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2024两会特刊

06版:2024两会特刊

07版:2024两会特刊

08版:2024两会特刊

09版:2024两会特刊

10版:2024两会特刊

11版:2024两会特刊

12版:国际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
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王沪宁蔡奇参加看望和讨论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
 
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王沪宁蔡奇参加看望和讨论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面人士要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祝贺和美好祝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夏先鹏、田红旗、吴建平、赵宇亮、黄绵松、胡松琴等6位委员,围绕加强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完全统一、以互联网核心技术支撑网络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了发言。
  习近平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感到非常高兴。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的各位委员,并向广大民革成员和科技界、环境资源界人士,向广大政协委员,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实行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
  习近平指出,过去一年,民革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扎实推进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持续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广大科技界人士积极支持参与科技体制改革,奋力投身科技创新。广大环境资源界人士发挥专业优势,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强调,民革要在对台工作大局中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更好团结海内外、岛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不断壮大反“独”促统力量,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习近平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习近平强调,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要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要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政协委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不断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和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
  石泰峰、郑建邦、胡春华、王东峰、何报翔等参加联组会。
 
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评论员


  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科学、务实精神,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保持定力,科学理性推动工作,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的“大呼隆”,也要防止重复建设、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广阔。
  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建设科创高地,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打通原创技术的市场转化渠道……发展没有止境,实干开创未来。让我们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实践要求,鼓足干劲、奋发有为,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不断取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成效。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从全国两会看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从全国两会看发展新质生产力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去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海内外高度关注,代表委员深入讨论,全国两会传递出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


  今天的中国,正向“新”而行、向“新”而进。
  看大江南北,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去年出口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9%。
  观浩瀚宇宙,中国航天2024年预计发射约百次,多个卫星星座加速组网,探索星辰的脚步正化作产业发展的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这个春天,围绕发展新质产生力,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都积极行动起来,谋新策、出实招、善作为。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思想的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站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高度,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加大创新力度——
  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犹如超级显微镜,能“看清”物质微观结构。
  “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活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志嘉委员定下目标,进一步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产出。
  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广西柳州,上汽通用五菱工厂,8位院士领军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佐平代表充满信心表示,通过创新驱动,力争到2025年实现第二次存量倍增。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一座座工厂里,人形机器人执行搬运、装配等任务,科幻开始走进现实。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委员看来,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合,将有针对性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5G“进工厂”“入海港”“下矿井”,建设数十个区域级和产业集群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持续推进企业“智改数转”。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董事长杨剑宇代表干劲十足:“今年将进一步支持制造业从‘5G+’向‘AI+’‘联创+’延伸拓展,更好助力浙江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方向明确,脚步就更加扎实。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将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空气也能“造”糖!借助最新生物技术,约17个小时,可将二氧化碳精准合成为不同类型的糖。
  “相比传统制糖方式,实现了从‘年’到‘小时’的跨越。”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代表率领团队“十年磨一剑”,不断拓宽生物技术新赛道。
  生物制造,把车间“装”进小小细胞;生物医药,将健康带给千家万户……生物经济迈上新台阶,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增添又一个重音。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从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代表委员们表示,创新曲线上扬彰显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
  让这样的底气更足,要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产业核心竞争力一级级提升,新型工业化的蓝图也日益清晰——
  全省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比3.39%,高新技术企业达7.5万家……广东2023年成绩单,成为“中国制造”跃升的缩影。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委员去年走访了上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实地感受创新脉动:“增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哨’。”
  关键核心技术一项项攻克,强化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整体良率达到新高度!”中国电科最新批次碳化硅MOSFET器件测试结果出炉。这条6英寸第三代半导体工艺线,将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优质芯片。
  “中国‘芯’蓄势待发。”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副院长郭宏伟代表说,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护航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
  创新体系布局一步步优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建设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组建医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天津大学加速布局脑机接口、应急医学等新赛道。
  “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在重点方向、关键领域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构建高水平科创团队。”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委员说。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甘肃,戈壁滩上风机林立,光伏板鳞次栉比,绿色电力跑出“加速度”。
  兰石集团能源装备研究院副院长范飞代表说,要以构建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抓手,提升绿色技术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推动更多绿色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


  安徽淮北,年产量60万吨的乙醇生产装置开创了一条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线。
  “我们要进一步破解科研和产业‘两张皮’问题。”该装置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中民委员呼吁,探索更加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问题是时代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要扭住创新“牛鼻子”,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委员说,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支持民营企业敢创新、多创新,有助于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
  ——要下好改革“先手棋”,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藩篱。
  江苏,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今年将加强改革系统性部署、集成性支持,不断厚植一流创新生态体系,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代表说。
  吉林省长春市市长王子联代表表示,要打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突出需求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打造人才“强引擎”,促进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教育的产出是人才,人才的产出是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代表看来,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紧密关联,“将科技创新路径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路径、产业发展路径、教育发展路径统筹协调,推动‘愿景图’早日成为‘实景图’。”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科技人才,还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知乎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源委员带来以高质量技能人才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
  前景光明,使命催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之为。以“新”主导,以“质”为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大地汇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洪流。  (记者董瑞丰 温竞华 张泉)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侧记

 
“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侧记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暖意浓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第二次参加“本团”审议,再次见到江苏团的代表们,总书记笑容满面:“去年我两次到江苏考察调研,看到江苏发展中有不少新亮点,老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感到很高兴。借此机会,向各位代表和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江苏广大干部群众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一直很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到江苏,从擘画“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到勉励“走在前、做示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在对江苏寄予的厚望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
  最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表现亮眼,成为走俏海外的“新三样”之一。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代表,就是一名中国光伏行业的“追光者”。
  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高纪凡讲述了天合光能咬定创新不放松、抢占光伏行业技术高点的故事。
  “你们这个实验室设在什么地方?”听闻高纪凡还担任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总书记感兴趣地问。
  “在常州和上海都有,我们是企业和大学联合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应用研究。”高纪凡回答。
  校企合作,产学研贯通,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阐释科技创新的意义,“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叮嘱:“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江苏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要因地制宜。”
  一身干净利索的灰白工装,来自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孙景南代表是一名巾帼电焊工。在她眼中,焊接更像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焊缝都是一件艺术品。
  30多年来,孙景南埋头精研焊接技术,从一名学徒逐渐成长为中国中车公司著名技能专家。
  在发言中,孙景南谈到自己对大国工匠的理解:“‘匠’字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赞许:“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穷二白,从无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制造业基础。”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多少人的点滴奋斗,汇聚成历史巨变的洪流。
  “这一想啊,真是无比自豪。就拿交通来说,现在我国汽车产销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高速公路里程也是最长的,高铁走出去了,城市轨道交通也走出去了,轮船也走出去了,大飞机我们也造出来了,造船业的‘三大明珠’都造出来了……都是一步步往前走,不断地国产化,然后走在国际前头,并在不断突破。”
  迎着孙景南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说:“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世界顶级一流的水平,不可能做出最好的装备。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去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在江苏考察时,又赋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使命。
  从事文博事业30多年的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代表告诉习近平总书记,他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文博工作与文旅整合统一起来,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文与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023年南京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全市博物馆就接待了3448万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博物馆很重要,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里,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曾是一名从军25年的军人。2005年,时任驻浙江杭州某师政治部主任的他,从保家卫国的一个“阵地”,自主择业转换到建设家乡的另一个“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赞许道:“你有这个决心还是不简单的。退伍军人在自主择业后,找到一条适合的路子,为国家继续作出贡献,很有意义。”
  永联村的故事,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传奇的代表。这个昔日长江边的滩涂村,敢为天下先,办起钢铁企业,成为全国知名的富裕村。
  “去年,永联村工农业总收入1616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3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3万元。村里企业发展起来后,我们通过明晰产权,让村民持有25%股权,去年村民人均二次分配1.7万元。”
  听着吴惠芳如数家珍,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之年,须要关键担当、关键作为。
  “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和经济大省,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会场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定有力:
  “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记者张晓松 朱基钗)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凝心聚力、振奋人心
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凝心聚力、振奋人心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汇聚力量。
  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会外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要团结一心、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中国式现代化向前推进,共同谱写新的壮美篇章。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谆谆嘱托,让参加联组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实验室主任吴建平委员感到重任在肩:“近年来,国际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不断演进,我们一定要打好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持久战,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网络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委员对此有自己的体会:“从制度优势到超大规模市场,从完备的工业体系到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很多优势。我们要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将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
  中国电科首席专家柏松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带领团队持续攻关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器件研发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令他深感振奋:“我们将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前瞻性、先导性前沿技术,持续开展相关领域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攻关,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筑牢科技创新根基。”
  事业发展,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大学具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有着自己的使命担当。”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彦玉代表说,“我们将按照总书记要求,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参加联组会后,北京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委员反复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的要求。他说:“作为生态环境工作者,感到今后大有可为。我将带领团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化技术赋能传统的环保行业,系统性推进行业效率的提升,助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在联组会现场发言的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委员表示:“这是总书记对环境资源界委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海洋工作者的殷殷嘱托。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继续抓好美丽海湾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千里之外,一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浙江安吉余村村,村民们早已尝到了“生态饭”的甜头。
  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在驻地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慨万千:“总书记强调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好,让看得见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成村民摸得着的股份红利,变成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初春时节,“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正等待着冰雪消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告诉记者,目前,乌梁素海水质稳定,鸟类和鱼类种群增加,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他们将牢记总书记强调的“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不断改善湖区生态,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现代化。
  联组会上,民革福建省委会主委夏先鹏委员围绕加强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夏先鹏说,近年来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产业合作潜力尚未有效释放。我们将持续探索促进台商台企融入大陆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多元化路径,支持台企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革和所有从事对台工作人员共同的要求。”江苏省台联会长邹振球代表表示,“未来我们将用心搭建多领域、多类型、多层次的融合发展平台,助力台商台胞共享发展机遇、安心扎根大陆。”
  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来伊份总裁郁瑞芬委员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必能共享发展硕果,共创两岸繁荣与发展。
  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中国式现代化关乎每一个中国人,事关两岸共同繁荣。”来自台湾的陈柏翰正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日常学习生活中十分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这让我非常振奋。”他说,“我希望毕业后能投身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相关工作中,与大陆青年一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尽自己的力量!”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因地制宜”的要求,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论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四个字,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
  因地制宜,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局限于“高精尖”,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内容。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重要的是分类实施,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紧扣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狠下功夫,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新路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只是其中之一。虽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决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对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观察和理解。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无效产业,是很多地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座。一方面,传统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当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力量,也能“老树发新枝”,形成新的活力。
  因地制宜,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干劲十足。越是此时越要冷静,不要一窝蜂,不要赶时髦,更不要搞未立先破,不能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就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也不要搞行政强推,否则很可能导致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反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谨防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任性蛮干等种种不良倾向。
  新质生产力发展得好不好,说到底要看实效。立足实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记者刘怀丕 王亚宏 杨柳)
 新华社北京电
 
打造中国经济向“新”力 共建繁荣美好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引发海外人士热议
打造中国经济向“新”力 共建繁荣美好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引发海外人士热议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海外人士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注入动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引,相信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不断取得成果,向“新”而行的中国经济也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增加新活力、带来新机遇,助推建设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再到此次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所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深刻阐明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方法路径和重要举措,为中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英国国际关系专家基思·贝内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契合时代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革命性技术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结果,强调的不仅仅是发展的速度,还有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有助于削减繁重劳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绿色经济。
  在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松下控股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眼中,中国如今不仅是制造大国,还已成为创新大国。他相信,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利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将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他介绍,从2023年参加上海进博会开始,松下将中国业务分为“健康智能住空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三大领域,提出贯穿整体的“绿智造 创未来”概念。松下认为这三大领域契合中国市场需求和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在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看来,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中国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西门子也因此看到广阔的市场机遇与新业务增长点。
  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曾多次访华,他对中国发展模式很感兴趣。他认为,加大创新力度,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为不同行业提质转型带来新的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费尔哈特·阿西夫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论述印象深刻。她认为,新质生产力理念代表了工业与技术革命的范式转变,将使中国社会更加适应全球不断变化的发展态势,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阿根廷工程和技术支持公司总裁费尔南多·法佐拉里读出了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产生很多高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产业,这些产业发展成果将助力中国社会发展,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发展也将助力全球发展,惠及更多人。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刊文认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议程中高频出现的“热词”。报道援引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校区学者乔恩·泰勒的话说,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强调以新兴智能和环保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数字化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与商业化”。
“落到实处的行动”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表现抢眼,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壮大,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落到实处的行动。”菲律宾达沃雅典耀大学卡拉姆研究所所长穆索利尼·利达桑去年两次到访中国,对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有着切身感受。“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其他国家平衡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榜样。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有望在未来助推行业革命,惠及全球经济。”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对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具有前瞻性,强调以科技、数字经济、绿色技术等赋能经济发展,充分平衡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充分赞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威伦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禀赋差异性明显,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加强对有限资源的整合分配,统筹好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助推力。
  如今,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一半在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数字支付规模占全球份额接近一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表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中国的科研投入和产出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多个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举措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机遇。”
  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年初发布了未来20年全球航空服务市场预测,其中中国在未来20年将成为最大航空服务市场。“以可持续航空燃料取代传统化石燃料,是航空业目前较为成熟的减碳解决方案,也正是航空业的新质生产力之一。”空中客车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岗认为,中国在可持续航空燃料原料获取、生产加工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期待与中国共同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利用,促进航空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徐岗说,几十年来,空中客车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值得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在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空客既能以高效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贡献力量,也能享受到很多机遇和红利。
  德国叉车制造及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凯傲集团在中国市场深耕30年,见证了中国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进程。“如果没有友好稳定的投资环境,我们在中国的成功发展是不可能的。”集团首席执行官罗布·史密斯说,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坚定了凯傲集团的信心,将持续植根中国,积极把握机遇,通过本土创新与合作,在新能源、数字化和自动化方面持续发力,为中国用户提供更丰富多元的企业内部物流解决方案,共创全新未来。
“给世界带来新机遇”


  德国柏林东北部的一个太阳能公园里,晶莹的光伏板整齐排列,而维持着这个太阳能公园稳定高效运转的重要设备逆变器的供应商是一家中国企业。将“制造”提升为“智造”,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促进可持续发展,许许多多像逆变器这样的中国产品正悄然推动着世界经济的绿色转型。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世界利益。”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重点关注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论述。他指出,中国不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推动世界科技进步。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纳米比亚贸工部执行主任西孔戈·海汉博感触颇深。他认为,正是长期秉持的开放姿态,成就了中国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创新。期待纳中未来加强新能源等方面合作,助力纳米比亚早日实现工业化目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交通部门负责人罗布·德容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气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电动车技术在世界范围处于领先位置,希望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可以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共享中国绿色技术。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高级讲师闫黎认为,新质生产力利用科技赋能,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国如今已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汽车制造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巨大,这也将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启发。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所需镍矿储量最多的国家。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韦罗妮卡·萨拉斯瓦蒂指出,不少中国矿业企业和新能源车企已通过直接投资、本土化生产等方式,助力印尼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加就业。“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包括印尼在内的许多国家带来巨大机遇。”
  巴西商业领袖组织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小若泽·卢斯认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持。“我曾多次参加上海进博会,中国在制造业、清洁能源、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创新能力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增长,也有助于与世界协同发展。”他认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将助力中国在新兴产业领域与世界携手共进。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哥伦比亚对外大学国际关系专家戴维·卡斯特里利翁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使中国进口需求更加多样化,这将对中国的全球伙伴产生倍数效应,助力发掘发展中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潜力。
  “通过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可持续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国将为增强全球经济韧性作出贡献。”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看好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全球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他说,中国举措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参与新兴产业的机遇,为全球技术进步营造良好合作氛围。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
执笔记者:王雅楠 何梦舒 常天童)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和讨论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和讨论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6日分别参加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一些团组的审议和讨论。
  6日下午,李强参加了广东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听取郭永航、覃伟中、何小鹏等代表发言后,李强说,过去一年很不寻常,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力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广东等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广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同日上午,李强参加了经济、农业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马永生、杨柳、程玉珍等委员发言后,李强说,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奋发进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圆满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成绩来之不易。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仍然较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更好激发国内需求潜力、畅通经济循环。要大力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要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地制宜优化村庄建设布局,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让留在农村的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6日上午,赵乐际参加了民盟、农工党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贾庆国、邓蓉玲、赵吉等委员发言后,赵乐际说,2023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顽强拼搏、勇毅前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实践再次证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赵乐际指出,民盟、农工党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希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参政履职,广泛凝心聚力,更好发挥自身界别特色和优势。赵乐际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各民主党派要不忘多党合作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保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提高政党协商质量,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持续推进自身建设,稳步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
  6日上午,王沪宁参加了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杨宁、马汉成、哈德尔别克·哈木扎等委员发言后,王沪宁表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积极履职尽责,深入协商议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献计出力。
  6日上午,蔡奇参加了文化艺术、体育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俞峰、李群、刘国梁等委员发言后,蔡奇指出,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决克服内外困难,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圆满完成主要目标任务,在开新局应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提振信心温暖民心凝聚人心。实践证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就一定能战胜任何风险挑战坚定向前进。蔡奇希望大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发挥界别优势,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献计出力,为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勇攀文化艺术和体育“高峰”,推出更多文化精品,提高体育综合实力。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文化艺术和体育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砥砺专业、提升造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积极拓展国际人文体育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6日上午,丁薛祥参加了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龚俊龙、柯岚、屠海鸣等委员的发言后,丁薛祥表示,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澳门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展现了新气象,经济迎来整体性复苏,民生福祉得到明显改善,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取得重大进展,维护国家安全实现新突破。丁薛祥强调,中央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完全支持香港、澳门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坚定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要筑牢维护国家安全屏障,支持香港尽快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健全澳门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丁薛祥对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大家在爱国爱港爱澳旗帜下团结奋斗,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创香港、澳门更加美好的明天。
  6日上午,李希参加了九三学社、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林毅夫、潘建伟、姚力军等委员发言后,李希说,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其中也凝结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心血。希望各位委员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多做解疑释惑、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共识的工作,共同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李希强调,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希望各位委员一如既往关心支持纪检监察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建议。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解读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解读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针对国务院组织法修改的意义、原则、具体修改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修法对全面加强国务院自身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武增说,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是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对推进政府组织机构法定化作出明确部署。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通过现行宪法的同时,通过了现行的国务院组织法,施行40多年来一直没有修改过。
  武增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有必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重要内容载入国务院组织法,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精神和成果通过法律规定予以体现。
  她表示,这将进一步健全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这也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务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落实。
  修订草案明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国务院是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产生的,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宪法室主任雷建斌表示,此次修订有利于国务院更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修法遵循哪些重要原则?


  雷建斌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依宪立法,是修法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
  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贯穿修法全过程和各方面。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雷建斌介绍,在修法工作中注重突出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国务院组织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眼新时代国务院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总结吸收国务院工作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特别是《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国务院工作规则》制定修改和实施过程中的成熟做法,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着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总体框架内,与时俱进完善国务院相关制度。
  国务院组织法根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对国务院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作出规定,对于保障国务院依宪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
  雷建斌介绍,修法工作严格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和规定,处理好国务院组织法与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监督法等法律以及相关党内法规、行政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做好衔接。
  草案作出哪些具体修订?


  修订草案增加有关国务院性质地位的规定,同时完善有关国务院职权的表述,规定国务院行使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职权。
  “增补内容体现了坚持依宪立法的原则,发挥了宪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武增介绍,我国宪法对国务院的性质地位等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现行的国务院组织法对宪法关于国务院的性质地位等内容未作具体规定。“为保证国务院组织法的完整性,此次的修订草案重申了宪法相关规定的内容。”雷建斌说。
  在完善国务院机构及其职权相关规定方面,修订草案与2023年修改的立法法相衔接,完善规章制定主体的规定,明确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等。
  “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制度基础。这对于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加强国务院自身建设,保证国务院各部门更好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武增说。
  修订草案健全国务院会议制度,对国务院常务会议、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以及其他会议形式作出规定。同时增加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提出“国务院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国务院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加强行政复议、法规和规章备案审查、行政执法监督、政府督查等工作,坚持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等内容。(记者刘奕湛 齐琪)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 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
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张汨汨 梅常伟)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6日继续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提振信心、温暖民心、凝聚人心。
  中央军委委员、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刘振立说,过去一年,党中央、习主席审时度势、驾驭全局、从容应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由“愿景图”向“实景图”扎实迈进。事实雄辩地证明,“两个确立”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要结合实际抓好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力以赴打好攻坚战,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扭住关键加强军事治理,深入推进政治整训、正风反腐,坚决完成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赋予的各项任务,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央军委委员、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升民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把握大势、凝心聚力、务实创新的好报告。去年面对多重挑战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奋进,取得来之不易、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从中获得的坚定信念和信心、探索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弥足珍贵。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聚焦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强化政治监督,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作风和纪律保障。
 
全力以赴 务期必成
军队代表委员谈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全力以赴 务期必成

军队代表委员谈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立足2024,展望2027,还有三年。军队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坚定决心意志,埋头苦干实干,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打好攻坚战。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把握强国强军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十分紧要的一步。”长期从事政治理论研究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吴杰明深知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非凡意义。这一奋斗目标,不仅丰富拓展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时代内涵,更是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
  “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强军思想铸魂育人,打牢官兵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政治根基。”军队代表委员们一致表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有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来自陆军的全国人大代表潘高峰说,他所在部队将持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高原、海岛、雪域、戈壁,扎实锤炼跨域立体作战本领,加快提高打赢能力。
  潘高峰的话语道出了代表委员们的心声——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蕴含着鲜明的政治指向、战略指向、实战指向,最终都要落到全面提高打赢能力上来。
  “守卫祖国空天是战斗机飞行员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必须练强岗位本领,把制胜刀尖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全国人大代表高中强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面对镜头,他向祖国和人民庄严承诺,用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聚力打好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当前,我军建设正处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代表委员们表示,要构建现代军事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军事治理能力,以高水平治理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这几年,全国政协委员曾文龙的足迹遍布西部边防一线艰苦偏远的阵地和哨所。他深刻认识到,基层官兵是强军兴军的主力军,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十分重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帮建支部、帮带书记、帮抓骨干,持续纯正基层风气,全面锻造过硬基层,切实打牢军事治理的稳固基础。”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我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保证。
  作为南昌舰的一员,全国人大代表祁伟光说:“我们将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方面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深度赋能战斗力建设,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代表委员们信心满怀,要向心聚力、向战发力、向难攻坚,以奋斗实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记者张瑞杰 郭明芝 米思源)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聚焦高质量发展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五部门主要负责人回应中国经济热点问题
聚焦高质量发展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五部门主要负责人回应中国经济热点问题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如何看待今年经济走势?2024年财政政策有何新特点?新一年促消费将采取哪些措施?货币政策如何支持经济回升向好?资本市场下一步监管工作有何考虑……近2个半小时,5位部长接受了17位记者的提问,坦诚作答。
  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的5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回应经济热点话题,详解政策未来走向。
  既看“形”又看“势” 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支撑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为5%左右。今年经济走势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有何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这一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跃能够实现的目标”。
  谈及今年经济形势,郑栅洁强调,既要看“形”,又要看“势”。
  从“形”看,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稳”“进”“好”特征突出。
  “稳”,是从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等总量指标看,经济恢复回升又有新成效;“进”,是从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高技术服务业投资等结构指标看,经济结构调整又有新进展;“好”,是从科技创新、新动能、生态环境等质量指标看,经济发展质量又有新提升。
  从“势”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无论从经济发展的短周期还是长周期看,都有强有力的支撑。
  具体来说,发展基础更为坚实,经济抗冲击能力和韧性持续增强;宏观政策继续加力,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强大政策供给;今年开年以来实物量等先行指标较快增长等向好因素不断累积。
  郑栅洁用“提质”“扩量”来概括今年如何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具体包括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鼓励和支持扩大民间投资,加大对补短板、强弱项和培育新动能的支持力度等。针对今年我国将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制定形成具体行动方案。
  推进城镇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也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潜力。郑栅洁说,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发力。
  尽管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郑栅洁表示,前进中的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解决。“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推动经济持续回升、长期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他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 “国家账本”不断提升“民生含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赤字率拟按3%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增加超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的财政政策安排体现出“适度加力”的特征。
  今年,政府债券规模明显增加。“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府支出,能够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激活经济发展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蓝佛安说。
  此外,财政部还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提质增效方面,蓝佛安说,要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同时,统筹运用税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据介绍,近年来,财政部门持续提高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强政策举措的“民生温度”,努力让国家的财政账本变成百姓的“幸福清单”。
  蓝佛安说,2024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还将再提高30元,教育、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超4万亿元。
  他表示,下一步,财政部门将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全力以赴稳外贸


  2023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2.5%。未来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激发消费潜能?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今年,商务部会同五个部门开展了“2024全国网上年货节”活动,这也是今年“消费促进年”的首场活动。“接下来,我们将突出重点品类、节庆时令,指导各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年’系列特色活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此外,商务部还将重点抓两项工作促进消费。王文涛说,一是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另一个是提振服务消费。
  针对前者,商务部将坚持以市场为主,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有效机制。针对后者,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丰富服务消费供给,创新服务消费场景等。
  今年如何稳外贸,是国内外关注的另一热点话题。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我们是有信心、有底气的。”王文涛说,总体来看,我国外贸发展依托的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出口商品正在向价值链上游攀升;通过积极主动开放,我国进口市场机遇也在扩大,外贸展现了较强韧性。
  据介绍,商务部将在政策上靠前发力,全力以赴稳外贸,加大对金融服务、贸易促进、人员往来三方面支持力度。中长期看,将从拓展中间品贸易、促进跨境电商出口、提高贸易数字化水平、推进贸易绿色发展等方面发力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中国是世贸组织(WTO)核心成员和最大发展中国家。谈及如何推进WTO改革,王文涛说,中方将同各方一道,推动世贸组织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还将继续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团结各方共同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泛安全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文涛说。
  货币政策空间足 将发力促经济回升向好


  货币政策走向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焦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明确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
  “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潘功胜从总量、价格、结构、汇率等多方面介绍了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打算,释放出货币政策发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信号。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潘功胜说。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对此,潘功胜介绍了一系列针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政策: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增加规模;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相关激励政策覆盖的普惠小微贷款标准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扩大至不超过2000万元。
  潘功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做好金融开放各项工作,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统筹推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
  针对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潘功胜回应说,中国人民银行将积极落实好《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会同相关方面共同努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支付服务,通过扩大“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方式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推动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尊重规律尊重规则 以“强”和“严”推动资本市场监管


  “如何把握投资与融资、公平与效率,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只有投融资平衡发展,资本市场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监管者要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最重要的原则;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监会最重要的中心任务。
  他强调,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尊重规律,尊重规则,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吴清阐释说,尊重规律,即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创新规律;尊重规则,即尊重法律,尊重契约,尊重一些国际通行的技术规范。
  就下一步监管工作重点,吴清用两个字概括:“强”和“严”。
  “强”就是强本强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严”就是严监严管。证监会将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并加大对触碰底线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吴清说,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项体系性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综合施策。
  在他看来,做到这一点,至少包括“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一个基石”,即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五个支柱”,即更合理的资金结构、更完善的基础制度、更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更优质的专业服务、更严格的监管执法。
  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吴清说:“首先是上市公司自身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下一步证监会将抓好四方面工作:严把入口,加强上市后监管,畅通出口,压实责任。
  “让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成长壮大,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结构,从而让投资者能够更好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吴清说。   (记者于佳欣 吴雨 朱超)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大地惊蛰:2024“春之声”
大地惊蛰:2024“春之声”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王立彬)3月5日,惊蛰。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人民大会堂奏响向着春天进发的序曲。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五千年农耕文明才能理解的喜悦,这是稳稳端牢自己饭碗的中国人对大地的深情。
  2023年,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2024年,粮食产量预计1.3万亿斤以上。
  这意味着,中国粮食产量要连续10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
  5日,“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春天,各行各业的“田园”里,正释放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关于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把粮食与新质生产力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的建议主题也是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生产者数智技能,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创新活力。
  向春而行,如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代表委员在重点思考的同时,也把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热词,酝酿在乡村的田园。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牟县官渡镇孙庄村党支部书记孙中岭说:“给咱农村打造培养熟练运用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新型职业农民,吸引有志青年建设数字乡村,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的活力。”
  祖国山河秀,人勤处处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等待解冻的黑土地上,已聆听到春之声,这是丰收的预言——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里,科研人员正讨论,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千里之外的北大荒建三江农场春耕中进行验证和应用。
  世界屋脊上的“雪域江南”,春花绽放。西藏林芝墨脱2024年春天早已到来——白肉枇杷熟了。
  全国人大代表、墨脱县墨脱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罗布央宗把白肉枇杷带到了首都。“应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美丽的家乡。”这个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世界生物基因库”已成为墨脱的新名片。
  南国春来早。海南的春天,拔节生长的声音,来自千顷稻田,更来自各行各业。
  “全球最大风电叶片在东方正式下线”“我国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在文昌成功发射”……琼岛之春,装在代表委员的行李箱、笔记本和手机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海南团的代表说,要形成一批具有自贸港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全国两会前夕,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全国人大代表刘洋来到航天员支持中心,与神十七乘组隔空对话。围绕中国太空实验室高质量发展,刘洋把收集到的看法和建议带上两会。她说:“中国空间站全面转入应用和发展阶段,空间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
  龙年春节,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并创造下潜新纪录。
  “近三年全球一半以上载人深潜任务由中国人完成。”作为“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全国政协委员叶聪自豪地说。
  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叶聪使命在肩:“我们要为人类了解、保护、开发海洋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个春天注定不一般。
  “@国务院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建言献策活动,截至3月4日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60万条,比去年增长八成。留言网民,最大的82岁,最小的12岁。
  向着春天进发,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在中国人民面前,任何艰难险阻,“万水千山只等闲”。
  今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讲述长征故事,强调“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春天的盛会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通过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求真务实,讲实话、道实情、出实招,真正把人民群众呼声愿望反映上来,使党的主张、人民意愿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听闻“春之声”,我们一起迈进春天。
 
“旁听”全国两会,政府和代表委员“直通车”这样打造
“旁听”全国两会,政府和代表委员“直通车”这样打造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王希 张千千)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于本宏通过“2024·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留言”小程序,围绕更好落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提出意见建议。包括这条留言在内,一批经过梳理的留言已在第一时间转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办理。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听取和及时回应代表委员意见建议,打造政府和代表委员高效交流“直通车”所采取的务实举措。
  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强调政府要诚恳接受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基层和群众关心期盼什么,政府工作就重点抓什么。“对今年的‘旁听’工作,我们及早着手准备,2月初就研究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加强内部工作统筹,密切与人大和政协方面的对接,确保做到‘任务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国办工作人员李林介绍说。
  在多渠道收集意见建议方面,国办派出80余名工作人员到全部35个人大代表团、34个政协界别现场旁听,原汁原味记录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时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并继续用好两会简报、小程序留言等渠道,进一步提高汇集代表委员意见建议的覆盖面。国办各司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汇总组,专门负责梳理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的代表委员意见建议,连夜会商研判、逐条明确承办回应部门,第一时间转请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办理,进一步提高转办回应意见建议的效率,充分展现新一届国务院切实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务实作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各部门负责同志继续到人大代表团会议和政协界别协商会议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对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够现场作出说明和答复的,积极在现场回应解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均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通过派员现场旁听会议、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等举措,及时听取和办理代表委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对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等文件的修改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高效批分机制,对代表委员意见建议照单全收,纳入统一台账管理,根据内容及时精准批分,明确主办司局和具体责任人,确保专人专办、无缝对接。聚焦计划报告,由计划报告起草组根据有关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并由解释小组逐一向代表委员作出答复。
  工业和信息化部选派熟悉情况的业务骨干驻会参加两会建议提案批分工作,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意见建议,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络,密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保障建议提案高效承接、及时办理、按期答复。
  财政部明确,围绕预算报告,对代表委员所提意见建议,本着能采纳尽量采纳的原则,逐条认真研究,对预算报告作相应修改完善。对与财政预算工作相关的其他意见建议,相关业务司局集中力量办理,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明,在会议闭幕前以适当方式全部反馈完毕。
  “旁听”全国两会工作搭建起政府和代表委员高效沟通的桥梁,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举措。许多代表委员对这一做法表示肯定。
  “我提出建议的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国办的电话,第二天教育部就主动回应,这让人感受到了诚意、温度与效率,进一步增强了我履职建言的责任感和信心。”谈起自己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经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祝响响十分感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着眼关键之年,谋划关键之策。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优质高效做好听取和回应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工作,努力把回应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契机、把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做好政府工作的良策实招。
 
更好守护“一老一小”,这些新举措来了
更好守护“一老一小”,这些新举措来了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叶昊鸣 姜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作出一系列部署,其中涉及“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的具体安排引人关注。
  ——上调养老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这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报告同时明确,“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养老金上涨需要“真金白银”。预算报告中提出,落实地方支出责任,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个人养老金业务试点始于2022年11月25日,按照计划,个人养老金结合实际分步实施、选择部分城市试行1年后,再逐步推开。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老百姓来说,在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外又多了一个选择。”浙江省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叶苗代表说,金融机构应推出一些符合长期投资的“专属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
  ——加强老年服务供给。
  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加强老年服务供给,是众多老年人的诉求。
  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等相关部署。
  根据计划报告,今年我国将扩大普惠养老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要支持做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老年助餐、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等工作。”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代表认为,应尽快推进实施以失能老年人为保障对象的长期护理保险,同时创新建立多元养老模式,在全社会营造爱老敬老氛围。
  ——解决“看病难”。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社会保障的直接体现。一段时间以来,“看病难”成为“一老一小”面临的共同难题。截至2022年底,我国儿科医师数达22.6万人,老年医学科医师人数相对更少。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
  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琳代表认为,当前应着重加强儿科和老年医学科等领域急需紧缺的医务人员培养,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补齐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板,并进一步探索构建具有公益性与保障性的老年和儿童医疗服务体系。
  ——健全生育支持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在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方面,计划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服务,让女性能够更好实现生育意愿、家庭需要与职业发展的平衡。
 
促消费政策如何发力?
促消费政策如何发力?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邹多为 段续 潘德鑫)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十项任务之一,并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作出明确部署。
  此次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1.4%,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82.5%。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需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计划报告则把“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摆在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工作的首要位置。
  ——消费增长的关键是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龙年春节假期,“尔滨”冰雪旅游站上顶流,电商、外卖平台年货节“焕”新出发、身着汉服的游客们在主题公园里穿梭……“热辣滚烫”的图景折射出新型消费的魅力与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表示,进一步鼓励消费、推动消费,需要继续减税降费,发挥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作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让大家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如何乘势而上,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
  提请审查的预算报告提出,研究鼓励和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新的消费增长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新的一年,要瞄准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从便捷、品质、文化等供给端的多角度出发,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通过打造特色产品、提升服务能力等丰富百姓消费体验、扩展消费增长空间。
  新型消费加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消费也需巩固提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要打好政策组合拳。”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重点将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和科技创新支撑,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郑栅洁说。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发展智慧商圈”“加大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促进老字号守正创新发展”“继续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就优化消费环境提出的具体举措,让代表委员感受到促消费的决心和力度。
 
以办好两件大事的实际成效 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怀厚爱
孙绍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以办好两件大事的实际成效
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怀厚爱
 
孙绍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忠诚看担当,感恩须奋进。对内蒙古来讲,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最重要的就是办好完成总书记交给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格外关心,到党中央工作后,4次到内蒙古考察,6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10次就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内蒙古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去年10月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再一次把党中央的温暖送到了北疆大地。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全力办好两件大事,朝着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扎实迈进,去年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绩。
  “五大任务”年度计划圆满完成。我们谨记总书记“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的嘱托,全面打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全年防沙治沙950万亩、造林556万亩、种草1817万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取得积极成效。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10个地区退出债务风险橙色等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牢固稳固。深挖资源开发转化利用潜能,产煤12.2亿吨、保供9.45亿吨,电力总装机突破2亿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9300万千瓦,能源领域多项指标全国第一,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迈出重要步伐,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保供能力显著增强。强化地、水、种等农牧业生产要素保障,粮食产量达到791.6亿斤、外调500多亿斤,主要肉类、牛奶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口岸货运量突破1亿吨,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到发中欧班列增长73.7%,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加速提质升级。
  “七个作模范”个个都有新气象。我们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制定出台《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从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兴边稳边固边、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弘扬新风正气等7个方面铺开一系列工作。组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深入人心,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成为北疆大地的“最强音”。制定《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明确责任、健全机制,有形有感有效地把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引,系统集成内蒙古大地上的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各种优秀文化,着力打造以守望相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越扎越牢。在主题教育中抓实以学正风,以上率下解决“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开展“优化职能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和“提标、提速、提效”专项行动,精减规范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职能职责、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连续两年评选“担当作为好干部”,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效率更高。
  闯新路进中游实现良好开局。我们深学细悟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期许勉励,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扭转产业“四多四少”状况,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非煤产业增长12.1%、高于煤炭产业10.7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深化“五个大起底”,9326个待批项目应批尽批,64.59亿元沉淀资金应缴尽缴,387个“半拉子”工程、开发区190户长期停产企业和僵尸企业处置全部完成,67.94万亩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已消化42.69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着眼聚商气、拢人气大抓招商引资,引进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数、签约项目开工率均创新高,到位资金增长40.2%。研究部署政策落地工程、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温暖工程、诚信建设工程、科技“突围”工程、自贸区创建工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成势。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第一方阵。
  前景无限好,奋进正当时。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统筹做好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增团结、保安全等各项工作,把两件大事办得更加出彩,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刘伟 张丽娜 魏婧宇整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胡昌升(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胡昌升(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文化资源丰度居全国第5位,具有厚重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文化资源丰厚的省情实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一是坚持凝心铸魂,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专题研讨1.2万次,确定调研课题2.2万个,引领带动党员干部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积极实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组建理论宣讲队伍5.2万支,开展宣讲活动51万场,覆盖受众1200万人次。大力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设立首批73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二是坚持团结鼓劲,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牢牢把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重大主题宣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等活动,推出“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等20余项主题报道,激励陇原儿女自信自强、团结奋斗。聚焦“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加强宣传报道,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大抓落实、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大大提振了全省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做好积石山抗震救灾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不断强信心、聚民心、筑同心,凝聚起积石成山、重建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是坚持价值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持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文明甘肃建设凝心铸魂、道德培育、爱心建设、新风塑造、文化浸润、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在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上持续用力。评选发布“陇人骄子”“甘肃好人”等一批先进典型,讲好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等典型事迹故事,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更加饱满充盈。
  四是坚持传承发展,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深入推进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加快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甘肃藏敦煌文献全集》编纂出版,“数字敦煌”实现全球共享。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会宁会师之城、鲁土司衙门旧址保护等76个国家和省级项目全面实施,“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持续升温。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形成了一批传承中华文化、体现甘肃特色的文化地标。
  五是坚持守正创新,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推进新时代陇原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纪录片《大敦煌》、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等一批精品力作深受好评。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轻骑兵”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活动25万余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扩大。制定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意见,实施601个文旅融合重点项目,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较2022年增长187.8%和312.9%。
  六是坚持交流互鉴,文化传播效能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我们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大外宣战略,组织开展“境外媒体甘肃行”“外国网红看甘肃”等系列活动,生动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中国故事、甘肃故事。深入开展“文化丝路”计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文化、旅游等对外人文交流。高质量举办第六届敦煌国际文博会、公祭伏羲大典、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要文化节会活动,持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文化既是重要内容、重要标志,也是重要支撑、重要力量。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新华社记者向清凯 梁军整理)
 
紧紧扭住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
坚定不移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王晓晖(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紧紧扭住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
 
坚定不移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王晓晖(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去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四川坚定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面对投资乏力、消费疲软、外需不振等多重挑战,加强分析研判、强化运行调度,及时研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加快恢复,走出了一条逐季回升的坚强曲线。去年全省经济增长6%,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优化为10.1∶35.4∶5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3%,税收收入增长17.4%;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两位至第10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统筹“守正”与“创新”,在巩固传统发展优势的同时大力开辟新赛道。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省已培育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去年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2%、16.9%、10.6%。
  二是统筹“领跑”与“共进”,在支持领先发展的同时促进携手发展。通盘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激发调动各地积极性,推动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去年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经济增长分别达6.1%、6.5%、5.9%、6.8%、6.5%。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7个县(市)、13个区入围全国百强县、百强区。支持成都、宜宾、广安特色发展,加快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推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和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三是统筹“开发”与“保护”,在充分保障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同时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去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耕地面积增加50万亩以上,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1亿千瓦、占比达86.7%,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速达11.9%。
  四是统筹“效率”与“公平”,在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中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始终坚持发展为民,既做大做好“蛋糕”、又注重分好“蛋糕”,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在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提高民生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全国第31位提升到第22位,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全国第24位、22位提升到第21位、19位。坚持“四个不摘”全力抓好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060个重点帮扶村发展,对所有农村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并将监测收入标准从6800元提高至7500元。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积极探索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去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7%。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扎实推进平安四川建设,坚决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五是统筹“政府”与“市场”,在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作用的同时不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坚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时因势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举措,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提升、发展平台搭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2”政策体系,千方百计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健康发展,促进各类经营主体竞相发展,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补位、协调发力。去年全省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49.6万户,实有经营主体数量突破900万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2万亿元、占据四川经济的“半壁江山”。
  总体来看,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加速演进。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王丁 周相吉整理)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刘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刘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过去一年也是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征程上极不平凡、凝心聚力、踔厉奋发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西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西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作出重大战略指引,让我们倍感温暖、倍增信心、倍加振奋。一年来,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以主题教育引领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常态化开展壮大实体经济调研服务,有效解决9000多个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64条,有力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改革、沿边开放开发等高质量发展“四个专项行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带头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和“为民解忧办实事”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广大党员、干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
  一年来,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年初即出台落实中央稳增长部署37条细化任务清单和加力振作工业经济28条,按月逐季调度分析,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持续向好恢复态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产教集聚示范区,连续两年迈入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二梯队。深入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大文章,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0%左右。统筹推进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超260亿元,一条世界级运河雏形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黄桶至百色铁路开工建设,贵南高铁全线贯通运营,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广西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全面启动,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产发电,重大项目建设呈现提速提质态势。
  一年来,我们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深化政务服务、要素配置、数字赋能等改革,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大力提升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消费便利化、资金流动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物流畅通便利化水平,成为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五个省份之一。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9580列、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镶钻成冠”、升级发展,第20届参展企业、签约总额和制造业投资占比均创历史新高。首次举办制度型开放主题边会,中越首个跨境智慧口岸开工建设,全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功试运营,为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一年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高水平建设平安广西、法治广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边疆安宁持续巩固。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将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解决了一批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个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粮食连续4年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糖罐子”越端越稳,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今年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日之广西,有预期、有动力、有未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大力支持、干部信心倍增、社会发展积极向上,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前所未有,激动人心的宏大场景前所未有,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期望大好、机遇大好、前景大好。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一区两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新华社记者陈国军 向志强整理)
 
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去年以来,中国物价涨幅持续低位运行,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中国经济真的陷入通缩了吗?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权威专家,分析这一问题,回应外界关切。
物价低位运行意味着通缩吗?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续下降,至2024年1月份同比下降0.8%。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延续下降态势。
  物价低位运行,引发一些关于中国经济会否陷入通缩的担忧声音。
  判断是否陷入通缩,首先要厘清概念。经济学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这就既要看物价运行之“形”,也要观货币供应之“态”,更要察经济发展之“势”。
  ——物价运行:总体低位,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根据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全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这一数据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去年,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表明我国工业消费品以及服务消费供需总体稳定。PPI同比降幅也从去年6月份的最高下降5.4%,收窄至2024年1月份的下降2.5%。
  去年以来,我国物价月度水平始终在合理区间温和波动。2024年1月份,CPI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两个月上涨。
  ——货币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截至2024年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在去年同期高基数背景下,保持了合理增速。
  社会融资规模是比较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性指标。1月份,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
  ——经济发展:总体回升向好。
  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02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等指标较去年12月份有所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通缩往往是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判断通缩不应仅盯一两个价格指标。”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说,整体上看,中国没有出现通缩,更不存在通缩外溢,所谓“中国经济通缩”完全是个伪命题。
  荷兰国际集团(ING)前不久发布报告指出,关于中国通缩的讨论被外界夸大,1月份中国整体CPI和核心CPI环比均上涨,反映中国未陷入“通缩螺旋”。
  “我们预计中国不会出现整体通缩趋势。”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不久前表示。
物价涨幅低位运行原因何在?


  物价关系经济运行,影响百姓生活。当前,中国物价涨幅低位运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国内生产加快恢复,物流保持通畅,产品供给充足,但需求受预期不稳、收入分配分化等因素制约,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说,供需恢复时间差是物价走低的主要因素。
  金李委员表示,2022年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2023年CPI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此外,猪肉价格在中国CPI中占有较高权重,受生猪和猪肉供应充裕,叠加猪肉消费不旺影响,国内猪价持续走低,拉低了CPI涨幅。
  输入性因素也对我国物价产生影响。疫情之后,为了应对高通胀,美欧主要央行快速、高强度调整货币政策,美欧的CPI同比涨幅已经由前期10%左右的高点回落至目前的3%左右。“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超预期下跌,对中国价格水平带来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说。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中国物价走低或将对全球贸易品价格产生一定正面溢出效应,有助于缓解部分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所采取的超常规刺激政策“后遗症”。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造成当前中国物价低位运行的因素主要是阶段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并非趋势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定在3%左右。根据5日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设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是综合分析2023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和2024年新涨价因素,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
  “这一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国内物价企稳回升的总体趋势,并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和深化价格改革留有一定余地。”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说。
如何防范通缩风险?


  受访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国内物价低位运行虽然是暂时性的,但也要警惕和防范通缩风险,积极有效破解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
  ——强化宏观政策调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防范通缩风险的有效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明确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望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提升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多项部署,强化了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说,当前,防范通缩风险,关键是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活力,增强抵御外部输入性风险的能力和底气。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高质量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建设;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为今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谋划重点。
  “随着系列扩内需政策部署落实到位,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国内消费结构提质升级,国内经济循环将进一步畅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说。
  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兼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表示,当前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十分正确,在短期内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提振消费,并通过坚定的改革提升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   (记者魏玉坤 吴雨)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中国如何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三
中国如何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三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外媒炒作中国地方债务风险问题,认为这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如何看待当前地方债务和风险水平?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有哪些具体举措和长效机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和计划报告均围绕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作出多项部署。全国两会期间,就这一话题,记者深入采访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
如何看待地方债务?风险水平几何?


  一些西方媒体报道称,“地方债务不断攀升、风险不可控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拖累因素,制约中国经济向好发展。
  实际上,在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债务本身是中性的。政府适度举债,能够弥补建设资金不足,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无需谈“债”色变。
  放眼全球,由于疫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加,很多国家选择通过财政政策发力,为经济恢复增长提供支撑。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协会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债务水平达到31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就我国而言,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今年的预算报告明确,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
  “规模合理、支出有效的债务反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说。
  辩证认识“债务”,再来客观看待“风险”。
  根据今年的预算报告,截至2023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40.74万亿元,包括一般债务余额约15.87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约24.87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以内。
  按照2023年GDP初步核算数测算,截至2023年末,我国政府法定负债率为56.1%,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这是基于大势的客观判断。
  去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大部分地方债务水平也不高,并有较多资源和手段化解债务。
  虽然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风险和隐性债务风险犹存,这也是近年来地方债务风险备受各界关注的原因。
  去年6月发布的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市县债务风险较高,新增隐性债务仍有发生。
  “近年来,在疫情冲击、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收支运行面临压力,一些地方偿债压力加大,隐性债务风险仍然不容忽视,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说。
风险化解有哪些真招实招?


  给地方债务戴上“紧箍咒”,经济社会发展就多一道“安全阀”。
  坚持“开前门”和“堵后门”并举,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在多地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通报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近年来,我国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相较于法定债务,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更加受到关注。在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持续面临压力的形势下,市场对于隐性债务不乏担忧。
  “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增速总体放缓,但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增大,县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尤为突出。”2022年12月,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时指出。
  “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2023年,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系列政策信号密集释放。
  财政、金融、地方协同发力——
  2023年,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和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
  金融管理部门积极行动,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市场化方式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并依法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压实地方责任。按照“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努力,统筹各类资源,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
  “制定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分类处置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指出。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介绍,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地方政府法定债务本息兑付有效保障,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清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地方融资平台数量有所减少。
  “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和计划报告都强调了这一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肇庆市市长许晓雄表示,围绕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我国不断加大化债支持力度,推动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等有力举措,抓紧抓实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范化解风险?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要着眼当前,更要关注长远,堵疏并举,标本兼治。
  “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健全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计划报告明确了多项举措,着力建设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
  “去年以来,一系列化债举措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巩固成果,还需从长效机制治理债务。”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
  在黄世忠代表看来,要进一步通过改革,着力均衡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为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夯实财税基础。
  “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计划报告均提及这一部署。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说,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债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又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提升财政可持续性,推动政府债务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化债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债务风险问题从根本上要靠发展来解决。”杨志勇说,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的经济基础就会进一步夯实。
  在高质量发展中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方向,更是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发展预期目标和政策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不会变,宏观经济调控空间足、政策工具箱充足,财政统筹能力强于大多数西方国家。“这些都将成为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挑战的条件和底气。”  (记者申铖 张千千 吴涛)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今年赤字率为何拟按3%安排?
今年赤字率为何拟按3%安排?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魏玉坤 申铖 韩佳诺)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通过一般公共预算举借债务筹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收支差额,保障财政支出力度。财政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
  去年年初的赤字率安排同样是3%,这是否意味着今年的赤字规模不变?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吹风会上表示,赤字率同样是3%,但由于GDP这个分母大了,赤字规模今年达到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这样安排有何考虑?
  一是赤字规模比去年进一步增加,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有利于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表示:“这也意味着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和提振经济社会发展信心。”
  二是着眼于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赤字率相对稳定,有利于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黄守宏表示,国际上有一个所谓3%赤字率警戒线的说法,很多国家在一定时期远远超过3%,有的达到两位数。对中国而言,这些年赤字率一直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只有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时的2020年、2021年超过了3%,前些年都是在3%以下。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整体来讲是适度的。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就需要多种政策工具有机组合、发挥整体规模效应,尤其要用好包括赤字、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作了详细部署,如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等。
  “总体看,今年的财政政策安排科学合理,财政支出强度总体扩大,集中财力保障党中央战略方针实施,将有力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的积极态势。”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吕林邦说。
 
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火车头”
访国铁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振芳代表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樊曦)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春运刚刚结束,6日,全国人大代表、国铁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振芳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介绍了国铁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奋力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火车头”的相关情况。
加快构建铁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刘振芳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铁集团立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质量推进铁路建设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先进的铁路网。
  2023年,发达完善铁路网越织越密,全国铁路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这是“十四五”以来铁路投资规模完成最多的一年,又有22个县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一些县市一步跨入“高铁时代”。
  到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已建成80%、在建15%,路网布局和结构功能不断优化。
  “目前,我国铁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具备了向更高水平现代化迈进的基础和条件。”刘振芳表示,经过“十四五”努力,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5万公里,铁路网覆盖99.5%的城区人口20万以上城市,高铁网覆盖97.2%的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
  刘振芳介绍,2024年,国铁集团将以加快贯通“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为重点,聚力补齐西部重点地区铁路“留白”,加大出疆入藏、沿边铁路等国家战略通道项目实施力度,积极推进沿江沿海高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建成投产上海至苏州至湖州高铁、杭州至义乌至温州高铁等工程;抓好联网、补网、强链工程,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主要干线能力堵点和多式联运断点,着力提升路网整体功能。
深化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型运输到逐步适应型运输的历史性转变,铁路运输供给能力逐年提升。2023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6.8亿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1亿吨,铁路客货运输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刘振芳表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必将为铁路客货运输打开新的增长空间。2024年,国铁集团将持续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客货运输产品供给,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客运方面,一手抓产品,着力优化客运产品供给体系,巩固扩大优势动车组产品,增开夕发朝至旅客列车,增加县城站客车停靠,继续开好公益性“慢火车”和乡村振兴列车;推进旅游列车市场化经营,灵活实施高铁票价市场化机制,助力发展旅游经济、银发经济;一手抓服务,着力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开展客运服务质量年活动,推动普速客站改造升级,梯次升级普速客车车底,改善铁路12306购票体验,组织列车餐饮提质专项行动,以更好服务赢得更大市场份额。
  货运方面,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铁路货运调结构、促改革,加快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体系,强化“公转铁”落实力度,努力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是加快推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扎实推进铁路现代物流组织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物流总包和合同制运输,加强物流全链条管理,提升95306数智化物流服务水平,推进“一单制”运输,试点物流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现代物流服务。二是大力推进货运增量提质,积极开展“总对总”战略合作,巩固大宗货物基本盘;扩大快运班列开行范围,增开大城市间点到点快运班列,开发快捷运输、准时运输等时效性强的货运产品,积极拓展白货运输市场。三是全面提升铁路网货运能力,进一步强化普速铁路、货运通道能力建设,完善铁路场站多式联运和仓配中心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推进铁路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铁路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领域。
  “中国高铁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刘振芳说,2023年,铁路科技创新联盟成立,“CR450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列车实现单列时速453公里、交会时速891公里运行,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高铁领跑世界的优势。
  刘振芳表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国铁集团将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和产业化应用,不断提升铁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赋能铁路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国铁集团领军企业作用,以铁路科技创新联盟为纽带,统筹联盟单位优势资源,进一步形成科技攻关整体合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型技术创新,持续深化“CR450科技创新工程”和智能高铁技术攻关,加强安全保障、关键装备、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领域技术创新,加大前沿技术在铁路领域应用研究力度。三是着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水平,统筹推进数字铁路建设,持续开展铁路信息系统统型、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以数智化赋能铁路创新发展。
积极推动中国铁路“走出去”
  刘振芳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至关重要,铁路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成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中老铁路国际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彰显;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7万列、发送19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18%,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全年发送86万标箱、同比增长14%,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2024年,国铁集团将加强铁路国际合作,积极推动铁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铁路国际联运质量效益,更好地服务和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协调机制作用,持续提升重点口岸和通道运输能力,扩大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班列开行,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统筹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高质量发展,优化班列开行线条,覆盖更多西部节点城市。二是围绕服务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加强中老铁路设备设施维护和运营安全管理,切实管好用好中老铁路国际大通道;推动雅万高铁持续安全稳定运营,扎实推进匈塞铁路诺苏段工程建设。三是加强与国际合作组织及国外铁路机构交流,推动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
代表委员建言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石龙洪 刘刚 孟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成现实,内地与港澳居民双向奔赴令人欣喜”“我们要发挥好桥梁作用,把中央声音传递到港澳,把港澳心声带到中央”“港澳要保持繁荣稳定,必须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全国两会召开,280多位来自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饱满热情来京履行职责、参政议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帮助港澳抓住国家发展机遇,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港澳代表委员最关注的议题。
  双向奔赴,推动港澳与内地更便捷交流往来
  在北京,带着使命和期待而来的港澳代表委员,脸上洋溢着笑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香港代表委员对今年两会十分期待,希望发挥好桥梁作用,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李慧琼说。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双庆之年来参加全国两会,心情非常激动。”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柯岚表示。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满5周年。随着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联通”持续发力,大湾区人员流动不断加速,“心联通”日益紧密。今年春节期间,内地居民赴港澳共计约252万人次,港澳居民来内地约249万人次,港澳与内地居民双向奔赴,大湾区展现“车畅、人兴、财旺”景象。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胡晓明说,现今港澳与内地的融合在各方面都有生动体现,希望进一步加强交流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说,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态势良好,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极大便利了同胞间交流往来。
  为推动港澳与内地人流、物流和民心相通,港澳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包括提升旅客通关便利、优化内地旅客签注相关安排、扩大使用港珠澳大桥等。
  “希望未来交流更便捷,更多内地同胞到港澳走走看看,感受港澳之美。”澳区全国人大代表何敬麟说。
积极作为,助力港澳紧抓国家发展机遇
  港澳应抓住国家发展哪些重要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港澳代表委员频频提及这些关键词。
  “我们希望通过两会充分了解国家发展最新情况,帮助港澳找到更多机遇,与内地更好融合发展。”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秋北说。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梁美芬此次带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企业重组中心等建议。“香港要用好国家带来的‘兴’动能。”她说,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国际级湾区,香港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应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持续加强优势互补、更好共享发展机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晓峰说,国家正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港澳要抓住其中的重要机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颜建国认为,香港应进一步发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优势,加快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市场,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光添彩。
  “澳门要以经济适度多元和拓宽居民生活空间为主轴,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施家伦建言,发挥好大湾区产业协同作用,加快推动澳门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为澳门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黄洁贞说,澳门作为微型经济体,要保持繁荣稳定发展,必须用好国家赋予澳门的大湾区中心城市角色定位及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策红利。
  发挥香港传统金融优势建设中小企业创新融资平台、善用香港科技创新优势助力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大湾区银发经济产业……着眼紧抓国家发展机遇,港澳代表委员提出一系列建言。
  “国家好,港澳才能更好。”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高佩璇说,港澳要更加积极有为,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前景亮丽,确保港澳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
  祖国,是港澳繁荣稳定发展的最大底气和信心之源。港澳代表委员认为,在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港澳拥有重大机遇,也肩负重要责任,关键是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发挥好“一国两制”独特优势。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屠海鸣说,香港开启了由治及兴新篇章,一定要用好“一国两制”优势,聚精会神推进发展,担当作为贡献国家。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叶建明认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要善用国家的机遇和支持,在发展中前进,为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表示,香港要继续补足国家安全短板,发挥好自身优势,配合好国家战略,在“一国两制”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国家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澳门发展有赖于国家长期支持,一系列重大措施增强了澳门居民的信心与幸福感。”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温能汉说,澳门要继续落实好“爱国者治澳”的重要原则,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积极改善民生,实现更好发展。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陈季敏表示,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期望澳门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愈加展现“一国两制”生命力和优越性。
浙江柯桥在港推介“国际纺都”经贸文旅   2024香港绍兴柯桥周经贸文旅推介会6日在港举行,来自香港特区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有关单位在会上签署纺织数字智造、文旅开发、水处理系统等方面5个合作项目。
  柯桥有“国际纺都”之称,坐落于此的纺织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2023年线上线下成交额超过3600亿元人民币,连续31年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首位。在纺织产业带动下,柯桥近年来加速“走出去”,2023年外贸出口额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其中对香港出口3.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47%。
  柯桥区委书记陈豪致辞表示,柯桥是一片创业创新的热土,而香港是一座多元开放、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会,双方多年来互融互通,在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合作广泛。希望借助香港的国际化平台进一步推介柯桥的发展优势与投资环境,并加强与香港企业和人才的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机遇。
  香港贸易发展局国际及内地关系主管陈志轩致辞说,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相信柯桥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平台拓展市场、打造品牌。香港在融资、管理、法律、人才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已获得众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睐,可以为柯桥企业走向“一带一路”保驾护航。同时,香港发达的服务业,特别是香港贸发局丰富的配套服务,能够和柯桥的纺织、文旅、酒等行业碰撞出合作火花,助力相关企业迈入国际市场。
  香港中国旅游协会理事长、香港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辛聪金表示,柯桥文化旅游资源深厚,是香港人钟爱的旅游目的地,未来会利用香港有关平台和资源进一步宣传柯桥文化旅游。
  活动现场还展出了一系列柯桥文旅消费产品和纺织产品,并有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进行越剧、莲花落、滩簧等经典地方戏曲表演。  (记者褚萌萌)新华社香港3月6日电
团结凝聚力量 奋斗铸就伟业
来自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审议现场的报道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5日分组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来自34个界别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对报告进行认真审议。
  委员们认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政协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加强政治引领
服务中心大局

  2023年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开局之年。“过去一年,常委会工作把牢政治方向、服务中心大局、回应百姓关切。”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吴锋刚委员说。
  吴锋刚表示,常委会工作报告用事实和一项项数据展示了一年来政协委员履职的成效。全国政协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聚焦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持续深化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不断提升政协工作质量和水平。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在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委员看来,常委会工作报告充分彰显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履职正确政治方向。
  制定全国政协党组、机关党组向中共中央请示报告事项清单,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全国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许江说:“十四届全国政协自觉把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到人民政协全部工作之中,广大政协委员紧紧围绕中共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进行调查研究,建言资政。”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人民政协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丁时勇是一名连任三届的政协委员,对履职工作有着深刻体会。
  “政协委员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掌握调查研究方法,带着使命、责任、情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科学民主决策,推动高质量发展。”他说。
坚持履职为民 积极建言资政
  人民政协为人民。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一年来,全国政协创新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开展“科普万里行”活动等多项活动,坚持履职为民,引导广大委员担当尽责。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委员对报告中提到的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倍感亲切。作为古生物研究的专家,他积极参加这项活动,以深入浅出的科普报告为学生们讲解生物进化的神奇历程。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要继续扎根专业领域,提升履职能力,期待未来能更紧密地将政协平台优势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提供更丰富、更具特色的为民服务。”周忠和说。
  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如何进一步发扬民主、听取民声、汇聚民智,人民政协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举办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增加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发言人数,增加双周协商座谈会列席委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委员来自本届政协新设立的“环境资源界”。履职一年来,他多次参加生态环境领域专题调研,深刻感受到新界别的活力。
  谷树忠说,环境资源界别设立以来,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聚集到一个平台上,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综合性的环境资源大课题,也有力推动了相关政策和技术更好落地。
  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职最直接的方式。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显示,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共提出提案5621件,经审查立案4791件。截至2024年2月底,99.9%的提案已经办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委员,去年提交了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提案,入选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
  提案得到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迅速响应,安徽省相关部门积极行动。2023年,医院参与修订了安徽省44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一些原来没有的项目得以开展、没有的收费正式列入目录、不合理的收费得以调整。
  今年,刘连新带来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提案。“期待能通过提案,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展现担当作为 奋斗铸就伟业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人民政协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推进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汇聚智慧和力量。
  委员们表示,常委会工作报告为更好履职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聂鑫委员说,要用好政协这个“大平台”,把专业所长和深入调研相结合,才能准确掌握前沿问题,履职尽责、建言献策。基于前期赴多地调研所得,聂鑫今年带来了3份提案,持续关注推进司法公开等工作。
  委员们表示,要持续推进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
  “我们要以高质量建言服务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好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职责使命。”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委员今年的3个提案都是围绕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领域,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国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城委员说,将继续强化与民营经济人士的联系,深入企业和商会等,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开展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交上优秀的履职答卷。
  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委员反复研读报告中“致力于画好最大同心圆”的相关内容。
  “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努力做到调查研究更有深度、建言献策更有高度、社会服务更有温度、联系侨海更有广度,积极探索更好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的方法,上下联动广集诤言良策,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她说。
(记者高敬 潘洁 温竞华 任沁沁)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旅游促“三交” 同心助“铸牢”
代表委员谈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旅游促“三交” 同心助“铸牢”

代表委员谈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象地比喻了我国56个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旅游,就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桥梁和纽带,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潜移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水相逢,情谊自涌。如何持续发挥旅游产业推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期议事厅邀请6位代表委员,结合各地各部门生动案例,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各民族“三交”建言。
 
旅游促“三交”作用日益凸显
边巴扎西委员:试点示范项目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旅游促“三交”作用日益凸显

边巴扎西委员:试点示范项目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每年的旅游人数已达几十亿人次,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边巴扎西委员表示。
  2022年,顺应形势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边巴扎西说。
  我国历史悠久,文旅、文博资源丰富。一处处古迹、一件件文物、一场场节庆,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佐证。边巴扎西说:“旅游促‘三交’计划通过挖掘并展示各地突出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丰富资源,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体验中,既看到中原文化如何传到民族地区,又看到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独特魅力。”
  “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东中西部人口跨区域流动,大大增强各族群众的紧密联系度,还有助于增产增收,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端稳‘旅游碗’、吃上‘生态饭’、开办‘农家乐’、卖好‘土特产’。”边巴扎西表示。
  旅游促“三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民委会同国家文物局围绕黄河、长江、丝绸之路、大运河四大文化主题,编制了首批“铸牢”主题博物馆精品研学资源推荐项目,在全国选取了88家博物馆,推荐了103个特色展陈和77项特色研学课程。同时,以中华文明探索、中华民族大融合历史、中华文化标识为主题,国家民委和文旅部设计出16条“铸牢”主题文旅线路,多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伟大发展历程。
  “2023年,我们培育了18个试点示范项目,涵盖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遗址遗迹、民族村寨等领域,推出文创产品、创造文艺作品、活化非遗资源等,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享式的做法,讲好从古至今的‘三交’故事。”边巴扎西说。据统计,2023年度18个试点示范项目共接待游客1.36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013万人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023年11月下旬,国家民委会同文旅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旅游促“三交”现场交流会,反响热烈,有效提升了旅游促“三交”计划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提高了社会知晓度和群众参与率。
  “下一步,我们将启动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词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和试点示范六项行动,计划组织两批全国范围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指导各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推动‘学’‘游’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旅游景区、文博场所研发公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线路;在全国范围打造一批示范景区、精品线路和精深产品,鼓励和支持考古文旅、民族地区边境游、生态游,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边巴扎西说。
(本报记者邱犇)
 
将“三交”历史和非遗融入景区
欧余军委员:守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助“三交”
将“三交”历史和非遗融入景区

欧余军委员:守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助“三交”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广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巩固发展的生动实证,当前我们正持续加强广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欧余军说。
  广西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特色浓郁,现有10599处不可移动文物,97万多件可移动文物;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15个,其中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西南约25公里的明江北岸,临河断面有一处明显内凹的岩壁。在峭壁上,布满一幅幅用赭红颜料绘制的人物、动物、器物画像,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仍然鲜艳清晰——这就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专家基本确定花山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最早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这些画作并非一蹴而就,创作过程前后大约持续了700年。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花山岩画是骆越人(壮族的祖先)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
  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2018年,当地通过《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花山岩画保护。
  “优秀的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欧余军说,广西必须全面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广西稳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平陆运河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正式启动;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等3个项目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遴选推荐桂林阳朔县、钦州钦南区、南宁青秀区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下一步,广西还将依托优秀民族文化、持续做“活”文旅场景,举办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讲好广西历史文化故事;依托“三月三”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集中呈现各民族欢庆“广西三月三”、奋进新时代的热烈景象;实施文化遗产主题游径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融入到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区。
  “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欧余军说。
  (本报记者徐海涛)
 
做大“文旅饭碗”提升交融获得感
陈华代表:文旅发展让民族地区“三交”成果可感可及
做大“文旅饭碗”提升交融获得感

陈华代表:文旅发展让民族地区“三交”成果可感可及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国人大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陈华说,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让农户吃上“文化旅游饭”,从而推动各民族经济相依、文化互鉴、情感相融。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高山巨谷造就的复杂地形,为湘西保留了原始纯真的风貌。
  “来到湘西,一定要听一听苗族民歌、梯玛歌,学跳摆手舞、苗族鼓舞,穿一身苗族刺绣、土家织锦,戴上傩面具、银饰品,吃一吃长桌宴、牛头宴,多维度感受民族文化的千姿百态。”陈华说,湘西州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湘西探索,贡献了湘西力量。
  为突出提升旅游品质,用好文化旅游品牌,湘西州每年举办土家族社巴节、苗族赶秋节、吉首鼓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加大与张家界、恩施、铜仁等周边地区交流合作,组建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同盟,推动线路互推、游客互送、资源共享,到上海、重庆、广州等30多个重要客源市场开展营销活动,积极引客入湘。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各族人民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湘西州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凤凰古城、永顺芙蓉镇等高等级旅游景区;大力推进土家织锦、苗绣、蜡染等民族文化产业化,打造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等5个类别28种旅游商品;推动旅游演艺、非遗、旅拍等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高标准打造《边城》《花开芙蓉》等精品演艺节目,进一步厚植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最新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凤凰古城旅游区确定为湖南省唯一上榜的旅游景区。陈华说,湘西州3年内连创两个5A,让全州300万名各族群众,欢欣鼓舞,为之振奋。
  陈华表示,湘西州将围绕构建“1+5+X”现代化产业体系,把生态文化旅游业摆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千亿产业、主导产业,促进旅游业有形有感有效地高质量发展。
  湘西州加强古城古镇古村、历史遗迹、传统民居建筑的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集中连片打造高山峡谷村寨群、烽火苗疆村寨群等六大村寨集群,整合资金18.7亿元,实施94个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利用,带动300多个村寨集群发展,42家星级乡村旅游区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农民营业收入超14亿元。
  “从湘西州的实践来看,文旅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陈华说,“要树立‘处处有旅游、行行加旅游’的理念,让各族人民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进一步增收致富,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报记者刘芳洲 张玉洁)
 
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解增进认同
杨振林代表:全域旅游助各民族经济互依文化互鉴
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解增进认同

杨振林代表:全域旅游助各民族经济互依文化互鉴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依托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瑰丽多姿的文化旅游资源,甘南藏族自治州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动了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夏河县委书记杨振林代表说。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拥有多样的景观地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汉、藏、回等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家园。
  近年来,甘南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推进全域旅游的同时,夏河县形成了各民族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鉴、习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和美局面。
  “广大农牧民从身边的发展变化中深刻感受到文明新风。”杨振林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让当地老百姓端稳了“生态饭碗”,也推开了“文明之窗”。
  在他看来,在从事文旅活动的过程中,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在经营牧家乐、生态营地等不同旅游业态时,通过融入多种文化元素,不同民族之间不断碰撞交融,也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解、增进认同。
  春寒料峭,雪域高原迎来旅游热潮,高原小城夏河县热闹非凡。草原、冰湖等自然风光别具韵味;酥油灯会、法舞表演等活动引客似云来……
  每逢旅游旺季,位于夏河县城的乌泽林卡藏餐厅总是座无虚席。用餐高峰时,游客还需排队等位。作为当地一家网红餐厅,这里吸引不少游客专程“打卡”。
  “我们在保留藏餐特色的同时,也让口味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餐厅负责人贡保杰说,餐厅受消费者喜爱,得益于不断创新。为了持续保持吸引力,他经常去外地考察学习,不断推出新款融合菜品。
  杨振林认为,生态旅游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推动着当地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型。甘南老百姓从过去的脱贫靠放牧,变为现在的小康靠旅游。
  目前,甘南已实现生态文明小康村全覆盖,并打造了多个旅游标杆村。不少村子还吸引专业旅游公司入驻,打造吃住行一条龙服务。公司通过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促使更多农牧民转变生活生产方式、提高收入。
  不过,甘南州境内景区景点分布零散、点多线长,尚未形成景区互接、线路互通、业态互联、优势互补的区域性大旅游圈,仍面临“旅长游短”“旺季火爆、淡季冷清”的挑战。
  “生态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和特殊功能。”杨振林说,甘南州下一步将建设更具支撑力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消费环境,培育生态康养、科普研学、野奢露营等多样化业态产品,大力开发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文旅项目,延伸文旅产业链条,丰富文旅多元业态。
(本报记者文静)
 
打造“非遗+文旅”示范区促“三交”
田静委员:旅游产品开发期待更多“非遗+”
打造“非遗+文旅”示范区促“三交”

田静委员:旅游产品开发期待更多“非遗+”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走进云南省建水县“陶茶居田记窑”,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让人气静神闲,琳琅满目的紫陶作品让游客应接不暇,门店主人田静热情地为各族游客讲解紫陶烧制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
  建水是云南边陲一座色彩斑斓、钟灵毓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建水紫陶在窑开遍地的中华大地独树一帜。
  “多年来,建水紫陶兼容并蓄,绵延发展,其工艺兼具古滇国青铜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田静的手制陶壶别具一格。十多年来,她一直在为保护、传承、利用建水紫陶而努力,还成立了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吸引了各族游客学习紫陶烧制技艺,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一窑炉火映千年,紫陶之都焕新颜。”如今,建水县打造了紫陶文化产业园,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手工艺人入驻,五湖四海的游客在紫陶街不仅能“淘”到心仪的产品,还能亲自动手制作,切身体会紫陶的独特魅力。
  田静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遗。“傈僳族民歌、傣剧、建水花灯……许多非遗都彰显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魅力。”
  田静表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遗活态传承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还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彰显出民族的美学追求,将少数民族非遗充分融入文旅,不仅能为非遗活态传承增添内生动力,也能深化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去年全国两会,田静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提案。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社会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更加关注,田静更坚定了继续在非遗传承保护路上前行的信心。经过走访各地非遗传承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今年全国两会,她将继续关注非遗传承保护,提出高质量推进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合理转化利用的建议。
  “非遗对于促进文旅消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传承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当代生活紧密连接,赋予时代价值。”田静建议,要探索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支持条件成熟的地区打造非遗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开发“非遗+研学”“非遗+定制”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非遗主题旅游路线等形式,进一步以点带面,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
(本报记者字强)
 
挖掘文物中的“丝路交融记忆”
海尼扎提·托呼提委员:特色文旅助力“文化润疆”
挖掘文物中的“丝路交融记忆”

海尼扎提·托呼提委员:特色文旅助力“文化润疆”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希望加大对新疆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挖掘文物内涵,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旅品牌。”在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海尼扎提·托呼提这样写道。
  海尼扎提·托呼提是新疆的一名创业青年,现担任石榴精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十几年来,他和伙伴们用短视频记录和传播新疆故事,持续输出系列网剧以及公益系列短片,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粉丝。
  新疆正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迈进。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2.65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实现旅游收入2967.15亿元,同比增长227%。
  “看到城市街头人潮涌动,草原山野间游客们脸上绽放笑容,我的心也一起热了。”家乡旅游业发展蓬勃,让海尼扎提·托呼提倍感自豪。他用镜头记录着一个个依托旅游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富民惠民的鲜活故事,更在一年间,先后为数千名农牧民提供公益短视频培训,帮助更多人拍摄、传播真实的大美新疆。
  今年,他把目光投向新疆丰富的文物资源,希望通过对文物内涵的挖掘,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旅品牌。
  “新疆现存的众多文物古迹,记录了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生动反映了各族群众在丝绸之路上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形。”海尼扎提·托呼提说,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可深入挖掘、提炼和弘扬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丰富“文化润疆”工程。
  海尼扎提·托呼提说,可以围绕西域都护府、伊犁将军府、尼雅遗址等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通过VR技术、舞台剧等方式,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形成一系列特色文旅品牌,把古老文化转变成时尚消费。
  面对文旅融合举措不够丰富、文化创新与创造力有待提升等共性问题,海尼扎提·托呼提认为,可以从科技赋能着手,比如提高旅游业现代化、智慧化水平,加强文旅IP开发和转化,加快文物数字化建设进程,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游客在虚拟景区中开启奇妙的探险之旅,在数字交互过程中感受文物的“前世今生”……
  “诚挚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新疆走一走、看一看。”海尼扎提·托呼提说,感受新疆富集荟萃的文旅资源,体验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相信大家一定会像我们一样热爱新疆。
(本报记者孙少雄 宿传义)
 
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融合”
梅亦代表: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为江西最大的特色和品牌
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融合”

梅亦代表: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为江西最大的特色和品牌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革命文物既要传承保护好,更要活化利用好。”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旅厅厅长梅亦说,要深化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创新,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旅游提质相融合,与乡村振兴、老区发展相融合,与民生福祉、社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激发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江西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全省登记备案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96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3650件/套,11市87个县(市、区)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革命题材国家等级博物馆20家。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的殷殷嘱托,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为江西最大的特色和品牌。”梅亦说。
  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有效载体,江西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整体保护、红色标语保护利用、革命文物展示传播等工作成为全国样板,率先制定以革命文物为立法对象的省级地方性法规,率先开展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持续加大革命文物保护资金投入,连续举办14届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联合29个省份成立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那年八一》革命旧址沉浸式实景剧,将革命文物资源重新阐释,探索革命文物可视化演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融入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展陈方式让红色故事可知可感;于2020年7月推出的江西革命历史类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全球用户访问量已达2亿多人次……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化传播、数字化展示等,江西不断挖掘革命文物的丰富精神内涵,积极探索创新传播方式,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梅亦建议,要加强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健全革命文物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革命文物传承运用创新地和融合发展先行地。要促进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编制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推动井冈山、南昌、瑞金、安源等地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一批红色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和红色文创品牌产品,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重游地。     (本报记者刘加佳 邱犇)
 
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级
丁奎岭代表:“跟跑”“并跑”“领跑”,跑出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度
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级

丁奎岭代表:“跟跑”“并跑”“领跑”,跑出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度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回答记者提问。当被问到,如何有效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级,如何提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度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代表给出的答案是:在资源投入上“跟跑”,在校企合作上“并跑”,在抢占制高点上“领跑”。
  “‘跟跑’是指稳定投入的增长速度要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发挥调结构的杠杆作用,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丁奎岭表示,长期以来,不少高校都面临科研特点和科研投入不匹配的矛盾。数据显示,自基本科研业务费正式实施以来,年平均增长率为9.87%,而高校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入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3.44%,远高于前者增幅。
  丁奎岭认为,稳定的科研资助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压舱石、科学家投身科技攻关的定心丸。过多的竞争性经费可能让科研从“以目标为导向”转为“以项目为导向”,影响有组织科研长期性、系统性布局,削弱科学家攻关科技难题的精力与定力,不利于形成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要进一步统筹中央、地方、高校、企业等多元化资源投入,构建一个涵盖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稳定资助体系。”
  而“并跑”,指的是深化高校与创新型企业的协作融合,发挥强耦合的双主体作用,形成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和企业同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打开边界,形成‘目标共识、人事共通、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丁奎岭指出。
  在丁奎岭看来,上海交大和华为合作成功研发鸿蒙系统,是一个校企“并跑”的典型范式。基于实践探索,丁奎岭总结了几点经验:首先,高校和企业要找好切入点,对于目标的共识高度决定了合作深度;其次,突破人才流动与考核的传统限制,让人才能以灵活的方式兼顾校内研究与产业落地;再者,双方要各司其职、各展其长,让高校老师更多地专注于解决科技问题,企业解决工程验证与迭代问题;最后,高校和企业要有较为成熟且弹性的成果共享机制,在互利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双方的活力。
  “‘领跑’指的是准确把握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重点,发挥指引方向的头雁作用,引领高校科技创新进程。”丁奎岭说,科技创新不能蛮干盲干,要有指挥棒、有方向感,坚持走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找准、找对需要攻克的制高点,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壁垒。
  “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我们不但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全局观念和前瞻判断力的战略科学家,还要引育更多前沿领域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形成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梯队,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领跑者’。”丁奎岭表示。    (本报记者邱犇)
 
大数据建设让民航更“慧”飞
姜春水委员:提高民航大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大数据建设让民航更“慧”飞

姜春水委员:提高民航大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加快民航大数据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支撑智慧民航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建议,民航管理部门宜增设负责数据管理的职能机构,以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信”)为重要抓手,加快搭建民航行业公共数据管理平台,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大数据发展模式,更好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民航大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姜春水认为,几十年来,我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取得骄人业绩,中国民航市场成为全球成长性最好、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市场,但在大数据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能级,在保障航空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智慧民航建设,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十四五”以来,中国民航在安全监管、市场管理、政务服务、运行保障、旅客服务、营销收益、财务管理、投资建设等方面建设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姜春水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由于民航行业具有多主体、跨区域运行的特征,具有数据分散、门类众多、应用场景复杂的特点,但民航信息化尚未形成行业管理部门、运行主体和第三方服务商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尤其在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方面存在隐患和风险,已经成为民航业构建完善的民航大数据治理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的主要瓶颈。
  姜春水认为,民航大数据建设关乎民航高质量发展、智慧民航提质升级,也关乎民航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尤其是通过民航大数据与智能化应用等相关领域标准体系的国际交流与推广。
  “只有构建起以技术为基础、需求为牵引、产业为支撑、法规标准为保障的系统工程,才能够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和民航高质量发展。”姜春水建议,将中航信具有安全属性、公共属性和国际属性的功能和业务重新回归民航行业,民航管理部门以此为抓手加快搭建民航行业公共数据管理平台,开展民航大数据管理与集约利用等相关工作。同时,民航管理部门可增设专门负责数据管理的职能机构,增强行业调控能力和引导作用。
       (本报记者贾远琨)
 
褚锋代表:
以优而更优的营商环境
促进中德合作提质升级
褚锋代表:
 
以优而更优的营商环境
 
促进中德合作提质升级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太仓是蜚声海内外的‘德企之乡’。自从2005年到太仓工作,我亲眼见证当地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探索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对德合作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门机班副大班长褚锋说,自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落户以来,太仓已集聚500家德企扎根发展。前100家德企落户当地耗时14年,从第400家到第500家仅历时两年,折射出30多年间太仓对德合作不断提速。
  褚锋所在的江苏省太仓市,坐落于“江尾海头”,毗邻上海,地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点。
  褚锋的工作地太仓港被誉为“长江外贸第一大港”,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位居全球第22位。
  “太仓港与德国汉堡港签署合作备忘录,宝德集团等德资企业密集落户。现在,小家电、化妆品、零食等可以从德国直达太仓市民身边。”褚锋说,随着落户德企的增多,太仓逐渐形成“德味”十足的产业链、生活圈。
  红砖粉墙、塔楼尖顶,漫步在太仓海运堤罗腾堡德国风情街,恍惚间会有种置身德国小镇的错觉。推门步入拜仁慕尼黑足球体验馆,一间等比例还原的拜仁俱乐部更衣室跃然眼前。
  作为“中德创新合作高地”,太仓对德合作领域不断深化,从经贸逐步向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拓展。当地已连续10余年举办啤酒节、马拉松友谊赛、中德艺术家沙龙等活动,越来越多德国人在太仓安居乐业。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与太仓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机适配。”褚锋说,太仓制定了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借鉴德国经验,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双元制”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上手速度更快、忠诚度更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日常工作中,褚锋注重“传、帮、带”,以“褚锋木材装卸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开设“褚锋创新小课堂”,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在门机驾驶室里,他经常现场教学,面对面、手把手为新司机示范动作,讲解操作流程,努力提高团队整体技术水平。
  褚锋坦言,对标国内其他对德合作先进地区,太仓对德合作依然存在短板。比如,缺乏对德合作国家级平台,政策空间尚需拓展,龙头型、规模型德企引入有待突破,国际化环境建设仍显不足等。
  他认为,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太仓对德合作提质升级,打造国家级产业合作示范区,以优而更优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德双向投资贸易合作。
  “我相信,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太仓对德合作会更加深入。”褚锋说。
        (本报记者刘巍巍)
 
与大企业共建,与小企业共享
周云杰代表:推进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与大企业共建,与小企业共享

周云杰代表:推进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工业互联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技术,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加快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更快地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驱动器。”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周云杰代表说。
  “数实结合”作为一种当代产业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有人将数据比作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称其为“关键资源”。
  作为长期关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业内人士,周云杰今年提交了关于推进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建议。
  周云杰认为,工业互联网时代需要面向价值共创的革命性新引擎,这个引擎就是智能交互引擎。“在用户侧,以个性化的交互来感知和激发有效需求;在供给侧,通过网络化协同精准地配置资源,实现柔性化的生产,是加速新型工业化的新动能。”
  海尔集团已有多年探索,比如旗下的工业互联网品牌卡奥斯通过“数实结合”赋能中小企业智造转型,已连续5年位居工信部双跨平台榜首。
  周云杰介绍,海尔基于近40年的制造经验,于2017年推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与大企业共建、与小企业共享”的理念指导下,平台目前已经连接90万家企业,服务企业16万家,构建了15个行业生态,并打造出从企业、园区、行业再到城市的经济数字化这一立体数字化赋能体系。
  周云杰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产业价值高端化、制造模式智能化和生产方式绿色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更好地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周云杰建议从以下方面统筹推进:
  在建设方面,建议依托国家双跨平台特别是头部平台,开展智能交互引擎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在应用方面,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发布关键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以头部企业为牵引,在汽车、家电、建造等领域率先推广智能交互引擎的创新应用,并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在研发方面,建设通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顶级开源社区,组建算力联盟,开放国家的算力平台,支持各类大模型的训练。(本报记者张力元)
 
推动房产交易平台公平竞争
姚劲波代表: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秩序
推动房产交易平台公平竞争

姚劲波代表: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秩序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确保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建议加大对房产交易平台的市场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维护消费者权益。”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姚劲波说。
  近年来,平台经济在赋能实体经济、带动中小企业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但在房产经纪行业,一些平台机构利用自身市场优势地位,要求“独家代理”“二选一”等现象时有发生。
  “数字经济在加速房产交易转型升级和提升房产交易效率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房产经纪资源集中的趋势,导致某些平台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排除、限制竞争,阻碍市场健康发展。”姚劲波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房产经纪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监管治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姚劲波在调研中发现,在当前房产交易过程中,一些经纪公司常以市场支配地位,干预经纪服务费率以及变相收取佣金,加重了购房者负担。
  2023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的意见》明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收取经纪服务费用。房地产互联网平台不得强制要求加入平台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实行统一经纪服务收费标准、不得干预经纪机构自主决定收费标准。意见对房地产互联网平台和房地产经纪机构的服务提出了相应规范。
  “相关部门应规范房地产互联网平台干预房产经纪统一定价、变相收取佣金等行为,鼓励经营者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自主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姚劲波说。
      (本报记者薛园)
 
姜鹏代表在开放团组会议上科普“中国天眼”成果
姜鹏代表在开放团组会议上科普“中国天眼”成果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我们非常有信心保持‘中国天眼’FAST在国际同类设备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的科学优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6日说。
  当日,贵州代表团在北京驻地举行开放团组会议活动,65家中外媒体的120多名记者现场听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后,6位贵州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了记者提问。
  姜鹏介绍了“中国天眼”FAST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成果。
  “我们发现了一颗处于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它的轨道周期只有53分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姜鹏说,这项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这颗星非常罕见地处在从“红背蜘蛛”系统向“黑寡妇”系统转变的临界状态。
  姜鹏用了一个更通俗的比喻:这就好比蝴蝶是通过茧蛹演化而来,大家通过观察可以验证这一过程。“中国天眼”的观测,相当于是捕捉到了“破茧成蝶”的过程,让一种理论得到了证实。
  “另外,我们向全球释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共有41741个。”他说,“未来五年,我们期待将这个数字拓展到10万个以上。这对我们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姜鹏还介绍了另一项观测成果:在对距离地球2.8亿光年外的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的观测中,发现了一个尺度大约为200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尺度比银河系大20倍。“如此稀薄的气体为什么能够如此长久地存在?按道理它早就应该被宇宙的紫外背景辐射电离掉了,现有的理论还很难解释。”
  “如果说一个理论科学家最得意的事情是找到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观测现象,那么一个观测科学家最得意的事情是发现一种现象,不能被现有理论所解释。这个发现的意义就在于此。”他说。
  姜鹏表示,面向未来,他和团队正在积极筹备望远镜相关核心技术的攻坚工作。其中两台天线台址工程已经开工。“我们也想借此力争把贵州省建设成为世界天文研究中心,再为贵州打造一张靓丽的科技名片。”他说。    (记者郑明达 骆飞 许可)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丰富多边交流平台,让国际友城更多“甬”现
徐宇宁委员:推进经贸、人文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高水平开放
丰富多边交流平台,让国际友城更多“甬”现

徐宇宁委员:推进经贸、人文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高水平开放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浙江省宁波市已与全球58个国家114个城市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友好关系(包括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友好交流意向等)。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宁波市政协原主席徐宇宁表示,这些合作交流既有力诠释了地方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生动实践,又有力推动了宁波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展国际友城工作的40多年间,宁波市在积极扩大友城网络的同时,通过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创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市长论坛”“四海五港合作会议”“宁波-奥克兰教育合作交流会”“宁波-釜山友好交流及海洋经济委员会会议”等多个合作机制,举办了“宁波国际大学生节”“宁波国际友城少儿绘画大赛”“国际友城媒体走进宁波”等多个大型活动,不断推动宁波与国际友城开展线上线下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以加强经贸交流为着力点,以深化人文交流为着眼点,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宁波市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多领域交流,不断丰富交流形式,合作水平有效提升。”徐宇宁委员说。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宁波进一步拓展与国际友城合作交流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问题。
  徐宇宁委员介绍,目前近一半的宁波国际友城分布在欧洲,其他区域特别是中亚、东南亚、南太平洋等区域友城数量相对较少,且现有友好城市中以中小城市居多,高能级的友城较少。
  近年来,宁波依托国际友城网络,打造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市长论坛”、“海外宁波周”、海丝之路港口国际合作论坛等一批国际合作品牌。徐宇宁委员认为,总的来说,这些合作平台的能级还不够高、影响力还不够大,如“海外宁波周”偏重于招商引资等经贸领域,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全面合作亟待挖掘。
  目前,宁波市国际友城活动大多局限于一对一互动模式,能够全面整合友城资源的多边友城活动还比较少,能够擦亮宁波品牌、唱响宁波声音的好项目还不够多,多边交流平台有待进一步丰富。
  徐宇宁委员建议,希望全国对外友协、驻外使领馆等积极支持宁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适配度高、能级较高的城市开展交流合作,积极推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华办事机构来甬开展国际友城开拓工作,推动宁波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城市开展友好交流。
  徐宇宁委员说,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将更多高层级的国际合作资源下沉到宁波,推进经贸、人文等领域务实合作,支持和帮助宁波提高现有平台的项目能级,支持宁波与更多国际城市开展双多边交流合作。
      (本报记者岳德亮)
 
美2024总统选举“超级星期二”落幕,2020重演?
拜登特朗普“重赛”引发选民不安
美2024总统选举“超级星期二”落幕,2020重演?

拜登特朗普“重赛”引发选民不安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当地时间3月5日,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迎来所谓“超级星期二”党内初选。据美国多家主流媒体测算,现任总统拜登和前总统特朗普分别在各自党内初选中延续并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媒体预测拜登和特朗普最早可能在未来数周内提前锁定民主党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对于美国大多数选民来说,舞台上的两位熟面孔似乎都不是令人满意的总统候选人。多家机构民调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美国选民不愿意看到2020年选举重演,许多迹象表明选民并不满意甚至“感到不安”。
“没有选择”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初选竞争开启近两个月来,民主、共和两党党内竞选者已多数退选。目前,拜登在民主党内几无挑战,特朗普在共和党初选中遥遥领先。美国媒体纷纷预测,11月总统选举很可能是拜登和特朗普的再度对决。
  “没有选择。”73岁的葆拉·史蒂文斯是沮丧的美国选民之一。
  多项民调结果显示,大多数美国人不希望拜登和特朗普重赛。根据路透社/益普索民调,70%受访者不希望拜登寻求连任,其中一半是民主党人;56%受访者不支持特朗普参选,其中包括约三分之一的共和党人。加拿大安格斯·里德研究所民调则发现,只有32%的美国人表示,他们会“接受2024年总统选举的结果,无论拜登和特朗普谁获胜”。
  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和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克莱·拉姆齐表示,拜登和特朗普的再次对决将使人们越发感到美国政治体系不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
  《经济学人》周刊刊文说,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与其说是一场人气竞赛,不如说是美国选民的一场公投,然而不是投哪个好,而是选哪个“最不坏”。
  “我还不知道,”新罕布什尔州选民海伦妮·黑格此前被美媒问及如果拜登和特朗普再次对决她会投票给谁时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我对国家目前的发展方向不满意。”
尖锐对立


  特朗普2020年总统选举失败后,其支持者试图推翻选举结果,从而酿成“国会山骚乱”。卷土重来的他身陷多起刑事诉讼案,包括涉嫌推翻2020年总统选举结果、“封口费”案、“密件风波”案等。拜登的总统任期则始终伴随着高通胀以及一系列国内政策导致的低支持率,此外他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也颇受争议。
  那么,为什么在初选中,依然是这二人最有望获得候选人提名?
  对民主党而言,拜登是现任总统,现任总统谋求连任是无风险的政治惯例,其执政优势能够助其掌握更多政治资源,这使得党内其他成员望而却步。另外,拜登曾在2020年击败特朗普,这也促使民主党人将其视为“最安全的人选”。拜登此前公开表示,不是非选他不可,而是只有他“才能击败特朗普”。
  对共和党而言,特朗普执政期间以其反建制形象、民粹化言论以及在移民、贸易等议题上的保守政策吸引大批反建制、保守派选民群体支持。近年来,特朗普支持者群体逐步稳固,其所在共和党也趋于“特朗普化”,获得特朗普背书或者“比特朗普还特朗普”成为共和党党内人士出头的利器。
  两党如今状况反映出美国政党政治极化的内在困境。近年来,美国政治中的民粹化、极端化程度不断加深,党派尖锐对立,否决政治成为常态。在这种政治生态下,候选人必须表现强硬、意识形态色彩明显,这使得愿意合作和妥协的候选人几乎难有胜算。
  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指出,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将是“严重分裂和功能失调的”。
制度缺陷


  作为独立人士,克里斯蒂安·米勒不能在4月的宾夕法尼亚州总统初选中投票。他说,就算能投票也无足轻重。这是美国选民的无奈。
  “团结美国”组织的创始执行董事尼克·特罗亚诺说,初选制度未能让独立选民参与进来。在22个州的总统初选中,独立选民被禁止投票,这2400万左右的选民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最终“被迫接受党派被提名人”。
  美国民众对“只能选出不受欢迎的总统”越来越厌倦。“独立人士并没有真正的发言权。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有点悲哀。”33岁的选民惠特尼·塔拉里科说。
  在初选阶段,参加投票的注册选民一般只有20%左右,而且多数州采取“赢者通吃”的办法,民主党还创设了无需理会选民意愿的“超级代表”制度,这都意味着美国总统候选人实际上是两党少数人决定的。《华盛顿邮报》文章指出,美国选举制度赋予了一小部分选民巨大权力,“民主在黑暗中消亡”。
金钱主导


  美国选举怪象背后是金钱的力量。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日前在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撰文指出,现在采用的简单多数投票制,加上大众初选的形式,使得初选有利于极左或极右的参选人,“而金钱在美国选举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钱从哪里来?要么自己拥有,要么去筹款。整个竞选过程被各种利益集团控制,利益集团通过资助竞选的方式来挑选自己满意的政治代理人,帮助他们赢得选战,并操纵这些人未来利用权力反哺“金主”。美国布伦南司法研究中心在其官网刊文指出,少数富有捐助者主导了美国的选举。
  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0月一份民调显示,85%的美国人表示,政治竞选成本使“好人很难竞选公职”;63%的人表示,目前美国担任民选官员或竞选公职的人都是“出于自身利益,尤其是为了赚钱”。
  金钱政治不只让选举变成由金钱驱动和运转的政治游戏,更加剧了社会不公。摩根大通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最富有的10%家庭占有近75%的家庭净资产。这暴露出美国社会存在严重不平等,而深层次原因是美国政府和政党长期被利益集团操纵和俘获,无法制定和实施促进社会公平的税收、产业和社保政策。
  “美国人对民主运作方式的满意度创历史新低。”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今年1月调查显示,只有28%的美国成年人对美国民主表示满意,创下自1984年有调查以来最低值,甚至低于2021年“国会山骚乱”发生后的水平。 (记者李洁 柳丝;参与记者:孙丁 熊茂伶 胡友松)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共和党人黑利退出美国总统竞选
没有为特朗普“背书”


  新华社华盛顿3月6日电(记者熊茂伶 胡友松)美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共和党人妮基·黑利6日宣布退出美国2024年总统竞选。
  黑利当天上午在其家乡南卡罗来纳州发表讲话宣布这一决定。黑利退选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成为共和党目前唯一的主要总统竞选人。
  黑利在讲话中祝贺特朗普即将再次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但没有直接为他“背书”。黑利还说,美国国债将压垮经济,国会失能持续恶化,不能让美国被分歧撕裂。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嘲讽黑利在“超级星期二”初选中“惨败”。
  美国十几个州和领地5日举行2024年总统选举“超级星期二”党内初选。共和党初选中,特朗普赢下14个州进一步扩大党内竞选领先优势,而黑利仅拿下1个州。民主党初选中,美国现任总统拜登赢下15个州,仅输掉美属萨摩亚。
  美国媒体认为,拜登、特朗普距离再次对阵又近了一步。近期一项民调显示,超过40%的美国选民对拜登、特朗普再次交手的前景“感到沮丧”。
  初选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第一阶段。今年美国大选投票日为11月5日。
    (参与记者:孙丁)
 
马来西亚拒绝选边站说明了什么
马来西亚拒绝选边站说明了什么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近日批评美国等西方国家强迫他国选边站,强调美西方不应阻碍马来西亚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对美西方说“不”,展现的不光是安瓦尔的政治远见,更指向了一种更为广泛的全球趋势: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认清美西方靠贩卖“安全焦虑”搞阵营对抗以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而随美西方起舞只会错失与中国合作共赢的发展机遇。
  安瓦尔4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2024年东盟-澳大利亚特别峰会时指出,西方国家存在“恐华症”,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没有问题,西方国家不应阻碍马来西亚与其重要邻国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事实上,安瓦尔此前已在多个场合批评美西方煽动“恐华情绪”,认为大国竞争压缩了马来西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安瓦尔2月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和一个利益集团绑在一起?我不认同这种对中国的强烈偏见,这种‘中国恐惧症’。”
  安瓦尔拒绝选边站,是立足于马来西亚自身发展作出的理性务实选择。中马多年来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国家之一,也是共建“一带一路”早期收获最丰硕的国家之一。2017年,马来西亚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其年度经济报告,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为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2009年至今,中国连续15年保持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而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在东盟框架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马中关丹产业园、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马来西亚金新铁路……一个个惠及两国人民的项目落地开花,不断夯实两国合作基础。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推行“昌明大马”理念,提出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等多项振兴经济措施,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位居全球领先水平,与中国深化合作无疑将为马来西亚发展转型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合作共赢始终是两国关系的发展主线。
  从更深层次看,安瓦尔的立场也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和发展道路的真切认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中国是机遇不是威胁,这一认知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认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亚洲其他地区的产出就会增加约0.3%。《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以来,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对RCEP贡献良多,为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信心,也为充满冲突、问题和挑战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聚焦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强调各国命运与共,得到了全球广泛认可。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互利共赢理念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选择。曾任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主席的马吉德在媒体撰文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力证明,不同社会有可能发展出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和形式。马来西亚对学习不同发展模式持开放态度。只有承认和包容多种现代化模式,才能更加全面地相互理解,从而实现世界文明的和谐共生。”
  从国际格局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抱持冷战思维不放,不断制造假想敌、挑动集团对抗,与全球促和平、谋发展的时代主流背道而驰。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认清:大国竞争不是时代主题,零和博弈不是正确选择,立足于自身发展才是优先逻辑。实际上,随着自身实力和话语权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敢于发声,无论是在乌克兰危机、巴以问题上,还是在积极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放大发展叙事上,拒绝被西方利益绑架,拒绝选边站队,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成为更加普遍的选择。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认为,美国正失去“控制世界和迫使其他国家牺牲本国利益的能力”,除了英国等少数盟友为了美国利益违背本国利益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会这样行事。“它们不是在支持中国或支持美国,而是在支持自己,目标是壮大自身。正因如此,它们不愿意为了美国利益牺牲本国利益。”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拒绝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对美西方主导的选边站队说“不”,是大势所趋。谋和平、求发展才是时代主流,坚持战略自主、维护稳定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正如安瓦尔此前对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所说,“我们想专注于对我们最有利的事情”。  (记者许苏培)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拜登和特朗普还要闯几关
拜登和特朗普还要闯几关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5日迎来所谓“超级星期二”党内初选,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北卡罗来纳等十几个州以及美属萨摩亚举行初选。美国多家主流媒体测算,民主党籍现总统约瑟夫·拜登和共和党籍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分别在多州胜出,各自扩大党内竞选领先优势。
  距离大选“对决”,他们两人还需要闯几关?
特朗普的两道“关”


  特朗普面临两道关卡:刑事诉讼和竞选资金。他身陷四起刑事诉讼,合计受到91项罪名指控,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受到刑事起诉的前总统。
  特朗普否认全部指控,声称这些起诉带有政治动机。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诉讼确实可能削弱他的胜选几率。选民对特朗普受刑诉的看法撕裂,有人认为它是民主党旨在“摧毁”特朗普的协同行动,也有人质疑一个两次遭国会众议院弹劾、面临一系列起诉的人竟然还能留在总统竞选角逐中。
  无论选民看法如何,这些审判对特朗普而言势必分散他相当程度的精力,且随着事态演变也可能最终影响选民在11月5日大选投票日的决定。
  美国圣安塞尔姆学院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加尔迪耶里告诉新华社记者,仅是审判可能不会阻碍特朗普再次当选,但如果他最终被定罪,则可能导致部分选民“流失”。
  法律诉讼也将给特朗普的竞选之路带来额外的财务负担和压力。最近公开的财务文件显示,特朗普可供政治运作的竞选资金明显落后于拜登。今年2月初时,特朗普阵营现金储备约为3000万美元,而拜登阵营账户有近5600万美元。
  据彭博社报道,2023年特朗普花费5120万美元用于支付法律费用。他还有额外的2350万美元可供使用。这些资金预计将在今年7月左右耗尽,届时适逢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大选竞选活动正式开始之时。
  最近几周,特朗普被处以超过5亿美元罚款。特朗普因四起刑事诉讼还可能面临更多罚金处罚。
拜登的“抗议票”


  拜登任内伴随着高通胀以及一系列国内政策导致低支持率,此外他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也颇受争议。
  在2月27日晚结束的密歇根州初选投票中,拜登击败党内竞争对手,但密歇根州超过10万民主党选民在选票上勾选“不作承诺”选项,即选民只表达党派倾向,但不支持某个具体候选人,也被美国媒体称为“抗议票”。
  密歇根州有大量阿拉伯裔美国人,他们不满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拜登政府“拉偏架”,一些活动人士发起名为“倾听密歇根”的活动,推动民主党选民通过初选向拜登表达抗议,敦促美国政府停止为战争提供资金、呼吁停火。
  “倾听密歇根”活动组织者表示,他们的目标是1万人投“不作承诺”,是一次“抗议投票”。最终,超10万人响应。
  美国“铁锈带”上的密歇根州是大选“摇摆州”,其选情向来备受关注。“摇摆州”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策略师道格拉斯·威尔逊认为,巴以冲突将成为左右选民的大事之一。
独立选民是道大“关”


  要想获得美国总统选举胜利,独立选民支持至关重要。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2023年发布的一份民调显示,超过四成美国人自称“独立选民”。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达雷尔·韦斯特告诉新华社记者,独立选民对品格问题尤其敏感,因此特朗普需要在这一重要的选民群体中做很多工作。
  对特朗普而言,除了官司缠身、开销吃紧,他攻击性强、出言不逊的个性也可能让特定选民群体感到被冒犯,进而导致部分独立选民、立场偏中间派的选民与特朗普疏远。不少美国媒体认为,特朗普不尊重女性、军人、记者和残疾人等群体。
  不少独立选民对目前初选的设计也感到不满。“团结美国”组织的创始执行董事尼克·特罗亚诺说,初选制度未能让独立选民参与进来。在22个州的总统初选中,独立选民被禁止投票,这2400万左右的选民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最终“被迫接受党派被提名人”。
  美国民众越来越厌倦“只能选出不受欢迎的总统”。“独立人士并没有真正的发言权。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有点悲哀。”33岁的选民惠特尼·塔拉里科说。
  按照美国宪法,总统候选人需要由其所属政党提名或作为独立候选人参选,但各州对候选人推举设置重重限制,在绝大部分州中,选举实际上是由民主、共和两党包办。路透社/益普索近日发布的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现行制度不满意。
  初选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第一阶段,民主、共和两党竞选人在此期间争夺各自党派总统候选人提名。5日的“超级星期二”有十几个州和美国领地的选民当天为竞选人投票。初选结束后,两党将各自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今年美国大选投票日为11月5日。
  (参与记者:熊茂伶 胡友松 邓仙来 孙丁 李洁 柳丝 海洋 郭倩)
    新华社华盛顿3月6日电
 
美媒炒作“中国冲击论”用意何在
美媒炒作“中国冲击论”用意何在

( 2024-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近日有美国媒体称,“中国冲击”再次席卷世界,中国廉价商品可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某些西方媒体一贯擅长造新词、带节奏,所谓“中国冲击论”只是“中国威胁叙事”的变体,其真实目的是歪曲抹黑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挑动其他国家“去中国化”,以压制中国产业升级发展并维护某些西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垄断地位。
  当前,全球通胀压力虽有所缓解,但依然对全球经济构成严峻挑战,中国凭借高效制造业生产的价廉物美商品为平抑全球通胀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测,2023年全球整体通胀率为6.8%,2024年将降至5.8%,但仍为过去20多年的高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仍远高于各自央行确定的目标。据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计算,由于通胀仍然高企,美国家庭今年1月购买与一年前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平均每月需要多支付213美元。与两年前相比,美国人每月平均多支付605美元,与三年前通胀危机开始前相比,每月多支付1019美元。有专业学者测算发现,美国进口货物中中国产品占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美国商品消费价格水平就下降约2%,其中中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大。针对所谓“中国冲击”的担忧,有美国网友跟帖说,“通货膨胀毁了我的预算,我不太理解,难道多花钱买东西能帮到我?!”“我们应该为中国商品鼓掌……”
  中国同世界各国开展贸易都是基于公平互利原则,中国产品以过硬的质量、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畅销世界,是市场经济原则发挥效力的结果。实际上,同少数西方国家竭泽而渔式的贸易进攻性相比,中国更注重经贸合作关系的互利性和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中国不仅出口优质商品,同时也通过基础设施与产能合作、技术转移、融资培训等支持发展中国家发挥优势产能潜力,构筑更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加快其工业化进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例如,中国融资并建设的蒙内铁路已为肯尼亚创造了近5万个工作岗位;中国援孟加拉国沙迦拉化肥厂生产的尿素化肥为该国节省了巨额外汇资源;古巴果蔬加工厂、塔吉克斯坦硫酸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直接拉动了当地就业收入和税收;近年来,非洲国家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电商平台让许多非洲民众足不出户就能将特色商品销往世界各地……中国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这一点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国商品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提升了绝大多数国家民众的生活福祉。与中国合作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不公平的“中心-外围”全球分工体系,为全球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所谓的“中国冲击”从何而来?美国媒体扭曲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真实叙事,抛出所谓“中国冲击论”,并非真的替世界经济操心,目的还是为美国遏制中国打助攻,通过挑动世界“去中国化”挤压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空间,阻断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上升通道。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经过数十年积淀,中国奠定了自身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日本经济新闻》曾刊发题为《与中国分离,日本将损失53万亿日元》的文章批评所谓“去中国化”论调。文章警告,“去中国化”会让世界所有商品的成本大幅提高。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遭受地缘冲突重创的背景下,仍有欧美国家试图将中国从全球经济体系中剥离并孤立。然而,世界不可能“去中国化”,一旦失去中国,全球市场将付出巨大代价……
  美国媒体炮制所谓“中国冲击论”并非首次。无论是之前为高关税政策铺路,还是如今为“去中国化”造势,美国胡乱夸大“中国冲击”,渲染“中国威胁”,实际上也在为其破坏公正市场原则制造借口,为其保护主义经济政策寻求辩护。正如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克莱德·赫夫鲍尔所说,美国忽视经济成本,措辞上无论是“脱钩”还是“去风险”,都是美国向“新重商主义”错误道路转变、保护主义走向纵深的标志,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美国企业和人民。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