个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世界不断前进。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相关法律案看点前瞻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相关法律案看点前瞻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白阳 齐琪)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将于9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增加学校国防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完善防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制度约束……在9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王翔就本次会议拟审议的法律案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进一步体现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


  颁布于2001年的国防教育法,今年迎来第二次修订。
  王翔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民国防教育体制机制进行了改革,目前改革基本完成,有必要及时修改国防教育法,以适应深化改革的工作实际。
  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国防教育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进一步体现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加学校国防教育应当与兵役宣传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依法服兵役意识,营造服兵役光荣的良好氛围等规定要求。完善学生军事训练的组织实施、内容和目标,增加规定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的制定主体和实施要求,对军训提出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组织纪律性等要求。与预备役人员法相衔接,明确对预备役人员进行国防教育有关要求。同时,增加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


  “近年来,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社会公众对此反映强烈。”王翔表示,本次常委会会议对统计法进行修改,拟加强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刚性制度约束。
  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草案增加“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纳入依法行政、依法履职责任范围”“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工作的考核管理”等规定。进一步扩大有关负责人禁止性行为的涵盖范围,规定“不得明示、暗示下级单位及其人员或者统计调查对象填报虚假数据”,同时规定“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打击报复”。
  草案针对有关负责人对统计数据严重失实情况失察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兜底性规定,通过“列举加兜底”方式,确保全面追究各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的法律责任。
  强化反洗钱工作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如何平衡开展反洗钱工作与保障正常金融活动之间的关系?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的定义,明确列举七类上游犯罪,同时增加兜底规定,扩大上游犯罪涵盖范围,更好与刑法相关规定衔接。
  王翔介绍,修订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反洗钱工作应当依法进行,确保反洗钱措施与洗钱风险相适应,保障资金流转和金融服务正常进行,维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增加规定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应当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进行;对于涉及较低洗钱风险的,应当简化客户尽职调查。明确要求反洗钱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提供服务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当依法妥善处理,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等。
  为更好适应当前网络直播平台、虚拟货币等新技术、新业态,修订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有关机关发布洗钱风险指引,及时监测与新领域、新业态相关的新型洗钱风险;增加反洗钱监测分析机构应当健全监测分析体系,根据洗钱风险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分析工作等规定。
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能源法草案二审稿,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进一步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王翔表示,草案二审稿明确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动燃煤发电清洁高效发展,合理布局燃煤发电建设。同时,加强能源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基础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技术、装备及相关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让“养老”变“享老”
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守护幸福“夕阳红”
让“养老”变“享老”

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守护幸福“夕阳红”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变“享老”的温暖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更安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承诺必达”


  “一有啥事,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平时也总来关心我生活上有什么短缺的,就跟家里人一样。”家住江苏南通崇川区的特殊困难老人李大爷独居在家,还患有基础疾病,腿脚也不便,街道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探访,让他感觉晚年生活并不孤单。
  这是江苏开展特殊困难老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温暖缩影。空巢、独居、留守、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尤其是居家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为此,江苏将特殊困难老人探访关爱服务列入省级基本养老服务目录清单,加大兜底力度。
  今年上半年,江苏23.6万名特殊困难老人被纳入定期探访关爱机制。同时,江苏还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方式,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医助洁、紧急救援等服务,与探访关爱服务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服务做好“兜底”,老人生活才能“有底”。2023年5月,我国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将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三大类16项服务内容纳入其中。各省份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清单,且标准不低于国家级清单。现阶段养老服务“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一目了然,也为各地“承诺必达”打下制度基础。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只是第一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探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老年人实际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不断织密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网。
  更舒心:服务资源进一步向老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靖和街道大唐社区,87岁的张玲一大早就来到社区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按摩。隔壁活动室里,她89岁的老伴于成海正在进行“象棋大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现在,社区里办了食堂,老年人吃饭既方便又有优惠,社区还定期组织上门体检。我们的需求社区都想到了。”这样的晚年生活,张玲觉得很满足。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2023年,吉林省投入1亿元支持建设102个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100个社区老年食堂,不断提高服务覆盖面。
  “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0.36万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53.58万人次。
  既要有服务,更要服务到位。2023年10月,我国发布针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首个国家标准,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内容、服务组织条件及相关流程要求等提供基本指引。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年,各地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下一步,将抓好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这一首要的基础性工作,构建城市地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向老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
  更顺心:适老化改造护航老人更好参与社会生活


  带着小孙子下楼遛弯、买菜,不用担心爬楼梯夏天一身汗、回南天梯滑易摔倒,是家住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碧湖玫瑰园小区8楼的77岁老人李秀荣曾经的盼望,如今已成了日常。“以前爬一层楼就要歇一下,腰和膝盖疼得厉害,家里尽量凑合,能不下楼就不下楼。”
  在深圳龙城街道,老旧小区加装电梯395台,惠及3万多居民,曾经的“悬空老人”再也不用“上下为难”。
  打造无障碍环境,是老年人能够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必需品”。
  2023年9月1日,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明确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保障对象,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药品说明书“字小如蝇”等老人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如今,657种药品纳入第一批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名单,“大字版”“有声版”说明书逐步落地;2000多家网站和手机APP完成升级改造,护航银发族乐享“数智生活”;一些地方还专门发布适宜老年人的无障碍旅游路线,为老人晚年生活增辉……
  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亿万老年人生活更幸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更温暖。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8月份我国CPI继续回升 物价保持基本平稳
8月份我国CPI继续回升 物价保持基本平稳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8%,国内物价总体保持基本平稳。
  在我国CPI“篮子”商品中,食品占比较高。数据显示,8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3.4%,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同比上涨2.8%,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51个百分点。
  “食品尤其是鲜菜水果价格上涨,带动CPI涨幅有所扩大。”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说,季节叠加气候因素带动本轮蔬菜价格上涨。8月份,鲜菜价格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44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受夏季高温及局地强降雨天气等因素影响,鲜菜、鲜菌、鲜果和鸡蛋价格分别上涨18.1%、9.8%、3.8%和3.3%;猪肉价格上涨7.3%。从同比看,鲜菜价格上涨21.8%,涨幅比上月扩大18.5个百分点;鲜果价格由上月下降4.2%转为上涨4.1%;猪肉价格上涨16.1%。
  “5月份以来受出栏量下降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反弹并持续上涨,8月份猪肉价格创2023年2月份以来的高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说,随着新生仔猪数量的持续增加,后期猪肉价格有望逐步回稳。
  从非食品价格看,8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3%;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环比下降3%,同比由上月上涨5.3%转为下降2.7%;临近开学出游需求有所回落,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季节性下降5.1%和0.7%。
  8月份,受市场需求不足及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
  主要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个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下降约1.47个百分点,对PPI的下拉作用比上月扩大0.7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介绍,高耗能行业价格下降是PPI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4.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2.3%,石油煤炭和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2%。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价格环比上涨。其中,飞机制造价格上涨2.1%,工业机器人制造价格上涨0.8%,计算机整机制造价格上涨0.4%。
  展望下阶段我国物价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应季果蔬供应总体充足,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稳定,服务价格同比涨幅或相对有限,综合这三个分类走势看,下阶段价格水平将保持基本平稳。(记者潘洁 韩佳诺)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去中国!”而不是“去中国化”
“去中国!”而不是“去中国化”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记者

  近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声明称,为进一步削减开支,公司考虑关闭其在德国境内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和一家零部件厂。如果计划实施,这将是大众汽车自创立以来首次关闭本土工厂。
  大众汽车关闭本土工厂的计划,反映了在席卷全球的电动化浪潮下,德国乃至欧洲传统汽车工业正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困境。面对新的环境,一些欧洲政客不是聚焦于如何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而是将此归咎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迅速的中国企业,对中国挥舞保护主义大棒,意图通过对华加征关税或“去风险”甚至“去中国化”手段推动自身产业走出困局。
  保护主义不会带来竞争力,业界对此早有共识。自去年10月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以来,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纷纷表示,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不需要保护主义来维护它们的市场。
  事实上,去中国,加码在华投资,正成为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欧洲老牌车企应对新形势的重要选择。今年4月,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25亿欧元,扩建其在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本月刚刚宣布,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
  去中国,因为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随着民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中国汽车消费需求增长将更加强劲。瑞士《新苏黎世报》刊文指出,德国车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非常成功,它们每销售三辆汽车就有一辆是在中国售出。
  去中国,因为这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最佳方式。中国在新能源电池、自动驾驶和车内娱乐等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欧洲车企在中国增资扩产,强化本地研发实力,积极融入中国汽车产业生态,是在全球绿色转型大潮下提升品牌全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自去年7月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多次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说:“以前德国工程师教中国人如何造车,如今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中国车企给德国车企带来很多启发。”
  到中国去,不只是汽车业的选择。近年来,包括电子、机械、零售、医药制造在内的大型跨国企业加紧在华投资布局。中国德国商会发布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唯有主动拥抱变革,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护主义保护不了落后产业,更提升不了竞争力,只会加剧市场不确定性。
  “去中国!”而不是“去中国化”,这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新华社柏林9月9日电
 
第二届“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节”推动换新进社区
第二届“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节”推动换新进社区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谢希瑶)商务部9日印发通知,将于今年9月9日至10月31日组织开展第二届“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节”活动,推动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等多项惠民服务进社区。
  通知提出,推动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进社区。鼓励家电生产、流通和平台企业,在社区搭建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热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烟机等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展示区、实景体验区等场景,举办家电以旧换新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培育家电售后服务领跑企业,引导家电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和回收企业在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点,推动家电服务进社区。
  通知提出,推动家装厨卫“焕新”进社区。各地要围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鼓励家居卖场、家居产品和家装企业、电商平台在社区设置样板间,组织开展优惠促销活动,推出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套餐,拓展家居产品清洁、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和企业开展家居产品和服务推广活动,为居民装修提供便利。
  通知提出,鼓励街道社区、相关协会和企业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宣传。鼓励汽车生产、流通、回收企业在社区宣传汽车以旧换新政策,鼓励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汽车展示展销、体验试驾等活动。充分发挥位于街道社区的电动自行车销售网点作用,依法依规引导合规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政策宣传、产品展示等活动,普及、强化安全意识。
  通知还提出,推动老字号进社区,鼓励老字号企业推出更多贴近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推动餐饮服务进社区,鼓励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进社区;推动便民服务进社区,鼓励街道社区、相关各协会和企业深入社区,举办便民义卖、爱心理发、公益集市、小修小补、就业帮扶等便民服务活动。
 
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
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赵文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等作出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监管领域改革攻坚方向和重点任务。
  如何贯彻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的要求?如何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理解和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主要任务?记者采访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
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


  问:如何理解《决定》关于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的部署,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领域改革攻坚方向和重点?
  答:市场监管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三大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改革提效率,促进市场循环充分畅通。深化制度规则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政策实施、信用监管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推动业务流程重组,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加快智慧监管手段应用,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效率。
  以改革护公平,筑牢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基础。强化公平竞争刚性制度约束,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落地见效,持续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加大公平竞争监管执法力度,聚焦重点领域依法严厉打击不公平高价、指定交易、虚假宣传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格公平竞争企业合规管理,指导企业加强合规建设。
  以改革增活力,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围绕增强市场消费活力,加强重点消费品领域标准研制,有力支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围绕增强社会创业活力,全面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推动解决“个转企”难点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创新和丰富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机制。
  以改革稳秩序,深化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开展市场秩序乱象专项整治,打好民生领域执法“铁拳”主动战,狠抓长效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重点问题。综合运用梯次监管工具,切实维护重点行业领域价格秩序。提升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水平,着力整治网络市场突出问题。完善消保工作机制,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以改革促发展,着力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围绕提高市场准入质量,进一步规范注册资本登记管理,推动有序做好存量公司注册资本调整。围绕提高企业经营质量,深入开展经营主体发展质量评价及结果运用,强化对企业的质量政策激励和质量技术帮扶。围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扎实推进质量强链工作,健全完善质量政策措施,持续提升质量技术能力。
  以改革强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会商、重大事故和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临床试验管理,强化高风险产品全周期监管。强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持续抓好重点设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奋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问:《决定》进一步部署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市场监管部门要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答: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市场监管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奋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统一市场监管制度规则。制修订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细则及重点行业审查规则。健全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完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法律规则,健全数字经济公平竞争治理规则,完善经营者集中分级分类反垄断审查机制。加快完善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制度,便利企业跨区域迁移。
  二是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扎实推进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组织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督查抽查。加快制定不当干预影响公平竞争行为防范事项清单,进一步加大对妨碍公平竞争典型问题的整治力度。积极推动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考核评价内容,增强监督规范的有效性。
  三是大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纵深推进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突出问题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加大规范和纠治力度。加大对利用信用评价构筑隐性壁垒行为的规范清理力度,着力推进企业信用评价公平统一。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四是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强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反垄断执法。依法稳慎推进重点领域经营者集中审查,引导和规范投资并购行为。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行动,依法查处重大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有序竞争。
  五是推动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强化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强化新经济、新业态监管制度供给;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规范自由裁量权管理;高水平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加快执法办案系统建设和全国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平台应用,强化业务协同和数据支撑。
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问:《决定》对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出明确部署,在市场监管领域要重点抓好哪些改革举措?
  答:《决定》对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等。
  这些改革举措与市场监管职能密切相关,我们要把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重点抓好四方面改革举措:
  一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实缴出资信息强制公示,落实依法按期认缴。持续健全完善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法律制度体系。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以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检测认证、数据体系为抓手,更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二是完善企业退出制度。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建立覆盖所有经营主体的强制退出制度和简易退出制度,推动代位注销上升为制度规范。研究建立经营主体另册管理制度,将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被撤销等特殊状态公司不再纳入正常管理范围。
  三是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框架,加大商业秘密保护行政执法力度。加快推进商业秘密保护标准、指引建设,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扩大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强企护链工程。
  四是健全信用监管制度。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完善信用承诺制度,探索信用合规机制建设。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全面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优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安排,建立健全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的信用修复工作机制。
 
哈尔滨:一江两岸传奇地
哈尔滨:一江两岸传奇地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
  78年前,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回望山河岁月,松花江滚滚东流,江桥述说往事浩瀚,老街上演烟火漫卷。
  作为我国最北省会城市,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哈尔滨演绎过荣光与辉煌,经历过彷徨与失落,不论高潮与低谷,始终澎湃着向上的力量。
英雄之城:红色气质澎湃不息


  哈尔滨市一曼街241号,一座象牙白色的古典复兴主义风格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1948年辟建的东北烈士纪念馆。
  馆内一楼,一套曾浸染血迹的鞋裤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凝神。1946年3月9日,东北抗联名将李兆麟正是身穿这套行装离开家门,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如果我的鲜血能擦亮人们的眼睛,唤起人们的觉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对于生命的价值,李兆麟早有定义。
  “十四年艰苦奋斗,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一大批东北抗联将士,顽强抵抗日军铁蹄践踏,热血洒满黑土地。”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刘强敏说。
  历史虽已远去,英雄却不曾离开。如今的哈尔滨,兆麟公园、一曼小学、尚志大街等以英雄命名的公园、学校和街道,成为人们缅怀英雄的去处。
  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地区14年抗战的重要区域,革命文化、抗联精神奠定了哈尔滨的红色基调,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信仰之源。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哈尔滨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崛起为重要工业城市。
  上世纪50年代,为培养国家急需人才,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一路北上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新学科,创办新专业。
  “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哈尔滨占了13项。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电机厂等一大批企业拔地而起。到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哈尔滨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偏重、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浮现,哈尔滨经历转型之痛。
  严峻挑战下,哈尔滨以滚石上山的闯劲、爬坡过坎的韧劲,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增长方式转变;近年来更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锻造“国之重器”,续写新时代的传奇——
  哈电集团“十年磨一剑”,在2400多张设计图纸中铸造“核电之肺”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研制出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率先打破国外封锁……
  松花江气势磅礴,奔流向前。爱国与奉献早已如同江水一般,融入哈尔滨人的血脉,激荡出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
魅力之城:东西文化交融绽放


  哈尔滨,满语中意为“晒网场”。20世纪初,这里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1898年,中东铁路规划建设,哈尔滨被确定为其枢纽和修筑中心,曾经的小渔村逐渐崛起为国际性商埠,东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人的目光总会被临街建筑的巴洛克式装饰所吸引,仿若置身欧洲小镇。再往里走,带有门洞、天桥、天井的典型中式四合院迎面而来。
  “这种前店后宅、院院勾连、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融汇东西元素,集气派、简洁、典雅于一体。”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长杨伟东说。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音乐的城市之一。1908年,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命名为“音乐之城”。
  松花江畔,哈尔滨大剧院仿佛从湿地中破冰而出,传统与西洋、现代与古典,千姿百态的音乐与歌曲在这里轮番登场。剧院一隅的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中西古今乐器集于一堂,词曲作者与歌者群星闪耀,述说着这座城市闻名于世的历史。
  “如果让我给哈尔滨这张名片打上几个关键词的话,我会写:冰雪、教堂、步行街、啤酒、列巴红肠。”作家迟子建在散文《水墨丹青哈尔滨》中这样写道。在她眼中,哈尔滨自开埠以来就是一座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如今在烟火漫卷中焕发着勃勃生机。
  去年底,“冰城”因冰雪游火爆“出圈”,人称“被流量唤醒的城市”。“尔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城市治理观念,用热情与智慧感动游客、服务市民。仅龙年春节黄金周,哈尔滨就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
  “一季火”如何实现“四季红”?7月初开幕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大的室内冰雪主题乐园。这里温度保持在零下8摄氏度到零下12摄氏度,由冰雕、雪花、光影构成一个梦幻的天地,吸引了大批游人。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说,哈尔滨正深挖地域特色,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开放之城:汇通中外迈向未来


  哈尔滨,是中国连接亚欧的重要枢纽,向北开放的前沿之地。从1903年建成通往繁华商埠的第一条铁轨开始,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就此诞生。大豆、小麦、杂粮、畜产品等从这里远销日本及欧洲国家。
  “中东铁路建设和城市建设时期,哈尔滨就是一个大市场,人员、资金、物资短时间内迅速集聚,铁路建设高潮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到17万人。”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方志工作处处长韩士明说。
  来来往往的俄商曾在哈尔滨开办秋林商会,附设灌肠作坊,成为生产欧式肉灌制品最早的加工厂。时至今日,红肠、格瓦斯仍是秋林公司的金字招牌,也是哈尔滨人餐桌上的必备美食。
  创新与开放,成为融入这座城市骨髓的鲜明特质。
  横跨松花江,昔日宏伟的中东铁路桥变身网红观赏点,与之平行的则是一座现代化双线电气化铁路桥。中欧班列在这里呼啸而过,把中国的优质商品运往万里之外的欧洲。
  “老桥与新桥,是近代工业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是历史与未来的缩影。时过境迁,始终不变的是开放的步伐、向前的脉动。”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于洪涛说。
  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世界5G大会……凭借地缘优势,背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哈尔滨举办一系列国际盛会。在巩固东北亚地区市场基础上,哈尔滨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辐射范围向欧洲等地区延伸。
  越来越多年轻人看中这座城市蕴藏的新机遇、新潜能,投身新经济、新业态,激扬青春与活力。
  赓续城市文脉,近三年时间里,哈尔滨完成对近600座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一大批历史文化街区迎来更新改造。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运营一家策展书店的于冰说,通过创新设计赋能老城发展,文化街区“变身”兼具文化底蕴和商业潜力的网红打卡地。
  和“土著”于冰不同,“85后”郑好是新时代“闯关东人”。2022年,他从一所海外高校回国,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短短几个月内,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寒区冰雪路面开展研究。
  松花江北岸,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成立已有五年,汇聚众多科创企业的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拔地而起。
  站在更高起点,瞄准更高目标,哈尔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征程上昂首阔步、续写华章,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奏响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强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雄浑交响。                        (记者顾钱江 杨思琪 杨轩)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宜昌:千载峡州大城浮
宜昌:千载峡州大城浮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长江穿过幽深奇绝的巫山峡谷,冲出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在西陵峡口陡然变得开阔起来。“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湖北宜昌古称夷陵,就坐落在这水势逐渐平缓、崇山转为丘陵之地。
  一江穿城,宜昌始终涌动着澎湃动能,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底蕴:诗意与厚重


  初秋时节,宜昌秭归凤凰山上,屈原祠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牌楼上方正中“光争日月”四字牌匾高悬。步入山门,拾阶而上,过碑廊,但见《天问》浪漫、《离骚》悲懑、《九歌》缥缈……
  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秭归诞生,由此发源了一条浪漫主义的诗歌长河。
  屈原祠虽几次迁徙重建、饱经岁月风霜,却越发熠熠生辉。周边建有非遗馆、端午剧场,并常年开展薅草锣鼓、杨林堂鼓等非遗传承人展演,加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无不成为留存在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
  江河山川,诗脉连绵。宜昌,既是长江万里长图中一帧隽秀的山水画,也是中华文化长篇中一页唯美的散文诗。
  西陵峡口,峭壁之上,一个天然的溶洞通过狭仄的栈道与外界相连。此洞名为“三游洞”,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前三游”和宋代“三苏父子”“后三游”闻名。洞内外崖壁至今存有50多件欧阳修、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壁刻和碑文。往来游人,踩着青白石阶,与古往今来诗人的脚步重叠,蹚过时间长河,触摸那些雄浑而灵动的诗篇……
  峡口胜景熠熠生辉,高山流水声声含韵。至今,宜昌有约2万名群众坚持诗歌创作,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80多场,参与群众超十万人。
  宜昌还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在薪火相传中推陈出新。
  兴山民歌、当阳关陵庙会、长阳撒叶儿嗬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承古纳今,赋予古往今来的人们以生活的仪式感,也打磨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峡江号子高亢激昂、远安呜音浑厚优雅,关公信义文化至今传扬,助力当地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沉浸式情景体验剧《三峡盛典》、新编历史话剧《屈原》的创新演绎好评如潮,成为当地文旅“爆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出耀眼火花。
  城因文而闻名,文因城而兴盛。
  眼下的宜昌,正以千年文脉为笔、世界级山水为墨,书写“诗和远方”。
品格:坚韧与担当


  “生活越过越好,买了车,盖了四层的楼房。”三峡工程第一批移民谭德训的儿子谭必林感慨道。
  为了工程建设,百万三峡儿女舍小家为大家。谭德训叮嘱四个儿子“国家搞建设,一定要支持”;在补偿标准尚未出台时,他带头砍掉200多棵脐橙树,带着全家16口人率先搬进临时帐篷。
  众多“谭德训”们的付出,挺起宜昌的担当。作为“世界水电之都”,这座“来电”的城市,以0.2%的国土面积点亮万家灯火。
  在岁月洗礼中,镌刻历史转折的时代注脚;在碰撞交融里,磨砺顽强不屈的文化品格。
  长坂坡上,赵子龙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当阳桥头,张翼德吼退曹操百万雄兵……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有30多个发生在此。而81年前的石牌保卫战,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抗战处在僵持的紧要阶段,日军调集10万兵力进攻石牌,中国军队顽强阻击,甚至展开了三个小时的肉搏战,终于挫败日军入峡西进的阴谋,彰显了宜昌人民的英勇担当。”宜昌市委党校副校长龙会忠介绍。
  从昭君出塞,到堪称中外战争史奇迹的宜昌大撤退;从五峰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长阳七十七烈士纪念碑;从五峰茶马古道到川汉铁路,再到沿江高铁……风云激荡,岁月沉淀,宜昌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始终与民族共奋进。
  从秭归县城眺望,三峡大坝巍巍矗立,“国之重器”犹如巨龙横卧长江。
  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等112项世界之最、934项发明专利……俯瞰三峡双线五级船闸,一艘艘货船正有序通过。截至5月21日,三峡枢纽货运量达20.81亿吨。
  峡江之畔,“坝头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房屋错落,茶园青翠。
  2018年的春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宜昌市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许家冲村的群众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奋进。从“移民村”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如今,远安县,传承嫘祖蚕桑习俗,发展特色农旅产业;当阳市,弘扬关公信义文化,打造“中国义城”;宜都市,挖掘杨守敬国学文化,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放眼宜昌,深厚的人文底蕴,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
  宜昌,流淌着坚韧担当的文化血脉,迸发出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
律动:绿色与永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约1300年前,李白辞亲远游,船出三峡,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便是一片壮阔的山水意象。
  岁月匆匆,山水依旧。沿石阶古栈道,登虎牙山,悬崖峭壁间,江水泱泱,宜昌市猇亭区坐落山下。
  当年改写吴蜀历史进程的“猇亭之战”发生地,如今打响了一场新的生态保护战——长江大保护。
  20世纪80年代,化工企业纷纷在猇亭附近落地,这里一度陷入“化工围江”的环保困局。由于粗放型生产方式,污水直排入江、化工企业围江、码头砂石堆积,长江一度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给生态系统敲响警钟。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昌考察时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企业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要强化企业责任,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
  六年后,猇亭区旧貌换新颜。曾经管道纵横、反应塔林立的化工厂区,如今已优雅蜕变,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完美融入并成为滨江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旁的企业展厅内,一款通体泛着金属光泽的黑晶体引人注目,普通黄磷一吨卖2万多元,而眼前的黑磷仅一克就可以卖到5000元,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万里长江浩荡东流、奔腾不息。
  江风徐来,一碧万顷。水上,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去年在宜昌首航;江边,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拆除码头216个;沿岸,在建、拟建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类项目63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词中描绘的三峡胜境,如今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宜昌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回顾关山千重,东望碧空万里。
  走过两千余载历史岁月的宜昌,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继续书写“宜于国运昌盛”的新时代篇章。 (记者惠小勇 李鹏翔 李思远)
 据新华社武汉9月9日电
 
大理:苍洱毓秀载乡愁
大理:苍洱毓秀载乡愁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考察时,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弦歌不辍的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秀丽如画的苍山洱海……让世人向往不已的大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赓续千年文脉,守护绵绵乡愁。
千年古城续文脉 一面照壁传家风


  苍山之下,洱海之滨。熹微的晨光洒在大理古城的白墙青瓦上,将这座千年古城映照得更加古朴动人。
  作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的前身为羊苴咩城,是南诏国、大理国的国都,从唐代大历至元代至元年间,数百年历史岁月里,这里一直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大理卫指挥使周能按中原建城规制,在古都羊苴咩城内人口较集中的地方重筑大理府城。
  明代才子杨慎对大理不吝赞美之词:“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
  如今的大理古城,仍保留着明清时期“九街十八巷”的棋盘式格局,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历史。
  青石板铺就的街巷纵横,连接千家万户;从苍山流下的溪水穿城而过,汇入洱海;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沿着古城南北轴线依次排开。古城南门外,文献楼楼额高悬的“文献名邦”匾额令人瞩目,寓意着大理古城典籍厚藏、人才辈出。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大理市名城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文化艺术顾问杨斌说。至今,古城内仍有约3万名本地居民,他们遵循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居住于此,“户户种花、街街流水”的街景娟秀如故。
  千年古城内,文脉不辍、风韵清远;白族村落里,传统民居古色古香、满载乡情。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大理人家的照壁题字,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常见的格局,古朴的建筑风格延续至今。“耕读传家”“琴鹤家声”“清白世家”……素白的石灰照壁上,水墨画映衬之下,照壁题字更显刚正有力,彰显着大理人对良好家风的恪守、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
  “大理人家的照壁题字很有讲究。”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族民居彩绘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艳峰说,有的援引历史典故,有的记录家族先人的光辉事迹,“大理人宁肯房子建得朴素一点,也要把照壁装饰得雅致,因为它代表着家风的传承和文化的根”。
古道丝路交汇处 四海游子梦里乡


  “我可能哪一世做过大理人,今生对大理总有一种亲切之情。”武侠小说泰斗、大理市“荣誉市民”金庸一生对大理情有独钟,《天龙八部》等作品中的许多情节都围绕着大理展开。
  自古以来,大理留下多少文人墨客的眷恋: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笔下感叹“余行海内遍矣,唯醉于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大理停留8个月,仍留下“苍山洱海未了之兴”的遗憾……
  时至今日,大理依然是世人向往之地。“在大理,我是老乡,不是老外。”瑞典人帕特里克6年前来到这里,如今早已融入当地生活。2023年,大理累计接待游客9530余万人次;近年来,国内外到大理定居的“新大理人”有近10万人。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大理的“亲切感”“归属感”,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延续千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位于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交汇处的大理,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之美誉。
  从大理许多“国宝级”文物中,可以窥见昔日文化交流交融的盛况。在位于大理州剑川县的石钟山石窟,石壁上深目高鼻的波斯人雕刻得栩栩如生;宋代名画《张胜温画卷》记录了大理国时期周边十六国国主前往大理礼佛的盛况……
  “千百年来,大理吸纳着随古道丝路传播而来的多元文化,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大理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华春湧说。
  岁月流转,茶马古道上清脆的马铃声早已远去,而文化交融至今仍在大理不断上演。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有1300多年历史的三月街,曾是茶马古道上规模最大的贸易集市之一。如今,三月街仍吸引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客商、游人前来“赶街”。漫步三月街,能品尝蒸糕、炒糍粑等地方特色美食,还能观赏体验扎染、编绳、黑陶瓦猫等大理非遗……2008年,大理三月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苍山脚下的古村落中和村,每个节气,村民们都会和住在村里的30多位艺术家一起举办“篝火诗歌会”。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分享各自喜爱的诗歌。
  “天上有无数的星辰,世上只有一个大理。”居住在中和村的词曲作家陈越说,大理已经从地理名词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寄托世人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大理也以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让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
代代守护苍洱美 绿水青山乡愁浓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考察时强调。
  洱海是大理人的“母亲湖”。生于斯、长于斯,保护苍山洱海的生态理念,深深刻在大理人的文化基因里。
  在大理古城西云书院旧址内,矗立一座种松碑。这块石碑是大理人为纪念清代嘉庆年间购买松子、带领百姓在苍山种树的官员宋湘而立的。“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宋湘的《种松诗》镌刻在石碑上,见证着大理人对苍山洱海的世代守护。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大理持之以恒做好苍山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守护的力量也越来越磅礴。
  年近六旬的大理市大理镇生态环境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社能,三十多年如一日奋战在保护洱海一线,他带头退塘还湖、打捞蓝藻、疏浚河道,被称为“最美洱海卫士”。
  今年盛夏,洱海的海菜花如期盛开。望着连片盛开的海菜花,张社能颇感欣慰:“花开了,说明洱海水质越来越好了。”
  2022年2月,一座科技小院在洱海之畔的古生村挂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扎根在洱海边,寻找治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良方。古生村科技小院创制的绿色智能肥料产品,能够实现粮食增产30%、减排50%、节水40%,这让习惯了“大水大肥”种地的村民何利成喜出望外,“既保护了洱海,又守住了种粮传统,一举两得”。
  在世人的悉心呵护下,洱海正不断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洱海流域内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全流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初步建成;实施沿湖15米内1806户居民生态搬迁,腾退土地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在蓝天苍洱的映衬之下,古城大理浸润在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里,正载着浓浓的乡愁,焕发出新的光彩。
(记者李银 庞明广 丁怡全)据新华社昆明电
 
“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守边疆
“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守边疆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在祖国北疆有这样一所从“大荒地”走来的师范院校,在66年艰辛办学历程中有37年农村办学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下了深深的乡村烙印,东北抗联精神涵养了其坚毅的红色气质……这里不断擦亮师范教育底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托举起无数乡村孩子的梦想。
  “东极”抚远、“北极”漠河、“中国最冷小镇”呼中……黑龙江18个边境县都有这所学校毕业生的默默坚守。时至今日,学校每年仍有半数毕业生选择留在黑龙江,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
  这所学校就是牡丹江师范学院。一批批师生甘当不灭的“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投身乡村、戍守边疆,风雪严寒吹不灭他们的教育初心,岁月流转磨不灭他们的育人使命……
  37年农村办学 “大荒地”里走出来的师范院校


  在第40个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北角的牡丹江师范学院,随处可见迎接2024级新生和祝福教师节的暖心横幅标语,新生正在参加军训,运动场内传来铿锵有力的口号声。在傍晚的校园内行走,灯火通明的教学楼传来了激昂的校歌旋律……
  “大荒地里铸就的精神永恒,为祖国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你给我们骄傲的名字是教师,我们为教育事业献忠诚……”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24级新生姜雨昕和同学们正在排练校歌《神圣的使命》。“我从歌词中知道了校史,更感受到祖国对我们的殷殷嘱托。”
  在学校校史馆中,展陈着大量文件、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料,生动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思想以及独有的“大荒地”精神。
  这所始建于1958年的高校,历经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北安师范专科学校、宁安师范专科学校、牡丹江师范学院四个时期,37年农村办学历史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图新”的“大荒地”精神,激励一代代学子奋发图强。
  位于宁安市东京城镇的“大荒地”老校址,无声诉说着学校办学的筚路蓝缕。当年,学校借用宁安良种繁育场作为校址,仅有一栋近200平方米的砖石结构办公用房和几十栋朝鲜族民用草房。一名学生的打油诗记录了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朝鲜大炕、尘土飞扬、凉水洗脸、好似挂浆。”
  1977级校友、著名作家韩乃寅曾这样描述他在“大荒地”求学的岁月:“进到学校一看,那时大概(晚上)九点多钟了,学校灯光昏暗,我背着行李悄悄一看,原来点的都是蜡,地都是土泥路。”
  面对当时恶劣的办学条件,学校提出了“以校建场,以场养校,场校合一”的口号,全体师生攻坚克难,晴天劳作、雨天上课,通过农业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也正是在此期间形成了“大荒地”精神,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力量。
  1995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搬迁至现址,结束了农村办学历史。岁月变迁,精神不改,在“大荒地”精神指引下,这所学校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师范底色鲜明的省属本科院校——早在2006年便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如今已拥有21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37个……
  这所学校一路从乡村走来,更要让更多毕业生到乡村去。“学校58个本科专业中,有18个是师范专业,作为一所从乡村走来的师范院校,我们要把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让更多毕业生服务乡村。”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志浩说,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用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厚植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
“红烛”之光照亮乡村教育之路


  “让每颗饱满的果实,都成为一颗良种,让每支燃烧的烛光,都点亮满天群星。”正如校歌《神圣的使命》所唱,众多毕业生选择坚守乡村,甘愿做一支“北疆红烛”,点亮乡村教育的璀璨星空。
  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优美的童声合唱传出窗外,音乐与舞蹈学院2013届毕业生、音乐教师张雨正在指导孩子们放声歌唱,秋日温暖的阳光照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
  在这所距离市区数十公里的农村小学,2019年,张雨和同事创立了“村里的孩儿”音乐班,为热爱歌唱的农村孩子创造了学习音乐的机会。
  今年4月11日,张雨重回阔别多年的校园,为300余名学生党员代表讲授专题党课,分享扎根基层的经历。听到动情之处,学弟学妹们红了眼眶。
  “正是学校四年的培养,让我有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让我选择扎根乡村,用自己所学带动乡村娃通过音乐提升自信,勇敢追求梦想。”张雨说,他将孩子们的合唱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希望学生们乐观自信的态度像蒲公英一样,影响更多孩子。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表达了对教师的深情厚谊。多年以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提供了大量师资。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老师曾于这里毕业而报考这里,毕业后又返回家乡任教。当“曾为恩师、今为同事”照进现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达。
  在北安市第三中学,文学院2021届毕业生、教师刘鑫鑫正在为全班50余名学生教授语文课,板书整齐工整。“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学校2008届毕业生,经常会和我们分享她的求学岁月。”刘鑫鑫说,她如愿成为老师的学妹,毕业后回到母校和老师成为同事,让她既兴奋又有成就感。
  “初中语文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觉得心里特别温暖,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分感兴趣,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公费师范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葛绍蕊说,她毕业后将定向回到家乡东宁市任教,以辛勤工作回报家乡培养。
  “学校有多位老师都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他们专业技术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有扎根乡村的情怀,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穆棱市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高维耕说。
  一组数据反映了这个学校毕业生反哺乡村、助力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2024年的4199名毕业生中,有2289人留省就业,在省内县(市、区)以下就业人数866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年至2024就业数据显示,留省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的半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奋战在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一线。
“金课”锻造乡村教育之基


  牡丹江师范学院立足乡村师范教育,搭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室内,教育科学学院2021级心理学专业学生赵月正在认真听讲教师吴传刚开设的《振兴乡村教育》课程。
  “我来自黑龙江省青冈县,上节课老师让我们了解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轮流报告交流,加深对乡情、省情的了解。”赵月说,这门课包含乡村振兴案例解读、乡村教育基本理论等内容,让他们参与分享家乡建设思路,讨论乡村教育问题。
  “我们是省级‘双一流’特色学科——乡村教育学学科的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基于学校37年农村办学经验,通过‘理论+实践’让孩子们了解乡村、服务乡村。”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于海英说,学校搭建了乡村教育专题研究、乡村学校校长领导力研究等20门课程构成的乡村教育学学科体系,涵盖学士和硕士两个培养层次。
  “我们学校始于乡村、回归乡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一批精品课程来作为底座支撑。”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李殿伟说,3年来,学校共建设了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仅2023年就获批《教师语言艺术》等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全国排名181,领跑同类院校。
  “《离散数学》是数学师范专业的主干课程,从项目启动到送审需要一年时间,老师们利用寒暑假集中打磨课程,还聘请了国家级的课程专家,完成不下十轮的深度打磨。”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离散数学》负责人王岚说,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创建一流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1级学生孟荟萱说,课程还引入实践环节,通过上机实验,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吸收。
乡村教师与高校师生的“双向奔赴”


  作为一名有着20余年乡村教学经验的教师,现任哈尔滨116中学校长的马建平,未曾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被请到大学为师范生授课。去年11月,她曾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接受“国培计划”培训,因在培训中表现突出、乡村教育情怀深厚,受邀分享一路走来的教育初心和教学经验。
  “乡村孩子渴望更好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台下这些师范生即将走到乡村教育岗位上,我想用亲身经历为他们答疑解惑。”马建平说,乡村教师既要嚼得菜根也要能做得大事,要把心沉下来,从关注每位孩子的细微需求做起。
  “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力度很大,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待遇,交通也更加便利。”马建平说,她将自己20多年的教学心得倾囊相授,帮助他们在乡村学校明晰成长路径。
  “在讲座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各位老师对于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传递了乡村教学一线的声音,也给予我扎根乡村的信心和决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级公费师范生杨冬说。
  乡村教师走进师范专业课堂,在这个学校已成为常态。2020年9月,牡丹江师范学院成立了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以此为依托开展教师职后教育。“我们以服务农村教师和校长为己任,自2010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培训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书记、校长、管理者和骨干教师2万余人。”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明莉说,仅近3年,就培训13个地市、18个边境县乡村教师4095人。
  如何将师范生职前教育和乡村教师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牡丹江师范学院探索出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在发挥职前教育学科优势的同时,从“国培计划”学员中选拔出优秀学员为师范生授课,让职后培训学员反哺师范教育,学校师生得以接触乡村教学前沿,让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衔接更加紧密。
  “我们培训的很多乡村中小学教师、校长都有十余年、二十余年的乡村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对于我们培养有乡村情怀的师范生是十分珍贵的资源。”王明莉说,自去年11月开始,他们连续4期邀请6名“国培计划”学员为师范生专题授课。“来自乡村教学一线的感人故事,为学生们上了一堂乡村教育情怀养成的‘大思政课’。”
  除此之外,牡丹江师范学院派出1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前往黑龙江省海林市下辖中小学挂职,将先进的教学科研理念带下去,将乡村学校的育人经验带回来。
  “挂职学校的教师教学经验很丰富,但推进课程改革仍需补齐理论短板。”在海林市柴河高级中学挂职副校长的应用英语学院副院长王霞说,在调研乡村教学一线的专业知识需求后,我们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比如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加大教育学等理论课程的比重等。
协同提质共绘乡村教育新蓝图


  推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离不开教学设施等硬件支撑。8月19日,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训楼正式投用。智慧黑板、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一应俱全……这座智能化、多功能的教学设施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余元资金支持,助力学校聚焦师范教育特色,改善教学条件。
  在405教室,教师弥春霞正在讲解“真核微生物概述”这一章节,教室内有多块大屏幕帮助学生更好观看课件。在楼内的大数据指挥中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各个教室的课程开展情况、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时分析。
  提升办学水平还需软件支撑。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于2022年2月启动,牡丹江师范学院入选全国重点支持的32所师范院校之一,与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师范院校共同组团发展,助力提升办学水平,发挥乡村教育特色。
  牡丹江师范学院选派8名教师到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读博提升学历;选派10名研究生、20名本科生到东北师范大学等接受联合培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黑龙江分中心落户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乡村教育研究提供高水平平台……在东北师范大学等组团高校精准对接帮扶下,更多协同育人成果涌现。
  “我去年9月到今年7月前往东北师范大学同专业插班学习,广泛学习文史哲等课程,还听了多场讲座和硕博毕业答辩,开阔了视野,夯实了专业基础。”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学生徐晓淼说。
  “今年我们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师范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派出了10名师范生前往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位于深圳、大连、哈尔滨的三个基地,深度参与教育实习。”牡丹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冰说,这标志着双方开展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不断深化。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院长李春江办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推进事项,一旁还张贴着58个本科专业英语四级通过率、学生考研录取率等“四率”情况,这些内容是开展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抓手。
  谈及未来学校发展,李春江说,学校将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2.0为契机,聚焦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做优做特乡村教育、地方语言文学学科,做精做强师范专业,不断完善师范教育智慧化、数字化平台,高质量赋能基础教育发展、高效能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本报记者孙晓宇)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年年育桃李,岁岁吐芬芳。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向人民教师致以诚挚的祝福和问候!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可皓月千里。一代代师者以智慧启迪思想,以辛勤耕耘希望,照亮教育之路。今年教师节前夕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树立了航标。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要不断锻造师者之光。
  师者之光,在于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到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再到全力托举山区女孩读书梦、“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的张桂梅……他们接力宣示着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至诚报国、甘于奉献、因材施教、求是创新。
  师者之光,在于教育水平的苟日新日日新。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当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越来越高,考验着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施教能力。潜心治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用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培养出更多时代新人。
  师者之光,在于为教师拓展更大的舞台。要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支持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反对形式主义,进一步减轻基层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不仅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更是教育改革的奋斗目标。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就会凝聚起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记者陈一帆)
    新华社南宁9月9日电
 
极端天气条件下部分地区开学季见闻
极端天气条件下部分地区开学季见闻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时值开学季,多地极端天气频发。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重庆、四川、湖北等地部分学校延迟开学;受台风“摩羯”影响,海南、广东等地部分学校停课。9日,记者在相关地区走访发现,连日来,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极端天气下的开学季。随着天气影响减弱,多地学校已陆续开学、复课,教学秩序逐步恢复常态。
  天气影响减弱,多地达到开学、复课标准


  9日上午,四川省巴中市中坝小学校园内布置一新,处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在一年级六班教室内,气球、彩带、写满寄语的黑板报,把室内装扮得很温馨。“愿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勇敢探索未知世界,开启美好的求学之旅”……每张课桌上,除了一摞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新书,还有一张班主任手写的小卡片,为每位学生送上美好的祝福。
  9日,是重庆延迟开学后高三年级正式开学的第一天。当天上午,重庆七中的教师们在办公室认真备课,学生们则在家长的陪同下,陆续前来报到。
  此前,四川、重庆、湖北等地部分地区在立秋后高温天气持续,为保障学生健康,部分学校延迟了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时间。随着天气条件逐步转好,相关地区陆续开学。
  9日一早,海南省海口市教育幼儿园内,孩子们穿着整洁的园服走进校园。园长丁颖说:“很多家长是重要的抢险救灾力量,我们把孩子照顾好,他们才能更专注地救灾。”
  台风过后,海南省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克服困难,第一时间投入灾后重建,清理校园倒塌树木、垃圾、污染物等,尽快修复与教学有关的设施设备。
  截至9日上午,海南全省共有1154所中小学校96.62万中小学生恢复正常上课;受台风“摩羯”登陆影响的广东省湛江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3200多所,目前绝大部分均已达到复课标准。
  各方加强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健康和安全


  开学和复课前后,相关地区采取防暑降温、校园设施设备安全排查等多项措施,努力将极端天气对学生健康和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
  据重庆市气象台预计,尽管高温的强度呈减弱趋势,但未来晴热高温天气还将持续。重庆七中在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空调、风扇,还配有藿香正气液等药品,同时避免师生在高温时间段进行剧烈户外活动。
  “部分教室增添了空调、电扇。”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袁红柳说,学校还为每间教室预备了桶装冰块,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些室外活动转移至室内。
  湖北省恩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门提前要求各学校配备好降温设备设施和必要的防暑降温用品;鼓励学生着轻便、透气、宽松和浅色的衣物。
  台风“摩羯”给海南、广东一带校园设施设备造成重大影响,相关地区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在复课前组织力量全力排除风险隐患。
  “坚持安全为首、做足准备、分类施策。”广东省湛江市教育局副局长林尚武说,师生返校前各地各校组织开展校园校舍及场所安全检查,确保台风过后校舍房屋主体结构无明显受损、无位移、无沉降,有序安排师生入校复课。
  此外,据林尚武介绍,该市雷州市4所中小学和徐闻县4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仍停课,当地将加快推进通电通水和清障通路,加快推动复课。
线上线下结合,确保教学不断档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持续强化家校沟通协作、优化教学安排,确保开学和复课前后,学生学习在状态、教学连续不断档。
  重庆各区县中小学校充分考虑气温实况和防暑降温条件,充分尊重家长和学生意愿,结合各学段具体情况,合理有序安排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活动。
  “针对高温假期家长正常上班,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上网课的情况,我们优化了在线学习方式和内容。”重庆市人民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学前发送“任务清单+资源包+学习指南”,学中教师进群在线答疑,学后教师互动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有路径地开展自主学习,也让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时间。并且,返校后学校仍将从头开始新课教学,确保学生学习不受影响。
  袁红柳说,学生在前期居家学习期间,学校引导学生制定了个性化学习计划,并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预习和自学。
  “9月1日至6日延迟开学期间,全校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家访活动。”巴中市中坝小学校长周仲晟说,家校配合让学生提前做好开学前的准备,每个班老师还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为新学期打下基础。
  海口市教育幼儿园打算以台风“摩羯”为契机开展科普教育。“我们在清理校园的过程中,收集了一些被吹断的树干,准备制作成小板凳或者小玩具。”丁颖说,借此机会跟孩子们好好讲一讲台风和大自然的知识。
(记者胡旭 赵叶萍 周思宇)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禁毒“一案多查”,助力社会治理“一盘棋”
湖北公安打破“就案办案”,一体打击整治毒诈赌黄盗等治安问题
禁毒“一案多查”,助力社会治理“一盘棋”

湖北公安打破“就案办案”,一体打击整治毒诈赌黄盗等治安问题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要以禁毒为切口深化公安改革,将禁毒工作与侦办‘盗抢骗’等民生案件一体推进。”近日,在湖北省深入推进清剿毒品攻坚行动暨深化公安改革现场会上,湖北省副省长、省禁毒委主任、省公安厅厅长徐文海就一体打击“毒赌黄”“盗抢骗”等违法犯罪重点强调。
  “我们在办案中发现,盗抢骗、毒赌黄、枪爆刀等违法犯罪相互交织。我们坚持一案多查,既抽丝剥茧对毒品犯罪打源头、端链条,又关联串并深挖其他违法犯罪,此举标本兼治,效果很好!”湖北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王海军介绍。
  2023年以来,湖北公安机关强力推进清剿毒品攻坚行动,重点打破“就案办案”思维定式,从“个案办理”延伸到“串并深挖”,从“关联打击”实现“系统治理”,一体打击整治毒诈赌黄盗等突出治安问题,以综合治理的实绩实效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从“收戒难”到“应收尽收”


  李某,是仙桃警方的“熟人”——长期吸毒,多次盗窃电动车、摩托车。但因李某患有严重疾病,仙桃警方有点“无可奈何”,收不下、关不了。
  2022年底以来,仙桃市公安局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将患有严重疾病的涉毒人员送专门病残收治医院,一般患者送强制隔离戒毒所病残人员收治专区,接受戒毒治疗。李某被顺利收押。
  “很长一段时间,受限于多种因素,像李某这类患重病、传染病或体内有异物的吸毒人员难以收戒,不少人借此逃避打击。”湖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政委熊杰说。
  为解决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问题,在湖北省禁毒办、省公安厅协调推动下,2023年9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禁毒工作的决定》,为基层收治收戒吸毒人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湖北各地大力开辟病残吸毒人员收治专区和收治医院。2023年以来,全省共收戒收治病残吸毒人员2371名,有力打击了吸毒人员频频作案的嚣张气焰,街头发案率大幅下降。
从“就案办案”到“一案多查”


  从一封境外邮件入手抽丝剥茧反复研判,不仅发现一个境内外勾结的贩毒团伙,还挖出涉案人员传播淫秽视频违法犯罪。湖北省公安厅随即组织武汉海关缉私局、咸宁市公安局成立“2023.1.5”联合专案组,组织9轮打击行动,侦办案件30起,抓获嫌疑人18名,铲除一条祸害群众的黄毒交织犯罪链条。
  今年6月,2名砸车窗盗窃嫌疑人落网后,武汉武昌警方上挖下溯,关联出盗窃案件385起,共抓获涉嫌盗窃嫌疑人91名;再次研判后又挖出吸贩毒、有偿陪侍团伙各一个,抓获嫌疑人18名。一张“毒黄盗”违法犯罪网络被彻底摧毁。
  2023年以来,湖北打破“就案办案”思维定式,紧盯毒品犯罪供需两侧,强化新案深挖、旧案起底,对毒品中转集散、外流贩毒、毒品滥用以及衍生的黄赌盗抢等违法犯罪线索全面研、精准交、高效办、跟进督、圆满结,对违法犯罪摧网断链、打财断血、连根拔起。
  在基层,从涉毒案件倒查吸毒人员管理漏洞、涉黄赌盗等违法犯罪,从吸毒人员日常管理中发现新的毒赌黄、盗抢骗违法犯罪线索,已成民警办案常态。
  “抓获盗抢骗等民生案件嫌疑人后,我们必查其背后是否存在涉毒赌黄等违法犯罪。抓获毒品案件嫌疑人后,我们同样必查其背后是否存在民生类案件。”鄂州市公安局沙窝派出所所长陈钊说。
  从“无暇顾及”到“深耕善治”


  治安类民生小案打击整治质效不高,一度让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梅苑派出所所长刘勇很苦恼。
  作为武汉中心城区派出所,一直以来梅苑派出所承担着大量接处警、办理刑事案件等任务。
  困则思变。今年7月,武昌区分局成立中南战区,由战区办理包括梅苑派出所在内的4个派出所辖区的所有刑事案件。
  梅苑派出所向中南战区移交25起刑事案件,民警全身心投入治安案件侦办。
  7月5日至8月25日,梅苑派出所治安案件破案率环比上升28%,其中盗窃案件破案率环比上升35%。
  在此基础上,梅苑派出所将更多精力投入基层社会治理,摸清治安隐患底数。7月,他们从群众提供的一条线索入手,与战区共同深挖,发现一伙吸毒人员,实行强制隔离戒毒2人、治安拘留3人。
  2022年以来,湖北公安机关聚焦管控治安要素、防辖区发案、防治安事故,深化派出所“两队一室”“一村一警”等机制,落实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负面清单”,帮助派出所回归防范主业,开展“找窟窿、堵窟窿、防透风”专项行动,做实预防警务。
  “我们坚持以打促治、以打促防,倒逼派出所对毒赌黄场所进行清查、涉毒产业和行业部门进行清理,摸清辖区涉毒人员底数,发现隐性吸毒人员和相关管理漏洞。”王海军介绍。
  对戒毒期满人员,湖北各地落实“出所必接”制度,由派出所民警与有关部门将他们送至所在街道社区报到,签订戒毒协议书,定期涉毒检测,督促他们戒断毒瘾。
  在民警和社区帮助下,吸毒人员仙桃李某、宜昌胡某在社区康复戒毒期满后都有了稳定工作。
  熊杰告诉记者,通过持续严打整治、控发案、除隐患,全省涉毒人员与“盗抢骗”案件关联率已呈逐渐下降趋势。(本报记者陈琰泽)
 
江苏泰州:一张“孝心卡”串起三十二项养老服务
江苏泰州:一张“孝心卡”串起三十二项养老服务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南京9月8日电(记者陈席元)9月6日上午10点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罗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爱心食堂里,10多位老人排队打饭。今年80岁的姜宝云选了两个鸡翅根、一份番茄木耳炒蛋、一份麻婆豆腐,定价10元的套餐,因为有“孝心卡”和政府补助,她个人只需支付6元。
  “这里离我家很近,走路5分钟就到,刷脸消费就行,比自己买菜做饭方便多了,子女也放心。”姜宝云说。当天中午,记者在姜堰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智慧养老平台看到,全区32个城乡助餐点共有826位“孝心卡”持卡老人用餐。
  泰州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当地60周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37万,占常住人口的30.50%。
  “一方面,老年群体还在扩大,对养老服务的期待也在提升;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然突出。”姜堰区民政局副局长蒋兆国说,很多老人不了解身边有哪些养老服务站点,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养老服务企业也很难找准潜在市场,摸清养老需求。
  “因此,‘孝心卡’就像一个平台,聚合了政府、市场、家庭等各方资源。”蒋兆国介绍,去年10月,泰州市在姜堰区试点开展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本着“企业让一点、政府出一点、公益补一点、老人出一点”的思路,设立包含政府补助、个人充值、公益配赠3个账户的“孝心卡”,鼓励老年人持卡消费,享受餐饮、陪护、家政等8大类32项养老服务。
  姜堰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运营主管刘爱萍告诉记者,夏季不少老人来电预约清洗空调、油烟机。清洗一台油烟机的市场价要200多元,商户对持“孝心卡”的老人只收150元,老人自己支付100元,剩下50元从公益配赠账户出。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政府补助资金精准到人,“孝心卡”无需老人随身携带实体卡,城乡养老服务场所均支持人脸识别的支付方式。改革举措实施近一年,姜堰全区已有5200多位老人用上“孝心卡”,15分钟养老服务圈聚合商户近500家。
  “构建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支持、市场调节和慈善补充‘三轮齐转’,我们将持续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强化质量监管,让更多老人享受更专业、更便捷的养老服务。”泰州市姜堰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承说。
 
行业人议“专业事”
贵州六盘水创设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见闻
行业人议“专业事”

贵州六盘水创设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见闻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贵阳9月9日电(记者向定杰)就公办园入园难、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管理等问题,多名人大代表逐一发问,属地教育、市场监管、城市综合执法等部门负责人对解决情况当场答复,对话内容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公开发布。
  这场名为“代表有约、局长进站”的沟通协商会,前段时间在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十五小学的教育行业人大代表工作站内进行。
  记者全程旁听后发现,提问的人大代表都来自钟山区教育系统,他们有的是中心城区的小学校长,有的是边远乡镇的任课老师;有的是省人大代表,有的则是市里、区里的人大代表。
  “工作站要做教育政策宣传的扩音器、教育民情民意的采集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君隆听完现场交流后说。
  他告诉记者,人大代表的背后是广大群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好代表作用是重中之重。这种方式创新,让行业人议“专业事”,通过大家坦诚交流,让主管部门今后工作更有思路、更有目标。
  “党委中心工作在哪里,代表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钟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承勇介绍,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为充分发挥专业领域人大代表作用,切实提高代表履职效能,六盘水市正在探索建设各类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
  “把教育一线的人大代表整合到一起,提高了履职合力。”贵州省人大代表、水城区第二小学校长徐鸿雁说,工作站成立后,提出的高寒地区小规模学校冬季取暖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资源配备等意见建议,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解决,加快了当地教育优质化进程。
  “以前开会才见到,现在每季度都有面对面的活动,工作站增加了行业归属感!”贵州省盘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叶征雄说,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大家经常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也越发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除了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六盘水市还将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建在产业链上。
  4个月,完成1200余户搬迁;6个月,一期项目点火烘炉……落地在六枝特区的一处“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因为工业行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助力,从签约到投产,时间只用了1年左右。
  六枝特区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熊翱此前是六枝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现在是工业行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的联络员。他表示,工作站建立后,各级人大代表围绕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建言献策,有的帮助解决供煤问题,有的参与协调拆迁事宜,用心服务重大产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
  今年初,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建立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服务重点产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建站目标任务、运行模式、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全市建成26个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累计开展活动72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75条,解决问题328个。
  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侯美传表示,接下来将切实引导各级人大代表把全部精力聚焦到贵州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更好发挥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在推动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中的重要作用。
 
江西瑞金:探索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江西瑞金:探索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钟大爷,昨天电话里的骗子没再联系您吧?”在江西赣州瑞金市,邓冰发每天除了送快递,还不忘向街坊邻里宣传反诈知识。
  有着13年党龄的邓冰发不仅是一名快递小哥,还是市里的流动网格员,“我们快递员分布在各个点位,每天都和群众打交道,对社区情况熟,现在网格里面有什么新情况都会及时和社区、管理部门报告。”
  在瑞金市,每天有64名这样的流动网格员、300余人的快递小哥志愿服务队,穿梭在大街小巷,当起“民情前哨”“流动探头”“公益使者”。当地专门在新业态领域组建快递行业联合党支部、网约车行业党支部、物流行业党支部等6个党支部,有效凝聚起社会治理力量。
  近年来,瑞金市积极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整合各方人员力量,充实在基层网格治理、社会矛盾调解、城市社区服务等工作一线,担当起流动网格员、政法轻骑队、小巷管家等角色,探索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基层治理点多面广,如何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是一大考题。
  “既然你们双方都同意这一解决方案,也清楚法律规定,那就握个手吧,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以和为贵!”近日,在瑞金市谢坊镇综治办会议室内,谢坊镇政法轻骑队队员周亮亮将调解双方当事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今年4月,瑞金市谢坊镇云龙村范姓村民和王姓村民因土地争议带来矛盾不断升级。镇里的政法轻骑队受邀化解纠纷,队员们分别与双方沟通协商,逐一释法、陈明利害,最终有效化解这起矛盾。
  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瑞金市借鉴苏区时期“工农检察轻骑队”做法,组建由公检法司优秀年轻干警为主的新时代“红都政法轻骑队”,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和疑难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红都政法轻骑队”共化解矛盾纠纷近1700件,协助解决群众诉求1800余件。
  在城市社区治理一线,同样能看到党建引领下治理成效的变化。
  “房地产公司破产后,我们一度担心小区管理跟不上,变成‘烂尾楼’,现在小区里各项运营管理恢复正常,停车位建好了、草坪也重新修整了,环境好了很多,住得很舒心。”瑞金市九天御景小区三期居民卢静云说。
  这一改变源自小区成立自己的物业公司。九天御景社区党委书记杨明池介绍,2023年,社区决定成立“自营”物业公司,公司入驻后,立刻着手解决24小时门禁系统安装、小区车位乱停放等问题。
  “社区治理往往出现责任大、权力小、事务多、资源少等难题,导致人员调不动、单位叫不动、工作推不动等问题,社区治理力量亟待重新整合。”杨明池说。
  针对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小马拉大车”问题,瑞金市赋予城市社区党工委年度考核权和干部使用征求意见权、城市规划参与权等,让社区党工委“说话”底气更足、分量更重。同时,瑞金市建立社区理事会制度,由市领导任理事长,多单位干部职工为成员,每季度召开理事会议并邀请群众代表到场。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老旧小区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瑞金市象湖镇解放路社区,80多岁社区居民钟凤兰和几个街坊坐在巷口聊天,“‘小巷管家’们的到来,方便了老人家,他们天天来,我们就不担心了”。这个社区的“小巷管家”,是一支以退休干部、退休职工、普通居民为主,自发组成的热心公益事业志愿服务队伍。
  解放路社区原有多个老旧小区,自建房、家属楼多,房屋多修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常住人口近6000人,多是老人,还有部分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
  为破解老旧小区治理力量不足问题,瑞金市创新探索“小巷管家”为代表的“党建+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小巷管家”开展常态化巡逻、宣传政策、纠纷调解等工作,运用自治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巷子里,有效延伸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解放路社区党委书记钟瑞英说,“小巷管家”作用可不小,承担着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重任,“我们将实时反馈民意、定期研讨交流、积极落实一次解决的工作机制,让居民感受到身边的服务,切实提高生活获得感”。
         (本报记者闵尊涛)
 
内蒙古:上好“三课”为区直企业领导人员集体“充电”
内蒙古:上好“三课”为区直企业领导人员集体“充电”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的重要引擎。如何加快培养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区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上好“政治课”“特色课”“实践课”的方式,为区直企业领导人员集体“充电”赋能,推动区直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上好“政治课”,补钙铸魂强党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会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金融工委、国资委和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制定《自治区直属企业“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三年行动(2024—2026年)工作方案》,通过集中轮训、理论宣讲、研修实训、实地研学等方式,教育引导区直企业领导人员不断提高政治“三力”。截至目前,举办厅局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4期,覆盖22户区直企业“一把手”;组织50余名自治区直属一二类企业班子成员参加落实“五大任务”、推进“六个工程”脱产学习,在做大做强“蒙字号”国企方阵中走在前、作表率。
  上好“特色课”,强基固本促发展。坚持按需施训、精准施训,针对自治区直属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把握不准、干部选任不规范等问题,聘请国内知名企业家,统筹设置政策解读、趋势前景、投资决策、技术创新、风险管控等课程,重点对9户产业类、4户投资类、4户文化类、5户金融类企业领导人员,及重要二级企业班子正职进行全覆盖培训,全面提升学员的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和行业领域专业能力,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形式上“求活求新”,效果上“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已组织“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线下培训班11期,线上“企业大讲堂”20期,累计培训区属企业领导人员13.59万人次。
  上好“实践课”,履职赋能强素质。将履职能力培训纳入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充分发挥好分类实地研学、对口跟岗训练、对外交流学习等培训主渠道作用,建立实践培训长效机制。分领域分层级组织“研学小分队”,实地考察一流央企、国企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行业领先企业、头部企业,近距离学先进、补短板。组织优秀年轻管理人员到驻区央企、国企、协作企业、友好单位、同行业企业(含民营企业)对应岗位,开展跟岗学习锻炼,精准为企业“育苗”。推动区直企业管理人员与同行业、同类别和上下游关联企业密切沟通联系,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效,不断做强做专主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培训班不断“圈粉”,一大批区直企业领导人员在培训中历练了本领、锤炼了品格。在培训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突出需求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结果导向,内容上强调“干货满满”,有针对性地优化学制、班次和课程体系设计,着力提升培训实效,实现培训人次倍增,做到应培尽培、学以致用。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激发内生动力,弘扬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全力为内蒙古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奋斗目标贡献国企力量。       (本报记者蔡博腾)
 
山东潍坊奎文:
“四链融合”激活人才发展新动能
山东潍坊奎文:

“四链融合”激活人才发展新动能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山东大学荣聘教授贾磊作为引进人才,带领科研团队聚焦新材料产业,创新蒸汽热压缩技术、低温蒸发技术、智能测控技术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热压多效蒸馏水机;聚焦高端装备产业,科研团队持续攻关医疗注射用水制备技术,在大幅提高产水比的同时,能耗降低50%以上。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实一个实体,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奎文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奎文区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探索推进创新、产业、教育、人才“四链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据介绍,奎文区紧扣新兴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需求,瞄准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实施领军人才领航计划,目前与30余名高层次人才开展技术合作,18人先后入选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奎文区大力招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各类国家、省级创新人才60余人,吸纳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和全区重点企业等成员单位39家,辐射带动产业链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端前沿领域延伸。
  为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奎文区推动浩泰机械、广潍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与驻地高校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精准输送,年新增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000人。
  为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奎文区还设立人才创业投资资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持续配套完善人才生产生活的城市服务功能,从细微之处彰显城市温度,以生活宜居软实力增强人才集聚吸引力。截至目前,奎文区青年人才净流入量达8000余人。
          (本报记者王志)
 
“南果北种”结硕果 增收致富有新路
陕西西安乡村振兴见闻
“南果北种”结硕果 增收致富有新路

陕西西安乡村振兴见闻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新华社西安9月9日电(记者刘彤)“剪掉两个小花,保留一个长势壮的,这样,养分就集中在一个花骨朵上,长出的成品果就能更大、更甜。”9月上旬,在各类水果即将进入大规模采收前夕,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灰堆坡村村民王亮,也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刻。
  2018年,在外从事工程作业多年的王亮,萌生了将火龙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北迁”试种的想法。在西安市高陵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的帮助下,他从引进智能化种植系统入手,开始了“南果北种”的尝试。“火龙果是热带水果,藤蔓对土壤、湿度、温度等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夏季的抗高温干旱和冬季的耐低温防冻,是在北方种植火龙果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专家的支持下,现在我不仅建起了育苗、果树大棚,也掌握了火龙果一年多茬收获的关键技术。8月上旬,我将今年的第一批果子售出后,便马不停蹄对果苗进行整枝、施肥;过不了多久,第二批果子又将进入集中收获期。”王亮说。
  高陵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干部刘守超说,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高陵全区有100多座火龙果种植大棚,每年产量100多万斤。多元化的种植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从灰堆坡村出发,往北一公里便是何村。由广西人潘学忠种植的百香果,也将进入丰收季。在大棚外,潘学忠正在加水稀释肥料,准备进行果树追肥。他介绍,每年9月上旬,是果实膨大期,每隔8到10天,必须进行一次磷钾肥的追施。北方地区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速度快,需要控制好水肥浓度。追肥后,每两天还要锄一次草、浇一次水,保持百香果树通风通光、根系湿润、养分充足。
  潘学忠说,在西北地区进行“南果北种”,需要克服更多的技术难关。“在高陵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我通过施加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将微碱性土壤改良成了适宜百香果生长的微酸性土壤;在国家电网高陵供电公司的帮助下,我不仅在大棚内加设了可以有效增加棚内积温的电加热系统,还加厚了大棚顶部,有效抵御北方寒冬。正是有了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才有了百香果‘跨越’秦岭的成功种植。”
  刘守超说,通过一项项的技术革新和突破,产量相当、甜度更佳的百香果已经在高陵试种成功。“如今,高陵全区百香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50亩,年产值近千万元。通过‘南果北种’,我们还成功引进了芭乐、树葡萄等热带果树,形成了规模化的热带水果产业。目前,高陵全区水果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大棚1800余栋,年产值约3亿元,以热带水果为名片的农业园区‘乐游采摘’体验游玩路线,正成为高陵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
  记者从西安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西安先后建成了9个国家级水果标准园,42个省市级现代果业园区,扶持建设了109个市级标准果园和观光果园项目,火龙果、百香果、嘉宝果、沃柑等南方水果相继试种成功,成为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新兴业态。
 
“山村书记”陈秋生
“山村书记”陈秋生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走进坪地山村,村口的巨幅照片引人注目,这是今年春节时,坪地山村拍的“全村福”。
  “这张‘全村福’里共有1769人。”村支书陈秋生笑着说,这几年来,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
  2018年967人、2019年1186人、2024年1769人,影像不仅定格了“全村福”的人数变化,更见证了一位村支书带领村民埋头苦干后的山村之变。
  坪地山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新田镇,四面环山,只有一条进村路,被当地人称为“盆地山”。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僻处一隅,在发展进程上,坪地山村也落后一大截。“以前村里班子弱、环境差、人心散,一度曾是远近闻名的信访村、矛盾村。”新田镇镇长沈剑明说。
  13年前,陈秋生在镇上做木材加工生意。每逢当地赶集日,总有不少村民到他家喝茶,一谈到村里都摇头:“再这么搞下去,坪地山就真成发展‘盆地’了。”
  村外发展如火如荼,村里还是一盘散沙,陈秋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2年,正值村“两委”换届,陈秋生主动竞选村委会主任并高票当选。
  村庄要改变,关键在支部。新选出来的村“两委”都是致富带头人,大家到任后憋足了一股劲儿,都想为改变村庄面貌做点事。为赢得村民信任,陈秋生和村干部首先对自己“约法三章”:一是身不懒、多干事;二是嘴不馋、不吃请;三是手不伸、不贪财,并将“约法三章”牌挂在村部门口,接受村民监督。
  到村里任职后,陈秋生发现,和之前单纯做木材生意相比,村里的事情千头万绪,工作突破口在哪里,民心又要如何扭转?
  要赢得民心,倾听民声是第一步。陈秋生带着村干部白天下田间地头、晚上到农户家中,与村民拉家常、问困难、聊期盼,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要干什么慢慢有了方向。
  “路难走、车难进”是村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大家都赞成修路,但当时村里有不少外债,根本没钱修。陈秋生想到找此前的生意合作伙伴捐一些,再找村里乡贤、家庭条件较好的村民出一些。于是他挨个打电话问,虽然也有人听到捐钱就挂了电话,但最终有400多人响应,筹到了30多万元。加上政府奖补资金、村民投工投劳,村里很快就修好5条通组公路和3座桥。
  村路通了,通向村民心里的路也通了,大家重新建立起对村干部的信任。接下来几年,陈秋生带着村民自筹110余万元修起环村公路,争取到上级500万元奖补资金,村民又自筹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村庄环境全面提升,坪地山村一改过去脏乱差面貌,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在村里修桥修路的施工现场,人们总能看到陈秋生的身影。“每天起早贪黑和大家一起干,人和车总是一身泥。”陈秋生说。
  村里建设项目一多,找过来的人也多,都希望从中分一杯羹,既有做泥工的叔叔,也有工程老板,但都被陈秋生一一拒绝。“只有秉持公心,我们在村里做事才有底气,老百姓也才能真正信任我们。”他说。
  从儿子的结婚花费里省出1万块钱,买了50套课桌椅、学习用品全部捐给坪地山小学;连续12年个人出资为在坪地山小学就读的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村里哪个村民生病了,第一时间去看望……
  2014年,陈秋生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有时陈书记去外面开会或办事了,几天不在村里,大家还不习惯,总要打电话问问他去哪了。”村民陈炳新说。
  人心齐,村里的发展劲头更足了。坪地山村生态资源好,水资源尤其丰富。从2016年开始,陈秋生带着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文旅新业态。新组建的旅游公司,村民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
  “入股5万元,一年就能收到1.8万多元的分红。”村民陈文忠第一批入股,也最早尝到文旅产业发展的甜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不仅能入股分红,还在家门口做起生意,100多个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在陈秋生看来,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脑袋也得跟着“富起来”。功德墙、爱心墙、寿星墙、感恩墙、好人墙、笑脸墙……如今,漫步在坪地山村,一面面介绍村里好人好事、村民道德风尚的展示墙令人印象深刻,村风民风大变样。
  “千头万绪的事归根结底是千家万户的事。”陈秋生说。刚到村任职时,他为村里采购栽植了两万多株红千层,如今树苗已成林,村路被命名为“红千层大道”。沿着这条村路,陈秋生带领更多村民走出“盆地山”,踏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记者闵尊涛 陈柱佐)新华社南昌电
 
雪山之下见“彩虹”
雪山之下见“彩虹”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新华社拉萨9月9日电(记者王明玉 李宁)天地为幕,金色的青稞穗浪间,一条百米秀道蜿蜒其中。悠扬的琴声响起,30名藏族“阿佳”(藏语意为“大姐”)身穿色彩斑斓的氆氇服饰缓缓走来。雪山之下,这条秀道宛若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彩虹”,展示着藏家儿女幸福的生活。
  8日上午,一场氆氇时尚秀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班觉伦布村上演。氆氇是藏族群众用来制作藏式衣物的毛织品,其工艺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上海援藏帮扶下,这项传统技艺如今已成为当地“阿佳”们的致富新途径,焕发出新的生机。
  然而,江孜氆氇在几年前曾一度陷入发展危机:传统织机效率低,颜色品种单一,市场反响低迷,“阿佳”们辛辛苦苦做工一天,收入只有几十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村里第一个开办氆氇合作社的手工艺人格桑卓玛,仍止不住叹气。
  2022年,江孜氆氇被列入上海产业援藏项目,上海一家企业与江孜县签约手工工坊项目,格桑卓玛的合作社迎来了转机。“项目带来了新式织机,以前五六天才能织完一条,现在一天就能完成。”格桑卓玛拿起一条羊绒氆氇围巾说,“你摸摸,面料是不是很柔软?上海的工匠毫无保留地把现代编织技艺教给我们,现在氆氇的颜色更多,设计也更时尚,能卖两三千元呢。”
  今年7月,上海浦东援藏建设的“阿佳格桑工坊”正式开放。这个占地约240平方米的工坊,如今已实现近30名当地藏族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其中有12人每人每月收入达到4800元。
  47岁的藏族妇女央金和她22岁的女儿次仁片多就在这里工作。“我从小身患疾病,生活难以自理,更别提工作赚钱了。”想起以前的日子,次仁片多红了眼眶,“阿妈天不亮就去村里打扫卫生,带我看病还要花很多钱……”
  在上海对口帮扶项目支持下,去年10月,母女俩第一次去上海,学习氆氇编织技艺。“现在我两天就能织完一个氆氇玩偶,自己赚了钱,还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次仁片多笑着说,“现在我和阿妈每月收入加起来差不多有6000元。”
  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自立自强、勤劳奋斗成为“阿佳”们绘就致富画卷的新注脚。
  在新式纺织机前,“阿佳”们哼着歌,娴熟地操作机器:手持线盒来回穿梭,两脚有规律地踩着踏板……在一双双巧手中,绚丽多彩的氆氇编织而成。
  “‘阿佳’们每天一大早就来工坊上班,每年还会前往外地学习新技术。”工坊管理者央吉告诉记者,当地妇女逐渐认识到一技傍身的重要性。“‘阿佳’们希望传统氆氇工艺不断创新,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
  玩偶、围巾、披肩……在上海产业帮扶和“阿佳”们的共同努力下,江孜氆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为氆氇注入了时尚元素。目前,江孜氆氇系列产品已经在全国30余家线上线下门店亮相,并成功走出国门入驻国外品牌店。
  天地辽阔,“彩虹”飞架沪藏,传递着两地“双向奔赴”的真挚情谊。根植于西藏文化沃土,富有民族特色的氆氇,正被上海援藏赋予更强的生命力,编织着藏家儿女彩虹般绚烂的美好未来。
 
绍兴柯桥:为村集体“钱袋子”上把“保险锁”
绍兴柯桥:为村集体“钱袋子”上把“保险锁”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你村的部分小额零星维修工程未走工程支付流程,而是以务工工资支出形式发放,并以工抵料,工期远超实际所需时间,容易引起劳务纠纷……”日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街道一村委会收到了一张来自街道纪工委监察办和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出的管理风险提醒单,要求其严格按照务工要求进行派工,做到日结月清,并建议该村对零星工程实行打包招标,做好同类问题的自查自纠,及时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为了守护好这个村民的“钱袋子”,积极排查监管盲区和死角,有力遏制各类风险,近期,钱清街道大力开展“三清一促”行动,摸清村级“三资”家底、梳理“三资”管理风险点、建立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并在全区首创提出风险提醒单制度,进一步紧盯村社运行风险点,促进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在“三清一促”行动中,街道完成了对22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专项检查,共梳理各类农村集体经济合同2212份,清查村级工程276个,涉及金额超4亿元。
  围绕排查收集到的问题线索和重大事项,街道纪工委监察办统筹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司法所等部门力量建立“三资”管理风险评审机制,定期召开风险评估例会。对“三资”管理不合规的村社,街道发放了包括描述问题现状、存在风险点分析、整改建议意见、明确整改举措和整改时限的风险提醒单。截至目前,已制发7期风险提醒单,共涉及7个村社,为“三资”安全再上了一把管控风险的“保险锁”。   (本报记者林光耀)
 
重庆南川:“人工+科技”为经济作物“解渴降温”
重庆南川:“人工+科技”为经济作物“解渴降温”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200亩辣椒“喊口渴”。
  9月1日,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副镇长犹元君收到南茶村辣椒种植大户汪小林的信息。辣椒基地的山坪塘没有水了,如果不能及时引水,将造成近百吨的辣椒损失。
  镇政府决定,从最近的双井湾水库引水“抢救”,为辣椒基地的山坪塘蓄水。9月2日-9月3日,1.4公里的管道接通,为辣椒“解渴”。
  近日,重庆连晴高温少雨天气,对经济作物带来严峻“烤”验。当地也通过科技力量为经济作物引水灌溉。
  9月6日下午,南川区大有镇水源村蔬菜大户冯秋容正在摘收番茄和水黄瓜。尽管已经连晴高温20多天,但蔬菜生长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他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就能指挥系统,将蔬菜所需的水和营养输送到位。
  “如果不是水肥一体化项目,8月份很可能一点收成都没有。”冯秋容说。现在,基地每天都能产出7.5吨蔬菜,收入约3万元。
  与此同时,“智慧大棚”也发挥着“降温”作用。在南川区大观镇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丝瓜种植基地,工人正在忙着采收成熟的丝瓜。临近中午,气温上升,基地的全自动外遮阳系统就会启动。“不到10分钟,我们这个棚里面就能降5℃到8℃。”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国强说。
  这个“秘密武器”不仅能给瓜果降温,还能实现自动切换——根据棚内温度变化自动开启或关闭遮阳棚,从而避免了丝瓜因暴晒出现日灼。姜国强介绍,如果出现了日灼,每亩丝瓜会减产600斤到800斤。在“秘密武器”的加持下,基地丝瓜在这段高温天气每天的采摘量仍可达到3.5吨。     (本报记者邱犇)
 
龙岩“聚链向新”建设革命老区工业强市观察
龙岩“聚链向新”建设革命老区工业强市观察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近期,记者在位于闽粤赣边山区中的革命老区福建龙岩市了解到,近年来当地先后培育出两家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夺魁企业,市域特色产业领域内涌现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知名创新企业;县域工业集聚发展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一县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源头活水”不断汇聚。当下,龙岩市聚焦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推进产业“集链成群”发展,正持续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老区企业“向新”发展脚步匆匆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龙岩市工业主导产业之一。福建侨龙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的一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近年来,侨龙应急公司产品不断填补高空、远距离、狭窄空间等救援设备的国内外市场空白。只要是水灾救援,几乎都能在该公司找到合适产品解决问题。
  “公司原是一家大货车改装车厂,曾在激烈竞争中濒临倒闭。一次偶然机会,我们发现国内城市水灾应急救援装备上的短板,转型进入这一细分领域持续研发创新。”侨龙应急公司副总经理陈荣华说,公司如今也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国际先进技术拥有者。
  2019年,侨龙应急公司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其产品已进入消防、水利、市政、石化、电力、地铁等行业领域,并占据国内优势市场份额,成为龙岩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龙岩在建设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坚持向创新要生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像侨龙这样的细分领域知名创新企业,正不断在“红土地”上崛起,改变着老区的工业发展面貌。
  福建德尔科技公司是福建首个获得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桂冠的企业。其在高端氟化工产品等领域接连打破国内技术空白。通过创新转化,其已在龙岩上杭县的蛟洋新材料产业园区,落地7个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项目,还有一批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筹备。
  “近两年,有些产品市场和价格波动较大。但持续创新使部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这也确保了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德尔科技董事会秘书林德容说,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还带动其他关联企业到上杭投资。
  过去,上杭县工业以“傻大黑粗”的矿业、水泥产业为主。近年来,其金铜、半导体、新能源等“百亿级”新材料产业,在德尔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带动下逐渐崛起,并形成“链式”发展格局。这也改变了当地产业的“刻板印象”,并助力上杭在全国革命老区县中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
  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也让老区与外部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在连城县工业园区中的赛特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脱胎于航空玻璃技术的一块块保温隔热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家电、冷链物流、环保低碳建材、新能源汽车领域。
  “公司是国内保温隔热材料领域,仅有的具备芯材、高阻隔膜、吸附剂、真空封装以及性能检测能力于一体的企业。”赛特新材总经理严浪基说,公司的产品客户主要是国内外知名家电、新能源汽车企业等。去年,他们还将生产基地建到外省省会,成为当地产业链配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龙岩的工业创新发展,还体现在新型工业化转型的不断加速。随着“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当地涌现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工业向新发展,龙岩正脚步匆匆。数据显示,去年龙岩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居福建第三位,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居全省第一;入选省融合发展典型应用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不断实现突破。
  “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新增3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领航企业名单;龙岩市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龙岩市工信局局长蓝富雁说,今年当地还实施了工业“科技创新强核工程”,这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和新产业加速发展。
县域特色产业“链”出新动能


  “这里产业上下游配套完善,不少‘老熟人’也陆续搬了过来。”福建条形智能厂厂长徐进说,之前有的地区给出了更好的落地政策,但龙岩武平的产业集聚发展环境吸引了他们。
  2019年武平县抓住广东产业转移机遇,将新型显示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发展。截至去年,当地产业园区已落地相关企业115家,形成“光学材料-显示面板-触控和显示模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023年,武平县入选了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当地又顺利落地佳美高性能光学玻璃面板、蓉兴光电模切等7个补链、延链项目,并与国内行业内龙头企业保持紧密互动。
  “武平的新型显示产业‘无中生有’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找准了方向,‘差异化、特色化’招商选资,坚持走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路子。”武平工信科技局局长李开东说。
  过去,龙岩部分县域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不清晰。近年来,当地着力推动县域特色较为明显、路径较为清晰的产业链式发展、集聚发展,激活了产业发展思路和活力。
  今年,上杭县跨国矿企紫金矿业集团,与无人驾驶企业北京易控智驾科技有限公司,产生了深度“化学反应”。根据双方计划,将整合资金、技术、产业、市场等各类资源,以紫金矿业在全球的矿车智能化、低碳化改造为试点,结合龙岩地区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等优势,共同开发智能矿车推向全球市场。
  这也是紫金矿业集团根据当地产业规划,发挥自身资源和资本优势,不断延伸和做强产业链的又一次尝试。
  目前,当前,龙岩市已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2+4”工业产业体系;“一县一特色”、一县至少一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态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成为当地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推动了当地工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长汀县的稀土产业刚刚入选福建省县域产业集群。依托“链主”企业福建省金龙稀土有限公司,长汀稀土产业形成“稀土矿开采—稀土分离—稀土金属—稀土精深加工”等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到83亿余元。
  去年,金龙稀土面向全球招聘英才“揭榜挂帅”攻坚稀土新材料技术,以拓展稀土中高端应用产业。“我们产业链延链、强链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进行创新研究,希望进一步做大做强。”金龙稀土负责人陈大崑说,他们还在致力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到长汀落户。
  得益于坚实的产业集聚发展基础,近年来,落地龙岩市的高端人才团队、国际知名企业越来越多。以上杭县为例,近年来,当地先后吸引巴斯夫、吉利、宁德时代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正是因为园区内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协作,才让公司的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氟硅酸法制无水氟化氢工艺等创新,得以顺利实现产业化。”德尔科技董事长华祥斌说。
  目前,龙岩市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名。作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当下龙岩还在抢抓政策机遇,引导市域产业协同发展;融入省内沿海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以不断巩固产业发展基础。
  “如新罗、上杭、长汀之间正在形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间协作;武平的新型显示产业与广东省相关产业配套率达到80%以上;部分企业将创新中心设在厦门吸引了更多人才等。”龙岩市副市长王波说,市里今年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继续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工业质量和竞争力。
“聚力向新”建设老区工业强市


  新罗区的“应急抢险救援装备产业集群”,是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当地制作的产业集群发展图谱上,清晰标注出该产业集群的关键环节、缺失环节等。新罗区工信科技局局长苏建华告诉记者,产业发展图谱就是他们招商引资的指引和遵循。
  当下龙岩各地都依据产业“链式”发展需要,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图谱。“现在我们都是‘按图索骥’,集中资源突破关键企业引进和培育、关键项目落地和服务等。”连城县副县长谢峰说,老区县、山区县发展资源有限,在产业发展中“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谢峰告诉记者,连城县工业发展走过弯路。曾经产业方向不清晰,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引进的企业互相关联弱,产业园区始终发展的不好。近年来,当地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以保温隔热和建筑新材料为发展方向,配置资源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逐渐“擦亮”了县域特色产业招牌。
  立足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龙岩市招商引资的另一取舍标准。“如今招商引资更多是根据企业创新力‘论英雄’。寻找符合本地产业规划的新兴产业项目,配备生产要素资源,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需要的产业。”王波说。
  4年前,上杭刚从广东引进的福建晶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其年产值仅有亿元左右。但是当地通过深入调研,依然坚持引进、培育。去年其攻克了半导体芯片制程中重要“卡脖子”技术,为当地企业再夺国家颠覆性技术大赛桂冠。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的技术产业化转化已在加速落地。”晶旭半导体负责人王孟源说,由于产品走的是新技术路线,同等性能的产品在体积、成本均有优势,他们对未来市场充满信心。
  近年来,为抢抓发展机遇,龙岩市建立了以市、县领导为“链长”和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招商模式;组织起专业团队“赴京上省进湾”招商引资;并建立制度为企业落地和重大项目,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终身制”服务。
  去年上杭县龙净储能项目年内开工年内投产,实现业内多个“速度突破”。“县领导牵头组成6人服务团队,企业落地审批事项全部代办、定期现场解决难题。”龙净储能负责人吕强说,项目签约时即在协议上明确了需要政府协调的事情、责任人和时间表,县里全程跟踪考核。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今年龙岩市在统筹全市企业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成立了4个市级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通过政府、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围绕市域内产业创新发展制定课题项目。
  今年上半年,龙岩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全省第一;技改投资增幅居全省第3位,完成投资金额和投产项目数均居全省第一;60个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完成年度计划70%;各级干部累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困难问题1916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为载体,打造优良产业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革命老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样板’,助推工业强市建设和革命老区高质量振兴发展。”龙岩市委书记余红胜说。
      (本报记者秦宏)
 
浙江嵊州:新能源装备产业积厚成势
浙江嵊州:新能源装备产业积厚成势

( 2024-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海威汽车零件制造等项目密集入驻、快速壮大,市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7家,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
  近年来,浙江省嵊州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以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为龙头,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快速集聚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势头尤其强劲。
  “嵊州速度”支撑新兴产业拔地而起。2021年8月,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30亿元的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嵊州。该项目一期从签约、拿地、开工到通线,仅用时285天,被企业点赞为“嵊州速度”。
  聚焦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嵊州把投资项目落地当作“头等大事”。当地优化“链长制”招商模式,围绕政策优惠、资金扶持、项目审批等构建完善招商体系,接连招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新能源产业项目。
  浙江柯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专门生产车用内饰塑料件,近年随着业务规模扩张,企业场地不足难题越发凸显,兴建一座新工厂迫在眉睫。
  “政府全面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还为企业新员工提供住房补贴、见习补贴、入职培训等,这显著降低了企业成本。”董事长许建斌表示,立足嵊州营商环境及其新能源产业链配套,企业将在新工厂投资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和设备,以产品质效带动附加值提升。
  嵊州市开发区(高新园区)招商办副主任张意介绍,为加速项目落地,嵊州的每个招商项目都会成立专班,并配有“盯引人”,企业遇到“操心事”能随时联系“盯引人”解决。
  除了专班化运作机制,嵊州还组建“百亿产业基金”用于新能源装备产业等股权投资,并出台新能源汽车专项扶持政策。此外,“嵊利办”“馨服务”等政务服务逐渐形成品牌,受到企业广泛好评。
  走进浙江海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宽敞的生产车间内有一排排挥舞着“机械臂”的智能机械设备。其中,一台重达7200吨的“大块头”智能压铸岛颇为醒目。
  “有了这台机器,汽车后端车身制作时间从40-50分钟直接缩短至3分钟。”海威汽车总经理王建介绍说,原本后车身由约72个零部件拼接而成,现在能被一次性压铸成型。
  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历经5年高投入,在嵊州激发高端研发人才集聚效应,支撑汽车车身超大型结构件一体化压铸研发与量产。2024年上半年,海威汽车产值同比翻番,企业就此将在嵊州扩大投资50亿元。
  吸引科创企业“落地”,要让科研人才“生根”。嵊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嵊州近年坚定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市“515X”工程,强化与高校合作对接,聚力引进高精尖人才,持续推进专业人才与项目对接。
  去年10月,嵊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扶持动力电池、新型储能装备、氢燃料电池等领域整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培养氢能装备、电池材料等相关专业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目前,嵊州已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307家;累计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46人、省级领军人才33人,申报入选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个。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嵊州市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永久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比亚迪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二期)、华东区域汽车文化体验中心等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中。在此引领下,总投资30亿元的汉嵙新材料复合铜(铝)制造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羽能新材料锂离子储能电池用补锂剂项目等新能源装备上下游配套项目也接连落户嵊州。  (本报记者方问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