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各地

04版:家园

05版:文化

06版:经济

07版:经济

08版:综合

高山榕下,春天的故事谱新篇
高山榕下,春天的故事谱新篇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深圳莲花山,一棵迎风而立的高山榕,挺拔茂盛。树前一方花岗石碑上,镌刻着“习近平手植树”。
  2012年12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20多天的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8日上午9时许,莲花山公园,习近平总书记缓步走上台阶,来到山顶广场,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铜像敬献花篮,带领大家三鞠躬。
  距离铜像不远处,在一片开阔草地,习近平总书记挥锹铲土、围堰浇水,亲手植下一棵高山榕。
  植完树后,他凝望良久。
  高山榕是岭南本土树种,四季常绿、苍劲挺拔。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仙湖植物园也曾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高山榕的特质与坚韧顽强、奋发向上的改革精神相契合。”时任深圳市莲花山公园管理处主任杨义标说。
  杨义标记得,那天有4位见证邓小平同志南方之行的老同志受邀来到莲花山,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起回顾广东改革开放历程。“这样的安排连缀起中国不同年代的改革故事,是历史的交汇,也是改革的接续。”杨义标说。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号召:“党中央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深化改革大幕。15个领域336项重大改革举措,涵盖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
  迎着阳光、不惧风雨,高山榕蓬勃生长,见证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
  2020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登临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莲花山公园仪仗队队长贺晋元是现场的一员。
  贺晋元说,10月14日下午,总书记在敬献花篮后,又去看了当年植下的高山榕。曾经3米多高的小树长成13米多高的大树,已是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总书记走到树下,深有感慨地说:“8年了,弹指一挥间啊。选的这个地方很好,树冠能展开,树长得也快。”
  从莲花山俯瞰,高楼林立、生机盎然,深圳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植根改革土壤、挺立时代潮头,深圳已成长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棵“大树”。
  站在山顶平台上,习近平总书记瞻望现代化的未来中国。正如他所说:“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黄玥 孙飞 兰红光)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风雨改革路,扬帆再起航
风雨改革路,扬帆再起航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2013年7月21日上午,大雨滂沱。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考察,一下飞机就直奔位于长江北岸的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
  当时,距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不到4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上午11时许,正在阳逻港区中控室值班的余立麒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看到,一支车队冲破雨帘,驶入港区,在中控楼前依次停下。
  不一会儿,亲切的问候声在身后响起——“同志们好”。余立麒和大伙儿回头一看,发现来人竟是习近平总书记,便都惊喜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次走到每一位中控员的工位前同大家一一握手。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控室听取了港区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还在电脑屏幕前仔细察看了集装箱卡车从港区卡口到堆场再到码头前沿的完整操作过程。
  从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作业区内集装箱堆垛如山,桥吊起落不停。
  在听取港区建设情况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同在场同志交流。
  “三峡通航的标准是多少?”习近平总书记问起港口上游航道条件。
  “单船6000吨级。”时任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跃明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点头称赞。这一数据表明长江上游通航能力已是世界内河航运领先水平。
  离开中控室,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作业码头考察。
  此时,风更大了,雨更急了。码头地面上已经积了一层雨水。
  “车门一开,总书记自己撑着伞就下车了,裤腿也卷好了。”陪同考察的时任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强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积水深的地方能到皮鞋一半高度,但总书记根本没在意。他把伞靠向我,和我边走边聊。”
  “内地港口是不是发展潜力很大,到东南沿海的集装箱多吗?”总书记问。
  “60%是外贸箱,40%是内贸箱,内地港口很有潜力。”顾强生回答。
  如何解决投资资金问题、设备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大雨在码头上考察了十多分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雨水打湿了衬衫,却没能停下总书记深入调研的脚步。
  两天后,在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征求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3个多月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其中,“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正是重要改革举措之一。 (新华社记者高蕾 胡梦雪 李思远 李学仁)
 
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碰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郑重宣示,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
  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才能解决。只有坚定改革到底的决心,动真格、敢碰硬,矢志不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动真格,就是要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绊脚石众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须协同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领域改革,以坚强的决心,破瓶颈、除积弊、去沉疴、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拓新局。
  敢碰硬,就是要从紧迫问题入手,抓难点、堵漏洞、补短板。既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政治勇气,更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劲头。改革关头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各级党员干部务必持续发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着力在巩固、深化、拓展上下功夫,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到成效。  
  (记者晏国政)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新时代民生领域的改革故事
“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新时代民生领域的改革故事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医疗、教育、环境、养老托幼、社会保障、基层治理……既是百姓关切的焦点,也是长期以来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
  “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民生领域每一项改革,都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的决心、力度和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病有所医到学有所教:在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多年患糖尿病的福建三明市民朱先生,由于血糖值较高且感觉有点视物模糊,来到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除了医师开具药物处方外,内分泌科的疾病管理师还出具了一份“健康报告”,对他的身体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了详细评估,其中包含调节日常饮食、运动、心理、睡眠等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处方。
  “这些年,群众感受最直观的是,药价降了,医保报销多了,看病方便了,健康更有保障了。”朱先生说。
  三明,因医改全国闻名。
  药价虚高,特别是其背后的利益博弈,是医改首当其冲要面对的难点。2012年,三明瞄准虚高药价打响了医改的“第一枪”。
  通过纠偏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打破医保管理“九龙治水”、理顺医疗管理体制,三明为破解医改难题进行了有效探索:
  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在市、县、乡、村统筹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改革;在全国率先将原来24个医保基金经办机构进行整合,组建了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率先将药品采购和医疗服务定价等职能统一到新组建的医保局……
  看病难、看病贵,长期以来困扰基层百姓。探索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攸关千家万户。
  对于“三明医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专门听取并肯定了三明医改经验;2017年3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指出“三明医改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要注意推广”;2019年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从2021年到2024年,历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中,都把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列为重点。
  如今,医改已为14亿多中国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截至今年5月,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开展9批,纳入374种药品,其中大部分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获得优质的教育、照亮成才的梦想,更是众多偏远落后地区孩子热切的渴望。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广人稀,交通不便。2019年,在上海市援助下,专为解决农牧区孩子“上好学”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正式开学。
  招生以来,已有1400多名果洛籍学子,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牧区来到西宁就学,开启人生的新阶段。
  15岁的尼东拉毛,2023年9月第一次走出县城,来到这所中学学习。几个月后,品学兼优的尼东拉毛第一次坐飞机赴上海研学。望着黄浦江畔林立的高楼、璀璨的灯火,她立下志向——将来到艰苦地区当一名语文老师,把无限精彩的世界讲给更多人听。
  党的十八大以来,致力于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断缩小地区、城乡间差距,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到《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从开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到建强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不同地域的教育教学资源,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点点滴滴播撒阳光,经年累月铸就美好。
  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从户籍改革到基层治理: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2023年5月30日,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便民服务中心崧厦分中心公安窗口,申领到全国第一张“跨省互通互认”居住证的安徽人彭华飞喜笑颜开:“有了居住证,孩子在上虞上学不用愁了。”
  当天,上虞区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居住证“跨省互通互认”业务正式实施。
  一纸居住证,破解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现的是对新市民的接纳。上虞区为新市民推出限价保障房、定点医疗机构跨省就医结算全覆盖、全区65所中小学校“零门槛”入学……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多年来一直是改革的深水区。许多福利待遇与户籍制度长期挂钩、难以剥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百姓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拉开大幕——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
  2014年7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2016年1月,《居住证暂行条例》施行;2016年9月,《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印发……
  从中小城镇开始,推及全国多地,最后“攻坚”特大型中心城市;以居住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积分落户畅通更公平通道……户籍制度改革路径明晰,蹄疾步稳。
  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推进,将顶层设计一项项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建立,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农转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14年以来,共有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4年的35.93%提高到2023年的48.3%;东部地区除极少数超大特大城市,中西部地区除个别省会城市外,全面放开放宽了落户限制。
  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社会体制改革的发力点也在基层。
  “楼道里的杂物怎样才能彻底清理干净”“现在养狗的人不少,小区里狗的粪便像地雷,得管一管”……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街道城关社区的“网格议事亭”里热闹非凡。居民认真地为社区管理出主意、想对策,社区工作者耐心听取建议,一件件居民生活中的“麻烦事”,在这里共同商议出解决方法。
  “亭子虽然不大,但居民可以在这里说烦心事、诉揪心事、解不悦事,网格员问诊居民大小事,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都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及时解决。”城关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丽说。
  小小“议事亭”,以改革的“巧劲”释放出基层治理“大能量”,成为政策宣传的“广播站”、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化解基层矛盾的“稳压器”。
  60多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
  在江西南昌,“幸福圆桌会”把话筒交给广大居民;在四川泸州,一大批“能人”“热心人”活跃在乡村社区,为群众提供调解服务;浙江诸暨由群众组成的“红枫义警”活跃在治安防范、邻里守望、护校安园一线……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近年来,全国群众安全感指数逐年上升,2021年达到98.62%;全国建成各级综治中心58.3万余个,基本实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全国信访总量明显下降,集体访总量已连续11年下降。
  从生态保护到生育支持: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绿水青山,关系着生态环境质量,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湘赣交界处有条河,在江西叫萍水河,在湖南叫渌水。近年来,河水从污染严重到绿水长流,两岸群众从矛盾纠纷到合作共赢,“萍水相争”到“萍水相亲”之变何以发生?
  以前,上游的江西萍乡湘东区聚集着钢铁、化工等企业,下游湖南株洲醴陵市、渌口区沿江分布着陶瓷、建材等产业。河流污染严重影响了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下游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甚至一度难以保障。
  转机出现在2019年7月。赣湘两省签订了《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约定以交界处断面水质为依据,如果当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目标Ⅲ类,由湖南补偿江西;反之,则由江西补偿湖南。
  协议签订后,一场围绕萍水河治理的攻坚战全面铺开。淘汰整治高耗能企业、关停两岸养殖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在两地联手努力下,萍水河碧波清澈,沿岸的污染企业逐渐被绿色产业取代。
  从河长制到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一条条河流的变迁中,折射出一项项改革的力量,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生动注脚。
  如今,天更蓝,我国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水更清,随着百万名河长、湖长上岗履职,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更净,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在点染祖国山川大地。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同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开始施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也通过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改革,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我们赶上了生育的好政策,生育二孩、三孩还能领补贴了!”近日,领到了18000元育儿补贴的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居民林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
  目前,克拉玛依区第二轮3岁以下婴幼儿育儿补助已经发放到位,共有1030个家庭收到了惠民补贴。
  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口发展的转折性变化,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2013年、2015年,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先后实施。
  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对百姓反映的“生不起”“养不起”问题,决定部署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三大类十个方面配套支持措施,努力提供“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的健康服务。
  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多地增设育儿假、延长产假……从中央到地方,一个更完善的生育支持制度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6.60%提高到2020年的17.95%,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
  从养老保障到异地就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夏日农舍,绿荫环绕,蔬果飘香。67岁的江西省安义县台山村村民熊贵全摘下一把豆角、茄子,准备做晚饭。
  “老伴有残疾,以前日子过得不容易。后来我们不仅脱了贫,政府还帮老伴代缴了6年基本养老保险费。现在我俩的养老金,加上她的残疾人生活补贴以及三亩地流转收益,每年有6000多元固定收入,看病也有政府补助的医保,日子越来越好了。”熊贵全说。
  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年老及面对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应有相应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多次研究审议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等,推动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不断推进改革”。
  2014年,我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纳入相同保障体系。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出台意见,明确地方政府为贫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给6098万贫困人员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一份可靠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挑战,“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
  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波波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到2023年末,我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13.3亿人、3.0亿人、2.4亿人,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
  医保、工伤保险以前无法跨地区报销,让一些人深感不便。现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为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72岁的黑龙江居民崔向振已连续十几年在海南过冬。“现在可以异地就医结算,像我们这样的‘候鸟人群’看病更方便,再也不用为报销奔波发愁。”崔向振说。
  崔向振记得,12年前在海南看病不能报销,只能自费;后来可以拿看病的票据回老家报销,但只限于住院,报销比例也不高;现在不管普通门诊、住院治疗,还是慢性病门诊、特殊病购药,都能直接结算报销。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约5128万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421.67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62.35%、41.91%。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职工工伤异地就医结算的需求不断上升。
  今年4月1日起,全国各省份试点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伤保险全国“一张网”、就医“一卡通”搭建完成。
  当日下午,来自天津的陆女士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住院治疗,持社保卡直接挂号就诊住院,免缴押金,出院即结算。这是北京市首例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外省市工伤职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地区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纳入住院费用,先期以异地长期居住(工作)和异地转诊转院人员起步,优先联通异地就医集中地区。目前全国共确定试点城市131个,开通上线工伤医疗、工伤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协议机构399家。  
  补短板、促公平,兜底线、织密网……一项项民生改革有力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正在举行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记者齐中熙 熊丰 姜琳 王鹏 高敬 李恒)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全国街道党组织书记视频培训班

 
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联合举办全国街道党组织书记视频培训班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7月11日至13日,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全国街道党组织书记视频培训班,首次对全国所有街道党(工)委书记以及未设立街道但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县城城关镇党委书记共约1万人进行培训。
  培训班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为主题,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的重要部署,在开展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设置“思想课”、“政策课”、“案例课”,安排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讲精神、讲政策、讲要求,安排有关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同志和先进典型、优秀街道党组织书记代表讲案例、讲做法、讲经验,教育引导广大街道党组织书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担当、守土尽责,在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贡献力量。学员普遍表示,这次培训班推动优质培训资源直达基层,为各地扎实有效开展街道干部培训作出了示范,对切实加强街道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开班式和结业式并讲话。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设主课堂,在31个省区市党校(行政学院)和部分市(地、州、盟)党校(行政学院)设分课堂,采取集中视频授课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开展。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和党校(行政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在分课堂参加开班式和结业式。
 
全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
河南对郑州等多地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
全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

河南对郑州等多地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周圆 王聿昊)记者16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当日全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经多方会商研判,当前防汛形势严峻复杂。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当日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进行防汛专题联合会商,视频调度四川、河南、山东、甘肃等10省份,分析研判雨情汛情发展态势,研究部署“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细化重点地区工作措施。
  根据会商结果,当前鲁豫苏皖等地强降雨持续,局地极端性强、致灾风险高;陕甘等地地质条件脆弱,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突出;四川盆地降雨与前期高度重叠,次生灾害易发多发;长江上中游、淮河干流水位可能复涨,堤防巡查防守压力大。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各级各部门要以“船到中流浪更急”的警醒扎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巡查防守,坚决避免发生水库垮坝、重要堤防决口等重大险情,持续强化灾害性天气和雨水情监测预警,将预警发布和“叫应”工作落实到基层末梢,强化应急力量预置和布防,严格落实防汛关键期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
  此外,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16日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河南、山东两省紧急调拨救灾毛巾被、家庭应急包等1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应急管理部组织国家减灾中心针对河南南阳局地洪涝灾害开展应急监测。
  新华社郑州7月16日电(记者马意翀)记者16日从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河南省防指已于当日18时30分对郑州等多地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
  7月16日18时30分,河南省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过去24小时,河南省西南部、中东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其中南阳、漯河、许昌、周口、商丘等地局部出现特大暴雨。预计未来24小时,河南省黄淮之间及焦作、济源、新乡南部有大到暴雨,其中济源、焦作南部、郑州西部、三门峡北部、洛阳北部、南阳北部、平顶山南部、许昌东部、漯河北部、周口北部、开封南部、商丘部分县市有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经会商研判,根据《河南省防汛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河南省防指决定于7月16日18时30分对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济源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河南省防指要求相关地市持续保持高度戒备状态,严格落实防汛工作要求,按照预案规定的响应行动,落实落细防范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遇有重大险情灾情要第一时间报告河南省防指。
甘肃发布地质、山洪灾害预警


  新华社兰州7月16日电(记者王朋)甘肃省气象局预计,16日至17日,甘肃陇南、陇东等地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最大小时雨强可达30至50毫米。目前,甘肃省多部门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
  兰州中心气象台介绍,预计未来24小时内,甘肃省陇南市中东部和西北部、天水市东部、平凉市南部、庆阳市南部及定西市东部和南部有暴雨,其中陇南市东部、天水市东南部有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气象局于16日9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内,天水市、陇南市局地因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甘肃省气象局于9时26分启动重大气象保障(暴雨)Ⅳ级应急响应。
  随后,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预计陇南市、天水市、庆阳市、定西市等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较大。
山东发布地质、山洪灾害预警


  新华社济南7月16日电(记者叶婧)15日下午开始,山东大部地区出现明显降雨。记者16日从山东省气象台等多个部门获悉,由于16日夜间至18日早晨鲁南地区仍有强降雨,山东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记者了解到,此次降雨是受到了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预计16日20时至18日8时,鲁南地区仍有强降雨,平均降水量为40毫米至60毫米,局部150毫米至250毫米。
  为此,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和山东省气象局于16日17时10分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根据未来24小时降雨预报及前期实际降雨量分析,枣庄中部及临沂局部因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黄色预警),提醒相关单位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山东省水利厅和山东省气象局也于16日18时联合发布山东省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预计7月16日20时至7月17日20时,枣庄、临沂等市局部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蓝色预警);其他地区也可能因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引发山洪灾害,提醒各地注意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我国举办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专门培养项目
我国举办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专门培养项目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记者顾天成)守护公众健康,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邀请13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授课、案例教学;安排30名青年学员前往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进行研修……2024年7月14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首期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结业暨第二期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
  “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工作部署,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的具体举措。”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项目探索了我国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取得可喜成绩。
  据悉,来自国家和省级疾控机构、部分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及第一期和第二期项目学员共计150多人参加了会议。下一步,培养项目将坚持源头导向、需求导向,增强实践性,强化互补性,进一步优化培训方式方法。
 
“三棵树”的守望
“三棵树”的守望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挺立着三棵非同寻常的树。
  一棵小叶杨、一棵落叶松、一棵泡桐,树种平平无奇,在当地却有着家喻户晓的称呼:“荣怀杨”“功勋树”“焦桐”。
  几十载春秋,它们守望着美丽家园,守望着栽种它们的一方百姓,也守望着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焦裕禄精神的赓续延绵。
  人们说,这三棵树种在昔日的荒凉沙地上,也种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它们是自然之树,也是精神之树,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焦桐’守护了我们,我们也要把它守护好”


  盛夏,山西省右玉县苍头河畔,红旗口村的30多亩集体林地里绿树成荫,只见帐篷林立、人声鼎沸。昔日沙地不仅种出了树木,还“种”出了露营基地这一全新文旅业态,更“种”出了村民的好日子。
  老百姓把地租给营地企业,把自家种的杂粮、养的羊卖给远来的游客,还有将近一半常住村民在营地务工……讲着现在的红火生活,红旗口村党支部书记郝明不禁又想起了当年的“恓惶”。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8000亩残次林,林木绿化率不足0.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三丈六尺高的老县城北城墙被沙土掩埋大半,粮食亩产不足25公斤,“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风沙把右玉老百姓折腾得没法活了。
  “人要在右玉生存,就得先让树在这里扎根。”1950年春天,新上任不久的县委书记张荣怀带着干部们来到距离红旗口村不远的苍头河畔,栽下了一棵棵杨树,拉开了右玉县长达数十年的造林绿化序幕。
  如今,张荣怀亲手种下的那棵小叶杨已经有30多米高、两人合抱之粗,傲然挺立在苍头河公园里。
  远在800多公里外的兰考县焦桐广场上,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的泡桐也是亭亭如盖,绿荫满园。
  那是1963年的春天。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兰考县,正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外出逃荒的灾民络绎不绝。
  怎么办?刚到兰考工作不久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在走访群众时得知种泡桐治沙的思路。趁着开春,他带领一班人来到县城边上的朱庄村。当年21岁的村民魏善民和焦裕禄组成“搭档”,一个刨坑,一个扛树苗。50亩泡桐林种好,焦裕禄见路边还有一棵瘦弱小苗,捡起来就挖坑种下。一甲子过去,当年那棵“小麻秆”已经长成巍峨模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焦桐”。
  在风沙肆虐的地方,只有种树才能挡住风沙;只有风沙停住,人才能活下去,才能有美丽的家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右玉和兰考人民可能不知道,在新中国的版图上,与他们一样抗争风沙的还有另外一群人。
  塞罕坝,这个意为“美丽的高岭”的地方,距离首都北京不到200公里,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因长期滥伐等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已成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风沙通道,风起沙移,对首都而言就像是“站在屋顶向院里扬沙子”。
  要守护美好家园,必须让塞罕坝长起树来。但在黄沙遍地、寒冷贫瘠的塞罕坝,能否种出树是个巨大的问号。1961年冬天,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刘琨带队前往塞罕坝勘查。策马于冰天雪地的茫茫荒原,远处一棵孤独的落叶松突然映入眼帘,走近一看,他惊叹道:“这棵松树少说也有150年。这是活的标本,证明塞罕坝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
  这棵落叶松,由此成为塞罕坝的“功勋树”。1962年,来自18个省区市、24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干部职工,组成369人的建设大军,进驻塞罕坝,开启了造林创业之旅。
  六七十年过去,“荣怀杨”“功勋树”“焦桐”挺拔依旧。它们迎风生长的那片土地上,一棵又一棵树在沙地扎下根,一群群百姓也在新家园扎下根;在植绿护绿的进程中,家园因绿而美,群众因绿而富,实现了由贫困到小康的跨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忘记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书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亲民爱民”的新篇章。
  寒来暑往,82岁的魏善民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焦桐”,在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树下向来人讲述焦书记的故事。“焦书记心里想的全是老百姓,共产党的干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这种精神。”他说,“‘焦桐’守护了我们,我们也要把它守护好。”
“对待困难,一是不怕,二是顶着干”


  如今,行走在右玉、兰考、塞罕坝的土地上,举目尽是郁郁葱葱、林浪翻滚,很难再见到当年风沙漫天的场景。然而,脚下踩着的沙土却提醒着人们,当年治沙、造林有多么不易。
  无霜期短、干旱少雨、高寒冷凉、土壤贫瘠、物资匮乏……这是右玉和塞罕坝开始造林时面临的同样难题。在右玉,老百姓间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借油不还借水还”,经常感叹“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哩!”第一批塞罕坝的创业者们则留下了这样的诗篇:“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
  1962年,刚踏上兰考土地的焦裕禄,却面临着另外一种难: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内涝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老百姓纷纷外出逃荒要饭。
  面对老天爷留下的难题,面对亟需守护的老百姓和家园,是退缩还是挑战?以焦裕禄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给出了坚定答案:“对待困难,一是不怕,二是顶着干!”
  为了应对“调苗难、栽植难、成活难”的“三难”问题,右玉干部群众经常到百里外的地方帮人家修剪树枝,用截下来的树枝做扦插;在沙地上挖鱼鳞坑聚水,从几十里外的沟底挑水,用小茶缸浇水;一次栽不活就栽两次、三次,三年、五年,甚至留下“八年三战黄沙洼”的壮举,打破“沙梁植树无法成活”的断言。
  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气候恶劣、粮食匮乏的条件下,白手起家的第一批塞罕坝建设者搭窝棚、住地窨,喝雪水、吃黑莜面。在面对罕见的“雨凇”灾害、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时,塞罕坝林场的干部职工含泪清理遭受灾害的林木,从头再来!
  焦裕禄则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5000余里,查原因、找对策;他靠着一双铁脚板和一辆旧自行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正是凭着这股精神,右玉一棵“荣怀杨”变成数以亿计的“防沙林”,在沙地上实现了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到57%的绿色嬗变;塞罕坝一棵“功勋树”变成了一片林海,在荒原上书写了种植百万亩人工林的绿色奇迹;兰考则是“焦桐”遍野,成功治理了“三害”。
  树木扎根于沙地,精神之树也蔚然成林,泽被众生。几十年来,靠着当年养成的“不怕苦、不怕难”“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劲头,右玉和兰考在防风治沙的同时,有效破解资源禀赋的限制,努力发展富民产业,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让农民实现了温饱,摆脱了贫困,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塞罕坝机械林场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林场职工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经过千难万苦的右玉、兰考、塞罕坝,又面临着新的考题: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让老百姓更加富裕?如何让“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千难万难,畏难才最难。”站在右卫古城墙上,眺望着远方披着绿装的“黄沙洼”,今年80岁、曾经参加过当年造林会战的右玉县政协原主席王德功说,“只要不怕难、不怕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当年是这样,现在仍然要这样。”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阳光透过茂林,留下斑驳光影。
  “看,这就是我造的林子。”微风越过松林缝隙,拂动塞罕坝千层板林场职工周赫的发梢。身为“90后”的他正带领工人自北向南渐次进行林冠下造林作业,高大的落叶松与白桦、云杉等树苗错落有致。
  眼下,塞罕坝“二次创业”如火如荼。“要把这来之不易的百万亩林海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建设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必由之路。”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说。
  从一棵松到一片林,从一片林到一片海,再到现在的森林抚育,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干着造林营林这一件事,把“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高寒荒原变成“苍翠连绵、繁花无尽”的国家森林公园。“树是一棵一棵栽下的,事情是一件一件办成的。”于士涛说,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将科学的蓝图一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干出的事业总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飞鸽牌’的干部干‘永久牌’的事”。离开塞罕坝,来到右玉,记者又听到另外一段矢志造林的佳话。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右玉县22任县委书记坚持带领干部群众造林绿化,硬是将“不毛之地”变成“塞外绿洲”。
  在右玉精神展览馆,记者听到一位县委书记向树木和人民道歉的故事。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右玉县发挥胡麻资源多的优势,建起了压板厂,每年贡献30万元左右的财政收入。后因胡麻欠收,就改拿树枝作原料,一些人甚至去砍树。时任县委书记姚焕斗心里很不是滋味,下令关了压板厂。在全县工作会上,姚焕斗作了公开检讨。他说:“我犯了错,要向右玉的一草一木道歉,向右玉人民道歉。”
  经得住诱惑、保持住定力,源于对树木的热爱与执着,更来自科学理性的认知。“像右玉这种地方,没有树木,老百姓就不能存活,更谈不上强县富民。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右玉植绿、护绿、营绿的蓝图不能换。”右玉县委书记马占文说。
  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和定力,不折腾、不乱铺摊子,也要有科学求实的精神,不胡干、不蛮干。
  1963年冬,一场罕见的大雪,让遭受两次造林失败的塞罕坝年轻造林队伍士气低落,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王尚海等林场干部意识到,只有用种树成功的事实才能击败“下马风”。
  “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不信机械造林不活!”反复试验改进机械,一块地一块地调查,一棵苗一棵苗分析……1964年马蹄坑“大会战”取得胜利,塞罕坝人的心定了下来。
  自此以后,1977年罕见的“雨凇”灾害、198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2012年启动石质荒山攻坚造林,这些困苦再未击垮顽强的塞罕坝人,反而积累下丰富的实践经验。60年来,他们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探索出“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等一系列造林技术。正是在这些科学造林方法的支撑下,塞罕坝人才有了坚持不懈造林绿化的底气和作为。
  60余年前,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东坝头镇张庄村,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和塞罕坝一样风起沙飞、不见天日。1962年,焦裕禄临危受命,到这里查风口追沙源,探索运用植树造林、翻淤压沙等方法治理“三害”。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是焦裕禄常说的一句话。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他几乎跑遍兰考所有的大队,即使在病重期间,也拒绝只看材料听汇报,坚持亲自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探索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办法。
  “焦书记凡事探求就里,带领大伙儿走的是一条科学求实的路。”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说,当前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更需要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按照既定的蓝图,扎扎实实干下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穿过两边布满林带的乡道,记者来到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沿街宅院里传出动听的琴瑟之声,循声走进一所小院,“90后”琴师徐亚冲正拨动琴弦,调试古琴。“制琴是我们致富的门路,弹琴也成了我们的新生活方式。”他说。
  从徐亚冲的父辈开始,兰考人就开始利用得天独厚的泡桐资源,制作古琴等民乐器。如今,徐场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105户人家中90多户做乐器、开乐坊,在这里生产的古筝、古琴、琵琶、中阮等乐器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20多个国家,年产值超800万元。
  泡桐,这个当年为了防风固沙种下的乡土树,如今已经成为帮助兰考强县富民的“致富树”。目前当地已集聚索菲亚、喜临门等26家家居行业龙头,木制品加工企业达2100余家,从业人员占全县人口的1/7,2023年集群产值423亿元。民族乐器及配套企业更是从无到有增至200余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兰考,不止是泡桐产业,经过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和修复,当年的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正转化为风电、特色农产品种植、全域水资源等支撑全县高质量发展的“三宝”。
  清晨,兰考县三义寨乡,一台台风力发电机高高耸立,在晨曦微露中转动。
  三义寨乡付楼村,一场农村能源革命初显成效。35户农家屋顶铺设光伏,加上光伏长廊、风电设备,一年可发电120多万度,不仅满足全村用电,还能额外获得阳光红利,年集体增收16万元。
  “当年焦裕禄在这里探风口、治风沙,如今我们借风能、太阳能打造‘零碳乡村’。”付楼村驻村第一书记裴东鑫说,将绿色能源与研学文旅、环境治理结合起来,曾经的贫困村建设成全国农村能源革命示范村。
  在右玉、塞罕坝,同样正在上演“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精彩剧目,铺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夜幕降临,繁星闪烁,悠扬的小提琴声在湖畔荡开。
  全年平均气温4.2摄氏度、57%的林木绿化率,右玉已成了绝佳的“避暑胜地”和天然“绿色氧吧”。
  在右玉县中陵湖旅游景区,游客们露天围坐在观景台,或炭炉烧烤、或饮酒煮茶,与山水林草相映成趣。15套水上“太空舱”一字排开,全景环绕式的落地窗尽览湖光月色,融生态观光、养生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
  这个规划面积6000亩的综合性水上旅游度假区,依托右玉县常门铺水库枢纽建设,带动不少周围村民就业,是右玉县打造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文旅康养产业格局的一个缩影。度假区酒店运营负责人善君玲说:“如今人们对高质量旅游休闲需求越来越旺盛,精细化旅游运营是大势所趋,我们要乘‘风’而行。”
  通过坚持不懈的造林绿化,右玉的天更蓝、地更绿、气候更宜人。依托这些优势,右玉集中发展生态旅游、赛马、足球训练、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生态红利正在加速释放。
  同一片蓝天下,塞罕坝也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仲夏时节,游客漫步塞罕坝,如同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百万亩林海涛声阵阵,600余种植物姿态万千,近200种大型真菌在林间悄然生长,26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在林间自由觅食……
  “狍子、灰鹤、大天鹅、野猪……这几年林场里的动物种类越来越丰富,春秋两季超过百万只候鸟在此停留。”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李永东说,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
  从2014年开始,塞罕坝机械林场等已完成多个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项目开发,实现价值转化1600多万元。20多年来,“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总用工量达到3000多万人次,有效增加当地农民劳务收入。良好生态也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餐饮、农家乐等产业。
  时序轮转,万物生长。走进右玉的广袤林海、穿越塞罕坝的万顷澄碧、徜徉兰考的泡桐花海,树,让当地焕发了生机;绿色,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从历史走向未来,“三棵树”下的人们更加坚信:只要心里装着百姓,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沿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一定会照进现实。
  (本报记者陈忠华 晏国政 张兴军 参与记者:吴刚 刘扬涛 杜一方 刘振坤)
 
秦岭“归雁”带动乡村蜕变
秦岭“归雁”带动乡村蜕变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邵瑞)进入暑期,陕西省旬阳市的乡村旅游业迎来旺季。吸引游客的,除了秦岭南麓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还有村里越来越丰富的旅游服务业态。
  近年来,旬阳市大力招引在外创业人士返乡创业,通过不断吸引这些“归雁”在家乡投资,为当地乡村引入了许多旅游产业和项目。一些曾经较为偏僻荒凉的山村,逐步被建设成为宜居宜游、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
  在旬阳市仁河口镇桥上村,过去的农家乐逐步升级成为一家家山庄、酒店、民宿,受到游客青睐。步入村里一间小型酒店的“山景房”,屋内可见简洁精致的现代陈设,窗外则是群山环抱千亩水稻田的苍翠景色。
  这间酒店是由村民洪列兵投资经营的。作为“归雁”的他在外地创业成功后,耗费500多万元对家乡的老房子进行改造,于去年底建成了有18间客房,并配备茶室、娱乐休闲室和餐厅的酒店。洪列兵说:“投资家乡,一方面是因为看好当地的投资前景;另一方面是想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希望更多人来到我的家乡。”
  旬阳市仁河口镇镇长袁修发告诉记者,本镇村民在外地创业后又回乡投资的有十多人,回乡后发展的产业集中在文旅和农业上。
  一只只“归雁”,持续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几年前返乡的旬阳市构元镇构元社区居民吴世银,承包建设了60亩精品葡萄园。通过科学精细化管理,葡萄园去年经营收入达40万元。如今社区已发展各类林果产业10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和用工直接带动近200名当地群众增收。
  近些年在“归雁经济”的带动下,位于旬阳市构元镇深山中的羊山村,从一个曾经不通硬化路的偏远村落,变成一个拥有6家精品民宿,配备各类乡村会客厅、梅花鹿养殖园、自驾游露营地、农民版画展馆等场所设施的旅游村,村子的秦岭高山风光禀赋得到挖掘利用。
  旬阳市委书记陈红星表示,旬阳在外地创业务工的人员有近10万人,这为旬阳市发展“归雁经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良好条件。多年来,旬阳市通过不断强化招商工作,积极发挥各地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将更多城市人才和资源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使返乡创业人员带回的一批批投资项目不断在镇村落地,持续以产业振兴助推秦岭山区的乡村振兴。
 
广西贵港:村党组织分类管理助推“后进村”变“明星村”
广西贵港:村党组织分类管理助推“后进村”变“明星村”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南宁电(记者徐海涛)仲夏时节,广西贵港市桂平市金田镇大贤村村部办公楼,不时有来自各地的人员、团体前来参观、交流。
  近年来,这个有上千户人家的村子因改革焕发新颜,今年2月还被列为桂平市“千万工程”现场会两个乡村观摩点之一。
  几年前,大贤村还是个“后进村”。村干部年龄偏大,队伍青黄不接,人员干劲不足,大贤村党总支被认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到5万元。
  “以前村里垃圾处理设施匮乏,垃圾清理不方便,全村甚至没有一座桥梁,碰上河流涨水,出行都是问题。”村民蓝文锦说。
  近年来,贵港按照自治区部署全面推行村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将全市村级党组织划分为“示范”“创优”“强基”3种类型。其中,“强基”对应的是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针对此类村,建立村情台账,通过“一村一档”“一村一策”扶弱培强。大贤村便是其中之一。
  村子面貌要改变,关键在人。“90后”大贤村人谢冰梅2018年从暨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广东工作。在广西贵港大力推行乡村党组织分类管理的背景下,她被当地“相中”,相关干部积极动员她返乡。
  是“乡情难却”,更是看中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谢冰梅于2020年毅然辞职返乡,后当选大贤村党总支书记。在谢冰梅带动下,5名青年先后加入大贤村村“两委”,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从原来的56岁下降至34岁。
  “领头雁”队伍强了,村里发展思路活了。村“两委”换届以来,大贤村结合当地特色,大力发展中草药、淮山、三华李等特色产业,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3年收入已增至15万元。
  同时,村“两委”积极加强与村民沟通,村里的事“商量着办”。“根据分类管理要求,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6个自然村健全完善了党建引领村屯理事会治理机制,屯级党支部每季度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共同商议村屯事务。”谢冰梅介绍,大贤村还划分出16个微网格,每个网格安排党员担任联络员。
  村“两委”换届以来,通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大贤村新建桥梁3座,修建水坝16个,建起一批小公园、小文体中心。
  如今,谢冰梅已是村民眼中的能人,今年还荣获了“广西三八红旗手”称号。
  “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全面提升。”贵港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梁鸿召说,通过全面推行村党组织分类管理等举措,贵港市自2022年以来已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24个,新增“示范”类型村党组织53个,2023年获自治区认定的三星级以上村党组织达542个,占比49.2%。
 
舍弃一时利益,换来鸥翔水美
山东东平湖生态蝶变一线观察
舍弃一时利益,换来鸥翔水美

山东东平湖生态蝶变一线观察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园
 
  本报记者王念 袁敏 邵琨

  “满眼荷花三百顷,采莲人语隔秋烟。”这是元代诗人员炎描述东平湖的诗作。七月盛夏,荷花又开了,东平湖畔的采莲人说,今年的荷花开得更加娇艳,更加迷人。
  东平湖素有“小洞庭”的美誉,面积632平方公里,是山东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水库,江淮的汩汩清流经过这里输向京津冀和鲁北、胶东地区。近年来,东平湖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曾经污染严重的“酱油湖”,如今烟波浩渺、碧水如镜,堤岸翠绿如烟、鸟鸣喈喈,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污染之痛”困扰文化名湖


  东平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境内,古称蓼儿洼、大野泽和安山湖;《尔雅·释地》云“尔雅十薮,鲁有大野”,说明大野泽是我国古代十大湖泊之一。到了宋代,东平湖改名“梁山泊”,《水浒传》描述八百里梁山水泊“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景致蔚为壮观;今天的东平湖是梁山水泊唯一遗存的水域。
  自古以来,东平湖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引无数文人骚客折腰吟哦。唐代诗人白居易《游小洞庭》云:“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夜含星斗分乾象,晓映雷云作画图。风动绿萍天上浪,鸟栖寒照月中乌。若非神物多灵迹,争得长年冬不枯。”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家和凝作《渔父歌》,赞叹东平湖“白芷汀寒立鹭鸶,萍风轻剪浪花时”的无比光景;宋人曾巩的“引客笙歌行处是,赏心花木四时新”,则透露出东平湖早已是人们游览观景的好去处。
  千百年来,东平湖荷香鱼肥,湖畔黎民百姓“靠水吃水”。和凝写过“香引芙蓉惹钓丝”,苏辙留下“卧听渔家荡桨歌”的佳句,古人田园诗一般的生活带给人无限遐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是一种生活形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然而,一旦对“吃”的把握失当,进入误区,大自然的惩罚也随之而来。曾经,东平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芰荷香气”不再,也见不到“风动绿萍”的景象了。
  渔业是东平湖沿岸的传统产业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湖区滥捕滥捞乱象屡禁不止。同时,乱圈乱占搞网箱养殖,过度投饵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东平湖区养殖用的网箱网围面积一度占到整个水域的55%,加上生产生活污水不当排放、围湖造田、湖畔餐饮等因素影响,湖区湿地面积日渐萎缩,局部水域水质恶化为劣V类,浮游生物和野生鱼类锐减。
  “我们这里流传了几句顺口溜,说‘东平湖上竿连竿,只见箱围不见湖’,形容水面全是网箱网围。湖区有不少餐饮船只,厨余和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中,湖水发黑,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老湖镇渔民董在云说。
  文化名湖“生病”了,发展的正确路径到底在哪里?一道必答题摆在东平面前。
“刮骨疗伤”恢复绿水青山


  东平湖北部的旧县乡人均0.4亩土地,且都是山岭薄地,村民靠种植地瓜为生。为增加收入,当地大力发展地瓜淀粉加工业,建起400多家加工厂,配套运输业、消化粉渣的种植和养殖业也发展起来。淀粉加工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但是,由于家庭式作坊经营粗放,废水直接排放进入东平湖造成了严重污染,每逢加工旺季,都有大量水生物死亡。
  一边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一边是绿色发展的愿景,东平的选择是“刮骨疗伤”治理污染,废水不能达标排放的地瓜淀粉加工企业全部关停!
  “舍弃一时利益,换来鸥翔水美”成为东平湖畔的发展思路;而“鸥翔水美”又反哺绿色发展的长远效益。经过努力,如今的旧县乡已打造出特色生态渔业养殖、特色农业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生态垂钓、特色渔家餐厅、水上民宿漂浮平台等项目依托秀美山水吸引着来往游客,当地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0元。
  东平湖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尚红星介绍,近年来,当地纵深推进东平湖综合治理,开展清网净湖、清违拆障等攻坚行动,累计清理网箱6.7万架、网围8万亩、投饵机3000余台,清理“三无”船只2105艘、渔船3616艘,拆除污染水体的餐饮船只21艘,取缔餐饮场所79家,清理“散乱污”企业781家、沿湖沿河砂场109处、违建447处。
  “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我们要努力做到一滴污水不能进湖,一块垃圾不能入湖。”东平湖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学东说。
  与治污“减法”同时进行的还有环保“加法”。近年来,东平下大力气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常态化开展菹草清理、放鱼养水等生态工程,完成山体绿化4.5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修复山体8000余亩、湿地3.4万亩,实现了山增绿、绿添彩、林提质、湖安澜。
  如今,泛舟于东平湖上,只见湖岛相映、水天一色,静谧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泰安市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局长孙强介绍,东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银鱼、鳜鱼等稀有鱼种日渐增多,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和白鹭、灰鹤等珍稀鸟类在此长久栖息。
绿水青山成了富民密码


  昔日养殖场脏污狼藉,如今特色农业瓜果满园。“去年俺家养殖场改成水果大棚,种的两棚西瓜赶上好行情,一个棚卖了十几万元。”东平县斑鸠店镇黄河滩区养殖场拆迁群众黄广东告诉记者。
  在东平,“以湖养湖、以湖兴产、以湖生财、以湖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宽,“生态美”和“湖区富”相互促进,绿水青山成就了老百姓的幸福产业。东平县委书记马焕军介绍,当地扎实推进设施农业、生态渔业“双30万亩”工程,15万亩大棚拔地而起,30万亩水面实现高效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健康食品产业园等全面起势,带动10万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乘着生态渔业发展的东风,东平街道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对内外水系进行清淤疏挖、互通互连治理,使这片水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旭丰生态家庭农场鮰鱼养殖基地,鱼儿翻腾跳跃于波光粼粼的水面,宛若“水上芭蕾”。养殖户刘树海说:“今天捕鱼2万斤左右,单价6.8元。今年鮰鱼不愁卖,来自济南、天津等多地的鱼商等着上门拉货。”
  在银山镇生态渔业昆山片区,第一批河蚌幼苗于6月初入水繁育,探索生态渔业鱼蚌同塘立体混养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不改变鳙、鲢、草鱼混养的基础上,再套养河蚌培育珍珠。6月初投放蚌苗,10月下旬人工放核,明年11月份即可收获珍珠,预计亩均净利润可达2万元。”银山镇镇长孙长存介绍,鱼蚌混养可净化水体,为鱼虾蟹生长提供优质水环境,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州城街道实施藕虾混养、鱼菜共生、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等项目,构建起“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岸边垂钓和采摘”的新业态。
  2023年,东平县渔业养殖亩均年收益超过1万元,水产品产量达到7.7万吨,全县渔业总产值突破21亿元,成功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并入选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凭借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沿湖风光,当地积极推进渔旅互融产业发展,擦亮渔乡底色,湖畔居民吃上“生态旅游饭”。今年,东平县各大景区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29.45%、196.62%。
  5月26日,2024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在东平湖畔的大宋不夜城广场鸣笛开跑,依次路过水浒古镇码头、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一侧是碧波荡漾的东平湖,一侧是繁花绿树的防护林,人文景观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浑然天成。
  “得益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东平先后多次举办国际龙舟赛、环湖马拉松等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东平县文旅局局长刘华说,84公里的环湖旅游风景道将10余个景点串珠成链,推动建立“湖区观光、城市休闲、乡村度假”全域旅游生态新模式。
 
良渚:五千年文明在保护传承中走近大众
良渚:五千年文明在保护传承中走近大众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杭州电(记者朱涵 段菁菁)戴上AR眼镜,虚拟3D文物跃上掌心。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刻符陶罐前,15岁的朱美萱一只手托起3D文物影像细细观察,一只手进行旋转和放大,陶罐上的符号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良渚先民们原来是这样记录信息的!”朱美萱感叹。对良渚文化十分感兴趣的她,中考后一放暑假就在父母的陪伴下从新疆来“打卡”中华文明之源。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原本只能透过书本和网络了解的远古文明,就这样来到自己面前,甚至可以“触摸”,“太神奇了!”
  “零距离”体验不只在博物院内。不远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草木茂盛的莫角山宫殿遗址也能让游客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体验——打开AR小程序,沿近300米的朝圣之路前行,一路可以看到良渚先人的生活、劳作场景,还能“登上”莫角山巅,俯瞰巍峨辉煌的良渚宫殿。
  “以往游客只能看图示、听讲解,‘脑补‘良渚文明曾经的辉煌。现在数字复原技术让良渚古城恢弘面貌得以生动呈现,帮助观者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良渚遗址的价值。”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对记者说。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良渚古城、瑶山、老虎岭三大遗址公园相继建成开放,与良渚博物院构成完整展示体系。
  为更好保护遗址,良渚古城在发掘后大部分进行了回填保护。申遗成功5年来,良渚古城遗址依托新科技、新创意,让文物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走向万千大众。
  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良渚古城遗址运用考古模拟展示、小品雕塑等多种方式,科学、立体、全面地展示文明特征,还能进行走入式、沉浸式、体验式“考古”。
  古城遗址北侧,一小块单独开辟的考古区域里,10名志愿者正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挥动手铲仔细寻找泥土中是否埋藏有文物。
  “18岁至55岁,能够连续体力劳动6小时以上的游客,提前报名即可成为考古志愿者,学习考古流程和考古工具使用方法后,就能和考古学家一起田野考古。”郑佳说。
  不远处的实验考古区和工匠作坊区,青少年还可以体验木骨泥墙制作和玉器、陶器、漆器制作,了解良渚时期的制作工艺。
  “手工磨玉,发掘、淘洗文物,这些互动式项目最受游客欢迎,不仅提供新颖的游览体验,也是专业考古工作的展示。”正为游客讲解导览的外企高管应杭军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第一批志愿者,对良渚文明颇有研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带动游客一起认识良渚。
  数据显示,自申遗成功以来,已有900余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5年来,日均接待游客量至少增长3倍。”应杭军说。
  以良渚文化为龙头,遗址所在地的东西向串起了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运河文化、1000多年的径山文化以及现代数字文化等。这条文化廊道突出文化的传承、推广,将打造更多可亲可近的文化传承地、旅游目的地。
  面对不同领域受众,介绍良渚文化的书籍既有科研文集、普及读物,还有以良渚神徽、鸟纹等纹样符号为设计元素的文创美学产品。目前已出版各类图书600余种,因良渚文化衍生的绘本、游戏、动漫、戏剧,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让五千年文明走近大众。
  近年来,良渚的考古工作仍在不断推进,保护区范围内的遗址点从20年前的100多处增长到300多处,出土器物总量达1万余件。
  申遗成功以来,良渚遗址和水坝遗址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确保遗址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指导合理利用遗址资源。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主动“让道”,确保文物安全。
  保护手段也向更加科技、有效过渡。记者看到,与遗址一墙之隔,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监测大厅里,监测科工作人员轻点鼠标,500多路摄像头、241套监测设备就可以实时传回监测图像,解决了遗址散点分布、保护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良渚文化也蜚声海外。“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在海外多个国家发布,良渚文化亮相“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英国、瑞士、日本、肯尼亚等国。多语种解读良渚文化的短视频《良渚微讲坛》触及海外受众近2亿人次。
  今年,良渚古城“对话”西班牙托莱多古城,中外嘉宾齐聚交流遗产保护的创新与未来,举办“时空交响: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主题展览,集中展示中国43处世界遗产,阐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
  “讲好良渚的故事,让更多人理解古代中国,从而能更好理解现代中国、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
 
盐从哪里来
江苏考古新发现盐业遗址超百处
盐从哪里来

江苏考古新发现盐业遗址超百处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蒋芳 邱冰清)浩瀚黄海勾勒出绵长的海岸线,沉淀了百味之首的食盐结晶。傍海而居的优势,以及境内丰盛的草荡为制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汉朝时期江苏盐城因盐建县。12日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公布了盐城沙井头、缪杭、后北团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管理以及历代制盐工艺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位于盐城市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专家推测其为汉代盐渎县城所在区域。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周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若干汉代遗存文物点,揭露出规整的汉代道路、房址、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大量瓦当和绳纹瓦片等遗迹遗物。
  “文献记载,西汉早期在盐城境内置盐渎县。结合沙井头遗址周边出土遗迹遗物种类、数量,遗迹布局规范,以及历年在该遗址周边发现的汉墓群,推测该遗址为汉代盐渎县城址所在,是一处官署性质建筑遗址。”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刚说,这为理解西汉对江淮区域盐业生产的统一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撑,也为理解盐业在西汉社会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实证材料。
  盐,是中国古代重要战略物资之一。如果说沙井头遗址反映的是古代中央王朝在地方设置盐业管理机构,位于该遗址南边的缪杭遗址、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存的发现,则对研究江淮东部地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盐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缪杭遗址位于盐城东台市,是一处唐五代时期的制盐聚落,已发掘出蓄卤池、淋卤坑等制盐遗迹。例如,几条平行分布的唐宋时期灰沟,可能是当时用于“晒灰取卤”的摊场;蓄卤池G1近底部为较规整长条形槽,应是用于存放海水或卤水,槽底泥土经盐度分析检测后证实明显高于遗址其他地层盐度。
  “缪杭遗址发掘区内未发现盐灶等煎盐设施,在对遗址系统钻探过程中也未发现盐灶的迹象,或可表明缪杭遗址在唐宋时期只制卤,卤水需转运至别处煎盐。”陈刚说。
  煎卤成盐,是古人制盐的关键步骤。在盐灶上摆放盘铁或者铁锅,烧至高温,将卤水置于铁锅内煎煮,水分蒸发后卤水结晶成盐。考古人员在距离缪杭遗址40公里的后北团遗址清理出明代的一处砖砌淋卤坑和紧邻分布的3座盐灶。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宋代词人柳永的诗句揭示了盐的来源、制盐的方法,反映了古人制盐之辛苦。“考古发现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中国海盐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黄明慧说,历史上江苏沿海制盐长期采用“淋卤煎盐”法,分为备柴、晒灰、淋卤、煎盐四大步骤。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先民已在盐城引海制盐。因盐产丰富且水运便利,西汉置盐渎县,东晋更名为盐城县。南朝时盐城县境内有制盐“亭场”百余座,中晚唐时期盐城监下辖大盐场九座,年产盐量约四十万石,位居当时海盐产区“四场十监”之列。宋元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范公堤、串场河为轴心的盐业经济整体格局。
  2022年7月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盐业考古”课题启动以来,已发现江苏历代不同类型盐业遗址点超百处,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产业链条,实证江苏盐业在制盐工艺、盐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连续性与传承性。
  “历史上江苏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央王朝直接管控的重要产盐区,此番考古进一步为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的重要地位追溯到了源头。”陈刚说。
 
“油画第一村”大芬的多元发展新图景
“油画第一村”大芬的多元发展新图景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深圳电(记者石昊)盛夏,太阳早早升起,照亮深圳市钢铁水泥丛林中一个色彩和颜料的世界。这个面积仅有0.4平方公里的大芬油画村可能是中国画家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站在高处望去,大芬村巷道交错,画廊林立。这里聚集了400多名职业画家,其中50人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有1200余家绘画产业相关门店和两万多名从业人员。在很多人口中,大芬是中国“油画第一村”。
  走进摆满画架的绿荫小巷,一阵风吹过,悬挂的画布轻轻摇曳,画上的景物仿佛也变得更生动起来。拐角处,53岁的李远福手握画笔,正在给游客的临摹画进行最后的润色。“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大芬的游客就特别多,很多年轻人喜欢体验画油画。”
  大芬和油画的缘分始于1989年,这一年香港画商黄江到大芬创业,这里逐渐聚集起一大批立志出人头地的画家。李远福当年随黄江来到深圳,几十年间见证并参与了大芬的崛起和转型。
  油画不是生活必需品,其销量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近几年外需不如鼎盛时期,城中村的艺术家也感到了压力。直面变化,画家们积极探索不同的经营模式,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
  穿行于风格各异的画廊,很多商家和李远福一样除了作画、卖画,还经营起零基础油画体验项目。从老年人到小朋友,不少人坐在画布前在老师的指导下点点画画,花几十元钱就能找到创作的成就感。
  去年以来,中国各地掀起一轮轮文旅热潮。大芬的游客参观量去年也超过300万人次,成了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李远福听说,许多外地游客到深圳的第一站就是大芬,他对即将到来的暑期旅游高峰充满期待。
  大芬从临摹《蒙娜丽莎》等世界名画起家,但临摹画往往价格较低,国内外需求也在逐渐萎缩。一批画家由此将重心转移到原创画,其中就包括董朝阳和妻子曾敏。他们的作品广受海外人士欢迎,不久前刚有英国客户购买了一幅定制画。
  “进店的外国游客总会被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景观画吸引。”曾敏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爱充满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这是他们未来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
  在大芬,还有一些人将目光投向中高端画作,金红云就是其中之一。尽管竞争激烈,但她去年还是租下一间很大的店面开起画廊,如今已经卖出几十幅名家原创作品。
  在她看来,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正在不断壮大,很多家庭不满足于普通的装饰画,选择购入中高端画作,这是一片前景可期的广阔市场。
  艺术家最不缺的就是创意。开画家经纪公司,办美术培训班,经营咖啡馆,为公司和个人定制礼品,涉足首饰设计和制作,给街道办事处制作宣传漫画,组织国际油画展览和公益讲座……多元化发展的新图景在大芬徐徐绘就,艺术与市场、才华与财富正在实现有效对接和转换。
  据统计,2023年大芬油画总产值已达到38亿元。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可说,大芬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和艺术魅力,积极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胡玉琼 徐裕琴 刘志扬 余嘉琪 冯浩航 张昱立 项薪宇 张佳玟对本文亦有贡献)
 
因乐相逢奏响文化交流协奏曲
因乐相逢奏响文化交流协奏曲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5月份以来,美国歌手香缇·莫、加拿大籍歌手凡希亚、哈萨克斯坦歌手露西娅与那英、孙楠等人在综艺节目《歌手2024》中同台竞艺,成为屏幕上一道亮眼的文化景观。数据显示,前10期节目已登上热搜1.3万余次,并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外交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官方机构的点赞,让节目更加火爆。
  《歌手2024》热度居高不下,与“全程无修音直播”的大胆尝试和堪称“国产音综天花板”的制作水准有关,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源于歌手的国际化和音乐的世界性。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年龄段的实力唱将加盟,让节目观赏性大幅提升,也让《歌手2024》有了“长沙格莱美”之誉。
  一直以来,音乐都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英国女歌手莎拉·布莱曼演唱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还是《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演唱者席琳·迪翁登上中国春晚舞台,都让很多人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在优美的歌声里,在快乐的笑声里,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美丽的集体记忆。
  大量外国歌手亮相中国音乐综艺舞台,则是以中国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方式探索文化交流。歌手们因乐相逢,在技艺切磋中相识、相知,共同书写全新的友谊故事,完美诠释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所点评的“音乐触动心灵,它没有国界”。
  以音乐为媒,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暖心。前不久,凡希亚在极短时间内学习中文歌曲《来自天堂的魔鬼》,并在竞演中技惊四座,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她的真诚;美国歌手亚当·兰伯特专门改掉夸张的造型,在长沙沉浸式体验特色美食,同样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他的尊重与用心。这样的小故事非常能够触动人心。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歌手来到中国,实际上开辟了很多文化交流的新通路。他们在浏览中国、体验中国、感受中国的过程中,以具象化的第一视角,向粉丝、观众和外国网友传递出了真实可感、友善可亲的中国形象,以他者视角讲述了一个个很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
  7月初,习近平主席在赴阿斯塔纳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了几位“新时代中哈友好的使者”,其中就包括2017年在《歌手》节目中大放异彩的青年歌手迪玛希。这些远道而来的歌者,在中国大舞台展现才艺、收获喜爱,与中国歌手们一起奏响了文化交流协奏曲,都是增进民心相通的友好使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音乐的相遇与相逢,还是歌手的相识与相知,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文化的相伴与相拥。在音乐领域,或许歌唱语言不同,或许唱腔表达不一,或许节奏感知不齐,但相通的是审美体验、情感价值和音乐理想。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歌手2024》创造了文化交流的范例,乐见这样的佳话越来越多。 (杨睿临)
 
江西南城:县域兴工走新路,“育苗”强企天地宽
江西南城:县域兴工走新路,“育苗”强企天地宽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土地出让收入,在一些地方一度是县级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摆脱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开辟可持续的新财源,地处中部山区的江西南城县从干部学习“懂工业”做起,通过壮大工业企业开辟长远财源,推动县域发展走上新路。
县委班子也要懂芯片?


  县委书记办公桌上放着芯片、氮化硅轴承等各种工业零件,这是记者在南城采访看到的一幕。
  一位芯片专家,研发的一款高速率激光芯片,目前国产化率不足百分之五,市场高度依赖进口。4年前,他为了项目落地,同时和多地接触,“最后选择南城,关键在于这里的干部听得懂。”
  为了接下这个芯片项目,县委书记彭银贵先自学,第二步找广东芯片相关产业评审团队咨询,第三步找行业内上市公司专家进一步确认。因为涉及县里平台公司参股、提供贴息贷款等,需要县委集体决策,仅县委书记搞懂还不够,县委班子也要一起学。
  预先做足了功课,所以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南城商讨该项目落地事宜一个月后,县平台公司1000万元的参股资金和3800万元的贴息贷款即兑现到位,在多地竞争中,效率最高。去年1月,项目顺利投产,满产后年产值2亿元,引来国内芯片领域上市公司、海归博士等上门考察合作。
  县里干部学着懂工业,源自现实倒逼:2021年,全县出让最后一块土地,所得约3.4亿元;2022年全县社会资本购地仅一处加油站1.12亿元;2023年社会资本购地为零。这意味着曾经依赖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必须走通过壮大企业培育长远财源的新路子。
  南城县核算发现,要完全摆脱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工业必须创造近30亿元的税收方可补足差额。通过壮大工业,2023年,南城新增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51家。“只要用心培育,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终究可接近目标。”彭银贵说。
招商的“面子”和“里子”


  有的地方招商引资看着热热闹闹,为何财政还是捉襟见肘?
  在彭银贵看来,这背后是欠发达地方招商引资要“面子”还是要“里子”的问题。往往越是欠发达的地方,越想招高大上的企业,有的砸进几乎所有补贴,招来一家“明星企业”,但只是“光杆司令”,再无力形成上下游配套;有的看似招来了大企业,但实际上只是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配套产业;有的项目生命周期很短,投产即停产,不仅对财政贡献不大,反而增加了负担。
  欠发达地方应该招什么样的企业?南城的理解是:“适合自己的,未来有望成长为专精特新的企业。”
  前不久,南城徕络森机械设备公司设计制造的高铁用螺杆空压机成功中标中铁公司。让业内惊讶的是,用于高铁制动功能的空压机目前全国仅三家供应商,两家属外资公司。中部山区小县走出高铁设备国产替代独一家,南城令人刮目相看。
  徕络森机械设备公司生产总监孔令爽两年前从上海来到南城工作,从事空压机研发三十余年的他认为,山区小县造出高铁核心设备的关键在于,通过全链条招商引资,一条带有长三角制造业基因的机械制造产业链在这里逐步集聚、加速形成。
  早在20世纪90年代,南城就是江西省空压机制造中心,由于种种原因,产业一度萎缩,但留下大量空压机制造产业工人以及销售队伍。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南城瞄准长三角空压机产业链招商,近4年来,全县共引进和改造相关空压机制造企业12家,涉及空压机制造、精密铸造等全产业链条。
  走进南城机械制造产业园,园区内精密铸造、阀门、电机等企业一应俱全。从事铸造业的比拓朴重工是南城从浙江台州引进的企业,是空压机生产的上游环节。“园区内企业单个来看并不起眼,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也是打开高端市场大门的钥匙。”企业负责人施政形象介绍,产业园生产阀门的企业,开着叉车到自家车间运铸造件,甚至园区内各家企业的门禁卡都彼此互认,上下游仅一墙之隔。
用“育苗”的思维壮大企业


  当前企业最缺什么?在南城采访时,反映最为集中的是“缺钱”。为破解企业痛点,加快工业发展,南城用了“育苗”这一招。
  抚州市组织“每月一课”,邀请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专家、企业家授课,彭银贵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企业家关于政府投资基金如何助推地方产业发展的专题辅导。
  这不就是“育苗”吗?南城工业发展异军突起,与善用政府投资基金“育苗”密切相关——
  2022年,县平台公司入股芯片项目1000万元,去年市值超1400万元,2024年有望达到3000万元;
  2023年,县平台公司入股由深圳企业家投资创办的零碳新型材料储能产业基地1000万元,项目去年6月投产,截至年底产值7400余万元,纳税近千万元;
  2024年,深创投入股3000万元,从事PPS封装载板及陶瓷基板研发生产的鼎华芯泰科技公司把总部从深圳搬到南城,县平台公司拟入股3000万元;
  ……
  彭银贵说,一个地方要“育苗”,以产业引导资金、供应链资金、入股企业等方式,招引、支持处于初创阶段、有技术优势、成长性强的企业做大做强,可一举多得。
  南城也认识到,以“育苗”思维做大做强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要毫不松懈防风险:首先,事先进行审慎的尽职调查和技术分析,积极向“外脑”和第三方寻求咨询建议,进而确保决策理性,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其次,签字者不能有私利掺杂其中;三,按照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只要有50%的把握,就应该大胆地投、大胆做。
(本报记者高皓亮 闵尊涛)
 
IMF: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主要引擎
IMF: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主要引擎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华盛顿7月16日电(记者熊茂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6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5%。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表示,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主要引擎。
  更新内容指出,今年年初,全球经济活动和世界贸易有所巩固。亚洲地区出口增长,特别是这一地区在技术领域的强劲表现,为贸易增长提供了动力。根据IMF最新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维持3.2%不变,2024年和2025年全球贸易量将分别增长3.1%和3.4%,增速均比4月份的预测提升0.1个百分点。
  古兰沙表示,以中国等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今年5月在北京宣布,IMF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较4月预测值提高了0.4个百分点。
  更新内容指出,全球范围内通胀上行风险加大,特别是考虑到贸易摩擦加剧和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可能导致利率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高位。
  古兰沙指出,如果发达经济体抑制通胀进展不利,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央行可能需要将借贷成本维持在较高水平更长时间,这不仅将威胁全球经济增长,加剧美元上行压力,还将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产生负面溢出效应。
  此外,古兰沙表示,美国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持续上升,无疑对其自身乃至全球经济构成潜在风险。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出车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出车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长春7月16日电(记者张建 胡戈)16日,一辆解放J7创领版高端重卡在吉林省长春市缓缓驶下生产线。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正式出车,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中国一汽总产量达到6000万辆。
  当日举办的中国一汽第6000万辆汽车暨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出车活动上,一汽解放历时3年打造的“J7创领技术平台”也同步发布。该平台面向高效干线物流运输场景,为即将上市的解放J7创领版重卡量身打造,突破了16项核心技术,标配L2级智驾系统,已经过累计2000万公里用户真实场景的验证。
  从1到900万,解放牌卡车用七代车的更迭,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一汽解放累计整车产量达14.33万辆,同比增长4.11%;累计整车销量达15.18万辆,同比增长15.4%。
  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表示,中国一汽将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树立民族汽车品牌,打造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造价值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解放牌汽车自主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同步增长
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同步增长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16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2024年1至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1至6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0%、74.7%和58.9%。
 
上半年全国铁路建设持续推进,累计新开通线路979公里
上半年全国铁路建设持续推进,累计新开通线路979公里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樊曦)盛夏时节,江苏扬州宁扬城际铁路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100多名中铁十五局建设者在各个工序上穿梭忙碌,全力冲刺年度施工目标。宁扬城际是扬州市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后将加快实现南京和扬州两市之间互联互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铁路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取得新进展。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3亿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同期新高。
  上半年,铁路部门有序推进重点项目联调联试、试运行,高质量完成工程验收、安全评估、运营准备等工作,确保一批新线如期建成通车,累计新开通线路979.6公里,进一步完善了区域路网布局。其中,池州至黄山高铁开通运营后,为沿线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兰州至张掖高铁中川机场至武威东段开通运营后,丝路重镇武威市接入全国高铁网。
  与此同时,铁路部门统筹建设资源,加强施工组织和科技攻关,一批重点在建项目控制性工程取得新进展。
  在辽宁,沈白高铁建设加快推进。中铁十六局项目技术负责人徐利胜表示,建设者正全面推进全线控制性工程后安隧道施工,后安隧道全长9125米,已顺利贯通进入无砟轨道施工阶段;在浙江,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衢丽铁路衢江特大桥首根桩基顺利开钻。衢丽铁路西起衢州市连接沪昆铁路、九景衢铁路,东至丽水市贯通金温铁路,其中衢江特大桥全长超过10公里,是全线控制性工程;在安徽,由中铁十四局参建的沪宁合高铁控制性工程跨马厂水库特大桥开始架梁施工,为有序推进后续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铁路部门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铁路投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拉动效应强的作用,优质高效推进铁路工程建设,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我国铁路网整体功能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国铁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向海图强 迈向“深蓝”
天津擦亮海洋经济“新名片”
向海图强 迈向“深蓝”

天津擦亮海洋经济“新名片”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天津电(记者李亭)国家海洋博物馆里探索海洋文明、“匠说航海”科普讲座中了解海洋文化、亲海公园观赏日出东疆……2024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主场活动正在天津滨海新区火热开展。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拥有153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广阔,凭借厚实的海洋产业“家底”,海洋经济“蓝色引擎”释放出巨大能量。
  港口是天津的“硬核”资源。今年以来,天津港来了不少“新朋友”。从年初开通的“智利—天津车厘子直航快线”火爆出圈,8300吨智利车厘子进入京津冀主要果蔬市场,到中远海运南美东线、中远海运美东线、达飞海运中美线等新航线接连开通,有效扩充至美洲地区的航运资源,一条条海上通道正在不断织密。目前,天津港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由海向陆,天津港服务辐射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拥有44条海铁联运通道。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完成69.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1.8%,位居全国第三,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正如本届航海日活动周的主题——“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天津港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往来穿梭,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风机叶片迎风转动,给岸桥、轨道桥、卡车等曾经的“碳排放大户”安上“绿色心脏”。
  智能创新技术加持下,天津港集团不断刷新“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团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48亿吨,同比增长3.1%;集装箱吞吐量118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6%。
  天津打造经略海洋新高地的底气不光来自港口,还有发展“蓝色”新质生产力的巨大空间。
  走进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这里正在同步建设4个7层楼高的海工装备模块组,明年,它们将服务于南美洲热带雨林附近的石油开采项目。工作人员介绍,热带雨林湿热的气候环境、海水侵蚀等,都对模块的抗腐蚀性有特殊的要求。普通的海工油气平台,一般服役20多年,而根据南美洲客户要求,这个平台至少要用50年。
  博迈科的底气来自天津“海工装备产业集群”的支撑。这一集群囊括400多家企业和多家院所、高校,作为“智囊团”合力攻克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万米深潜助推器、7000米深井开采套管……多项“蓝色科技”从这里驶向“深海”。
  这是天津推进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天津依托海工装备科创优势,开展高技术船舶研发、生产、组装,推动优势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港经济,中石化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海水淡化装机规模全国领先,船舶及海工装备租赁业务占全国80%……
  “天津不断推动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为我国探索海洋、和平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天津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研究所所长石森昌说。
  碧波万顷的海洋不仅蕴含“蓝色科技”,还藏着海洋文化的魅力。走进被誉为“海洋故宫”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一件件先进的海洋科技成果展品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在标注着“雪龙2”和“蛟龙”字样的两件模型展品前,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除此之外,航海日活动周期间,亚洲沙滩排球巡回赛天津站在东疆湾沙滩景区激烈开赛;东疆亲海公园的海贝广场、云帆广场增添了航海相关元素“打卡”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亲海”。
  吸引游客的不仅是岸上美景,还有辽阔的大海。去年以来,天津国际邮轮产业快速复苏。自邮轮入境15天免签政策发布以来,天津抢抓政策机遇,推出一系列措施,促进邮轮游持续升温。截至6月底,今年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累计接待国际邮轮48艘次,出入境邮轮旅客达16.4万人次。
  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陈波说,滨海新区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海洋文旅、航运服务等为代表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规模达到3300多亿元。
 
税费优惠精准直达,为中小企业“减负加力”
税费优惠精准直达,为中小企业“减负加力”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韩佳诺 丁非白 侯文坤)不久前,辽宁葫芦岛龙源采油配套设备有限公司收到了国家税务总局葫芦岛经济开发区税务局为其量身梳理、辅导推送的税费优惠。
  企业财务负责人周迎新细数着其中的政策:“我们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500万元以下设备器具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这节省了200多万元的资金占用;算上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这一年就少缴纳近80万元的企业所得税。”
  这是中小企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一个例证。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惠及中小企业的多项税费优惠政策。各地税务部门持续加力,多措并举,确保企业及时享受税费红利。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税费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在为企业减负担、加活力、稳定预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千里之外的湖北,襄阳高隆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自2016年以来累计享受各类税收优惠超1000万元。“资金就是底气。多亏了税收优惠政策,公司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地研发创新。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去年还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总经理高峰说。
  中小企业具备“小而活”的特点。为确保企业精准掌握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南漳县税务局为企业量身定做税费优惠清单,整理总结出包括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优惠、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
  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优惠,多地税务部门推进“政策找人”,确保税费红利精准直达。
  今年以来,四川税务部门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为偏好,确定选择不同渠道,在办税前、办税中、办税后等环节将相关税费政策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企业的不同人员,通过场景、政策、渠道“三匹配”,更好地实现“政策找人”。
  近日,刚完成税务登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沐唐商贸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收到征纳互动平台推送的新办户“开业第一课”税费政策。“我们是新办企业,对税费政策和办税流程不熟悉,开业就收到了税务部门推送的税费政策知识和办税流程操作,少走了很多弯路。”沐唐商贸财务负责人唐霞说。
  在安徽,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3+3+3”精准推送工作机制,在新办企业办理“信息确认”后、登记一个月后和办理“纳税申报”期间的3个关键时点,推送3种类型的服务产品,将新办户适用政策、网上操作指引和风险提醒等内容打包直达。
  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省涉税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040.96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89.08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安徽税务部门已帮助涉税中小企业享受229.75亿元税费优惠。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沈新国表示,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落细各项服务举措,送政策、优服务、解难题,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上半年京津冀外贸总值创历史同期新高
上半年京津冀外贸总值创历史同期新高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吉宁)北京海关等部门1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区域进出口总值2.54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4.6%,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2%。其中,出口6738.7亿元,增长6.4%;进口1.87万亿元,增长3.9%。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进出口1.83万亿元人民币,占京津冀区域外贸总值的72%。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促进外贸增长的积极因素加速聚集,上半年除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外,其他各月京津冀区域进出口保持同比增长,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在新兴产业领域,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模组)、医药健康(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航空航天(航空器零部件)、汽车产业(汽车、汽车零配件)相关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8.3%、16%、17.3%、54.6%,合计上拉京津冀出口整体增速5.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主力军”。
 
山水人文相映发
南京江宁人文经济学新实践
山水人文相映发

南京江宁人文经济学新实践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国风演艺漫游带领游客感受江南韵味,“苏韵十三园”开启一段沉浸体验之旅……6月底,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的园博园取消入园大门票,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这座从废弃矿坑、水泥厂“生长”出的绝美园林,映照江宁从工业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态文明反哺共生的发展嬗变。
  江宁,是南京简称“宁”的源起,也是江苏省“江”的出处。古往今来,汤山、方山、牛首山群山环伺,秦淮河、长江蜿蜒流经,形塑一座人文昌盛与经济繁荣的江南名城。
  山川城人相映发,文润秣陵气象新。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江宁厚植人文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打造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共生的美好图景中书写新篇章。
“三山”逐绿向新


  100年前,中国水泥厂选址南京并把采石场设在江宁汤山,工业文明的曙光点亮这座“石头城”。9个闲置矿坑、9公里裸露崖壁、泥潭最深约60米……特殊的“996”,是百年采石工业留给汤山的独特印记。
  100年后,这里被改建为园博园,水泥厂投料仓变身博物馆、书店;最深的矿坑里“开出”水下植物园和酒店;崖壁白天是园林背景,夜晚成为灯光秀舞台……从修复修补到见绿见新,园博园经历还山复水蝶变,2021年4月正式运营后,便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一座“绿山”,见证理念之变。从工业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态文明反哺共生,昔日黑色印记,变为今日绿色地标。
  百年历程犹如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大约在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地壳断裂形成汤山温泉,滋养了这片土地,为人类的祖先提供栖息场所。
  距离园博园不远处的汤山葫芦洞,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两具距今30万—50万年前的头骨化石,成为继“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等之后又一重要古人类化石发现,南京地区的人类史也因之改写。
  金陵春归处,牛首山水间。江宁城郊的牛首山是南京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名山,“春牛首”的习俗历时千年。这里乃岳飞抗金之地,郑和长眠之所,王阳明游春、林散之看云、柳亚子寻诗,舍利重光开觉路,牛头立宗启禅关……
  一方名山,滋养文化长新。从保护传承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昔日民俗IP化作流量密码。
  如今踏足牛首,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花间漫步、禅修疗愈、素食品鉴、研学访古、牛首雅集等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感受这座名山汩汩流淌的“文化脉动”,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700万人次。在抖音平台上,牛首山相关主题词浏览量突破6.88亿次。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江宁在践行人文经济学过程中,不止于打造眼前的、可见的风景,更注重把不断增长的“流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站在海拔400多米的紫金山之巅,古都南京风华尽收眼底。山下,以城市“最高海拔”命名的紫金山实验室落户江宁。
  成立6年来,紫金山实验室组建了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专注于未来网络、网络通信、网络安全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展厅里,“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世界第一、不可替代”16个字的愿景格外醒目。
  一座金山,激荡凌云壮志。从原始创新到突破“卡脖子”难题,彰显攀登科创“紫金之巅”的雄心豪情。
  紫金山实验室先后发布1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创下了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第一”,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获批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开通城市光传输网络节点40个;位于江宁开发区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攻克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电力电子器件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成果批量应用于百万辆新能源车载……
  “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牢牢抓住原始创新这一科技创新的‘元力量’,面向优势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助推江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区域发展能级。”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说。
“两川”奔流争先


  城市的发展总是与水相伴。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决定了大江大河往往都是自西向东流动。但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却比较特殊,她的南北两支源流在江宁交汇后,由东向西贯穿、激活了城市肌体,最终流入长江、汇入大海。
  秦淮河北源流经的江宁湖熟街道,70多年前,吴文化的源头之一——湖熟文化在这里被发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第一个经过系统论证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从南京市中心驱车不到1小时,就能到达湖熟梁台街。河边的高台上,土层里的陶器碎片和白色的贝类外壳仍然清晰可辨。“3000多年前的湖熟先民依水而居,并且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江宁博物馆馆长周鹏介绍,先民们主要从事农业、渔猎、纺织、制陶、酿酒,还能铸造青铜器。
  手工艺久远,匠心传千年。在东山街道,一项金光灿灿的技艺传承至今——历经十二道工序,其间对黄金捶打不下三万次,才能将厚厚的金锭锻造成薄如蝉翼的金箔,厚度不足万分之一毫米。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除了广泛应用于雕塑、工艺品、书画等方面的贴金装饰,其核心技术在国防、航天等领域也能一展风采。
  从手工手作,到“智造”创造。走进科远智慧公司智能工厂,自动化产线、智能物流设备一字排开,机械臂忙个不停。这里协作研发的“智能型无人行车系统”“智能库管系统”,赋能钢铁、电力等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优势产业拔节生长,制造业成为江宁最丰厚的家底。如今,江宁已形成以南瑞集团、国电南自、科远智慧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智能电网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上百家规模以上企业,覆盖发电、输电、调度和通信等六大环节。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并不总是岁月静好。近日,一批秦淮新河工程建设中的档案在江宁区档案馆集中亮相,《工地战报》上的油墨字迹已经斑驳,但“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誓言仍然醒目。67岁的李跃进热泪盈眶,“1976年我19岁,参加了秦淮新河切岭工程的土方会战和石方会战,这里记录着我们的火热青春。”
  历时近5年,1848万立方米土方,用工22万多人次,披星戴月一担担土“挑”出了16.88公里的秦淮新河,被称作南京的“红旗渠”……变水患为水利,万众一心的开河精神,不断在这片土地续写新篇。
  1992年,江宁人自办开发区,在一片丘陵、水塘洼地上挖下第一锹,从此走上边筹资、边建设、边招商的开发之路。一年半内集聚110多个产业项目,5年里初步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大交通格局,10年间进出口综合成绩位列全国第七……32年来,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县级开发区起步,如今已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前十。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2000年,作为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江宁新济洲实施“生态移民”,江中小岛开启休养生息模式。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短短几年间,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郁郁葱葱,宛如镶嵌在滚滚长江上的一颗“绿宝石”。站在对岸的江堤眺望,一条绿色生态长廊顺江铺陈。
  从农业县到工业区,向着开放创新高地不断转型的江宁,一如秦淮河汇入长江,奔涌入海,拥抱世界。
  德国电气巨头菲尼克斯扎根江宁30多年,从最初的6人创业团队,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和研发基地,本土创新成果辐射全球;全球零售业巨头开市客在中国大陆第七家暨南京首家会员店落地江宁,今年5月正式开业后受到热捧……截至目前,已有86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166个项目先后落户江宁。
  从高空俯瞰,这里百舸争流,通江达海;叠加口岸通道、区域一体化干道等优势,人流物流畅通,双循环主动脉奔涌。“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江宁人始终用再出发的心态迎接新挑战,争取新胜利。”江宁区区长黄成文说。
一城烟火如绘


  “万物有趣”非遗手作体验感满满、“织造江宁”游园会热闹有趣、“湖畔山丘”青年歌会唱响未来……今年5月,江宁区打造的紫金山国际人才街区开街,同期举办的大学生毕业嘉年华,为留在这里安家创业的青年人才带来一场传统与青春交织的盛宴。
  紫金山国际人才街区所在的紫金山科技城,占地43平方公里,整合未来网络小镇、江宁无线谷等产业载体。仅用了十多年,这里已是高楼林立、人才济济。
  科技引领,人才驱动。入驻高校24所、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在校师生30多万人,这是江宁大学城建设20多年交出的“成绩单”。充分利用独特的人才优势,江宁举办校企对接、名企优才直通车、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让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通过AR远程协作,技术工程师可以将图纸和参数直接投递到千里之外,隔空指导前端工厂技术人员操作……在江宁高新区,南京魔数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发,为制造企业用户提供工业增强现实解决方案,成功在新赛道闯出一片蓝海。
  “只要有想法、敢创业,江宁给予的支持真是不遗余力。”魔数团创始人王勇说,如今创业合伙人们也大多选择在江宁安家落户。
  以城市魅力吸引人才,以人才聚集培育产业。江宁深度推动“产城人”融合,高水平满足人才创新创业、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各方面需求,走上以创新为特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城以盛民,民因城盛。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印刻在江宁的发展逻辑中。
  青龙山脉绵延起伏,黄龙埝水库波光粼粼,错落有致的乡村建筑相映成趣。时值夏日,江宁淳化街道上堰村迎来了又一拨自驾休闲的游客。自去年5月开放以来,云居上堰景区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丰富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格,让这个地处南京近郊的美丽乡村悄然走红。
  江宁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更广袤的空间是农村。当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互补、均衡发展,让现代都市和诗意田园交相辉映。
  黄龙岘村以茶为媒,打造“金陵茶文化第一村”;汤山做强温泉品牌,布局特色度假民宿;石塘人家围绕竹海自然资源,形成休闲观光的旅游业态……从盆景变风景,全区1500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如珍珠散落,绿水青山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化作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1700多年前,晋武帝南巡渡江时发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的慨叹,遂有江宁之名。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看来,“江宁”这个地名寄予了人们对和谐安宁的美好期许。他认为,如今的江宁“既城市又自然,既现代又传统,既物质又精神”,宜居宜业,烟火氤氲。
  夏日傍晚,南京第二商圈百家湖凤凰广场是江宁市民最爱的散步消夏之处;广场东侧,一座现代化园区灯火通明,爱立信、航天晨光、海康威视等企业在此落户;广场以南,景峰、金鹰商场人流如织……百家湖畔温湿的湖风吹来荷香阵阵,凤凰台上火红的凤鸟雕塑展翅欲飞。
  “产城人融合、城镇村并进,让这方土地活力与激情竞相迸发、生生不息。”林涛表示,江宁将继续推动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进一步彰显水韵人文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区域善治之美,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走在前、做示范。
   (本报记者凌军辉 蒋芳 柯高阳)
 
非遗飘香:青春创业 嬢嬢就业
非遗飘香:青春创业 嬢嬢就业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鼓楼边,榕树下,都柳江水潺潺流过。十多名苗族嬢嬢(当地人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围坐在树荫下,用传承了千年的蜡染布料缝制村超吉祥物公仔。
  仅在榕江县三宝侗寨,就有超过千名绣娘参与到村超吉祥物“村超牛”的制作之中。
  2023年5月贵州村超开赛后,现场数万群众踊跃参与的热情、场内外丰富瑰丽的非遗展演,让这项村级赛事迅速在全网发酵。村超爆红,让贵州多彩民族文化“被看见”,更带动了当地特色服饰等手工艺品“出圈”,榕江村寨里以往赋闲在家、照看孙辈的嬢嬢们,因此有了在家门口、江水边、榕树下发挥特长就业创收的机会。
  55岁的榕江县特和社区居民石本然,与老姐妹们正在赶制一批文创刺绣耳环。“一副耳环共有四个面,每一针都要仔细,才能美观。”石本然说,“刺绣是我们从小就学的手艺,但在村超火爆之前,做得再好也卖不出去。现在刺绣产品销路打开了,家门口就有赶不完的活。真没想到,老都老了,还能靠小时候学会的手工活挣钱。”
  石本然所在的特和社区“母亲回家”手工坊,与村超相关的文创产品都很畅销,足球、包包、围巾、鞋子……很多日常用品都被融入村超、蜡染、刺绣等元素。这家手工坊的总经理助理于海峰介绍,村超“出圈”以来,各类文创产品销量增长了20%以上。
  榕江县政府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榕江县内共有重点文创企业(非遗工坊)12家,建设文创品牌,开发有蓝染家居、染花集等400多种产品;指导各文创企业(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与村超文化相融合,开发服饰、包包、玩偶、家居装饰、文创伴手礼等非遗文创系列产品以及村超衍生产品200余种。
  “嬢嬢就业”的背后,是榕江年轻人掀起的创业热潮。
  榕江县就业局副局长龙清华表示,村超“出圈”之前,榕江乡村中青年劳动力、优质人才持续外出务工,人才总量不足、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凸显,“有时候在村里走访一圈下来,除了老人小孩,见不到几个年轻人”。
  榕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勃认为,以前年轻人外流严重,是因为家乡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就算有愿意回来搞种养业的,销路也是个问题”,通过发展“新媒体”数字经济产业,让新质生产力和农业、农村、农民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老少边穷地区也享受到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真正实现了“数商兴农”。
  村超带来了改变的契机。看到全网叫好、满屏点赞,游客纷至沓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仅与有荣焉,更看到了家乡扬名后的变化和机遇。家门口就有奔头,何必再背井离乡呢?
  “村超带来了流量,更带来了商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徐勃说,“可以说村超与年轻人互相成就。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所有的创新、再好的点子都要有人去实施,尤其是素质高、头脑活、有闯劲、干劲足的年轻人。”
  榕江县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村超走红以来,全县已有816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4527人次咨询返乡创业政策。大批有见识、有思想的年轻人“归巢”,为榕江发展带来了活力。
  近日,在榕江县忠诚镇乐乡村,一场融合了歌舞表演的青春诗歌会火热上演。“95后”侗族女孩杨想妮,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学生演绎的一曲侗族歌谣《侗家姑娘》,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2020年从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杨想妮先后在榕江和贵阳市从事音乐教师、艺考老师以及演艺人员等工作。2023年9月,杨想妮与王婷等同龄伙伴一起,看好村超的巨大流量,开启了侗族音乐文化研学的创业之旅,主要教授村里的侗族小孩、研学学生以及参观游客唱侗歌,体验侗族文化和农耕文化。“2023年11月以来,我们接待了来自成都、深圳、佛山、上海等地的大批研学团队,以及前来参与村超友谊赛的法国青年代表队等外国人士。”杨想妮说。
  在杨想妮团队的示范带动下,目前乐乡村已有三家研学机构,还有深圳企业家投资的超开心旅游公司,带着专业的研学团队驻扎在村里搞大湾区研学旅游。
  刚刚在村里扎下根的黎平县“90后”侗族女孩兰通群,是2019年从广州返回黎平县肇兴侗寨创业的年轻人。早在两年前,她就打造了一个以非遗研学、民俗体验、自然科普等为一体的研旅品牌。
  也是看到村超带来的巨大机遇,兰通群把研学业务拓展到了这里。兰通群希望在村超流量的加持下,带领更多的手艺人就业增收。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基。有了新生力量的支撑,乡村的全面振兴才有希望。”在榕江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的贵州大学教师胡平表示,杨想妮等大批见过“世面”、返乡创业的优秀年轻人,带回了更先进的思想和理念,结合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出更好的新业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研学、蜡染旗袍、民族美妆……在35岁的返乡创业人员石爱云看来,民族文化助力了村超的“出圈”,村超的“出圈”又扩大了民族文化影响力。她身边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更多围绕榕江的民族文化创新创业,开辟了一系列新业态,推动了新发展。
  2023年11月,在浙江杭州做了6年美妆的石爱云,看到村超持续带来大量客流后,与丈夫黄子辉返乡创业。她开了一个小店,租服装、做美妆,黄子辉则做起了美食。
  石爱云之前在杭州跟着剧组做美妆,每个月工资少则六七千元,多则上万元。回归榕江后,她的收入不降反升。全县开展的体操竞赛、村超比赛、足球交流赛、村奥会等一系列赛事,给她带来了大量客户。
  “回到榕江后,我带了5位徒弟,凭借这项手艺,她们有了可观的收入。”石爱云说,有空的时候,自己还利用手机进行教学直播,帮助更多乡亲掌握一技之长,助力他们自主创业就业。
  除了主动返乡的年轻人,榕江还通过实施“导师计划”“榕归计划”“银龄计划”“青村计划”等不断吸引优秀人才。目前全县共有高层次人才685人,柔性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专家人才512人,人才总量达3.9万余人。通过引进、挖掘和培育新媒体传播人才,全县有2200余个本地网络直播营销团队,均以年轻人为主。村超惊现“世界波”等早期爆款视频,就出自他们之手。
  榕江县政府统计数据显示,自村超举办以来,全县新增市场主体4019家,累计带动就业1.1万余人。
  “寨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家门口就业的嬢嬢也越来越多了。青春创业,嬢嬢就业,村超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活力,就像是三宝侗寨旁都柳江的水一样,奔涌不息。”徐勃说,村超立足本地文化比较优势,通过各类人才的文创驱动,将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转化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银财宝,正在探索一条全民参与的“乐经济,暖发展”道路,踢好快乐足球,塑造快乐品牌,传播快乐文化,搭建快乐平台,发展快乐经济,让村超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记者欧东衢 罗羽 蒋成)
    新华社贵阳7月16日电
 
球员开店:贴补球队 带富乡亲
球员开店:贴补球队 带富乡亲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夜幕之下,绕城而过的寨蒿河从村超球场旁奔流而下,河边的“球迷之家”餐馆灯火通明,生意兴隆。
  走进餐馆,四壁挂满了榕江县平地村足球队的巨幅合影,展示柜里则摆放着签名球衣、足球以及各种奖牌奖杯。游客们觥筹交错,后厨炉火正旺,服务员忙里忙外……“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盈利13万左右。”“球迷之家”餐馆负责人杨波说。
  “球迷之家”餐馆由榕江县平地村足球队六名队员合伙出资开设。“开这个店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让队友们有个聚会的场所。没想到店开起来后,生意越来越好,根本忙不过来,还请了七八个店员。”作为村队教练,杨波说自己不光要组织球队训练,还要负责餐馆经营,“感觉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在平地村队队长吴化勇看来,村超球员不是职业球员,踢球没有收入,自主创业是为了更好发展。“球队以前踢比赛,经费主要靠球员自掏腰包,有时能拉点赞助,或者靠村民捐助,这其实是难以持续的。”
  吴化勇表示,开店既给球员和球迷提供了聚会场所,又解决了球队的经费问题,还带动了乡亲们就业,更为榕江县建设足球文化之城浓厚了足球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从踢球到创业,从球员到店主,这是村超流量带来的转变。数据显示,2023年5月13日至2024年6月30日,村超系列赛事全网浏览量超700亿次。榕江全县接待游客1169.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0.7亿元,均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3年贵州村超火爆“出圈”以来,一家家由村超球员们开设的餐饮店、体育用品店,如雨后春笋般火热开张。
  深夜时分,榕江县忠诚镇一号广场旁,一家名叫“村超美食根据地”的饭店仍然宾朋满座。2023年,忠诚镇凭借夺得村超亚军的忠诚村足球队而声名远扬,一道“忠诚牛瘪”也因此广为远近游客熟知。
  忠诚牛瘪,是村超美食根据地的主打菜品。而这家饭店的合伙人,正是忠诚村队的部分队员。负责经营的34岁队员江彬说:“开店是为球队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帮助推广忠诚牛瘪品牌,带动更多乡亲就业。”
  江彬介绍,饭店营业一个月以来,每日食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18名群众就业。48岁的服务员韦爱菊六七年前就在省外务工,返回榕江后干过多份工作。她说:“在饭店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自己又是球队粉丝,做起来很开心。”
  “网红”变“长红”,“流量”变“留量”,“乐子”变“路子”,村超已成为推动榕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超级新引擎。自2023年村超举办以来,当地政府在村超球场附近规划了大批摊位,激活就业岗位1200余个,帮助40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全县新增类似村超美食根据地等市场主体4019家,累计带动就业1.1万余人。
  除了餐饮店,体育用品店在榕江也悄然兴起。走进榕江县锦州新城小区旁边的卡尔美体育用品店,足球、球鞋、球衣、纪念卡等产品琳琅满目。该店的策划人、车江一村足球队守门员陈兴祥介绍,自从看到村超的巨大流量之后,车江一村足球队几名队员就合计开了这家店,开业后生意火爆,两个月时间营业额就接近10万元。
  “今年的村超接近尾声,县域足球赛即将开赛,昨天店里来了3支球队采购球衣和足球,总共接了3万多元的订单。”陈兴祥说,随着村超持续火热,榕江县的足球队越来越多,热爱足球的中小学生也越来越多,相信足球用品会越来越好卖。而且,县里还从深圳市引进粤黔传奇服装厂,生产各类足球服装,去年产值超过了2000万元,纳税130万元,带动了近100人就近就业。
  村超球员创业开店的事例数不胜数,卷粉店、二手车交易公司、柴火鸡、咖啡厅……一家家由球员们开的店,正在享受着村超带来的红利。
  记者了解到,2023年,榕江县第一届村超球队共有20支,今年第二届村超球队数量增加到62支,预计2025年将超过120支。今年榕江县又推出了“班超”,与手机“抢”孩子,让更多的孩子从手机游戏转到足球场上来,已经组建了745个班级足球队伍,逐梦男足、逐梦女足。
  “球队数量在增加,我们也鼓励球队创业。贴补了球队,带富了乡亲,球队的带动作用也能让更多的当地群众分享到村超红利。村超,已经成了乡村振兴的催化剂,让榕江人民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通过乐子探路子,发展路子强乐子,通过牌子逆袭战略,人民群众的乐子成了我们乡村振兴的路子。”榕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勃说。
     (记者欧东衢 罗羽 蒋成)
     新华社贵阳7月16日电
 
调查结果毫无问题 反兴奋剂审查委员会详解世界泳联
对中国游泳选手食品污染事件审查过程
调查结果毫无问题
反兴奋剂审查委员会详解世界泳联

对中国游泳选手食品污染事件审查过程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李嘉 周欣 马向菲)反兴奋剂审查委员会15日发布了对世界泳联反兴奋剂工作程序的审查报告,其中涉及23名中国游泳运动员在2021年的食品污染事件,报告详细解释了世界泳联在此事件中的反兴奋剂工作流程,并得出了毫无问题的结论。
  世界泳联在5月3日成立反兴奋剂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由5名成员组成,包括两位知名游泳运动员、一位教练和两位反兴奋剂专家。委员会在报告中称,此次审查不仅涉及中国游泳运动员的食品污染事件,还包括世界泳联管辖范围内所有兴奋剂案件所采用的程序是否合规,审查目的是为世界泳联提供建议,使其未来的反兴奋剂规程更加完善,确保其反兴奋剂工作的流程和管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委员会在采访了20多位相关人士、审查了数百页文件后,得出结论:“世界泳联在对此次事件的审查中不存在违规、处置不当或隐瞒;在《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的基础上,世界泳联既遵守2021年时该组织的操作流程,又符合其他单项体育联合会惯用的操作程序。”
  报告中详细解释了世界泳联在中国游泳运动员食品污染事件中的反兴奋剂工作流程,在2021年4月初,中国反兴奋剂中心通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和国际泳联(FINA)(后更名为世界泳联),称他们收到了来自23名中国游泳运动员共28个样本的阳性测试结果,这些样本是在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3日举行的全国游泳锦标赛期间采集的。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告知WADA和FINA,他们已经就此事展开调查,并承诺会随时向两者通报调查结果。
  2021年5月中旬,FINA致函中国反兴奋剂中心询问案件进展,并抄送WADA。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回复仍在调查此事,并承诺一旦有决定会通知FINA和WADA。2021年6月,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向WADA和FINA发送了最终决定,认为阳性测试是由于运动员酒店餐厅提供的食物污染导致的。几天内,FINA要求中国反兴奋剂中心提供完整的案件文件,后者遵照要求提供了文件。
  两周后,FINA内部法律顾问完成了对文件的审查。经内部讨论后,FINA又聘请了相关专家审查文件。专家对阳性测试来源于食品污染无异议。
  随着上诉的最后期限临近,为获得更多时间来审查文件并与WADA讨论此案,FINA还向国际体育仲裁法庭提交了一份保护性上诉声明,以保留上诉权利。在听取了专家意见并咨询WADA后,FINA确认没有必要上诉。
  委员会表示,在整个事件中世界泳联的操作流程都没有问题,而且世界泳联在整个审查中都表现出了公开透明和合作的态度。
  委员会这一调查结果的公布也再次证明了此前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游泳的报道失实。今年4月曾有外媒报道称,中国有多名游泳运动员在2021年被查出兴奋剂阳性却没有受到处罚。对此,WADA也曾做出解释,表示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在事件发生后及时通报了该结果,并根据调查做出污染造成阳性的结论,WADA经详尽审查后认可这一结论,因此这些国外媒体的报道具有“误导性和潜在诽谤性”。
  瑞士独立检察官埃里克·科迪尔近日提交的报告也显示,WADA在对中国游泳选手食品污染致阳性事件中的处理“无偏颇”,当时没有对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决定提起上诉“毫无疑问是合理的”。
  委员会还发现,从2022年1月1日起,世界泳联将更多反兴奋剂工作委托给国际检测机构(ITA),扩展了与ITA的合作伙伴关系。ITA是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委员会对这一举措表示赞赏,并指出,这样做可以避免利益冲突并让反兴奋剂工作更加专业。
  为了完善世界泳联的反兴奋剂工作,委员会还提出10点建议,包括为各国(地区)反兴奋剂机构施行(或不施行)临时禁赛决定设立时间限制;确保在世界泳联比赛前解决所有待定的反兴奋剂案件;公开所有相关的反兴奋剂决定,即使是没有违反兴奋剂规则的运动员的信息也要公开等。
 
警惕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体风险”
警惕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体风险”

( 2024-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一群证券交易机器人通过高频买卖合约在纳斯达克等证券交易所短暂地抹去了1万亿美元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使用的聊天机器人提供了过时的药品审核信息,美国一位资深律师没能判断出自己向法庭提供的历史案例文书竟然均由ChatGPT凭空捏造……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表明,智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智能体进入批量化生产时代


  智能体是人工智能(AI)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的智能实体,它可以是一个程序、一个系统或是一个机器人。
  智能体的核心是人工智能算法,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通过这些算法,智能体可以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并改进自身的性能,不断优化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智能体还可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灵活的调整,适应不同的场景和任务。
  学界认为,智能体一般具有以下三大特质:
  第一,可根据目标独立采取行动,即自主决策。智能体可以被赋予一个高级别甚至模糊的目标,并独立采取行动实现该目标。
  第二,可与外部世界互动,自如地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比如基于GPT-4的智能体AutoGPT,可以自主地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编写代码和管理业务。
  第三,可无限期地运行。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乔纳森·齐特雷恩近期在美国《大西洋》杂志发表的《是时候控制AI智能体》一文指出,智能体允许人类操作员“设置后便不再操心”。还有专家认为,智能体具备可进化性,能够在工作进程中通过反馈逐步自我优化,比如学习新技能和优化技能组合。
  以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标志着智能体进入批量化生产时代。此前,智能体需靠专业的计算机科学人员历经多轮研发测试,现在依靠大语言模型就可迅速将特定目标转化为程序代码,生成各式各样的智能体。而兼具文字、图片、视频生成和理解能力的多模态大模型,也为智能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它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看见”虚拟或现实的三维世界,这对于人工智能非玩家角色和机器人研发都尤为重要。
风险值得警惕


  智能体可以自主决策,又能通过与环境交互施加对物理世界影响,一旦失控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威胁。哈佛大学齐特雷恩认为,这种不仅能与人交谈,还能在现实世界中行动的AI的常规化,是“数字与模拟、比特与原子之间跨越血脑屏障的一步”,应当引起警觉。
  智能体的运行逻辑可能使其在实现特定目标过程中出现有害偏差。齐特雷恩认为,在一些情况下,智能体可能只捕捉到目标的字面意思,没有理解目标的实质意思,从而在响应某些激励或优化某些目标时出现异常行为。比如,一个让机器人“帮助我应付无聊的课”的学生可能无意中生成了一个炸弹威胁电话,因为AI试图增添一些刺激。AI大语言模型本身具备的“黑箱”和“幻觉”问题也会增加出现异常的频率。
  智能体还可指挥人在真实世界中的行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机构专家近期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管理高级人工智能体》一文称,限制强大智能体对其环境施加的影响是极其困难的。例如,智能体可以说服或付钱给不知情的人类参与者,让他们代表自己执行重要行动。齐特雷恩也认为,一个智能体可能会通过在社交网站上发布有偿招募令来引诱一个人参与现实中的敲诈案,这种操作还可在数百或数千个城镇中同时实施。
  由于目前并无有效的智能体退出机制,一些智能体被创造出后可能无法被关闭。这些无法被停用的智能体,最终可能会在一个与最初启动它们时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运行,彻底背离其最初用途。智能体也可能会以不可预见的方式相互作用,造成意外事故。
  已有“狡猾”的智能体成功规避了现有的安全措施。相关专家指出,如果一个智能体足够先进,它就能够识别出自己正在接受测试。目前已发现一些智能体能够识别安全测试并暂停不当行为,这将导致识别对人类危险算法的测试系统失效。
  专家认为,人类目前需尽快从智能体开发生产到应用部署后的持续监管等全链条着手,规范智能体行为,并改进现有互联网标准,从而更好地预防智能体失控。应根据智能体的功能用途、潜在风险和使用时限进行分类管理。识别出高风险智能体,对其进行更加严格和审慎的监管。还可参考核监管,对生产具有危险能力的智能体所需的资源进行控制,如超过一定计算阈值的AI模型、芯片或数据中心。此外,由于智能体的风险是全球性的,开展相关监管国际合作也尤为重要。
   (记者彭茜)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