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经济

05版:焦点

06版:健康

07版:评论

08版:国际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广东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未来产业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广东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未来产业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广州3月19日电(记者肖文峰 马晓澄 洪泽华)人形机器人行走在工厂车间、人工智能让药物研发时间缩短、基因递送技术释放巨大潜力……在广东,一批富有科幻场景的未来产业正在科技进步、人才集聚和科技金融支持下,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广东瞄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结合日益紧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产业链:科技强产业 产业促科技


  宽敞洁白的汽车工厂车间内,通体银色的机器人稳步走向流水线,探身扫描车体后,伸出机械手臂轻拉安全带,完成了检查环节。日前,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经过不断调试后,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实习”,协助原来需要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领域,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把人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说。
  人形机器人是近期广东布局未来智能装备产业的典型领域之一。2月29日,广东省工信厅联合广东省科技厅等部门举行五大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工信厅副厅长吴东文表示,到2030年,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五大产业集群将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港之间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内,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里,机器人工作站排成整齐的方阵。在玻璃围成的工作台上,机械臂熟练地操作试剂和粉末的称量、取样,准确地完成一步步化学合成反应,实现了端到端的智能化自动化。
  晶泰科技首席执行官马健说,通过将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药物研发方法与云计算有效结合完成药物设计,用自动化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进行实验操作,可让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方法的效率、精确度和适用性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新基建、新平台、新产业、新环境全面发力,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
  “广东省充分发挥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开放场景,为技术找场景。同时面向公众推介应用场景机会,为场景找技术,推动一批新技术进行实验验证、实现商业落地。”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郭跃华说。
资金链:引金融活水 助科创企业


  最近,深圳天使母基金总经理李新建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奔波于各大会场、企业,忙着会见政府、企业代表。他和团队正积极寻找下一个“独角兽”企业,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深圳天使母基金于2018年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发起设立,规模达100亿元,专注于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全方位增值服务。
  “投早投小是深圳天使母基金的特点。目前母基金已经接洽国内外超600家投资机构,有效决策子基金84只。子基金交割项目中估值超1亿美元的项目161个,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6个,覆盖深圳全部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李新建说。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活水。近两年来,广东强化科技金融工作顶层设计,全面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2600余家、管理基金数约1.2万只,居全国第一。
  广东还通过多措并举推动科技型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指导地市开展上市后备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以广州市为例,广州构建了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拟上市企业梯次榜单和人工智能榜单。
  入选广州市硬科技企业榜单的云舟生物科技(广州)股份有限公司瞄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过程中的基因递送环节,创新性地推出基因载体智能设计和智慧生产载体平台,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基因递送全产业链覆盖。
  “我们把大数据、智慧纠错算法和智慧工业结合起来,为全球科研机构和各大药企提供高效、精准、高性价比的研发素材和研发生产外包服务。”云舟生物董事、执行总裁黄锐说。
  科技金融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良好支撑,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2023年,广东全省科技信贷余额超过2.3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
人才链:搭好筑梦台 逐梦人自来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毕业生、华为云业务主任工程师毕恺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时,通过清华“钱班”与华为公司的合作,毕恺峰进入华为实习。他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破格支持他延长毕业设计时间,攻关重大科研问题。大学毕业后毕恺峰进入华为,主动挑战人工智能在天气预报中的重大应用,25岁时即获得了公认的重大成果。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好的环境,就像土壤之于种子,种子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需要适宜它生长的土壤。”郑泉水说。
  为提供更多有利于个性化人才成长的“土壤”,郑泉水3年前来到深圳,在深圳市支持下,创办了深圳零一学院。学院依托清华“钱班”14年的成功探索经验,面向14至40岁人群,意在开展创新人才发掘和培养,让更多年轻人的创新天赋得到绽放。
  近年来,广东坚持把人才作为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依托,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人才引领发展的制度优势、产业科技的创新优势、粤港澳人才协作的开放优势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优势不断深化拓展。
  今年1月20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广州发布,这背后,是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地攻关。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徐涛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飞在2016年启动研究,并于2020年在广州组建起一支体系完整的团队。
  “我们立足自身定位,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急需紧缺方向,主动觅才、以才引才、以赛引才、以项目引才,以钟南山院士等领衔,组建了多学科交叉、青年学术骨干担纲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徐涛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万人,居全国前列;全省研发人员达135万人,居全国首位;博士后人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提出要着眼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构筑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表示,广东多途径遴选“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开启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汇聚掌握先进技术的国际高层次人才,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从五年成绩单看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从五年成绩单看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陈炜伟 严赋憬 王悦阳)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六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发展大有可为。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近5年,中部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创新发展打造新引擎


  列车悬空而挂,在城市穿梭“飞行”……在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展现满满科技感。在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光谷聚集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
  只需语音指令,就可创作AIGC图片、应用程序、简历等产品,在安徽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入驻企业超过2000户,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中国声谷形成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从光谷到声谷,中部地区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优化重组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量子通信、自主安全计算机、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加速实现产业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日益强劲。
  从空中俯瞰大众安徽MEB工厂,一辆辆大货车陆续排队进入园区,运送物料;步入车间,AGV小车有序往来,准备出口欧洲的订单正在这里抓紧生产等待交付。
  短短两年半时间,大众汽车集团在合肥市建立了一个新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中心,并与多家中国企业进行电动化、自动驾驶、电池等领域的全面合作。2023年,安徽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6.8万辆,同比增长60.5%。
  安徽的汽车、湖南的重工、湖北的电子、江西的航空……中部地区制造业打造众多亮丽“名片”。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制造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6.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8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创新蓄积起澎湃的发展势能。2019年至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1.8万亿元增长到27万亿元,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
区域协同拓展新空间


  加快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联环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4年行动计划》亮出发展“施工图”。
  湖南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呈“品”字形分布,近年来,长株潭发展能级不断攀升,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四成,成为推动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放眼中部地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河南、山西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湖北、湖南、江西积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徽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山西中部城市群竞相涌现……
  一个个城市群、都市圈拔地而起,恰似一个个区域经济“发动机”。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6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7.4万元,与全国人均GDP差距逐年缩小。
  跳出中部看中部。近5年,中部地区不仅立足自身定位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在开放合作中打开发展格局。
  3月1日凌晨,一架满载货物的波音747-400货机平稳降落于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这是南昌—比利时列日货运航线恢复运行的第一班航班。
  江西南昌临空城投集团贸易事业部负责人方蕾介绍,航线一周定期往返4次,将进一步缩短南昌、比利时列日两地之间的货物运输时限,提高物流效率,畅通江西至欧洲“赣货赣出”航空物流大通道。
  将发展的目光看向世界,积极打造对外开放高地,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日渐完善,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
  近5年,中部地区机场货运总量近700万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货运量累计突破100万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共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
  区域内融合互动、融通互补,区域外在高水平开放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中部地区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绿色崛起描绘新图景


  山西运城平陆县三湾大天鹅生态湿地公园,广袤的湿地一望无际,在此栖息的大天鹅或展翅翱翔、或游弋休憩,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
  近年来,山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
  中部地区是我国生态重地。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部地区正实现绿色崛起。
  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做实河长制湖长制……系列举措增添中部地区“含绿量”,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千山竞绿,清波荡漾。近5年,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鄱阳湖、洞庭湖总磷浓度较2018年下降均超过20%,2023年长江干流、黄河干流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完成植树造林4769万亩、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1210万亩。
  不只是良好生态环境,过去几年,中部地区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厚植民生福祉。
  在湖南长沙,一部手机就能畅享便利美好的“指尖数字生活”:5000余项政务服务实现“减证办”“免证办”;湘雅医院借助5G技术开展远程数字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下沉;“易停车”平台将全市6000多个停车场联为一体面向市民服务,已覆盖泊位10万余个……
  近5年,中部地区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民生清单”让更多群众可感可及。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前不久,河南发布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推动解决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补齐民生短板,共享发展成果。
  近5年,中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万元增加到3.33万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三甲医院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谋创新、促发展,惠民生、增福祉,中部地区崛起正绘就美丽新画卷。
 
画好“工笔画”,打造“实景图”
北京奋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画好“工笔画”,打造“实景图”

北京奋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李德欣 张骁)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窗口”,2023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关键数据揭示一个硬道理:高质量发展就是应对外部压力、内部挑战的“真底气”。
  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活动中,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表示,北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优化+协同 开创发展新格局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北京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持续展现新作为。
  “四个中心”建设是引领北京城市发展的“定向标”。殷勇表示,北京努力控规模、调结构,加强空间统筹,优化生态格局。今年,将抓好核心区控规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持续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推动首都城市功能重组和布局优化的重大机遇。十年来,从爬坡过坎,到滚石上山,三地协同工作机制持续健全,各项任务目标以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发展成效可触可感。
  殷勇介绍,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展开,近3万名市级机关工作人员在副中心办公;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三校一院”开学开诊,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北京“新两翼”建设不断提速。
  交通“快互联”,北京、天津、雄安实现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蓝天“同保卫”,三地空气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3年都下降6成左右。合作“再向前”,以2023年为例,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和十年前比增长了10倍。
  加快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空港、陆港、海港口岸互联互通;围绕氢能、生物制造等产业链条,“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推动出台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
  殷勇表示,下一步,北京将与天津、河北一道,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为重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创新+服务 集聚发展新动力


  人才是城市的未来和活力之源。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多,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这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的基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殷勇介绍,近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500亿元人民币,每天平均诞生337家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从综合评价看,北京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的前列。
  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北京将抢抓机遇,以“突破”“占先”“升级”三个聚焦提升科技攻关能力,以解决好产学研脱节等四大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将得到更多保障支持。
  近期,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备受关注。殷勇回忆,北京市曾调研发现,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是交通智慧化的重要驱动力,可能深刻改变出行和治理方式。然而,单车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发展快,但成本高,和安全可靠的商业化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
  为此,北京市3年前率先采用车路协同技术路线,通过路侧各种智能感知设备和云端调度系统将数据反馈给自动驾驶单车,不仅显著提升单车安全性,也降低了单车对自动驾驶能力的需求及成本。敢为人先、持续深耕,如今无人出租、无人环卫车、无人货运先后投入测试运营,成绩令人振奋。
  原始创新“从无到有”,科技场景“由点及面”,科创企业展露头角背后,也离不开北京营商环境的持续“滋养”。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殷勇的日程排得很满,上周末刚走访普华永道、美团、阿里等企业,过几天还要听取十几家知名跨国公司的真知灼见。“我们深知,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年一个节点迭代升级,北京累计推出1200多项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未来,北京将着力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推出更多直达快享、免申即享的惠企措施,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和谐+宜居 共享发展新成果


  “12345”,已经成为众多北京市民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一串数字。
  2023年,12345热线亮出“成绩单”:平均每天接听电话近6万个,全年受理市民反映2144万件,群众诉求响应率100%、解决率95.5%、满意率96.1%。
  先后经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三次迭代,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已经成为北京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抓手。
  今年,这条“暖心线”“服务线”,也将变得更加好用、管用。殷勇介绍,热线服务将完善群众诉求的“接、派、办、评”全链条工作体系,让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进一步加强对外籍人士提供更多语言服务,逐步提高国际交往中心的服务能力;用好数据资源,把群众诉求作为精准感知社情民意的渠道,把市民的声音转化为决策参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今年,北京将继续努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加强交通综合治理,争取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更多照护支持,面向3岁以下幼儿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
  殷勇表示,北京还将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体现北京“力度”,深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花园城市美丽图景,让市民尽享游园之趣,让城市绽放自然之美,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好服务、支撑、转化成经济发展动能。
 
国办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
国办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强调,外商投资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
  《行动方案》提出5方面24条措施。一是扩大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水平。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开展放宽科技创新领域外商投资准入试点,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试点。二是加大政策力度,提升对外商投资吸引力。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外资项目清单,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用能保障,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三是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清理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政策措施,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公平参与标准制修订,提高行政执法科学化水平,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四是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内外资企业创新合作。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总部数据流动,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优化外国人在华工作和居留许可管理,支持国内外机构合作创新。五是完善国内规制,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积极推进高标准经贸协议谈判及实施,加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力度。
  《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获得感。各地区要在营造环境、改善服务方面下更大功夫,把外商投资企业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善于用创新性思维解决矛盾问题。各部门要抓紧细化实化各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跟踪评估各项政策实施效果,适时总结经验、复制推广。
 
香港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
香港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香港3月19日电香港特区立法会19日三读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标志着香港特区落实了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宪制责任,完善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当日,香港特区立法会举行全体会议进行三读表决。投票结果显示后,议事厅内所有议员一起喝彩。
  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表示,今天成功完成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大家都热烈期待也充满信心,香港的发展一定会更蓬勃、更灿烂。
  条例正文由9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言”“叛国等”“叛乱、煽惑叛变及离叛,以及具煽动意图的作为等”“与国家秘密及间谍活动相关的罪行”“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活动等”“危害国家安全的境外干预及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组织”“与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的执法权力及诉讼程序等”“维护国家安全机制及相关保障”及“相关修订”。
  香港基本法第23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全面落实香港基本法、全国人大“5·28”决定及香港国安法所规定的宪制责任和义务,补齐了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的漏洞和短板。
  这是香港主流民意的集中体现,是爱国爱港新气象的充分彰显。特区政府此前进行公众咨询时,共收到13489份意见,其中98.6%表示支持。
  表决通过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立法会表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三读通过,我们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让香港可以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全力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共同创造更繁盛、更美好的家园。
  “历史见证今日这个重要时刻,见证我们的喜悦、鼓舞和骄傲,见证我们共同谱写香港特区的光荣历史篇章。”他说。
 
夯实香港发展安全根基 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夯实香港发展安全根基 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评论员


  香港特区立法会19日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条例”),顺利完成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这标志着香港特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取得重大进展,补上了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的漏洞和短板,为香港加快实现由治及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是新时代新征程“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香港国安条例的制定实施,必将进一步夯实香港发展的安全根基,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国家宪法与香港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区的宪制基础。中央通过香港基本法第23条授权并要求特区自行立法维护国家安全。香港特区依法完成23条立法是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落实基本法以及全国人大“5·28”决定和香港国安法相关规定的应有之义。
  新通过的香港国安条例对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作了规管,并适应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需要完善了相关制度机制,使香港特区能够全面有效防范、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它和已实施的香港国安法有机衔接,共同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防线,共同成为护卫“一国两制”的重要法律保障。
  法不可不立,国不可不安。2019年“修例风波”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香港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一直真实存在、随时可能爆发,不能须臾放松警惕。高质量完成23条立法,将有效遏制外部敌对势力妄图“乱港遏华”、反中乱港分子持续兴风作浪的风险。
  香港国安条例的制定获得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彰显香港迈入由治及兴新阶段的爱国爱港新气象。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坚决扛起重任,坚定推进立法工作。公众咨询科学有序、公开透明、高质高效。特区政府举办近30场咨询会,详细解说咨询文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从各主要政团、社团到各主要商会、专业团体,社会各界纷纷发声支持立法,“保安全、谋发展”成为最强音。在港外国商会和企业也以不同方式对立法表示理解和支持。  
  法案审议依法依规、严谨务实,充分体现特区迈向良政善治的新风貌。在法案审议过程中,特区立法会议员认真履职,积极反映社会关注,严格依法对法案进行全面细致的审议。特区立法会相关法案委员会连续开会,完成对条例草案及修正案的逐条审议,使条例内容更清晰、定义更准确,令社会大众更放心。整个审议过程依法、高效、专业,反映出特区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新模式,成为特区新管治团队一起为民做实事的最新例证。
  香港国安条例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权利自由及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有关条文严谨、合理、恰当,符合香港实际和国际通例,严格遵循法治原则,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普通法国家立法经验,充分吸收香港社会熟悉的现行法律规定,充分保障居民福祉和权益,充分保护特区内的财产和投资。
  “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这是中央政府的坚定决心,也是香港社会的共同愿望。23条立法顺利完成,将为香港改善营商环境、提升竞争优势提供坚实保障,并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香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香港国安法制定实施3年多来,香港市民和国际社会对香港的信心指数持续回升,国际机构对香港营商环境评价正面积极。特区政府统计显示,2023年母公司在海外或内地的驻港公司数目达9039间,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高水平。没有了后顾之忧,香港社会可以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为世界各地投资者和人才提供更安全、更可预期、更具吸引力的营商和生活环境,继续成为人们投资兴业的热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香港国安条例的通过与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重塑区议会制度一道,构筑起“一国两制”下特区维护安全稳定、促进良政善治的制度体系。这将让香港更有底气应对可能来袭的风险挑战,更有保障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我们相信,在中央大力支持和香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香港加快实现由治及兴的基础将更加牢固,独特地位和优势会更加突出,“爱国者治港”强大效能会更加彰显,“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必将谱写出更加精彩的新篇。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李强对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李强对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会议3月18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对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意义重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当前,春季农业生产进入大忙时节。各地区各部门要精准细致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农资生产供应,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奋力赢得全年丰收主动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李强总理批示要求,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抓紧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要不误农时做好春季田间管理,加强春耕备耕服务,落实粮油春播面积,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要聚力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提高单产,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和协同创新,针对性开展指导服务。要务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完善标准体系,科学确定建设任务和优先序,落实管护责任,严格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强化监测预警,健全部门联合会商和应急响应机制,牢牢掌握抗灾夺丰收主动权。要统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工作。
  会前,刘国中还到河北邢台实地察看了灾毁农业设施修复和冬小麦长势情况。
 
麦过春分昼夜忙
麦过春分昼夜忙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春分来临,春耕生产由南向北全面展开。“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按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做好春管、春耕、春种工作,才能为全年农业生产开一个好头。
  春耕抓得紧,播种面积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的目标。完成这一目标任务,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据水利部数据,十年来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9.68亿亩增加到10.55亿亩。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稳面积、稳产量,关键是稳预期。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好政策要宣传到位、落实到户,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
  良田配良技,丰产添底气。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良田要有良种、用良技、施良肥。春耕要从一粒种子开始,农民买到真种子、真化肥、真农药,才有真庄稼、真产出、真丰收。要推动“农资打假”,从严惩治各类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坑农害农犯罪,惩处一批犯罪分子,震慑制售假劣农资犯罪,为春耕保好驾护好航。
  “麦过春分昼夜忙”,各级领导干部、农技工作者要忙起来,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在抓好粮食生产同时,要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扩大油料生产,稳定畜牧业、渔业生产能力,把全年丰收主动权握在手上。 
   (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王东明谌贻琴出席会议并讲话
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王东明谌贻琴出席会议并讲话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暨经验交流会19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国务委员谌贻琴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扎实做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把稳就业促增收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织密扎牢劳动者权益保障网,推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格局,有效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提升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水平。
  会议指出,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商协调机制,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各级工会要用心用情做好维权服务,各级工商联、企业联合会要引导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共同推动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
  会议表彰了100个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299名先进个人。
 
李强签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
李强签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53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是细化和补充经营者义务相关规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缺陷产品处理、禁止虚假宣传、明码标价、使用格式条款、履行质量担保责任、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义务作了细化规定。补充了经营者关于老年人、未成年人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义务规定。
  二是完善网络消费相关规定。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三是强化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规定经营者应当按照与消费者的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降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不得任意加价。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还预付款。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继续履行义务或者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余额。
  四是规范消费索赔行为。规定投诉、举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商品或者服务的标签标识、说明书、宣传材料等存在不影响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不适用惩罚性赔偿规定。对于通过夹带、掉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赔偿或者敲诈勒索经营者的,依法予以处理。
  五是明确政府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职责。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处理消费投诉、举报,开展消费预警和风险提示,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此外,《条例》明确了消费者协会履职要求,细化了消费争议解决相关规定,对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七部门将启动农资打假专项整治
七部门将启动农资打假专项整治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王聿昊 于文静)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是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购买使用的高峰期。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七部门将围绕“忽悠团”进村兜售化肥、网络越区违规售种等突出问题,启动专项整治行动,为春耕生产和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这是记者从19日召开的2024年春耕备耕农资打假工作视频会议上了解到的消息。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会上说,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以严的态度、快的动作、实的作风,解决农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
  针对“忽悠团”进村兜售化肥、网络越区违规售种问题,马有祥表示,七部门将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提高警觉,主动发现、及时报告“忽悠团”行踪,并设立专项举报电话,让“忽悠团”无处藏身。对网络越区违规售种,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将加强协同治理,压实平台责任,督促平台开展自查整顿,严防品种虚假宣传和越区推广销售。
  有关部门将发挥好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及时开展形势分析、信息通报、会商研判、联合督办;推进农资打假宣传下乡进村,向农民讲清楚假劣农资危害,讲明白优质农资选购要点;曝光一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切实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农民权益,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提供支撑。
 
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一件事”
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一件事”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赵文君)为提升经营主体信用修复便利性,市场监管总局着力解决“多头修复”“重复修复”问题,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一件事”。截至目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已完成系统升级改造,共交换共享信用修复数据71.15万余条,实现信用修复数据双向共享。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通过签署共享互认协议、制定共享方案等方式明确数据共享范围、方式、频率等。
  广东、天津进一步扩大协同修复范围,形成了包括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失信信息的信用修复协同机制。贵州、吉林打造“在线一口受理、分级协同审核、进度自助可查、结果共享互认”信用修复新模式。安徽、甘肃、河北、吉林、宁夏、天津、浙江将信用修复列入“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清单,全力打造信用修复“一件事”。上海将建立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写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浙江、上海推行电子印章调用、文书在线送达等便利化服务。北京、天津、河北建立京津冀信用修复协同机制,推动信用修复数据跨地区共享。
  涉企信用信息共享,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方面有效支撑协同监管和社会共治,减少重复检查、多头执法,减轻经营主体负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力推动政务信息整合共享,为各部门依法履职强化数据支撑,为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管、精准监管提供坚实保障,助力监管效能提升。
  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2月底,共归集1.85亿户经营主体各类涉企信用信息117.71亿条。市场监管总局以多种方式向各部门共享企业信用信息,直接提供数据共计106.61亿条,提供接口调用服务17.92亿次。
 
北京查处多起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案件
北京查处多起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案件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杨淑君)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获悉,今年以来,北京旅游市场“虚假宣传”等问题举报量有所上升,部分游客通过网络平台报名来京旅游,在旅游行程中出现了旅行社不履行合同、强制购物等违法行为。对此,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紧盯旅游市场秩序,陆续查处多起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案件。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12日,总队收到大量关于北京京粤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不履行合同,造成游客大面积滞留的举报。总队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第一时间当面约谈该旅行社法定代表人,责令其立即妥善安置滞留游客。2月13日,总队对该旅行社立案调查。经调查,该旅行社的行为违反了《旅行社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构成了旅行社违反旅游合同约定,造成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不采取必要补救措施的违法行为,总队依法对该旅行社作出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据悉,下一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将继续紧盯线上旅游市场,对旅行社违规前端获客、虚假宣传、催客逼单、不签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会同多部门开展持续性专项打击,对因虚假宣传、诱骗购物、强制消费等造成团队游客滞留、引发严重后果的,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将会同相关部门迅速查处,严厉打击。
  同时,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提醒广大来京游客,通过短视频、社交软件等网络平台报名参团时,不要轻易相信前端旅游“推介师”“定制师”和所谓“避坑攻略”做出的虚假承诺,对使用绝对用语、模糊概念、言语误导、低价招揽等情况注意甄别并保留证据,便于发生纠纷时投诉举报。
  游客在出发前,要与组团社签订旅游合同,并问明地接社信息,避免抵京后非法转团、拼团的发生。在行程开始前,看清合同《补充协议》内容,尤其注意“游客对合同的解释已完全知悉”“预约服务项目均不可退换”“某某费用均由游客承担”等约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两部门派工作组赴云南指导抗旱减灾
两部门派工作组赴云南指导抗旱减灾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19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当日联合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会商研判近期天气和干旱灾害形势,视频调度云南省,重点安排部署抗旱减灾工作。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组,赴云南一线协助指导抗旱减灾工作。
  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国旱情总体偏轻,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省,其中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北部、四川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重庆南部等地存在中旱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据预测,3月下旬重庆大部、云南西部及西藏中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三至六成,西南地区其余大部分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略偏少。目前,云南省楚雄、玉溪、昆明、丽江、保山等13市(自治州)54个县(市、区)70.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城乡供水总体有保障。
  这位负责人表示,相关地区要做好防大旱、抗长旱的各项准备,扎实落实抗旱减灾各项责任措施。加大赴一线督导检查力度,组织指导旱区全力做好抗旱工作。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当前抗旱工作的首位,对旱区的缺水状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倒排人饮解困计划,必要时组织消防救援等拉水送水。针对城乡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等重点领域制定水源调配方案,对现有抗旱水源实行更为严格的管理,精细测算用水需求,提前谋划水源工程建设,努力增辟抗旱水源。做好信息报送和发布工作,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纵深推进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天网2024”行动启动
纵深推进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天网2024”行动启动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3月19日,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工作办公室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2024年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工作,启动“天网2024”行动。
  会议指出,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直接指挥下,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和各省区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保持追逃追赃高压态势,不断深化跨境腐败治理,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会议决定启动“天网2024”行动,推动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其中,国家监委牵头开展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专项行动,公安部开展“猎狐”专项行动,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开展预防、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向境外转移赃款专项行动,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追赃专项行动,中央组织部会同公安部等开展违规办理和持有证件专项治理等工作。
  会议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敢于善于斗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战场,纵深推进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加强“一带一路”廉洁建设,强化反腐败高压态势,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初步认定嫌疑人为预谋作案
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初步认定嫌疑人为预谋作案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石家庄3月19日电(记者赵鸿宇)记者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分局了解到,经过侦查,初步认定邯郸初中生遇害案是一起有预谋的犯罪案件。目前尸检已结束,警方通过调研走访、审讯3名犯罪嫌疑人等已取得大量证据,一些情况仍在侦办中。
  肥乡区公安分局政工监督室主任李亚峰说,经过侦查和技术部门勘验,被害人尸体掩埋地坑深56厘米,嫌疑人分两次在废弃大棚中进行了挖掘,第一次在案发前一天,即3月9日挖掘,案发当天,即3月10日又进行了挖掘。
  3月17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观肥乡”发布通报称,2024年3月10日,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获,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香港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由治及兴
香港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由治及兴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香港特区立法会19日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条例”)。回归祖国近27年后,香港特区顺利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标志着香港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取得重大进展,补齐了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的短板,在新时代新征程“一国两制”事业发展进程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香港国安条例的制定,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进一步提供重要制度保障,也彰显了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的爱国爱港新气象。展望未来,有了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香港必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由治及兴的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香港这颗璀璨明珠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履行宪制责任新进展


  香港国安条例正文由9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言”“叛国等”“叛乱、煽惑叛变及离叛,以及具煽动意图的作为等”“与国家秘密及间谍活动相关的罪行”“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活动等”“危害国家安全的境外干预及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组织”“与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的执法权力及诉讼程序等”“维护国家安全机制及相关保障”及“相关修订”。
  香港国安条例打击的是极少数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保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人权自由。条例内容清晰,明确界定罪行要素,清楚划分罪与非罪,规定了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执法机构行使权力必须符合法定条件、遵循严格程序并接受司法监督。这些规定充分保护了公众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
  “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宪制责任和历史使命终于完成,《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三读通过,国家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9日条例表决通过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立法会说。
  23条立法是香港特区的宪制责任,是香港社会需要完成的“必答题”。香港基本法第23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23条立法具有现实必要性和急切性。2019年“修例风波”中“港独”猖獗、“黑暴”肆虐、“揽炒”横行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香港社会深刻体会到香港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是严重的、现实的、可能突如其来的。
  “如今23条立法顺利完成,标志着香港特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梁美芬看来,这是一次高水平的立法,公众咨询科学有序、高质高效,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积极作出回应。特区政府所提法案宽严适当,是平衡兼顾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人权自由及经济发展的好法律。法案审议依法依规、严谨务实,受到广泛好评。
  法律界人士表示,香港国安条例与香港国安法有机衔接,共同构筑起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保障香港全体居民的根本福祉,保护世界各地来港投资者的利益,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展现爱国爱港新气象


  13489份意见,其中13297份表示支持及提出正面意见,占总数的98.58%。23条立法公众咨询期收到的意见统计,显示了香港全社会支持完成23条立法的强大民意,充分反映了香港由治及兴新阶段的爱国爱港新气象。
  特区政府坚决扛起了“当家人”和“第一责任人”的重任,发布长达80多页的咨询文件,详尽介绍了立法的目的、原则、方式和要点,举办近30场咨询会,向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各群体就咨询文件进行详细解说,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立法会审议阶段,特区政府官员深入细致回答议员提出的上千条问题,对各条款作出具体清晰的解释说明,充分展现了责任担当和科学、专业精神。
  自1月12日香港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交包括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年度立法议程以来,香港社会各界持续表达对尽快完成这项立法的支持。
  从全体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全体立法会议员到全体区议员,从主要政团到主要同乡社团,从主要商会到主要专业团体,涵盖香港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各群体的代表人士和代表性团体组织热烈发声汇成一句话是:23条立法必须立、尽快立!
  “我们每位成员都感到时不我待,因为大家清醒认识到,香港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一直真实存在。”香港特区立法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委员会主席廖长江说,只有尽快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堤坝,才能不让香港成为外部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敞口。
  香港工商界代表人士表示,23条立法必须尽快完成,“早一日得一日”“早一日稳一日”“早一日兴一日”。“只有切实排除国家安全领域的不确定性,才能切实巩固和提升香港营商环境,更好吸引工商企业和投资者来港兴业。”在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卢金荣看来,23条立法为香港发展扫清了路障,解除了后顾之忧。
  对香港市民陈永兴来说,23条立法带来的是心安。“美丽的香港被破坏,大家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整个城市乌烟瘴气,这是我们不愿再看到的。”家住九龙新蒲岗的他很珍惜现在平稳安定的生活。“此前,香港国安法让我看到香港的希望;如今,23条立法让我对香港的明天更有信心。”
谱写“一国两制”新篇章


  “作为在港外籍人士,我的身份背景让我更有立场来向世界展示真实情况:香港社会如今更加平和理性、吸引力日益增强。”居港瑞士籍金融咨询师安德龙说,23条立法只会更有效打击社会上极少数的恶意破坏势力,守法人士完全不会受到影响。
  国安才能港安,国安才能家安。香港国安法制定实施3年多来,香港实现由乱到治,香港市民和国际社会对香港的信心指数持续回升,国际机构对香港营商环境评价正面积极。正如李家超所言,在香港国安法和“爱国者治港”原则保障下,香港社会整体稳定,经济发展向好,营商环境自由、方便,香港吸引力有增无减。
  英籍香港资深大律师江乐士表示,在香港国安法基础上,香港国安条例将补齐香港现有本地法律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短板,更全面有效防范、制止、惩治破坏国家安全的行径。“相信世界上每个心怀公正的人士都能认识到,23条立法完成将让香港成为更安全的城市,从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商业城市的全球声誉。”
  “23条立法顺利完成,增强了香港社会的稳定性和法治的确定性。”从事创科工作的香港青年周荣华说,“这为确保香港创科产业长远有序发展提供了更安全稳定的环境,也让我们更加看好香港发展前景。”
  “随着香港国安条例补上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短板,美西方外部势力和反中乱港势力肆无忌惮破坏香港繁荣稳定、损害市民利益福祉的风险将得到有效遏制。”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说。
  对香港发展投下“支持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特区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母公司在海外或内地的驻港公司数目达9039间,同比增加61间,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高水平;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月下旬,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多达75宗,且多为消费、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香港国际文化高峰论坛2024、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2024……多项国际顶级峰会及展览活动即将在港举行,向世界充分展示这座国际大都会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有效保障国家安全,让香港可以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全力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共同创造一个更繁盛、更美好的家园。”《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三读通过后,李家超对未来信心百倍。
  “历史将见证我们共同谱写香港特区的光荣历史篇章。”他说。
   (执笔记者:牛琪;参与记者:苏万明     刘欢 黄茜恬 刘明洋)
     新华社香港3月19日电
 
就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发表谈话
就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发表谈话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19日就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3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审议通过了《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落实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履行维护国家安全法定义务的切实成果,值得充分肯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是我国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根本法律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都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和立法义务。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为依法防范、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有利于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有利于依法维护香港居民和其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保持香港特别行政区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注意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立法过程经过了香港社会广泛深入的公众咨询和立法会认真全面的审议,条例草案经过修改完善后获得立法会全票支持通过。这充分体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社会各界和香港同胞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和法治秩序的共同意志,具有广泛社会基础。我们相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将会遵循和贯彻法治原则,认真做好条例实施相关工作。
  根据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进行备案审查,是宪法和香港基本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到报送备案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后,将由有关工作机构依照法定职责和程序进行审查,适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备案审查工作情况。
 
李家超:23条立法令香港在由治及兴大道上全速前进
李家超:23条立法令香港在由治及兴大道上全速前进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香港3月19日电香港特区立法会19日三读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其后会见传媒表示,完成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让香港可以昂首阔步在由治及兴大道上全速前进,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
  李家超表示,今日是香港的历史时刻,是特区第六届政府和第七届立法会终于共同完成光荣使命的历史时刻。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宪制责任和历史使命终于完成,国家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李家超表示,他将签署法案,并在23日将条例刊宪公布实施。条例让香港有效防范、制止和惩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可有效防范“黑暴”“颜色革命”,可有效防范“港独”和暴力破坏,让香港市民不会再经历那些伤害和悲痛。
  他说,条例会带来社会安全、稳定、繁荣。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将使香港更吸引企业和投资。条例同时确保人权和自由,并确保特区内的财产和投资受法律保障。
  李家超表示,完成23条立法是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必要工作,立法过程使他对“一国两制”内涵有更深刻的体会。完成23条立法后,在国家安全得到保障下,在“一国两制”给予特区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下,香港风光无限好。
  他说,完成23条立法后,香港巩固了由乱到治的“护土墙”,可以昂首阔步在由治及兴的康庄大道上全速前进,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
 
梁君彦:23条立法是良好示范 利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梁君彦:23条立法是良好示范 利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香港3月19日电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梁君彦19日在《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三读通过后会见传媒表示,本次立法对日后的法案审议工作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香港也将会成为一个更宜居、更宜游、更适宜营商和发展的地方,利于国家与香港更繁荣稳定、“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梁君彦表示,今天对立法会、特区政府、全港市民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第七届立法会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审议工作画上圆满句号,也代表香港翻开新的一页。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得以完善,确保了香港各界今后能够在更安定的社会环境下,集中精力缔造一个更繁荣的香港,同时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出力。
  他强调,条例切合国家和香港社会的需要,条文按照现行普通法常用语言编写,清晰易明。本次立法也借鉴了其他普通法国家的经验,再根据香港实际情况立法,完善了现有的法例。条例与香港国安法相辅相成,兼容互补,更有效及时防范、抵御和消除国家安全风险。条例也依法保障香港居民在基本法和相关国际公约下所享有的基本人权和自由。
  梁君彦表示,按照行政长官所说的立法“早一日得一日”,过去两星期立法会议员与政府官员合力审议法案,审慎、严谨、全面,整个审议公开透明,消除了不少疑虑,也反驳了不少谬误,显示了行政立法机关良性互动,审议水平达到新高度,对日后的法案审议工作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他说,本次立法充分体现了特区政府和立法会对国家、对全港市民的责任与承担。“从今日起,香港会成为一个更宜居、更宜游、更适宜大家来营商和发展的地方,国家与香港更繁荣稳定,百业兴旺,市民安居乐业,‘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国务院港澳办:筑牢安全根基 加快由治及兴
——祝贺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顺利通过
国务院港澳办:筑牢安全根基 加快由治及兴

——祝贺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顺利通过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3月19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表题为《筑牢安全根基 加快由治及兴——祝贺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顺利通过》的文章。
  文章指出,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条例”),顺利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进一步落实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实现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共同愿望,在新时代新征程“一国两制”事业发展进程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国安才能港安,国安才能家安。保国家安全,就是保“一国两制”,就是保香港繁荣稳定,就是保外来投资者的利益,就是保香港的民主自由,就是保香港全体居民的人权和根本福祉。香港国安条例的制定实施,必将进一步筑牢香港发展的安全根基,推动香港加快实现由治及兴。
  文章指出,香港特区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充分彰显爱国爱港新气象。在香港国安条例制定过程中,香港特区方方面面展现出充分的自觉、高度的认同和坚定的意志。特区政府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特区政府发布长达80多页的咨询文件,详尽介绍立法的目的、原则、方式和要点,并通过举办咨询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及时解疑释惑。条例草案提交立法会审议后,特区政府官员深入细致回答议员问题,对各个条款作出具体清晰的解释说明,充分展现了责任担当和科学、专业的精神。立法机关尽职尽责、严谨专业。收到政府提交的条例草案后,议员们逐字逐句厘清细节,务求清晰准确、精益求精;对关键条文反复讨论、字斟句酌。审议过程全程直播、公开透明,议员与官员理性交流、良性互动,确保了审议的高质量。社会各界全力支持、积极参与。涵盖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各群体的数百个代表性团体组织纷纷发声支持立法。公众咨询阶段,特区政府共收到13489份意见,其中支持及提出正面意见的13297份,占总数的98.58%。外国商会和企业也以不同方式表示,立法将使营商环境更稳定和明朗,对此理解和支持。
  文章指出,香港国安条例顺利通过,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香港国安条例与已实施的香港国安法有机衔接,补齐了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的短板,共同构筑起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使香港特区能够全面有效防范、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香港国安条例打击的是极少数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保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人权自由。条例明确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重要原则,保护基本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适用于特区的有关规定继续有效。这一立法精神实实在在、具体细致地贯穿和体现于条例的每一个部分。贯穿香港国安条例全文的宗旨是,既保安全,又保发展。条例明确规定,本立法除了维护国家安全,还“必须保障特区居民和在特区的其他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特区内的财产和投资受法律保护,保持特区的繁荣和稳定”。条例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也为香港营造了更稳定、更可预期的营商和发展环境,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更有信心在香港投资、营商、生活,使香港继续成为“干事创业的天堂、成就梦想的地方”。
  文章指出,在高水平安全保障下,香港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加快由治及兴的铿锵步伐。中央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长期不变。无论是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还是支持香港特区制定香港国安条例,都是为了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为了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为了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变,生活方式不会变,普通法制度不会变,“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有了香港国安法和香港国安条例,法治的确定性和社会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香港可以更好聚焦发展,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将持续巩固,世界一流的法治和营商环境将不断提升,香港的开放度、自由度将越来越高,联通性、包容性将越来越强,香港将更好地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中央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香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香港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发展动能。香港前景广阔、风光无限。
  文章强调,香港特区国家安全立法的历程再次证明,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任何反动势力都阻挡不了“一国两制”事业前进的步伐。随着香港国安条例的制定实施,香港发展的安全根基必将进一步筑牢,香港由治及兴的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香港一定能够实现更好发展、创造更大辉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谱写“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崭新篇章!
 
简要链接
简要链接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声明:筑牢长治久安防护墙 开启由治及兴新篇章
  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健全法律制度 筑牢法治屏障 共同谱写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新篇章
  外交部驻港公署声明:23条立法筑牢维护国安屏障 香港由治及兴再创辉煌
    据新华社香港3月19日电
 
消费金融公司迎来监管新规,对你我有哪些影响
消费金融公司迎来监管新规,对你我有哪些影响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李延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8日修订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内容包括提高消费金融公司准入标准,强化业务分类监管,严格风险管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消费金融公司这类金融机构和你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新规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什么是消费金融公司?


  当你购买手机、住房装修等日常消费需要资金周转时,除了银行,还可以向另一类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那就是消费金融公司。
  与银行不同,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传统商业银行无法触及或者服务不充分的中低收入人群,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进城务工人员、蓝领工人等。消费金融公司专业化消费信贷功能更为突出,与银行进行差异化竞争,促进提升中低收入人群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金额相对较低、贷款期限较短而且比较灵活。根据监管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贷款授信额度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但在实践中,大部分机构的平均授信额度在1万到5万元。从贷款期限看,消费金融公司发放贷款期限主要集中在6个月至12个月。
  自2010年首批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以来,目前,我国共有31家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3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均突破1.1万亿元;2023年累计服务客户超过3.7亿人次。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场景及消费习惯的线上化,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以线上获客为主,借助第三方平台扩大业务规模,并逐步向消费信贷数字化转型。贷款用途覆盖家电家居、手机数码、家装租房、文旅娱乐、教育抚育等主要消费场景,有效拉动了内需。
  为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此次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监管新规,一大重点就是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包括将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要求由不低于30%提高至不低于50%、提高具有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和风控经验出资人的持股比例、提高消费金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等。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相关精神的具体举措,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消费金融公司股东质量,压实主要股东责任,也有助于维护消费金融市场适度竞争格局。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一些银行也在逐渐下沉客群,与消费金融公司形成竞争。从持股比例、专业能力、注册资本金等方面提高要求,将有助于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办法同时增加了担保增信贷款业务的监管指标。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高度依赖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风险兜底,不利于提升自主风控能力,而且间接抬高贷款综合利费水平,因此办法要求担保增信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
  此外,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了优化调整,取消非主业、非必要类业务,引导消费金融公司专注主责主业。
如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监管新规对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了系列要求,涉及贷款信息披露、催收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可以说都切中了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中的痛点。
  高费率一直是消费金融公司被投诉的“重灾区”。消费金融公司不能直接面向公众吸收存款,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银行拆借等,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服务中低收入群体,风险成本较高;主要依靠第三方平台获客,获客成本较高。总的来看,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利率相对银行较高。
  办法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以显著方式向借款人告知贷款年化利率、费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免责条款和投诉渠道等关键信息”,并提出“除因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情形之外,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之外的费用”。
  消费金融公司的暴力催收问题也备受关注。由于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对委外催收机构的管理约束不足,使得频繁催收、使用语言恐吓、泄露贷款隐私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办法要求“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
  申请消费贷款要合理适度,避免过度负债增加风险。针对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等问题,办法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审慎评估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偿债能力。
  董希淼表示,随着经济恢复向好,社会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行业监管规则的完善将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焕新
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焕新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哈尔滨3月19日电(记者强勇 张玥 朱悦)颇具年代感的高大红砖厂房里,火红滚烫的铁水奔流、钢花飞溅,大型装备轰隆隆作响;自动化生产车间里,灵巧的机械手臂“上下翻飞”,AGV搬运机器人匀速穿行,现代化生产气息扑面而来……
  新老交织、动能焕新。春寒料峭时节,记者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一路采访了解到,一批关乎产业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围绕产业提档升级、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
  在一重集团(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轧电数字化车间,依托5G专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30多台数控机床实现了机床联网、数据采集、能耗监测和车间透明化管理,在严控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对一些故障预警。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已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和支撑。”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投资部总经理李志杰说,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像中国一重一样,老工业基地的一批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迎着“数智化”大潮积极拥抱新技术、激发新活力,引领带动了本地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黑龙江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4个、数字化车间265个。这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后,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20%至3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老”并非落后的标签,而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东北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依托几十年持续的科技创新积累、核心技术攻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2023年底,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被视为“核电之肺”的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是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携手高校、研发机构十年磨一剑,按照2400多张设计图纸铸造成的“国之重器”。
  作为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摇篮”,哈电集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海洋工程等新赛道。旗下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入选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公布的“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
  一项项“卡脖子”技术被攻克,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成功研发后,使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荣旺介绍,2023年,公司高端合金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6.8%和9.89%,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以航空工业哈飞、中国航发东安、东北轻合金3家企业为龙头,哈尔滨市已聚集产业核心配套企业百余家,哈尔滨市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东北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蕴和优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浩进说,东北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完成过国家多项重点工程和任务,聚焦新质生产力正为做强做优做大这些企业带来更多机遇。
 
今年前2个月我国规上工业出口由降转增
今年前2个月我国规上工业出口由降转增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魏玉坤)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外贸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今年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由上年12月份同比下降3.2%转为增长0.4%,回升3.6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连续8个月下降态势。
  从主要行业看,前2个月,在10大出口行业中,有8个行业出口增速较上年12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出口分别增长32.6%、20.4%、12.3%;汽车行业出口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13.0%的两位数增长;消费品制造业出口受海外需求改善拉动,出口增速由上年12月份下降10.6%转为增长4.0%,其中纺织服装、家具、文教工美等行业出口增速均有较大幅度回升。
  从主要出口地区看,前2个月,浙江、广东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7.2%、4.3%,较上年12月份回升11.9个、10.8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还显示,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1至2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2%、21.6%、18.2%,相关产品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等产量分别增长49.5%、22.2%、16.5%。绿色产品增势强劲,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6%、41.8%。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首席统计师王新表示,1至2月份,工业生产延续去年回升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盈利压力较大等问题仍需有效应对,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
 
今年前2个月我国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今年前2个月我国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魏玉坤)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持续落地显效,我国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份,我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2023年全年为下降0.4%。
  分行业看,前2个月,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30.1%、20.5%、14.8%和14.0%;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1.6%,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2.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7.9%,增速高于全部基础设施投资1.6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1至2月份,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2.6%,比上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6%。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 数量保持全球第一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 数量保持全球第一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张晓洁 高敬)“作为全球为数不多拥有自主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国家,我国内地现有在运核电机组55台,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26台,保持全球第一。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每年核准10台核电机组,核电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说。
  王寿君是在3月19日召开的2024年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开幕式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展览会上,我国核科技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引人注目。展会将同期举办“核科技助力美好生活”科普展、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科普书籍发布会等活动。
  “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是我国核工业产品技术、重大装备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王寿君表示,近年来,我国核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全面提升,先进核能技术规模化发展有力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核技术应用、核电装备自主化、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等有力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既体现着经济发展“软实力”,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内容就包括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为何如此重要?
  不少企业负责人反映,在面临投资地选择时,宁可用更高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去换取更优的营商环境,也不愿意拿着所谓的补贴和优惠去营商环境相对滞后的地区,因为只有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才会有稳定的预期。
  “去年我们有一项全球业务,按惯例需十多个部门开具证明,时间至少需一个月,但当地部门主动对接,仅用3天就帮企业办妥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波说,政府部门急企业之所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就是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海近期发布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是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7.0版;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近段时间,中国多地密集出台举措,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件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是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经济体之一,不断推动国企、民企、外资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活力释放。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不同地区营商环境改革成效仍有落差,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带来新的挑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仍然是我国释放市场活力、激活发展潜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唯有确定的规则、法治的环境。“针对仍然存在的各类‘旋转门’‘玻璃门’,我们将进一步清理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破除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孟玮近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
  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有效发挥中国大市场优势;加快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主动地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我国正在加快实施一系列举措,就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而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各地已经全力开跑,势必将汇聚起改革创新的洪流,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    (记者岳德亮 谢希瑶)
     新华社杭州3月19日电
 
在“百米天际线”触摸新质生产力
在“百米天际线”触摸新质生产力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10毫米,比普通人的大拇指指甲还窄。
  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建四局保利未来科技城项目工地里,这是把重达830吨的钢铁桁架往空中提升102米过程中,10个吊点要求达到的同步精度。
  项目最高建筑150米,是昌平区“第一高楼”。站在地面,仰望百米天际线之上那个高6.5米、宽55米、跨度近50米的钢铁桁架,中建四局项目经理初善忠告诉记者,工人们花了5天时间才精准完成提升任务,“在行业内已经算快的了”。
  原来,由于二层裙房结构突出,钢桁架只能分两次高空焊接,增加了安装和整体提升的施工难度。经中建四局专家团队反复论证推演,最终采取“地面散拼,高空二次转换,整体提升”的施工方案。
  “桁架提升,不是简单地往上抬,这个过程更像是毫米级别的绣花。”初善忠说,为了确保桁架安全、精准合拢,提高提升过程的准确性及各吊点的同步性,项目团用上了“聪明”的数字化建造平台,通过传感检测和计算机控制实现全过程感知、实时监管、动态对比,完成“一次拼装成型、一次精准转换、一次提升到位、一次完美合拢”的突破。
  三月的北京时不时会刮起一阵大风。项目生产经理毕玉明告诉记者,在超过100米以上的超高空作业最怕大风。遇上五级以上的风,就要停止吊装、塔吊等作业。“工地实时监测风力,数字化建造平台能够依据监测数据做出决策,减少风对桁架提升、焊接等环节的影响。”
  “如此重量级、提升百米高度以上的工程,在国内已属罕见。”毕玉明介绍,这么重的桁架提升常见于厂房施工,但提升高度远比不了保利未来科技城项目。
  在一旁的项目技术总工马云峰介绍,团队将在项目的五座大楼间都装上连接桁架,“总长约400米,总重量预计4000吨,在国内难逢敌手”。未来在这些桁架之上,将建设包含北京首个400米空中跑道、空中花园、艺术展厅等“空中城市”。
  “数字化平台还显著提高了多家施工单位的沟通效率。”初善忠介绍,保利未来科技城项目是北京首例商业办公开发与轨道交通一体规划设计、施工的项目。项目位于北京地铁17号线之上,地上地下同时施工,涉及大大小小几十家施工单位。“如果没有数字化平台统一协调,提高跨部门协同工作效率,不同施工单位的工作难免要‘打架’,甚至互相影响,拖慢施工进度。”
  工地里正在进行粗装修施工,耳边传来阵阵机器的轰鸣声。提到建筑工地,很多人将其与苦、脏、累划上等号,而初善忠介绍,工地里已经上岗了智能抹灰、扫平、测量等机器人,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能耗,还从根本上减少了安全风险。
  这位“70后”喜欢新事物,有机会就去各地参观建筑、观摩新技术。他介绍,经过综合对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才“聘用”了这些“机器人工友”。
  “我们的工地不仅‘聪明’,还绿色低碳。”初善忠自豪地说,工地照明电源均来自太阳能。不仅如此,项目还选用环保材料,采用了建筑废料再利用、再生料回填,雨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空气源热水泵等绿色技术,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
  “仅太阳能照明一项就节约了80万度左右的电。”初善忠说。
  得益于这些新技术的采用,项目先后获得智慧工地技术应用AAA项目、第八届国际BIM大奖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万丈高楼并非简单的平地而起,背后是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初善忠介绍,中建四局有丰富的超高楼建造经验,承建的500米以上高楼一座,400米以上的有5座,200米以上的超过70座,创造了多项行业纪录。
  初善忠在建筑工地待了20多年。在他看来,建筑等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建筑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本报记者张典标)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如何服务项目落地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如何服务项目落地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高敬)《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日前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入新阶段。
  一个建设项目选在什么位置合适?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这对企业、对地方发展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选择。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个基础:确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在重庆市奉节县,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正在火热建设中。
  电站选址时,曾有多个地点备选。当地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项目准入和选址提供全程指导服务,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最终确定了电站现在的选址。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市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面完成并发布实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目前,全国共划分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这些管控单元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
  ——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单元,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把该保护的区域划出来;
  ——生态环境重点管控单元,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风险高的区域为主体,把发展同保护矛盾突出的区域识别出来;
  ——其他区域,实施一般管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说,对重点管控单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有效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对优先保护单元,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安全格局总体稳定。
一个手段: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个地方的开发建设中,什么项目允许建设,什么项目要考虑重新选址?
  “中国家电之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结合行业发展要求和管控单元生态环境禀赋,制定针对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如在水环境重点管控区,要求受纳水体或监控断面不达标的,不得新建、扩建向河涌直接排放废水的项目。
  这背后就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要求,以健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三线”就是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生态环境“硬约束”,落实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一单”就是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王金南说,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风险、资源利用、产业准入等一整套生态环境管理要求,融入“一张图”“一清单”管理,实现空间上的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控,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真正发挥生态环境导向作用,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一方面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
  当前,各地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依据,服务招商引资决策,指导企业主动对标,支撑项目精准快速落地,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福建厦门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应用,深化部门协同协作,指导近万个项目进行布局优化或调整工艺,避免投资损失近8亿元。
一个平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


  意见要求,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依法依规设置公共查阅权限,方便企业分析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记者了解到,多个省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开放查询服务,实现环境准入一键查询,为招商引资、项目选址选线提供快捷的环境合理性研判。
  在重庆,一新建酸性废水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选址时,企业在重庆“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中输入项目信息后,研判出拟建地址不符合“禁止布局排放重金属”的管控要求,及时调整项目选址,避免前期无效投入。
  在江苏,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使用。在平台的“辅助分析”模块,用户录入项目拟建位置信息,选择拟建项目环评类别或者行业类别,系统就可智能分析与相关管控要求的符合性,为项目选址可行性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王亚男介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了管控要求“整装成套、一图尽览、一表尽查”,还可以快速进行智能环境准入研判、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等。
  王亚男表示,借助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空间、集成优势,有利于基层管理部门在规划编制、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中科学决策;有利于企业通过自主查询,主动规避违规风险;有利于重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满足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的前提下,快速通过审查审批。
 
违规改装缘何屡见不鲜?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系列调查之二
违规改装缘何屡见不鲜?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系列调查之二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改时速、改功率、改电压……“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的销售门店,电动自行车改装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值得警惕的是,违规改装可能导致车辆在充电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短路或热失控等问题,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因违规改装导致的火灾事故也不时见诸报端。
违规改装触目皆是


  2019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装配完整的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应当小于或等于55kg,蓄电池标称电压小于或等于48V。
  “新国标”还明确,电动自行车的软硬件均应当具有防篡改设计,防止擅自改装或改动最高车速、功率、电压、脚踏骑行能力。
  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走访多地发现,为改变电动自行车车速限制,经营者对车辆控制器进行解码、将原配电池更换为大容量电池的现象屡见不鲜。
  “改装过的电动自行车实在太多了。有些仅从外观就能看出来,轮胎加宽、轴距加大,有的跑得比汽车还快。”广州市民卢女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改装电动自行车一般分为改“软件”和改“硬件”。通过特殊软件、程序等手段解除速度限制,可将电动自行车时速从25公里调整至50公里左右。部分消费者为进一步提高时速会改“硬件”,即通过更换电池、电机、控制器、轮毂等大部件,达到目标速度。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质量监督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将原配电池更换为大容量电池,可能导致电池功率、重量等技术参数与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器、车速控制器、电动机等主要零部件的参数不匹配。而且,由于未经严格反复试验验证,在充电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短路或热失控等问题,引发火灾。
  1月21日,一辆停放在北京市某居民楼下的电动自行车起火冒烟。据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通报,经调查,火灾原因是车主私自加装电热手把导致线路故障。
  此前,江苏南京某小区楼道内曾发生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法院裁判文书显示,起火原因为:该电动车踏板处的电池仓被改造后失去密闭、固定功能,电池发生故障起火后向外飞溅引燃周围的电动车。
  北京市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火调技术处副处长耿军龙介绍,违规改装或加装大容量电池,可能会引发电气风险,导致电动自行车爆燃。
  此外,市面上很多改装车充电器使用的是劣质或翻新电子元件。“有些散热风扇损坏失灵,有些没有过热、过载保护,充电时容易起火。”广西质检院机电检验所工程师崔伟瑜说。
“先上牌再改装” 与监管“躲猫猫”


  违规改装隐患重重,为何仍有人热衷于此?
  记者发现,一些消费者为突破速度限制、追求高续航,成为改装电动自行车的“忠实粉”;一些门店为牟利不惜冒险迎合消费者的改装需求。
  一名做同城配送的外卖小哥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跑100公里以上,对电动自行车速度和续航时间要求高,“如果不改装,一天要换两三块电池。”
  一名电动自行车改装“发烧友”说,自己改装车花了三四万,但在改装圈还排不上名。这名“发烧友”还表示不怕被查,“查到最多罚点钱,不会被拘留”。
  记者近日走访多地市场,约有近一半经销商门店或修理铺可提供或变相提供改装服务。电动自行车改装主要集中在解码或更换限速器、更换电池、加长座椅等方面。据广州交警介绍,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有不少改装车主会将电动自行车电池“加厚”,即通过拆电池、并联电路等形式增加电池容量。
  “解除限速器装置只要10分钟,再换上72V的铅酸电池,车后座也帮你加上,跑在路上比汽车开得还快。”南宁市一家电动自行车店销售人员表示,现在市面上的车基本都能改装,车速普遍能突破每小时三四十公里。
  这名销售人员向记者坦承,改装后安装的大功率电池长期使用,会加快电路老化,容易形成安全隐患。
  记者走访多家电动自行车整车企业和经销商了解到,为符合“新国标”重量限制等规定,部分电动自行车出厂时会预装锂电池。然而,由于正规锂电池价格较高,装有此类电池的车不具价格竞争力,一些经销商门店或修理铺会改换成铅酸蓄电池或劣质低价的锂电池,再低价出售。
  在一些地方,门店会提供“先上牌后改装”服务。在南宁市仙葫大道的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只要购买电动自行车,都可免费提供改装拆除限速装置和更换大功率电池等服务,并保证在车管所上牌时能获得符合“新国标”的车牌。
  “我们这儿买车的人都是先去车管所上牌,回来后再改装。只要上了牌,行驶在路上也不会有交警查验的。”一名销售人员向记者保证。
  还有一些门店则与监管部门玩起“躲猫猫”。“先在网上聊,私聊发地址,约好时间再过来。”网络上一家“网红”改装店的师傅说,门店位于某工业园内,没有明显招牌,顾客都是网上约好再过来;还有客户自己不来,先把改装配件寄到门店,再叫个货车把电动自行车拉过来,全程不露面。
加强全流程监管和安全警示教育


  业内人士建议,强化日常监管和执法查处,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单位的宣传指导。据悉,广东已对全省电动自行车及电池生产单位实施质量信用记分,对B、C、D类企业依次实施跟踪监管、重点监管、特别监管等分类监管措施。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质量监督处有关负责人建议,一方面,加强生产厂商的源头质量管控,强化问题产品排查抽查,开展废旧再用电池专项整治;另一方面,推进电动自行车赋码溯源管理。
  为进一步保障充电安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在规范中新增对充电器的管理要求,配备智能充电器,防止充电中出现异常;电路应具备过载、短路保护等功能。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王四营法庭法官陈曦表示,据刑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规定,销售违规改装的电动自行车,可能会被追究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也不可购买明知违规改装的电动自行车,否则一旦引发火灾,亦需承担责任。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电动自行车管理领域尚无专门性法律法规,对于电动自行车违规改装行为的惩治举措以行政处罚为主,惩罚力度也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建议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有效发挥法律规范的约束作用。
  多位受访者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引导消费者切勿违规改装。北京消防也提示消费者,一定要购买正规合格的车辆及配件,定期更换老旧电池。不要改装电动自行车,加装加热器、音响、照明等装置容易造成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记者胡林果 吴文诩 杨驰 马晓冬 王辰阳 许雄)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黄金与比特币价格大幅波动为哪般
黄金与比特币价格大幅波动为哪般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近期黄金和比特币价格大幅波动,国际金价已突破每盎司2100美元关口,比特币一度站上7.3万美元高位。分析认为,避险需求以及投资投机需求、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供需关系变化等综合性因素是导致此轮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比特币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价格不断攀升,今年已累计上涨约60%,近期更多次上演大起大落行情。3月,纽约市场黄金期货一度站上每盎司2200美元上方,本月已经上涨超过5%。
避险需求多,美信用受损


  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价格上涨首先体现了市场出于多重考虑避险情绪上升。从乌克兰危机升级,再到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红海危机持续加剧,近年来多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黄金价格进入了一轮持续上升的行情。
  理论上,美债也被认为是“安全资产”,但今年初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34万亿美元。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理查德·费舍尔此前表示,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借更多钱,债券市场供应过剩最终将推高国债收益率。这将造成债务上升和利息成本上升的恶性循环,美国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钱来偿还债务。
  美国银行策略师近日表示,美国债务膨胀的步伐持续加快,预计从34万亿美元升至35万亿美元将不到百日,这有助于解释为何黄金和比特币等资产的价格接近或超过历史高点。
  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戈德曼日前在媒体文章中表示,外国央行持有3.4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外国人持有的美国国债总计超过8万亿美元。没收俄罗斯外汇储备之举促使许多外国投资者——无论是官方投资者还是私人投资者转向黄金。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美国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在美资产,禁止美国人与俄央行、俄联邦国家财富基金和俄财政部进行交易。这意味着俄央行在美境内的资产或由美国人控制的资产被冻结。2022年2月,美国宣布冻结阿富汗中央银行数十亿美元外汇储备,据原阿富汗央行行长阿杰马勒·艾哈迈迪早前在社交媒体推特上透露,阿富汗央行持有约9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约70亿美元存在美国的银行。分析人士认为,多国央行开始大举购入黄金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某些情况下避免遭受类似损失。
美当局背书,比特币“飞升”


  比特币价格近期暴涨,除了传统投资市场无法满足投资或投机需求这一原因之外,更受益于美国监管当局历史性放松对比特币监管,这导致大量美元资金流入比特币现货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市场。虽然近期比特币价格有所回调,但3月18日比特币单枚价格仍在6.8万美元以上,处于近年来高位。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今年1月批准比特币现货ETF,授权多家公司申请的比特币现货ETF获准交易。这意味着机构和散户投资者在不直接持有比特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传统股票账户投资比特币。
  虽然SEC主席加里·根斯勒在声明中说,委员会批准了一些比特币现货ETF股票的上市和交易,但并不代表批准或支持比特币。投资者应该对与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相关的产品的风险保持谨慎。
  然而这依然使投资特别是投机需求受到刺激,其中不乏国际游资炒作。自比特币现货ETF在美获批后,加密市场开始期待其他虚拟货币现货ETF申请的前景。近期不仅是比特币,虚拟货币市场均迎来一波大涨行情。
  长期以来,以比特币、以太币和瑞波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并没有主权信用背书,而是通过算法生成的。因此,虚拟货币能否称为货币,在业内存在较大争议。但美国监管当局的政策变化,在市场看来相当于为虚拟货币背书,其可投资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市场认可。
  专家表示,可以将比特币现货ETF的影响与黄金ETF类比。自黄金ETF推出以来,黄金市场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利好,出现了显著价格上涨。比特币现货ETF也可能出现类似轨迹。
美联储转向,供需再平衡


  无论是黄金还是比特币近期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于美元供应预期的变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与美元天然具有负相关性,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预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黄金和比特币价格变化。另外,这两种投资标的自身的供需关系近期也存在一定变数,有消息表明其供应会相对收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涨价格预期。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黄金看涨势头源于市场对美联储6月开始降息的预期。随着美国通胀压力开始下降,美联储加息周期行将结束,宽松预期持续释放,这将导致市场利率走低、美元下跌,将为以美元计价的其他资产带来价格上升空间。
  此外,实际生产层面的供需关系变化也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在黄金方面,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由于矿脉资源逐渐枯竭,叠加全球人工费用上涨,黄金的生产成本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导致不少人认为,陷入亏本的矿山迟早要停止开采。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仍将维持在高价区间,并且仍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
  在比特币方面,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将迎来四年一次的“减半”。比特币是通过所谓的“挖矿”过程生成的,受算法设计限制,大约每四年其新生成代币数量会“减半”。这种内在的通缩特性造成了其天然稀缺性,也为市场创造了上涨预期。但由于比特币缺乏内在价值支撑,在高位波动之下不乏游资获利了结,据说已有不少参与者遭遇“爆仓”。(记者邓茜)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西方将“新三样”贴上产能过剩标签目的何在
西方将“新三样”贴上产能过剩标签目的何在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西方某些机构和媒体近期炒作,中国工业制造品,特别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正以“极低价格像潮水般出口”,称“中国产能过剩可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
  在全球市场上,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备受青睐,人气颇高,呈现“供销两旺”的景象。兼具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的“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新突破。西方鼓吹“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明显与事实不符,打的是什么算盘?
“产能过剩”真相如何


  中国输出的是合乎海外客户之需的先进产能,中国制造非但不过剩,还是紧俏货。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整体低迷及外需持续疲弱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国“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近30%,在稳步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为中国外贸总体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分析人士认为,“新三样”是中国产业政策顺应“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共识在制造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结果,达到了降低成本、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目标。相关产业技术突破也是在中国努力应对西方转嫁经济危机或对华制裁的过程中取得的,体现了中国市场规模大、韧性强等优势。
  行业人士指出,从长远角度来看,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增长。相关领域即便存在阶段性产能过剩,也是超越国界的行业现象,且会逐步化解。
  《南华早报》日前发表文章说,在对中国的攻击中,美国和欧盟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是极其狭隘的定义。如果各国生产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就不会有跨境贸易。
  文章举例说,美国农民生产的五分之一的产品销往中国,英特尔、超威半导体和英伟达大约20%的收入来自中国。德国汽车公司去年生产410万辆汽车,其中310万辆出口海外。
  按照这种逻辑,这些西方出口的商品,是否都应归入“产能过剩”范畴?
西方造词居心何在


  在抹黑中国方面,西方某些人擅长造新词、带节奏。“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炮制出炉背后,无非是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发展,以不正当手段维护某些西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既得利益,其实质是维护垄断地位,保护落后产能。
  这不是西方首次以“产能过剩”为由抹黑乃至打压“中国制造”。2012年,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欧盟原计划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47.6%的关税。2013年7月,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
  去年10月,欧委会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欧盟将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尽管调查仍在进行中,欧盟日前已出台条例,要求海关开始登记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登记为期9个月。在欧盟贸易救济调查程序中,海关进口登记措施是日后欧委会决定是否追溯征税的前提条件之一。
  除欧盟外,美国也企图设置贸易壁垒阻挠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政府近日发布公告,将对中国制造联网汽车开展“国家安全”风险审查。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近日提议,将中国汽车进口关税提高2万美元,将关税征收范围扩大到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墨西哥等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以及将美国的电动汽车补贴严格限制在符合北美自由贸易规则的汽车上。
  “新三样”之外,美方近期又准备将保护主义大棒挥向中国造船业……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尼克·马罗表示,在西方政客中有一种“日渐增长的情绪”,他们不愿看到自己国家“补贴”中国经济增长。
  《南华早报》文章认为,美国和欧盟都是国家补贴的“先锋和巨头”。如果它们践行自己宣扬的“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就应当通过世贸组织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而不是自己当法官。欧美的做法损害了世贸组织的权威和信誉,也让人质疑其指控的可靠性。
“中国制造”何以畅销


  “中国制造”畅销世界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效力的结果。中国产品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提升了绝大多数国家民众的生活福祉,让绝大多数国家普遍受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产品在全球广受欢迎,不是依靠所谓的“不公平做法”,而是因为中国产品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中国出海的产能主要是先进产能,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产业活力的提升。
  电动汽车供应链企业、比利时材料高科技企业优美科公司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米德赖希表示,中国电动汽车足够好,能够吸引消费者。而美国政府发布《通胀削减法案》补贴电动汽车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好产品,不足以推动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当前,全球通胀压力虽有缓解,但仍对全球经济构成严峻挑战。高性价比的中国商品为平抑全球通胀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半年多来,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希音和Temu高居欧美应用程序下载前列。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和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出色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为中国商品赢得众多西方消费者的青睐。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中国产品让消费者受益,中国企业也为当地产业转型作出贡献。泰国工业联合会副主席素拉蓬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让泰国民众以可接受的价格开上电动车,这是中国车企和品牌在泰国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说,中国车企近年来加速进入泰国市场,促进了泰国汽车产业发展转型,拉动了投资和就业,带动了泰国经济发展。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原则,阻碍市场自由贸易,冲击全球贸易环境,引发广泛担忧。针对欧盟要求海关登记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欧盟中国商会日前回应说,对欧方此举表示失望,对欧方未来可能的追溯措施表示担忧。欧盟中国商会认为,欧盟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数量增加反映了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增长,也体现了中国车企仍愿深耕欧洲市场的信心与决心。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对产业合作持开放态度,有关国家也应持开放心态,与中国合作共赢,而不是坚持“你输我赢”,最后反而造成两败俱伤。  
(记者俞懋峰)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加强儿童专科 改善医疗服务
2024年医疗和妇幼健康这样发力
加强儿童专科 改善医疗服务
 
2024年医疗和妇幼健康这样发力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是牵动着每个家庭,如何推动儿科诊疗均质化、规范化?如何把病患问题尽量解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主题,重点介绍医疗、基层和妇幼健康有关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支持67个儿科重点专科建设 推动儿科诊疗均质化


  儿童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个家庭,儿科医生资源不足或区域分布不均现象如何破解?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健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设置2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支持67个儿科相关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依托医联体优化儿童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儿科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李大川表示,2024年将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求每个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儿科,完善医疗机构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服务,扩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加强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儿童医疗保障待遇和支付政策。
  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服务 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目前,已有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61.1%。
  李大川介绍,加强医疗服务、改善就医感受是卫生健康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2015年至2020年连续实施的两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2023年启动的“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都对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缩短患者门诊等候时间提出具体要求。
  李大川表示,2024年将持续以改善服务“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给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管理和随访服务,引导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持续推广新型门诊等主动回应群众看病就医新期盼,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卫机构诊疗人次占比达52% 分级诊疗制度有序推进


  “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
  目前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达52%。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实现分级诊疗,关键是乡村的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解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就医行为进行必要引导,绝对不能限于“打个针”“拿个药”。
  傅卫表示,2024年将以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加强基层首诊和疑难疾病的识别转诊服务能力,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使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解决。
  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达3491个 织密母婴安全保障网络


  202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为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2‰,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10.7%、16.7%和17.3%。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达到“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目标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介绍,全国已建立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349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3321个,覆盖广泛、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基本建立。
  沈海屏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巩固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织密母婴安全保障网络,印发加强助产服务管理文件,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舒适度和满意度。        (记者李恒 董瑞丰)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李恒 董瑞丰)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明显,与5年前相比,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低30%以上,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降低23%,有力保障了广大群众健康孕育。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介绍,目前,全国孕前检查率达到91.8%,孕期产前筛查率达到88.7%,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筛查率都已达到98%以上。
  针对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在孩子出生后的筛查、诊断、干预问题,沈海屏介绍,目前全国普遍开展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目的是尽早发现苯丙酮尿症患儿。若这些孩子及时服用特殊奶粉,能有效减少智力损害,绝大多数孩子智力可达到正常水平。此外,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可早期识别听力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如安装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语言训练等,从而有效减少“聋”和“哑”的发生。
  沈海屏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更加完善的防治链条。同时,强化筛查诊断机构建设、推进筛诊治康一体化服务,促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早诊早治,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残疾。
 
日行万步或可减轻久坐者健康风险
日行万步或可减轻久坐者健康风险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每天走一万步有益健康。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表明,日行一万步或可减轻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
  悉尼大学3月6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新闻稿说,该大学下属的查尔斯·珀金斯中心研究人员基于英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约7.2万人的数据研究步行对健康的影响。这些人年龄在40岁到69岁之间,2013年至2015年间曾连续七天在手腕上佩戴活动追踪器,接受每天行走步数和久坐时间监测。清醒时躺着的时间也被算在久坐时间内。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每天平均坐着的时间为10.6小时,因此将小于10.5小时归为坐时间少,等于或大于10.5小时归为坐时间长。此外,参与者每日平均走6222步,步数最少的5%参与者平均每天走2200步。
  研究人员分析这些人的住院和死亡数据,并结合健康状况、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是否吸烟、饮酒、饮食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发现无论久坐时间长或短,与每天走2200步相比,每日走9000至1万步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少21%,早死的几率少39%。
  主导研究的悉尼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马修·艾哈迈迪强调,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所有的运动都很重要,人们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增加每天的步数来抵消久坐对健康不可避免的影响”。
  不过,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确定步数与健康风险降低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尽管样本数量多和随访时间长可以减少偏差,但还是可能存在影响结果的其他未知因素。
 (荆晶)新华社专特稿
 
美疾控中心敦促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美疾控中心敦促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新华社华盛顿3月18日电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8日在其官网发布健康提示,敦促美国临床医生及公共卫生官员为本国12月龄以上儿童群体和6月龄以上有国际旅行计划的婴童,提供麻疹疫苗接种指导。
  美疾控中心在其“健康警报网络”的更新提示中说,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麻疹病例明显增多。统计显示,今年1月1日至3月14日,该中心接到美国境内58例麻疹确诊报告,其中包括7起病例数较多的局地疫情,且这58例麻疹病例中有54例与国际旅行有关。今年以来,美国报告的大多数麻疹病例发生在未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疫苗)的12月龄及以上儿童中。与之相比,2023年美国总共报告麻疹病例58例、局地疫情4起。
  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据美疾控中心介绍,未接种疫苗者如果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10人中有9人会感染麻疹。麻疹几乎完全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MMR疫苗既安全又高效,两剂预防有效率为97%(一剂有效率为93%)。当一个社区中95%以上的人接种了疫苗时,大多数人会通过社区免疫得到保护。
  为预防麻疹感染并减少从输入到社区传播的风险,美疾控中心提醒准备出国旅行的民众,无论目的地是哪里,都应接种MMR疫苗;卫生保健机构应确保辖区内婴童接受MMR疫苗在内的常规免疫接种。
  美疾控中心认为,目前美国大多数社区对麻疹的免疫力很高,大规模传播的风险很低。然而在疫苗覆盖率低的地区,一些社区会面临麻疹疫情风险。
 
睡梦中,你的大脑如何清理垃圾
睡梦中,你的大脑如何清理垃圾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新华社北京电当你甜蜜入梦时,大脑并没有闲着,正在进行一些重要的后勤维护工作,比如加强认知、巩固记忆等。一项近期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就发现了睡眠中大脑进行垃圾清除的重要机制。
  大脑在白天消耗能量和吸收营养物质时会产生大量垃圾,但此前人们并不清楚大脑具体如何清除这些垃圾。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发现,它们脑部的神经元发挥着“清洁泵”作用,会协同放出电信号,生成有规律的脑电波,进而对整个大脑进行冲刷清洗,清除垃圾。
  研究发现,小鼠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如果“关停”,会阻止该区域脑脊液的流动,这表明神经元产生脑电波是大脑清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神经元“清洁泵”在为脑脊液流动和清除大脑中的垃圾碎片提供动力。脑电波越高,振幅越大,促使液体流动的能力就越强,类似人们洗碗时的强力冲洗。
  研究者认为,如果在后续研究中掌握了管理这种神经元活动的能力,或可为一些脑部疾病开创新的治疗方法,甚至可能延缓或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掌握这种“清洁机制”还有望帮助人们更高效睡眠,即使少睡也能保持健康。
 
春日尝鲜需谨慎,路边的野菜别乱采
春日尝鲜需谨慎,路边的野菜别乱采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新华社昆明3月19日电(记者熊轩昂)春天,各类时令野菜迎来上市。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采摘和食用野菜需谨慎,避免造成食物中毒。
  野菜是指生长在山野、没有经过人为栽培的野生可食植物,因天然野生、具有独特风味而受到青睐。部分野菜与有毒不可食用植物很相似,只从外观上难以辨别,容易误采误食中毒。公众自行采摘野菜时要仔细辨识,尽量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野菜,切勿采摘不认识、不熟悉的野菜。
  在采摘野菜时,避免在化工厂、垃圾填埋场、污水沟等环境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采摘。绿化地带的野菜存在农药残留风险,不宜采摘。如消费者在市面上购买野菜,应到正规超市或菜市场选购来源安全可靠的野菜,并保留购物凭证。
  烹饪野菜时要采用正确的烹调方式,对野菜充分清洗,最好进行浸泡、焯水等操作,食材应放置在阴凉处,保持清洁,防止腐败变质。
  野菜种类繁多且类别复杂,虽然口感鲜美,但不宜多吃或单一类型大量食用。老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以及消化系统存在疾病的人群尽量不吃或少吃野菜。食用野菜后如有不适,应及时催吐,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搞二元对立没有出路
起底美国政治“思想赤字”
搞二元对立没有出路

起底美国政治“思想赤字”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
 
  三十多年前,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著名学者福山抛出“历史终结论”。三十多年后,福山又作出美国“政治衰败”的判断。从单极霸权、一家独大到“灯塔”倒掉、乱象丛生,美国虽超级大国实力犹存,但其霸权已今非昔比,日渐式微。
  美国曾高举“民主自由”大旗,试图打造基于美国规则服务美国利益的全球秩序。然而,随着美式“民主自由”虚伪丑陋本性的暴露无遗,美国号令世界的“软实力”被极大削弱。看今日之美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社会撕裂、种族歧视、决策效率低下……各种问题集中显现,制度设计的利益导向与多数民众的民主诉求存在先天背离,之间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金钱政治笼罩下所谓“民有、民治、民享”已是难以兑现的空中楼阁;国际上,美式民主输出成了“致命毒药”,“颜色革命”在全球引发战乱冲突。美国前总统卡特批评说,“世界正见证一个‘失灵的民主政体’”。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认为,美式资本主义已蜕变成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
  美国崇尚的新自由主义一度大行其道,为毫无节制的资本攻城略地大开方便之门,引发全球周期性经济动荡。这场敌视政府、丑化国家、神化市场、放任资本的激进改造,加速了自由市场机制中弱肉强食与劫贫济富的倾向,打开了社会两极分化的潘多拉魔盒,一国之内各阶层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为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埋下动荡的种子。依仗军事力量和美元霸权,美国垄断金融资本在全球大进大出、兴风作浪,收割世界财富的同时,也推动美国经济脱实向虚,走上负债、印钱、金融化、去工业化的金融寄生道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仅美国的敌人,甚至连一些盟友都在思考:美式资本主义和美国霸权是否正走向没落。
  冷战后,美国滥用霸权忙于构筑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单极世界,以“统治者”视角环顾全球,不给就抢、不服就打,强取豪夺,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制把戏。从干涉内政、策动政变、发动战争,到拉帮结派、打压异己、煽动对抗,再到挥舞制裁大棒、破坏国际规则、贩卖安全焦虑、大搞“脱钩断链”,美国垄断资本、政治寡头与军工集团深度勾结,把世界变成了帝国的“逐猎场”。美国学者大卫·罗斯科夫在《华盛顿邮报》上刊文指出,当今世界兴起新反美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在一个以“牺牲大多数而让极少数获益”的全球体系中扮演了设计者、领导者和主要受益者的角色。
  美国霸权衰落已是肉眼可见的现实,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劣根性,在于思想的衰落。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深入发展,人类彼此相互依存、风险共担,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人类需要更具整体主义思维。反观今日美国,仍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全世界利益之上,为巩固霸权秩序不惜挑起国家之间的冲突和仇恨,撕裂大国关系与全球合作,自私自利、二元对立以及唯我独尊的思想让这个超级大国无法跳出“美国优先”“美国例外”的心魔,抵制全球实现共同发展的历史大势,何以为人类提供引领时代发展的先进思想?
  “美国优先”的极端利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一种思想能否引领时代,要看是否有助于将越来越多的国家民众纳入到全球经济大循环,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平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从中获得发展繁荣的机会,提升全人类的整体福祉。美国政治精英想的不是做大共同发展的蛋糕,而是拉拢少数国家搞控制垄断的小集团,通过“脱钩断链”、科技封锁、滥施制裁、经济胁迫等手段打压竞争者,遏制高新技术、资金和知识向后发国家流动和转移,阻碍世界分工体系的合理化调整。中国发展为世界经济贡献近三分之一增量,美国却对中国单方面发动贸易战、科技战,以牺牲全球经济增长为代价遏制打压中国发展。
  二元对立的“非友即敌”思维与多极化世界追求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格格不入。从导演“自由对抗专制”的冷战剧本,到如今炮制“民主对抗威权”的虚假叙事,美国始终逃不出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思想桎梏。美国《外交》杂志发表题为《冷战陷阱》的文章指出,冷战历史支配了美国对过去的认知,扭曲了美国理解冲突、对待谈判、认识自身能力甚至分析问题的方式,冷战历史已成为制约美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认知枷锁。
  唯我独尊的“文明冲突”思维与人类文明多元共存的时代要求有着根本性冲突。美国自认是“上帝的选民”,始终以西方所谓“自由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唯一样板,幻想着以美式意识形态“统化”全球。历史正在证明,人类文明只有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才能生机勃勃、繁衍传承,搞单边主义、单极世界,强推一种文明、一种道路、一种模式,只会让世界陷入冲突之苦、枯竭之痛。
  对于大国而言,思想的衰落往往比实力的衰落更危险。历史并未终结,也不可能终结,二元对立没有出路,美国当敬畏历史,顺应时代,善待世界。正如美国学者杰弗里·萨克斯所说,拒绝站在多极化角度看世界的逆潮流者,终将被淹没于历史洪流之中。
      (记者叶书宏)
 
说一套做一套无法取信于人
起底美国政治“形象赤字”
说一套做一套无法取信于人

起底美国政治“形象赤字”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
 
  2021年1月6日,数千名美国民众为了阻止确认新当选总统,暴力冲击国会大厦。抗议者翻墙破窗,催泪瓦斯四处弥漫,议员头戴防毒面罩落荒而逃,民众与警察持枪对峙,美国国旗散落在地上……美国智库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直言,国会暴力事件给“美国例外论”和“山巅之城”的说法画上句号。
  “民主灯塔”“人权卫士”“种族熔炉”……美国多年来给自己脸上擦粉,美国政客带着这些口号,调动宣传工具,四处售卖美式价值观。美国将自己的所谓“自由民主”等概念上升为所谓的“普世价值”,为其干涉别国内政赋予所谓“正当性”。谁影响到美国利益,它就祭起“价值观”大旗,对别国指手画脚乃至搅动内乱、发动战争。弊病缠身却好为人师,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说一套做一套的美国无法取信于人,打造的“美好形象”屡屡被事实“卸妆”。
  美国自诩“民主样板”,然而“美式民主”留给世界的“名场面”是数千人“围攻”国会山、黑人弗洛伊德死前悲喊“无法呼吸”、伊拉克人因为美国战争创伤掩面哭泣……“美式民主”如同好莱坞刻意布置的场景,说出来演出来的都是精心打造的人设。美国政客台前大喊民主、背后大搞金钱政治。竞选资金屡创新高,政治分肥愈演愈烈,普通民众收入却长期停滞,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皮尤中心民调显示,65%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民主制度需要重大改革,5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不再是民主典范。
  党争加剧背景下,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上台的一方总是不断清算前任的政治遗产或否决政治对手的政策主张,内政外交政策来回“翻烧饼”,国家财政持续损耗,长远政策难以为继,政治极化愈演愈烈。
  美式民主积弊丛生,美国政客却热衷于在全世界“推广民主”。在拉美国家推行“新门罗主义”,在欧亚地区煽动“颜色革命”,在西亚北非遥控“阿拉伯之春”,武装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等国,给多国带来混乱和灾难。美方还炮制“民主对抗威权”虚假叙事,加剧国际社会分裂和阵营对抗。美国纠集所谓的“全球民主峰会”,实际是以民主之名行打压他国、分裂世界之实。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刊文指出,国际社会对美国政治制度优势的评价不断下降,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很多国家不再认为美国民主是一个典范。
  美国自诩为“人权卫士”,可国内人权状况不断恶化。美国是枪支暴力最严重的国家。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指出,系统性种族主义普遍存在于美国警察和司法系统中,美国黑人被警察杀害的可能性是白人的3倍,被监禁的可能性是白人的4.5倍。
  美国曾长期对国际人权标准持冷漠甚至拒斥态度。艾森豪威尔政府公开宣称,其内外政策方面将不受人权义务制约。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人权外交”口号,人权转而被说成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和“灵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关系学者詹姆斯·派克认为,美国的恶劣行径越遭到揭发和批评,美国政客越要声嘶力竭地宣传其人权理念,以粉饰形象。美国出兵阿富汗,入侵伊拉克,轰炸叙利亚,制裁古巴、伊朗等国长达数十年。2001年以来,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90万人死亡,其中约有33.5万是平民,数百万人受伤,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美国实施酷刑、暗杀等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层出不穷,监听外国政要,屡屡引起轩然大波。去年10月爆发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美国三番五次独家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停火的决议,国际社会进一步认清了美国人权“卫道士”的伪善面目。
  美国的“形象赤字”还体现在嘴上说着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干的却是用自身“家法帮规”谋求私利,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大搞伪多边主义和集团政治。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与发展学院荣休教授相蓝欣撰文表示,美国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并非为人类的利益而建立,甚至不是一个和平的、和谐的体系,只会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制造更多问题,世界上相当一部分人口并不支持。
  美国不仅不诊治自身在自由、民主、人权上的弊病,还将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私产化、政治化、武器化。对美式“双标”的真实用意,世人早已心知肚明。需要顺应国际大势的,是逆行者自己。
      (记者高文成)
 
霸权逻辑无规则秩序可言
起底美国政治“领导力赤字”
霸权逻辑无规则秩序可言

起底美国政治“领导力赤字”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
 
  美国官员经常会重复一句话,“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世界的“领导者”,应当是在团结国际社会推动人类和平与繁荣方面展现强大领导力、影响力的国家。然而,对照美国近年来“退群毁约”“脱钩断链”“小院高墙”以及煽动阵营对抗的现实来看,距离其自封的世界“领导者”的定位相去甚远。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投射效应”,美国越强调全球领导力,实际上越反映其全球领导力、影响力的缺失,只能通过口头上反复强调来证明自己拥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强势崛起,冷战后更是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自视为理所当然的世界“领导者”。但美国把“领导”混同于“霸权”,在世界各地恃强凌弱、强取豪夺,其“霸权霸道霸凌”行径让世界各国深恶痛绝。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美国仍抱守不合时宜的霸权逻辑,沉浸在不切实际的“领导”世界、满足自我的美好幻境中。殊不知,国际社会已越发看清,美国自诩的“领导地位”实属德不配位,其全球领导力已出现巨大赤字。
  美国领导力的缺失,缺在危机面前没有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面对全球性危机挑战,美国不仅推卸责任、逃避义务,还为一己私利阻碍形成全球应对合力,既没有体现出“领导者”应有的作用和贡献,也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和认可。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美国置国际社会和平呼声于不顾,毫不掩饰地“拉偏架”,多次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要求停火的决议草案,引发众多国家强烈不满。气候变化问题迫在眉睫,美国对气候多边议程先退又进,拖欠对发展中国家承诺的气候援助资金,还试图借气变议题控制绿色产业供应链,通过气候治理来维系美国的“领导地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美国对外塑造世界“领袖”形象的话术包装,但美国空谈大于行动,其“领导地位”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早已备受质疑。
  美国领导力的缺失,缺在其重“利”轻“义”的本色,意图将世界拖入存量博弈,而非创造增量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脆弱乏力、诸多难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解决,但美国却顽固坚持“精致的利己主义”,利用霸权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全球利益之上,将国内矛盾和风险转嫁给整个世界,这样的“领导”不仅失“德”,长远看损人也难利己。美联储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导致美国国内通胀高企,其引发的全球性通胀严重伤害了发展中国家和底层民众;为抑制国内通胀,美联储又持续加息,令不少国家本币贬值、资本外流、偿债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加剧;为谋取经济利益,美国不断挑起经贸摩擦,肆意破坏和践踏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经贸秩序;为促使制造业回流本土,美国动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他国肆意挥舞制裁大棒,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连锁负面效应,破坏国际市场秩序……美国长期奉行“美国优先”,其背弃国际道义的行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也让自身利益受损、信誉扫地。
  美国领导力的缺失,缺在其既无能力也无意愿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时至今日,美国的官员和学者仍大言不惭鼓吹,如果没有美国的“领导”,世界将陷入“混乱”。但现实是,越来越多国家勇敢地对美国的“领导”说不,呼吁建立一个以实现世界整体发展为理想目标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英国《泰晤士报》网站刊登的文章《摇摇欲坠的美国正失去对世界秩序的掌控》指出,美国领导人说“美国的领导作用使世界团结在一起”,但世界并没有被白宫的言论所左右,而是被鼓励走自己的路。究其根本,在于美国仍然抱持不合时宜的强权思维、单边思维和冷战思维,与追求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多边主义是人类必然选择,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广泛诉求。但美国仍不愿放下霸权执念,肆意操弄意识形态工具,挑动阵营对抗,构筑“小院高墙”,以霸权压制平等、用霸道破坏公平、搞霸凌遏制发展,将自身置于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对立面。美国政客炮制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则是美国的“家法帮规”,所谓的“规则”就是美国说一不二的霸道规则,所谓的“秩序”就是“美国优先”的霸权秩序。
  阿联酋《国民报》网站刊文指出,美国在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的所作所为充分表明,“规则”是给他人制定的,美国及其盟友完全不受约束。意大利国际问题专家贾恩卡洛·埃利亚·瓦洛里则一针见血指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就是另一种版本的强权政治。”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资深政治分析家马尔万·比沙拉撰文指出,美国试图通过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挽救其领导力,但没能成功。
  逃避责任、背弃道义,既是美国无力“领导”世界的事实呈现,也是其霸权逻辑的现实投射。世界不会听任一个国家发号施令,也不会把人类命运交由一国决定。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说,这个世界不需要任何霸权,美国应该放弃“领导”世界的念想。
      (记者谢彬彬)
      均据新华社北京电
 
傲慢与焦虑
起底美国对华认知战扭曲心态
傲慢与焦虑

起底美国对华认知战扭曲心态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
 
  美国主导的所谓第三届“民主峰会”在韩国粉墨登场。将“美式民主”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挑动国际社会分裂对抗,已成为美国对中国等“竞争对手”开展认知战的核心内容之一。
  多年来,一些美国政客试图误导世界的对华认知,时而叫嚷“中国崩溃论”,时而散播“中国威胁论”,在傲慢与焦虑之间飘忽不定,暴露出他们的扭曲心态,也让世界看到美国自身认知出了大问题。
  溯源:“隐瞒、欺骗和彻头彻尾的谎言一直是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特征”


  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又一案例最近曝光:中央情报局曾获特朗普政府授权,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发起“秘密活动”,散布关于中国政府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谎言,并向海外媒体提供针对中国的诽谤信息。为与中国争夺影响力,中情局还对东南亚、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发起秘密的舆论干预行动。
  美国佐治亚大学名誉教授洛克·约翰逊表示,此类秘密行动旨在帮助美国对其他地区“植入想法”,这套做法在冷战期间很普遍,当时中情局每天散发近百篇文章,以破坏对方阵营的稳定。
  美国对华大规模造谣抹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的“黄祸论”。彼时,大量华人劳工被骗到美国挖矿修路,吃苦耐劳的华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因此遭到一些美国人敌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针对华人族群的恶意中伤,“黄祸论”一时甚嚣尘上,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由此出台。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遗余力打压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包括利用认知层面的手段。“在中国内外培植反共分子”“降低中国的军事、政治声望影响,挑起北京和莫斯科的分歧,培育中国内部的裂痕”……美国在1951年5月的国家安全委员会48/4号文件中这样叙述对中国实施心理战的目的。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的对华心理战、宣传战逐渐向更加成体系的认知战方向演变,形成由美国国务院主导,国防部与情报部门协同,社交媒体、智库及非政府组织一体联动,借助“五眼联盟”、北约等机制与盟友互通情报的全方位对华认知战体系,造谣诽谤无所不用其极。
  以美国围绕新疆大做所谓“人权问题”文章为例,美国政府支持智库、非政府组织持续炮制所谓涉疆“研究报告”;以惯于造谣著称的美国国际媒体署管理的新闻机构用几十种语言制作有关新疆“强迫劳动”的虚假新闻,协调盟国媒体机构转载推送;利用互联网媒体大肆传播涉疆虚假信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报告曾披露涉疆谎言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设立虚假账号,用人工智能生成照片当头像,冒充“独立”新闻机构的虚假媒体组织,许多虚假账号发布相同内容,再制造热门标签引发话题讨论。
  这再次印证了美利坚大学教授戈登·亚当斯的那句话:“隐瞒、欺骗和彻头彻尾的谎言一直是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特征。”
套路:“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


  谎言是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内核。
  2019年4月,曾任中情局局长的美国时任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在一次讲话中“交底”:“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关于这些有一整套训练课程!”
  最常见的一招便是歪曲事实、误导舆论。近年来美方针对中国编造了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以及“一带一路”上的“债务陷阱”等谎言。大体流程是,一些所谓智库先选择性使用或歪曲捏造数据和案例,诬蔑中国在发展中世界制造“债务陷阱”,一些美国政客就以此为论据说事,而美西方媒体全盘接受,大肆炒作。
  事实上,西方资本才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债主。当前非洲的整体外债中,多边金融机构和以西方金融机构为主的商业债权人所持债务占比近四分之三。英国非政府组织“债务正义”政策部门负责人蒂姆·琼斯说:“西方领导人将非洲债务问题归咎于中国,这是在转移注意力。他们国家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石油交易商负有更大责任,而七国集团视而不见。”
  在经济发展领域,美国近年来常用套路是“捧杀”和“棒杀”轮番上阵。比如,最近有美国媒体声称,“中国冲击”再次席卷世界,中国廉价商品带来的反通胀效应正在显现,但可能击垮他国的新兴产业。这样的报道本质是挑动世界其他国家“去中国化”。再比如,一些美国政客企图将中国认定为“发达国家”,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去年6月就通过了所谓“结束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法案”,也是要挑拨离间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印度地缘政治专家坎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想借此阻碍中国的发展,因为他们想延续二战后的“美国世纪”。
  在双边关系问题上,美国经常搞“责任转移”。美方动辄把“负责任管理美中关系”“负责任竞争”挂在嘴边,潜台词就是指责中国“不负责任”。然而,美国单方面发起对华贸易战,以非法制裁的手段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其种种行为充分暴露了谁才是不负责任的一方。美国外交关系学会高级研究员斯图尔特·帕特里克曾撰文说:“美国已成为不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走上这条路,美国便失去了道德高地。”
  在国际上挑动阵营对抗,是美国最熟悉的老套路。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虚假叙事本质上就是以意识形态划线。埃及政治学者穆罕默德·阿提夫·马哈利夫在所谓第三届“民主峰会”举行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美国实际上将推行所谓“民主”作为干涉他国内政、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美国的目的是通过炒作“民主”议题来对抗中国。
  探根:“这与资本主义所处的状态有关,危机不断、社会矛盾激化”


  19世纪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指出,任何战争都是通过“物质上的流血”和“精神上的破坏”两种方式进行的,精神层面的征服是战争的终极目标。
  从冷战时期在世界各地收买媒体从业人员的“知更鸟计划”,到制定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舆论战方案;从20世纪90年代炮制“育婴箱事件”煽动反伊拉克情绪,到2003年以一管白色粉末为“证据”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一次次制造谎言、操纵认知,在世界各地煽动冲突和战争,目的都是为自身霸权利益服务。
  美国如今大搞对华认知战,就是为了遏制打压中国,维护自身的霸权强权。美国不断给中国贴上“违反人权者”“恃强凌弱者”等负面标签,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站对,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
  事实上,对于美国发动认知战的真实意图,国际人士看得越来越清楚。
  在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看来,一些美国政客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言论“都是由阴谋论”构成,“缺乏基于事实的分析”。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前民主公平国际秩序问题独立专家德扎亚斯说,从来没有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制造和散播关于中国新疆的虚假信息时提供任何证据,“这些随意指控中国的人却对正在加沙发生的事默不作声”。
  近来,美方持续唱衰中国经济,这是美国认知战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网站刊文指出,唱衰中国经济,声称中国经济是“定时炸弹”充分暴露美国的傲慢。美国目前政治极化、好战好斗,正岌岌可危地坐在自己制造的“定时炸弹”上。对美国而言,真正的“定时炸弹”不是国外对手,而是因为美国政客的短视、傲慢而始终难以解决的国内困境。
  美国为何习惯于以既傲慢又焦虑的扭曲心态看待中国?德国《青年世界报》总编辑阿诺尔德·舍尔策尔给出的答案是:“这与资本主义所处的状态有关,危机不断、社会矛盾激化。而美西方却把这种困境视为‘民主’与‘专制’国家之间的斗争,这是一种怪异的扭曲。”
  “2024年美洲乃至全球局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国内局势走向。华盛顿曾多次表现出依靠把注意力转移到外部战线来解决内部问题的倾向。眼下,华盛顿采取这种举动的危险同样巨大。”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日前刊文指出。
觉醒:“告诉您中国是敌人的人才是您的敌人”


  美国有句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或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认知战并非万能,谎言重复一万遍还是谎言。
  旅居中国二十余载的法国学者洛朗·米舍隆(中文名罗弘)近年来越发困惑:为什么美西方宣传中的中国与他多年来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有那么大出入?罗弘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西方民众想要真正地了解中国。这就是他在去年出版新作《理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的初衷。
  如今,有许多像罗弘这样的国际有识之士,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023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去了北京、杭州、重庆、义乌、沈阳,中国的发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国际人权和社会发展协会拉丁美洲人权事务顾问戴维·洛佩斯日前在瑞士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走出了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是西方恶意炮制的人权谎言的受害者,“在全球拥有那么多军事基地的国家并不是中国”。
  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在其著作《东方依然红: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中,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的发展成就。书中不仅列举大量关于中国的事实与数据,包括中国的人均寿命、识字率等,还详细介绍中国的脱贫计划,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量子计算、太空探索和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情况等。马丁内斯表示,希望通过分享关于中国的真实信息来对冲美国的虚假宣传。
  杰里·格雷曾在澳大利亚一家跨国安全公司担任总经理长达17年之久,他在中国旅居工作学习近20年。去年9月,他发表一封给英国外交大臣的公开信,在信中基于亲身经历列举中国的发展成就并总结道:“中国不是您的敌人,告诉您中国是敌人的人才是您的敌人。”  (记者朱瑞卿 参与记者:韩冰 刘海燕 李洁 石松 马志异 董修竹 于艾岑)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出兵乌克兰?马克龙为何“鸽”转“鹰”
出兵乌克兰?马克龙为何“鸽”转“鹰”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多次公开谈论出兵乌克兰,并表示他已“深思熟虑”,未来可能“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对抗俄军”。
  今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已进入第三年,西方援乌疲态渐显。马克龙从最初调解冲突的“鸽派”到现在支持出兵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鹰派”,其立场为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惊人表态


  《巴黎人报》日前刊发对马克龙的独家采访。马克龙说,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刻,法国将“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来对抗俄罗斯军队”。
  此前,马克龙2月26日首次公开谈论出兵乌克兰。当天,巴黎举行“支持乌克兰国际会议”,西方多国参加。在随后的记者会上,马克龙说,各国在是否对乌派兵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但他认为不排除未来派兵支援的可能性。
  过去几年,马克龙一直被视为俄乌之间的“高级别调解人”,他曾呼吁不要“羞辱”俄罗斯。因此,当马克龙谈及“派兵论”时,多方感到惊讶,法国媒体惊呼马克龙从“鸽派”变成了“鹰派”。
  3月5日,马克龙到访捷克时强调这一“战略跃进”有必要;3月7日,他在会见国内各党领导人时明确表示对乌援助不设限。前法国驻俄罗斯大使让·德格利尼亚斯蒂说,马克龙相信“任何一方的压倒性胜利”都无助于冲突持久解决。
  针对马克龙的言论,俄罗斯总统普京说,法国“急了”。普京近期表示,“马克龙反应激烈,非常情绪化”,是出于“怨恨”而在乌克兰问题上向俄罗斯发难,因为法国的一些非洲盟友转向了俄罗斯。
挑头援乌


  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副主席布鲁诺·泰尔特雷认为,马克龙对欧洲一体化深信不疑,挑头援乌是想借此团结对乌克兰危机“更敏感”的国家。
  彭博社说,法国的硬实力正在复苏,而马克龙想促进战略自主和更多本土防务解决方案。一个数据值得关注。俄乌冲突正改变全球军火市场格局。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近期发布的报告说,由于俄罗斯出口减少,其长期占据的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国地位已被法国顶替。这是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950年开始记录国际武器交易量以来,法国首次达到这一排名。
  此外,马克龙高调发声恰逢美国大选党派政治角力让美方对乌军援陷入停滞之时。过去数月,美国对以色列军援明显上升,而对乌军援则因为两党分歧难以落地。美国总统拜登去年向国会申请的600亿美元对乌新军援资金迟迟未获批。本月12日,美国五角大楼宣布,通过在其他军购合同中节省资金,凑出一笔价值3亿美元的对乌克兰军事援助。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近期在美国会见前总统特朗普后表示,乌克兰自己是站不稳的。如果美国人不提供武器和资金,欧洲人也不提供,那么战争就会结束。
加强威慑


  分析人士认为,向乌派兵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马克龙发表“派兵论”后,美德等急忙“撇清关系”。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说:“北约并无向乌派兵的计划,无论北约还是其盟友,都不是冲突的参与方。”
  法方官员解释说,马克龙的意思并非当下就要在乌克兰部署西方作战部队,而是“致俄落败,但不与俄交战”。
  从马克龙言论看,法国已由乌克兰危机升级初期的谨慎援乌,转变为更加大胆的支持,他试图以不排除派兵可能性的“战略模糊”来加强对俄威慑。
  “派兵论”已极大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普京警告,欧洲派兵不会改变战场局面,只会为乌克兰招致严重后果。针对马克龙关于援乌不设限的说法,普京表示,俄罗斯对待如此行事的国家也不再设限。 (参与记者:乔本孝 陈绍华 杨骏 梁霓霓)  新华社巴黎3月19日电
 
美国“剑桥能源周”聚焦多维能源转型
探讨地缘政治紧张、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挑战下的战略调整
美国“剑桥能源周”聚焦多维能源转型

探讨地缘政治紧张、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挑战下的战略调整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国际能源界高端会议“剑桥能源周”18日在美国休斯敦开幕,今年的主题是“多维能源转型:市场、气候、技术和地缘政治”。多家大型石油公司负责人当天发言,探讨地缘政治紧张、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挑战下油气企业的战略调整。
  主办会议的标普全球公司副主席丹尼尔·耶金表示,全球能源转型是多个维度、不同速度的非线性发展进程。他当天在开幕致辞中说,今年“剑桥能源周”的主题设置,反映了全球能源转型的复杂性。
  法国道达尔能源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普亚纳认为,世界既需要传统化石燃料能源供应体系,也需要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他介绍,目前道达尔能源不仅在俄罗斯境内保留大量投资,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力投资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和电力项目,还在拉美的巴西和苏里南、非洲的纳米比亚等地进行多元化发展。
  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认为,传统能源产业对气候变化的看法正在“演变”,埃克森美孚已决定发挥其长期积累的碳捕捉技术优势,在碳捕获和储存方面进行重大投资,包括捕获和储存来自第三方的二氧化碳排放。
  壳牌首席执行官瓦埃勒·萨万表示,壳牌的优势在于能源整合,目前正努力“稳定石油生产”,精简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同时针对欧洲减少对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依赖,力图发挥其在全球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领域的优势。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的立场明显有别于西方石油巨头。他认为,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达到历史新高,但不会很快见顶,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消费量过低,对油气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纳赛尔说,未来全球能源转型叙事,“将越来越多地由南方国家书写”。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减排力度,积极提高能效,逐步采用成熟的新能源和技术。
  今年“剑桥能源周”的热议话题还包括关键矿产及其供应链、电力需求的增长趋势、全球经济脱碳、氢能源市场开发、生物燃料和核能等。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和专家学者等与会。   (记者徐剑梅 报道员:聂上游)
     新华社休斯敦3月18日电
 
欧盟再拨款50亿欧元援助乌克兰
欧盟再拨款50亿欧元援助乌克兰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布鲁塞尔3月18日电(记者付一鸣)欧盟理事会18日宣布,再拨款50亿欧元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欧盟理事会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决定在现有欧洲和平基金框架内专设乌克兰援助基金并拨款50亿欧元,用于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公报说,乌克兰援助基金将使欧盟能够通过提供致命和非致命军事装备和训练,进一步满足乌克兰武装部队不断变化的需求;该基金对欧盟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形成补充。
  2021年3月,欧盟理事会批准设立欧洲和平基金,旨在增强欧盟在防止冲突、建设和平以及加强国际安全领域的能力,该基金不列入欧盟的财政预算。经多次追加后,该基金在2021年至2027年期间的预算上限总额目前已超过170亿欧元。
  欧盟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俄乌冲突2022年2月升级以来,欧盟及其成员国已向乌克兰提供或承诺提供超过1380亿欧元的各项援助,其中280亿欧元为军事援助。
 
英伟达发布旗舰AI芯片
英伟达发布旗舰AI芯片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公司18日发布人工智能(AI)芯片B200,运算速度比上一代芯片提升30倍。
  英伟达18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举行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会上发布这一产品。B200的B取自数学家戴维·布莱克韦尔。他是首名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黑人学者。
  黄仁勋介绍,B200的体积比英伟达上一代AI芯片Hopper大了一倍,集成有2080亿个晶体管,是上一代芯片800亿个晶体管的2.6倍,在处理给聊天机器人提供答案等任务时,B200芯片的速度比上一代芯片快30倍。
  但是,黄仁勋没有说明B200在处理大量数据训练聊天机器人时表现如何,也没有透露价格细节。
  据法新社报道,与传统计算机相比,人工智能运算能耗高、能效低并因此受到诟病,而英伟达新一代芯片在能效上有所提高。黄仁勋举例说,使用8000枚其第一代AI芯片训练聊天机器人ChatGPT三个月,将耗能15兆瓦,而使用新一代芯片在同样时长内执行同样任务,仅需2000枚芯片,能耗则降低至4兆瓦。
  ChatGPT为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公司研发,于2022年底问世。
  英伟达说,亚马逊、谷歌、微软、OpenAI、甲骨文和特斯拉等公司主要客户预计将在他们销售的云计算服务中使用B200,也将在他们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中使用这种新芯片。
  英伟达是AI芯片领军企业,其芯片是训练AI的重要工具。随着各国政府和企业竞相发展AI技术,英伟达芯片价格日益上涨。过去12个月,英伟达股票价格大涨240%,跃升为美国股市市值第三高的企业,仅次于微软和苹果。
  不过,英伟达18日发布的一系列产品和黄仁勋对愿景的描述等似乎没有给人们带来惊喜。英伟达股价在当天盘后交易中下挫1%。
  美国普拉姆基金首席执行官汤姆·普拉姆说,新产品的发布进一步表明,英伟达在自身领域具备显著领先优势,但这不代表超威半导体公司(AMD)和其他公司就无法进入这个市场。    (郭倩)新华社专特稿
 
巴以冲突让美国外交“现了原形”
巴以冲突让美国外交“现了原形”

( 2024-03-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新一轮冲突是正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5届会议的焦点话题之一。很多参会人士认为,加沙地带民众目前遭受的灾难是美国与以色列“占领者”合谋的结果。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巴赫丁·扎伊姆大学公共事务教授兼伊斯兰与全球事务中心主任阿里安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国不仅为以色列的行径辩护,还向其提供对加沙造成严重破坏的武器,“他们只把一方视为人,而对另一方没有任何愧疚感”,这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态度。
  很多人质问:以色列把加沙地带200多万人长期封锁在区区3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生存权、回归权长期遭到漠视,在这种情况下巴以怎么能够实现持久的和平稳定?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巴勒斯坦人民长期遭受的苦难视而不见,却动不动就站在道义制高点宣布无条件支持另一方。被西方国家妖魔化的巴勒斯坦人民,在面对这个宣称公平正义的西方世界时会作何感想?
  参加人权理事会第55届会议的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迈克尔·法赫里在万国宫的一场记者会上表示,美国向一个摆明了要让他国平民挨饿的政府提供弹药和财政支持,却又以高调而作用非常有限的方式向加沙地带空投援助物资,这一做法非常荒谬。
  出席同一场记者会的巴勒斯坦官员指出,美国放任以色列制造一场灾难,导致3万多人死亡,却又“空投一些落在海里的食物并期待得到感谢”,这种做法除了虚伪还能是什么?
  以色列去年10月遭遇惨痛袭击值得同情,残杀平民的行径同样应予谴责。加沙地带的悲剧延宕至今已5个多月,美国无视加沙地带大量人口死伤的现实,多次阻挠有关在加沙地带停火的决议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通过。这只能说明,美国宣称“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的“规则”,只是给其他国家制定的。难怪有外交官直言:美国在巴以新一轮冲突中的表现无异于“外交自残”。
  瑞士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丹尼尔·华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国和以色列都认为自己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这种莫名的优越感使他们经常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忽略乃至忘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其他人民。
  华纳指出,放任以色列轰炸平民目标并实行灾难性的封锁后,美国口中的“民主”“公平”“正义”这些漂亮话顿时“现了原形”。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正是殖民主义的残余。
   (记者聂晓阳)新华社日内瓦3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