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经济

03版:各地

04版:焦点

春到齐鲁 万象“耕”新
山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新华社济南4月5日电(记者杨守勇 叶婧 贾云鹏)4月的齐鲁大地,连片麦田沃野千里,生机盎然的麦苗,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积蓄丰收力量;数字牧场里,“一牛一码”的高青黑牛链接消费者手中的“一盒一码”,智慧农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海洋牧场上,智能网箱平台宛如一座座“海中城堡”,“蓝色粮仓”为人们提供更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
  作为我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山东践行大农业观,高质量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条,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农业强省华章在新征程中越写越实。
一年四季皆“农忙”
  春耕春管时节,山东嘉祥县孟姑集镇响水口村的麦苗长势正旺,10余架植保无人机往来穿梭,将雾化后的农药均匀喷洒在麦苗上,3个小时就能完成3000亩麦田的植保作业。
  “有‘大块头’帮忙,种地轻松高效。”孟姑集镇种粮大户李先荣说,植保无人机、高地隙植保机等现代农机,成为麦田春管新“主角”。“我还聘请专业合作社搞田间管理,绿色环保效益好。”
  春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枣庄滕州,一垄垄个头均匀、外形饱满的早春马铃薯已开始收获,经过分拣、装箱运往全国各地;潍坊安丘,南方市场欢迎的红芽姜进入采收后期;烟台海阳,大棚内盆栽蓝莓果实累累,地头采摘后直接发往客户手中……
  如今的齐鲁大地,农忙的身影贯穿四季。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记者见到寿光产地直采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苗西萌时,他正和社员忙着为新采摘的“奶油黄瓜”套袋封箱。“早晨采摘的‘奶油黄瓜’,第二天一早就能出现在上海、杭州等地餐桌上。”
  抓紧抓好粮食生产是农业大省的首要责任。山东今年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结合46个国家级粮食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项目,连片打造鲁西南、黄三角、胶东半岛等5个粮油单产提升示范区。雨水节气一过,就启动了农技服务春季田管专项行动,动员组织省市县乡四级1.8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将增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用行动迎接夏粮丰收。
陆海天地产“佳肴”
  人间四月芳菲尽,“海上春耕”正当时。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薛家岛海域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里,一排排网箱密布海面,网箱内养殖着鲈鱼、三文鱼等优质鱼种,养殖工人正忙着开展海上生产作业。
  作为唯一沿黄又沿海省份,山东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农业生产上山、着陆、下海……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成为全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内涵更加丰富。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土地80%为盐碱地。这片不毛之地,去年秋收却传出喜讯:在盐分平均含量3.1‰的盐碱地中,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育成的花生新品种“花育9307”亩产荚果达625.9公斤。
  山东向盐碱地要食物、向设施栽培要果蔬、向规模养殖要肉蛋奶、向海洋牧场要水产品……在支持蔬菜果品、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提档升级系列举措下,山东60%的蔬菜、80%的水产品、90%的畜产品来自设施农业,整体效益逐步提高。
  好产品换来大市场。2023年,山东农产品出口1476亿元,连续25年领跑全国。“好品山东”品牌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鲁字号”农产品丰富着全球餐桌。
传统农业显“新高”
  如今,中国消费者也能吃上地道的“法式鹅肝”,原产于法国朗德的“洋鹅”,在沂蒙山区临朐县发展成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国内70%的鹅肝来自于此;品质口感均佳的高青黑牛肉,借助数字赋能,搭建起完整的追溯体系,带动当地农户在饲喂、屠宰、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就业、增收。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山东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省培育形成了寿光蔬菜、沿黄肉牛等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涉农县全覆盖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339家。
  越来越多的齐鲁新农人用上了物联网技术、智能化装备,科技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德州临邑的智慧玻璃温室大棚中,一颗颗西红柿正享受“日光浴”,通风、补光、温湿度、水肥浇灌等指标监控和操作均实现了智能化。
  2023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6.8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3%。在科技创新加持下,山东培育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
  生产高技术,管理高标准。目前,山东已累计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2700多项,认定1500多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有标可依。
一朵花背后的经济密码
一朵花背后的经济密码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西安4月5日电(记者雷肖霄 蔡馨逸 张思洁)春有约,花不误。“赏花热”带动约拍、陪拍成为这个春天的“宠儿”,“00后”大学生张星月也因此谋得一份兼职。
  没有课程安排的周末和节假日,张星月背起相机,带着反光板,与朋友一起到西安市的各个景区、公园,为游人定格下春日记忆。
  “赚钱不多,贵在感受春天,体验生活!”张星月说,“不同于以前的景点纪念照,现在约拍的客群多数都会精心打扮。他们更追求出游品质,希望通过照片满足沉浸式旅游需求,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随张星月走进兴庆宫公园,记者看到郁金香、牡丹、芍药、水仙、百合等花卉正竞相绽放。花开如海,与园中的仿古建筑交相呼应。不少游人身着汉服,游玩于万花丛中,勾勒出一幅春景图。不一会儿,来找张星月拍照的游人就开始排队。
  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李婧慧说,公园的郁金香牡丹花卉展已成功举办30年,今年除20余万株花卉外,公园还组织了露营、集市、码头游船、唐嬉坊主题乐园、龙池坊唐风街区等游玩项目,为春日赏花之旅增添更多韵味。花展自3月30日开幕以来,周末和假期日均游客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
  年轻一代对文旅市场提出更高要求,催生了业态的多元化发展。恣意盛开的鲜花,正在成为点亮消费市场的重要引擎。
  在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龙寺等景区,印有唐诗诗句和“唐小妃”IP形象的樱花季限定唐诗主题城市观光车穿梭而过。登上这辆粉色双层旅游巴士,一层的“雁塔有礼了”非遗文创产品格外“吸睛”,从二层窗户向外望去,沿路的花树仿佛触手可及。
  推出樱花季限定唐诗主题城市观光车是2024第八届雁塔国际樱花季的主题活动之一。此外,雁塔樱花Game Walk、樱花邮局、樱花乐活集等活动,将多个景区和商圈串珠成链,拓展“赏花+文创”“赏花+购物”“赏花+非遗”等消费新场景,让赏花成为“新时尚”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赏花热”带动“花经济”蓬勃发展。西安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的慕花轩鲜花店店主李磊介绍,这个春季客流量较往年同期增加了30%至40%。最多一天销售额达五六千元。
  令人赏心悦目的朵朵鲜花,一头牵动着消费市场的回暖,一头联结着产业振兴的希望。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秦岭花世界,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绿植盆花集散中心之一,有240余家花卉绿植销售企业。
  秦岭花世界负责人杨凯介绍,自2018年起,企业销售额每年都能实现10%左右的增长,2023年企业销售额达18亿元。
  在秦岭花世界、西安鲜花港等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下,花卉产业成为推动长安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夕阳西下,万花丛中,张星月还在为游人定格美好。光影流转,一抹温柔的阳光洒在她的脸上,“等兼职攒够了钱,我也要趁着毕业前多去看看大好河山。”
 
跨越73年的祭奠
跨越73年的祭奠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又是一年清明时,河北霸州十间房村,河道里的芦苇正待发芽,农田里的冬小麦已经返青。
  准备好鲜花、家乡的特色糕点和甜瓜,76岁的史荣升和家人一行5人,在清明前来到了距家乡霸州700多公里的辽宁沈阳,与从未谋面的亲人“见面”。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938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整齐地安葬在地宫,20位已经确认身份的烈士棺椁前都摆有带姓名的灵位牌,其中包括史荣升父亲史万忠的灵位牌。
  这是一场跨越73年的祭奠。“父亲回来了,”史荣升说,今天终于能叫一声爸了。
离去


  史荣升没见过父亲。
  母亲王凤兰曾告诉史荣升,他和父亲长得非常像,“一屁股坐了个影子(方言:像影子那般像)”。
  1948年,22岁的史万忠离开家那年,女儿史桂荣3岁,儿子史荣升还在母亲肚子里。
  1950年,王凤兰收到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发来的革命军人证明书。证明书落款是“1950年9月25日”,这正是史万忠所在部队入朝参战的前夕。
  谁承想,2年后,期盼亲人平安的王凤兰等来的却是丈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当时的村长拿来一个包裹。大家都在院子里哭。”尽管时隔几十年,79岁的史桂荣仍记着那个场景:“毛巾里裹着遗物。长辈怕我妈伤心,不让我妈看,把遗物全部烧了。”
  惨烈的战争中,烈士的遗体就像随风飘散的芦苇花,不知所在。“革命军人证明书”“革命烈士证明书”是史万忠留给家人的唯一念想。
  打记事起,史俊标和史俊同就知道爷爷史万忠是个英雄,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史俊标去过爷爷曾经当兵的部队打听过消息,史俊同经常会在地图上搜索爷爷可能牺牲的地理位置……然而,因条件限制,史家人找回亲人遗骸的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2016年,91岁的王凤兰临终前交代史荣升:“把你爸带回来”。
寻亲


  埋葬在异国他乡的英雄儿女,祖国从未忘记。
  2014年至今,10批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已回到祖国。为了让英雄从“回国”到“回家”,从“无名”到“有名”,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向全国发起“寻找英雄”活动,陆续发布烈士寻亲线索,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找寻烈士亲属,让英雄与亲人“团圆”。
  2022年,中国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成立。
  从烈士遗骸中提取DNA,是为烈士寻亲至关重要的一环。烈士遗骨在战场上被匆匆掩埋,历经几十年雨水冲刷、微生物侵蚀,DNA的降解、断裂非常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近年来投入大量科研力量,成功实现了两大技术突破:自主研发了两类DNA试剂盒,一个可以高效捕捉降解过的遗骸DNA,另一个可以匹配复杂亲缘关系,匹配亲缘关系等级从一级(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二级(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进化到三级(表兄妹或堂兄妹),由此大大提高了DNA的提取成功率和匹配率。
  同时,因烈士基本是男性,一线操作的科研人员均为女性,最大程度避免了DNA的污染。
  完成对烈士遗骸DNA提取后,工作人员会根据遗骸的发掘地点、具有明显身份指征的遗物(如印章、刻有名字的水壶等)进行军史、政史的研究,梳理出烈士的作战信息,整理出名单,下发到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全国系统里;各地方根据名单进行亲属摸排,筛选亲属参与DNA采集比对;之后会组建专家评审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最终确认烈士身份。
  “为烈士寻亲是抢救性的工作,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记得烈士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就更难找了。”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专家说。
“团圆”


  2022年的一个夏日,正在家中干活的史荣升接到了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部工作人员的电话:“史万忠的遗骸可能归国了”。父亲遗骸寻找终于有了眉目。原来,2021年与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一同归国的遗物中,有一枚刻有“史万忠”名字的印章。
  三个月后,史荣升和大儿子史俊标以及两位堂哥一齐,到县里提取了DNA,以供进一步的检测匹配。
  通过遗物指征、社会摸排、军史论证并经DNA比对,2024年1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最新在韩志愿军烈士寻亲成果,10位烈士身份成功确认。
  这其中就包括史万忠。
  “国家把我爸找回来了,圆了我老娘的遗愿。”得到确切消息的那一刻,史荣升泪流满面。
  “为烈士寻亲,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这是一条你必须去走的路,我们能找到一个烈士亲属,后面就有更多的希望。”退役军人事务部烈保中心鉴定分析处曹媛斐说,“寻亲”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每一个链条都不能少,“地方工作人员、烈士亲属……系统里的每一个人对此都很上心,大家都有一种信念感。”
  截至目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已确认20位失踪烈士身份及亲缘关系。下一步,将围绕构建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鉴定技术体系,探索完善国家烈士遗骸多模态身份鉴定关键技术,开展行业应用示范,为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保护和为烈士寻亲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更好地弘扬英烈精神、慰藉烈士亲属、彰显国家形象,切实推动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创新发展。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3米多高、近200米长的黑色大理石英名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一排排金色字体,那是197653个为国捐躯的英名。史荣升一家人看得很仔细,认认真真用手划过每一个字。当划到“史万忠”三个字时,史荣升手指颤抖,他拿出一块准备好的红布,反复擦拭着英名墙上父亲的名字,许久未出声。
  默哀,鞠躬,敬酒。“现在家里生活挺好,您在这里安息吧。您回国了,我们就能经常来祭奠您。”史荣升向父亲倾诉着近况。
  英名墙旁,史俊标用擦拭过爷爷名字的红布捧了一把土,准备带回到奶奶坟前。“让老人魂归故里,看看如今儿孙满堂的情形,对我们也是一种团圆”。  (记者朱娜 贺小童 杜一方 丁非白 张逸飞)
 
这里,是大上海的乡村振兴主战区
奉贤在国际化大都市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者
这里,是大上海的乡村振兴主战区
 
奉贤在国际化大都市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者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记者王永前 兰天鸣

  拥有175个乡村的上海市奉贤区,农村地域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0%,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一半以上。在这里,不仅有新城,也有广阔的乡村。
  2023年,奉贤的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440亿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500元,同比增长9.5%。
  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区,奉贤如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又该如何融合发展?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在一系列创新和探索中,奉贤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提供了生动实践。
175个村“携手”共富


  五根手指有长短。1个村的乡村振兴或许容易,但如果把这个数字扩大到175个,无疑成了一个大命题。
  “全域的乡村振兴难就难在村和村之间的肌理不一样,地理位置不一样,发展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奉贤要有一个全域的统筹。”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袁泉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2023年8月,上海百村经济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百村集团”)揭牌成立,拉开了奉贤进一步推进全域乡村振兴的序幕。
  这家主业为乡村振兴的集团公司使命有两个——一是缩小城乡以及村子间的差距;二是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全区182个村级集体经济共同出资占股一家公司。公司采取完全市场化运营。这样奉贤所有的村都可以共享收益。”百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平告诉记者。
  购置物业、发展园区、项目投资……百村集团就好比打造了一艘大船,让经济薄弱的乡村也有机会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中“乘风破浪”。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百村集团这艘大船取得了什么成绩?奉贤区庄行镇经济薄弱村东风村的巨变或许能说明问题。
  截至去年,东风村已从百村集团获得约550万元的分红。“收入增加后,我们修缮了水泥道路,建了村民生活驿站与长者食堂,经常展开社区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村容村貌也得以改善。”东风村的村干部说。
  目前,“百村”系列企业拥有资产规模25亿元。截至2023年底,“百村”系列企业共完成投资项目13个,累计向各村集体分红超过9.3亿元。
让农业要素流动起来、值钱起来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奉贤区的上海农业要素交易所(以下简称“农交所”),一块智慧大屏上的大数据映入眼帘。
  “受理挂牌项目总数为4.12万宗,金额142.93亿元。其中流转农地3.67万宗,面积达286.35万亩,流转总金额达104.17亿元……”
  在农交所,农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产权、农村集体和农业相关企业股权、农村宅基地房屋使用权、农业技术成果等农业相关产权、物权、知识产权以及小微工程、小微采购等农村经济事项,都可以在这里挂牌,进行公开交易和转让。
  不久前,农交所完成了一起“从0元到43万元”的拍卖。
  “这台设备真的只能报废吗?”农交所的工作人员在指导业务时发现,一家集体企业的一套报废设备仍存在市场需求。
  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该台设备在农交所被公开挂牌竞价。由于是报废资产,故初始挂牌价为0元。但在经过多次自由报价后,该台设备最终以43万元成交,意味着为集体资产增值43万元。
  让农业要素流动起来、值钱起来的故事,在这里还有很多:
  竞价出租粮食烘干房,成交价8万元/年,溢价60%;推动一村集体厂房出租走向公开交易,成交价27.3万元/年,比公开交易前增值超80%;为集体的物业商铺匹配优质经营者,成交价307.11万元,溢价105%;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大米,在农交所公开采购,很快就征集到6家企业9个品种大米产品参与竞标……
  过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难,往往难在面广量大单宗交易额小,监管渠道不畅通,村内资产和相关要素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
  “农交所的设立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农交所所长陆青青告诉记者,通过农村产权的公开流转交易可以使原本沉睡或低效利用的农业资源重新配置和高效利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推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深度融合。
让生态成为一张“王牌”


  从高空俯瞰,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的浦秀村、渔沥村与黄浦江北岸的大型厂房形成鲜明对比。北岸大楼林立,南岸三个村的1700多亩涵养林春日里绿荫繁茂。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入田园,特别是研发、艺术、设计等行业,在自然宁静的氛围内更能激发创作灵感。美丽生态造就了美丽经济,也让我们更有发展底气。”渔沥村党总支书记金冲说。
  近年来,该村通过用好农村“三块地”,打造了“潮流音乐小镇”项目,吸引多名知名演艺人员的工作室入驻;一家旗下拥有环保、医疗行业上市企业的实业公司在村里建立了展示中心及6栋临湖办公小楼;一家大型豪华酒店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相关项目仅今年就给渔沥村带来了2亿元的税收,给村集体带来超过1000万元的可支配收入。
  与之相邻的浦秀村则利用身处郊野公园核心区域的优势,为“美丽经济”发展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吸引一批文化旅游经营主体在此入驻。
  梅花鹿、水獭、白鹭等众多野生动物则在这里“安家”。村委会专门制定了保护守则,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日常巡查。村口还设立了游客接待中心,让游客和创业者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
  农民是乡村的居住者,也是生产者、建设者和维护者。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奉贤有自己的高招。
  早在2018年,奉贤区就开启了“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建设。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小治理单元,增强每名村民的责任感;环境评价不搞繁琐的台账资料,讲究实地效果;验收通过的村,区镇两级按标准核拨奖励金,不合格的则扣减当年度奖励金。
  目前,奉贤全区累计发放现金奖励10.5亿元;以村为单元设置“村规民约”,对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出具体规范,“美丽乡村·美丽约定”实现175个村全覆盖,数十万村民共同执守……
  袁泉表示,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区,奉贤区一直坚持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不断让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改革增能、农民致富增收。奉贤将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者、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进一步探索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东北未来产业布局新观察   新华社长春4月5日电(记者孟含琪 王莹 董宝森 丁非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拥有科教创新优势。布局未来产业,东北有支撑,也有实力。眼下,吉林、辽宁、黑龙江已纷纷行动,抢占先机,积极谋划,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蓄势聚能。
未来产业“群星闪耀”
  春天的东北,各项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吉林,新型植入式水凝胶脑电极实现了大鼠脑信号长期跟踪监测,为脑部病变诊疗提供新思路。
  黑龙江,“三元陶瓷”技术应用于最高时速450千米/小时高铁的机械摩擦制动设备上,大幅提升闸片的制动效能、摩擦系数稳定性和耐磨性。
  辽宁,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后,构建新型“人工树叶”,可以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那些曾经在科幻片出现的“硬核”科技,已悄然走入人们生活中。
  未来产业,由前沿高新技术驱动,代表着科技发展新趋势,具备发展成支柱产业的潜力。
  从历史维度看,抓住关键核心技术的变革,才能推动产业变革。做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选择,也是形成先发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这个春天,吉林、辽宁、黑龙江三地积极行动,抢先机、谋新局,明确未来产业的布局方向。
  探索太空——
  位于吉林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星间100千兆比特每秒超高速激光通信,为打造卫星互联网建立了信息传输的“高速路”。
  依托在轨的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吉林拓展遥感数据、空间信息等服务,带动上下游企业“串珠成链”,一个集卫星制造、应用为一体的空天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挺进深海——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曾在数千米的深海连续遨游数十天,“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多次实现万米下潜。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人员表示,要研发出更多像“海斗”“潜龙”“探索”一样的高端装备,让其在大海的更深处探索。
  走进工厂——
  车间内,智能机器臂“上下翻飞”,执行搬运、装配等任务。
  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冲剪分厂党总支书记、厂长王雷看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将有针对性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作为未来产业,这些先期成果距离形成产品或规模化产业仍有很大距离。可一旦成功部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东北积极培育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有希望为全面振兴注入新力量。”他说。
下好创新突破“先手棋”
  借助前沿技术,航空级倾转旋翼无人机可实现最大航程1500公里无人驾驶。
  “这种无人机若成功产业化,有望提升人类交通出行与物流运输能力。”谈及发展前景,联合飞机集团董事长田刚印对企业潜心攻关的“未来产品”充满信心。
  未来产业具有显著原创性、颠覆性等特点。在吉林大学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研究员尹希文看来,为了让未来产业长成参天大树,要呵护好原始创新这枚“金种子”,提升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推动创新主体深度合作,加快突破关键技术。
  ——重视高水平原始创新。
  领先建设机器人学院,组建工业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水下无人系统等多个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东北大学正在加速新学科布局。
  “紧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关键领域增设新学科新专业,构建高层次科研平台,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丁进良说,学校不断出台新举措,为培育未来技术与产业储备力量。
  ——加强多元融合创新。
  一块口径一米的碳化硅反射镜装在空间相机上,可以在数百公里外的太空看清街道上的行人……自主化的碳化硅反射镜制备和加工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除了“光+制造”,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围绕“光+医疗”“光+汽车”“光+通信”等,与全国多个单位建立了多元合作机制,面向各行各业前沿需求,持续释放光动能。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眼下,辽宁辽河实验室正在谋划建设由新装备、新网络、新系统构成的未来工业互联网试验设施,推动大规模数字化车间等场景早日实现。
  辽宁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启动组建辽宁材料、辽河、滨海和黄海4家实验室。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前瞻识别“未来技术”并加以支持,助力更多创新成果涌现。
推动成果转化“决胜未来”
  作为发展低空经济的创新产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制造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因续航时间长、载重能力大、体积小巧、抗低温、抗强风的特性,在2023年火爆出圈。该无人机的机身采用了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碳纤维。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破解成果和产业‘两张皮’问题,重点培育可形成新质生产力、可形成未来产业的成果转化项目。”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小君说。
  为了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尽快形成具有前景的新产业。
  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力,让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对接更加紧密,吉林、辽宁、黑龙江各地创新方法,完善制度,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
  ——在供需两端,深挖高校院所潜力和企业需求。
  2月末,在吉林省召开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座谈会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聚一堂,谈最新创新成果,讲企业未来布局。
  吉林充分发挥科教创新优势,积极推动重点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资源向省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放。“我们已面向高校院所征集可转化重点成果项目150个,征集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200余项。”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宋刚说。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提升衔接能力。
  辽宁连续多年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搭建交流平台,最近两年就发布应用场景需求2892个。
  黑龙江也通过增设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鼓励引导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攻关。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坚持自主研发的热情,有利于引导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创新中。”哈尔滨安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马景辉说。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石。”在辽宁省科技厅厅长蔡睿看来,未来产业是产业前沿探索的“无人区”,既需要有前瞻视野的战略科学家,也需要敢为人先的企业家。
  为了引进一批、留住一批、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吉林出台人才政策3.0版,累计超过4万人次享受到政策红利。众多高层次科学家、企业家留在吉林干事,激发创新活力。
  “未来”不远。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布局未来产业的道路上,奋力争先。
服务企业需求要眼到、心到、手到   营商环境之于企业,如同空气、水和阳光之于生命。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对企业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
  眼到,就要看实景、察实情。
  只有扎根一线,才能找到营商环境“堵点”。眼到,必须摒弃“样板间式调研”“打卡式调研”,丢掉“脚本”直奔基层,不仅要看亮点、看成绩,更要看问题、看困难。开门办事的窗口,要善于多看一眼、多问一句,为企业多想一点、多指一步,精准服务。
  心到,则要设身处地,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
  缺资金,如何去融通?少技术,如何去攻关?乏人才,如何去培育?这些都需要政府与企业“共情”,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家的事,靠前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从“人找政策”转向“政策引人”,减少企业感受和政策条文之间的“温差”。
  近日,上海提出“企业看不懂的政策不是好政策”“涉企文件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尽量不要用‘等’字”……这些提法引发企业强烈反响,让政策暖意畅通地传递到市场末端环节。
  手到,在于要有行动,看准了就干。
  千言万语,实干为要。优化营商环境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事入手。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发展铺路,需要政府各部门干在实处,落于细处。文件出台,要让企业看得懂、用得上;优惠落地,要让企业“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政策执行,要落实回访制度,打通反馈环节。
  党员干部既要有“一盘棋”的全局观,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更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执行力。
  眼到、心到、手到,背后的初心一以贯之,就是实事求是,以发展为要。各级政府要以心换心,让群众办事省心、企业投资放心、市场经营舒心,让全社会感受到优良营商环境的春风暖意。
        (记者姚玉洁 桑彤)
       新华社上海4月5日电
中美商贸工作组举行第一次副部长级会议
中美商贸工作组举行第一次副部长级会议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5日从商务部获悉,应美方邀请,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于4月2日至5日访美,与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拉戈共同主持召开中美商贸工作组第一次副部长级会议。双方围绕落实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和近期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就各自关心的商贸政策问题以及两国工商界提出的具体商业问题进行了客观理性、专业务实的沟通。
  王受文表示,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指明方向。近期两国元首通话,指示双方工作团队推进商务等领域磋商机制。中美经贸关系应该是两国关系的稳定力量。中方愿与美方共同努力,积极落实两国元首共识,通过中美商贸工作组加强沟通、扩大合作、管控分歧,为两国企业开展贸易投资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王受文重点就美对华加征301关税和相关301调查申请、泛化国家安全、制裁中国企业、修订贸易救济调查规则、双向投资限制、对中国企业不公平待遇等表达关切。
  双方同意,两国商务部愿与双方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就企业关注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支持双方举办的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包括进博会、投洽会、中国—加州经贸合作论坛,以及在清洁能源技术、妇女健康等领域的合作活动;加强就产业界关注的具体标准问题进行讨论;探讨加强贸易便利化合作;发挥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机制作用,加强出口管制领域的沟通交流。应中方邀请,拉戈副部长将于2024年下半年率团访华,与中方共同主持中美商贸工作组第二次副部长级会议。
  在美期间,王受文还与美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国土安全部、商务部对口官员会见会谈,并与美工商界代表和智库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长三角科创走廊为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   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记者龚雯 胡锐)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工业等领域电驱动系统性能的关键“三要素”。总部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盘毂动力,因掌握了这一“技术密码”,在过去3年里年销售额从4000万元攀至3亿元。近期,公司获得一笔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将进一步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盘毂动力成立于2016年,而这一年,正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上海松江区启动建设1.0版之际。此后,这条走廊于2017年升级成为连接沪嘉杭三地的2.0版,于2018年扩充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3.0版,即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地。
  “我们把总部设在松江、制造基地设在金华,刚好都在科创走廊上,这不是巧合。”盘毂动力总裁助理潘存伟说,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的汽车产业高地,如今这里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最有优势的地方之一,既有完整产业链,也有巨大市场需求,还有出口便利性。
  潘存伟表示,沿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扩大“朋友圈”,从公司先期进入的新能源公交车、专用车、环卫车等领域,延伸至新能源工程机械、乘用车、两轮车等领域,前景十分广阔,而G60基金的投入,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瞄准“硬科技”投资属性、探索金融供给一体化,截至目前,作为长三角首支承接国家战略任务、九地共同出资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G60基金累计过会金额达5.42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占比29%、新材料占比21%、生物医药占比8%。
  汇禾医疗首席执行官林林说,G60基金不仅给企业带来“及时雨”,帮助我国心脏介入手术产品进入海外;G60联席办组织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培训,还将汇禾医疗旗下苏州子公司研发的医疗器械产品在松江生产,目前年产能达到1万套。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贾占锋表示,G60基金通过跨区域联动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形成九地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创新力成就生产力,自2018年至2023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不仅在地理空间不断延伸拓展,更在创新生态与协作网络上提质增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到1/7,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5%……独树一帜的“创新廊道”经济,为长三角参与全球城市群竞争提供了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马达嗡鸣,旋翼飞转,鼓起阵阵强风,一架黑色的无人机装着4杯奶茶,稳稳地向一所学校飞去。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芜湖航空产业园,无人机当上了“快递小哥”。“园区已开通2条航空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通过在短途运输、外卖服务等领域的实践,进一步探索无人机应用场景。”芜湖市湾沚区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文昌说。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员,近年来,芜湖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兄弟城市联动协作、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航空产业布局建设,已入选全国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努力实现“造起来”和“飞起来”,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张文昌表示,芜湖航空产业园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生态,集聚了通航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通用航电、低空运营等产业链企业近200家。2023年芜湖全市低空经济产业产值约400亿元。
  目前,这条走廊上顶尖科技人才不断汇聚,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8.1%;龙头科技企业迅速成长,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21%……
  随着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创新体系,持续造就生产力、提升新动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将加快成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6亿人次
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6亿人次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王聿昊 叶昊鸣)记者5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4月4日(清明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6213.72万人次,环比增长26.68%,比2023年4月4日增长70.34%。
  具体来看,公路人员流动量24124万人次,环比增长27.1%,比2023年增长68.5%。其中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20538万人次,环比增长30.5%,比2023年增长72.5%;公路营业性客运量3586万人次,环比增长10.7%,比2023年增长48.9%。水路客运量70.73万人次,环比增长24.59%,比2023年增长53.36%。
 
稳定的美中关系有益世界 中国经济增长惠及全球
访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
稳定的美中关系有益世界 中国经济增长惠及全球

访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纽约4月4日电(记者杨士龙)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谁也不能否认,稳定的美中关系将使世界受益;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将惠及全球。”
  库恩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前不久在北京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引发国际媒体高度关注。在事关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种种关切之中,美中关系和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可谓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库恩认为,习近平主席对美中关系和中国经济形势作了“最清晰、最深刻、最直接、最深入的阐述”。“由此我们得出两大结论:中国致力于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决心推进更全面的改革开放。”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指出,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在库恩看来,习近平主席通过向美方人士讲述中国经济发展的真相,有力地驳斥了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
  过去30多年来,作为中国问题专家和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库恩多次访华。他说,习近平主席关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尤其令世界关注,也引发广泛期待,让人们看到中国对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态度,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让外资企业更有信心地在华开展业务。
 
央行: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
央行: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3日发布消息称,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有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此外,会议强调,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生态修复绘就绿色“画卷”
广西推进石漠化治理一线见闻
生态修复绘就绿色“画卷”

广西推进石漠化治理一线见闻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一场春雨过后,广西漫山遍野的林木越发苍翠。从“地球之癌”到绿水青山,昔日的石漠化地区披上绿装,一抹抹绿色让人心旷神怡。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同时紧抓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岩溶地区生态状况稳步好转。
  记者从广西平果市旧城镇康马村的山头眺望,漫山遍野的剑麻蓬勃生长,附近山头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地块。不少村民在收割剑麻叶,拉到不远处的剑麻制品厂处理。曾经怪石嶙峋的荒山,如今从石头缝里焕发生机,长出助力村民增收的“摇钱树”。“剑麻耐旱耐贫瘠,十分适宜在石漠化山区生长,既能固土保水,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目前,全镇已种植2.5万亩剑麻。”旧城镇镇长王道维说。
  广西是我国西南岩溶集中分布区的南部核心地段,石漠化土地分布在河池、百色等10市78县(市、区)。近年来,广西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扩展趋势。
  森林植被面积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不少地区通过防治结合、系统治理,让裸露的山地披上绿衣。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凤翔村,曾经光秃秃的石山焕发生机。“我们种植任豆、竹子等特色林木,加强监管监测,全面禁止乱砍滥伐。如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猴子、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种类日益增多。”大化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营林站站长覃林峰说。
  水土保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通过建设水库等措施,持续减缓水土流失速度。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喀斯特石山纵横、沟壑遍布,形成上千个山弄,储水难、用水难成为当地发展瓶颈。当地在深圳帮扶下建设王烈水库,为石漠化治理等提供稳定水源。“过去经常面临季节性缺水,这个水库的修建,为植树种草、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提供了‘水动力’。”七百弄乡党委书记韦勇臻说。
  在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点,连片作物郁郁葱葱。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说:“以前这里是零碎的坡地,只能种玉米、甘蔗,治理后亩产值超万元。”村民唐世德也说,如今,丢荒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他家4亩地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一年增收四五万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因地制宜推动石漠化防治,采取强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探索生态立体产业等综合措施,推动治理区生态环境稳步向好,持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与2016年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万公顷,净减31.5%。
    (记者何伟 黄庆刚)
     新华社南宁4月5日电
 
苏州:多方共建助力智慧养老
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层次、多类型养老服务
苏州:多方共建助力智慧养老

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层次、多类型养老服务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朱程)在苏州沧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智能化养老设施令人印象深刻:中心的视频监控系统会根据老人动作判断是否出现摔倒等情况;安装在老人家中的烟感报警器等设施一旦监测到火情,会第一时间通知中心处理……“中心为周边社区近千位老人提供便利,智能化应用弥补了人手不足难题,让我们反应更加迅速。”潼泾一社区党委书记罗瑾华说。
  这是苏州探索智慧养老的一个缩影。苏州是国内较早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底,苏州60岁及以上人口共251.5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9.41%。
  “居家养老是苏州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但居家养老人员较为分散,养老服务难以集中,光靠人力去做成本太高,且难以有效响应,应用智慧化手段成为破题关键。”苏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罗林说。
  近年来,苏州聚力打造虚拟养老院平台,它集医疗、康复、护理、社工、心理等服务于一体,老人通过手机App就可预约助餐、助洁、助急等上门服务。同时,苏州在社区层面推动为老服务中心建设,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层次、多类型养老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助力智慧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苏州市姑苏区中街路社区地处苏州老城区,人员密集、老旧房屋多,一些地区电路老化,存在安全隐患。2023年11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启动“电关怀”智慧社区数字化精准服务项目建设,以中街路社区为试点,为社区孤寡、留守等老人安装智能感知终端。同时上线智能负荷分析系统,对老人家庭用电情况进行监测,并通过传感装置辨别出老人家中空调、电热水器、厨房电器等8类常见电器的使用情况,对短路、过载等异常用电行为及时发出预警。
  “前几天我一个烧水壶坏了,引发跳闸,多亏了智能系统及时发现并通知我家人,不然我都找不出原因。”苏州市民周藕花老人说。
  企业参与,不但丰富了智慧养老的场景和服务,企业自身也收获满满。“通过发挥专业优势,我们在服务老人、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提升了客户满意度,降低了电网运营的安全风险。”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市中供电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富鹏说,下一步将结合苏州古城保护及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等民生项目,有序推进“电关怀”智慧社区数字化精准服务覆盖,让更多老人享受智慧服务。
  通过多方共建,智慧养老正在惠及更多老人。据悉,今年苏州计划建成30家智慧养老机构,到“十四五”末完成30%以上在业养老机构智慧化改造。
 
内蒙古开鲁县充实乡村一线干部力量
内蒙古开鲁县充实乡村一线干部力量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记者贺书琛)春暖花开,田间地头又渐忙碌起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400多名县直机关干部将工作“案头”搬到乡村振兴一线,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暖民心,解决乡村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开鲁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曾是内蒙古自治区级贫困县。“作为开鲁县的干部,也应该知农情、讲农话、懂农人,走到农牧民身边为民办实事。”开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曹岘婧说。
  为了干部与乡村双向“充电”赋能,2022年以来,开鲁县进一步充实乡村一线干部力量,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将252名县直机关包联干部、116名驻村帮扶干部、49名到嘎查村任职选调生、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充实到乡村一线,在田间地头了解民情,常态化开展政务服务。
  开鲁县东来镇公司村驻村第一书记、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赵瑞凡是县里选调的驻村帮扶干部,已连续驻村5年,不但帮助每家每户选定增收致富项目,还为村里争取500万元建现代设施农业小区。
  黑龙坝镇合力村村主任助理刘天丰是开鲁县到嘎查村任职的选调生,到村里后他一头扎进农户家,在每家院门旁张贴“党群积分码上见”公示牌,协助村“两委”班子找到基层治理新方法。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一些退居二线的老干部也坐不住。县委组织部赵亚清等临退休干部主动请缨,担任工作任务繁重嘎查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为村里落实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积极奔走,精心绘制“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的富美乡村新画卷。
  据统计,目前开鲁县有62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活跃在一线。近5年来,充实到乡村一线的开鲁县干部直接帮扶救助困难群众13700多户,推动所驻嘎查村申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培育致富产业项目863个,协助争取各类资金4.2亿元、培育主导产业16个。
 
洛阳四万里管网中的治水兴村事
洛阳四万里管网中的治水兴村事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郑州电(记者韩朝阳)2022年起,河南洛阳决心干一件大事,在2600余个村庄及涉农社区,铺设约两万公里供排水管道,改善超200万农村人口的供水排污问题。
  清明时节,桃李芬芳,位于洛南山区的宜阳县樊村镇沙坡村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92岁的李大娘和90岁的老伴久居郑州,清明节前回乡扫墓。李大娘说,今年再返乡探亲,上厕所、洗澡跟城里一样,我们决定在老家多住些日子。
  跟着61岁的村支书王合森走走停停,记者仿佛看到了曾是贫困村的沙坡村的“供水治污史”:脱贫攻坚期间,帮扶单位在村北山坡上打了一眼500多米深的机井,汩汩清流顺着4000多米供水管道流进百姓家中,让沙坡村告别了从沟底挑水吃、从外村买水吃、建水窖接雨水吃的历史。
  “供水管道接通后,村里也开始改厕,先是地下埋个污水罐,能冲水不能排水,抽取粪污还麻烦。”王合森说,此后改成三格式化粪池,到2022年全村铺设了污水管网,还建了终端污水处理设施,才彻底解决了排污问题。
  如今,在北高南低的沙坡村,村北山坡上的井水顺势而下,经供水管道流入400余户人家,村民洗衣涮碗、清院冲厕后,污水再沿排污管网流向南侧沟底的小型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达标水也不浪费,在处理站南侧就是村里新发展的100余亩樱桃种植园,达标水沿沟渠流进果园用于灌溉。
  洛阳地形复杂多样,境内山川丘陵地貌占八成以上,供排水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三山六丘一分川”的宜阳为例,当地结合城乡地形地貌、高位落差,将全县划分为“洛河川区、南部山区、北部丘陵区”三个片区。
  “宜阳县16个乡镇58万人口,其中县城加川区乡镇,集聚了全县一半以上的人口。”宜阳县住建局副局长张社民说,因此在洛河川区主要以规模化、集中式供排水工程为主,而在丘陵山区则建设小型集中供排水设施和分布式供排水系统,以此实现全县346个涉农村庄(社区)全覆盖。
  两年来,洛阳农村供排水系统建设,为各县治水净村、通水惠民、借水兴村打下基础。
  补上供排水短板后,位于伏牛山区的嵩县车村镇依托“伏牛山百里山水画廊”,打造了8个精品民宿村,加快建设康养旅游目的地。宜阳县锦屏镇杏花村距离洛阳较近,村里建起60余处窑洞民宿,开起特色火车餐厅,搭建房车露营基地,发展起近郊休闲游。锦屏镇党委委员张团结感慨:“没有供排水,环境脏乱差,服务类产业真是‘无根浮萍’,根本发展不起来。”
  当前,4万里“毛细血管”连通千村万户,在河洛大地结成一张治水、利民、兴村的地下新图景。
 
“识途老马”已归去
“识途老马”已归去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4日,中国著名作家马识途的遗体在成都火化。这位享年109周岁的“识途老马”终归大地。
  马识途生于1915年1月,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著有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等,《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曾被改编为获得多项大奖的电影《让子弹飞》。
  100多岁似乎漫长,但在马识途看来,不过弹指一挥间。他曾说:“我忽然就活到了106岁,我还是能吃能走,头脑也没有痴呆,看样子我可能还会活下去。”
  直至今年初,马识途还和家人愉快地庆祝生日。从视频上看,他还能站起来走路,还能读书看报。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继续活下去、继续写作的时候,3月28日晚,突然传来他病逝的消息。
  有人说:生老病死是规律,他的人生长度比享寿还要长。
  在跨越两个世纪的生命里,马识途从未停止过奋斗。他早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求学,师从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等著名学者。他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以后,马识途先后在四川多个部门担任领导,主持修建了成都下水道工程,保住了“童话世界”九寨沟的大部分森林,治理过草原沙漠化……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马识途坚持文艺创作。他认为,多做一份工作,相当于生命延长一倍,贡献更大,何乐不为?甚至在百岁之后、视力严重下降的情况下,马识途依然笔耕不辍,完成了《百岁拾忆》《夜谭续记》《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等书。
  “为了这本书,马老有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核查书稿,几乎一动不动。”负责《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出版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亲眼见证了一位百余岁高龄作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画面。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评价道:“马识途的文学道路对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提供了多角度的经验和启示,他的创作是四川的地方故事,是精彩的中国故事,是世道人心的精湛刻画,是中国精神的有力表达。马识途的风格源于民间,来自传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构出具有现代气息和中国气派的艺术空间。”
  马识途写得一手漂亮书法,他的隶书浑厚端庄、沉稳圆润、矫健俊美。他多次拍卖书法作品,并将所得捐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助力青年大学生文学创作。
  3月28日,得闻马识途去世,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第一时间赶到殡仪馆。15年前,马识途将四川省作协主席的重担交予这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马老身上最值得您学习的是什么?”记者问。
  坐在灵堂外的长凳上,阿来回忆起老人留给他的精神财富——乐观。
  百余年沧桑巨变,马识途经历过与亲人的生离死别、人生的磋磨打击。年老后两度患癌,从来都是能吃能睡,笑对人生,不仅如此,他还在病床上写小说。
  “有的人乐观是因为没心没肺,马老不是,他兼具乐观和责任心两种品质。”阿来说。
  马识途的女儿马万梅告诉记者,今年初马识途还想着再到北京办书法展,见一见老朋友,把书法拍卖所得再捐给青年学子,他这位“识途老马”还想“继续走下去”。
  如今,“识途老马”已经魂归大地,但他的文艺作品还留存后世,他坚毅达观的品质依然激励着后人。
  就像马识途在《百岁拾忆》后记里写的那样:“我已百岁,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复何为?我偏不认命,还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掇起来……”
       (记者童芳)
    新华社成都4月5日电
 
这里的锦旗,来自生命的最后一站
这里的锦旗,来自生命的最后一站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本报记者袁慧晶 胡晨欢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住院大楼的22层,有一个独特的病区:
  在这里,病人离世后,医护人员常常能收到家属送的锦旗;这里的病房数和床位数比其他楼层要少一半多,却辟出了关怀室、静修室、植物认领区等生活空间;每间病房门口都悬挂着一个“HOME”的门牌,楼道里还装饰着很多绿植、暖心的小摆件……
  这里是安宁疗护病区,也是走向生命尽头的病人及其家属的“诺亚方舟”。它无法带着人们通向治愈的彼岸,却以最平稳的状态让人们与死亡达成和解。在这个病区,已经被医学诊断为没有太大治疗价值的患者被以另一种方式关注并呵护——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拥有了过好余下每一天的勇气。
  无数温暖的瞬间、深情的告别在这个病区里发生,也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理念:善终,从来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点。
离死亡最近,也最暖


  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病房。“平均每三天就要送走一位病人。”江西省肿瘤医院安宁疗护病区负责人施敏告诉记者,安宁疗护病区的收治对象,往往是其他科室认为在现有医疗条件下没有进一步治疗意义的病人。
  对于这些特殊的病人及其家属来说,这里是医院中最温暖的存在。
  “小小的桥/连接着两岸/我骑着车/从这头到那头/时间仿佛看不到尽头/不知道/河水已经流到了哪里/是不是带着我们年轻的笑声/走过四大洋/又回到了泸溪河……”这是石老仔给妻子写的一首情诗,也是他为妻子的最后一个生日准备的礼物。
  他的妻子2023年10月23日来到安宁疗护病区,当时卵巢癌已经进展到IV期。在2019年妻子患癌之前,石老仔一直在外跑长途货运,夫妻35年却聚少离多。
  历经5年抗癌岁月,石老仔明白,属于妻子的时间不多了。
  “其他科室的医生说,老伴的身体已经不能再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了,只有这里能帮她减缓痛苦。”石老仔回忆起那段日子依然伤感。那段时间,他在尽可能满足妻子的一切心愿。
  他想到,妻子过去总埋怨他没对她表白过,“我就想着给她一个惊喜,为她写一首诗,再念给她听,让她在生日当天圆了这个心愿。”
  白天,石老仔要照顾陪伴妻子;晚上,当妻子入睡后,他就开始写诗,把和妻子相识、相知、相许、相伴的日常点滴凝聚在文字里,就这样,反复修改,足足写了近半个月才完成。
  2023年12月8日是石老仔妻子的生日。病区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提前一个礼拜就开始为他筹备这场惊喜。那一天,在儿女和孙子的见证下,石老仔为妻子点燃了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将对妻子的感激和眷恋凝聚成一首诗的告白,听哭了病房里的所有人。
  “这个生日仪式其实也是给我的礼物,他们帮我实现了妻子的愿望。”石老仔说,安宁疗护病房有着不一样的温度,不仅对病人,甚至也让家属感到温暖。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全国185个市(区)。江西省肿瘤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从2018年11月起试点,截至2024年3月底,已收治患者1553人次。
  很多人像石老仔的妻子一样,在这里找回了面对生命苦难的坦然,完成了属于自己生命最后的仪式感:
  有人每天都要看报纸,时刻关心着外面的世界;
  有人紧握手中的画板,努力描绘出生命最后的色彩;
  有人撒娇让老公背着在病区里溜达,无意间秀起了恩爱;
  有人为自己织起毛线帽,头发因为化疗掉光的她想换一种方式美丽……
安宁疗护并不意味着放弃治疗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写道,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而接受个人的必死性、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顿悟。
  类似的思考,让施敏成为了江西省第一位以安宁疗护为专业的医生,一干就是五年多。“其他专业的医生,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治愈疾病。而我们却希望病人能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施敏说。
  基于这种理念,安宁疗护常被误解。有人认为,到安宁疗护病房就等于放弃治疗,是等死。
  “进入安宁疗护病区不等于放弃治疗,只是目标换成了改善病人状况,比如减轻疼痛、呕吐或其他症状。当病人症状减轻,依然可以重新接受以治愈为导向的治疗。”施敏说,她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病人都能好好地、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活到终点。
  尽管安宁疗护并不以延长生存期为目标,但记者了解到,在这里接受了安宁疗护服务的病人中,有近一半的生存期都比原先预计的要长。至今仍有一位去年被评估“生存期不超过三个月”的病人,已经“五进五出”病房,现在居家生活。
  这里为何如此神奇?也许从布局上,我们能窥知一二。漫步于此,记者感受不到普通病区的喧嚣和拥挤,甚至连病人的呻吟都少有听到。病区的南面还有一个专门给家属放空的大阳台,可以静坐喝茶,可以欣赏绿植,也可以远眺窗外,放松心情。这里有一面心愿墙,贴满了家属对病人的美好祝愿,心愿卡可以在护士台自由拿取。
  “我们尽可能地让这里的环境更舒适、更宽敞。整个病区只有24张床,其他差不多大小的病区可能要达到57张。病房也只有双人间和单间,这是考虑到家属陪护的需求。”施敏说,在日常的查房过程中,医生除要关注病人病情外,也会关注他们的家庭关系、情绪心态和疾病控制以外的其他需求。
  用病房和病床省下的空间,病区开辟了中医治疗室、淋浴室、关怀室、静修室等。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淋浴室。
  沐浴,对普通人来说是件日常小事;但对浑身插满各种导管的癌症晚期病人来说,却是一种奢求。
  在这里,不用担心沐浴给他们带来的风险。淋浴室引进的设备,能让患者躺着淋浴,避免了因为体弱带来的摔倒风险。医生们会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能接受沐浴服务。对于全身插管、有沐浴需求的患者,护士们会提前做好管道的加固、包裹工作,再用最专业的手法、最轻柔的动作,让沉重的病躯重回清洁和柔软。
  作为一个正常人,你可能很难想象沐浴带来的力量。护士长罗念平记得,有一个不到40岁的男患者,来到病房后一直处于不配合治疗的状态,“但只是给他洗了三遍头发。他就抱着哥哥开始哭,说想再试试,并开始规划后续的治疗方案”。
  而沐浴也只是安宁疗护病区的一项常规服务。在这里,医护人员会在积极有效的症状控制前提下,加入舒适护理、人文关怀以及心理慰藉等手段,让每一名走到人生边上的病人重新找回心灵的平静。
“希望这里能够让人们好好告别”


  大多数的离别,并没有长亭古道,也没有十里相送;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晨,你爱的人,永远留在了昨天。但有些遗憾的是,死亡如此凶猛,对死亡讳莫如深的我们,大多没能和那个留在昨天的人好好告别。
  江西省肿瘤医院的安宁疗护病区,打造的就是这样一个适合告别的空间。
  施敏说,安宁疗护的服务对象其实是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单位的。有很多像石老仔一样的家属,在至亲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刻,一度迷茫、慌乱而无助,但在安宁疗护的帮助下,最终坦然面对分离、好好地完成和家人的告别。
  “主治医生会告诉我们接下来要面临哪些情况,做好哪些准备,了解我们的意愿,也会给我们做心理疏导,再根据我们的意愿安排后续事宜。”石老仔说,因为是外地人,他和妻子最终选择了出院,想要落叶归根。
  也有人选择在这里和家人、和世界告别。罗念平想起了那个7岁的小姑娘,在姐姐的怀抱中,眼角流下了一滴眼泪;那个要老公背着走的大姐,最后还紧紧被老公拉着手……
  “每天都和离死亡最近的人群打交道,会不会负能量爆棚?”记者问。
  “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其实我们也是为了自己。”医护人员们回答。
  施敏告诉记者,她们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自己的生命也走向尽头时,有这么一个港湾,能让自己和家人感到平静;也希望有这么一群人,能够理解她们彼时真正想要的。
  需要正视的是,当前安宁疗护的大众接受度还不高。施敏坦言,只有两成左右的患者是明确知道入院要接受安宁疗护服务的,大多数家属都打了“疼痛治疗”的幌子。医院也出于这样的考虑,在病区门口挂上了“安宁疗护病区”和“疼痛病区”两块牌子。此外,现行的医疗收费标准是为了治病而设立的,导致“以最少的医疗干预减轻患者痛苦”的安宁疗护较难产生收益,间接影响了人才队伍的壮大发展。
  以施敏所在的科室为例,有4名医生、11名护士,近年来,流动性为零。“收入少、压力大、技术要求高,确实比较难吸引人来。”施敏期盼,通过正在开展的国家级试点,找到让患者和家属能接受、可负担,医护人员留得住、安心干,服务机构止亏损、有创新的良性运作机制,让更多家庭享受到安宁疗护服务。
  愿每个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留下来
走进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
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留下来

走进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我死后,我的遗体捐给医学院,献身医学教育,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心愿。”这是93岁老人商铮生前对家人的叮嘱。2023年2月8日,商铮在病房逝世,5天后,家人通过厦门市红十字会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厦门医学院,他的名字也被永远镌刻在海沧文圃山厦门市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的纪念碑上。
  清明前夕,纪念园内鲜花簇拥,翠柏含肃。一杯清茶,几盘点心,缅怀逝者的亲属一边擦拭石碑一边低声倾诉思念。陆陆续续,一些身穿素衣的医学生、市民手持菊花来到园区,瞻仰碑文,将手中的鲜花敬献在纪念碑前。
  “他干了一辈子医学工作,还想最后做点事。”商铮的儿子商涛一大早带着妻子儿女来到纪念园祭扫,提到父亲,他眼眶泛红。
  “父亲毕业后从事生理学研究,在医药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厦门卫校干到退休。”商涛回忆,20世纪70年代,厦门卫生学校刚刚复办,教学资源匮乏,有老师向商铮反映,学校解剖室里遗体不足,医学教学受阻,商铮开始重视遗体的来源和收集工作。从那时开始,他就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后来,商铮反复提醒家人要为他捐献遗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捐出他生前的工资及部分财产,用作医学院的奖学金,他说,从医学来,回到医学去,这辈子也算值了。”商涛告诉记者,在父亲捐献遗体后,厦门医学院为他举行了告别仪式,从校门口到活动室,一路上站满了为他送行的师生。
  “商铮”成为了纪念碑上575个名字中的一个。“厦门市红十字会于2009年在文圃山恩泽园内修建了这座厦门市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并于每年清明前后举办纪念活动,邀请家属和群众参加,以此缅怀这些大爱无私的捐献者。”厦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阮雷说。记者注意到,纪念碑上记录的捐献者最早捐献时间是在2007年,而最近的就在今年2月份。
  “我们也希望有人替他去看看这个世界,让他以另外一种方式留下来。”器官捐献者家属吴立建说。今年2月14日,吴立建10岁的儿子因意外离世,悲痛万分的夫妻俩决定将儿子的器官和组织全部捐献,让孩子生命的意义延续下去。最终,5个人器官配型成功,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清明节前,吴立建和妻子在纪念碑前摆上了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和零食,轻抚石碑上孩子的名字,说了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爸爸妈妈永远为你骄傲。”
  截至目前,厦门累计遗体捐献365例,眼角膜捐献356例,器官捐献162例(捐献大器官519个),越来越多人了解到遗体和器官捐献的意义。在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有一个人名后面特地留了两个名字的空位。记者得知,这是一个家庭的一个成员已经捐献了遗体,他的家人也选择跟随他的步伐。
  “清明雨落,人心愁思。向遗体和器官捐献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捐献者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清明节前,来自厦门市红十字会的一则短信被发往每位捐献者家属的手机上。
(记者周义)新华社福州电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生死“摆渡人”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生死“摆渡人”

( 2024-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本报记者吴燕霞

  “我化身为满载希望的繁花一束,那是我身躯绽放的生命之花,那是我留在世间最珍贵的礼物……”90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周丽娟在“重庆市2024年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上饱含深情的朗诵,演绎了一段捐献者与受捐者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
  清明前夕,在位于重庆璧山区的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内,鲜花簇拥、翠柏含肃。人们齐聚于此,缅怀逝者,寄托对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的无限哀思。纪念碑上镌刻着从1980年重庆市第一位遗体捐献者董云开始,至2024年3月25日的6400余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字。
  这是结束,也是开始。如果生与死之间是一条河,那么周丽娟等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便是这条河上的摆渡人,她们把微弱的光亮收集起来,去照亮那些在黑暗中跋涉的人。
“他并没有离开”


  “他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周丽娟轻轻拂过纪念碑上的名字。遇到熟悉的名字时,她会短暂停留,那是她参与协调过的器官和遗体捐献者。
  2010年,中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五年前,周丽娟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也是重庆市近百名协调员之一。
  在有的人看来,周丽娟在做一件“残忍”的工作:劝说人们将离世至亲的器官和遗体捐出。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正是有了周丽娟和其他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努力,他们才得以从死亡边缘获得新生,从黑暗走向光明。
  周丽娟已经记不清多少次非工作时间,超长待机,起身奔赴手术室;更记不清,在参与协调捐献案例时,有多少心疼的泪水、苍白的安慰。
  直到现在,她仍对经手的第一个捐献案例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遇到意外的16岁男孩,是父母眼中听话、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周丽娟回忆,当时孩子的母亲主动找到她,说想捐献儿子的器官,让他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
  “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他并没有离开,只是到了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听到孩子母亲的这一番话,周丽娟的眼泪夺眶而出。最终,男孩捐献的器官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眼角膜让2个人重获光明。
  “在器官捐献的路上,我们承载着每一份生命的礼物,寄托着每一个重生的希望。”周丽娟说,“在协调工作中,我们也会受到来自家属的误解、拒绝甚至谩骂。”她也曾沮丧:“但是,每当脑海里浮现出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想到他们对生命充满渴望的眼神,我又有什么理由停止前行的脚步呢?”
不仅仅是“协调”


  67岁的米智慧是重庆第一批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她个子娇小,梳着浓密的齐刘海,头发扎成马尾,看着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她当了36年护士,退休后开启了新的事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而她曾经也对新身份不太习惯。
  米智慧负责的第一例器官和遗体捐献者,名叫刘慧丽,是一位新学期刚刚报到的大学生,因突发疾病不幸辞世。她的父母从山东赶来重庆,妈妈拉着女儿的手哭喊:“你不是说还要陪你爸尝尝磁器口的麻花吗?”
  同样身为母亲,米智慧感同身受。她一边流着泪陪伴伤心欲绝的母亲,为她讲解捐献事宜,一边协调医院的工作。捐献顺利完成,而米智慧却一直处于恍惚状态。“我当了36年护士,平时都是去救人,现在却是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夺’走,心理上过不了这个坎。”
  后来,米智慧特意去了趟磁器口古镇,排队买了几袋热乎乎的麻花,给刘慧丽的父母寄过去。当得知女孩捐献出的肝脏、肾脏让3位病人重获新生,捐献的眼角膜让2人重见光明时,米智慧释然了。这个年轻的女孩以另外一种方式,永远留在了人间。
  今年是米智慧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第十三年,她经手了600多例器官和遗体捐献。对她而言,每天的工作不仅是“协调”的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几年前协调的一例捐献案例让米智慧印象深刻。那是一个凌晨,在重庆某医院会议室内,刚刚说明来意的米智慧被患者的二十多位家属团团围住。病床上的患者在医学上已被宣布死亡,仅靠着呼吸机和药物维持器官功能。
  家属们用疲惫、悲伤又满是怀疑的眼神盯着她,抛出一个个问题:“你们拿器官和遗体是不是真的去救人?”“既然捐献是无偿的,为什么使用器官的病人还需要花上几十万?”……米智慧耐心解答,希望打消家属的顾虑。
  “你劝我们捐,你自己会不会捐?”这是一个犀利的问题,现场短暂地安静了。米智慧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掏出器官角膜遗体捐献卡等资料:“上班第一天,我就办理了志愿捐献手续。”最终,该患者的直系亲属在捐献书上签了字。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全社会对人体器官捐献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参与支持捐献工作的社会新风尚正在形成。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底,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671.5万人,实现捐献例数超5.17万例,捐献器官突破15.91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