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综合

04版:文化

追“新”逐“质”,跑出“上扬曲线”
北京首季经济“开门红”观察
追“新”逐“质”,跑出“上扬曲线”

北京首季经济“开门红”观察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王明浩 郭宇靖 吉宁)1000天能实现什么目标?小米给出的答案是:“从0到1”,造一辆火爆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今年一季度,小米汽车在位于北京的超级工厂实现量产。产能爬坡达到满产后,每76秒就将有一台新车下线。
  同样加速攀升的,还有数字时代的“新石油”——算力。今年以来,北京新建多个公共智能算力平台,新增智能算力6750P,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源源动力。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打好改革和政策“组合拳”,全力塑造的“北京服务”,正引领首都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完善、迭代升级。
  追“新”逐“质”,跑出“上扬曲线”。北京经济一季报显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81.4亿元,同比增长6%,高于去年全年增速0.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全市上下在谋定后动中精准发力,“跳起来摘桃子”,拼出“开门红”,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速汇聚。
  产能爬升:重大项目跑出发展新动能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角,3年前的一片荒地,如今已变身成一排恢弘的厂房。步入生产线,随处可见的搬运机器人穿梭忙碌,全自动运送中大型零部件,工位上多个机械臂相互配合,几秒钟便装好一扇车门……
  这座相当于100座足球场面积的超级工厂内,包含6座核心车间、29座研发实验室和2.5千米的测试跑道,700个机器人有序运转,车间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到100%。
  “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小米3年内就实现了复杂的造车工作。未来每小时可生产约40辆小米SU7。”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说。
  作为在京成长起来的科技领军企业,小米造车将为首都的新能源及高端制造业带来新动力。数据显示,1至3月北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均在1倍以上。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投资就是稳增长。北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全市集中开工16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2478亿元,主要聚焦现代化产业、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民生实事等领域。
  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现场,工地上一派忙碌。两片巨大“京帆”屋盖已“浮出”地面。“屋盖正在进行第3、4片钢结构施工,目前副中心站枢纽主体工程土方施工接近完成。”京投枢纽公司副总经理吕高峰说:“随着一条条轨道线路接入,副中心的交通枢纽作用将日益凸显。”
  该工程2019年开工以来,连年超额完成投资任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73亿元,预计于今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重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稳投资、促增长,离不开财政资金精准发力。2023年底,北京设立4只市级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强化对重点领域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已完成35.6亿元投资,加速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高精尖产业。
  “通过资金链把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通,把每一分钱的投向算得更精细,将使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部署培育投资新动能的新一轮政策,进一步激发产业投资活力。
算力攀升:乘“数”而行塑造未来新优势


  数字时代全面开启,小到打网约车、订外卖、刷网剧,大到基因测序、气候预测、高端制造,都是“算”出来的。算力被视为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生产力。
  北京抢抓数字机遇,锚定、深耕、做强算力,全面布局“新基建”。今年以来,先后在海淀区、经开区、门头沟区等地加快部署建设公共算力平台,跑出了一条智能算力的“上扬曲线”,新增智能算力达6750P,为经济增长装上“新引擎”。
  “我们平台刚刚发布,就有一半的算力被提前预定,预计需求将呈‘爆炸式’增长。”今年3月,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正式“点亮”上线,最大可提供算力3000P,相当于百万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
  算力为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无人驾驶等各类智能应用提供“强支撑”,赋能千行百业驶上“高速路”。
  连日来,一辆白色箱式重型卡车,以最高9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京津塘高速上疾驰。与其他货车不同的是,“司机”全程手离方向盘,一路上进出收费站、转弯上匝道,全靠自动驾驶。一旁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实时显示着车辆运行状态。
  这辆“满配”高技术设备的货车,正是国内首个跨省高速自动驾驶货运示范应用。在政策支持下,北京自动驾驶车辆3年多已跑出路测里程近3000万公里,多地竞相“取经”。
  不止于此。在北京亦庄、城市副中心等地公路上,频频可见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身影。打个“无人的士”,已成为不少首都居民的“小日常”。
  16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车路云网图一体化覆盖,超过800台自动驾驶车辆“跑起来”,为29家车企发放测试号牌……今年,北京还要将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大至600平方公里,加快推动两座机场和多个火车站接驳场景开放。
  点“数”成金,乘“数”而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9%。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核心产业增长12.2%。
  今年3月,北京市印发《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出50项任务举措,其中6成以上都是“新招”。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说,北京将全力塑造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集成电路、传感器件、超高清视频、高性能服务器、光通信等领域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争保持先发优势。
营商提升:“北京服务”激发市场新活力


  营商环境,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牵动企业命脉。北京从企业“急难愁盼”入手,聚焦服务“软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优化空间,改革举措从最初的百余项累加到如今1200多项,描绘出一条政策创新迭代的“上扬曲线”,不断激发市场新活力。
  开门做生意,最让人头疼的烦恼之一,莫过于重复检查、多头执法。今年3月底,昌平区制定了北京市首个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合并同一检查事项、降低执法频率。目前已有600余家企业经过初步筛选“入围”。
  “人员不用再忙着‘迎检’做准备,节省了很多时间精力和成本,可以更专心地搞生产、谋发展,这种好政策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百济神州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塑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北京服务”,让企业群众能办事、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
  “顶层设计”立梁架柱,改革政策“多点开花”,北京营商环境迈入整体优化升级新阶段。
  今年3月份,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军企业北方华创公司的生产车间内,2台急需的进口生产装置一到货,工作人员就赶紧拆开包装,投入了紧张的设备组装和调试工作。
  “以前从货物申报到通关放行起码要一两天时间,现在有了新的‘智检集成模式’,所需货物就能‘光速’进入生产环节了。”该公司关务部总经理丁妮说。
  为最大限度节约企业时间成本,北京亦庄海关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了货物“即到即验”“即验即放”。亦庄海关关长王燕说:“新措施将有效打通企业通关的‘困点’‘难点’,为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还在40多个行业推广“一业一证”,推出了62个“一件事”集成办理服务。目前正在研究推出新的重点改革举措,在更多领域出台真招实策。
  人勤春早,东风浩荡。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北京正以踔厉前行的志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奏响奋进“春之曲”,不断推进首都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
 
一脉承古今 文华耀东方 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之际
一脉承古今 文华耀东方
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之际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安5月18日电(记者沈虹冰 陈晨 杨一苗 姜辰蓉 蔡馨逸)秦跪射俑目光炯炯,承载千年凝思;鎏金铜蚕昂首向上,记录丝路传奇;汉代古船融合中外技艺,见证沧海桑田……5月18日,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里也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文脉悠悠,气象万千。以博物院这所“大学校”为依托,陕西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繁荣和文明传承。丰厚的文化遗产被不断活化利用,成为人们滋养精神、涵养自信的重要来源。
探馆寻根 感知文化遗产魅力


  立于渭北五陵原上,举目四望,秦咸阳宫遗址等宫殿基址星罗棋布,汉高祖长陵等帝陵青冢屹屹。
  不远处,以“高台榭、美宫室”的秦汉宫殿建筑为外形的陕历博秦汉馆拔地而起。主馆区七座建筑如北斗七星布局,彼此以廊道相连。从空中俯瞰,古老遗址与现代场馆交相辉映,引人注目。
  走进秦汉馆,一幅幅生动史料、一件件珍贵文物,无不展现着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历久绵长。
  “如果说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部通史,秦汉就是其中璀璨的篇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创建、以儒学为主体的政治思想的奠基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陕历博馆长侯宁彬说,秦汉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集中展示秦汉文明、引导观众坚定文化自信,是秦汉馆的使命。
  “制度——秦汉文明的基石”“创新——文化力量的展现”“互鉴——中国对世界的探知”……探馆寻根,文明发展的脉络跃然眼前。
  “秦汉馆采用‘大历史+小专题’的叙事方式,其中‘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以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从政治、文化、交流等6个方面,梳理秦汉文明的成就与贡献。”“天下同一”展览策划人彭文说。
  石铠甲、鎏金铜蚕、杨家湾西汉兵马俑……追本溯源,“秦月汉关”的样貌被清晰呈现。
  “‘天下同一’展的730多件(组)文物中,90%是首次展出。”陕历博陈列展览部主任任雪莉说,一件件展品,讲述着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
  自去年底试运营以来,秦汉馆已吸引30多万游客先睹为快。“五一”假期,云南游客李骏超专程到此参观,“秦汉气象令人神往,心中对中华文明的骄傲,油然而生”。
  古今一脉,文韵悠长。在秦汉馆所在的陕西西咸新区,302平方公里的秦汉新城里,一条串联起秦咸阳宫遗址、渭北9座西汉帝陵的文物主题游径“大汉紫道”蜿蜒而去。咸阳市民李刚在此骑行,一路邂逅秦宫汉墓,“就像和历史对话,这种‘穿越感’让我着迷”。
  “秦汉新城视文化遗产为财富,坚持大遗址保护思路。‘大汉紫道’依托既有道路,以帝陵景观保护和文化展示为核心,将教育、观光、休闲融为一体。”秦汉新城文保办主任马培元说。
  沉睡千年的遗址,也不断造福周边群众。秦汉新城刘家沟村办起20家农家乐,接待络绎不绝的访古游客。担任文保员20多年的秦汉新城窑店村村民何银红还兼职做起导游,“抓一把黄土都是历史,讲解时,自豪写在我的脸上”。
亘古亘今 千年文脉润生澎湃动能


  秦汉馆内,一台互动装置前,身穿汉服的游客与屏幕中的秦汉人物形象相对而立,相互拱手作揖。
  20公里外,灞河岸边,大型驻场演出《无界·长安》火爆出圈。秦俑、汉服等经过现代舞台演绎,触动文化基因。
  跨越时空的致敬,亦是文明的传承与共鸣。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年来,我们打破博物馆边界,将文物、遗址中的文化元素提取出来,开发文化产品、嵌入公共空间。”侯宁彬说,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正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
  古为今用,国潮风起。以国宝杜虎符为原型创作出如意、书签等工艺品,秦代瓦当被印上徽章,汉代陶俑变身卡通形象……陕历博与多家文化企业合作,开发出上千款文创产品,备受欢迎。
  在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采集的6000余件秦汉文物资源,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创产品研发灵感。“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才能塑造核心竞争力。”公司董事长田琳有感而发,“守正就有了根基,创新更能建立与生活的连接。”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一幅融通传统与时尚的画卷,正在三秦大地铺展——
  龙首原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见证世事沧桑。千年前的汉家宫阙化作尘埃,而非遗展演、投壶蹴鞠等传统文化活动,却为游客构建出亲近历史的空间。
  大雁塔下,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人头攒动。酒肆茶铺鳞次栉比,霓裳羽衣舞步翩翩,“李白”邀游人吟诗作对……开业两年来,这个唐风主题乐园吸引游客逾400万人次,成为古都新名片。
  文化之美,在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中孕育出蓬勃之力。今年一季度,陕西接待国内游客2.1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4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0%和64.73%。
  “历史遗址与现代都市奇妙嵌套,我感受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行走长安,满街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是呼和浩特游客郭伟眼中最美的风景。他与着汉服的女儿访名胜、观演艺,乐在其中。
  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肖云儒说,通过守正创新,文物、古迹、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不断“活起来”,成为人们心中的黄钟大吕。
开放包容 为文明发展注入活力


  40年前的这个故事,听秦汉馆讲解员娓娓道来,依然感人。
  1984年12月,陕西省石泉县农民谭福全在河中淘金,发现一枚与真蚕大小相仿的鎏金铜蚕。他毫不迟疑,借来路费前往西安,将之上交文物部门。
  如今,这枚汉代文物作为镇馆之宝珍藏于秦汉馆中,无声诉说着古老丝路的故事。
  展馆核心地带,出土自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的古船“丝路一号”历经风雨,接受访客的惊叹。
  “船板用料是我们当地的榆木和槐木,却使用了罗马时期地中海地区广泛应用的木榫板和木钉拼接方式。”讲解员金霄说,中西合璧的古船,是文明互鉴的力证。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汉王朝开始联通世界。”秦汉馆区部主任许晨说,秦汉是中国打开国门探知世界的重要时期,开放包容也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往事越千年。丝路沿线,文明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3年3月,一场“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在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馆开展,包括10件秦兵马俑在内的124件(组)文物精品成为这座小城的“顶流”。展览期间,参观人数超过28万人次。
  亲眼看到兵马俑,当地观众胡安兴奋地说:“我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希望更多中国文物来到我们身边展览,让人们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胡安的心愿渐成现实。
  “文物是文化交流的一张金色名片。”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钱继奎说,在联合考古基础上,陕西正高质量推进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建设。而展现秦汉文明的魅力,将是今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已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489场次文物展览;西北大学考古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远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中外联合考古;2023年,亚洲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文化遗产合作平台愈发宽广。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陈战峰说,秦汉时期多元一体国家格局的构建、思想文化的变迁、文明交流的开展,都对中华文明发展影响深远。
  辉煌的秦汉历史是厚植文化自信根基的生动教材,也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启迪。
 
哈尔滨的百年丁香情
哈尔滨的百年丁香情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哈尔滨5月17日电(记者张玥 张启明)也许,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一种花作为代言,但哈尔滨有。如果你在5月来到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你会看到哈尔滨递出的季节限定名片——丁香之城。
  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丁香花排成几公里长的欢迎队伍,每当车快速驶过,道路两旁淡粉浅紫的花簇幻化成两条飘带,这是专属于初夏的欢迎礼。
  丁香是哈尔滨市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绿化树种,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丁香极强的生命力,非常适合哈尔滨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仅开花早、花期长,而且花形繁茂美丽,花香清新淡雅。
  哈尔滨有多个丁香主题的公园,每年5月初至6月末,是丁香花集中观赏期,随着不同品种的丁香花次第开放,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公园充盈着沁人的芳香。
  哈尔滨兆麟公园南门处,一山一石都保持着1906年建园时的样子。园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小小的山坡上,榆树、丁香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每年慕名来观赏百年古树的游人络绎不绝,甚至有外地园林专家专程赶来。
  丁香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在古典诗词中象征着美丽、高洁、幽怨。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宋代诗人王雱曾在诗中表达自己丁香一般忧郁而未吐的思念之情。
  哈尔滨有一个占地40万平方米的丁香公园,足以表达这座城市对丁香的喜爱。院内山地、湖泊、绿地交织环绕,丁香、白桦、山槐等70余种树木高低错落,俨然一个城市中的“小森林”。
  紫丁香、欧丁香、白丁香……丁香公园内有30余种丁香品种。每当从花繁叶茂的树旁走过,总会有淡淡花香轻拂肩头,让人忍不住流连驻足,再深吸一口气,想要尽可能地留住这抹香。
  丁香花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而得名。丁香的叶片呈心形,还未开放时,花蕾密布枝头,称作“丁香结”。开花后,通常为四瓣花瓣,坊间流传着“五瓣丁香是幸运之花”的传说,于是每当丁香盛开的季节,哈尔滨便开启了“寻找五瓣丁香”的全民行动,大家都想和“幸运”撞个满怀。
  “小时候总喜欢折一枝丁香带回家,插在花瓶里,满屋香飘,那时候丁香花是‘稀罕物’。”今年76岁的哈尔滨市民邓燕芳和老伴每年都会算着花期前来赏花,两人携手走过了几十个花季,也成为丁香环抱中的温暖风景。
  “一座城市应该有一个标志。”哈尔滨市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荣焕回忆,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进行论证,根据哈尔滨市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等特点,将榆树作为市树、丁香作为市花备选。通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丁香以绝对领先的票数胜出。1988年4月正式确定丁香花为哈尔滨市市花。当年10月,丁香花代表哈尔滨参加了全国市花展览。
  如今,哈尔滨拥有百余万株、50余个品种的丁香,每个哈尔滨人都有一抹专属于自己的丁香记忆。
  冰雕雪塑并不是哈尔滨唯一惊艳,丁香这张带着香味的城市名片,将继续传递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围湖造地、圈水养殖……
鄱阳湖水域非法矮围何时休?
围湖造地、圈水养殖……

鄱阳湖水域非法矮围何时休?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南昌5月18日电(记者刘开雄 闵尊涛)本应完成治理的非法矮围仍清晰可见、本应禁捕的水域依然盗捕横行、本应波光粼粼的湖面变成了农田牧场……“新华视点”记者日前随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江西省鄱阳湖区南昌、九江、上饶等地调查发现,鄱阳湖水域非法矮围治理流于形式,大量非法矮围仍在威胁着鄱阳湖的保护修复。
非法矮围依然可见


  矮围,通常指湖里筑起的矮坝。它把一片水域围起来,或是围湖造地用于耕作,或是拦水筑塘用于捕捞养殖。矮围会阻断河湖水系连通,影响湖区水质。
  2020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开展长江流域非法矮围专项整治,对重点水域内非法设置的用于捕捞、养殖的矮围开展清理取缔,做到全面排查、应清尽清。
  然而,记者5月14日随督察组前往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发现,虽然近期鄱阳湖水位大幅上涨,但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大量本应在2021年4月基本清理完毕的矮围堤坝仍清晰可见。
  非法矮围治理流于形式,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记者从督察组了解,在长江流域非法矮围专项整治中,鄱阳湖水域是由乡镇和县级政府自行上报区域内非法矮围情况,再由省级相关部门督办开展集中整治。
  “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部门对上报范围之外的矮围实施鉴定排查。从这次督察暗查的情况看,还有很多非法矮围依旧存在。”督察组成员说。
  今年4月督察组暗查时,面积约2000亩的鄱阳县朗埠圩正在外排养殖尾水,监测结果显示水质为劣Ⅴ类。已经整治销号的九江共青城市红星圩内依然有养殖行为,还投粪用于肥水。督察组暗查后,地方再次排查,又发现了44个用于水产养殖的非法矮围。
  据介绍,目前鄱阳湖水域还有大量矮围有待排查、整治。
  专家表示,矮围阻断了天然的河湖连通,人工养殖使得周边水域水质污染严重;今年“五一”期间,大雨过后、湖水大涨时,这些污水流入湖中,直接影响水体质量。
围湖造地危害水体质量


  水法明确规定,禁止围湖造地。2021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禁止围湖造地,有序实施退地退圩还湖。
  记者与督察组一起前往南昌县大沙坊附近看到,一些围垦的土地虽然已经被鄱阳湖水覆盖,但此前耕作的痕迹依然明显,大量建筑垃圾被用于填充连接矮围和岸边堤坝的道路。
  “这些都是用来种植商业草坪的土地,在我们前期暗查时,鄱阳湖水位还没有上涨,这上面的草皮非常清楚。”督察组成员说,这样的情况在当地还有不少。
  2021年,上饶市余干县将塘背圩内857亩湖泊水面疏干、填土后变为农田;南昌县磨盘洲矮围应退田还湖,但圩堤被重新封堵,矮围内2500亩湖泊滩涂变为农田……
  大量用于耕作的围垦地不仅导致湖区水域面积大量缩减,而且也是鄱阳湖的重要污染源。
  近年来鄱阳湖总磷浓度一直未达到湖库Ⅲ类水标准。督察组调查显示,2023年,湖区18个国控断面中仅5个总磷浓度达标;9个断面总磷浓度同比不降反升,最高上升39.6%。
  在南昌县、永修县,湖区围垦的农田田埂现场,废弃农药包装随处可见;监测结果显示,农田沟渠水总磷浓度超湖库Ⅲ类水标准3倍至13倍。当地一些种植大户表示,一直都在施用化肥,并没有采取什么减量措施。
  此外,记者在湖区的一些围垦地看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中封洲禁牧的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仍存在不少畜牧养殖行为。
  “我们暗查时看到,洲滩湿地还存在畜牧养殖问题,粪便成堆、污水横流。这些污水没有经过专业处理直接排放到湖中,对水体质量危害很大。”督察组成员说。
禁捕落实不到位 连累“国宝”江豚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
  “我们看到了江豚,却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样子。”督察组成员指着一张航拍的照片说,“这是一头被困于油污区域的小江豚。”
  这是督察组3月底在江西九江港星子港区沙山作业区综合码头建设现场拍摄到的画面。此处距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仅2.7公里,施工应避开3月至6月鱼类繁殖期。
  然而,督察组成员3月底暗查时发现,该综合码头建设工程正在违规进行疏浚作业,疏浚产生的泥沙将部分岸边水域吹填成陆地。3月22日和24日,疏浚船只两次发生漏油事故,建设单位未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放任油污污染周边湖面。
  据了解,2022年至2023年,鄱阳湖内发现有5头江豚死于渔网和鱼线缠绕,占这两年已统计死亡江豚数量的20%。
  “受伤”的江豚背后,是地方对重点水域禁捕要求落实不到位。
  2019年江西省主管部门明确鄱阳湖禁捕范围为湖体水线及五河干流入湖口以内水域,但是2021年4月公告的拐点坐标中,部分矮围集中区域未划入禁捕范围。
  今年3月底,督察组成员在九江市庐山市湖区暗查时发现,有人数较多的盗鱼团伙,在面积1万亩的长湖圩内,使用拉网、电鱼等方式非法捕捞。
  长江大保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如何将生态红线转化为生态红利,关键还在地方政府。
  日前,记者在鄱阳湖部分问题突出的水域看到,有些整治工作已经开始。一些围垦地上的非法建筑正在拆除,大批牛群正重新返回陆地,围垦地上的种植物正在清除中。
  专家建议,通过此次督察,当地相关部门应当在鄱阳湖重点水域对非法矮围问题开展集中排查整治工作,有效解决鄱阳湖保护修复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向促进。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评论员


  “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新时代新征程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遵循。
  旅游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开放包容度高等特征,有着“一业兴、百业旺”的强大带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领域,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生力军,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2012年到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约10.6%;2012年到2019年,国内出游人次实现翻番。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近年来,假日旅游“热辣滚烫”,休闲街区人山人海,“网红”景点层出不穷,文化游、红色游、研学游、非遗游等越来越热,不断丰富着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靓丽风景。
  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工作重点,正确处理五对重要关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要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坚持文化引领、生态优先,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把文化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要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消费体验;要深化国际旅游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参与全球旅游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全球旅游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正当其时、大有可为。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定不移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造福人民、增益世界。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以高水平科普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第20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启动
以高水平科普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第20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启动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张泉)和大科学装置“零距离”接触,走进“神秘”的科研实验室,现场看科学家演示神奇的科学现象……5月18日,中国科学院第20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正式启动,为公众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盛宴。
  公众科学日活动上都有哪些精彩活动?如何以高水平科普促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前往活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
科研院所“打开大门迎客人”


  月壤是什么样的?我国科学家从月壤中发现了什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举办的“阅壤”主题展,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参观。面对他们充满想象力的提问,科研人员耐心解答。趣味性十足的问答间,探索太空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种下。
  18日至19日期间,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科研院所和院属高校“打开大门迎客人”,一线科技工作者与公众面对面交流,旨在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常熟农田生态系统、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都揭开了平日的“神秘面纱”。
  ——体验美丽化学、探索声音奥秘、畅游纳米世界,听科学家与AI虚拟人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观看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让公众近距离接触科技创新最前沿。
  ——在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游览”二氧化碳“变身游”四条路线;在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登上新舟60遥感飞机、参观“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让人们切身感受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越来越多院士投身一线做科普


  “陈爷爷,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的科学家,我一定会守护科学的星光,让它得以绽放!”“等你长大了,欢迎来中国科学院这个科研殿堂,继续求索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
  18日举行的公众科学日20周年主场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与少年的对话,彰显了院士在我国科普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拥有杰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科研经历。当前,越来越多院士投身到科普工作中,他们的积极参与能够助力我国科普事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周德进说。
  本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期间,李家春、汪景琇等50余位院士围绕多个学科领域、多个公众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科普讲座、在线问答、互动交流,讲解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释疑解惑,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事业。
  “科普可以提升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进而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在科普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在全社会推进开展高质量科普贡献力量。”陈润生院士说。
持续开展高水平科普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科普工作的开展。”周德进说,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做好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依托自身科研体系,推进公众科学日活动等一系列科普工作的开展。
  周德进介绍,过去20年中,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在探索中起步、创新、发展,科研人员由被动上阵转为热情参与,观众从走马观花到流连忘返。如今除现场活动外,还有上亿人次在线上参与。公众科学日活动已成为公众了解科技进展、与科学家交流的重要渠道和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
  “不断以高水平的科普助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优秀科学人才培养、良好科技文化传承。”周德进说,未来,中国科学院将持续发挥自身科学资源和人才队伍优势,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更高水平的科普工作。
 
谌贻琴出席全国助残日活动时强调
推动科技助残 让残疾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谌贻琴出席全国助残日活动时强调

推动科技助残 让残疾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国务委员、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任谌贻琴18日在京出席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领域科技研发应用,让残疾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谌贻琴来到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详细了解科技助行、助听、助视以及智慧残联等情况。她指出,科技助残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要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围绕残疾人需求,研发推广更多适用科技成果,让残疾人出行、交流、学习、工作更加安全便利,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
  在残疾人服务机构,谌贻琴走访慰问残疾人,了解残疾儿童艺术康复服务等情况。她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环境,持续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国家防总派工作组赴广东指导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
国家防总派工作组赴广东指导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周圆)国家防总于5月18日12时针对广东、广西两省区防指和珠江防总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赴广东指导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
  据气象部门预测,5月18日至21日,我国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地区迎来一次强降雨过程,广西东部和南部沿海、广东中西部和南部沿海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18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与中国气象局、水利部、自然资源部联合会商,视频调度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等省份,要求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变化,加强会商研判,强化预警响应联动和临灾预警“叫应”机制落实,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城乡内涝和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应对,提前果断转移危险区群众,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多个省份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
20多个省份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彭韵佳)据国家医保局18日消息,目前已有2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9个省份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
  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是指参保人在参加了职工医保后,通过办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将个人账户授权给已参保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使用,比如用于支付合规医药费用中的个人自付部分等。
  目前,共济人和被共济人在同一个基本医保统筹区(通常是同一个地级市)可以共济;实现省内异地共济是指共济人和被共济人在同一个省份参保,但不在同一个统筹区,也可以共济给亲属。
  已经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共济的地区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在河北、江苏等地,职工参保人个人账户的余额不仅能共济给省内异地参保的直系亲属,而且共济的资金还可以跨省使用。
  据介绍,浙江、河南、山东、广东部分实现了省内共济,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实现,安徽、陕西近期很快将实现省内共济,辽宁、黑龙江、湖北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
  国家医保局介绍,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参保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参加了基本医保(包括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二是参保人办理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
  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地方专区、当地医保部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模块,实现线上办理,具体途径由各统筹区医保部门向社会公开,同时线下医保大厅也可办理该项业务。
 
有何作用?如何补偿?国新办吹风会聚焦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有何作用?如何补偿?国新办吹风会聚焦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严赋憬 李昌瑞)《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日前公布,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明确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条例有什么作用?生态保护如何补偿?在国新办1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有关部门回应关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介绍,条例共6章33节,分三个方面:财政纵向补偿,用法规的形式稳定保护投入的基本盘,突出有为政府的作用;地区间横向补偿,重在加强区域治理联动,织密织牢保护合作网络;市场机制补偿,重在发挥市场主体活力,发挥有效市场功能。
  此次条例出台对于完善和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有何作用?
  司法部立法二局负责人胡庆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及相关领域改革全面推进,但还存在补偿覆盖范围有限、重点不够突出、奖惩力度薄弱、相关主体协调难度大以及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制度规范不够系统全面等问题。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措施,重在确立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制度规则,保持现有政策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为今后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继续探索创新留出必要的制度空间。
  郭兰峰指出,条例出台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标志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项工作进入了法治化的新阶段,有利于推动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区域间合作、推动生态保护主体的正向激励。他表示,此前相关部门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都是引导性的,效力没有条例强,条例能够让参与生态保护主体的预期稳定下来。条例探索形成了“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新格局,有利于提升各地区的主体功能,还会促进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其他方面的合作。
  生态保护补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类不同主体、部门和区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王心同表示,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生态保护主体、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补偿资金规模逐年增长。条例的出台,从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提出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的方式。
  王心同说,条例在现有基础上明确国家加大补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扩大补偿实施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在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方面,条例一方面明确了有关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分类补偿机制,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地区之间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提供法律依据。在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方面,条例提出了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多种方式,其中既包括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机制,也包括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惠益分享机制,还包括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等。
  中央财政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能。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负责人邸东辉表示,2013年到2023年,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从423亿元增加到1091亿元,累计投入7900亿元。近年来水污染防治资金、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等也有显著提高。财政部门要同步推进综合补偿和分类补偿,既要支持生态环境重要地区从整体上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也要对保护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生态要素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偿。“下一步,中央财政将推动构建稳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投入机制,提升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保护的整体效益。”他说。
  条例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体系。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胡汉舟说,按照目前确定的指标体系,共设了三方面32个监测指标,重点反映生态保护补偿总体水平,以及各类型的补偿规模、补偿的综合成效:财政性生态保护补偿投入,重点反映政府主导的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情况;市场化多样化的生态保护补偿,主要是反映社会参与的市场交易机制、绿色金融支持等进展情况;生态环境效益方面,主要是反映生态保护补偿的综合成效。
  “条例出台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郭兰峰说,接下来将继续加大投入,对于一些存量投入要根据补偿工作实际和考核情况适时、适度提高补助标准,在增量上还要增加;要落实机制,进一步细化,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应用机制;要创新补偿模式,改变资金补偿的单一模式,利用生态补偿机制,使区域之间的发展更加协调,共同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县域旅游“火起来”,如何“火下去”?
县域旅游“火起来”,如何“火下去”?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这一轮,旅游业“泼天的流量”带火的是县城。
  “县域旅游”正悄然来到C位。社交媒体上与此相关的话题也持续走热。“五一”假期后,北京市民小静和同事聊起,发现同一办公室的5人不约而同地“打卡”了某个县城。县域旅游走红背后,有天时、地利、人和多重因素;更值得思考的是,“火起来”的县城,该如何“火下去”?
小县城悄然占据旅游C位


  “五一”假期前,湖北女生小洁抱着地图研究了半天,想找个“小地方”,安安静静住上几天。“不用多么出名,不用有太多景点,能看看青山绿水就很满足了。”
  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越来越多人不想去大城市人挤人,而是开始挖掘“宝藏”县城、寻找县城之美。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我国旅游市场下沉化趋势更加明显,在旅游订单同比增速上,一二线城市小于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小于县域市场。
  一天出杯7941杯咖啡!“五一”小长假,浙江安吉县利用废弃石灰岩矿坑改造的“深蓝计划”咖啡馆再次“沸腾”起来。来自上海的林小姐在矿坑湖边散步。“这是我第二次来。”她说,这里可以听音乐看书,安静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
  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进口商品城汇聚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万种“洋特产”,假期五天内,商贸城涌入超90万人次,“一天上三四次货”“忙到没空吃饭”成为老板们的常态。
  “我们特地拎了两个空包。”游客张强说,义乌的惊喜不仅在于“进货式旅游”的体验,还在于风味各异的万国美食,“不是土耳其去不起,而是义乌更有性价比。”
  在江苏盱眙的大桐农贸市场,聚集着数十家以经营小龙虾为主的餐饮店、大排档。暮色降临,数千平方米的露天广场上,游客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扑鼻香气。
  相比南方“热辣滚烫”,北国小城的五月则是“上春山”最佳时节。在离网红“尔滨”不远的黑龙江尚志市,游客涌向风光旖旎的亚布力度假区、帽儿山景区,感受壮美景色。尚志市文旅局局长张君介绍,当地旅游市场延续冬季的火爆,八大景区同时开放。截至5月10日,尚志市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62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175%。
  在小红书上,“县城旅游”有超过38万篇笔记。人们热情分享值得一去的县城:读过千遍沈从文,不如去一次古老的凤凰古城;在平潭岛看蓝眼泪,像碎钻撒入大海,又像星星坠落人间;诺邓千年古村,每天起床都是袅袅炊烟,一切都慢下来了……“畅游中国,幸福生活”,这是今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也是当下县域旅游的写照。据统计,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县域覆盖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县域旅游构成中国旅游的基本盘,县域旅游的发展水平反映着中国旅游业真实的发展水平。
走红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


  县域旅游走红背后,有着趋势创造机遇的“天时”,也有县城“天赋异禀”的“地利”,更有协力双向奔赴的“人和”。中国旅游业供需两端的新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孕育新机遇。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磊说,消费者不断成长,从追求“打卡”到注重体验;从单一产品到多元玩法,旅游更多回归生活本质。县域旅游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性价比高、轻松自在,是县城受到年轻人青睐的重要原因。“五一”假期,无锡“95后”丁志辉与朋友去了浙江衢州。往年与父母一起出游,都是去大城市,制订周密的出行计划,人均开销至少2000元,“费钱又费力”。“性价比是硬道理。我们挑选目的地也很随性,朋友说衢州的‘鸭头’好吃,就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丁志辉说。
  但凡经历过假期的“人从众”,就知道安静自在的时光有多难得。小县城正成为不少游客的“心灵栖息地”。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所副研究员李雪认为,县城并非仅有美丽的风景,也蕴含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这恰恰是构成县域旅游竞争力的内核要素。
  不少县城“天赋异禀”,特色IP令其成为游客“打卡”目的地。将“村超”赛事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五一”期间,榕江县共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4亿元。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踩花山节逐渐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文旅名片。
  更不用提,一些县城原本就是曾经的古都,历史悠久;一些县城“深藏不露”、文化底蕴丰厚。
  另一方面,交通基建改善,也让县城与大城市距离越来越“短”。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指出,县级城市交通通达性近年大幅提高,如高铁已覆盖超过90%的50万人口以上规模城市,不少县城也逐步增加公交车、接驳车、共享单车等交通配套。
  “用‘十分’服务笑迎游客”“努力做游客最喜爱的小县城”……被游客热情激发的县城们,也接二连三为游客奉上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五一”期间,盱眙做足“龙虾”文章,为文旅消费引流。假期前,便宣布“五一”至8月开展夜市特色活动,打造夜食、夜购、夜娱、夜游场景;还准备了“福利”:凡在盱眙“尅龙虾”满200元的游客可凭发票免门票游玩4A级景区。游客的探索热情邂逅县城的服务诚意,便实现了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火起来”更要“火下去”


  “被看见”只是第一步。《全国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且接待游客总人数超千万的旅游大县只有79个,旅游收入低于30亿元的县域占纳入统计的县域总数的65.86%。由此看来,县域旅游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张君坦言,试图抓住“风口”的县域旅游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承载力与服务水平,往往成为县城“走红”或“招黑”的分水岭。张君说,在一些景区,公厕、停车位等配套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跟不上,旅游高峰期常出现如厕难、停车难;一些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足,服务标准不规范,也会影响游客印象。
  如何让“火起来”的县域旅游“火下去”?
  首先,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旅游市场正从大众化向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转变,县城需立足自身独特优势,以小博大,满足游客不断升级的多元化需求。
  受访专家表示,一些古村落、乡村景区往往通过一景一物在社交媒体上“破圈”。这些能承载“乡愁”的旅游目的地,一方面需保护好村庄传统肌理、提升颜值,另一方面也需融入特色文旅元素,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新IP,形成小城的独特标签。
  其次,要加快设施提档升级。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说,县域旅游要实现主客共享,既能满足本地人需要,又能满足游客需要。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配套服务是否匹配,往往是县域旅游能否发展起来的关键。各地政府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在软、硬两方面下功夫。
  同时,也要避免为打造流量盲目开发的冲动。一些地方为打造网红景点,随意征收古村古镇的老房子进行改造甚至拆除,容易落入“千村一面”的窠臼,让老村镇过于商业化。
  最终,需锚定长远发展格局。“对于搬不走、挪不动的旅游目的地来说,需采取培育型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说,县域旅游要“火下去”,需锚定“长期主义”,着眼打造深度的文化体验,让目的地持续释放吸引力。(记者段菁菁 杨思琪 何磊静)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黄浦江畔,百年奥运刮起“青春风暴”
黄浦江畔,百年奥运刮起“青春风暴”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上海5月18日电(记者姬烨 许东远 姚友明 王春燕)本周,黄浦江畔,百年民族企业江南造船厂的原址迎来了百年奥运的崭新赛事——首届奥运会资格系列赛。
  虽然奥运会近年来一直强调要吸引年轻人,但还没有哪一个奥林匹克运动旗下赛事像这次一样,让记者如此密集、真切地感受到奥运会的“青春风暴”。
  滑板、攀岩、霹雳舞、自由式小轮车,四个奥运新兴项目在城市公园集中上演,场地依次排开,比赛同时进行。全球顶尖运动员齐聚,为巴黎奥运会门票展开终极对决。
  上天、入地、腾空、飞行……
  热血、激情、速度、极限……
  奥运会的青春气息猛烈来袭。更年轻、更城市、更开放,是本届赛事的口号。赛事组委会希望打造出这样一种沉浸式的感觉:在热情向上的奥运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如此接近。如果你走路足够快,甚至可以在一分钟内逛遍全部四块场地,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跟不上年轻人节奏的感觉。
  与传统运动项目不同,这些从街头走向奥运的新兴项目,有着鲜明的特点。比如在滑板赛场,相比残酷的竞技,这里更像是青春的秀场、友谊的盛宴。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断挑战自己,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又在比赛间隙相互加油和鼓励,让黄埔滨江城市公园内从不缺惊呼和掌声,也不缺欢笑与拥抱。
  西班牙滑板运动员丹尼·莱昂说:“我们滑板圈是一个大家庭,彼此都是伙伴,即便来自不同地方,也互相支持,在街头一起享受滑板的乐趣。”
  赛场外,伴着动感的音乐,人们或滑着滑板,或步行,或骑小轮车,穿梭于不同场地。许多结束了比赛的选手也融入观众人群,大家一起合影庆祝。
  来自巴西的东京奥运会滑板女子街式银牌得主蕾萨·莱亚尔说:“同时观看滑板、攀岩、小轮车的比赛,让我感觉有些不太真实。”攀岩运动员斯瓦娜·比亚尔纳松也说:“通常情况下,我们参加的只是自己项目的比赛,没有机会看到其他项目。”
  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副主任皮埃尔·弗拉特-巴迪认为,上海为这项节日型的比赛注入了杰出的理念,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的意义远不止体育赛事,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成为体育、文化、音乐、艺术的交融点,它代表着一种欢乐的生活方式。“当你同这些项目的运动员聊天时,他们会说,‘我们玩儿的不是一项比赛,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正是我们想要营造的。”
  生活方式,这个词在《奥林匹克宪章》开头就有提到:“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在这场全新奥运赛事所营造的“生活方式”中,并不只有年轻人参与其中。即将51岁的滑板老将麦克唐纳,依旧在和一众“00后”选手一起驰骋。虽然他最终无缘16强,提前结束了上海站征程,但能站上“通往奥运之路”的赛场上,对于他来说已经很酷了。
  青春无极限,运动无界限。奥运会正变得更年轻、更富活力,同时也将继续敞开怀抱,拥抱所有热爱体育的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猎豹”后续:领地迎来“继承者”
约70只野生东北虎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定居”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猎豹”后续:领地迎来“继承者”

约70只野生东北虎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定居”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长春5月18日电(记者邵美琦 司晓帅)去年年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发生一起罕见的东北虎捕杀东北豹事件。记者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在遇害东北豹曾经的领地,一只新的东北豹游历到此并定居下来,成为这片领地的“继承者”。
  据了解,这起“虎猎豹”事件中的遇害东北豹编号为73号。73号东北豹刚建立领地时,附近还没有出现其他东北豹或东北虎个体。随着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恢复,对生存环境要求更高的东北虎开始在这个区域活动。虎豹种群增长,虎豹遭遇的概率也会增大,73号东北豹没能及时躲避东北虎的攻击,在“家”中遇害。
  几个月过去后,科研人员在监测数据中发现,近期,在73号东北豹曾经的领地上,一只身形矫健、步履轻快的东北豹在这里频繁出现。
  “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和数据库对比,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新的东北豹,而且是年轻的雄性东北豹,可能很快会组成家庭繁衍下去。”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冯利民说。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段兆刚介绍,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稳定生活在公园范围内的野生东北虎数量达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数量达80只左右,活动范围超过1.1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公园面积的80%。虎豹种群处于加速恢复的良性增长趋势,仅2023年,就新增野生东北虎幼崽20只,野生东北豹幼崽15只。
  新华社长春5月18日电(记者胡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园内野生东北虎豹种群数量明显增长。目前稳定生活在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达到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达到80只左右。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段兆刚介绍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批成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2017年8月开始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自试点以来,整合了园区内原有的19个自然保护地,开展了虎豹关键扩散通道等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清收、修复林地2200公顷,持续开展反盗猎巡护工作,为虎豹种群提供大范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已投入2800多万元对园区内动物损害和伤人事件实施补偿,应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时发布大型动物预警信息,选择重点村屯、林场综合应用振动光纤、物理围栏等技术,努力减少人兽冲突,也为当地社区群众构筑安全防护。
  段兆刚表示,通过持续加强保护管理,公园范围内野生虎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2023年新增野生东北虎幼崽20只,野生东北豹幼崽15只。虎豹分布范围持续扩散,分布区已抵达公园最西缘,虎、豹分布面积均超过1.1万平方公里。
  据了解,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不仅虎豹数量增长,有蹄类动物种群也显著增长。梅花鹿、野猪、狍等虎豹主要猎物种群数量均增长1倍以上。
 
12.9亿人次打卡!今天的博物馆更有“范儿”
12.9亿人次打卡!今天的博物馆更有“范儿”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西安5月18日电(记者杨湛菲 施雨岑)什么样的地方,能一年吸引12.9亿人次前来“打卡”?
  国家文物局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为我们揭晓了这个答案:博物馆。
  据统计,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6000多家博物馆各现特色。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是一位博物馆“发烧友”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描述,更是当下人们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守望传统、拥抱未来。
  它们更“火”——
  “没想到去博物馆也要拼网速!”这是一位网友“五一”前夕蹲守湖南省博物馆官网预约的感叹。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了观众5054万人次。
  博物馆展览供给不断增加,文化瑰宝星光熠熠。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良渚博物院的玉琮、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吸引不少观众“为一馆,奔赴一座城”。
  众多参观者中,总有一群群身高刚及展柜边缘的小朋友,好奇地凝望历史悠远的一个个文物。考古夏令营、文博大讲堂、实践体验课,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历史和世界之门;红色文物诉说革命先辈的故事和信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博物馆“热”带动文博话题“火”了起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文博元素在荧幕上的呈现越发多样,讨论热度越来越高。
  它们更“活”——
  今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陆续“活”了起来。
  逛累了吗?那就来体验考古。
  今年“五一”,河南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上新”考古科学体验馆,主打一个沉浸式,吸引诸多游客进馆探险、挖宝。
  从“走马观花”到数字化观展,再到如今的沉浸式体验,科技加持下,博物馆带来的参与感不断增加。
  只看文物不满足?数字技术的应用,让人们更直观触及历史。
  5月17日,利用AI绘画、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展现在世人面前,2000余年前的时代片段跃动起来。
  故宫、殷墟、三星堆……博物馆纷纷通过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也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触及感。
  逛完博物馆带点啥?文创产品花样翻新,每一样都“长在审美点”。
  “马踏飞燕”玩偶走“丑萌风”,《故宫日历》开启新年风景,各色文创雪糕有“颜值”又美味……博物馆里的文创店,成为博物馆之行的热门“打卡点”。
  它们更有“范儿”——
  考古研究不断深入、布展更加精美、展览讲解有深度又有温度……博物馆“专业范儿”十足。
  “来国博,看中国。你看见的,是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开放之中国、未来之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介绍文案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范儿”,在国博窥见脉络。
  6000多家博物馆,如同一个个片段与区块,拼出泱泱华夏的时空版图,展现文化独特魅力。
  跨越山海与时光的对话,不止于此。“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犍陀罗艺术展等走进故宫,与古老宫殿碰撞出交流火花;荆州博物馆37件(套)战国时期的文物正赴美“出差”,上海博物馆举办“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博物馆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我们从博物馆出发,以史鉴今,共赏文明之美。
 
在博物馆感悟初心使命
在博物馆感悟初心使命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国际博物馆日这天,很多“红色地标”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在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中,大家共同回顾党和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深切感受红色文化、感悟初心使命。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里,“诵·歌献给党”红色文化季诗歌朗诵邀请赛正在举行,“一大·宝藏”青少年爱国主义党史教育项目启动;场馆外,主题文创集市开市,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属“一大文创”“一咖啡”“一大研学”等品牌亮相,“初心号”红色巴士首发,助力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这里的氛围特别好,红色历史让人感到亲切而有力量。”来自浙江台州的高一学生郑希怡和父母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后说,“课本里学过的历史和眼前的文物、展陈对照之下,更能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站在巨幅油画《星火》前,郑希怡对父母说,以后无论在哪里读书学习,都要积极向上、报效祖国。
  上海市民杨红带着8岁的女儿来逛馆。“我读书的时候就来过这里,现在女儿读书了,我带她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暮色四合,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物史料专题展”开放夜场讲解。一旁的中共一大会址正门限时开放,灯光照亮石库门小楼里18平方米的房间,无声讲述一百多年前“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我们的系列活动也就此展开。希望通过从白天到晚上持续的互动,让更多公众走入纪念馆,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党的初心使命形成深刻记忆和情感共鸣。”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访·辅德里石库门”主题活动、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夜场参观、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探馆直播……一场场特别活动在上海多处“红色地标”展开,让游客惊喜连连。
  在北京,一批展览精彩亮相,厚植家国情怀。
  “2024北京博物馆月”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启动。启动仪式上,“京津冀博物馆展厅”揭牌,由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揭幕。
  在展览现场,一辆蒸汽机车的复制模型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策展人张杰说,这辆机车是中国国力由弱到强的见证,生产这辆机车的工厂现在能够生产时速快得多的高铁列车。
  北京育才学校教师邢玖阳说,今天带学生们过来参观,很受触动。学生们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通过参观展览,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浸润。
(记者郭敬丹 罗鑫)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遇见大同市博物馆:历史的诱惑力
遇见大同市博物馆:历史的诱惑力

( 2024-05-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提起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悬空寺的雄浑独特,善化寺、华严寺内木建古迹的巧夺天工,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探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地级市大同,隐藏着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境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建立起一个融游牧风俗于农耕生活之中的“大都市”。
  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陶俑形色各异,别具风姿,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令人赞叹,艺术地再现了北魏平城市井生活的繁盛。
  司马金龙墓中的出行俑阵立于展厅之中,前侧导骑俑着鸡冠帽窄袖衣,整装待发;中间步兵仪卫俑戴垂裙风帽,神情肃穆,簇拥两侧;后方甲骑具装俑,头戴兜鏊,人马披甲,威武雄壮,护卫后方,威风凛凛。
  “大部分陶俑服装显现出游牧民族的特征,而仪仗队列承袭中原文化礼制,直观反映了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曹臣明向记者介绍。
  伫立在文物前,不少游客纷纷拍照记录这份来自千年前的震撼。“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这个司马金龙墓俑群太震撼了!”来自浙江的游客付女士感叹道。
  北魏平城时期,平成(今大同境内)是当时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大量奇珍异宝、西域乐器、雕刻纹饰一同循着这条丝绸之路进入今大同境内。
  “从这件司马金龙墓石雕帐座来看,能够看到西域文化的踪迹,忍冬纹、双莲瓣纹、联珠纹沿丝绸之路传入,形成了极具异域风格的地域文化特色,从侧面证实了当时中西方文化往来频繁。”大同市博物馆讲解员谢志文介绍道。
  石雕帐座旁展出的石雕棺床纹饰丰富、雕刻精美,五弦琵琶、四弦琵琶、排箫、横笛、鼓、筚篥、细腰鼓等不同地域文化乐器呈现其间,合奏齐鸣,汇成一曲异域风十足的交响乐曲。
  除此之外,大同市博物馆内陈列的劳作俑、舞俑,记叙着北魏时期经济、文化生活的繁荣。
  大同市博物馆展陈研究部副主任白月介绍说:“北魏鲜卑属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过起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一些劳作俑或手持陶碓,或起锅烧灶,或立于井旁,这些都展现出市井生活中农耕文明的渗透。”
  步入魏碑展区,感受千年前魏碑体的金石之气。魏碑体“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有着任何字体都无法替代的独特之处。
  《司马金龙墓铭》是平城魏碑的代表。“平城魏碑是魏碑体的开源之所在,开创了楷书的阳刚之气、壮阔之风,工匠们在刊碑刻石之时,开放、自由、粗犷的笔调,时至今日都值得我们反复琢磨。”大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杜鹃如是说。
  展柜中刻有“平城”字样的瓦当也在千年之后焕发出全新活力。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化元素“潮”起来。“以平城瓦当为主要元素推出芒果口味、海盐口味雪糕,希望游客们能把同博元素、大同魅力看在眼里、拿在手里、尝在嘴里、记在心里。”大同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文慧说。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来大同市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来来往往,或安静地游走,或伫立于美轮美奂的“国宝”之间。一位曾从事博物馆工作多年的老先生说,参观博物馆,看到了文物之美,看到了历史的诱惑力和历史文化的意义。
(记者李子怡)新华社太原5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