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成风化人

05版:经济

06版:焦点

07版:综合

08版:国际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李强主持 丁薛祥宣读奖励决定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李强主持 丁薛祥宣读奖励决定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李强主持大会,丁薛祥宣读奖励决定,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
  上午10时,大会开始。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起立高唱国歌。
  丁薛祥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仪式号角响起,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在热烈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强调,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这些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习近平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激励制度,释放创新活力。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进一步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习近平表示,希望两院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李强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会上,李德仁和薛其坤代表全体获奖人员作了发言。
  会前,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
  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军队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两院院士、部分外籍院士,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等约3000人参加大会。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会谈
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会谈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孙奕)6月2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波兰总统杜达举行会谈。
  习近平指出,波兰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今年是中波建交75周年。75年来,中波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发展。特别是8年前我们共同决定将中波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全面拓展深化,合作成果惠及两国人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方愿同波方一道,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秉持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好,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习近平强调,中波关系之所以能够经历风雨,关键是双方都能够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双边友好关系。双方要继续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交流互鉴的中波友谊内核,理解和支持彼此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所作的努力,共同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双方要用好中波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等机制平台,加强各领域合作的战略协调和统筹规划,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保障和推进中欧班列等重大项目合作,加强贸易、农业、数字经济、绿色产业、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中方欢迎更多优质波兰农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支持扩大双向投资,希望波方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中方决定对波兰公民实施15日单方面免签政策。双方要大力推动两国文化、青年、学术、媒体等领域交流。中方愿同波兰等国一道,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可持续发展,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杜达表示,我对2015年对中国首次国事访问和2022年初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次访华进一步见证了中国发展的巨大活力。我由衷钦佩中国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习近平主席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成为波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波兰意味着巨大发展机遇,同中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有力促进了波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波中建交75年来,双方关系发展始终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波方高度赞赏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高度评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秉持的理念以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波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愿同中方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深化经贸、农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拓展创新、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合作,欢迎更多中国企业赴波兰投资。波方愿同中方密切多边沟通协作,推动波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明年上半年波兰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波方愿为推动欧盟同中国关系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并继续促进中东欧国家同中国合作。
  双方还就乌克兰危机交换了意见。习近平强调,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就是劝和促谈、政治解决。当前应努力避免冲突扩大激化,努力推动局势降温,努力创造和谈条件。这符合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社会利益。中方反对一些人借口中俄正常贸易转移矛盾,抹黑中国。中方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中方愿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关于经贸、农业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2024-2027年)》。
  会谈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杜达和夫人阿加塔举行欢迎仪式。
  杜达抵达时,礼兵列队致敬。两国元首登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中波两国国歌,天安门广场鸣放21响礼炮。杜达在习近平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并观看分列式。
  当晚,习近平和彭丽媛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为杜达夫妇举行欢迎宴会。
  王毅参加上述活动。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6月24日)
习近平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6月24日)

习近平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向与会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二〇二三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二〇二三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2024年6月24日)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投身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授予“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三维流形的有限复叠”等48项科技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等8项科技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等54项科技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复兴号高速列车”等3项科技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等16项科技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等120项科技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约翰·爱德华·霍普克罗夫特教授等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党中央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要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及全体获奖人员学习,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德仁:巡天问地 助力建设“遥感强国”
李德仁:巡天问地 助力建设“遥感强国”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顾天成 张泉 梁建强)从百姓出行到智慧城市,从资源调查到环境监测,从灾害评估到防灾减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
  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
  6月24日,李德仁作为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戴上沉甸甸的奖章。
坚持自主创新 攻克卫星遥感核心技术


  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是宛若大国“明眸”的国之重器。
  坚持自主创新,李德仁及团队开发出的遥感技术及工具,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样的一份成绩单,凝结着他们的心血——
  在我国遥感卫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软件受控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使国产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
  他主持研制了我国自主可控的3S集成测绘遥感系列装备和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引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
  他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粗差探测方法,解决测量数据系统误差、粗差和偶然误差的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界的百年难题……
  作为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李德仁研制的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
  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我的目标是国家急需”


  “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所长和国家需求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回忆在科研道路上的选择,李德仁这样说。
  1939年,李德仁出生于江苏,自小成绩优异。1957年中学毕业后,他被刚成立一年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测系录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地图资料,发展测绘技术迫在眉睫。
  “我的目标是国家急需,治学方向应符合强军、富国、利民的需求。”怀揣这样的理想,1982年,李德仁赴联邦德国交流学习。
  当时,导师给了他一个航空测量领域极具挑战的难题,题目是找到一个理论,能同时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
  李德仁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最终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用德语完成了博士论文,第一时间回到祖国。
  回国后,李德仁带领团队经过科学调研,决心自主突破与研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全面启动实施。
  随着“高分专项”的实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卫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再到通信、导航和遥感一体融合……在中国人“巡天问地”的征程上,李德仁仍未停步。      
给本科新生授课 “我的责任是传授学问”


  在武汉大学,有一门被学生们誉为“最奢侈的基础课”,由李德仁等6位院士联袂讲授。
  李德仁坚持按时给大一学生讲授“测绘学概论”。这门有28年历史的基础课程,每次都座无虚席。
  “未来世界科技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李德仁认为,要把测绘科学能为国家“干什么”、学科能达到的“高度”告诉学生,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勇于攀登。
  2024年5月,“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具有0.5米分辨率全色成像,首席科学家正是李德仁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
  ……
  谈及学生们的研究,李德仁如数家珍。迄今他已累计培养百余位博士,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的责任是传授学问。”李德仁说,“学生各有建树,就是我的最大成果。”
  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武汉大学已建成世界上规模大、门类全、办学层次完整的测绘遥感学科群,遥感对地观测学科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等学科排名中连续多年名列全球第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德仁告诉记者:“最终的目标是使遥感技术造福国人,乃至为世界作出中国的贡献。”
 
薛其坤:科学报国 探秘量子世界
薛其坤:科学报国 探秘量子世界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张泉 顾天成)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他用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发现,助力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6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站上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一路奋进,他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年过花甲,他朴素的话语依然掷地有声。
  抢抓机遇 “力争取得引领性的原创成果”


  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的实验室仿佛一个科幻世界,复杂的管线连接着一台台实验仪器,组成一套超高真空互联系统。这个量子材料精密制备和调控平台,是探索量子世界的“实验利器”。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重要成员,是探索更多量子奥秘的重要窗口,同时推动新一代低能耗电子学器件领域的发展。
  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多国科学家竞逐的目标。然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观测难度极大,自1988年被理论预言之后的20多年里,国际物理学界没有任何实质性实验进展。
  “做基础研究,要把握世界科学前沿的主流发展方向。当重大科研机遇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力争取得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助力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对薛其坤而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科研机遇。
  “谁率先取得突破,谁就将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中占得先机!”薛其坤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经4年时间,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终于在2012年底,他们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世界首次!这项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薛其坤和团队抓住的另一个重大科学机遇是高温超导。超导是一个典型的宏观量子现象,因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寻找更多高温超导材料是科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薛其坤和团队首次发现了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这是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常压下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超导体,同时也为探究高温超导机理开辟了全新途径。
科学报国 “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


  “我们赶上了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现在,国家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薛其坤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或实验室里。
  1992年起,他先后赴日本、美国学习和工作。在国外的8年里,“恋家”的他时刻没有忘记祖国。亲身感受到当时祖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他暗下决心,“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
  为尽可能多地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他几乎每天早上7点就来到实验室,夜里11点才离开。这种习惯在他回国后一直保持至今。
  为了提升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观测效果,他曾亲手制作1000多个扫描探针针尖;为了赶实验进度,他曾深夜出差回来就直接赶往实验室。
  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后,荣誉、奖项接踵而至。薛其坤淡淡一笑:“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我国科技实力的持续壮大和基础研究的长期深厚积累。荣誉属于团队中的每一位研究者,更属于国家。”
  如今,薛其坤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物态的应用、拓扑量子计算的实现等前沿科学问题持续攻关。
  “遨游在世界科学的海洋,我始终是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他乡音未改,初心依旧。
奖掖后学 “要敢于挑战重大科学难题”


  “一谈科研眼睛就放光”。在同事眼中,薛其坤“非常聪明”“物理直觉非常好”。但他时常勉励年轻人,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就,就要靠1%的天赋加99%的努力。
  薛其坤在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才培养。
  科学实验遇到瓶颈,他热情洋溢地给团队鼓劲打气,和团队一起寻找解决途径;各类学术交流中,他总能敏锐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鼓励年轻人大胆探索。
  “要有学术自信”“要敢于挑战重大科学难题”。他对科研的激情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鼓舞着青年人才。
  如今,薛其坤的团队成员和学生中,已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在量子基础研究领域,无论研究水平,还是人才质量,中国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展望未来,薛其坤充满信心:“中国必将在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贡献重要力量。”
 
习近平向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
习近平向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跨越百年的鼓岭情缘是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很高兴看到中美各界青年相聚福州,重温鼓岭故事,传承鼓岭情缘,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习近平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希望你们深入交流、增进友谊,相知相亲、携手同行,把中美友好传承下去,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贡献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筑和平、共促进步、共创繁荣。
  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当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举办。
  新华社福州6月24日电(记者冯歆然 邵艺博)6月24日,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咸辉出席活动并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
  本次交流周以“传承鼓岭情缘 深化友好情谊”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共同举办。来自美国29个州(特区、海外领地)、十多个行业的200余名青年与300多名中国青年出席活动。
 
汇聚青春力量 传承中美友好
——习近平主席致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贺信激励两国青年相知相亲
汇聚青春力量 传承中美友好

——习近平主席致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贺信激励两国青年相知相亲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鼓励两国青年深入交流、增进友谊,相知相亲、携手同行,把中美友好传承下去,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加交流周的中美两国各界人士和青年代表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饱含深情厚谊与殷切期盼,不仅体现了对促进中美青年交流交往的高度重视,也为传播鼓岭故事、传承鼓岭情缘、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提供了重要指引。两国青年要以实际行动做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共同书写新时代的鼓岭故事。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跨越百年的鼓岭情缘是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很高兴看到中美各界青年相聚福州,重温鼓岭故事,传承鼓岭情缘,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感谢习近平主席。正是因为习近平主席的关心和推动,才有了鼓岭故事,点亮了美中民间交流的一束光。”专程从美国来华参加本次交流周活动的“鼓岭之友”成员、鼓岭文化研究者穆言灵说,“回到鼓岭就像回到家一样,非常高兴。”
  近年来,穆言灵坚持发掘整理与鼓岭故事相关的文字、口述资料、图片、实物等,为的就是让鼓岭情缘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现在我们已经‘还原’了8个家族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建立起深厚情谊,并且将情谊代代相传。希望两国青年通过这次活动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并且在今后也能够继续保持交流和联系。”穆言灵说。
  本次交流周以“传承鼓岭情缘 深化友好情谊”为主题,邀请来自美国29个州(特区、海外领地)的200余名青年与300多名中国青年共同出席,涵盖两国外交、商业、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习近平主席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
  “我感受到习主席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和美中青年之间的交流。”来自华盛顿的美国高中生阿什利·布鲁斯特说,“当得知举办‘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的消息后,我非常兴奋并积极报名,因为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很想来中国看看,与中国青年交朋友。”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耿欣第一次来中国时刚刚大学毕业。“从那时起,我的生活就与这个国家的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长大。对年轻人而言,我认为中国是探索更广阔世界、领略世界精彩的最佳选择。”她说。
  美国俄勒冈州副州务卿谢丽尔·迈尔斯说:“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的‘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句话很打动我。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代表团与20多位俄勒冈州艺术体操队的青年代表一起参加了今年的‘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我们看好双边关系的未来。”
  据悉,交流周期间将举行约50场各类丰富活动,包括主题对话、圆桌讨论、青年集市、纪录片展映、艺术沙龙、音乐会、体育友谊比赛等。结束福州的行程后,美国青年还将赴厦门、泉州、南京、乌鲁木齐等地参访。
  来自爱荷华州的美国青年安娜·奥康纳目前就读国际研究和社会学专业,她很期待接下来几天的行程:“我对气候议题分论坛很感兴趣。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关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两国青年应该加强联系交流,共同参与到全球重要议题中来。”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我很感动。我觉得美中青年之间应该增强交流互动,通过青年的力量推进两国民间交往。”美国青年米拉·万斯目前在北京攻读硕士学位,“这次交流周我们将赴福州的烟台山参访交流,我非常期待这场活动,很想了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情况。”
  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张浩然说:“非常开心有这么多美国青年到访中国,来了解我们这个友善美丽的国度。我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交到一些知心朋友,让中美两国青年真正了解彼此。我们是中美友好未来的希望,要勇做中美沟通的桥梁,扫除交流中的障碍,传递真正的友谊与爱。”
  来自广东省青年联合会的代表蒙格琛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同美国青年围绕文化、创业、科技、新能源等一系列议题深入对话:“习主席说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让我们觉得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向美国青年传递好中国的新面貌、新形象,同他们一起建设一个更好的中美关系和更好的世界。”
  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举办。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杨万明表示,习主席一直希望两国各界友人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将落实好习主席贺信精神,把“鼓岭缘”这个对美民间交流品牌进一步做好做强,邀请更多美国青年来福建、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与中国各界青年一起重温鼓岭故事,传承鼓岭情缘,共同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24日下午,中美两国青年来到鼓岭山上,共同种下一棵棵友谊之树。“我很高兴今天和中国伙伴一起种下这棵树。”美国青年杰里迈亚·安东尼说,“希望美中友谊能像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越来越茂盛。”
  (记者温馨 冯歆然 邵艺博 李慧颖 宓盈婷 邓倩倩)
     新华社福州6月24日电
 
王小洪在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上强调
扎实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 更好守护人民幸福和安宁
王小洪在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上强调

扎实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 更好守护人民幸福和安宁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公安部部长王小洪24日在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待要求,主动适应当前形势任务需要,扎实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推进打防管控建各项工作,全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更好守护人民幸福和安宁。
  王小洪要求,要全力捍卫政治安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捣乱破坏活动。要全力推进反恐怖斗争,守牢不发生暴恐案事件的底线。要全力排查化解矛盾风险,确保矛盾不积累、风险不上行。要全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涉黑涉恶等突出违法犯罪,快查快处酒后滋事、打架斗殴等夏季多发性案件。要全力维护公共安全,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援、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3年全国共举办“双百”活动报告会9.5万余场
2023年全国共举办“双百”活动报告会9.5万余场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齐琪)记者从24日在京召开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组委会会议上获悉,2023年全国共举办“双百”活动报告会9.5万余场,受众2200万余人次。“双百”活动场次数、受众数均再创新高,覆盖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提升。
  据介绍,2023年“双百”活动通过健全邀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报告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基层法治宣讲阵地作用,积极主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相关法律,增强全社会国家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法治需求,提高法治宣讲的精准性、有效性。
  据悉,2024年“双百”活动将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大宣讲主题,“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等16个建议宣讲选题开展。
  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表示,“双百”活动是团结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的重要平台,也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平台。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双百”活动重点宣讲内容,紧紧围绕以良法善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加强宣传,更好运用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通过将“双百”活动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作用,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是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主办的法治宣讲活动。“双百”活动自2006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重要平台,有力提升了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与会代表奋勇前行
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与会代表奋勇前行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让与会代表倍感振奋。
  “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充分发挥,是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在遥感领域潜心研究大半辈子,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深感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战略的擘画更长远、视野更开阔、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又一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冲锋号,更加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视和强调,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院士表示,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力争攻克更多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的关键技术。
  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总书记说的‘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十分关键!”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重要论断深表赞同。
  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薛其坤带领团队在量子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
  “中国的基础研究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薛其坤说,“在人类尚未开拓的科学疆域中,中国科学家大有可为。我们要不断抢抓重大科研机遇,聚焦量子科技重大前沿问题持续攻关。”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清醒研判,对国际战略博弈的敏锐洞悉,让代表们认识到形势逼人、使命重大。
  安徽淮北,坐落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乙醇生产装置,年产量可达60万吨,开创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线。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是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不断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不断丰富的科学实践。”该装置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院士说,未来还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持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鱼类等水产品是生活中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目前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还存在良种率低、饲料粮进口比例高等瓶颈问题亟待破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院士说,接下来将抢占优质蛋白高效供给科技制高点,为振兴水产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以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带来新的启示。
  作为我国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3年多来,聚焦最具“引擎”效应的颠覆性技术,发现和培育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不断完善科技攻关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开辟制胜新赛道、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示范。”王茤祥说。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加快汇聚创新资源。”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说,通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落户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加快建设,充分激发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创新活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又有改革攻坚的‘路线图’‘任务书’。”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说,我们要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持续开展有组织、成体系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力争早日把北京打造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院士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认真记了下来。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吴一戎说,“通过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设立青年人才专项补贴等措施,我们不断强化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一代代人铸就的科学家精神,正指引着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们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扎根边疆3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农牧交错区耕地保护与科学利用,摘取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农业科研离不开心系国家的情怀、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路战远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记者吴晶 张泉 顾天成 温竞华)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寻找邓稼先
寻找邓稼先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本报记者陈诺 王京雪 戴威 张博令

  2024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百年诞辰。
  最近,清华大学宣布将给本科新生赠送《邓稼先传》,邓稼先的故乡安徽省安庆市也启动了纪念活动。我们因此踏上寻找邓稼先的旅程。
  “邓稼先在哪?”曾有无数人,千万次地问。
  后来,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们都听说了他的故事。
  隐姓埋名二十八载,身铸国魂成就“两弹”元勋。60年前在中国西部戈壁上,腾空而起的那朵蘑菇云曾震撼过世界。再次凝望那片天空,我们忍不住又一次追问:“邓稼先在哪?”
  今天,寻找邓稼先,寻找的不只是他的背影,更是一种精神。
  杨振宁曾说,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当我们沿着那些“方向”“意识”回溯邓稼先的一生,也意外得到了一串关于寻找的故事。
寻找,像等待一样漫长


  “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里呢?”
  “这不知道。”
  “干什么工作?”
  “不知道,也不能说。”
  “那么,到了新的工作地方,给我来一封信,告诉我回信的邮箱,行吧?”
  “大概这些也都不行吧。”
  《邓稼先传》里,清晰地记录着一对夫妻有些拧巴的辞别。那是1958年盛夏,上级想让邓稼先牵头为国家“放一个大炮仗”。彼时,新中国成立不到9年,世界上一些大国已进入“原子时代”。
  34岁的邓稼先明白,“大炮仗”就是原子弹,更是中华民族的“争气弹”。他也深知,这次牺牲不会小。
  告别很难。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是青梅竹马,他研究核物理,小他4岁的妻子研究神经解剖学。他们当时刚结婚5年,儿女双全,日子平淡幸福。
  邓稼先告诉许鹿希:“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告别也坚定。“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也值得。”邓稼先说。
  从此,丈夫“消失”,妻子的等待开始了。
  并非一去不回,而是妻子不知丈夫何时回来、从哪回来,什么时候走、又往哪里走。在妻子眼中,外向开朗的丈夫沉默寡言了许多。偶尔,他会给许鹿希带回一条机场买的围巾,当作不着家的补偿。更多时候,哪怕在家,他也心事重重。
  直到1985年,邓稼先才“遍体鳞伤”地回来。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住进了北京的医院。哪怕浑身出血,哪怕要靠垫着橡皮圈才能坐住,病房里的邓稼先依旧奋笔疾书,与同事一起写下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让许鹿希去送,并说“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邓稼先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时,他长叹“此生无憾”,并深情地告诉妻子:“如果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
  遗憾、疑问,都留给了许鹿希。他们结婚33年,在一起不到6年。丈夫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是什么比他的生命还重要?是什么留下了他,又带走了他?
  一场与等待同样漫长的寻找开始了。
  许鹿希开始整理百万字的《邓稼先文集》。她对核物理并不了解,于是反复翻看、研究杨振宁寄来的英文书,从原子核、中子、链式反应等概念学起。久而久之,书上密密麻麻是标注的注释。
  她说:“我就像小学生开始念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那样,从最最基础的学起,但是这些事情必须要干。”
  许鹿希走遍全国,追寻丈夫的足迹,采访了一百多位同路人,写下《邓稼先传》。1998年,这本书出版。
  用28年等待,再用十多年追寻。寻找邓稼先,妻子重新认识了丈夫。
  原来,那些年,“消失”连接着另一种陪伴。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1958年至1986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15次由邓稼先亲自指挥,100%获得成功,人们都称他为“福将”。
  原来,那些年,邓稼先真的在“玩命”。插雷管、加工核心部件,他始终站在工人身后。一次核投试事故中,他坚持前往现场寻找核弹碎片。也是那一次,为他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多年后,许鹿希才在别人家里看到当时的现场合影。
寻找,在他出生的地方


  邓稼先在哪?
  这是78岁的安庆人邓敦华的疑问。按辈分,眼前这个黑瘦的男子是邓稼先的侄儿。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今宜秀区五横乡白林村)的铁砚山房,他是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六世孙,他的父亲是美学大师邓以蛰。父亲为他取名“稼先”,禾之秀实曰“稼”,寓意根植、秀实和成熟于中华大地,造福民众。
  这座三进的宅院,邓稼先只呆了8个月,就被抱到北京。随他一起过去的,还有这座宅子所藏的“松风水月”的气度,以及“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言、立不朽之功”的雄心。
  打邓敦华记事,邓稼先这个名字就遥远而模糊。让族人捉摸不定的,是这位亲戚谜一样的行踪:有人说他已经死了,有人说他正在远方流浪……
  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村里有人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邓稼先的通讯。“是咱村的稼先么?”大家交头接耳、细细阅读,错愕、感动进而自豪:“是他!是我们的稼先!”
  邓敦华重新“认识”了邓稼先。
  前半生做过工人、跑过销售,55岁那年,乡政府的一个电话,让邓敦华的人生下半场换了一种走向。“当时,需要人给来这里的游客做讲解,大家认为我对邓氏家族的情况比较了解。”正在铜矿上讨生活的邓敦华,成了邓稼先故居铁砚山房第一任讲解员。
  每年,数十万游客来铁砚山房参观,在这里寻找邓稼先生命最初的印记,民房群中的宅院常显得热闹。邓敦华已记不清,重复踏入邓稼先那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河多少次。
  “你见过邓稼先吗?”这是邓敦华在讲解中最常被人问起的问题。
  “没有。”邓敦华诚实地说,“却越来越像曾经见过。”
寻找,在青春的赛道上


  “脊梁上的一块骨头,是您给的。”
  “您奉献了一生,也得到了永生。”
  “每当我抬头仰望星空,总能看到您。”
  ……
  在B站搜索“邓稼先”,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50万,更有数以万计倾注真情的“弹幕”。
  年轻人爱他,是因为他“可爱”。
  邓稼先年轻时,爱听京剧,能用德文、俄文、英文唱《欢乐颂》,是乒乓球爱好者,喜欢下馆子。“他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邓稼先的儿子邓志平这样评价父亲。
  年轻人爱他,是因为他让人仰望。
  他用22个月就取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当时年仅26岁,被人称作“娃娃博士”。获得学位第9天,他便与百余名爱国青年一道乘船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
  “邓稼先”三个字,如同精神火炬。
  今年初,山西临汾,一写字楼广告位张贴出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钱三强的海报。网友们评论:“他们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我的偶像邓稼先是我前进的动力。”这是中核霞浦核电有限公司青年技术人员李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了解他的生平、事迹,阅读他的有关著作,是他的忠实粉丝。”从高中时代起,李波就把邓稼先当作人生榜样,选择核专业,也是因为邓稼先。
  运行领域的第一份事故规程、编制第一篇经验反馈排查报告、主持运行处第一个科研项目……他和团队实现了霞浦核电项目运行领域的许多个“第一次”。背后,是他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
  他的朋友圈写着这样一句话:“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无问西东!”他说,自己的一生,就是要追随邓稼先的足迹。
  四川绵阳、安徽怀宁……邓稼先的塑像,立在全国多个他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塑像前常有鲜花、瓜果,还有一群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他们会在塑像前,静静注视,或是围着塑像走一圈,诉说心事。一些地方甚至不约而同形成一种习惯,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离家之前便由父母领到塑像前合影。这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鼓励。
  正如一位年轻人的评论:后继者的血管里有邓稼先,会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利益而沸腾;骨头里有邓稼先,敲起来也作金玉声。
寻找,在恒久的现在与未来


  邓稼先在哪?
  这也是萦绕在新华社记者顾迈男脑海中的问题,如今她已经92岁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顾迈男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采访。偶然听说物理学家杨振宁来访时,曾问一个北京大学核物理系的学生知不知道邓稼先,对方答从没听说这个名字。杨振宁大为惊异,说邓稼先为国家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中国学核物理的大学生竟然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这番话引起我很大的震动。邓稼先是谁?他在哪里?”顾迈男回忆,记者的责任心促使她开始寻找邓稼先。
  她跑去中央各部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挨个打听。几经周折,终于在核工业部问到了这个人,却发现要使其从不为人知到广为人知殊为不易:他的工作领域涉及国防机密,且参与研制“两弹”的科学家那么多,单独抽出一个人来宣传,行得通吗?
  当时,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李鹰翔听闻顾迈男的来意,带她拜访了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朱光亚。谈到能否报道邓稼先,李鹰翔提议:“邓稼先病得很厉害,先报道他……”
  就这样,顾迈男成为采访邓稼先的第一位记者。
  1986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内,顾迈男第一次见到邓稼先。“他穿一件白底蓝布条的病号服,脸上皱纹很深,病得很重,但很乐观。”
  顾迈男记得,邓稼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工作以及世界各国进行核军备竞赛的情况,唯独“对于工作的艰苦,他什么都没提”。
  而后,顾迈男又前往邓稼先工作的地方——九院(中国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用半个月一口气采访了邓稼先的同事、领导以及九院的炊事员、司机等人,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完了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5月31日,新华社《瞭望》周刊首发了这篇通讯。近一个月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媒体同时向全国人民公布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这个名字,从此被刻印进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1986年夏,顾迈男带着刊登出来的报道,再次走进邓稼先的病房。他用冰凉的双手紧握她的手,连说了两遍“谢谢你”。
  “太好了!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得知记者又在寻找邓稼先,顾迈男很高兴,“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和邓稼先这批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未来要发展得更好,还是得靠邓稼先这样的人。”
  沉默片刻,她又问道:“所以,你们找到了没有?”
  这让记者想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也曾问过:“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我们找到了,也在继续找。”记者回答。
 
一座城,一个人
一座城,一个人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本报记者陈诺 戴威 王京雪 张博令

  记者去过许多次安庆,报道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但这次,是为寻找一个人。
  邓稼先出生在安庆怀宁,仅8个月大就随家人迁往北京。比起他一生“征战”过的新疆罗布泊、四川绵阳等地,家乡给他留下的记忆并不多。
  在有些“陌生”的故乡,找一位“少小离家”的故人,很难吧?我们心里“打鼓”,反倒是安庆人自己,好像很有信心。
  6月18日,我们抵达安庆。当地正在举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邓稼先事迹宣传宣讲活动,数百人济济一堂。除了邓稼先的儿子邓志平,在座的有来自北京的教授、编剧,从四川赶来的邓稼先生前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自合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庆及周边的学子……
  他们与邓稼先“素不相识”,却又像已认识多年。不少人为此专门写了论文,集合成一本厚厚的大部头,大到邓稼先的生平,小到某段家庭轶事,从不同侧面追忆他的家国情怀。
  “越是了解,就越是喜爱。”一篇文章如此写道。
  一辆辆大巴将参观者带到铁砚山房——邓稼先的故居,不少邓家后人自发赶来,如同过节走亲戚一般,翻着族谱唠当年“家常”。有老人挽起邓志平的胳膊,拉着他去看新落成的邓稼先铜像,望望塑像又望望邓志平,止不住念叨:“像!真像!”
  这几年,故居常常向全国征集邓稼先相关实物,馆藏丰富了不少。几任讲解员反复打磨讲解词,“虽然讲述过无数遍,但还是忍不住哽咽。”“80后”讲解员徐娟说。
  在安庆,似乎随处可见“邓稼先”。
  譬如怀宁县有一条稼先路,与振宁路比邻,纪念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友谊;城里还有稼先公园,常年办有邓稼先生平陈列展。
  当地还有一座以稼先为名的学校,广场上也有邓稼先的塑像,教室连着展览馆,教学楼连廊的一整面墙上,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立牌,学生都认识邓稼先。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邓稼先,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任何时刻都能给予我力量的人。”在墙上贴的优秀作文中,15岁的程欣怡写道。她将是稼先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邓稼先的故事让你感动么?”我们问她。
  “感动,但我们不应该用眼泪去面对,而是要用一种敬仰的心情,时刻以他为榜样。”她说。
  副校长汪玉燕说,学校的教学管理有一套“稼先之星”评选体系,还把劳动实践的两块菜地分别命名为育禾园和秀实园,组建松风书法社和水月读书社……邓稼先的名字寓意“禾之秀实”,“松风水月”则是写在邓家横匾上的家风。“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自带稼先的光芒。”
  在安庆,邓稼先的故事被写入学生的课本、街头的招牌,也揉进当地的“旋律”里。
  黄梅戏《邓稼先》以婉转悠扬的戏曲小调,讲述邓稼先归国、舍家、攻关、舍母、失友、舍身、永别乃至无憾的一生。2018年首演至今,几乎场场爆满,并在全国多地巡演。“这个戏我们排了有三四年,有点像做科研攻关,不少剧情我们感同身受。”戏中邓稼先的扮演者王泽熙感慨。
  安庆人,无论在哪儿,常与邓稼先“共情”。
  寻找邓稼先的间隙,我们去了一趟科学岛。这个位于安徽合肥西郊一座水库上的小岛,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小岛以科学为名,更以应接不暇的科技成果出名。
  岛上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正在冲击新的世界纪录。该装置总负责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正与团队“枕戈待旦”。
  “你们去我老家啦?”得知我们从安庆赶来,他有些意外。原来,他与邓稼先是同乡,打小听着他的故事长大。
  “邓稼先是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崇拜的偶像,正是受他的影响,我开始对核聚变产生兴趣。”宋云涛说,邓稼先重视和平利用原子能,他曾经向大家“科普”:1公升海水中的氘,聚变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公升汽油。
  1996年7月29日晚,中国成功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暂停核试验。这一天,正是邓稼先逝世10周年纪念日。
  四代科研工作者、14万多次实验、10余次创造世界纪录……宋云涛说:“我们希望让聚变发电率先在中国实现,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能源。”
  从京剧鼻祖程长庚、书法家赵朴初、作家张恨水等文人,到将军外交家黄镇、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慈云桂等名人,再到率先“觉醒”的陈独秀和陈延年、陈乔年父子等革命家……邓稼先,只是安庆群星璀璨中的一颗。
  为何安庆记住了邓稼先?杨振宁曾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气质,相得益彰。
  因为《觉醒年代》,更多人认识了安庆青年陈延年。他与邓稼先不同时代,却有早年离家、立志成才的类似经历。
  1927年,29岁的陈延年面对敌人酷刑,以钢铁般的意志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在《觉醒年代》的编剧、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龙平平看来,“老陈”和“老邓”很像。
  “我发现,陈延年与邓稼先在精神层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两人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追其根本,是安庆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安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脉,又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对安庆文化的诠释和升华。”龙平平说,以邓稼先、陈延年为代表的安庆人在面对国家利益时,一言一行中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崇高品德十分相似,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安庆文化的精粹。
  一座城找一群人,一群人兴一座城。
  原来,那些慢慢堆积、代代接续的寻找,已然将他们的姓名化为永恒,更使其精神如同血脉,流淌进每个后继者的生命里。
  我们,找到了邓稼先。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最新发布的国民经济“成绩单”中的一系列数据,折射出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态势。
  如何避免认知误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行业如何找准主攻方向?
  新华社24日推出“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同台共话,结合新华社记者近日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见闻,围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探讨。
把准科学内涵 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纺织业长出“智慧”大脑、低空经济加速发展、AI与农作物“对话”……记者近日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调研时感受到,各地纷纷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
  准确把握内涵,才能科学指导实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清晰阐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黄汉权在“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时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历史关口提出的重大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当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存在,而且已经对高质量发展形成重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去认识、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从而更好来指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黄汉权说。
  推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刘冬梅在访谈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核心区别是蕴含了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突出表现为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
  在她看来,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通过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从而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和韧性。
  “颠覆性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业”“未来产业”——王锦侠在访谈中用三个关键词来分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的迭代升级,科技服务业为生产力由“旧质”变“新质”提供保障,未来产业则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发展的传统优势有所减弱。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黄汉权说。
  刘冬梅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抢抓新一轮经济变革和产业变革机遇。我国科技创新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才能抢抓机遇。
  王锦侠认为,要面向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企业新模式、设备新制造、商业新服务,前瞻部署新赛道、创新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但在基础研究、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科技资源的整合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黄汉权说。
走出认知误区 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各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与困惑。
  “传统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只适合在发达地区吗?”“新质生产力除了科技创新还有什么?”……解答这些来自基层的问题,专家们表示,应警惕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认知“误区”。
  第一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没传统产业什么事。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但传统产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黄汉权认为,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也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基本盘,也是我国产业最大底座,约占整个产业80%,如果忽视传统产业,会造成产业的断档。
  舞动的机械臂、高效的无人行车……记者日前走进位于上海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传统的钢铁生产厂房早已转型升级,工厂外不远处的动物园饲养着孔雀和梅花鹿,这些“小哨兵”敏感地“监测”着园区内的生态环境。
  刘冬梅表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相辅相成、互塑共融的关系,不能把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割裂来谈,如果没有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面临断链的危险。
  第二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能在科技创新集中的地区。
  “科技创新集中区域有人才底蕴、技术储备优势,但不意味着欠发达地区就没有机会。”黄汉权说,中西部地区也有比较优势,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禀赋有针对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可以在传统产业领域引进新技术,通过政策的优惠配套,集聚先进的要素和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
  青海的风光、安徽的汽车、湖南的装备、湖北的电子、江西的航空……记者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特色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因地制宜、各取所长。”刘冬梅说,各地可依据各自创新水平找准着力点。
  她举例说,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在依靠颠覆性技术突破抢抓未来产业机遇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武汉、西安、成渝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除了做未来产业的研发,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同时发挥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系列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在依靠技术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仅仅是依靠科技创新就行了。
  黄汉权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靠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重视管理和制度创新。如果没有管理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也很难取得突破。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让各类要素顺畅流动


  “对新质生产力仍缺乏科学认识”“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有待加强”“对于国际人才创业的服务支持体系还不健全”……专家们表示,实践中一些地方培育新质生产力仍然存在障碍,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前海带来了持续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王锦侠介绍,前海累计推出83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93项,广东省复制推广111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黄汉权说,当前科技创新中原创性的、颠覆性的创新成果相对较少,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更好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基础研究。
  “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刘冬梅说,尤其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改革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
  黄汉权认为,科技的源头是人才,要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的一体化改革,使得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具有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人才,为促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但从人才结构来看,还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刘冬梅说,一方面,要建立更良好的开放创新生态,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国际科研人员来华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要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大国工匠、工程师等各类人才为导向,推动人才教育培育体制改革。
  专家们表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自身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发展注入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在前海注册的外资企业达489家,同比增幅达42.6%,注册资本金同比增加226%。目前,前海已有11156家外资企业,注册总资本金达10668亿元。
  “前海迎来外资企业投资热潮,正是得益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王锦侠表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给在华外资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刘冬梅表示,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已连续多年超过30%。中国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对于与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创新成果、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征程上,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用好“因地制宜”的方法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利于自身重塑发展新优势,也将为全球注入发展新动能。 (记者谢希瑶 陈炜伟  孙飞 戴小河 胡喆 赵瑞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抢抓机遇、找准规律”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抢抓机遇、找准规律”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胡喆 戴小河)“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受访专家在新华社24日推出的“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示,实现生产力跃升、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抢抓机遇、找准规律”。
  “回顾下历史,我们能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重塑“技术-经济轨道”,引发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这是我们国家开启新的“技术-经济轨道”的重大机遇。
  刘冬梅认为,开启新的“技术-经济轨道”,要坚持按规律办事,立足主导技术演进规律,根据研发规律、成果转化规律与市场规律来推进各项工作。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提升主导技术研发能力。要推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科研范式变革,加快人工智能资源平台、算力平台等新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系化能力;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前瞻性布局主导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等。
  第二,提升主导技术转移转化与扩散能力。这里面包括,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尤其是在重大科技攻关过程中更多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突出表现为高风险和资本密集性,需要耐心的长期融资,要引导社会资本向支持主导技术创新创业倾斜;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与市场空间优势,以应用场景建设为牵引,通过政府远期采购、技术标准迭代等方式,加大主导技术产业化推进力度。
 
前海为何持续出现倍增式科技企业?
前海为何持续出现倍增式科技企业?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孙飞  赵瑞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在新华社24日推出的“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上说,有“特区中的特区”之称的前海,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发挥深港合作、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等优势,一批倍增式科技企业持续涌现,新质生产力不断加快培育。
  “前一段时间在前海的企业座谈会中,发现来参会企业有近20家年均增速超50%,其中有4家是数年倍增式发展。”王锦侠说,这些企业有力提振区域经济活力,折射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前海有科技企业5.5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3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338家,上市科技企业23家,独角兽企业14家。
  王锦侠介绍,前海通过放开限制、放松管制、衔接税制、对接法制、融通规制、联通体制、畅通机制、链接两制“八制并举”,累计推出83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93项,广东省复制推广111项。
  “作为全国重要的制度创新策源地,制度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特别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保驾护航、开辟赛道。”王锦侠说。
  如前海用金融科技来开辟科技金融的新赛道,用5G技术开辟智慧物流新赛道,用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开辟智能制造新赛道等。
  以全国首家民营数字银行微众银行为例,其通过自研底层、标杆应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到去年底累计服务个人客户近4亿人次,累计申请贷款的中小微企业超450万家。
  在位于前海的影石创新办公室里,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永强说:“我们的Insta360相机深受海外户外运动爱好者、旅游拍摄者欢迎,公司营收境外占比超七成,近年来持续保持大幅增长势头。”
  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为前海港资企业带来蓬勃发展的全新机遇。统计数据显示,前海目前有港资科技企业2433家,今年1到4月港资科技企业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领域实现营收223.64亿元,同比增长95.7%,一批高成长性的港资企业在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大健康等领域发展迅速。
  “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前海带来了持续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王锦侠说,前海已集聚各类创新载体155家,科技创新发展迅猛。今年以来,前海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今年一季度经济总量增长7.6%,进出口增速达31.2%。
 
约一千六百名嘉宾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
共议“未来增长的新前沿”
约一千六百名嘉宾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

共议“未来增长的新前沿”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25日将在辽宁大连开幕,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600位中外各界嘉宾将相聚大连,共议“未来增长的新前沿”,探寻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路径。
  时过五年,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大连。与会嘉宾聚焦哪些话题、本届论坛与往届相比有何不同、论坛的准备情况如何……记者24日就广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采访。
中国发展前景备受期待


  24日一早,第十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注册处现场一片忙碌。刚刚完成现场注册的尼日利亚嘉宾玛丽亚姆·乌瓦伊斯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我对本次论坛充满期待。”她表示,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之快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她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论坛注册处对面,外形酷似钻石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会场。在一楼大厅,展示有AI绘图屏幕,与会嘉宾可以拿起“画笔”在屏幕上勾勒出梦幻动漫风格的风景画,并写下对中国发展的寄语。
  距离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不远处,由日本欧力士集团投资开发的大连交易广场今年3月开业。该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刘国平表示,欧力士看重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等所带来的增长潜力和机遇。
  携手探寻世界经济增长新动能


  “我们已与北京、深圳等地的多家企业在产品研发上进行了紧密合作。”约旦一家科技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胡萨姆·哈莫表示,他期待通过参加此次论坛发现更多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机遇。
  达沃斯论坛被称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动能不足的背景下,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将围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能源转型等方向组织百余场活动,更加关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技术、新理念带来的新空间、新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表示,举办会议是共同激发创新潜力的良好契机,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经验,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新空间,催生出关联性强和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对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天合富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纯表示,将在论坛期间重点关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下的新能源发展机遇。
大连正式进入“夏季达沃斯时间”


  走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航站楼外花团锦簇、绿植环绕,多处具有中式特色元素的主题景观,让海内外宾客在大连的“第一眼”就遇见美好。
  来自法国的达沃斯论坛平面设计师珍妮弗·梅里奥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用微信支付了。
  在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分行指导下,微信支付从产品体验、指引升级、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参会嘉宾和来华游客提供更便捷、顺畅的支付体验。通过“免验证小额支付”,境外来宾只需要简单提交银行卡的卡号、有效期和安全码,就可以在微信上绑定Visa等六大国际卡组织银行卡。
  大连团市委招募了680名青年志愿者,他们被称为“小海星”。24岁的志愿者印舣介绍说,在过去的100多天里,他们接受了外事礼仪、应用英语和大连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培训。
  大连市市长陈绍旺说:“大连将以开放包容提升论坛影响力,以经贸互动放大溢出效应,以科技赋能彰显时代特色,以节能降碳推进绿色转型,以文化为媒深化人文交流,以细致服务体现城市品质。”(记者王炳坤  郭翔 白涌泉 张博群)新华社大连6月24日电
 
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三个误区
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三个误区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陈炜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新华社24日推出的“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上说,各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着力避免认识上的三个误区。
  黄汉权分析,第一个误区是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但是传统产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前沿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也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基本盘,忽视传统产业可能会造成产业断档。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能在科技创新集中的地区。黄汉权认为,虽然这些地区人才集中,科技成果丰富,但并不意味着欠发达地区就没有机会。中西部地区有科研基础,也有高校和人才,在某些领域是有比较优势的,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禀赋有针对性、指导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仅仅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这背后包括两个方面的创新,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管理和制度创新。如果没有管理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也很难取得突破,所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除了强调科技创新,也要重视管理和制度创新。
  在黄汉权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避免上述三个误区的认识“窄化”,也要避免认识的“泛化”,不能把什么事情、什么工作都往新质生产力上靠,好像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他说,如果是通过制度创新带来的技术创新,或者通过制度创新把先进技术引进来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就可以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黄汉权认为,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独特优势,打造地标产业,或者优势特色产业,在区域内通过资源要素、科技、人才、企业的汇聚,把相关产业打造成周边、全国乃至世界上最有竞争力和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优质的产业生态。
 
我国推动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我国推动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24日对外发布,提出了6个方面重点任务。
  培育餐饮消费新场景方面,文件提出,加快制定完善预制菜、乳制品产业相关标准。推进餐饮外卖点单和配送智能化升级,鼓励根据历史订单、饮食限制和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
  培育文旅体育消费新场景方面,文件明确,提升入境旅游便利水平,持续优化出入境政策措施,积极研究增加过境免签政策国家数量。适当增加主要客源国的入境航班频次。在地图导航软件等应用中增加多语种服务,优化打车服务。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确定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推动受理境外银行卡。
  培育购物消费新场景方面,文件提出,鼓励利用老旧厂房、城市公园、草坪广场等开放空间打造创意市集、露营休闲区。利用新技术拓展购物消费体验,加强线上线下商品“同质”“同标”建设。
  培育大宗商品消费新场景方面,文件明确,鼓励限购城市放宽车辆购买限制,增发购车指标。通过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安排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稳步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运营,打造高阶智能驾驶新场景。以便利城乡居民换新为重点,健全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推动家电以旧换新。
  培育健康养老托育消费新场景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基本内容,便利居民获得基本卫生健康服务。拓展银发消费新场景。积极发展育幼消费。
  培育社区消费新场景方面,文件还提出,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因地制宜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化农村社区消费环境。
 
“党员跟我上” 筑牢守护人民生命的堤坝
贵州各地党员干部防汛抗灾一线见闻
“党员跟我上” 筑牢守护人民生命的堤坝

贵州各地党员干部防汛抗灾一线见闻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贵阳6月24日电(记者蒋成 杨欣)连日来,贵州多地持续强降雨天气,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6月22日将省级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在应急指挥中心、防汛一线、田间地头,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不断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堤坝。
  6月23日凌晨,毕节市织金县应急指挥中心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枕戈待旦。6月21日10时到6月22日10时,织金县共出现6站特大暴雨,25站大暴雨。
  “早预警,早研判,是我们打赢这场硬仗的关键。”织金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山区小气候复杂,降雨预测不确定性大,及时调度尤为重要。“过去的24小时内,指挥部根据实时状况研判调度9次,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安排,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响应。”
  记者在织金县自强乡桥上村看到,水位线痕迹直逼村民房屋的二楼,水位虽已退到了田地里,但道路仍然中断,乡镇党员干部和消防队员正乘坐皮划艇为安置点的群众运送物资。
  提起这场大暴雨,桥上村村民邬亚兴仍然心有余悸。“我腿上有伤,行动不便,母亲也有心脏病。眼看大雨就要来了,我慌得不行。”邬亚兴告诉记者,正担忧时,自强乡党委组织委员孙加文带领村干部和消防队员赶到了家里。“6个人用担架把我抬上了皮划艇,又把我母亲背上去,这才成功撤离。”邬亚兴说。
  6月21日,正值贵州省中考,安顺市多个县(区)出现内涝险情,导致多人被困。在普定县风情街,道路积水严重,最深处达1.6米,4名被困中考学生因为大雨无法赶赴考场。面对紧急情况,安顺市消防救援支队多名党员干部迅速利用皮划艇开展救援,让4名学生准时到达考场。
  在黔东南州,连续暴雨导致多个县(市)情况危急。锦屏县敦寨镇主街道两旁的商铺一楼进水严重,多家商家货物被水淹没。敦寨镇党委政府连夜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亮江河沿岸重点区域设置警戒线,及时疏散群众,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帮助沿街被淹商户转移物资。“党员跟我上!”敦寨镇党委副书记林敏说,“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镇党员干部驻守在防汛一线,安全转移了181名群众。”
  “越是险情当前,越需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受灾严重的锦屏县,钟灵乡高寨村党支部书记欧昌清说。
  暴雨来临前,贵州一些地方闻“汛”而动,提前筹划,安全有序撤离群众。6月18日,从江县西山镇开展全面排查巡查,在暴雨来临前撤离了多名群众。“感谢村里干部们及时带我们转移,转移后不到两小时我家墙体就大面积倒塌了。”小丑村村民彭老同说。
  小丑村驻村第一书记沈海森说:“我们村全体干部都在岗值守和巡查,根据险情,提前组织3户7人撤离,做到了无人员伤亡。”
  灾后生产恢复也是防汛工作的重要一环。受持续降雨影响,黄平县上塘镇部分农田积水严重。连日来,上塘镇组织党员干部奔赴田间一线,组织群众迅速开展生产自救。“烤烟受淹后,根茎、叶片容易损伤,病菌易侵入,要及时防治病虫害,水退之后要注意以‘少吃多餐’的方法进行追肥。”在上塘镇木江坝区,农技人员黄龙皓月一边进行现场指导,一边拿着铁锹冒雨协助村民清理田间和沟渠的淤泥和杂草。
  “我家今年种了100多亩烤烟,这两天下雨导致地里积水严重,因为排水问题愁得睡不着觉。幸亏政府及时找来抽水泵,真是给我解决了大问题。”上塘镇木江村村民简代明说。
  “从统筹指挥到一线抢险,所有人都是全力以赴。自然灾害面前,全体党员干部会尽最大努力降低群众损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织金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干部的“宽肩膀”与防汛“新手段”
山区大县江西修水防汛见闻
干部的“宽肩膀”与防汛“新手段”

山区大县江西修水防汛见闻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豆大的雨点砸向湘赣鄂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河流水位上涨,湍急的水流夹杂着泥沙,呼啸着涌向下游。24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修水县溪口镇,崎岖的山路上,不时可见一些被冲下的泥石,一些低洼农田和部分路段已被洪水淹没。
  6月中旬以来持续降雨让这个山区县“如临大敌”。作为江西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修水也是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最多的县,近年来山体滑坡情况时有发生。
  记者24日在修水县一山体滑坡现场看到,周边已拉起警戒线,并安排专人值守。溪口镇常务副镇长丁鑫说,这是个重点隐患点,之前已经有过两次小的滑坡。
  “修水是山区大县,全县有地质灾害点4000余处,本轮强降雨已组织2100多人转移。”修水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占文杰说,当地每年通过争取项目、统筹资金等方式治理地质灾害点,“一些群众也主动加入,通过众筹资金建设阻挡墙等方式参与巡护治理”。
  据介绍,修水县采取差异化治理,对风险较小区域采取固坡、削坡等方式,一些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区域则进行易地搬迁。
  做好防汛工作既要有干部的“宽肩膀”,也要“上新”智慧和手段。丁鑫打开防汛APP后台向记者展示,水文、气象等信息一目了然,“依托应急指挥系统,能够实时发布预警信息、短信提醒,为人员撤离和群众转移财产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为了让防汛预警更精准,修水县通过雨量收集、位移监测等方式加强监测预警。
  “本轮防汛中,我们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了三轮巡查。”占文杰说,当地通过广播、喇叭、锣鼓等方式,及时向受威胁村、组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据江西省气象部门介绍,6月23日至26日,包括修水县在内的赣北北部有持续性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6月29日至7月初,赣北地区又有一次降水过程,局部地区仍有暴雨。
  “防汛工作不能有丝毫麻痹侥幸心理,要扛牢责任,才能应对汛期的各种挑战。”修水县委书记郑庆华说,受强降雨影响,后期防汛压力,特别是地质灾害压力还在加大,当地正采取措施防范汛情、应对险情,全力以赴降低灾害影响和损失。
      (记者胡锦武 姚子云)
     新华社南昌6月24日电
 
古祝村“孤岛”72小时
古祝村“孤岛”72小时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6月23日16时50分许。
  随着挖掘机的铲斗高高扬起,最后一个塌方点的最后一方土被清出,通往古祝村的唯一一条道路成功打通。“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古祝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芳激动地说,武警官兵连续奋战,终于将断了3天的路抢通了。
  时间倒回到3天前,20日17时许。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绍濂乡古祝村受强降雨影响突发山洪,进村道路沿途发生多处塌方,村内一度断电、断水、断路、断通信,大山深处的村庄成了一座“孤岛”。
  21日4时许。
  为了建立古祝村与外界的通信,安徽省消防救援队伍通信分队队长付伟和5名队员组成通信小分队,携带轻型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4G单兵图传等装备,从黄山市屯溪区出发向古祝村挺进。“我们每人背着十几公斤的装备,逢山爬山、遇水涉滩。”付伟说,由于道路沿途塌方,他们的车辆在歙县王村镇升庄村遇阻,只好下车步行,“遇到不好走的路就下水蹚着过。”
  经过9个小时的跋涉,付伟和5名队员途经至少40处塌方点,终于到达古祝村。付伟说,他们利用卫星电话等通信装备向外界实时报告村内受灾情况,组织村民向村外的家人报平安,并协助移动公司、铁塔公司等修复基站、恢复公网通信。21日16时左右,古祝村村民接收到了网络信号。“我们不再失联!”王玉芳说,村委会开展救援、转移和安置工作方便多了。
  21日12时许。
  在通信小分队到达前,直升机的轰鸣声舒缓了王玉芳心急火燎的情绪。“我们被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听到有直升机来了,就知道这是来帮我们的。”王玉芳说。21日中午,一架直升机在古祝村上空盘旋,着陆后将一批矿泉水送到村里。之后,直升机又给古祝村送来了泡面、发电机等两吨物资。参与救援任务的安徽汉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泽芳说,他们从安徽六安赶来,利用直升机运送一些基本生活物资。
  22日15时许。
  国网歙县供电公司通过直升机将1名抢修人员和1台发电机运至古祝村,利用无人机运送了两台发电机为村民提供应急电力保障,同时组织4人对古祝村外围供电线路进行巡视,为电网抢修恢复工作做好准备。随后,根据巡线结果,国网歙县供电公司组织11人精干抢修力量,徒步4个小时,前往古祝村电力供应相关故障点进行抢修。23日下午,古祝村恢复通电。“有电了,大家的很多生活保障就能跟上了。”王玉芳说。电、水和通信都通了,通路成了全村人心心念念的问题。王玉芳告诉记者:“村里有500多人,上班、上学、置办生活用品全指着这条路了。”
  23日,强降雨再次来袭。距古祝村5公里之外,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冒雨向古祝村挺进。“我们连续奋战了10余个小时,清理了20余处塌方点。”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左文雅说,下雨导致沿途可能发生二次塌方,加上泥地湿滑,道路既窄又险。“有的道路地基已经被河水掏空,重型物资车辆和大型抢险救援设备很容易把路基压垮,我们就用巨石填上,防止缺口变大。”他说。
  23日16时50分许,通往古祝村的道路打通。“路通了!”现场的30多位村民兴奋地大喊。“接下来我们丝毫不能松懈,以应对未来几天可能发生的强降雨。”左文雅说。
    (记者陈尚营 潘峰 韩学扬)
    新华社合肥6月24日电
 
全力以赴保民生
湖南沅陵防汛救灾一线见闻
全力以赴保民生

湖南沅陵防汛救灾一线见闻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长沙6月24日电(记者余春生 张格)6月21日至22日,湖南省沅陵县普降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其中五强溪镇出现极端强降雨,引发山洪,部分区域出现严重内涝。
  记者23日深入五强溪镇走访看到,随着当地强降雨暂停和抢险工作的展开,内涝积水已消退。积水退去后的主街上堆积着大量淤泥、砂石、树枝等杂物,党员干部正带领群众积极开展道路清淤和灾后消杀工作。
  忙碌的人群中,还有“兄弟”乡镇的干部身影——10名来自百余公里之外沅陵县北溶乡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一起,手持铁锹、铲子等工具对淤泥和杂物进行初步清理。
  见到北溶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苏振时,他已连续奋战多个小时,鞋子和裤腿上沾满了泥,头发也早已被断断续续的小雨淋湿。
  “我们22日一早得知灾情后,第一时间组织队伍赶来支援。”苏振说,由于道路中断,他们带着水、面包等物资,一路坐船沿沅水顺流而下,历经3个多小时船程和1个多小时的徒步后,终于抵达五强溪镇。
  苏振说:“灾难面前,众志成城才能共克时艰。一路上,我们急切地盼着能快些到达。”
  截至24日上午,针对五强溪镇此次极端强降雨天气,沅陵县共组织8个周边乡镇民兵、公安干警、消防、干部职工等840余人参与救援。同时,紧急抽调各类救援车辆65台、救援机械设备56台套抵达受灾现场。
  “盒饭来了,大家趁热吃!”23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被设为受灾群众临时集中安置点的五强溪镇中心小学,一份份装有土豆丝、小炒肉等菜品的盒饭被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67岁的黄银兰原本在五强溪镇中心小学附近的卫生院住院,由于卫生院被洪水淹及,黄银兰和部分病友于22日早晨被转移至安置点。
  “这边为我们提供了折叠床、被子等生活用品,考虑到我们是病人,准备的饭菜也比较清淡,还有医护人员一直照顾我们。困难只是暂时的,临时住在这里我蛮安心的。”黄银兰说。
  负责安置工作的五强溪镇干部张鼎介绍,中心小学安置点转移群众以卫生院病人和周边滑坡危险区域的居民为主,在安置点,群众吃穿住、医疗、用水用电等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救援之外,当地百姓也正努力自救、互助。
  唐春辉在五强溪集镇经营着一家超市。洪水中,这家超市店面和地下仓库进水严重,不少货物浸泡在水中,直接损失超30万元。
  积水被抽出后,唐春辉和超市员工一大早就开始忙着转移、清点物资,一些员工不时发出叹息。唐春辉告诉员工们:“损失的确让人痛心,但我们必须重整旗鼓,争取早日重新开张。”
  “这是一场硬仗,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接下来将加强对风险点的排查和监测,全力防汛救灾保民生。”五强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聪说。
 
全国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江西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湖南紧急转移安置救助5万余人
全国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江西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湖南紧急转移安置救助5万余人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刘诗平)水利部24日发布汛情通报,23日8时至24日8时,受降雨影响,江西、湖北、安徽、浙江、贵州等地2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黑龙江省1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长江流域防汛形势日益严峻。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消息称,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鄱阳湖水系多条支流超警,24日凌晨“修河2024年第2号洪水”“昌江2024年第1号洪水”先后形成,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上涨。
  据长江委水文气象预报,未来10天,长江中下游进入强降雨集中期。受此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九江站、湖口站和乐安河、水阳江等支流可能发生超警洪水。
  当地水利部门正积极防汛、全力抗洪。长江委会商确定,调度三峡水库自6月25日起增加出库流量,抓紧腾库应对后续洪水。
  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24日18时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预计24日20时至25日20时,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橙色预警),其中,浙江西部、江西东北部局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相关地区须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东北方面,松辽水利委员会24日11时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加派工作组和专家组赴黑龙江省指导洪水防御工作。
  据松辽委预测,未来一周,松辽流域还将迎来一场明显降雨过程,降雨落区与前期重叠,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松辽委正在强化预测预报预警,强化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指导,强化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强化汛限水位线上监管。
  水利部汛情通报显示,受6月11日至18日连续强降雨过程影响,西江干流及支流柳江等9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24日5时,西江干流终于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防汛形势趋于平稳,水利部终止针对广东、广西的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目前,水利部保持针对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7省的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共有5个工作组在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协助指导开展洪水防御工作。
  新华社南昌6月24日电(记者范帆)鉴于当前防汛形势,根据《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自6月24日20时起将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应急响应。
  记者从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6月24日16时,连日的洪涝和地质灾害已造成江西省8.5万人受灾,紧急避险转移139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5万亩,倒塌房屋2户9间。
  6月24日16时,江西省修河虬津站和永修站水位分别超警戒2.72米和1.14米。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17.75米,距警戒水位1.25米,比23日上涨0.3米,较常年同期偏高0.82米。
  气象部门预计,6月24日至27日,主雨带仍在江南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小幅摆动,赣北有持续性强降水天气,部分地区有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强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气象部门提醒,此轮降雨持续时间长,且极端性强、致灾风险高,需重点防御强降水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乡积涝,特别是对昌江、乐安河、修河、潦河、锦江等流域及其部分支流加强防御。
  新华社长沙6月24日电(记者周楠 谢奔)记者24日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6月16日以来,湖南发生当地入汛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造成14个市(州)85个县(市、区)的59.73万人受灾。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强降雨地区加强对山洪危险区、地灾隐患点、沿河居民集中区等重点部位的巡查防守,已紧急转移、安置、救助5.5万余人。
  据了解,截至24日,湖南自入汛以来累计降水688.4毫米,较常年同期均值偏多29.5%,共出现1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湘江干流发生两次编号洪水,多条中小河流发生洪水。
  据气象和水文部门预测,未来两周,湖南强降雨仍将持续,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干流及洞庭湖水位均会明显上涨,湘江流域部分支流、资江流域部分支流、洞庭湖区的汨罗江可能发生洪水。尤其是多地前期降雨量较大,土壤含水饱和,河库底水抬高,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高。
  湖南省防指24日紧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落实“应转尽转”要求,在应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时,切实做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科学应对洪涝灾害 疾控专家:谨防传染病
科学应对洪涝灾害 疾控专家:谨防传染病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长沙6月24日电(记者帅才 阮周围)近日,南方多地汛情严峻,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升高。疾控专家提醒,应科学应对洪涝灾害,谨防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刘富强提醒,汛期洪涝灾害易影响饮水饮食卫生状况,并导致环境污染、病媒生物滋生等问题,要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汛期江河湖泊水和井水都容易被污染,市民不可直接饮用。对于使用井水的家庭,需要对井水进行消毒,煮沸后再饮用。
  刘富强介绍,汛期持续降雨,天气湿热,利于病菌繁殖,容易诱发肠道传染病。群众要注意食品卫生,不食用被雨水浸泡过的熟食、大米,不要吃淹死的禽畜、水产品;加工和贮存食品的容器使用前要清洗消毒,做到生熟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如果在就餐后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疾控专家提醒广大群众,不洁的积水可能含有病毒、致病菌和寄生虫等,一些病毒、致病菌可通过皮肤造成人体感染,引发传染病。要保持环境卫生,特别是要注意手卫生。身边如果有腹泻、呕吐的患者,要做好个人防护,对患者粪便、呕吐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专家提醒,洪涝灾害后,人与蚊、蝇、鼠等接触的机会增多,增加了传染病传播流行风险。蚊虫叮咬可能传播乙脑、疟疾等疾病,要及时做好灭蚊工作。暴雨后需要注意清除家庭及周边垃圾,如发生内涝,应将家具清洗干净,并用消毒液喷洒消毒后再搬入居室。
 
河北正定:保护千年古刹 传承历史文脉
河北正定:保护千年古刹 传承历史文脉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石家庄6月24日电(记者闫起磊 巩志宏)时而在悠扬的音乐里如轻云般漫步,时而在急促的鼓点上如旋风般疾转,在河北正定隆兴寺景区大悲阁前,年轻舞者们表演的《千手观音》频频返场,给游客带来兼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的视觉享受。
  舞者身后,大悲阁内,是著名的“正定大菩萨”。这是一尊北宋年间建造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与沧州铁狮、定州塔、赵州石桥并称“河北四宝”。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历史上一直是河北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正定县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敏说,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正定留下瑰丽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古迹,尤以佛教建筑众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虽经历代战争、风雨剥蚀、地震撼摇等,但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仍然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隆兴寺。
  据《正定县志》记载,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代时更名龙兴寺。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金身,盖大悲宝阁,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后于清康熙年间更名隆兴寺,因寺内有铜铸大菩萨,俗称大佛寺。
  作为国内现存完整的宋代建筑群,隆兴寺历经千余年,向世人展现着宋式美学的魅力。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三访正定,惊喜于其古建筑之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
  隆兴寺中的摩尼殿,结构布局奇特,其平面造型与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殿堂建筑中独树一帜。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评价:“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
  书法爱好者最看重隆兴寺中的“龙藏寺碑”,碑文书法苍劲有力,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作,有“隋碑第一”美誉。
  喜欢雕塑艺术的人,则最偏爱摩尼殿中的五彩悬塑观音像。这尊观音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一足踏莲,一足踞起,两手自然抚膝,神态恬静自若,突破了传统宗教造像的严肃之风。
  沧桑往事有迹可循,千古之美可寻可看,得益于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1953年,正定县在隆兴寺内成立了文物保管所,有计划地进行文物普查登记、发掘搜集等工作。1961年,国务院公布隆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之初,正定县前瞻性地提出了“文化兴县”“旅游兴县”战略,为保护隆兴寺在内的珍贵历史文物资源,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建立起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
  国家文物部门以及河北省、石家庄市对隆兴寺保护十分重视,陆续投入资金对隆兴寺内的转轮藏阁、摩尼殿、大悲阁等进行了修缮,还实施了壁画保护等文物保护工程。
  近年来,正定加快古城保护提升,聘请专业团队系统编制规划,实施了一系列古城风貌提升工程。隆兴寺东侧原本杂乱的民居,打造成为“旺泉古街”特色旅游街区,丰富了旅游场景。
  为更好活化利用古建文物,每逢重要节假日,隆兴寺景区内还会组织舞蹈、茶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正定县文旅部门还推出古建研学等项目,让游客更好了解古建筑之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源源不断地滋养、赋能当地的旅游发展。正定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隆兴寺已成为正定重要的文化名片。2023年,正定全年游客量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14亿元,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24日电(记者范思翔 勿日汗)24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正式启动。中央和部分地方主要新闻媒体、部分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此次主题宣传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媒体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等地采访调研,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深入报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色举措和典型事例,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全景展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启动仪式后,各媒体将分批次赴各地开展调研采访,在重要版面、时段和所属网站、新媒体平台统一开设“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专题专栏,持续推出全媒体报道,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中宣部公安部联合部署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
中宣部公安部联合部署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熊丰)中央宣传部、公安部于6月24日联合启动以“警惕诈骗新手法,不做电诈工具人”为主题的“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加强反诈宣传力度,切实增强群众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积极营造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
  根据活动安排,各地各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的“五进”活动,围绕本地区、本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强化对企业商户、财会人员、未成年人、老年人的精准宣传,集中公布一批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和最新诈骗手法套路,进一步提升群众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多种形式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引导群众增强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工具人”和“帮凶”。
  活动期间,公安部将部署国家反诈中心联合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海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切实提高海外留学生和华人华侨群体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据了解,202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全力推进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5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4.3万起,抓获一大批违法犯罪嫌疑人。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取得历史性成就,4.9万名中国籍犯罪嫌疑人被移交我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一大批境外诈骗窝点被成功铲除,狠狠打击了境外诈骗集团的嚣张气焰。
 
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走进现实
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走进现实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光滑的齐肩短发、高跟鞋、紧身衣和精致的妆容,“小柒”优雅地站在展厅里,准备回答各种问题。
  事实上,礼貌、温柔且知识渊博的“小柒”不是人类,而是一款由中国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造的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们不再是科幻小说或电影中的幻想,而是现实世界中日益活跃的参与者。
  在天津市刚刚结束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机器人“小柒”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一展会是天津市和重庆市联手打造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我们每年生产400到500个机器人。”蒂艾斯科技媒体负责人曲妍说,“我们的机器人面部表情丰富,眉毛、眼睛、嘴都可以动,比较真实,能够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
  目前,机器人主要用于博物馆和教育领域,但曲妍表示,一旦价格变得更加实惠,它们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在中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身高130厘米、体重63千克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X,正在朝参观者打招呼、握手、打太极、比心。
  “我们致力于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超过100亿台,每个人可能会拥有多台机器人,它们承担工作、陪伴、家务在内的各种任务。”
  高盛研究部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在10到15年内达到至少60亿美元。一些业内人士和机构认为,未来五年,人形机器人或将走进家庭服务等场景。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等挑战逐步显现,人形机器人也正在吸引外国企业的目光。特斯拉工厂计划明年部署超过1000台、甚至数千台人形机器人。这家美国公司希望将其应用拓展到医疗护理、家庭辅助等领域,比如照顾老年人。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孙涛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来自厄瓜多尔的妮科尔·扬顿与机器人“小柒”进行了互动。“她很聪明,像真人一样。令我惊讶的是,她能说英语。”她说,“人形机器人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在回答人与机器人如何共存的问题时,“小柒”给出了她的看法:“我和我的同伴的目标是帮助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不是取代他们。”
  (记者程露 李鲲 宋瑞,参与采写:陆烨)新华社天津6月24日电
 
事实胜于雄辩 香港前景一片光明
事实胜于雄辩 香港前景一片光明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香港6月24日电(记者孟佳)“金字招牌”依旧闪亮、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大湾区效应”不断显现……事实证明,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凭借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经济充满活力,市民安居乐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金字招牌”依旧闪亮


  香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打拼,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许多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这些优势持续得到巩固提升,仍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香港不断推动经济改善,2023年实现3.3%的正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2.7%,估计全年有约2.5%至3.5%的经济增长。
  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香港总排名全球第四。港股市值超过33万亿港元,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5万亿港元。
  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作为连接国家与全球的重要纽带,香港是中外资金、贸易及人员往来的通道,第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2万亿港元,同比增长9.9%。2023年以内地或海外为总部的驻港公司超过9000家。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中心之一。香港在港口条件、海运服务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广受国际认可,《2023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香港排名全球第四。
  香港是全球法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的法治水平国际一流,举世公认。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等国际法律组织在港设立机构,全球排名前100的律师事务所半数以上在香港执业。
  香港是全球最安全、最宜居的城市之一。香港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成功落实,为香港带来更稳定和安全的环境,犯罪率长期处于低位。世界正义工程发布的《2023年法治指数》显示,香港在秩序与安全方面排名全球第六。
  香港医疗卫生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至202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人类发展指数是根据预期寿命、接受教育情况及生活水平评估而得出,香港排名全球第四。
  实现由治及兴,需要把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好、发挥好,使一个个“金字招牌”更加闪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香港会继续保持竞争力,他对此很有信心。
构筑新竞争优势


  香港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新竞争优势。
  “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非常重要,定位一定要清晰。”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香港将聚焦其具有优势的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及先进制造等领域,争取实现突破。
  依托基础研发能力和国际化优势,香港大力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香港基础科研实力雄厚,有条件成为全球研发中心;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基础科研优势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正在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先进制造方面,香港设立了微电子研发院支持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可聚集相关产业在香港进一步发展……
  英国Z/Yen集团今年公布的“智慧中心指数”显示,香港在研发新科技中心方面排名亚太区第二;2023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香港排名亚太区第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香港在创新表现方面排名东南亚和大洋洲区第五……
  “香港有雄心壮志,我们不仅仅要做基础科研,在重点领域我们希望做到世界领先。”孙东说。
大湾区融合令香港前景无限


  香港由治及兴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背景下的由治及兴。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和倡议深入实施,为香港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5周年,大湾区建设已进入加快阶段。总人口约8700万、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作为快速增长的城市群,大湾区庞大潜力吸引全球关注。
  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合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引领和支持作用,“大湾区效应”正不断显现。2月底推出的“跨境理财通2.0”,市场反应良好,3月跨境汇款金额较2月增加近8倍,超过131亿元人民币,为香港金融和其他专业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谈及香港在大湾区中发挥的独特优势,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领先的创科水平是香港在大湾区中的一大突出特点,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地位也是香港扮演的重要角色。
  “香港只要继续发挥好优势、抓准定位,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更便捷地联通起来,处处充满机遇。”陈茂波说。
  事实胜于雄辩。有伟大祖国的坚定支持,有“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香港前景广阔、未来可期,“东方之珠”必将更加璀璨。
 
智能农机、“链”式服务、节水抗旱
“三夏”生产观察
智能农机、“链”式服务、节水抗旱
 
“三夏”生产观察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正值“三夏”大忙时节,“新华视点”记者在山东、河北、陕西等粮食主产区看到,今年“三夏”生产有了新变化。
智能农机:收种无需人工驾驶


  “三夏”包括夏收、夏种、夏管。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五分之一以上。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全国夏粮小麦收获进度已达96%;其中,小麦机收占比超过98%。
  夏收顺利,离不开智能收割机帮忙。在山东省嘉祥县,“00后”“新农人”山万民和他的农机刚结束今夏的忙碌。今年“三夏”期间,他只要操控手机设定好路线,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就能自行穿梭在麦田中,并在满载时自动返回卸粮。
  “有了无人驾驶收割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1小时能收小麦约20亩,早几年3%的机收损失率现已降至约0.8%。”山万民告诉记者,山东各地常年组织农机手参与机收减损技能培训。
  夏收忙完,夏播接茬。连日来,在河北省景县王谦寺镇兴丰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处玉米种植示范田里,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带着改良后的播种机,沿着预先设定好的线路进行精量播种。
  “最近要播8000亩玉米,准备了20台智能播种机,作业速度快、效率高,四五天就能完成夏播。”合作社副经理孙涛说,以前要雇一群人,现在无需人工驾驶。
  景县农业农村局生产股股长马卫芳告诉记者,一个个固定在田间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将地温、水分、大田农业小气候等监测信息传回大数据中心,再经后台自动分析传输到农业植保机、变量施肥机等智能农机设备,什么时间施肥、浇水、收割,都可以精细化管理。“与传统方式相比,可以节约5%的种子、肥料使用量,提高10%的出苗率。”
  放眼乡村沃野,越来越多智能农机轮番上场。今年以来,农业大省山东已为5801台大型农业机械加装了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自动驾驶;全国各地预计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650万台(套),压茬推进夏收、夏种和夏管机械化作业。
“链”式服务:手机指挥农机作业


  以往,“三夏”时节是陕西省岐山县晨辉饲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景应林最焦虑的时候——麦子熟了,就必须马上联系预约农机手,安排收割机进田。
  今年,景应林格外从容,他早早就在微信小程序“嘟嘟农机”里下好订单,坐等农机“上门”。“嘟嘟农机”是一个网约农机平台,由岐山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发运营,附近的农机手和种植户可以在上面发布找活和找机信息。
  “手机上点一下,填报好收割面积、土地平整状况、种植小麦品种等收割条件就行。”景应林说,从下订单到指派收割机入地,不到半天就完成了。
  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农机手谢国兵在机收前打开手机里的“河南农机云”软件,点击“开始作业”;2个多小时后,点击“结束作业”,弹出收割面积“23.6亩”。“我们用这个功能,计算准确,不用再人工量地了。”谢国兵说。
  除了畅通信息渠道,一些服务平台处理机器维修同样高效。
  农机手代继伟从山东省菏泽市前往河南省邓州市收麦,他发现收割机上的一个卡簧丢了,旁边的皮带也有些磨损,便拨打收割机生产商潍柴雷沃的报修电话。维修工程师半个小时赶到麦田里,20多分钟便为其装上卡簧、更换皮带。
  “近几年生产的联合收割机都装有定位系统,一方面可以方便地方调配农机,另一方面为快速维修服务提供帮助。”潍柴雷沃邓州负责人张林昊说。
  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主任李占说,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农业部门可以精准预测小麦最佳收获期,为大规模机收提供信息服务。此外,经过计算机数据计算,建立小麦亩产大数据模型,小麦产量预估准确度可达93%。
  针对晾晒、运输、仓储等粮食产后环节损耗占比较高问题,甘肃省泾川县今年引进首台移动式烘干机,还建成了黄家铺粮食烘干厂,为周边群众烘干粮食超过3000吨;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北山为农服务中心配备了1200平方米的粮食专用储存库、600平方米的烘干车间,为农户提供售卖、烘干、代储等服务。
节水灌溉:浇地“滴滴”精打细算


  近期,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多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或Ⅳ级应急响应。烈日当头,降雨不足,“三夏”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多地、多部门正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抗旱保夏播保供水。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全面进入抗旱调度模式,加大下泄流量和水量,保障夏播用水需求。山东、河北等地通过加密监测预警、科学调度水源等举措,努力扩大灌溉面积。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紧急调度水源,节水灌溉也是多地抗旱保苗的有效措施。
  秦岭脚下的神禾塬是陕西省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区所在地。据介绍,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大规模使用,已实现灌溉有水源、浇地按“滴”算。
  在景县龙华镇,种植大户高志清把给玉米地浇水的农活“交给”了指针式灌溉、伸缩式喷灌、浅埋式滴灌等各种灌溉设备。“天气炎热干燥,玉米播种后要立即浇水,还好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控制1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省水又省心。”
  景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新说,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节水灌溉省工省时省水,进度快、效率高,还能确保玉米出苗整齐,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80元,节水40立方米左右。
  在河北省武邑县张庄村,很多种植户采用随播种、随浇灌的方式应对高温干旱天气。种粮大户张有良刚完成一块田的玉米播种,就掏出手机轻点几下,打开田边的灌溉水泵。清冽的水流通过软管传送到自动喷灌机上,水雾弥散,滋润着被高温炙烤的土地。
  “种完接着自动喷灌40到60分钟,播种一块地就浇透一块地,不用管,更不用看着。”说完,张有良便开着播种一体机驶向下一块地。目前,武邑县有40多万亩农田正在开展夏播玉米工作,其中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的有18万亩。
  “先进的喷灌设备,持续保持土壤含水量,改变了以往播种前先浇水造墒的流程,提高了种子成活率,节约了水资源。”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群峰说,一系列节水灌溉措施让农民精准抗旱更从容。
  (记者叶婧 郭雅茹 刘彤 马意翀 于文静)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韩国电池工厂火灾初步确认有17名中国公民遇难
韩国电池工厂火灾初步确认有17名中国公民遇难

( 2024-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6月24日,救援人员在韩国京畿道华城市电池制造企业工厂火灾现场搜救。  
    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新华社韩国华城6月24日电(记者陆睿 杨畅)24日深夜,韩国京畿道行政第二副知事吴厚锡、华城市市长郑明根和消防部门官员等向赶赴华城电池工厂火灾现场的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介绍事故情况和搜救进展。韩方表示,根据个人物品等初步判断有17名中国公民遇难。
  韩方表示,此次事故已造成22人遇难,初步判断其中有17名中国公民,确切人数还需进一步确认。另有8人受伤,其中1名中国公民轻伤,伤者已全部得到救治。消防部门还在搜寻1名失联人员。韩方对中国公民在事故中不幸遇难深表哀悼,承诺协助中方全力救助并做好善后。
  邢海明促请韩方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处理,为中国遇难者家属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
  邢海明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说,中国党和政府对此高度关注,第一时间指示使馆方面协调韩国有关方面全力开展救治、善后和事故调查等工作。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正同韩方一道,尽最大努力做好事故善后工作。希望韩有关企业吸取沉痛教训,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切实保障在韩中国公民生命健康安全。
 
英执政党“赌选”丑闻笼罩大选
一个更加保守的欧洲将要登场
为什么说提前议会选举让法国人面临历史性选择
美债“堰塞湖”缘何令全球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