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影像

05版:焦点

06版:体育

07版:健康

08版:国际

习近平同瑙鲁总统会谈
习近平同瑙鲁总统会谈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刘华)3月2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瑙鲁总统阿迪昂举行会谈。
  习近平指出,今年1月,瑙鲁作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中国复交的政治决断,这是符合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友好不分先后,只要开启,就会有光明前途。合作不论大小,只要真诚,就会有丰硕成果。中瑙关系已经翻开新的历史篇章。中方愿同瑙方一道,开创中瑙关系的美好未来,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习近平强调,平等待人是中国外交的鲜明品格。中方始终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这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中瑙关系是彼此尊重、平等互惠、相互支持的关系。中方坚定支持瑙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支持瑙鲁独立自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愿同瑙方加强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对话,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夯实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习近平指出,中方欢迎瑙鲁成为又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愿同瑙方拓展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并为瑙鲁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提供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双方要加强教育、文化、卫生、青年等各领域交流,欢迎更多瑙鲁青年来华深造,愿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向瑙鲁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援助。中方愿同瑙方加强在联合国、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多边领域沟通和协调,一道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阿迪昂表示,很荣幸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领略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发展。不久前,瑙鲁决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在承认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这是瑙中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翻开了瑙鲁国家发展和瑙中关系的新篇章。瑙鲁高度赞赏中方一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愿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断深化对华合作,以瑙中复交为重要契机,同中方相互尊重、增进理解,加强人员往来和各领域合作,学习借鉴中国经验,发展富有成果和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当今世界面临很多全球性挑战,唯有团结与合作,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与繁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具有重要意义。瑙方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同中方就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合作。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经济发展、农业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双方将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瑙鲁共和国联合声明》。
  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阿迪昂举行欢迎仪式。
  天安门广场鸣放21响礼炮,礼兵列队致敬。两国元首登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中瑙两国国歌。阿迪昂在习近平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并观看分列式。
  当晚,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为阿迪昂举行欢迎宴会。
  王毅参加上述活动。
 
习近平会见多米尼克总理
习近平会见多米尼克总理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刘华)3月2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
  习近平指出,多米尼克是加勒比地区重要国家,也是中国在该地区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好伙伴。建交20年来,中多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蓬勃开展,人民友谊日益深厚,中多关系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方高度赞赏多方始终坚定对华友好,愿同多方一道,总结过去20年两国关系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把友好关系转化为合作共赢的动力,推动中多关系收获更多成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习近平强调,中多关系顺利发展的关键,在于两国有高水平政治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中方坚定支持多米尼克人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愿同多方密切友好交往,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欢迎多方搭乘中国式现代化的快车,拓展两国经贸、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中方愿继续为多米尼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方愿同多方扩大人文交流,欢迎更多多米尼克青年学生来华深造,将继续向多方提供奖学金和培训等机会。双方要共同建设好多米尼克国立大学孔子课堂,探讨在多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合作。
  习近平强调,中方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中方重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关切和诉求,支持多米尼克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愿同多方加强协调配合,深化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方高度重视同加勒比国家关系,赞赏多方担任加勒比共同体轮值主席期间为推动中加合作发挥重要作用,愿继续支持加勒比地区国家谋求国家繁荣发展、增进民众福祉。
  斯凯里特表示,20年前我作出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正确决策,很高兴在庆祝多中建交20周年之际再次访华。多中关系基于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20年来多中关系内涵不断丰富,成果十分丰硕。中国作为伟大的国家,不仅在扶贫、发展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为多米尼克等拉美国家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感谢中方在多人民遭受自然灾害和新冠疫情之际始终坚定同多人民站在一起,第一时间提供宝贵帮助和支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在多米尼克随处可见,极大助力了多方维护本国的独立与发展。多方高度赞赏和钦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系列全球倡议,这对于当今世界加强团结合作、共促发展繁荣至关重要。多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正义事业,反对任何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多方愿同中方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人民友谊,加强全面合作,做全天候的战略伙伴,将多中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多方愿继续为促进加勒比国家同中国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也期待同中方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调,积极落实系列全球倡议,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王毅参加会见。
 
从“三本账”看春耕新变化
从“三本账”看春耕新变化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随着天气回暖,眼下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广袤田野上片片碧绿,生机盎然。
  记者在多地走访看到,得益于农业生产新模式、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如今不少农民算成本账时笑容更多了,算风险账时底气更足了,还有一些农民算起春耕生产“绿色账”。田畴沃野间,一幅欣欣向荣的春耕图正在绘就。
  成本账:种粮“科技范儿”助降本增效


  眼下,山东6000多万亩冬小麦进入春季田间管理关键时期。在嘉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数架植保无人机正在开展除草剂喷洒作业,3个小时就能完成5000亩农田的飞防作业。
  “得益于国家的优惠补贴政策,机器每年更新换代,我们用上了效率更高、操作更轻便的新型农机。”嘉祥县兆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维运说。
  李维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新型植保无人机一天能作业1000多亩,一台自走式喷药机一天能作业700多亩。今年合作社要对6万多亩麦田进行春季田间管理,算下来能节省近10天时间。“仅打药人工费这一项,就能省10万元。”李维运说。
  推进农业装备转型升级,推动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在植保等关键环节广泛运用……近年来田间“科技范儿”越来越足,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民种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广西北流市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一条今年新投运的工厂化育秧生产线,在工作人员操作下“火力全开”:分盘、供土、播种、覆土、叠盘、码盘等工序一气呵成,一盘盘成品秧盘被“生产”出来。
  “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工厂化育秧不受天气影响,秧苗质量稳定,总体成本可控。”中心负责人李秉燊说,现在这条生产线只需4个人工,每小时可生产秧苗1100盘,按照水田插秧每亩20盘来算,一小时生产的秧苗可供给55亩地,育秧效率大幅提高。
风险账:多措并举降风险促增收


  春分过后,淮河两岸麦田长势正好。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桃园村,村民陶良军正忙着对田里的部分麦苗补施拔节肥。
  近年来,陶良军从当地种粮大户陈祥胜的合作社购买农资并学习科学种粮,实现了小麦产量提升,去年亩产达到900斤、每亩纯利润300多元。
  “像防治纹枯病、红蜘蛛和蚜虫,需要将3种药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每个药剂分别用多少克,老陈都跟我们讲。”陶良军说,“以前打药是大家用哪个药,我也跟着买,时常心里没底。现在学会了这些技术,种粮越来越有信心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
  记者走访了解到,江西吉水县等多地通过开展农技指导、提供托管服务、做好农业保险承保工作等举措,增强农民种粮风险防范能力,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我们公司覆盖的水稻种植规模已扩大到12万亩。”广西南宁市宾阳县聚丰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桂香说,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小农户”模式,为签约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一站式”“保姆化”的水稻种植全程服务。公司在多个乡镇安排了技术员,提供种子、农药、肥料、技术等指导。
  “跟我们合作的农户,我们有保底价收购,要是产量好还有‘超产提成’。”李桂香说,这样不仅能帮助农户规避种植风险、促进增收,也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保证水稻品质和产量,形成良性循环。
“绿色账”:田间“绿意”更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记者在多地看到,推广生态循环农业、绿色有机种植,“绿意”正在田间涌动。
  在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洋源村,种粮大户周柿勇忙着带领村民施肥。他说:“这是政府发放的有机堆沤肥,以前每亩地最少要用100斤化肥,现在改用有机肥,每亩只需五六十斤,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还增强了土壤肥力。”
  高安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蔡裕山介绍,今年高安市大力推广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建立7个粪肥堆沤点,全市有机肥示范施用面积超过15万亩。
  在广西,“水上春耕”已拉开序幕。在贵港市桂平市中桥村,错落有致的稻虾田里,新一批小龙虾即将捕捞上市。再过不久,村民就要开始进行早稻插秧。
  广西桂平维军生态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薛维健介绍,通过稻虾共作,化肥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也不需要用除草剂、杀虫剂等,算下来每亩种植成本能减少300多元。每年除了亩产1500多斤水稻,还能亩产350多斤小龙虾,亩均产值上万元。
  据了解,2021年至今,贵港市已有2.1万亩高标准农田用于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全市建成连片200亩以上基地230个、千亩以上基地20个。农田通过稻虾共作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亩均增收6000元以上。
 
城与乡的“两相欢喜”
浙江二十年城乡一体化纪事
城与乡的“两相欢喜”

浙江二十年城乡一体化纪事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邬焕庆 俞菀 唐弢)“城与乡”,是读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重要关系。
  2004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多年来年平均增长13%以上,但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却扩大到2.43。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
  2024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86,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3,浙江成为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
  20年,如白驹之过隙,亦承载使命厚重。
  自2004年发布和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以来,浙江不断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逐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为全国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探路。
六个“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早晨,沿着亲水栈道晨跑;午后,在村里的咖啡馆点杯咖啡、看看书;晚饭后,再到“漫画村”里遛个弯……这是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村民的日常,也是浙江农民美好生活的一个侧面。
  曾几何时,一提到农村,人们不由得与贫穷落后、环境脏乱差联系起来,“城”与“乡”之间,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如何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怎样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
  在前期深入走访调研、充分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徐徐开启。
  2004年底,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明确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和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六方面的重点任务。
  “核心是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浙江省委、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说,20年来,浙江坚持从全局高度和系统思维出发,以六个“统筹”为指引,不断打通城乡融合发展通道,努力实现城与乡的两相欢喜、携手繁荣。
  春日油菜花开,乘上嘉兴101路城乡公交,沿线城市楼宇与蓬勃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交相辉映。凤桥水蜜桃、姚庄蘑菇、海宁鲜切花、桐乡杭白菊……通过持续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这里不断夯实着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拓展农民的致富渠道。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说,村里祖祖辈辈都是种桃人,早年摇船到市场上去卖,开通城乡公交后,不少村民就到人流量大的站点附近搭棚卖。“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物流快递,桃子很方便就能发往全国各地。有好的品质,不怕钱赚不到。”
  20年来,围绕城乡一体化蓝图,浙江不断重塑乡村功能、激活村庄经营、唤醒沉睡资源,对村庄的人、财、物、地、产、景、文等资源统筹规划、配置、组合、营销,在城乡发展协调性、均衡性上走在前、作示范。
  彻底改变农村样貌的“两山理念”“千万工程”,促乡镇传统产业转型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不断提升城镇化率、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副教授陈国强说,这些年来,从浙江走向全国的重大改革经验背后,无不饱含着对城与乡这对关系的深刻思考。
  莫干山下春风暖,鸟语花香迎客来。
  “我们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等一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大限度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推动形成了以‘洋家乐’为代表的农村产业经济蓬勃发展。”湖州市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远山葱茏,流水潺潺,一条玉带般的河流穿行而过,环抱起坐落在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东南部的村庄雪水港村。近年来,该村先后建成雪水客厅、郊野公园等9个生态提升项目,并大力推行光伏供电的路灯、栈道、停车场等,使绿色清洁能源融入产业、交通、邻里等场景中,聚力打造零碳村落。
  从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到闲置农房产权质押、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再到以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三大基本单元为载体,挖掘美好生活新场景……浙江在“重塑”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共进互促”。
   “城乡融合,不只以城带乡,还要以乡促城、城乡互补。”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建华说,其中关键是盘活农村的“有”,让每寸土地、每处山水充满魅力,并显示出真正价值,进而改变农村被辐射、被输血的命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做梦都想进城”到“给钱也不挪窝”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嘉兴101路城乡公交车司机沈水根很有感触: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现在,哪里是城、哪里是乡,早已分不清楚。“一路开过去,四季是美景。每个乘客,都能跟你讲出不一样的故事。”
  浙江城乡一体化20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底色。
  基础设施的“物理条件”具备了,城乡融合的“化学反应”才有可能实现——2017年,浙江率先实现了建制村客车“村村通”。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10.2万公里,88%的建制村达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标准。
  “有了好路之后,农村环境又大大改善,人的健康、幸福指数都从这里来,也是我们坚持把企业做下去,带动农民群众就业增收的保障。”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福良说,中国70%以上的鲜活蜗牛,从嘉兴这里出发,“爬”上了高端酒店和西餐连锁店的餐桌。作为国内最大的蜗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司蜗牛产量达2860吨,带动七省一市500多户养殖户养殖,实现养殖户增收10万至30万元。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一片青翠之中。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形说:“村里流转了120多亩土地建成中草药样本园,带动塔后片区种植中草药1200亩,帮助周边6个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以上。”
  走进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火炬村,一排排楼房整齐划一,临街的店铺鳞次栉比。几年间,当地村民陆续搬进了城乡融合社区,腾出的宅基地被统一规划成产业用地,村民保留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股份分红等权益。
  “附近工厂多,能就近上班,土地‘红包’也没落下。”搬迁10年,村民朱夏琴一家年收入从10多万元增加到如今的40多万元,“以前做梦都想进城,现在给钱也不挪窝”。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浙江城乡居民门诊慢病、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已分别达到60%和78%,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困难群众看病个人支付不超过3万元、家庭不超过5万元;不断破解县域、农村学校师资生源“双流失”的发展痛点,建立全方位结对帮扶,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基础教育。
  崭新的宿舍楼、多功能教室、明亮的餐厅……嘉兴市余新镇中学目前在校的1000余名学生中,新居民子女(外来工人员随迁子女)占35%,还有65%来自乡镇农村。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键在空间、资源、成效的一体化。通过远程同步课堂,大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发挥每一位教师特长,培养孩子的专长和自信。”该校校长胡骁说。
  送戏下乡、送书进村,文化宣讲、文艺培育……多年来,浙江省各地持续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随着浙江省文联及各级文联组织的介入和参与,“艺术乡建”逐渐成为缩小城乡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抓手。
  “我们要把最前沿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带到乡村,让孩子们在草叶飞长中也能开阔眼界、怀抱梦想。”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文艺特派员朱玲燕说。
“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


  草坪、灯光、音乐、天幕……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的村口咖啡店老板陈凯乐,这些年完成了从进城务工人员到返乡创业人员的身份转变。他说,以前大多数人是从乡村往城里走,上学、上班、办事、看病,现在越来越多人从城里往乡村走,游玩、度假、创业、生活。
  人口“逆流”现象,成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生动注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扎根,也激活了那里的发展“细胞”。
  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在嘉兴市南湖区广袤的田野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身成为“农创客”“直播达人”,把传统农业和电商平台紧密结合,帮助当地优质农产品插上“翅膀”,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
  时至春来,衢州市龙游县溪口老街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内,返乡青年应逸正的“一盒故乡”品牌竹编工艺品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之所以回老家,既是因为对竹编的热爱,也是看到了未来乡村建设的光明前景。”
  位于千岛湖畔的杭州市淳安县界首乡,水域广阔、港湾曲折。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偏远闭塞、发展滞后的山乡渔村。借着2023年杭州亚运会自行车、铁人三项等项目的举办,这里已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潮玩”胜地。
  事实上,正因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保留,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提升的当下,农村全面发展迎来了契机,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打开了窗口。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丽水市松阳县,有1800多年建县史,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之一。“以老屋修缮、村庄环境改善为基础,我们因村制宜打造‘老屋+民宿’‘老屋+工坊’等业态,激发原乡人和‘新乡人’的双重创新创业活力,一大批传统村落实现了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目标。”松阳县名城古村老屋办副主任王树斌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并轨之时,浙江没有把农村变城市,而是在体现乡村风貌、注重乡土味道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发展。
  听着有节奏感的老歌,坐着101城乡公交车上下班通勤,在嘉兴市南湖区蜂巢创业园区担任人事主管的90后王春云说,很多细节都能感受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改变和温度。“在嘉兴,很多年轻人周一到周五在城里工作,周末会选择住回乡村,乡村有城里不一样的生活品质,乡村的恬静总是很有治愈力。”
  “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联丰村党委书记李正峰说,“看得见风景,记得住乡愁,乡村是农村居民的美好家园,也是城市居民的美丽花园。”
 
博鳌亚洲论坛二〇二四年年会四大板块议题解析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四大板块议题解析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将于3月26日至2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以“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为主题,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肩负促进和平与繁荣的责任。
  当今世界,变局与变革纷呈,挑战与机遇并存。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议题设置呼应各方关切,设立“世界经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国际合作”四大板块数十个议题,涵盖40多场分论坛活动,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凝聚博鳌共识,贡献博鳌智慧,提出博鳌方案。
世界经济:激发增长新动能


  博鳌亚洲论坛今年年会设置了“世界经济展望”“减少贸易碎片化”等议题,力图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探寻更确定的前行方向。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持续调整,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推动实现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认为,国际社会应坚持发扬包容创新、合作共赢的精神,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论坛希望通过年会,呼吁各国加强团结与合作,重建信心与信任,共促和平与发展。
  如何激发增长新动能,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今年年会重点关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和经济增长,将举行“深化亚洲金融合作”“打造亚洲增长中心”“投资亚洲未来”多个分论坛。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旗舰报告评审专家认为,亚太地区仍是全球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亚洲经济体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推进区内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为全球经济稳定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今年年会增设了“全球南方的兴起”议题,旨在促进全球南方在贸易、债务、粮食、供应链、科技、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深化团结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世界多极化向更加平等有序的方向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已成为国际社会零距离观察和了解中国未来政策走向的机会,也是商界人士发现商机、寻求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设立了“中国经济展望”议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也将成为今年年会的讨论热词。
科技创新:开辟未来新景象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正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节奏明显加快,绿色技术在促进可持续增长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正在改变世界。
  如果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相互赋能,世界将呈现怎样的面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哪些变革,可能面临哪些风险?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应遵循哪些宗旨和原则?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新型产业发展前沿和面临的治理问题,设置的相关议题尤为密集。与会嘉宾在“科技革命‘奇点’离我们有多远?”“AIGC改变世界”“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未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多个分论坛上,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论坛年会还专门设立了“‘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融合与创新的数字经济”分论坛,交流传统产业转型实践和经验,探讨挑战和机遇,倡导国际社会在新领域加强合作、共享红利,使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惠及更多群体。无论是新技术开辟全新未来景象,还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科技伦理问题和风险,人们都期待着博鳌嘉宾的讨论,为人类未来描绘出更清晰的画卷。
社会发展:聚焦养老和医疗健康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设置了社会发展板块,重点探讨当前经济背景下,养老、医疗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问题。李保东表示,博鳌亚洲论坛除关注传统经济议题外,把视野拓展到创新、健康、教育、文化和媒体,观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很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年会将举办“展望老龄友好型社会”分论坛,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展开对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1.1%。与会嘉宾在论坛上介绍的实践范例和发展思路,将为我国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提供更多借鉴。
  罕见病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促进健康公平可及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但目前在疾病诊疗、医疗保障、资源配置、跨国合作、药品研发、研究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诸多挑战。今年论坛就全球3亿多罕见病患者的健康和权益保障,设置了议题。各国在应对罕见病挑战中有哪些实践案例可互相借鉴?如何通过跨国合作提高罕见病诊疗技术和药物的可及性?如何推动政产学的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罕见病诊疗体系?这些问题,都将在议题讨论中得到更多解答。
国际合作:应对共同挑战


  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人类社会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各国如何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增强增长动力?各个领域利益相关者如何加强合作,推动在全球形成统一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气候变化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如何跨越政治藩篱,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协调,增进低碳发展合作,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体现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设置的议题上。李保东表示,面对挑战,博鳌亚洲论坛坚持走多边主义的团结合作之路,坚持发挥自身跨文化、跨领域、跨界别的优势,坚持发扬包容创新、合作共赢的博鳌精神,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一个重要的沟通对话平台。
      (记者周正平)
   新华社海口3月25日电
 
持续发展的中国利好世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观察
持续发展的中国利好世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观察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于3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以“持续发展的中国”为主题的年会吸引了各界人士目光。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何在?中国发展新机遇将如何增益世界?从国际机构负责人到工商界人士,从政府官员到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在内的知名学者,在会上共话机遇和挑战,凝聚发展共识,汇聚携手同行的力量。
  中国持续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3月24日上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4号楼一层芳华厅,聚焦“中国持续发展的动能与前景”的年会首场专题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会场内座无虚席,有不少人甚至挤在会场后排站着倾听。
  “这里人气很旺,充满活力。很高兴在这里看到了非常多的跨国企业家,大家都在讨论‘创新’‘开放’。”首次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新思科技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盖思新告诉记者,明年将迎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中国是新思科技过去10年来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此次参加年会就是希望了解中国经济最新动态,寻找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新机遇。
  与会者的热情是关注中国发展、参与中国发展的热情,也是应对全球重大挑战、促进共同发展的热情。
  在世界经济整体疲弱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提出的2024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成为与会嘉宾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2023年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强劲反弹,增长率超过5%,未来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发言中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等一些挑战,但要看到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仍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浅川雅嗣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去年中国经济5.2%的增速符合预期,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展望未来,我们觉得中国在2024年将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增长轨迹,并将位于政府宣布的增长区间。”他说。
  当被问及对中国实现今年增长目标是否有信心时,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萨克斯告诉记者,正如任何复杂的经济体一样,中国也面临着内部挑战,比如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性问题。“我仔细阅读了中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份非常扎实的工作计划,设定的发展目标非常现实。”
  “从最新一期渣打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看,中小企业几乎在所有项下都处于扩张区域,在中国经济微观领域复苏态势明显。”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注意到,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企稳迹象,消费者信心和出口不断恢复。“总体而言,我们对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前景非常乐观。”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的持续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活力和确定性,也蕴含着更多中外合作共赢机会。正如今年年会外方主席、美国安达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文·格林伯格所言:“相信一个强大、繁荣,支持和投资于国际体系的中国是世界的正能量。”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中国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是什么?两天来,国内外嘉宾们在交流讨论时,频频提及“新质生产力”一词,并表示从中看到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广阔前景。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德国拜耳集团首席执行官比尔·安德森表示,中国具有优秀的教育体系,人才资源丰富,科创企业发展迅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对拜耳来说非常重要。去年,我们在北京设立了亦庄开放创新中心,在上海设立了Co.Lab共创平台,今年还将在上海成立一个新的健康消费品创新中心。”他告诉记者,拜耳未来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经济共同发展,促进创新,助力中国消费者享受更多创新成果。
  新增11亿元人民币投资,扩建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在深圳建立西门子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近年来,西门子公司持续在华投资,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博乐仁看来,新质生产力涉及高科技、高质量和高效率,与西门子的战略完全一致,“我们相信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西门子正确的技术部署,可以真正支持中国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年年会上,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与中国学者就“碳中和”展开对话。库克表示,苹果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部产品碳中和的目标,这一目标需要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一起完成,这其中包含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
  库克举例,此前他拜访了比亚迪等合作伙伴,发现它们在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发展自身,也为跨国公司带来更多商业机会。
  “中国在我们全球投资战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表示,中国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将在石油化工、先进复合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碳减排技术、低碳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为双方合作带来新机遇。
不断以更高水平的开放链接世界


  放宽外资准入,简化审批流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
  对此,与会外国工商界人士深有体会。
  “过去5年,我们在中国上市的创新药品数量,超过了此前25年所有上市新药的总和。”武田制药全球总裁、首席执行官卫博科表示,这种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机遇以及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
  此次年会上,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多个权威部门围绕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发声——
  支持外资科技企业与国内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同营造创新生态;
  更大力度引进外资,在增值电信、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开展准入试点;
  加快出台202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着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继续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改进服务,全面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让更多外资企业安心、放心投资中国、扎根中国……
  “过去几十年间,力拓向中国供应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质矿产,在此期间中国也成为力拓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石道成看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可持续的发展不是零和游戏,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算上此次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丹佛斯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行健,在最近10个月内已3次到访中国。
  拥抱中国绿色转型带来的业务机会,这家来自丹麦的跨国巨头不断加大在创新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入。“中国正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申了改善营商环境的承诺,尤其是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让我们坚定信心,持续投资中国。”方行健说。
    (记者王希 韩佳诺 董雪)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如何在国际合作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金壮龙详解四方面机遇
如何在国际合作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金壮龙详解四方面机遇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王希 韩佳诺)“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释放巨大发展动能,为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提供广阔空间,也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创新创业提供重要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深化与世界各国企业互利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许多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成为此次会议各方嘉宾关注的热点。
  金壮龙表示,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他介绍说,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在华营业收入和利润已经分别占到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的20.4%和23.4%,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0.2%,在稳定中国工业增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如何在国际合作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金壮龙认为,中外企业可以在四方面深化合作。
  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合作——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近年来,中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应用场景、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也为跨国公司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推进国家高新区提质增效,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承担重大攻关项目,为各国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来华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合作——
  数字化智能化是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蕴含着巨大有效投资需求。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金壮龙表示,外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拥有长期实践和丰富经验,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中外企业加强合作,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先进适用数字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中国转化落地。
  深化制造业绿色低碳合作——
  目前,中国已在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绿色产品近3.5万个。
  “我们积极推动外资企业参与我国的绿色制造。”金壮龙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产品、装备、服务以及产品碳足迹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设一批中外合作绿色工业园区,拓展绿色贸易增长点。
  深化中小企业合作——
  中小企业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强链稳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壮龙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帮扶和发展并举,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利用好APEC中小企业机制等作用,办好APEC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合作论坛等活动,不断凝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共识,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中小企业高水平开放合作,帮助中小企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央行:未来仍有充足政策空间和丰富工具储备
央行:未来仍有充足政策空间和丰富工具储备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未来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
  潘功胜表示,中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有能力实现全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将结合调控形势需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继续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潘功胜看来,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金融机构总体健康,风险抵御能力较强。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一些积极信号,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房地产市场波动对金融体系影响有限。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政策正在逐步奏效。中国已经构建了行之有效的金融安全网,包括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处置资源保障、发挥好最后贷款人职能、强化法治保障等。
  我国自主有序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取得了重要进展。潘功胜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定不移做好金融开放各项工作。
 
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一批政策文件将出台
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一批政策文件将出台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严赋憬 韩佳诺)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将加快破除阻碍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推出一批政策文件。
  刘烈宏说,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具备复杂性、长期性,将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逐步构建有利于保护各方权益、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数据产权制度,加快培育多样化多层次的数据流通交易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收益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多方共同参与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
  在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方面,刘烈宏表示,数据不同于其他传统要素,只有与场景结合,才能更好实现数据价值。正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希望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引领撬动各方数据的融合应用。同时,还将大力推动企业数据的开发利用,处理好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在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当前,我国数据生产量和存储量快速增长,数据资源开发能力持续增强,但制约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的卡点堵点问题依然突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还需完善。
 
商务部: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投资者深耕中国提供更大空间
商务部: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投资者深耕中国提供更大空间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邹多为 唐诗凝)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为各国投资者深耕中国、赢得未来提供更大空间。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已形成超过4亿人的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成长的中等收入群体。郭婷婷表示,中国不仅服务消费增长空间广阔,在新型城镇化、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也将释放出巨大需求。3月22日出台的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将有力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目前正在落实的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还将推进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贸易投资机会。
  郭婷婷说,经阶段性评估,去年出台的“外资24条”59项政策措施中已有超过六成得到落实或取得积极进展。结合新的形势和要求,国办日前印发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新一轮务实举措。“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不断优化改进服务,全面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让更多外资企业安心、放心投资中国、扎根中国。”
  郭婷婷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研发人员队伍、最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提升。与此同时,中国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中国产业的“新名片”。“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好吸引全球优质要素,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促进各国企业创新发展。”
  郭婷婷还表示,中国将继续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落实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深化多双边合作,不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推动G20、APEC、金砖国家等机制达成更多务实成果,让经济全球化成果更好惠及各方。
 
理论武装凝心铸魂 实干担当携手奋斗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综述
理论武装凝心铸魂 实干担当携手奋斗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综述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政治基础。
  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时强调,要巩固拓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适时开展新一轮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2023年4月起,一场特点鲜明、务实有效的集中学习教育——“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深入开展。一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及各级组织积极推动、层层落实,各级党委统战部门认真做好统筹协调、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密切协作,实现互融互促、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聚焦主题主线,理论学习扎实深入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坚持将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巩固政治共识,以理论水平的持续提升带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的全面增强。
  ——突出学习重点。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研读中共二十大报告,通读细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等学习书目和材料,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民主党派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
  ——创新方式载体。将传统方式与创新手段有机结合,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互贯通,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参与度和覆盖面有效提升。民建中央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赴陕西延安、江西革命老区等地开展集体研学,循迹溯源学思想,感悟真理力量、汲取实践伟力。台盟中央抓住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等契机,举办座谈会等活动,引领全盟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同心前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挥熟悉网络传播规律的优势,在多地持续开展“寻美·中国”主题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用好特色资源。民革中央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听书学史》栏目,连载《民革前辈与新中国》等有声书;民进中央指导出品沉浸式话剧《马叙伦》,生动诠释老一辈民主人士“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心路历程……各民主党派通过充分挖掘本党派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广大成员传承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确保多党合作事业根基永固、薪火相传。
  通过主题教育,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把握,切实提高了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能力素质,并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强化使命担当,履职尽责富有成效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坚持将深化主题教育与服务中心大局紧密结合,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献计出力。
  ——扎实开展重点考察调研。围绕“恢复和扩大消费”和“扎实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两大主题,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考察调研,并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报送中共中央。民盟中央采取“实地考察+委托调研+问卷调查”方式,广泛吸纳地方盟组织参与研究,将重点考察调研做深做实。致公党中央不断加强“做好侨海大文章”能力建设,派出4个团组赴10个国家访问,邀请8个团组来访,接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代表数百人次。同时,20余名党外院士专家与留学人员深入新疆开展国情考察,发挥专业优势进行技术帮扶指导,助力新疆高质量发展。
  ——努力提升议政建言实效。各民主党派中央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充分依托各类调研、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等渠道机制,围绕推进中共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实施、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积极建言资政。农工党中央提出健康消费理念与举措建议,得到有关部委的积极反馈,为后期国家出台促进健康消费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就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等开展调研,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结合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要求和对口省份实际,广泛动员各级组织、广大成员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做到深入实地摸实情,把脉问诊促发展。
  ——用情用力开展社会服务。将助力帮扶地区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切实推进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九三学社中央提升打造“九三学社中央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持续开展“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科普行”等活动,服务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发生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第一时间响应,为灾区捐款捐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志愿法律援助、培训农村电商等活动,积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把握大局、服务大局、助力大局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统一战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强大法宝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彰显。
着力检视整改,自身建设积极推进


  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本次主题教育的鲜明特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党外人士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师,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深入查摆不足,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查摆问题全面深入。举办主题教育推进会,广泛了解情况问题;根据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时在问题清单中纳入新情况、新问题……主题教育期间,各民主党派对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参政党建设的要求,以提升“五种能力”为重点,认真分析查找自身建设、履行职能中存在的短板弱项。
  ——检视问题系统透彻。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座谈交流、谈心谈话、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向民主党派中央常委、省级组织和中央机关各部门,以及本人所属基层组织和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广泛征集问题,并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
  ——问题整改动真碰硬。各民主党派中央认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逐项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402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明确阶段目标,安排专人定期督促跟进,持续整改到位。截至2024年2月底,已整改问题203项。
  ——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各民主党派中央研究制定自身建设五年规划,围绕思想政治建设、干部培养监督等建立健全173项制度机制,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落地见效的制度成果。
  通过主题教育,各民主党派更加深刻认识到从严整改整治是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更加自觉地进行全方位检视,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真改实改、立行立改,推动解决了一批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一套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
  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表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团结引领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始终用理论武装凝心铸魂,以实干担当携手奋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持之以恒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持之以恒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中要害,须驰而不息抓下去。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个别地方仍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乱折腾”,消耗基层谋事创业热情。有的地方为观摩检查时看着好看、听着好听,大肆举债建“面子工程”;有的地方为应付检查、考核过关,连夜搞刷漆、涂墙、赶人的突击行动……这些做法不仅大量浪费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更损害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形式主义屡禁不绝,既有部分领导干部盲目攀比、随意用权等主观因素,也有上级政策制定失真、属地管理责大权小等客观原因。少数领导干部只顾心中“规划图”,不看脚下“实景图”,满是大干快上的冲动,违背科学常识和干群意愿,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桌子推进,最终撂下个一地鸡毛的烂摊子。说到底,根源还是政绩观扭曲。
  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多出实招、办实事,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坚决不打私心“小算盘”。多到基层去、真和群众谈,用真心真情真干服务群众。一些“乱折腾”表现在基层,根子却在上面。上级部门要切实防止提出不切实际的工作要求。与此同时,要不断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完善权力的约束机制和问责的溯源机制,用制度整治形式主义。
  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严惩装样子、搞花架子,才能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办实事上,才能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
      (记者刘怀丕 翟濯)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马英九将率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参访
马英九将率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参访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25日表示,马英九先生将率台湾青年于4月1日至11日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寻根、交流,参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活动并参访。我们欢迎马英九先生率团来访,希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包括两岸青年交流在内的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心灵契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福两岸同胞,共促民族复兴。
 
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向国家文物局捐赠文物
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向国家文物局捐赠文物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捐赠文物仪式25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该会从近年来台湾同胞多方收集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中精选30件宋金至明清时期彩塑造像,向国家文物局郑重捐赠。此次捐赠的文物承载着中国悠久历史厚重的积淀,是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生动见证,再度彰显了广大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深挚热爱和崇高礼敬。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主席、佛光山寺住持心保法师等两岸嘉宾在仪式上致辞并共同为文物揭幕。宋涛表示,多年来,台湾各界同胞为保护中华文物、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写下了感人篇章。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光彩夺目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底色、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财富、共同的灵魂。两岸同胞要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团结奋进,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携手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心保法师等台湾嘉宾表示,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物的收集、保护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此次文物捐赠活动体现了台湾佛教界中青年一代对星云长老等老一辈高僧家国情怀的继承,希望这些文物的落叶归根能够为海峡两岸带来和平、和谐与和合的契机,希望两岸同胞多互动、多交流、多往来,累积互信与善意,携起手来共同弘扬振兴中华文化。
  2014年,台湾佛光山寺开山宗长星云长老将信众捐赠的一尊国家一级文物北齐释迦牟尼造像佛首无偿捐给国家文物局,并于2016年3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仪式,受到两岸各界广泛关注。
  中央台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国佛教协会有关负责人及台湾嘉宾共约250人出席活动。
 
鹊桥二号中继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鹊桥二号中继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国家航天局消息,3月25日0时46分,鹊桥二号中继星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约440公里处开始实施近月制动,约19分钟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将通过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按计划开展与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的对通测试。
  据介绍,近月制动是月球卫星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卫星必须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实现绕月飞行。
  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同步搭载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也于同日1时43分,完成近月制动,进入其环月轨道,后续按计划实施双星分离。
 
外交部: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务
外交部: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务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邵艺博 袁睿)针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日涉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有关言论,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提问时说,中方对美方一再诋毁抹黑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务、停止干涉中国内政。
  “我要强调,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说三道四。”林剑说。
  他表示,香港国安条例刊宪生效,标志着香港特区有效落实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宪制责任,必将进一步筑牢香港发展的安全根基,推动香港加快实现由治及兴。香港各界对此高度支持。
  林剑说,香港国安条例平衡兼顾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权利自由及经济发展,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普通法国家立法经验,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界定罪行要素,清楚划分罪与非罪,切实保护在港外国机构、组织、人员的正当商业行为和国际交往需要,完全不影响香港的高度自治,不改变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有利于香港更好发挥独特地位和优势,更好深化同各国各地区的交往合作,更好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林剑表示,美国自己的国家安全体系密不透风,立法数量之多、域外效力之广世所罕见,却在香港制定国安条例问题上指手画脚,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操弄和虚伪双标。
  “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主权和香港法治,恪守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务、停止干涉中国内政。”他说。
 
地磁暴会带来哪些影响
地磁暴会带来哪些影响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黄垚)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预报,24日至26日可能出现地磁活动,其中25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
  为什么会发生地磁暴?会产生哪些影响?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空间天气技术研发室主任宗位国表示,空间天气和地球天气一样,也在平静和活跃间轮转,但周期更长,通常11年为一个轮转周期。2019年12月进入第25个太阳活动周以来,太阳活动明显增强。
  一次日冕物质抛射过程能将数以亿吨计的太阳物质以数百千米每秒的高速抛离太阳表面,不仅是巨大质量与速度汇聚成的动能,同时还携带着太阳强大的磁场能,一旦命中地球,就会引发地磁场方向与大小的变化,即地磁暴。
  预报显示,此次日冕物质抛射过程发生的位置几乎正对地球。因此从地球看去,喷发物形成一个圆面,也就是“全晕”。此类爆发活动喷出的太阳物质相对地球速度快、覆盖度高,可能引起比较强的地磁活动。
  地磁暴发生时,通常会带来“美丽的邂逅”——极光。
  地磁暴期间,高能粒子从太空落下,撞击空气并使其发光。对于北半球来说,地磁暴越强,极光发生的范围就会越往南扩。去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地磁暴期间,我国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地出现极光,可见范围大,实属罕见。专家表示,今年3月这次地磁暴,叠加春分过后不久的绝佳时间点,可以大大拉高极光爱好者的期待值。
  但公众也不免担心,地磁暴发生期间是否会影响日常生活?还能坐飞机吗?
  “地磁暴的发生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对航空器和卫星轨道运行会有一定影响,但都可测可控。”宗位国说。
  专家解释说,卫星空间站可能会因大气拖曳造成轨道高度有所下降,需加强对轨道的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控;卫星导航设备定位误差可能有所增大,但对公众日常使用导航功能影响不大;对于航空飞行来说,当发生大地磁暴或太阳质子事件时,航空辐射剂量会有所增加,但一次飞行影响不大。
  此外,强烈的地磁活动可能会影响动物的迁徙和导航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这几天信鸽爱好者尽量减少在不良天气条件下以及远距离的司放活动。
  目前,空间天气预警信息已纳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地磁暴影响,有力支撑航空、航天领域空间天气服务。
 
外交部:中国海警就菲船只冲闯采取执法措施无可非议
外交部:中国海警就菲船只冲闯采取执法措施无可非议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邵艺博)针对菲律宾近日非法侵闯仁爱礁邻近海域一事,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提问时说,面对菲方船只的强行冲闯,中国海警不得不采取必要执法措施,现场操作正当合法、专业克制,无可非议。
  林剑表示,仁爱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历来是中国的领土。3月23日,菲律宾再次违背自身的承诺,派1艘运补船和2艘海警船,以运补生活物资的名义,非法侵闯仁爱礁邻近海域。实际上,菲方此次运补的根本不是生活物资,而是维修加固非法“坐滩”军舰的建筑材料,企图在中国的无人岛礁上建设永久哨所,以此实现对仁爱礁的永久非法侵占。菲方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严重违反多次向中方作出的承诺,严重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五条。面对菲方船只的强行冲闯,中国海警不得不采取必要执法措施,现场操作正当合法、专业克制,无可非议。
  “中方要求菲方立即停止侵权挑衅,如其一意孤行,中方必将继续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他说。
  近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中方针对菲方采取的行为发表了消极言论。对此,林剑表示,美国的有关言论完全是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美方不是南海问题当事方,却屡屡插手、挑拨中菲涉海问题,无端攻击指责中方,企图搅乱地区局势。美方还动辄以《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相威胁,明目张胆地为菲方侵犯中方主权撑腰打气,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严重危害地区和平稳定。
  林剑说,南海仲裁案违背“国家同意”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其裁决是非法的、无效的,没有任何拘束力。任何试图利用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损害中方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图谋都不会得逞。南海的航行自由从来都不是问题,每年10万艘以上的商船航经该海域,至今没有一艘商船遇到阻碍。但美国及个别国家总是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在南海大搞侵权挑衅,破坏南海和平稳定,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
  林剑表示,中国始终致力于坚定捍卫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致力于同地区国家一道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希望各方认清事实真相,秉持客观公正,切实尊重中方权益以及地区国家为南海和平稳定付出的努力。
 
人均增补30元!医保“含金量”这样提高
人均增补30元!医保“含金量”这样提高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国家医保局25日表示,我国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23年,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从10元/人增长到380元/人;相对应的,国家财政对居民参保补助进行更大幅度的上调,从不低于10元/人增长到不低于640元/人。对于低保户等困难人员,财政还会给予全额或部分补助。
  也就是说,如果一名普通居民在2003年至2023年连续参保,其医保总保费至少为8660元。其中财政补助至少为6020元,占保费总额约70%;居民个人缴费为2640元,占保费总额约30%。
  由财政“拿大头”和居民“拿小头”的医保缴费,一砖一瓦搭建起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保障城墙”,带来的是广大群众医疗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
  ——纳新药、降药价,“一增一降”是为老百姓的医药账单着想。
  国家医保目录累计新增744个药品,80%以上的创新药能在上市后2年内进入医保,新增药品中肿瘤用药100个,而在2017年以前,国家医保目录内没有肿瘤靶向用药。
  9批国家组织集采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约5000亿元。
  ——减负担、加监管,“一减一加”为的是更好护佑百姓生命健康。
  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30%至40%,目前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0%左右,群众的自付比例明显降低,就医负担减轻。
  打好医保基金监管“组合拳”,2018年以来累计追回医保基金超800亿元,2023年检查核查75万家医药机构,处理36.3万家。
  ——拓保障、通堵点,“一扩一通”力争提高医疗保障的“含金量”。
  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从无到有再到优,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参保群众保障权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持续扩围……更多医保福利让群众为买药看病“少操心”。
  办理材料时限压缩为15个工作日;打造医保电子凭证应用……一系列便民措施全面落地,进一步打通医保服务中的堵点。
  梳理近年来医保改革,可以发现每一次的医保缴费增补,一分一厘都花在看病就医的刀刃上,为的是让老百姓买药就医能够更有底气、更舒心。
  2023年,全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总额3497亿元,财政全年为居民缴费补助6977.59亿元,而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为10423亿元。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总额,是居民个人缴费总金额的2.98倍。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一个个接地气的目标看得见、摸得着,温暖你我。
  民生连着民心,把“民生小事”真正落到群众心坎上,努力为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添砖加瓦”。    (记者彭韵佳 沐铁城)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从10元到380元,增长的医保缴费为群众带来了什么?
从10元到380元,增长的医保缴费为群众带来了什么?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彭韵佳 徐鹏航)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城乡居民医保集中缴费陆续结束。国家医保局25日针对医保缴费相关热点进行回应。
  从2003年“新农合”建立时10元/人的缴费标准,到目前380元/人的居民医保缴费标准,增长的370元医保缴费是否合理?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
纳入新药 医疗保障持续“扩围”


  针对从10元到380元的缴费增长,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医保筹资标准上涨的背后,是医保服务水平更大幅度的提高。
  2003年“新农合”建立初期仅300余种药品能报销,如今3088种药品进医保;不少肿瘤、罕见病实现医保用药“零突破”,分别达到74种、80余种……近年来,更多患者能够买得到药、吃得起药。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患者就是受益群体之一,他们也被称为“淀粉人”,虽然用于治疗的药物氯苯唑酸2020年在国内上市,每盒价格却达到6万元,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2021年氯苯唑酸谈判成功,现在患者用药月花费不到3000元。”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田庄介绍,这两年许多新药、好药进医保的速度加快,在国内上市后不久就可以按规定纳入医保目录,给患者带来福音。
  2024年初,最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包括肿瘤用药、慢性病用药、罕见病用药等126种新药进入医保。
  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内包含的药品已覆盖公立医疗机构用药金额90%以上的品种。仅2023年协议期内谈判药叠加降价和医保报销,已为患者减负超2000亿元。
  随着医疗保障持续“扩围”,现代医学检查诊疗技术也更加可及,无痛手术、微创手术等诊疗技术日益普及,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介绍,正是由于不断完善的医保制度,全国居民就医需求快速释放,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据统计,2003年至2022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从20.96亿人次增长至84.2亿人次;与此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55.8%下降至2022年的27.0%。
  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群众医疗需求提升、医疗消费水平提高,需要加强医保基金筹集,为群众提供稳定可持续的保障。
减轻自付 医保报销比例“水涨船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诊疗84.2亿人次,平均每人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6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2.47亿人次,次均住院费用10860.6元。
  居民生病、生大病的概率不可避免,疾病仍给不少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介绍,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为30%至40%,群众自付比例较高,就医负担重。
  目前,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0%左右。2022年三级、二级、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医保报销比例分别为63.7%、71.9%、80.1%。
  近年来,不断完善门诊保障措施、增强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功能、合理提高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待遇等举措落地,进一步减轻群众自付负担。
  如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从无到有,持续优化,已为约1.8亿城乡居民“两病”患者减轻用药负担799亿元。
  为了支撑医保服务能力提升,国家在对居民个人每年参保缴费标准进行调整的同时,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同步上调。
  2003年至2023年,国家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从不低于10元/人增长到不低于640元/人,对于低保户等困难人员,财政会给予全额或部分补助。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总额3497亿元,财政为居民缴费补助6977.59亿元。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10423亿元,远高于居民个人缴费总金额。
  作为居民医保的重要补充,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共同搭建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池,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医保小事“不小” 服务迭代升级


  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享受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医保电子凭证用户超10亿人、各地结合实际推出132项医保领域便民措施……近年来,医保小事却“不小”,一系列医保便民、利民服务不断迭代升级。
  以跨省异地就医为例,2003年,参加“新农合”的群众只有在本县(区)医院就诊才能方便报销,去异地就医报销比例小,而且不能直接结算。
  如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
  数据显示,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医药机构达到55万家、惠及群众就医1.3亿人次、减少群众垫付1536.7亿元。
  “从医保保障范围扩大、医保待遇提高、医保服务优化等方面来看,城乡居民医保的性价比是比较高的。”中国社科院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说。
  国家医保局表示,参加医保“患病时有保障,无病时利他人”,应该是每个群众面对疾病风险不确定性时的理性选择。
  今年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健全参保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用制度保证连续缴费的群众受益,保障全民参保。
 
缴费标准是否合理?未生病“缴医保”是否“吃亏”?
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就居民医保参保答记者问
缴费标准是否合理?未生病“缴医保”是否“吃亏”?

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就居民医保参保答记者问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城乡居民医保费用集中征缴工作,参保群众已经享受到了医疗保障服务。全国基本医保参保情况如何?居民医保缴费标准是否合理?未生病的居民参加基本医保是否“吃亏了”?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就社会关心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有人称,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近年来持续下降。还有人称,部分地区农村出现医保“退保潮”。请问相关说法是否属实?
  答:这种说法不准确。我国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
  从宏观上看,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保持稳定。相关数据近年来有轻微波动,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参保数据治理。自2022年起,医保部门以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上线为契机,连续两年清理居民医保跨省和省内重复参保数据共5600万。这是居民医保参保数据出现波动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参保结构优化。由于大学生毕业就业等新增就业因素,部分原来参加居民医保的群众转为参加职工医保,2020年至2023年,每年都有500万至800万参保人由参加居民医保转为参加职工医保,造成了居民医保人数和职工医保人数此消彼长。
  从微观上看,国家医保局近期派出专人,赴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8个省份中工作基础相对较弱的8个村开展参保工作蹲点调研。调研显示,这8个村中,有5个村2023年参加居民医保人数比2022年增加,有3个村参保人数略有减少,8个村整体参保人数比2022年净增长151人。以网传“多人退保”的湖北省麻城市某村为例,实地调研发现,2023年该村97.4%的居民均参加医保,实际新增参保30人,因特殊原因未参保的仅是个例。许多村民表示,幸好有了医保,切实解决了他们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
  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下降,未来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可能也会平稳中略有下降,甚至总参保人数也有可能缩小。
  问: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为380元。有人认为费用标准偏高,涨速偏快。该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有舆论认为,与2003年“新农合”建立时10元/人的缴费标准相比,目前380元/人的居民医保费用缴费标准增长太快。但是,我们不应单纯看缴费标准的增幅,而应该看这增长的370元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事实上,医保筹资标准上涨的背后,是医保服务水平更大幅度的提高。
  一是对群众的保障范围显著拓展。2003年“新农合”建立初期,能报销的药品只有300余种,治疗癌症、罕见病等的用药几乎不能报销,罹患大病的患者治疗手段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内包含药品已达3088种,覆盖了公立医疗机构用药金额90%以上的品种,其中包含74种肿瘤靶向药、80余种罕见病用药。特别是许多新药好药在国内上市后不久就可以按规定纳入医保目录。以治疗白血病的药品“伊马替尼”为例,该药品刚在国内上市时患者服药的年自付费用近30万元,许多患者和家庭不得不“望药兴叹”,在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脆弱的生命之间艰难取舍;2018年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该药品集采并经医保报销后,患者每年服药的自付费用降低至6000元左右,不断完善的医保制度让无数患者和家庭重燃生命希望。
  二是各类现代医学检查诊疗技术更加可及。20年来,在医保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大疾病诊疗能力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领域领先世界。患者享受到的医学检查、诊疗手段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大幅迈进,彩超、CT、核磁共振等高新设备迅速普及,无痛手术、微创手术等过去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诊疗技术日益普及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广大参保患者享受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是群众的就医报销比例显著提高。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在30%至40%左右,群众自付比例较高,就医负担重。目前,我国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维持在70%左右,群众的就医负担明显减轻,而这必然带来医保筹资标准的提高。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群众医疗需求的提升、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加强医保基金筹集,为群众提供稳定可持续的保障。
  四是对群众的服务能力水平跨越式提升。2003年,“新农合”的参合群众在本县(区)医院就诊才能方便报销,去异地就医报销比例降低较多,且不能直接结算。目前,居民医保参保群众不仅可以在本县(区)、本市(州)、本省份享受就医报销,还可以在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享受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为广大在异地生活、旅游、工作的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从无到有,让群众不再为买药钱操心,帮助约1.8亿城乡居民“两病”患者减轻用药负担799亿元;“三重保障制度”仅2023年一年就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超1.8亿人次,帮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超1800亿元。
  20年间,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虽然增加了370元,但医疗保障水平和服务的提升为群众带来的收益却远不是这370元可计量的。事实上,为了支撑医保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国家在对居民个人每年参保缴费标准进行调整的同时,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进行了更大幅度的上调。2003年至2023年,国家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从不低于10元增长到不低于640元。如果一名居民在2003年至2023年连续参保,其医保总保费至少为8660元;其中财政共补助至少为6020元,占保费总额的约70%;居民个人缴费共计2640元,只占保费总额的约30%。
  在不断完善的医保制度的有力支持下,全国居民就医需求快速释放,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据统计,2003年至2022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从20.96亿人次增长至84.2亿人次;全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2005年的72.95岁增长到2020年的77.93岁。与此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55.8%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27.0%。近14亿医保参保人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条件、更大范围的医疗保障、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更为便利的医保服务的背后,是中国医保制度为人民生命健康的保驾护航。
  问:城乡居民享受的医保报销,都是来自居民个人缴费吗?
  答:城乡居民医保的保费为定额按年缴纳,2023年的筹资标准为1020元/人,其中财政补助不低于640元/人,这是筹资的大头;个人缴费标准380元,只是筹资的小头,并且对于低保户等困难人员,财政还会给予全额或部分补助。
  居民缴纳的医保费,与财政补助共同组成了我国广大城乡居民共同的基本医保基金池,带来的是对广大群众基本医保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在此,再补充说明2023年的几个数据:一是全年全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总额为3497亿元,二是财政全年为居民缴费补助6977.59亿元,三是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10423亿元。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总额,是居民个人缴费总金额的2.98倍。
  问:如何看待“缴纳医保后没生病,吃亏了”等言论?
  答:疾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在现代社会,面对突然到来的重大疾病,个人和家庭很难能独自承受高昂的救治费用。保险的实质,就是汇聚各方力量后,帮助那些不幸患重病的个人和家庭抵御大额医疗支出的风险。因此,参加医保就是“患病时有保障,无病时利他人”,应该是每个群众面对疾病风险不确定性时的理性选择。
  2022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诊疗84.2亿人次,平均每个人一年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6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2.47亿人次,年住院率为17.5%;也就是说,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一年住一次医院。居民生病、生大病的概率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低。之前脱贫攻坚期间,40%的贫困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说明疾病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极大。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居民医保参保人的次均住院费用为8129元,以报销比例70%计算,住一次院医保平均报销5690元;假如居民将2003年至2023年连续参保个人缴纳的保费进行储蓄,按年利率5%计算复利,到2023年本金和利息共3343.1元。也就是说,居民住一次院后医保报销的金额,就远超将连续20年个人总保费进行储蓄的收益。
  所以说,“缴纳医保后没生病,吃亏了”这种说法不对,而且从算账上来说也是不划算的。
  问:有网民称,“年轻人身体好可以不参保,只给老人、孩子参保就行了”。请问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这种观点在部分人群中有一定代表性。但如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会发现这其实是“算小账、吃大亏”。
  一是我国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壮年面临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二是青壮年对疾病风险的承受力更加脆弱。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如果没有医保,不仅意味着家庭将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还意味着家庭将失去重要经济来源。这双重的打击,不仅在经济上将给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家庭的“顶梁柱”更加需要医疗保障给予重点的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青壮年应该参保。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父母、孩子和家庭提供保障。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发挥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保服务。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发布
《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发布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公兵 张泽伟 肖世尧)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门25日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推动青少年足球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全体青少年推广普及足球运动;坚持体教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足球人才;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校园足球推广普及、专业青训强化提高的科学工作格局;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青少年足球事业,努力开创足球工作新局面,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实施意见》分阶段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按照规划目标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建立常态化考核与退出机制。抓实五个全国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基地和一批省、市级男、女足青训中心,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竞技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青少年足球顶级赛事,青少年球员成长通道初步建立,体教融合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结构合理、衔接有序、层次分明的青少年足球竞赛和训练体系稳定运行,男、女足青少年国家队成绩位居亚洲前列。到2035年,青少年足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竞赛训练体系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足球国家队在国际重要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中国足球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意见》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一是持续加强青少年足球普及。稳步扩大足球人口,繁荣青少年足球文化。二是创新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机制,加强体校足球队伍建设,发挥好职业足球青训龙头作用,促进社会足球青训规范健康发展,全面加强青少年足球国家队建设,促进青少年足球全面协调发展,拓展青少年球员海外培养锻炼渠道和空间。三是强化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全面推进训练一体化,全面提高选材质量,精准提高培养成效。
  四是完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优化竞赛体系设计,持续推动以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为主干,其他赛事辅助、协同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建设;加强多元化综合监管。五是加强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壮大足球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足球专业人才队伍服务管理。六是落实青少年足球保障政策。畅通足球后备人才升学通道,完善青少年球员培训补偿政策,加强足球场地建设和开放利用,加强青少年足球训练和赛事安全管理。
 
全国纪录进入“206”时代 单场超3000人“破3”
中国马拉松全面提速的背后
全国纪录进入“206”时代 单场超3000人“破3”

中国马拉松全面提速的背后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24日进行的无锡马拉松赛上诞生了两个数字,令众多关注中国马拉松运动的人倍感振奋。何杰以2小时06分57秒的成绩再度改写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带领中国马拉松进入“206”时代。此外,在参加锡马的22万余名全马选手中,共有3423人成绩在3小时以内,单场“破3”选手人数再创新高。
  近两年的马拉松赛,国内高水平专业运动员接连刷新纪录的同时,大众跑者的竞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马拉松成绩全面提升背后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但很多业内人士表示,高水平的科学训练和马拉松运动长期发展带来的厚积薄发,是助力中国马拉松提速的重要“动能”。
  时间拨回到2023年3月,同样是在无锡马拉松赛,何杰跑出2小时07分30秒的成绩,打破了任龙云在2007年10月创造的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同年12月,另一位中国选手杨绍辉又在福冈马拉松中将该纪录改写为2小时07分09秒。今年的锡马,何杰再度刷新全国纪录。短短一年时间,曾经5628天无人能够撼动的全国纪录三度被改写。
  去年在锡马夺冠后,何杰说因为“练到了”。一年后他又说了同样的话。
  就在今年无锡马拉松开赛前两天,何杰刚刚结束了两个多月的外训,从肯尼亚回到国内。据何杰的主管教练肖丽介绍,外训期间肖丽一直坚持让何杰进行科学化大运动量训练,月跑量超过了1000公里,并且很多时候都是配速每公里3分钟左右的高强度训练。这是何杰“练得最苦但也最系统的一个冬训”。
  为了磨炼何杰比赛最后阶段的能力,外训期间肖丽要求何杰训练最后的10公里必须独立完成。有时候跑得实在太累,何杰提出希望有队友带一带,或者陪他一起跑,肖丽都会“狠心”拒绝。
  正是这样从实战出发,从细节出发的艰苦训练,让何杰关键时刻能够咬紧牙关,顶住劲,实现赛前制定的目标。
  除了科学刻苦的训练,国内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竞争也是激励何杰、杨绍辉等人不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的动力。成绩上他们相互比拼、互为目标,比赛中他们交替领跑、相互协助。
  从这种良性竞争中获益的远不止他们二人。从2023赛季至今,国内已有六人跑出了超越任龙云当年全国纪录的成绩,其中吴向东、丰配友都达到了巴黎奥运会参赛标准。选派哪三位最优秀的男子运动员参加巴黎奥运会成了中国马拉松“幸福的烦恼”。
  在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田径协会路跑政策专项工作组专家陈国强看来,马拉松竞技水平的提升,是国内路跑运动多年持续发展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这种“水到渠成”不仅表现在专业运动员身上,也体现在更广泛的大众跑者身上。
  2019年,无锡马拉松上共有740名选手闯入3小时大关,刷新当时国内单场赛事“破3”人数纪录。五年之后,同样是无锡马拉松赛,“破3”人数已达到3423人。据22日发布的《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全程马拉松完赛成绩“破三”人数达到11897人。
  “在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政策引领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大家参与到跑步运动中来,主动寻求科学跑步指导,希望实现运动促进健康的目标。”陈国强说。
  “以前很多人跑步往往是自己闷头练,或者去网上查找训练教程,不仅成绩提升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因为训练不当导致伤病。如今由各类跑团、马拉松协会、社会化俱乐部等组成的跑步社团网络越发成熟完善,让更多跑友能够轻松找到‘组织’,在高水平跑友、专业教练带领下进行更加系统性、科学化的训练,成绩提升也更加明显。”
  大众跑友对于科学跑步指导需求的提升,易居马拉松俱乐部负责人顾怡雯感受得更加直观真切。她表示,五六年前,为跑步训练服务买单的模式大部分人还是不太接受的。但是现在大家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就像去健身房越来越多人愿意花钱请私教一样,很多跑者也愿意花钱去享受科学系统的训练服务。尤其是具备一定水平的大众跑者,成绩水平越高,想要进一步提升的难度越大,更需要借助专业系统的训练指导。
  据介绍,易居马拉松俱乐部从2021年开始面向大众跑者招收会员,提供阶段性训练指导服务,目前俱乐部线上线下会员总数约300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达到“破3”水平。俱乐部中的会员根据自身水平及接受训练指导内容不同,会员年费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
  “不断追求成绩的提升是马拉松的内在特质。普通大众跑者能够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在一定范围内稳步提升水平。”顾怡雯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跑者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换取比赛成绩的提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持续扩大的马拉松消费市场以及大众跑者提升比赛成绩的需求也推动着鞋服用品、补给品等厂商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优质产品。以跑鞋为例,目前国内多家运动装备品牌都在深耕跑鞋市场,持续推出旨在提升运动表现的迭代产品。一些品牌还以签约代言的形式为优秀运动员甚至是知名非专业跑者提供赞助支持,为他们的训练参赛提供保障。
  陈国强说,中国马拉松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跑友们参与健身锻炼的热情高涨,提升成绩的需求明显,加之民间跑步社团网络日趋成熟,赛事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构建起一个良性发展的闭环,未来中国马拉松无论是专业竞技层面还是大众参与层面,依然将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吴俊宽 王恒志)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无锡的空气里,都飘着马拉松分子
无锡的空气里,都飘着马拉松分子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2024无锡马拉松,26万多人报名参赛,何杰再度打破全国纪录,还有3423人完赛跑进了三小时,一个个纪录让锡马十周年光彩熠熠。但记者多日来在无锡最大的感受,是这座城市十年来也在跑一场“马拉松”,从办赛水平高、服务口碑爆棚,到普通百姓了解、认可、参与,让人感受到体育要融入城市肌理,大约会是什么样子。
  能被跑友们誉为“此生必跑的马拉松”,无锡马拉松当然有两把刷子。太湖边绝美的樱花大道当然足够吸引人、参赛包里琳琅满目的补给品也令人心生羡慕,但更重要的是赛事服务的细致度和贴心感。记者在取物现场和一位来自广东的跑友聊天,初次来跑锡马的他特意指着自己的号码布说:“这后四位是我的电话号码。”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大约有将近八成的跑友号码布的后四位会和自己的生日、电话号码“重合”,这份“小心意”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助力排号,另一方面也是锡马的细致贴心。
  2015年全国首创“候补退出机制”,让已中签的选手可以放心退出,未中签的选手有更多机会参赛;2017年启用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参赛选手身份识别系统”,既提升领物效率,又从源头杜绝替跑……十年来,锡马每年都在变化、每年都在更新,但唯一不变的是,所有变化都旨在给跑友们带来更好的参赛体验和服务。
  如果只是如此,记者大概也不会觉得有多么特别。毕竟,现在国内马拉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卷”,风景和补给“抄抄作业”就像模像样,服务和技术进步也可以用心去学习,但一座城市营造出的整体氛围绝非一日之功,对城市而言,这同样是一场“马拉松”。
  这几天在无锡,记者深深感受到,无锡人真的挺懂马拉松。地铁上总有无锡市民和拎着参赛包、戴着参赛手环的选手攀谈,有的问题还挺专业:“哪个区起跑?”“C区!”“呀,大神啊,起码300(完赛时间)吧。”也有市民表达羡慕之意:“您第一次报就中(签)了?太幸运了,我也报名了,没抽上啊。”
  无锡人不仅懂马拉松,还愿意亲身参与。2014年无锡第一次办马拉松赛的时候,本地人参赛的只有300多人,能跑完全程的不足百人。如今,大大小小的跑团就有60多个,起码有2000人能完赛全马,而且愿意穿上跑鞋跑一跑的人一直在增加。一位50多岁的无锡媒体同行2022年开始跑步,今年他跑进四小时,也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从拍摄马拉松到跑马的他说:“坚持跑步让我又有了年轻的感觉。”
  赛场之外,参与的人更多了。每年锡马,大量志愿者、安保、医疗、保洁等人员投入其中,更有很多市民会自发到离家近的赛道旁“看热闹”。有位北京的跑友对我说:“有好几个地方的观众都太热情了,跑到那儿就会乱节奏,因为实在忍不住要跟他们互动一下。”听着像“抱怨”,其实他很沉醉于这种氛围。
  这种氛围远不止于赛场之内。这几天,无论是在南长街上徜徉,还是在东林书院里饮茶,记者总能听到关于锡马的话题,而多数时候附近并没有参赛选手。听多了不难发现,马拉松是这些日子里人们相互交流、向朋友和客人介绍无锡的一个谈资,他们会说起20多万人报名、会说起去年在这里破了全国纪录、会说起樱花跑道、会说起已经办了十年……
  有人说,锡马是无锡“最大的城市会客厅”,倒真是一语中的。不止一位无锡朋友告诉记者,锡马成为很多外地人认识无锡的打开方式,甚至还落地了一些项目、引入了一些人才。这样看来,锡马已经成为城市栽下的一棵梧桐树,深深根植于城市的同时,也成为一道风景线。
  这或许正是体育在竞赛之外能为一座城市带来的。无锡的口号是要打造“运动友好型城市”,初看到这个口号时,记者觉得多少有点“造词”的感觉。但这次逗留的时间长了一些,深入城市走走之后,多少有了一些新感悟,体育要融入城市肌理,无锡大约正走在正确的路上。      (记者王恒志)
新华社南京3月25日电
 
以赛营城 让赛事“流量”变发展“增量”
以赛营城 让赛事“流量”变发展“增量”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新华社杭州电(记者夏亮)尽管一河之隔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有人气歌手的演唱会在同期举行,但还是有累计超两万名球迷涌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一睹中国女子篮球联赛(WCBA)全明星们的风采。
  3月16日率先进行的星锐赛以及各单项预赛,关注度虽然不如有着众多女篮国手们参加的全明星正赛,但比赛还是吸引了超8000名球迷来到现场观战。作为全明星周末的压轴大戏,17日进行的全明星正赛更是吸引了超12000名球迷前来助威,这对于平日里关注度并不算太高的WCBA来说,显得尤为可贵。
  “隔壁同时还在举办林俊杰的演唱会,WCBA全明星赛依旧能有这样的上座率,说明杭州的赛事氛围真的上来了。”一位媒体记者感慨道。
  WCBA全明星赛首次落户杭州便收获“流量”,这只是亚运会后杭州赛事氛围日渐浓厚的一个缩影。无独有偶,新赛季中超联赛开启,浙江队在重返黄龙体育中心的第二场比赛就刷新了队史中超上座率纪录。
  在浙江师范大学未来全民健身研究院院长李启迪看来,亚运会成功举办,为杭州增添了体育氛围。城市成全赛事,赛事成就城市,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近日,杭州出台《关于放大亚运效应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国际赛事之城打造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引入更多高级别赛事。此外,杭州还将结合自身自然、文化优势资源打造本土赛事特色场景,培育本地赛事品牌,形成“一区多品、百花争艳”态势。同时研究制定推动市级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奖优扶弱激活体育赛事市场。
  以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提高城市关注度,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赛事“流量”变成城市发展的“增量”,正在杭州各地形成共识。
  承办此次赛事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所在的钱江世纪城,二十年前还只是钱塘江畔的一片滩涂,如今已经成为杭州的“新封面”。为了抢抓亚运会后攀登城市新能级的重大机遇,目前钱江世纪城正在奋力打造“一流中央商务区、一流赛会核心区”,锚定“世界一流赛会核心区”定位,全力培育“赛事经济、演艺经济、体验经济”为一体的后亚运赛会经济全生态。
  杭州市萧山钱江世纪城管委会副主任王胤表示,承接WCBA全明星赛将深度助力萧山推进形成由“顶级体育赛事+高水平体育赛事+基层普及型赛事”构成的金字塔型体育赛事体系,并逐步成为城市品牌赛事集群新高地。
  王胤说,以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实现赛事活动市场化运作路径,并逐步推动杭州构建以竞赛表演业、体育休闲旅游业和健身休闲业为主导、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制造业齐头并进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实现增值效益的层级提升,进而为杭州打造“赛”“会”之城提供助力。
  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国亮表示,体育赛事产业是城市经济增长的绿色产业,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经济的作用是多方面、多维度的,能给举办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如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吸引外资、拓宽消费市场等。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强国’成为发展目标和‘双循环’经济格局确立的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不仅成为体育产业的战略选择,更是凸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导向。”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芳表示,体育赛事是体育服务业的核心产品,体育赛事活动消费引领体育消费发展,也是促进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为过敏而苦恼?这份“指南”望助各位安然度春
在为过敏而苦恼?这份“指南”望助各位安然度春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春天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很多人开始面临频繁打喷嚏、揉眼睛,出门帽子、墨镜、口罩全副武装的各种困扰。
  观察四周,越来越多人饱受过敏之苦,还有患者深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等“折磨”。据估算,我国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数量或以亿计。
  关于过敏性疾病,人们还有很多疑惑,希望权威人士的解答能助力“过敏星人”安然度春。
怎么判断是不是过敏了?


  “喷嚏打不停,鼻涕流不停,医生这是过敏吗?”“一到有花开的地方,就嗓子痒,是过敏吗?”……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汪慧英说,判断是否过敏一般有两个步骤:
  首先看症状。一般情况下,过敏会出现多种症状,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鼻子痒、鼻子堵,严重的还有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喘息、皮肤红肿、荨麻疹等等。
  其次是找原因。比如是否接触到了平常不易接触的东西而产生的应激反应。
  当然,有些过敏患者出现季节性的反复,或者持续较长时间的过敏反应,与天气和环境有关。而要找出“真凶”还是需要精准筛查。
过敏严重:真的会危及生命吗?


  过敏性疾病往往不被患者重视,尤其是季节性的过敏,很多人认为“挺一挺”就过去了。但专家表示,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如果任由过敏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会朝着严重的方向发展。
  汪慧英介绍,严重过敏反应有些是不明原因突然发作的,有些是长期过敏原反复接触导致急性的发作。一旦发作,经常是迅速蔓延全身的症状。
  有些人“全身发红,肿起来了”,这是皮肤黏膜速发性反应;有些人说“透不过气来,感觉要被活活憋死了”,这是上下呼吸道受累的表现,如喉头水肿;有些人说“眼前发黑”“晕过去叫不醒”。这些或轻或重的起步症状,若不加以干预,最后都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过敏性疾病必须加以重视,阻止它由轻到重的进展。
过敏原筛查很麻烦,真的有用吗?


  “听说做过敏原筛查要在胳膊上,扎几十甚至上百针?”生活中,这样的误传“劝退”了很多想做筛查的人,也带来“数十项筛查项目是否有用”的疑惑。
  对于过敏,一般患者通常只需做缓解症状的治疗;但对于经常过敏的人,只有通过过敏原筛查,查清楚到底是哪种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过敏原筛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自然界中过敏原可以有几万种,而检测时一般只能检测20至100种。汪慧英解释,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做这么多项,可以选择最合适的组合项目进行筛查。
  有的人在每年花粉季出现过敏,就要筛查树花粉、草花粉一类的过敏原;有的人因为进入很久不住的房间后,或者使用长时间闲置的空调后出现过敏症状,那么霉菌类的过敏原筛查是必须的。
  专家介绍,为了让筛查尽量精准,就诊时应尽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信息,帮助判断过敏原筛查的大致方向;也可选择混合项目进行筛查,提高过敏原筛查的检出率,同时减轻经济负担。
抗过敏药怎么使用是科学的?


  不少过敏患者对于用药又爱又愁。虽然用药后能让症状得到缓解,但“经常用药会不会产生依赖性或者副作用”的疑虑,一直成为患者隐忧。
  对此,专家指出,过敏患者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医生的处方规范用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过敏(变态反应)科主治医师杨波云介绍,这几年大量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生物制剂上市,逐步取代口服激素治疗,也避免了激素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额外负担。
  “还有脱敏治疗能解决部分过敏患者的长期困扰;对于遗传因素占主导作用的过敏性疾病,基因检测技术也在探索破解这些难题的密码。”杨波云说。
  当前正值花粉过敏高发期,多位临床医生提醒,既往已确诊的花粉过敏患者,也可适当提前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药物,让症状改善一点,避免发生严重症状;有轻度过敏症状的人群,也可提前使用益生菌、细菌溶解产物等免疫调节类药物,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或减轻过敏症状。
过敏体质患者怎么做好预防?


  过敏“惹不起”,“躲起来”也是一剂“良方”。
  受访医生认为,解决过敏问题“防大于治”,因人而异、分类施策是关键。
  对于频繁过敏的人,首要任务是找出过敏原,避免接触;有严重过敏史的人群,例如出现过过敏性休克,则应随身携带“救命药”,如肾上腺素及注射装置。
  如果是对尘螨过敏,需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烘干暴晒;对霉菌过敏,则要注意多开窗通风,及时清理发霉的书籍和食物;晴天刮风的时候,对花粉过敏的人要少出门,避免剧烈运动;对狗毛、猫毛等过敏的人,最好避免宠物进入卧室;对某种食物过敏的人,只要找到致敏食物,就可以避免“祸从口入”。
  与此同时,保证良好睡眠,饮食营养均衡,定期锻炼身体等提高免疫力的生活习惯,都能降低过敏症状发生的概率。
(记者黄筱)新华社杭州电
 
踏青赏春 了解这些远离花粉过敏
踏青赏春 了解这些远离花粉过敏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随着气温回升,春暖花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踏青赏春。然而,对于花粉过敏人群来说,出门却可能意味着“一把鼻涕一把泪”。哪些植物易导致过敏?春季过敏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预防花粉过敏?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花粉过敏“元凶”并非绚烂花朵


  提到花粉过敏的“元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桃花、杏花等绚烂的观赏花。但其实,春季过敏的“元凶”更多是一些“不起眼的花”产生的花粉。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治医师徐迎阳介绍,致敏花粉以“风”为介质,具有产量大、重量轻的特点,主要来自柏科、松科、杨柳科、桑科、木犀科(如白蜡)、桦木科、悬铃木科等。而令人赏心悦目的桃、杏、李、梅、樱、玉兰、海棠等,基本不会引起花粉过敏反应,因为它们是“虫媒花”。
  “常见春季致敏花粉的时间不同,通常3月份以柏树为主,到了4至5月份,主角则变成了桦树、梧桐、杨柳树等。”徐迎阳说,受多种因素影响,每年的“花粉日历”可能稍有差别。
如何分辨花粉过敏


  春季花粉过敏有哪些典型症状?徐迎阳介绍,相比其他类型的过敏原,春季花粉过敏的眼部症状更为突出。眼睛常出现痒、结膜水肿、红肿、流泪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双侧眼睑也会红肿,分泌物增多,早上起来睁不开眼。还有一部分过敏人群的嗓子会出现异物感,严重者还会出现剧烈咳嗽、胸闷,憋气、喘等类似哮喘的表现。除此之外,还可能合并五官痒,比如耳朵痒、上颚痒等。
  因症状相似,花粉过敏易与感冒混淆。徐迎阳介绍,与感冒不同,花粉过敏一般不伴有发烧及乏力、头疼、嗓子疼、肌肉疼等全身性的非特异性症状。此外,相比感冒,过敏的病程更长,可持续一个月或更久。
  一些人认为,过敏是免疫力差导致的,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关凯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过敏是源于免疫紊乱,并不等于‘缺乏免疫力’,更不是‘免疫力低下’,简单地提高免疫力不但有可能帮不上忙,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重过敏反应。”关凯说。
花粉过敏如何防治


  面对“无处不在”的花粉,许多“过敏人”只能减少户外活动以远离过敏原。在户外踏青的好时节,如何帮助“过敏人”更好地享受春光?
  徐迎阳表示,相对来说,市区除了个别郁郁葱葱的公园外,花粉浓度会比郊区低一些。外出时,建议“全副武装”,佩戴口罩、防护镜等。也可在出门前使用花粉阻隔剂,涂在鼻腔表面,起到物理隔绝的作用。
  “对于明确有过敏史的人,建议在过敏季到来前1至2周口服抗组胺类药物等。若是提前了解到要去的地方花粉浓度较高,可提前服用抗过敏药,或在医生指导下加量。”徐迎阳说。
  关凯特别提示,过敏治疗不要擅自停药。“帮助患者找到致病过敏原后,医生根据所监测的花粉播散时间段,指导患者提前两周开始规律使用抗过敏药物,其间根据花粉浓度灵活指导用药,并确认花粉播散结束两周后再停药,能帮助绝大部分患者顺利应对过敏季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关凯说。
(记者徐鹏航)新华社北京电
 
警惕眼“过劳” 预防干眼症这样做
警惕眼“过劳” 预防干眼症这样做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顾天成 徐鹏航)春季气温升高,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天气。医学专家提醒,大风干燥天气、过敏性结膜炎、过度眼疲劳等因素都可能诱发干眼症。怎样改善干眼症症状,如何做好预防?
  近日,一位网友自述,自己因工作原因经常熬夜,在持续一年每天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后,眼睛开始疼痛无比,经医院检查被诊断为严重干眼症,睑板腺几近缺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骏介绍,干眼症的典型症状有眼睛感到又干又涩,常伴流泪。同时,眼酸、眼痛、看近处不能持久,严重者还可出现头痛、恶心、记忆力下降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熬夜是诱发睑板腺阻塞,从而导致油脂缺乏型干眼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患者总体占比超七成。
  “干眼症患者的眼睛由于油脂膜过薄或缺失,导致眼泪水在眼睛内停留时间过短,容易蒸发,造成眼睛干燥。当眼睛感到干燥时,泪腺会刺激分泌更多的眼泪,所以干眼症反而常常流泪。”李骏说,对于严重干眼症患者,建议要咨询专业眼科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如何改善上述症状?专家表示,睑板腺位于眼皮睑板内,是能分泌油脂物的腺体,刺激增加其油脂分泌对改善症状很关键。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包括通过热敷、清洁睑缘、睑板腺疏通和按摩等方法刺激增加分泌油脂;避免频繁使用眼药水;强脉冲激光是一种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引起的干眼症的方法,应到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怎样预防干眼症的发生?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陈迪表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大量使用电子屏幕会使人的自然眨眼频率降低,加重眼干、眼涩等症状,建议减少非必要近距离用眼时长。若因学习、工作需要长时间用眼,建议采取“20:20:20”用眼法则,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望向20英尺(大约6米远)的地方至少20秒,让眼睛放松一下。眨眼训练、热敷也可以很好地缓解眼部和眼周的疲劳感。
 
人工智能新系统:闻咳辨疾病
人工智能新系统:闻咳辨疾病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咳嗽是很多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表现。由美国谷歌公司科研人员领导的团队最近开发出一种利用人工智能(AI)分析咳嗽,进而帮助检测健康状况的新系统,未来或可用于诊断新冠、结核病等疾病。
  该系统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工具,经过对海量人类声音片段的训练,实现对咳嗽和呼吸等噪声的检测,以诊断相关疾病和评估肺部功能状况。这一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海量未标记的数据训练模型以及可微调执行多项任务的能力。相关论文近期已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
  此前很多类似的AI检测工具在前期训练时都需要有标记的声音数据,即人们的咳嗽声录音须与发声者的健康信息相匹配。比如,一些声音片段会被标记为该人在录制时患有支气管炎,便于AI学习识别。但在医学领域,这样有标记的训练数据非常匮乏。
  谷歌的新系统采用了一种被称为“自我监督学习”的方法,仅使用未标记的数据就可以成功训练出AI疾病检测模型。研究人员从社交媒体平台优兔上的公开视频中提取了超过3亿个咳嗽、呼吸、清喉咙等短声音片段来训练模型,使其可用于检测多任务,如新冠、结核病以及是否吸烟等。由于模型经过了广泛和多样的人类声音训练,其检测结果也是可推广的。
  相关科学家认为,声音作为一种生物标记物在疾病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在诊断和筛查方面都有巨大潜力。每周重复进行扫描或活检对患者有所伤害,而声音检测不具有侵入性,需要耗费的资源也更少。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新研究:了解中年大脑变化有助预测老年认知状况
新研究:了解中年大脑变化有助预测老年认知状况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爱尔兰科克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神经科学动向》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中年(通常被认为40岁到60岁或65岁之间)是大脑逐渐走向衰老的时期,更好地了解中年时期大脑的变化有助预测老年认知健康状况。
  文章说,人到中年,大脑会经历重大的分子、细胞和结构变化,其中许多变化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且认知能力下降在人到中年时会加速。从结构上讲,中年时期与大脑部分结构的体积变化、海马体(与记忆、学习有关的大脑结构)萎缩以及大脑不同部分之间的连通性下降有关。
  研究人员说,有证据表明大脑在中年时会经历不确定性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这些变化对认知功能有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大多数关于大脑健康和认知能力下降的研究集中在老年人身上,干预措施的效果有限。研究人员建议,应该对中年时期大脑的变化进行更多研究,可能会发现与认知健康有关的新生物标志物和干预措施,也有助确定新的治疗目标。
 
不少患者仅十几岁!警惕腰椎间盘突出症低龄化
不少患者仅十几岁!警惕腰椎间盘突出症低龄化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病变,多发于中老年人。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青少年腰突症患者呈现增多趋势,有的孩子才十几岁便饱受腰突症困扰,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十几岁的孩子得了腰突症


  去年秋天开始,山西太原16岁男孩小乐(化名)经常喊腰疼。一开始家长没在意,后来“从腰、屁股一直到腿上都疼”,严重时甚至睡不好觉。家长这才着了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检查发现竟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
  “以前只知道年纪大的人有这个病,哪能想到孩子也会得?”小乐的母亲王女士既痛悔又诧异。她咨询医生后才知道,小乐患上腰突症,很可能与他经常久坐、运动太少有关。“他平时不爱动,课间休息也不怎么起来,就在座位上坐着,加上课业负担重,回家以后写作业写到很晚,腰椎压力太大。”
  记者采访发现,类似病例并不少见。
  “一到寒暑假,因为腰疼来就诊的孩子特别多。有时一个门诊30个号,将近三分之一是学生。”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瑞说,以前他开展的腰突微创手术主要集中在50岁至75岁人群,但近些年20岁以下的患者在增加,最小的患者仅14岁。
  “五六年前很少见到青少年腰突症患者,但这两年可以说屡见不鲜。”山西白求恩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王萍芝说,作为一种退行性疾病,腰突症本不应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但从临床来看,青少年腰突症患者有增加的趋势。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中心提供的临床数据显示,该院近10年来21岁以下腰突症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显著增加,2014年到2019年的6年间约100例,而从2020年到2023年的4年间达120多例,患者高发年龄在16至19岁之间。
  “青少年患者手术量确实在增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祝斌及其团队长期开展针对青少年腰突症的微创手术治疗,近10年来经其手术治疗的青少年腰突症患者达270余例,且呈现逐年增长特点。“青少年腰突症发病率在0.1%至0.2%之间,虽然低于成人,但往往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更为严重的负担。”祝斌说。
腰突症缘何低龄化


  据介绍,腰突症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基础上,因外力等因素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口突出压迫相邻神经,使腰腿产生疼痛、麻木、酸胀等症状。
  记者采访了解到,先天性发育异常是导致青少年腰突症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后天性致病现象正不断加剧,亟待引起关注。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当前很多青少年经常久坐,一些孩子趴着午休,一些孩子每天背的书包过重,这些都会带来腰椎间盘压力负荷增大,“催老”腰椎。
  多位专家提到,一些孩子使用的课桌椅与身高不匹配。王萍芝指出,现在的孩子普遍长得高、长得快,大个子坐小桌子,很容易加大腰椎间盘压力。
  记者了解到,根据2015年实施的国标GB/T 3976—2014《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中小学课桌椅有0号到10号共11种型号,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身高。但现实中,很多学校的课桌椅高度并不符合学生身高要求。
  记者在太原某中学随机测量了初一年级部分课桌椅,发现与国标不符的情况较为普遍。部分课桌桌面高约735mm,接近国标2号课桌(桌面高730mm),对应身高范围为165至179cm。但有些使用这类课桌的学生身高超过180cm,而且这些课桌配的一些座椅座面高达到460mm,远高于国标2号420mm的标准,座椅高、桌面矮,学生用起来弯腰更厉害。
  体育锻炼不足是另一重要原因。
  王瑞指出,体育运动不足,腰背肌肉、椎旁肌群和韧带等得不到有效锻炼,对腰椎间盘的支撑不足,加大腰突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专家提到,突击式应对中考体测也会增加患腰突症的风险。王萍芝告诉记者,每到中考体测前一两个月,来就诊的学生会明显增加,其中不乏腰疼的。特别是一些地区将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列为中考体测项目,如果平时没有良好的训练基础,突击强化受伤风险较大。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体育教师乔福存表示,有体育老师和家长建议中考取消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项目,目前一般认为,动作规范可以起到锻炼作用,但如果动作过度或姿势不正确,有损伤腰椎的风险。
  专家还指出,青少年腰突症与肥胖有显著相关性。祝斌说,在腰突症的孩子里,接近一半都有肥胖现象。一些孩子人高马大,有人体重达200多斤,“肥胖会导致腰部肌肉松软无力,腰椎稳定性降低,腰椎间盘压力加大”。
共同呵护青少年腰椎健康


  受访专家指出,腰椎间盘一旦出现退变则不可逆,青少年过早患上腰突症,会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终生影响,大部分人要“与医生打一辈子交道”,其中女性还会在孕产期面临额外风险。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毛路表示,预防青少年腰突症,学校、老师、家长必须形成合力,保证学生课间活动时间,避免孩子久坐;同时要开足体育课,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动作指导,做到科学锻炼。
  王萍芝建议,应当针对当前青少年腰椎压力较大的新情况,优化中小学体育课程和中考体测项目,有针对性地加强颈椎、腰椎部位的训练,如纳入卷腹、平板支撑等动作。同时,要注意体育训练的科学性,避免体育教育应试化;要循序渐进,避免不科学运动造成腰椎损伤。
  考虑到课桌椅不适配给学生健康带来的风险,多位专家建议,应适时加大相关财政投入,推广使用可调节式课桌椅;同时强化相关督导检查,保证学校根据学生身高做到课桌椅高度动态调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合身”的课桌椅。此外,一些学校通过采购可仰躺桌椅、开辟午睡区等方式,避免趴睡带来的腰椎损伤,值得借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认为孩子会得腰突症,对此疏于防范,也缺乏有效应对。
  有临床医生表示,一些青少年出现腰腿疼症状后,部分家长没有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就诊,而是到附近小诊所、中医馆按摩,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有家长听信网络广告随意服药,也存在一定风险。专家建议,加强青少年腰椎疾病方面的知识宣传,共同为青少年健康织密保护网。 (记者吕梦琦 马晓媛)新华社太原电
 
从“幸福草”到光伏发电,瑙鲁与中国的“山海情”
从“幸福草”到光伏发电,瑙鲁与中国的“山海情”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瑙鲁位于赤道以南约42公里处,有太平洋上的“天堂岛”之称,但这里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作物种植,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中国的菌草技术有望即将改变这一状况。
  今年春天,瑙鲁环境管理与农业部官员赫斯-特凯·福伊莱普成为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培训班上首位瑙鲁学员。年逾八旬的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远渡重洋,亲自为学员们授业解惑,让中国的“幸福草”造福太平洋岛国民众。
  今年1月中瑙复交以来,两国人民正携手书写友谊新篇。
  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瑙鲁总统阿迪昂举行会谈。习近平说,中方愿同瑙方一道,开创中瑙关系的美好未来,更好造福两国人民。阿迪昂期待学习借鉴中国经验,发展富有成果和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经济发展、农业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幸福草”跨越山海


  2月下旬,福伊莱普在太平洋岛国斐济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培训班。从学习理论到参观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从实践林下栽培菌草菇、采收蘑菇到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训内容全面,实践性强,让他很有收获感。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亲赴斐济,为学员举办了专题讲座。菌草技术实现了简便化、标准化,菌草特色产业可谓“千家万户能参与、能发展”,投入省、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此次培训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推动菌草技术在太平洋岛国的广泛应用,助力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大力支持菌草科研工作的发展,推动菌草技术在对口帮扶宁夏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又推动菌草技术援助项目落地巴布亚新几内亚,拉开了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如今,菌草已扎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很多国家的民众亲切地称为“中国草”“幸福草”。
  为了在瑙鲁更好地推广菌草技术,福伊莱普正在筹备培训计划和试点项目,吸引更多本地农民参与。他说:“我相信引进菌草技术对我的国家有很多好处,能增强粮食安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还能通过发展新产业提升经济活力。”
  瑙鲁多元文化事务部秘书长埃奥认为,与中国的合作给瑙鲁和其他太平洋岛国带来更多减贫及推动经济增长的经验,“有利于太平洋岛国和整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在阳光照射下,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瑙鲁海岸上整齐排列,与不远处的蔚蓝海面相映成辉。
  这是中资企业在瑙鲁承建的首个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项目,也是瑙鲁迄今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组装完工,正式并网发电后将满足整个岛国的用电需求。
  近百名瑙鲁当地员工参与了项目建设。29岁的约翰·斯科特告诉记者,瑙鲁目前发电主要靠柴油,成本高、污染重,而这里光照时间长,很适合太阳能发电,相信这个项目不仅能改善当地供电,还有益于环境保护。
  在瑙鲁岛西南部,一座现代化码头初具规模。起重机作业的轰鸣声中,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这是中资企业承建的艾沃港码头升级改造项目,项目自2019年开工,现已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这一现代化码头为当地带来先进技术和就业机会,让这个太平洋岛国同世界更高效地联通。
  “旧码头太小,集装箱船无法直接停靠,两个月才能来一班。现在,不仅可以直接停靠新码头,一个月甚至20天就能来一班。”中国港湾瑙鲁艾沃港码头项目部副经理朱伟介绍说。已扎根瑙鲁5年间,他见证项目从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
  2022年9月3日,艾沃港码头项目顺利开港运行,瑙鲁进出口货物靠海上转驳转运的方式成为历史,集装箱船可以直接靠港转运货物。那一天,许多瑙鲁民众兴奋地涌入码头拍照留念。
  今年2月7日,这一项目进场道路主路全部浇筑完成。道路通车后将进一步优化运输体系,促进周边经济发展。朱伟说,中方正加快完成项目建设,争取早日造福瑙鲁民众。
  两个月前,瑙鲁外长安格明在北京见证了两国复交的历史性时刻。他说,过去几十年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许多国家成为合作伙伴,为全球发展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瑙中复交必将使两国友好的涓涓细流持续汇聚成广阔海洋。”
“走向繁荣和谐的未来”


  2024年1月29日,中国驻瑙鲁使馆举行复馆仪式。时隔19年,五星红旗再次在瑙鲁升起,标志着中瑙关系驶入快车道。
  这面五星红旗由一名中企员工带回瑙鲁。一回忆起这件事,邓禹的心情就很激动。1月下旬从国内返回瑙鲁的一路上,他把国旗放在贴身背包里,睡觉时也不离身。三天两夜,跨越12000多公里,他将国旗带到瑙鲁。“看到这面国旗时,觉得我们离祖国很近。”邓禹对记者说。
  在瑙鲁的工作生活中,邓禹感受到中瑙民心相亲。在这个人口1.3万的太平洋岛国,中国元素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中餐馆里,常见到一些大人和孩子能熟练使用筷子。
  记者在采访时感受到瑙鲁民众对中国的热情和友好。一位瑙鲁朋友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期待已久”。不少瑙鲁民众纷纷表示,期待以两国复交为契机发展本地旅游业,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龙年新春,阿迪昂总统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向习近平主席和中国人民致以春节祝福,“愿龙的精神引领瑙中走向繁荣和谐的未来”。
  农历大年初一,中国驻瑙鲁使馆举办的春节招待会上,宾朋满座。安格明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访华见闻,再次强调瑙鲁同中国复交是“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愿两国关系持续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驻瑙鲁使馆参赞王旭光真切感受到瑙鲁民众对两国关系发展充满期待。王旭光认为,太平洋连接着中国和瑙鲁,两国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成员,都面临发展的任务,同时两国优势互补,在矿产、渔业、新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合作潜力。
  友好不分先后,只要开启,就会有光明前途。合作不论大小,只要真诚,就会有丰硕成果。
(记者梁有昶 陈国龙 参与记者:郭鑫惠 韩梁)  新华社亚伦3月25日电
 
西方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用心何在
西方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用心何在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近日,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又联手炒作所谓“中国过剩产能冲击世界市场”的论调。
  当国内需求被满足后,剩余产品会转向出口市场,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阐明,国际贸易使各国实现分工合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先发国家一直在为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寻找市场,如今中国这么做却成了“冲击世界市场”。这种明显“双标”背后的动机不难理解。中国从最初的代工贸易拓展到高附加值环节,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不断向上游迈进,在全球市场形成一定竞争优势,这刺激到美西方的敏感神经。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尚博随即抛出“中国产能过剩最终将冲击世界市场”论调,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则“担忧”:中国大幅提升制造能力,电动汽车等产业会出现“过剩产能”,“这些产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将会破坏全球贸易体系”。
  其实,伯恩斯真正关心的,并非什么“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贸易体系”,而是中国产业升级可能打破西方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在美西方看来,发达国家位于世界经济体系顶层、产业价值链高端,具有中心垄断地位,边缘国家居于价值链底端,只能提供原材料、低成本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但中国正努力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正在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向上提升。无论是乱拉“实体清单”,还是“脱钩断链”修筑“小院高墙”,以及滥用“国家安全”无理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等等,本质上都是美西方利用霸权扼杀中国优势产业、阻止中国产业跃升,最终目的还是维护美西方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超额收益。
  放眼全球,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推动世界各国绿色能源转型,还是在消除贫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工业化需求等方面,中国不断增强的基础建设、工业制造、科技创新能力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铁路合作项目开通运营惠及民生,土耳其班德尔马碳化硼生产厂、哈萨克斯坦亚洲钢管公司、科威特阿祖尔炼油厂等务实合作项目填补了当地关键产业空白,中国还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大量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东道国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样化方向加速转型……美西方不愿为后发国家现代化事业提供真诚切实的帮助,却又对中国参与这些国家的发展、实现双赢说三道四,不断翻炒“中国威胁论”来抹黑中国,无非是霸权思维作祟。
  相比于美国在全球四处点燃战火,为其“过剩”军事产能寻找财路,中国修路、架桥、以物美价廉商品改善人们生活的产能无疑是一股建设性力量,也为各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要是真的关心全人类福祉,发达国家应携手中国投身建设世界的历史潮流,如果做不到,也不要试图“绊倒别人”,让自己跑得更快。  (记者高文成)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走进“中法百姓故事展”
走进“中法百姓故事展”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几本“中国风”法语绘本、一件中国外卖服、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这些看似寻常的展品,见证了中法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甲子情深——中法百姓故事展”正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洲时报文化中心举办。此次展览包括40余件展品,以实物、文字、图片、声音与影像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个人物品背后的两国百姓交往故事,生动展现中法人民的真挚情谊。展览于3月23日开幕,将持续至4月12日。
  开幕当天,法国画家皮埃尔·科尼埃尔站在展台前,热情地向嘉宾介绍自己创作的“中国风”绘本。他告诉记者,用惯西方绘画工具的他,发现中国毛笔能呈现出非凡的意境,为此他自学了中国水墨画技法,并以水墨画风格创作了多部有关中国的法语绘本。“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他说,“我想通过这些绘本告诉法国小朋友,重要的是超越自己,而非压制别人。”
  在这些绘本旁边,放着一支中国毛笔。“我有很多中国毛笔,唯这支最为珍贵。”科尼埃尔说,这是多年前他访问中国南京一所小学时一名小女孩所赠,也是他与中国朋友友谊的见证。
  在展厅二层,一件黄色的中国外卖服在一众展品中格外引人注目。它的所有者是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马拉泰尔。
  2021年,马拉泰尔前往中国参与拍摄中法合拍纪录影片《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在那段繁忙的日子里,“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总是面带微笑”的外卖小哥,使身在异乡的马拉泰尔感到宾至如归。他特意购置了一件外卖员制服作为纪念。
  从1994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到如今他已是中国的“常客”和“老朋友”。在他看来,过去三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从外卖配送就能看出中国社会的变化。“送餐服务方便快捷,这反映出一个更加高效的社会体系。”
  马拉泰尔说,此次展览通过一件件个人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中法民间的友好往来和亲密联系。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欧洲时报》社长钟诚在开幕式上表示,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故事数不胜数,“中法两国的友爱与善意、彼此的尊敬与欣赏,深深植根在两国人民之中”。  (记者张百慧)
    新华社巴黎3月25日电
 
以舞为媒向西方观众展现中国人文之美
以舞为媒向西方观众展现中国人文之美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中国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本月在美国华盛顿市和纽约市上演。通过欣赏融合戏曲、太极等民族元素的现代舞,以及感受结合诗文、书法、古琴、绘画、篆刻等多重元素的视听效果,数千名观众领略了中国人文精神之美。
  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的首场演出共吸引了约1500名观众前来观看。演出后半段穿插出现的自行车和滑板等现代元素给人以时空穿越之感,触发观众会心的笑声。演出结束时,观众回报以热烈掌声,久久不愿离去。
  在全球智库席勒研究所任职的理查德·布莱克观看纽约首场演出后告诉记者:“《诗忆东坡》反映了人类心灵的美。长期以来,苏东坡的巨大影响力可能来自对心灵美的欣赏,这在演出中得到呈现。”
  布莱克说,在观看演出前,自己和妻子联系了在中国的朋友,就苏东坡的生活和诗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作为一个外国人,可以说对苏东坡诗的意义有了一瞥,但即便一瞥也是美丽和强有力的。”
  对于《诗忆东坡》主创团队而言,如何能让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甚至从未听说过苏东坡的外国人在90分钟的演出中感到有趣和产生共鸣是创作中的难点。主创沈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把苏东坡这一伟大历史人物的精神用舞蹈语言表现出来,他花费数月了解世界上所有与苏东坡相关的信息,从苏东坡的几千首诗作中精选体现人生态度的12首在舞诗剧中加以展现,通过多种元素呈现,舞者的动作还深度融合了传统戏曲和太极。
  沈伟说,有不少外国观众觉得演出好看,回去之后去查阅苏东坡的诗词,做进一步了解。
  据悉,《诗忆东坡》在美国两地演出前后,谷歌搜索的数据显示,关于“Dongpo”的搜索量有显著增加。
  “这是一场视觉盛宴。”美国舞蹈节主席乔迪·妮梅里奇特说,自己此前并不知道苏东坡的诗,《诗忆东坡》中的壮丽、宏伟、宁静和美丽令人难以忘怀。
  长期从事美中商业和人文交流的华美协进社荣誉社长海莫维茨(中文名贺志明)在观看演出后说,演出令人惊叹,观众不仅享受视觉盛宴,而且可以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对苏东坡有所了解。
  《诗忆东坡》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眉山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于3月中旬在华盛顿和纽约进行了8场演出,并得到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美国舞蹈节的支持。   (记者刘亚南 杨士龙)
    新华社纽约3月24日电
 

北约轰炸南联盟二十五周年:战争遗祸仍在 动荡阴影徘徊

 
北约轰炸南联盟25周年:战争遗祸仍在 动荡阴影徘徊

( 2024-03-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塞尔维亚南部城市普罗库普列24日大雨倾盆,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很多塞尔维亚民众来到这里,参加悼念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遇难者活动。出席仪式的还有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塞政府官员以及波黑主席团塞族成员多迪克。
  1999年3月24日晚,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所谓“避免人道主义灾难”旗号,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空袭。长达78天的轰炸造成2000多名无辜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流离失所。
  25年过去,塞尔维亚民众仍在饱受贫铀弹等北约战争遗毒的影响,生命健康持续受到损害。25年来,北约这个全球最大军事组织不断突破地域和领域,到处煽动阵营对抗,挑起冲突战争,严重危害欧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雨中悼念


  在普罗库普列24日的悼念活动上,众人齐唱塞尔维亚国歌并为遇难者默哀。随后,遇难者家属托绍维奇致辞。
  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时,托绍维奇的家遭袭,她父亲和当时出生仅11个月的姐姐丧生。悲剧发生时,托绍维奇还在母亲肚子里。她说,这种伤痛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痊愈,因为她再也没有机会认识她所爱的人。
  武契奇在致辞中说,塞尔维亚致力于军事中立,绝对不会加入北约。“他们(北约)想要摧毁、肢解我们的国家……但25年过去了,我们仍没有被击败。我们永远不会同意塞尔维亚的分裂。”
  波黑主席团塞族成员多迪克在致辞中谴责北约违反国际法、残害无辜生命的行径,同时赞扬塞尔维亚的反抗精神和坚韧态度。
  2003年2月,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塞黑)。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宣布继承塞黑国际法主体地位,成为独立国家。
战争遗祸


  米洛什王子大街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之一,现代建筑和历史建筑沿着街道铺展开来。街上有一栋满目疮痍的建筑,与周边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就是当年南联盟国防部所在地,也是1999年遭北约轰炸的众多建筑之一。坍塌的墙体,破损的墙面,无声地控诉着那段被北约暴力蹂躏的历史。
  北约在轰炸中大量使用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对塞尔维亚人民造成长期的生命健康危害。2000年3月,北约在向联合国提交的一封信中承认,北约在轰炸南联盟过程中,共发射了约3.1万发贫铀弹。这种炸弹爆炸后会造成放射性微粒四处飘散,从而对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塞尔维亚急救中心的研究表明,该国1999年以后出生的儿童中,1至5岁多发外胚层肿瘤,5至9岁多发恶性血液病,9至18岁脑瘤发病率急剧上升,这些都与北约使用的贫铀弹有关。
  塞尔维亚律师阿列克西奇出生在塞南部普雷舍沃市的布什特拉涅村,那里深受贫铀弹影响。25年来,阿列克西奇的亲戚朋友有不少死于贫铀弹污染导致的癌症,令他痛苦万分。
  阿列克西奇告诉新华社记者,有研究机构调查发现,一些因贫铀弹污染去世的塞尔维亚病人,体内铀元素含量比安全标准高500倍。塞尔维亚医疗专家格鲁伊契奇说,贫铀弹对塞尔维亚环境造成了长期破坏,使该国成为世界上癌症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而且这种污染将遗祸几代人。
魔爪扩张


  塞尔维亚劳动、就业、退伍军人与社会事务部长塞拉科维奇日前指出,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是犯罪行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服务于北约的自身利益。
  美英等北约国家空袭南联盟后,又不断动用武力,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利比亚到叙利亚,许多国家沦为北约军事行动的受害者。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北约国家发动和参与的战争导致数十万人丧生,数千万民众流离失所。
  贝尔格莱德平等世界论坛主席、曾任南联盟外交部长的约万诺维奇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真实目的是在更靠近俄罗斯的地方部署军队。如今,美国仍在利用北约进行军事扩张。
  在芬兰去年4月正式“入约”后,北约今年3月再度扩员,瑞典成为该组织第32个成员国。有分析指出,北约北扩冲击波罗的海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格局,将令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教授斯特凡诺夫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面声称自己是“区域性、防御性”组织,一面在世界上不断煽动阵营对抗、加剧各地区紧张局势。正是北约对别国事务横加干涉、拱火浇油,才酿成现在许多地方的冲突动荡。 (记者林浩 石中玉)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3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