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经济

04版:焦点

05版:体育

06版:体育

07版:各地

08版:读城

在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见证“改革之力”
在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见证“改革之力”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兰州8月4日电(记者王铭禹 王希)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00多个,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到70万人,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经营主体超1万户……12年间,在甘肃省兰州市北部的秦王川盆地黄土滩上,我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从戈壁荒滩成长为现代化的产业新城。
  曾经被视为投资“末梢”的西北内陆,缘何吸引众多企业集聚?记者日前来到兰州新区寻找答案。
  在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一款薄如蝉翼的铜箔正缓缓下线。目前该公司已经能量产4.5微米厚的高端铜箔,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几分之一。据介绍,由于经过了特殊工艺处理,材料更加轻薄的同时,还能确保其能量密度和延展强度。以这种铜箔为关键原材料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更加轻薄,续航里程更高,市场前景广阔。
  “我们到兰州新区投资,看中的是这里的原料、能源、区位等优势。”公司董事长张涛说,一方面区域内稳定的铜原料供应可以保障产能快速提升,另一方面甘肃风、光资源富集,充分发挥绿电资源优势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为产品出口到欧盟等计划设置碳关税“门槛”的市场奠定了基础。同时,兰州地处“一带一路”枢纽节点,为企业未来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8年,这家企业落户兰州新区,成为当地第一家高端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制造商,短短数年,企业年产能迅速提升至7万吨,成为国内外头部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的供应商,见证着新区产业布局脱“黑”向“绿”的转变。
  从零起步,兰州新区已经集聚了以德福新材料、海亮铜箔、宝武碳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头部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所建项目全部达产后,兰州新区将形成年产60万吨负极材料、35万吨高性能铜箔、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千亿级规模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助推甘肃省从原材料大省迈向新材料强省。
  兰州新区管委会一名干部向记者表示,新区成立之初产业发展确实走了一些弯路。“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家级新区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特点,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出路。”
  投资者的青睐还来自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兰州新区引入“电子亮证”模式,推广“云档案”应用,让28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实行365天“不打烊”服务;实施“大部制、大服务、扁平化”改革,精简工作机构,实行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劲头得到激发……
  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王曙峥介绍,在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为王”的理念深入人心,重点项目实施领导包抓制、专班制,定期调度,全生命周期服务。对此,兰州宏彬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王盛感受最深。
  这家总部位于广东佛山的企业,原本只有年产2万吨石墨化材料的产能。2022年5月,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来到兰州新区布局建设年产5万吨石墨化材料生产线,2023年1月就投入试生产,今年4月全面达产,不到两年时间迅速成长为业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供应商。
  “在建设过程中,企业一度面临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企业如期投产。包抓干部了解情况后,立即协调有关部门,为企业配套建设了一条330千伏电力专线,解决了燃眉之急。”王盛告诉记者。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水草肥美的草原,推动形成了经营主体“万马奔腾”的生动景象。近年来,兰州新区经营主体数量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快速成长,为当地注入强大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一系列部署。“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王曙峥表示,聚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将坚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为群众撑起“安全伞”
党员干部防汛救灾一线见闻
为群众撑起“安全伞”
 
党员干部防汛救灾一线见闻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记者薛钦峰 郎兵兵 周义)7月下旬以来,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持续影响多个省份,多地出现洪涝灾害。转移群众、抢险救灾……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坚守的身影,他们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撑起“安全伞”。
  这两天,鸭绿江吉林段水位逐渐回落,临江市城区已基本完成排水和清淤,转移群众陆续安全返回家中。临江市建国街道台兴社区党委书记孙爱武回想起几天前的情况,仍心有余悸。
  大雨下了一夜,7月27日天刚亮,孙爱武已撑着伞在社区居民楼旁的一处山体下排查是否有滑坡隐患。只见一处挡墙有些变形,孙爱武上前查看,“不好,挡墙渗水了”。孙爱武马上向相关部门报告。27日晚,经过专家持续现场研判,山体存在滑坡隐患。“所有党员和工作人员马上到岗,准备疏散群众。”孙爱武拿起电话打给同事。
  社区党委9名党员带着十几名工作人员,在靠近山体的居民楼中挨家挨户通知立刻转移。快到半夜了,居民们基本都已入睡。社区工作人员王文娟是一名年轻党员,为了尽快叫醒大家,她跑步上楼,一边用力敲门一边大喊,“快醒醒,有滑坡危险,赶快转移”。居民王宪怀腿脚不便,孙爱武派专人用担架将其运送上车。
  28日凌晨两点,靠近山体的小区居民已安全转移。但隐患还没有排除,孙爱武来不及休息,马上安排几名党员留下,交代任务。“你们两个去小区门口把守,我们几个再去居民家排查一遍。”她说。
  28日下午,鸭绿江洪峰过境临江段。社区内三楼及以下居民全部安全转移。在临时安置点帮忙安顿好居民后,为了防止有人偷偷返回家中遇到危险,孙爱武又返回社区和党员们一起坚守岗位。“只要有我们在,就一定让每一户居民都安全。”她说。
  洪水过境期间,临江市3000余名机关干部下沉到镇村、社区一线,划分党员责任片区131个,为群众撑起防汛“安全伞”。
  进入汛期以来,持续强降雨引发我国多地地质灾害。8月3日3时30分左右,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突发山洪泥石流,而在3时左右,日地村党支部书记张建萍就察觉到沟水变浑浊,山体轻微震动,便立即向全村和上级发出示警,组织村里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叫醒村民撤离,在泥石流袭来之前,组织全村300多名群众得以逃生。
  “河有河长,我就是这条山沟的沟长,必须负起值守责任。”张建萍说。
  各单位党员们纷纷加入到这场泥石流遭遇战里。携带56台专业救援装备前来的中国安能救援队,党员比例超过80%,他们冒着巨大风险,冲在挖掘开路最前头;甘孜供电公司组织党员服务队,抓紧抢通线路,所有安置点刚入夜就点亮了电灯……
  7月22日至24日,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突袭甘肃省陇南市。
  “大雨如注,山洪裹挟着巨石泥沙在山谷中横冲直撞,发出比打雷还大的声响。”7月23日晚,陇南市武都区黄坪镇发生山洪时,正在医院照看孩子的黄坪镇党委书记王翔不时盯着手机上的“黄坪镇干部工作群”。他通过镇村干部发到群里的现场视频,实时关注着山洪动态。
  24日清晨,安顿好家人后,王翔立即乘车往黄坪方向疾驰。此时,一个重大险情传来。分布在“两山夹一河”峡谷地带的老黄坪片区7个村,因道路中断、通信中断、电力中断,5000多人情况不明。
  形势严峻,王翔紧急召开党委会,组建党员突击队挺进老黄坪片区。黄坪镇干部赵春亮一行5人身背卫星电话,脚踩雨鞋徒步向老黄坪片区成坝村挺进,打通抗洪救灾信息通道。
  雨过天晴后,在各方救援力量以及黄坪镇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下,一处处断头路陆续被打通,电力、通信逐渐恢复。
  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福建,台风“格美”于7月25日晚登陆。25日19时17分起,福州市调整城区排水防涝Ⅲ级应急响应为Ⅱ级。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调派12支党员突击队严防死守易涝点和重要交通线,一场排水防涝攻坚战在榕城大地打响。
  福州市晋安区湖东下穿隧道是福州23处下穿通道的最长通道,单洞长达1.6公里。现场十多名身穿荧光绿防水服的党员突击队队员在隧道口值守。“通宵值班,一直待命到台风结束,只要有我们突击队在,一定确保隧道安全。”湖东下穿隧道党员突击队第一责任人张国辉说。
  险情不断,责任如山!在汛情面前,各地基层党组织在防汛抗洪一线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同舟,共同构筑起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
 

连续6年“净流入”,长春何以聚“才”

 
连续6年“净流入”,长春何以聚“才”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长春8月3日电(记者高蕾 陈芳)“没想到家乡能用这么实实在在的好政策欢迎我们毕业生回家。”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的青年人才社区,望着窗明几净的一室一厅公寓,刚从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的小张一边感慨,一边不禁开始想象自己步入职场后的“新生活”。
  小张是吉林省四平市人,最近获得长春一家企业的实习机会。求职的事有了眉目,但住在哪儿却让她有些犯愁。公司人事告诉她可以来市里的人才公寓看看。没想到一咨询才发现,她操心的事儿政府早有安排。
  根据相关政策,小张与入职企业签约后,租住人才公寓的房子,可以在3年内按照市场价的70%缴纳房租。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只需要1000元左右租金。未签约前,也可享受九折房租优惠。
  东北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东北人才流失问题曾一度引发各方关注。为了加大“筑巢引凤”力度,近年来,长春向改革要动力、要办法,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
  2022年,长春市成立人才服务局,负责不同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全流程各项服务工作。
  “专门成立一个以人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在各地都较为少见,这足以说明长春的求贤若渴、惜才如金。”长春市人才服务局政研室主任钱博伟介绍,人才服务局能够进一步对接企业、高校和人才需求,给予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也正是因为有了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长春内容丰富、覆盖广泛的人才新政才能落到实处。
  这是对青年人才的真情呵护。
  不少青年人初入社会难免囊中羞涩。长春不仅为来长、留长毕业生提供租房优惠,还提供最长24个月、每月1000元以上的租房和生活补贴。
  此外,毕业5年内,买首套房时,还能享受到博士8万元、硕士5万元、本科3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真金白银的支持让青年人才得以后顾无忧“搞事业”。
  这是对高层次人才的真心尊重。
  在长春,高层次人才能享受到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景区游览等多方面“绿色通道”服务,在安家落户方面也有相应补贴政策。
  既要服务好生活,也要保障好工作。长春市专门建立高层次人才专班服务制度,对认定为“战略科学家”的人才配备服务专班,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工作经费支持;对认定为“潜力科学家”的人才配备相应的服务助理,同样有相关经费补贴。
  通过一系列人才新政,长春不断提升引才“磁吸力”。
  截至目前,青年人才方面,长春已连续4年每年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超过10万人。高层次人才方面,长春入库人才已达2525人。有统计显示,长春已连续6年实现人才“净流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这为长春进一步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促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实施新的聚“才”行动指明方向。“我们将持续构建平台载体、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引育途径、深化激励保障,更好服务人才,助力营造‘人尽其才’好生态。”钱博伟说。
  “吉”人回乡、英才聚“长”,长春这片肥沃的人才“黑土地”上,更多就业创业的故事正在发生,以才兴城的篇章正在书写。
 
突破永无止境 荣耀薪火相传
中国代表团巴黎奥运会半程综述
突破永无止境 荣耀薪火相传
 
中国代表团巴黎奥运会半程综述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巴黎8月4日电(记者夏亮)3日,21岁的郑钦文2:0战胜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为中国网球赢得史上首枚奥运女单金牌,同时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16枚金牌。巴黎奥运会至此赛程过半,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张新4日上午在奥运村介绍了中国代表团前半程的表现:获得16金12银9铜共37枚奖牌,绝大部分项目都有出色发挥,整体表现符合赛前预期。
  场上,中国健儿不畏强手,不断超越自我,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场下,他们自信从容,勇于表达自我,展现了中国青年的风采。
突 破


  46秒40!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开赛以来的首个世界纪录诞生了。
  7月31日,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潘展乐游出惊人成绩,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夺得金牌,将连日来笼罩在中国游泳队上空的阴霾一扫而空。
  这是一枚含金量极高的金牌。在潘展乐之前,中国队还从未有选手晋级过奥运会百米“飞鱼大战”的决赛。潘展乐不仅做到了,还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方式站上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游泳项目上的突破远不止于此。在拉德芳斯体育馆的碧波泳池里,不断被改写的还有接力项目的历史。由杨浚瑄、程玉洁、张雨霏、吴卿风组成的中国队在女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以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摘得铜牌,这是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首枚奥运会奖牌。在男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项目上,中国队历史上首次晋级决赛、最终排名第四,与奖牌擦肩而过,但同样改写了中国游泳接力的历史。
  在潘展乐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一天,18岁的邓雅文为中国自由式小轮车队赢得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
  在罗兰·加洛斯球场,中国队同样捷报频传。初征奥运的王欣瑜/张之臻在混双决赛中摘银,帮助中国队首夺奥运混双奖牌。历史性闯入女单决赛的郑钦文,在决赛中更进一步,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夺得奥运会网球单打金牌的第一人。
  在一些项目上,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他们每向前迈一步,都是在创造历史。七人制橄榄球女子组比赛,中国队击败东京奥运会季军斐济队,最终获得第六名,带着历史最佳奥运成绩昂首离开。
荣 耀


  一些项目在创造历史,一些项目则在捍卫荣耀。
  40年前,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此后,杜丽、易思玲和杨倩曾先后拿到奥运会首金。
  27日,年轻的黄雨婷/盛李豪击败韩国对手,摘得巴黎奥运会首枚金牌,将中国射击队的“首金传统”发扬光大。黄雨婷/盛李豪的“开门红”也为中国射击队开了一个好头,随后盛李豪、谢瑜、刘宇坤相继在各自项目上再夺金牌。截至目前,中国代表团在射击项目上已经获得4金2银1铜,继续捍卫着中国队在射击项目上的荣耀。
  跳水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另一个“王牌”项目,在比赛中的表现同样不遑多让。在已经结束的四个双人项目中,昌雅妮/陈艺文、杨昊/练俊杰、陈芋汐/全红婵、王宗源/龙道一包揽了四枚金牌,中国跳水“梦之队”将继续朝着包揽全部金牌的目标稳步迈进。
  朝着包揽目标前进的还有国球乒乓。30日,王楚钦/孙颖莎4:2战胜朝鲜组合李正植/金琴英夺得金牌,弥补了东京奥运会时的遗憾,这也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的首枚奥运会混双金牌。女单比赛,陈梦、孙颖莎会师决赛,中国队将金牌早早收入囊中。
  羽毛球比赛,混双头号种子郑思维/黄雅琼战胜韩国组合金元昊/郑娜银,以六战全胜、一局未失的战绩夺得金牌。女双比赛,陈清晨/贾一凡和刘圣书/谭宁战胜各自对手会师决赛,为中国队提前锁定了这枚金牌。
  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世界纪录保持者杨家玉一骑绝尘,时隔八年为中国竞走再次拿到奥运金牌。
自 信


  “这次去肯定是要突破成绩的,不是奔着新的世界纪录,而是新的个人最佳成绩。” 出征巴黎前,谈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期待,潘展乐自信地说。
  和老一辈运动员们相比,以潘展乐为代表的“00”后更加敢于表达自己,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而这份发自内心的自信,也让他们在比赛中更加从容。
  因为自信,在逐梦的路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学会了宠辱不惊。
  张雨霏在女子100米蝶泳获得铜牌后说:“我觉得这块铜牌不是代表我失败了,反而我会觉得它证明了我有这个实力,我会期待在我调整好以后,用我真正的实力再和两位美国选手一较高下。”14岁滑板“小孩姐”崔宸曦在与铜牌擦肩而过后表示:“没有遗憾,第四名已经很好了。”
  自信,还体现在面对偏见时的直抒胸臆。
  “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去相信这些客观事实,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中国游泳队。”27日,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比赛正式打响,张雨霏呼吁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中国游泳。
  巴黎奥运会前,一些西方媒体频繁炒作中国游泳运动员在2021年的食品污染事件,对此世界泳联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已多次作出澄清,但不少外国记者还是就此问题频繁向中国游泳运动员发难。
  本届奥运会上,张雨霏、潘展乐、汪顺、覃海洋、杨浚瑄等运动员无论是在混合采访区还是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外媒的刁难毫不退缩,敢于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是有了他们的发声,中国游泳运动员遭遇的不公正对待才被更多的人看见。
  巴黎奥运会赛程过半,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内外,继续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享受比赛,让拼搏成为青春最好的注脚。
 
探秘江源
来自长江源头的“体检报告”
探秘江源
 
来自长江源头的“体检报告”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宁8月4日电(记者史卫燕 陈杰 田中全)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长江源区开展科考。
  长江源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全球气候变暖将对江源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盛夏时节,来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科考队员聚焦“水土气沙冰”五大重点领域,对长江源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进行全方位“体检”,摸清江源生态本底,找寻江源变化规律,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更多科学支撑。
暖湿化带来的挑战受关注


  记者与科考队员一行驱车行驶在江源腹地,只见层层云雾裹住两侧延绵的山峦,突然化作一场骤雨,令人猝不及防;冰川脚下,融水自高处向下倾泻,发出巨大的轰隆声;浅谷里,溪流似乎失去了束缚,夹杂着大量泥沙,卷起层层黄褐色的波浪,向着远方奔涌。
  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今年的科考进一步掌握长江源的生态环境现状,是对江源健康状况的全方位“体检”。
  科考队员在长江南源当曲、长江干流通天河流域等地监测发现,受气候暖湿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这些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加,水位上涨。
  参加此次科考的专家认为,当前长江源地区水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同时能持续稳定向下游地区输送大量水资源。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科考队员时璐介绍,长江源地区自产水资源从2005年以后总体转丰,特别是2017年以来增幅明显,过去5年长江源地区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到261.7亿立方米,较1956至2016年多年平均值偏多40%以上。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工程师乔强龙与同事一起观测发现,江源科考13年间,江源地区水生生物种类呈缓慢增长趋势,这和青藏高原暖湿化导致温度上升、水量增加等因素有关。
  与此同时,暖湿化带来的挑战也令科学家们分外关注。资料显示,长江流域近60年来气温显著升高,长江源区气候变化更加明显,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
  在海拔5200多米的冬克玛底冰川脚下,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师范越和景旭等队友,携带30多公斤的雷达设备,向着冰川进发。他们穿过冰川消融形成的河流,在冰川上铺设测量线,连续记录探地雷达接收到的电磁信号,依据反演数据探测冰川厚度。
  范越说,从近年在格拉丹东雪山主峰冰川、冬克玛底冰川科考的情况看,两大冰川都有逐步萎缩的趋势。
  研究显示,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退缩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有将近6000条小冰川消失,大多数冰川在萎缩。长江源区冰川普遍处于末端退缩、面积减小和厚度减薄状态。
  此次科考的重点冬克玛底冰川近年来持续消融,2009年退缩分解为大、小冬克玛底两条冰川后,目前冰川前沿冰舌仍在退缩。
  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副所长周银军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河流的影响。他说,从2000年左右开始,长江源区河流的沙量也开始增加。2016年以后,长江源区的直门达水文站沙量较过去多年均值增加约50%,沱沱河水文站的沙量则几乎翻倍。
江源“体检”将持续深化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秦鹏程介绍,与长江流域整体相比,长江源区气候变化更加显著,升温速率约是全流域的两倍。未来长江源区暖湿化趋势仍将持续,预计21世纪末,在中等排放情景下,长江源区平均气温较当前将升高2至4摄氏度,降水量可能增加10%至30%。
  秦鹏程说,长江源区暖湿化趋势持续,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水资源增加,然而气候变暖将导致江源地区冰川加速退缩。
  “水资源总量增加将带动三江源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向好,但也会增加泥沙输移、带来河势演变,影响涉河工程和枢纽工程的稳定运行。”周银军说,掌握气候变化下江源河流的水文过程变化规律及机制,有助科学判断未来水量沙量变化和灾害风险。
  行走在高寒奇绝的江源地区,记者看到,河谷滩地、山野沙砾中长有迎风冒雪而立的牧草,荒野中的花朵顽强绽放。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任斐鹏长期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江源地区高寒植被的退化情况。任斐鹏通过实验发现,当增温达到或超过3摄氏度时,江源原位实验点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会出现临界点变化特征;增温幅度高于3摄氏度越多,样方内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就越明显。
  “江源地区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烈,生命在极端严酷环境下缓慢演化,因此植物对环境骤然变化也会更加敏感。”他说,“增温幅度越高则生物量越大,但增温后,不同植物间对于水、肥、光的竞争也会加剧。”
  秦鹏程等专家表示,目前对江源地区的研究多采用有限的气象、水文监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产品,结合数值模式进行预测。因此深入江源进行实地调查,可以弥补常规观测系统在高原上密度不足的问题,并为数值模式参数优化和改进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在江源科考中,来自不同科研机构、专业学科的科研人员相互探讨交流,可以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
  “长江大保护,从江源开始。”徐平说,江源科考坚持流域视角和问题导向,对江源生态演变规律研究逐步深入,相关论文将为长江保护提供科研基础。
“科考精神”薪火相传


  徐平带着科考队员向冬克玛底冰川攀爬,到可以站住脚的地方,他经常提醒大家歇一会,“慢慢走,把握节奏”。这是他第13次来到江源进行科学考察。
  马不停蹄地攀登,持之以恒地研究,一代代“科考精神”薪火相传。
  受限于交通和测量手段,人们对长江的认识经历了长久而艰难的过程。
  1976年,新中国首次组织对长江源头展开科考,参与队员签名写下“生死状”,决心找到长江的源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科考队历尽艰辛终于将长江源追溯到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脚下。那次考察还修正了长江的长度,长江取代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第三长河。
  如果说寻找长江源回答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母亲河源头的苦苦追问,那么江源科考则体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人深入认识、切实保护“中华水塔”的不懈努力。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是全球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流域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为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江河源头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2012年长江科学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走进江源,拉开了江源科考常态化的序幕。
  最令徐平骄傲的,是科考团队咬紧牙关,逆江而上,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江源地区克服高寒缺氧、舟车劳顿、雨雪天气等不利影响,一次次闯入江源核心区,一次次带着科研成果满载而归……
  江源科考,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一场艰辛的“接力赛”。随着科考的不断深入,一批“90后”队员正以实际行动,展现责任和担当。
  十年如一日,一批批科考队员“把脉”江源,解答疑惑。
  翻开厚厚的江源科考论文集,100多篇涉及长江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土保持等领域的科研论文收录其中。“过半论文是近些年发表的,说明江源科考成果正加速涌现。”徐平说,“多项科研成果属于‘首次’”。
  “对江源的探索仍将持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将坚持把江源科考做下去,以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努力永葆长江的健康澄澈!”周银军说。
 
香港各界积极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畅想“一国两制”美好未来
香港各界积极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畅想“一国两制”美好未来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香港电(记者孟佳)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多次提及香港,为香港指明发展方向。会议闭幕以来,香港社会各界积极学习、热烈讨论,共话香港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畅想“一国两制”美好未来。
  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 巩固提升香港地位


  就香港如何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自身地位,香港政商界人士展开热烈讨论。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认为,《决定》释放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将更为牢固,香港工商界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将可更好发挥对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内联外通”重要功能。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卢金荣认为,作为国家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可以在助力国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可以为香港的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带来新机遇,更可以巩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和“八大中心”的定位。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协创会会长陈曼琪表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作为国家唯一实行普通法制度的司法管辖区,法律服务与国际接轨,汇聚各方人才,通过发展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能够以涉外法律强化稳定适合国际营商的法治环境,满足国家对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的庞大需求。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振英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绿色金融生态不断完善,国家坚持对外开放以及内地庞大的融资需求,会直接加速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吸引更多国际机构和企业以香港作为绿色融资和风险管理中心。
  守正创新促改革 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香港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香港发展指明方向,要坚持守正创新,在维护香港“一国两制”核心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表示,香港贯彻全会精神须守正创新,加强制度自信,坚持立足于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推进改革创新。
  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认为,特区政府需要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抓手,破解香港的发展和民生难题,以大胆、进取和创新态度推进香港的改革和发展,敢破敢立,从全局、前瞻、系统和战略角度擘画香港未来改革和发展的蓝图。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黄楚基认为,《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未来香港必须坚守“一国两制”,巩固一系列传统优势,并且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面临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香港,同样要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
  把握国家发展机遇 为“一国两制”注入新活力


  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也为“一国两制”发展提供新的活力源。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发表声明表示,凭借“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协助国家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将会给香港由治及兴带来无限机遇。
  香港民建联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举办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在会上表示,《决定》向全世界释放了中国坚定不移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的讯息,香港须从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入手,助力国家对外开放。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晓峰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香港发展指明方向,香港要善用机遇,全面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在新赛道和新市场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助力增强内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香港力量。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重庆总会主席马浩文表示,香港要讲好“一国两制”的故事,与国家的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呼吁社会各界抓住这一机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香港的整体竞争力,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时代共鸣 与人民共情
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话电影的时代性与人民性
与时代共鸣 与人民共情

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话电影的时代性与人民性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成都8月4日电(记者王鹏 童芳)“中国电影要把握时代脉搏”“电影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出作品与出人才相结合”……日前,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系列活动期间举办了“电影:时代与人民”专题座谈会,邀请电影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分享心得体会,共话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与措施。
  座谈会由中宣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回顾了中国电影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与会人士从弘扬电影传统、推动创作繁荣、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展开了交流讨论。
  近年来,我国电影票房表现亮眼,电影市场持续繁荣发展。“广大电影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展现时代发展的电影佳作,既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又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谢力说。
  面对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电影从业者应该如何更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对此,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表示:“我们要勇于探索新的题材、新的视角、新的表达,让电影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切充分反映时代精神。”
  结合自己制作《寻龙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影片的经历,导演乌尔善认为,电影创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用最新的电影技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电影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富有中国美学精神的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我演过农民,发现不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不真正干干农活,就会演得不像农民;我演过企业家,如果没有跟企业家们掏心挖肺地聊天,我真没想到他们除了创造财富,内心还会有那么厚重的家国情怀。”演员张译说,“演员心里要清楚,脱离生活的表演苍白而无味,必须要把拥抱生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作为我们一生的功课。”
  在与会人士看来,电影创作者需要尊重艺术、尊重观众,这样才能为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不断提供动力。
  “时代在变,电影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编剧张冀认为,电影从业者要打破套路化、机械化的创作思路,深入生活开展调研,主动应变,不断寻求电影创作上的新突破。
  “我们需要通过精湛的艺术表达,让观众被影片的故事所吸引、被人物的情感所打动,让他们观看影片后可以感受到电影震撼人心的力量。”导演尹力说。
  “记得我在参加电影《流浪地球》路演时,一位小朋友发言说看完影片想成为一名宇航员,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电影带给观众的力量。”演员王智说,“我也将坚守电影人的社会责任,踏踏实实把作品完成好,给观众带去更多情感共鸣。”
  与会人士也认为,推动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加强人才培养,凝聚社会各界的合力。
  “中影推出的预约放映,是我们在放映方式上的新尝试,目的是为了贴近观众消费习惯,促进供需匹配,培育细分市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说,“我们要在进一步增强全国市场服务保障能力基础上,以新业态、新形势、新模式优化供给。”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通过建设性的电影批评和学术研究工作,让创作界与评论界形成良性互动,更好推动电影的创新与进步。
  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表示,电影要抓得住时代精神的主流、跟得上观众需求的变化、经得起万千目光的审视、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国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成效如何?怎样贯彻落实好科技领域的改革任务?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深化改革驱动我国科技事业呈现新气象


  问:如何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系统部署、强力推进,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效果不断凸显。
  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实现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核心技术攻关,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赛道和战略必争领域加速布局;聚焦加强研发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初创企业扶持等内容,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出台,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
  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新气象。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研发经费跃居全球第二,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铁、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深海深地探测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与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大,科技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够高。
  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问:科技体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科技创新领域将出台哪些重点举措?
  答:科技部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和使命担当,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务、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六方面统筹,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一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抓住支撑产业链、企业主体地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重点环节,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政策体系。
  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减负。
  四是深化科技开放合作。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聚焦应对全球挑战开展联合研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科技规则制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科技部将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有什么问题碰什么问题,有什么堵点疏什么堵点,加快构建高效顺畅、开放协同、富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


  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如何落实好全会部署要求,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成果和科技突破?
  答: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科技界一直高度关注。前期,针对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等问题,科技部持续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
  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去年以来,按照中央科技委员会部署,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遵照“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的原则,建立了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统筹安排使用机制,部署启动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后续,我们将以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为契机,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
  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坚持放权赋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扩大“包干制”范围,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方式,减少考核频次,强化“里程碑”节点考核,提升项目实施绩效。
  完善责任体系。按照改革部署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已从科技部全部划转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科技部重点抓好前端布局、中间检查和后端验收。下一步,要坚持目标导向和应用导向,压实主管部门、专业机构、承担单位的管理责任,严格把控项目进度和风险,确保任务按期完成。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问: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下一步,如何通过改革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答: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部将重点做好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建设三方面工作:
  一是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大力培养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探索建立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的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二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研究制定新时期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通过产权激励进一步调动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示范应用,做优做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快形成以科技创业投资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将金融活水引入创新沃土。健全国家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记者温竞华)新华社北京电
 
如何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如何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决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准确领会和把握这些重大原则,对于确保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并取得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和各种风险挑战,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亲力亲为指导推动改革工作,在许多重大改革、重大关头、重大问题上果断决策、一锤定音,为改革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发挥好这个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第二,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立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要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善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关于“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以来,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四,关于“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点。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建设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第五,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面依法治国是改革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注重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为改革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许多制度创新难题需要用法治方式来破解,许多重大改革成果需要用法律形式来巩固,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
  第六,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把握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影响改革推进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各种矛盾及其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必须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8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预计气温较常年偏高
8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预计气温较常年偏高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高敬)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1日说,根据预测,8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8月上中旬,我国还有两次明显的高温天气过程,8月下旬,高温天气将趋于缓和。
  在中国气象局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贾小龙介绍,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持续高温过程。多地连续高温日数超20天,共有5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历史极值。7月22日至23日,35℃及以上的高温覆盖面积均超过200万平方公里。
  根据预测,8月上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大陆高压控制影响,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北部、福建北部、重庆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等地有4至8天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至38℃),其中8月3日至7日南方地区高温天气范围大、强度高,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39℃至42℃。
  贾小龙提示,要防范江汉江南西南等地高温热浪。针对四川盆地、江汉、江南等地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高温天气,建议户外出行、生产施工等相关人员做好防暑降温措施,相关地方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准备工作,并针对水稻、棉花等作物做好高温危害防范。
 
北方最大港口城市天津打造创新开放新优势
北方最大港口城市天津打造创新开放新优势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天津8月4日电(记者李鲲 张栩 宋瑞)访客进入中国北方最大港口城市天津的滨海新区,会为高速路上源源不断的重型卡车和港口堆积如山的集装箱感到吃惊。
  停靠在填海而成的码头上的船只悬挂着各国国旗,起重机从甲板上忙碌地装卸货物。不远处的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接待国际邮轮49航次,出入境邮轮旅客16.8万人次。
  主要路口竖立着一个巨大标牌,上写“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今年是它获批设立十周年。
  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审议,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实施,提出聚焦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梁益铭说:“我们将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塑造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开放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成二十大确立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天津的行动正是中国落实这一中心任务的缩影。
  天津位于北京以东120公里,曾是中国屈辱近代史的亲历者。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这座城市被迫开放。1900年,八国联军登陆天津并由此进入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
  天津也见证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曾是清政府兴办“洋务”的主要基地。该市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之一北洋大学。
  在20世纪初,它已成为一个国际化城市,繁华度堪比上海。这里云集着各国的银行、商厦和工厂。
  近一个世纪后这座城市再次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去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290家在该市投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主动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现在到了发展的新起点上。”梁益铭说。
  天津拥有空客公司在亚洲唯一的民用飞机总装线,目前已装配700多架A320系列飞机,供给亚洲和欧洲的客户。天津还是世界第二大飞机租赁基地,截至今年4月,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已交付近2300架飞机,包括波音、空客等,占中国民航租赁飞机的1/3。
  总部位于纽约的茱莉亚音乐学院也在此设立了分校。品牌传播总监任一说:“有来自大约15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在这里工作和学习。”
  来自纽约的25岁姑娘艾伦·赛罗沃目前正攻读博士学位,她告诉记者自己将利用暑假在天津茱莉亚学院实习。“我很喜欢天津,希望在这里实习能够帮助我提升专业能力。”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新举措还包括:“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增强天津港辐射能力”“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与北京、河北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等。
  在前身为北洋大学的天津大学,崭新的医学院实验室正在从事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研究人员已成功使人能够直接用大脑操纵无人机或操作微信发送信息。他们甚至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类脑”,实现对机器人避障、跟踪、抓握等任务的无人控制。
  “我们的目标是造福人民,例如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和残疾人都可以从这项技术中受益。”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刘秀云说,医学院正在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多国的科学家合作。
  天润瀚阳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正在制造一种高标准焊材,可以用于大型液化天然气罐的焊接,这将打破西方企业的垄断。
  佰鸟纵横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正在使用大模型进行物体折叠技术的研究。该公司CEO胡嵩表示:“我们可以把折叠起来的太阳能帆板打开到比原始尺寸大10倍的地步。”
  两家公司都在去年入驻了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这是一个将2000多家创新公司和银行、风险基金、大学实验室等聚集在一起的新平台。
  天润瀚阳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建军说:“这个科创园帮助我们获得风险基金和贷款,使科技发明产业化。”
  “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解放新质生产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园区平台公司天开发展集团董事长张雪颖说。
 
老国企求新记
老国企求新记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严赋憬 彭扬 双瑞)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郑煤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地超7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工厂,机械的律动仿佛是科幻片场景。
  货车司机把板材运至工厂后,机器人自动从货车上拾取板材,并按厚度、材质等分别堆放至智能仓储区;依托5G通信系统和物联网系统,工厂的激光切割生产线、智能焊接生产线,均由机器人完成。
  副总经理王永强说:“我们将数字化改造融入生产全流程,通过智能化控制中心,实现效率提升2倍以上,空间利用率提升50%,这一数字化工厂成为支撑我们低碳、智能、高效发展的新平台。”
  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老国企,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不断刷新世界煤矿支护装备新高度。王永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智能化成套装备已远销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过去液压支架等产品按吨卖,现在则是按“配置”卖。
  变革求新源自于现实需要。
  在郑煤机办公楼的展示区内,一张公司的主要营业指标柱状图给出变革背后的答案。从营业收入不断爬升到2012年破百亿元,到受煤炭行业周期的影响营业收入下滑,再到依靠拓展新领域再次实现增长,企业始终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王永强告诉记者,在人才上,企业相继启动了分配、用人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成功实现了经理层市场化选聘、中层竞聘上岗、员工市场化流动;在产业创新方面,抓住了数字化改革的机遇,并以“离开行业不离开专业”为原则,依托自身的制造经验,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开拓新赛道。
  “坚持变革创新,持续转型升级,这是郑煤机立足时代背景、顺应行业趋势的发展举措。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后,我们将继续沿着智能化与国际化道路,加快转型步伐,希望在2025年营业收入增长至500亿元!”王永强说。
  不断深化的改革,为企业带来澎湃动力。在山西阳泉,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在求变中探寻新路。
  圆柱钢壳钠离子电芯、方形铝壳钠离子电芯、钠离子电池LED强光手电……几年来,山西华钠芯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钠离子电池系列产品持续上新。作为华阳集团重点转型发展项目,这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的制造企业逐渐从技术研发走向产业化。
  “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钠离子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储能市场展现巨大潜力。”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院长王可琛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煤炭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华阳集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丰富的无烟煤资源是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上佳原料。华阳集团有着从传统煤炭产业向新能源领域转变的优势。
  目前,华阳集团已布局了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线、钠离子电池电芯制造产线,正积极谋划钠离子电池的集成产线,加快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
  华钠芯能董事长靳生龙表示,企业将继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不断打通钠离子电池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将产品推广到新能源各个领域,为国家的低碳转型、绿色转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条路不好走,但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近年来,通过实施提质增效、价值创造、品牌引领等专项行动,中央企业资产总额2023年底已达到86.6万亿元,是2012年底的2.8倍。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表示,我们将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快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之“进”,离不开民企向“新”
改革之“进”,离不开民企向“新”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盛夏时分,比天气更炎热的是之江大地干事创业的浓厚热情。智能车间里伴着音乐忙生产;生物公司抓紧攻坚搞研发;小商品市场里的商人们也坐不住,变身“花式”直播的“电商”、出海抢订单的“行商”……
  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民营企业中涌动着改革突破的热潮。
  40多年前,浙江温州章华妹领到改革开放后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态被打破,一大批“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40多年来,亿万民营企业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蓬勃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改革千头万绪,光靠政府“唱独角戏”不行。在浙江,记者看到,改革已成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关键词、心上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时,特别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民营企业可以有效连接技术和市场,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力度将科学发现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要在科技创新中唱好“主角”。
  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40多年爬坡过坎,从生产农机到制造电梯再到成为C919国产大飞机机体结构供应商中唯一民营企业,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
  恩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85后”创业者们瞄准天然食品保鲜剂行业空白,根据应用场景研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中策钱塘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根据自身产品工艺特点,自主研发“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绿色5G项目”生产线,提高产品生产质效……
  一个个生动的奋斗故事让记者感受到了民营企业面向市场、矢志创新的澎湃活力。这种活力汇聚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源源不断的动力。
  另一方面,如何更好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是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在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坐落着一座“中国数谷”。这里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构建点“数”成金的基础制度开展探索示范。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但数据要素归谁所有、如何运用、怎样定价以及流通过程合法合规等问题,成为数商企业不愿流通、不敢流通的顾虑。
  为了减轻企业的“思想包袱”,“中国数谷”创造性打造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机制。自愿进入“沙盒”内的企业不仅能得到学界和法律界专家指导,还能享受到更加包容审慎的制度环境和容错机制。同时,在“改革沙盒”中探索出的制度性经验也通过“中国数谷”相关平台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来源。
  政府和民营企业良好互动、共同探索,越来越多经济体制领域改革举措诞生,帮助民营企业在更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中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改革大潮澎湃,民营企业不仅要勇于搏浪,更要勇立潮头。改革传奇延续,民营企业不仅是见证者、参与者,更要当好生力军。
    (记者高蕾 蒋彤 唐弢)
     新华社杭州8月3日电
 
以数字化手段为中小微企业“解渴”
一家云南省属企业的普惠金融实践
以数字化手段为中小微企业“解渴”

一家云南省属企业的普惠金融实践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昆明8月3日电(记者丁怡全 王希 熊轩昂)不久前,在云南省昆明市从事食品销售的李翔遭遇经营困难,他急需一笔资金来维持公司日常运营。“在网上咨询过几家小贷公司,有的利率太高,有的感觉不靠谱,而银行贷款办理流程太长。”李翔说,资金压力让他忧心忡忡。
  8月1日,云南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新增“云岭创业贷”产品,李翔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网上提交了申请表。“银行当天就跟我联系上了,表示会以信用担保方式提供30万元的贷款。”李翔舒展眉头,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让李翔受益的“融信服”平台于2023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是云南省普惠金融数字赋能平台。该平台由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成立的云南省融资信用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专责建设运营,通过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开发利用,打破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壁垒,以数字化手段为中小微企业增信赋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电脑或手机上点击进入“融信服”平台首页,可看到展示的贷款撮合成功案例,以及各家银行提供的贷款产品。目前,该平台已进驻240家金融机构,联通4068个机构网点,云南全省有贷款权限的银行网点实现“应入尽入”;累计注册企业用户72.51万家,累计获得授信1857.24亿元,惠及企业9.19万家。其中,涉及普惠金融的企业9.08万家,占比98.8%;民营企业9.13万家,占比99.35%。
  “融信服”平台以数据化思维再造业务流程,实现减环节、减材料、提效率。“‘创业担保贷款’上平台办理后,审批环节由8个缩减为5个,提交材料由9类18份减少为5类5份,平均办理时长由21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云南省就业局创业指导处副处长吴佳树说。
  材料少了,流程短了,速度快了,不少企业直呼便利。“我们企业轻资产运营,抵押资产有限,从银行贷款难度大且审批流程长。近期,企业在云南‘融信服’平台申请300万元贷款,从线上申请到授信仅耗时5个工作日。”昆明市一家连锁茶饮企业相关负责人杨航介绍,以往申请同等额度的贷款最快也要半年之久。
  正式上线运行一年多来,云南省创新建设的“融信服”平台推动中小微企业能贷、易贷,银行敢贷、愿贷,有力提升了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企业享受便利的背后是海量数据的效能。“目前,39个省内政府部门积极为平台供数,助力平台归集330类、4322项公共数据。”云南省融资信用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平介绍,平台充分汇聚和发挥公共数据作用,为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画像”,不断提高贷款可得性和便利度。
  聚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加快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深度挖掘数据综合应用价值,深化‘数据+政策+金融’服务模式,完善和拓展功能应用,探索数据产业化路径,为企业融资增信、银行风险管理赋能,为政府精准扶持行业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董事长胡均说。
 
在地下四百米探寻传统煤矿的现代转型
在地下四百米探寻传统煤矿的现代转型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柴海亮 严赋憬 屈辰)“不能带手机,更不允许带打火机。”“安全帽任何时候都不能摘。”“定位器可快速找到你在哪里。”“正确使用自救器能保障你在紧急情况下脱险。”……
  8月1日,新华社记者来到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二矿,接受安全培训后,随工人一起下井,探寻这座建矿70多年的传统煤矿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换上最新研制的工作服,虽然繁琐,却体现细节:袖口采用松紧式设计,可提升安全系数;多处做了材质加厚,提升了抗撕裂性;全棉可防静电;增加了高亮度反光条;高筒靴最新内置了防砸钢条……
  “根据职工提出的需求,我们量身定做了这套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的工作服。”华阳二矿工会主席赵利军说。
  随后,记者乘坐交通巴士,花20多分钟来到龙门村的采矿井口前。“以往矿工们需从地下巷道坐铁皮车花1小时到矿井,现在我们改为从地面坐车,改善了工作条件。”华阳二矿生产副矿长张雪峰说。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包括记者在内的下井人员举起右拳进行入井前安全宣誓后,走上能载百人的“罐笼”,沿着灰黑色的巨型井壁,1分多钟下降415米来到井底,相当于下了100多层楼高。记者又与工人们一起坐上通行车,沿大巷前行,一座现代化矿井徐徐展现在眼前。
  与想象中幽暗、闷热、多尘的环境不同,巷中有通亮的照明,用三套电机保障;得益于巷道内安设的一套送风、送液管道,凉风持续吹来,空气清新洁净,并通过喷水、雾化作业消除粉尘。
  约30分钟的行车平稳顺畅,沿途不停可见黄色的安全标志和路牌,以及两侧用钢铁网牢牢围护起来的井壁。
  来到挖煤作业区,记者看到,井壁上每隔约两米,深深打入一支支管道,这是抽取瓦斯的连接装置。“我们是一个高瓦斯矿井,需在煤层中施工瓦斯抽放钻孔,通过地面泵站进行瓦斯抽放,再输送到矿区旁边的电厂进行清洁利用。”张雪峰说。
  据介绍,过去要用人工,冒着危险手持机器去探测瓦斯在哪里,现在井下遍布传感器,不仅更安全,也更精准地探查出瓦斯“藏身处”,并测定其浓度。
  在采煤作业区域,设置了与地面联系的通话器,粗壮的液压支架撑起矿洞,顶棚的防护是很厚的钢结构装置,闪射灰色的微光,能有效预防“冒顶”等安全事故。
  踩过清洁机器用的积水,面前出现了一台15米长的龙形黄色采掘机,它的头部是一个长了许多“钢牙”的大转盘,半掩在煤层里,旁边是一条运煤的自动传输带。这里的煤炭像黑色珍珠,发出亮晶晶的闪光,工人们称之为“乌金”。华阳二矿年产810万吨煤,用于冶金、电力、化工及建材行业。
  值班的采煤准备队队长韩宏文告诉记者,当位于地上10公里之外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发出指令信号,采煤机就会开始工作,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由人在井下操作。作为队长,他负责指导职工安全生产、学习智能化采煤操作等,每月有16天在井下巡查监控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排查隐患。
  “机器代替人在最危险处工作,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也更安全,采煤的效率也更高。”已在华阳二矿工作了15年的韩宏文说,原来这个采煤区井下需20多人,现在仅需10人左右。
  “最早采煤靠人力挖掘,人用筐子背煤上井,好的时候用骡子。后来逐渐机械化,现在引入智能化。70多年来,煤的产量更大、煤的应用更广、采煤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工人的收入更高。”张雪峰说,虽然智能化不断提升,但是地下情况复杂,有的区域信号传输困难,人工智能还无法辨识岩石和煤炭,所以仍然需要人,但对他们的知识要求更高了。
  从井下返回,来到二矿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这是一个类似“太空舱”的智能控制平面,大屏幕上显示出井下作业的状况、参数和实时画面。记者在演示下,按下一个按钮,对井下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地底深处的皮带机、破碎机、刮板运输机等都自动运行起来。
  “国家作出了绿色发展的决策,要求如期达到‘双碳’目标。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终将走向枯竭,当前更需要的是科学开采和转型发展。”张雪峰说。
  华阳二矿所属的华阳集团已在2020年更名为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不仅从事煤炭生产,还进军到钠电池、光伏、碳纤维、生物降解等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华阳二矿70多年的建矿史,也是新中国煤矿发展史的缩影,唯有转型、变革才能让老矿井历久弥新。”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力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华阳将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更安全、更绿色、更高效的矿井和新业态。
 
全力以赴抢险
四川康定山洪泥石流灾害救援进行时
全力以赴抢险

四川康定山洪泥石流灾害救援进行时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四川康定8月4日电(记者叶含勇 谢佼 胡旭)“赶快叫人,赶紧撤离!”8月3日凌晨3时许,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暴雨如注。当地干部密切关注雨情,发现沟水愈发浑浊、山体轻微震动,立即发出警讯,并组织群众转移。
  3时30分左右,日地村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附近的雅康高速公路隧道间桥梁被冲垮、有车辆坠落,国道318线断道,日地村有房屋被毁,有人员失联……接报后,当地紧急行动,生命救援由此展开。
警讯:紧急转移群众


  巨大的山洪泥石流在日地沟上游形成,沿着沟道直泄而下,首当其冲的是雅康高速公路康定至泸定段日地1号隧道至2号隧道间的桥梁。
  目击者看到,随着泥石流猛烈撞击,隧道间腾起烟雾,桥梁垮塌,有车辆坠落。后方司机赶紧刹车掉头,逆行停车示警,拦住后续来车。凌晨4时左右,高速公路关闭,疏散和救援行动火速进行。
  泥石流加速向沟底的日地村冲去。65岁的村民李成福被咆哮声惊醒,到窗口一看,裹挟着巨石的泥石流正朝这边奔涌。“快出来,跟我们转移到安全地方!”这时,村干部在大声疾呼。
  据了解,日地沟属于地质灾害风险区,近期持续降雨,当地干部保持高度警惕。3日凌晨发现情况不妙,他们立即组织群众转移。
  “我活了79岁,这么大的泥石流从来没见过!”村民钟木林想起当时情景还后怕不已。58岁村民谢继才说,多亏村干部“搞得快”,逐个打电话、挨家挨户拍门让大家转移,才让更多的人得以逃生。
  截至4日14时30分,四川康定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姑咱镇日地村6人遇难、11人失联;隧间桥梁垮塌4辆车共11人坠落,其中1人获救送医,2人遇难、8人失联。
  为何这起山洪泥石流灾害来势如此凶猛?
  “本次灾害是因持续降雨叠加冰雪融化引发的特大型沟谷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在现场踏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运生说。
  王运生介绍,日地沟沟域临近鲜水河断裂带,强震多次叠加致使山体震裂,同时其高差达到约4000米,且呈树叶状易于汇水。本次山洪泥石流冲出固体物源约58万立方米,所携孤石直径最大达6米,流速估计大于8米每秒,流通区冲击力可达百吨以上,破坏力巨大。
  近期当地气温偏高,山上冰雪消融加快,加之持续降雨,导致沟道堵溃引发山洪泥石流。由于上游属于无人区,没有有效的监测手段,也不排除沟道上游因高程效应引起的局地强降雨影响。
搜救:抢抓黄金救援期


  灾害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工作组紧急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四川省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机制,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赶赴灾区一线指挥部署。
  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出动各类抢险救援人员1554人,搜救犬8只,车辆及工程装备311台套,通信设备68台套、救援器材1500余件,轻型直升机1架、大型无人机1架,深入现场开展人员搜救和各类保障工作。
  “抢抓黄金救援期,充分利用人、犬、专业装备、信息技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尽最大努力搜救人员。”甘孜州应急管理局局长康斌说,已成立10支搜救小分队,开展拉网式排查搜救;已救出16人并及时转运救治,其中4人已出院,其他就治人员没有生命危险。
  3日上午,记者从成都赶赴救援现场时,通向灾区的道路已采取分类管制措施,救援车辆通行顺畅。据了解,四川交通部门灾后立即在177个收费站开通312条应急救援绿色通道,并通过公路可变情报板信息提示,引导救援车辆顺利通行。
  记者3日下午在救援现场看到,途经日地村的国道318线路面上水流湍急,淹没到人的小腿,消防、电力、安能集团等抢险救援队伍蹚水进村搜救,几辆挖掘机正在将堆积于路面的石头推到路边,溅起很大的水花。
  4日上午,记者再次进入搜救现场,大石头随处可见,挖掘机、破碎机等大型机械正有序作业,覆盖很深的泥石流堆积体被一铲铲挖开,冰冷的沟水不断从石头缝里涌出,通道逐渐显露出来。一组组救援人员成队出动、各司其职,仔细寻找失联人员线索。
  记者跟随一支消防队伍蹚水突进日地村深处,看到许多房屋已被堆积物掩埋或被巨石冲毁。队员们手持专业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进入掩埋区域搜寻。“时间不等人,趁着没下雨,今天天一亮我们就进场了。”一名消防战士说,要抓紧白天和好天气的“窗口期”加紧搜寻。
  为强化救援保障,5名省级专家已赶到灾区开展医疗救治。甘孜州还设置202处咨询服务点,已为6400余名游客提供咨询和引导服务。
安置:保障供水、供电、住宿、吃饭


  据介绍,灾害发生时,日地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喊醒叫应”机制,及时转移灾害直接威胁区域内308人。
  随后,乡镇干部、派出所、消防等救援力量突破几处山洪断道,在天亮前陆续赶到村里参与救援和疏散。据了解,截至3日23时,当地已累计转移灾害发生地及周边群众939人,并通过入住集中安置点、投亲靠友等方式妥善安置。
  记者3日晚间在日地村18公里外的郎鼓村安置点看到,经过紧急抢通电源,16顶应急救灾帐篷里已接通了明亮的电灯。折叠床上铺着整齐的被褥,一些老人在床头盘腿而坐,当地干部和志愿者在有序开展各种服务。
  “早上我被救援人员送到安全地带时,包子、牛奶就递到我手里了。”李成福说,到郎鼓村安置点时,帐篷已经搭好,厨师支起锅灶正在炒菜。
  据了解,各集中安置点均设点长负责群众工作,供水、供电、住宿、吃饭等服务都有保障。过渡期间,当地将按照国家标准对受灾群众给予生活救助。  
  由于此次山洪泥石流坡度陡、来势猛,已导致国道318线和雅康高速公路这两条进出甘孜州的主要通道中断,目前仅有省道434线榆磨路经海螺沟至泸定一条通道可通行。气象部门预计,受灾区域近期仍有暴雨预警,多种因素叠加给搜救和道路抢通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已调集力量携带专业设备进入现场作业,通过激光雷达、正射相机、五拼相机等航摄装备开展应急测绘,为受灾区域的地质安全提供科学评估依据。
  同时,指挥部已在各救援队设立安全员15人、观察哨17人,采取分区责任、预警联动等方式,落实安全责任体系,并前置通信保障车,通过无人机等排查险情,确保不因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道路抢通方面主要围绕3个点位开展:一是大河沟点位已抢通便道500米,二是宋家沟点位清障100米已保通,三是国道318线二道水点位双向掘进230米。”康斌表示,将尽快安全抢通受损道路。
 
闻“汛”而动显担当
河南基层党员干部奋战防汛抢险一线见闻
闻“汛”而动显担当

河南基层党员干部奋战防汛抢险一线见闻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郑州8月2日电(记者马意翀)近日,河南部分地区持续遭遇强降雨,南阳市唐河县、新野县等地出现汛情,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防汛形势严峻。当地党员干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充分发挥“守护者”“指挥员”和“战斗员”作用,风雨同心护家园,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记者7月30日在唐河县郭滩镇见到了柴湾村党支部书记韩保国,他刚刚发动村里党员干部清理完村庄周边淤泥、断树残枝等杂物。
  “柴湾村损毁堵塞的边沟、排水渠已经进行了修复疏通,道路也已经恢复正常。”韩保国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告诉记者,由于目前还处于“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他正在积极协调储备编织袋、木桩、铁丝等新的一批物资,推动备汛工作扎实开展。
  “7月14日至18日,柴湾村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村子旁边唐河的河水持续上涨,由于处置、撤离及时,全村没有人员伤亡。”63岁的韩保国回忆起十多天前的那一幕,至今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早在洪水来临之前,柴湾村就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韩保国担任组长,指挥部下设抢险突击组、物资保障组、人员转移组等8个工作组,确保了抗洪抢险工作的有序进行。
  “汛情就是命令。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就是战斗堡垒。”7月16日晚到17日凌晨4点,按照郭滩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韩保国和村组干部、40多名党员逐户落实村民转移。他们利用村里大喇叭、微信群发布了防汛预警信息,累计转移安置群众487人。
  “守堤就是守家。”韩保国告诉记者,汛情最紧急的时候是7月18日晚上,当时柴湾村护村堤有6处出现险情。在村里党员们的带领下,村民们主动将自己的铁锹、木板捐献给抢险队伍,100多人经过长达9个小时的奋战堵住了漏水处,保证了村内的房屋财产没有遭受更大损失。
  白河、唐河、刁河、湍河等多条河流流经的新野县,近期在持续降雨的影响下,汛情严峻。记者7月29日在前高庙乡时楼村村委会见到了6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新俭,他正认真清点、整理仓库中的编织袋、大锤、手电筒、警报器、救生衣等防汛物资,确保防汛物资能够足量及时调拨。
  时楼村位于唐河下游,7月16日至18日,当地水位持续上涨,防洪压力陡增。“这次唐河汛情是几十年来最严峻的一次。”李新俭向记者讲述了村里党员干部不惧风雨,闻“汛”而动与时间赛跑的经历。
  “7月16日上午,在接到上级防汛指挥部通知后,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逐家逐户做工作,第一时间将本村群众安全转移到地势较高的闫坡小学安置点。”李新俭说,转移过程中他们遇到个别思想比较固执、不愿离开家的老人。党员干部不断安抚老人的情绪,或背着、或抱着、或搀扶着,协助老人们离开了危险区域。截至17日凌晨4点多,全村所有群众安全转移。
  时楼村村民时新超腿有残疾,行动十分不便,出门就要拄着拐杖。他告诉记者,当时李新俭骑着三轮车把自己从家里送到了安置点。“在安置点吃的住的我都非常满意,李新俭支书不放心,还专门跑过去看了大家吃得如何。”时新超说。
  时楼村有着2200米长的唐河土堤。在转移避险的村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后,李新俭17日早上6点就来到大堤上,带领村里党员抢险突击队一起巡堤排险,仔细查看大堤是否出现渗水、滑坡、管涌等险情。
  “越到关键时刻,越能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责任担当。当时涨水的时候唐河宽达近千米,村里所有党员干部分组包堤段,持续抢险4个昼夜,每个人只休息了10个小时,不少同志累得穿着雨衣倒在大堤上就睡着了。”李新俭告诉记者。
  “抗洪抢险再苦再累,全村没有一个人员伤亡,这是我最欣慰的!”李新俭说。
 
费心脏!小胖实现“大满贯”
费心脏!小胖实现“大满贯”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新华社巴黎8月4日电(记者岳冉冉 季嘉东)你永远可以相信樊振东!金牌实至名归!
  继之前4:3极限逆转日本选手张本智和后,樊振东在决赛中再次上演逆转好戏,4:1击败瑞典选手莫雷高德,成为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成为包揽世界杯、世乒赛、奥运会单打冠军的大满贯选手!
  8月4日,南巴黎竞技场4号馆,人声鼎沸。樊振东与莫雷高德站到了球桌两边。
  这场比赛对两人都很重要。如果“小胖”获胜,他将完成大满贯伟业,帮助国乒连续五届获得奥运会男单金牌。如果小莫获胜,他将继前辈瓦尔德内尔之后,成为第二位夺得这个项目冠军的瑞典人。
  首局,樊振东略显慢热,1:4陷入被动,之后他迅速调整状态,4:4、7:7两度追平比分,只可惜局末因无谓失误过多,7:11先输一局。
  次局,樊振东依然被对手牵制,一度2:4落后,但他紧咬比分,与小莫胶着至4:4、5:5、7:7、8:8、9:9。关键时刻,“小胖”敢于上手,通过抢攻与变线,11:9艰难扳平大比分。
  第三局,双方打得非常耐心,多个高质量好球引得观众鼓掌喝彩,特别是樊振东4:3时拿下的一分,两人形成远台对攻,多拍相持。就在樊振东7:3领先时,顽强的小莫连追三球至6:7。关键时刻,中国队教练王皓请求暂停,但回来后小莫7:7再次追平比分,并通过发球以8:7反超。之后,双方再次打出惊心动魄的一球,“小胖”追分至8:8。这一球彻底点燃了樊振东,他连得两分来到局点,只可惜搓球下网,让小莫迫近比分至9:10。关键时刻,“小胖”没有浪费局点,果断出击,以一记正手11:9涉险拿下。
  第四局,双方战至2:2后,“小胖”拉大比分至6:3,之后两人形成远台对攻,7:3,“小胖”高高跳起,庆祝这个打了15拍的好球。比分来到9:4,小莫开始绝地反击,他连追4球至8:9。关键时刻,樊振东顶住压力,以11:8再下一城,大比分3:1领先。
  第五局,樊振东3球领先,瑞典队教练请求暂停。回到赛场,“小胖”越打越顺,10:3!樊振东拿到7个金牌点。但此时的小莫没有手软,放手一搏的他连得5分,将比分扳至10:8。最后时刻,樊振东顶住压力,一记反手直线赢下比赛!
  胜利后,王皓冲进场地,紧紧拥抱“小胖”,在他额头留下一吻。
  在混合采访区,当记者问及再次上演逆转的感受,樊振东笑了,他说:“遇到困难时,还是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以一颗平常心、一个冷静的心态去面对。”
  谈到这枚金牌的意义,“小胖”很动情。“自己真的挺多次想象人声鼎沸的感觉,这次不仅感受到了,还在比赛里面成为这样氛围的一部分,或者说成为主角之一。”樊振东顿了顿,“我顶住了压力,捍卫了国乒荣耀,为国争光的感觉真好!”
 
卫冕了!刘洋不愧“吊环王”   新华社巴黎8月4日电(记者李典 卢羡婷)下个月将迎来30岁生日的刘洋,在巴黎奥运会上给“而立之年”准备了一份最好的礼物。
  4日,贝尔西体育馆,刘洋卫冕男子吊环冠军,终于为中国体操队在巴黎打开金牌账户。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李宁首夺吊环金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一冰问鼎,刘洋是首位连续两届奥运会荣膺“吊环王”的中国运动员。
  当天决赛,第二个出场的刘洋选择了难度系数6.400的动作。比赛前他在吊环上简单做了调整,随后每个动作都完成得干净利落,每一次悬停,他都如同一根针静止在半空中,等待裁判的确认和观众的掌声,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最终得到15.300分的全场最高分。赛后他和邹敬园一起身披国旗,庆祝着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体操队的胜利。
  颁奖仪式上,《义勇军进行曲》本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在体操赛场响起,领奖台上的刘洋亲吻着金牌,将金牌两次贴在队服胸前的五星红旗上。
  “我觉得今天表现还是有一些小瑕疵的,对于我这种完美主义者来说还不够。”刘洋赛后谦逊地说,“马上就到而立之年了,这枚金牌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写下了比较好的篇章。”
  第三次踏上奥运赛场的刘洋志在卫冕。赛场上,自信与沉稳写在这位老将脸上。回顾本届奥运会征程,刘洋既兴奋又遗憾。“兴奋的是自己成功卫冕,把这块金牌留在了中国队,但吊环冠军只是小目标,遗憾的是最想得的团体冠军还是没得到。”
  此前的男团决赛中,刘洋在吊环项目上得到15.500的全场最高分,但由于最后一项出现的失误,中国队遗憾错失金牌。赛后刘洋泪洒赛场,哭红的眼睛令人心痛,从东京奥运会坚持到巴黎奥运会,男团金牌是他最高的梦想。
  作为中国体操队年纪最大的队员,团体赛后他主动揽起责任,“虽然自己表现得还可以,但没有在其他项目上帮助到团队,感觉很遗憾,年轻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出现失误还是经验问题,自己作为老队员应该更多地鼓励和提醒”。
  2014年南宁体操世锦赛中,刘洋获得吊环金牌,战胜了伦敦奥运冠军扎内蒂。那届世锦赛后,20岁的刘洋如愿将自己的照片贴在了国家体操队的冠军墙上,让人们更加期待他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然而,命运总是不可捉摸,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遭遇了“滑铁卢”,刘洋排名吊环第四名。
  东京奥运周期,刘洋继续向奥运金牌发起冲击,但临近比赛前,他的膝盖出现了伤病。带伤冲金成功后,他经历了膝盖手术,一度长时间远离赛场。直到去年,刘洋才重新找回巅峰状态,在世锦赛中夺得吊环冠军。
  “这个奥运周期备战遇到了很多困难,伤病问题、恢复问题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最大收获就是让自己变得更自信了。”刘洋说。
  这三年,刘洋和家人聚少离多。每次回家,父母都会包他最爱吃的三鲜馅饺子。夺冠后的刘洋期待地说:“先想着三鲜馅饺子,然后再想想其他快乐的事!”
闪亮的新星,该如何驶入“恒星”轨道   当五星红旗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场上高高飘扬,当百米“飞鱼”大战中国选手打破世界纪录夺冠……正在进行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不但在传统优势项目中争金夺银,还在具有充分竞争属性的项目中创造历史。这些闪亮的中国新星,该如何驶入“恒星”的轨道,闪耀全世界?
  同一块场地,同一个“胜利躺”。13年前在法网赢下中国首个单打大满贯冠军的李娜,与摘得中国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的郑钦文,实现了完美传承。赛后,这位湖北女孩还说,在打比赛之前,她看了很多遍跨栏“飞人”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一战成名的视频,一直在激励自己。当年,21岁的刘翔做到了;如今,21岁的郑钦文也做到了。
  全世界的游泳运动员都在挑战一个目标——游得更快。而被称为泳池中的“百米飞人大战”的100米自由泳,最能体现人类可以游多快。打破欧美运动员的垄断,集男子100米自由泳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世界纪录、奥运纪录于一身,潘展乐已在泳坛写下了中国人的又一段传奇。赛后,人们翻出了他在10岁时“吹过的牛”——“比孙杨游得快就可以了!”
  冥冥之中,郑钦文和潘展乐这两位在巴黎冉冉升起的新星,与姚明、李娜、刘翔、孙杨等曾经闪耀世界的“恒星”形成了跨时空的交集。
  本世纪初,曾有一批中国体育明星横空出世。姚明在美职篮打得风生水起,刘翔在110米栏赛场写下属于亚洲人的世界纪录,李娜登顶法网和澳网。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运动员。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体育的象征。
  但随着他们的退役,中国体育在很长一段时间缺少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巨星。放眼国内外体坛,无论是过去的刘翔、姚明、李娜、孙杨、林丹等中国超级巨星,还是费德勒、C罗、纳达尔、焦科维奇、詹姆斯等世界巨星,都具有各自无法复制的特殊因素。但业界和学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我国目前体育体制与国际体育秩序的博弈中,要想成为闪耀国际体坛的“恒星”,有一些共性和普遍规律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运动项目在世界上要具有充分竞争属性,比如足、篮球等团队运动,网球等商业化程度高的个人项目,田径、游泳等基础运动的重点项目。运动员在役期间具有统治力,能够持续稳定创造世界顶尖的成绩,偶尔有起伏可以接受。
  其次,运动员要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媒体认知度,有相对固定和庞大的受众群体,有开放的性格和能够融入全球的心态;能够激励队友和观众,展现出积极的榜样力量;能够有效地与媒体、球迷和赞助商沟通,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和观点;熟悉跨文化交流方式、学习外语(最好是几种语言),能自如地使用不同语言(至少一种外语)接受采访。
  第三,要有优质的团队作为后盾,包括训练团队、科技团队、后勤保障团队、媒体和商业推广团队,缺一不可;要主动拓展自身在场外的社会、经济、文化、公益等领域的积极影响力,同时避免与团队、有关部门、国际体育相关机构之间发生严重冲突甚至对立。
  在当今国际体育大环境之下,在奥林匹克运动日益被地缘政治裹挟的今天,在国际范围内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体育巨星,往往可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而这就需要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主流项目中实现突破,也需要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得到更好的推广。
  可以预见,如果潘展乐和郑钦文等新星能够延续优异成绩,未来很有潜力驶入“恒星”轨道,而围绕他们的媒体报道、商业操作、社会关注等也必将汹涌而来。理性应对迅速成名的社会环境,努力规避既往运动明星出现过的问题,应是题中之义。
(记者姬烨) 新华社巴黎8月4日电
体操小花邱祺缘:亚军的荣耀与遗憾   新华社巴黎8月4日电(记者张骁 卢羡婷 李典)行云流水地完成一套7.200难度的动作后,邱祺缘稳稳落地。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她小跑着冲向场边,与教练、队友紧紧拥抱在一起。
  “感觉要泪奔了。”邱祺缘回忆着当时的场景,“在我完成下来,站稳的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激动。”
  15.500分!短暂却又漫长的等待后,邱祺缘在体操高低杠的决赛成绩出现在场馆中央的大屏幕上,得分首次突破15分。现场掌声雷动,第五位出场的邱祺缘即时排名第一。
  事实上,赛前邱祺缘的支持者们多少都为她捏了把汗。一方面,相信她具备登上领奖台的实力,毕竟其在去年的体操世锦赛上勇夺高低杠冠军;但另一方面,悬着的心始终无法落下,因为此前的女团决赛和个人全能决赛的高低杠项目上,邱祺缘都出现了失误。
  “不要去想结果,把动作做好就好了。”邱祺缘分享了她如何克服负面情绪。她说,“每一场比赛都是在为后面的比赛积累经验。”
  但邱祺缘的领先优势随即被下一位出场的阿尔及利亚名将内穆尔超越。这位以高低杠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的选手,最终以0.200分的优势力压邱祺缘登上最高领奖台。邱祺缘屈居亚军。
  “一位可敬的对手。”邱祺缘在赛后赞扬了内穆尔的表现,“她的成套动作非常炫酷,我认为这是她完成最好的一套。”
  “虽然输给她我心服口服,但是心里多少会有一点落差。”与金牌失之交臂是令人遗憾的,但邱祺缘还是非常享受自己的奥运之旅。她说,“第一次奥运会就能站到领奖台上,已经是非常高兴的事情了。而且,奥运会每四年一次,我能健健康康站在赛场上,已非常开心。”
  邱祺缘还有更多的梦想要实现,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她的未来,可期。
中国女排力克塞尔维亚队晋级八强   新华社巴黎8月4日电(记者王镜宇 卢星吉)4日进行的巴黎奥运会女排小组赛A组最后一轮比赛中,中国队3:1逆转战胜世锦赛冠军塞尔维亚队,以3战全胜、排名小组第一的成绩晋级八强。
  中国队凭借更加均衡的进攻战胜了过于依赖博斯科维奇的塞尔维亚队。李盈莹本场得到28分,龚翔宇和王媛媛分别贡献17分和11分,袁心玥和朱婷分别有9分和7分进账。博斯科维奇轰下全场最高的39分,但队友无人得分上双。
  第一局开始后,博斯科维奇的发球和进攻很有威胁,中国队则是多点开花,与其周旋。打到20平后,中国队的一传出现波动,布萨和阿列克西奇先后发球直接得分,塞尔维亚队打出5:1的小高潮,以25:21拿下了首局。
  第二局双方相持到13平之后,塞尔维亚队除了博斯科维奇之外进攻点乏力的问题暴露出来,两次叫暂停也未能阻止中国队将领先优势扩大至23:18。随着李盈莹扣球得分,中国队25:20胜出,扳平大比分。
  塞尔维亚队第三局对首发阵容进行了调整,中国队则在4:6落后时用吴梦洁替换朱婷。在17平后,中国队两次用双人拉网拦死博斯科维奇的进攻,进而取得22:17的领先。尽管塞尔维亚队连追4分,中国队还是有惊无险地以25:22再胜一局。
  第四局中国队在一度15:10领先的情况下被追成23平。最后阶段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中国队24:23领先时,裁判先是判罚博斯科维奇的扣球出界。但是,随后经过鹰眼挑战确认中国队打手出界,这一分被判给了塞尔维亚队。双方重新回到场上,从24平打到27平,最终李盈莹扣球连得两分,中国队以29:27拿下比赛。
  中国队主教练蔡斌赛后表示,这场球队伍做了应对困难的准备,在比赛尾声鹰眼挑战的时候,他告诉队员们,如果这分判给对方,中国队还是要一分一分打回来。
  朱婷赛后经过混采区的时候手上裹着冰袋。她告诉记者,是在救球时撞了一下挡板,没有什么大碍。
何冰娇:马林值得我学习   在4日进行的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半决赛中,西班牙名将马林因伤退赛,与她对阵的何冰娇赛后流下惋惜的泪水。她在赛后表示,马林的状态和求胜欲望值得她学习。
  手握一局胜利,第二局10:6领先,女单决赛在向马林招手。然而在一次并不激烈的跑动中,马林突然右腿一踉跄,痛苦倒地,全场观众发出一阵惊呼。何冰娇第一时间呼叫医疗人员,并穿过球网,关心对手伤势。
  经过简单治疗,何冰娇扶马林站了起来。马林在场边穿上了护膝,坚持回到场内比赛。但此时她受伤的右腿已几乎无法移动,输掉两分后,马林再次走出场地,双膝跪地,单拳捶地,痛哭不止。
  无法坚持的马林宣布退赛,何冰娇上前与她拥抱,全场观众起立为这位西班牙老将鼓掌,向她致敬。
  “她没有跟我说是什么伤,可能是她膝盖的老伤复发了。”何冰娇说。
  31岁的西班牙名将马林曾在2016年获得里约奥运会女单金牌,但此后遭遇大伤,经历了两次膝部手术,因此错过东京奥运会。多年来饱受伤病困扰的马林今年状态回暖,接连拿下全英公开赛冠军和欧锦赛冠军,以四号种子身份来到巴黎,成为本届奥运会女单金牌的有力竞争者。
  也许是脆弱的膝盖难以支撑高强度的奥运比赛,在经历多场苦战晋级四强后,马林在半决赛中再次遭遇伤病,无奈退赛。
  何冰娇向这位对手表示尊敬,并送上祝福:“她已经克服过两次伤病回来了,我希望她也能尽快克服这次的伤病,早日回到赛场。”
  “很不想遇到这种事情,马林今天打得非常好,她的状态和求胜欲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经历大伤、重新站上奥运赛场的老将马林值得尊敬,为对手惋惜、与对手相惜的何冰娇同样值得赞扬。超越自己,尊重对手,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展现。  (记者田光雨 周楚昀)
据新华社巴黎8月4日电
代言中国,“郑钦文们”来了!
代言中国,“郑钦文们”来了!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用了不到两小时,郑钦文跨越了中国网球20年。
  夺冠那一瞬,她躺在罗兰·加洛斯中央球场的红土上,高举双拳的呐喊,宣告了中国网球人时隔20年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宣告了中国和亚洲迎来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
  奥运网球女单决赛,像一个巨大的中国形象宣传片,时长近两个小时,在全球进行了现场直播。
  无需刻意渲染,当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湖北妹子挥手致意、笑容灿烂,全世界的镜头都对准着她。
  不仅国人的朋友圈和社交媒体被刷屏,美联、路透、法新等诸多外媒也纷纷点赞郑钦文“历史性”的表现。中国“00后”流利的英文、明媚的笑容和直率的发言,甚至她“Queen Wen”的谐音梗,都成为外媒报道的对象。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评价,和她的偶像李娜一样,郑钦文或许是中国“最好的软实力”。
  13年前,也是在这片红土地上,同为湖北人的李娜创造了历史,为亚洲选手拿到首个大满贯冠军。13年后,郑钦文等一众“00后”正在接过前辈的大旗,成长为中国体育和中国最好的代言人。
  作为真正的互联网一代,以“00后”为主的中国运动员们,在巴黎各个赛场全面出击,以前所未有的群像模式,向世界展现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他们松弛、鲜活、敢于表达。
  有光靠干饭就为中国队拿下奥运首金的“干饭哥”盛李豪和“阿条姐”黄雨婷,有因丑丑的拖鞋就火上热搜的“全妹”,还有因“公主抱”引发外国选手竞相模仿的陈艺文/昌雅妮。
  他们大方、自信、懂得感恩。
  14岁滑板“小孩姐”崔宸曦在与铜牌擦肩而过后表示:“没有遗憾,第四名已经很好了……失败是很正常的。”为中国自由式小轮车队赢得奥运首金的邓雅文在赛前和队伍商定:“宁可坚决地错,也不能犹豫地对!就是要奋力一拼、全力一搏!”郑钦文在连续苦战、拼尽全力后说:“即使你现在让我为我的国家再打三个小时,我也愿意再来一次。”
  面对对手,孙颖莎在领奖后指挥合影,中朝韩三国乒乓球混双选手的集体自拍,在互联网上传为美谈。
  面对挑衅,郑钦文幽默化解美国选手纳瓦罗失利后的莫名指责:“我不会因为她输了比赛就认为这是攻击。”
  面对困难,樊振东在一场“让人心脏病都要犯了”的比赛中极限逆转张本智和,他说:“我当时(落后时)就想好了,我要战斗到最后一个球!”
  面对傲慢,潘展乐“憋着一口气”,以“非人类”的世界纪录实力回击:“这次把他们全拿下!”
  面对偏见,张雨霏犀利回怼质疑潘展乐成绩的外媒:“为什么中国运动员游得快要被质疑?美国的菲尔普斯拿到8块金牌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质疑他?”
  他们用全球共通的体育语言,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认识。
  领奖台上,当郑钦文和同样年轻的亚军季军拥抱合影,所有人都献上欢呼和掌声。这一刻,荣耀、梦想、祝福和友谊,是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青春之我,青春之中国。
  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所有那些欢乐、感人和辉煌的瞬间,最终定格于一张张在五星红旗映照下的、自信而灿烂的年轻笑脸。
  他们今天的样子,就是今日中国的样子。  (记者李丽 马向菲 高萌)
     新华社巴黎8月3日电
 
寻访“郑钦文密码”
冠军背后是坚持和时间的磨砺
寻访“郑钦文密码”

冠军背后是坚持和时间的磨砺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女儿夺冠的这个夜晚,郑建坪选择了避开人群。他没有参加体育部门组织的集体观看活动,而是在家中,遥遥地为女儿加油。
  “在那边容易激动,我觉得父女之间会有心灵感应,我越平静,她的发挥会越好。”郑建坪说。
  北京时间4日凌晨,21岁的郑钦文创造了历史。在法国巴黎的罗兰·加洛斯中央球场,她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为自己,也为中国赢得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同时,她还是第一位站上该项目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亚洲运动员。
  喜讯传得飞快。连小区保安都知道“业主家女儿拿奥运金牌了!郑钦文!”但他还是拦下了应约赶来的记者,“我们先跟业主确认一下。”
  敲开房门,穿着红色短袖的郑建坪笑声爽朗。衣服正中,是巨大的单词“CHINA”(中国)。他的右侧,是一面摆满奖杯的玻璃荣誉柜。高高低低的冠军奖杯,见证了郑钦文从9岁到21岁的众多重要时刻。
  这只是一部分。郑建坪说,还有一些放不下了,只得放在郑钦文的房间中。环顾新科奥运冠军的房间,郑钦文的衣服并不多。因为常年在国外比赛,她很少在家。“最近几年,我和她见面最多的地方是在机场。”郑建坪说。
  每一个冠军奖杯背后,都有一个关于付出和坚持的故事。
  多年陪同女儿练球,母亲印象最深的是郑钦文在烈日下的练球不辍。“经常是大太阳,特别晒,但她一直不愿意戴帽子,说会影响视线”。
  更多的事例,是一场场比赛中拼到底、不放弃的韧劲。“有一场比赛,她手指受伤了,坚持要打完;还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咬着牙不退赛,劝她也没用,一定要打。我只好去找裁判说,能不能把她罚下去……”深知女儿一路走来的不易,回忆起过往,郑钦文的母亲眼眶红了。
  冠军背后,有时间的磨砺与成长。
  郑建坪坦言,前些年,成绩有起伏时,郑钦文在比赛中有时会有情绪。“带着情绪打,就容易越打越不顺。这些年,经历的比赛多了,积累的经验多了,她打球也比以前更沉稳、更有气势了”。
  “信心也更足了。她现在打球有一股劲,不忌惮任何对手。纪录是用来打破的、改写的、创造的。外国选手能做到的,钦文也能做到。”郑建坪说。
  训练中的挥汗如雨、赛场上的全力以赴,让好的成绩有了坚实依托。
  比赛结果揭晓不久,湖北省委、省政府向中国体育代表团致贺电,贺电中盛赞郑钦文:“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湖北增添了光彩,全省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
  奥运夺魁后,对郑钦文下一个期待是什么?
  “大满贯!”郑建坪脱口而出。他把手机递向记者,“你看我的微信昵称”。
  那是6个字,“冠军只是开始”。
  郑钦文的昵称,则是4个字——“香自苦寒”。   (记者梁建强 潘志伟)
    新华社武汉8月4日电
 
郑钦文的三次躺倒
郑钦文的三次躺倒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赢了!右腿缠着绷带的郑钦文第三次躺倒在罗兰·加洛斯中央球场的红土上,这一次,她没有流泪。
  几秒钟前,欢呼声瞬间充盈整个球场,并随着空气飘向高处;而这座球场的观众席,第一次如此大面积地被五星红旗覆盖。
  郑钦文,这个21岁的中国女孩创造了历史:她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位走上奥运会网球女单最高领奖台的运动员。
  就在三天前,在同样的地点。郑钦文耗时三小时零四分击败了德国老将科贝尔,晋级四强,追平了中国女单的奥运会最好成绩。在决胜球落地的一瞬间,她扔掉拍子,躺倒在场上,任凭红色的土蹭在自己的衣服与身体上。起身时,她悄悄用手上的护腕擦去了自己的眼泪。赛后她解释道,自己从未打过如此艰难的比赛。
  两天前,依旧是这一球场。郑钦文战胜了自己职业生涯中从未战胜过的对手、世界第一的斯维亚特克。她再度躺倒,咆哮着庆祝自己的胜利。
  郑钦文的第一次奥运之旅并不容易,但她没有给自己退路;也正是因为没退路,她硬是一场又一场地熬了下来。
  三次躺倒,第一次为突破了极限;第二次为战胜了心魔;第三次,她终于可以轻松地庆祝自己的胜利。
  时间拉回决赛现场。再度起身,郑钦文从观众席接过了一面国旗。小心翼翼地把它平整地铺在一旁的椅子上后,她带着笑容转身,向观众席发球庆祝胜利。
  李娜曾说:“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当你独自上场,你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
  可今晚的郑钦文并不孤独。
  在这场决赛中,中文的“加油”声此起彼伏。网球开赛六天以来,一直坐在记者身边的路透社与美联社记者终于扭过头来询问了“加油”的拼写与语义。
  夺冠那一刻,从深圳飞来巴黎的张潇予在观众席上落了泪。早在去年就预订了奥运网球门票的她,从没想过自己会见证这一刻。“我想我会一直回味这一刻,我相信它会带给我一些动力和勇气去突破自己的困境。”
  常居法国的李斯扬则感叹:“她真的在撰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我非常为她感到骄傲,她就是我的人生目标。而且她真的是在为祖国而战,因此我们在现场也感受到了很强的凝聚力。这场比赛意义很特殊,很高兴能在现场见证。”
  成为别人人生目标的郑钦文,也在发布会上透露,自己一直很羡慕那些可以创造历史的人。
  “我在比赛之前有在看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战成名的瞬间。不瞒你说,那个视频我这几天看了很多遍,一直在激励着我。我看过他的一篇采访,他说他21岁的时候拿到这个冠军。我想,我今年也是21岁。正好20年后的今天,我站在赛场上面,我觉得我也可以做到。”
  随后,有记者向郑钦文提及了“Queen Wen”(女王文)这个谐音梗:“那现在你接受Queen Wen的说法了吗?”
  郑钦文思索半刻,爽朗干脆地回答道:“是的。”
  事实上,郑钦文的这个外号最早来自误读。由于一些语种中并没有“钦”(Qin)字的发音,许多外国人会把“Qinwen”误读作“Quinwen”。
  但随着郑钦文在一轮又一轮比赛中脱颖而出,在赛场周围,越来越多人对郑钦文名字的正确读音产生了兴趣。
  在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历史细节中,蕴含着有些动人的深意。
  一百年前,1924年巴黎奥运会网球赛场曾传出中国人的音讯。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没能真正出现在正赛赛场,但中文名字的拼写,第一次被写入了奥运参赛名单。
  一百年后,2024年巴黎奥运会网球赛场的颁奖仪式上,中国国歌在罗兰·加洛斯奏响。中国女孩郑钦文,正如她的偶像刘翔一样,让世界看到了亚洲人的面貌。
  这一次,“Qinwen”终于没再被读成“Quinwen”。
  (记者高萌 乐文婉 张百慧)    新华社巴黎8月3日电
 
再创历史 中国新生代网球运动员闪耀巴黎
再创历史 中国新生代网球运动员闪耀巴黎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罗兰·加洛斯再一次见证中国网球历史!
  13年前,中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在这里成为首位获得大满贯单打赛事冠军的亚洲人。这个夏夜,还是在此,郑钦文成为首位在奥运网球单打赛场登顶的亚洲人,时隔20年,让中国国歌在奥运网球赛场再次奏响。
  两天时间里,中国新生代网球运动员两创历史,摘得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女单金牌、第一枚混双银牌。他们让中国的青春风采闪耀巴黎,让中国的青春力量感染世界。
  他们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展示中国青年的决心与韧劲。
  3日的决赛中,郑钦文右腿和双手都缠着绷带。一个星期的连续作战,已让她的身体疲惫不堪。她在两次回球时都差点摔倒,但她用手撑起自己,又迅速在场上跑动,顽强将球击回。
  奥运会网球比赛没有职业积分,对职业网球运动员的世界排名并无帮助,超长战线的作战也可能对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带来挑战。因此,不少世界知名球员在奥运会前纷纷宣布退赛,但中国选手们始终拼得毫无保留。“如果是普通的比赛,我可能会考虑身体健康,但奥运会,即使身体再不行,我都会拼到最后一刻。”郑钦文说。
  有人认为,网球并非亚洲运动员擅长的项目。而当下,郑钦文、王欣瑜、袁悦、朱琳、王曦雨、王雅繁6位中国女子选手和张之臻、商竣程2位男子选手处于世界百强序列,他们用一次次出击、一场场胜利,向世界宣告,网球顶尖舞台也能有中国“集团军”的身影。
  在巴黎奥运会女单半决赛中,郑钦文的对手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波兰选手斯维亚特克。此前,斯维亚特克在罗兰·加洛斯连续拿下25场胜利,捧回四座法网奖杯;郑钦文则在对阵斯维亚特克的比赛中六战皆墨。不少人说,斯维亚特克是郑钦文的“梦魇”、是她无解的对手。
  但这场比赛,郑钦文做到了。第二盘,面对斯维亚特克连下4局的逆境,她冷静应对,一分分将比分扳平、逆转。郑钦文战胜斯维亚特克,既打破了波兰人在罗兰·加洛斯长达三年的统治,也让自己打破心魔,站上更高的台阶。
  他们阳光自信,善于表达,用中英双语向全球展示中国网球的“软实力”。
  击败斯维亚特克后,大汗淋漓的郑钦文在外媒的电视采访中,用流利的英文说:“虽然每场比赛我都会面对很多很多压力,但这场比赛,我感觉有额外的能量支撑着我。虽然很累,但即使现在让我为祖国再打三个小时,我也能上。”
  这不是郑钦文第一次公开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在今年初的澳网赛后采访中,面对中国球迷和挥舞着的五星红旗,她接过话筒用中文大声说道:“谢谢为我加油的中国球迷,(看台)上面举着的国旗真的非常好看!”
  BBC曾评价,郑钦文活泼、友好,她率真的发言吸引了全球无数粉丝,或许是中国“最好的软实力”。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一代网球运动员接受了更加国际化与职业化的网球培训,也发展成更为全面的素质人才。王欣瑜和张之臻在混双开赛前一小时临时组队,却凭借过硬的实力与判断力,一路摸索经验,击败各路好手,最终摘得银牌。他们在赛场上表现出的松弛和享受,让很多国内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走下赛场,一切归零,他们决心踏上赓续奋斗、引领后人的新旅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直仰慕历史开创者的郑钦文,终于也成为创造历史的人。
  2004年,21岁的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2024年,21岁的郑钦文将刘翔奥运夺冠这段视频反反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每场比赛前,我都会无数次地看这段视频,让自己找到力量来源。”
  “很开心我拿到了这块金牌,我一直想成为一名传奇球员,这样我就能鼓舞更多孩子尝试网球运动。”郑钦文说。
  十年前,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夺冠的那个夜晚,让守在电视前的郑钦文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而这个夜晚,也有数不清的中国观众守在电视前,可能下一个“郑钦文”就在他们中间。
  王欣瑜说:“我们这代球员,上面有娜姐作为榜样引领。我和钦文、曦雨年龄接近,大家在巡回赛单打和双打中都有不错的表现,也吸引不少家乡的孩子接触网球。看到中国网球越来越好,队伍越来越壮大,我很开心。”
  张之臻则在混双银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看到有网友说“完全不懂网球规则,却仍然努力尝试看他们的混双比赛”,让他感触颇深。“我们会继续努力,取得更多成绩,带给大家更多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网球。”
  (记者乐文婉 高萌 张百慧)新华社巴黎8月3日电
 
郑钦文时空坐标系的284天与1万公里
郑钦文时空坐标系的284天与1万公里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新华社巴黎8月3日电(记者王浩明 赵紫羽)创造历史!3日,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决赛中直落两盘击败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拿到中国首枚奥运会网球单打金牌。
  “其实我很期待巴黎奥运会,大家肯定都想争夺这块金牌,竞争肯定会非常激烈,所以说我肯定会在那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我觉得能为国争光是一种很大的荣誉,我们中国在网球上还没有拿到过单打的奖牌,我很希望成为第一个,我会默默地一直努力下去。”
  2023年10月24日,浪漫之城广东珠海,郑钦文面对媒体和球迷这样许下愿望。
  284天后,在距离珠海约10000公里之外的另一个浪漫之城,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
  命运却总是这么奇妙,在郑钦文许下愿望后的第二天,她在2023珠海WTA超级精英赛中取得开门红,她当时战胜的对手,正是维基奇。
  此后双方场上再无交手,直到3日晚的罗兰·加洛斯决战。
  彼时在珠海,郑钦文带着伤病一路杀进决赛,吃了止痛药上场的她在经历了近三个小时的鏖战后,不敌巴西人玛雅屈居亚军。
  “如果在国外,考虑到我的身体,我可能会直接弃掉了,但因为是在中国,而且现场这么多观众,我觉得还是要拼一把。”郑钦文在那场比赛后说。
  这与她在巴黎连续两日经历三个小时比赛后说的“我很累,但我可以再为我的国家战斗三个小时”,又何其相似。
  当时在珠海,记者曾在《吃了止痛药上场,郑钦文的“无憾之憾”》稿件中这样写道:“对于郑钦文来说,输球并不遗憾,因为在她的身体状态下,能够完赛就已经是一种胜利。几次面临绝境力挽狂澜更让人看到了她的坚韧,但以如此接近的比分与冠军擦肩而过,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扭着心尖的痛。”
  而在珠海与巴黎之间的284天里,郑钦文曾在2024年初的澳网杀进决赛,也经历了法网和温网早早出局,终于来到巴黎,她经历了前两轮的轻松取胜,和后两场的三小时鏖战,半决赛面对自己从未取胜过的世界第一,但这次郑钦文都挺了过来,战胜心魔,实现蜕变。
  当国歌在罗兰·加洛斯奏响,她终于可以说——这次我没有遗憾。
  如果心愿的萌生和实现是人生时空坐标系里的两个点,那么这两点之间,一定不会是一条直线。
 
郑钦文有股“犟”脾气
郑钦文有股“犟”脾气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新华社武汉8月4日电(记者田中全 潘志伟)4日凌晨,21岁的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决赛中勇夺冠军。同一时间,远在武汉的父母捧着手机,看着女儿郑钦文发来咬着金牌庆祝摘金的照片,脸上笑开了花。面对记者镜头,父亲郑建坪难掩内心喜悦:“拿下冠军,为国争光,我和妈妈等你凯旋归来!”
  首次参加奥运会,郑钦文披荆斩棘,一举摘金,成为首位在奥运会网球单打比赛中夺冠的中国选手。回顾郑钦文的网球成长史,郑建坪说:“这主要因为她有着一股‘犟’脾气。”
  记者在郑钦文家里看到,客厅一侧摆放着一面一人多高的透明玻璃柜,里面摆满了郑钦文从9岁到21岁在国内外各大网球赛事中获得的奖杯。
  这些奖杯见证了郑钦文的成长。“钦文从小倔强、好胜,尤其打网球,对自己尤为苛刻,经常加时练习,任何比赛都要争夺第一不可。”郑建坪说,有一次打比赛,手腕受了伤,她还要坚持打完,总觉得小伤无关紧要,“她说要成为突破历史的人”。
  比赛既需要胆量和拼劲,还需要耐心和冷静。回味刚结束的决赛,郑建坪的言语中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钦文以前因为心态不稳,在比赛中出现过重大失误。”他说,现在在如此紧张的比赛中,她能够调控情绪,尽量保持镇定,说明已经成长了,“体育竞技,就需要这样的平常心”。
  郑钦文的冠军成长之路,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支持。
  采访结束时,郑建坪拿出手机,翻看女儿的酒店安排和比赛日程。“我们虽然不在女儿身旁,但每天都会保持联系,发个信息,打个视频电话,彼此都会安心。”郑建坪笑着对记者说,“父母与子女真的会心有灵犀,父母的情绪变化有时候会影响女儿的比赛表现,所以我们要以饱满的精神为钦文加油。”
  当晚,身在巴黎的郑钦文接受了全球各大媒体的采访。“我想对爸爸妈妈说声谢谢,他们教会我自律、专注逐梦,最重要的是,你们永远相信我,觉得我可以。”郑钦文说,“我爱你们,我知道你们今天没能来到现场,但我的成功离不开你们的关心和支持。”
 
果洛,走出雪山大地
果洛,走出雪山大地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靠着两代人努力走出大山的叶西拉毛,如今在家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经营着名为“山下咖啡”的咖啡馆。日渐红火的小店,富了口袋,也点缀了家乡。
  这位27岁的藏族姑娘,初中时被父母送到省会西宁学习,是全家人走出大山的梦想。两年前,大学毕业并在成都就业的她,选择回乡创业。“我的家乡果洛,也走出了大山。”叶西拉毛说。
  果洛,曾是不为外界所知的雪山大地,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连绵不断的雪山草地和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阻隔着与外界的交流。
  70年后,通达的交通网络让这里与外界“零距离”接触,优美的自然风光随着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吸引着各地游客。霓虹灯闪烁,烟火气升腾,车流、电流、信息流随人流汇聚。
不再遥远的雪山大地


  果洛,曾是对见过山外世界的年轻人没有吸引力的地方。叶西拉毛的选择,不仅饱含着对家乡的爱,还因为家乡的变化——
  “山下咖啡”所在的街上,商铺一间接着一间。相比之下,咖啡馆的装修风格更显现代:黄色门面十分抢眼,一整面窗子通体掀开让室内与室外融通一体,室内三张木板桌子展现极简装修风格,三三两两的顾客不时出入……这间楼上楼下共计9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每月可以给叶西拉毛带来两万元左右的净利润。
  1997年出生的叶西拉毛初中、高中均在西宁就读,并考入广西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在成都一家汽车零配件销售公司工作。2022年春节回家,看到家乡的变化,她决定留下来创业。
  她说,起初自己选择了一间价格较低,位置稍偏的门面,一人一机经营小店,每月大约有五六千元的纯收入。此后,她利用在山外学会的网络直播技巧,创新打造一款“酥油咖啡”,让小店成功出圈。大量外地游客到小店打卡。今年她的小店成功列入上海援青的“小店计划”,获得资金、经营技能培训等支持,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网络直播捧红了产品、游客增多带火了生意、上海援青提升了品质……从虚拟到现实,一条条联通大山的路,让果洛不再遥远,也让思念家乡的孩子们有了新的希望。
  果洛,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耸的雪山、广阔的草地形成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牧民饲养的马匹曾是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平均4200米以上的海拔,让这里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年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无绝对无霜期。
  交通闭塞,环境艰苦,让果洛一度游离于发展之外,当地居民长期以游牧为生。
  70年后,果洛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所有乡镇、村社实现公路畅通,客运通乡、通村率分别达到100%和95%。党的十八大以来,果洛州更是实现了走出大山的历史性跨越:2016年,经过近三年建设,海拔超过3700米的高高原机场——果洛玛沁机场通航,“果洛不再遥远”成为现实;2017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穿越多年冻土区的青海省花石峡至久治的花久高速、青海省共和至玉树的共玉高速通车,结束了果洛不通高速的历史。此外,国家电网覆盖全州4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成为现实。
  不断通达的交通和网络,带动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同1954年相比,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7.2亿元,增长了近千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26亿元,比1954年增长2048倍……
  果洛州州长叶万彬说,从帐篷到楼房、从牧民到居民,70年沧桑巨变,果洛草原实现从苦难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走向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果洛经历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历程,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小康生活。
没有值不值得 只有应不应该


  果洛州土地面积7.42万平方公里,超过10个上海市;人口22.2万,不足上海市的百分之一,分散在广阔的草原牧场上。常有人问:“为那么几户人,通一条路、架一条线,值不值得?”
  果洛州班玛县内,一处名为“红军沟”的地方给出了答案——
  这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山沟两侧林深草密,中间有一条溪流顺势而下。1936年,长征中的红军队伍先后有3万多人到此筹粮。严明的军纪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一段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代代相传。当地人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旧名子木达沟改称“红军沟”。
  班玛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全说,班玛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因为地处河谷,水源丰沛,是高原上为数不多的产粮区。当时红军经过的区域只有几千名百姓。正是这几千人拿出口粮,养活了3万多人的队伍。“党和果洛人民从此紧紧连在一起。那时,只要有一口粮,也要给红军。今天,只要有一户人还过着穷日子,党就不会允许。”
  在红军沟纪念馆内,一件件展陈、一段段讲解记录着那段历史:马家军阀统治这里时,军队时常侵扰抢掠百姓,当地群众天生怕当兵的人;红军队伍到达前,军阀又进行恶意宣传。听说红军来了,当地群众跑到大山里。然而,红军来到这里,宁愿睡山路,也不进老百姓家门;宁肯吃野草、饿死,也不吃百姓家里、地里的粮。这样一支队伍感动了当地群众,他们纷纷拿出自家的存粮支援红军北上。
  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是红军筹粮经过的村子。今年64岁的原村干部依西贝太指着一根足有半米长、形似蒿草的植物说,听母亲讲,红军进村后,就吃这些野菜充饥。一些人饿死,一些人因为吃错了野菜中毒而死。即使这样,他们也不进院找粮。“这些野菜,当地人都很少吃,只会当成房前屋后的杂草。”
  看到这样一支部队,他们纷纷下山,把红军请到家里,拿出家里的青稞和豌豆,与红军同吃同住。也是在这里,一些因伤掉队的红军战士,被当地百姓救治,就此留在班玛。
  再来看看今天的果洛,平整的柏油公路顺着碧绿的山坡延伸,时而盘旋而上,时而蜿蜒向下,有时翻越山顶,有时下穿山谷……条条是天路,处处有险段,但道路硬是修出来了。以玛沁县拉加镇到玛沁县城的一段国道为例,69公里的路程,需要转过200多道弯,海拔最高处达到4100米,很多地方一侧是山体,一侧是绝壁。
  果洛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旺忠说,和内地修路相比,这里的路要穿越更多山洞,国省道路要不断顺势转弯,一些地方还要跨越冻土区。更难的是,高原修路的人,要忍受着高反。“再难,也一定要修,因为路是这里牧民致富的希望。”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电网铺设。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班玛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刘飞讲述这样一段经历——2016年,他还在果洛州供电公司担任营销部门负责人时,一次陪同领导去无电地区调研时,发现一处住着212户居民的山谷还未通电。此后,为了让这里通上电,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刘飞记得当时的老领导说,“在这里工作不能只算经济账”。
  红军沟南侧,玛可河疾驰而下。河岸两边,平整的柏油公路顺着山脚弯曲前行通至山外。山坡上,一座座砖石垒起的碉楼下,停放着当地百姓的汽车……
走出大山的脚步仍在继续


  “走出大山,只是果洛迈出的第一步。我相信,果洛还会走得更远。”叶西拉毛说,因为她看到,果洛正发生着最深刻的变化——观念。而观念改变最直观的体现在教育。这是果洛的希望。
  王全曾在班玛县基层乡镇工作了15年。他清晰记得,国家开始实行控辍保学之初,这里的牧民并不理解。为了让适龄儿童上学,乡干部除了苦口婆心劝说,有时还要对家长“围追堵截”。他在2019年离开乡镇时,一些牧民已经开始找他,希望他帮忙让孩子到县里上学。
  正如王全所说,班玛县更达乡的一家小卖店前,30岁的俄吉尼玛带着两个娃娃休息。对于俄吉尼玛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早年辍学。他现在接过祖辈的牦牛,过着放牧的生活,而对于两个娃娃,他说:“一定要让他们上学,让他们走出大山,不走放牧的老路。”
  曾经,放牧是雪山大地上孩子的宿命,一辈一辈,一代一代,循环反复;如今,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西宁市内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宽敞的绿茵场,为孩子提供尽情挥洒汗水的地方;多媒体教室内,文字可听可见;人工智能教育实验中心里,学生们可以学着为机器人编程……这所上海与果洛在省会西宁打造的“飞地学校”,满足了800名果洛籍孩子“上好学”的愿望。
  来自上海、在青海工作两年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说,上海市选派了7名援青干部人才“组团式”支援这所学校,并面向全国招募优秀教师。建校以来,学校累计招收1400多名果洛籍学子,目前在校学生有800人。“学校首批高考生本科上线率约68%,突破果洛本科上线率长期低于20%的局面。”
  不仅如此,在上海、江苏援青对口支援队伍支持下,果洛正在海东市建设第二所学校。这所学校建成后,两所“飞地学校”教学规模累计将覆盖全州50%的高中学生、20%左右的初中学生。“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低海拔优质教育。”果洛州教育局局长久迈旦增说。
  也不止“飞地学校”,玛多县民族寄宿制小学校园内,6栋整齐划一的校园建筑,令人眼前一亮。多媒体教室、风雨操场、塑胶跑道等一应俱全。
  玛多县民族寄宿制小学校长祁雅琼说,2019年以来,在上海援青资金帮扶下,学校先后修建了教学楼、综合楼、风雨操场、操场看台等,累计投入约2134万元,极大改善了校园硬件环境。
  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和不断改变的教育观念,让新一代雪山大地的孩子有了希望,而他们也是果洛走出大山的希望。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高一(1)班学生尼东拉毛说,自己将来想当一名老师,和支援她们的老师一样,到有需要的地方去教书。“等我大学毕业后,我相信我的家乡会更好,所以我会选择到更需要我的地方去。”
  回到家乡的叶西拉毛则说,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过去我们努力走出去,也许就是为了今天更好的回来建设家乡。
     (本报记者汪伟 张龙)
 
哪里有青年人才,哪里就有人才服务
江苏南通人才夜市一瞥
哪里有青年人才,哪里就有人才服务

江苏南通人才夜市一瞥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华灯初上,江风裹着些许水汽,让江苏南通滨江体育公园变得凉快些。人们坐着接驳车,陆陆续续往公园大草坪汇聚,这里正在举办为期8天的南通第三届啤酒嘉年华。大草坪入口处,则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做的人才夜市。7月31日晚记者赶到现场时,由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直播带岗”活动正在进行。
  南通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施晓球说,“直播带岗”主要是宣传南通的人才补贴政策,推介重点企业的岗位需求。他们已连续3年将人才夜市嵌入啤酒嘉年华活动,“哪里有青年人才,哪里就有人才服务。”
  据了解,这次人才夜市共征集300多家企业、5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年薪8万元以上岗位约占60%。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还联动了3家人力资源头部企业,依托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手段,提供直播招聘、AI面试、就业话题互动等就业服务,多渠道促进供需对接。
  “一边逛吃一边找工作,感觉挺新奇。”明年毕业的大学生蔡顾宇说,人才夜市给他提供了一个提前了解企业、了解就业的机会,“好多企业都有实习见习岗位,我想去试试。”
  江苏瀚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带来20多个见习岗位。“我们要求应聘者有本科学历,如果他们没有教学经验,也会有人传帮带。”公司总经理洪素娴说。
  “直播带岗”活动过程中,陆续有市民到现场咨询。“这次带来40家企业的岗位需求,刚才已有5位家长和1位学生前来咨询并加了工作人员的微信。”通州湾示范区组织人事局人才处处长葛锐力说。
  据了解,南通正在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持续优化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生态。连办3年的南通啤酒嘉年华,逐渐成为品牌活动,备受青年欢迎。
  人才夜市,伴随啤酒嘉年华的始终,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7月31日“直播带岗”活动的后台数据显示,共有23.6万人次参与,点赞数近17万。     (记者朱旭东)新华社南京电
 
三桥联通沪苏浙 长三角方厅水院迎来关键进展
三桥联通沪苏浙 长三角方厅水院迎来关键进展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胡洁菲)7月3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标志性项目——水乡客厅方厅水院跨域步行桥全面合龙。这意味着,沪苏浙三地可通过慢行桥实现全面贯通,“一刻钟跨越沪苏浙”指日可待。
  方厅水院是长三角两省一市交界处的标志性跨域建筑,在四角分别设置了沪苏浙皖四个主题展示空间,中间用三座步行连廊连接,具有人文交流、文旅休闲与国际会展等功能,建成后可以实现“一天逛遍沪苏浙皖”。
  项目建设单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翊元介绍,方厅水院跨域步行桥在合龙过程中,通过BIM模型三维分析、施工全程实践模拟、智能液压同步控制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程度保证了桥梁合龙施工的精度和效率,为涉及多个坐标系、高程系统的跨省域项目提供了工程经验。
  据悉,方厅水院项目共有东、西、北三座跨域步行桥。东西步行桥外形构造采用传统斗拱形制,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了传统美学元素;在整个桥梁的装饰设计中应用了可再生材料,桥梁屋面采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及可再生能源系统,从材料选择到生产环节贯穿了低碳绿色的环保理念。三座桥体全部采用钢结构焊接工艺,大大增强了桥体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安全性,方厅水院跨域步行桥也是同时采用中国建筑传统斗拱形式和全钢结构焊接工艺的桥梁。
  随着三座跨域步行桥全部合龙,项目建设也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今年10月,位于上海、江苏的场馆以及三座跨域步行桥将完成施工,位于浙江区域的场馆也将实现结构封顶。明年年中,方厅水院项目将整体完工。方厅水院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综合展示窗口,集中示范城水共生、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水乡客厅公共交流空间,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展提供动能。
 
浙江今年将改造农房10万栋以上
浙江今年将改造农房10万栋以上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杭州8月3日电(记者许舜达)记者从2日在杭州召开的浙江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现场会获悉,根据会议部署,浙江今年将完成各类农村房屋改造10万栋以上,同时,完成电力通信等管线序化和村道提升的行政村分别达1000个以上和2000个以上。
  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是浙江推动“千万工程”再深化的新路径。三大行动2024年的工作重点包括:微改精提自住房,全年完成农房结构、功能、设备、风貌等各类改造6.5万栋以上;修缮保护古民居,修缮改造和活化利用传统民居1000栋;拆改整治危旧房,全年完成整治任务1万栋;清理废杆废线,开展村庄管线整治,及时清理废弃杆线,规范入户缆线架设,清理拔除立杆5万根以上;推进合杆合箱,做好合杆合箱整治和架空线规整;新建、改建村道1000公里以上;打造交旅融合线路100条以上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造盘活闲置农房方面,浙江将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代“新农人”、强村公司、国有平台、社会企业等参与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今年新增盘活农房2.5万宗。
 
金华婺城:“专业超市”为年轻干部“蓄能充电”
金华婺城:“专业超市”为年轻干部“蓄能充电”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这次专业超市首场‘开市’,我们为大家精心挑选了6大领域25类岗位的150余门课程套餐,不但覆盖面广,业务性也更强,现场还邀请了6名‘区领导+单位一把手’担任专业顾问,希望大家都可以选到心仪的课程。”前不久,在浙江金华市婺城区“专业超市”开市现场,婺城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钱玲向在场的600余名年轻干部推介课程。
  近年来,结合年轻干部教育培训中专业提升类培训较少、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不一致等实际情况,婺城区坚持靶向施策,将年轻干部专业素养提升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开设“专业超市”,集合年轻干部履职所需的经济金融、城市更新、农业发展等课程,通过专业集聚、名师引领、学用结合等方式进行深度集训,着力培养储备一批精通专业知识、具备专业能力的专家型干部。
  “我在区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服务中心跟班学习了2个月,收获很大,之前学习的一些金融知识,都得到了实践。”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婺城分局试用期干部应婷婷说,“专业超市”为每个学员提供了不少于20门正式课程、不少于50%备选课程的“学习套餐”,满足学员多样化需求,并根据学员专业基础、选课情况等,有意识地选派学员到项目管理、投融资等专业性强的一线岗位历练,检验学习成效。
  同时,由婺城区委组织部牵头组建的“专业顾问团队”全程参与学员学习实践内容,顾问团邀请了本领域、本系统的专家学者、身边先进典型、业务骨干加入,帮助学员更好吸收、转化学习内容。
  “近期,我们还针对各类课程开展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最高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情景模拟演练: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技巧》两门课程,也有个别课程满意度相对靠后,我们正在考虑是否要将其移出课程库。”婺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为避免无效课程,区委组织部正进行动态调优,系统建立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实行课程质量“末位淘汰”机制,确保培训实效。
  据了解,自“专业超市”开市以来,半年时间,婺城区已有82名学员因成长进步快、专业能力强被纳入当地“专业人才库”培养。“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紧盯年轻干部的培养管理,通过搭建学习平台、打造实践舞台、畅通年轻干部成长通道等方式,着力锻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敢担当、能胜用的年轻干部队伍。”钱玲说。
  (本报记者李平)
 
从树德里再出发
上海黄浦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纪事
从树德里再出发

上海黄浦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纪事

( 2024-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树德里,一个光辉的名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无数共产党人向往和瞻仰的地方。这里地处上海市黄浦区,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所在区,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承载地。
  黄浦区,因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得名,中共一大会址、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等地标皆聚于此。上海开埠后,这里一度是所谓的“十里洋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回到人民手中,黄浦焕然一新;新时代以来,黄浦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中、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中,模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今日的树德里,游人如织,红旗招展;今日的黄浦区,正从树德里这个“红色起点”,再启航、再出发,走向绿色发展,走向金色未来。
红色黄浦:开天辟地谱新篇


  中心城区黄浦,一项数据位居上海全市第一:20.5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列入市级首批目录的红色资源就多达143处。城区空间里,处处可听历史的回响。
  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沐浴在晨辉中的石库门,青砖黛瓦、庄严肃穆,朱红窗棂历经百余个春秋却芳华依旧。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红色地标星罗棋布。以中共一大会址为圆心,向西约800米,老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不远处即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向南约500米,成裕里——出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旧址……
  百年前,如今的黄浦区所在区域,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革命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陈独秀、俞秀松、陈望道……众多有识之士在这里留下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脚步,点燃不灭的火种。
  以党的创建为起点,红色历史上的重要坐标,黄浦一一见证。黄浦区云南中路171-173号,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这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处办公地;北京东路780号,黄浦剧场,曾经的金城大戏院里,《义勇军进行曲》在此首唱并从此传遍全国;思南路73号,抗战胜利后的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1946年至1947年,周恩来在这里工作、生活;南京东路上,永安百货顶楼绮云阁,升起1949年解放上海的第一面红旗……
  黄浦区委书记杲云介绍,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和悠久绵长的革命文化,深植黄浦的红色基因。历史的印迹并不遥远,做好红色文化传承这篇大文章,黄浦“串珠成链”,让红色历史融入城市肌理,融入市民日常。
  近年来,上海市交通委、市道路运输局和黄浦区在前期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以市政道路串联的方式为载体,建成了围绕一大会址周边、全长7.1公里的全市首条“红色经典步道”,将一大会址周边的老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14处红色点位编织成网,达到从“零散展示”到“整体展览”的效果。
  建成后的“红色经典步道”,集红色旧址遗址、历史街区、城市景观于一体。为了让更多市民游客在红色文化中追寻英烈足迹,感受激情岁月,黄浦区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步道常态化利用。龙年春节前后,举办“红色经典步道”新春打卡活动,各大红色场馆结合年味环境布置、新春民俗寻访等,让红色文化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带给参观者更丰富的体验。
  有人说,在黄浦,参观红色场馆就像走进一座“红色露天博物馆”,行走在黄浦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就能与红色文化不期而遇。
  这也是黄浦打造自身红色品牌的思考所在:红色,指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红色资源的内容;露天,指超越红色资源本体,将黄浦区域内主要红色遗址、旧址、遗迹都面向大众开放的展示方式;博物馆是指将众多红色资源、街区景观及文化生态融合呈现,形成具有博物馆特点的展示、阐释、研究、收藏、保护的功能载体。
  由此,从时间看,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共中央在上海驻扎的12年为时间线;从空间看,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圆心大约一公里为半径的区域为重点,以分布在黄浦全域内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作为展品,设计行走线路作为参观展线,依托红色资源集聚优势形成主题展区,营造可见、可触、可感的红色历史场景,形成样态齐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全域红色文化品牌。
  保护利用,更要培根铸魂。黄浦不断探索多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变得更加鲜活。
  “红色口袋剧场”沉浸式演出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以中共一大会址为起点,在上海机器工会纪念雕像、又新印刷所旧址及复兴·颂黄浦红色文化体验空间等点位,分别开展音乐情景剧《信仰之甘》、活报剧《觉醒之时》、分段式诗朗诵《出征之地》、沉浸式音乐剧《福兴布庄》等现场表演,用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的红色故事,吸引市民游客特别是青少年走进红色场馆,打造红色文化“新图景”。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加持,也在加快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在手机上打开“红色步道AR”,跟随脚下的红色经典步道标记,就能“穿越”历史风云,在石库门弄堂中开启探寻中国共产党诞生故事的红色之旅。
  推动红色文化向更远处传播,黄浦尝试联动。
  上海黄浦,北京东城,虽相隔1000多公里,红色文化却一脉相承。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酝酿建立的过程,这里既是《新青年》杂志办刊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中共一大以后中共中央局办公地。
  而在北京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一块写着“新青年社编辑部”的木匾,同样挂在位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的醒目位置。两地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作为《新青年》杂志编辑同人与进步青年的活动地,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不仅承载了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历史过程,更是呈现党的历史最直观、最立体的场所。
  为让两地共同拥有的红色文化互补互促,2022年,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东城区委宣传部,举办南北《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年对话直播活动。
  京沪两地青年通过这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对话,看到很多首次展出的珍贵史料。他们共同诵读《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发刊词《敬告青年》,还分别与两地党史专家进行隔空交流。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这场发生在南北《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隔空对话,极大激发广大参与者的爱党爱国情怀。“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上海,来自黄浦区的一名年轻基层干部感叹说,这样的活动对于激励我们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打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一项目还将继续举办,并将参与范围拓展至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新青年》社旧址,通过馆际联动推动三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方面的工作交流,形成三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联动,扩大“红色露天博物馆”对外影响力、辐射力。
绿色黄浦: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部《繁花》带火了黄浦区内的黄河路,位于黄河路南端的国际饭店,不仅有上海知名的特产美食蝴蝶酥,更是“上海城市原点”。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黄浦,承载了上海700多年的建城史,见证了多少大时代的历史时刻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75年前,上海回到人民怀抱,作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的黄浦区,有了一众以“人民”命名的设施,人民广场、人民公园、人民大道……绿树成荫,草木繁盛,这里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承载区之一。
  ——绿色是生机,老城厢里城市更新久久为功。
  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沈山州说,上海中心城区改善民生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其中推进旧区改造是重点也是抓手,黄浦区一直将改善群众住房条件视作全区最大的民生工作,迄今全区的旧改体量约占上海一半。
  2022年7月24日,是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历程中值得铭记的一天。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和67街坊东块旧改第二轮征询首日,签约率即超过96%、高比例生效。这标志着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
  从1992年的“海上第一块”斜三地块到2022年的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上海30年的旧改工作始于黄浦,又在黄浦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阶段性成果。
  今年62岁的吴丽萍退休前是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府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她在黄浦区老城厢基层工作24年,经历了三轮旧改工作。“即便步入21世纪,还有一些老百姓住在‘一线天’,即房屋与房屋紧挨在一起,中间就一个窄窄的过道,有些地方需侧过身才能通过,头顶上只留出天空的一线光亮。”黄浦区从实际出发,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有序推进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的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
  记者近日步入一处旧房综合改造地块,创新的工作方式让250多户居民住上了修缮后的老房,每户增加了3.5平方米的独用厨卫空间。
  黄浦区政府今年将继续创新机制,积极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更新改造,有效拓展资源筹措渠道,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更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新”模式。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快老旧居民住房加装电梯的步伐,黄浦区“螺蛳壳里做道场”,走出了一条特色加梯路。五里桥街道桥一居民区的老旧住房较多,居民曾经苦于上下楼没有电梯,老人、残疾人出行尤其不便。如今,红色、黄色、绿色、银色……记者在五里桥路沿线看到,不同的楼栋加装了不同颜色的电梯。
  “有事多商量、好商量,装不装、怎么装,都要居民一起协商决策,这些颜色也都是楼栋居民自己选择的。”桥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姝磊说,加装电梯是一项民生实事工程,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而微”的生动实践。
  ——绿色是惬意,苏州河畔水清岸绿的生活圈。
  曾经的苏州河岸线被上海人称为“城市背面”,腹地狭窄拥挤、邻水区域水不清、空间活力不充分。聚焦打造有内容、有记忆、有活力的海派风情博览带,建设世界级滨水区,苏州河如今焕然一新。
  苏州河黄浦段岸线的中段被称为“苏河之眸”,在这里风格各异的桥梁与百年历史的建筑交相辉映,最好的地段留给了人民——建造起“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
  “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精心构筑“城市之心”10分钟优质社区生活圈,内设有党群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市民健康驿站、咖啡店、社区食堂、图书馆、日托所、长者照护之家、认知症照护专区、长者运动之家等功能区域,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休闲、阅读、助餐、长照、日托、医疗、健身、文娱等20多项服务。
  建筑二楼的社区食堂是老人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每天上午10点多开始,就有居民陆续过来堂食和打包饭菜,凭敬老卡,原本优惠的价格还能再打个折,“点菜的时候几乎不用纠结,想吃什么点什么”,两大荤两素这样的“顶配”,也就20元。
  “一个星期7天,我至少有5天会到食堂来吃午饭,实在是太方便了!”居民陶阿姨说,社区食堂的口味也是自己偏爱的,菜品选择丰富,就算天天吃也不会重样。
  吃饱喝足,有些居民选择到隔壁的社区图书馆里享受精神食粮。图书馆联合读者文化创意公司打造的“读者·苏河”文化空间,向市民游客提供免费借阅图书服务以及讲座、读书会、人文行走等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半开放式的景观位有绿植环绕,为阅读空间平添雅致韵味,甚至吸引不少年轻人到这里“移动办公”。
  5楼的运动空间是周边白领最爱的地方,可以利用午休或下班后的时间,来这里上一节空中瑜伽或是普拉提课,既放松心情,也锻炼身体。
  “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被居民们称为覆盖全区域、服务全人群、完善全功能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近日,国际“头部”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在位于黄浦区的演艺大世界驻场演出,6000余张演出票在5分钟内售罄。演出者奥拉夫·曼宁格回忆起2005年随团来沪演出的经历:“近20年前我第一次来上海演出,现在中国古典乐迷的人数在飞速增长,而且他们特别懂得欣赏古典乐。”
  从过去的巡演到如今的驻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携手演艺大世界不断提升黄浦乃至上海的全球演艺资源配置能力,背后则是拉动文旅消费、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的创新举措。如今,作为演艺大世界品牌承载区,黄浦区演艺新空间集聚,演艺街区建设如火如荼,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已成为黄浦的显著标识。
  ——绿色是活力,黄浦滨江魅力四射的运动场。
  今年5月16日至19日,位于黄浦滨江的浦西世博园区格外热闹。这里举行了备受瞩目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400多名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和攀岩项目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来沪争夺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
  作为国际奥委会新创办的集体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节日型赛事,奥运会资格系列赛是《奥林匹克2020+5》的重要内容,包括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和攀岩4个大项6个分项的比赛。2023年2月,经中国奥委会推荐,上海启动首届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申办工作。2023年10月12日,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和布达佩斯获选为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主办城市。
  为什么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会放在黄浦滨江?
  总长约8.3公里的黄浦滨江岸线,记录了上海开埠后历史文化的变迁。老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老码头、南外滩金融集聚带、世博最佳实践区、江南造船厂原址……黄浦滨江岸线可以说是上海滨江最重要的岸线之一。
  黄浦滨江的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后,世博浦西园区约3公里的岸线成为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诗意栖居的场所。公共开放空间与江岸、近代工业遗存浑然一体,摇身一变成为世博滨江一号船坞滑板公园。公园总使用面积近10000平方米,成为滑板运动员和爱好者们最爱的场地之一。
  那为何将小轮车项目也落在黄浦滨江?黄浦区是上海“旱冰场”的发源地。轮滑运动是黄浦区近,40年来精心打造的“一区一品”,20世纪80年代,黄浦区花样轮滑队逐步成为亚洲霸主;90年代初,上海市轮滑运动协会在黄浦区成立;2000年以后,黄浦区引入自由式轮滑项目,开启了运动发展新进程。
  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不仅有滑板、攀岩、BMX小轮车三大夏季奥运项目,还有速度轮滑、花样轮滑、自由式轮滑、轮滑冰球四个亚全运项目。公园还配置了冰雪设施,可以变身冬奥冰雪项目场地。
  从2014年明确黄浦江两岸地区整体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要求,到2017年全面打通黄浦滨江岸线的断点,再到今年成为奥运会4个项目资格赛系列赛事的举办地,黄浦滨江见证了上海的城市更新,也见证了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我们正在推动体育运动更城市化、更年轻化、更包容、更可持续,并体现性别平等。上海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巴黎奥运会也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将看到国际奥委会想象中的现代奥运会的样子。
  遥远的法兰西塞纳河畔,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圣火已经点燃。东方的黄浦滨江岸边,充满活力与热情的运动场地,见证了运动的激情与快乐,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寄托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未来遐想……
金色黄浦:创新发展勇当先


  上海外滩,世界闻名。近代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里进驻了众多金融机构,上海也因此被称为远东金融中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名片”的黄浦区正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金融业成为黄浦经济的“压舱石”。
  2009年,黄浦区开始推动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当年全区的金融业增加值为263.33亿元。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该数据已翻了几番,全区已有6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和7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约占全市70%。在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的同时,黄浦依托自身底蕴和优势,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空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依江傍水的金色外滩正迎接全新挑战。
  有三组数字,或许可以一窥近年来黄浦区以金融为基石,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的探索实践。
  ——乘“1”条免费线路
  工作日的早晨7点半,小南门地铁站门口,上班族排起长龙,等候大巴车进站。和公交车不同的是,这路车没有序号,也不用付费,在前挡玻璃的角落处放置着“南外滩金融直通车”字样的标识牌。
  等候不到5分钟,车辆进站,乘客上车。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包童斌告诉记者,街道、公交运营单位和沿途用人单位各方协商后,决定用共筹、共治、共享的方式解决该地区3万多上班族“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短短几分钟后,短驳车抵达第一站董家渡金融城站,后门乘客陆续下车,走向绿地外滩中心一栋栋林立的高楼,这里汇聚了他们就职的金融机构。
  外滩的金融业一度以传统金融为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开拓空间。在老上海人口中,外滩是指起自外白渡桥,终至十六铺码头的中山东一路的两侧。而近年来,随着物理空间的向南延伸,“南外滩”的说法逐渐流传,所指的就是十六铺以南,外滩“S弯”的南半段,行政上大部分隶属小东门街道,从BFC外滩金融中心一路向南到董家渡金融城的1.5公里滨江沿线集聚了18家总部企业,职工约4.2万人,预计“十四五”末白领人数将突破8万。
  “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完全不一样,分别代表着传统和现在。”在董家渡金融城,包童斌对记者说,“金融业态也不一样,除了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外,南外滩还有科技金融等新金融业态。”
  ——打造“3+3+X”发展目标
  今年3月,在黄浦区举行的2024年投资促进大会上,一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其中就包括迈瑞医疗、HAI 550、什月技术服务、新东方沃凯德文旅等9个重点项目,涉及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垂直大模型等科创细分领域,涵盖商贸、科创、文旅等“3+3+X”重点产业。
  “3+3+X”正是近年来黄浦全力锚定的发展目标,第一个“3”指大力发展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商贸服务和专业服务为优势的三大千亿级产业;第二个“3”指加速发展以文旅服务、健康服务和科创服务为新动能的三大百亿级产业;“X”则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表示,对于海内外各类优质企业来说,黄浦区区位核心、市场发达、产业成熟、底蕴深厚的禀赋优势,依然是选择投资和发展落脚点时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核心考量因素。特别是随着近年集中旧改释放的高品质空间载体资源相继产出,为高能级企业入驻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随着黄浦中央科创区的正式启动建设,区域创新氛围将日益浓厚,优秀人才团队纷至沓来。“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黄浦区产业基础深厚扎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欣欣向荣。”他说。
  ——从“4”个免费工位扬帆出海
  6月28日,上海英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英方软件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开业。这意味着,这家最初从4个免费工位在黄浦起步的本土科创企业,在2023年成功上市后迎来又一里程碑,以全新姿态努力在全球市场赢得声誉。
  “顺利出海的背后,不仅有企业自身的努力,更依托黄浦区委统战部、黄浦科创集团的牵线搭桥和鼎力支持。”英方董事长兼CEO胡军擎这样说。
  13年前,英方软件在黄浦区集成电路孵化基地成立,从4个免费工位出发,专注于数据复制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如今已成为数据复制赛道的领军企业。2023年1月,英方软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数据复制软件企业。
  从企业成立之初,英方软件便确立了坚持走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道路。在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之后,英方软件对自主创新的“执着”也延续至今。财报显示,近年来,英方软件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在30%以上,并逐步提升。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攀升至37.4%,研发强度居行业前列。
  “作为在黄浦茁壮成长的企业,英方软件将扎根黄浦区,依托这里优质的营商环境和资源,围绕行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不断输出领先的数据管理方案,开拓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为黄浦中央科创区建设、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产业的建设贡献力量。”对于未来,胡军擎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王永前 杨金志 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