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文化

05版:经济

06版:评论

07版:各地

08版:各地

09版:草地周刊

10版:说人解史

11版:时空走廊

12版:神州风物

向“新”而行 缘“质”攀登
陕西产业焕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观察
向“新”而行 缘“质”攀登

陕西产业焕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观察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沈虹冰 石志勇 雷肖霄 刘潇)三夏时节,三秦大地,求新求变带来新气象:灯塔工厂和自动化生产线科技感十足,满载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组件的中欧班列驰而不息,搭载半导体芯片的“芯片”航班穿梭国际……从传统制造到高端“智造”,从创新引领到融通世界,从“小富即安”到领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脉动日渐强劲。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不止有秦风唐韵之“重”,也需要照亮未来发展之“光”。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陕西“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的战略定位,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坐标和出发点,也是一份必须答优的时代课题。
  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意味着陕西不能止于“独善其身”,还要为西部地区迈向现代化多探路、多闯关、多破题,通过“扬优势、补短板、强体魄”,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趋势、服务国家战略、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涵式增长之路。谋篇布局,锚定未来,陕西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答题”思路,正转化为创新驱动产业深度转型,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培育发展新优势的生动落笔。
产业崛起“新”密码


  新时代、新能源、新机遇,十年间,陕西从一个汽车制造小省一跃而成年产量超过百万辆的汽车制造大省。
  5月28日,比亚迪汽车在西安发布其第五代DM(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与千年古都西安的故事,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位于西安市南郊的比亚迪西安高新工业园,矗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全球第一辆插电混动汽车诞生地”字样。从第一代到第五代,比亚迪汽车在西安深耕细作二十载,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本土企业”。
  “比亚迪落户西安以来,在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支持,如投资达17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2023年从供地到首车下线仅用11个月,目前比亚迪在西安形成了完整汽车产业链。”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任俊峰说。
  一座城市与一个企业,当双方彼此“懂你”的时候,就能奏响和谐共振的发展共鸣曲。陕西省近三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年均160%的爆发式增长态势,西安更是在2022年登顶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陈轶嵩说,比亚迪在西安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段企业与产业的双赢佳话。依托世界级的龙头企业,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优势产业,这就是陕西的产业发展之“道”。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巨头比亚迪,半导体行业的全球巨头三星,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全球巨头隆基绿能,陕西陆续抱回三个“金娃娃”,催生了三个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太阳能光伏也就此成为陕西先进制造业的“金名片”。
  一组数字可以佐证陕西“金娃娃”战略的成效:新能源汽车2023年产量105.2万辆,居全国第三位;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产值约1600亿元;半导体产业汇聚了相关知名企业、研究院所、机构300余家,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
  西安南郊,坐落着规模宏大的三星半导体西安工厂,每天有超过5000名员工在这里工作,数百辆物流车辆穿梭往返,运输原料和芯片产品。三星半导体项目目前已成长为投资额和年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元人民币的“航母”型企业,带动了陕西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迅猛发展。
  一个又一个“金娃娃”项目落地开花,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陕西省乃至整个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走进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的隆基绿能29GW单晶电池制造工厂,智能化车间里机器人往来穿梭,物流传输带有序运转,机械臂精准高效作业……在这里,平均0.8秒就有一片太阳能电池下线。
  “目前,公司众多项目已在西部地区‘遍地开花’。我们在陕西多地布局了电池工厂、氢能基地等项目,在宁夏、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和电池组件工厂,这些项目将为双碳目标和西部的绿色发展之路作出重要贡献。”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文学说。
创新驱动西部大开发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25周年,西部地区如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陕西等西部省份面临的“追赶超越”新时代课题。    
  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院所,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字,是陕西作为科教大省的实力证明,也是陕西实施创新驱动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
  如何向科技创新要发展新动能?陕西省给出了三个字的答案——“秦创原”。“秦”是陕西的简称,“创”为创新、创业、创造之意,“原”指高地和总源头。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开启建设,成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在作为总窗口的西咸新区,创新活力清晰可感:路演现场上,创业团队激情演示,台下的投资人不时提问咨询;综合服务大厅内,创业者可享受“一站式”服务;初创企业里,科研人员与企业家面对面商讨产品定位……
  小金鱼在低温下被急速冷冻,随后工作人员将其放入温水中,金鱼在短时间内“复活”。这是陕西银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展示的深低温人体冻存技术的动物模拟实验过程,这项技术用于细胞冻存及复苏等领域,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公司2021年落地西咸新区,手续一周之内全部办理完成,全流程服务高效便捷。公司还参与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试点,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银丰生物公司副总经理王晶晶说。
  “先试用后付费”只是诸多“新招”之一,做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组建科技经纪人团队、打造全链条基金体系……一项项务实举措接连落地,陕西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近三年,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9倍和1.6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3倍。
  科技之树结硕果,良好生态不可少。陕西致力营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链”式生态,排定数控机床、太阳能光伏、光子、氢能等34条重点产业链,形成“老中青”结合、梯次衔接的产业布局,并辅之以“链长制”为核心的培育机制,引领产业全面焕新。
  走进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陕西光子产业发展集聚区——“曲率引擎”光子制造园,数十家光子技术企业正加紧技术攻关和产品制造。手持式3D扫描仪、“扎针神器”红外血管成像仪、360°全景车载驾驶辅助系统……琳琅满目的光电智能产品让来访者目不暇接。
  2021年6月,陕西省发布“追光计划”,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平台+基金+产业集群”的创新生态体系。目前陕西光子产业企业已超过300家,2023年产值达300亿元。
  “陕西光子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雨林式’创新生态体系的支持,初创企业从产品研发、中试、制造再到量产交付都能得到全方位扶持,让科技成果从‘书架’一路走到‘货架’。”参与陕西光子产业链建设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更具韧性与活力。2023年,陕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1.06万亿元,增长10.2%,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建设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深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广袤的西部地区历史性地走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当AI技术与企业出海“混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易点天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屏幕上显示着公司服务企业出海的数据:公司平台数据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5000余家客户提供“出海”营销服务。
  “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寻求‘新增量’的最佳路径。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持续赋能西部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智’造、中国创新带来的价值和成果。”易点天下CEO武莹说。
  作为曾经的丝绸之路起点,陕西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再次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门户。如何跳出陕西看陕西、立足世界看陕西、在融入“双循环”中发展陕西,无疑需要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
  5月22日,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在西安举行,中美两国政府、机构、地方和企业代表近400人出席了这场主题为“旅游促进中美人文交流”的对话活动。这是继2023年成功承办中国—中亚峰会后,西安再一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从主场外交活动到国际性会议的成功承办,凸显了陕西在服务大局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能力和决心。面对全球范围内产业链转移和重构的浪潮,陕西选择了奋楫前行,“进”与“出”双向发力,全力塑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和新优势。
  “进”,就是引凤筑巢,为外企入陕创造良好条件:以制造业为重点扩大利用外资,重点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等领域投资合作;持续保障在陕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外籍人员来陕工作生活便利度……
  “组合拳”效应之下,“贵客”纷至沓来。2023年陕西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08家,同比增长29.9%,新设企业数创20年来新高。在陕西深耕已久的美光科技、三星半导体等外资企业纷纷在陕西“加码”投资,建设新厂房,引入新产线。
  跨国企业的深度布局,使陕西省半导体产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目前陕西省闪存芯片产能已占全球的15%,初步形成了‘陕西制造,供应全球’的模式。”陕西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何晓宁说。
  陕西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货通天下”,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这里开通了西安至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的“芯片航线”,在西安生产的闪存芯片源源不断地搭载飞机前往国外。在西安国际港站,中欧班列满载着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组件、白色家电等“陕西制造”产品横贯欧亚。
  先进制造、能源化工、新能源……陕西优势产业走出去的脚步不断加快: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布局5个研发中心、28个海外公司和37个运营工厂,业务已覆盖美国、德国、印度、赞比亚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陕汽集团实行“一国一车”策略,2023年向中亚国家出口车辆近7500辆,同比增长110%。
  深刻把握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方能胸有成竹、落子成局。“陕西承载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使命,有需要也有能力在服务大局中选准发力点,把自身优势变为发展胜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陕西实践中不断创造新辉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说。
 
奋楫扬帆勇向前
世界眼中的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奋楫扬帆勇向前

世界眼中的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刘品然 刘赞 朱瑞卿)盛夏时节,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中国的改革开放新程将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特征、最壮丽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新征程上,中国与世界分享机遇、彼此成就、携手同行。各国人士高度评价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期待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带来合作共赢新机遇,为其他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新借鉴,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
“中国是榜样,中国共产党是榜样”


  路上奔驰的新能源汽车、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随处可用的移动支付服务、一座又一座智慧城市……巴西公共政策学者米尔顿·波马尔近期到访中国,惊喜地看到科技创新带来的蓬勃发展。
  波马尔研究中国发展问题近30年,著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一书。他的最新观察是,中国近年来在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了科技创新能力,汇聚了经济增长动能,有效助力高质量发展。“我期待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左右。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近来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表示,中国正转向重视质量胜过数量的增长模式,强调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要了解中国下一阶段的全面深入经济改革,必须从思考新质生产力入手,理解它如何融入中国经济愿景和未来的宏大背景中。”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城市垃圾分类……十多年来,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有目共睹。”日本经济学者和中清说,“特别是最近十年,从东南沿海到内陆地区,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2017年,和中清在日本创建“感动中国100”网站,展示中国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了拍摄素材,我到访四川、云南、新疆等地,亲身感受到城乡贫富差距逐步缩小,民众生活和美殷实。”
  改革开放,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实干兴邦、自我革命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短时间内推动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大力度的改革。
  在南非独立传媒集团董事长伊克巴尔·瑟弗看来,中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的远见智慧和勇气魄力。“中国是榜样,中国共产党是榜样。”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洛马诺夫说,期待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实现现代化目标。”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的发展机遇”


  “我对海南自贸港政策非常感兴趣,希望借此深化两国合作,促成更多科特迪瓦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在听讲解员介绍海南自贸港的特殊税收政策后,科特迪瓦驻华商务参赞高曼·库亚·贝尔丁捕捉到了中国开放的新机遇——科特迪瓦的腰果和可可原料进入海南可享受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
  4月下旬,来自15个国家的25名驻华大使、总领事和高级外交官赴海南参加“驻华使节地方行”活动。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进展和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力度令他们印象深刻。白俄罗斯驻广州总领事安德烈·波波夫说:“我看到自贸港建设带来的经济成效,更感受到中国向世界展现出真正的开放和团结精神。”
  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对于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法国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莱娅·贝西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将为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巨大机遇,对促进地区乃至全球发展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如今,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近五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
  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市场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形成良性竞争,产品和技术快速更新。“中国已成为最具创新力的前沿市场,西门子将以更快步伐拥抱中国市场的变化。”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高度评价中国近年来持续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由此吸引包括开泰银行在内的许多外资机构不断加大在华投入。“一个开放的中国市场不仅能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世界经济复苏也有重要意义。”
  通过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展会,中国为各国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四届消博会上,有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000个品牌参展,超过1000件国内外新产品首发首秀。
  “消博会为爱尔兰厂商提供了一个重要和直接的推广平台。”爱尔兰食品局驻华代表处主任苏礼文说,通过参展,发现中国消费者对中高端产品需求旺盛,对爱尔兰产品兴趣浓厚,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继续“引进来”,而且更加注重“走出去”,形成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中国高水平开放重大举措的鲜明例证。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圣彼得堡分校副教授斯韦特兰娜·克里沃希表示,中国通过加强互联互通,践行包容发展理念,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均衡地增长。在埃及中国问题专家、阿拉伯研究所学者哈迪尔·赛义德看来,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全球性倡议为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机会和公共产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的发展机遇”。
“创造多样化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


  仲夏时节的北京大学,湖光塔影,绿树荫浓。6月底,巴基斯坦博士生阿尔法·伊克巴尔与来自近20个国家的30多名毕业生一同参加了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毕业典礼。
  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让伊克巴尔深有感触:发展中国家正以更为自信的眼光看待自身发展潜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模式,“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合作。“这将是国际秩序重构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许多南方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理解被西方理论所禁锢。如今,将西方现代化模式视为唯一成功和正确发展道路的“西方中心论”,正受到越来越多质疑。
  阿根廷社会学家马塞洛·罗德里格斯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有别于西方,开辟了一条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寻求各国互利共赢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对其他探索现代化道路国家的重要鼓舞。”他表示,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推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新规划,“这将为我们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范例”。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也表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正激励着非洲各国在‘非洲复兴’的口号下独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正迎来新一轮觉醒,独立自主谋发展的意识空前强烈。与此同时,“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涌动,阵营对抗和单边主义沉渣泛起,贫富差距和南北鸿沟不断扩大。在国际上一些有识之士看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征程中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性实践对于探索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丰富人类文明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霍华德·弗伦奇近日在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发表文章,提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时感慨:“还有多少其他(历史)事件对如此广泛的人群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位曾长期在华工作生活的前《纽约时报》记者在文中引用一个观点作答: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经济腾飞“是对全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可以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是过去一千年中最具影响力的现象之一”。
  新加坡时政评论员翁德生认为,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全世界提供了一条有借鉴意义的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卢旺达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专家约瑟夫·穆塔博巴也表示,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别国提供了新的借鉴,丰富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有利于创造多样化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
  命运与共行大道,携手同行向未来。世界期待,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擘画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蓝图,谱写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并肩奋进的新篇章。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程进发。
 
北京加快迈向人工智能之城
北京加快迈向人工智能之城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郭宇靖 吉宁)“我们将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政务服务流程,试点智慧政务办公,贯通政策分析、部门协同、科学决策等流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磊介绍。
  今年6月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上线“亦智政务大模型服务平台”,支撑区内各部门应用大模型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全市首个政务领域的大模型服务平台,用技术支撑超大城市的“智”理体系。
  大模型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成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北京市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让政务、工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加速落地,有力支撑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迈向人工智能之城。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先导,2023年以来《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支持举措打出“组合拳”,瞄准前沿方向布局,培育创新沃土,一系列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6月底,大兴国际机场首次开放自动驾驶接驳商业化试点。在航站楼前,一辆“满配”无人化装备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缓缓驶来,刚下飞机的张先生拉开车门、系好安全带,点击“开始行程”……汽车自主启动,顺畅驶入机场高速。  
  自动驾驶迭代换新,是人工智能服务社会生活的缩影。今年以来,北京市陆续开放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南站等重点场站接驳测试和服务,160平方公里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连片运行。“我们正加快推进440平方公里扩区,推动机场、火车站等重点场景有序开放,为车路云一体化规模落地发展提供北京样本。”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说。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北京优化环境的新探索。在大兴区麋鹿苑里的鸟,正通过网络被AI鸟类识别系统实时监测,以识别出准确物种。这个系统是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团队合作建立,通过动态监测,能为提升地区生物多样性水平提供更多方案,让鸟儿常来、鱼儿常在。
  让居民生活更安全舒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还当起了公众“安全守卫者”。今年1月,北京批准上路测试无人巡逻车,目前数十台车正在多个园区、地铁站点、商业广场等人口密集和重点场所24小时不间断执勤,“走街串巷”式发布各类警示信息和温馨提示。
  从无人驾驶到到政务服务,从生态建设到安全“执勤”,众多人工智能应用深入千行百业的背后,是“即取即用”的算力接入。
  看算力,北京全面布局“新基建”,超前规划算力建设,部署的智能算力已经超过10000P,相当于500万台台式电脑。今年以来,先后在海淀区、经开区、门头沟区等地加快部署建设公共算力平台,新增算力大幅增长。看数据,北京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开放中文互联网语料库,打造大模型的“共建共享”模式,启动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结合制度创新优势、智算资源和产业生态,进一步落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在朝阳区的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一系列软硬件正加快安装。“这里集齐了AI联合实验室、模型社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孵化空间等产业配套,预计今年底投用后,可以实现2000P智能算力供给,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有力支撑。”负责建设运营的北电数智战略与市场负责人杨震说。
  政策全方位支持、应用多元化覆盖、基础资源大体量供给……多轮驱动下的北京,正向着人工智能之城加快迈进。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9%,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软件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汇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2200家,占全国近四成。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聚焦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落实优化投融资环境,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培育产业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的创新高地。
 
善于从焦点、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
善于从焦点、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迎着焦点上、盯着难点攻。
  焦点,往往是牵动社会的痛点。迎着焦点上,消除社会之痛,改革才会获得广泛支持。难点,大多是关涉深层矛盾的堵点。盯着难点攻,切实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改革取得的成果才能长久。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许多矛盾纷繁交织,改革必须“十个指头弹钢琴”,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
  矛盾有大小,事情分缓急,改革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要学会牵“牛鼻子”,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突出改革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行,先破除妨碍其推进的思想观念,再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善于从焦点、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激发最大的改革效能,必能干出一片新天地。  (记者刘怀丕 翟濯)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四川明令不得强制游客乘坐景区交通工具并收费
四川明令不得强制游客乘坐景区交通工具并收费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成都7月11日电(记者袁波)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景区内交通工具、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的交通工具,除因安全、环保等确有必要统一乘坐外,不得强制要求游客乘坐并收费。对偏离成本、价格过高、群众反映较大的景区交通工具票价要予以重新核定,降低价格,不得通过景区交通工具谋取过高利润。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门票价格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门票价格之外,一些景区大门越建越远,摆渡车的高价现象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增加了游客的经济负担。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通知是为了规范景区价格,维护旅游价格秩序,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知明确,景区价格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景区门票及景区内交通运输服务价格依照景区属性、服务特征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非利用公共资源、由商业性投资兴建的人造景区(点)门票及景区内交通运输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通知提出,督促景区在显著位置标识停车场到景区大门、景区内游览场所之间的距离以及步行游览预计需要的时间,便于游客合理选择游览方式。按照补偿合理成本不计利润的原则,从严核定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交通服务价格,有效遏制景区不合理外移游客接待中心、配套停车场,增加游客配套交通费用负担等行为。
 
李强同所罗门群岛总理马内莱会谈
李强同所罗门群岛总理马内莱会谈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所罗门群岛总理马内莱举行会谈。
  李强表示,中所建交5年来,两国关系保持强劲发展,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成为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典范。习近平主席将同总理先生举行会晤,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中方愿同所方一道努力,进一步充实中所新时代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持续增进两国人民福祉。
  李强指出,中方支持所人民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愿同所方继续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中方愿同所方更多分享发展经验,加强基础设施、农村发展、信息通信、低碳转型等领域合作,帮助所方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中方愿意进口所方更多优质农食产品,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赴所投资兴业。双方要加强教育、卫生、文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夯实两国合作的民意基础。
  李强强调,中方将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同所罗门群岛等太平洋岛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向前发展,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
  马内莱表示,建交5年来所中合作成果丰硕,中国大力支持所经济社会发展,所方对此深表感谢。所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共建“一带一路”和三大全球倡议,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度赞赏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所方愿同中方深化经贸、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人文、脱贫等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所中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向前发展。
  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教育、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检验检疫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会谈前,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马内莱举行欢迎仪式。
  吴政隆参加上述活动。
  当日下午,马内莱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
 
陈文清在山西调研时强调
维护安全稳定 促进公平正义
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陈文清在山西调研时强调
 
维护安全稳定 促进公平正义
 
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太原7月1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8日至10日在山西调研时强调,政法机关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锻造政法铁军、维护安全稳定、加强法治建设和党委政法委自身建设上忠诚履职、担当作为,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陈文清先后来到运城、临汾、太原等地调研,了解政法机关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等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善始善终抓好党纪学习教育,教育干警严格遵守党的“六项纪律”,着力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做到绝对忠诚、清正廉洁、担当作为。
  在山西省公安厅、运城市盐湖区东城司法所、太原市明德学校,陈文清了解相关群体教育管理服务、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等情况。他强调,要坚持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抓紧抓实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助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等工作。要坚持严格执法,有效防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在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运城市人民检察院调研时,陈文清指出,要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法院执行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要完善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监督依法行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在山西省委政法委,陈文清了解职能履行和制度建设情况。他强调,要加强党委政法委自身建设,落实党委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职能部门的职责,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做到依照“三定”履职、依照法制办事、依照岗位责任落实。在侯马市综治中心,陈文清要求,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县级综治中心建设,一体化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
  陈文清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政法机关要推动全面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和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促进“幼有善育” 我国大力推进托育服务多元发展
促进“幼有善育” 我国大力推进托育服务多元发展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田晓航 李恒)“幼有善育”关乎万家幸福,更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11日举行的2024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从政策层面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庭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代际之间照料能力减弱,越来越多家庭需要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
  实施重大专项支持一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公办托育机构和普惠托位建设;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并提高扣除标准;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系列政策,努力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同时,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初步形成社区办托、单位办托、幼儿园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元供给模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社区托育服务点,独立实体、社区嵌入、委托管理等五类托育模式并行发展,全市每千人口托位数已达4.6个。
  如今,“送托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个,托位约480万个。
  托得起,还要托得好。
  针对“放心托育,方便可及”的群众诉求,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社区和用人单位建设托育服务设施,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身边的托育”。
  上海在街镇开设社区“宝宝屋”,提供临时托、计时托等托育服务;山东济南创立托育城市品牌“泉心托”,探索“小区内、家门口”可见可及的家庭托育模式……多地在社区托育、家庭托育点上下功夫,推动形成5分钟、10分钟托育服务圈。
  城市家庭规模缩小,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大;全托费用偏高,临时性托育需求日益增加……面对育儿痛点,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依托基层社区的“向日葵亲子小屋”服务阵地,充分发挥亲子服务辅导员力量,普及家庭互助照护模式。
  其中,广东探索出“共享家长 邻里互助”的临时托模式,受到年轻父母欢迎。针对临时托需求大但供给不足的实际,当地计生协通过线上平台让富有余力、感情相熟的家长接单互助,并提供积分兑换鼓励;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托管情况,送托家长也感到安心。
  下半年,中国计生协将依托全国近4000个“向日葵亲子小屋”,推广“共享家长 邻里互助”临时托服务模式,还将部署新建80个“向日葵亲子小屋”、13个优生优育指导中心、20个家庭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引领带动各地建设亲子活动服务阵地,普及科学育儿理念,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增加托位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托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外交部:坚决反对美方持续散布所谓中国支持俄国防工业的虚假信息
外交部:坚决反对美方持续散布所谓中国支持俄国防工业的虚假信息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冯歆然 温馨)针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北约峰会公共论坛上的有关言论,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1日说,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持续散布所谓中国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的虚假信息。
  “中方就此已多次阐明严正立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我们对美方有关错误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林剑说,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初,美方就造谣中国向俄提供军事支持,但迄今未给出任何实质性证据,连美军负责人也坦承中国并未在冲突中向俄提供军事援助。事实上,有数据显示,俄罗斯进口武器零部件和两用物项超过60%来自美西方,被乌克兰摧毁的俄方装备95%的关键零部件也来自西方,俄制武器72%的西方零部件来自美国公司。不知美方对此作何解释?我们也看到,美国及其盟友至今没有中断对俄贸易,去年对俄贸易额高达1300多亿美元,占到俄外贸18%。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没有参与对俄制裁或中断对俄贸易。美方的锅甩不到中国头上。
  林剑说,美国一边出台大规模援乌法案,一边无端指责中俄正常经贸往来,这是赤裸裸的虚伪双标。美国惯于把自己伪装成所谓“正义使者”“人权卫士”“世界警察”,干的却都是拱火浇油、挑乱生战、对立对抗的事。谁是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谁是地区陷入冲突战乱的幕后推手?谁是让危机延宕不绝的罪魁祸首?谁是全球和平稳定的最大乱源?国际社会看得清清楚楚。
  “我愿重申,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更不是当事方,但我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我们从不拱火浇油、借机渔利,更不会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这一立场一贯明确。同时,中国企业按照世贸规则和市场原则同包括俄乌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的经贸合作合情合理,轮不到个别国家指手画脚。”林剑说。
  林剑说,美国与其在冲突中拉偏架,不如好好反思一下危机根源,为真正实现和平做点实事。美国不要妄想让中国为其错误行径埋单,中国也绝不接受美国的甩锅推责和霸凌胁迫。“中方将继续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利。”
 
中国警方向美国遣返1名美籍红通逃犯
中国警方向美国遣返1名美籍红通逃犯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熊丰)记者11日从公安部获悉,应美国执法部门请求,中国警方7月10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将在美涉嫌性侵儿童犯罪的美籍红通逃犯斯科特移交美方,由美国国务院外交安全局押解回国。这是继今年6月美国向中国遣返2名涉嫌严重刑事犯罪的逃犯后,中美两国执法部门又一合作成果。
  2014年5月,该逃犯因涉嫌性侵儿童犯罪被美国执法部门通缉。2018年10月,国际刑警组织对其发布红色通报。应美方请求,中国公安机关对该逃犯开展缜密侦查,最终锁定其下落并依法予以羁押。经调查,排除该逃犯在中国境内有涉嫌性侵儿童的犯罪行为。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双方执法部门近期在禁毒、非法移民遣返、追逃、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开展了系列务实合作。
 
外交部回应北约《华盛顿峰会宣言》
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外交部回应北约《华盛顿峰会宣言》

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冯歆然)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1日表示,北约《华盛顿峰会宣言》渲染亚太地区紧张局势,充斥冷战思维和好战言论,涉华内容充满偏见、抹黑、挑衅,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北约方面提出严正交涉。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据报道,北约10日发布《华盛顿峰会宣言》,指责中国持续挑战北约利益、安全、价值观,已成为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的决定性支持者,加剧俄对邻国和欧洲-大西洋安全的威胁。北约正增强集体意识和准备状态,防范中方分化北约的胁迫策略与行动。北约秘书长称,为应对中国构成的严峻安全挑战,北约须加大同印太国家接触,计划本周同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共同启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虚假信息和威慑中国相关项目,支持盟国同亚太伙伴举行更多海上演习。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林剑表示,本次峰会有一个背景,就是北约成立75年。为了彰显存续的必要,美国和北约在会前大秀北约的“光荣”“团结”,将其粉饰成“维护和平的组织”,但始终掩盖不了其作为冷战遗存、阵营对抗和集团政治产物的事实。
  林剑说,北约军队打着“避免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却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轰炸。阿富汗、利比亚的悲惨遭遇也无不说明,北约的黑手伸向哪里,动荡和混乱就出现在哪里。北约所谓的安全以牺牲别国安全为代价,北约贩卖的“安全焦虑”很多是自己一手制造。北约吹嘘的所谓“成功”和“强大”,对世界而言意味着极大的危险。以树立“假想敌”维系存在、越界扩权是北约的惯用手法,其固守对华“系统性挑战”的错误定位、抹黑中国内外政策正是如此。
  “在乌克兰问题上,北约鼓吹‘中国责任’毫无道理,用心险恶。”林剑说,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客观公正立场和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北约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持续散布美国捏造的虚假信息,公然抹黑中方,挑拨中欧关系,破坏中欧合作。乌克兰危机延宕至今,谁在拱火浇油,谁在推波助澜,国际社会有目共睹。奉劝北约反思危机根源和自身行径,认真倾听国际社会的正义声音,以实际行动推动局势缓和,而不是甩锅推责、嫁祸于人。
  林剑表示,北约将手伸向亚太,与中国周边国家和美国盟友强化军事安全联系,配合美国实施“印太战略”,所作所为损害中国利益,破坏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已经引起地区国家的质疑和反对。
  “中方敦促北约摒弃冷战思维、阵营对抗、零和博弈的过时理念,纠正错误的对华认知,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抹黑中国形象、干扰中欧关系,不要在搞乱欧洲之后,又来搞乱亚太。”林剑说,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真正理解非洲国家的需要”
“中国真正理解非洲国家的需要”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比绍7月11日电(记者王子正 吕诚成 周楚昀)清晨,在几内亚比绍首都比绍的海岸边,一艘艘渔船满载渔获驶回板丁渔业码头。人们面带喜色,忙着从船上卸下鱼虾等海产品。附近的海鲜市场里,熙熙攘攘。一名渔民告诉记者:“有了这座中国援建的码头,我们出海作业更方便,收入比以前好很多。”
  近年来,中国和几内亚比绍携手推进务实合作,发展蓝色经济就是一个缩影。从持续派遣医疗队、农技组、经合组,到两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各领域合作正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7月10日,中国和几内亚比绍关系迎来新起点。习近平主席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几内亚比绍总统恩巴洛举行会谈,一致同意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是非洲国家的好伙伴”


  几内亚比绍地处非洲西海岸,西濒大西洋,渔业资源丰富。2023年5月,中国援建的板丁渔业码头项目移交。记者近日在码头采访时,时常遇到当地人友好地挥手致意。
  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处就设在板丁渔业码头附近。在当地员工伊苏迈拉·贾洛看来,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渔业是几内亚比绍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的支持使我们国家的渔业资源真正惠及民众”。
  贾洛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向当地渔民传授现代化捕捞技术,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几内亚比绍不少水产品都销往中国市场,让中国民众尝到了大西洋的味道,“这是双赢”。
  “中方欢迎几内亚比绍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鼓励中国企业赴几内亚比绍投资合作,帮助几内亚比绍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发展动能”,“中方将继续提供政府奖学金和培训名额,帮助几内亚比绍培养更多国家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10日在同恩巴洛总统的会谈中,习近平主席为两国交流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
  “中国给非洲国家带来的是学校、医院、公路等造福非洲人民的合作项目。”恩巴洛总统在会谈中说。
  “中国真正理解非洲国家的需要,是非洲国家的好伙伴。”几内亚比绍卢索福纳大学教授、社会学家迪亚曼蒂诺·洛佩斯对新华社记者说,正是跨越半个世纪的传统友谊为双方今天的互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方助力几内亚比绍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对国家发展尤为重要。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希望”


  7月,几内亚比绍巴法塔地区的水稻迎来丰收。旱季水稻已收割完毕,田里留下一簇簇稻桩。当地农民阿科斯多正忙着为下一季播种做准备。
  巴法塔位于几比中北部,蜿蜒的热巴河流经此地。水稻是该国重要的农业作物,但低产导致的粮食缺口长期困扰着这个西非“热带水乡”。阿科斯多家里世代务农,以前用传统方法种植水稻,一季收成每亩不足150公斤,粮食收入难以支撑一家六口人。
  如今,他家稻田亩产量达到550公斤。“中国专家给我们带来了种子、农药、肥料、机械和技术,手把手教我如何科学种植水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希望!”阿科斯多满怀感激,“我买了新摩托车,4个孩子也能穿着新衣服去学校了。”
  在10日的会谈中,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中方愿继续为几内亚比绍国内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继续派遣水稻技术专家和医疗队,助力几内亚比绍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自1998年起,中国援几比农业技术专家组扎根巴法塔地区,已派驻超过230名专家。他们在当地进行水稻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示范、组织水稻种植技术和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培训等,帮助当地民众提高水稻产量、充实“米袋子”。
  驻几比第11期农业专家组组长郑俊杰介绍,本期专家组累计在几比引进筛选水稻品种37个。在包括巴法塔在内的三个地区,水稻产量从每公顷1.4吨提高到4.9吨,示范区内产量平均达每公顷8.5吨、最高产量每公顷达10吨,带动几比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从6万公顷增加到10万公顷。
  几内亚比绍水稻协会主席安东尼奥·塔瓦雷斯曾在中国留学9年,获得农学硕士学位。塔瓦雷斯告诉记者,两国农业合作为当地引进了先进技术、优良水稻品种,改善了广大稻农的生活水平。
  回忆起在中国学习的时光,塔瓦雷斯最难忘的是在湖南长沙杂交水稻中心见到袁隆平,“他是那么和蔼可亲,还亲自下田,为我们示范水稻种植技术”。
  10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到,双方同意加快推进腰果等几内亚比绍优质农产品输华,同时探讨本地加工。
  “我们对这个好消息期待已久,”几内亚比绍进出口协会主席马马杜·贾曼卡说,当地腰果质量好,是农民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外销渠道单一,常常面临价格低、滞销等难题。在中国进博会上,几比的腰果产品赢得广泛好评。
  “我们对庞大的中国市场非常憧憬,也期待着同中国企业的合作助力当地提高产品附加值,惠及更多当地百姓。”贾曼卡说。
“我们同中国的友谊深入人心”


  在位于比绍的中几比友谊医院里,中国和几比两国国旗在医院大楼前迎风飘扬。2023年5月,恩巴洛总统向中国第19批援几比医疗队集体授予“合作与发展国家荣誉勋章”。这枚勋章是对中国医疗援外60年工作的表彰,也是中几比深厚友谊的见证。
  “这里的病人们都非常喜爱和信任中国医生。”当地医生比奥苏姆说。他常看到病人们竖起大拇指,向中国医生们表达感谢。
  29岁的农民席尔瓦长期受腰疼折磨,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效果不理想。在中几比友谊医院,席尔瓦通过几次针灸治疗缓解了症状。治疗结束后,他激动地握住医生的手说:“感谢您,中国医生。”
  中几比友谊医院院长拉马略·昆达说,中国医生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实践经验,还积极帮助当地医疗人员提升技能。“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感谢中国,感谢两国友谊!”
  今年5月,第20批中国援几比医疗队17名队员抵达当地。队长庞勇告诉记者,医疗队以传授技术和知识为使命,致力于改善当地医疗现状,救治当地病患,守护几比人民的健康。
  在比绍,还有一座以友谊命名的学校。比绍中几比友谊学校校长布巴卡尔·达博激动地说,落成十余年来,学校常常收到中国使馆和中企捐赠的书包、文具和课桌椅等教学设施。“在我们全国范围内都很难找到一所这样的学校。学校不仅是两国教育合作的平台,更是拉近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我们同中国的友谊深入人心——中国是我们的好兄弟、好伙伴。”几内亚比绍农业部政策专家泰特·桑布说。桑布多次赴华参加农业培训、为双方农业合作项目牵线搭桥,是两国友好合作的见证者,他期待两国青年一代继续传承友谊、开拓合作。
 
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述评之五
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述评之五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线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仲夏的雄安,骄阳似火,多个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总书记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
  一个多月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正式宣布。
  七年来,雄安——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地标,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为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作出生动注脚。
  这是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的伟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约两万字的文件,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铺展开来,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改革进程由此开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190项改革举措,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158项改革举措,直探“深水区最深处”、直面“最难啃硬骨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方案,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拉开帷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13个方面制度体系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
  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富有前瞻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顶层设计。
  这是蕴含思想伟力的伟大变革——
  2021年12月,浙江安吉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成立,标志着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正式落地。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安吉坚持“生态立县”、深化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安吉之变,折射改革之效,体现思想之力。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国有企业改革要做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个“一以贯之”,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深邃的改革思想、有力的改革部署,推动各领域改革翻过一山又一山、一浪更比一浪高。
  这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伟大变革——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经济体制改革牢牢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社会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绿色发展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明底色;
  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日益健全,党的执政根基不断巩固;
  ……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2023年4月21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这样总结。
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2023年5月18日上午,随着红绸落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揭牌。
  就在两个多月前,《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又一次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的改革魄力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要动奶酪的、是要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是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的。”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这是闯关夺隘的勇气——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
  同年12月31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在后续中央督察组向河北省反馈的情况通报中,约60%篇幅在谈问题,一针见血、直指病灶。
  “这项工作要抓下去”,习近平总书记予以充分肯定。
  以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为突破口,实施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一系列改革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哪里有瓶颈制约,哪里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始终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项改革。
  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遇到的问题,一体推进党的纪检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中,向“和平积弊”开刀;教育改革剑指应试教育弊端,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根基……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这是驾驭全局的智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一重大论断,抓住了要害,引领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稳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改革任务纷繁复杂,牵住“牛鼻子”,就能以点带面、以重点带动全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
  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海自贸区立足实践探索、坚持制度创新,有力服务了全国改革开放大局。
  目前,全国范围内各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总结提炼形成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有效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这是人民至上的担当——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十多年来,2000多个改革方案,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户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铺就健康中国之路……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沉甸甸的成绩单,记录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步伐,生动诠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4年6月11日下午,北京中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等多份改革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像这样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2次。
  “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是新时代改革者的豪迈心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期,对新时代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4年5月23日,泉城济南,正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再起步之时,一场关于改革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在这里召开。
  “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新方位,深刻洞察发展规律,高屋建瓴谋划改革发展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阐明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继续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通过改革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时深刻指出:“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论断首次提出。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
  从提出“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重大理论,中国发展“怎么看”和“怎么办”的思路愈加清晰:
  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
  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将积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新质生产力”,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提出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从提出“新质生产力”,到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2024年初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行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有通过改革点燃创新引擎,才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源源动力。
  “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深化改革也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高擎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汇聚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创造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辉煌。  (记者赵晓辉 李延霞 吴雨)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6年6轮调整!700余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
6年6轮调整!700余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徐鹏航)6年6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共有700余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越来越多慢性病、罕见病等药品被纳入,更多患者在用得上药的同时用得起药。
  今年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已正式启动。国家医保局11日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累计有700余种救急救命的好药、创新药等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包括通过谈判新增的446个药品,其中大部分为近年来新上市、临床价值高的药品。目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加至3088种。
  新药好药不断纳入医保。
  2020年新增替雷利珠单抗、仑伐替尼等17种抗癌药;2021年新增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重要药品诺西那生钠注射液;2023年的目录调整覆盖了16个罕见病病种,填补了10个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戈谢病、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治疗用药被纳入目录……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药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新药进目录的速度不断加快。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药从获批上市到进入目录的时间,已从原来的5年多缩短到现在的1年多,80%的创新药能够在上市后两年内进入医保药品目录。
  目录内药品价格更趋合理。
  谈判竞价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关键一环。医保方和企业方围绕“价格”反复博弈。2023年,143个目录外药品参与谈判或竞价,其中121个药品谈判或竞价成功,平均降价61.7%。
  一些“高价救命药”在经过“灵魂砍价”后被纳入医保,为许多家庭带来希望。在2021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谈判后,从每针70万元降至3万余元,被纳入医保。
  肿瘤治疗药物持续更新。2020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对2018年抗癌药专项准入谈判中的14种独家药品,按规则进行了续约或再次谈判,平均降幅为14.95%,其中个别一线抗癌药降幅超过60%。到2023年,目录中肿瘤靶向药的数量已达74个。
  患者看病负担减轻实实在在。
  2022年,147个目录外药品参与谈判和竞价(含原目录内药品续约谈判),总体成功率达82.3%。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协议期内275种谈判药报销1.8亿人次。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年内累计为患者减负2100余亿元。
  6轮调整,药品“有进有出”。经过多次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已累计调出395个疗效不确切、易滥用、临床被淘汰或者即将退市的药品。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调整将更加关注药品供应保障情况的监测与管理,提升医保药品的可及性。在调出品种的范围方面,将近3年未向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供应的常规目录药品,以及未按协议约定保障市场供应的谈判药品列为重点考虑的情形,强化供应保障管理。
  今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将于11月完成谈判并公布结果。期待更多好药进入医保,切实缓解百姓看病后顾之忧。
 
北大清华暑期开放校园参观
北大清华暑期开放校园参观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魏梦佳)暑期来临,为满足更多公众的参观需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前宣布开放暑期校园参观。
  根据清华大学10日发布的通告,清华校园部分区域将于7月13日至8月11日对外开放参观,其中,教学核心区和学生宿舍区为非开放区域,不对参观者开放。每周一为校园休整日,也不对外开放。
  北京大学已从8日起开放暑期校园参观。该校表示,在保障校园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分时、有序开放校园参观,教学、科研、办公、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为非开放区域。
  两校的校园参观均需提前预约。清华大学表示,个人参观可以通过清华大学公众号进行实名预约,再凭身份证入校;团队参观面向中小学生群体,预约主体为中小学或教育主管部门,需通过清华大学官网进行预约。
  北京大学的校园参观可提前7日在“参观北大”小程序实名预约,并在预约时间段凭身份证经参观专用通道入校。不满8周岁的儿童由成功预约的监护人陪同方可入校,无身份证儿童需携带户口本等有效证件。个人预约实行限额管理。
  北京大学还推出游客导览服务。通过小程序里的语音讲解,游客可了解校园内的人文景观及其历史。根据参观者的不同需求,小程序还推出了参观时长在1至3小时不等的3条推荐路线。
  两校表示,如遇校内重要活动或极端天气等情况,将暂停校园参观。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未经学校批准,不得在校园内从事与参观校园相关的任何经营性活动,谢绝商业机构组织人员到校内开展“一日游”等活动。
 
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启动
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启动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姜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1日发布消息,宣布启动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从即日起至12月,对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集中提供政策落实、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不断线就业服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人社部门要为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提供求职指引和便利,集中发布致高校毕业生一封信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清单、就业创业服务清单、就业创业政策清单。推广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开放线上线下求助渠道,对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落实实名就业服务,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行动要求各地实施困难帮扶专项行动,将脱贫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和求职补贴发放对象纳入帮扶台账,推进分层分类就业帮扶,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推荐就业岗位,优先开展培训见习。
  按照行动部署,各地将推进“职引未来”系列招聘,广泛收集有利于毕业生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开展专业化、行业性、分区域的招聘活动。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城市和用工密集的地区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招聘活动。
  据介绍,行动期间,各地还将强化就业权益保障,整治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发布求职陷阱提示,加大防电信诈骗宣传力度,提升毕业生防范就业风险意识。
 
国新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国新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白皮书指出,中国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行动者,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多年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白皮书介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适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白皮书说,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切实履行国际公约责任义务,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
  白皮书指出,新征程上,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中国坚守胸怀天下、合作共赢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同筑海洋生态文明之基,同走海洋绿色发展之路,让海洋永远成为人类可以栖息、赖以发展的美好家园,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球文明倡议的尼山回响
全球文明倡议的尼山回响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全球文明倡议应该得到全世界的赞颂,它为各国和平共处提供了现实道路,我们应该尊重各国之间差异,承认安全、可持续性、和平、发展等共同理想目标……”7月10日,塞舌尔前副总统、塞舌尔中国友好协会主席文森特·梅里顿在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的一番发言引发共鸣。
  当天,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开幕,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议题,旨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于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着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塞舌尔是西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居住着约10万人,来自不同的族群,在肤色、文化习俗、饮食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多样性。
  “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平和繁荣的世界,那就必须摒弃那些无知和傲慢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某些文明或者文化比其他文明或者文化更有优越感。我们必须接受、尊重、包容和赞美多样性的全球价值观。”梅里顿说。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会外国嘉宾呼吁,以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世界和平的纽带,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我们处于‘后霸权世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认为孔子给了我们正确的理念,那就是‘和而不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说。
  萨克斯非常赞同全球文明倡议。他认为,全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共享世界的气候、海洋、空气、生物多样性、粮食供应。“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真正的全球伦理,不是单一国家的伦理,而是汲取‘和而不同’理念的伦理。”
  与会嘉宾认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寄托着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平自古以来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文化和文明在本质上是多样化的,所以需要在价值观方面互相理解。”日本前首相、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福田康夫提到,历经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仍然在邻国日本有着重要意义,这一事实证明了儒家思想是超越时空的重要理念。
  东帝汶总统若泽·拉莫斯·奥尔塔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在如今充满分裂和冲突的世界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继续致力于跨越文化障碍的对话,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加强文化间合作,从而为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公正和包容的世界作出贡献。
  自2010年创办至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走过10届历程,“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尼山声音越来越响亮。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民族、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记者陈国峰 邵琨 袁敏)
    新华社济南7月11日电
 
兽骨中藏着“文化密码”
研究认为头蹄葬为民族融合提供有力实证
兽骨中藏着“文化密码”

研究认为头蹄葬为民族融合提供有力实证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据新华社武汉电(记者梁建强 田中全)牛的头骨、羊的头骨、马的头骨、食草动物的蹄骨……可别小看这些,当它们在两三千年前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出现,可能传递着独特的“文化密码”。
  近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指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云梦县博物馆承办的头蹄葬动物考古专题研讨会,在湖北省云梦县举办。多位考古专家在会上指出,作为一种跨区域、跨文化的葬俗,头蹄葬已成为民族融合的有力实证。
  头蹄葬,是指以牛、马、羊等家畜的头骨和蹄骨随葬于墓葬中的一种葬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说,考古发现,距今4000年至3000年,头蹄葬已零星出现于新疆北部和甘肃、青海地区。随着周秦时期戎狄人群的迁徙,头蹄葬也逐渐出现在中原与江汉地区。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墓地与郑家湖墓地各有一批从战国晚期延续至西汉早期的墓葬。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相关墓葬中共有数十例殉牲,包括马和牛的头骨、四蹄,以及猪和狗的头骨,其中不少可归为头蹄葬。初步判断,墓主是公元前278年秦军占领云梦一带后的秦人家属及其后裔。”罗运兵认为,头蹄葬这种特殊葬俗的远距离南传,反映了西北地区畜牧人群的迁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文化融合的鲜明体现,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力实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陈相龙说,结合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以及墓主人骨锶、氧、碳、氮多种稳定同位素检测数据,可推测出云梦县这些出现头蹄葬的墓,多与西戎人群迁徙有关。“结合墓中出土的其他物品,可以看到郑家湖墓地既有秦文化又有楚文化的印记,这也是大一统进程中民族融合的体现。”他说。
  相关考古实证显示,内蒙古、河北、甘肃、北京、河南、湖北等地均发现了头蹄葬。
 
C-Drama让
C-Culture
站上“C位”
C-Drama让C-Culture站上“C位”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最近一段时间,“C-Drama”(Chinese Drama,中文电视剧)支棱起来了!由亦舒小说改编的《玫瑰的故事》登上韩国知名视频平台,引发追剧热潮;优酷出品的古装剧《墨雨云间》登顶泰国、韩国等地的视频排行榜。在海外社交平台上,“#cdrama”话题下有数百万个帖子。中国影视剧出海“圈粉”,既带去了好故事,也创造了新故事。
  近几年,国剧出海的步子正逐步加大,出口部数和时长显著增长。《2023中国剧集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国产剧全年出口总额为5683万美元;2022年,全年出口额增至8274万美元,同比增长45.6%。在国外一些视频平台,外国观众已能“零时差追剧”。
  江南水乡的碧波荡漾,秀美壮丽的阿勒泰风光,蕴含哲思的诗词曲赋,东方美学的传统服饰……沉淀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让中国影视剧在海外圈粉无数。比如,古装剧《与凤行》的取景地浙江缙云,就成了众多外国剧迷心向往之的“人间仙境”。
  从“City不City”(“洋气不洋气”)热梗爆红,到“China Travel”(“中国游”)成为海外博主的流量密码,无论是“零时差追剧”,还是“144小时一秒都不想浪费”,当外国友人开始拥抱真实可敬可爱的中国,赢得他们芳心的其实是逐渐站上“C位”的“C-Culture”(中国文化)。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有一些外国人对中国尚存误解,但大家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对“C-Culture”多了一些认同。这份认同超越了地域、民族、语言差异,让不同国籍的观众都能在开放包容的“C-Culture”中产生思想与情感的投射,找到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禀赋,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和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然,“C-Culture”若想在国际舞台中心稳站“C位”,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比如,如何将中文作品在海外市场更好“本地化”,与海外观众“适配”?又比如,除了内容“出海”,相关的人才、技术、发行如何配套到位?文化出海,不能只追求一时热度,而是要用“C-Culture”讲好世界故事,与全球用户同频共振,才能把热点变经典,留在世界各地受众的心中。
      (本报记者程思琪)
 
一位荷兰音乐人类学家的“花儿”情缘
一位荷兰音乐人类学家的“花儿”情缘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20世纪90年代,荷兰音乐人类学家高文厚和妻子施聂姐,从中国江南水乡到西北内陆,开启了一段寻找“活着的山歌”的旅程。
  在甘肃南部,他们被原生态“花儿”即兴演唱的天籁之音和“花儿会”的壮观场面深深吸引。从此,他们成为与“花儿”结下不解之缘的“花儿伉俪”。
  就在他们的“花儿”研究即将出成果时,施聂姐身患癌症于2012年逝世。熬过那段痛苦的时光后,高文厚背起行囊重返中国,继续完成他和妻子未竟的“花儿”事业。
“中国花儿之乡”迎来荷兰“花儿故人”


  夏日的微风,吹绿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森林草原,安顿好庄稼的村民纷纷涌向青山翠谷,参加一年一度的乡村草地音乐节——“花儿会”。
  今年,岷县“花儿会”迎来了一位“花儿故人”——68岁的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音乐人类学家高文厚。20多年前,他与妻子曾两次踏上这片土地,深入田野,探寻“花儿”的秘密。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原生态民歌,以其歌词中将女性比作“花儿”而得名。2009年,“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岷县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民歌考察采录基地”。
  在岷县“大沟寨花儿会”上,68岁的高文厚手持DV,专注地记录着“花儿”歌手对唱场面。这些歌手和观众都来自民间,他们在农闲时节选择到风景优美的地方相聚,以歌会友,酣畅淋漓地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当这位“洋面孔”出现在人群中,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众人问好时,乡民们热情地接纳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高文厚眼中,“花儿”不仅是一种“活着的艺术”,更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乡土文化梦想、激情和力量的表达。
  “我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已经30多年了,近20年我主要研究方向是甘肃南部‘花儿’。我非常喜欢‘花儿’,它由一群乡村歌手即兴创作,反映当地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花儿会’很热闹,歌手们可以连着唱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他们无拘无束地唱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吸引很多人来听。”两鬓斑白的高文厚说。
行走田野的“花儿伉俪”


  1985年,高文厚和施聂姐相识于荷兰莱顿大学,对音乐的共同爱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1986年至1987年,施聂姐在南京大学、上海音乐学院访学期间,对中国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文厚假期到中国看望施聂姐,他俩经常一起到江苏各地采集山歌。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施聂姐的博士论文,也加深了两人的情感纽带,1992年,他们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
  回到莱顿大学后,施聂姐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歌和民歌手——苏南山歌传统》在1997年顺利完成。她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在汉学界崭露头角。此后,他们几乎每年都会到中国江南一带采风,继续他们的音乐之旅。
  为了更好地向西方推介中国民间音乐,高文厚和施聂姐成立了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并创办学术刊物《磬》。他们通过每年举办国际会议和资助中国民族乐团的海外演出,搭建起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对中国民歌理解的不断加深,他们开始渴望寻找到更原生态的山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们听说在甘肃、青海地区,人们传唱着一种古老的山歌——“花儿”。这种山歌以其原生态的魅力和生命力,深深吸引了他们。
  1997年,他们终于在甘肃南部找到了古老而生动的“花儿”。高文厚回忆说,第一次见“花儿”演唱场景,他们就被这种原生态的山歌所震撼,惊呼这就是真正的“活着的山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花儿”在当地人生活中的地位,他和妻子经常与“花儿”歌手深入交流,体验当地生活。他们发现,这些歌手在舞台上的自由与生活中的拘谨形成鲜明对比。高文厚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能让人在压力中找到幸福和慰藉。
  从1997年至2009年,他们带着这份感动,走遍了甘肃境内所有著名的“花儿会”,那些起伏连绵的山丘、遮风避雨的神庙都曾留下这对“花儿伉俪”的足迹。
续写未竟的“花儿”篇章


  “‘花儿’与《诗经》一脉相承,被誉为‘活着的《诗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张润平说,“花儿”曲词优美、善用比兴抒情,不论遣词造句,还是格律形式,与《诗经·国风》中收录的各地民歌如出一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就在高文厚夫妇对于“花儿”的研究即将出成果之际,施聂姐却身患癌症离世,这给高文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论坛如期举行,但“花儿”成了他心中不敢触碰的伤痛。
  光阴飞逝,悲痛渐消。高文厚回忆起妻子生前的一次采访。记者问,“你们的田野工作是怎样的?”卧病在床的施聂姐微笑着说,“我们的田野工作就是我们的爱情生活”。这句话唤醒了高文厚,他意识到,继续他们的“花儿”事业,就是对妻子最好的纪念。
  2017年,高文厚带着对妻子的思念和对“花儿”的热爱,重返中国。在“花儿”中,他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和温暖,仿佛妻子从未离开。
  “当我重新踏上寻找‘花儿’之路,我能感觉到妻子和我同在。我们许多想法都能不谋而合,比如我们都想爬到最高的山顶,听最野的‘花儿’。”高文厚说。
  为了传承和推广中国民间音乐,高文厚向德国海德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捐赠了大量研究书籍和音乐资料,包括他们多年采集的山歌素材。他期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
  “未来,我计划写两本书,一本关于甘肃‘花儿’,一本关于我和妻子寻找‘花儿’的书。”高文厚说,明年草深花浓时,他还会出现在中国“花儿会”上,续写未竟的“花儿”篇章。
  (记者郎兵兵)新华社兰州7月11日电
 
展现香港美食文化魅力纪录片《香港之味》启播
展现香港美食文化魅力纪录片《香港之味》启播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香港7月11日电(记者郭辛)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及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紫荆绽放耀香江——‘我的中国心’视频展映活动启动暨《香港之味》启播”仪式11日下午在香港举行。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活动上致辞表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与香港电台多方合作支持特区,一系列合作不但进一步增强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推动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向国际社会推广中华文化。纪录片《香港之味》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香港电台首次联合制作的节目,向全世界呈现香港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家超说,当日启动的“我的中国心”香港青少年国情视频展映活动,鼓励香港青少年参加内地交流活动期间,用镜头展现国家最新发展面貌,促进香港年轻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在活动上致辞表示,纪录片《香港之味》发挥“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优势,全面呈现香港美食文化的璀璨多姿;“我的中国心”香港青少年国情视频展映活动,鼓励香港青少年以视频方式记录日新月异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两地青少年心灵相通搭建友谊桥梁,更好服务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特区政府广播处长张国财致辞说,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希望《香港之味》在内地播放能够吸引更多内地民众到香港作深度文化旅游,并领略香港的国际化和人情味。
  据介绍,纪录片《香港之味》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和香港电台联合制作,共10集,有普通话版、粤语版及英文版,从10个侧面浓缩香港美食的立体面貌,11日起首播,央视频、央视网和香港电台网站等平台将同步播出。
 
流光不掩刺桐韵
闽南文化保护传承的鲤城实践
流光不掩刺桐韵

闽南文化保护传承的鲤城实践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福州电(李昊)逛一逛红砖骑楼,听一曲袅袅南音,吃一只烧肉粽,看一出木偶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古城,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泉州市鲤城区坐拥泉州古城核心区,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近年来,鲤城区创新打造“鲤承文化”品牌,致力将闽南文化守护好、展示好、传播好。
  创新路径,守护闽南文化根脉


  “炰”表示炙烤,在古代汉语中与“炮”相通,即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勥”在泉州方言中由古义强悍引申为能干的意思……翻看“泉腔鲤音”微信小程序,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闽南语本字解读。
  闽南语历史悠久、对接古汉语变化小,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也是闽南及台湾民众、海外福建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记忆。但近年来伴随着代际更迭、人口流动加快,闽南方言面临着弱化和教育断层的挑战。“小学的孩子基本都不会讲,家里有老人同住的可以听懂一些,会说几句简单的生活用语。”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音乐教师林茵说。
  为保护传承闽南语,鲤城区构建起包括语音词典、校本教材、线上自学平台、线下方言角、培训班、闽南语研究会,以及各类宣传活动在内的“七个一”体系。其中,“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除了收录语音词典、网络课程外,还集纳了丰富的音视频资源。“我们设置了闽南语诵读侨批、古今诗词吟诵、童谣传唱、闽南语歌曲、口述历史等版块,让用户在学习闽南语的同时感受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保护闽南方言的使用和传承生态。”鲤城区社科联主席吴湘霖表示。
  青少年是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一环。鲤城区鼓励辖区学校将闽南民间技艺、闽南童谣、闽南戏曲等“带进校园”,同时以“世遗少年说”语言艺术展等主题活动为抓手,推动闽南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保护和传承。林茵介绍说,近几年,通政中心小学的非遗课程不断丰富,目前有南音、提线木偶、梨园、金苍绣、花灯、刻纸等多个社团。学校与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编排的提线木偶戏《闹春》还获得了“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小梅花集体节目奖。
搭建平台,展现闽南文化魅力


  在坐落于鲤城区通政巷4号的苏廷玉故居,夏天的雨水从独具闽南特色的“燕尾脊”上纷纷滑落,在屋檐处形成一幕珠帘。官厅内,硕大的圆月灯和房梁上悬挂的花灯相映生辉,墙壁上各类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金苍绣金光熠熠、分外吸睛。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清代总督府邸,活化利用后,成为闽南文化的展示传播场所。
  “前段时间还没放暑假,我们就已经接到不少电话,预订非遗研学体验活动。”空间经营者、福建省印记闽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官志鹏说,目前这里除了常设花灯和金苍绣工作室外,长期开展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拍胸舞、火鼎公婆、青狮等几十种闽南非遗项目展演和体验活动。
  近年来,鲤城以改造提升的历史文化建筑为载体,通过闲置盘活、低效利用、资源转化等方式,植入闽南文化内涵,将“古早味”和“新业态”有机融合。活化利用苏廷玉故居、庄正故居、后城140号、锡兰侨民旧居等历史文化建筑,打造展览展示空间;建设公益性艺术馆——刺桐艺术馆,不定时举办书画展览、非遗演出、文化座谈等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各类活动,让市民游客沉浸式参与‘看得见、听得着、可触摸、被感动、有记忆’的闽南文化之旅。”鲤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林金苗说。近两年,鲤城区先后策划举办了“花开刺桐城”闽南文化丝路行、闽台青狮文化展演、元宵节闽南文化主题花灯展等活动,对闽南文化进行全景式展示。
多元参与,提高闽南文化声量


  《海的女儿变形计——改革开放以来蟳埔女形象的“固化”与“演进”》《泉州谚语与海洋文化的关系初探》《神灵与人的“闽式”关系——以泉州为例》……这是第一届鲤城区社科人才培育班(闽南文化方向)学员的部分结课论文题目。
  “闽南文化是一座金矿,目前我们缺的是‘采矿人’。”吴湘霖说,为了进一步夯实鲤城区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土壤,今年4月,鲤城区开办了社科人才培育班(闽南文化方向),从公务员、教师、民间文化爱好者中录取了89名学员,希望他们成为闽南文化的本地“采矿人”和严谨传播者。
  为了发动多方力量传播闽南文化,鲤城区还启动了“鲤XIANG推介官”培训和“鲤XIANG助力官”计划。“鲤XIANG推介官”培训针对鲤城区干部,希望他们在深入了解鲤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立足本职岗位,当好古城文化的弘扬者和发声人。“鲤XIANG助力官”计划挖掘、聘请了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热爱闽南文化的自媒体人,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创作等方式,传播闽南文化故事。今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期间,鲤城区推出“泉州龙龙”古城龙年生肖艺术装置,联动“鲤XIANG助力官”及更多的本地自媒体,共同策划、推动,全网累计获得流量达4.5亿。
  “鲤城作为世遗泉州核心区,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在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方面深入思考、探索,不断深化‘鲤承文化’品牌建设,走出一条鲤城特色的闽南文化保护发展新路径。”鲤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志雄说。
 
无人机配送、“夜经济”焕新……
新场景新体验激发四川消费新动能
无人机配送、“夜经济”焕新……

新场景新体验激发四川消费新动能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成都7月11日电(记者陈健)夏日炎炎,露营火爆。在四川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麓客岛景区,搭载着方形盒子的无人机,缓缓降落在绿草坪中间的黑色“停机坪”上。景区工作人员打开方盒,取出里面的外卖,将其送到附近露营的游客手中。
  “以咖啡外卖为例,最近的咖啡店到这里直线距离1.5公里,无人机配送仅需3分钟左右,便捷高效,很受游客欢迎。”无人机运营方、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云霄说。
  记者了解到,四川持续深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发挥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产业优势,无人机配送等低空物流新模式不断涌现。
  无人机配送、“避暑游”火热、“夜经济”焕新、消费品更新……四川持续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出消费新体验,激发消费新动能。
  九寨沟县地处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较高的海拔,造就了这里凉爽的气候。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九寨沟推出百万元文旅消费券,向游客发出“避暑游”邀请。
  九寨沟景区数据显示,截至7月6日,2024年以来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总数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29.4%。
  “夜经济”消费场景焕新。在成都宽窄巷子,成都市青羊区“夜间文旅消费季”活动正在举办,游客可以体验夜娱、夜游、夜市、夜读等众多新场景。“夜娱”消费场景中,在天府广场旁边的四川大剧院,中外知名剧目轮番上演;想要“夜游”,可以到文殊坊,感受老字号新国潮带来的消费新体验……
  “在宽窄巷子,一边品尝川菜小吃,一边看川剧变脸,消费体验新鲜有趣。”来自湖南的游客杨帆说。
  绵阳方特是四川着力培育的“蜀里安逸”品牌之一。目前,一场暑期主题活动“国风泼水节”正在这里举办,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消暑。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新场景是构建“蜀里安逸”品牌体系的核心支撑,去年,四川已经评选出包括成都东郊记忆、绵阳方特在内的40个消费新场景;今年7月初,又公布40个消费新场景,包括“不夜天府”“潮品嗨购”等多个类别。
  消费品以旧换新,也为消费注入新动能。“四川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存量资产量大面广,消费品换新需求强烈。”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总规划师韩斌说,四川主要针对汽车、家电、家装3类耐用消费品实施以旧换新,以汽车为例,四川汽车保有量超1500万辆,通过以旧换新,特别是鼓励传统油车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促进汽车消费。
  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79亿元,同比增长5%。
 
1.5万个!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开工
1.5万个!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开工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陈炜伟)去年我国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记者11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截至目前,2023年增发国债1.5万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重大项目推进处处长岳修龙说,2023年11月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下达项目清单,将1万亿元增发国债资金安排到1.5万个项目,主要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海河和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等8个领域。
  岳修龙介绍,目前,一批学校、医院、道路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批江河堤防、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项目已经建成,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广西长塘水库、贵州花滩子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一批工程抢险、基层防灾等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有关行业和地方自然灾害应急保障能力。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实地督导检查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在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同时,着力督促有关方面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各项规定,严把工程质量关,严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将增发国债项目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杭州西湖区:科创“投融荟”助企发展显活力
杭州西湖区:科创“投融荟”助企发展显活力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在公司成立之初面对融资、场地等困难时,杭州市西湖区科创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不仅出资1000万元参与公司的天使轮融资,还协助公司申报人才补助,联系办公场地。”西湖心辰创始人蓝振忠说。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成长为现在的大型人工智能企业,西湖心辰的蜕变得益于西湖科创投给予的人才落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多方面扶持。2023年以来,杭州市西湖区持续深化科创金融领域“投融荟”特色品牌,以区属国企西湖科创投为载体,扩大投融资领域“朋友圈”,形成科技、产业与金融之间的良好互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投融荟’寓意荟聚、荟萃、荟集社会各界的力量,围绕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痛点、难点、堵点、卡点,为企服务、助企成长。”西湖科创投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一季度,西湖区联合央企、省市产业基金四级国企联动成功组建总规模达20亿元的南方工业智能装备基金,并以基金为纽带形成西湖区科创基金“1+N”母子基金体系,投资领域涵盖智能化无人装备、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军民融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截至目前,西湖科创投已通过联系各投资机构、科技支行等科创金融组织12家,创新推出涵盖研发、科创、人才等属性的股权投资、贷款产品28只,为52家英才企业撬动融资近30亿元,总估值近200亿元。已投企业中,有23家企业入选杭州市创业投资协会发布的《2024杭州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榜单》,占杭州西湖区总数的三分之一。
  最近,西湖科创投还与省市国企、知名创投、高校资本以及地方银行等6家单位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同步开启全面战略合作,让科创金融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黄筱)
 
交完房租,中介跑路 警惕房屋租赁骗局
交完房租,中介跑路 警惕房屋租赁骗局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郑州7月11日电(记者吴刚 高松龄)租客才住一周就遭驱赶,房东迟迟未收到租金,中介携款跑路……近期,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管城分局经侦大队侦破多起房屋租赁诈骗案,涉及700余名受害者,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警方已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11人,其中4人已被判刑,7人正在进一步走司法程序。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住房租赁诈骗案件频发,给租客和房东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值得警惕。
交了房租却遭驱赶


  “我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才住了一周就被赶了出来。”郑州的郑女士说,她通过河南宏某有限公司租了套房子,刚住下不久,房东突然上门让其搬走。
  “按照中介要求,我付了一年的租金21000元,合同上也清楚地写着已付全年租金,可房东却说没有收到租金。”遭到驱赶后,郑女士困惑不已,再联系中介时已不见其踪影。
  另一名受害人薛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在郑州打工的他,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准备在学校附近租套二居室。河南宏某有限公司给出的租金报价低于市场价格,他立即交了一年的租金18000元,外加押金2000元。可刚刚入住不到一个月,房东同样以未收到租金为由驱赶他。
  近段时间,郑州警方陆续接到群众关于房屋租赁诈骗的报警。受害者均表示,与中介公司签订租房合同,支付全额房租后不久就被房东驱赶,房东则称并未收到租金。当租客和房东再去找当初签订合同的中介公司时,发现公司早已人去楼空,关门跑路。
  “我们成立专案组,梳理案情,揭开了中介公司以‘高收低租、长收短付’模式的合同诈骗内幕。”郑州市公安局管城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陈守亮说。
  在对团伙人员、涉案手段综合分析后,多起合同诈骗脉络渐渐清晰,以王某杰为首的合同诈骗犯罪团伙随即落网。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认定,被告人河南宏某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王某杰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
“赔本”合同后隐藏猫腻


  “我们向房东高价收房,但只付给房东两个月左右的房租;再用低于收房的价格,将房子出租,从租客处收取一年或两年房租,把租客的钱先圈到手里。”犯罪嫌疑人王某杰供述。
  经查,涉案中介公司共有三家,该团伙自2023年2月至2023年11月间,共对700余名租客实施诈骗,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郑州市公安局管城分局在侦办案件过程中发现,房屋租赁中介合同诈骗团伙手段隐蔽,链条完整,大量租客和房东上当受骗。
  “他们在作案辖区内注册房屋租赁公司,招收大量业务员,以托管房屋的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收集房源;与房东签订合同时,承诺支付一个月押金并按月支付高价租金。通过‘高收、短付’的形式,他们在短时间内便可积累大量房源。”办案民警介绍。
  收集到房源后,房屋租赁中介公司再采用“低租、长收”的形式,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低价房源吸引租客。“我们向外出租时,月租金通常比托管价格低300元至800元。租户租期越长,租金就越低,目的就是为了骗租客签下长期合同,提高支付总费用。”犯罪嫌疑人王某杰供述。
  “支付房东的租金是按月支付,而收取租户的却是一次性半年或一年的房租,这样‘少出多进’的方式就能圈到更多钱。”王某杰供述,公司以“高收低租、长收短付”模式骗取租户房租后,就关掉公司,携款潜逃。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该模式还存在“传帮带”现象,以老带新传授技巧和方法,新公司复刻犯罪手段再次实施合同诈骗。
  “在办理河南宏某有限公司案件时,我们发现另外两家公司经理黄某、郭某都曾经在该公司工作。而后,两人分别成立房屋租赁公司,并以相同模式实施合同诈骗。”陈守亮介绍,经并案研判后,发现嫌疑人员互有交叉,形成“托管、出租、复制”为一体的新型房屋租赁中介合同诈骗模式。
警惕低价诱惑,谨防租赁骗局


  近年来,类似的租房骗局在全国多地陆续发生。今年5月,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在北京市昌平区某社区租房遭遇“陷阱”:租期未到,“二房东”携款失联,房东要求租客搬离。报警后,“二房东”张某被刑事拘留。
  2021年4月,公安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轻资产住房租赁企业监管的意见》,要求规范住房租赁经营行为。住房租赁企业单次收取租金的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除市场变动导致的正常经营行为外,支付房屋权利人的租金原则上不高于收取承租人的租金。住房租赁企业单次收取租金超过3个月的,或单次收取押金超过1个月的,应当将收取的租金、押金纳入监管账户。
  针对房屋租赁诈骗案件高发情形,警方特别提醒广大房东和租户在租赁房屋过程中提高警惕,避免陷入“高收低租、长收短付”骗局。
  办案民警指出,房东在选择房产中介公司时,切勿因贪图省事或追求高额收益而轻易将房屋授权托管给来路不明的中介公司。应现场查看其各类手续是否齐全,并重点关注中介公司的成立时间、经营规模等信息,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可靠性。
  对于租户而言,在支付租金时,不要因贪图便宜而选择租金明显偏低的中介公司;应了解并参考想要租住区域的平均租金,若租金价格异常低廉,可能存在风险。
  其次,租户在租房时,尽可能选择房东和租户直接租赁模式;若遇到“二房东”,务必核查房屋相关证件、授权委托手续等,确保租赁关系的真实性、合法性。租户应尽量避免一次性支付超过6个月的房租,以减少经济损失的风险。
  此外,公安机关呼吁广大市民,房屋租赁过程中如发现可疑情况或遭遇诈骗,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做这道必答题,什么才是中小企业最优解?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四)
做这道必答题,什么才是中小企业最优解?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四)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在这种形势下,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要想“活下去”进而“活得更好”,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
  但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挑战。
  想都是困难,做都是办法。
  记者在近期调研中发现,面对资金不足的窘境,一些中小企业探索“小步快走”,聚焦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勇于踏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并切实收获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红利。
  在重庆一家生产纺织设备专用器件的企业,记者感受到了中小企业务实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劲头。这家企业年营收不足1亿元,生产经营数字化程度较低,产品品类却达上千种,业务繁忙时很难快速、精准找到所需货品及原料,人员疲惫不堪,常常出错。
  面对困局,企业决心实施数字化转型。但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需投入数百万元,远超公司所能承受的资金限度。考量之下,这家公司舍弃大而全的转型思路,决定先着眼于仓储管理这一最大痛点发力,通过投入十几万元部署应用仓储管理信息化系统,彻底解决仓储管理难题。
  现在这家企业的仓储管理规范、便捷,效率大大提升、差错明显减少。从前靠笔记手抄,如今只需在电脑上点击一下就能调取数据,精准查找货品所处位置和信息。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还将在生产过程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逐一进行数字化升级。受制于资金因素,他们希望根据具体场景排序,由小到大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降本增效提质。
  应用侧“小步快走”,供给端同向发力。
  近年来,不少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推出轻量化、小型化的数字化产品,在精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痛点、难点的同时,有效减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压力。
  记者注意到,这些“小轻快准”的SaaS化软件产品,其云资源部署、产品运维及软件更新迭代等全部由服务商负责,中小企业付费开通即可使用,有些产品仅需花费几千元。浙江一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负责人表示,运用这些产品就像消费者在手机上开通视频会员一样,价格不高、使用方便。
  多地政府部门还加快推动“小步快走”与“小轻快准”有效对接,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
  以重庆渝北区为例,当地计划投入1100万元引入、培育逾30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打造至少30个“小轻快准”产品及解决方案。
  安徽省工信厅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推出一揽子“免申即享”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涵盖生产制造、设计研发、仓储物流、管理数字化等多种功能,满足企业对数字化服务兼具实操性与性价比的需求;对3万家中小企业每家免费发放1万元消费券,企业可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券并购买自己需要的数字化软件。2023年,安徽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3.46万个,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软件的采购成本和应用门槛。
  下一步,各地应加快培育一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推动中小企业低成本、快捷化部署数字化转型产品。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而言,仍需加紧推出物美价廉的“小轻快准”数字化转型产品及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用得起、有实效。
  对中小企业来说,需立足自身实际找准管理和技术上的需求点,仔细甄别市场产品,稳慎布局数字化转型项目。力求“把钱花在刀刃上”,是积极务实之举。
     (记者何宗渝 黄兴 马姝瑞)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我国渤海首口超深井获高产油气流
我国渤海首口超深井获高产油气流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天津7月11日电(记者戴小河 梁姊)中国海油11日发布消息,我国渤海首口超深井——渤中19-6凝析气田D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日产油当量超1000立方米。
  D1井位于我国东部第一个大型、整装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井深达6088米,是我国渤海首口超深井。该井地层温度超过180℃,井底压力最高56兆帕,日产油气当量约1044立方米,相当于海上常规油气高产井产量的10倍。
  据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开发地质资深工程师程奇介绍,D1井油藏具有“山下山、双层山”的地质特征,油气储存在只有0.01至0.1毫米宽的裂缝中,相比渤中19-6凝析气田之前的投产井,埋藏更深、储层厚度更薄、裂缝开度更小,裂缝预测及井位部署更难。
  面对钻采难题,油田人员提出“褶皱-断裂-充填”三控优势储层模式规律及预测方法,自主研制抗高温高润滑钻井液,成功破解了井下温度高、井内压力系统复杂、井下工具易失效等技术难题。
  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孙鹏霄表示,渤中19-6凝析气田D1井的产量突破,进一步证实了海上深层潜山油气资源的丰富潜力,对加快我国深层领域大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程、提升高质量绿色清洁能源保障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蔚蓝星球,因海而蓝。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泉。良好生态是海洋的“瑰宝”,唯有以生态优先的理念经略海洋,海洋福祉才能绵延不绝。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全面阐述中国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和中国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的积极姿态。
  中国高度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中,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系统治理,坚持科技引领、多元共治、全民参与、合作共赢,成就有目共睹。
  从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资源养护等国际规则制定,紧密对接联合国“海洋十年”等重大合作倡议,到广泛开展对外援助与培训,与多个国家联合开展海洋污染防治科学研究……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同世界一道共同维护海洋秩序、共同促进海洋和平、共同发展海洋经济。
  当前,全球海洋安全、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突出挑战,更加需要各国交流互鉴,务实合作,让蓝色星球永葆底色。
  要进一步夯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蓝色朋友圈;要推动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观测和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要实施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
  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没有止境,须在更多方面、更多领域探索、加力。只有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共同将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之网越织越密;只有创新科学方式方法,才能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只有进一步营造亲海、知海、爱海、护海的社会氛围,才能让保护海洋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期待各国携起手来,从有利于人类长远发展进步的角度出发,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共同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担当尽责,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记者郁琼源)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脱贫村发展文旅,也要精准发力   暑期旅游升温,一些曾被媒体广泛关注的脱贫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
  很多脱贫村地处高山深谷,有险绝奇峻的自然景观,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20余座,高差激流冲蚀地表,悬崖交错,千沟万壑。同时,凉山州2000多个村、88.1万人战胜贫困的故事,凝聚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兼具自然、历史、人文、思想多重禀赋,让昔日只能“靠天吃饭”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但记者调研发现,面对不断增长的文旅需求,一些脱贫村却倍感压力,发愁没有能力端好旅游的“碗”,担心砸了地方形象的“锅”。有脱贫村干部表示,村子名声在外,但苦于没有企业愿意投资,担心游客服务跟不上,害怕文旅热是昙花一现、后继乏力。
  脱贫村发展文旅的基础比较薄弱,有不少短板需要补齐。我国乡村旅游多为分散经营的“农家乐”模式,优点是经营方便灵活,缺点则是各自为战、同质化程度高、游客容易审美疲劳。有的村已整村搬迁,山上只有游客少有主人,缺乏经营主体。
  对脱贫村来说,比较务实的选择是因地制宜探索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对于一些热度较高、资源较好的脱贫村,可实施统一主体运营,构建投资联合体,鼓励当地村集体以资产、道路、景观等入股;对其他热度不高的脱贫村,可协同参股热点村项目,吸纳多村村民跨村就业,共享文旅发展红利。
  为提升旅游体验,脱贫村还要围绕游客所需提供服务。比如,建设旅游环线,实施合理导引分流;按需提供高水准组团导游服务,完善规范标准的实景解说;建成现代化住宿地,提升舒适度和便捷度;丰富特色文创产品,打造网红打卡点等。
  当前正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旅游等服务业被寄望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脱贫村探索发展文旅值得鼓励,但也要看到,成功的文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具备高度集中的专业运营和功能分工,地方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点运营好精品项目,待自我造血功能完备后再辐射周边、强强组网。同时,要避免脱贫村文旅同质化发展,不必村村上项目,可通过利益联结来归集资源,力戒“一哄而上”。     (本报评论员谢佼 尹恒)
景区摆渡车“宰客”现象该刹车了
景区摆渡车“宰客”现象该刹车了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
 
  日前,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偏离成本、价格过高、群众反映较大的景区交通工具票价予以重新核定,降低价格,不得通过景区交通工具谋取过高利润。
  游客苦“宰客”摆渡车久矣!正值暑期旅游高峰,四川的一纸通知直指当下众多景区借摆渡车“圈钱”的乱象,引发众多网友共鸣。
  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整顿和调控,一度过高的景区门票价格,如今多数已较为平稳。而且,不少景区为吸引游客还主动降低票价,甚至免门票的也越来越多。相应地,一些景区随意设置、变相强制、牟利目的明目张胆的摆渡车,成为影响旅游体验、游客哑巴吃黄连的一大痛点:有的景区强制游客捆绑购买门票和摆渡车车票;有的景区把大门越建越远,人为拉长景点与停车场的路程,变相制造需求,“带火”摆渡车生意。
  一位游客回忆今年初在四川青城山景区旅游时的经历说,景区快铁站到售票处约4公里的路程,摆渡车单程收费20元,往返收费35元,一车可供超20人乘坐且路况良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其中的暴利。记者曾采访过湖南一个近年火起来的村寨,本身面积不大,却把“村口”修得远远的,好给收费摆渡车制造“刚需”。
  毋庸置疑,一些景区为了交通秩序和环保,设置摆渡交通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这种摆渡服务理应包含在门票之中,类似一些大机场的免费摆渡服务。而现在多数景区的摆渡车,明显是以远高于成本的价格,变相强制游客购买来牟利,游客纷纷“吐苦水”。
  此次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回应游客诉求,明确要求“按照补偿合理成本不计利润的原则,从严核定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交通服务价格,有效遏制景区不合理外移游客接待中心、配套停车场,增加游客配套交通费用负担等行为”,直指要害,希望四川景区立即纠偏,也希望全国各地同步跟进。
  不过,这不是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第一次就景区交通服务定价问题发通知。早在2020年7月,该部门就发出《四川省景区交通运载服务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就交通运载服务定价成本监审的合法性、相关性、合理性作出明确要求,其中提到“计入定价成本的费用应当反映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并按照合理方法和合理价格核算”。如今当地再次强调景区交通工具的“公益性”,是不是四年前的监审办法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呢?
  这提醒我们,单凭一纸通知未必能让“宰客”摆渡车刹车。事实上,一些景区不约而同拿摆渡车“做文章”牟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景区经营创新能力不足,旅游消费模式单一的困境。对此,除了加强监督和约束,政令要“长牙”,景区自身也要转变思路,以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让游客心甘情愿掏钱,而不是靠摆渡“宰客”,让游客愤愤不平传“恶名”。
     (本报评论员张典标 刘加佳)
 
世上没有所谓的“正能量谣言”
世上没有所谓的“正能量谣言”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
 
  谣言是个坏东西,这是基本常识。但现在有一些人,在造谣或传谣被识破后,试图用“虽然事实不准确,但初衷是传递正能量”为自己开脱。按他们的诡辩逻辑,只要给谣言贴上“正能量”的标签,造谣传谣的危害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若要盘点近两年遭遇“正能量谣言”较多的人,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员韦东奕必定榜上有名。自2021年意外走红并被网民称为“韦神”至今,网上隔三岔五就会冒出一些谣言。比如,谣传韦东奕一晚上帮6个博士团队解决困扰4个月的难题;比如,谣传哈佛为了韦东奕不惜打破百年校规……
  最新一则谣言是,一些自媒体说韦东奕为洞庭湖水灾捐了1600万元。随着韦东奕的堂姐、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岳阳市红十字会和华容县慈善总会等相关各方先后辟谣,真相已然大白。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觉得这是“正能量谣言”。
  谣言就是谣言,何来“正能量”?编造子虚乌有的信息,试图将韦东奕包装成“北大扫地僧”,是所谓的“正能量”?借助全国关注的水灾炮制虚假文章,强行给韦东奕贴上“大义”的标签,是所谓的“正能量”?不排除有些网民是真心喜爱他、支持他,但这种“捧杀式造谣”只会给他添堵。
  有学者指出,信息传播的专业基石是“真”,价值基石是“善”,哪个都不能缺。需要警惕的则是“美”,因为在审美化的信息内容中,往往隐藏或掺杂着各种类型的东西。不难发现,在各种所谓“正能量谣言”中,都夹杂着一些美好的愿景,但是,即便愿景再美好,也无法改变它是谣言的本质。
  谣言没有“正能量”和“负能量”之分。任由谣言滋生、蔓延,对虚假信息污染不加限制,只会造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恶果。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论是非。只有建立在信息真实基础上的讨论才有价值,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动辄拿“抛开事实不谈”当前置条件,即使初衷再好也不值得鼓励。
  需要警惕的是,在一些所谓的“正能量谣言”背后,还有“造谣变现”的影子。有些博主拿热门人物、热门话题炮制谣言,并非为了宣扬“正能量”,说到底还是为了流量。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精进的当下,有的MCN一天能生成7000多条假新闻,并赚取上万元收益,造谣俨然成了一门生意。有鉴于此,大家更要识破所谓“正能量谣言”的“迷彩服”。
  刺破所谓“正能量谣言”的气泡,也需要平台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算法技术不断迭代的语境下,平台在信息选择与呈现方面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是,好技术要用对地方。如果平台总让一些所谓的“正能量谣言”登上热搜,甚至助力造谣者传谣者从中获利,平台的舆论生态就会乌烟瘴气。
  世上没有所谓的“正能量谣言”。旗帜鲜明地打击各类谣言,铲除造谣传谣的土壤,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本报评论员郑明鸿)
 
让民族团结谚语滋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刀不离鞘,侗不离汉”“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曾有不少谚语在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它们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鲜活素材。
  但记者近期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民族团结谚语正面临失传的风险。部分年轻人对那些经典的民族团结谚语知之不多,有的甚至全然不知。同时,一些网络恶搞段子、歪歌借助网络大肆传播,对民族团结主流价值观引导形成冲击。
  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流传的谚语各具特色、内涵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价值。比如,傣族群众说“箭装满袋大象踩不断,团结起来的力量胜过大象”;藏族群众说“鹿和黄羊、野牛各不同,在一起生活像亲兄弟一样,山里人、川里人父母各不同,在祖国大家庭像亲兄弟一样”;蒙古族群众说“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像日月”;侗族群众说“共住一条江,有事大家帮”……
  鲜活、生动的民族团结谚语,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各族群众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朴素情感,因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备受各族群众认可而代代流传。这些谚语内蕴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可为新时代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和各族群众自觉维护团结民族关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还有助于激发民族团结力量,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
  面对一些民族团结谚语传播力衰减的现象,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抢救性挖掘保护,让其背后的民族团结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得以流传发扬。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团结的历史记忆、价值引领、宣传教育、行为规范等功能,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广泛征集民间流传的民族团结谚语,对那些民族团结主题鲜明、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谚语进行整理规范后,将其汇编为通俗读物;此外,还可以建立民族团结谚语数字化档案库,系统深入研究和阐释民族团结谚语,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公益广告宣传等多种渠道和形式,让民族团结谚语深入人心。
  在征集民族团结谚语的同时,还应鼓励民间文化艺人、作家、诗人等,结合实际开展民族团结谚语、童谣、诗歌等方面的创作,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适当增加对民族团结谚语的扶持力度,激发更多新时代谚语涌现。同时,对于一些导向不正甚至可能有损民族团结的恶搞段子等,必须坚决清理。    (本报评论员字强)
监督拓新途 民主促民生
“后陈经验”的新时代浙江实践
监督拓新途 民主促民生

“后陈经验”的新时代浙江实践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村前湖青草枯枝清运,2080元;5号厂房装电动卷帘门,6208元;垃圾车补胎,8元……”听着报账声,村监会的胡欣伟、陈忠安拿着纸和笔,对着账单和发票等原始凭证仔细核对,并签名确认。
  这是今年5月,浙江金华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召开的村财务支出公开会议。自2004年成立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来,每月一次的村务、财务公开“唱账”会议延续至今。“唱账”时,所有村民都可以来旁听。
  20年来,以发源于武义的“后陈经验”为代表,浙江省各地纷纷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创新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实践形式,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一批“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实干、众人的事情众人督评”的基层生动实践。
从一村破题到全域实践,以民主促民生


  20世纪80年代,后陈村靠着养珍珠蚌,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然而,90年代后期,随着武义县工业化进程加快,地处城郊的后陈村大量土地被征用,村集体资产迅速扩增,同时增长的还有信访数量,成了典型的“问题村”。
  “村里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多少钱村民不知道,怎么用掉的也不知道。”后陈村村民徐岳祥回忆道。还有的村民说,那时候社会风气不好,明明是公务接待,村干部还把亲戚朋友带上,一吃就一大桌子,大家意见很大。
  为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干群信任危机等问题,2004年6月,后陈村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
  村监会成立后,村民反映最多的就是村集体资金、宅基地问题。时任后陈村村委会委员陈连桂说,“刚开始,群众对新事物是持观望态度的,是村监会成员的过硬表现,让大家重拾了信心。”
  在位于后陈村村委会三楼的展示厅内,最初的那张泛黄的“活页现金日记账”,记录了办公所需购买的灯泡、电线、电茶壶账目,乃至配钥匙、打字、复印费用,每一笔支出都有经手人和账单。
  “村监会建立后,有了制度推进监督,村务都公开了。”后陈村党支部副书记、村监会主任胡欣伟说,后陈村招待费从2003年10多万元下降到2004年的8000多元,信访量更是明显下降。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长过程,恰似破茧成蝶。
  位于浙西北的安吉县高禹村,十多年前由三个村合并组建。“那时候大家各怀心思,竟连村名都定不了。”2010年,时任村党委书记李更正带领村两委班子,坚决推行所有决策村民定、所有讨论可参与、所有决定都签字、所有干部不碰钱、所有财务都公开。
  “村务信息公开到每一个村民,公开到每一张发票,村两委班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激发了大家参与村庄治理和发展的热情。”高禹村党委书记柯红标说。
  以村务公开破题的“后陈经验”,不断与时俱进巩固拓展,不仅在浙江省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影响,还被写入了国家政策和法律。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在法律层面上升为顶层设计。
  从2013年开始,村务监督相关内容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陈经验”从“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提升“众心”满意度


  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记者驱车驶入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环形构筑物上“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醒目大字、池塘边的“樟树下议事”等标志一一映入眼帘,这些已成了村庄的精神标识。
  小古城村钱三组地理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民房错落有致,庭院精致别样。而此前,村民却将美丽的景象止步于高墙之内。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小古城村计划打开村民心墙、擦亮生态底色,重塑乡村韵味,将原先农户自建的围墙全部拆除,建设不高于1米的矮墙加绿篱。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由村干部牵头,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召开户主会议,协商讨论围墙拆除、改造事宜,“以前期协商决议形成的设计思路为主导线,入户走访,结合农户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达成共识,最大程度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
  2017年10月,“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如今,小古城村围绕“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实行“群众提—支部审—网格议—代表决—专人督—群众评”协商法,搭建百姓议事会、乡贤商事会、调解和事老、创业分享会、圆桌畅聊会等协商平台,群众“有渠道反映诉求、有平台协商问题、有主体解决困难”。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是“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要依靠人民。
  嘉兴桐乡高桥街道越丰村是“三治融合”发源地,2013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三治融合”经验做法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0年开始,土地大规模被征收,高铁站、工业园区等工程相继建设。”越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新惠说,土地征收带来的安置问题,成了矛盾的焦点。“倒逼”之下,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村党委创设“一约两会三团”(村规民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法律服务团、百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管理、村务监督,“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大家满意了,乡村风貌也焕然一新。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汪玮表示,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领域,基层协商必然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内容,“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探索凸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
  全过程互动焕发乘数效应,汇聚美好前景


  “在民主广场施工现场,我查看时发现,雕塑周围的台阶宽度只有20厘米,一只脚可能都放不下,这样的台阶上去下来肯定有危险。我拍了照片将情况反馈给村委,后来台阶宽度改为了35厘米。”后陈村群众监督员陈南祥说。
  如今的后陈村,大大小小的项目同时在建设。党支部书记陈军说,村监会只有三名成员,任务很繁重,“村里大小事,村民共监督,集思广益后,群众监督员应运而生。”
  武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邱昂认为,“后陈经验”开启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新探索,通过村监会这一平台,积极推进党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一体建设、相互融合,为农村基层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闭环链条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今年5月10日,《村务管理》系列国家标准新闻通气会暨现场交流会在宁波宁海县举行。这里,是“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制度”的全国首创地。小微权力“36条”,基本涵盖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行使村务权力的全部内容,比如遇到村级重大决策事项,规定必须进行“五议”:村党组织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实施结果接受群众评议。在这一过程中,村监会全程监督。
  2013年,下畈村成为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首批试点村。“村干部行使村级权力照章办事,村民全过程监督,村里先后高质量完成了环境整治提升村、美丽宜居示范村、艺术特色村创建等工程。”下畈村党支部书记周方权表示,去年以来,村里引进亲子乐园、农事体验等项目,部分群众提出疑问和质疑,村里专门组织参观考察类似项目,以实际行动打消疑虑换来支持,村里重大项目落地越来越顺畅。
  “群众作为基层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维护者,对于身边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得最准、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所所长钟其说,“后陈经验”“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小微权力清单”等民主实践,既畅通了表达民意的渠道,又搭建了广集民智的平台,用“民主的方法”找到了“民生的解法”,全过程互动焕发乘数效应,有助于加速实现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邬焕庆 岳德亮 李平)
 
会战团洲垸
会战团洲垸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11日,湖南省华容县团洲垸,已经合龙的洞庭湖大堤堵口正在加固。
  5日决口以来,这里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救援、堵口、抢险、排涝,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迅速汇聚。一幕幕场景,宛如一场大会战,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遭遇战:迎难而上 确保群众安全


  10米、50米、100米……洪水奔涌而入,决口不断扩大。
  5日15时41分,宁静的团洲垸,许多人还未意识到危险正悄悄逼近。
  “村村通”广播首先响了起来:“团北湖堤出险了!大家赶快往堤上转移!赶快转移!”
  警铃大作,华容县团胜村妇女主任毛丹一下子怔住了。从外地嫁来的她,打小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后,她强稳住心神,骑上电动摩托车,冲向最近的民居。
  逐家拍门,逐户示警,“快点快点!赶紧走!”
  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她大声呼喊,确保每个人都能听到。
  村民们或开车,或骑摩托,或徒步,拎着大包小包,陆续往高处的大堤上撤离。
  毛丹这才意识到自家公公还在家里,她马上掉头回家,带着老人转移,但已来不及转移财物,新购置的家具家电很快被泡在水里。
  洪水袭来,确保群众安全转移是最要紧的。
  团洲乡政府干部、团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包懿跟30多名同事紧急分配好任务,一头扎进村里。
  水越来越近,可83岁的周德臣躲在家里不愿走。细心的包懿看到房子里透出微微光亮,赶紧冲了进去,“周爹,我带你上大堤!”
  老人说,家里楼高,不必转移。包懿知道老人是放心不下家当,只能换个思路。“马上就要停电了,没有电没有水,你吃什么?到时儿子孙子还要从外地赶回来接你,多危险!”
  这时老人的孙子也打来电话,倔强的周爹终于起身出门。
  至事发当晚8点多,大部分群众已完成转移。但是,还有500多人没有确凿消息!
  华容县常务副县长潘典宏组织调度冲锋艇进村,指挥部命令:“拉网式排查!”
  蓝天救援队员、民兵、消防人员、武警官兵陆续驶入一片汪洋的团洲垸。
  水面有电线,水下有房屋,沉沉暗夜里,一不小心撞上,冲锋艇轻则损坏,重则翻船。
  500多人、100多人、34人、4人……需要转移的人越来越少,救援人员悬着的心慢慢放下。
  6日凌晨5点多,被淹区域共安全转移5445人。
  华容县职业中专、章华学校等四所学校腾出校舍,铺床、架锅、烧水、做饭……除了投亲靠友的村民,其余人陆续得到安置。
  “开始,我怕得流了眼泪,直到武警把我们转移到安置点,才放下心来。”68岁的团北村村民肖菊香说,她和老伴被安排住在县职业中专宿舍一楼,有空调和独立卫浴间,一群学生志愿者又送来盆、桶、洗发水等生活用品,“想得很周全。”
攻坚战:“抢”出来的堵口速度


  226米!这是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大堤被“撕”开的决口宽度。
  44个小时!这是抢险队员完成决口封堵所花费的时间。
  “堵口作业极具挑战。”中国安能集团总工程师张利荣说,三道难题摆在面前:决口宽、水位深、流速快,作业过程复杂;施工工程量大、作业面小,交通不畅;封堵用的块石等物料运距远,供应压力大。
  5000多名群众焦急等待重返家园,钱团间堤长时间被洪水浸泡,风险重重……决口封堵刻不容缓!
  5日20时许,国家防办赴湘工作组、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安能集团的专家连夜商讨,研究制定封堵方案。
  方案出炉同时,人员、装备、物料迅速调动。
  6日,中国安能集团、武警、消防等单位480余人抵达堵口一线,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装备从堤坝决口两岸推进,大型驳船在决口中心源源不断抛投石料,“人歇机不歇”。
  来自周边地区的块石、砂卵石等10余万方物料通过水陆两路紧急进发。堤上,满载石料的卡车排起长龙;水中,湖北等地的运石船破浪而来。
  34米、66米、145米……昼夜鏖战,双向进占,封堵长度不断延伸。
  一层一层石料往前叠,一寸一寸向前推。现场技术专家杨广西说:“进占的速度是‘抢出来’的。”
  来自中国安能集团长沙救援基地的“90后”工作人员曾光,在险情发生的当晚,就带领先遣队进入现场侦查险情,此后一直奔走在一线。“作为共产党员、专业人员,我们必须挺身而出,走在最前。”
  8日22时31分,团洲垸决口封堵作业现场,灯火通明。两台推土机双向铲进,最后一车石料被稳稳推入水中,大堤决口合龙。
  比预计时间提前13个小时!
  那一刻,决口右岸,中国安能集团武汉救援基地工作人员程广祥,经过当天连续14小时的突击作业,松下了最后那脚油门。“开推土机十几年,这是我最激动的时刻。”
  在华容县职业中专临时安置点,69岁的村民刘小荣观看决口合龙的电视直播后,流下了眼泪。“很感谢大家的支援,我特意让孩子写一篇作文,记下这段特别的日子。”
持久战:一分一秒都不能放松


  8日深夜,钱团间堤,夜如白昼,人头攒动。
  堵口成功的消息,让奋战在这里的抢险队员们激动不已,但短暂兴奋之后,他们又投入紧张的战斗中——连夜开挖导浸沟。
  钱团间堤是一条横亘在团洲垸与钱南垸之间、长约14.3公里的土堤,是守护邻近垸区十余万亩良田和数万名老百姓家园的“第二道防线”。
  在决口封堵前,钱团间堤先后发现并处置的散浸等大小险情有24处。湖南省水利厅厅长朱东铁介绍:“随着挡水时间延长,间堤形势依然严峻,防守压力较大。”
  岳阳市君山区良心堡镇黄泥港村堤段是重点防守区域。近400名部队官兵、武警、消防员、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在这里驻守。他们分工协作,有的开挖导浸沟、有的巡险查险、有的砍青除障。
  5人组成一排,每人拿一根探水杆,沿着堤脚拉网式巡查……这样的巡查每个小时要进行一次。
  约2200米长的责任堤段,黄泥港村党总支书记杨文彬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日头毒辣,杨文彬黑色T恤上,层层叠叠的满是白色汗渍和黄色土灰。
  间堤泡水的时间越来越长,多个堤段不时发出警报,巡查一刻也不能松懈。
  10日上午,离黄泥港村不远的值守点,堤脚的一处水面异常上升。值守民兵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告。
  收到消息,良心堡镇党委书记余大勇骑上摩托车,迅速赶到事发堤段,与村干部、技术专家们商量处置方案后,又马不停蹄赶赴下一个隐患点。
  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嗓子早已沙哑,虽然任务艰巨繁重,但让余大勇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多方抢险救援力量的加入,大家守好“第二道防线”的信心更足了。
  尽管抢险队员们日以继夜地奋战在一线,但要从根本上减轻“第二道防线”的压力,必须尽快排出团洲垸内超过2亿立方米的积水。
  来自全国各地的排涝队伍迅速向团洲垸集结,目前已安装各类排涝设备300余台。结束堵口任务的130名中国安能集团抢险人员重新组队,转战排涝战场;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十七局太原队35名队员,连夜出发,驱车1000多公里,赶到指定排涝抢险点……
  11日13时,团洲垸内水位降至32.82米,较9日8时下降0.26米。
  排出积水、消毒消杀、重建家园……战斗仍在继续。
  (记者谭剑 周楠 席敏 白田田 谢奔 阮周围) 新华社湖南华容7月11日电
 
留住一片野菱角,引来一群珍稀鸟
长三角界湖元荡生态治理记
留住一片野菱角,引来一群珍稀鸟
 
长三角界湖元荡生态治理记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小暑时节的长三角,早上8点已烈日炎炎,37摄氏度的高温几乎要将人“烤化”。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冒着高温来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乘船驶入上海、江苏界湖元荡,为的是观察一种水生植物和一群野生鸟类。
  天空湛蓝,白云朵朵,湖水碧绿,微波荡漾。乘坐橡皮艇,从淀山湖边的码头出发,小艇劈开水面,速度带来清风。江南水乡,水道其实处处相通。不过几分钟,就进入元荡,远远地,看见水面上浮动着一片绿意。“师傅你慢点开,慢点开。”同船的“向导”、生态观察员陆文忠嘱咐小艇驾驶员。
  老陆今年57岁,是附近的上海青浦区金泽镇杨湾村村民,本职工作是元荡风景区导览车驾驶员。最近几年,他“不可救药”地迷上了观鸟、护鸟。
  小艇放慢了速度,“轻手轻脚”地驶向那片绿色。我们开始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丛一丛的水生植物,它们长着菱形的绿叶,叶子的边缘呈现锯齿的形状。茎上小小的气泡,让它们能够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越靠近,这些菱形的水生植物越密集,就像水面上的大片绿毯,又像一幅幅形状各异的拼图,清凉爽目。
  这些菱形的植物确实“姓菱”,它们是野菱角。
  “快看!有两只须浮鸥!”眼尖的老陆提醒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借助望远镜,在大片野菱角的中央,记者清楚地看到了一对恩爱的水鸟。老陆识鸟,认得这些是须浮鸥。说话间,一群须浮鸥飞了起来,黑色的鸟冠、白色的脸颊、灰色的翅膀,都一清二楚。它们似乎丝毫不怕人类,就在小艇旁掠过。
  须浮鸥是候鸟,每年春夏时节来到长三角一带觅食、育雏,秋季带着新出生的鸟儿飞回到“老家”。老陆估计,这片野菱角上的须浮鸥种群有六七十只。他建议再往元荡的深处驶去,可以见到更多的野菱角、更多的野鸟。
  元荡上横跨好几座桥,有公路桥、铁路桥,也有步行桥。最新建成、最为雄伟的,是沪苏湖铁路大桥。今年内,这条长三角新铁路线将通车。一座座桥墩矗立水面,给水生动植物留出来往空间,仿佛青藏铁路上的藏羚羊通道。
  穿过一座桥墩,眼前豁然开朗,出现好几处面积更大的野菱角。一只池鹭栖在竹竿顶端,一动不动;白鹭展开雪白的翅膀飞翔,两脚修长,姿态优美;一行刚孵出的小鷿鷈一跃潜入水中、又突然冒出水面……而湖中最多的鸟类,还是须浮鸥。驶近一片野菱角,老陆突然兴奋起来,压抑不住兴奋的声音:“快看,鸟巢,鸟蛋!”只见一对须浮鸥在附近盘旋,不时从水面叼起一根细长的野菱角,为巢穴“添砖加瓦”。鸟巢中,躺着三个青灰色的鸟蛋。“每年夏天,一对须浮鸥夫妻都要产三个蛋,孵化的时间是21天。”这是老陆长期观察的结论。
  野菱角之上,远远近近有很多“凸起”,那些都是须浮鸥的鸟巢,孕育着新的生机。
  “元荡有约13平方公里的水域,岸线大约23公里。水质好了、水草好了、水里生物多了,鸟类自然就被吸引过来。”老陆说,最近几年,他曾在元荡最多观察到上千只须浮鸥、20多只水雉。“今天看到的须浮鸥只有几百只;有点遗憾,没见到水雉,但近期肯定会出现!”
  野菱角与水鸟和谐共生,原本是长三角水乡原生态的场景。不过,在元荡等河湖地区,这种场面曾一度消失。过去,由于上海和江苏生态环境管控要求不一致、产业准入要求不统一、管控单元划分存在分歧等原因,作为跨界湖泊的元荡里网障纵贯南北,生活垃圾遍地、入湖河道淤积、农业面源污染,沿岸交通阻隔、杂草丛生,水质曾常年维持在劣Ⅴ类水平。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成立后,在执委会的协调下,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加快了协同治理的脚步,包括建立联合河湖长制、统一生态治理标准、推动联合保洁等,让元荡水质及生态岸线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改善。如今,元荡湖口断面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
  水质好了,野生鸟类就一定会来吗?未必。这里面,还有一个“精细治理”的学问。譬如,作为外来入侵物种的水葫芦当然要“斩草除根”,但是其他水生植物是不是清除得越干净越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部长刘伟说,附近的村民、环境学专家等提出,野菱角是多种鸟类、鱼类的栖息地。经过充分交流,大家决定,要给本土物种野菱角留下一片空间。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贾亦飞介绍,水雉、须浮鸥等野生鸟类都依赖野菱角、荷叶等浮叶植物筑巢,一般有浮叶植物的水域所含氮磷元素也相对适中,水体中含有充足的螺、蚌、鱼和昆虫类生物,可以作为鸟类的食物和筑巢奠基的“建材”。
  陆文忠告诉记者,在元荡,夏天可以看到浮须鸥、水雉等夏候鸟,冬天还能看到红嘴鸥等冬候鸟。得益于野菱角的保留,如今每到候鸟到来的季节,元荡旁边就会架起大量“长枪短炮”,周边嘉兴、无锡、常州、南通等地的生态摄影爱好者都会前来拍摄。
  “如果当时没多留心,粗心地把野菱角都清除掉,那今天我们可能就将与这些野趣横生的美好场景‘失之交臂’了。”青浦区水利管理所建设管理部部长朱伊妮说,虽然保留野菱角加大了河道保洁难度,但是多种水鸟的到来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留住一片野菱角,引来一群珍稀鸟,这就是元荡的生态治理故事。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区域的发展,把精细化治理融入基层的每一项决策,元荡的故事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在这片土地的生动实践。据悉,作为跨域一体化治理的制度创新成果,元荡治理过程中所建立的“联合河湖长制”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将赋能更多跨界水体治理。
  (本报记者杨金志 胡洁菲)
 
天山脚下,夕阳别样红
天山脚下,夕阳别样红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七月的新疆正值盛夏,天山南北瓜果飘香,麦浪滚滚,走进边疆小城吉木萨尔县的一座座互助幸福大院,老人们种植的瓜菜,秧苗繁盛,硕果满枝。
  吉木萨尔县位于东天山脚下,古称庭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此设立北庭都护府,庭州由此成为中央政权管理西北、东西方商业贸易繁荣兴盛、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此,孝道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绵延千载。不过,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老人养老问题愈发成为当地群众急难愁盼的焦点问题。
  结合本地实际,在福建省厦门市援疆资金支持下,吉木萨尔县创新探索互助养老模式,鼓励有生活自理能力的60岁以上农村老人入住互助幸福大院,既解决了老人们居住分散、孤独终老的难题,也让广大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趣味。
  截至目前,吉木萨尔县已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新建覆盖27个村的农村互助幸福大院12所,总建筑面积28300平方米,床位1100多张,已有64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入住其中乐享晚年。
民呼政应,老有所依


  夏日艳阳高照,从乌鲁木齐出发沿京新高速一路东行,到吉木萨尔县二工镇中心互助幸福大院时,已是下午四点,互助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刚午休结束,他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在活动室打牌下棋,或在室外围坐闲聊,或正相约去镇上的街道闲逛。
  在此居住的老人,习惯将这里称为互助院,他们之间以院友相称,老人们有的儿女不在身边,有的习惯了农村环境,有的喜欢独自生活,以前各自在家分散居住时,生活不便、内心孤独、看病就医难等都是不小的挑战。
  “村里的老人面临精神缺‘爱’,心理缺‘疏’,安全缺‘护’,生活缺‘助’的困境。”吉木萨尔县委副书记、福建援疆厦门分指挥部指挥长陈志雄说,早在2014年,为解决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吉木萨尔县部分乡村就开始在村委会、乡镇街道等周边筹建集中养老场所。
  按照就近就便的要求,吉木萨尔县坚持“能进乡镇则进乡镇、能进居民点则进居民点、靠近农村老人聚居村”的原则,最开始的房屋为普通联排平房、四合院等形式,在获得厦门援疆资金支持后,当地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于2021年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二工镇中心互助幸福大院并投入使用,这也是吉木萨尔县成熟互助养老模式的最初探索。
  二工镇互助院院长赵万全告诉记者,互助院建成后拥有100多套房间,但一开始只有60多户老人入住,因为有过多年探索经验,他们深知这一模式对降低农村独居、孤寡老人养老成本,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每次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我们都会进行宣讲,干部也会走村入户去宣传。”如今,全县12所互助院基本处于满员状态,还有很多提交了申请的老人在排队等待入住。
  今年84岁的黄国珍老人是二工镇互助院的第一批住户,她家所在的六户地村也是互助院所在地。尽管已经四世同堂,但老人过惯了村里的生活,不愿进城居住,互助院落成后,黄国珍便下定决心搬进去。
  “只要交3000元钱押金,就能和同龄的姐妹们当邻居。”黄国珍说自己是村里的老党员,儿女都有工作,她既不想让他们担心,又不愿去和他们一起生活,听了互助院的政策宣传后,她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很多老人还存在观望心态,自己不妨带头入住。
  为更好满足老人们的养老需求,在一开始只提供生活设施的基础上,吉木萨尔县的互助幸福大院不断探索迭代升级。目前已建成使用的12所互助院都按照小户型、大集中、设菜地、全封闭模式,配套建设图书室、培训室、棋牌室、排练室、康复室等设施。
  “有的老人喜欢种菜,我们就给每户分了50平方米的菜地。”二工镇互助院副院长马炜说,有时候夏天种的菜太多吃不完,老人们还会拿到街上去卖。考虑到老人的生活、医疗需求,互助院大多建在乡镇街道、乡村卫生院周边,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交通也十分便利。
  在管理方式上,互助院大多以自治为主,多数互助院院长是从院内老人中选举出的热心人。“能够这样安心养老,以前想都没想过。”三台镇羊圈台子村互助幸福大院院长范仁山感慨地说。见到范仁山时,他刚骑着三轮车从乡镇街道药店给其他老人买药回来,这样的跑腿活儿范仁山每天得跑好三四个来回,还有接水管、通马桶、接电线之类的杂活,他一样不少揽。
  得益于“老人的事情由老人来管理”的自治原则,互助院的运行成本并不算高,在此基础上,吉木萨尔县采取“政府补助、爱心人士捐助、联点单位帮助”的“三助”形式保障农村互助幸福院平稳运行。2023年县财政预算42万元,争取上级福彩资金220万元,用于互助院日常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部分费用,实现了互助院运行运转的良性循环。
  此外,吉木萨尔县还出台了《吉木萨尔县农村幸福大院管理办法》,明确乡镇、民政、文旅、卫健等相关部门职责。优先保障鳏寡孤独、低保、建档立卡户老人,优先照顾各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确保存在特殊困难的老人入住到本村的互助幸福大院。
  目前,凡是吉木萨尔县户籍的60岁以上农村老人都有资格申请入住互助幸福大院,浇地种菜、冬季采暖是老人们自行负担的最大支出,平均一个老人每年需要1000元左右。互助院的日常运行、公共部分的维护则由当地民政部门根据互助院的覆盖范围,按每村2万元标准划拨。
  如今,农村幸福互助院建设已被纳入吉木萨尔县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在乡镇镇区规划中已预留幸福大院建设用地。互助院建设标准也从过去的普通联排平房、四合院形式,升级到二层联体别墅式大院,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利用乡镇和居民点上下水、集中供暖等基础设施条件,毗邻乡镇医院和卫生所,还可满足老人日常生活购物的需要,既增加了乡镇人气,也有利于开展敬老爱老服务活动。
陪伴互助,老有所养


  互帮互助是互助院的最大特色,互相陪伴是互助院的最大意义。
  走进吉木萨尔县各个互助幸福大院,除了绿油油的菜地,更引人注目的是联排的黄色小楼、一幢幢红瓦黄墙的平房。一户一房比邻而居的安排最大程度满足了老人们的生活所需,也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这样紧凑的居住格局让许多原本并不认识的老人成为最亲近的邻居、朋友。”吉木萨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兆春说。
  今年是黄国珍入住互助院的第四年,也是她和许多朋友认识的第四年,热心的黄国珍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周围的邻居起床了没。“有时候有人感冒生病了不想出来,或者有其他别的事,我就给他做点饭端过去。”黄国珍说,搬到互助院后,他们互相陪伴,互相帮助,原来没见过面的老人成了要好的朋友,大家的精神头也一天比一天高。
  像学生宿舍一样,二工镇互助院的老人房间有着各自的编号,住在214的李玉梅是院里年纪最大的老奶奶,今年已经97岁高龄。有一年冬天老人从活动室回房间时,不慎跌倒骨折,及时送医做完手术后老人坚持回到互助院休养。
  “也是住得有感情了,我还是想和老姐妹们住一起。”李玉梅回忆,那时她行动不便,每天吃饭都是周围邻居做好后给她送到床头,黄国珍送得最为频繁,这也让她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后来只要她家人送东西来,总是要硬塞给我,不要都不行。”黄国珍笑着说。
  你送我刚刚出锅的饺子,我送你冒着热气的花馍;今天端过去一碗白粥,明天回几根刚摘的茄子;楼上感冒了帮忙代买药品,楼下缺东西顺便给捎带回来……集中养老、比邻而居,许多细微却又充满人情味的点滴小事在互助院成了日常,“远亲不如近邻”是这里老人们的口头禅,大家从不同的村子汇聚而来,用报团取暖、互帮互助、互相陪伴来对抗岁月流逝。
  除了互帮互助,因为各自生活尚能自理,又是朝夕相伴,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获得了更多关注。一方面,互助院的院长等院委会成员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巡查房间,看老人是否起床活动,询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周围邻居一墙之隔,老人们有任何异常状况,都能第一时间被发现。
  赵万全清楚记得,今年1月份一天深夜,他突然接到了邢元芝老人的电话,电话那头84岁的老人已经痛苦难耐。“她说她疼得在床上打滚,我第一时间联系老人的儿子和县医院。”赵万全说,送到医院后,老人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由于送医及时所幸没有酿成严重后果。
  2022年冬天的一天,黄国珍早起锻炼后,照例侍弄了一会儿养在走廊里的几盆花,接着她像往常一样去敲周边邻居的门,透过门上的窗户,她看见86岁的徐品芳正在地上昏睡。“门没锁,我赶紧进去叫她。”黄国珍说,后来她才知道徐品芳是感冒后起夜,上完厕所虚脱无力上不去床才睡在了地上。接下来几天,黄国珍承包了徐品芳的一日三餐,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老人很快康复如初。
  因为有了陪伴互助,很多老人年龄越大反而精神头儿越足,身体更加硬朗。89岁的何金芳几年前报名入住互助院时,曾因为拄拐行动不便而一度被认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几经努力住进来后,何金芳跟着几位爱锻炼的老人天天运动。
  “夏天我们就在外面走路,冬天我也起得早,要么在自己房间里拍腿,要么就在室内走廊里走路。”刚从扭腰器上下来的何金芳思路清晰,声音洪亮,经过几年锻炼,何金芳渐渐不用拄拐也能走路了,她从拄拐入院到通过积极运动放下拐杖,成为二工镇互助院的一段佳话。
  过去,漫长严寒的北疆冬天是许多老人最难熬的季节,对于农村独居老人而言,用煤炭生火取暖是唯一选项,但年纪越大越要面临体力不支、燃煤风险升高、取暖效率低下等问题。老人们集中居住养老不仅在医疗、生活便利方面得到更好保障,集中供暖也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暖心举措。
  72岁的汪翠英老人对这一点感触颇深,“以前冬天在家提炭、上厕所都不方便,所以当时一听说有互助院这种养老模式,我想都没想就来了。”汪翠英说在互助院每年暖气费是600多元,要比自己在家烧煤取暖便宜不少,房子也更加温暖、干净。
  此外,吉木萨尔县农村互助幸福大院采取“同住不同吃”模式,每户老人都有自己的独立卧室、客厅,并给他们配备了厨房,互助院摒弃了以往养老机构吃大锅饭和按时吃饭的不便,住在互助院的老人都能保持自己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吃住更加舒心和自由。而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互助院也在探索开展助餐服务,尝试实行点餐、送餐上门。
  同时,吉木萨尔县结合农村老年人特点在院内配套了菜地,延续了农村老人的故土乡愁和生活习惯,既实现了农村低成本的养老,又使农村老人们在生活质量、精神享受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不少家庭的年轻农村青年也能放心外出务工创业。
共度夕阳,老有所乐


  “大门口望一望,石头一坐坐一天,电视机看一看,一个频道看到后半夜。”这是许多农村独居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因为居住分散遥远,自身行动不便,他们很少见到同龄人,甚至一整天也没机会跟人说一句话。
  然而,在吉木萨尔县互助幸福大院情况大为不同。步入三台镇羊圈台子村幸福大院,“互助共度夕阳红,幸福不忘共产党”两行大字尤为醒目,“哪还有这么好的日子呢,我们现在是真的幸福。”院长范仁山说到激动处眼眶泛红。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下午天气合适的时候,老人们都要在院里的广场上跳舞。
  集中居住养老后,吉木萨尔县各个互助院都配套了文化娱乐、健身康养等设施,借助广场、活动室、棋牌室等,院委会积极组织老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每个互助院都打造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
  “我们有空就在一起排练唱歌,还经常到其他地方去演出呢。”汪翠英笑着说,她们戏曲歌咏团成员排练、演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如今在周边已经小有名气,不少单位的活动都会来找他们去演出。
  2023年,厦门市援疆干部在实地考察二工镇后,投入近百万元打造了近邻文化长廊、近邻共享空间、近邻影院,进一步丰富了当地互助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把厦门探索成熟的“近邻党建”基层治理工作法引入互助院。“‘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近邻党建’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居民与居民之间近邻互助,居民与组织之间近邻守护、组织与组织之间近邻共建为核心的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体系。”陈志雄说。
  吉木萨尔县委书记潘素华说,通过“近邻党建”文化品牌的打造,二工镇互助院老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在二工镇互助院“近邻党建”基层治理工作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吉木萨尔县在全县基层治理工作中全面推广“近邻党建”。“这一工作方法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各色文化娱乐设施极大丰富了互助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积极组织开展棋艺大赛、秧歌比赛、唱红歌比赛等。“我们也去过一些其他地方的养老院、敬老院,从精神面貌上看,吉木萨尔县互助院里的老人脸上的笑容是最多的。”吉木萨尔县财政局副局长、福建援疆厦门分指挥部干部宿然昌说。
  互助院建立之后,吉木萨尔县各项孝亲敬老活动载体更加明确、抓手更加具体。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纷纷积极参与到针对互助院的定期上门服务和集中献爱心等活动当中,爱老敬老成为吉木萨尔县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潘素华介绍,多年来吉木萨尔县组织发动“吉来”社工、“北庭玫瑰·爱心妈妈”、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及志愿服务团队力量,积极开展爱心捐赠、文艺演出、健康义诊、健康知识讲座、卫生清洁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持续提升农村幸福院运行质量,改善入住群众生活品质。
  “针对老人的一些生活需求,赠送米面粮油、进行义务理发等,每逢一些节日我们都会去互助院进行献爱心活动。”“北庭玫瑰·爱心妈妈”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李焱告诉记者,前往周边各个互助院慰问已经是他们的日常安排,老人们对此都非常欢迎。
  “真的特别开心,基本上每半个月就有一些慰问、演出、活动,我们也没想到来这养老能获得这么多关注、关心,现在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争取健康长寿。”黄国珍说,她和邻居朋友们有时还会拼车到周边游玩。“最近我们在规划去周边的奇台县旅游,马上就能成行了。”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每走进一家互助院,老人们都会围拢过来主动攀谈交流,称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表达对社会关爱的感激,肯定院委会服务的及时耐心,讲述邻里之间的暖心互动……从60多岁到90多岁,感谢、感恩、满足等是老人们说的最多的词,眼神明亮、笑语盈盈是老人们最常见的神态,采访中遇见的每个老人身上都散发出一股饱满的生命活力,用一位老人的话说,“操劳了一辈子,老了能获得这么多关心呵护,让我们老有所乐,真是没白活。”
  经过近10年探索完善,目前吉木萨尔县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基本实现了有组织、有制度、有场所、有经费、有活动,达到了入住老人心情好、身体好、心理好、团结好和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延年益寿的“四好一提升”效果。
  下一步除了引入“近邻党建”等社区文化品牌,加大互助院“近邻”文化建设外,吉木萨尔县还将根据实际需求,完善规划,借助厦门援疆资金支持,对现有互助院进行提质改造升级,同时扩大互助院规模数量,进一步满足农村老人的集中养老需求。“厦门、吉木萨尔纵有八千里之遥,但是我们两地人民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只要老人们需要,我们都会全力以赴支持。”陈志雄说。
  集中居住、互助养老成为解决农村分散居住、独居老人养老问题的成功探索,通过建设农村互助幸福大院,吉木萨尔县因地制宜破解农村群众养老需求与城乡养老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满足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继续感受家庭亲情、乡情等多重需要。今年1月11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发布第五批17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吉木萨尔县“健康+养生”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成功入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广大农村老人安度晚年,享受到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不负过往、开创未来的应有之义。”潘素华说。
(本报记者杨皓 苟立锋)
 
成都:“长护险”托起失能老人希望
成都:“长护险”托起失能老人希望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成都电(记者董小红)身穿黄马甲的护理员张怀琼背着护理包,沿着玉米地旁的小路急匆匆前行,转过一道弯,就到了72岁失能老人肖友群的家。
  肖友群家住成都市双流区邹家场7组,因偏瘫、高血压引起脑梗,长期失能卧床在家。她的儿女都在外打工谋生,只有73岁的老伴周昌云照顾陪伴。
  2022年8月,在村干部的推荐下,肖友群申请了成都长期护理保险。来自沐之爱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张怀琼就成了肖友群的定期上门护理员。
  “一天能睡几个小时?身体有没有不舒服……”问完近期身体情况,张怀琼打开背包,拿出消毒工具给肖婆婆的手臂消毒,然后测量血压、脉搏。
  “婆婆,你头发有点长了,我帮你剪短一些。”扶起肖婆婆坐在椅子上,张怀琼麻利地挥动着手中的剪刀,不一会儿,一个清爽的发型就完成了。
  一旁的周爷爷露出满意的笑容。“幸亏有小张帮忙,不然我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周爷爷说,申请“长护险”后经评估为重度失能一级,他们每年只需缴费25元,每个月不仅能享受542元的基础护理待遇,还能享受每月2次的护理员上门服务,缓解了家庭经济和照护压力。
  长期护理保险是专门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失能的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成都市医疗保障局生育和长期照护保险处处长刘小毛说,作为国家确定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市2017年启动试点以来,不断健全机制大胆创新,不仅实现“长护险”制度城乡全龄覆盖,率先探索了“长护险”成渝异地评估互认,还将辅具服务费用纳入了基金支付范围。试点7年以来,成都市累计16万余人享受待遇,基金累计支付已超过31亿元。
  “长护险”还促进了养老照护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创业。“行业发展快,我们公司护理员已有320余名,还在持续招人。”沐之爱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长护险”负责人杨丽容说。
 
浙江德清:让老人乐享“多彩”晚年
浙江德清:让老人乐享“多彩”晚年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今天三位老人集体过生日,愿老人家健康相伴,幸福相随!”午餐时分,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街道群安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餐厅里,一场别致的生日宴会正在进行。欢声笑语中,寿星方天宝、汤陈球、马燕萍三位老人笑着戴上生日帽、唱起生日歌,好不热闹。
  “4月至今,我们已为社区里30多位老人过了集体生日,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乐趣。”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负责人笑道,居家养老中心还为老人开展义务剪发、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差不多每天都有”。而设置在此的卫生健康服务站,更是解决了老年人到县人民医院配药的麻烦,省时省心。
  养老服务遍布城乡,体系创新持续开展。在离群安社区35公里外的新安镇卫生院推出的“医康养”联合体内,87岁的王水珍老人正在接受医生的常规体检。老人患有糖尿病,在外上班的子女不放心老人身体,就把她送到这里。
  从2023年3月开始,德清就探索创新“医疗+康复+养老”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养老机构,建立起医疗康复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和家庭有序转接机制,打通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为解决低收入人群、家境一般残疾人等因经济条件无力承担全额托养费用却有确切入托需求的矛盾,当地成立了公益基金会,为困难群体发放“康养优惠券”。
  从2021年初开始,由“融创·莫干溪谷”敬老爱老单项基金出资购买、幸福阜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组织的百岁老人服务项目正式实施。基金会每周都以志愿服务结合第三方购买家政服务的形式,为街道内的独居老人、生活不便的残障人士提供上门理发、维修电器等便民服务。
  阜溪街道党工委委员夏赛祎说,政府兜底,摸排服务对象需求,保障设施设备投入;公益基金会、企业等出资购买服务;辖区社会组织落实、跟踪,开展管家式服务。志愿者团队以及社会慈善力量加入开展爱心陪伴等服务,这一系列服务已成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邱犇 参与采写:王力中)
 
“惟楚有才,鄂东为最”
试解人才地理中的“黄冈现象”
“惟楚有才,鄂东为最”

试解人才地理中的“黄冈现象”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惠小勇 徐海波

  长江流出江汉平原后,在大别山脉西南缘冲积出一片狭长的平原,同时接纳了源出大别山的6条一级支流,这“一江六河”所在的山水相映之地就是湖北最东部的黄冈市。
  你肯定知道董必武、李四光、闻一多、熊十力、黄侃、汤用彤、胡风、王亚南等一个个星辰般的名字,但不一定知道他们都是“黄冈老乡”。
  “惟楚有才,鄂东为最。”走进黄冈,无论是沿江分布的团风县、黄州区、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还是北部沿山分布的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最让人叹服的还不是这里的发展变化,而是遍布各领域的杰出人才从明清始层出不穷,至近现代更是形成“喷涌之势”。如何解读这块鄂东岗地人文荟萃、大师辈出的“群星现象”?记者近期数度踏访,一探究竟。
大江东去,留下千古文学风流


  走进黄州,漫步东坡赤壁公园,流连在赭红的岩壁与众多的碑刻亭阁间,远眺水天苍茫的长江,感受“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旷达情景,体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豁然,顿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相亲,最易让人因寄所托,幽思感怀。黄冈的山水,遇见唐宋的文人,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闪亮。
  陆游在《入蜀记》中评价黄州:“然自牧之、王元之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
  陆游说的牧之就是中唐大诗人杜牧,杜牧在任黄州刺史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写就《赤壁》等多首怀古咏史之作。王元之是早苏轼82年到任黄州知州的北宋文学家王禹偁,他组织修缮黄州城垣,写下《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寄托了“听雨如瀑”“闻雪若玉”的从容和“岂惧竹楼之易朽乎”的情志。
  由杜牧、王禹偁开启,至苏东坡达到巅峰的黄冈文脉,从此汩汩流淌,到了明清之际逐渐厚重,及至近现代形成了“蕲黄广,才放旷”的特点。
  从黄州顺江而下,来到古称蕲州的蕲春县,大别山在此逐渐舒展开来,形成一片树叶状的版图,叶片上的主脉就是蕲河。一条支脉白水河与蕲河交汇处,夹岸耸峙着两棵千年古樟,这就是近代国学大师黄侃先后生活过十余年的大樟树村。村民大多以黄姓为主,据传是黄庭坚的后人,由江西迁移至此。
  黄侃故居背靠螭堆山,身后山形宛若一把太师椅。故居历经风雨侵蚀,房屋已经坍塌,只剩下屋基和一座牌楼,仍能清晰看出一进四幢的府宅轮廓。故居前有两口池塘,一名砚池,一名洗笔池,环池栽种豫章树,池旁是黄氏名人事迹文化长廊。大樟树村党支部书记蔡小舟说起“黄氏一门七教授”头头是道,还顺带介绍,在蕲春有10名以上教授的“教授村”竟有31个。
  黄侃家学渊源,父亲黄云鹄是晚清进士,经学家、散文家。他自幼随父求学于武昌,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事章太炎,加入同盟会,既是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音韵训诂学家,又以笔为枪,从事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活动,是辛亥革命先驱之一。同时也因恃才傲物、桀骜不羁被时人称为“黄疯”。
  告别大樟树村,沿着蕲河来到长江边上赤龙湖畔的蕲州镇菩堤村,但见一派烟雨江南的田园风光。这里就是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和文学翻译家胡风的出生地。胡风本姓张,原名张光人,从小活泼好动,一次抓鱼时掉入渔民挖的深坑,直到天黑才被路过的乡民救出。
  灰瓦红柱的张氏宗祠内设有胡风纪念馆,以“我从田园来”“时间开始了”等单元展出与胡风有关的书籍、书信、照片等500余件,从中可以领略他作为一名率真文人的“恃才放旷”。
  走进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的闻家铺村,闻一多故居“闻家新屋”原址虽只剩下田地与丘壑,仍可见闻一多在诗歌《二月庐》中描述的故乡:在一块棋盘似的稻田边上,面对一幅淡山明水的画屏。
  闻一多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他们的家训推崇“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是家风”。闻一多的童年基本在这里度过,他从小学习刻苦,一捧起书本就如醉如痴,与他后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时埋首书斋、皓首穷经,被同事戏称“何妨一下楼”斋主一脉相承。世人皆知闻一多是爱国诗人、民主战士,若读过他的《唐诗杂论》,略知一些他的《古典新义》,当为他深厚独到的国学造诣而惊叹。
  一路走来,记者还在黄梅县城小南街、京派小说鼻祖废名用过的水井上沐雨掬泉,在团风县回龙山镇枣树店村、著名作家秦兆阳的故居遗址听风感念,在武穴县梅川中学、新闻骄子郭超人上过初中的母校座谈追忆。
  经过实地感受后再读他们的作品,一种如见故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逐渐感受到这一区域的文化人,就像交错其间的山水河湖一样,既有山的耿直厚重,又有水的灵动进取。
吴头楚尾,贯通中西究天人之际


  吴头楚尾、山南江北,看似封闭落后的黄冈,却出了一批“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哲学、史学大家。
  今红安县西紧邻武汉黄陂的二程镇街道上,立着二夫子并立的铜像。二程指的是宋明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和程颐。铜像底座上写着:红安县二程,因“二程”兄弟在此出生,成年后在距此2公里处的大程山、小程山筑书院讲学而得名。
  记者查阅朱熹《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并后世方志专家的考证,二程父亲程珦任黄陂尉届满后,继续安家在今二程镇前身滠源乡所在的桥店村茅屋岗塆,二程在这里出生、学习有十四五载,“因受学焉,而慨然始有求道之志”。引人趣思的是,写下“横渠四句”的关学大儒张载,竟是二程的表叔,张载的姑妈是二程的祖母。
  从二程镇沿大别山西南缘行车百余公里,就到了团风县上巴河镇熊坳村,这是新儒家一代宗师熊十力的故里。在张家湾通村公路旁的一个山嘴上,静卧着尚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熊十力墓。墓碑刻有梁漱溟手书题词:“熊十力先生暨韩阮光夫人之墓”。
  巴河岸边,绿树绕塘。恍惚间,记者仿佛看到120多年前的场景:放牛郎熊继智(熊十力原名)骑在牛背上,以书代笛,手不释卷。兴味盎然时竟吟诵起陆九渊的诗句,“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熊十力归葬故里,也算是回到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滋育他的故乡怀抱。
  熊十力自幼家境贫寒,为邻家放牛,10岁才入乡塾就读,中间又因父亲病故和家庭贫困两度辍学。但他酷爱读书,常与附近村庄的李四光、吴崑、刘子通聚在一起讨论学问和时事。这四人后来一同到武昌参加新军,被称为“黄冈四杰”。
  参加了武昌起义和反袁护国运动后,熊十力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掉背孤行”,以自学为主,研读佛儒,吞吐百家,独创“新唯识论”哲学体系,以本体论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蔡元培称之为“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熊十力的学生,出生于浠水县的徐复观,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另一个邻村的小老乡殷海光也曾问学于熊十力,后来成为在海峡两岸都很有影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
  哲学的故事还在延续。设在黄梅一中校园内的汤用彤纪念馆,如今成了学生们接受文史哲熏陶的殿堂,学校还专为理科生开设了国学班。国学班语文老师沈燕讲起汤用彤、汤一介父子哲学大师来滔滔不绝,手上一本《论语》已经翻得烂熟,内页写满了注解。
  汤用彤的父亲汤霖出生于黄梅县孔垄镇汤大村,是清末进士,曾任甘肃渭源知县。汤用彤虽然出生在渭源,但从小会说黄梅话,特别爱用黄梅话吟诵庾信的《哀江南赋》。汤家三代人遵循“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的家训,怀朴抱素,孜孜学问。
  汤用彤学贯中西、语接华梵,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多部书籍皆为学术经典,被誉为“中西印会通第一人”。汤一介则是聚集古代儒家的大百科全书《儒藏》的首席专家,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从黄梅北上,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的罗田县同样是人文荟萃之地。出县城向东约20公里,山峦渐有起伏,河流时缓时急,河畔682棵百年古枫杨傲然挺立,一条新修过的道路取名书香路,路上围起一棵古枫杨唤作“状元柳”。路边展示板上介绍着这条河的不同凡响:仅明清就出了1名翰林、6名进士、16名举人、75名贡生,所以叫作“进士河”。又有“一河六进士、两岸四将军”之说。
  沿进士河上行数公里,照镜崖山环抱的古楼冲村,绿树掩映,窈溪奔流。近现代方志学集大成者王葆心的故居就在路边。故居堂屋里挂着的“蔸子火”,让人联想当地一句民谣“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当年王葆心坐在火盆旁,给村民们“挖古”(讲故事)该是何等的惬意。
  王葆心是晚清民初的著名爱国学者,曾任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毕生著述百余种。抗战时期,王葆心避乱罗田老家,保护、藏书达10万余册,为防书籍受潮和虫蛀,创立“晒书节”,至今为村民津津乐道。王葆心墓就在村子附近,墓门上有董必武题写的挽联:“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
  山水相映,经世致用迭出科学巨匠


  出自黄冈的人才群星虽类别多样,但多追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他们或遍尝百草,著书悬壶济苍生;或探幽入微,献身科学结硕果;或研精覃思,考究百业献良策……
  鄂东至今流传“四大名医”之说。“四大名医”各有所长,北宋比苏东坡小5岁的浠水人庞安时精于伤寒,明代比李时珍大19岁的罗田人万密斋善于养生,蕲春人李时珍专于本草,清代比林则徐长5岁的武穴人杨际泰长于戒毒。
  记者先后走访了李时珍纪念馆和万密斋墓。李时珍纪念馆由邓小平题写馆名,其中的本草碑廊墙壁上嵌有96块黑色大理石,石上刻有明代文坛巨匠王世贞的《本草纲目序》及从《本草纲目》中节选出来的128种本草药图。纪念馆馆长胡庆华娓娓道来这些草药的妙用奇效,让人很长知识。
  李时珍墓位于馆内园林深处、雨湖之畔,保存完好。胡庆华说,李时珍从小戏水雨湖,泛舟问方、采荷入药;一生淡泊名利,心境如水,用雨湖的水醮笔润墨,“费三十年之殚精”,写成如李约瑟所言,“那部在中药书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
  在罗田县大河岸镇石井头村,沿着蜿蜒的山间小道盘曲而上,穿过一片板栗树林,三碑相连的老墓碑出现在眼前。正面碑刻“明考授廪膳生国朝加封医圣万公讳密斋先生之墓”等字,两侧分立清康熙年间罗田知县沈庭祯所刻万密斋事迹碑和光绪年间十二节妇捐产建万密斋记事碑。
  万密斋自幼天资聪颖,科场失意后随父习医,行医50余年,足迹遍及鄂、豫、皖、赣,著《万氏全书》计二十余种,在养生保健方面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养生第一人”。他发明的“万氏牛清心丸”,至今仍是治小儿急惊风的良药。
  从罗田县往东行数十里,即来到英山县。这里地处天堂寨南麓,境内万山磅礴,素有“鄂皖咽喉、江淮要塞”之称。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疆,宋为毕昇故里。
  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毕昇何许人也?《梦溪笔谈》之外几无记载。
  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英山县草盘地镇伍桂墩村睡狮山南坡发现毕昇墓和墓碑,碑中两行阳刻大字:“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毕昇四子三孙的名字亦可辨认。后得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的鉴定确认,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去年4月,以毕昇文化为主题的英山毕昇纪念园开园迎宾。走在纪念园里,记者不由想到曾经采访过的三苏祠。三苏父子博览群书,即得益于眉山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后迅速成为印书重镇。历史的机缘让饱学的苏轼在毕昇的家乡升华为旷达的东坡。毕昇之于天下读书人,功莫大焉!
  走进团风县回龙山镇沙畈村李四光故居,一进三重的瓦房中间,一个小天井光线透亮,恰似主人的“四面有光”。墙上写着李四光的一句话:“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15岁时留学日本,成为年龄最小的同盟会会员,回国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后又留学英国,走上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报国之路,终成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
  李四光之后,把所学知识全部奉献给祖国的黄冈籍科学家还有很多,彭桓武和朱英国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桑梓炊烟萦梦里,楚云凡物展花前。请君致意家乡忆,九十衰翁眷念拳。”这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桓武在2005年中秋节写给家乡麻城的一首诗。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作为从罗田走出来的农民儿子,朱英国把53年的工作生涯全部奉献给了杂交水稻和植物遗传研究、教学,常年奔波在湖北、广西和海南,被称为“水稻候鸟”。朱英国团队培育出的“红莲型”杂交稻在全国及东南亚等地区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马协型”杂交稻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
  黄冈还有一个经济学家“群星现象”。中国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王亚南是团风县人,第一位在国际七大顶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的中国经济学家邢慕寰是黄梅县孔垄镇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是红安人,知名政治经济学家马哲民是黄州区人。
  风云际会,家国情怀激荡热血忠魂


  在近现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黄冈成为红色的热土。出席党的一大13名代表中,黄冈籍有3人: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仅新中国开国将帅黄冈籍就有102位,其中红安县61位,麻城市乘马岗镇26位。红安,还是共和国两任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的故乡。
  将星闪耀,源于中共“八七会议”后掀起的黄麻起义和随后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走进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上密密麻麻写着22552个烈士名字;走在乘马岗镇蜿蜒的柏油马路上,三条半枪雕塑、宣誓广场、望郎台、饮马河、得胜门楼、28年红旗不倒雕像……叙述着从“三条半枪”起家的峥嵘岁月。
  溯源28年红旗不倒,不得不走访与红安西邻的团风县的一个山村。这里是黄冈革命风云的更早策源地。
  从大别山南麓的大崎山主峰龙王顶望去,一条山脉绵绵南下,盘旋出众多的山前湾村。其中一个叫林家大湾,三面环山,水碧池清。村庄后山的八斗塆,有一座修缮一新的寺庙,门上挂着“浚新学校”四个大字,寺后茂林修竹,绿意葱茏。
  100多年前,在这座寺庙里,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开办私塾,吸引了附近村庄的林育南、林育英等一批青年前来求学。1919年7月,历经“五四运动”洗礼的林育南、林育英、胡亮寅等在此创办浚新学校,联络在武汉创办利群书社的恽代英,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以研究会为基础成立了共存社。
  百年后回眸,就是这个偏僻山村寺庙内的小学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石破天惊的一幕。1922年初,参加完中共一大回到家乡的陈潭秋,来到浚新学校通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况,恽代英、林育南随即提出取消共存社,其成员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此成立了八斗塆党小组,成为全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这批热血青年后来成为信仰坚定、铁骨铮铮的早期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领导者。
  陈潭秋、林育南、林育英,这些革命的火种都与年长他们10岁左右的董必武有关。董必武原名贤琮,号璧伍,参加辛亥革命后,改用谐音“必武”为名。
  1919年8月,董必武和张国恩等共同筹办了私立武汉中学,陈潭秋是学校的英语老师,恽代英、李汉俊等常到学校演讲,这所学校成为培养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后来黄麻起义的一批领导者也是董必武从武汉中学选拔派去的。
  在红安县城老城区,一座砖木结构的房子显得清幽古朴。大门左手边写着“董恒豫米行”,右手边写着“董恒豫酱菜铺”。院子里一棵曾被反动派烧毁的石榴树奇迹般复活,枝繁叶茂。讲解员王超告诉记者,董必武的少年时代在此度过,家中主要靠经营酱菜铺、米店维生。母亲蔡氏常常一边坐在石榴树下纺线,一边教导董必武。董必武17岁时考取秀才,他拒绝了当地惯例的贺仪礼俗,只要了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缝制的一件新蓝布长衫。
  直到70岁时,董必武仍不舍得丢弃这件已经褪色、破旧的长衫,嘱咐家人将之改成自己双胞胎外孙的婴儿服。如今,这两件婴儿服展陈在湖北省博物馆。
  参观完这些故居,颠覆了记者之前关于黄冈北部山区多是穷苦人闹革命的想象。其实,最早起而行之的是一批家境还不错、饱含家国情怀的青年读书人。正是他们,把更多的穷苦青年引导到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上。
  从红安走出的将军中不乏战功赫赫的大将、上将,还有两位中将也特别值得缅怀。他们就是塔山阻击战的指挥员胡奇才和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主要原型王近山。
  高桥镇程河村是王近山出生并度过少年时代的小山村。村庄中央,一棵参天的红枫古树在微风中舒展着绿叶。曾经,反动派想要砍掉这棵枫树,王近山的弟媳张氏拼死保护,将铁片等硬物钉进树干,防止树被锯掉。多年以后,铁片与枫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个“鼓包”,后人称此树为“将军枫”。
  王近山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道衰落,父亲早逝,他只读了一年私塾就回家务农。1930年,不满15岁的王近山“软磨硬缠”,由少先队长转为红军战士,一年后就担任机枪连排长。在许多硬仗恶战中,王近山敢于破常规出奇招,大家称他“王疯子”。邓小平听到后评价:“他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王近山指挥的最后一次著名战役是上甘岭战役。在战场胶着的关键时刻,他向彭老总报告:我决心跟美国佬在上甘岭打到底。不在这里把龟儿子打服气了,他还会从“下甘岭”来找麻烦!
  平凡烟火,脱胎顶流的唱念坐打和顿悟禅定


  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艺术,有心性的砥砺就会有觉悟。
  黄冈的江湖田畈是民间文化的沃土。早在北宋时期,苏轼就注意到黄州山民爱唱山歌这一文化现象,他在《书鸡鸣歌》中记载:“余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分,而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宛转其声,往反高下,如鸡唱耳……余今所闻,岂亦《鸡鸣》之遗声乎?土人谓之山歌云。”
  从山歌中走来的民间小戏,逐渐成了灾荒之年的谋生手艺。北高南低的大别山区在梅雨季易发洪水,尤其是位于南部的黄梅县,水网交织,号称湖北的“水袋子”,至今仍是全省防汛时间最长、任务最重的县之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黄梅又发大水,农民食不裹腹。15岁的邢绣娘随哥嫂到江西卖唱,后又辗转江苏,恰逢乾隆南巡,为之献艺,深得赞赏,后又被三次请去献艺。乾隆为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和生动逼真的表演所打动,亲笔御赐“黄梅名伶”,从此流传“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的美誉。她中年后定居于安徽青阳县,致力于将黄梅戏发扬光大。
  邢绣娘是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村人。据这个村的邢氏族谱记载,她的本名叫秀莲,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生人,自幼随母赵氏学成孔垄数一数二的挑花能手,被大家唤作绣娘,同时耳濡目染,善唱黄梅采茶曲,唱腔甜美,扮相俊俏。
  比邢绣娘约晚半个世纪,从罗田走出的民间艺人余三胜,先在大别山区演唱东腔戏,后辗转汉口、天津、北京,入春台班,独创“反二簧”唱腔和京韵念白,成为京剧界公认的老生唱腔主要奠基人,被艺界誉为“京剧鼻祖”。京剧汉派的主要继承人谭鑫培正是余三胜的入室弟子。
  记者在罗田县走访了王葆心故居后,继续向大别山深处的九资河镇七娘山进发。群山环抱、山路回旋,当地司机几经周折,驶上了一条路边陡坡,来到一个名叫七娘山的小山村。村中央有座余氏宗祠,其侧后早已废弃的房址就是余三胜的故居遗址。
  虽然位置偏僻,但七娘山上松竹葱郁、风景独好。余氏宗祠门前一棵桂树亭亭如盖,树龄190余年,据传是余三胜出走前手植。经重新修缮后的祠堂内陈列了余三胜的不少故事。余三胜原名余开龙,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喜演艺。他因故出走家乡三年后传来喜报,被嘉庆皇帝御旨封为“戏状元”。
  近年来,罗田县以东腔戏排演的《余三胜轶事》广受好评。有考证认为,楚剧、汉剧、京剧和黄梅戏四种戏的源头都与黄冈有关,形成“四戏同缘”的独特文化景观。
  黄梅县不仅是黄梅戏的故乡,还是佛教禅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均在黄梅完成衣钵传承。道信本姓司马,出生在黄冈武穴市梅川镇。弘忍俗姓周,是黄梅县濯港镇人。
  建于初唐时期的四祖寺和五祖寺分别坐落在黄梅县城西北、东北的大别山余脉上。而在山林更深处,还隐逸着一座相传由印度僧人宝掌和尚于东晋时期创建的老祖寺。三座寺院呈三角形分布,各相距20多公里。2011年5月,黄梅县申报的“禅宗祖师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名录。
  记者走访了号称“天下祖庭”的四祖寺和五祖寺。四祖寺所处地面比较平坦,很适合四祖道信禅师力主的“农禅并重”,就是要求僧人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在平凡劳作中实现农禅双修。这一禅修原则后来由五祖弘忍禅师发扬光大。五祖寺至今保留着“慧能舂米处”的复原场景,六祖慧能日复一日为寺院僧众舂米,因身材瘦小而腰悬重石“为法忘驱”,在重复的劳作中悟到了非树非台、明心见性的“东山法门”。
  五祖寺山势较陡。废名先生在其散文《五祖寺》中,讲述了自己幼时大病初愈,随大人去五祖寺,被留在寺外一天门的茶铺里过门不入,“过门不入也是一个圆满,其圆满真仿佛是一个人间的圆满,就在这里为止也一点没有缺欠。”
  废名成年后多次游览五祖寺,却再无记述,或许是因为有过童心的禅悟就够了。如今人们去五祖寺,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山门进出处的匾额,进门题“放下著”,出门题“莫错过”。寺内僧人解释说,这是提醒人们上山悟禅放下羁绊,下山入世“满血复活”。
试解秘笈,“黄冈密卷”秘何在


  清乾嘉时期史家陈诗在其所著《湖北通志·人物志序》中说:“惟楚有才,黄郡实当其半。”有关地方史志专家整理出黄冈历代名人达1600多位。
  黄冈何以成为孕育人才的热土?近年来已有一批历史地理学者和史志专家予以关注和研究,有的还提出范畴更为宽广的“黄冈学”研究课题。记者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和采访感受,试从历史地理、人口迁徙、家风人文三个层面予以归纳解读。
  一是由区划沿革、地理方位、地形地貌综合形成的历史地理因素。在《尚书·禹贡》的记载里,黄冈大致以巴河为界,分属荆州、扬州。以后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分裂时期,黄冈长期处于不同州国的“交叉地带”,先后分属吴、楚,吴、魏,南朝、北朝,蕲州、黄州,南唐、后周,宋、金,直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黄合一,形成一个大“黄州”。行政区划的分合更迭使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中原文化乃至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
  从地理方位上看,黄冈地处吴头楚尾,“水从霄汉分荆楚,山尽中原见豫州”,地域环境的开放与封闭影响着文化的多元与独特。在黄冈各地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几乎没有发现完全独立存在的文化属性,各遗址的文化风貌呈现出长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考古学家苏秉琦对此有一个结论:“鄂东地区是古代东西南北文化荟萃之地,不仅因为黄冈地处长江中游,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水乳交融,而且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也在这里交汇。”
  从地形地貌看,黄冈北靠大别山,南滨长江,中间是低山丘陵和沿江平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冲垄丘岗,山水交错,既有南北不同风物之别,又有江河纵横分割之闭;既要与自然搏击求生存,又相对独立于外界纷扰,超然自适。开放与封闭,多元与独特,这些看似矛盾的文化特征共存共生,塑造了人才耿直刚硬、傲而不孤的性格特点。如光绪《黄州府志·例言》:“其地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文朴而不陋,尊德乐道,异于他邦。”
  二是由人口迁徙形成的融合性、变异性共存的地域文化因素。文化的交融交汇随着人的迁徙而来。鄂东地区水资源充沛,低山丘陵也大多具备开发条件,所谓“襟山带江、土沃民萃”,成为周边省份移民最先考虑到的迁入地。至今黄冈人口居湖北各市州第二。
  研究考证,黄冈历史上曾有10次大规模移民,其中8次以迁入为主。包括春秋战国时期邾国君民迁入黄州,东汉时期巴人2次入主黄冈五水流域,西晋“永嘉之乱”后的流民南迁侨置,以及北宋、南宋、元、元末、明初、清初等年代的大移民,如非常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记者在此次采访中才得知,李四光的家族原是“库李”姓蒙古族,为躲战乱,从蒙古草原流落到黄冈的,王近山也是元末明初一位蒙古族王爷的后代。
  麻城孝感乡是我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在麻城市区原孝感乡所在地,走过一座“奉先继序”的恢弘牌楼,就进入移民纪念馆。馆内大量图片、实物介绍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悲欢离合,一部模拟重现迁徙之路的数字短剧,让记者深切感受到先民们徒步千山万水的艰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血脉相连。
  几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积淀、孕育、转化为黄冈人敢说敢当的风骨和敢为天下先的气度。武汉大学教授李维武研究发现,这种宝贵的精神传统,在黄冈知识分子中表现尤为明显。正如熊十力在《心书》中所写:“楚士又好为一意孤行,不近标榜,蕲、黄尤甚。”
  三是由勤于谋生、崇文重教、家国情怀构成的家风人文因素。勤于谋生既体现在勤劳耕作上,也体现在善学手艺上。如明代嘉靖《罗田县志》中写罗田山区:“其俗勤而专一,惜费而惮役,习业而不迁。”黄冈北部山区田地不阔,南部平原洪涝频仍,学会一门手艺成了移民及其后代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民间手艺门类众多,有“九佬十八匠”之说。
  而当生活稳定之后,送子上学成了主要的追求。清末民初,团风县回龙山一带的青少年到武汉上学、乃至出国留学者不在少数。从经济基础上讲,缘于这一区域的东乡布业鼎盛一时;从精神追求上看,正是整个区域崇文重教的典型表现。
  崇文重教推动了办学成风。唐宋之际,黄冈境内开始出现塾学。北宋时潘大临等在苏轼留下的雪堂著述讲学,形成雪堂书院。其后的河东书院跻身江南著名书院之列。明清时期,塾学遍布黄冈城乡,李贽、冯梦龙曾在黄安、麻城讲学;黄冈籍学者耿定向、顾问、顾阙、陈诗等也曾在家乡设帐授徒。《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一职,相当于王府教师。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逐渐形成的重教兴学之风,到了明清两代,汇聚成“黄冈进士冠荆楚”的现象。根据有关学者整理的数据,黄冈在明清两代的进士数量,约占到湖北全省的三分之一。
  直到如今,黄冈仍是全国有名的教育大市。著名的黄冈中学,仿佛千年人文底蕴的历史回响,“黄冈秘卷”曾风靡全国,至今仍是湖北中学教育的重镇。
  家庭环境对人才成长的作用举足轻重。“霍桑效应”认为,被关注的心理需求比物质待遇更能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自家族的文化熏陶能够营造出被关注、被激励的强烈心理氛围。有计量研究表明,家庭对人才成长权重高达40%。这应该就是黄冈人才中屡见不鲜的“家族成窝”现象的重要原因。据民国《湖北通志》统计,麻城梅、周、李、刘四大家族,在明代共培养出43名进士,占麻城县104名进士中的41%。
  不少人才不仅家学渊源,而且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崇尚气节、急公好义、嫉恶如仇、朴诚勇毅,在近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代表。
  大别山巍巍,长江水滔滔。黄冈人才群星涉及的领域之广、层次之高、贡献之巨、影响之大堪称人才地理中的“黄冈现象”。记者前后七次寻访,越访越感到高山仰止、诚惶诚恐,笔力不逮、挂一漏万。这些文化名人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滚滚长江东逝水,淘不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化是挖不完的富矿,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近年来,黄冈市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自编自导自演了《寻找毕昇》《众人划桨开大船》等数十部地域特色文化小剧,以小切口探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发掘弘扬优秀文化资源,必将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
 
千春犹待发华滋
叶嘉莹百周岁庆生,保姆、学生、诗友敬话迦陵
千春犹待发华滋

叶嘉莹百周岁庆生,保姆、学生、诗友敬话迦陵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本报记者姜锦铭 雷琨 王京雪

  7月6日,农历六月初一,一位经历沧桑用毕生心血传播诗词并以“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老人迎来了百岁寿辰。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甚至不同国度的诗词爱好者纷纷为她送上祝福。她,就是被誉为“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先生。
  100年前,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家书香门第,时间正好是农历六月初一,六月为荷月,因此得小名为荷。也正因此,她一生都与荷花结缘。她在16岁写下《咏莲》诗:“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64岁时写下《瑶华》“犹存华盖”,八旬之后写的则是“莲实有心应不死”。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先生何其不幸:年少丧母、战乱流离、婚遇不淑、无家可归、中年丧女。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先生何其有幸:幼年得家传、年少遇良师、学问贯中西、唱和有鸿儒、桃李满天下。
“莲实有心应不死”


  “先生,咱吃完就有劲儿,咱还得讲课去,还讲《向晚二首》去!”临近农历六月初一,叶嘉莹百岁生日前夕,保姆王巧顺总这样“哄”老太太好好吃饭。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去年10月15日,叶嘉莹现身“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作为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的创建者,她坐在轮椅上,举起话筒,娓娓讲述自己40多年前,从加拿大回国执教前夕写就的《向晚二首》。“我当时远在温哥华,离开祖国多少年了,我突然在遥远的天涯,悲哀地感叹我已经衰老了,那剩余的生命我应该到哪个地方?我说我要回国来……”老人说这番话的时候,台下坐满了几代中华古典诗词的传承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孔。那一天,已99岁高龄的叶嘉莹却不再“悲老大”,她说:“我很高兴。”
  7月6日,恰值小暑,也是叶嘉莹农历百岁寿辰,南开大学在迦陵学舍举办“诗话人生”抖音线上直播活动,3个多小时吸引了281万人在线观看。王巧顺一直陪在叶嘉莹身边,去年的活动,就是她和叶先生的弟子一起,用轮椅把老人推到了台上。这一次,听叶嘉莹天天念叨着生日那天要选两首诗来讲,她明白“先生还是特别想去现场”。
  对于期颐之年的老人来说,时间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去年,“叶嘉莹讲先秦至中唐诗”系列的审校工作由叶嘉莹的学生张海涛、于家慧协助进行。于家慧记得:“有一次先生见我们到来很高兴,一起聊了几句。我们在南开大学读书那些年经常亲炙先生讲席。”说起往事,照顾先生起居的王巧顺感慨道:“海涛和家慧跟先生真是有缘。”叶嘉莹笑呵呵地说:“那当然,我们之间是千年以上的因缘——今天见面不就是因为杜甫么?”那天送去的文稿讲的是杜甫诗。
  “原先谁要送稿子来给先生审,都是打成小二号字,后来得打成二号,她才能看见。有时候我就给她念,她乐意审这个稿。”王巧顺今年73岁,给叶嘉莹做了7年保姆,“再往前那些年,是我姐姐陪着先生”。姐妹俩接力陪伴,如今,王巧顺的女儿也加入进来“值夜班”,她们早和叶先生处成了一家人。
  于家慧参与讲词系列的审校工作以后,感觉叶先生精力比去年差了些,担心审阅文稿的工作会让她太过劳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静则说,还是送吧,先生有时精力不济,可能未必会像去年那样及时反馈,但她知道我们在做这件事,知道她讲诗词的文字会被更多人看到,会开心的。
  于是每隔两三周,于家慧便拿着打印好的稿子请叶嘉莹审阅。“我能看出她还是很开心的。有一次她还用保姆的手机给我发来两段语音,谈了对文稿的一些意见。”
  王巧顺还记得,从前住在南开西南村的家里,叶先生每天早晚要准时打开电视看新闻,“先生不在意那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但是国家大事必须得关注。”除了新闻,叶嘉莹也喜欢看电影。还在加拿大的时候,哪里办电影节,她就自己开车过去看,能连看好几场,一看看一天。后来回到国内,有最新的佳作上映,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她还会贡献一张电影票。2019年,讲述叶嘉莹诗词人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正式公映前推出了导演剪辑版。“先生是在电影院看的,那应该就是她最近一次到电影院了。”叶嘉莹的博士生、研究助理闫晓铮说,即便后来腿脚不那么方便了,听说哪部电影拍得好,“先生也会让我们帮着找来在家看”。
  当然,绝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她传承中华诗教的事业。直到九十多岁,叶嘉莹还延续着年轻时熬夜工作的习惯;用王巧顺的话说,“没有两点都不睡,她且在那儿敲电脑呢。”叶嘉莹很少用智能手机,单凭电脑和一封封电邮,她不只帮弟子友人审校各种稿件或论文,处理研究所的一些事务,也为那些真心有志于诗词传承的创作者评改作品、指导吟诵,甚至向那些遇到人生困惑的求助者施以援手……
  叶嘉莹有位身在加拿大的华人朋友,因为晚年突遭变故患上抑郁症。“她特别喜欢诗词,先生就让她写诗,把心里的感受写出来,还告诉她‘你写完以后,我给你看、我给你改’。”叶嘉莹坚信“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常说“读诗能使人心灵不死”,这一次她开出的药方,真的帮那位朋友走出了心底的阴霾。“抑郁症不是小事,先生这是用诗词救人一命啊!”提起这件事,王巧顺很感慨。
  那些叶嘉莹回复的邮件,改过的诗词和文稿,后来变成了一颗颗兴发感动、萌生诗心的种子。去年,在“诗教润乡土”全国演讲比赛的视频致辞中,她说,诗歌能够让人心不死,诗歌是启发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一种关怀。
  今年的“诗话人生”线上直播和更早之前的“诗不远人话迦陵”短视频征集,都有当初的“邮件发件人”出现在镜头前,讲述他们因为叶嘉莹这个名字,与诗词结缘,继而把更多人“接到诗里来”的故事。
“剩将余世付吟哦”


  叶嘉莹曾回忆:“旧时家里古典诗词的氛围确实对我产生了极深的影响,我的知识生命和感情生命都是在这里孕育的。”父亲叶廷元教她认字,伯父叶廷义教她吟诗。叶嘉莹开蒙读的是《论语》《唐诗三百首》。
  1941年,叶嘉莹开启了在辅仁大学四年的大学生活。第二年,学者顾随教授唐宋诗课程。这是一位主张“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的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说,顾随绝对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枝奇葩,就因为他教出了一个学生叫叶嘉莹。他是述而不作、不立文字的这样一种人。
  “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叶嘉莹曾回忆,“先生一向都主张修辞当以立诚为本,以为不诚则无物。”
  顾随则将叶嘉莹视为传法弟子,他给叶嘉莹写信:“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并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还鼓励叶嘉莹要走出去:“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这封信放大装裱后现在仍被挂在叶嘉莹的书房内。
  禅宗经典《五灯会元》则如是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世人都认为叶嘉莹是诗词大家,可她自己却谦虚说“我只不过是一直以诚实和认真的态度,在古典诗歌的教研道路上不断辛勤工作着的一个诗词爱好者而已”,“我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可以说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本能”。
  除了顾随,对于叶嘉莹诗歌理论建树产生绝大影响的无疑是王国维。1956年,她即开始撰写《说静安词〈浣溪沙〉一首》,她认为是自己“第一篇严格意义上关于诗词的评赏的文章”。而她写文章遵循的是“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
  1970年暑期叶嘉莹到哈佛后,即开始对静安先生之研究。她曾回忆:夜晚,整个图书馆中已空无一人,当她从两侧列满书架的黑暗的长长的通路上走过时,有时竟会有一种静安先生的精魂似乎就徘徊在附近的感觉。“我的转变也正是从这一年逐渐开始的。”
  “兴发感动”是叶嘉莹在诗歌解读上的理论概括。她认为,中国诗歌之传统,实在以其中所蕴含的兴发感动之生命为主要之质素。而这种感发生命的质素,则与世人的心性、品格、学养、经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晚年,叶嘉莹倾注心血的一项工作是传授吟诵诗词。她说中国的吟诗,一定不能谱成一个调子,一定不能有死板的音节,一定要有绝对的自由。“因为你每次读一首诗词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不同的人读这首词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吟诵的时候一定要把你自己对这首词的体会和情意用你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
  剩将余世付吟哦,遥天如有蓝鲸在。叶嘉莹说她要留下这一点海上的遗音,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她也会满足。
  从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到台湾、到美国、到加拿大……几十年颠沛流离,叶嘉莹始终将顾随授业的8大本听课笔记随身携带,并珍视为万不可弄丢的“宇宙之唯一”。她曾说:“我平生最骄傲的事,是帮助整理出版了《顾随文集》和《驼庵诗话》。”1997年秋,叶嘉莹还捐出一半退休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
“弱德持身往不回”


  叶嘉莹不负恩师的期望,除了诗歌,她在词的认知上也有自己的独见。
  “一个真正的伟大的好的词人,不只是他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还不只是敏锐的对于景物感情的感受的能力,是敏锐的对于文字的感受的能力。”叶嘉莹认为,从古以来,凡是写得最好的词,都是有一段难以言说的感情和悲哀。它所写的那种委曲婉转,这是词的特美,难以言说的美。
  在王国维词论“要眇宜修”基础上,叶嘉莹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个概念,这既是指代诗词之美,也是她身世和操持的写照。
  她认为清朝词人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写得非常美:“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持守,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我把它翻译成英文The Beauty of Passive Virtue,这是我的新名词。”
  无论在哪里,只要站在课堂上,叶嘉莹总是侃侃而谈,但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话,她还是有顾虑不想讲,那就是“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但每次遭逢困苦,叶嘉莹也总能想到恩师顾随的一句话:人在生活的旅途中,要有一种强毅的担荷精神,才能不被生活的风浪所击倒。
  陶渊明有诗云:“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叶嘉莹回忆,早年在台湾有段时间,她不仅没有一间可以栖身的“敝庐”,甚至连一张可以安眠的“床席”都没有。
  纪录片电影《掬水月在手》将叶嘉莹的人生用一种静美、禅意的方式表现出来,打动过很多人。“一开始,看个寂寞,看个冰冷,到后来提升了温度。原来,掬水月在手的内涵,就是弱德之美。”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顾问郑宇民曾经组织浙商集体观看。
  1960年在台湾,叶嘉莹开始撰写《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写研究文章的思路从“为己的欣赏”转向“为人的对传承的关怀”,并转到对文学理论的探讨。
  叶嘉莹还引入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但她认为前提是“要对中国自己的东西有相当了解”,而且认为“理论”只是一种捕鱼的“筌”,不要忘了读诗的目的是要得“鱼”。
  1979年,叶嘉莹实现了她用母语给中国学生讲课的梦想。之后的三十多年,跨洋奔波,每年在中国和加拿大讲课,她除了将中外文艺理论融会贯通,还关注当时国内的“当代文学”,并将它们和古诗词的讲授联系起来。
  听过叶嘉莹讲课的人都知道“跑野马”是叶先生讲课的特色。她说,别人讲诗是注重知识、背景,而自己是对于文字里面所传达的生命比较重视。“我真的觉得,什么东西你一写下来,到时候一念,它就没有一个再成长的过程了。我在讲的时候,我不写出来,虽然这些东西以前也讲过,可是到时候它还是在现场新鲜地捧出来的,我当时也在感动之中,所以才能带领同学们有所感动。”
  席慕蓉说,叶嘉莹用生命践行了她在词学中的创见——“弱德之美”。而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则认为,她是以“弱德之美”,以风中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的态度去面对暴风雨,“即使有再大的强风暴雨,风雨之后依然存在”。
  “弱德之美不是说你软弱就是美,而是你要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叶嘉莹说,“你是弱德,你不是弱者。”
  “先生对传承诗词这个事儿就是入了迷了,她诗里不也写了吗,她是‘人生易老梦偏痴’。”王巧顺觉得“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最能概括叶先生的执着追求。而她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叶诗”是“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因为“先生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经历了很多坎坎坷坷,吃了很多苦,可是她这个人特别坚强、特别大度,除了传承诗词,她都能放下,才有今天的成就”。
  叶嘉莹还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这句话和“迦陵学舍”月亮门上的一副对联的意思可以互相补充:“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先具民胞物与之同心,方有多情锐感之诗心


  自2022年底以来,电视、电影、电脑、电邮都逐渐淡出了叶嘉莹的生活,她心里能装下的,只有诗词和诗教。叶嘉莹最期待的时刻,就是有学生来送诗词讲稿,“我一说‘送稿子来了!’她就倍儿高兴。”除了审稿,日常的“娱乐项目”还有吟诵。
  这些年,叶嘉莹的一日三餐都是王巧顺来准备,她总结了规律,“先生不怎么爱吃肉,爱吃豆儿,是豆儿她都爱吃。”还在家里住的时候,每年赶着新鲜蚕豆一下来,王巧顺都跑去市场“一买买好多,配点儿胡萝卜炒炒,先生就爱吃”。到了夏天,叶嘉莹喜欢吃苦瓜,王巧顺细心,把苦涩的瓜瓤瓜筋都去干净了,清清爽爽留外面一层皮,搭着肉丝炒上一盘。
  叶嘉莹的饭量小了,王巧顺的厨艺少了用武之地,她心疼先生营养不够,就想别的法子——临吃饭前,给叶先生准备些“电子榨菜”。王巧顺连怎么添加微信好友都不会,却学会了用手机精准地搜索叶嘉莹在各地讲学的视频。“网上有好多了,我就让先生边听边吃。”有时兴起,叶嘉莹会给王巧顺提起往事,提起自己年轻时是怎么一天跑遍三个大学一个电台讲诗词的,说完又好脾气地跟她开玩笑,“好汉不提当年勇啊”。可王巧顺能看出来,听到诗词,叶嘉莹还是高兴,像孩子一样,精神头更足,饭都吃得更好些,她觉得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诗人不失赤子之心”。
  一句“诗人不失赤子之心”,也牵起了叶嘉莹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之间的师生缘分。这位83岁的院士诗人,日程排得很满。7月6日,他推掉了其他活动,专程赶来给老师祝寿。
  为什么不录一段视频发过来,一定要跑这一趟?
  “叶先生一百周岁的生日,我是非常在意的,必须要来参加的。”王玉明是吉林人,说话时自带一股亲切热络,没有想象中大科学家的“高冷”,随和得好像邻家爷爷。整个采访过程中,这是他语气最严肃的回答,把“非常在意、必须要来”八个字咬得格外重些。
  王玉明每逢有新作,就通过电邮发给叶嘉莹,“先生有时点评,有时指正”。她看得很细,从不敷衍:一个字用得妙也不忘称赞,一个标点用错了,也认真地圈出来。对这些修改意见,王玉明珍而重之。
  对于作诗作词,叶嘉莹讲过,诗歌之主要作用是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这和她老师顾随的观点一脉相承:“先具有民胞物与之同心,然后方能具有多情锐感之诗心。”
  2011年11月9日,叶嘉莹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作讲座,王玉明到了现场,发现前排听众还有杨振宁。“第二天,杨振宁先生邀请叶先生到清华共进晚餐,叶先生问我愿不愿意陪她一起去,我当然愿意啊!”那天,看着科学与文化领域的“双星”聚首,王玉明很有感触,还写了一首诗。
  李天喜也是用视频的形式为叶嘉莹庆生的。这位来自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东关小学的语文老师一度觉得,自己和学生们离叶嘉莹很远,离南开迦陵学舍很远。那种远,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灵台县是个偏僻的西部小县,我教的就是一所很普通的乡村小学。”
  这位80后老师有21年的教龄,却坦言自己没有读过全日制大学,没有在课堂上听过任何一位大学教授讲专业诗词课,“我班上的孩子们,对大城市里的高校,对中华经典古诗词,概念也很模糊了”。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以优秀古典诗词讲解者的身份,和他一直崇敬的叶嘉莹先生“同台发言”。
  把距离拉近的,是“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简称“迦陵杯”)。这项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南开大学承办,以叶嘉莹别号命名的赛事,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大学生、留学生与教育者敞开大门。7月6日,叶嘉莹在百岁生日当天宣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南开大学举办的“‘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古典诗词讲解短视频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对诗词与教育心怀热忱的李天喜参加了不止一次“迦陵杯”。他还记得2020年第二届“迦陵杯”,他选讲了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可能是太注重宋诗的“理趣”,太过“就诗论诗”,那一次他没能进入决赛。2021年,看完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李天喜被叶嘉莹的诗词人生打动,决定“再战迦陵杯”。片子给他的启发很大,他一下子意识到透过诗词本身去解读诗词显得单薄,用画面和故事去展示诗词的意蕴,让孩子们真正被打动。
  只有身经忧患,才能对词有很深的理解。1988年,叶嘉莹曾对历史学家、文学家缪钺说,“吾生平作词,风格三变。最初学唐五代宋初小令;以后伤时感事之作又尝受苏、辛影响;近数年中,研读清真(周邦彦)、白石(姜夔)、梦窗(吴文英)、碧山(王沂孙)诸家词,深有体会,于是所作亦趋于沉郁幽隐,似有近于南宋者矣。 ”
“还将初曙拟微阳”


  叶嘉莹常称自己“其他什么都不会,只是个当老师的”,可她的课深受海内外不同年龄层的欢迎。有人说“是因为声音声调”,有人说“是因为先生学养深厚,见多识广”,还有人说“因为她自身的坎坷流离,所以才更能将心比心,精准诠释”。
  叶嘉莹自己说:“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她在课堂上常常讲,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
  57岁的陈涌海是带着吉他走进迦陵学舍的。比起中科院半导体所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涌海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摇滚博导”——留着颇具古风的发型,一阵潇洒的扫弦,用粗犷的嗓音唱起《将进酒》,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出口,有网友半开玩笑地评论“我以为李白活了”。
  那天在活动现场,陈涌海唱了两首诗词:除了《将进酒》,还有李商隐的《锦瑟》。正式演出前,闫晓铮负责和陈涌海对接诗词篇目,这位科学家准备得很认真,把自己演唱过、相对熟悉的曲目拉出单子发了过来。“除了这两首,我记得还有《行行重行行》和几首乐府诗。”闫晓铮回忆,他们根据活动的主题和氛围,很快商定了曲目,“《锦瑟》是格律比较规整的近体诗,还有叶先生的读诵音频可以配合播放;《将进酒》是散体诗,诗句比较参差,篇幅更长。”他们都觉得考虑到表演的时长和丰富性,演唱这两首曲目是比较合适的。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这句诗情有独钟。在为叶嘉莹录制的视频里,他动情地说:“用一生的时间来传播诗词,把前人的精神财富传给后人。这是您报国的方式。现在我和一大批同道正在全力以赴创办西湖大学这样一所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而设立的新型大学。我们在这所新型大学里也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熏陶,我想这也是另一种‘书生报国’。”
  以“迦陵杯”为起点,李天喜在传承中华诗教的路上走得更远。去年12月,他到四川大学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区选拔,在川大的文创用品店,他买了厚厚一叠明信片,打算背回学校,送给班上的学生们留念。空白卡片不够分量,李天喜开始“搞创作”。他早就策划好了,要为班上56个学生每人写下一首诗——律诗绝句不限、平仄不拘,但要把孩子们的名字和自己对他们的祝福与期待藏进诗句里。
  2016年,叶嘉莹写过这样一首诗:“天行常健老何妨,花落为泥土亦香。感激故人相勉意,还将初曙拟微阳。”于家慧说,李商隐《燕台》诗有“醉起微阳若初曙”之句,说醉酒醒来后意识不清,错把夕阳当成了朝阳。这是叶先生很清醒地“还将初曙拟微阳”,把夕阳当成了朝阳去努力。“在协助先生审校文稿的这段日子里,先生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可贵修养带给我极大的感动与鼓励。”
  叶嘉莹一直特别重视儿童的古诗教育,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录过很多课,做过讲座,写过相关的书。她的学生毕业后有的去大学、有的去中小学教书,她更欣慰去中小学教书的学生,她的观点是学诗词还是要从小学起。
  每次于家慧给叶嘉莹先生送诗稿,只要精神好,见了面,叶嘉莹总要问上一句:“冬冬怎么样啊?有没有教冬冬背诗啊?”冬冬是于佳慧的孩子,今年4岁半。
  7月6日,为免老人奔波,没有安排叶先生到活动现场讲授诗词。她提前拍了一段视频,向所有到场或线上的朋友们问好。这一次,叶嘉莹讲了她写的一首绝句,“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在满屏的生日快乐中,她回祝所有为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懈织锦的后来者,“学习诗词快乐”!
  有人曾问她,人生来到晚年,您惧怕过衰老和死吗?
  “没有,我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她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知我者其天乎。”
  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莲花会凋零,但有一颗莲子会留下来,那就是叶嘉莹先生念兹在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参与采写:张以馨 闫一诺)

  (参考资料:《嘉陵诗词稿(增订稿)》《传学——中国文学讲记》《红蕖留梦》《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顾随与叶嘉莹》《掬水月在手(Like the Dyer’s Hand)》纪录片电影及同名图书)
 
揭秘“获国”
揭秘“获国”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空走廊
 
  本报记者张宋红 马思嘉

  西周,中华文明史上的辉煌一页,它以礼乐昌明、政通人和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溯历史长河,那个遥远又苍茫、神秘又壮阔的远古时代究竟有着怎样的璀璨辉煌?
  2017年4月的一天,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一如平常。一场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谁也没想到的是,千百年来一直以雄浑质朴示人的黄土之下,居然隐藏着一个大秘密。
  探方之中,黄土被层层刮开,一个古国连同它的宫殿、城墙、护城壕、渠池系统等逐一显现,被封印了数千年的文明重现人间,史料失载的西周诸侯国——获国,从此进入大众视野。
一片甲骨,名动天下


  谈及7年前的这次发现,姚河塬考古队领队马强记忆犹新。
  那天,烈日当头,他和一群青年考古人在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一片遗址区展开清理发掘工作。起初,因墓葬盗扰严重,他们对这片遗址是否还能发现重要文物不抱太大希望,但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多件重要文物陆续出土。
  多年经验告诉马强,眼前这片遗址不简单。于是,一个更加详尽的考古发掘计划在他的脑海里迅速形成。经过一次次细致勘探、清理,越来越多的文物陆续出土,人们对这片遗址的认知也被刷新。
  它,占地92万平方米,坐落在便于防御的断崖之上,黄河支流泾河的毛细血管在此交汇。依水而建的都城井然有序,在城墙和护城壕庇护下,王室贵族居住在内城,而环绕四周的外城则是平民百姓的家园,更远处则是农田、狩猎场。
  它,有着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诸侯国君家族墓葬区,以及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铸铜作坊区等核心遗址。
  它,迄今已出土3000余件文物,品类繁多、工艺精美,有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骨角牙蚌器、刻辞甲骨等。
  如此重要的遗址,发现初始却没有姓名。这些留在人间的残存片段,能还原出那个世界吗?
  带着疑惑,马强翻阅厚重的史籍。“在史书上,没有发现西周王室在西北分封诸侯国的记载,所以我们最初对遗址的性质、地位都不确定。”
  因其神秘,更激起考古队员的探索欲。在随后的发掘整理中,有30多块甲骨残片被发现,十几片上还刻有文字。在其中一片甲骨上,“曰:甶稼稷卜”刻辞清晰,“稼稷”两字,更是其他字的几倍大,突出了对农业生产种植“小米”的重视。从考古浮选的大量炭化种子中,“谷子(稷)”正是姚河塬人群的主要农作物。放大的“稼稷”二字,让今人在横竖撇捺、一笔一画中,窥见那些鲜活生命的脉动,那些对丰收望眼欲穿的期待,那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土尘封之下,分明是一群人的家,是一群人的国,这里有金戈铁马,也有袅袅炊烟。他们到底是谁?他们从哪儿来?他们又为何消失?
  在姚河塬遗址发现前,宁夏地区发现的西周遗址只有一处——1981年固原市出土的孙家庄西周墓。考古团队对两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作了比对分析,发现孙家庄遗址出土的车軎、车轴装饰和姚河塬遗址出土的一模一样。马强认为,这些青铜器也属于姚河塬铸铜作坊生产,这座墓葬的主人就是获侯派出去巡查巡狩的小队长,身先士卒,最终埋葬于此。
  而另一片甲骨的发现,揭开了这神秘大墓的一角。
  在编号为M13的“甲”字形大墓的墓道里,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块卜骨,上面有“入戎于获侯”的刻辞,意思是“把抓获的戎人敬献给获侯”。卜骨上的“获侯”两字,让孜孜探索的考古队员看到了一丝光亮。难道,这方寸间真的埋藏了那个3000年前的谜底?
  周灭商后,广封诸侯,以形成屏障拱卫周王室。一时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星罗棋布的诸侯国让周天子势力不断扩张,甚至抵达东海之滨。但目前发现的史料中,关于周人在西北的军事活动却只能查到少许,也并没有记载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个“获国”。
  那么,这个横空出世的“获国”是否真实存在?仅凭一片甲骨和五字刻辞就承认有这个“获国”是否客观严谨?考古团队的求证之路还很漫长。
  经过8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考古队确认姚河塬城址面积92万平方米,清理发掘城墙、护城壕、诸侯国君家族墓地、普通平民墓地、宫殿建筑基址、铸铜作坊、水网、道路等重要遗迹。根据对姚河塬遗址墓葬区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碳十四测年,以及对出土器物的断代等结果表明,姚河塬遗址从商代晚期延续到春秋早期,时间跨度长,内涵丰富。典型的西周国君墓葬——“甲”字形大墓和竖穴土坑墓,以及象征王权的青铜铸造作坊等,进一步佐证了获国的地位。
  “获国遗址的等级和周王室在东方分封的齐、鲁、燕等是一致的,只不过规模稍小,但它的好处在于‘五脏俱全’。我们在其他西周诸侯国没有发现的元素这里都有,感觉像是把西周都城该有的布局和文明要素全部打包转移到了这里,对于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诸侯国布局有重要意义。”马强说。
  在姚河塬遗址未发现前,大家普遍认为,周人在西周中期便向东退守,逐渐失去了对西北的控制。而姚河塬遗址的发掘,充分体现了周人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扩张。六盘山下的获国,在西周早期就被分封,并一直存续到春秋早期,贯穿整个西周历史。西周末年,犬戎兵临镐京城下,杀周幽王于骊山,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开启春秋战国时代。在此之前,获国一直为周王室镇守西北疆域。
  姚河塬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西周王朝的政治格局、周王室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具有空前意义。因其重要性,姚河塬遗址集齐了考古界的全部奖项,如2017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获得“田野考古二等奖”,2020年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亦称六大考古发现)”,2022年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等,这在国内遗址中也属罕见。
  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委专家给予姚河塬遗址“五个最西北”的高度评价,即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
西周往事,以殷制戎


  从2017年到2024年,两千多个日出日落,姚河塬已成为考古团队生活的重心。
  经过孜孜不倦的深耕,马强又有了重大发现:获国国君很可能是殷人,而非周人。腰坑、角坑、殉狗、殉人、殉牲等埋葬习俗,商式簋、鬲、盆等出土器物,锁定了获国国君是殷遗民群体。眼下,他的新书《以殷制戎:泾水流域商周聚落与社会研究》正在筹备中,这些年考古勘探、分析研究的新成果将在书中系统呈现。
  如果真的是殷人,周灭商时他们遭遇过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从河南移民来到宁夏?这段往事,在姚河塬遗址里能找到答案吗?
  从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来看,西周的统治者不像殷商那般血腥嗜杀,建国伊始,周天子便向民众展示了其仁慈宽厚的一面。孔子对此曾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世帝王也都推崇周礼作为文治典范。周灭商后,不但没有将殷人赶尽杀绝,反而给一部分殷民分封土地,让其镇守危机四伏的西部疆域。
  获国所在的固原市,在西周时期被称为“大原”(或“太原”),是华夏民族劲敌猃狁、戎人等的地盘。马强等人认为,周王室把殷遗民安置在西北的姚河塬,既让他们远离王都,避免起兵反抗威胁到“自己人”,也是利用他们作为军事前哨和戎人对抗。
  据史料记载,周穆王和周宣王都曾发起过对戎狄的征讨和平叛。无奈,敌方实力强大,不仅未能获胜,反而在多年的拉锯战中耗伤国力,最终亡于戎人之手。《史记》中也有描述: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
  “以殷制戎”的推论源自遗址中丰富的文物佐证。“如果没有姚河塬遗址,这些推论都很难成立。”马强说。
  首先,姚河塬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获国人不得不直面戎人等异族。国都选址在便于防御、水源充足的断崖之上,且高筑城墙、深挖壕沟,军事壁垒性质明显。
  其次,高等级墓葬区内用于陪葬的马匹数量高达120多匹,在铸铜作坊区等地还发现了被食用过的马骨。“马匹在当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但获国在马匹使用上异常慷慨,且碳氮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这里的马匹是人工喂养和放养并存。我们推测,获国很可能是西周王室的一处养马基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动物考古学专家侯富任说。
  最能够让考古学者认定获国国君是殷人的证据,则埋藏在高等级墓葬中。
  这些墓葬聚集在遗址区北部最高处。海拔1636米的高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40座西周墓葬,面积约8000平方米。诸侯国四代国君的家族墓被精心设计在核心位置,2座春秋时期祭祀坑和用于陪葬的6座马坑、6座车马坑以及壕沟等将整个墓葬区环绕在内。
  考古队员发现,几乎所有的墓葬底部中央,在棺椁之下墓主腰部位置,都被有意挖出一个坑,考古界称其为“腰坑”,里面皆有完整的犬骨。这些狗,以两只前腿绑缚在后背上的奇特姿态殉葬。而“腰坑殉狗”是殷人葬俗,这是证明“以殷制戎”的直接证据。
  “墓葬中发现的殉狗大多不超过两岁,最大的也不超过三岁。我们推断,当时存在一个职业,专门饲养用于殉葬的狗。”侯富任说。
  除了“腰坑殉狗”的殷人葬俗外,马强还发现了另外一些极其特殊的墓葬形制。比如:在四代国君家族墓中,主墓与亲属墓通过未挖到底部的过道相连,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陪葬马坑内,下层马骨排列整齐,上层则普遍散乱,异于主流葬俗;“刀把形”马坑旁有一人殉葬,正处于“刀把”位置;多座墓葬中的人骨在下葬时便被散乱分布在棺室、椁室和二层台等处,属于“碎骨葬”;陶器等陪葬品也都被随意打碎并散乱埋葬,属于“碎物葬”……
  特殊的丧葬形制,大气磅礴的城郭,精美丰富的文物遗存……尽管西北边陲生存艰难,创造这一切的获国人,仍然严谨谋划、蓄力发展。从荒芜到繁茂,从异乡到故土,从流离失所到安居乐业,殷人涅槃重生为获人,一代又一代,在各自的位置上尽职尽责。
  干戈从未止息,但四海已视同一家。重生的获国还敞开胸怀接纳了其他飘零的族群。同是制作陶罐,但不同的纹样、肌理、造型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代表着不同人群的审美或意志。马强发现,获国出土的各类陶罐中,有商周文化,还有寺洼文化、刘家文化、本土文化等,这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来自不同文化属性的人们聚集在姚河塬一带,交流互鉴、和谐共处。
  “也许获国的殷人最终走向了周王室的对立面,才导致了西周的灭亡。”马强说。尽管仅仅是猜测,但是这也正是现代考古的意义所在。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因为无数的考古发现研究变得生动丰满;历史脉络里破碎流逝的细节,因为无数的遗址遗物变得清晰准确;历史长河里散落的人类文明,因为无数人的敬仰传承变得生机勃勃。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马强的这个大胆猜测能得到考古实物的证实。
“百工”兴盛,熠熠生辉


  一把象牙梳,在文物修复师手中复活。梳齿细密,阴刻饕餮纹,饕餮眼部镶嵌象征王权礼器的绿松石,彰显权威。上古神兽目光如炬,这只见证过神秘获国的眼睛,历经数千年依旧在凝望。
  安定下来的获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渠而饮,耕田而食,慢慢积蓄力量,创造更加多元的文明。这里出土的玉器造型多样,有璧、璜、蚕、牛、鹿、螳螂等;骨笄、骨簪、骨镞、骨制护甲的制作十分精良;镶嵌螺钿的彩绘漆器、蚌壳制品构思巧妙,鲜活地展现了制作者高超的审美和惊人的匠心——这是获国留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当庞大的城池、完善的防御、幽深的墓坑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考古队面前时,新的谜团又接踵而至。这群远古先民借助什么样的工具来实现这一切?仅仅是挖掘那些深达十几米的墓葬坑,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姚河塬考古队队员程江维介绍:“当时青铜冶炼技术只掌握在王室工匠手里,生产的青铜器数量有限,所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大多使用骨器、石器、木器。”那么,当时的青铜用来做什么?
  铜与锡、铅等金属熔炼而成的合金即青铜,十分珍贵,不易获得,古时被称为“金”“吉金”,常用于制作礼器、兵器。程江维介绍,不同的青铜器物所需硬度不同,需要工匠按一定比例配置铜、锡、铅等金属料块,稍有差池,很可能就功亏一篑。无法保证百分百冶炼成功的工匠们,只好求助于神灵庇佑。考古工作者在殷墟、获国以及其他商周遗址区的铸铜作坊中,都曾发现过用于占卜的甲骨残片。由此可见,“迷信”的商周人在每次重大铸铜活动前,都要由贞人主持祝祷占卜,求得冶铸成功。
  在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铸铜作坊遗址内,有水渠、取泥坑、储泥坑、烘范窑、工棚等遗迹,还出土了大量陶范残片、铜刻刀、骨锥、熔炉、砾石等遗物。据此推断,获国已经拥有了一条铸造青铜的完整产业链,并且技艺高超,普遍使用“范铸法”铸铜,花纹刻制极为讲究。
  “这样完整的西周铸铜作坊,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考古发现的不超过十处。”马强说,其被称为“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是实至名归。
  宁夏博物馆曾举办过一场“探索获国”文物展,展出的青铜器有兵器、礼器、车马器等。其中一件外形类似马桶、饰有兽纹的青铜车轴饰,以及类似风扇、内有金属弹丸的青铜车銮铃等,让观众感受到文物之美。按《周礼》的规定,诸侯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七鼎六簋。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遗址曾被严重盗掘,作为礼之重器、象征权力的鼎和簋,只发现了一只鼎足。
  除了备受瞩目的铸铜作坊,姚河源遗址还发现了制陶作坊,推断还有制骨作坊。考古队员还发现,在纺织业方面,养蚕缫丝、纺麻织布、设计缝制,获国人都能轻松胜任。骨制打纬刀的发现,让人们意识到获国人甚至还在使用原始纺织机器,这也证实了甲骨文中“百工”的记载。可以想见,3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高超的审美和惊人的匠心装点细节,让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丝路”滥觞,文明交融


  从姚河塬遗址出土文物来看,考古人员发现,周人与西域确实存在交流。
  西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遥远的象征。天然的地理屏障阻碍了“东西方”人们的交流。在汉朝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人们对西域了解甚少。
  其实早在西周,就有周穆王西征会见羌人部落首领西王母的传说。古时候车马很慢,但是周王朝的目光一路向西,脚步穿过大漠、天山、昆仑,来到了若羌、楼兰、龟兹等地。
  商贸开始萌芽,一条东西往来的大动脉悄然而动。
  获国所在的固原,自古便是丝路重镇,融合了波斯、古希腊与中华文明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银壶便出土于此。
  马强认为,不少珍稀物品就是通过这条商贸之路来到获国的。在姚河塬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区中,出土了不少当时中原地区没有的器物,有来自西域的费昂斯珠、玛瑙、和田玉,沿海地区的海贝,东南亚和美洲地区的貘形铜饰等。更令人称奇的是,从出土的器物碎片中,文物修复师拼出了几只华美的原始瓷器,细腻薄胎,附着透明釉料。当时的固原地区没有这类工艺,它们都来自千里迢迢之外的浙江沿海一带,走的正是早期丝绸之路。
  早期丝绸之路的形成,远比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设立敦煌、酒泉、武威、张掖等四郡要早得多。据马强介绍,在商朝,我国南方的丝绸就通过这条路运往北方。驼铃声声,马蹄阵阵,行色匆匆的商队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同时也带来各地先进的生产技术。
  “商周时期的青铜车铸造技术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改造,从圆饼形车轮的独轮车逐渐演变成带辐条的多轮车。”马强介绍说,我国车马坑初现于商代晚期,距今不过3000多年,而伊朗、阿富汗等地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有青铜车。而从DNA全基因组研究来看,“获国”的马匹起源可能是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杂交改良。
  种种迹象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华文明,就已呈现开放包容的姿态,文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早已超乎我们想象。
  随着姚河塬遗址发掘工作的推进,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关于“获国”的种种传奇以鲜活如初的面貌向我们走来,有根有据,有形有意,绵延不断地涵养着今人的精神世界。
 
四大名楼看新景
四大名楼看新景

( 2024-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本报记者王学涛 姜淏然 袁慧晶
  熊 琦 周 楠 袁月明

  楼,重屋也。
  楼,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重要类型,最能体现木构建筑的魅力与奇巧,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楼,美丽挺拔,个性十足,功能多样。
  无数楼阁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消逝,但有几座却家喻户晓。提到黄河岸边的鹳雀楼,人们会脱口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到长江岸边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离愁别绪就会涌上心头;谈起赣江边上的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如在眼前;聊到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发人深思。
  因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鹳雀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它们都临水而建,见证历史风雨,屡毁屡建,成为一道厚重的文化景观。
  文因楼而生,楼因文而名。今人再登楼,观水光山色,心旷神怡;凭栏处,与先贤对话,宠辱皆忘。因为文学,楼阁有了灵魂。
  文在,楼就在。
楼 踪


  为何四大名楼会屡毁屡建?
  “因为文化的力量,这种以楼阁为载体传承历史文化的现象独具中国特色。”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邹律资说。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程遂营认为,四大名楼见证历史,同时还有大量诗词歌赋、历史典故与其紧密相连,它们已成当地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是目前四大名楼中唯一纯木结构的古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岳阳楼景区,左手边浩瀚的洞庭湖与游人仅一堵矮墙之隔,景区内松柏、樟树、广玉兰、银杏、石榴树等格外葱郁。现在的岳阳楼沿袭了清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大修后的建筑格局。1983年,文物部门对它进行了落架大修。
  岳阳楼矗立在古岳阳城西门上,高19.42米,三层三檐,第二层出围廊,楼内4根楠木贯顶,檐面铺设黄色琉璃瓦,檐角整齐划一向上翘,楼顶造型独特,像古代将军的头盔。整栋楼看上去中轴对称,古朴规整。
  二楼嵌有“镇楼之宝”《岳阳楼记》紫檀雕屏,为清代书法家张照所书,上面有多处修复过的痕迹。三楼上有杜甫《登岳阳楼》诗,笔意奔放,光彩照人。
  透过窗户望洞庭,仿佛湖水就在脚下,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辽阔气象不由让人想起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
  穿过岳阳楼下约42米长的石券门洞,走下层层台阶,就来到洞庭湖岸。回头望,石券门洞上方的青石匾上镌刻着“岳阳门”三个大字,它就是古岳阳城的西城门。古代岳阳有5座城门,最终只有它保存至今。水还没涨起来时,岸边有游人围桌而坐,面对滔滔湖水喝茶聊天,好不惬意。
  “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最初是大将鲁肃在临湖处修建的一座阅军楼,随着年代推移,军事功能逐渐淡化,慢慢朝观赏楼转变。”导游杨梦婷说,自唐朝始,岳阳楼逐步成为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张九龄、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王昌龄、刘长卿、张继、韩愈、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曾与岳阳楼结缘。
  岁月沧桑,四大名楼在历史上数遭兵燹、水患、火灾等破坏,屡圮屡修。如今,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已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木构建筑。
  黄鹤楼是最早复建的。拾级而上,会看到墙壁上镶嵌的“黄鹤楼重建工程”碑——1985年,这座雄伟的楼阁历经4年建设拔地而起。它屹立在黄鹤楼故址千米外的蛇山山顶,楼高5层,总高度超过50米,是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5层飞檐的檐面都覆盖金色琉璃瓦,看上去像一团火,又如黄鹤展翅欲飞。
  在黄鹤楼内,当地用精美的壁画、模型、照片等介绍了“橘皮画鹤”的神话故事,黄鹤楼的历史沿革、诗词人文主题等。它原是三国东吴修筑的一座阅兵楼,到唐朝时逐渐演变为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整座楼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气、仙人骑鹤的仙气,又有诗歌文化的灵气。
  登楼远眺,江城风光尽收眼底。公路铁路双用的武汉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沿江两岸楼宇林立。楼上游人熙熙攘攘,还有不少外国人的身影。夜幕降临后,江城灯火璀璨,黄鹤楼是其中最迷人的一抹亮色。
  外国机械工程师尼勒什和朋友站在黄鹤楼的围廊上悠闲地吹着江风。“我很喜欢这座建筑,虽然是现代的,但这里的视野非常开阔,能俯瞰武汉这座大城市。”他说。
  1989年冬,赣江边上的滕王阁也复建完成,它是中国四大名楼中唯一一座初建时就带有娱乐性质的楼阁。
  “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滕王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尤擅绘画,工于蛱蝶。可以想象,他建这样一座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的楼阁,为的是在此观景、创作、收藏和展示艺术品,还能进行歌舞表演。
  观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滕王阁在1300多年间,经历29次毁灭与重生的轮回,平均半个世纪建一次,阁址多次变迁。
  重建后的滕王阁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仿宋式建筑,相比岳阳楼、黄鹤楼的红黄色调,滕王阁的红绿色很是别致。它位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距离唐代阁址仅100多米、清代阁址约300米。阁高57.5米,明三暗七层,加上12米高的大台座,即有了直入云霄的视感。
  “之所以采用仿宋式的建筑风格,是因为可以参照宋代建筑巨著《营造法式》,达到最好的仿古效果。当时还主要参考了梁思成先生的手稿,并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需求进行了一些调整。”滕王阁重建工程总建筑设计师陈星文之子、古建专家陈方说。
  作为黄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鹳雀楼在中国四大名楼中复建最晚。它不像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一样位于繁华闹市,而是矗立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非常适合登高望远,极目山河。
  然而千余年前,情况大不同。蒲州城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之地,扼黄河之要,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战略意义。鹳雀楼因鹳雀时常结伴栖息而得名,根据《蒲州府志》,鹳雀楼是北周时期宇文护建造,当时蒲州是北周占据的一个军事重镇。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倾全国之力,派人铸造铁牛为地锚,修建黄河上坚固的浮桥,改“竹缆连舟”为“铁索连舟”。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与其他三座名楼多次修葺重建不同,鹳雀楼并没有寻觅到重建的资料,历史典籍和地方志中也只有粗略的记载。”永济市旅游局原局长仝毅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于黄河故道变迁,原楼址与黄河的距离变远,因此重建鹳雀楼时新址平行向西移动了2.5公里。主楼建筑为仿唐高台楼阁,外表施以仿唐式彩绘。
  2002年9月,一座历经5年建设、通高73.9米的鹳雀楼又奇迹般屹立在黄河东岸母亲河的臂弯,灰中带彩,面山望水,再现“千里穷目”的辽阔意境。
楼 魂


  千百年来,文人们见到的名楼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楼址在变,楼形也在变,不变的是它们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些文学经典吸引着一代代人去遐想、触摸、感受那不朽的历史画卷。
  “它们抒发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跨时代的人生共鸣。”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说。

  【鹳雀楼上登高望远】
  时逢唐朝盛世,山西诗人王之涣登上黄河岸边的鹳雀楼,被眼前长河落日的浩大景象所震撼,诗兴大发,迎风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大气磅礴,代表了昂扬奋发的盛唐气象,短短20个字把鹳雀楼写进了天下人的心中。如今,在鹳雀楼第六层有一尊王之涣的铜像,迎风泼墨,意气风发。常常有中外游客在他的铜像旁吟诵《登鹳雀楼》。
  王之涣出身官宦之家,从小聪明过人,又有古代侠客的豪放之风,曾辞官漫游,虽然留下的作品不多,却是翘楚之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便可让其生命千古不朽。
  仝毅说,这首诗简洁明快,在写景上既有“白日依山尽”的可见实景,也有“黄河入海流”的遥想之景,两者结合将一幅美丽山河宏图缩绘到读者眼前,造就了意境深远的想象空间。这首诗还写出了简单的人生哲理,只要向前迈一步,就可以看到不同风光,达到不同境界。
  “诗人打破了时空限制,一种雄心壮志不禁要呼之欲出,读起来能感受到诗人积极进取和无限探索的人生态度。”仝毅说,千百年来,这首诗已使鹳雀楼成为一个登高望远的文化符号、昂扬向上的精神象征。

  【滕王阁里用世之志】
  公元675年的重阳节,一位20多岁的青年在南下交趾探望父亲途中,参加了滕王阁上的一场盛大宴会。洪州都督阎伯屿本想让自己的女婿作序一展才华,结果这位青年却当仁不让,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惊艳四座。
  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的诗人王勃。王勃出生在山西的文化名门,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曾被视为天才少年,当过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因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檄英王鸡》触怒唐高宗,被赶出王府。此后,王勃当上了虢州参军,但又因得罪同僚而被革职,还连累父亲贬官交趾。《滕王阁序》就是他去探望父亲途中所作。后来王勃不料在旅途中溺水,英年早逝。
  在这篇传奇之作中,王勃描写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南秋景图。这里有景物色彩缤纷之美、动静交织之美、远近错落之美、虚实相映之美,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更写出了夕阳西下时,水天连成一片,渔船归航,江面歌声雁声四起的生动画面。
  除了美景还有真情。想起自己当下的处境,王勃有强烈的失落感,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是最容易让人共情的地方,但更难得的是遭遇打击的王勃并没有消极颓废。”曾任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建滕王阁总指挥的宗九奇说,一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真正成就了他的人生绝唱。在困境中进取不息,积极向上。这符合人们对一个受挫青年的期待,也符合初唐时代氛围。
  【黄鹤楼上离别意】
  登上黄鹤楼,三楼大型《人文荟萃》陶瓷壁画描绘了唐宋时期“打卡”黄鹤楼的13位文化名人。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赫然在列,他们吟诵黄鹤楼的名句也被摘录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留下了1500余首黄鹤楼诗词。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曾写道: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誉的黄鹤楼,得江汉交汇、龟蛇锁江之地望,古来便庶众云集、文士雅会,登临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盛唐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极负盛名。南宋大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1200余年前,崔颢登上黄鹤楼,俯瞰滔滔江流,远眺茫茫平川。阳光明媚,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平原上树木历历可数,长江中的鹦鹉洲上草木茂盛,不知不觉到了日暮时分,江上笼起薄雾,诗人望向故乡却看不到汴州(今河南开封),一种沉甸甸的乡愁涌上心头。于是一首气韵连贯,古今、虚实、日暮结合的千古绝唱就诞生了。
  “诗仙”李白不仅赞赏崔颢的《黄鹤楼》,还多次在黄鹤楼送别。唐开元年间一个花团锦簇的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他久久目送,直到船帆远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只写即目之景,却饱含无限深情。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李白非常敬仰他的为人,曾写诗赞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因此,这是一个浪漫的人在浪漫的季节送另外一个“风流”的人到“风流”之地去。李白对孟浩然的扬州之行非常羡慕,虽然告别是深情的,但诗歌并没有那么感伤,反而写出了“下扬州”的轻快、飘逸。
  然而,20多年后,历经坎坷的李白与友人史郎中再登黄鹤楼,写下著名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两人同为天涯沦落人,闻笛而动思念长安之叹。
  多情自古伤离别,但也饱含真挚情谊。黄鹤楼作为交通要冲的一方胜地,见证了太多离愁别绪。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也在这里得到抒怀。

  【岳阳楼上忧乐情】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滕子京嘱托同年进士范仲淹作序记之。庆历六年(1046年)秋,范仲淹端坐于河南花洲书院,根据好友寄来的书信及一幅《洞庭秋晚图》,驰骋想象于千里外,展纸走笔,挥毫写就了名闻天下的《岳阳楼记》。
  作者将自己宏大的抱负融入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岳阳楼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是真实的、深刻的。
  经历“庆历新政”失败、又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范仲淹何以写出如此雄文?
  其实范仲淹一生都在践行“以天下为己任”的至高境界。他幼年丧父,随母改嫁,从小刻苦读书,26岁进士及第,63岁病逝在调任路上。30多年宦海生涯中,他直言极谏,三迁三黜,愈黜愈奋;他出将入相,敢作敢当,在他“近攻久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宋夏战争局面得到扭转;在地方为官时,以民为本,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虽然“庆历新政”因反对派阻挠而失败,但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新 景


  诗词是浸润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文学经典是千年时光搭建的精神家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见证着新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和发展。
  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岳阳楼门旁的智能背记亭,26岁的游客张江北通过背诵《岳阳楼记》,经数字人评定,得分100分,获得“本人免票奖励”。从高中初学此文到研究生毕业,多年过去,他依然能够流利背诵。
  “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非常喜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生活中难免有起起伏伏,这种心境很值得人学习。”因为找工作面试,张江北从河北承德来到湖南岳阳,“一定要到岳阳楼逛一逛才不留遗憾”。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说,新文旅时代,瞄准情绪价值,讲好文化故事,是文旅“出圈”的重要抓手。名楼景区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旅游消费新场景,实现静态展示转向活态参与,单向感知转向互动分享。
  早在2013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滕王阁旅游区就发起了“背经典免门票”活动。滕王阁管理处综合管理部副经理毛琦说,目前已有近10万人参与了背序活动,超过4万人体验到“知识变现”的快乐。今年“五一”期间,人工背序窗口由2个增加到6个,同时还推出智能背序亭,由虚拟人王勃来评测游客背诵的完整度,又掀起新一波热潮。
  为弘扬忧乐精神,去年岳阳市把《岳阳楼记》诞生的日子农历九月十五定为“岳阳楼日”。同年,景区内双公祠对外开放,用展览形式详细介绍了岳阳楼历代修缮和《岳阳楼记》诞生的过程。
  “经典”与景点碰撞,让人们的旅途变得诗情画意。名楼景区开发的个性化、趣味化的文创产品,激发当代年轻人的情绪共鸣,带给人们心灵的润泽。
  四大名楼雪糕、诗词文化书签、名楼模型等成为各地热门文创。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鹤楼景区,历史画册、限量版邮册、鹤鹤仙茗茶饮等文创产品是黄鹤楼1800年历史情感的延续。在岳阳楼景区,当地用岳州扇、岳州剪纸、湘绣、岳州窑等非遗技艺表达岳阳楼文化,看上去既独特典雅又充满文化气息。
  炎炎夏日,在岳阳楼景区不时能看到拿岳州书画绢扇的游客。斑竹为骨,丝绢为面,一面是《洞庭秋晚图》的画意,一面有《岳阳楼记》的墨香。“扇子不便宜,最小的也要200多元,但拿在手上赏心悦目,就买了一把留作纪念。”一位游客对记者说。
  面对当前火热的夜间文旅消费需求,名楼们主动求变,纷纷推出夜间游园活动,依托建筑本体、文化故事,在声光电与智能数字系统的交汇中为游客展示活灵活现的故事场景。
  每个不下雨的夜晚,滕王阁景区都会上演大型沉浸式夜间实景演艺《寻梦滕王阁》。滕王阁文化演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磊说,2023年,观演人数达到30万人次,以25岁至40岁的青年人为主。演员们也很年轻,不少为“千禧后”。王勃的扮演者钟奥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他为自己能演绎千古一序的故事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岳阳楼旅游区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湖南省岳阳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付淑华说,景区自2021年9月9日开始开放夜游,根据岳阳楼文化内涵专门编排了《岳阳楼传奇》《双公智答》《小乔与周瑜》等音乐歌舞类节目。
  作为武汉城市地标,夜晚的黄鹤楼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江城历史和荆楚文化。在“夜上黄鹤楼”主题游园活动中,游客可以欣赏主楼的光影秀,在崔颢诗壁和诗碑廊感受诗意,也可以到鹅池看仙子曼妙起舞。
  去年7月,黄鹤楼再推新玩法——朝游。游客最早7点半可入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登上主楼游览,敲钟祈福,最后在白云阁吃上一碗武汉的特色早点热干面。这样,从“朝游”到夜游,黄鹤楼的“打开方式”延长至14个小时,以此接待更多慕名而来的宾朋。
  程遂营等专家认为,名楼不仅延伸了城市生活时空,丰富了城市文化景观,也激活了城市发展活力。各地践行楼阁所蕴含的登高望远的精神,谱写着时代新篇章。
  2023年,滕王阁景区总游客量超4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同年,南昌成为“新晋网红城市”和“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2024年2月4日,滕王阁景区北园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紧接着,总投资1.5亿元的滕王阁景区“三还”及北扩工程正式启动。
  “历史上的滕王阁,从来不是一座孤立无伴的临江高楼,而是一处以主阁为中心的园林建筑群。扩建之后,滕王阁将成为更大范围的开放式公园,并统筹港口还建、步道联通、景观营造,打通滨江步道,联通景区与老城,进一步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南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松殿说。
  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鹳雀楼也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年收入由最初的4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300万元。站在鹳雀楼上远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河滩地经过改良种上了桃树、小麦、山药、莲菜。一块块鱼塘星罗棋布,智慧养殖的黄河大鲤鱼销往全国多地。天南海北的垂钓者相聚在垂钓园,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