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读城

05版:经济

06版:各地

07版:三农

08版:教育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出版发行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出版发行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习近平同志围绕教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发布《军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发布《军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命令,发布《军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条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防护为主、治管并重、全员参与、军地协作的原则,重塑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机制,着力打造绿色军营。
  《条例》共6章50条,突出思想引领、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体系设计,明确军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衔接国家政策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时限、审批权限以及环评力量等事项作出调整,细化军事活动、军事设施、军事装备等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助力部队战斗力生成和提升,为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军事效益协调统一提供制度保障。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林晖 徐壮 王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
  风好扬帆,奋楫争先。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高瞻远瞩 谋篇布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秋高气爽的时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的学子们又迎来充满希望的新学期。
  学校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向学生们展示着百年前的珍贵瞬间:山河破碎,一师的教育工作者依旧坚持“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义务劳动、野外演习、社会实践,全面发展、救国图存。
  2024年3月,绵绵春雨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一席话语重心长:“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
  “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岁月奔涌,山河巨变,中华民族重教尚学的传统绵延不绝,中国共产党人尊师重教的情怀一脉相承。
  2002年教师节前一天,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集美大学慰问,并与教师代表座谈。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特意看望了20多年前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刘翠琴。
  当时,刘翠琴夫妇住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工宿舍楼的4层。习近平拾级而上,一进门,就献上花篮,丝带上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
  “谢谢您,谢谢您当年的教育和培养。”习近平紧紧握住刘翠琴的手说。听到这句话,刘老师和在场的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坐飞机、乘火车、转汽车,长途跋涉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山路蜿蜒、坡急沟深。辗转3个多小时抵达大山深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就走进中益乡小学。在操场上同大家交谈,关心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情深。
  深切的关怀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深邃思考。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
  着眼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把握国际大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怎样的人才?
  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我是1959年上学,1960年入队,因为年龄稍小,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记得入队时心怦怦跳,很激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是一种荣誉。”
  在少先队入队仪式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小时候入队的情景说给大家听。
  总书记年少时的故事,和在场孩子们的成长呼应着,在那个交叠的时间点,相互许下期望和承诺。
  “将来要接班啊!有没有这个信心啊?”
  “有!”同学们齐声作出响亮的回答。
  怀着对下一代的殷殷大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深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倾注大量心血,擘画教育强国宏伟蓝图——
  出席新时代首次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九个坚持”深化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
  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首次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
  光阴荏苒,当年的老师们,青丝皆成华发;师生间的情谊,并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
  放慢脚步,习近平总书记笑着伸出双手,一一紧紧握住老师的手。“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一位老师说:“您心里总是装着学校,装着老师,装着同学。”另一位老师说:“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答道:“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老师们感叹,这么多年他没变,还是那样“善良朴素”“尊师重教”。
  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常常通过走进校园、致信问候等各种方式,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思想精辟深邃,情怀深厚绵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
  明确“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纲举目张 步履铿锵
  ——“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
  身穿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手上贴满膏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蹒跚着走上授勋台,走向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她,目光温暖而亲切。
  这位帮助数千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的人民教师,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
  几度哽咽,张桂梅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授予我们29名同志,这份光荣属于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每一名共产党员。”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着眼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生王曈曈兴奋地发现一位新“同桌”——习近平总书记。
  仔细倾听每一名师生的发言,还侧过身看看“同桌”的笔记,习近平总书记参与进热烈的讨论中,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着眼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我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逐步拓展。
  既关心上好课,也关心谁来上课。
  1966年,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一年,习近平13岁。几十年后,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期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中央文件相继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大力实施,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聚焦战略属性,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4年8月16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全职回国任教二十周年的日子。
  5月,姚期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自己这些年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情况。
  很快,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姚期智“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殷切的嘱托,令姚期智感慨:“如果用一句话回顾这二十年,我想说——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跑出“加速度”……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
  “我愿在此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2023年11月15日,旧金山。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出诚挚邀请。
  擘画更大的教育“朋友圈”,我国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国际会议,建设鲁班工坊,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突出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人们发现,记录总书记同北京育英学校学生交流温暖瞬间的照片,出现在总书记身后的书架上。
  那天,总书记察看了学校篮球场、学生农场,叮嘱大家,“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以人为本的鲜明底色。
  促均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
  破顽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
  护公平,各地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拓路径,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
  今日之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8万,每年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1100万名大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改革创新 征途如虹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9年前的南开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大家深情讲述了这个故事:“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强国必先强教。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
  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之江小学种植园里的茄子、番茄、辣椒旁围满劳动的小朋友,五育并举的种子萌芽在孩子们的心田。
  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同学们回信,寄语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多年前,受益于浙江省的对口帮扶,之江小学从半山腰的危房搬到了山脚的楼房。实施迁建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学校培土奠基。之江小学的名称,正是为了铭记浙江的援建之情。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给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之一唐海铃说:“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将来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回到家乡做一名老师,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将健康成长、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建设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校门入口一侧石碑上,16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也是闽江学院长期坚守的办学指导思想。
  2021年3月,“老校长”回到这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闽江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要求学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
  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针对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稳步向纵深挺进,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日渐提升,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
  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难忘3年前的那个春天。
  2021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当严纯华发言建议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补齐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短板”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过了话头。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总书记一番话,说到了严纯华心坎里。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教育“量”的问题向“质”的矛盾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一定能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致第17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贺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致第17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贺电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国体育代表团:
  在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国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尽展风采,取得94枚金牌、76枚银牌、50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实现了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党中央和国务院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在本届残奥会上,你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以昂扬的斗志、不屈的作风和出色的表现标注了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新高度,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你们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残奥精神,挑战极限、追求卓越,自信乐观、开放友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祖国和人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希望你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发扬残疾人体育的光荣传统,再接再厉,勇创佳绩,鼓舞广大残疾人积极康复健身,尽展聪明才智,实现人生梦想;激励全社会自信自强、奋勇向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祖国和人民期待着你们平安凯旋!
      中共中央
      国务院
    2024年9月8日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唱响佤山幸福歌
唱响佤山幸福歌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昆明9月8日电(记者李银 吉哲鹏 严勇)“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60年来,一首欢快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响村村寨寨、大江南北,使云南阿佤山名扬四海、家喻户晓。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是我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集边疆、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为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当地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截至2019年底,该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3年来,各族干部群众将殷殷嘱托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动力,新时代阿佤人民继续唱响幸福歌。
“甜蜜”生活入画来


  从沧源县城出发,车辆驶过几片稻田,一头扎进莽莽青山。峰回路转,约莫个把小时,一片红顶黄墙的佤寨跃然眼前,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就坐落在层层绿树掩映间。
  新开园的班洪乡南滚河蜜蜂科普园里,74岁的班洪村老支书岩翁俯身端详着一个个半米高的“木房子”。这是新引进的智能化蜜蜂饲养蜂箱,连上手机App就能管理蜂群,实时监测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岩翁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之一。他曾带领村民修水沟,建学校,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亲历了班洪村的巨变。如今,岩翁又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每天都闲不住,最近还“触网”电商,与当地主播一起直播“带货”推介家乡黑蜜。
  沧源花期叠错,一年四季蜜源不断。每逢开春,漫山遍野的白色米团花绽放,蜜蜂采这种花,能酿出佤山特有的黑蜜。多年前,岩翁也想带领村民养殖蜜蜂,但当地百姓习惯“无为而治”:有蜜就割,没蜜不喂,蜜蜂经常大量飞逃。
  2021年5月,班洪村迎来一群“蜜蜂侠”,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正式入驻,不仅手把手教村民科学育蜂,还探明了米团花黑蜜的活性成分及功效,大大提升了“沧源黑蜜”的市场认可度。
  “这是我们的‘空中经济’。”接过岩翁担子的班洪村党总支书记杨志良笑着说,“小蜜蜂”不争田、不占地、省劳力,适合山区发展。为此,班洪村砍掉竹笋加工、养鱼等不占优势的项目,集中力量发展蜜蜂产业和生态旅游业。
  “总书记勉励我们建设好美丽家园。我们牢记嘱托,将继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搞好边疆建设,阿佤山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岩翁说。
  近年来,沧源县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培育糖、茶、牛、烟等10个“亿元”产业,各乡村立足自身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乡村经济焕发勃勃生机:在芒卡镇莱片村,7200多亩沃柑长势正旺;在糯良乡班鸽村,山水田园、特色民居成为网红打卡点;在永和口岸,一辆辆满载甘蔗、矿石、蔬果的货车有序通关……一幅幅阿佤山美丽幸福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共绘最美“同心圆”


  在班洪乡政府门口的中心广场,飘扬的国旗下,几张板凳,几杯热茶,十位给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时常和村民们聚在这里,为大家做宣讲,将回信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
  “以前招待客人才有机会吃鸡肉烂饭,把大米跟鸡肉乱炖在一起,为的是每个人都能尝一口肉。”给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之一、班洪乡芒库村老支书俄松说,“现在,我们餐餐不缺肉,佤族鸡肉烂饭制作技艺已经是省级非遗项目,游客必点的名吃。”
  从一碗鸡肉烂饭,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变迁,俄松娓娓道来:“从前我们刀耕火种,住茅草房,走泥巴路,现在村村寨寨通公路,人人有医保,顿顿能吃饱,我们的幸福生活靠什么?靠的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大家的团结奋斗。”
  “总书记,西代勐(佤语:非常好)!共产党,西代勐!”大家连声说道。
  从改造农村危房的“佤山幸福工程”到脱贫攻坚,再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阿佤山各族群众不分你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村民们都是受益者,热烈的共鸣发自肺腑。
  “总书记勉励我们维护好民族团结。这要求我们要更细、更实地做好群众工作,促进大家的交往交流交融。”俄松说。
  近年来,沧源县还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暑假期间,沧源县勐董镇中心完小的足球场上不时响起哨声,U8和U10组的队员正紧张训练,为近期的一场选拔赛作准备。小球员们来自9个不同民族,他们动作敏捷,身板结实,皮肤晒得黝黑。
  “踢后卫的13号是我最好的傣族朋友,33号边卫是佤族好哥们,我们在一个队相互打好配合。”U8组队长兼前锋肖粟青指着场上的伙伴说。
  “足球把孩子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分彼此,敢打敢拼,不仅让他们收获了成长,也让民族团结润物无声。”校长陈世民感慨。
  “吉祥的日子里不分你我,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刻,团结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在不久前落幕的第24届沧源佤族音乐节上,佤族民歌《加林赛》旋律响起,各族游客手挽手,沉醉热舞。“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佤山儿女团结奋进的新面貌。”沧源佤族青年音乐人茶艾南说。
一草一木写忠诚


  顺着219国道,驶过一个个回头弯,穿过一丛丛遮天蔽日的巨龙竹,就到了班老乡班搞村。这里与缅甸隔河相望,边境线上,峰峦叠翠,蝉鸣声此起彼伏。
  列队,举着国旗,带上干粮,顶着烈日行进在巡边路上,这是班搞村东坝卡二级边境联防所巡边队的寻常一幕。
  年近古稀的尼红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之一,他已记不清自己走过多少次巡边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守护好神圣国土。现在除了实地巡查,我们还有立体化防控体系配合。”尼红说。
  在沧源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引领下,班搞村400多户村民轮流值守在国境线上,形成“守边有我,请党放心”的行动自觉,淬炼出新一代守护国土的巡边人。
  一砖一瓦,都是家园;一草一木,皆为中国。如今,在沧源县147.083公里的国境线上,巡边人在山林间穿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串珠成线,共同筑牢边疆安全稳定屏障。
  从空中俯瞰班搞村勐弄自然村,群山环抱下,蓝顶、红顶的特色民居一栋栋掩映在绿树中,各家院子里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站在村口大榕树下的观景平台上远望,青山一览无余,梯田延伸到山脚,这是一片上百亩的辣椒种植园。
  “收完辣椒,我们准备种苞谷,后面再种点西瓜,这边光热条件好,只要人勤快,腰包就不会瘪。”班搞村党总支书记王强说,“发展产业才能致富,日子好了才能留住人,建设好寨子,才能更好守护界碑。”
  观景台附近一栋三层楼房的主人冯永红靠种植橡胶、养猪养牛培养出4个大学生。他笑着道出了寻常生活:“家里有70多亩橡胶树,今年胶价比去年高,这块收入估计有八九万元。在家门口打工,既能增收又不影响守边,干劲儿十足。”
  在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家,他捧出刚采摘的百香果,蜜甜带酸的味道让人赞不绝口。2023年,村里发展百香果产业,赛金第一个站出来种了8亩,“模范带头就是不等不靠、实干苦干,自己种的果子味道更甜!”
  一人一户一村的“寻常”,汇聚成了阿佤山拼搏奋进的时代脉动。
  边疆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守边稳边、富边安边发展新路。截至2023年底,云南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如同宝石一般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
  “总书记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云潮涌;木鼓声声传情意,古老边寨沐春风……”人们敲响木鼓,踏歌起舞,新时代的《阿佤人民幸福歌》在村村寨寨唱响。
 
总量连上台阶 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总量连上台阶 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开栏的话: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9月8日起,新华社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系列报道,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 申铖 邹多为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砥砺前行,扬帆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经济规模连上台阶 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初秋时节,伶仃洋波涛万里,海天一色。深中通道宛若一条巨龙,盘旋在蔚蓝海面之上。这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在今年6月30日正式通车,成为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
  重大工程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读懂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75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连上台阶。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
  75年来,我国发展根基愈发坚实。
  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69541万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服务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75年来,我国经济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2013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
  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今日的中国经济,呈现万千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文章评价说,75年来,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的努力取得成果,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成功迈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今年7月,中国一汽自主研发的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智能工厂下线。70多年前,中国一汽从零起步,三年建成投产,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解放牌卡车用七代车的更迭,印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成就。一汽的自主创新、华丽蜕变,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75年——
  产业结构深刻变化,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实现由需求疲弱向“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转变;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结构优化重塑。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蹄疾步稳。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形成。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这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的75年——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天宫”遨游太空,再到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中国创新实力持续跃升。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比2012年增长2.2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这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75年——
  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连创新高。202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33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76倍,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领先。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巩固扩大,分批次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今天的中国,正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名字听着“土”,村子却很“潮”。走进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黑泥地社区,只见家家户户被绿树鲜花环绕,阳光照耀之下,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阔整洁,彩色民居熠熠生辉。
  从昔日“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贫困村,到如今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今年上半年已实现旅游收入70多万元……黑泥地的蝶变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补齐民生保障短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普遍贫困。经过多年不懈奋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49.7元,这是194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也仅有171元。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2万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年均增长6%。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2013年至2023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13年的16.9辆增加到2023年的49.7辆。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万里山河增添了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亮丽底色。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13.3亿人、3亿人、2.4亿人。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75年披荆斩棘,75年沧桑巨变。回望过去,中国经济创造奇迹、实现跃升;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必将开拓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主要篇目介绍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主要篇目介绍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年5月至2024年7月期间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是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五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七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八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九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上九条,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是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2013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长期以来,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新征程上,全国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2013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是2013年12月至2024年5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2014年5月4日、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两篇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抓好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2014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强调,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是2014年9月至2024年6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2014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是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是2015年11月至2024年6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我们主张互学互鉴,鼓励留学,支持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讲话的要点。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丰富的内容,要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党委要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就是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保证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思想领导,就是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家庭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是2021年3月至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讲话的要点。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强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是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是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讲话的要点。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要引导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提高认识,推动落实好“双减”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今天的少年儿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和未来主力军,要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2024年7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的一部分。指出,决定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我们就是未来”
——习近平主席的关怀激励中非青春“同路人”
“我们就是未来”

——习近平主席的关怀激励中非青春“同路人”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乔继红 韩梁 魏梦佳)“面向未来,我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郑重宣布。
  北京交通大学的肯尼亚留学生阿布里里激动地告诉记者,习近平主席讲话中提出的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让他看到了中非命运与共的美好愿景,也看到了中非青年充满机遇的未来。
  “习近平主席给予年轻人的关心和关爱,对中非携手迈向现代化有重要意义。”阿布里里说,“因为我们就是未来。” 
  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亲切寄语:“我相信,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够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断相传,中非命运共同体就一定会更具生机活力。”
  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近年来,中非合作许多重要举措都着眼青年、培养青年、扶助青年。一封封复信向非洲青年传递着温暖寄语,习近平主席的重视和关怀,激励着青年群体为传承中非友好、携手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对未来充满憧憬


  阿布里里是中非合作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复信赴华学习铁路运营管理知识的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鼓励他们“继续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业发光发热”。阿布里里就是写信的一员。
  2017年建成的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成功典范,是肯尼亚首条现代化铁路,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承建方中国路桥公司还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同开展项目,为肯尼亚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专业人才。一批肯尼亚青年前往中国学习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阿布里里也在其中。
  阿布里里2018年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轨道交通与信号中控专业,本科毕业后回到肯尼亚,在蒙内铁路担任铁路信号工程师。在工作中,他深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一年后再次回到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
  “在中国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与我在蒙内铁路的工作很契合,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阿布里里说,他想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为肯尼亚的经济发展做更大贡献。
  非洲大陆上,更多像蒙内铁路一样的中非合作项目正在为非洲年轻人插上梦想的翅膀。
  阿布里里说,蒙内铁路项目上,70%左右的员工是年轻人。“我们都为能在这样一个改变历史的项目上工作而自豪。”
  在北京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薇姬·万盖奇职业理想是成为土木工程师,为肯尼亚设计更多低碳环保的铁路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的一系列新举措,让她对未来生活越发憧憬:“中国在非洲实施的项目,特别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将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研究非洲问题,探寻非洲方案


  在北京大学读博的乍得留学生托马·东洛纳·阿达瓦告诉记者,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中的“文明互鉴伙伴行动”让他感到振奋。他相信,中非之间继续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两国青年之间增进交流和思想碰撞,将为中非关系长远发展注入力量,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提供支持。
  2021年,阿达瓦等45名北京大学留学生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讲述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体会和感悟。他回忆说:“我们每个人都把在中国目睹的发展奇迹写进了信里。”
  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极大鼓舞了这些年轻人。“习主席鼓励我们走出校门,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并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阿达瓦说。
  此后阿达瓦陆续走访了新疆、甘肃、云南等15个省份,细心观察和学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在多年探索中形成的,这带给非洲国家宝贵的启示。”阿达瓦说,“我们也应该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阿达瓦将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定为“非洲问题、非洲方案”,并已在乍得、布基纳法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家展开了田野调查。“此次北京峰会上,中非双方共同宣示的这些新政策和新举措,将为中非青年的人生带来新机遇。”他说。
创造“人人都参与其中”的未来


  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师雷妤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演讲中提出的中非“文化丝路”计划、“中非人文交流年”等一系列加强人文交流的举措,让她心潮澎湃。
  雷妤曾是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老师。这所孔子学院由福建农林大学与德班理工大学共建。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南非访问时见证了它的成立。2023年,习近平主席复信该学院50名师生,鼓励他们“努力做传承发展两国友好事业的使者,为促进中非友谊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所孔子学院工作的7年间,中方院长吴林深切感受到非洲青年人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国家发展的兴趣日渐浓厚。“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理解中国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和创新拼搏的精神,更加明白中国人尊崇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化理念。”吴林说,“青年已成为中非友谊传承的重要纽带,成为中非互学互鉴的重要载体。”
  报道此次峰会的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记者卢克曼·萨尼感慨道,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带给人面向未来的希望”。
  乌干达《新愿景报》记者布巴莱·阿德里安·布瓦尼卡说,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为中非青年发展赋能,将青年人才的成长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创造一个“人人都参与其中”的未来,推动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同路人才是真朋友。”在元首外交推动下,中非各领域、各层次的青年交流合作正不断深入推进,中非青年将在现代化征程上更加紧密地携手,合力书写更多“真朋友”的新故事。
心相近

 
为非洲现代化培育英才,鲁班工坊在行动
为非洲现代化培育英才,鲁班工坊在行动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赵嫣 刘方强 林晶)“中方愿同非方深入推进‘未来非洲职业教育’计划,共建工程技术学院,建设10个‘鲁班工坊’。”9月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时说。
  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让更多“鲁班工坊”落地非洲,是“人文交流伙伴行动”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到在非洲建设‘鲁班工坊’,这让我们感到很振奋。”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共建方、埃塞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副校长哈夫托姆·加布雷格齐亚贝尔对新华社记者说,“随着鲁班工坊惠及更多国家,将帮助更多非洲年轻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非洲将迎来更多鲁班工坊,这很鼓舞人心!”肯尼亚鲁班工坊共建方之一、马查科斯大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查尔斯·姆瓦尼基说,“以鲁班工坊为代表,丰富的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将在非洲大陆掀起创新热潮。”
  近年来,在元首外交的关心推动下,从东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到西部的尼日利亚,从北部的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到跨亚非两大洲的埃及,已有17家鲁班工坊在15个非洲国家落地扎根、开花结果,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一张闪亮名片。
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从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到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提出的“九项工程”,鲁班工坊都是其中能力建设方面的举措之一。今年5月,在同访华的埃及总统塞西举行会谈时,习近平主席强调“将埃及‘鲁班工坊’打造成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标杆”。
  “共同运营好非洲首个鲁班工坊,帮助吉布提培养更多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9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吉布提总统盖莱时,专门提到了这项人才培养措施。
  “我深感荣幸!”吉布提鲁班工坊校长阿布迪·贾玛获悉这一消息后激动地对记者说,“鲁班工坊取得了这样令人鼓舞的成果,都要归功于中国和吉布提的共同努力。”
  吉布提鲁班工坊2019年揭牌运营。贾玛告诉记者,这家鲁班工坊着眼于服务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等现实需求,开设了铁路工程、铁路管理和运营、运输物流和国际贸易4个专业。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这家鲁班工坊的共建方之一。曾赴吉布提工作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沙耀宗说,鲁班工坊始于服务亚吉铁路和吉布提港口建设的“硬联通”,继而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软联通”和美美与共的“心联通”。“我们要继续精准发力,将工坊打造成‘立足吉布提,辐射东部非洲’的人才培养培训高地。”
  “我在鲁班工坊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技能,我还要把这些知识、技能传播给更多人。”25岁的尼日利亚小伙奥德姆·迈克尔·基托耶告诉记者。他曾在中国留学多年,专业是交通运输,毕业后回到家乡,进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尼日利亚有限公司工作,同时也在尼日利亚鲁班工坊担任培训助理。
  在这家鲁班工坊,学生们可以运用仿真模拟驾驶培训设备学习列车驾驶,运用沙盘模拟调度系统学习行车调度。通过培训,一些即将入职当地城铁部门的新员工迅速提升了职业技能水平。
  22岁的奥齐安博·约瑟夫·阿维诺正在坦桑尼亚鲁班工坊学习汽车工程和机车技术。他说,培训内容非常有实用性,教室和实训场地连在一起,学生们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就可以“无缝对接”到实训车间练习。
  阿维诺说,鲁班工坊的培训让他接触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帮助非洲国家改变落后现状”,“感谢中国用实际行动推动与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的合作”。
就业前景更具竞争力


  今年6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中国重庆举行,61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名技能精英同场竞技。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赫诺克在非洲地区参赛选手中取得最好名次。
  25岁的赫诺克就读于埃塞俄比亚金比理工学院。6月初,赫诺克在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代表埃塞俄比亚赴重庆参赛。出发前,他特意来到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在那里接受了半个多月培训。回到埃塞后,赫诺克还作为助教参与了鲁班工坊暑期课程。“我会在鲁班工坊继续加强练习,希望能再次站上领奖台。”赫诺克说。
  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2021年揭牌运营,设有工业传感器、机电一体化、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四个培养方向,已被非盟确定为面向全非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实训室门口有一面照片墙,挂满了鲁班工坊毕业生的工作照。“这些照片都是各家雇主企业主动寄来,他们对毕业生非常满意。”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中方负责人江绛自豪地说,一些企业继而提出想把员工送来培训。
  江绛说,作为一名建设者、亲历者,得知中非将共建更多鲁班工坊他深感自豪,“这说明鲁班工坊受到非洲共建国家的认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青年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布雷格齐亚贝尔说,埃塞鲁班工坊体现了埃塞与中国科技教育合作不断扩大的趋势,工坊“不仅致力于提升埃塞的工业能力,还成为整个东非地区相关能力建设的中心”。
培养模式更具创新性


  “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信息科技是开启未来的钥匙。”肯尼亚学生杰奎琳·莫卡亚告诉记者。
  过去三年多,莫卡亚在肯尼亚鲁班工坊“云计算与信息安全”专业学习。除了专业课程,她还参加了大量实践活动,并通过了中国华为公司数据通信、安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认证。
  这家肯尼亚鲁班工坊设在紧邻孔扎科技城的马查科斯大学,是非洲大陆唯一提供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网络安全等数字技能培训的鲁班工坊,设有“智慧城市实践区”“数据中心实践区”“云网融合学习区”和“空中课堂授课区”。运营四年多来,肯尼亚鲁班工坊已招收“云计算与信息安全”四年制学士学位学生近60人,为300余人开展了短期技能培训。
  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研发出“盲人眼睛”手机应用程序,为视力残障人士在没有他人帮助、不借助其他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导航。这个应用程序在今年肯尼亚高校创新大赛中斩获“最佳创意奖”。
  查尔斯·姆瓦尼基说,鲁班工坊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学以致用。“学生们走出去,发现需求和问题,展开研讨和实践,最终形成解决方案。”姆瓦尼基已着手为“盲人眼睛”申请专利。
  教师弗拉克林说,鲁班工坊正为当地经济和就业注入创新动力,目前已有学生打算毕业后尝试成立初创科技企业。他相信这些年轻人将成为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的亲历者和建设者,在中非友好的画卷上留下自己的青春印记。
 
乘风而上 向新而行
开启中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乘风而上 向新而行

开启中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记者韩梁 乔继红 宿亮)初秋的北京,风是清爽的,天是辽远的,大地是多彩的。在收获的时节里,在世界的瞩目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结出累累硕果。
  “面向未来,我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发出将中非友好合作进一步提质升级的真诚呼吁,在非洲大陆引发强烈共鸣。
  这是友谊的新篇章:中非友好大家庭时隔6年再聚北京,让友谊的大船穿越岁月的洗礼,承载深厚的历史和崭新的梦想,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
  这是合作的新起点: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越走越宽,让“全球南方”迈向现代化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为促进世界现代化汇聚澎湃动力。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前景:中非与时偕行,发出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强音,增强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力量,展现“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使命担当,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力量。
为中非合作开辟新愿景


  9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会场内高朋满座,气氛热烈。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合抱之手”熠熠生辉,中国国旗和50多面非洲国家国旗以及非洲联盟旗帜组成的旗阵气势恢宏。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为中非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坚定的话语,彰显引领历史进步的勇气与担当,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中非共命运,合作启新程。28亿多中非人民心手相牵,在发展振兴、奔赴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这是登高望远的擘画。经过近70年辛勤耕耘,中非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当前中非发展的关键阶段,双方关系又一次实现新跨越。从新型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水平不断提升,定位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这彰显了中非人民在世界百年变局中风雨同舟、携手同行的坚定意志。
  这是与时俱进的步伐。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4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金字招牌”和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深化“全球南方”合作的一面旗帜。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就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主张,得到非洲领导人广泛认同,形成了中非双方的政治共识,标志着中非对走向现代化的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对掌握自身命运的历史自觉不断增强。
  “在所有非洲人民的记忆里,从未有国家像中国一样,与我们开展如此广泛深入、前景广阔的合作,”刚果共和国外长加科索感叹,非中合作改变了非洲命运,“必将作为国际合作的典范载入史册”。
  这是汇聚合力的平台。60年多来,在泛非主义旗帜引领下,非洲国家沿着独立自主、联合自强和一体化建设的道路阔步前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非合作的整体性,实现地区整合,增强凝聚力,对于非洲大陆的真正崛起至关重要。在习近平主席和非方领导人的共同关心推动下,中非合作论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不仅有助于推动非洲一体化进程,也带动国际社会加大对非关注和投入,为非洲大陆腾飞提供坚实支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贝娅特·特伦克曼说,非洲有句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和挑战,互学互鉴非常重要,“中非合作论坛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尼日利亚总统提努布说,中非合作论坛取得的成功表明,全球发展不是零和博弈。“通过携手合作,我们能够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为现代化梦想注入新动能


  9月4日,习近平主席同坦桑尼亚总统哈桑、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在人民大会堂共同见证签署《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伴着掌声和期待,这条见证中非历史的友谊之路,即将重新焕发活力,加速驶向现代化。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北京峰会,让梦想连接现实,让中非建设现代化的蓝图更加清晰。
  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涵盖文明互鉴、贸易繁荣、产业链合作、互联互通、发展合作、卫生健康、兴农惠民、人文交流、绿色发展、安全共筑等领域,描绘了“全球南方”走向现代化的新画卷,反映了中非人民的共同心声,得到非洲各界人士热烈响应。
  加纳总统阿库福-阿多认为“十大伙伴行动”有关建议“极富前瞻性”,加方愿同中方积极落实;刚果(布)总统萨苏说,“十大伙伴行动”把非中团结合作提升至新高度;索马里总统马哈茂德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携手推进非中现代化重大举措,认为其“契合非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和发展的共同期盼”。
  北京峰会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还举行主题分别为治国理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平安全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4场高级别会议,发出中非共谋发展的时代强音。
  博茨瓦纳总统马西西说:“相信此次论坛峰会描绘的愿景必将实现。”
  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6日在第八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上呼吁非中企业加强技术合作。谁是更好的能源领域合作伙伴?谁能提供先进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他告诉非洲企业家:“那就是你们的中国同行!”
  9月6日下午,乌干达农业、牧业与渔业部长弗兰克·托姆韦巴泽与中国学子进行了一场关于“理解乌干达的农业与乡村发展转型”的分享交流。他说,“中非之间的农业合作为乌干达提供了大量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这对于乌干达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习近平主席说:“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以北京峰会为新起点,中非合作向新而行,将在促进非洲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产供链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促进青年发展、提升民生福祉等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也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共同发展带来新希望。
为“全球南方”探索新未来


  “中非伙伴关系是全球南南合作的主要支柱,中非共同努力将为非洲大陆创造发展新动能。”峰会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积极评价中非伙伴关系对“全球南方”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离不开思想和理念的指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治国理政交流,是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一项重要主题,也为“全球南方”携手迈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智慧启迪。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宣布,中方愿同非方打造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依托非洲领导力学院培养治国理政人才,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深化双方治党治国经验交流。一系列务实举措,得到与会嘉宾和非洲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坦桑尼亚总统哈桑说,坦桑尼亚革命党对中国共产党怀有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坦方愿用好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同中方深化党建培训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断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塞内加尔总统法耶表示,塞方愿学习借鉴中方治党治国成功经验,推进农业、工业、数字化、职业培训、青年等领域合作。
  不少来华参加北京峰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借此机会前往中国各地参观访问,“沉浸式”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前往深圳参观,对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赞不绝口。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访问湖南村庄,考察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在中国的发展奇迹中,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看到自己的未来,获得追梦的信心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也为广大非洲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新启迪。
  南非非国大青年联盟总书记恩古莱德说,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提供了共同发展的“机遇之窗”,中国和非洲有过相似的历史遭遇,如今通过独立自主的发展取得成功,“现在该轮到非洲行动了”。
  利比里亚团结党全国主席卢瑟·塔尔佩说,回国后将召开党内会议,结合中国之行的观察和收获,研究如何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环境中”。
  这是非洲大陆新的觉醒,也是“全球南方”共同的课题: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探索出独立自主、符合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50国学者,鼓励他们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从中非智库论坛到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再到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双方正在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合作的研究探索,为“全球南方”的联合自强、发展壮大,为推动国际力量对比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注入持久力量。
  峰会期间,中非继续发出捍卫发展中国家正当利益、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的呼声,携手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承诺共同践行和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彰显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坚定信心,点亮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南方时刻”。
  “我相信,只要28亿多中非人民同心同向,就一定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创辉煌,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坚定有力的话语,为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凝聚起中非人民团结合作的磅礴力量。
  乘风而上,向新而行。怀着共同的梦想,中非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并肩,阔步前行,必将绘就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画卷,共同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敕勒川上竞风流
看呼和浩特如何快速奔跑
敕勒川上竞风流

看呼和浩特如何快速奔跑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坐落在敕勒川上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从经济增速半年报看,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回看2023年,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当地10年来最好水平。
  6.2%和10%为呼和浩特标注出“风华正茂”的时代注解,而数字背后,展现着北疆首府“事竞一流”的奋进追求。
“六大产业集群”绘出新质未来


  走进和林格尔新区的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载满智算服务器的一排排黑色机柜发出“嗡嗡”作业声,指示灯不时闪烁。该中心智能算力规模高达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等领域所需算力的巨大缺口。
  随着以绿色算力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现代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呼和浩特持续放大区位及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六大产业已经成为驱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总产值达2430亿元。
  当前,呼和浩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全面释放。和林格尔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学军介绍,位于国家“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内蒙古枢纽节点的呼和浩特,全力建设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这一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绿色算力产业迎来大发展。截至今年7月,和林格尔新区算力总规模达到2.4万P,其中智能算力2.18万P,占比91%。和林格尔新区已引进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诚迈科技数字产业基地等算法孵化、人工智能、数据应用项目近100个,利用强大智算能力,发力人工智能。
  以奶业为代表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正在迈上全新台阶。呼和浩特有“中国乳都”之称,牛奶生产效率之高以秒计算。“每秒生产11包牛奶,每小时生产4万包牛奶,是全球灌装速度最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生产线……”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讲解员关于伊利牛奶生产线的介绍令游客惊叹。
  “目前,呼和浩特已建成规模化奶牛牧场143个,奶产量突破200万吨,生鲜乳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吕莉华说,当地不仅培育出伊利、蒙牛两大千亿级乳品加工企业,更汇聚了193家规模以上乳制品相关企业,去年乳业全产业链营收达2560亿元。
  远景智能制造产业园、鑫环10万吨颗粒硅等项目建成投产,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龙头带动效应明显;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苗、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技术和产品不断提档升级;中电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带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走出示范引领新路子;久泰乙二醇、旭阳焦化等项目达产达效,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实现多链融合发展……
  今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186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我们拉长板,补短板,聚力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呼和浩特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伊德尔说,目前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90%,为呼和浩特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当前,呼和浩特正以六大产业集群为基础,铆足力气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在科技投入、平台建设、产业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进行突破。”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呼和浩特一定沿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走下去,全面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森林绿野营造诗意栖居


  漫步森林小道,细嗅清新空气。节假日,市民马晓经常和家人前往雅玛图森林公园徒步游玩。和马晓一样,这里成了不少呼和浩特市民消暑的好去处。有“天然氧吧”之称的雅玛图森林公园位于新城区,占地约5万亩。这里曾经气候干燥,风沙频繁,生态环境脆弱。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经植树种绿,这片土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走进雅玛图森林公园,遍地林木郁郁葱葱,如置身于美丽的生态画卷中。
  近年来,呼和浩特瞄准绿色、低碳,创新思维、路径,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奏响新时代首府绿色发展进行曲。
  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郝利忠介绍,立足生态保护修复,呼和浩特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重点打造了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敕勒川草原、哈拉沁生态公园、吉沙公园等多处重要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日益变好,动物会用脚投票。走进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几头新出生的麋鹿幼崽或是嬉戏,或是打盹,吸引游客拍照。“4月以来,陆续有12头小麋鹿出生。生活在这里的麋鹿已连续3年顺利产下小麋鹿,种群数量持续攀升。”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白石头沟管理站资源保护股股长马海波介绍,“这里野放了27头麋鹿。经过3年保护,它们已非常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种群总数已经增至51头。”
  截至今年5月,呼和浩特森林面积达4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78%,草地面积达831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7.41%,湿地面积达57万亩。当地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
  在呼和浩特市区,街头巷尾不时可看到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近年来,当地全面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全市公园游园绿地面积4261公顷,公园游园总数1009个,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达86.1%,“千园千面”的公园游园美景有效提升了城市颜值和市民的获得感。
  “环城水系东河、扎达盖河、乌里沙河、大黑河、小黑河,是我市重点生态景观带。”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副主任云北春介绍,自2020年以来,呼和浩特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整改和治理方案,使环城水系的水质得到大幅提升。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青”色之城名副其实,市民诗一般地栖居在绿园里。
文旅相融升腾城市“烟火气”


  这个夏天,全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位于阴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却清凉宜人。在赛罕区大黑河郊野公园,成片紫色马鞭草盛开正浓,浓烈的紫色让游客仿佛置身普罗旺斯花海。在大黑河北岸,主题各异、活动新颖的露营营地依次排列,星空、露营、烧烤、烟花秀成了这个夏天的“标配”。
  近年来,呼和浩特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效提升城市文化能级,提高首府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让广大市民游客感受草原都市的无限魅力。
  大黑河露营地只是一个缩影,呼和浩特着力打造高品质露营品牌,通过对营地客群的精准定位,规划出各具特色的商业发展模式。依托大青山、大黑河等生态资源,呼和浩特已建成32家高品质露营营地,构建亮丽都市露营生活圈,不断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新业态。
  清水河县境内,黄河在这里与明代古长城相会,“长城黄河握手地,自然古韵清水河”。2023年,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举办了第四届超级马拉松赛事、“飞越黄河 悦享金秋”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45.3万人次。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呼和浩特将民俗、非遗融入旅游,打造文化集市、民俗餐厅、乡村创客基地等文化民宿的配套产品,举办非遗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疆非遗展、呼包非遗集市等活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走进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塞上老街,古建筑、非遗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应接不暇,市民游客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塞上老街位于玉泉区,是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四街八巷二十四院”的核心区域。街区内88处不可移动文物、37个非遗项目和16家老字号,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千秋昭君塞上情”沉浸式演出、街景剧《万里茶道万里情》、音乐美食季等新内容、新玩法、新体验不断上演。“塞上老街积极引入新兴业态,发展首店经济、夜经济,致力于打造全新景区游玩空间和氛围。”玉泉区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睿说。
  随着多样化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旅游+演艺”已成为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今年5月至8月,张杰、张信哲、薛之谦、邓紫棋、凤凰传奇演唱会相继举办,期间全市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8亿元,丰富的演出活动让呼和浩特文旅消费市场再一次交出亮眼成绩单。
  为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呼和浩特从实处入手,打造暖心服务,擦亮城市名片。演唱会期间,当地通过采取增设公交运营线路、延长运营时间、新增环保公厕等一系列举措让游客感到宾至如归,也进一步将“流量”变“留量”。
  近年来,呼和浩特围绕“宜游”城市建设持续发力,成绩亮眼。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G+智慧旅游”试点,蒙牛工业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武川草原之门成功创建4A级景区……202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058.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6%、390.6%,呼和浩特获评全国旅游集团优选投资十强城市、中国康养旅游城市。
民生温度托起群众幸福


  呼和浩特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积极采取惠及民生、温暖人心的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务实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午12点,新城区团结小区社区长者餐厅内座无虚席。过油肉、鱼香肉丝、蚝油杏鲍菇……各式热气腾腾的菜品在窗口整齐摆放,供老年人选用。“我们两个人来吃饭花了16块,价格实惠,很合胃口。”今年66岁的张女士说,社区长者餐厅干净卫生,食材吃着也放心。
  团结小区社区长者餐厅响应政府号召推出“388长者套餐”,即对呼和浩特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早餐3元、午餐8元、晚餐8元的超值优惠套餐,并且菜品四季更新。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养老科副科长李重阳介绍,目前,全市建成社区为老餐厅134家,覆盖约1/3的社区,根据发展规划,今年将再建292处老年人助餐点,覆盖全市90%以上的社区,大幅度提升老年人就餐便利度。
  呼和浩特还不断在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建成34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实现了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区级养老服务站及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安居宜居是千家万户的共同心愿。傍晚时分,在新城区八一小区,三三两两的居民在干净整洁的小区内散步,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
  八一小区建成较早,庭院、单元、地下室供热管道老化严重。为保障居民温暖过冬,今年6月,新城区投资4000余万元,在八一小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温暖工程、供水设施改造,增设了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兵之家、长者餐厅、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对健身场地进行了改造提升,打造了“双拥主题公园”。
  2023年,呼和浩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9个,实施棚户区改造7个,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39公里,在全国80个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考核中位列第10位。
  呼和浩特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农村“七配套”建设成果,新城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林格尔县创建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清水河县创建成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就业是民生基石。近年来,呼和浩特持续做好稳就业工作,坚持分类帮扶、精准施策,助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截至2023年底,呼和浩特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30场,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占内蒙古自治区的31.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6万人。呼和浩特用一系列真抓实干的举措,助力群众端好就业“饭碗”,托起稳稳的幸福。
严管厚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优化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多措并举引导干部把心思真正用到发展上,着力从操作层面系统解决干部不愿为、不善为、不敢为等问题,努力形成“以实干论英雄”的干部选用新局面。
  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综合运用干部群众“背靠背”测评、“面对面”推荐、市级领导评价、重点工作排名、深入考察核实等方式,评定“实干担当型”干部75名,其中已有36名“实干担当型”干部被提拔使用,旗帜鲜明褒扬担当者、鞭策躺平者。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翠芹说:“通过常态化的评选工作,现在全市上下见贤思齐、竞相担当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与此同时,身边不少的“能下”案例表明,“干不好就下”见人见事地落实兑现,让无为者失位正在倒逼干部进一步担当作为。王翠芹介绍,2023年以来,全市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处级干部55名;对专项考核评定的9名“躺平闲谈型”干部,全部做出“下”的调整;对在重大任务中凝聚力、战斗力、担当力差的3个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全部进行调整,对年度考核“一般”等次的6个部门领导班子正职调整、班子优化,起到调整一个、警醒一片的示范作用。
  “能下”与“问责”工作中,对各级干部在闯和试中出现的瑕疵和失误,当地组织部门应容尽容,呼和浩特为干部澄清正名、重新起用表现突出干部,有效保护了干部。“某旗县领导曾经因为工作失误被免职,组织通过跟踪了解掌握干部表现,经慎重考察后认为其仍然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重新将其提拔到重要岗位上。”王翠芹告诉记者,这样的用人做法,在干部队伍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家干事积极性更高了。
  呼和浩特不断加大关心关爱干部力度,让能干者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干事创业。针对部分年轻干部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当地建立“AB岗”分工机制,新任职年轻处级干部进入班子后,由党委(党组)确定一名经验丰富的班子成员作为新任职干部的帮带干部,做到处理难事有人帮、处理大事不出事。“目前,已在9个旗县区、54个部门为102名年轻干部明确帮带责任人,帮助新任职年轻干部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王翠芹说。
  近期,全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当地各个旗县区依次举行,呼和浩特又掀起一场各级干部大抓发展的热潮。
    (本报记者刘伟 王靖 王雪冰)
 
何立峰出席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指出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为外商投资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何立峰出席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指出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为外商投资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厦门9月8日电(记者庞梦霞)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8日在厦门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何立峰指出,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关心指导下,投洽会作为以双向投资促进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提升。投洽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生动写照。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何立峰指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全面创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外资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希望外资企业当好参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深化中国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推动者、向世界宣介真实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促进者,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寻找更多商机、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7日,何立峰会见了前来参会的阿联酋联邦最高委员会成员、哈伊马角酋长萨欧德,柬埔寨副首相兼发展理事会第一副主席孙占托,以及跨国公司、商协会代表。
 
二〇二四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在厦门发布
二〇二四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在厦门发布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厦门9月8日电(记者颜之宏 陈炜伟)一地营商环境的优劣与其投资吸引度直接相关,这也使营商环境成为各地近年来创新实践的重点关注领域。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8日在第24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营商环境论坛上发布,为各地提升营商环境提供了借鉴。
  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朱建武发布了这些创新实践案例。据朱建武介绍,温州市创新实施“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在“向谁供地”上坚持3个条件,在“能否拿地”上设定6个标准,在“优先排序”上比拼5类指标,让企业“无感得地”,投资无忧;长沙市构建知识产权“1+N”全链条保护体系和行政司法“三合一”保护机制,创新建立“预防+监测+打击”三位一体数字化保护体系和“全流程存证+司法验证”新模式,多维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厦门市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推进口岸数据互联共享,整合口岸业务功能,优化口岸监管作业流程,创新新业态通关模式,实现船舶登临检查可视化管理、查验免预约、货物跨监管场所跨关区转关自由流通。
  此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家庄市、上海浦东新区、宜昌市、佛山市、重庆沙坪坝区和兰州市的相关创新案例也获入选。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相关协会商会、经营主体代表以及专家学者,聚焦经营主体最为关切的痛点、难点,以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为目标,最终遴选出了此次发布的创新实践案例。
 
▲9月8日,客商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
我国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
我国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谢希瑶)记者8日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
  在生物技术领域,自通知印发之日起,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所有经过注册上市和批准生产的产品,可在全国范围使用。拟进行试点的外商投资企业应遵守我国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符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药品临床试验(含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药品注册上市、药品生产、伦理审查等规定要求,并履行相关管理程序。
  在独资医院领域,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具体条件、要求和程序等将另行通知。
 
报告显示:
中国开放合作吸引力正不断增强 双向投资实现新发展
报告显示:

中国开放合作吸引力正不断增强 双向投资实现新发展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厦门9月8日电(记者庞梦霞)8日,在福建厦门举行的2024国际投资论坛发布了《中国双向投资报告2024》。报告显示,中国开放合作吸引力正不断增强,双向投资实现新发展,促进与世界互利共赢。
  报告采取“1+4”结构,分为主报告与地区篇、开放平台篇、协会篇、产业篇共四个篇目11个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全球FDI(外国直接投资)拥有可持续投资、数字化转型、新兴市场、区域合作、韧性与创新五个机遇,看好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数字经济、医疗保健与生物技术等产业。
  报告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全球跨境投资下滑的不利影响,中国坚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坚持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对外直接投资居全球第三位,双向投资量稳质升、亮点突出。
  报告还提到,吸引外资方面,中国正推出更大力度的吸引外资政策,开放合作吸引力不断增强。202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约1633亿元美元,为历史第三高;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对外投资政策正逐步健全完善,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1478.5亿美元,对外投资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罗雨泽说,中国双向投资促进与世界互利共赢。在华外资企业享受中国市场机遇和发展红利,实现了自身的盈利增长。中国双向投资不仅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增长新动力,同时提升了东道国的发展能力。
  报告由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共同编制。
  2024国际投资论坛是第24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同期举办的配套活动。本届投洽会8日在福建厦门开幕,以“投资链接世界”为年度主题,展览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共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参会参展。
 
金融活水如何更好浇灌科创企业
来自外滩金融峰会的声音
金融活水如何更好浇灌科创企业

来自外滩金融峰会的声音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上海9月8日电(记者任军 桑彤)科技崛起,必须要利用好金融力量。如何构建既能促进科技创新又能保障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成为9月5日至7日在沪举行的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热议的话题。
  科技金融是通过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抵押、担保等金融方式和服务,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模式。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金融支持。
  “我国的科技金融发展非常迅速。”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金融业的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成为新势力。总体来看,金融对创新的支持正在向创新的前端延伸。”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居首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由于科技企业具有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需要建立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发展。“金融行业的不同业态要主动融入到科创生态的逻辑、机理里面,这样才能提供更专业、更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国泰君安证券总裁李俊杰表示。
  股权投资在科创企业成长的早期,特别是“从0到1”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决定》也明确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基金要保持良好运行,必须要把‘募投管退’的全链条做好,特别是前面的‘募’和后面的‘退’,这就需要有长期资金、耐心资本,同时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发展并购市场,确保退出渠道的通畅。”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陈文辉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首任理事长屠光绍认为,在科技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耐心资本与资本市场功能的协同发展,投资与融资的协调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2340亿元,同比增长38%。
  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敢贷”“愿贷”的政策激励和引导。今年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了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其中1000亿元额度专门用于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贷款。5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在提升科技金融质效方面,提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张为忠表示,商业银行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做科技金融,必须重新定位。“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非常重要。在创新链方面,银行要帮助企业把专利、知识产权变成真正的经营资产;在产业链方面,银行不仅要对单一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要加强对企业上下游的链条式服务。”
  尹艳林建议,要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手段提升对科技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商业银行和创投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实现投贷联动;鼓励设立专营机构,如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等。
 
我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
我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陈炜伟)国家发展改革委8日发布消息,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9月8日全文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同时废止。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发布实施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也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和推动全球开放合作的担当。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各地区,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好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确保新开放措施及时落地。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同时,坚持统筹开放和安全,扎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风口之上,生物制造怎样驰骋新赛道?
风口之上,生物制造怎样驰骋新赛道?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张辛欣)玉米可以“变身”服装;秸秆能够制作塑料替代制品;从生物基材料到生物能源,从医药原料到工业酶……当前,生物制造正在多领域加快渗透。
  赛迪研究院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快速增长,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集聚区。
  生物制造产业蕴藏哪些新机遇?风口之上,怎样驰骋新赛道?记者就此进行调研。
生物制造领域新技术开拓广阔市场空间


  玉米也能做衣服?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秋季)上,玉米纤维面料一经展出,引发很多关注。
  通过玉米纤维提取等工序得到的玉米纤维面料,不仅具备可降解功能,也更加抑菌、亲肤。而这只是生物制造的应用场景之一。
  生物制造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技术,通过生物过程来合成或加工产品,与传统的化学或物理制造方法相比,具有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
  记者随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创新踊跃,一项项新技术正成为新动能“孵化器”,孕育着产业发展新空间。
  走进安徽丰原集团展厅,餐具、聚乳酸环保墙板、汽车内饰等生物基材料的应用映入眼帘。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打通“秸秆—制糖—聚乳酸—产品应用”全技术链条,正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在安徽华恒生物公司,企业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企业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L-丙氨酸,这一过程比化学工艺降低制造成本50%以上。
  在医药领域,通过生物制造可以合成复杂的生物活性分子,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在材料领域,生物制造不仅可以制成布料、生物塑料,还能制作医用植入材料;在能源领域,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可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生物制造不断在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展现活力。
  来自赛迪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约1万亿元。
  “新技术正将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说,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生物制造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地加紧生物制造产业布局


  生物制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我国明确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记者调研发现,多地研究出台生物制造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文件,加快产业布局。
  合肥发布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力争到2026年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河北出台17条措施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上海提出到2025年,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实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转化……从资金扶持、资源聚集到政策助力,各地想方设法优化产业环境。
  与此同时,创新中心、产业方阵等加速建立,推动产业链各方联动。
  7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组建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在深圳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主任刘陈立表示,将聚焦生物制造小试、中试放大阶段,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联合行业内8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生物制造产业方阵,促进生物制造领域供需对接、资金融通、技术革新、应用落地。
  “生物制造是典型的高技术制造业,离不开各方支持和业界合作。”陈国强说,各地加快布局建设,将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这一领域聚集,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进步。
补短板锻长板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仍有较大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提升空间。与此同时,生物制造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菌种数量有待提升、部分产品产业链尚不完善等。
  专家表示,要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加强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菌种被视为生物发酵产业的“芯片”,酶的应用是工业生物催化的核心,这些关键环节的自主研发能力都需进一步提升。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向华认为,要建立研发创新的引导机制,让研究更精准面向重大应用需求,特别是要重视基因编辑与检测、基因组合成等技术研究,筑牢产业基础。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生物制造创新周期较长,专家建议,建立健全从基础研发、成果转化到应用落地的支持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共同搭建研发、转化、孵化平台,做好实验室研究与中试验证的衔接,提高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效率。
  构建产业生态系统。陈国强认为,当前,行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要推动医药、材料等领域与生物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让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间各展所长,同时加快标准的制定和科学管理,推动产业进步。
 
我国首次进口非洲羊肉产品
我国首次进口非洲羊肉产品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长沙9月8日电(记者张玉洁 陈振海)一批产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冷冻羊肉8日运抵湖南红星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这批货物共50件、900余公斤。这是去年马达加斯加羊肉获得输华准入后的首批进口产品,也是我国首次从非洲进口羊肉产品,标志着非洲肉类产品输华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
  据了解,此次进口的羊肉从马达加斯加空运至广州白云机场后,由汽车运输至湖南红星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全程约36小时。后续计划经水运由城陵矶口岸进口。
  进口商长沙老农民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马达加斯加的羊肉将进入湖南省内外多家餐饮、商超等平台销售,给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肉类选择。
  长沙海关食安处处长黄才新介绍,羊肉的加工生产商中马牧业(马达加斯加)有限公司,为湖南企业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投资建设,该公司也是湖南对非出口杂交稻种的主要企业之一。从杂交稻种出口到羊肉进口,实现了湘非优质产品的“双向奔赴”。
  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定安告诉记者,马达加斯加的羊肉肉质鲜美,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品质和价格双重优势。目前,中马牧业(马达加斯加)有限公司已在当地初步建立了活羊育肥、屠宰加工、出口的全产业链,预计3至5年内可实现每年对华出口羊肉2万吨。
  在去年的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我国与马达加斯加签署协议,准许马达加斯加羊肉输华。长沙海关组建专项工作组,多次远程视频连线马达加斯加羊肉加工企业,指导改进质量与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办理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申请。今年9月初,中马牧业(马达加斯加)有限公司完成对华注册,获得输华资质。
  在海关总署指导下,长沙海关还先后参与完成24项非洲输华食品准入评估任务,其中肯尼亚野生水产品、坦桑尼亚野生水产品和几内亚比绍腰果已实现准入,卢旺达干辣椒、肯尼亚鳀鱼干、马达加斯加羊肉相继在湖南实现全国首次进口。
 
商务部回应荷兰扩大光刻机出口管制范围
商务部回应荷兰扩大光刻机出口管制范围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针对荷兰近日宣布将扩大光刻机出口管制范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8日回应称,中方注意到相关情况。近来,中荷双方就半导体出口管制问题开展了多层级、多频次的沟通磋商。荷方在2023年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光刻机的管制范围,中方对此表示不满。
  这位发言人表示,近年来,美国为维护自身全球霸权,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胁迫个别国家加严半导体及设备出口管制措施,严重威胁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严重损害相关国家和企业正当权益,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这位发言人说,荷方应从维护国际经贸规则及中荷经贸合作大局出发,尊重市场原则和契约精神,避免有关措施阻碍两国半导体行业正常合作和发展,不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切实维护中荷企业和双方共同利益,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塔河之水“网上来”
粤疆协作推动塔里木河流域智慧化治理
塔河之水“网上来”

粤疆协作推动塔里木河流域智慧化治理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由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和田河、开都—孔雀河四条源流汇聚而成的我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流经新疆阿克苏、库车、轮台、尉犁等地,蜿蜒2000多公里,最后注入台特玛湖,流域总面积达到102万平方公里。
  塔里木河是新疆天山以南广大地区生产生活、农业灌溉、生态保持用水的主要来源。历史上,受气候、地理条件影响,塔里木河的河道、水量很不稳定,如同其维吾尔语名字“无缰的野马”。高效治理这匹“野马”,对于新疆保持生态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一批来自广东的科研人员,在塔里木河流域踏勘调研、追水找水,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数字视网膜技术等研究成果,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来水预测、生态用水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粤疆科技合作,正推动塔里木河流域治理迈向智慧化、精细化。
来水预测更准确


  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所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驱车3个小时,穿过天山南麓的无人戈壁,到达位于开都河上的察汗乌苏水电站。两年前,鹏城实验室云脑使能研究所所长张伟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水电站在开都河流量预测方面的探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鹏城实验室位于广东深圳,是中央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察汗乌苏水电站承担着水力发电、蓄洪泄洪、生态补水等多重功能。当上游有水来时,如果放掉的水多了,用于发电的水自然就少了;如果留下的水多了,由于发电机组容量固定,也没法多发电,反而浪费了。
  “如果提前知道有多少水会来,我们就可以测算出需要把水位保持在多少米,能够有效平衡发电、防洪等多方面的需求。”水电站负责人说。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来水流量,察汗乌苏水电站近年来开展了大量预测方面的工作,在已有气象预报数据基础上,研究人员克服不少困难,基于多种计算模型以及大量的数据开展来水预测,10日内的预测准确度接近80%。
  “以当地的实际条件来看,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水平了。”张伟说。
  然而,由于开都河上游地处天山深处,自然环境恶劣,气象站点稀疏,数据不足,加上来水受降雨和融雪多重因素影响,导致预测的准确度难以进一步提高。
  如何破解?鹏城实验室与水电站研究人员充分交流讨论,很快得出结论:要想提高准确度,必须从数据和算法两个方面着手优化。
  据张伟介绍,在数据方面,依托鹏城实验室以“中国算力网”为基础构建的全球遥感智能数据分析与应用系统,研究人员获得了开都河流域近10年冰雪覆盖以及融雪状况的卫星遥感数据。
  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鹏城实验室与水电站研究人员共同对预测模型进行了调整,不仅加入了融雪和降雨的双重影响因子,还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了不同因子的影响权重。
  据测算,经过优化,开都河10日内来水预测的准确度能够提高到85%以上。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收集开都河流域近30年的数据,预计准确度有望提升到90%左右。
生态补水更科学


  今年8月,塔里木河汛期来临,针对胡杨林的引洪补水工作如期开展,流域沿岸数百万亩胡杨林又一次“喝”上了生态水。
  沿着和田河上游支流喀拉喀什河顺流而下,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喀瓦克乡的沙漠边缘,2019年修建的一条引水渠把喀拉喀什河的水引入附近的村庄、林地,在这条引水渠沿线,每三四公里就有一个生态闸,专门用于给周边胡杨林“解渴”。
  喀拉喀什河下游管理站站长艾尔肯·司马义告诉记者,最近一次补水在今年8月上旬刚刚完成。有了这样的引水渠以及延伸到胡杨林深处的支渠,现在生态补水基本上可以得到保证,这片胡杨林以及红柳、甘草、芦苇都越长越好了。
  塔里木河流域内分布着近1700万亩天然胡杨林,是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从2000年起,新疆已连续25年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2016年起又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保护区引洪补水工作。
  来自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塔里木河流域来水量高于近10年平均来水量,为改善四条源流以及干流沿线的生态环境,今年计划引洪补水5.1亿立方米。
  补水完成后,胡杨林的生长状态成为管理部门亟待评估的问题。“看上去确实越长越好了,但具体怎么个好法?成林和幼林的生长状况如何?有没有把宝贵的水资源花在‘刀刃上’?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新技术。”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和田管理局水调信息科负责人肉孜买买提·吐送尼牙孜说。
  对此,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鹏城实验室协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从2022年起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输水效益评估工作,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区分了成林和幼林的不同状况,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修正了由于卫星遥感采集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连续导致的分辨率和误差问题,从多个方面量化了生态补水的效果。
  以2022年为例,生态补水让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高覆盖面积占比由36.2%增加到了62.9%,净初级生产力增加了26.74%,极高等级叶面积指数面积占比由1.48%增加到4.27%。持续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引洪补水淹灌面积约272万亩,胡杨林补水区植被覆盖度增加4.3%。
  “掌握了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更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塔里木河的水资源、避免浪费。”肉孜买买提·吐送尼牙孜说。
水利调度更智能


  在和田河流域重要的控制性拦河枢纽——喀拉喀什河渠首,每到汛期,巴拉提·尼亚孜就要开始三班倒的工作节奏。对于已经在水利一线工作32年的他来说,近年来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让水利管理工作变得便利高效了。
  “过去,一个基层站的管理,通常是两三个人,骑着摩托车,凭眼睛看、凭经验估算,掌握、上报、处置上下游几十公里的水情。”巴拉提·尼亚孜说。
  近年来,塔里木河流域已经建立起一体化的“现地站—源干流局—塔管局”视频调度体系,952个视频采集点实现了25处主要分水枢纽和5座水库的运行情况实时采集。通过安装在渠首与河道上的36路摄像头,巴拉提·尼亚孜能够随时掌握水情,上报情况的时间间隔从过去的早晚各一次缩短到现在的6分钟一次。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信息中心主任程勇说,虽然视频采集系统对于水利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海量视频内容面临着“存不下”“用不好”的问题。
  对此,鹏城实验室在叶尔羌河流域提孜那甫河汗克尔渠首引入数字视网膜技术,实现传统摄像头的技术架构革新,使摄像头像人类的视觉系统一样,能够自动识别、筛选不同的目标物,更加智能地开展水利管理。
  在收到汗克尔渠首采集的河道漂浮物的视频数据后,鹏城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王天课把这些数据导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经过两到三周时间的训练,系统具备了自动识别各种形态漂浮物的能力,准确度达到80%左右,随着技术正式落地应用、数据量增加,准确度将进一步提高。
  自2022年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聘请鹏城实验室担任塔里木河流域智慧水利建设的总体技术顾问单位以来,双方陆续以“中国算力网”、算力大科学装置“鹏城云脑”、人工智能大模型“鹏城·脑海”、数字视网膜等前沿技术为基础,开展塔里木河流域智慧化治理合作,并协同新疆本地科研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课题研究,为提高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一体化调配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
  “下一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还将与鹏城实验室在洪水跑水漫溢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在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继续利用前沿科技的力量助力塔河安澜、滋养南疆大地。”程勇说。 (本报记者陈宇轩 关俏俏)
 
浙江萧山:产业社区里的“双向奔赴”
浙江萧山:产业社区里的“双向奔赴”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一桩看似普通的小事,却让郁国平深切体会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产业社区“有感服务”的温度。
  长期以来,他所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门口有一段道路交通实线,车辆进出厂区都得去前面绕很长一段路,费时费事。
  7月下旬,企业所在的新街街道新辰产业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对接执法部门。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后充分考虑通行环境,将门口的实线改成了虚线。“这一下方便了企业几百号人的出行。”看到社区上门帮助解决“挠头事”,企业负责人郁国平笑着说。
  这是萧山区产业社区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缩影。新辰产业社区积极打响“有事找社区”服务品牌,主动上门收集企业和职工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意见、诉求,做好“有感服务”和“无感管理”。
  萧山区创新探索党建引领产业社区治理新模式,在中国视谷产业社区、膜力产业社区、新辰产业社区等10个试点,以产业链“一类事”为抓手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造“15分钟+24小时”两个综合服务圈和一张社区生活服务网。
  在社区为企业员工提供增值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有效增强了产业社区的活力与凝聚力。部分产业社区员工及家属还自发提供公益理发、健康义诊、健身培训等服务。
  在萧山,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产业社区基层治理格局已逐渐形成。“接下来,萧山将以党建破题,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萧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马剑)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诸多精品文物首次亮相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诸多精品文物首次亮相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西安9月8日电(记者蔡馨逸 张思洁)今年是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9月8日,“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通过230件(组)文物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秦始皇陵的面貌、内涵和价值。
  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叶晔介绍,展览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分为秦始皇帝等八个单元,展示了秦始皇陵的总体布局、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及出土文物等,以及这些遗址和文物所反映出来的秦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社会生产、娱乐生活、精神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外城东门遗址、陵寝建筑遗址、飤官遗址以及陵西一号陪葬墓出土文物,都是首次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叶晔说。
  秦始皇陵园为了解秦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思想提供了重要物证。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揭开了秦始皇陵系统考古工作的新篇章。经过50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了解了秦始皇陵园的形制、结构与布局,基本摸清了秦始皇陵区的遗存分布。
 
风雨同舟 众志成城
海南迎战超强台风“摩羯”扫描
风雨同舟 众志成城

海南迎战超强台风“摩羯”扫描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海口9月8日电(记者赵叶苹 严钰景 罗江)今年第11号超强台风“摩羯”6日14时20分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摩羯”给海南省造成严重灾害,水、电、气、路、通信等部分中断,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在海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下,全省正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立足最不利情况做足准备


  记者6日下午在文昌市铺前镇铺龙村委会下僚洋村看到,40多名村民被安置在村里的三层防洪楼里。10年前,超强台风“威马逊”来袭时,这里是文昌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
  “安置点提前储备了简易折叠床、方便食品、发电机、应急灯、救生衣等应急物品。抢险队伍都在镇里待命,大家都比较安心。”该村党支部书记叶保劝说。
  9月1日,台风“摩羯”尚处于热带低压时,海南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会议提早研判,立足最不利情况提级动员部署。
  9月3日,台风“摩羯”进入南海,当晚海南省召开防御台风“摩羯”视频动员部署会议。从4日至7日,海南省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防台抗台为重点工作,科学研判、有序调度、充分动员。各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做好相关领域防御工作。
  农作物抢收、水库泄洪、转移群众、渔船回港、启动“六停”、重大项目防风,全省多地道路、桥梁、隧道全部实施临时封闭交通管制措施。
  在有力的调度指挥下,46万余群众及时转移,34000多艘渔船回港避风,尽最大可能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争分夺秒与“摩羯”竞速


  记者7日见到文昌供电局北部配电中心副经理吴清炳时,他满脸疲惫,正准备赶往下一个线路勘查点,“过去3天只睡了不到8小时,现在抢修任务更重,这场硬仗必须要打下来。”
  像吴清炳这样克服困难、争分夺秒勘灾抢修的电力工作人员,海南有7000多人。早在台风登陆前,海南电网公司就提前组建应急力量,部署到台风经过的重点乡镇,确保“雨停、人进、电通”。
  在文昌市铺前镇,消防队员6日23时就开始清障,一直忙到黎明来临前。锯断、搬离最后一棵横亘在路上的大树,顾不得片刻休息,便立即赶往下一个地点继续清障。
  文昌市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科助理员符传德说,全省消防系统进行了周密部署,其他市县消防人员都来增援,提前进入翁田、铺前、锦山等重点乡镇,以便台风过境后第一时间开展救援。
  在海口,501支、18040人的应急抢险队随时待命;485名排涝工人、40辆应急作业车提前部署到容易积水路段;12支救灾防病医疗队,27辆救护车全部备勤。
  哪怕在台风肆虐的时段,120指挥中心也随时出动。6日6时45分,海口丽晶路御景湾一名孕期25周孕妇摔伤出血。120指挥中心紧急与消防部门联动,及时将孕妇安全送达医院救治。
  自9月3日起,海南对全省孕期38周以上未分娩孕妇进行全面统计,开通免费住院绿色通道,截至6日15时许,1062名孕期38周及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待产,259人顺利分娩。
加快恢复往日活力


  在十级风圈离开后,海口第一时间制定秩序恢复方案,组建交通、供电、供水等共11个专项小组,抓紧修复受损基础设施。
  全市500条道路中断,包括58条主干道。交警、园林环卫、社会救援力量全力清障,7日8时打通12条主干道路,17时479条道路恢复通行。水、电、通信基础设施抢修同样快速进行,城区全部供水厂恢复生产。
  在文昌,国道、省道、县道已基本通车,主城区供水基本恢复,电力、通信等已部分恢复。“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干部群众风雨齐心,共同守护美好家园。”文昌市副市长魏波说。
  城市是全体市民共同的家园,台风过后,一幕幕自发主动、齐心协力的灾后重建场景不断涌现。
  在海口市长滨社区,市民刘雨明一家走上街头,帮助清理下水道排水口和路边垃圾。在海口市秀英区文博府A区,树木倒伏阻断道路,物业工作人员忙不过来,小区住户纷纷伸出援手,肩扛手拖,清理被损毁的小区绿化带。这样的场景在海口多个住宅小区涌现。“小区是我们共同的家,业主们都很乐于为重建出力。”文博府A区业委会成员曹姝姝说。
  海南进出岛航班和琼州海峡客滚运输陆续恢复,商超、农贸市场、出租车、网约车、客运公交等逐步恢复正常营业,企业、工厂、工地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复工复产。“摩羯”过境后的海南,正加快恢复往日的活力。
 
“健康列车”里的成渝“双城记”
“健康列车”里的成渝“双城记”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重庆9月8日电(记者赵宇飞 李晓婷)最近,家住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杨大爷发现,铁路站台旁停靠了一列特殊的列车,他竟能在这列列车上看病拿药。
  这是川渝两地联合打造的“健康中国川渝号”列车,与列车一同停靠的,还有一支40人的专业医疗队伍和一个“流动的医院”。
  “我有高血压,经常晚上睡不着,白天脑壳昏胀。”杨大爷说,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在列车上看病,给自己看病的医生还是来自四川成都三甲医院的专家。
  秀山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地处渝湘黔交界地带。近年来,当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但与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从秀山到重庆主城的大医院看病,需要乘坐四五个小时火车。
  “我本打算去城里大医院看看,他们说‘健康列车’有三甲医院专家,还可以现场检查,我立马就来了。”杨大爷说,“健康列车”开到家门口,他一上午时间就完成了检查和拿药。
  卫生健康一体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2023年,川渝两地卫健委与铁路部门签署《“健康中国川渝号”系列健康列车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川渝10余家医疗机构参与其中,一列列“健康中国川渝号”开进大山、开向群众。
  “和常见的义诊不一样,‘健康列车’可以完成‘询问病史、做检查、精准诊断、提供常见药’的闭环,对群众来说也更省心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杰说。
  来自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伊飞则在CT设备车厢里忙得不可开交,一上午就做了70多次CT。走进“健康列车”可以看到,6节车厢内载有移动DR、远程心电、电测听等10台医疗设备,内科、外科、妇科、眼科等10余个科室一应俱全,可满足群众基本健康体检和门诊医疗需求。
  “我一直跟着‘健康中国川渝号’为群众免费义诊,我发现群众中肩周炎、膝关节炎都比较突出,除了义诊,我们的康复理疗、健康宣教还能帮他们纠正姿势,从而减轻疼痛症状。”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樊守刚说。
  秀山县卫健委主任伍学斌表示,“健康中国川渝号”将大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带到基层,为群众进行诊疗服务,并通过发放健康礼包及宣传资料、播放健康视频等方式为群众科普实用的健康知识,切实将优质医疗资源和健康知识送到偏远地区。
  “健康中国川渝号”自2023年6月开行至今,已停靠四川广安、重庆綦江、重庆秀山等川渝20多个城市,为沿线群众提供体检和医疗服务,义诊覆盖万余人次,健康宣教累计覆盖18万余人次。
  打造“健康中国川渝号”也是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庆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正从健康科普、饮食健身、心理促进、疾病预防、环境改善等领域入手,聚焦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妇女、职业病人等重点群体,以加快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康中国川渝号”见证着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给两地群众带来的福祉。川渝卫健部门数据显示,川渝正着力打造成渝两地“健康圈”,已成立跨区域专科联盟90个、远程医疗协作网281个,实现线下检查检验结果互认112项,互认量21.38万人次,累计为群众节约就医成本7006.17万元。
 
“摩羯”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秋台风
“摩羯”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秋台风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黄垚)记者8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64小时,给多地造成严重灾害。
  “摩羯”先后在菲律宾吕宋岛,我国海南省文昌市、广东省徐闻县,以及越南广宁省登陆。为何会四次登陆?“主要原因是‘摩羯’生成后走向以偏西为主,偏北角度较小,导致其路径会穿过我国海岸线及多个岛屿或沿海国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玲说,进入9月偏北风开始增强,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摩羯”向北移动的幅度,导致其登陆次数较多。
  专家介绍,多因素罕见叠加使“摩羯”刷新登陆我国最强秋台风纪录。
  “目前南海季风非常活跃,维持了一条东西向赤道辐合带,为‘摩羯’能量维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在9月4日,‘摩羯’两侧的热带低涡系统为其注入了大量水汽。”张玲说,同时9月以来越赤道气流持续增强,携带大量水汽为“摩羯”的强度维持提供了充足能量。
  此外,“摩羯”进入南海后遇上南下的弱冷空气,导致台风眼区附近垂直运动增强,发展更加迅速。南亚高压南界靠北,为“摩羯”营造了一个垂直切变较小的环境场,也有利于其稳定发展。
  8日17时,中央气象台对“摩羯”停止编号。专家表示,“摩羯”虽已减弱,但残余环流影响仍不可小觑。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受“摩羯”残余环流影响,仍将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介绍,受影响地区要注意防范强降水带来的城乡积涝和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钱永兰建议,农区雨后及时查田,渍涝地块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清洗扶正禾苗、甘蔗等倒伏作物,及时清理果树断枝残叶,损毁农田及时改种、补种,以减少损失。
 
“聚沙成塔”绘新景
云南红河乡村振兴新鲜事
“聚沙成塔”绘新景

云南红河乡村振兴新鲜事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新华社昆明9月6日电(记者吉哲鹏 胡超 熊轩昂)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让乡村生活“七彩斑斓”,“622”机制让农民站到产业链“C位”,社企合作让农民种粮也能致富……云南近年来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将分散的人、地、房、生态等要素有序组织,“聚沙成塔”共同致富。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田间地头,探寻农民合作社如何联农带农、绘出边疆乡村振兴新图景。
“七彩斑斓”黑泥地


  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的名字听着“土”,村子却很“潮”:一栋栋蓝色、红色、黄色、紫色的民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街道干净整洁,绿树鲜花环绕,墙体彩绘生动鲜活。
  黑泥地社区是一个彝族群众聚居的农村社区,现有居民219户。多年前,这里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贫困村,“房屋散乱搭、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真实写照。
  蝶变要从10年前说起。2014年,开远市在羊街乡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鲜花产业,黑泥地社区流转了3400多亩土地。随后,有的村民入园就业,有的村民跟着企业种鲜花,家家户户盖起楼房,日子越来越红火。
  借助紧靠产业园的优势,黑泥地社区牵头成立了“土黑黑”乡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把村容村貌打扮得“七彩斑斓”,还举办火把节、乡村游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
  “现在合作社有社员106人,带动260多人吃上了‘旅游饭’。”黑泥地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钱保兴说,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多万元。
  这只是红河州4499个农民合作社之一。红河州委书记赵瑞君介绍,目前全州农民合作社社员达26.95万人,联动覆盖其他群众27.38万人,推动水果、蔬菜、花卉等11个重点产业发展。
农民站上产业链“C位”


  9月是蓝莓管理的关键时节。走进蒙自市草坝镇十七村蓝莓示范家庭农场,一株株蓝莓长势喜人。“2022年我家试种了8亩蓝莓,今年已经扩展到48亩,预计毛收入300万元左右。”农场主李旭斌说。
  近年来,国产蓝莓愈加走俏市场。凭借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草坝镇成为种植蓝莓的宝地。
  一颗小小的蓝莓,折射出农业现代化的光芒。李旭斌的蓝莓家庭农场,正是当地“622”联农带农益农新机制的一环,这种机制把农户、村集体企业、龙头企业三方利益进行联结。
  据草坝镇党委书记万葵介绍,“‘622’是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让农民站在产业链的‘C位’。”
  蓝莓家庭农场能快速扩大,还得益于“622”机制上的农业技术服务企业。“目前,我们已和322户家庭农场合作,户均年收入都在60万元以上。”当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负责人王舒尧说。
  如今,在“622”机制带动下,草坝镇共发展蓝莓家庭农场430个、种植蓝莓2500余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亩均收益3万元以上。
种稻谷也能致富


  “云恢290”是云南知名优质稻米品种,其香浓软糯的口感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
  走进“云恢290”的主产区开远市羊街乡,田野里稻浪滚滚。“今年会有好收成。”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文祥信心满满。
  1995年起,李文祥开始带领卧龙谷村村民一起种植“云恢290”,市场逐渐打开,但当时各自单打独斗,遇到过水稻品质不一及运输、销售等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卧龙谷村党总支的牵头下,卧龙米业公司与当地5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组建开远市卧龙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稻种、用水、种植、施肥、农机、病虫害防治、销售和品牌“八个统一”,李文祥担任理事长。联合社还与种植户签订稻谷收购最低保护价协议,抱团发展。
  羊街乡党委书记戴金华介绍,去年这种模式带动羊街乡及周边8000余户农户种植“云恢290”6.57万亩,农户增收3.3亿元。
  9月4日,在蒙自市举办的云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现场推进会公布,目前全省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69526个,带动农户440.2万户,2023年经营收入159亿元,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贫困闭塞之地到对外开放前沿
老区向“兴”而行
从贫困闭塞之地到对外开放前沿

老区向“兴”而行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赖星 李惊亚 姜辰蓉)无论是在苍翠绵延的山岭间,还是在繁忙运转的机器旁,抑或是在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上,人们都能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赋予革命老区的勃勃生机与崭新面貌。
  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贴满村民们笑脸照片的“笑脸墙”映入眼帘。
  “不返贫这条底线我们守住了。村里一方面继续实施产业覆盖带动,加强保障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就业;另一方面用好公益性岗位等,强化政策兜底。”花茂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的话掷地有声。
  曾几何时,花茂村被唤作“荒茅田”,到处是荒芜的田亩和土墙茅草房。
  近年来,花茂村将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十几家乡村旅游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3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
  “花茂人家”古法造纸工坊负责人张胜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拼。当她发现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便通过“凤还巢”人才引进计划回到了家乡,精心开发的文创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革命老区陕西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道密集。为了改善老区群众的居住条件,2021年以来,延安市陆续对32条沟道进行治理。目前,这一工程的受益群体已有2.1万户,近6万人。
  街道沿着缓坡悠然伸展,路两边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淡黄色的窑洞、民居,口袋公园和小巧玲珑的花园点缀其间……初秋时节,延安市宝塔区高家园则村,呈现出一派宜居安乐的美好图景。
  过去,这里沟道坑洼狭窄,不少地方堆积着垃圾、杂物,居民若有急病,救护车都难以进入。“现在我们这里美得跟画一样,来的游客不少。”今年74岁的居民邝继军正盘算着把自家的8孔窑洞改造成民宿。
  延安市宝塔区住建局副局长庞振强介绍,延安市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参与、居民自筹”的多元化筹资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
  山高路远、偏僻闭塞,一度曾是老区的“代名词”。而今,许多老区不仅有了港口、高铁、机场,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江西赣州国际陆港货场一片繁忙,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响起,满载家用电器、家具、机械设备等出口产品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前往俄罗斯莫斯科。
  “中欧班列运输的商品越来越多,线路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更多企业依靠物流大通道走出国门。”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运营管理局副局长刘立平介绍,建港以来,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超过1400列,占全省开行总量的75%以上。
  作为全国革命老区唯一一个内陆开放口岸,赣州国际陆港打通了赣南老区连接世界的陆海通道,见证着老区以改革创新的魄力、开放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
  在赣南,“老区精神、湾区思维、特区速度”不仅是奋斗的豪情,更是鲜活的现实。赣州正加速成为开放高地、创业之城。
  无论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还是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老区人民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以及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余杭乡村里的“竹”文章
余杭乡村里的“竹”文章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没想到,一只用竹丝编成的咖啡漏斗能卖700多元!在浙江杭州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的“玩竹工社”,山沟沟里的毛竹经手工艺人巧手编织,摇身一变成为市场上抢手的“稀罕货”。
  “‘玩竹工社’新颖的竹艺制品,在市场上广受好评,让村里原本只会制作竹椅、竹篮、竹筷的传统篾匠也开始琢磨起产品创新。”竹编手工艺人吴贺洋说。
  据了解,百丈镇有数万亩毛竹,被誉为“毛竹之乡”。201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郭航,寻竹而来,一头扎进了百丈镇的竹海中,创办“玩竹工社”,探索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的新玩法,努力实现传统竹艺与时尚艺术结合、竹编产品与市场潮流结合。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玩竹工社”已经和深圳、杭州、湖州等地合作,做出一系列带有地标属性的竹编艺术装置,竹编产品还远销海外市场。今年以来,“玩竹工社”开发的竹编工艺品等文创产品销售额破百万元,已带动10余位竹编手工艺人增收3万-6万元。
  “我们将做‘竹’文章,形成‘艺术点亮乡村、文化延续未来’的民间手工艺高质量发展新态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水’。”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张典标)
 
以“四有”标准涵养“大国良师”
探寻教育强国建设的北师大方案
以“四有”标准涵养“大国良师”

探寻教育强国建设的北师大方案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热烈庆祝第40个教师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木铎金声传教育薪火,励教弘文谱强国新篇”……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乐育路、京师路上横幅飘扬,洋溢着喜迎第40个教师节的浓厚氛围。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0年来,北师大牢记总书记嘱托,承担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双重使命,大力培养“四有”好老师,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强有力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牢记嘱托:大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新学期启程,北师大校园的校训碑前,拍照打卡的师生络绎不绝。我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先生的墨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与一张张笑脸定格于手机相册,镌刻下百廿木铎情深。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北师大坚守教师教育核心使命,励耘弘教、代代不辍。近十载岁月轮转,“四有”好老师的殷殷嘱托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8年教师节前夕,北师大英东学术会堂里掌声雷动。该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获得首届“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并把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如今,年逾九旬的顾先生仍活跃于教坛,身体力行传播教育家精神。
  全面对标对表“四有”好老师标准,北师大设立“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构建由终身成就奖、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等组成的教师奖励体系,激励广大教师立足岗位、长期奉献、追求卓越。其中,终身成就奖授予长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或学校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模范践行教育家精神,道德品质高尚、立德树人业绩卓越的教职员工。
  立典型,学典范。“四有”航标灯引领一批批“筑梦人”躬耕杏坛,不断淬炼育人本领,为培养大国良师甘当铺路石。
  刚画上句号的暑假,于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任雅才而言,更像“第三学期”。翻日历、查文献、改方案,她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深入分析学生就业市场,反复推敲打磨“节气+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节气蕴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以节气作节点,开展顺应学生求职各阶段特点的主题辅导、招聘单位接洽工作,引导学生们渐入佳境,在就业季更好适应求职环境。”
  担任10余年辅导员,手写15万字“学生画像”资料,为学生们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2019年,任雅才获评全国首批“最美高校辅导员”荣誉称号,当年全国范围仅10人获此殊荣。“提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本领没有止境”。获奖后,任雅才边带学生,边用三年时间攻下思政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才能更好支撑学生工作实践”。
  近年来,北师大教师还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最美教师”等奖项。学校建立校院两级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牵头研制全国高校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以“四有”标准统领人才“引育留用评”全过程,建成岗位导向、分类评价、动态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发展体系。
  大学之大,在乎育人。“四有”好老师标准、教育家精神,引领着北师大学子成长成才。
  生命科学学院2020届公费师范生如先古丽·吐尔孙,毕业后放弃乌鲁木齐就业机会,毅然返回故乡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从教。读大学时,她曾跟随我国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做科研。“郑先生年近九旬,依然全程参与学生们的动物学野外实习,带着我们凌晨4点爬山。”如先古丽回忆,“上学时有一次给郑先生送材料,看到他在办公室用放大镜看书,我要走的时候,他从椅子上站起来给我鞠了个躬表达谢意。这种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四有”好老师标准贯穿这所学校的学生培养主线。面向包括非师范生在内的全校学生,北师大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四门教师素养通识必修课。“无论未来当不当老师,从北师大走出去的学子都能打上鲜明的‘四有’烙印,不仅懂教育、爱教育,更能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武装自身,在各岗位尽心尽责、发光发热。”相关通识课建设牵头人、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说。
  北师大校长于吉红说,作为师范院校标杆,学校肩负着联结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天然使命,作为“双一流”建设大学,学校又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北师大将继续以排头兵的责任担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全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情系乡土:培养新时代教育报国的“逆行者”


  四川凉山州越西中学校长孙双祥怎么都没想到,这座大山里的县城中学,今年一下子来了10名北师大应届毕业生。
  越西县位于凉山州北部,山地占比超90%,经济发展以种植烟叶、油菜、苹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孙双祥说,在政府支持下,近年来越西中学硬件条件大幅提升,但优质师资相对不足。学校承接了全县过半高中生源,297名专任教师中,超100人为近三年新聘,且基本来自四川省内相较普通的院校。
  今年夏天,10名北师大“志远计划”四川籍毕业生签约越西中学,未来至少6年将于这里从教,有效补充当地基础教育教师力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北师大认识到,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基础教育教师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其中最大的短板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问题。
  “师范院校要担当强师新使命,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强师工程办公室主任隋璐璐说,北师大布局“强师工程”,探索了从师范生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基础教育生态优化的全流程改革举措,从源头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质量和基础教育生态。2020年,“强师工程”下设“志远计划”,面向当时最后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省份,按照“省来县去”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
  4年前,来自四川泸州的王佳考入北师大珠海校区,成为“志远计划”师范生。新学期,她正式入职越西中学任高一语文老师,并主动请缨担纲班主任。“我爸在老家的镇上教学,我也是从县城的高中毕业的,选择‘志远计划’就是为了读完大学后返回家乡帮助更多孩子。”王佳说。
  9月1日早晨的上课铃响起,正式拉开她的教学帷幕。然而这里的现实,远比想象艰难。学生学科知识基础薄弱,简单的知识点需反复“掰开揉碎”讲。在王佳看来,尽管在校学的一些教学方法暂派不上用场,“但早已对这个挑战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多摸索请教,逐步适应学生学情,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目前,首届137名“志远计划”毕业生已正式到岗,在家乡脱贫县的基础教育一线开始任教。除10人入职越西中学外,还有12人到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11人到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9人到甘肃通渭县第一中学……
  基于试点探索,2021年,“志远计划”升格为教育部“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师范生。
  2022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他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殷殷嘱托,化为北师大学子立志扎根乡土三尺讲台的强大动力。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回到大山!”去年高考前夕,贵州黔东南岑巩县第一中学的米雪、杨月、邱逦、吴林、苏航,立志考入北师大,学成后返回家乡从教。如今,她们中的4人已是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另一人是北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的公费师范生。由于5人高中时就是密友,她们成为高中老师眼里的“五朵金花”。
  这样的抉择,源于高三时听到的一场讲座。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熊国锦回到母校岑巩县第一中学,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里的谆谆嘱托,“五朵金花”深受触动。“这些年家乡新修了路、新建了楼房,但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指引我们未来回县里教书,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邱逦说。
  心系乡村教育,是北师大的办学底色;扎根基层乡土,是北师大学子的理想成色。近10年来,该校向基础教育领域输送1.5万名高素质人才,其中约8000名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从教。2020年起,北师大还实施“启航计划”,自筹经费奖励赴中西部中小学从教的毕业生每人最高10万元,以实打实的资助守护扎根乡土的情怀。
  向新求变:推动教师教育改革驶入“快车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型生产要素高质量集成,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我国人口长远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人口增长放缓带来的教育规模紧缩趋势、人口流动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新问题、人口发展转向高质量的迫切需要,凸显教师供给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紧迫性。
  近10年来,北师大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驶入“快车道”。
  针对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模式和机制改革,北师大推出卓越本科生教育行动计划、卓越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例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开设“协和医班”和“协和药班”,联合培养新医科和药学领军人才;推动“英语+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招生;还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构建“长贯通”人才培养新格局……
  学校设立师范专业建设专项,创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育人模式,首创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打造“学院+书院+研究院”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引领时代的未来教育家;在珠海校区筹建工程教育训练中心,强化师范生的工程素养、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补齐未来教师的创新能力短板。
  治学修身,兼济天下。
  走进北师大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采集学龄儿童脑影像数据。该团队将对我国两万余名学龄儿童脑智发育状况持续追踪,绘制脑发育图谱,阐释脑智发育机制,建立脑智发育中国标准,研制国内自主的脑智发育综合测评系统,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近年来,北师大实施“全民素养教育工程”,系统研究儿童青少年学习规律、脑智发育规律,构建大中小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探索建立老年科学研究中心,开展老龄问题综合性研究;开发国民通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完善辐射未来各层次教育的学习资源体系。
  “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各学龄段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以及老年人认知障碍与认知老化的神经机制等,将有效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心理学部部长罗良说。
  教育数字化战略示范工程、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在改革创新实践中,一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规划蓝图应运而生,又在学校求实奋进的发展中落子成势。
  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踏上新征程,北师大将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以更强的历史主动服务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创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涂铭 赵旭)
 
第40个教师节: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
扎根三尺讲台,诠释一片丹心
第40个教师节: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

扎根三尺讲台,诠释一片丹心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8日在京举行,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他们,凝练铸就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底色和崇高品质,是党和人民信赖与依靠的大国良师。
  “择一事而笃行——这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也是我一生的座右铭。”表彰活动现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洋动情地说。
  从职业学校教师到幼儿园教师,从校长到辅导员,从城市学校到乡村学校……他们,来自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代表着全国1891.8万名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一个国家尊师重教的殷殷情怀。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1985年,我国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那年,北京师范大学2万多名师生在学校操场上拉出“教师万岁”的横幅,感动亿万国人。
  时光荏苒,春风化雨。2023年,我国专任教师数量比1985年翻了一番。这支扎根三尺讲台的队伍,用一片丹心支撑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站在第40个教师节的节点回首,今天的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格局性变化。
  教师制度体系更完备了——
  就在上个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对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全面部署。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大力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尊师强师惠师政策陆续出台,科学规范、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教师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教师队伍素质更优了——
  “就读师范大学,做一个好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9月开学,山东学生李颖来到陕西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
  实施公费师范教育,是我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地位和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
  1985年,我国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只有1396人。2023年,这一数字已达625820人,增长近450倍。
  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也基本建成。2023年,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较2012年提高41.9%、20%。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从2012年的5%提高到2023年的14%。
  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稳步提高乡村教师能力水平,努力造就职业教育“良匠之师”,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量”“质”齐升。
  教师地位待遇更高了——
  今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实现提标,每人每年增加3600元。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改善教师待遇作为优先性和基础性工作,不断创新举措。
  从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中西部22省份725区县约130万教师,到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再到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随着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待遇水平大幅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将继续实施好师范生公费教育、“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重要专项,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更多培养优秀教师新模式,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知识功底扎实、教书育人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来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满怀尊敬地道一声:“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记者徐壮 施雨岑)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雪域高原焕新貌:一所中学的十年
雪域高原焕新貌:一所中学的十年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新华社拉萨电(记者舒静 陈琰泽)今年,梁新校长第三次申请延长援藏时间,这已是他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第7个年头。与此同时,这所中学也迎来10周年校庆。
  10年前,这所学校默默无闻。而今,学校本科升学率从2014年的40%升至今年的97%,重本率由不足10%提升至81%,部分办学条件已达到北京名校水平。
  这所中学,是如何完成蜕变的?
从“一盘散沙”到自我管理


  巴桑德吉的教师生涯已有20年。前10年是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前身——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即人们口中的“老二高”。学校条件较差,学生成绩欠佳。
  2014年8月,“老二高”变身为北京市援建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这一年,北京市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模式。
  作为援藏教育人才,梁新2018年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担任德育副校长。
  刚到学校,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勤奋好学,“有很多孩子都在校园里捧着书读,这样的场景不多见了。”但他同时发现,从硬件到管理,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彼时,偌大的学校一直没有学生会,因为很多老师认定学生无法自我管理。一位教师认为,必须时刻紧盯学生,只要稍微松懈,他们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然而,梁新认为,“学生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在他的坚持下,学校有了学生会。学生自主设计和录制校园电视台的节目;每年校园艺术节从节目编排到舞台呈现,大部分工作都由学生“操刀”。梁新记得,一名平时很腼腆的学生,站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舞台,一张嘴,台下掌声雷动。
  梁新想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这样的舞台,让他们找到发光的机会。
从灌输式教学到“智达教育”


  10年来,共有299名教育人才分批次从北京奔赴雪域高原;“组团式”援藏工作也让西藏中小学课堂教学、教育理念发生深刻变化。
  梁新认为,灌输式教学理念束缚了学校的发展。为此,教育援藏工作团队提出“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内涵式发展,建设全区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智达教育”模式,专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三年级物理教师王冬梅去年8月来到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门开设了“趣味物理”课,带着学生们进行“科技小制作”、做物理实验。在兴趣带动下,3个班学生的物理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
  巴桑德吉注意到,近年来,教育对接机会日益增多。“每年老师们都能‘走出去’,观摩内地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能‘请进来’,邀请内地专家来听本地教师的课,开展前沿教育讲座。”
  梁新介绍说,学校通过援藏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形式帮带本地教师231名、团队46个,提升本地教师教学能力。
  在互相听课、评课中,王冬梅和徒弟共同成长。去年9月,王冬梅的徒弟要参加拉萨市组织的赛课,师徒俩一起备课。“他磨课,我听课、评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王冬梅说。
  深耕细作下,学校教学成绩实现新攀升,2023届高考上线率100%,重本率79%;中考成绩平均分超过2022届43分。
从知识传递到文化交融


  10年间,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数据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与此同时,文化交融的成果也俯拾皆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便是缩影之一。
  不少学生通过京藏师生“云端共学”“见字如面”书信往来,以及不定期的访学研学,不断拓展视野、点亮梦想。
  高二学生秋宗用诗意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研学历程:“清晨,国旗护卫队迈着矫健的步伐跨过长安街。攀登八达岭长城,城墙的雄姿,激荡我内心的豪情。仰望太和殿时,我看懂了它百年的沧桑。”
  6月,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高二学生嘎松旦巴参与表演了民族舞《雅砻夯歌》。在他眼中,民族大团结的深挚情感在这一刻得到具象化。
  在心与心的交融中,梦想的种子也悄然发芽。
  在北京与“笔友”见面后,初二学生仁增卓玛说,中华五千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拥有开拓潜力的少年更应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正如巴桑德吉所言:“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近的是拉萨和北京两地的时空距离,交融的是文化和情怀,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就的是无数学子的梦想。”
 
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推介会在北京举办
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推介会在北京举办

( 2024-09-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九月的北京,阳光明媚、秋风送爽。日前,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推介会在北京福建大厦举办。
  谷文昌同志是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四有”干部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实事求是的典范”“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谷文昌先进事迹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生命力。推介会上,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的老师们,通过自主开发创作的微党课、情景式教学课程展示,阐释了谷文昌先进事迹的丰富内涵。1950年,谷文昌同志随部队南下解放福建省东山县,在东山工作14年,以“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坚定信念,把东山从风沙肆虐的荒凉海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模范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东山百姓至今沿袭着“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习俗。
  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以培养造就谷文昌式“四有”干部为使命,坐落在谷文昌先进事迹发祥地福建东山岛,依山傍海,占地面积330亩,配备大礼堂、学员宿舍、学员餐厅、专家公寓、教室、多功能厅、图书馆、游泳馆等办学设施,可同时容纳1500多名学员培训。2022年列入中组部全国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
  在活动现场,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还与3个单位代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培训办班、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办学五年来,已经开发“谷文昌先进事迹”“两岸融合发展”等系列课程,打造《人民公仆谷文昌》等案例式、访谈式、情景式精品课程,开发谷文昌纪念园、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漳州“110”事迹展览馆等50多个各具特色的现场教学点,可以为全国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提供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