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文旅

06版:文化

07版:经济

08版:家园

习近平同非洲朋友的故事
习近平同非洲朋友的故事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应习近平主席邀请,50多个中非合作论坛成员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非盟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将于9月4日至6日齐聚北京,出席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不仅是中国同非洲的一件盛事,也是“全球南方”和整个国际社会的一件盛事。
  “中国始终把发展同非洲国家团结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中方将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非洲国家相互支持和友好合作”。半年前,甲辰龙年首场外事活动,习近平主席同再次访华的塞拉利昂总统比奥会谈时指出。
  一边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习近平主席曾说:“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从小就是在中非友好的热烈气氛中长大的”。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五次踏上非洲大陆,两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国内外同非洲国家领导人频密会晤,通过电话、视频、书信等方式同非洲各界保持紧密联系,留下一个个动人的中非友好故事。
  “永远做非洲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2023年8月21日夜,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始对南非第四次国事访问。这也是习近平第十次踏上非洲的土地。
  料峭春风中,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已经在机场等候。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东道主,拉马福萨总统工作千头万绪,但他表示,只要习近平主席来,再忙,都要安排国事访问。这是这次金砖峰会期间南非安排的唯一一场国事访问。
  次日,拉马福萨总统为习近平主席举行隆重欢迎仪式。习近平主席表示:“10年来,在南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亲历了中南关系的蓬勃发展,不仅见证了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体验了南非‘中国年’的精彩纷呈,还同总统先生一道按下了北汽南非工厂生产线的启动按钮。”
  往事历历在目,未来徐徐展开。这次南非之行,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南要做高度互信的战略伙伴、共同进步的发展伙伴、相知相亲的友好伙伴、维护正义的全球伙伴,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中南关系是中非关系蓬勃发展的缩影。
  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前往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中非友好的新时代篇章由此起笔。
  “哈巴里!哈巴里!”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大会议厅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开场即用斯瓦希里语问候“大家好”,一下子拉近了同听众的距离。
  “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们,你们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真诚希望非洲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非洲人民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30分钟的演讲,赢得30次掌声。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引领着新时代中非团结合作一路前行。
  从2013年到2023年,习近平主席五次到访非洲,每一次都受到最隆重的欢迎。
  2015年,在津巴布韦,年逾九旬的时任总统穆加贝顶着炎炎烈日赴机场迎送习近平主席。两国元首会谈时,穆加贝总统反复表达喜悦和激动:“您的脚印留在了津巴布韦的大地上,我们非常高兴、高兴、高兴、高兴,热情欢迎您的到访,欢迎、欢迎、欢迎。”
  2016年访问埃及,埃方战斗机升空护航,塞西总统全程陪同。经过小范围会谈、大范围会谈,意犹未尽,塞西总统又拉住习近平主席再次进行小范围会谈。
  2018年在“印度洋明珠”毛里求斯,为了让尊贵的客人感受到宾至如归,贾格纳特总理特意把会见活动、欢迎宴会都安排在习近平主席下榻的饭店举行……
  这份最高规格的礼遇,映照出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对中非合作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对中国一贯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在国际事务中为广大非洲国家仗义执言的钦佩和感念。
  2018年7月,在卢旺达,卡加梅总统说:“中国是世界大国,习主席是世界级领袖,但对卢旺达这样历史上遭受深重灾难的小国仍平等相待,大力支援卢旺达发展建设。这在全球事务中是革命性的,比金钱更宝贵。”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坚定奉行对非友好政策,永远做非洲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努力为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宣示。
  “把中国发展同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成功典范。我高兴地看到,你们因这条‘幸福路’与中国结缘,是中肯和中非友好合作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
  今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收到了一封来自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在信中,习近平主席热情鼓励他们,继续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业发光发热。
  蒙内铁路连接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全长约480公里,是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非洲现代化铁路。
  百年前,西方殖民者曾在肯尼亚留下一条米轨铁路,为的是加强对东非殖民地的控制。如今,在中肯双方共同努力下,蒙内铁路展现给世人的,是非洲与那个时代截然不同的命运。
  蒙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为肯尼亚创造超过7.4万个就业岗位,培养2800余名高素质铁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据专家估算,这一项目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超过2%。
  2017年5月,蒙内铁路建成通车前夕,来华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时任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专门为习近平主席带来了一件礼物。那是一枚由红色中国结串起的金色镂空窗花U盘,里面存储着蒙内铁路的画面:辽阔的东非草原上,一条铁路线向前延伸,现代化车站拔地而起……
  铁路,承载着一个国家历经风雨洗礼坚定迈向现代化的希冀,也连通着中非人民对守望相助历史的难忘记忆。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郊外的一座公墓,长眠着当年在坦赞铁路建设中殉职的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
  2013年3月,正在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冒着蒙蒙细雨,专程来到这里凭吊。号声低回,庄严肃穆。习近平主席在墓碑前献上洁白的花束,并在纪念簿上郑重题词:“烈士精神永励后人,中坦友谊世代传承。”
  2022年11月,在北京同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哈桑会面,忆及往事,习近平主席感慨万千:“当年中国自己还很贫困时,我们勒紧裤带帮助非洲兄弟修建了坦赞铁路。现在我们发展起来了,更要本着真实亲诚理念,帮助非洲朋友实现共同发展,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们常用“丰碑”一词,描述坦赞铁路在中非友好合作史上的地位。如今,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一座座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崭新“丰碑”昂然矗立。
  在马达加斯加,这“丰碑”是一条改善当地人生计的公路。得益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援建的马达加斯加首都郊区公路项目,连接了该国的重要鸡蛋产区,大大降低了鸡蛋在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当地人亲切地将这条公路称为“鸡蛋路”。
  在塞内加尔,这“丰碑”是一座当地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竞技摔跤场。2014年,习近平主席亲自见证摔跤场项目立项。此后,中塞双方齐心协力,夯基垒土、立柱架梁……2018年7月,正在塞内加尔访问的习近平主席专程出席竞技摔跤场项目移交仪式。当习近平主席亲手将“金钥匙”交到时任塞内加尔总统萨勒手中时,掌声、鼓乐声、欢呼声震耳欲聋。
  在更加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丰碑”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解决的“吃饭难”,是菌草种植开辟的致富新前景,是鲁班工坊传授的职业新技能……越来越多的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为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新的选择。
  “总有一些人喜欢对我们指手画脚,而中国则是以实际行动帮助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议程”“中国从不居高临下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正是非中合作的独特之处”“中国坚持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我们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自己学会钓鱼”……如今,支持中非合作的非洲声音,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响亮。
  “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把中国发展同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了中非合作愈发蓬勃的真谛。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2024年5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主席同第11次来华访问的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亲切会面。一番暖心的开场白,让人们忆起真情往事——
  “中方积极支持赤道几内亚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也始终记得贵国向汶川地震灾区人民雪中送炭、在云南省金平县捐资建设希望小学的善举。”
  2008年,赤道几内亚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200万欧元,向兄弟的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深切慰问和坚定支持;2015年,奥比昂总统在访华期间宣布,为云南省金平县捐资建设一所小学,以感谢中方长期帮助赤几发展。
  赤道几内亚,一个人口不到200万的非洲国度,在自身发展仍需帮助的情况下,主动向中方伸出援手,印证了习近平主席常常讲的那句话:“中非是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一路携手、相行相伴。对非洲,中国始终心怀感念。
  50多年前,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进”联合国。回忆这段历史,习近平主席动情地说:“中国永远不会忘记非洲国家的深情厚谊”。
  2013年访问刚果共和国时,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玉树地震后刚果共和国政府慷慨解囊向灾区捐建“中刚友谊小学”的故事,代表学校的孩子们向刚果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感谢。
  2024年7月10日,同几内亚比绍总统恩巴洛会谈,习近平主席说,感谢前一天几比方应中方所请,成功营救5名失联中国船员,这是两国友好的新例证。
  患难与共、同气相求。对中国,非洲始终心怀敬意。
  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中国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疫区,被誉为“最美逆行者”。一年后,时任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访华,送给习近平主席一条绣着中利两国国旗的当地传统手工被子,表达对中国的感激之情。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入阐述新形势下中非合作理念,年逾九旬的时任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现场聆听后激动地说:“过去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灾难,现在中国给非洲带来了新生。如果当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习主席的这篇讲话!”
  2022年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习近平主席率先宣布中方支持非洲联盟加入二十国集团。非盟轮值主席、时任塞内加尔总统萨勒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感谢中方为塞方和非洲国家提供的宝贵帮助,并第一个公开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倡议。”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种挑战层出不穷。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大流行给全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全球抗疫的重要时刻,2020年6月17日晚,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以视频方式举行。
  “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非洲送来宝贵支持,我们铭记于心。非洲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驰援,同非洲人民坚定站在一起。”习近平主席真挚的讲话,浓缩着一段中非同舟共济的抗疫历程。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当新冠疫情来袭,非洲国家领导人纷纷致电、致信表达慰问;埃及紧急向中国提供10吨医疗物资;加纳紧急采购1万只口罩驰援武汉;吉布提这个人口仅百万的国家向中国政府捐款100万美元……
  疫情全球蔓延,中国投木报琼。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场合为解非洲的“燃眉之急”给出中国方案;大量医疗援助物资从中国运往非洲各国;常驻非洲的46支中国医疗队就地投入当地的抗疫行动……
  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方将继续全力支持非方抗疫行动,提前于年内开工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同非方一道实施好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健康卫生行动”,加快中非友好医院建设和中非对口医院合作……
  伙伴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顺境中共襄盛举,更在于逆境时携手前行。“逆风,恰恰是激励鸟儿展翅翱翔、越飞越高的动力。”习近平主席这样深情寄语非洲朋友。
  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坚定相互支持,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上真诚互帮互助,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紧紧站在一起……历经风吹雨打,如今,中非友谊正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9:55,会见苏丹总统;10:20,会见纳米比亚总统;10:45,会见毛里求斯总理;11:10,会见赤道几内亚总统;12:00,会见塞内加尔总统……一天11场双边会晤,转场精确到分钟。
  这是2018年9月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前,习近平主席一张外事会见日程表。而这,只是习近平主席峰会工作安排的一小部分。
  同习近平主席会面,时任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由衷感慨:“尽管纳米比亚只是一个小国,但中国领导人说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我们彼此相互尊重,我们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有什么理由不欢迎中国这样的国家?”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人民巩固传统友好、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习近平主席始终以真诚的姿态,通过这一平台,同非洲各国共商务实合作、共绘发展蓝图——
  2010年,作为国家副主席出访南部非洲三国,习近平专门出席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行的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能容纳300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
  2015年,时任南非总统祖马等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希望把原定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升级为峰会,习近平主席欣然应允,表示“愿意相向而行,合力举办”。
  当年底,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如期举办,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关系“五大支柱”和“十大合作计划”,赢得了非洲领导人“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伙伴”的连连赞叹。
  2018年,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邀请函送到非洲多国领导人手中,这场中非合作大家庭的盛会,得到各方热烈响应。5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率团齐聚北京,联合国秘书长作为特邀嘉宾、27个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作为观察员出席峰会有关活动。
  这也成就了多边峰会中难得一见的场景——
  2018年9月4日上午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峰会圆桌会议上,一张直径达26米的超级环形会议桌摆放在大厅中央,中间是硕大的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合抱之手”。55个成员方领导人围桌而坐,各方在历时一整天的会议中踊跃发言。直到晚上7时许,习近平主席敲下木槌,宣布通过《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份沉甸甸的成果文件。
  那一次北京峰会圆满成功,翻开了中非关系新的历史篇章,也树立了南南合作新的时代丰碑。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峰会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所说:“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国际对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在困难挑战的逆风中屹立不倒。
  2021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延宕反复的新冠疫情丝毫没有阻挡中非合作的脚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中国和53个非洲国家国旗以及非洲联盟旗帜组成的旗阵恢弘大气、热烈奔放。
  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概括提出“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宣布未来三年中非合作“九项工程”,以实际行动兑现此前作出的“凡是答应非洲兄弟的事,就会尽心尽力办好”的庄严承诺。
  这面旗帜,在中非合作新征程上引领向前。
  2023年8月24日,南非约翰内斯堡,时隔5年再次面对面同非洲领导人集体会面,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愿发起“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实施“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助力非洲一体化和现代化事业步入快车道。
  “明年,我们将在中国举办下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中非将再一次共商未来发展大计,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大事。”习近平主席语气坚定,“我相信,中非双方将进一步发扬传统友好,深化团结协作,促进各领域合作蓬勃发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事业,必将为双方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于南半球的春风中萌发新绿,在北京城的金秋里谱写新篇,中非合作大家庭迎来又一次团聚。
  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主席和非方领导人共同引领下,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必将在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
——习近平主席引领中非合作开启新篇章
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
 
——习近平主席引领中非合作开启新篇章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韩梁 张代蕾 林晶)非洲,一片拥有丰富资源、深厚历史、多彩文化的广袤大陆,却曾是“世界良知的伤疤”。数百年间,西方殖民者在这里极尽掠夺和欺凌。
  如今,新的变革已经来临。曾经“被遗忘的大陆”“失败的大陆”,日益成为“活力的源泉”“未来的象征”。
  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上,为它赋能的,陪它奔跑的,助它振兴的,有这样一位可靠的朋友、真诚的伙伴、亲密的兄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出真诚呼吁:“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如飘扬的旗帜,似高擎的火炬,翻过亚欧大陆的山,拂过乞力马扎罗的雪,穿过好望角的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汇聚起强大动能,引领中非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并肩,阔步前行。
发展之变:让多彩非洲生机盎然


  “非洲是21世纪的希望热土。这是我第十次踏上非洲大陆,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非洲的新发展新变化。”2023年,在南非举行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回顾与这片大陆的深厚缘分,讲述他眼中的“非洲之变”。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5次到访非洲,两次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精心擘画合作蓝图,引领中非在团结合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2013年,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来到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书写中非友好新篇章;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一以贯之,在元首外交战略引领下,中非合作结出累累硕果,助力非洲大陆面貌日新月异,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日益丰富、路径越发清晰。
  ——非洲之变,波澜壮阔,是高楼平地起、天堑变通途的新篇章。
  在“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海拔近5900米的最高峰“自由峰”和海拔3795米以上的休息营地都已实现高速网络全覆盖,其中大部分通信设备由中国企业提供。
  在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中企承建的马古富力大桥将在今年年内竣工通车,湖畔居民热切期盼跨湖通行时间从两个多小时缩短为5分钟。
  在非洲最长河流尼罗河畔,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初具规模,中企承建的首批办公楼今年已正式验收。
  在非洲最大沙漠撒哈拉的南缘,多国建设者正学习借鉴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成功经验,努力构筑一条防风固沙的非洲“绿色长城”。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广袤多彩的非洲大地上,中国与非洲伙伴齐心协力,建设了一条条“幸福路”,一个个“繁荣港”,一座座“连心桥”,创造出无数欣欣向荣的发展奇迹,雕刻着山川湖海的崭新样貌,延展着互联互通、区域一体化的美好愿景。
  ——非洲之变,见微知著,也是一粥一饭、一砖一瓦里的新生活。
  贝宁重要棉花产区帕拉库附近的美丽城村,村民多纳蒂安·埃津一家从简陋的土坯茅草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砖砌房。得益于来自中国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当地棉农收成逐年增加,不少人盖起新房、买了新车。村长伊夫·科巴说:“中国专家让我们美丽城村的生活更加美丽。”
  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农户奥马里·哈约靠着种大豆、做豆浆开起一家小餐厅,中国风味的豆浆是招牌饮品。中非合作的“小豆子、大营养”项目,让当地人爱上营养丰富的“中国味道”,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布隆迪的水稻田间,刚果(布)的玉米地里,卢旺达的菌草培训班上,常年可以见到中国农业专家忙碌的身影。开垦示范田、建立实验室、建造养殖场、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中国从不吝啬与非洲朋友分享理念、经验和机遇。
  截至2023年底的10年间,中国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丰富了,农业现代化正逐步成为现实。
  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中非在携手发展振兴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拓展新空间,取得新进步。南非西开普大学学者马哈茂德·帕特尔认为,中非合作不仅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改变了国际合作的范式,提升了非洲的全球地位。
  “非洲发展不可限量,非洲未来充满希望”,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非人民振兴的步伐!”在联合自强、求新求变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和非洲的心贴得更近,手握得更紧。
道路之变:做非洲现代化的同行者


  在肯尼亚,充满现代感的孔扎科技城在草原上拔地而起。这座中肯共建的“非洲硅谷”,汇聚肯尼亚高级科学和技术研究所、国家数据中心等机构,完全建成后将加速肯尼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
  当很多人对非洲的印象还停留在贫困落后、缺衣少食的阶段时,不少非洲国家已经逐步摆脱殖民时代遗留的资源输出和依附型发展路径,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具备各自文明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向着崭新的未来加速奔跑。
  习近平主席指出,“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丰富多样。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最适合非洲,非洲人民最有发言权。”“推进一体化是非洲国家和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一直予以坚定支持并愿做非洲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非各领域合作求“质”向“新”,全方位发展,为非洲大陆现代化进程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已与52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非盟《2063年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双方合作领域向数字、绿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
  从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到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从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到吉布提国际自贸区,源自中国的投资、技术和运营经验,助力“非洲制造”走向世界,为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丰富滋养。
  如果说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是支撑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的“骨骼”,那么“数字基建”和“数字经济”则日益成为促进非洲与世界深度融合的“神经网”。
  当前,众多非洲国家把数字经济视为发展新动能。中资企业搭建的移动支付平台为数千万非洲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数字支付服务;中国在非投资创设的电商平台让当地民众足不出户即可“买全球”“卖全球”。
  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同非洲国家携手拓展“丝路电商”合作。“丝路电商”不仅带动主播、贸易商、物流等全链条就业,也为非洲的数字革命提供动力,让更多人享受数字生活的便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了解非洲国家的处境和面临的挑战,急非洲之所急,解非洲之所难。”这是很多非洲人的共同感受。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非在新科技、新能源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为培养现代工业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肯尼亚的索西安地热电站到南非的德阿风电项目,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100多个绿色能源项目助力非洲绿色转型。津巴布韦经济学家布雷恩斯·穆谢姆瓦感慨,从可负担的绿色产品到清洁能源的开发,非洲“从中国日益壮大的绿色能源产业中获益匪浅”。
  不久前,肯尼亚“鲁班工坊”学生所研发的“盲人眼睛”手机APP在肯尼亚高校创新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意奖。从科特迪瓦到吉布提,“鲁班工坊”助力非洲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一批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中企在非洲启动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为非洲青年提供学习尖端技术和创业经验的机会。越来越多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国际视野和理念的非洲青年成长成才,为非洲大陆的腾飞注入青春力量。
  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公共领导力学院院长兹韦林齐马·恩德乌说,中国理解非洲从被殖民到走向独立自主的艰辛历程,将支持非洲发展视为推动非洲大陆人民“二次解放”的一部分。
  肯尼亚经济学家汉娜·赖德认为,中国对非合作的鲜明特点是“以非洲的需求为驱动”,这也带动了更多国家“愿意倾听非洲声音、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习近平主席说:“凡是对非洲有利的事情,我们都欢迎、都支持,全世界都应该尽力做、认真做。”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让中非同行的步伐更坚定。几内亚比绍总统恩巴洛说:“我们一直与中国并肩前进。”
思想之变:吹响南方觉醒的时代号角


  上世纪60年代,塞内加尔开国总统、诗人桑戈尔提出了建设一座黑人文明博物馆的设想。他一直积极倡导“黑人传统精神”,弘扬非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50多年后,桑戈尔的梦想终成现实。2018年12月,中国援建的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正式开馆。黑人文明的独特价值和贡献,以一种立体而饱满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馆长哈马迪·博库姆说,这座博物馆致力于逐步完成“与非洲和黑人群体相关知识的非殖民化”。
  非洲从未停止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印记。如今,非洲文明的复兴,让南方觉醒的时代号角愈发嘹亮,为中非合作提供深厚文明滋养,为非洲现代化进程注入宝贵精神动力。
  从黑人文明博物馆,到竞技摔跤场,通过中国的帮助,塞内加尔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塞内加尔是文化之邦,中方愿同塞方一道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合作。”习近平主席真挚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中非友谊的温度和深度,更见证一个东方大国对非洲文明的理解和尊重。
  今天,中外联合考古队在非洲大陆深处追寻人类起源和技术演化奥秘,中文已纳入非洲多个国家国民教育体系,非洲舞蹈等艺术形式受到中国观众喜爱。人文交流日益深入,不仅增进中非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筑牢中非合作的民心基石,也为中非的共同繁荣进步注入文明力量。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铿锵的改革足音,坚实的现代化步履,强烈的复兴梦想,在非洲大陆回响激荡。
  在肯尼亚和南非,两场“红厅论坛”相继举行。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非洲的启示,到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带来的机遇,一次次真挚热烈的交流讨论,让人们更加坚信,中非双方通过伙伴关系和互学互鉴,将携手实现繁荣和现代化。
  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发,纳米比亚人组党将建设纳米比亚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写进党章,要求全体党员“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走进陕西梁家河村,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深入了解当地脱贫做法,称赞中国经验“极具启发性”;探访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突尼斯总统赛义德了解中国在智慧城市、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科技,感受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和非洲正在通过共同探索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携手推进合作共赢、和合共生、文明共兴的历史伟业,怀着对建设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奏响“全球南方”团结自强的时代旋律。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发展,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在“全球南方”加速崛起,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演进的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的非洲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
  中国是第一个明确表态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的国家,并支持非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联合国舞台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国和非洲一次次在多边平台发出反对霸权、捍卫公平、合作共赢的正义呼声。
  中非合作论坛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机制。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在全球经济治理和转型中拥有巨大潜力,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日益重要角色,“全球南方”的成长和崛起“将为人类带来共同繁荣”。
  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如何解决发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加强文明互鉴是中国和非洲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非洲国家广泛支持。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表示,习近平主席一系列重大倡议推动非中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伊曼纽尔·马坦博说,我们拥有相似的遭遇和经历,也拥有共同的使命和未来。“这个未来,就是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跨越山海,心灵相通。构建高水平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让“全球南方”的声势更壮大,行动更有力。习近平主席向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致贺电时说:“2024年将召开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会议,我愿同非洲国家领导人一道,着眼造福双方人民,精心规划中非合作新蓝图,推动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相聚北京,期待北京。历史的盛会,将延续中非团结合作的历史使命,让共同发展的梦想绽放新的光彩,为人类现代化进程带来新启迪。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事业,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将为中非28亿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以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南方力量”,为人类社会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魅力北京迎宾朋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市服务保障工作亮点扫描
魅力北京迎宾朋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市服务保障工作亮点扫描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京举办。作为东道城市,北京市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峰会主题,秉持科技办会、绿色办会、节俭办会理念,全面做好会务、礼宾、接待、城市运行、志愿服务等各项准备工作,喜迎远道而来的非洲客人。
雁栖焕新 魅力会都静候宾朋


  雁栖湖国际会都是国家主场外交活动的重要承载地,集会议、宴会、住宿、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身。金秋九月,扩容提升后的雁栖湖国际会都将以崭新面貌接待众多来自非洲国家的代表团,为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提供周到的服务。会议间隙,外宾们可泛舟雁栖湖、远眺雁栖塔、领略雁栖岛美景;可登上慕田峪长城,感受中华文化雄伟气魄;可体验北京绒花、绢人、兔儿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独特京味儿文化。
创新办会 唱响科技文化和声


  国家会议中心是北京国际交往中心重要功能设施,曾服务保障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国际会议活动。本届峰会,国家会议中心将从细节着手,提升中外嘉宾参会体验。
  更科技智能——引导机器人将在会场迎宾、回答咨询、引路讲解;茶艺机器人、拉花咖啡机器人在公共区域泡茶、冲煮咖啡,复刻大师级手艺。参会嘉宾可以在互动体验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以自己为主角的“中非合作主题”故事海报,还可以“打卡”裸眼3D展示区,与具有空间感、深度感的中非合作论坛标志合影。
  更具中国风——参会嘉宾可在会场留言区体验“中国印”,用刻有中非合作论坛标志、北京市著名景点等内容的印章,在留言卷轴、会议用品上盖印留念;还可学习毛笔书写方法,用毛笔字为峰会留言。
低碳高效 引领节俭务实会风


  本次峰会场内场外,诸多细节体现出环保低碳、节俭务实的办会理念。
  会场布置方面,安装LED灯等节能设备,屏幕、电视、电脑设置为节能模式,所有临建采用可回收材料搭建,桌签、灯具、餐具将在会后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会议用品方面,在保证不影响使用效果的基础上缩小同传频道卡尺寸,以经济实用的透明按扣文件袋代替会议包,“精打细算”降低办会成本。场地方面,统筹规划新闻中心选址建设,在峰会结束后简单改造即可实现在后续活动中再次利用。
  景观布置方面,注重利旧创新、统筹衔接、疏密有度,有机融合峰会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硬质景观、宣传道旗、绿化景观等形式,营造“大国风范、古都韵味、开放包容、诚意待客”的城市氛围。3处景观小品在原有基础上,加装中非合作论坛标志,搭配时令花卉,形成新的美观造型。4处立体花坛、5处景观小品将延用至国庆75周年期间,营造喜庆热烈的氛围。景观小品、立体花坛等框架结构均充分应用既有材料改造建成。峰会夜景照明仅在会场、住地、机场等相关区域按重大节假日等级开启,做到简约而不失精彩。
“北京服务” 彰显大国首都风采


  北京遴选53家接待饭店,提供优质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结合本次峰会特点,设计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特色的文创产品在各接待饭店展示销售,配备可同时支持外卡支付、移动支付的多功能POS机,准备找兑零钱,确保外宾支付顺畅。结合会议整体安排及北京特色文化点位,精心设计“最美中轴”“双奥风采”“古运河畔”等11条会外活动线路,涵盖故宫、天坛、长城、中轴线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首钢园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充满现代气息的网红打卡地,让参会嘉宾全方位感受古老与现代交融的魅力北京。
新颖周到 新闻中心惊艳亮相


  峰会新闻中心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为境内外媒体提供优质服务。在新闻中心综合服务台,媒体记者可获得中、英、法等多语种咨询、预订预约、资料发放、物品借用等服务;通过LED大屏,可同时收听观看多场会议并选择多语种同声传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绿幕虚拟拍摄系统,可现场为自己制作以北京地标建筑和峰会新闻中心内景为背景的专属新闻播报“数字人”。新闻中心还有一名特殊的志愿者——交互式人形机器人“小柒”,将配合工作人员即时回应记者的各类咨询,高效开展媒体服务。
  新闻中心国旗墙上,53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国旗和非洲联盟组织旗整齐排列,中非合作论坛大事记讲述了24年来论坛发展历程,凸显中非友好合作。宣传品展台摆放中、英、法等多语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帮助非洲嘉宾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认同;《古代中国百家谈》、“双奥会刊”、“胡同开门”手绘地图,为中外记者了解当代中国形象和首都文化魅力提供了重要窗口。
服务企业 织牢中非合作纽带


  北京市与非洲经贸合作基础深厚。2023年,北京市对非年度进出口总额超过3000亿元。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现代农业、医药卫生、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北京市以峰会召开为契机,精心设计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工智能3条参访线路,邀请非方官员、企业家与北京企业面对面交流,为企业对非开展经贸合作搭建平台。外宾可在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近距离感受北京的智能制造水平,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深入了解自动驾驶的“北京实践”,与北京企业共谋合作新机遇。
热情好客 民众参与汇光成炬


  青年志愿者向来是会场内外的一抹亮色。本届峰会期间将有20所高校的700名志愿者参与咨询引导、语言翻译、讲解展示、媒体服务等69种岗位服务,一批既有语言背景又有专业知识的“00后”复合型志愿者将成为骨干。
  在北京的街头巷尾,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臂套红袖标的志愿者们也将热情上岗,以邻里守望相助,保障峰会顺利举办。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峰会开幕在即,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践行文明交通、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社会风尚,做热情洋溢、自信昂扬的东道主,展现千年古都的时代新风貌。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陈希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陈希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1日举行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把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陈希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领导干部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持续深化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改革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动性,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把改革蓝图变为现实。
  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学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同步参加开学典礼。
 
8.87亿人次!全国铁路暑运发送旅客创历史同期新高
8.87亿人次!全国铁路暑运发送旅客创历史同期新高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樊曦)记者1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8月31日,为期62天的铁路暑运圆满结束。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87亿人次,同比增长6.7%,日均发送旅客1431.2万人次,创暑运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其中8月10日至12日连续3天单日客流超1600万人次;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6.7亿吨,货物发送保持高位运行,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国铁集团运输部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期铁路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等客流叠加,旅客出行需求旺盛,客流保持高位运行。铁路部门统筹客货运输和防洪安全,精心组织暑期旅客运输,落实便民利民服务举措,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出行和社会物流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暑运期间,铁路部门统筹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资源,全力挖潜扩能,动态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全国铁路日均安排开行旅客列车10905列,同比增加636列、增长6.2%。与此同时,铁路部门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旅客出行体验。铁路12306客户端推出“学生预约购票服务”“学生出行需求采集”新功能,学生旅客可为本人和2名同行乘车人提前预约购票,暑运期间累计发售学生票1432.3万张。
  货运方面,针对多地持续高温天气、用电量攀升的情况,铁路部门加大能源保供运输力度,用好大秦、浩吉、瓦日、唐呼等铁路主要煤运通道,动态掌握重点发电企业用煤需求,实行运力倾斜,给予重点保障,国家铁路发送电煤2.5亿吨,全国371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可耗天数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较好地服务了各地迎峰度夏。
 
我们的骄傲——澳门民众与内地奥运代表团联欢
我们的骄傲——澳门民众与内地奥运代表团联欢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澳门9月1日电(记者李寒芳 刘刚 郭雨祺)9月1日晚的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星光熠熠,热情似火。内地奥运健儿在此展演绝技,与澳门民众亲切互动,让这座俗称“澳门蛋”的体育馆再度成为见证盛宴的欢乐海洋。
  这场名为“我们的骄傲—国家奥运健儿代表团澳门联欢晚会”,4200余张门票由抽签形式免费派发,且只分区域,不设划位。为了找个好位置近距离一睹心目中的偶像,不少观众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场。
  联欢会开始前,播放了中国奥运健儿征战巴黎奥运会的纪录片,夺金的画面激起阵阵欢呼和掌声。
  联欢会分为“超越梦想”“突破极限”“逐梦未来”三部分,奥运健儿们依次登场亮相。
  开场秀中,花泳队的《折柳》舞姿翩跹,艺术体操队的《星辰大海》之舞轻盈唯美,舞台洋溢着国风文化的中国式浪漫。
  运动员们和现场观众互动时金句频出。巴黎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杨家玉说:“我不要长得漂亮,我要成绩漂亮。首先有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的培养,展现出中国青年的美好形象。”
  在巴黎奥运会刷新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的“中国飞鱼”潘展乐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身后有整个国家,我的金牌是献给祖国的。”
  “和你们一样成为世界冠军,有什么方法?”澳门小朋友充满童真的提问,让现场观众忍俊不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勇敢自信”“努力奋斗”“破釜沉舟”……奥运健儿们以这些关键词,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精彩的奥运故事和现场表演不断将联欢会推向高潮。澳门歌手与游泳队员合唱的《孤勇者》,举重运动员等奥运健儿演唱的《奔跑》等节目赢得了满堂彩。
  李女士与先生一同来现场观看联欢会,看到心中的骄傲特别激动。李女士说,自己最期待见到潘展乐,觉得他既有“00后”的特点,又比同龄人更成熟,很欣赏这位年轻人,希望自己儿子以他为榜样。
  澳门市民刘女士一家四口来到现场。“真的很难有机会这样近距离接触奥运健儿。”刘女士说,两个女儿喜欢跳水运动员陈芋汐和国乒队员孙颖莎,她们来到现场目睹奥运健儿风采,感受运动员不放弃的精神,非常兴奋。
  奥运健儿们也感受到了澳门的热情和魅力。“来澳门吃好吃的,就是释放压力。”国乒队长马龙选出了自己心中澳门美食代表——菠萝包;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国乒队员樊振东用粤语清唱了一段歌曲《野孩子》;主办方还精心为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准备了澳门文创产品——名为“何小涌”的乌龟玩偶。
  近两个小时的联欢会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大合唱中落幕。
  “与奥运健儿们近距离接触,同场联欢,备感荣幸。”在联欢晚会上演唱《盛世莲花》的澳门歌手刘乃奇说,奥运冠军们的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深深激励了澳门青年,感谢他们为国家荣誉的付出,祝福我们的奥运健儿再创佳绩。
 
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发布
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发布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王思北)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1日正式发布。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此次发布了三个版本演奏曲谱和四个版本官方录音,能够涵盖国歌使用的主要奏唱形式和使用场景,将更有利于国歌奏唱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有利于党和国家的礼仪制度、礼乐制度的建设,更好维护国家尊严。
  2017年9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国歌法全面规定了国歌的地位以及国歌奏唱的场合、形式、礼仪等内容,并附以国歌词谱。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增在发布会上介绍,为了落实国歌法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审定、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录制工作。最终确定了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包括管弦乐总谱、管乐总谱、钢琴伴奏谱;以及由管弦乐版、管弦乐合唱版、管乐版、管乐合唱版组成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
  “国歌承载了人民群众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崇高敬意、深沉感情和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精神。此次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的发布,既是实施国歌法、推进国家礼仪制度和礼乐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加强宪法实施、完善我国国家标志制度的重要举措。”武增说。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审定专家委员会主任俞峰说,本次审定后确定的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对国歌旋律均未作任何改变,主要对封面、扉页和出版记谱,速度标记,表情术语,乐谱内的力度标记等四个方面作了完善和规范。与此前历史录音版本相比,本次国歌官方录音版本的录制根据审定后的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对每分钟96拍的录制速度进行了统一。
 
混淆性别使用医保基金?国家医保局通报这些医院
混淆性别使用医保基金?国家医保局通报这些医院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徐鹏航 彭韵佳)国家医保局近日通报,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在某些医院,一些男性患者产生了妇科类诊疗医保费用,一些女性患者产生了男科类诊疗医保费用。而这些“奇葩”现象的背后,是涉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
  根据通报,在男性产生妇科类诊疗医保费用的情况中,有的属于医疗机构串换项目骗医保。如湖南省株洲市三三一医院将自费项目“无痛胃镜麻醉”(74元/次),串换成乙类项目“宫腔镜麻醉”(450元/次)进行报销;有的属于医务人员放任女患者冒用男参保人资格就医诊疗。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王彦君诊所医务人员,给女性患者开展“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放任患者使用男性亲属医疗保障凭证进行费用结算。
  在女性产生男科类诊疗医保费用的情况中,有的属于医疗机构乱开检查。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开展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时,存在向女性患者额外开具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TPSA)等两项男科检验项目的现象。有的属于医疗机构设立不合理套餐收费,如吉林省人民医院将游离前列腺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与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125等不同项目作为一个肿瘤标志物组套,进行套餐式收费,导致部分女性患者开展肿瘤筛查时产生了男科检验费用。
  还有的医务人员医嘱模板化套取医保资金,如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八集医院全科医生孙某,医嘱模板化为女性患者开具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82人次。有的属于参保人将本人医疗保障凭证借给他人冒名就医,如山东省滨州利世骨伤医院女医生杨某使用本人医保卡为其父亲开展门诊检查。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各地医保部门将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举一反三,进一步扩大筛查范围,确保本地区涉及性别类异常结算问题清仓见底。
 
“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在拉萨启动
“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在拉萨启动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拉萨9月1日电(记者王明玉 舒静)1日上午,“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在拉萨启动。20余家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行业媒体的100多名编辑记者将赴西藏、甘肃、四川等地采访,全方位、多角度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
  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此前已组织各级媒体赴内蒙古、宁夏、广西等地调研采访,充分宣传相关地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亮点成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此次调研采访为期14天,采访团成员将深入当地学校、村庄、社区、企业、工厂等实地采访,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和展现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相关省区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中非合作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中非合作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近年来,一项项中国农科技术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一项项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陆续落地,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切实推动了非洲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新华社记者在非洲多地采访,切身体验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
抗旱稻:助力非洲抓好“粮袋子”


  从肯尼亚第二大城市、“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向内陆行驶大约100公里,一块“与众不同”的田地映入眼帘。记者一路上见到的要么是玉米地,要么是甘蔗田,而这里是已经收割大半的金黄的稻田。
  说这块田地与众不同,还因为这里虽然种的是水稻,但地里却没有水,而长出的稻穗依然密集饱满。这种水稻便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的节水抗旱稻,专门面向非洲市场,已在这里成功试种了7年。
  3名稻农早已在这里等记者,他们用斯瓦希里语介绍了试种节水抗旱稻的心得体会。
  卡特琳·基马尼试种的体会颇多。“它给我们带来了丰收。过去我们种一大片地,只能收获两麻袋稻谷。现在种上一英亩,就有望收获40到50麻袋。”她说,“来自中国的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鲁弗斯·马伊纳坦言自己对这种新品种感到兴奋。“我种稻已经15年多了,过去因为不懂得施肥或缺乏种子的专业知识而苦苦挣扎。现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马伊纳说,“我想继续学习如何改善水稻种植。我想对肯尼亚同胞说,我们应该接受杂交水稻种植,因为它有很多好处。”
  已经当了6年稻农的姆旺吉·基马尼颇有同感:“这种水稻好处很多,它生长得很快。我们过去种植的当地品种面临很多挑战,成熟时间较长,产量相对较低。过去我们与害虫作斗争,现在种植这种水稻后,虫害变少了。”基马尼说,“我希望大家接受培训学习种植这种水稻。”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肯尼亚多地去年遭受干旱影响,粮食大幅减产,蒙巴萨地区也未能幸免。事实上,干旱是非洲多国多年来共同面临的问题,对非洲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节水抗旱稻为非洲保障“粮袋子”提供了新希望。
  “这种新品种水稻特别适合在沿海地区种植,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地品种的好几倍。”肯尼亚农业和畜牧业研究组织专家约翰·基马尼告诉记者。目前,肯尼亚80%以上的大米依赖进口。来自中国的节水抗旱稻有望于年内在肯尼亚通过新品种认定,助力这个东非国家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
制糖业:自贸协定推动打开新市场


  2021年1月1日,中国-毛里求斯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这对世代从事甘蔗种植的冈尼斯·布鲁斯一家是个好消息。
  毛里求斯位于非洲东部,甘蔗是这个岛国最重要的农作物,毛里求斯也因此被称为“甜岛”。在毛东部弗拉克区布鲁斯家的甘蔗园,记者看到高约2米的甘蔗整齐排列在田间,五六名工人忙着收割甘蔗,然后用卡车送往附近工厂加工成蔗糖。
  布鲁斯家中有近200公顷甘蔗地。前些年,受本国制糖业竞争力下降、国际货运成本上涨以及出口欧盟受阻等多重因素影响,毛里求斯大片甘蔗地荒置,布鲁斯也为蔗糖销路犯愁。
  中毛自贸协定解决了布鲁斯的烦心事。协定专门为毛里求斯的蔗糖作出“关税配额”安排:从2021年的1.5万吨配额开始,每年增加5000吨,直到2028年达到5万吨。在此配额内,毛蔗糖关税由此前的50%降至15%。
  “自贸协定让毛里求斯制糖业和蔗农感到惊喜,让我们的蔗糖出口到中国市场,我们的收入增加了。”布鲁斯说,“今年,蔗糖的价格就很好,这也鼓励蔗农重新回来,经营那些被荒废的甘蔗田。”
  自贸协定“对毛制糖业出口意义重大”。毛里求斯糖业联合组织首席执行官德韦什·杜基拉说。据他介绍,毛全国有大约8000名全职蔗农,整个行业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制糖业对毛里求斯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2%以上。
  随着出口量的增大,制糖这条甜蜜的致富路让毛里求斯蔗农的“钱袋子”鼓起来,承载起他们对幸福未来的期盼。
咖啡:电商赋能直通中国消费者


  在中国电商平台搜索“埃塞俄比亚咖啡”,各式品牌的咖啡比比皆是——“耶加雪啡”“西达摩”“哈拉尔”……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与埃塞咖啡的距离只有一块手机屏幕。中国电商平台的数字化赋能,大幅降低了埃塞咖啡的出口成本,许多埃塞咖啡公司从中受益。
  记者日前探访了其中一家名为哈德罗的咖啡公司。走进这家公司位于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加工厂,只见工人们戴着工作帽和口罩,手工选出有缺陷的咖啡生豆。不远处,两台烘焙机开足马力,咖啡生豆在其中不停翻滚,颜色逐渐变深,一旁的研磨机飞速转动,褐色的咖啡粉不断涌出,浓浓的咖啡香沁人心脾。
  据介绍,经过称重、包装,这些咖啡将有一部分被装上集装箱,搭上货轮跨越印度洋,在中国的电商平台上架。
  据哈德罗咖啡公司市场开发部主任穆巴拉克·艾哈迈德介绍,中国市场对哈德罗咖啡来说极其重要,中国是该公司咖啡产品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经常有中国贸易商到工厂实地探访,进博会和广交会等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绝佳机会,提升了我们在中国的知名度,帮我们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艾哈迈德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爱上咖啡,我们也希望把更多的优质咖啡带到中国。”
  埃塞咖啡和茶叶管理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中国每年从埃塞进口超2万吨咖啡生豆,成为埃塞咖啡第八大进口国。
  除了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之外,卢旺达的辣椒酱、肯尼亚的红茶、加纳的巧克力、坦桑尼亚的腰果……大量非洲产品正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在中非农业合作中,中国重视推动非洲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华,自非洲进口农产品金额已连续7年增长。“漂洋过海”而来的非洲优质特色农产品,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从肯尼亚的节水抗旱稻,到毛里求斯的蔗糖,再到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正为中非农业务实合作写下生动注脚,充分表明互利共赢是中非合作的底色,也一步步推动非洲农业现代化逐步变为现实。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干事布拉姆·戈瓦尔茨说,中非合作在助力提升非洲粮食安全方面有着巨大潜力,通过与中国在研究、技术、创新和培训方面建立伙伴关系,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将会实现从自给自足到高产的转变。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共建“一带一路”激发“非洲制造”新活力
共建“一带一路”激发“非洲制造”新活力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非洲合作之花在非洲广袤大地上绽放。从乌干达到埃及,从塞内加尔到尼日利亚,中国企业建设、运营的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非洲融入全球产业链、助力非洲打造新兴品牌的强劲引擎。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推动当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大幅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化,“非洲制造”正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园区合作赋能“非洲制造”


  在位于乌干达东部姆巴莱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区内,27岁的海伦·穆加拉和数百名同事每天早晨来到这里,满怀希望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个工业园区为许多当地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我在这里学到宝贵的技能,也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她说。
  该工业园由中国民营企业天唐集团投资运营,自2018年3月启动以来已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为当地创造5000多个就业岗位。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琳琅满目,从家用电器到日常美容产品,从家居纺织品到建筑材料,从药品、智能手机到电视、汽车等,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座占地数千公顷的园区,已成为当地品牌的孵化平台,为乌干达工业化和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明珠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工业园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照明用品。公司生产的LED灯具价格亲民、便于维修,降低了乌干达对进口灯具的依赖。
  当地技术员约瑟夫·奥蒂姆说:“过去,乌干达的LED灯具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且维修困难。中国企业改变了这一局面。现在,我们公司每年生产约300万只LED灯泡和灯管,在乌干达各地销售。”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一个个由中国企业建设和运营的园区正是中非工业基础设施不断深化合作、提质升级的缩影。塞内加尔迪亚姆尼亚久工业园、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这些中方参与投资的园区对非洲国家招商引资起到“筑巢引凤”的作用,推动“非洲制造”加速发展。
绿色合作提升“非洲制造”魅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助力非洲国家在制造业中采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这不仅为非洲的自然环境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而且为非洲制造业贴上“绿色制造”标签。
  总部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戈戈电子公司是该国三大电动摩托车制造商之一,这家电动摩托车制造商从中国进口锂电池,为当地市场提供环保、经济的出行选择。公司首席运营官雅诺什·比萨索说:“客户购买摩托车后,可以享受‘换电’服务,随时把用完的电池送到更换站换取充满电的电池。他们会发现,选择电动摩托车不仅省钱,而且环保。”
  在肯尼亚,BasiGo电动巴士项目同样体现了中非在生态友好型交通领域的合作成果。2022年3月,肯尼亚初创公司BasiGo成为第一家在该国推出电动巴士的公司。这些巴士使用中国车企比亚迪设计的零件在当地组装,一次充电可行驶250公里。
  该公司市场经理穆托托·西富纳表示,柴油客车的月均燃油成本高达20万肯尼亚先令(1美元约合129肯尼亚先令),而电动巴士的能源成本仅为6万肯尼亚先令,公司计划到2025年引入并运营1000辆电动巴士。
深化合作点亮“非洲制造”未来


  中非在电动交通领域的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成果的生动例证。中国企业带来的优质产品和技术,正助力非洲走向更加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通过与中国深化合作,非洲制造业不断提升自身生产能力,通过应用生态友好型和创新技术,让非洲品牌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展现出竞争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罗达·瓦集拉表示,与中国的合作使非洲国家得以获取先进技术和支持。许多非洲国家借助与中国的合作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将清洁能源列为优先事项,这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杨宝荣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为非洲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技术和产品,让更多非洲民众负担得起。
  随着双方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和非洲正携手开启“非洲制造”的美好未来。非洲国家将发展更先进的技术,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非洲制造”正昂首阔步进入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记者许嘉桐)新华社内罗毕电
 
透视非洲工业化进程
透视非洲工业化进程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协调和可持续的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减少贫困的重要路径,是各国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由于历史原因,非洲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曾长期沦为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输出地。进入21世纪,非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开始更积极探索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等推动下,中国和非洲在工业化合作方面成果丰硕,为非洲工业化进程增添助力。
漫长曲折的工业化探索


  多年以来,多数非洲国家把实现工业化作为争取经济独立、实现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战略,但诸多因素制约着该战略取得的实效。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数据,2023年非洲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0%,低于15%的全球平均水平。
  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成为众多非洲国家独立后的首要目标。这一时期,非洲国家大多实施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一度取得成效,但因市场狭小而后劲不足。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对刚有起色的非洲工业化带来沉重打击。80年代,西方打着“维护市场规律”的旗号,在非洲强推结构调整计划,严重阻滞了非洲工业化进程。80年代,非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下降8.3%,非洲经历“失去的十年”。
  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但受殖民统治影响,许多非洲国家形成单一的经济结构,长期沦为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输出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发布的《2022年非洲经济发展报告》显示,83%的非洲国家依赖大宗商品出口,在全球大宗商品出口依赖国家中占比45%。按照贸发会议定义,当一个国家的大宗商品出口占其商品出口总额的60%以上,则认为该国依赖大宗商品出口。
  有学者指出,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非洲受缚于单一经济,无法建构起外部资金技术、劳动力收益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是非洲工业化进程迟缓的底层逻辑。
非洲工业化新态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格局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非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非洲人民开始更积极探索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
  在区域层面,非盟出台《加速非洲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2063年议程》等战略,均将工业化作为促进非洲发展的关键动力。2022年,非盟第17届特别峰会暨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峰会对实现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作出承诺,凸显非洲国家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决心。
  作为《2063年议程》的旗舰项目,由非盟推动的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正在加速,非洲大陆正向着成为一个人口众多、规模巨大的统一市场迈进。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指出,非洲大陆自贸区协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工业化发展,还有助于提升非洲制造业的竞争力。
  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朴英姬认为,非洲国家始终致力于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的长期愿景,且事实证明大力投入往往能取得成效,如近年来推出支持中小企业参与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的相关计划和优先产业区域价值链发展的支持战略等。
  非洲开发银行、非盟等机构2022年联合发布的《非洲工业化指数》报告显示,对52个非洲国家进行评估后发现,37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在过去11年间获得提升。
中非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等推动下,中非在工业化合作方面优势互补、成果丰硕。中国是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基础设施领域是中非合作共赢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中非合作新建和升级公路近10万公里,铁路超1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为非洲工业化发展夯实基础。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格万加认为,通过与中国的合作,非洲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如今非洲国家间开展贸易合作更为便利,促进了资源和生产要素在非洲大陆更合理地流动和配置。
  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运营的工业园区,在部分国家和产业环节发挥着聚集作用,也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乌干达贸易、工业和合作部工业国务部长戴维·巴哈蒂认为,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在乌干达经营的工业园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制造业,助力非中工业化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与《2063年议程》目标相呼应。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近年来,中非双方合作正在向数字、绿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兴领域延伸,为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张曼)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一叶青蒿连中非
一叶青蒿连中非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南宁8月30日电(记者农冠斌 赵欢 张卓文)当青蒿还被当作野草时,地处中国广西大石山区的柳州市融安县便流传着“感冒用蒿草煮水喝可痊愈”“携带蒿草蚊虫不敢靠近”等说法。
  八月,顶着高温炎热的天气,融安县东起乡的村民依然忙碌地收割青蒿。这些青蒿晒成干草后,将被提取出青蒿素并制成药物,运往万里之遥的非洲地区。在人类与疟疾的漫长斗争中,青蒿这一古老的植物,成为中国与非洲的健康桥梁,让两地人民命运紧密相连。
野草竟是“救命草”


  融安县是中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这里不仅地处偏远,还是严重石漠化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相当多的荒山坡地不适宜农作物的耕种,但对于怕水不怕旱的青蒿来说,却特别适合生长。
  过去,漫山遍野的青蒿是荒芜的代名词。“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有蒿草,我们都会当杂草除掉,偶尔拿来煮水洗澡,杀毒消菌。”62岁的融安县东起乡红日村东皇屯村民龙昌杨说。
  中国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有使用青蒿治疗寒热诸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1972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为全世界饱受疟疾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世卫组织2000年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首选药物。
  此后,一些生产青蒿素的企业来到融安收购青蒿,并指导当地村民专门种植。
  “贫瘠地里能成活,管护也简单,生长还快,你看4月份才开始种的,现在都有一人高了。”融安县瑞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太光告诉记者,这里的青蒿每亩产值在千元以上。
  一方面是稳定的种植收益;另一方面,青蒿生长快、适应能力强,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这对于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的山区农村来说是个较好的产业。融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翁新辉说,近年来,青蒿种植产业不断向周边山区县拓展。在广西,青蒿的种植面积约2万亩,超过1万户农户参与其中。
  青蒿从过去的“野草”摇身变成山区群众的“致富草”。但是,这些青蒿将流向何方,很多村民并不知晓。
来自中国的“神药”


  在融安收购青蒿的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青蒿素生产量最大的企业。“按剂量推算,全球每年供应的约4亿人份治疗疟疾的药品中,有约1亿人份使用我们公司生产的青蒿素原料。”仙草堂常务副总经理孔雪萍说。
  疟疾在中国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通过蚊媒传播所引起的疾病,跟艾滋病、结核一起,被称为人类三大传染病杀手。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疟疾防控和救治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无疟疾认证,成为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30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
  青蒿素,这一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药”问世50多年来,帮助中国完全消除了疟疾,至今仍是全球抗疟利器。
  根据《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2000至2022年间,全球预计减少了1170万疟疾导致的死亡。其中,非洲地区疟疾平均死亡率从每十万人0.14%,下降到0.055%。青蒿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是抗疟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泰新,是北京华方科泰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青蒿素抗疟药药名,肯尼亚疟疾重灾区奇苏姆省一位母亲也给女儿起了这个名字。1995年,女孩母亲怀孕时得了疟疾,如用传统奎宁或氯喹治疗,即使母亲能活,胎儿也很容易流产或致畸。母亲忧心如焚,所幸医生给她们用科泰新治疗,母女平安。为记住来自中国的“救命药”,妈妈给孩子取名“科泰新”。
  在非洲岛国科摩罗,疟疾曾是当地人眼里“带来哭喊尖叫的瘟鬼”。14岁曾感染疟疾的那苏说,以前,岛上许多人因疟疾死亡,尤其是5岁以内的孩子,很多家庭经历生离死别,父母们为孩子能否活过5岁忧心忡忡。
  2007年起,中国医务工作者带来“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并与科摩罗抗疟中心联合开展疟疾防治和相关培训。2017年,科摩罗实现疟疾零死亡,发病率大幅下降。“中国的抗疟知识和实践经验,正帮我的国家越来越接近消除疟疾的梦想。”科摩罗国家疟疾防治中心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说。
  许多国家纷纷开始与中国开展抗疟合作。近年来,中国抗疟援外医疗队深入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足迹遍及疟疾流行地区。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


  发现青蒿素只是新起点,许多青蒿素类药物的研发同样面临重重困难。
  “比如重症疟疾患者往往处于昏迷状态,无法口服药物。而青蒿素难溶于水,难以做成注射剂。”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彭小丹说,为攻克这一难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桂林制药厂老一辈科研人员历经上千次试验,研发出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
  2011年至今,注射用青蒿琥酯一直是世卫组织推荐的作为儿童和成人重症疟疾治疗的一线药物。
  已故的桂林科学家、青蒿琥酯首要发明人刘旭生前曾向记者介绍:“当年实验费、实验设备都紧缺,但国家需要,非洲、东南亚等地疫情很严重,我们很痛心,就和同胞遭遇大难一样,夜以继日地做青蒿素衍生物研究。”刘旭说,当时一轮轮试验,失败了再来,绞尽脑汁反复摸索,常常很多天不回家,实验资料堆了半张桌子高。
  业内人士介绍,当年为加速青蒿素类抗疟药在全球疟疾重灾区推广和应用,一些生产青蒿素类药物的企业与跨国药企进行专利合作,中国企业在专利使用上让步,加速了青蒿素类药物走向国际市场,让各地疟疾患者受益。
  彭小丹说,如今中国仍在为消除疟疾不断努力。桂林南药针对非洲乡村偏远地区临床医务人员的需求,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通过了世卫组织预认证,成为首个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的“一步配制青蒿琥酯注射剂”,特别适用于医疗条件较落后的非洲偏远地区。截至目前,该产品已在22个国家注册上市。
  “作为青蒿素提取企业,我们正努力通过选育更优质品种等,提高青蒿草中青蒿素的含量,以降低原料成本。原来野生青蒿的青蒿素含量只有千分之五,现在已经提高至千分之十五。”孔雪萍说,有时青蒿素市场价格低,利润空间小,但企业一直坚持,因为这是救命药,不能计较一时得失。
 
架起中非经贸桥
湖南高桥大市场走访见闻
架起中非经贸桥

湖南高桥大市场走访见闻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长沙8月30日电(记者席敏 张格)“非洲自然环境独特,腰果、夏威夷果等坚果产量高,且品质很好。”在位于湖南长沙的高桥大市场内,吻野(湖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国际贸易负责人刘悦正在向前来考察的客商介绍产品。
  “马上就要迎来坚果销售的旺季,所以最近来咨询的客户很多。”刘悦介绍,公司原本在湖南永州加工和销售红枣、核桃等传统坚果,但随着市场对坚果类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原料供应不足问题逐渐凸显。
  “国内有需求,非洲有产能,为何不去非洲寻找合作伙伴?”刘悦说,经过长时间考察,公司最终在乌干达、肯尼亚找到新的原料来源,并在当地建立起初级加工厂。
  一颗颗坚果被采摘后,在非洲当地初加工,随后被运至湖南进行精深加工,再销往海内外。
  湖南与非洲虽相隔万里,但随着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两地交往日益密切。
  今年初,《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印发,先行区依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湖南加快对非合作发展。
  地处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区块的高桥大市场,正架起一座中非经贸大桥。在这里,人们也可以买到埃塞俄比亚咖啡豆、肯尼亚鲜花、埃及香水等多种类的非洲产品。
  “高桥大市场里建设了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不仅引进很多中非经贸企业和商(协)会,方便大家交流,还经常举办圆桌恳谈会、商务撮合会,邀请政府部门或行业专家指导我们开展对非贸易。”刘悦说。
  目前,高桥大市场已经形成以自贸区为平台、以专业化市场为主体的大型商圈,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多重政策优势叠加中,中非经贸合作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刘悦介绍,不久的将来,非洲坚果将以更高效的方式来到国内——在位于海南的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公司的坚果加工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这是湖南与海南合作共建的产业园,未来,吻野集团将利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过30%的货物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的政策优势,进口和加工非洲坚果。
  “我们希望借‘湘琼’合作,促进湘非、中非经贸合作取得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进展。”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亦彪说,该非洲坚果加工项目将采用湘琼两省“共建共管”运营模式,建设产业园,借海南区位、物流、政策优势拓展市场。
  走进位于高桥大市场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非洲元素让人眼花缭乱。这里是非洲国家国情文化、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的展示贸易中心,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
  在肯尼亚馆,湖南裂谷紫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淑惠忙个不停。她一边热情地为客人冲泡肯尼亚紫茶,一边向大家介绍这种独特的非洲特产。
  “很多茶商在我们这儿看完紫茶产品后,迫不及待飞去肯尼亚,去我们在当地的茶园实地考察。”陈淑惠说,肯尼亚紫茶在越来越紧密的中非关系中,走进更多中国消费者的家庭。
  数据显示,2023年,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现场销售产品超200万元,累计签订紫茶、海鲜、羊肉等订单项目37个,意向合作金额439亿元。
  对非贸易亮点频频,如今的高桥大市场,正逐渐成为“非品入湘”“湘品出海”的重要平台。
 
中非合作正青春
非洲青年感知精彩中国
中非合作正青春

非洲青年感知精彩中国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魏梦佳 黄硕)“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度了解中国各领域的发展,特别兴奋,收获很大!”在第二届清华国际青年对话论坛活动上,来自乌干达的媒体人詹尼弗·阿西姆韦兴奋地与同学们交流最近浙江之行的感悟。
  连日来,她和来自30多个国家约百名中外青年代表,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国际青年对话活动。他们走进中国多省市,了解中国在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的成就。
  在上海,他们来到中国汽车企业、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感受中国在国际贸易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动能;在浙江,蓬勃的科技园区和创新企业为他们展示新质生产力如何为发展赋能;在贵州,青年们穿上民族服饰,体验茶艺、长桌宴、苗侗刺绣等,感受中华民族文化魅力……
  “中国的一切都很方便,不论是出行还是支付,一部手机就能搞定一切。”谈起中国之行,阿西姆韦滔滔不绝,“中国文化厚重、具有包容性,各国民众都能在这和谐共处,中国人都很热情,我在这真的像在家一样”。
  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年轻的创业者们。“我在浙江看到很多科技企业都是年轻人创立和管理,富有活力,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他们。”阿西姆韦说,这些都值得非洲国家借鉴。
  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人员交流,也让25岁的尼日利亚青年阿米尔·阿希姆感到兴奋。曾在中国求学、工作的他今年刚和朋友在北京创立了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我看到中国有很多政策支持和鼓励外国人来投资兴业。中国的创新环境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极大激励了我,让我相信我也可以在这里实现梦想。”他说。
  举办此次活动的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张润州说,许多年轻人此前并不了解中国,参访后感觉真实的中国与想象中差别很大,对中国的脱贫成果、共同富裕理念、绿色发展实践等都有了切身感受,“我们希望能搭建一个国际青年交流合作的平台,凝聚青年共识,也让更多青年走进中国、了解中国”。
  阿西姆韦说,以前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的中国情况很多都不是真实的,“应该有更多年轻人来中国,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
  正在清华大学攻读药学博士的埃及留学生阿姆尔·瓦赫巴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内蒙古当地防治荒漠化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实践。“当地采取很多措施让沙漠变绿洲,还尝试大规模种植传统中草药并研究如何让其成为更有效的药品,这让我很感兴趣。”
  在清华大学,来自多所高校、国际组织、企业等专家学者与青年们共同就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青年领导力、文明交流与青年责任等话题展开交流。这些也让非洲的年轻人们感受颇深,对未来的中非合作充满憧憬。
  “中国技术非常受欢迎,在非洲和中东地区已得到广泛应用。”瓦赫巴认为,中国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对非洲极具借鉴作用。目前,他正致力于研究传统中医药和人工智能结合,努力将中医药推向世界。
  在阿希姆看来,非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全球领先,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采矿效率在未来具有巨大机遇和广阔市场。
  这位颇具雄心的年轻人表示,他正和伙伴们开拓中非市场,促进合作。同时,明年将策划系列活动,带动更多非洲青年来华创业。“我相信,未来中非青年会携手同行,相互借鉴,努力探索更多合作,促进共赢发展。”
 
极具活力的民间往来印证中非高水平合作
极具活力的民间往来印证中非高水平合作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陈绍华 杨骏 张玉洁)不久前,从中国长沙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客机里,来自非洲国家和中国的乘客交流着彼此的旅行故事;在内罗毕,刚从鲜花农场剪下的一支支玫瑰,正准备“搭乘”航班飞向近9000公里外的长沙,通过海关“绿色通道”速递到中国消费者手中。
  据了解,今年初至8月24日,中国南方航空长沙-内罗毕往返共执行200余次航班,同比增幅111.6%。一趟趟航班,是中非交流日益密切的缩影。在极具活力的民间往来中,中非民众共同为新时代中非合作添砖加瓦,助力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喀麦隆,距克里比深水港25公里的恩杜马莱村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车辆要在泥泞崎岖的道路上跋涉数小时才能抵达这个村庄。如今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的克里比-罗拉贝高速公路就从村旁经过。这家中国公司还为村里修了便道、架设了小桥。
  “我们走上了富裕之路。”作为恩杜马莱村变化的见证者,63岁的村民让·埃詹莱难掩喜悦。“现在,我们去其他地方非常方便,越来越多人搬到我们村。”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援建的友谊广场将昔日荒地改造成生态绿地,成为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新地标;在马里,得益于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国援助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当地村庄用上了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太阳能路灯系统、太阳能水泵系统等,当地数万居民获得了清洁可靠的电力。
  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基建成果惠及非洲千家万户,而许多非洲特色农产品凭借优惠的贸易政策和便利的贸易平台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百姓的餐桌,也让非洲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肯尼亚鲜食牛油果自2022年出口中国以来,好评不断。随着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的建立,截至2023年6月,南非柑橘、坦桑尼亚芝麻等11个非洲国家的16种农产品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车。埃塞俄比亚咖啡、马达加斯加精油、肯尼亚鲜花等产品借助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漂洋过海”,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重视推动非洲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华,自非洲进口农产品金额已连续7年增长。2023年,中国自非洲进口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分别同比增长130%、32%、14%和7%。
  今天,中非民间交流合作已扩展至农业、制造业、体育、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中非友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孩子们喝上了香醇浓郁、营养丰富的豆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名为“小豆子、大营养”的农业项目,通过大豆种植推广与豆浆制作教学帮助当地民众改善营养结构。除大豆外,中国在杂交水稻、木薯、蔬菜、菌草种植等方面的技术也让许多非洲国家受益,既丰富了当地民众的饮食种类,又进一步保障了粮食安全。
  助力非洲实现粮食自主的同时,中国与非洲在制造业领域的交流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乌干达东部工业重镇姆巴莱,当地工人正在中乌姆巴莱工业园里生产本土品牌产品。这座国家级工业园由中国民营企业天唐集团投资运营,自2018年3月启动以来已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为当地创造5000多个就业岗位,“非洲制造”产品也使当地一些重要生产领域的成本有所降低。
  跨越山海的还有来自贵州“村超”的热潮。在贝宁帕拉库市美丽城村的“友谊足球场”,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组在当地村民支持下组织了首届“村超”联赛,受到村民们热烈欢迎,美丽城村村长伊夫·科巴盛赞“村超”增进了当地村民与中国专家之间的沟通和友谊。
  如今,日益深化的教育合作正不断增进中非民心相通。在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前学员安德烈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他曾在该中心学习西瓜、蔬菜种植和禽类养殖技术,随后独自开辟出一片西瓜田,并用收获的人生“第一桶金”为家里添置了电视机。在他看来,这段学习经历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与安德烈类似,今年34岁的埃塞俄比亚人托拉·泽盖耶·阿莱穆曾在当地鲁班工坊学习。他充分体会到职业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因而决定来华深造,目前在中国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中非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作重点项目,鲁班工坊现已在非洲国家建立了十余个工坊,广受认可。
  “鲁班工坊为非洲青年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技能学习机会。”托拉说,自己毕业后会把所学知识带回祖国,与同胞分享。
  从基建到农贸,从农业到工业,从“中国制造”到“非洲制造”,从中国“村超”到贝宁“村超”,从技术共享到职业教育……中非友好源远流长,中非人民在你来我往、常来常往中同呼吸、共命运。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中非期待以此次峰会为契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新征程,汇聚深化各领域合作新动能,续写中非人民相知相亲友谊新篇章。
 
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
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有何成就?怎样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如何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
  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问:如何看待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成就?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一揽子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建成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不断提升。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伟大征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精品力作持续涌现。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加快培育,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构建景区、度假区产品体系,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化+”“旅游+”,融合业态生机勃勃。
  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体系不断拓展。重大主场外交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你好!中国”等活动影响日益扩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更加完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49家,外籍人员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越来越多外国民众亲身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问:如何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一是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要实施好新时代艺术创作系列工程,充分调动广大艺术家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加强服务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推出更多接地气有人气、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佳作。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持续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我们要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词做好制度设计,加强各类优质资源的整合集成,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线下提供高品质、精准化文化服务;线上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健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机制。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高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
  四是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
  让中华文化愈发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问:如何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答: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将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水平,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力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中华文化愈发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要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强化文物资源空间管控。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发挥好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作用,健全大遗址保护利用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展览展陈形式,生动鲜活讲好文物故事。
  二是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要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人才体系,丰富保护手段,根据非遗项目存续、传承实际选择合理保护方式,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动态管理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三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依托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炼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好用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问:如何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答:我们要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深化融合,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同时,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大文章。
  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研究推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指导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资源统筹、政策保障,促进理念、机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
  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培育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发展业态,挖掘文化价值,壮大人文经济,带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好文化和旅游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人文城市。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存


  问:文化和旅游在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答:我们将紧密结合自身职责,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健全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机制,发挥文化和旅游独特作用,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存。
  提升文化交流合作水平。丰富文化交流合作形式,借助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载体,让中华文化在海外民众中更加可感可及。持续打造“欢乐春节”等对外文化品牌活动,办好“中秋诗会”等大型全球联动活动,展现中华文化独有魅力。完善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实施好文物精品外展、中外联合考古等项目,共同守护人类文化瑰宝。
  持续深化旅游交流合作。我们将持续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诚挚欢迎世界各国游客到中国参观、旅游。同时,中国也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我们希望更多国家简化出入境手续,方便更多中国游客到国外旅行,与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记者周玮 徐壮)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火热暑期彰显“流动中国”澎湃活力
火热暑期彰显“流动中国”澎湃活力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风靡全球的“China Travel(中国游)”、“超长待机”的“文博游”、热门影视游戏同款“打卡游”……这个暑期,海内外游客畅游中国,人员流动突破百亿人次,文化兴、旅游火、消费旺,“流动的中国”尽显澎湃活力。
  暑运(7月1日-8月31日)启动以来,截至8月27日,中国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约102.18亿人次,同比增长3.7%;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31亿人次,同比增长5.9%。截至8月20日,全国民航累计运输旅客1.17亿人次。
  在山西双林寺,一个由60多名学生和12位老师组成的“研学团”,正在开展一场丰富多彩的“古建筑之旅”,跟着讲解员参观古建筑、欣赏精美彩塑、了解传统营造技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研学团来自山东省潍坊市的一所学校,双林寺是此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之前还参观了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平遥古城等中国知名古建筑。
  “他们是走向世界的一代,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有必要带学生们来看一看。”研学团老师赵一航说。
  近年来,“寓教于游”的研学游广受欢迎,传统文化更是热门主题,越来越多学校和家庭希望孩子们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
  一到暑期,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都成了研学团的主场,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热门场馆“一票难求”。
  今年暑期,为应对激增的客流量,中国各地文博场馆纷纷推出取消预约、加开夜场、周一不闭馆等便利措施。携程28日发布的《2024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显示,该平台暑期研学游订单量增长175%,其中国内研学游人数增长2倍。
  今年暑期还叠加“中国游热”。目前,中国对15国试行免签入境15天政策,新增与新加坡、泰国等6个国家互免签证,将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范围增至37个口岸、54个国家……一系列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政策措施,让更多外国游客能在北京胡同体验世界遗产,在上海外滩领略璀璨夜色,在山西古建探寻历史文化。
  作为华夏古文明摇篮的山西,坐拥2.8万余处古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热潮下,很多古建筑爱好者寻访山西古建,其中也不乏不远千里而来的外国面孔。
  在山西五台县的佛光寺东大殿前,一队外国游客跟着英语导游的脚步,仔细端详着这座殿堂式古建筑。它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这座古建筑居然有一千多年历史,太令人惊叹了!”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朱迪被这座建筑古老而精湛的技艺深深折服。
  今年前7个月,中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来华旅游外国人预计拉动消费超1000亿元。在携程平台,暑期来华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约七成。
  在传统文化旅游持续升温的同时,跟着热门影视作品去旅行也成为新时尚。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更多人奔赴古都西安,电视剧《繁花》让上海“黄河路”打卡热度不减,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带火了新疆北疆游,畅销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带游客领略黑龙江鄂温克族的独特风情……
  暑期档电影一直是文化消费的一大亮点。2024年暑期档进入尾声,截至8月27日,总票房已突破112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在文娱活动选择尤为丰富的暑期,观众对文化需求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这个暑期恰逢巴黎奥运会举办,得益于中国发达的网络布局,尤其是成熟的5G网络覆盖,中国各大城市电影院还推出了“影院看奥运”直播活动。历时17天的奥运会期间,中国有累计800余家影院参与了奥运赛事直播放映,5万多中国观众走进影院沉浸式观看奥运直播,总票房产出约220万元。
  在暑期旅游旺季带动下,文旅消费也不断释放活力,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交通、餐饮、文娱等相关消费增长较快。各地还纷纷推出票价优惠、消费满减、学生免票等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暑期文旅消费。
  “今年暑期消费亮点颇多,文化领域破圈,持续为旅游市场引流。又适逢夏季奥运会举办,体育健康消费规模扩大。”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说。  (记者杨晓静 王学涛)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文化点亮中国暑期新“夜”态
文化点亮中国暑期新“夜”态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月初上,灯影动,乐轻起。演员们用动情的舞姿诉说着一场百年间徽州古村的故事,现场观众们的思绪也被渐渐带入其中……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的徽州府衙内,以古建筑为舞台,以徽州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背景打造的沉浸式实景演出《徽州府有喜》正在上演,观众们既在观演中如痴如醉,也在互动中欢声笑语。
  在中国,暑期文化夜游不仅为游客避开白天炎热高温、拥有更好出行体验提供了新选择,也凸显了中国百姓对于文化旅游、文化生活的热情不断升温。
  “《徽州府有喜》在暑期共举办了53场,接待游客近25000人,很多年轻人都慕名前来‘打卡’。”歙县文旅体局局长吴炯介绍,徽州古城的各类文化夜游活动丰富了当地旅游业态,也探索了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我们不仅仅是走走看看、打卡拍照,也对徽州的历史、文化等都有了一定了解。”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建对徽州古城的夜游活动赞不绝口。他表示,在实景中感受徽州历史人文故事,为古老徽州解锁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夜幕降临,游客们围坐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古村的村口,观看着一场名为《梦礼徽乡、西递传奇》的激光水秀。水秀依托当地独特的水景、山体、建筑、牌楼,通过多媒体建筑投影以及视觉音乐等表现形式,重现活化徽州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不断在文化与科技体验融合上对西递夜游进行升级改造,不断丰富夜游的文化内涵。”徽黄旅游集团营销总监胡维民说。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宏村景区旁,另一场融合了声光电、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讲述徽州历史故事的演出《宏村阿菊》更是成为该村文化夜游的一张新名片。
  “演出非常精彩,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徽州的古往今来。”来自合肥的游客刘冰洁和孩子一起观看《宏村阿菊》后说。
  在贵州,黄果树瀑布与当地民俗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山海变迁”灯光秀吸引了不少游客,带动景区周边餐饮和住宿提质升级;在江苏,昆山推出行浸式多维空间剧《只此周庄》和夜游等多项特色文化活动,为夜经济注入新活力;在天津,黄崖关长城风景区推出“大明边塞”之夜游黄崖关文旅项目,通过沉浸式演出展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此外,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书店等文化场所也在晚间延长开放时间、举办各类活动,为百姓晚间活动提供更多文化选择。
  晚间,安徽省图书馆的夜读空间与自修室准时为“夜读人”亮起夜读之灯。窗户下、台阶上、书架前,人们手捧书卷,神色娴静。
  “夜读把越来越多的人拉回书香之地。”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学教师陈洪丽说,十余年的图书馆阅读经历让她从普通读者成了图书馆的夜读志愿者管理员。今年暑期,安徽省有70多家公共图书馆开启“超长待机”模式,拉高市民夜间生活的“书香指数”。
  安徽博物院依托馆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古希腊文物展览,推出相关弦乐四重奏演奏会及博物馆夜游活动,带领市民们感受不一样的东西方文明之美。
  “我们每个月都会结合节点主题,组织多场博物馆夜游活动,不断创新和改善展览策划、观展模式等,带给公众全新的观展体验,希望能够源源不断地传递文化力量。”安徽博物院院长雷修佛说。
  “暑期晚间阅读活动希望能给孩子和家长们提供一个欢乐、成长的文化亲子时光。”皖新传媒文化服务总公司市场企划部主任金岳晴介绍,考虑到家长们白天需工作,所以他们旗下书店暑期中很多亲子文化阅读活动都安排在了晚间。
  今年暑期,安徽合肥、淮南、滁州等地新华书店相继举办“书店奇妙夜”“书虫姐姐故事会”“行走的书店”等系列晚间亲子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绘本故事、剪纸体验小课堂、书店寻宝、书籍夜市等特色项目,增强孩子们的阅读和文化体验。
  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苏州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等纷纷延长营业时间,开设各具特色的“夜游”“夜宿”活动,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
  专家认为,从暑期夜经济、夜市的繁荣,到文化夜游受青睐,显现了中国社会夜晚安定的治安环境、良好的经济活力、旺盛的旅游市场,也凸显了社会服务形态日趋多样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记者郭晨 刘美子 贾稀荃)新华社合肥8月30日电
 
外籍人士在“China Travel”中感受城市活力脉动
外籍人士在“China Travel”中感受城市活力脉动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随着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不断优化、免签“朋友圈”有序扩容,越来越多外国旅客迫不及待地开启一场“China Travel(中国游)”。
  前不久,10余位外籍人士在中国欧盟商会天津分会的组织下,乘坐两台吧台式观光车,开启一场夜游天津城市街区之行。
  一身休闲着装的米尔科·图里纳来自意大利,是高利尔(天津)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即便在天津工作生活多年,这种沉浸式感受天津城市魅力的机会,他并不想错过。
  微风轻抚、灯光柔和,图里纳点了一杯鸡尾酒,看向车外,惬意地感受天津的城市脉动。泰安道周边,英伦风情建筑构成的景色向后流淌;路过维多利亚花园和利顺德大饭店,音乐与光影交织,热闹非凡。“我被天津的独特魅力所吸引。随着外籍人士在津便利度日益改善,我更有信心邀请国外客户来津参观。”图里纳说。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今年1月至7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达1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签发口岸签证84.6万证次,同比上升182.9%。
  在千年古都西安,外国友人身着汉服,漫步西安钟楼、大唐不夜城,沉浸式体验这座古都的深厚文脉;成都春熙路打造四川首个离境退税特色街区,加入全省首批“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持续“圈粉”外国游客;各地的磁悬浮列车、无人驾驶出租车、智慧服务机器人等“黑科技”也成为外国博主镜头里的焦点。
  天津风貌南北交融、古今并存,东西荟萃、欧风华韵。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冰说,“游海河古今美景,逛天津欧陆风情”已经成为不少外籍游客与这座城市邂逅的优选。
  夜上浓妆,墨西哥游客布兰达·奥尔维拉乘坐游船在海河上穿行,仿佛坠入眼前两岸高楼林立、流光溢彩的美景之中。“天津太漂亮了,如同在梦境中一般。”
  从意风区码头走下游船,不远处的意式风情区热闹非凡。布兰达循着动感的音乐声来到此处,哥特、罗马、巴洛克等多种风格建筑映入眼帘,再次带给她视觉震撼,“我仿佛‘瞬移’到了意大利”。
  在此经营一家纯正意大利风味餐馆的意大利人雷纳托·佩戈拉罗感受最为明显。“最近,餐厅的外国客人多了不少,我们接待了来自欧洲、墨西哥、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旅客。”
  携程公关部高级经理刘然介绍,今年上半年,携程的中国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近2倍,贡献了携程海外平台收入的25%。“我们将继续扩大入境游协作联盟,积极推动国内地接社和海外组团社进行资源渠道对接和产品互相采买。”
  海外旅行商纷纷瞄准中国旅游市场的蓝海。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携程集团承办的“你好!中国”亚洲旅行商中国行考察活动,吸引来自泰国、尼泊尔、缅甸等地的近30位旅行商汇聚天津。
  东钰旅游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媚娟是一位泰国旅行商,“China Travel”的火热让从事了24年中国入境旅游服务的她看到了新商机。“自3月1日中国与泰国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正式生效以来,我们的生意迎来新高峰,近几个月的泰国顾客数量同比增长80%。”陈媚娟说。
  展会规模大、头部企业多、文化元素突出、前沿科技丰富……即将在天津举办的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吸引15个国家使节和100位全球旅行达人参会,沉浸式体验中国文旅市场和发展走势,“展会效应”有望继续推动中国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携程在中国13个城市的24个外币兑换网点提供“零钱包”兑换服务,联合国内2000多家景区开通在线购票,并在近30家景区落地国际版售票机,支持境外游客多种语言、多种支付方式购票;微信还将与网联清算公司、中国建设银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PayNet展开合作,支持PayNet旗下多个电子钱包在中国境内直接使用。
  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马仪亮认为,通过单方面免签范围持续扩大、移动支付门槛大幅降低、重点文旅场景外卡POS机全覆盖等诸多利好措施,中国向世界传递了欢迎海外友人来华旅游的善意和诚意,也激发了一些海外人士的来华旅游意愿。
  “通过更加便利的来华体验,外国游客能够‘进得来、散得开、玩得透’,也在旅行中亲眼见证了更加开放、自信、文明、安全的中国。”马仪亮说。
 (记者宋瑞)新华社天津8月30日电
 
日喀则:雪山长河萃华章
日喀则:雪山长河萃华章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拉萨电(记者储国强 白明山 李键)祖国西南角,喜马拉雅山脉绵延不绝,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山麓人烟处,江畔繁华乡,便是拥有600多年建城史的西藏日喀则。
  雪山长河孕育宽阔胸襟、历史人文涵养家国情怀、中外交流展现开放姿态——日喀则,一幅看不完的唐卡画卷,一本读不尽的古老格言。
不能相忘的藏地传奇


  “梦寻这里藏戏之源的天使,不能相忘美丽故乡的传奇……”由日喀则歌手扎西平措演唱的歌曲《梦寻唐东杰布》,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藏戏元素,深受雪域青年的喜爱。
  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雕琢出雪域高原人们能歌善舞的艺术灵魂与豁达心态。藏戏,藏语中称为“阿吉拉姆”,是集说唱、表演、歌舞、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生于日喀则的唐东杰布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日喀则市定结县琼孜乡,由当地戏迷组成的姆村藏戏队已经演出了70多年。每逢盛大节日,这支民间藏戏队就会带来精彩演出,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生活。而在日喀则,有演出规模的藏戏队伍达到86支,深受群众欢迎。
  拉孜县的堆谐、定日县的洛谐、康马县的果谐、昂仁县的强谐……日喀则市有各种各样的“谐”(藏语意为“歌舞”),传承人以“谐”之名,在日喀则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翩然起舞。
  28岁的格桑卓玛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堆谐,如今已成为日喀则市拉孜县拉孜堆谐第五代传承人。在乡间空地上,这样的场景时常上演:伴着六弦琴的旋律,一群姑娘小伙儿踢踏的脚步声如同音符,奏响了一曲曲欢乐歌。
  随着拉孜堆谐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藏族特色传统歌舞开始走上更大的舞台。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是西藏重要的文化发祥地。被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拥抱”的日喀则,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神秘多姿、绚丽多彩的文化大观: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影响深远;江嘎尔藏戏、湘巴藏戏传承悠久;藏刀、藏香、唐卡等手工艺令人称奇。
  比例度量精确、线条流畅、配色协调、画工精细……唐卡,被誉为最复杂、最严谨的工笔重彩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作为唐卡世家第五代传承人,拉孜县画师贡觉杰在创作中加入国画元素,绘制出《花与瓶》《四季花》《冈仁波齐风光》等新题材唐卡。他说:“传统唐卡内容以宗教为主,唯有不断拓展唐卡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随着更多唐卡画师加入创新行列,日喀则启动了一项“大制作”:从2020年开始,80名画师汇聚在一起,力争绘制一幅长848.86米、高2.5米的大型唐卡,集中展现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
  近年来,日喀则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并举,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形成了珠峰旅游文化节等文旅品牌。藏族民俗风物、传统技艺、歌舞竞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让这片土地的文化传奇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贯通古今的家国情怀


  漫步日喀则,酥油香气扑鼻而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俯拾即是。
  坐落于日喀则的夏鲁寺,是中国古代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它的布局、墙体是藏地风格,木构架、重檐歇山式屋顶和琉璃瓦是汉式元素,是西藏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汉藏合璧式元代寺院建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
  古往今来,民族艺术的交流融合在日喀则绵延不绝。
  2023年6月,昆曲与藏戏合二为一的节目《山海相依》在日喀则上演。上海青年昆曲艺术家与传统藏戏演员同台演出,“百戏之祖”昆曲与西藏古老戏剧共同献上一场“视听盛宴”。
  “昆曲和藏戏同为中华戏剧大家庭的成员,都在探寻传承和发扬,这样的交流机会弥足珍贵。”“90后”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说。
  西藏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众多文物和艺术品中打下深深烙印。
  珍藏三万多件文物的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驻锡之地。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册金印、乾隆皇帝钦命宫廷画家绘制的六世班禅画像……一件件文物,诉说着扎什伦布寺和历代班禅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发挥的重要作用。
  扎什伦布寺管委会副主任赛巴·多布琼表示:“一座扎什伦布寺,就是一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
  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岗嘎镇,有一座珠穆朗玛关帝庙,记录了清朝武将福康安击退廓尔喀入侵、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故事。
  近代以来,西藏关帝文化体现了明显的汉藏交融特征,在建筑布局、祭拜仪式及节日、信众等方面,都有生动反映。
  依托厚重的家国情怀底蕴,日喀则开展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通过打造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卫国戍边主题展览、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日喀则分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持续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日喀则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前沿,边境线长1700多公里,战略地位重要。
  对于边境地区的人们,国旗既是表达爱国情感的文化符号,也是守边护边的精神寄托。
  在平均海拔超5000米的萨嘎县昌果乡,牧民组成一支护边联防队。每次开展边境巡逻时,骑手都会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在摩托车座后,成为漫漫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巡边是履行家乡责任,也是完成国家使命。”51岁的护边联防队队长石角说,当地牧民以参加护边联防队为荣。如今,103人守护着105公里的边境线,让国旗的光辉照亮边境的每个角落。
历久弥新的开放篇章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远古“牵手”,铸就了绵延200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海拔超8000米的山峰有14座,其中5座位于日喀则。
  地理隔绝,无法阻挡彼此沟通交流。从公元五世纪的佛教高僧拜访交流,到七世纪的尼泊尔尺尊公主进藏,再到新世纪尼泊尔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与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织就了一幅宏伟的文化交流画卷。
  近年来,拥有5座陆路通商口岸、28个边境互市贸易点的日喀则有了新的使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24年5月,110家中方商户和47家尼方商户齐聚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见证了中尼传统边贸点恢复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日喀则正通过打造国际陆地港的方式,规划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并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8848.86米!”2020年,中尼两国共同向世界宣布珠峰高程最新测量结果。两国团队首次联合构建珠峰地区全球高程基准,完成迄今科学性、创新性最强的一次珠峰测高。
  2023年,在雅鲁藏布江日喀则段河谷,来自欧洲的科学家同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共同调研相关河谷区域的地质、环境演变,这次国际科考为未来地球科学合作提供了新视角。
  在日喀则的古老传说中,月亮是天神用水做成的。《萨迦格言》还写下近800年前古人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想象:“月亮若被天狗吃了,很快会得到解脱。”而现代日喀则,正向世人提供关于月亮更科学的认识。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的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它将服务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更多深空探测任务,促进射电天文科学观测研究发展。未来,周边将建设全国性天文观测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国际科学合作。
  亲诚惠容、开放包容,立足世界之巅、中国西南门户的日喀则,不断刷新国际合作新高度,书写世代友谊新篇章。
  “喜马拉雅山区的檀香味,微风会把它传送十方。”这句13世纪萨迦格言蕴含的哲理,正散发着更馥郁的芳香。
 
舞出中国范儿 自信向未来
舞出中国范儿 自信向未来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历时2个月,吸引全国近2000位舞者同台热舞,组织40多场街舞快闪、30多场街舞公益课堂等特色活动……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街舞大会在河北石家庄落下帷幕。这场活力四射的街舞盛宴,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街舞“舞”出的新气象和“中国范儿”。
  “舞”向繁荣,中国街舞蓬勃发展——
  矫健有力的舞姿、卡点精准的动作……8月4日,石家庄长安区东胜广场人头攒动,一场动感十足的街舞活动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世界上最多人同时跳街舞”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河北石家庄分会场活动在此间举行。作为全国街舞大会系列活动之一,近200名街舞舞者在石家庄尽情热舞,与全国其他28个城市的3000多名街舞舞者一同开启挑战。
  “4034人同时跳街舞,创造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天,经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认证,挑战顺利完成。表演者欢呼雀跃,再次用自己最拿手的舞蹈动作表达心中的喜悦。
  从昔日的“西方街头娱乐”到如今的“中国街舞艺术”,街舞不仅是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展现青春、成就梦想的一方舞台,也成为挥洒汗水、干事创业的一片天地。
  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夏锐表示,中国街舞经过多年的规范化发展,日益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加速融合,促进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元,同时还积极服务社会,成为连接社会、激发创意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中国街舞从业者已发展至约300万人。广大街舞从业者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持续举办街舞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公益活动。截至2023年底,共建设街舞公益教室2232个,惠及青少年100余万人次。
  “舞”动国潮,彰显传统文化意蕴——
  在全国街舞大会“街舞之夜 荣誉盛典”演出当晚,街舞作品《常山赵子龙》“吸睛”十足——一身盔甲、手拿长枪的“赵子龙”带领一众舞者,通过倒立头转、翻滚排腿等高难度动作,将战马奔腾、战场厮杀等情节演绎得惟妙惟肖,赢得满堂喝彩。
  “《常山赵子龙》以石家庄著名历史人物赵子龙为创作灵感,结合霹雳舞与传统武术招式,用既现代又充满东方韵味的方式再现了英雄形象。”节目编导、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创作艺术指导夏广兴说。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近年来中国街舞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
  2018年,以《保卫黄河》为灵感,展现当代中国青年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街舞作品《黄河》,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
  2021年,结合粤剧、咏春拳等元素的首部原创街舞剧《我们的生活》在广州上演;
  2023年,“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首次举办街舞邀请展演,涌现出《中华雄狮》《小皮影》《信仰》等一批展现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的佳作……
  “中国街舞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质。以中华文化为魂、以中国元素为形的中国街舞艺术正在茁壮生长。”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要加强探索艺术表达,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让传统文化赋予街舞新的时代内涵,以街舞讲好中国故事。
  “舞”出自信,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
  本次全国街舞大会的舞台上,既有国内顶尖舞者“秀”出高超技艺,也有青少年舞者一展青春活力。
  在活动嘉宾、美国资深舞者韦格斯看来,中国的年轻舞者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水准,他们对街舞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元。中国舞者以独特的方式融合了街舞与中华文化,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加深了来自不同国家舞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刚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刘清漪获得霹雳舞女子项目铜牌;2023年,中国选手亓祥宇获得杭州亚运会霹雳舞项目男子组季军……一次次比拼中,中国青年用街舞对话世界。
  “青年衢江·舞联中西”2024国际青年街舞大赛、“舞动山城”国际街舞大赛、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街舞邀请展演……一个个舞台上,世界青年以舞会友、增进了解。
  从最初的跟随、学习到如今的发展、创新,中国街舞舞者向世界传递出东方大国的昂扬自信和开放包容。
  “我们将不断探索、提升,团结引领街舞青年坚定走好中国街舞之路,向世界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街舞的风采。”夏锐说。
      (记者王思北 胡梦雪)
 
2024暑期档电影:票房超116亿,题材多样类型丰富
2024暑期档电影:票房超116亿,题材多样类型丰富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王鹏)国家电影局1日发布数据,2024年6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暑期档电影票房为116.43亿元,观影人次为2.85亿;国产影片票房为84.81亿元,占比为72.84%。其中,《抓娃娃》《默杀》《异形:夺命舰》《云边有个小卖部》《死侍与金刚狼》位列暑期档票房榜前五位。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里共有100多部影片上映,包括剧情片、动画片、纪录片、喜剧片、动作片、悬疑片、爱情片等不同类型,电影题材丰富多样。
  今年的暑期档电影市场呈现出哪些特点?
  从内容上看,现实题材是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主力”之一。例如,《抓娃娃》是对教育议题的反思,《逆行人生》聚焦外卖骑手的生活日常,《云边有个小卖部》呈现青年的坚持与奋斗,《来福大酒店》再现普通人的守望相助……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从大家可以感知的身边人、身边事出发,描摹寻常巷陌的人间烟火。
  “现实题材影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逆行人生》是温暖现实主义表达,《走走停停》带有浓厚文艺片性质,《抓娃娃》披着喜剧外衣……这些影片的情感表达都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少创作者也借助各种新技术、新手段,不断追求视听语言创新,更好展现光影艺术魅力。
  电影《解密》讲述了拥有数学天赋却孤僻脆弱的容金珍投身密码事业的故事,向隐蔽战线的奋斗者致敬。影片采用IMAX特制拍摄,既呈现了扣人心弦的密码破译过程,同时向观众展现宏大的视觉奇观和强烈的色彩冲击。
  “我希望为观众呈现一部具有震撼视听效果的大制作,拍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国产大片,展现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发展。”导演陈思诚说。
  在动画电影《白蛇:浮生》中,主创团队创新讲述观众耳熟能详的“白蛇传”传说,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呈现富有南宋韵味的画面,实现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影评人李星文看来,今年暑期档影片在叙事手法上也有一定突破:“例如,《从21世纪安全撤离》把青少年的奇思妙想具象化呈现,《负负得正》展开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爱情故事,两部影片的故事讲述都具有一定的意识流色彩。”
  视听语言的推陈出新,让暑期档影片引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关注。
  “观众构成方面,今年暑期档25岁以下观众占比高于去年,一些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影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40岁及以上观众占比也延续增长态势。”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介绍。
  与此同时,有关专家认为,今年暑期档由于国产商业类型片缺乏等因素,导致票房低于去年。如何更好推动我国电影市场不断向好,持续繁荣发展?
  今年暑期,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2024年“跟着电影去旅游”活动,推动电影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此外,还启动了2024年全国电影惠民消费季,给观众提供积分兑换、购票立减、多券叠加、观影享受商圈折扣、暑期学生“惠”等形式多样的消费优惠。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胡建礼看来,电影创作者要沉心静气、苦练内功,拍摄制作诚心实意的好作品、符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的大制作,坚持从现实生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题材的富矿,用优秀作品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创作者要积极适应观众和市场的变化,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与观众共情、共鸣、共振的电影。”饶曙光说,“整个电影行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为电影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风清气朗的环境。”
 
《志愿军:雄兵出击》斩获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影片奖
《志愿军:雄兵出击》斩获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影片奖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长春9月1日电(记者赵丹丹)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1日晚闭幕,并揭晓金鹿奖。《志愿军:雄兵出击》斩获金鹿奖最佳影片奖,《抓娃娃》获金鹿奖评委会大奖,张艺谋凭借《第二十条》获金鹿奖最佳导演奖,《我们一起摇太阳》主演彭昱畅、李庚希获金鹿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
  本届电影节以“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为主题,展示中国长春电影节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当晚,本届电影节金鹿奖逐一揭晓。
  颁奖典礼上,曹保平、武皮皮、焦华静凭《涉过愤怒的海》获金鹿奖最佳编剧奖,程马凭《河边的错误》获金鹿奖最佳摄影奖,张治岩、周元凭《默杀》获金鹿奖最佳剪辑奖,德格才让凭《雪豹》获金鹿奖最佳音乐奖,秦海燕凭《我经过风暴》获金鹿奖最佳处女作奖。
  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于8月28日至9月1日举行,其间举办了电影展映、电影论坛、致敬“摇篮”、群众文化等多项活动,从1992年创办至今,已走过三十二个年头。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张辛欣)工业是立国之本,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作出明确要求。
  如何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怎样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围绕热点关切,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
筑牢大国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问:全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如何理解这一部署的重要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答: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是基于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等多重因素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内在要求。
  今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总体保持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积极推动优化支持政策,完善产业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箱,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先进标准供给,促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
  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着重加强创新政策供给,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推动完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制定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计划,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方向,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6G、原子级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支持孵化与加速政策体系,发展壮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紧抓数字机遇,努力拓展产业新空间


  问: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下一步将如何推进落实?
  答: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
  2023年,我国数字产业实现收入32.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全部工业大类,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我们将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在“点”上打造企业标杆,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在“线”上推进链式改造,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链,制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在“面”上建设数字园区、智慧集群,力争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
  二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推广智能化软件应用,促进家电、手机等消费终端向强智能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更大力度补短板、锻长板、树新板,培育造就一批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四是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IPv6等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做大做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优化开源发展环境。
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问:如何理解和把握“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着力点有哪些?
  答: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我国建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我们必须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促进创新产品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优化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指导国家高新区实施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
  三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上下游企业协同监测和应对能力。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和产品保供,着力建设安全可控的原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四是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完善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鼓励转出地与承接地建立产值、收益等指标分享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办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强化助企扶企,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问:全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
  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既是国家的长期战略,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2万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发挥“小巨人”企业引领作用,协同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强链补链,分级分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
  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扎实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同时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完善与企业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四是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优化金融精准支持机制,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好专精特新专板。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各类人才。
 
国产大飞机C919承运旅客突破五十万人次
国产大飞机C919承运旅客突破五十万人次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上海9月1日电(记者贾远琨)“祝贺您幸运地成为国产大飞机C919第50万名旅客!”9月1日,东航MU9188“成都天府—上海虹桥”航班上,旅客陆先生收获了这份来自国产大飞机的惊喜与祝贺。国产大飞机C919自2023年5月28日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已累计安全飞行超1万小时,执行商业航班超3700班、承运旅客突破50万人次。
  2022年12月9日,东航接收全球首架投入商业运营的C919飞机,成为国产大飞机的全球首家用户。一年多来,东航C919机队已扩容至7架,执飞上海虹桥—成都天府、上海虹桥—北京大兴、上海虹桥—西安咸阳、上海虹桥—广州白云、西安咸阳—北京大兴等5条“精品快线”,并已探索出一套C919商业运行全环节、全过程的运行保障服务流程。
  目前,东航C919飞行员已达81人。荆宇程是东航上海飞行部C919飞行部的一名机长,也是C919最年轻的教员。作为首批C919飞行员,荆宇程已安全飞行C919飞机700余小时。“我很幸运可以与国产大飞机一起成长,C919是一款飞行员爱飞、旅客爱坐的好飞机。”他说。
  8月28日,国航、南航接收首架C919飞机,至此国内三大航空公司全部运营国产大飞机。
 
免费成噱头,家电安装收费不规范问题如何解?
免费成噱头,家电安装收费不规范问题如何解?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李明辉 孙逸轩 尹一如)说是免费安装实际不免费、高空费材料费“套娃”收费……近日,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反映,自己本是高高兴兴换新家电,却被安装费“刺中”,有的安装费甚至高达商品本身价格的四成。专家建议,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进,家电企业应同等重视安装等售后服务,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家电安装收费不规范问题较为突出


  “买的时候没说安装要收费,结果上门后2000元的热水器安装费花了754元。”湖南永州市道县的吴女士提起这段经历时仍感不悦,“收得太多了,还不知道去哪投诉。”
  北京的贾女士也有糟心体验。“正是看到这家空调线上店铺写着‘透明化收费’,才敢下单,结果还是被多收了几百块的高空作业费。”后来问客服,贾女士才被提醒页面下方有小字:收费标准根据当地及安装环境情况进行协商收费。“大热天的师傅确实不容易,我着急用,只能先这样。”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问题并不鲜见,甚至已经成为“行规”。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搜索“家电安装”等关键词,大量“避坑”帖就会出现,热水器、空调、抽油烟机等成为消费者“吐槽”的集中品类。据广东消委会的统计,仅过去一年,家用电子电器投诉件数同比增加37480件,其中售后问题投诉最多的情况就包括“安装收费混乱”。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副会长赵捷介绍,家电安装、维修、清洗都属于家电售后服务。记者采访了解到,就目前中国的家电市场,无论是线下卖场,还是线上网店,售后与销售都是分开的。通常销售完单后,会给售后结算费用,用以覆盖安装和三包有效期内的售后服务。
  针对上述家电安装收费不规范问题,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认为,安装费作为家电销售的附属收费,属于市场调节价,法律层面没有明确的限制。但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看,经营者应当做到在显著位置明确告知消费者收费细则,并尊重消费者自主选择安装服务提供者的权利。“滑到最后一屏才能看到的小字、不按标准执行等,显然都是不太合理的。”
  此外,新型家电的出现,也给家电安装带来了新问题。一位西门子品牌经理说,嵌入式家电对安装要求高,尺寸稍有不当,要么装不进去,要么无法正常工作,且牵涉橱柜制作方等,更容易扯皮。“一些消费者对扫地机等新型家电的安装还较陌生,也容易‘踩坑’。”安徽某家电销售经理介绍。
家电安装“糊涂账”成因何在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提供的家电安装服务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位京东家电家居事业群的产品经理介绍:“要么是销售商负责安装,比如京东对某些签订了协议的家电厂商可以做到‘送装一体’;要么家电企业自己在接到订单后负责安装;或是交由第三方安装。”
  然而,无论是上述哪种方式,对并不精通家电知识的消费者来说,安装服务提供者无疑是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加之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含糊不清的配件费用,让本该公平透明的服务成了一笔“糊涂账”。
  售后师傅同样有苦难言。有着15年家电行业从业经验的杨彦朋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当一位师傅安装完成,收取150元人工费、配件10元时,有的消费者常会感叹人工费太高。但有时候师傅换用一个零组件,收取更高额的配件费时,消费者却会觉得很值得。“实际上,消费者有时并不太了解售后服务中的技术价值。”赵捷表示。
  导致家电安装服务不尽如人意的一大原因是一些家电企业对售后问题的不重视。苏宁易购吉林地区管理中心公共事务部总监王晓超说:“虽然目前市面上规模较大的家电品牌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但并不代表所有品牌对此都有保障。”
  家电售后服务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但实际上安装结算的费用却增长滞后。“部分企业外包安装费的结算标准至今还保持在2008年的水平。”赵捷也证明了这一点。
  业内人士认为,安装费用问题的成因来自多方面。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家电安装客单小、服务商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消费者投诉困难多等原因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本质上看还是行业还不够规范、诚信”。
多管齐下补足家电售后服务短板


  早在2006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就已实施,其中明确要求家电维修服务的一项服务可分解为多个项目和标准的,应当明确标示每一个项目和标准,禁止混合标价或捆绑搭售。2023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
  针对这一问题,各地各部门也在持续行动。上海从8月起,集中力量进行夏季家电维修市场专项整治;中消协发布家电以旧换新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家电,售后才能得以保障……
  在陈音江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家电企业要打破重销售、轻售后的发展思路,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无论是谁来提供安装服务、如何收取安装费用,都需要家电企业将售后服务和销售本身当作同等重要的事情来看待,确保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可以大大降低信息差,通过在线支付、验收、评价,消费者可更直观地了解服务全过程。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家电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个更好的标准体系。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从2002年开始一共牵头起草了4个国家标准、24个行业标准。但就整个家电服务业来说,这个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更需要与时俱进。
  针对具体的收费标准,任超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明确安装费这类附加收费的认定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细分领域的情况,授权地方、行业协会或消费者保护组织来确定执行规范,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如遇到权益受损,及时与经营者协商解决,也可向消费者协会或有关部门投诉。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张钦昱说,关键还是要保留好商家的承诺、购货发票、安装清单和支付记录等证据。
 
向造船强国迈进
向造船强国迈进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成功运营50余个航次,服务超过22万国内外游客;自主研发的30.8万吨超大型油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最大功率双燃料低速发动机助力船舶动力绿色革命……
  日前,中国船舶集团2024年国企开放日活动举办,记者走进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多家科研院所、企业,近距离感受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脉动。
  登上“爱达·魔都号”,船上空间宽敞明亮,住宿、餐饮、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乘客5246人,宛如一座“海上城市”。
  大型邮轮设计建造难度极大,曾长期被少数几家欧洲船厂垄断。“爱达·魔都号”的成功建造,使我国集齐了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也是我国造船工业持续向高端迈进的一个缩影。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船企交付了20艘24000箱超大集装箱船,4艘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等高端船型,一批新型深远海大型风电安装船、深远海养殖装备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顺利交付。
  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记者了解到,该所正加快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研发设计了一批高端化、智能化船型:两个月前交付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搭载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一系列最新装备,可开展大量无人化作业;建造中的3万方级巨型耙吸挖泥船,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耙吸挖泥船,有力提升我国疏浚装备研发设计和建造水平……
  绿色低碳是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我国船舶工业正积极“拥抱”绿色化,从船用发动机到减排设备,一系列绿色技术被攻克,助力船舶工业加速绿色转型。
  发动机是船舶的“心脏”,动力系统的绿色化是船舶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
  在中船动力集团下属中船三井的生产车间里,我国研制的全球首台最大功率带智能控制废气再循环系统双燃料发动机12X92DF-2.0正在试车,这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篮球场,可产生相当于700辆小轿车同时输出的动力。12X92DF系列发动机采用液化天然气和燃油为燃料,相对于常规重油模式发动机,燃气模式下可实现硫化物减排99%以上,二氧化碳减排20%以上,氮氧化物减排80%以上。
  “公司持续推进液化天然气、甲醇、氨等零碳低碳燃料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低碳零碳发动机在公司产品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中船动力集团董事长李琤说。
  船上捕集、液化存储、卸岸转运、再利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一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流程船舶碳捕集系统,对船舶排放二氧化碳的捕集率可达80%以上,并能高效转化为液态二氧化碳带回岸上进行再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纯度可达99.5%以上。
  记者获悉,今年4月,配备该系统的14000箱大型集装箱船在上海洋山港靠岸,成功完成液态二氧化碳卸岸工作,并正式交付给使用方,标志着该系统成功实现实船装配应用。
  “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是造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董建福说,未来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加强自主研发,力争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我国向造船强国迈进贡献力量。(记者张泉)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助推水运绿色低碳转型
江苏新开建5艘电动集装箱船
助推水运绿色低碳转型 江苏新开建5艘电动集装箱船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南京9月1日电(记者杨绍功)记者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获悉,作为江苏省属航运龙头企业的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近日开工建造5艘120标箱内河纯电动集装箱船,助推水运绿色低碳转型。
  这5艘电动船舶遵循京杭运河标准船型规范,船长控制在80米以内,设计吃水深度3.6米,载重量2400吨,电力推进系统总推进功率达480千瓦,设计航速14公里/小时,续航里程约220公里,可实现航程零污染、零排放。
  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戴伟说,这批船舶将于今年底开始陆续交付,并在京杭运河上投运。全部投运后,将组成全国首支纯电动120标箱集装箱船队,开辟一条往返于江苏徐州和南京之间的绿色航线。目前,航线相关充换电设施也在同步建设中。
  按照“水运江苏”三年行动计划,江苏将打造更适合电动船舶运行的畅通高效内河航道网,助力稳步推进船舶电动化。2022年10月,在交通运输部指导下,江苏成功打造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轮,目前已成为太仓至苏州工业园区间的重要航运力量。
 
人人都是“守井人” 同做护水“点滴事”
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守井人”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
人人都是“守井人” 同做护水“点滴事”

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守井人”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园
 
  本报记者李伟 宋立崑

  “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极大鼓舞了库区守水护水的干部群众。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守好北方的“水井”,人人都是“守井人”,这一共识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十堰市已深入人心。
  多年来,湖北十堰将守水护水当作头等大事,全市320万干部群众主动肩负政治责任,250个社会志愿服务团体参与“文明河流”建设,带动广大群众开展垃圾捡拾、水面漂浮物清理等各类守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3.2万场次,共同当好“守井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把保水质作为天大的事


  “晶莹剔透,形如桃花,周身环绕触手,这就是‘活化石’桃花水母。”十堰丹江口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水质室主任熊屹告诉记者,丹江口库区近日又一次发现桃花水母。
  据熊屹介绍,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十分严苛,需要自然环境好、水质洁净、酸碱度适宜等一系列优质的环境条件,是水质“检测员”。
  这并非桃花水母在丹江口库区的首次出现,此前它已多次现身。这是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最佳佐证,是对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有力肯定。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持续深化水质保护,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十堰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把保水质作为天大的事。”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介绍,十堰市坚决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一库碧水。
  为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空、天、地、水”守水防线全方位在丹江口市筑牢,通过加强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信息化建设,构建水质在线监测、重点企业排水在线监管、“天眼”守护库岸、环库隔离、地下雨污管网智慧巡检、在线处理等6大数字化智管系统。
  记者在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看到,当地在丹江口水库通过AI算法监测闯入环库岸线、非法垂钓、危化品运输等;同时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实施监测,实时比对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入水口流量、出水口流量、电量等数据,自动研判企业治污设备运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预警。
  围绕指挥中心,当地整合执法力量,创建丹江口库区综合执法大队、水质保护综合巡护大队和生态环境警察大队,由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统一协调调度,及时制止和打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为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当地以综合治理不断提升流域水质,深入开展支沟治理,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污水零直排”工程。以流域为单元,以问题为导向,摸清现状底数、污染源头,形成用地布局图、产业布局图、绿色基础设施图,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
  在浪河口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门外,常年挂着一个二维码,人们路过掏出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河内水质的实时数据。为加强检测、靶向治污,当地还对标国家级水质监测标准,在汇入浪河的7条主要支沟设立常态水质监测点。丹江口市市长武小凯介绍,通过应用“数字孪生丹江口工程”,可以实现在线推演、预警分析、态势预演和预案管理,以便及时研判、快速响应,增强对库区流域水质变化的综合分析处置能力。
  水清、岸绿、景美、人和。近年来,十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和林长制体系,全域设立河湖长2811名、林长5405名,环丹江口水库7000余名党员干部分片分段包保2313.2公里库岸线,组织883支党员护水队、1.6万余名党员带头开展“净岸护水”行动,在守水护水一线发挥作用。党委组织部门将环保工作在干部考核中的指标权重提高,对在守水护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晋升晋级、评先评优。
人人都是“守井人”


  清晨,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新港社区63岁的居民蒋德新解开船锚,两步跨上清漂船,又开始新一次巡护清漂,今年是他参加义务清漂工作的第4年。
  “最开始清漂时还是划铁皮小船,用网兜捞,如今咱们开上了机械化清漂船,省事多了。”蒋德新说,“清漂队伍越来越大,水面上的枯枝败叶越来越少,更别说其他杂物了。”
  驾一叶轻舟,倾一生所爱。生长在汉江边,蒋德新祖上四代都是以船为家的渔民,他6岁就学会了游泳,年轻时是十里八乡出名的“浪里白条”。当地禁捕后,他主动上交跟了自己半辈子的9艘渔船,还帮助社区做其他渔民工作,最终整个新港的渔民都按期转产。10年来,环丹江口水库近2万渔民全部转产上岸,其中超1300人加入义务清漂队,日复一日守护一库碧水。
  蒋德新也是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的一名“小水滴”,曾上榜“中国好人”。原来,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守水护水,丹江口市成立“小水滴”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丹江口市级总队+镇(办、处、区)大队+市直单位及村志愿服务小队”的组织体系。目前,该市已成立336个“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实名注册志愿者近9万人,带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常态化在丹江口库区开展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库岸巡护等工作。
  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开展护水活动,是十堰全民保水护水的一个缩影。“320万十堰人,人人都是‘守井人’。”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蓝劲松说,全市干群同心、众志成城,用心用情用力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在十堰,人人都是“守井人”,环保志愿活动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汉江师范学院吴勇组建九色鹿水生态科普团队,利用学校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室等校内科研科普平台资源,与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参与水质监测和水污染治理的知识学习和研究,创新采用“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青少年学习生态环保知识的兴趣,引导带动十堰市1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等3.5万余户家庭参与水环境保护行动。
  “我们团队里的很多志愿者,毕业后也一直没有退出,继续为保护丹江口库区贡献着力量。”吴勇说,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800多人。今年9月,学校将迎来一批新生,为了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吴勇和团队成员早早开始准备招募新志愿者的工作。“我们学校位于丹江口库区,我们有责任汇聚青春力量,守好一泓清水!”他说。
  为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十堰创新城市文明建设模式,将文明城市建设与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小流域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结合起来,探索具有十堰特色的“文明河流”建设创新体系。
  全长50.2公里的犟河,是汉江的三级支流,流经十堰市主城区。为建设“文明犟河”,政府关闭搬迁犟河流域重污染企业61家,还投资7000万元,建成电镀工业园,实现电镀污水集中处理。
  政府还对犟河两岸30多个村庄社区25万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改厕1280户,配备垃圾分类桶5000多组;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生态修复河道17公里,建设排污截流管网70多公里,实现污水纳管、清水还河。
  十堰市环科所所长畅军庆介绍说,经过多年持续发力,犟河由过去重度劣Ⅴ类河流,变成达到地表Ⅱ类水质的清水河。
  “文明河流”建设深入社区,张湾区花果街办放马坪社区居民杨志金报名担任犟河“民间河长”,组织了23名退休老人成立“护水队”。
  十堰境内,像犟河这样的汉江三级支流共有23条,连接这些支流的还有2489条大小河流。在“文明河流”建设中,十堰建起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和支沟分片包干治理体系,配齐了“河长”,有300多支志愿护水队、33万名志愿者,常年在大小河流清漂、巡河。
一群人为水改变生存方式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水乡浪河口村传承千年的乡土习俗,如今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村庄洗衣房里的欢声笑语。
  近日,记者来到十堰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几位村民正在村中洗衣房里搓洗衣物,水龙头、搓衣板、分类垃圾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洗涤废水接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
  “洗衣粉里含有磷,会造成水污染。”村干部陈空军说,浪河口村处于丹江口库区,氮磷污染物易富集,不利于保持水质。于是,村里建设公共洗衣房,引导村民定点洗衣服,便于集中处理洗衣废水。
  守护一库碧水,改变着十堰人的生活方式。在“文明河流”建设中,十堰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为重要内容,协调生态与民俗风情的关系。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在“文明河流”建设中,总结出垃圾“两类四分法”的经验,在湖北全省推广。
  村里购买了近800个垃圾桶,每户分发绿色、灰色各一个,分别装“会烂”“不会烂”垃圾。会烂的成为有机肥还田,“不会烂的”细分为“能卖的”“有害的”“能烧的”,交给专业机构处理。垃圾统一处理后,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沙沟村每年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文明河流”建设,也改变着十堰的生产方式。十堰市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培育,保住“产值”,提升“颜值”。
  淘汰“橙色GDP”。近年来,十堰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淘汰水泥、钢铁、纸浆等产能300多万吨,涉及产值19亿元。拒批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大项目100多个,淘汰燃煤锅炉392台。
  主导产业减碳化,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全市已建、在建或储备的新型电池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远景动力技术(湖北)有限公司联合上下游伙伴,在十堰打造零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支柱产业无烟化,突破性发展健康、生态、全域旅游产业,中药材、茶叶、核桃等绿色基地达到四百万亩;以武当山为龙头的山地度假游、水上休闲游、特色森林游、汽车工业游等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兴起。
  新兴产业负碳化,发展水电、光伏、风能产业,水电总装机达到298万千瓦,光伏电站装机12万千瓦,绿色能源年负碳排放714万吨。
  水源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汉江水质。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地表Ⅱ类及以上水质。
  “文明河流建设,深刻地改变了十堰人的理念,进而改变十堰人的生存方式。”十堰市市长王永辉说,将加快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让十堰的“水更清、山更绿、群众生活更美好”。
从“要我干”到“一起干”


  江面上,清漂船缓缓行驶。父亲站船尾、儿子站船头,分别巡视着河的两边。父子俩投射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一道风景,诉说着库区人接力守水护水的深情。
  画面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是十堰市郧阳区青山镇护水队员黄林和黄勇。近年来,随着儿子黄勇的加入,父子俩携手清漂的画面时常在汉江江面上出现。
  记者了解到,黄林家住郧阳区青山镇白果树村,紧临汉江,村子三面环水。他在汉江边长大,父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影响着他,一直把水当作衣食父母。
  “长江禁渔”后,黄林由渔民变成护河员。2020年,他组建了一家环保公司,承担起当地环境治理任务。那时,他就特别希望在青山镇上班的儿子黄勇能和他一起干。
  “我觉得这份工作实际上就是在捡垃圾,工作不够体面,说出去也不好听。”不料黄勇直接拒绝。迫不得已,黄林把渔民上岸赔付的10余万元全部投了进去,把渔船变成护鱼和清漂船,从此拖着年迈的身体,全身心投入到河道清理工作中。
  几年来,黄林先后组织人员400余人次、船只20余艘、运输车辆18台,开展30余轮漂浮物打捞工作。积劳成疾,2023年7月,在高温下连续两月清理漂浮物,黄林病倒了。心急如焚的黄林,首先想到的还是雨后泗河上漂浮物。他把正在上班的黄勇叫到床前,父子彻夜长谈。
  面对虚弱的父亲,黄勇点头答应。“我特别心疼,他病成那样了,还在操心着清漂的事,那时我突然觉得我的父亲特别伟大,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再是农村的一个小老头了。”黄勇回忆。
  随着儿子的加入,黄林守护家乡绿水青山的梦想有了新的传承者。汛期,针对上游漂下来的漂浮物,在黄勇的建议下,黄林购进了两套河道浮标,上游的垃圾不会漂到下游去。如此一来,他们打捞起漂浮物来更加快捷高效。
  如今,越来越多退捕渔民和社区干部群众加入守水护水队伍。
  “我们通过‘文明河流’建设,让320万市民自觉自愿参与保水质。”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汤红兵介绍,过去保水质、保生态,主要是通过“一票否决”、第三方考核、公开通报、立案查处等刚性约束,管住了重点企业、重点河段。而开展“文明河流”建设,就是要号召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参与保水质。
  通过开展“美丽十堰 我们在行动”专项活动、“最美守井人”评选活动等,十堰推动守水护水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开展十大优秀环保志愿服务队、百名优秀生态环保志愿者评选、“节水护水爱水”公益广告征集等活动,让守水护水家喻户晓。
  以环丹江口库区435个村为重点,十堰推进“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组建305支党员护水队,3500名党员干部认领岗位,带动1.5万名党员群众参与守水护水。
  十堰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负责人吴芳介绍,目前,全市已开展各类守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2.1万场次,参与志愿者9.8万人次。力争到2025年,全市“文明河流”建设达标率达60%以上,2027年全域建成“文明河流”。
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


  今年66岁的贺玉凤,是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小河屯村的一名普通村民。近日,她作为京堰环保志愿联盟的志愿者,来到十堰参加环保活动。
  原来,为让更多的力量参与“文明河流”建设,十堰还将视野向受水区延伸。去年12月,由北京市、十堰市两地相关部门发起,成立京堰节水爱水护水志愿联盟。北京十堰两地的69支志愿者服务队伍、7800多名志愿者参与,倡议让守水护水成为文明新风,让节水爱水成为文明习惯,京堰携手打造“文明河流”。
  贺玉凤所在的“夕阳传递志愿服务队”是联盟成员之一。不到一年的时间,贺玉凤已带领志愿者到十堰开展护水活动4次。“这是我们在北京每天喝的水,更应该自己参与,把一库碧水保护好。”她说。
  “同饮一江水,京堰一家亲。我们守水护水,绝不让一滴污水入河,我们爱水节水,绝不浪费一滴南来之水。”20名京堰志愿者代表近日一起在十堰发出共建“文明河流”倡议,呼吁两地市民群众牢记嘱托,携起手来,做守好一泓清水的先行者、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文明河流”建设的推动者。
  “丹江口大坝增高,十堰有数以十万计的库区移民,他们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在重新安置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他们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南水北调这项伟大工程。”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王涛说,每次在北京走进社区宣讲十堰人民保水护水的先进事迹,最美守井人的感人故事,使用卫星、无人机、机器人等先进科技手段监测水源的创新举措,都会吸引每一位北京听众,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
  多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或优于Ⅱ类标准,已累计向北方送水超66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26座大中型城市1.08亿人。今年1至7月,十堰辖区27个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相信越来越多如桃花水母一样的珍稀水生物,将会在丹江口库区现身。”奋战在库区环境监测一线二十余载的熊屹言语中流露出一份坚定。
 
长江天鹅洲上麋鹿新生记
长江天鹅洲上麋鹿新生记

( 2024-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园
 
  晨光洒在长江天鹅洲故道上,一群麋鹿在浅滩中嬉戏,一行白鹭从半空中掠过。草丛深处,几个穿着迷彩服的身影正用无人机对刚出生不久的瘦小幼鹿加强监测。
  “《诗经》上说的‘呦呦鹿鸣’,是鹿的叫声,听起来清脆悦耳。”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杨涛告诉记者,今年麋鹿产仔季,保护区共有498头小鹿出生,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截至目前,湖北石首麋鹿数量已增至3800多头,种群规模全国最大,其中保护区内有2400余头、保护区周边有1400多头。而全国范围内,到去年底,麋鹿总数达1.3万头。
  杨涛感慨地说,从在本土消失,到回归和复壮,麋鹿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命运折射了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发展。
  麋鹿面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又名“四不像”,自古被视作“祥瑞之物”。但由于多种原因,到20世纪初,麋鹿在我国本土绝迹,少量流落海外。20世纪八十年代,首批麋鹿被从英国重引回我国。紧接着,我国在湖北、北京、江苏等地建起麋鹿保护地,助其在长江、黄河中下游等栖息故地重建家园。
  在长江天鹅洲上的石首麋鹿保护区,今年53岁的张爱民已与麋鹿朝夕相处近30载。“保护区就像我们的家,麋鹿就是家人。”他说。
  为掌握怀孕母鹿的生活习性,监测巡护队的队员们曾在总面积2.3万亩的保护区跟踪观察,风餐露宿;他们也曾顶风冒雪,为麋鹿打草备食,记下麋鹿过冬的点点滴滴……队员们见证了麋鹿的生老病死,也守护着麋鹿种群从最早的64头发展壮大至今。同时,在人和鹿的共同努力下,石首麋鹿实现了自然繁衍,恢复了野生习性。
  张爱民等队员说,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麋鹿种群发展迎来的最大利好,当属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据了解,2016年以来,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石首等沿江县市多措并举全面治污修复水生态,为麋鹿、长江江豚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存环境。
  此外,石首麋鹿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刚刚完成三期工程,已建起一个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得益于无人机定时巡查、6台前端采集摄像机及50台红外相机全天候自动拍摄等举措的实施,保护区对麋鹿群体和个体生长活动情况,水质、土壤、虫情等环境信息以及无关人员入侵等报警信息,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及时响应,比过去单靠张爱民等队员骑车或步行监测巡护的效率显著提高。
  记者在保护区现场看到,一座拥有5个展厅、1800平方米展示面积的长江麋鹿馆正在兴建。
  “明年这里就能正式接待游客和研学团体,届时还会开放实验区让公众近距离观看麋鹿。”杨涛说,生态保护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接力,希望通过直观展示,让更多人了解麋鹿的前世今生及其背后的家国故事,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长江故道,呦呦鹿鸣,新生的故事还将继续。
(记者伍志尊)新华社武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