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体育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章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文章指出,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应该如何培养,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要坚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四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五是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六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文章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文章强调,要注重教材建设。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严明纪律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综述
严明纪律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综述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努力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以严明纪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以上率下精心谋划,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平稳有序开展


  2024年6月27日下午,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在主持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把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贯通起来,融入日常、化为习惯。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严明纪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
  “十年来,党的纪律规矩已经鲜明地立起来、严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纪律建设之于百年大党的重要意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行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唯有进一步严明纪律规矩,确保全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知行知止、令行禁止,才能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在全党开展一次集中性纪律教育”。
  2024年1月8日,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月4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在全党组织开展好集中性纪律教育。
  高度重视,精心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审定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
  3月在湖南考察,指出“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4月在重庆考察,要求“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5月在山东考察,指出“要加强警示教育,抓好以案促学、以案说纪,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
  6月在青海、宁夏考察,明确要求党员、干部把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真抓实学、善始善终”“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
  习近平总书记指方向、提重点、明路径,为全党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上率下,起而行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紧扣目标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落实,党纪学习教育稳扎稳打、有力有序开展。
  202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条例。
  4月3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听取党纪学习教育准备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党纪学习教育工作。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纪委机关成立中央层面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专班,承担具体工作。
  各级党委(党组)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负责同志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党组(党委)积极发挥对本行业本系统的指导作用,基层党委加强对所属党组织的全覆盖、全过程指导。
  ……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强化纪律教育、加强纪律建设作出部署,提出“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
  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层层深入,务求实效。
  广大党员、干部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铁的纪律凝聚意志、锤炼作风、锻造队伍,不断将党的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突出重点求真务实,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推动党纪入脑入心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一体推进原原本本学条例、警示教育、解读培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有序开展。
  切实聚焦学习重点,在原原本本学条例上下功夫见成效——
  领学自学、辅导解读、集中研讨、交流发言……2024年4月18日至20日,黑龙江省级领导干部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在省委党校举行。
  读书班期间,学员们静下心来,逐章逐条学习条例,谈认识、讲体会,推动条例内容入脑入心。
  上海依托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推出专题党课,覆盖党员干部120余万人次。宁夏普遍采取“同上一堂课”等方式以讲带学、以讲促学。
  把学习条例和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贯通起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改革办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传达学习重要论述,从理论源头加强对党的纪律规矩的理解把握;北京市委常委会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深学细悟重要论述,天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重要论述,研究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广东省委坚持把学习贯彻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实。
  突出原原本本。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等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形式,逐章逐条把条例学清楚、学透彻、学到位。
  强化日常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社会工作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吉林、江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的基层党组织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学在日常、学在经常,推动党纪学习教育有效覆盖。
  加强解读培训。中央层面发布一系列条例解读文章、辅导课程和解读微视频,帮助党员、干部吃透精髓、深刻理解、准确运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必修课列入所有主体班次教学计划,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各主体班次安排条例辅导课程或教学内容。
  创新方式方法。新疆组织包村干部和驻村(社区)工作队员与少数民族党员结对帮学,湖南组织力量集体备课,推动解读课程进党校、下基层,辽宁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纪律宣讲,山西组建培训“师资库”,山东组建宣讲队伍赴基层开展集中宣讲,西藏组织1.5万余名党支部书记上讲台、互学互鉴。
  ……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条例深入学习研讨,加强解读培训,推动党员、干部准确掌握“六项纪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切实做到真抓实学、学有质量、学出实效。
  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对照自检、自省自律——
  “现在开庭,全体起立!”
  前段时间,陕西西安市莲湖区把党纪学习教育课堂搬进了法院庭审现场,30多名来自重点领域、重点岗位的党员、干部旁听了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庭审。
  近两个小时的庭审,把被告人堕入违纪违法深渊的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一位旁听的干部感触颇深:“‘零距离’的教育,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违纪违法的沉重代价。”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召开警示教育会、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
  中央层面发布50个违纪行为典型案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将其作为警示教育重要资源,加强以案促学、以案促改、以案促治;
  重庆统筹用好“狱中八条”等红色资源,福建充分运用当地廉政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
  江苏、甘肃、青海等地运用好违纪违法干部警示录、忏悔录等资源,让党员、干部受到触动警醒;湖北制作警示教育片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内蒙古围绕重点领域,有针对性拍摄6部警示教育片;
  中央金融工委、中央农办、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深刻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组织观看违纪违法干部忏悔视频,结合实际深化警示教育;
  中国电科、中国华能、中投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等企业聚焦关键环节、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开展对照检视剖析,防微杜渐、筑牢防线;
  ……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典型案例作为“活教材”,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有机贯通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有效激励担当作为,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排查隐患、抢险固坝、转移群众……在防汛紧要关头,安徽安庆江镇镇140余名镇村干部主动请缨、担当作为,随时服从防汛命令,切实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效体现为守护百姓平安的积极行动。
  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要坚持推动遵规守纪与强化履职尽责同向发力。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把落实党纪学习教育各项要求与推进公正司法紧密结合起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科技部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重点前沿领域强化体系部署,退役军人事务部推进服务强国强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同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突出一个“实”字,落在一个“干”字,注重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多措并举取得实效,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党纪学习教育以学纪知纪明纪促进遵纪守纪执纪,有力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切实增强了忠诚干净担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突出学习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结合学习条例,专门整理出纪律建设方面展示内容,让参观者经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必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强化政治忠诚,坚定政治信仰。
  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党纪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自觉,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持之以恒加强纪律教育,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防线进一步筑牢——
  不久前,贵州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会同各综合监督单位党组织,对一批新提拔、新转重要岗位、新进人员等开展警示教育,以典型案例为“活教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年轻干部正处于干事创业的年纪,一定要将纪律要求刻在骨子里、印在脑海里。”一名“80后”干部接受警示教育后感触颇深。
  通过学习对标、警示震慑、深度解读,党员、干部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断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
  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到哪里,党的纪律教育就跟进到哪里。
  浙江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推行“接受一次廉政谈话、签订一份廉政承诺书、参加一次党规党纪培训、撰写一份廉洁家书”立规明纪“四个一”做法,推动增强纪律观念、严守纪律底线。
  一些党员、干部表示,通过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大家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坚决防范“不会查到我”的侥幸、“温水煮青蛙”的麻痹、“就我说了算”的任性。
  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广大党员、干部在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年度综合考核指标评价内容压减39%,压减签订责任状事项4项……河北严控各类量化指标,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精力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开展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试点,规范基层事务职责准入……各级党组织着力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河南清理村级组织“滥挂牌”18.7万个,云南聚焦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开展突出问题专项纠治。
  基层负担减下去,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提起来。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党纪学习教育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紧密结合,紧盯形式主义老问题和新表现,用党的纪律规范履职行为、激励担当作为,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海南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四川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广西自上而下示范带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各地党员、干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党纪为主题在全党开展集中性教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次。必须坚持思想引领、必须坚持聚焦主题、必须坚持以案促学、必须坚持融入日常、必须坚持简约务实,真正做到学有实效、干有成效,形成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面向未来,必须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以贯之深化纪律教育、持之以恒加强纪律建设,努力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
  纪严则清正,清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严明的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我们党必将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塞上江南谱新篇
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塞上江南谱新篇
 
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银川8月31日电(记者刘紫凌 刘学奎 张亮)黄河滔滔,六盘巍巍,自古便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因处草原农耕交汇带,一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活跃地。一部悠悠宁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由多元走向一体的交融史。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对宁夏提出了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要求。牢记嘱托,宁夏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发展格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720多万塞上各族儿女的共同心声。
  同奋斗共富裕——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互促互动


  “以前吃土豆果腹,现在种土豆致富。早熟马铃薯成了我们的‘金疙瘩’,一斤能卖5元钱,我一年光种它就能挣5万多元。”西吉县马莲乡马莲村村民苏发强说,土豆变“金疙瘩”,离不开回汉群众亲如一家组建经济合作社抱团发展。
  2022年,马莲村成立经济合作社,合作社300多户中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发挥各自优势,依托“订单生产、基地共建、互利共赢”机制,将当地传统马铃薯种植发展为“冷凉蔬菜”特色优势产业。
  “一起种地,亲如兄弟。除了饮食,不分你我。这是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固原市委副书记、西吉县委书记白学贵说。
  民族团结一心,带来白银真金。近年来,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群众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宁夏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776元增至2023年的17772元。
  除了当地群众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宁夏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还离不开来自千里之外的“山海情深”。
  在东西部对口协作机制下,福建省28年如一日慷慨无私帮扶宁夏。目前,闽宁两地人社部门累计组织33万人次宁夏籍农村劳动力到福建务工;福建在宁企业6000余家,吸纳就业20多万人;200多名福建援宁干部、数千支医支教支农人员以及数万闽商接力帮扶。
  一批批宁夏群众远赴沿海务工增收开眼界,一拨拨福建干部专家扎根宁夏扶贫解困谋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凸显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运与共。
  协作源于团结,协作铸就更大的团结。宁夏依托民族团结的名片,吸引了全国各地各族群众来此工作、生活。
  位于青铜峡市的蔬菜生产基地里,有来自云、贵、川的苗族、彝族、布依族群众在这里务工。吴忠市出台了一揽子“帮扶措施”。在青铜峡市瞿靖镇光辉村,当地成立“异地有家”服务站,专门为外来务工的各族群众提供住房、医疗、就学等“一站式”服务。
  记者在“异地有家”服务站见到苗族务工人员杨文高,她正趁农闲教大女儿制作苗绣。“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子女上学问题,还贴心地组织民俗文化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我希望带孩子在这里定居。”杨文高说。
  同村庄共社区——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相互嵌入


  民族舞、广场舞、扇子舞婀娜多姿,花架长廊下乘凉的居民有说有笑,小朋友们在平整宽阔的绿道上嬉戏玩耍……初秋黄昏时分,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的小广场热闹非凡。
  “无论是端午节还是古尔邦节,我们社区里的居民都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大家带着各家特色美食,一起聊天、唱歌、跳舞,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长城花园社区回族居民苏芳说。
  长城花园社区1万多居民中少数民族占38%,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区。“我们社区各族群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耐香说。
  从早期的三线建设,到后来的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宁夏人口流动趋势造就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六共”格局。如今,宁夏各族群众同社区共单元、同村庄共小组、同车间共班组已成为常态,各类学校合校共读、混班混宿,形成了共同学习生活、共同成长进步的良好氛围。
  打破物理隔离的互嵌式居住环境,自然而然孕育出浓郁的感情。“认干亲”成为塞上大地独特的民族交往现象。“平时多了照应,逢年过节互相走动,红白喜事来往帮衬。”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和润村村委会主任马国栋说,他们村是典型的回汉杂居村,身为回族的他就和一名汉族群众结了干亲。
  互嵌共居,形成了深层次的血脉交融。“从小身边就有回汉不同民族的好朋友,工作后认识现在的妻子,我们一见钟情,相识一年多时间就领证了。”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回族村民李博娶了一名汉族媳妇,一家子生活幸福。
  “随着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化,近年来宁夏每年有2000多对不同民族的群众喜结良缘,生动‘诠释’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自治区民委负责人说。
  同呼吸共命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暑期的宁夏博物馆热闹非凡。各地游客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和血脉。从“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西夏瓷器胎白质坚、釉白温润,烧造工艺集两宋时期南北各窑之精华,令人叹为观止。
  “苏峪口瓷窑址所反映的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特质,印证了河套地区边塞、农耕、草原文化的交融,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进程。”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朱存世说。
  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还需要身体力行。今年清明,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2000余名各族师生凌晨5点出发,徒步108里为解放宁夏的革命英烈扫墓,被网民誉为“行走的思政课”。这样的徒步传统,学校已经坚持了将近30年。
  “学校坚持每年开展徒步祭英烈活动,就是想让青少年体味长征之艰辛、英雄之无畏、中华民族之强大,筑牢信念之基,厚植爱国情怀。”弘文中学校长任皓说。
  此外,宁夏依托各级文化馆站、革命遗址、自然人文景观、民族节庆活动等,开展大众化宣传宣讲,连续6年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百场万人”大宣讲7000多场次,连续40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在春风化雨中增进各族同胞文化认同。
  即将到来的9月,是宁夏第41个民族团结进步月。百家宴、邻里节、大讲堂……宁夏各地正在准备精彩纷呈的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塞上各族儿女在这一项项可感可知、有形有效的活动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脉、铸入灵魂。
 

2024年《开学第一课》展现“可爱的中国”

2024年《开学第一课》展现“可爱的中国”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白瀛 张嘉幸)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2024年《开学第一课》将于9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采用“多地实景课堂”的模式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图景。
  据介绍,今年的节目中,文字学专家、历史学专家、野生动物救护者、奥运赛场体育健儿、空降兵军模范、军用运输机机长、人工智能专家、航天科技专家等嘉宾,将通过讲述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展现从殷墟甲骨窖穴到青海雪豹栖息地,从伶仃洋上跨海大桥到嫦娥六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画面,力求让广大青少年看到祖国壮美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进步,一同领略“可爱的中国”。
 
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
河南:科创局面悄然嬗变
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
 
河南:科创局面悄然嬗变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李俊 张兴军 韩朝阳)近期,河南科技工作者为两件大事欢欣鼓舞,一则是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主持7项,参与8项,实现了“量质齐升”,这是对河南过往数年努力的肯定。
  另一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这再次鼓舞了河南在科技创新上“十年磨一剑”的信心。
  从2021年起,面对“不成创新高地,就成发展洼地”的紧迫形势,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置于全省十大发展战略之首,认准“华山一条路”——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3年多来,河南鼎力支持科技创新,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科创局面悄然嬗变。
  高位推动前瞻布局,科技创新“量质齐升”


  撒下一片创新“种子”,浇水施肥,3年时间,能长成什么样?
  3年时间,揭牌运行20家省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建设50家省中试基地;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6万家,均较3年前实现翻番;
  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亿元,较3年前增长256%;
  ……
  这是6月下旬河南省科技大会上公布的创新成绩单,躬身入局的科技工作者最能体会其中的不易。
  3年前,当河南提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时,尽管目标瞄准的是“2035年”,舆论场上仍掺杂不少质疑之声。
  彼时的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经济大省等标签长期存在,但提起科技创新,始终觉得底气不足、信心不够。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7位,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产出、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紧迫形势,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置于全省十大发展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创新洼地’河南搞创新,会不会太晚?能不能成事?”面对这样的提问,曾带领团队成功研发“04机”,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大型程控交换机技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嵩山实验室主任邬江兴直言:“科技创新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高层次创新平台较少,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匮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徐彬说,科技创新的短板所在,就是河南的发力方向。
  即使起步较晚,也要勠力前行。
  河南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抓发展,3年时间完成多项颇具挑战的系统工程。
  机制上,河南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科技创新委员会,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主任,先后召开18次会议,谋划全局性、长远性科技创新事项。
  法制上,河南颁布实施《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等系列法规,以法律保障科技创新工作久久为功。
  资金上,河南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支出优先保障,财政科技支出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大关。
  体系上,中原农谷、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三足鼎立”,省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多点开花的科创大局面悄然形成。
  体制改革“补气血”,平台建设“强筋骨”


  当被问到“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时,河南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副院长任宣儒说,有活力的研发团队,有空间的科研平台,科学家不想当“吉祥物”,想搞“真研究”。
  引进人才不易,用好人才亦难。此前,“不看本领看级别,不看学术看官位,不看成效看论文”等科研领域痼疾,在河南同样存在。
  “过往一段时间,院所机制僵化,人才大量流失,高水平科研难以为继。”在河南省科学院工作30余年的研究员陈峡忠说,2021年往前十多年,省科学院退休170余人、流失120人,却很难招来高层次人才。
  想让高端人才“近者悦、远者来”?既要改善人才引育大生态,也要改良用人单位小气候。
  大生态上,河南尊重科研规律,重大创新项目经费拨付实现“直通车”,拨付周期由4个月缩短至21天;50万元以下的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
  小气候上,河南将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作为“关键工程”。事业编制由400多个增加至3000个;每年给予9亿元专项经费,用于高端人才引育、重大项目实施等;制定《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在国内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学院发展。
  2022年,任宣儒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河南,郑州为其所在团队解决研究院用地问题,河南省科学院共提供6000万元的设备采购资金,全程没有行政干扰。
  “过去在高校工作时,我买一台几十万元的设备,都要排队很久,甚至遭遇‘砍价’。”任宣儒说,现在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这种自主权让他真切感受到河南的改革力度、招才诚意。
  2021年以来,河南省科学院引进17个院士及其核心团队,招引青年博士(博士后)500余人,布局集成电路、空天信息、先进导体材料等16家研究所,建设42家研发实体,形成全周期、全链条的开放式创新生态。
  “从刚开始四处求人来,到现在人才慕名而来,省科学院的创新体系、科研体制、法制保障,让更多人从‘心怀疑惑’到‘满怀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说,省科学院已经成为综合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仅是河南省科学院,“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政策留给科技人员,用最强的财力打造创新平台”是河南下定决心要走的“登峰”之路。
  2021年以来,河南安排17.3亿元资金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同时安排23.82亿元资金保障省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50.2亿元用于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数据显示,3年来,河南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0人、领军人才387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410万人。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


  一家不起眼的彩印企业,10年时间,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靠的是什么?
  “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银凤的回答坚定不移。
  这家位于新乡卫辉的绿色包装新材料企业,多年前切入食品饮料包装领域后,一直苦恼于安全、环保、可循环的功能性聚酯(PETG)薄膜制造工艺被国外垄断,价格高昂。
  “面对低碳环保的发展大势,不把环保材料握在手中,市场竞争必将落败。”时任银金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果连说,公司从零开始,招募科研团队,历时5年,累计投入约1亿元,开辟出全新的PETG薄膜制作工艺,成本降低2/3,快速成长为功能性聚酯膜材料领域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
  “科学家、企业家,把这两个‘家’放在一起才能产生新质生产力”……吃过科研的“苦”,尝到创新的“甜”,类似话语时时回荡在企业家耳边。
  2021年起,银金达集团主动融入河南创新体系,先后建立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先进聚酯材料中试基地,并在北京、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借科学家之力,打通“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市场”的创新链条,更快响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以图在未来十年将企业营收从20亿元做到100亿元。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河南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持续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入融合。
  3年来,河南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共建1503家研发中心,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72.73%;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启动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19个;建设50家省中试基地,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91项。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近3年分别年均增长10.8%、14.6%。
  浇水施肥、遮风避雨,科技创新的“种子”日夜生长,逐渐开花结果。
  河南省农科院雷振生团队完成的“小麦优质高产亲本材料创制与郑麦379等品种选育应用”项目,育成小麦品种14个,累计推广超1.2亿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出世界最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成功应用于川藏铁路、格鲁吉亚KK公路等国内外重大工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河南超硬材料创下了多项行业“第一”,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5%,金刚石微粉、复合超硬材料、培育钻石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
  当前,河南在科技金融、创新理念等方面仍存短板,但下定“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河南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从布拉柴维尔寄往玉树的开学一封信
从布拉柴维尔寄往玉树的开学一封信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布拉柴维尔/西宁8月31日电(记者郑扬子 张龙 李占轶)日前,在刚果共和国(刚果(布))恩古瓦比大学孔子学院内,大学生姆韦-利基比·勒鲁瓦在信纸上认真写着汉字——“大家好”“我祝你们2024-2025学年快乐”。
  他把信纸叠好,装进一枚特殊的信封——中国和刚果(布)今年联合发行的两国建交60周年纪念首日封。信封上印有中法双语的“中刚友谊长存”,还绘有两国交流合作亮点的图案,其中之一正是勒鲁瓦寄信的目的地——远在中国青海玉树的中刚友谊小学。
  这就是2013年3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刚果(布)议会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提到的小学——2010年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后,刚果(布)政府向灾区捐建了一所小学,萨苏总统亲自将其命名为“中刚友谊小学”。习近平主席在演讲时深情地说:“真朋友最可贵。”
  又到开学季,勒鲁瓦这份纸短情长的心意,又一次给中国孩子送来非洲大陆的祝福,为中非友谊故事续写新的一笔。
 “一起创造中非合作的未来”


  如今,恩古瓦比大学孔子学院的走廊里,贴满学生们的剪纸和书画作品。
  2013年3月30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刚果(布)期间,在萨苏总统陪同下来到恩古瓦比大学,出席由中国援建的该校图书馆启用和中国馆揭牌仪式。在这里,习近平主席同青年学子互动时亲切寄语:“希望你们学好中文,作中刚、中非友好事业的接班人。”
  “习近平主席勉励学生们要努力学好中文。”勒鲁瓦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快一年了,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王大卫”。
  勒鲁瓦告诉记者,他想把有纪念意义的首日封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中刚友谊小学的孩子们。“我祝福那里的孩子们拥有美好的明天,”他说,“我也希望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一起创造中非合作的未来。”
  “习近平主席的到访是我们学校的高光时刻,是很多人的温暖回忆。”孔子学院老师坎佐·勒沃告诉记者,恩古瓦比大学被列入领导人访问的行程,体现出习近平主席和萨苏总统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合作的重视。
  勒沃说,中国馆的藏书日渐丰富,除了辞典等工具书和中文教学用书,还购入了四卷法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这些关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治理的内容,会给他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勒沃说。
  中国馆的建设发展犹如一扇窗口,反映出近年来中刚人文和教育交流的密切程度,让身为教师的勒沃深受鼓舞。“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勒沃说,“希望我们的大学能为中非交流合作发挥更大作用,培养出更多会说中文、了解中国的青年,并通过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为我们国家和整个非洲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我的家乡“和非洲大陆一样美丽”


  “世界屋脊上绽放中非友谊的花朵,中非友好的种子种在了我们心底。”7月下旬,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式上,藏族男孩尕玛罗多旦增向与会的中非嘉宾讲述了中刚友谊小学的故事。
  沿着通天河一路蜿蜒,转过几道山口,中刚友谊小学坐落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称多县。
  在2010年4月玉树地震中,称多县的文乐小学受损严重。当年,在上海出席世博会的萨苏总统向中方表示,希望在玉树灾区捐建一所小学。2012年7月,校舍竣工,文乐小学挂上“中刚友谊小学”的牌匾。群山环抱中,新校园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综合实验楼、食堂、标准篮球场和塑胶跑道运动场。
  2012年,时任刚果(布)外长伊奎贝赴玉树出席了学校竣工仪式。“我们给他献上金色的哈达,代表我们对非洲朋友的感谢。”语文教师桑丁才仁向记者回忆,“那天下了小雨,风雨之后见彩虹,友谊让我们感到温暖。”
  桑丁才仁介绍,每年9月,学校会举办主题班会等“感恩教育月”活动,向学生们回顾这段友谊佳话。11岁的江文干措告诉记者:“我们老师在课上讲过,刚果(布)并不富裕。我以后想当老师,如果有机会,想去非洲帮助那里的孩子们。”
  中刚友谊小学的学生曾在给萨苏总统的感谢信中写道:“鸟儿因为有了天空的广阔而更加自由,骏马因为有了草原的宽广而更加健壮,鲜花因为有了阳光雨露而更加艳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刚果政府和人民的帮助而更加美好。”
  “欢迎你们来中国,来我的家乡青海玉树,这里的天很高,草原宽广,和非洲大陆一样美丽。”就要成为六年级学生的尕玛罗多旦增向非洲孩子发出邀约,“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么好的学校和教室里学习,长大后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中国是真心实意帮助我们”


  中刚建交60周年纪念首日封上印着的另一个图案,是中刚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
  这条由中企承建的公路全长536公里,是连接首都布拉柴维尔与经济中心黑角的唯一交通要道。2016年3月竣工后,公路运送刚果(布)9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连接沿线多个重要城镇,覆盖全国65%以上人口,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是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真心实意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萨苏总统说,中国建设者圆了当地几代人的梦想。在公路经过的刚果(布)第三大城市多利吉,当地人民立起一座“劈山者”雕像,向中国建设者表达尊敬和感谢。
  “国家一号公路已成为非洲国家开展同类项目的标杆,不少国家的人来向我们取经。”刚果(布)公路运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奥斯卡·奥托卡告诉记者,这条公路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还有效连接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对非洲次区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与萨苏总统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6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近年来,两国交往频繁,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务实合作稳步前进,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是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到布拉柴维尔沿河大道斜拉桥,再到中刚非洲银行,近年来,一批中刚务实合作项目陆续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注入新动力,续写着中非友谊新篇章。
 
开辟中非关系更加壮丽的前景
——习近平主席鼓励非洲学者为推动中非合作和“全球南方”发展贡献力量
开辟中非关系更加壮丽的前景
 
——习近平主席鼓励非洲学者为推动中非合作和“全球南方”发展贡献力量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复信非洲50国学者,鼓励他们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非洲多国学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复信彰显了中方高度重视中非学术交流,信中的鼓励令他们倍感振奋,将与中国学者一道为推动非中合作和“全球南方”发展不懈努力、贡献力量。即将召开的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恰逢其时,相信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将为整个非洲、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切实而持久的利益。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提供重要发展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指出,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矢志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必将进一步增强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力量,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全球南方”发展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是此次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的63名非洲学者之一。他说:“非常荣幸收到习近平主席复信。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政府有力推动中非学术交流,帮助非洲提升了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许多像我一样的非洲学者有了更多平台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这增进了双方学者互信,为非中合作提供了更有力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且彼此关联,对全球合作、和平共处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中国致力于推动和平共处,倡议共同为人类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为世界树立榜样。多个非洲国家都经历过国家动荡的历史,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非洲人民的共同愿望。”弗林蓬说。
  埃及外交部前副部长助理马吉德·雷法特·阿布马格德也是联名致信者之一。他对习近平主席复信感到惊喜,反复阅读复信内容。谈起参与给习近平主席致信的缘由,他说:“这是因为中国成功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取得惊人发展成就,我们都是见证者,对此有切身感受,并为之由衷赞叹。”
  “我们钦佩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中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注重提升人民福祉。我们钦佩中国的伟大开放实践,它架起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桥梁。所以,我们在信中也表示,希望有一天,通过与中国合作,我们的国家也能取得像中国一样的成就。”阿布马格德说。
  另一名联名致信者、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说:“中国的发展方式,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强调和平发展、国际合作和互利共赢。这一发展方式主张避免冲突、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促进了全球和平正义。中国和非洲是实现各自现代化目标的理想合作伙伴。双方都致力于实现和平、包容、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帮助数亿人摆脱贫困,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莫西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机遇,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领域,对于实现经济复苏、解决发展不平衡等全球挑战也至关重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有力实例,它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基础设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同参与联名致信的喀麦隆中国文化中心创始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视中心执行主任罗德里格·塔灵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后来到中国留学,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即将在中国上映。
  塔灵认为,中国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将现代性与传统价值观相结合,呼吁不同文明以各自方式发展繁荣,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范例。中国积极推动建设多极化世界,为构建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作出贡献。
  “非中合作已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强调,中国和非洲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形势,中国和非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要加强团结合作。
  阿布马格德对习近平主席复信强调中非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深表认同。他说:“非中合作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非洲方面迫切需要借鉴中国丰富的发展经验。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将现代技术和先进产业在非洲本地化,为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将增强双方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能力。非中双方都渴望加强团结合作。”
  乌干达独立智库发展观察中心主任阿拉维·塞曼达说:“当我们审视与中国的关系时,它始终基于价值观相近、真诚、共同利益、相互尊重、互利合作。中国是一个尊重你观点的朋友,总是询问非洲的需求,帮你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我们的关系是兄弟般的,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实际情况。”
  联名致信的非洲专家之一、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传播与出版顾问巴勒乌·德米西·科贝德说:“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非中合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不断向前发展。”
  “非中关系在过去十余年里充满活力,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资,特别是在非洲的交通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改善了互联互通,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非洲经济增长。”科贝德说,“非中关系呈现出双边友好、多边友好、整体友好的特点,各领域合作广泛开展。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呈指数级增长,非中合作为非洲新兴国家开辟了新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表示,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召开,中非双方领导人再次齐聚一堂,共商中非合作大计,将开辟中非关系更加壮丽的前景。
  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阿马杜·迪奥普指出,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一系列造福非洲大陆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加强了非中之间在外交、经济、商业、文化和卫生等领域的联系。“中国在非洲大陆修建了大量高质量基础设施,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塔灵说:“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为巩固双方合作成果、规划应对当今世界共同挑战的路径提供了宝贵机会。通过加强团结合作,非中可以继续推进共同目标,为世界创造更加和平、繁荣和公平的未来作出贡献。”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说,非洲和中国是两大文明,期待双方在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共同制定政策,为应对“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穆内内表示,“非中合作已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之一,使这两个古老文明的命运密不可分”。非洲国家普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都体现了全人类共享的价值观,与非盟《2063年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协同对接,将有力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
共同推动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期待非洲学者在“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基础上,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中非和南南合作的研究探索,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在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之际,习近平主席给非洲学者复信,彰显中方对非洲学者建言献策的重视。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推动下,中非合作论坛为推动双方关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联名致信者之一、尼日利亚《非洲中国经济》杂志主编伊肯纳·埃梅武说,“非洲学者为巩固强有力非中双边关系所作努力得到中方认可。友谊会因多沟通而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拥有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的大陆。习近平主席复信鼓励非洲学者为非中合作作出实质性和持久性贡献,这体现中国领导人重视在学术领域推动中非建设性互动方面的作用。”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
  “来自智库、大学等机构的学者们为非中合作提供了‘思想市场’。他们提出的新颖想法推动了非中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穆内内说,“在有关平台框架下,学者们开展政策研究、研讨,提出前瞻性政策,正在塑造全球多项议题,推动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
  今年3月,在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中非智库论坛会议上,中非50国学者联合发表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针对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参与联名致信的卢旺达大学政治系高级讲师伊斯梅尔·布坎南表示,“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提出许多行动建议,学者们一致呼吁优先考虑发展问题,同时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还呼吁建立包容性经济,倡导建立紧密的智库联盟网络,加强非洲和中国在教育、媒体、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落实好这些行动建议,必将有力推动非中实现互利共赢。
  莫西参加了今年3月举行的中非智库论坛会议。他说:“‘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在推动南南合作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它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团结,进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在全球决策过程中得到倾听。非中合作不仅将促进各国发展,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动力。”
    新华社内罗毕8月31日电
 
原来,这才是真实的非洲
原来,这才是真实的非洲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广袤的草原、野性的狮群,简陋的茅屋、饥饿的儿童,可怕的疫病、部族的冲突。在西方媒体长期灌输渲染下,这些情景构成世界上很多人对非洲的印象。
  然而,拥有超过14亿人口、约30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非洲,孕育着上千个不同文化习俗的民族和50多个不同特点的国家,有多样的气候、地理和历史,有挑战、有发展、有进步。只有深入了解非洲,才能打破陈见和误解,真正认识这个充满生机的多元大陆。
“傲慢与偏见”


  2019年,美国《纽约时报》曾在招聘该报肯尼亚内罗毕分社社长的一则信息中这样写道,“北至苏丹沙漠和海盗出没的非洲之角海域,南至刚果森林和坦桑尼亚海岸”,这一职位将拥有广泛的报道机会。这里有“恐怖主义、资源争夺等新闻线索”,还能以“意料之外的故事来取悦我们的读者”。
  “这完全表明了他们(《纽约时报》)希望从非洲得到什么样的故事。”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副教授肯·奥帕洛评论道。
  肯尼亚已故作家比尼亚万加·瓦伊纳伊纳20多年前的观点,至今仍不过时。他在《如何来写非洲》一书中曾这样讥讽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这片大陆的陈词滥调:“不管是封面还是插图,你的书里绝不能有一张穿着体面的非洲人照片……AK-47步枪、凸出的肋骨、裸露的胸口,这些元素才是你该使用的。”
  西方叙事中的非洲场景也许并非完全虚构,但问题在于过于片面、以偏概全。关于非洲的简单化、奇观化的影像文字被西方媒体和文艺作品经年累月地反复传播,不断加深人们对非洲的误解和偏见。
  在西方视角下,贫困、冲突和疾病是与非洲“强关联”的主题,而对于非洲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进步,西方社会习惯性视而不见。正如巴勒斯坦作家穆里德·巴尔古提所言,想要剥夺一群人的权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讲述关于他们的故事,但是从故事的“第二部分”开始讲起。
  西方的叙事手法正是如此,不遗余力地聚焦非洲国家的困境与问题,却很少追溯现实背后的历史与根源。
  历史上,西方对非洲进行了数百年残酷的殖民统治、奴隶贸易和资源掠夺,剥夺了非洲人的权利和尊严,打断了非洲自主发展的历史进程,让非洲大陆陷入痛苦和灾难。在加纳新闻网总编辑罗杰·阿加纳看来,西方对非洲的“傲慢与偏见”与大部分非洲国家在全球经济和话语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密切相关,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历史。
多元与创新


  今天的非洲充满多元魅力。从金融创新到清洁能源,从数字产业到音乐文学,非洲正在以其独特的智慧给世界带来惊喜。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移动支付17年前就在肯尼亚出现。肯尼亚萨法利通信公司2007年推出基于手机的M-Pesa移动支付系统,该系统在使用时不需要智能手机平台和高速网络支持,仅凭发送短信就能实现实时转账或支付。M-Pesa目前已是非洲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移动支付平台之一,还被推广至印度、罗马尼亚等非洲以外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实现“逆向创新”的经典案例。
  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一些非洲国家已经走在前面。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非洲能源展望》报告显示,肯尼亚2021年可再生能源占其发电和消费总量的近90%,这一比例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
  非洲金融领域数字化创新也取得积极成果。截至2020年,非洲已有超过500家金融科技数字化创新企业,南非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肯尼亚内罗毕、尼日利亚拉各斯已进入全球前100名金融科技系统创新城市名单。
  音乐是非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以尼日利亚“非洲节拍”(Afrobeats)等为代表的非洲音乐已走出这片大陆,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音乐风格之一。全球最大流媒体公司Spotify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非洲节拍”风格歌曲在该平台的播放量超过130亿次,比2017年的播放量增长约500%。尼日利亚歌手雷玛、加纳歌手格雷戈里·纽曼等非洲音乐人屡屡斩获国际音乐奖项。
  非洲作家也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在全球文坛独树一帜。瓦伊纳伊纳和尼日利亚作家希玛曼达·阿迪奇已享誉世界,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20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扩大了非洲文学在全球的影响力。非洲作家对后殖民时代、社会平等等议题的所思所想,为全球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非洲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自立与自强


  在非洲,城市街头飞驰的摩托车是一道独特风景。摩托车是非洲不少城市中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也是许多普通人的生计来源。
  从摩托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可以一窥非洲社会的现实: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扩张和人口激增;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电商异军突起;人口结构年轻,但就业机会有限……在这样的现实下,摩托车成了解决一系列发展问题的暂时答案。
  摩西·奥蒂诺是内罗毕的一名摩托车骑手。从清晨到深夜,他骑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为一份份订单奔忙。在肯尼亚和整个非洲,无数的“奥蒂诺们”这样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工作着,为了他们各自的梦想。
  奥蒂诺告诉记者:“我不想这辈子只做骑手,我的梦想是先买一辆小车,以后再换一辆大车,把业务做大做强。”这既是一个普通非洲人对通过勤劳努力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也是非洲国家不断寻求发展自强的缩影。
  博茨瓦纳在1966年独立时是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如今,首都哈博罗内干净整洁,树木成荫,现代购物中心与传统市集商贩并存,充满生机与活力。依靠“钻石经济”,该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被誉为非洲“小康之国”。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博茨瓦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万美元。
  博茨瓦纳没有陷入“资源陷阱”,得益于其有力的国家治理和经济政策。政府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先后制定十多个国家级发展计划,实现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凭借稳定的政局、良好的治安和高效廉洁的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屠杀中浴血重生的卢旺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至2019年的十年间,卢旺达经济年均增长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2008年,基加利成为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非洲城市。
  得益于各项改革措施和发展计划,坦桑尼亚近年来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经济逆势复苏并实现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该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据该机构近期公布的预测,2024年坦桑尼亚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5.4%。
团结与作为


  非洲在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既来自西方殖民历史的遗祸,也来自当下西方主导的不公平国际治理体系给非洲国家造成的结构性困境。
  比如,非洲碳排放少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大,非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应对环境问题,为此需要大量资金。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非洲国家的融资成本是发达国家的数倍。为此,非洲国家近年来在多个国际场合奔走,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它们所遭遇的“系统性不公”。
  早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大会上,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的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但至今仍未兑现。
  快速发展、环境友好、融资可持续——对众多非洲国家来说,三者似乎最多得其二。何以破解这一“不可能三角”,是摆在非洲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即便如此,困境并未束缚非洲发展自强的梦想和脚步。当前,“全球南方”群体性觉醒已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新趋势,作为“全球南方”重要成员的非洲,正向着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极方向迈进。
  2013年,非洲联盟发起跨越半个世纪的非洲发展蓝图《2063年议程》。今年2月,非盟轮值主席、毛里塔尼亚总统加兹瓦尼表示,非盟将致力于激发非洲大陆潜力,继续加强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农业生产能力等,推进议程第二个十年计划顺利实施。
  去年6月,南非等非洲国家领导人和特使组成的非洲和平代表团先后到访乌克兰和俄罗斯,提出有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和平方案;今年1月,埃及、埃塞俄比亚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展现非洲国家对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坚定支持。
  非盟长期致力于推动非洲国家在涉及集体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采取统一立场,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团结一致的声音。去年9月,非盟受邀加入二十国集团,使非洲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非盟领导人表示,非洲需要的是公平参与到二十国集团中,解决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今年2月举行的第37届非盟首脑会议上,埃塞俄比亚外交部长塞拉西表示,非盟作为二十国集团正式成员可以更好地代表非洲大陆发声,有助于提升非洲在全球舞台上的发言权。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说,非盟应为解决全球性挑战作出贡献,并继续为非洲大陆的优先事项发声。
  中国作为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在非洲走向团结自强的过程中始终相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框架下,中非务实合作持续走深走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将规划中非未来3年高质量合作实施路径,助力中非携手奔赴现代化新征程。
  在非洲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有无数精彩故事值得被讲述、被聆听。是时候摒弃刻板印象,重新认识一个活力多元、发展自强的非洲了。      
   (记者杨臻 刘品然)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文明交响 数字筑梦——“非洲伙伴”媒体行动在京举行
李书磊以视频方式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
文明交响 数字筑梦——“非洲伙伴”媒体行动在京举行

李书磊以视频方式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8月31日,文明交响 数字筑梦——“非洲伙伴”媒体行动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通过视频方式出席活动并发表主旨讲话。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穆塞韦尼、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塞舌尔共和国总统拉姆卡拉旺也通过视频方式发来寄语,表达愿加强中非媒体交流、深化务实合作的愿望。
  与会嘉宾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和非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非关系进入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新阶段。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必将开辟中非关系发展新境界,谱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
  与会嘉宾认为,媒体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民心相通上发挥着独特作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中非媒体要坚持合作共赢理念,讲好中非合作发展的故事,讲好各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现代化道路、增进人民福祉的故事,加强前沿技术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夯实中非合作的民心基础,共同构建公正客观、积极健康的全球舆论生态。
  本次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旨在深化中非媒体交流合作,推动数字时代下的文明交流互鉴。来自中国和20多个非洲国家的国际组织、媒体、智库等各领域200余名代表与会。
 
九月,一批新规护航美好生活
九月,一批新规护航美好生活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齐琪)对刷单炒信、好评返现等消费者权益焦点问题进行规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监管制度,持续优化纳税人跨区迁移服务……9月,一批新规护航美好生活,一起来看!
  对刷单炒信、好评返现等消费者权益焦点问题进行规制
  《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9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了仿冒混淆、虚假宣传等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表现形式,列举了反向刷单、非法数据获取等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对当前我国线上消费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刷单炒信、好评返现、影响用户选择等焦点问题进行规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监管制度
  新修改的慈善法9月5日起施行,对健全应急慈善制度、完善促进措施、规范慈善活动、加强监督管理等作了规定,将为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有力法治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监管制度,明确个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向社会发布求助信息的,求助人和信息发布人应当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不得通过虚构、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救助。
  持续优化纳税人跨区迁移服务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便利纳税人跨区迁移 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通知》9月1日起执行。通知提出,各级税务机关要持续优化纳税人跨区迁移服务,严禁协助阻拦纳税人正常迁移,严禁违规发起风险任务阻断纳税人迁移,严禁额外增设条件门槛阻碍纳税人迁移等。
  妥善安置退役军人
  《退役军人安置条例》9月1日起施行。条例旨在规范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妥善安置退役军人,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条例明确国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加强保密科学技术创新和防护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9月1日起施行。条例加强保密科学技术创新和防护,鼓励和支持保密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对在保密科学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成果或者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统一规范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事宜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9月1日起施行。条例统一规范对各级各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事宜,聚焦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易发多发违纪违法问题,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章规定的有关违法行为具体化为51项违法情形,并明确相应的处分。
 

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聚焦“拓展机遇之路 共享美好未来”

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聚焦“拓展机遇之路 共享美好未来”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重庆8月31日电(记者白瀛 周思宇)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8月31日在重庆举办。围绕“拓展机遇之路 共享美好未来”主题,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此次论坛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记协主席何平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新闻媒体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历史进步的推动者,应当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进步的逻辑,共同构建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新的叙事框架和话语表达方式,共同倡导“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热情传播者、大力推动者,奏响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时代乐章。
  参与论坛的各国记者组织和媒体代表普遍认为,共建“一带一路”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给当地民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媒体工作者应继续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幸福故事,讲好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故事。当前世界站在历史十字路口,国际局势紧张、地区冲突加剧,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为促进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睦邻友好而共同努力。各国新闻工作者应团结起来,通过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促进相互了解、增进交流合作、减少误解偏见,推动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论坛还向20多个国家的记者组织颁发“国际记者之家”证书,为重庆市记协“一带一路”记者驿站授牌,精选50位外媒记者采写的“初识中国”稿件形成会刊,组织多位中外“媒体使者”讲故事并发出媒体使者倡议,组建“国际记者之家”咨询专家团队,发布“我的马拉松”全球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启事。论坛前夕,近100位外媒嘉宾分4路赴重庆各区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重庆故事进行实地采访。
 
一个非洲青年的中国功夫“追梦记”
一个非洲青年的中国功夫“追梦记”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国功夫让我深深着迷,让我看到个人力量的无限可能。”喀麦隆青年罗德里格·塔灵(中文名罗格)日前在雅温得对新华社记者讲述了他的功夫“追梦记”。
  罗格出生在喀麦隆西部城市巴富萨姆,儿时就喜爱中国功夫电影,将李小龙视为偶像。“我梦想有一天能像我的偶像李小龙一样,出现在电影银幕上。我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去中国。”
  罗格说,巴富萨姆没有功夫俱乐部,为了实现功夫梦,他辗转到外地上学,“我欣喜发现那里有武术俱乐部,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那一刻,梦想离我很近。”
  在大学期间,罗格一边学习,一边刻苦练习中国功夫。毕业后,他移居雅温得,并创办了自己的功夫俱乐部,致力于培养喀麦隆年轻一代武术爱好者。在一次训练中,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偶然到访,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深深打动。
  罗格说,那次交流激发了他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后他成为孔子学院的常客,并于2010年正式成为一名孔院学生。
  几年后,作为最出色的毕业生之一,罗格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深造。在浙江师范大学获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后,他继续追逐“功夫梦”,取得上海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
  在中国求学期间,功夫大师的悉心指导加深了罗格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的理解。他认为,功夫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医学和强身健体理念的文化象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术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它教会我们如何做到自控。”罗格说。
  如今,38岁的罗格距离梦想的实现只有一步之遥。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功夫追梦》即将在中国院线上映。影片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制作,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视中心执行主任的罗格担任联合导演。
  罗格说,他和团队还在筹备拍摄其他有着类似故事的人物影片,并积极寻找投资者,为非中电影合作项目寻找更多机会。“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非中合作赋予的机会。”他说,“中国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那种感觉难以用语言形容,生活美好而平静。”
  作为非中文化交流的受益者,罗格希望成为一名文化大使,向喀麦隆人传播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推动喀中文化交流。
  “中国是喀麦隆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不断发展的非中合作关系为更多非洲人提供了接触更广阔世界的机会,也为年轻一代创造了更美好的未来。”罗格说。
    (记者王泽 欧阳子英)    新华社雅温得8月30日电
 
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抵达澳门
澳门特区政府举办晚宴欢迎
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抵达澳门

澳门特区政府举办晚宴欢迎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新华社澳门8月31日电(记者刘刚 卢羽晨)在结束了香港的行程后,巴黎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31日乘坐大巴经港珠澳大桥口岸抵达澳门,开始为期3天的访问交流活动。
  15时不到,就有不少市民和游客在口岸入境大厅外守候。17时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奥运健儿们手捧鲜花步入大厅。
  来自澳门圣公会蔡高中学的150余名学生,拉起写有“热烈欢迎国家奥运健儿代表团访澳”字样的横幅,挥舞着国旗和区旗夹道欢迎。
  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等人到场迎接,并与代表团成员合影留念。
  奥运健儿随后走出大厅,乘车离开口岸,早已在外等候的市民和游客爆发出阵阵欢呼。
  “太高兴了,也非常非常紧张。”蔡高中学初二学生刘浩希说,“因为最喜欢的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就从身边走过,好想去要个签名。”
  高二学生何汶禧的偶像是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她跟我年纪差不多,却有那么强大的心理素质。”何汶禧说,而且她吃了那么多苦还能坚持不放弃,令人感佩。
  按照行程安排,代表团8月31日晚将出席特区政府举办的欢迎晚宴。9月1日,代表团将与澳门青少年运动员交流,并参观地标景点,当晚参与“我们的骄傲——国家奥运健儿代表团澳门联欢晚会”。9月2日,奥运健儿们还将走进澳门的多个社区进行探访。
  新华社澳门8月31日电(记者郭雨祺 黄扬)澳门特区政府31日举行晚宴欢迎巴黎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访澳。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感谢中央人民政府再次安排国家奥运健儿代表团来澳,令澳门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奥运健儿的风采。
  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澳门中联办副主任黄柳权、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司令员于长江、外交部驻澳门公署副特派员孙向阳等嘉宾,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团长高志丹,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四局副局长陈伟和奥运健儿代表团成员出席欢迎晚宴。
  晚宴开始前,现场播放了一段中国奥运大事记视频,展现中国健儿在历届奥运会赛场上的荣耀时刻。
  贺一诚随后致辞表示,奥运会期间,广大澳门居民热切关注国家队健儿在赛场上的优异表现,为他们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代表团到访澳门,与大家分享胜利的喜悦,共享祖国繁荣昌盛的荣光,又一次点燃了澳门居民的奥运热潮,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贺一诚说,澳门体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这离不开国家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他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推进澳门体育与国家体育的深度融合,借助国家体育人才和技术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助力澳门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水平的提升。
  高志丹致辞说,据了解,很多澳门同胞自发前往法国奥运赛场,现场为内地奥运健儿加油鼓劲,可以说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每枚奖牌都饱含着澳门同胞发自内心的浓浓情谊和美好期盼。衷心希望此次访问活动,能够为推动澳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精气神和正能量。
  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31日下午乘坐大巴经港珠澳大桥口岸抵达澳门,开展为期3天的交流活动。特区政府在口岸举行了欢迎仪式。
  按照行程安排,9月1日,代表团将与澳门青少年运动员交流,并参观地标景点,当晚参与“我们的骄傲——国家奥运健儿代表团澳门联欢晚会”。9月2日,奥运健儿们还将走进澳门的多个社区进行探访。
 
沐光而行 狮子山下的奥运之约
沐光而行 狮子山下的奥运之约

( 2024-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八月末的香港依然炎热。热的,不只是气温。
  从走下飞机舷梯那一刻起,巴黎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就持续体验到了香港的“热”:100多名青少年组成的队伍在停机坪欢迎代表团到来;酒店外站满早早前来等候的“粉丝”;近百名记者把新闻发布会大厅围得水泄不通;活动场馆内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巴黎奥运会已结束半月余,“奥运热”持续在这片土地蔓延。奥运精神与狮子山精神共同奏响香港与祖国携手奋进的华美乐章。
奥运之约引发“全城追星”


  8月29日至31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在香港展开汇演表演、交流访问等一系列活动。这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内地奥运健儿连续第七次在奥运会结束后访港。
  “此次代表团到访香港,就是要发挥体育独特价值作用,与香港市民共享中华民族荣耀。”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团长高志丹说。
  代表团包括运动员65人,其中有59位金牌获得者。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相信此次访问将会进一步加深内地与香港之间深厚的情谊,激励更多香港青年投身体育事业,追求卓越。
  “星光璀璨”的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点燃了港人的空前热情。代表团访港期间有三场公开活动,开票前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网友讨论“抢票攻略”,正式开票后,约5300张门票1小时内全部售罄。
  如愿买到“奥运健儿大汇演”票的王金琦是香港一所大学的学生,她和朋友刘安琪一同前去观看了演出,“平时都是在电视前看比赛,能亲眼看到运动员们真的太开心了!”她们感觉这次活动受关注程度很高,同学之间也常常讨论,很多人对她们抢票成功羡慕不已。
  汇演中,奥运健儿各展绝技,为香港观众献上精彩绝伦的体育盛宴。“我觉得乒乓球三对三表演赛好有趣,第一次看到马龙、樊振东、王楚钦组成的男团与陈梦、孙颖莎、王曼昱组成的女团同台比拼。”香港青年吴先生在演出结束后说,看到健儿们不同于以往的一面“更喜欢他们了,我决定要好好练球”。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说,上周门票开售就感受到香港市民对本次活动的期待,随着代表团访港,香港的体育氛围持续升温。
中华体育精神和狮子山精神同频共振


  “莎头组合”孙颖莎和王楚钦拿下国乒首枚混双金牌、“六边形战士”江旻憓一剑决胜逆袭夺金、“跳水精灵”全红婵再现“水花消失术”、“中国飞鱼”潘展乐刷新纪录……这个夏天,无数个“金牌时刻”被人们铭记于心。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香港代表团也创造2金2铜历史佳绩。
  “在追逐自己梦想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不要放弃。”在与香港青年学生的交流活动中,羽毛球混双冠军郑思维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如果三年前失利后我们没有继续追逐梦想,那也等不到这次巴黎奥运会的圆梦时刻”。
  和郑思维一样,香港运动员江旻憓在赛场上坚韧不拔的表现也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尽管训练中两个膝盖都受过重伤,她依然三战奥运,最终绝地反击勇夺桂冠。“克服困难是我的强项,更是中国香港人的精神。”她曾在采访中表示。
  奥运赛场上,耀眼的不仅是胜负,运动员们努力拼搏的姿态、超越自我的劲头令人动容。女子200米蝶泳决赛前,身体不适的感觉让张雨霏一度想要放弃。“想到观众们的期许、前辈们的激励,还有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我心中又燃起了斗志。”她说,宁可倒在泳池终点,也不能倒在冲刺终点的路上。
  “坚持”“不认输”“不畏艰难”是健儿们在分享中提到的高频词,也是“打不死、摧不垮”的狮子山精神的生动演绎。
  “内地奥运健儿坚毅不屈、为国奉献的精神品质与纪律部队一脉相承。”在与香港纪律部队的分享活动上,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也被运动员的故事打动,他希望纪律部队以及青少年制服团体成员能和奥运健儿多学习多交流。
  高志丹表示,内地和香港奥运健儿的优异成绩,将中华体育精神和狮子山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
民族荣耀凝聚奋进力量


  “奥运热”在香江持续燃烧,进一步激发港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
  香港市民杨先生是樊振东的铁杆“粉丝”,看了他的每一场比赛,“这次他表现很棒,落后情况下没有放弃,逆风翻盘,为我们祖国争光!”
  杨先生道出了港人心声。三天里的一幕幕场景,无不体现香港同胞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酒店门前到场馆附近,从太平山顶到维港两岸,奥运健儿所到之处,都站满想一睹运动员英姿的市民游客。他们或放声高喊运动员名字,或默默挥手致以敬意,无一例外的,眼神中充满崇敬与热爱。
  虽没有抢到演出票,但袁女士还是早早来到伊利沙伯体育馆门口期待可以“偶遇”奥运健儿。“作为香港人,我为我的祖国而自豪!”她对本届奥运会国家队和香港队的表现都相当满意,“运动员的精神深深激励了我,尽管今天只看到他们从巴士上走下来,也觉得值得。”
  内地奥运健儿每次访港都获得香港市民热烈欢迎,不仅与运动员身上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息息相关,更与体育所凝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紧紧相连。
  在香港圣保罗书院,奥运健儿和当地10多所中小学近600名学生展开互动。“比赛时如何保持心态”“如何应对伤痛”“要训练多久”……学生们争相提问。中学生赵泓叡在分享会后感叹:“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做到了更难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奋斗,为国争光!”
  香港圣保罗书院校长源迪恩说,内地奥运健儿在国际舞台上诠释了自信、稳定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也希望在这里的每位同学能跟你们一样有梦想、理想和目标,把才能贡献给国家!”
  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执行主席马浩文表示,运动员们的瞩目成绩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回报,更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生动诠释。“我们要将这种团结的力量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继续弘扬爱国精神,增强香港与祖国的联系。”
  第一次站上奥运会赛场并在巴黎奥运会上迎来自己20岁生日的游泳运动员潘展乐,在30日晚的“奥运健儿大汇演”中,许下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希望能在更多比赛场地升起国旗、奏响国歌。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表示,此次代表团载誉归来,专程来到香港市民中间,传递中央的关怀厚爱,点燃同胞的爱国热情,助力香港的由治及兴。代表团带着中华体育精神如约而至,以体育精神助推发展动能,为新阶段香港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澎湃动力。
  31日清晨下起蒙蒙细雨,似乎在诉说对奥运健儿当日离开的不舍,又或许是为了播洒下一个四年之约。(记者孟佳 黄扬 卢羽晨)
     新华社香港8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