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经济

04版:焦点

缅怀·守护·传承
多地缅怀英烈活动走笔
缅怀·守护·传承

多地缅怀英烈活动走笔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清明又至,全国多地广泛开展缅怀先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系列活动。近日,人们来到烈士陵园、纪念公园、革命博物馆等地,忆亲人、祭英烈、寄情思,于追思和回望中汲取奋进力量。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在跨越时空的思念与坚守中不断延续。
缅怀·菊花寄相思


  4月2日清晨,阳光洒落在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来自贵州省普定县的陈明秀烈士女儿为父亲献上花篮,手抚墓碑,激动难掩。她哽咽地说:“我们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安息之地。”
  陈明秀烈士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牺牲时年仅22岁,是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寻亲服务以来找到的一位贵州籍烈士。
  2023年,在长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和贵州省普定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共同努力下,两地工作人员反复比对、印证信息,终于让陈明秀烈士与女儿在长春“相见”。
  陈明秀烈士外孙王刚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还能找到外公,让我们有机会来墓前祭拜,圆了一家人的梦想。”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花一树寄相思。
  4月3日,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松柏环绕、群雕矗立,800余位烈士亲属、学生、官兵、群众等社会各界代表手持鲜花,绕墓一周瞻仰烈士墓,依次向革命烈士敬献小白菊。
  78岁的烈士亲属夏吉演带着菊花来到父亲墓前,一遍遍擦拭着墓碑,诉说自己的思念。
  “1949年,我的父亲夏惠禄在渣滓洞英勇就义,那时我才3岁。”夏吉演说,如今大家族已是几世同堂,孩子们继承先辈遗志,在学校、机关、村社宣讲红岩精神,将红色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守护·初心永不改


  在英烈们长眠的地方,还有一群特殊的“守护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烈士义务守陵,让红色故事永续流传,让英烈精神绽放光芒。
  4月1日,71岁的陈金国像往常一样来到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崇杰村杜崇杰烈士陵园。一个箩筐、一把扫帚,为烈士义务守陵,他坚持了58年。
  据《黄陂文史》记载,杜崇杰曾任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五区区长,1942年牺牲。1966年,当地在其牺牲的地方修建烈士墓,后来扩建成“杜崇杰烈士陵园”。
  迁葬时,陈金国清楚地记得,自己摸到了烈士腿骨上的刀伤,“那是为保护百姓留下的伤痕”。
  清明将至,不少学生来此缅怀先烈。“我会给孩子们讲烈士的故事,告诉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用实际行动向榜样们学习。”陈金国说。
  在重庆市綦江区石壕红军烈士墓,五位无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今年62岁的赵福乾,和父亲先后守护烈士墓30余年。
  “石壕镇是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们从小听着红军的事迹长大。”赵福乾说,父亲赵忠怀曾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回来后,就开始义务整理、讲述石壕红军烈士墓的故事。
  后来,赵福乾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讲了一辈子的红军故事,还培育起一支由20多位年轻讲解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如今,来烈士墓瞻仰的干部、群众越来越多,有时一天要接待3至5个团队。虽然这5名红军烈士没有名字,但我们一定会把他们的故事讲下去。”讲解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彭天羽说。
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慎终追远,勇毅前行。在一片片红色的热土上,人们追思历史、踏寻先辈足迹,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静默无言地擦拭墓碑上的灰尘,触摸墓碑上烈士的生平事迹……凭一腔追思,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默默用行动致敬英雄。
  “祭扫、擦拭墓碑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深远,能够让他们更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思想修养。”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辅导员王岩说。
  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娜介绍,来园祭扫的群众来自各行各业,“当前日接待量在2万人次左右,预计清明期间将接待祭扫参观群众达15万人次。”
  近半月来,位于湖北武昌“红巷”的武汉革命博物馆接待观众量达8万人次。场馆里随处可见身着红马甲的青少年志愿者,热情地为观众提供咨询导览和志愿讲解服务。
  “我在做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深受教育,每每讲到先辈们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时,都会非常感动。很荣幸能够作为‘红巷苗苗’志愿者,讲述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来自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吴煌玮说。
  围绕清明节,武汉革命博物馆还推出了系列活动和新展览,通过诗词朗诵、歌舞表演、实景剧等多场红色主题活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
(记者周思宇 胡戈 熊翔鹤 唐成卓)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珠江两岸迎来港澳居民清明“北上潮”
珠江两岸迎来港澳居民清明“北上潮”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深圳4月4日电(记者王丰 王浩明)“开车出行很方便,而且内地物价又实惠,想趁假期多带家人去内地走走。”3月31日早,香港居民陈俊军携一家六口自驾经港珠澳大桥入境。一家人在回广东中山参加祭祖仪式之后,将换乘高铁前往成都、重庆进行联程旅游。
  清明节假期让“北上潮”延续,珠江两岸城市间的口岸、大桥、高铁站、机场等,迎来大批北上祭扫、探亲、旅游的港澳居民。
  从3月中旬开始,香港往返广州、长沙等地的高铁票已全部售罄;清明节假期首日,港铁一大早就已人山人海;在珠海,一些消费娱乐场所门口停满了来自香港和澳门的车辆……
  “香港人有自己的‘春运’。”有网友如此形容假期港人北上热潮。东瀛游旅行社执行董事禤国全说,今年报团人数有很大升幅。“目前是内地赏花的好时机,加上学校假期,成为报团人数倍增的主要原因,游学团及公司包团也有所增加。”
  记者走访发现,性价比高和选择多元化,是不少港澳居民假期北上的重要原因,而持续创新的通关政策、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也为北上提供了更多可能。
  近几年,粤港、粤澳口岸之间,“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推广实施,“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陆续施行,推动粤港澳三地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港珠澳大桥直连珠江东西岸,从香港出发前往江门、中山、佛山等地只需1至2小时,是港澳旅客进出内地的热门通道。4月1日,港珠澳大桥海关监管进出境车辆超1.95万辆次,创下口岸开通以来历史新高。
  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从3月28日到4月1日,香港各出入境管制站有近230万人次香港居民出境,其中约86%、即近198万人次是北上前往内地。
  清明节期间,人流不减,深圳边检总站预测,4月4日至6日,深港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将达82万人次,客流峰值或将突破87万人次。
  为应对假期通关客流高峰,清明节前夕,深圳莲塘、深圳湾、福田、罗湖及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等口岸还召开了联络会议,“一口岸一方案”,做足现场通关保障措施。
  如今,港澳居民北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以及更广大的内地,正成为一种新风尚,并催生出跨城消费、经贸往来、生活方式等领域的诸多新业态。比如,除了餐饮和休闲娱乐,港澳居民北上的消费场景已扩展到旅游、看牙医、亲子消费、汽车维修保养等方面。
  “听朋友说贵州安顺的万株樱花很美,高铁几小时就能到。”香港居民陈女士说,“到贵州还可以顺便赏梅花、桃花、油菜花,我们一家四口都很期待。”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张欣宇表示,港人北上不仅仅是阶段性的热度,而已成为香港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常态。
 
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首次公布
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首次公布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记者邱冰清 蒋芳)记者4日从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获悉,该馆将通过钟山风景区的官方网站陆续公布抗日航空英烈名录。首批公布的是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相关信息,后续还将分批公布前苏联、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相关信息包括英烈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此前,依据历年研究工作和烈士亲属反馈,纪念馆已对英烈碑和衣冠冢上部分信息进行了勘误、补充。
  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加强英烈信息征集工作,方便更多烈士亲属查询信息,并提供更多英烈资料;另一方面希望借助包括烈士亲属在内的社会力量发现错误,予以纠正。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还推出了“烈士亲属联络簿”,包含烈士事迹简介、烈士亲属信息登记以及参访情况记录等内容。作为烈属建档服务的一项内容,“烈士亲属联络簿”将以一人(即一名烈士)一册、一式两份的形式发放,即烈士亲属保留一本、纪念馆保留一本。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位于南京紫金山北麓,是国内首座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馆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等国空军和航空战士在中国大地上联合抗击侵华日军的丰富史料,航空烈士公墓英烈碑上镌刻着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先烈的名字。
 
强强联动 交相辉映
——杭州宁波唱响协同发展“双城记”
强强联动 交相辉映
 
——杭州宁波唱响协同发展“双城记”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杭州4月4日电(记者邬焕庆 商意盈 马剑 顾小立)在错位发展中各展其长,在协同发展中湖海和鸣。
  一西一东,杭州与宁波犹如一颗心脏的左右心房,在浙江乃至长三角的宏大经济版图上不断协同发力、输出动能,唱响了两座名城联动发展的“双城记”。
  双城不断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一个充满活力的杭甬都市圈正在东海之滨强势崛起。
“路”通:一小时通勤圈初步构建


  2024年春运前夕,被称为“智慧高速”的杭绍甬高速建成通车,杭州、宁波两个都市群之间又一高速通道正式投入营运。此前,杭州到宁波的高速通行需求只能依靠1996年建成通车的杭甬高速,这是浙江省内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
  “杭绍甬高速开通后,两城通勤时间单程减少半个小时。从位于宁波的研究院出发,到位于杭州的管理总部,现在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吉利汽车集团中央研究院技术推广部负责人白俊超说,吉利根据杭州、宁波的特质布局产业链、创新链,形成了闭环双向联动,享受到了“双城记”的红利。
  与“智慧高速”遥相呼应的,是钱塘江上又一条“水上高速公路”。
  2023年7月18日,随着16艘船舶汽笛齐鸣,八堡船闸南北两侧闸门缓缓打开,两个闸室的船舶分别驶向钱塘江和内河。这标志着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通航,意味着满载货物的千吨级船舶可从山东直达杭州。
  杭州交投船闸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郦纲说,这是浙江省迄今投资最大的水运项目。从1989年提出“运河二通道”设想到通航,足足用了34年。“这使船舶通过海河联运模式直达宁波舟山港,降低综合物流成本20%以上。”
  在东海之滨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来自远洋的万吨巨轮正在靠泊,堆场上叠满了世界各地发来的集装箱。2023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13.24亿吨,同比增长4.9%。
  早在2019年,“杭绍甬一体化”就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目前,杭州、宁波两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升,聚焦协同创新、一小时通勤圈、民生服务共享互认等重点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表示,杭州是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宁波拥有东方大港,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大码头、参与双循环的主阵地,是浙江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发挥杭甬的带动作用,是浙江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同:“同城”政策不断从纸面走向实践


  杭州、宁波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高效流动、深度融合。
  “借‘双城记’的东风,我们开设窗口受理宁波社会保障卡补(换)业务,解决了在杭宁波市社保卡持有人异地奔波的难题。”宁波银行杭州分行个人银行总部总经理赵晋说。
  为满足杭甬两地人员快捷办理社会保障卡业务的需求,杭州将特有的市民卡服务延伸至宁波,宁波也将本地社会保障卡服务延伸至杭州。 
  赵晋本身便是宁波人在杭州的代表。他周一至周五在杭州工作,周末乘坐高铁回到宁波家中。“在杭州工作3年多,深切感受到两地的交流和互动更为密切,从杭州回宁波最快的一班高铁只需要46分钟。”他说。
  一项项“同城”政策不断从纸面走向实践。
  截至2023年底,杭州、宁波10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市无差异办理,杭甬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项目数达155项。群众凭卡可在杭甬办理人社、科技、公安、民政、医保等9个部门的政务事项。杭甬两地分别已有99个和121个文体场馆支持群众凭卡通用,覆盖图书馆、百姓健身房等。
  宁波方太集团“未来工厂”里,机械手在轨道中穿梭,弧光飞舞。凭借敏锐的嗅觉,方太借助数字化改革驱动生产流程再造、生产方式革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方太在浙江地区拥有147家供应商,杭州占24家,合作数量位居第二。其中,位于杭州白马湖畔的瑞德设计与方太合作较为典型,方太第一代抽油烟机便源自瑞德设计创始人1995年浙江大学毕业设计作品,自此开启双方延续至今的战略合作。“方太的每一次突破,瑞德设计从未缺席。”方太采购共享部总监董进锋说。
  杭州、宁波错位发展、交相辉映、携手共进,特色优势更加彰显,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41个,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杭州聚焦前沿领域锻造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近30%,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宁波以制造业立市,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大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稳居全国前列。
  宁波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巍说,唱好杭甬“双城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共”进:释放新型都市圈发展动能


  杭州城西的一幢办公楼内,工作人员在一款软件内输入简单的描述语句,点击按钮,不到20秒钟的渲染后便生成三维服装款式设计——一个身着时尚连衣裙的“女子”站立在都市街头。
  这家主打数字时尚基础设施的企业,服务全球2000余家客户,总部位于杭州,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技术背后是大量宁波服装企业的数据支撑。
  “杭州有数字,宁波有制造,上海则是国际大都市,长三角一体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郴说,从面料测量、仿真设计、在线改版到视效展示,凌迪数字科技为长三角1000余家服装企业提供全链路数字化服务,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从凌迪数字科技所在的杭州西湖区向东约40公里,作为杭州融入长三角的主阵地和主平台,钱塘新区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对接合作、人才互融互通,拥有长安福特、广汽乘用车、吉利3家整车龙头企业,集聚70余家规上汽车零部件及相关联企业。
  2023年,当地召开杭甬“双城记”之“芯机联动”活动,促进重点整车、整机企业与宁波高端汽车电子芯片企业及相关机构现场对接,推动两地汽车电子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数字长三角”建设积极推进,之江实验室成为浦江实验室核心支撑之一,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挂牌运营……浙江始终将唱好杭甬“双城记”置于整个省域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盘中考虑。
  一位浙江企业家这样形容杭甬协同发展产生的化学反应:杭州的社交电商和数字经济、宁波的制造业和港口优势,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互补的产业生态。就像一串珍珠项链,单个珍珠拿出来未必是最夺目的,但是串在一起璀璨无比。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杭甬‘双城记’发挥着重要的板块功能,为率先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作出贡献。同时,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结合也将推动整个片区成为长三角数智融合的高地。”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杭甬强强联合释放出的能量让人充满期待。
 
我国前两个月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我国前两个月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潘洁 谢希瑶)商务部3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11910.7亿元,同比增长22.8%。旅行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
  数据显示,2024年1至2月,我国服务贸易出口4861.7亿元,增长17.9%,进口7049亿元,增长26.5%;服务贸易逆差2187.3亿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较快增长。1至2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4648.7亿元,增长14.2%。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2766.5亿元,增长13.4%,增长较快的领域有知识产权使用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增幅分别为84.3%、32.8%;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1882.2亿元,增长15.4%,增长较快的领域有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增幅分别为94.5%、21.7%。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顺差884.3亿元,同比扩大76.5亿元。
  旅行服务增长势头迅猛。1至2月,旅行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旅行服务进出口3179.3亿元,增长51.8%,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
 
从共绣“一件衣”
看两座城市的携手
从共绣“一件衣”
 
看两座城市的携手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数字科技企业采访时,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和宁波的企业同行共绣“一件衣”,既是他们经营工作的“常态”,也是日常工作的“乐趣”。
  听闻此话,记者来了兴趣,进一步追问:“‘常态’如何理解?‘乐趣’又从何而来?”
  “宁波超过70%的纺织服装头部企业,与我们都有合作。在与客户的电话与当面交流里,我们最常听到的方言可能就是宁波话。”这家企业负责人说,在杭州设计服装款式,在宁波生产服装成衣;在杭州研发制衣数字软件平台,在宁波落地制衣前沿理念技术——这样的工作,在两座城市里每天都在进行着。
  “‘一件衣’虽小,其中却蕴含了产业合作的‘大智慧’。”在这家企业负责人看来,从推款、审款到在线改版,从生产、销售到跟进服务,十多道工序与环节的工作质量,共同决定了“一件衣”是否能产得出、做得优、卖得火。杭州数字产业发达,宁波制造实力雄厚,可谓做好“一件衣”的最佳拍档之一。
  “这对‘拍档’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你卖我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这家企业负责人继续补充说,“为了做好‘一件衣’,杭州和宁波的企业互相服务:你用先进的数字软件平台帮我提高制衣效率,我用丰富的一线生产信息帮助你的软件平台迭代升级。这是互有增益、共同提高的合作。”
  这家企业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动概括了杭州和宁波的经济发展联系。近年来,杭甬企业互投股权数不断上升,开往宁波的高铁列车上,常见到杭州年轻“创客”的身影;而在杭州的一些车间里,不少宁波企业家也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近年来,区域融合发展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类城际乃至省际交流合作层出不穷。如同磁极两端相互吸引需要磁力一样,城市与城市间要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也需要相向而行的巨大“引力”。
  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地方把合作的“招牌”立了起来,过几年却没有看到应有的效果,大家还是“各干各的”,甚至合作区域在项目、人才招引方面的竞争还比以往更激烈。这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或许是没有想清楚合作的“引力”何在。
  只有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彼我优势,找准错位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平衡点,找准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紧密联动的突破点,携手发展的城市和地区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记者顾小立)新华社杭州4月4日电
 
向东是大海
长三角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观察
向东是大海

长三角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观察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长三角三省一市,是中国经济密度最高、协同分工精细、发展动力强劲的典型区域。
  向东是大海。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以来,长三角放眼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在引进高质量外资、推动制度型开放、拓展更广阔市场等方面锐意进取,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引进高质量外资助力区域产业提质


  3月29日召开的2024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21个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强的重点产业链及细分赛道代表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524亿元。
  “上海拥有国际化的汽车产业链。”佛瑞亚集团亚洲区战略和业务发展副总裁李京诚说,中国经济向“新”求“质”,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活力与韧性,此次签约项目是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汽车内饰新工厂。
  上海实际使用外资已连续4年超过200亿美元,2023年突破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目前在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956家和561家。
  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扩大高技术产业引资力度,引进超大外资项目……向开放要动力,长三角突出“引智”外资,加快提升区域产业实力竞争力。
  3月21日,松下电子材料项目签约落户苏州高新区。这是松下集团在苏州投资设立的第5家企业,将引入新产线、打造生产基地,制造业界领先的电子新材料。
  “企业将在苏州导入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松下机电株式会社常务朴木秀行表示,苏州高新区的营商环境、产业配套、创新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渥环境。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零跑汽车获得斯泰兰蒂斯集团约15亿欧元股权投资,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引进诺华核药项目……
  浙江省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及现代服务业领域,聚力招引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2023年,浙江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8%,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同比增长85.8%。
着力探索区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一艘满载电子商品的韩国籍货轮缓缓靠近码头。得益于连云港市推出的海事政务“不见面”审批,外籍船员无需现场移交适任证书等材料,就能在身份校验后快速通关作业。
  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恒学介绍,突破原有一般贸易货物与保税转口货物不可同箱发运的限制,“保税+出口”混拼模式最大程度利用出口箱的“闲置空间”,平均每票为企业节省73%物流成本和15天以上的发运等待时间。
  立足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交汇点实际,连云港自贸片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铁水联运“一单到底”、国际班列(过境)集装箱“船车直取”零等待、“综合查一次”改革等制度创新成果,助力江苏与全球经贸往来愈加顺畅。
  依托芜湖港-洋山港“联动接卸”,节约外贸集装箱境内运输成本30%;深化实施“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单个集装箱留港时间由1-2天压缩到1小时内;打造“芜湖-洋山共舱暨单点挂靠航线”,舱位互为共享,用足码头资源……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大力探索区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鼓励临时进境货物通过担保机制暂时免缴关税,推动“单一窗口”系统与国际间的深度对接,允许符合条件的电子仓单平台接入海外设施……
  浙江省商务厅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推动优势领域在开放中扩大优势


  上海外高桥海通国际汽车码头热火朝天:这里每天有约3000辆汽车起航,漂洋过海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将汽车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集聚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辆新能源汽车能在3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2023年,安徽汽车出口714.6亿元,同比增长1.2倍。
  汽车业,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之一。长三角,正在引领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厚积”,中国汽车出口到了“爆发”阶段,尤其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集聚、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放眼更广阔的空间,长三角推动优势领域在开放中扩大优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附加值、稳定性。
  2023年7月,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启动泰昆石化(印尼)有限公司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含增值税筹资额达到86.24亿美元。该项目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化解不确定性,支撑企业构建国际化跨境供应链,带动国内优势产能的输出。
  从专注制造产品、赚取加工利润,到审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寻求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有了这样的意识与行动:面向全球锤炼竞争力、布局未来,这既是形势所需,更是主动为之。
  (记者方问禹 刘巍巍 周蕊 吴慧珺)
    新华社杭州4月3日电
 
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四个转变”
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四个转变”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厦门4月4日电(记者王立彬)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四个转变”,生态保护修复正在成为资金密集“吸金”领域。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日前在此间召开的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上说,目前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已经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转变,政策性金融投入资金累计已达3500亿元。
  据介绍,自然资源部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针对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制定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激励政策;配合开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等制修订。江西、河南等地出台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地方性法规,山西建立“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考核制度。
  截至目前,全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十三五”以来,完成废弃矿山治理修复面积超过450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红树林面积增至43.8万亩。开展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治土地378万亩。实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制定海洋碳汇行动计划,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实施省级山水工程。广东湛江完成我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深圳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
  王广华说,生态保护修复领域资金密集,廉政风险不容忽视,要在严守廉政廉洁底线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扎紧制度笼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要压实主体责任,加强过程管理,严格防范工程各环节违规行为。要严格落实资金管理各项规定,使财经纪律成为硬约束,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生态修复最要紧的地方。
 
台湾花莲地震持续救援中:遇难人数升至10人
台湾花莲地震持续救援中:遇难人数升至10人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台湾花莲4月4日电(记者赵博 齐菲)4日是台湾花莲7.3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搜救工作重点在太鲁阁区域。该区域共救出约150名受困人员,此前失联的小锥麓步道65岁连姓男子确定罹难。此次地震遇难人数上升至10人。
  4日17时许,台消防部门特种搜救队队长陈义丰向媒体表示,当天的搜救工作告一段落,范围主要包括砂卡礑步道、布洛湾、小锥麓步道和台8线175公里处的明隧道。其中,在小锥麓步道,3日就获报有民众被落石活埋,4日下午搜救人员发现时,这名连姓男子头部遭受重创,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记者在当天14时30分许抵达太鲁阁公园东西横贯公路入口,看到这里的交通已完全中断。立雾溪两侧山体有明显滑坡痕迹,“东西横贯公路”牌楼附近的公路上,靠山体一侧落满大石。不时有救援直升机从头顶飞过,前往大山深处施救。记者随后前往设在附近的搜救指挥所,看到不少民众正在焦急等待受困的家人。
  家住花莲县富世村的许秀凌告诉记者,自己的舅舅是晶英酒店的巴士司机。3日早晨,舅舅和其他30多名酒店员工在上班途中遭遇强震,被困在台8线175公里处的明隧道里,全家人都非常担心,倍感煎熬。
  15时45分,现场传来捷报,被困酒店员工全部安全救出。除了第一批撤离人员中有因落石砸伤导致双腿骨折的重伤员外,其他人均健康状态良好。焦急等待的家人们纷纷上前与脱困人员拥抱,为“劫后余生”喜极而泣。最后一个安全撤离的酒店安全部经理陈卫华说,很感谢救援队员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大家能够平安脱险。
  另据台灾害应变中心发布,原先另一处受困人员较多的和平矿场,已有64人脱困并于4日中午抵达安全区域。
  截至记者发稿时,3日发生在台湾花莲县海域的7.3级地震,已造成10人遇难、1067人受伤。另有660人受困、38人失联。
  受困人员最为集中的地点是太鲁阁晶英酒店和附近的天祥活动中心,有600多人。记者查阅地图了解到,这一地点距离东西横贯公路入口约为17公里。据陈义丰介绍,由于强震导致山体滑坡严重,救援过程险象环生,交通难以在短时间内打通。目前已知他们人身安全无虞,食物和水能够维持4天左右。搜救队一定会全力施救,何时将受困人员救出还不好预计。如有需要,指挥所及时安排空投食物。
  18时30分许,记者完成现场采访离开搜救指挥所时,太鲁阁附近开始下雨。这为第三天的搜救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村里有了“网约公交车”
村里有了“网约公交车”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沈阳4月3日电(记者白涌泉)“你好,我明儿早上要去镇里赶大集,3个人,6点半在夹信子村口的超市等着。”4月1日傍晚,62岁的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古城子镇夹信子村村民范桂华给当地公交公司打去了预约电话。
  电话另一边,调度长林刚立刻将订单派发给“网约公交车”司机姜万双。4月2日一大早,范桂华和丈夫、女儿顺利地坐上了“网约公交车”前往集市。
  公交车居然可以像网约车一样随叫随到,这在城市里想都不敢想的新出行方式,近日却在辽宁省盘锦市的农村成为了现实。自3月25日开通一周多以来,“网约公交车”订单量几乎翻了一倍,这一紧密贴合群众需求的公交运营创新,在当地老百姓中引发热议。
  近年来,随着公交车客流量逐年减少,如何提升公交车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又方便群众,成为当地公交公司面临的难题。
  农历正月,刚回到工作岗位,盘山县公交公司负责人赵新就带着大家到村里走访,了解村民出行需求,听取村民意见。当听到有村民说希望公交车也可以像网约车一样接送至家门口时,赵新和同事们都觉得,可以先试一试。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首批4台17座的“网约公交车”上线了。他们还给这4台车起了一个名字——鲶鱼定制公交。“鲶鱼在淡水里几乎没有天敌,适应环境和生存能力极强,而且寿命长。希望我们推出的定制公交也能真正贴合市场需求,长久发展下去。”盘山县公交公司副经理陈强说。
  陈强介绍,“网约公交车”司机均来自村里,对路况特别熟悉。针对可能发生线路变化比较多、组合性较大等情况,基本能选择最优路线。同时,村民可通过“盘锦出行”App,查看公交车辆实时位置,确保最方便快捷抵达目的地。
  “网约公交车”的收费标准也十分亲民,2人起就可以约车,每人每次5元。60岁至69岁的老人半价,70岁以上老人免费。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前几日,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了好几遍,告诉大家公交车可以预约接送至家门口。
  2020年,盘锦市在全省首个实现全域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这是开通‘网约公交车’的最大基础。”赵新说。此外,全市村村通油路,这也是开通“网约公交车”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盘锦客运公交集团先后开通了“大集公交”“早市公交”等特色公交,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这几天,盘锦客运公交集团接到许多“投诉”,很多老百姓打来电话说,古城子镇开通了“网约公交车”,为什么我们镇没有开通?我们也要坐“网约公交车”。
  “先在古城子镇开展试点,摸索经验,未来会逐步在全县铺开。”赵新说。
  百姓有需求,公交有响应。以需求端倒逼供给端改革,盘锦市先后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等称号,其公交高质量发展做法被国家有关部门遴选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之一。2023年以来,盘锦吸引了全国多个省份的交通部门来此考察学习,盘锦客运公交服务品牌已在国内行业里闻名遐迩。
  “叮咚”,采访结束时,林刚又收到一条信息。记者看到,一个名为“盘锦古城子82路定制公交群”的微信群里,有人说:“11点半,2人,古城子村口超市出发,到街里。”
 
“消失的黄金”事件追踪:如何让投资更安心
“消失的黄金”事件追踪:如何让投资更安心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近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黄金富力广场店关店消息引发关注。该店为中国黄金的加盟店,多位消费者在此常年办理黄金托管业务,因关店造成不同程度财产损失。
  4月1日,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股份有限公司(中金珠宝)公开回应,表示将先行对有关消费者进行垫付,并将加强对加盟业务的准入控制和监督管理。
  “消失的黄金”背后,凸显哪些行业乱象?黄金投资又该如何避免“踩坑”?记者进行了调查。
  中金珠宝:已组建专班 对接垫付工作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中国黄金富力广场店撤店失联,托管的黄金无法取回。
  一位王姓市民说,她于2016年在该店购买了价值23万元的实物黄金,当时店内提供黄金托管服务,每400克黄金一年返现10克的“寄存利息”。今年2月,王女士想办理续存时,却发现门店已经关闭。
  多名消费者遭遇类似情况。让他们“踩坑”的是一项名为“金条无忧预订”的托管业务:在一次性交清货款后不拿走金条而是由金店托管,购买时每克能减免一定费用,还能按比例返还一些黄金产品作为“寄存利息”。
  据了解,涉事金店突然关店后,一些消费者报案,有的消费者托管黄金价值不菲。目前,加盟金店实际控制人杨某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羁押,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中。
  4月1日,中金珠宝发布公告作出回应,表示将先行对有关消费者进行垫付,并将加强对加盟业务的准入控制和监督管理。
  4月2日,中金珠宝在给记者的进一步回复中表示,中金珠宝已组建专班,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工作人员正在对接垫付工作。记者3日从一位维权消费者处获悉,2日晚已有消费者陆续接到通知去办理相关手续。
  此外,记者2日走访多家位于北京的中国黄金加盟店时发现,这些门店均已在醒目位置张贴海报,提示“本品牌不开展任何形式的产品保管服务、不开展任何形式的售后回租等筹集资金或衍生融资业务”。
凸显违规开展业务、加盟管理乱象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中国黄金加盟店的黄金托管业务,已经有一定的金融属性,相当于打着黄金托管旗号开展黄金资产管理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2018年12月发布的《关于黄金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显示,黄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将受托的投资者财产投资于实物黄金或黄金产品的金融服务。黄金资产管理产品仅限金融机构发起设立。
  同时,对黄金资产管理产品投资的实物黄金应当进行登记托管,登记托管服务仅限金融机构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等经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黄金交易场所提供。
  “金店并非金融机构,不具备开展黄金托管业务的资质。”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翼鹏表示。
  中金珠宝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涉事金店擅自开展的“金条无忧预订”业务,是中金珠宝明确禁止开展的未授权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中国黄金加盟店出现违规操作、闭店跑路等问题,也说明对加盟店的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监督缺乏力度,内控制度不甚完善。
  近年来,包括中国黄金在内的多家品牌通过加盟店方式扩展业务。根据中金珠宝2022年年度报告,截至2022年,已开业门店3642家,其中加盟门店3537家,直营店仅105家。这家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将继续拓展新店。
  “加盟特许经营的模式有助于黄金生产企业扩大市场覆盖面,但在实际运行中,不少黄金品牌方并不能约束加盟商的其他经营活动,甚至一些加盟商还同时运营多个品牌的加盟店,使得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位黄金行业业内人士表示。
  “如果品牌方盲目扩张,同时又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监督加盟店按照约定销售产品、提供服务,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品牌价值和商业信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说。
  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涛3日表示,加强对加盟商的监管是黄金品牌方稳健经营的责任,黄金珠宝企业要加强准入审核,规范业务流程和制度建设;保证监管制度、措施的落实,定期巡店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揭示隐患、有效整改;加强对加盟商纪法和职业道德培训,确保加盟商规范开展经营活动,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品牌信誉,保障黄金珠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金珠宝表示,已经进行自查巡视工作,并加强培训,让加盟店更加了解非授权业务。未来将全面加强对加盟业务的准入控制和授权管理,并邀请消费者监督各门店的产品及服务。
黄金投资如何避免“踩坑”?


  中金珠宝直面问题为受害者“先行垫付”,让相关消费者松了一口气。然而,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并非没有风险。近年来,一些经营者“浑水摸鱼”甚至专门设置骗局,黄金投资乱象频出。
  山东警方去年破获的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也是将黄金托管业务作为“道具”。
  2021年12月,隋某某在山东省沂源县注册成立某珠宝有限公司,以“高回报、无风险”为诱饵,骗取客户与某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托管黄金买卖合同。合同到期后,隋某某等人却失联了,公司提供的保险单也被证实是虚假的。据披露,该公司先后吸收数十名投资者的存款达600余万元,造成群众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如何让黄金投资更安心?
  江苏省南通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此前曾发布提示,提醒民众在投资黄金托管产品前,务必查证相关机构是否具备发行或代销资质,摸清投资的实物黄金是否在金融机构或者正规的黄金交易所进行登记。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黄金零售端违规从事金融业务,日常监管仍存难点。赵精武认为,除品牌方自身要加强对加盟商的监管外,行政监管部门要将监管关口前移,通过开展黄金及其饰品经营规范整治行动,加强对金店等场所摸排,发现问题严肃查处,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投资者也需多做功课。“黄金是无息资产,实物黄金投资收益的实现只能通过低买高卖实现,变相支付利息的产品需要高度警惕。”黄金市场专家蒋舒指出,市场参与者要明确介入市场的目的,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投资或消费渠道。
     (记者鲁畅 任军 王希 陈云富)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从一滴原油,到一条纱线,再到一件成衣
广东汕头纺织业40年历久弥新
从一滴原油,到一条纱线,再到一件成衣

广东汕头纺织业40年历久弥新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广州4月3日电(记者洪泽华 张程喆 李炫辰)“九邑乡村无不织之女”。广东省汕头市的改革开放史有多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就有多长。汕头用40年的时间聚力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目前,汕头内衣家居服产量约占全国的45%,内衣家居服名牌产品占全国的75%以上,已培育出全国最大的内衣家居服生产基地。
  走进现代化的车间,上百台设备轰鸣着高速运转。细密的纱线在金属针的牵引下,仅需几分钟就能织出一件衣物。引入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专注贴身衣饰生产的华美时尚集团有限公司的纺织工序实现了精细化高质量发展。
  “以前缝纫工人需要一边用脚控制速度,一边用手控制针距,协调手脚并用。现在有了机器编程,只需轻踩一下开关,机器就能自动走完缝纫流程。”公司董事长周绪泽说。
  “对汕头纺织企业的老板来说,换一台高级设备比换一台好车带来的成就感更大。”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秘书长余少芬说,行业重视对新技术和设备更新的投入。
  汕头市市长曾风保说,纺织服装产业是汕头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2023年纺织服装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近800家,实现工业产值超1100亿元,发展成以家居服装、针织内衣和工艺毛衫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也是汕头最具特色、最有优势、产业链条最为完整的支柱产业之一。
  “不需要到工厂,只需手指点点屏幕,在几十公里外也能看到工厂的生产情况。”汕头市潮阳区亿威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汉楚说,工厂约500台织布机都加装了数字化管理设备,可实时查看每台机器的成品率、耗能、耗水情况,做到精准把控。
  在广东世泰服饰有限公司的工厂里,加工中的服饰随着智能悬挂系统在空中移动,精准落在工人手边。工人们熟练地将衣物取下、加工、再装回传输带。在工厂上空“飘荡”一圈后,一件衣服就加工完成,准备打包分发。
  世泰服饰总经理吴维健说:“为了适应产销和供应模式的变化,我们对工厂进行智能改造,以更好获取新的渠道、新的客户。”他说,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加持下,公司利用生产管理精细化的优势尝试“小单快反”的模式,开辟电商新赛道。
  去年12月,2023东楚汕头马拉松近3万件参赛服全部由汕头本地6家纺织服装企业制作完成。得益于汕头纺织服装产业链集中化和完整性,参赛服从设计到原料,再到成衣加工,仅用时25天。“本地上下游企业快速反应、深度配合。一个电话打过去,材料半小时内就能送到工厂。”余少芬说。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参赛服使用的锦纶面料都是“汕头制造”。锦纶面料实现生产本地化是汕头纺织服装行业的新变化。广东坚达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瑞鹏说,公司从去年7月开始建设锦纶生产项目,目前两条生产线已投产、两条正在建设。
  “之前本地缺乏生产锦纶纱线的企业,传统路径是从福建、浙江等地进货。市场供不应求,现在车间正在满负荷生产,接下来还将继续增加产能。”陈瑞鹏说。
  汕头市工信局数据显示,2023年纺织服装产业加快扩能提质,总投资350亿元的157个纺织服装产业项目开工或投产,锦纶面料年产能增长18倍。
  锦纶面料生产线布局投产让汕头补齐了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的上游缺口。主要的锦纶生产企业毗邻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原油在石化工业区处理后生产出锦纶切片,再提供给企业进行纺纱、织布、制衣,“从一滴原油,到一条纱线,再到一件成衣”的完整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近年来,汕头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推动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成立,并以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智能化纺织工业产业园区、展会展览中心、产业总部大厦这“四大工程”为抓手,锚定打造超20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汕头市工信局数据显示,在汕头直径40余公里内聚集了超万家纺织上下游相关企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最完整、供应链最先进的核心基地之一。
  补齐的不仅是产业链缺失环节,还有绿色发展理念。2018年,汕头市抓住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的契机,推进印染企业“弃污进园”。2020年6月起,经过升级改造、符合相关标准的印染企业陆续迁入印染园区。数据显示,企业废水排放量比入园前降低52.11%,耗水、耗电、耗汽比入园前分别降低约27%、36%、30%。
  “以前,印染企业每家都要立一根烟囱、有一个排污口。现在整个园区百余家企业只有一根烟囱、一个排污口,通过纺织印染、供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热电联产、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六位一体’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张烈鸿说。
  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双德会说,希望汕头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企业,创新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助力广东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强省。
 
优化营商环境要认真问需于民
优化营商环境要认真问需于民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游客反映辽宁博物馆休息座椅不够,沈阳“立马加量”;游客希望在索菲亚广场拍到与月亮同框照片,哈尔滨马上“升”起人工“超级大月亮”;游客吐槽市政“硬件”,天水连夜刷墙修路……一些地方在发展文旅产业时认真采纳群众意见,带动地方发展风生水起,收获了问需于民、从善如流的赞誉。
  问需于民,不仅是一种态度,更体现出地方政府部门把百姓利益放心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执政理念。这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积极氛围。
  问需于民的要义是善于听、接受谏、切实改。
  善于听,要有“俯下身子”的诚恳。
  企业需要政府做什么?一杯“营商下午茶”听心声;“口袋公园”建在哪儿?群众留言板里找答案……只有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顺畅,让民意搭上“直通车”,企业拥有参与感,才能形成上下携手、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局面。
  接受谏,要有闻过则喜的度量。
  群众和企业的发声有时“和风细雨”,有时也许尖锐甚至刺耳。对此,政府部门要有胸怀和雅量,将意见当作改进工作的机会,善于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虚心接受。
  近日,沈阳在基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找茬窗口”,企业、群众可围绕政务服务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这种态度值得点赞,也期待能推动解决更多实际难题。
  切实改,要有实实在在的动作。
  是否真的问需于民、从善如流,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是最终检验标准。惠民、惠企实事落地没有?“最后一公里”打通没有?均需诚心对待。各地政府要留住问需于民的好口碑,就必须在“改”字上见真章,沉下心来在堵点、痛点上攻坚克难,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记者徐扬 于也童)
新华社沈阳4月4日电
 
浙江德清:“零工市场”背后的就业活力
浙江德清:“零工市场”背后的就业活力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晓丽,今天我在‘零工市场’看到有家企业订单任务重,急着在招临时工,我们一起去吧?”吃过午饭,正在家中休息的应晓丽,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
  饭店洗碗、照看店铺、照料老人……近几个月,只要有时间,58岁的浙江湖州德清县阜溪街道村民应晓丽都会去做“零工”。对于“零工市场”,手脚勤快的应晓丽颇为满意。“我这个年纪,工作不太好找。现在有了‘零工市场’就不一样了,登记个人信息后,企业有需要就会打电话来,这已经是第6个零工岗位了。”
  零工市场是向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以来,德清县人大常委会将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监督议题之一,推动了德清县人力社保局、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在湖州市范围内率先引入零工商业意外险,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伤害保障。
  “目前农村地区很多村民都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但因年龄偏大被用工单位拒绝。为此,我们提出了‘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打造零工市场’的建议,并以审议意见形式交办县政府研究落实。”德清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杨会荣介绍。
  “零工市场”建起来,还要有热心的人管。“每次,企业有新的信息,我都及时联系。这次浙江伊唯尔袜业有一万双袜子的订单任务,我第一时间联系到了‘零工市场’,将该招工需求发布至相关板块。很快,企业招募到了几名零工,订单任务顺利完成。”“零工市场”项目的领衔督办代表潘倩说道。
  “针对招工信息发布不够广泛等问题,我们还组建了15个招工求职微信群。目前,已帮助2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德清县人大代表、阜溪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潘晓利在多次督查项目建设情况后,积极为建好、用好“零工市场”出谋划策。
  “之前都是通过朋友关系介绍的零活,只能干一天算一天,不稳定。现在有了政府的平台,接活儿肯定更加放心了。”老家江西的务工人员宁有根表示。
  “零工市场”正以精准匹配的形式,架起就业“服务桥”。2023年,德清县“零工市场”实现灵活就业3422人次,帮扶失业人员就业2021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02人次,超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德清县已成功建成3家零工市场、27家零工驿站。   (本报记者邱犇 参与采写:王力中)
 
全国逾2000处大中型灌区开灌 春灌大面积展开
全国逾2000处大中型灌区开灌 春灌大面积展开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刘诗平)清明时节,随着春耕备耕提速,春灌在全国大面积展开。记者4日从水利部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2033处大中型灌区开始春灌,灌溉水量3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040多万亩。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灌溉节水处一级调研员张翔表示,水利部门提早谋划、科学调度,尽最大可能增加灌溉可供水量,目前全国大中型灌区灌溉供水进展顺利。
  春灌是为了确保春播及小麦等越冬作物应灌尽灌,是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今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局部地区出现持续旱情,张翔对此表示,水利部门积极应对滇川等地旱情,会同相关部门动态分析研判灌区用水供需态势,开展联合调度,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滇川两省大中型灌区春灌用水总体有保障,目前两省大中型灌区灌溉水量约7.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30多万亩。
  “今年保障春灌的一个新措施是,根据水的条件调整种植结构,推进以水适种。”张翔说,水利部指导地方在春灌前,依据水源条件,动态调整灌区内部种植结构,改变以往“花花田”种植方式,提高灌溉效率。
  据介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水利部门指导群众优化灌域内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和区域,推进60.42万亩小麦、310万亩玉米集中种植,提高灌溉效率,发挥综合生产效益。
  张翔表示,目前,全国大中型灌区的春灌工作已完成近两成。水利部将继续围绕春灌各个环节,强化组织安排,保障春灌有序实施。
 
中国和东盟经贸联系密不可分
访大华银行中国执行董事辛韬
中国和东盟经贸联系密不可分

访大华银行中国执行董事辛韬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新加坡4月4日电(记者蔡蜀亚)大华银行中国执行董事、批发银行部代理主管、企业银行部主管、北京分行行长辛韬近日在新加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优势明显,前景看好。中国和东盟国家经贸联系密不可分,双方产业链融合将进一步深化。
  辛韬说,中国生产力水平较高,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几十年来积累了包括高端制造产业在内的众多产业链,并一直处于稳健发展状态,产业链优势明显。根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经贸安排,中国可以辐射和带动整个东盟的产业链发展。
  在辛韬看来,供应链是一个共享平台。中国和东盟有共同的发展理念,也维护共同的产业链。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已不是简单的经贸往来,更多的是切实的产业链融合。
  她表示,随着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量逐渐增加,可以看到双方经贸从单纯的贸易扩展到投资。无论是从中国到东盟,还是从东盟到中国,投资体量都变得越来越大。另外,双方绿地投资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些趋势表明,中国与东盟产业链融合将进一步深化。
  辛韬说,在实际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变化,体会到中国经济中接地气和务实的特性,人们会更多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角度来思考。她也因此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我看到的是,中国依然保持开放的态度,境外的资本和企业依然对中国保持浓厚兴趣。”
 
国家数据局拟出台意见探索发展数字低空基础设施
国家数据局拟出台意见探索发展数字低空基础设施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严赋憬)国家数据局近日发布消息,研究起草《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城市云网强基行动,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探索发展数字低空基础设施等系列行动。
  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指导意见明确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指导意见从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促进新型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精准精细治理、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等多方面布局,提出深化城市场景开放促进以城带产,提升产业聚合力;加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数据赋能、业务联动;统筹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实现城市算力需求与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等系列举措。
 
前两月我国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31.3%
前两月我国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31.3%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7.6个和7.1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智能手机产量1.72亿台,同比增长31.3%。
  开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向好,效益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国内手机厂商新机发布频频,反映出行业向“新”而行的努力。年初,荣耀发布全新旗舰智能手机Magic6系列,搭载AI大模型、配备自研卫星通信技术。近日,vivo推出全新一代折叠旗舰vivo X Fold3系列,在机身重量和厚度明显降低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电池容量和手机续航能力。从折叠屏手机到影像旗舰机,厂商瞄准高端市场、细分领域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布局进一步丰富。
 
风清景明正清明:各地倡导文明祭扫
风清景明正清明:各地倡导文明祭扫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节届清明,慎终追远。近年来,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的新型祭扫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变的是节俗,不变的是文明,无论祭扫形式如何改变,中华民族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缅怀英烈等清明传统文化内涵始终没变。
人生尽处 春满花枝


  4月1日下午,在湖北武汉市石门峰纪念公园,山丘绵延,鲜花翠柏,一场集体公益生态艺术葬正在举行。忽而雷声阵阵,春雨降下,挽歌轻轻奏响,青年舞者在雨中起舞。起灵、送行、落葬,亲友们手捧花束,目送22位逝者在此长眠。
  “母亲是一名从业40年的医务工作者,她认为我们来自自然也应归于自然,要求死后选择无污染的环保葬礼。”一位逝者家属说。
  相关负责人柯明介绍,本次生态艺术葬在创意花束、胸针等设计上运用了因冻雨受灾的松木,传递了生态理念,用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法诠释生命的厚重绚烂与温暖情感。
  据了解,石门峰纪念公园已连续8年举办集体生态葬活动,目前已有2000多位逝者安息于此,与苍柏青松为伴。
  “为亲人写下心里话,寄托对他们最深的想念。字短情长,细腻芬芳……”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吉林长春华夏陵园以“我们都好,只是想你”为主题,打造免费开放的公益祭思祠堂。
  3日上午,在长春华夏陵园内,市民走进铺满绿色地毯、布满鲜艳花朵的祭思祠堂,或献上鲜花,或将思念写在一片“树叶”上投入“生命之树”,或现场作画放到相框内。
  “公益祭思祠堂吸引了更多人用绿色低碳的方式寄托哀思。”长春华夏陵园总经理助理辛颖说。
“云”上祭扫 遥寄哀思


  “没想到科技也能给祭扫带来这么多便利。”因为村里有“深埋不留坟头”的安葬传统,以前,山东东营广饶县李鹊镇赵寺村的田先生并不容易能精准找到已故父母的墓穴。而现在,他在“数字公墓”平台上输入墓穴的坐标位置,用手机导航就能找到了。
  2023年下半年,广饶县在有“深埋不留坟头”安葬传统的乡镇,创新推出“数字公墓”。广饶县殡葬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公墓”既有虚拟的部分,又有实体化的“数字公墓”示范园,可供亲友到现场祭扫、寄托哀思。
  随着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用更环保、绿色的方式寄托哀思,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在长春华夏陵园微信公众号上,陵园推出云纪念、云祭扫服务,人们可以为故人敬献鲜花、点亮蜡烛,还可以写下想对故人说的话,通过“天堂邮局”传送思念。记者在“华夏云纪念”主页里看到,已有105万人次以此方式表达了哀思。
  “在母亲的忌日我会到现场祭拜,在清明节就通过线上祭扫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不论以什么形式,重要的是表达心中的爱和思念。”长春市民黄晓说。
插柳踏青 向上而生


  以中国传统祭祀祈福和诗酒花茶为主题的清明文化节3月30日在重庆福果山生命纪念园举行。活动现场,有锦鲤放生、花灯祈福、丝带祈福、吃清明粑、放纸鸢等“福文化”体验;有《大国英姿》《说唱脸谱》等传统文化节目表演;还有团扇题诗、酒文化品鉴、插花艺术体验、明前新茶品鉴等活动,为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清明踏青体验。
  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梅花、樱花、梨花竞相绽放。古城街头,投壶、锤丸、蹴鞠等传统民俗活动令人应接不暇。在台儿庄古城无名英烈遗址处及大战遗址公园内,游客们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默哀致敬。
  “刚才,我和家人参加了祭奠活动。革命先烈的故事激励我们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蓬勃的朝气面对生活。”来自江苏的游客赵女士说。
  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公祭典礼上,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参祭人员依次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并在陵园中种植桥山柏,让巍巍轩辕殿、苍苍桥山柏见证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凝聚中华儿女奋进力量。
(记者丛佳鑫 熊翔鹤 周思宇 赵丹丹 王佳琳)
 
东营:“祭祀箱”让追思更文明
东营:“祭祀箱”让追思更文明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据新华社济南4月4日电(记者袁敏)近日,山东东营市一些市民发现,有的街道路口放置了大铁皮箱,上面刻着“尊重传统 文明祭祀”字样,部分市民在里面烧纸祭祀。
  清明节来临,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环卫部门在东营城区范围内设置了104处文明祭祀点、300个左右的文明祭祀箱,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
  “往年清明节期间,城市管理的压力非常大。部分居民在人行道上烧纸,留下的火痕很难清洗干净,还有很大的火灾隐患。设置文明祭祀箱之后,今年东营城区人行道烧纸祭祀的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了。”东营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察支队东城执法大队大队长任建强告诉记者。
  目前,东营全市已建成公益性安葬(放)设施612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村(居)覆盖率达70%。
  广饶县殡葬管理所党支部书记陈洪涛说,如今敬献鲜花、踏青遥寄、网络追思等绿色环保文明祭扫方式逐渐得到群众认可,“生态殡葬”“文明祭扫”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
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据新华社西安4月4日电(记者王佳琳 张博文)岁序甲辰,节届清明。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
  9时50分,公祭典礼正式开始,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代表共400余人参与。典礼包括九项仪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种植桥山柏。
  公祭典礼上,参祭人员全体肃立,现场击鼓鸣钟,表达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景仰和感恩。击鼓鸣钟后,《黄帝颂》响彻全场。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清华,全国政协副主席蒋作君,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马利怀,全国侨联副主席高峰,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等人敬献花篮。陕西省省长赵刚恭读祭文,全体人员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
  在盛大乐舞告祭中,一条长56米的“金色飞龙”从祭台中心盘旋腾跃而起,表达龙腾盛世、福佑中华的美好祈愿。
  随后,参祭人员依次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部分参祭人员在陵园中种植桥山柏,让巍巍轩辕殿、苍苍桥山柏见证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凝聚中华儿女奋进力量。
  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共同主办。
 
清明时节话清明
清明时节话清明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万物生长,气清景明,又是一年清明时。一大早,山西省介休市民杜国华一家四口出发去扫墓,他们带着一种形似燕子的白面馍馍。这是清明节前两天蒸制的,除了作祭品、自家吃,杜国华还用柳条将飞燕馍串起来,挂在门楣上,“这叫‘子推燕’”。
  “‘子推燕’是我们过清明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柳与‘留’谐音,燕在我们方言中读作‘念’,用来缅怀春秋时期晋国贤人介子推。”杜国华说,当地常将清明节和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一起过。“介休寒食清明习俗”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相传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在晋文公继位后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烧山逼其出仕,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出,葬身火海。为悼念介子推,人们在他的忌日禁火寒食,后相沿成俗,形成“寒食节”。如今,对介子推的怀念之情依然在山西代代相传。
  “介子推的故事流传了两千余年,缅怀他的习俗带有深深的文化韵味和家国情怀,为寒食节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民俗学专家、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说。
  也有民俗专家认为,寒食节源于古人的改火习俗。古人取火不易,寒食之际将旧火种熄灭,清明之日再换取新火,寓意万象更新。改火期间,人们只能吃寒食,故得名“寒食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时间上与寒食节、上巳节相近。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有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等习俗。有民俗专家说,清明从寒食节继承了祭扫的内涵,又从上巳节中接收了游春的内容,才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唐宋时期,诗人、词人常将两者并提。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在唐代得到官方认可,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相连,节俗慢慢融合。
  随着时间推移,禁火习俗日渐消失,清明节地位逐步上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返本追宗、慎终追远的内涵愈加深入人心。
  “清明节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一个复合型节日,思念是这个节日产生的最重要原因。”曹保明说,清明时节大自然吐故纳新,人们自然会想到逝去与新生、缅怀与传承,这是对生命的感悟和感恩。
(记者王学涛)新华社太原4月4日电
 
繁花作碑,枕浪而眠:“生态葬”渐成新风尚
繁花作碑,枕浪而眠:“生态葬”渐成新风尚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本报记者吴剑锋 李昊泽

  “人该如何与这个世界告别?”
  又是一年清明时。闽江入海口海鸥盘旋,人们站在甲板上,望着骨灰缓缓沉入大海,翻涌的浪花似乎为这个古老命题寻找到了新的答案。
  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多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办法。在福建,或长眠大海,或魂归草木,随着各地殡葬改革推进,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安葬正悄悄成为新风尚。
“繁花作碑,枕浪而眠”


  3月20日清晨,福州台江码头停泊的两艘客船解开缆绳,缓缓驶入闽江江心。与寻常不同,客船并未驶向上游繁华都市,而是背离喧嚣开向大海。
  闽江入海口,是此行的目的地,也是船上96个家庭最后一次送行亲人的终点。
  这是福州市今年举行的第二场海葬仪式。64岁的刘雨泽在爱人和儿子的陪伴下走到船舷,随着舷边水光逐渐透出深邃的碧色,发动机停止了轰鸣,在声声道别中,他亲手将父亲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大海。
  “这是随了父亲的愿,老人生前曾交代:丧事从简,骨灰撒海,不给子孙添麻烦。”刘雨泽倚着栏杆默默目送亲人离去,头顶海鸥盘旋不止,仿佛诉说对逝者最后的告别。
  “生前尽孝才是最重要的,身后事做得再轰轰烈烈,老人家也感受不到了。”送走父亲后,他感触颇深,特地告诉儿子,待到自己百年以后,“也要像爷爷这样办。”
  随船同行的福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处处长裘旦红告诉记者,今年福州市一共有209位逝者选择海葬,他们选择海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心忧子女,嘱托丧事一切从简;有的自小离乡,在生命终点选择落叶归根;有的则是一些南下干部,对这片大海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希望死后能够闻涛而眠。
  在裘旦红看来,这个星球,海水能抵达70%以上的地方,在万顷碧波中徜徉未尝不是一种自由。
  当海上轮船成为送别逝者的“十里长亭”时,在山区,一些逝者选择以草木立碑,与繁花为伴。
  走进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甘棠村,生命公园里绿草如茵,蜿蜒小路旁的花草丛中,一块块不到0.4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是22位逝者留在世间的印记。
  “生命公园离村里居住区不到一公里,想念亲人时过来走走很方便。”甘棠村党支部书记陈阿炼说。
  如今在漳州,这样的生命公园越来越多。陈阿炼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墓碑石林不同,生命公园采用斜碑式生命里程碑,里程碑占地面积不超过0.4平方米,与墓穴大小一致。其周边栽种了四季花草、绿化乔木,既节约了用地,又让逝者长眠花海,还能作为休闲公园使用,得到多数村民支持。
  而在厦门,作为全国首批推行殡葬改革的城市,当地采用“无碑深埋”的方式,海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已蔚然成风。记者从福建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福建全省火化率稳定在99.8%以上,节地生态安葬率提高至93.2%,均居全国前列,生态殡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生态葬”渐成风尚背后


  1997年,福州市首次举办集体公益海葬,仅有5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公益活动多次停办,但选择海葬的逝者仍逐年增多,今年达到了历史新高。
  去年,福州市出台骨灰海葬奖补办法,大力推行这一节地生态安葬形式。奖补办法明确提出,参加福州市民政局组织的集中公益海葬活动,死者生前是福州籍的,每例骨灰海葬奖补3000元并颁发海葬证书,骨灰海葬活动时可免费随行2名亲属。对于非福州户籍的亡故居民,同样提供免费服务。
  “奖补办法更多的是引导作用,实际上,大多数家庭选择海葬并不是为了这笔钱。”裘旦红说,一些党员干部、企业家也在带头示范,他们影响了许多人的观念转变。今年,福州市殡葬事务中心收到的海葬申请比去年多了一倍。
  当节地生态理念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发生碰撞,该如何解开群众的“心结”?近年来,福建各地从政策奖补、宣传教化、服务提升等方面出台措施。
  走进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格外引人注目。“别看这个花坛占地面积只有100来平方米,里面深埋了1985位逝者的骨灰。”福州市殡葬协会会长、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总经理林军介绍。
  作为福州最早响应节地生态安葬推广号召的经营性陵园,三山人文纪念园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发了树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截至目前,已有4645位逝者选择以更生态、环保的葬式长眠园中。
  在“花果鱼米之乡”漳州,“生命公园”理念不仅融入了公益性公墓建设,还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产业相衔接。
  在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生命公园保留了龙眼园林中原有的阶梯式地貌,稍作平整,在林中设置生命里程碑;在龙海区白水镇方田村,天然石头被植入孝亲文化,成为一道风景;在华安县湖林乡上田村,整体风格则以樱花为主题……漳州市在公园用地、建设模式、树木选材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建设别具地方特色的生命公园。
  长泰区民政局局长王泳中说,以生命公园的形式修建骨灰安葬设施,并因地制宜设置草坪葬、树葬、花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不仅一改传统陵园压抑氛围,还能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林地及生态环境。
生态葬距离“深入人心”还有多远?


  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占比超过30%,社会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林军认为,当前节地生态安葬在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小难度,其中最需要突破的是传统丧葬观念带来的障碍和安葬形式创新上的不足,需以转变观念先行,同时做好设施建设、服务优化等方面的工作。
  参加海葬活动的潘先生送走了没有后人的大哥。他说,福州的公益海葬活动不花一分钱,活动开展也井然有序,唯独感觉亲人骨灰撒进海里后,心里空荡荡的,似乎少了些许寄托。
  不同于传统的“入土为安”,撒海后的骨灰随着潮汐奔涌,给祭祀造成了挑战。一些群众希望,在重视生态安葬中“葬”的新形式推广的同时,也要注重“祭”的环节。以海葬为例,市民平时难以到达一些撒骨灰的地点,希望可以在清明时节,允许家属自愿报名,乘坐客轮到当初撒骨灰的地点吊唁逝去的亲人。
  在林军看来,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不仅仅要注重形式上的变化,也要保留传统丧葬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核,“丧葬体现着生者对逝者的精神寄托,节地生态安葬除了要在形式上做减量,还应当进一步在精神上做增量,服务好后续的祭祀环节,让逝者家属找到同样的精神寄托,也能吸引更多人接受节地生态安葬理念。”
 
清明观会船
清明观会船

( 2024-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草色青,柳丝长。
  清明节当天,凌晨4点,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戴南镇茅山村47岁村民金荣兵叫醒两个儿子,洗漱穿衣,带上猪头、雄鸡、花鱼三样祭品出门,与其他村民会合后,乘船前往旧墓丛、奠祭口、古战场、险水湾等处,洒麦饭、奠酒浆、焚纸钱、众叩首,缅怀英烈。
  天明后,各村大小船只相约驶进茅山西大河,“会船”重现昔日水战情景。船上旌旗猎猎,岸边战鼓催鸣,河两岸聚集的村民和外地游客不时呐喊助威。金荣兵告诉记者,每年会船都有上百条船只参加,篙手来自本村和周边多地,达三四千之众。
  在茅山以南20多公里的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也在紧张排练,活动将于6日正式举行。
  据了解,溱潼会船和茅山会船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抗金时期,义军在此阻击金兵南下获胜,收复江淮一带,义军将阵亡将士就地安葬,并于临水高处设坛祭祀。从那时起,每年清明节,这一带的村民都会自发组织会船,模拟水战情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船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明代抗倭,各乡民众以竹篙为武器,万舟齐发,配合官军收复神童关,取得大捷,清明祭祀便成惯例。
  “会船祭祀如家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和同仇敌忾的浩然正气。”姜堰区文体广旅局创作室主任高秀春说。
  溱潼会船和茅山会船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高秀春说,溱潼、茅山会船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祭奠忠魂英烈,二是即兴比赛。
  两地孕育出同宗同源、又各具特色的会船民俗。如果说茅山会船仍突出“会”的传统,有“甲天下”之称的溱潼会船则展现“竞”的奔放。今年,姜堰将会船改为持续数月的竞速赛事,吸引了2800多人报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
  “90后”顾健此前从未划过船,看到区里招募青年篙手,他第一时间报了名。“我们一条船上22人,我是‘头篙’,站在船首,负责把控方向和节奏。”顾健说,大家练习了大半个月,听锣下篙,从一开始的歪七扭八,慢慢变得整齐划一,“成就感满满”。
  扬篙激浪,承载的是以奋斗书写美好生活的梦想。
  “往年会船,60岁以上的篙手占八成,今年船上篙手都不超过50岁。”70岁的田文奎撑船30多年,是会船“老把式”。他说:“我们会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掌握会船技巧,传承好会船文化。” (记者陈席元 蒋文茜)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