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焦点

04版:特稿

05版:经济

06版:经济

07版:各地

08版:国际

习近平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
习近平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鼓励他们继续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业发光发热。
  习近平指出,中肯友谊源远流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中肯发展振兴的理想变为现实,将两国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成功典范。我高兴地看到,你们因这条“幸福路”与中国结缘,是中肯和中非友好合作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
  习近平强调,展望未来,“一带一路”的壮丽画卷和中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宏伟蓝图需要包括你们在内的更多有为青年来实现。希望你们学好专业知识,赓续传统友谊,投身两国合作,讲好中非友好故事,为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日前,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致信习近平主席,表示非常高兴来到中国学习铁路运营管理知识,希望当好肯中友好的桥梁,为提升两国友谊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读本》共分12章,从制造强国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作了阐释。
  《读本》的出版,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从“尔滨”爆火出圈到网红城市持续“上新”,从“萌娃大串门”到南北大联欢……2024年伊始,持续攀升的文旅消费热度,升腾着经济发展温度,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自信中国,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14亿多人迈入全面小康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精彩篇章同步书写,极大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自强中国,奋斗精神更加昂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同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社保体系,成为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国家发展“致广大”的壮美画卷里,勾勒出每个人“尽精微”的幸福坐标,凝聚起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100余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10余年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充分证明,两个文明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一边是2500多年的古老街巷完整保存,一边是瞄准科技前沿的现代企业日夜繁忙。
  “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7月6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含义深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
  物质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放眼广袤神州,承载着精神文明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博物馆超1万家。目前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新中国70多年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的雄厚实力,就不会有人民群众精神殿堂的巍然屹立,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求牵引供给、激发文化活力。经济多元化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一家家演艺新空间蓬勃涌现,一项项跨界新玩法引领风潮,一批批艺术新作品轮番上演……“花式”创新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更多元的精神需求。2023年北京等多地营业性演出场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以精神文明发展,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
  从《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影视剧中汲取力量,以《领航》《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艺术创作激扬豪情……一批批优秀文化作品在产生良好经济效应的同时,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立心,以文弘业。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经济增长空间,更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为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困难提供强大动能。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作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展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位居前列,“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紧随其后。
  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同时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强化“硬实力”,建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着眼“软实力”,建成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体育强国……放眼2035年,党的二十大明确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勾勒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美好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
  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同时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落实《“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鼓励“村BA”“村超”“村排”等基层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必须持续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记者姜琳 叶昊鸣 魏弘毅)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风从河西来
风从河西来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记者向清凯 宋常青

  寒冬时节,站在祁连山北麓的巴尔斯雪山上远眺,雄浑的祁连山脉逶迤伸展。祁连山北侧,一条狭长走廊碧空如洗,绵延千里。
  草原黄了又绿,戈壁风沙去来,苍茫辽阔和厚重深沉在此交织,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大国胸怀碰撞出一往无前的意蕴。而今,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灿烂足迹,伴着向“新”向“绿”的蓬勃姿态,将经略河西地区的历史智慧及开放发展的新时代气象勾勒出雄健身姿。
  这里,是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廊道之一。
  这一位于中国陆地版图西北部的狭长地带,因祁连山和沙漠南北包夹而形成,东西则贯通近千公里,形似长廊,连接起黄土高原与塔里木盆地,因地处黄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因为特殊的地理区位,汉代以来,这里一直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廊道。从张骞凿空西域、西汉中央政府“列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据两关”(阳关、玉门关)始,河西走廊在陆权时代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长廊承东启西,对促进亚欧大陆文明交融、经贸往来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中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深远。
  在这里,干旱、湿润并存的自然之力,超越民族、时代的人类力量,以及两千年来世界文明对交流、和平的共同追求,造就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这既是一条地理通道,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条走廊,纵贯中华文明历史。在中华文明的数千年历程中,它见证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和走向繁盛的光辉与曲折的历程。岁月如沙,夕阳西下。微凉晚风中,阳关遗址周边的光线开始昏暗。恍惚间,仿佛看到西出长安的使团、商队翻越乌鞘岭,带着一身风尘,在阳关交互过往,喧闹声穿越历史随风而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交汇、交融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潮流秉持着区域合作精神,共建国家的福祉不断增进。
  这是一条石窟星罗棋布的走廊。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榆林窟等为代表的河西走廊石窟群,像珍珠一样洒满千里长廊,与大漠戈壁上空的璀璨星光交相辉映。与石窟相伴生的,还有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为代表的大量历史遗存,千百年来虽朔风如刀却余韵徐来,经久不坠。而今,“技术+创意”的融合,使河西走廊上的许多文物火爆“出圈”。莫高窟向新而兴,让敦煌学“绝学”成“显学”,敦煌元素化身“元宇宙”,用数字技术将东方之美变为世界之美;一座座新的“文旅地标”,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扎根百姓,在烟火气中赓续文明香火,用千年回响,向世界彰显东方魅力。
  河西走廊的存在,维系着西部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使河西走廊形成了除海洋外众多地形地貌荟萃的奇观。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与内陆河石羊河、疏勒河一起,在河西走廊腹地滋养起一片片绿洲,在走廊内以片状、带状星罗棋布。清洁能源产业在其中蓬勃发展,风机悠悠转动,太阳能板反射阳光。因为独特的地理区位,河西走廊也成为我国西北公路铁路、西电东送(清洁能源)、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重要战略通道。
  这是一条民族团结和文明互鉴的走廊。嵌入西北的甘肃省形如一柄玉如意,连通青、新、内蒙古等多个西北省区。古往今来,众多民族在此交往交融、和睦共居。两千多年间,丝绸、瓷器、香料、种子、茶叶等货物和文化、技术,经过河西走廊往来交换、传播。如今,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呼啸来往,河西走廊对外交流交往正逐渐重现千年前“商旅往来、无有停绝”之盛事。这里也成为促进东西文明对话、加强中外交流的独特舞台。敦煌文博会搭建起交流互鉴的新平台,治沙抗旱的“中国方案”从这里走向世界,见证新西兰和中国友谊的培黎学校在这里续写传奇。最新数字表明,2023年河西走廊所在的甘肃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达366.6亿元,占同期甘肃外贸总值的74.6%。
  这也是一条见证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历程的走廊。祁连山的高山上,丰厚的永久积雪和2680多条冰川,带来清澈的雪水,滋养着河西走廊中的绿洲,支撑起“河西殷富”。依靠各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设施的赋能,河西走廊从汉代移民屯田逐步形成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换,荒凉的大漠戈壁展现勃勃生机,来自南方的水果等作物也在河西走廊扎根生长。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河西走廊找到了现代农业这一契合点。
  这还是一条文化自信的走廊。汉代“列四郡”“据两关”以降,张骞、霍去病、玄奘等都在此留下了足迹。隋朝统治者西巡河西走廊,召开“万国集会”,开世界博览会之先河。文明交融是最美好的相遇。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中的元素在此融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萌发,用守正创新对“中国智慧”进行再创造,不同阶段、不同国别的文化再次进行有效“对话”,使得世界不断认识中国,中国不断拥抱世界。
  一条河西走廊,一部波澜壮阔史诗。
  随着世界进入海洋文明,海上丝绸之路崛起,陆上丝路逐渐没落,其咽喉所在的河西走廊,曾从喧闹转为平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西走廊迅速扭转著名记者范长江笔下凋敝、混乱的局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一派生机勃勃。进入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让这条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通道,重新走进世界视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岁月流转,世事更迭。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关键区位,河西走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展现出了更多特殊意义和历史价值、现实价值。长廊漫漫千里,见证伟大变革;吉光片羽间,窥见中华文明光辉发展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
  河西走廊很短,在辽阔的世界版图中仅仅近千公里;河西走廊又很长,长到贯穿千年,联通过去、现在与未来。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新时代河西走廊,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将再奏华彩乐章。
 
重塑“老产业” 竞逐“新赛道”
贵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观察
重塑“老产业” 竞逐“新赛道”
 
贵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观察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记者赵新兵 胡星 向定杰

  煤、电、烟、酒,谈及贵州经济,这些“老产业”让人印象深刻。殊不知,除了这些传统优势,贵州正加快“富矿精开”步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块磷矿石,用湿法净化磷酸年产能可达200万吨;一张加速卡,部署规模较去年初提升93倍;一个电池包,最快2.5分钟生产完成……重塑“老产业”,竞逐“新赛道”,一个个后发赶超的励志故事,正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上演。
富矿贵州


  “黔中无闲石,贵州多宝藏”,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已发现矿种137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0%。贵州是典型的“家里有矿”,但单纯“卖资源”,产业链条短、附加值还低。
  近年来,贵州提出“富矿精开”,通过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实现资源利用和产业效益最大化。煤化工、磷化工、铝加工、锰加工,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六盘水市,坚持“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发展思路,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煤电和新型煤化工“两翼延伸”。
  去年12月18日,随着一声指令,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镇的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1号焦炉点火成功。
  一块块黝黑的乌金,经由科技链条一环环、一道道“分解”“催化”,变成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所需的电,新能源汽车行驶所需的氢燃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复合肥……
  不久前,上市公司盘江股份发布公告,旗下子公司投资建设的盘江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实现首次并网发电。这一总投资55.37亿元的省级重大项目,将促进煤电产业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磷矿也是贵州优势矿种。在行业内,磷矿石的销售利润约500元/吨,净化磷酸产品折算为磷矿石约2500元/吨,磷酸铁产品折算为磷矿石约2700元/吨,磷酸铁锂产品折算为磷矿石约3000元/吨。
  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初级矿石深加工后的价值凸显。截至目前,贵州磷化集团湿法净化磷酸年产能达200万吨,产能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成立于1991年的瓮福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是贵州磷化集团走向全球的先锋队。“把产品卖出去,同时卖个好价钱。”董事长柳玉松说,目前公司整体销售格局已由此前“磷矿石+基础磷肥”逐步转向“高档化肥+精细化工”,接下来以提质增效为导向,还要在高附加值产品销售上下功夫。
智算贵州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数据中心建设起步较早。如今,摊开贵安新区的地图,17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十分抢眼。然而,过去一段时间,这些数据中心以存储备份业务为主,对地方经济带动能力有限。
  2023年,当人工智能大模型迎来“繁花”时代,贵州提出紧紧抓住“风口”,驱动数据中心从存储中心向“智算优先、算存一体”加快转型。
  在被简称为云上屯的华为云数据中心,入口处瀑布飞泻,人工湖清澈见底,一排排色彩缤纷的欧式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如果只看外观,很难将这宛如童话城堡的建筑与数据中心关联。
  记者了解到,去年华为云、中国电信等智算中心在贵州相继落地,部署的智算芯片达7万张以上,数量较年初提升93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华为云拟在贵安新区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AI算力中心,规划投资50万张算力卡,目前已部署6.35万张。“今年要力争完成几十万张,肯定会比二十万多。”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康宁在华为云生态大会2024上透露。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景亚萍表示,培育产业生态必须抓龙头企业,总部注册在贵安新区的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正在引领当地数字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华为云产业生态对贵州软件业贡献近60%。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贵州积极推动各行业应用场景向华为云开放,目前选择了酱酒、煤矿、化工、有色金属、电力、新材料、钢铁、建材八大产业以及城镇智慧化改造、乡村数字化建设、旅游场景化创新、政务便捷化服务四大领域,深耕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在重点行业场景应用。
电动贵州


  自动化率达到95%,从投料到成品产出的周期内,可实现1秒产出一个电芯、2.5分钟生产一个电池包……这组数据是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的作业效率。
  作为贵州新型工业化的标志性工程,去年10月,占地约885亩、总投资约70亿元的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记者在现场看到,电芯厂房、极片工厂、容量厂房等错落有致,职工生活区配套完善,一座现代化、智能化工厂跃然眼前。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投产仪式上说,项目一期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创造税收10亿元,为本地创造3000余个就业岗位。“我们将持续采用领先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度参与贵州新能源产业生态建设。”他说,宁德时代还将在磷矿开采、原材料生产、锂电池制造、电池回收等全产业链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为贵州新能源产业链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近年来,贵州立足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抢抓“双碳机遇”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目前通过大力引进行业头部企业,整个产业快速发展,链条不断延伸。
  数据显示,近三年,贵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0%以上。根据规划,到2025年,贵州将建成国内外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贵州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动贵州”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新能源电池材料基础启动“电动贵州”建设,全力打造从新能源电池材料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条。
  “全省发展方式持续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月22日,在贵州省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显华说。
 
河北: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河北: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石家庄1月23日电(记者齐雷杰 巩志宏)记者从正在召开的河北省两会上获悉,河北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区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住房公积金、养老、医保等政策基本实现与北京标准相衔接,承接疏解加力提速。
  2023年,河北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雄安现代化城市雏形全面显现。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4所疏解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新区行政区划代码落地使用。雄商、雄忻高铁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加快组建,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
  根据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河北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加快第一批央企总部、高校、医院等项目建设,衔接落实第二批疏解实施方案,吸引落地更多市场化疏解项目。
  为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河北将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雄安布局,加快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运营,推进雄安高新区建设。支持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构建新材料、金融科技等产业链创新链。精心打造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推动更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向新区转移。持续开展“雄安行”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雄安、来到雄安、扎根雄安。
  2024年,河北将推动雄安新区启动区、起步区、昝岗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快京雄快线、国贸中心等工程进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年内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
 
组链建群 乘势而上
青藏高原有条“光伏一条街”
组链建群 乘势而上
 
青藏高原有条“光伏一条街”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西宁1月23日电(记者汪伟 解统强)不足6公里的大街,丽豪、高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一字排开。生产多晶硅的上游企业顺着大街,便可把产品送到下游客户。往来货车让人感受到光伏产业成群结队的动能……这是记者近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光伏一条街”看到的。
  作为风光资源大省,青海是我国布局打造的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如今,凭借省内资源的“链头”,地处河湟谷地的西宁市正乘着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展线扩面,组链建群,打造绿色发展引擎。
新动能


  一块块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在标准化车间屋顶,1536台拉晶炉子在宽敞明亮的拉晶车间满负荷运转,一辆辆自动导向叉车在车间往来穿梭……位于“光伏一条街”的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一开年便开足马力。
  顺着公司门前大街东行约2公里,是上游供货商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2021年在园区投资建厂的这家企业,2023年已累计实现总投资110亿元。公司副总经理贺秀才说,企业持续投资,最关键是跟着市场走。西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初步形成集聚效应。
  天合光能另一家供货商,青海亚洲硅业半导体有限公司距此28公里。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连基说,公司产品在西宁的销售占公司产量的20%。三年前,这一比例还仅为10%。
  不仅是光伏产业,在西宁,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时代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相继安家落户;年产16万吨高能密度锂电正极材料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加紧建设,总投资25亿元、年产5GWh新型动力电池扩产项目调试运行……
  近年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发展态势快速平稳。
新速度


  沿着“光伏一条街”自北向南行进,东西两侧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等企业的厂房车间整齐排列,园区南侧留有大片待开发土地。
  “锚定新能源产业,在空间上留白,在发展上聚焦,有土地资源,有产业链吸引,老企业开足马力,新企业接二连三入驻。”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周有德说,南川工业园区自2020年开始,发展一路高歌猛进:规上工业总产值由89.6亿元增至2023年的5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23.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38亿元……
  键盘敲击声、开会讨论声、文件打印声……在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电池车间办公大平面,IT、工艺、质量、研发等部门集中在此,在8个36岁左右经理层带领下,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紧张忙碌着,活力满满。
  相比这里的热闹,生产车间内,白色自动物料车自主运转,偶尔能看见几个身着白色防尘服的工作人员在设备间穿梭,安静中也给人忙碌感。“电池车间5GW的年产能已经全部释放。”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电池负责人陈宝东说,我们积极为青海本地提供优质光伏终端产品及系统。借助青海丰富的光照资源,真正实现“青海造,青海用”。
  西宁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西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0%。
新机遇


  “2024年,公司将启动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三期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年产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项目。”贺秀才说。
  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降,大量光伏企业微利甚至保本运营,但“光伏一条街”上的一些企业却告诉记者要增资扩产。
  “行业在加紧洗牌,但国家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的决心、市场还将继续扩大的判断,让一些具备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信心满满。”周有德说,按照国家部署,青海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这也吸引大量新能源企业到此投资布局。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风能新增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66%,我国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相当于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
  西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宁市紧盯全产业链构建,成功引进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打造高景太阳能、弗迪电池等超百亿元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了丽豪半导体、阳光能源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经初步形成大中小企融通发展的企业雁阵。
 
上海“五个中心”能级持续提升
上海“五个中心”能级持续提升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上海1月23日电(记者郭敬丹 有之炘)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获批创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商业运营,全国首单液化天然气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顺利完成……记者23日从上海市两会获悉,过去一年,上海“五个中心”链接“内与外”,能级巩固提升,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
  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根据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当年上海有58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商业运营。
  国际金融中心开放度进一步提升:2023年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新增47家,总数达到1771家,30年期国债期货、航运指数期货、氧化铝期货、科创50ETF期权等一批新产品上市交易,全市存款、贷款余额分别突破20万亿元和11万亿元。
  国际贸易中心链接全球能力不断加强: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上线运行,全国首单液化天然气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顺利完成。
  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地位日益巩固: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15.8万标箱,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
  国际科创中心策源功能加快凸显:上海光源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2024年,上海将进一步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率先开展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着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深化跨境互联合作,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服务功能;着眼于人员跨境往来便利化,加快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探索海事仲裁模式创新,积极培育邮轮经济产业链;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
 
李强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代表座谈会
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 丁薛祥出席
李强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代表座谈会

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 丁薛祥出席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
  座谈会上,马海涛、李彦宏、严建文、李路明、王晓云、王春法、刘震、张雨霏等先后发言。大家认为,去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形成,许多方面出现了积极向好变化,成绩的取得很不容易。大家还就解决当前发展中的问题和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李强指出,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我国发展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在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虽然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挑战,更要坚定发展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李强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更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把扩内需与惠民生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满足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强希望大家立足本职奋发作为,同时积极反映基层和各方面的诉求,提出更多务实建议,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吴政隆参加座谈会。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已向各地区、各部门同步征求意见。
 
中宣部、国铁集团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
中宣部、国铁集团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埋头苦干,推动铁路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3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
  获得2023年“最美铁路人”称号的10名个人和1个集体分别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车站运转车间车站值班员蒋涛、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维修一工队副队长王庭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动车段调试车间列调一班工长张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站客运车间客运值班员李军、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口综合维修段海口综合维修车间信号工王笑冰、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库尔勒客运段和田一队列车长米尔班·艾依提、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务段运一车间指导司机斯朗旺扎、中国铁建二十一局三公司成渝中线铁路钢构班班长马小利、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陈燕平、广州铁路公安局惠州公安处普宁站派出所三级警长朱少铭,以及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通化桥隧车间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
  他们中,有的心系“国之大者”,带领团队攻克中国铁路牵引传动系统关键技术;有的严格按标准流程“发号施令”,用工作“零差错”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有序;有的三十六载永葆初心,扎根秦巴山区养护维修钢铁大动脉;有的满怀赤诚,手握闸把,在雪域高原书写不懈努力、执着追求的奋斗篇章;有的把群众的冷暖装在心里,完美诠释新时代铁路公安民警神圣使命……他们是我国铁路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是勤勉务实的劳动者、脚踏实地的奋斗者、朴实无华的追梦者,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着“最美”的风采,迸发出“最美”的力量。
  发布仪式现场采用视频展示、互动采访等形式,讲述“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和工作生活感悟。中央宣传部、国铁集团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
 
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全国统战部长会议23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他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发挥好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
  王沪宁表示,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提出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推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开辟了新境界。要把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推动统战工作更好紧贴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
  王沪宁充分肯定过去一年统战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统战工作。要着力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着力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着力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工作,着力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治藏方略落实到位,着力增强做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本领,着力围绕促进“两个健康”做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着力做好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到统战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旗帜鲜明讲政治,压实统战工作主体责任,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高抓落实的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主持会议并作工作部署,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战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更加精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更加有力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更加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更加坚决推动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统战力量。
 
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公布
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公布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1月23日,由国家民委举办的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在北京举行,为1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代表授牌。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
  国家民委于2023年3月开展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评选工作,经过组织推荐、严格评选、公示等环节,决定命名河北省承德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248个地方和单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有效期为5年。
  下一步,国家民委将加强对示范区示范单位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的宣传推广,为各地区各部门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样板,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国家移民管理局、共青团中央、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本报记者徐欧露 蒋彤)
 
中国记协举办2024年中外新闻界新春联谊会
中国记协举办2024年中外新闻界新春联谊会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中国记协23日在京举行2024年中外新闻界新春联谊会。260余位中央和首都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境内外记者以及部分外国驻华使节欢聚一堂,互致新春祝福。
  中国记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媒体、记者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眼睛,也应是增进各国人民友好的桥梁和纽带。对新闻工作者而言,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中国,是基本职业伦理,以人民福祉为念、以人类前途为怀,应是崇高价值追求。
  “中国记协愿同中外新闻同仁一道,为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而共同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奋斗。”这位负责人说。
 
国新办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
国新办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3日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
  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日臻完善,恐怖活动认定清晰、处罚规范,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规范权力运行,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依法保障人权,有力维护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全。
  白皮书指出,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是对所有国家和全人类的挑战,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反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作为恐怖主义受害国,长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反恐怖主义法治建设,通过缔结或参加一系列国际公约条约、修改完善刑事法律,不断积累反恐怖主义法治经验。
  白皮书强调,多年来,通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公正司法、切实加强人权保障等法治实践,中国逐步探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恐怖主义法治道路,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白皮书说,实践证明,各国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够体现人类社会价值取向,遵循联合国反恐怖主义原则准则,符合本国国情和法律制度,就都是国际反恐怖主义法治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积极参与全球反恐怖主义治理,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互学共鉴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反恐怖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我国实现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广告全面取消
我国实现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广告全面取消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王鹏)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开展以来,截至2023年底,经过四个多月的推进,第一阶段工作实现“开机看直播、收费包压减50%、提升消费透明度”的目标。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广告全面取消,开机时长从治理前的最多118秒减少到不超过35秒。
  这是记者23日从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阶段性总结部署推进会上获悉的。会议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有关部门单位召开,通报了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第一阶段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
  在压减收费包方面,据悉,各类收费包大幅压减50%以上,其中有线电视压减72%,IPTV压减79%,互联网电视压减55%,单个终端由治理前最高的86个收费包压减到现在每个终端都不多于6个收费包。对页面、导航、收费、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清晰化、醒目化、透明化升级,收费免费内容都有显著标识。
  据介绍,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都加强了优质免费内容供给。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上线的“重温经典”免费专区,两个月时间累计点击收看达2365万人次,累计收看时长达1078万小时。
  根据会议部署,2024年治理工作要推动逐步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对于存量遥控器,通过广泛宣传或上门服务帮助观众使用红外遥控器学习功能,初步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直播”;对于增量遥控器,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研发推出新型遥控器,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的目标。此外,也将开展酒店电视操作复杂专项治理,积极推进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
 
“我们要尽可能抢时间全力搜救”
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灾害已致31人遇难
“我们要尽可能抢时间全力搜救”

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灾害已致31人遇难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昆明1月23日电(记者王长山 莫华英 林碧锋 浦超)乌蒙山区深处,雨雪交加,1000余人全力救援。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灾害救援23日仍在紧张有序开展。
  记者23日在此次灾害救援核心区域看到,救援现场多台挖掘机正紧张作业,消防救援人员在废墟上有序开展救援工作。救援人员通过探测仪器寻找被褥等物资,以此判定被掩埋房屋的卧室位置,从而进行精准搜救。
  “现在我们正利用挖掘机开辟救生通道,再人工搬运石头,才能把人员救出来。”根据安排,参与现场救援的消防员陈品润23日5时许赶到救援现场,随即投入失联人员搜救工作。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尽可能抢时间全力搜救。”
  目前,现场共有省、市、县救援力量1000余人,搜救犬81只,挖机、装载机、运输救援车辆150余台(辆)参与救援,现场部署6支专业搜救分队,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音视频探测仪、无人机、搜救犬等技术手段,在3个区域开展搜救作业。
  中国安能救援队主要担负崩塌体开挖、转渣及人员搜救等救援任务。他们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双向推进、滚动翻挖、前缘优先、精准搜救”战法,利用挖掘机等重型机械设备进行开挖,24小时倒班作业,搜寻失联人员。
  记者从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处置指挥部了解到,截至1月23日17时40分,共搜救出31名失联人员,均无生命体征。
  转移安置同步开展。23日16时许,救援现场飘着小雪,和平小学老校区临时安置点内热气腾腾,十多位志愿者架着锅正在做晚饭。当天,这里临时安置群众增加到了70人,都是有亲属失联的群众。老校舍一楼右侧两个房间里,每间都有十多位村民围着取暖器取暖,镇、村工作人员陪着他们聊天。
  59岁的洪政林是凉水村中寨村民小组小组长,他家距离滑坡现场200米左右,有亲戚在灾害中失联。
  灾害发生后,洪政林积极动员村民以投亲靠友方式进行安置。“我们小组300多位村民已全部转移,并得到妥善安置。”洪政林说,各级党委政府对受灾村民做到了细致的关怀,工作人员尽职尽责。每个人都发放了棉衣棉被,晚上住在老校舍里,防止挨冷受冻。
  “这些被子都是新的,还给我们发棉服,政府服务很用心。”在和平小学老校区临时安置点,50岁的凉水村受灾村民雷银和女儿在房屋里休息。他说:“吃穿住行都有保障,有困难我们可以找工作人员。”
  据介绍,当地已成立9个专班,由81名干部对失联人员亲属进行“一对一”包保,群众安抚善后工作有序开展。
  截至23日17时40分,当地共转移安置223户918人,其中48人转移到县城安置、90人转移到和平小学老校区临时安置点、778人投亲靠友、2人在县医院接受治疗。
  在救援现场,还有不少村民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凉水村村民洪显杰便是其中之一。他说:“灾害发生后,我们一直在搬运物资,主要是衣服、棉被、水、牛奶等物资,村里的年轻人都行动了起来。”
  目前,通往灾区交通通畅、电力通讯正常,失联群众搜救、地灾监测、善后处置等工作持续开展。
  新华社昆明1月23日电记者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处置指挥部获悉,截至1月23日17时40分,共搜救出31名失联人员,均无生命体征。实施紧急转移安置223户918人。
  目前,现场共有省、市、县救援力量1000余人,搜救犬81只,挖机、装载机、运输救援车辆150余台(辆)参与救援,现场部署6支专业搜救分队,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音视频探测仪、无人机、搜救犬等技术手段,在3个区域开展搜救作业。
 
“很快来了救援队伍,心里不怕了”
新疆乌什7.1级地震造成3人遇难5人受伤
“很快来了救援队伍,心里不怕了”

新疆乌什7.1级地震造成3人遇难5人受伤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3日电 (记者刘红霞 李响 苟立锋)看到热气腾腾的抓饭马上就要出锅、村里大家伙儿都安全,亚森·苏莱曼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亚森·苏莱曼所在的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位于震中周围。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同村干部以及迅速赶来的救援队伍,从凌晨忙到下午。
  “我们村有415户、1529人,目前没有受伤的。”亚森·苏莱曼在村委会大院告诉新华社记者,“我们不光救出了受困的群众,还救出了35只羊、3头牛,牛羊是群众的重要财产,一样不能马虎。”
  记者在震中区域时看到,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有部分建筑围墙开裂、倒塌,大多数住宅房屋没有发生坍塌等情况。“你看,我们的房子是抗震安居房,很坚固的。”村民英里买斯·拜西说,地震是凌晨发生的,晚上比较害怕,在院子里生了火,大家互帮互助,很快就来了救援队伍,心里不怕了。
  地震突如其来,救援迅捷有序。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启动地震三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震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新疆消防救援总队41车、192人、3头搜救犬已赶赴现场;武警新疆总队先后派出678名官兵,奔赴震中展开灾情核查、排险除危等工作;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克苏边境管理支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管理支队接到群众报警求助后迅速奔赴现场;自治区卫健委已向灾区派出应急医疗队……
  地震后没几个小时,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根据地方救灾需要,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乌什县紧急调拨棉帐篷1000顶、棉大衣(防寒服)5000件、棉被5000床、棉褥5000床、折叠床5000张、取暖炉1000个,全力支持当地做好抗震救灾和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等保障工作。
  与乌什县相邻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也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影响区。记者在县城一处安置点看到,应急救灾的帐篷已经搭建完成,临时在这安置的群众吃得饱、穿得暖,一些孩子在空地上玩耍。像这样的安置点,阿合奇县城有四处。
  这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位置偏。据统计,截至23日16时,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余震70次。
  新疆铁路阿克苏站视频监控中的一段画面,感动了许多网友:地震发生瞬间,客运员卫萍萍的第一反应不是往外逃生,而是转头跑向候车大厅,组织旅客疏散。
  此时,灾区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救援队伍仍在争分夺秒进行风雪营救。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3日电(记者马锴 顾煜)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发布通报,截至目前,此次地震已造成3人遇难、5人受伤,转移安置12426人。
  其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3人遇难、4人受伤;阿克苏地区乌什县1人受伤。截至目前,具体灾情仍在进一步核查中,各项救援工作有序进行,震区社会稳定。
  地震发生后,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调拨棉帐篷、棉大衣(防寒服)、棉被、棉褥、折叠床、取暖炉等共计2.2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支援新疆做好抗震救灾和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等保障工作。首批约1万件救灾物资23日中午已运抵灾区。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的余震统计,截至23日16时,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余震70次,目前最大余震5.3级。
 
南方多地积极防范应对雪灾冻害
南方多地积极防范应对雪灾冻害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焦点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今年首场寒潮来袭,南方部分地区开启“暴雪模式”。连日来,多地“以雪为令”、迎寒而上,多措并举防范应对雪灾冻害,全力保障各项民生工作。
  22日凌晨,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交通运输、城管、环卫等部门连夜出动,对辖区道路开展清雪作业。“截至22日下午,辖区主次干道积雪均已清理干净。”天心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覃红伟说。
  受低温雨雪天气影响,贵州部分高速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我们增加了巡查频次,在特大桥等关键部位设置了抗凝值守点,实时监测桥面温度和路面凝冻情况。”贵州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七支队十五大队大队长顾光胜说。
  地处皖南山区的歙县长陔岭,海拔800多米,山路长度10余公里。为确保百姓出行安全,当地交管部门在降雪前就启动了应急预案。“长陔岭路段是辖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洪雷说,交管部门对这一路段进行了交通管制,安排警力24小时驻守,对过往车辆进行劝导和安全提示。
  2024年春运将于1月26日正式启动。多地铁路部门提前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旅客安全顺利出行。
  “南昌站84号道岔被冰雪覆盖……”22日清晨6时10分,在南昌电务段南昌信号工区,电台里接二连三传来设备告急消息。“拿工具,我们走!”工长吴匀和刚结束夜间作业的工区职工,来不及休息便带上冰铲、喷灯、防冻液等赶往现场。他们分成两组,用手中的扫把、除冰铲清扫道岔表面和钢轨缝隙中的冰雪,清理干净后再用长柄毛刷涂上一层防冻液。
  广西桂林、柳州、百色等地铁路客运单位与地方交管部门建立信息直通渠道,实行公交、出租车与列车到达情况动态对接,避免旅客长时间、大面积滞留。“我们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及时清理进出站通道积雪,组织人员铺设防滑垫、设置警示牌,确保旅客安全有序出行。”桂林车务段东安东站客运员管洋说。
  降雪导致部分电线积冰,对一些地方的电力稳定供应造成挑战。为确保居民用电安全,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启动覆冰监测预警系统,对158条高寒山区线路进行覆冰监测。公司还充分利用巡检无人机、红外测温仪等科技手段,对高寒山区易覆冰区线路设备开展全方位“体检”。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大灵山,海拔1500多米的大山上,积雪已没过膝盖。22日,国网湘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保障大安乡翻身村900多名村民供电的“生命线”——曹大线团结支线开展特巡。“只要一降温,大灵山就是我们的必巡之地。”国网湘西供电公司茨岩供电所所长郑海波说。
  对于农民来说,最担心的还是地里的收成。22日一大早,看到外面雪花飞舞,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分宜镇水东村村民杨仁昌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前几年他种植了200余亩果冻橙,花了近700万元搭建了钢架大棚,如果大棚顶上的积雪不能及时得到清理,钢架很可能压弯甚至垮塌。
  得知消息后,新余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张哲峰带着农业专家驱车30余公里赶到现场,确定除雪方案,解了杨仁昌的燃眉之急。“1月20日起就派出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果业、渔业专家的4个督导组下沉基层一线,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减灾。”张哲峰说。
  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牵动人心。这些天,长沙市民政局对重点对象实行“一天一探访”、一般对象“一天一电话、三天一探访”,保障特殊困难群众温暖过冬。“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组织基层干部对辖区内4.1万名散居的特困人员、孤儿等特殊困难对象集中开展上门走访,确保他们生活有人照顾、生病有人看护。”长沙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丝路古道文韵长
丝路古道文韵长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张钦 何问 张睿 王紫轩 方欣

  文明肇始江河。以4大内陆河水系、19条主要内陆河串起的河西走廊,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演进中贡献独特。
  2600多公里汉、明长城蜿蜒向前,护卫东西交往;5处世界文化遗产、53处石窟星罗棋布,让千年“丝带”闪耀兼收并蓄的文明之光;寓意武功军威、张国臂掖、有泉若酒、盛大辉煌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古城,历经两千多年仍活色生香;《凉州词》《八声甘州》等古调、绝唱,再现人间万象……
  丝绸古道两千里,文明交汇五千年。进入新时代,河西走廊循古而来,向新而行。在接续不断的守正创新中,一幅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千里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
多元一体:在石窟长廊探寻文明昌盛密码


  “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磴步回长。”一场冬雪过后,海拔2500多米的马蹄寺石窟变得静悄悄。仍有游客三三两两,踏雪而来,沿着近乎垂直的崖体拾级而上,尽情感受儒佛并存、兼收并蓄的文化气度。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马蹄寺石窟群,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比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建造的时间还要早。据《甘州府志》记载,马蹄寺石窟原本是晋代大儒郭瑀及其弟子建造的读书讲学之地。此后,佛教沿河西走廊东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
  从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到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一座座石窟宛如珍珠散落河西走廊。千百年来,这条石窟长廊以得天独厚的文化宝藏,记录了丝绸之路的兴衰,见证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入冬之后,正是“慢游”敦煌、深度研学的最佳时期。走进莫高窟,从犍陀罗雕塑,到壁画上古印度秣菟罗风格的衣饰、帕提亚式的射箭图、波斯联珠纹样,文化元素之丰富多彩,令人不禁惊叹:敦煌艺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从敦煌出发一路向东,依次可到酒泉、张掖、武威等古城。每一座城市都是历史遗迹众多,文化底蕴厚重。走进形形色色的综合性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藏品和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立体再现了一条经济上繁荣昌盛的丝绸古道、一个文化上多姿多彩的河西走廊:展陈的古代文献中,不仅有汉简、汉文典籍,还有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西夏文文献;展览的器物中,不仅有出自中原地区的丝绸,还有印度的香料、波斯的织锦、罗马的玻璃器皿等,以及东罗马的“金钱”、萨珊波斯的“银币”;展示的雕塑、砖画中,不仅有中原人,还有很多高鼻深目的粟特人、波斯人、希腊人……
  彼时的河西走廊,多文化共融,多民族共存,多宗教流行,虽然深处内陆,却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大千气象。
  如今的河西走廊,赓续了千年文脉,依然在兼收并蓄、自成一体,继续铸就文化新辉煌。
  漫步敦煌,人行道上铺设的莲花纹、石榴纹等花砖,路口矗立的反弹琵琶伎乐天雕塑,以及沙金色建筑外墙等,都彰显着这里的古朴气质。走进敦煌研究院,处处可以感受到厚重文化底蕴背后的科技范、国际范。在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接续奋斗下,这里创造了众多“唯一”和“第一”: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首个基于风险理论的石窟监测预警体系、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模拟研究平台“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
  走进嘉峪关,仰观城楼,只见飞檐斗拱,“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大牌匾高悬城门之上,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拾级而上,放眼望去,长城在茫茫群山间蜿蜒前行。近些年来,为了将不可再生的长城文物资源转化为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据资源,甘肃多地文物部门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遥感测绘等技术,对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和三维重建,掌握长城局部遗产的变化趋势。通过墙体保护维修等多项技术的创新使用,长城等土遗址筋骨健硕,容颜一新。
  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的武威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儒学兴盛。从2019年起,甘肃文物部门对文庙和文昌宫院落内的建筑群,以及留存于文物建筑本体中的油饰彩绘实施全面保护修缮,目前累计修缮文物建筑面积已超4000平方米。走进武威文庙,灰瓦红墙,雕梁画栋,飞檐凌空,古树参天,一派静穆庄严与古朴。“书城不夜”等40余块匾额高挂文昌宫桂籍殿前,彰显着这里深厚的文化气韵。
  如今,河西走廊巨大的文化魅力仍吸引着众多人士,或扎根坚守,或乐在其中,谱写以文化人的新篇章。
  追溯当代莫高窟保护史,始终有以常书鸿、段文杰、欧阳琳、孙儒僩、史苇湘、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年轻人选择放弃优渥生活,来到敦煌甘坐“冷板凳”。仅在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目前“80后”“90后”年轻一代占到八成以上。敦煌研究院每年仍不乏博士研究生前来应聘。
  “敦煌是一片沃土,养育了无数文化人、艺术家。”已经在敦煌生活了近20年的湖南人申洪杰说。2004年的一次旅行,让他毅然决定举家搬迁,将艺术梦想扎根在这里。他将敦煌艺术与擅长的木雕画相结合,开创了自己的敦煌木雕画品牌,在他一笔一刻的凹凸之中,“飞天”动感再现。
  在河西走廊,甘州小调、河西宝卷、凉州宝卷、敦煌曲子戏等,吸纳多元文化养分,成为历久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近古稀的李建成,从10岁起就习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州小调,见证文化遗产不断散发时代活力。如今他主导成立的民间艺术团演出场次,从2010年的每年130多场增加至目前的1500场,表演人员平均年龄仅有26岁。
  “我们农忙时听,闲了也唱,甘州人似乎天生就爱这种表演形式。”李建成说。
  采访中,李建成还拿出手机,为记者播放了他的最新作品。雄浑热闹的气势伴着交响乐迎面袭来。这是他与河西学院的教师以甘州小调传统词牌《刮地风》为基础,辅以管弦乐器伴奏创作的交响曲。
  采访途中,记者偶遇来自泉州师范学院绘画专业的研学团队。50多名大三学生来到河西走廊,寻找毕业作品的创作灵感。学生刘丰说,在河西走廊,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驰神往。
向新而兴:创新让“绝学”成“显学”


  在万物互联时代,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不再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存在。
  只要点击“数字藏经洞”,就能透过手机的方寸屏幕,“走进”莫高窟这个文化殿堂,开启一场从开窟造像、经卷封藏、重现于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探险之旅。这种“文物+科技”的沉浸式体验,使诸多文化瑰宝以全新的形式重新“飞入寻常百姓家”。
  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就是兼收并蓄各类文化的前沿。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天梯山石窟因开创了开窟造像的“凉州模式”,对后世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影响深远;莫高窟“历代延续修建,壁画层叠分布”的特征也成为代代创新的实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敦煌研究院探索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我国文物数字化技术在河西走廊率先发展。如今通过数字技术采集的张掖明长城,墙体的土坯肌理以毫米级的精度清晰真切呈现。
  “数字化技术不仅让文物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还能打破时空界限,推动全人类共享文物遗产的价值。”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
  “技术+创意”,使河西走廊上的许多文物火爆“出圈”。
  在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名城,每个地市级博物馆都拥有“出圈”的文创产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鸠杖头有“不噎之鸟”的美好寓意,以其为原型制作的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成为热销伴手礼;张掖市博物馆的战国铜立鹿生动刻画了麋鹿突然停步的神情,它与传统扎染相结合创作的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漫步敦煌夜市,游客随时可将模拟莫高窟壁画形态、用矿物颜料画就的“九色鹿”泥板画带回家。
  市场对文创产品的青睐,实际上是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
  大型沉浸式情景舞台剧《天马行》、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大型长城史诗歌舞剧《天下雄关》,以及在敦煌上演的《乐动敦煌》《又见敦煌》《千手千眼》……近几年,许多再现丝路繁盛往来、边塞兵戈铁马、代代文物守护的剧目在河西走廊上演,让人目不暇接。
  渊源自有,匠心独运。
  曾获鲁迅文学奖的甘肃本土作家叶舟,创作了《敦煌本纪》《凉州十八拍》等文学作品,他努力用手中的笔“破译”河西走廊伟大而古老的文化密码。“河西走廊就是我此生的课堂,我写下的每一行诗歌、每一部小说,其实都是在回答提问,在交卷,在加入一阕众生的合唱。”叶舟曾如是说。
  “做艺术,越做心越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希望一千年后看现在,也能看到这个时代的特点。”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杜永卫说。
扎根百姓:在烟火气中赓续文明香火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走进古凉州所在地武威市,一片雄浑古拙的汉风建筑群架起“时空通道”,让游客们体验古人参加宴席、观看乐舞、品葡萄美酒的生活,遥想历史上“河西都会”的繁华盛景。
  古今同框,历史与现实就这样勾连起来。回望历史,有了丝路古道的百业兴旺,才有河西走廊文化的大交流大繁盛。展望未来,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以文化人创造了新的条件。
  “历史底蕴深厚,便是发展之所在。”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说。
  河西走廊的古代文化,高雅而不高深,总是面向大众。如今,河西走廊正以文化为纽带,邀海内外游人共同体验丝路文化。
  如今,一座座新的“文旅地标”,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
  在张掖市临泽县,有一座以本土西游文化为主题的河西民俗博览园——“高老庄”。游客不仅可以在“高员外府”听戏曲、赏秦腔、观看西游文化和非遗展览,还能亲身参与一出“猪八戒娶亲”的大戏。
  进门处,一面西游砖雕影壁与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式院落相得益彰,体现了张掖独特的西游文化内涵。其中影壁刻画的是张掖大佛寺的一幅壁画。壁画中,“西游记”师徒四人与“救活人参果树”“大战红孩儿”等故事情节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但与吴承恩书写的《西游记》不同的是,壁画中的猪八戒被描绘成任劳任怨、勤劳勇敢的形象,他主动为唐僧汲水、为团队挑担,手里握的兵器是狼牙棒。
  “壁画、传说、地名等共同构成了张掖西游文化的遗迹。”张掖河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葛风玲说,2022年这里入选全国首批西游文化研学基地。
  在明长城西端起点的嘉峪关,坐落着全国唯一以丝路文化为主题的方特乐园。九州神韵、敦煌瑰宝、丝路奇遇……这座主题乐园容纳了河西走廊最出彩的文化标签。在高逼真全景影像、增强现实技术、融合轨道跟踪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加持下,游客如梦如醉。
  14岁的朱荣轩体验完“丝路奇遇”项目后满脸兴奋。他从小就喜欢历史,这场体验让他“乘坐”大雁,“飞跃”畅游丝路,将古老国度的风土人情尽收眼底。“高科技增添了历史的趣味,让人梦回汉唐。”他说。
  在古丝路重镇敦煌,受地处戈壁的敦煌悬泉置遗址启发,创业者陈丽松在此开办了一家“沙州食驿”。据汉简记载,汉代长安至敦煌共设驿站80余处,悬泉置遗址是目前唯一可考的一处。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实证中西往来的简牍文献。
  “龟兹羊杂”“敦煌酿皮”“乌孙缸子肉”……36个美食摊位将兴盛的丝路图景徐徐铺开,1800个灯笼齐亮,身处其中,一口品千里,一眼望千年。
  “文化让商业有温度、有意思。”陈丽松说。在她的想象中,敦煌的酒肆迎来送往各地商贾使团,胡旋乐舞、丝竹齐鸣,成为旅人漫漫旅途的慰藉。
  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焕发时代华彩,近年来西部丝路游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线路之一。从河西走廊2023年各大博物馆和“文旅地标”的热度来看,平均旅游接待人次比2019年增长约50%。
  仇健表示,文化旅游产业的勃兴带来了人的流动,这必将带来思想文化新的交流,为催生现代文明注入新的历史活力。
  丝路古道文韵长,满目繁华遍地新。河西走廊从历史中走来,正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赓续血脉,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昂首阔步踏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着力稳信心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着力稳信心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刘慧 刘羽佳)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首次专门研究资本市场运行问题,释放出鲜明政策信号。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我们将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统筹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同时推动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尽快落地,着力拓展行业机构逆周期布局,健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投资运作制度,大力培育长期稳定投资力量。”证监会市场一司司长张望军说。
  他表示,证监会将紧紧围绕提高可投性这个目标,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健全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机制安排,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力度等方式更好回报投资者。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占比仍然较低,未能形成大规模的资金入市。应适当出台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对中长期资金的保障机制,从而激发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议强调,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
  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看来,本次国常会释放的政策信号抓住了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常会明确回应了近期市场讨论较多的投融资动态平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等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的事宜,充分体现对于资本市场发展与投资者关切的高度重视。”彭文生说。
  在稳市场、稳信心方面,张望军透露,证监会将充实应对市场波动的政策工具,及时做好风险对冲,守牢风险底线。加强跨部门协同,推动有关方面保持宏观政策、行业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防止出台不利于资本市场预期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配合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化解房地产风险的力度,稳妥有序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会议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会议还强调,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
  据了解,证监会将加强对重点投资者交易行为监测,严厉打击异常交易、操纵股价等违规行为。制定实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意见,加大防假打假力度持续优化市场生态。健全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分工机制,确保所有证券活动依法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真空。
 
怎样看待中国引资态势?
怎样看待中国引资态势?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谢希瑶 潘洁)商务部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0%。怎样看待中国去年引资态势?展望今年及未来,中国吸引外资前景如何?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引资规模仍居全球前列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2023年中国吸收外资同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从历史纵向看,2020年中国吸引外资(含金融类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2021年、2022年连续平稳增长。2023年吸引外资仍保持了万亿规模,处于历史第三高水平。
  从全球横向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需减弱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不振,引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引资仍然稳健实属不易。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最新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3%,但主要受欧洲个别投资中转国的影响,剔除上述因素,全球FDI实际下降了18%。其中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引资分别下降28%和9%。
  “中国的引资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大约在15%,仍然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前列。”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说。
  岁末年初,跨国公司加码投资中国的消息频频传来:肯德基第10000家中国门店落户杭州、总投资为6亿元的中关村道依茨氢气内燃机合资项目近日落地北京经开区、渣打证券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展业……
  麦当劳去年11月宣布增资中国市场。麦当劳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坎普钦斯基表示,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是麦当劳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2023年,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新设外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幅高达39.7%,显示外资来华势头不减,跨国公司仍看好在华投资前景。
高技术产业引资稳步增长


  进入2024年,高技术产业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热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推出第七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计划总投资合计超过150亿美元,入选项目数量属历次最多,涉及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电池、化工等多个领域。
  “中国已成为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壮大的沃土。”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圆圆认为,中国在新能源、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拥有巨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空间,叠加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促使更多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和研发力度。
  数据显示,2023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7.3%,比重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水平提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增长6.5%。
  从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到持续扩大服务业开放;从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增加多条高技术制造业条目,到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近年来,一系列稳外资政策落实落细,不断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说,外国投资者越来越看重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氛围以及科研人才资源优势,再加上一系列政策予以引导和支持,外资正在持续加大高端制造、研发创新等方面在华投入。
高水平对外开放步履不停


  1月18日,美籍自然人艾米莉亚在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管局领取今日金点(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企业营业执照,这是北京市进一步便利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政策实施以来,又一户通过简便认证方式在京全程网办的外资企业。
  进入2024年,各地纷纷以务实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东推动粤港澳海外联合招商常态化,福建发布2024年一季度扩消费稳外贸稳外资若干措施,深圳出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
  当前,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的政策举措正在显效。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力抓好“稳外资24条”,加快推动出台实施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综合性政策;通过广交会、进博会、数贸会等 “展会矩阵”为各国商品、服务、供应链合作提供开放平台;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
  中国以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84.1%、81.0%、31.5%、21.4%和17.1%。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至4.6%。高盛、瑞银等国际金融机构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消费和服务业将延续疫情后的复苏趋势。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59%的受访企业仍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认为,从市场规模、消费能力和创新能力来看,几乎没有其他地区能够代替中国市场。他认为,对企业而言,中国市场是消费市场,也是创新基地,“跨国企业应继续在中国投资”。
  “尽管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前景光明、未来可期。”潘圆圆说。
 
新文件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
新文件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王悦阳 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文提出,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规则和标准,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
  这是记者23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的。
  根据两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龙头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经验,能够把握产品整体功能性能和质量指标要求,具备调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实施改进的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提出了多种平台建设模式,也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建设方式和运作机制。
  根据意见,除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还将从建设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高水平多层次中试载体等方面构建中试服务平台体系。
  此外,意见还在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创新发展中试产业、优化中试发展生态等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中试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一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从工厂、产业链、产品看先进制造
2024年开年经济一线观察之五
从工厂、产业链、产品看先进制造

2024年开年经济一线观察之五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岁末年初,新华社记者走访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企业,观察创新如何改变工厂、产业链和产品,探寻先进制造新趋势。
工厂:看得见的智能,看不见的积淀


  越来越多用户个性化订购汽车,从车身颜色到轮毂大小都不一样,工厂如何承接多样化的订单?
  近日,在蔚来合肥第二生产基地,记者看到8万平方米的车身车间里700多台橙色机器人各司其职。涂装车间设有“魔方”车辆存取平台,改变以往涂装车间按订单顺序涂装颜色、不停更换喷枪的方式,把平面库存优化为立体空间,设置6层408个车位,减少生产停顿。总装车间用“飞地”自动装配岛,将前后风挡、玻璃车顶、仪表台、尾门四大件集成在同一个全自动装配岛完成安装。
  “自动装配岛用并行制造方案替代串行制造方案,让车间流水线的‘单行道’变成了‘立交桥’,整体调试周期比传统方案缩短三分之二。”蔚来合肥区域公司总经理余东明说,工厂实现高效柔性化生产,可满足350多万种个性化配置组合,从收到订单到整车下线仅需14天。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正在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
  在小米手机“黑灯工厂”,一部手机从无到有的200多道工序大部分靠智能设备完成。每隔40秒,一块贴满1500多个元器件的主板从贴片机里送出,被AGV小车运到测试环节轨道上,机械手依次把主板送到测试点。
  在徐工集团轮式起重机产业制造基地,5毫米至30毫米厚的钢制板材经过智能化分拣、自动化组焊、无人化加工等工艺,每25分钟能组装下线一台约有5200个零部件、重量达34吨的起重机。
  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应用“5.5G”、先进算法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实时追踪上千辆物料车的全流程轨迹并调度,还有自检自查总装效率、智能推荐效率优化方案的能力,实现降本提效……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新工业革命趋势、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工信部将坚持以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筑牢基础,一体推进,摸清企业转型需求和痛点难点,坚持分企施策,鼓励数字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加快向智能化方向升级。
  还有一些“先进”,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露点温度零下70摄氏度——在惠州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注液车间,记者隔着玻璃看到电子屏显示这个指标。
  “用这个指标可监测车间的干燥度,实现极致控水,因为水会影响电子产品质量。”企业负责人陶哲说。
  同在惠州的德赛西威则要求“做显示屏的车间,洁净度要达到制药厂级”,即每立方英尺空气里的0.5微米的尘埃粒小于1000个。进车间前,工人要到风淋室除尘,随后换全套防尘服、鞋套和头套。物料也不例外,也要进风淋室。
  在江苏溧阳,一家电池企业的厂房每小时要过滤25次空气,洁净度与心脏搭桥手术室相当。
  从控水到除尘,看似细枝末节,实际是长期积淀的工艺规范,代表着先进制造的方向。
  赛迪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与企业形态正在发生变革。在看得见的层面有智能设备的应用、柔性生产线的建设和数据平台的搭建,在看不见的层面也在积累制造的能力与技艺,这些不断构筑着中国工厂的制造优势。
  产业链:一面是聚集协同,一面是垂直一体化


  广东广州,珠江在番禺东北部蜿蜒流淌,画下一道弧线。眉弯处,7500亩的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一片繁忙,去年48万辆新能源汽车在这里生产,销往世界。
  2023年12月,产业园内的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投产。几百米外的锐湃电驱工厂计划今年1月30日投产。产业园内的电池、电驱、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零部件生产排期与广汽埃安整车厂有望形成更紧密的高效互动。目前,以整车厂为核心,可实现10公里内电池、电控、底盘、车身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供应,50公里内60%以上配套供应,100公里范围内80%以上配套供应。
  “我们打造了最快3小时的供应链,在100公里范围内构建主要的零部件供应,不仅是减少运输、仓储环节,也是加强协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说。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24年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提升全产业竞争力。
  在珠三角,既有产业聚集形成的“3小时供应链”,也有企业在打造垂直一体化供应。
  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公司2023年生产304万辆新能源车,同比增长62%,这背后是几乎全链条的“比亚迪造”,既有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也包括车用芯片、新材料、半导体等。
  “新冠疫情期间,智能集成制动系统等部件的供应遇到一定阻滞,我们就自主研发这些部件,目前形成了垂直整合,降本增效。”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说。垂直一体化供应有赖于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比亚迪目前有约10万名研发人员,近年推出刀片电池、e平台3.0等先进技术。
  “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发展是供应链的两种主要形态,各有其优势,产业集聚制造出的产品效率高、质量稳定,垂直一体化的优点是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更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认为,我国工业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隐患增多。
  “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谢少锋表示,工信部将超前谋划部署相关领域重大战略、政策,继续加强全产业链谋划和中长期系统布局,并在持续培育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等方面重点推进。
产品:有形的硬件,无形的生态


  制造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阵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品良率是衡量制造能力最直接的指标。“动力电池对安全性要求极高,我们提出极限制造目标,采用传感技术、智能建模等全流程管控安全隐患,降低产品不良率。”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
  “我们生产的电路板力争‘零返修’。一块电路板经过自动贴片线之后,如检测发现不合格,行业常规做法是重回产线维修,我们是分析后报废,不再使用。”德赛西威执行副总裁杨勇说。
  满足老百姓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来越多企业不仅制造更好的产品,而且运用新技术升级服务。
  2023年12月1日,“三一集团C端客户设备大数据管理平台”屏幕上显示着15.8万台工程机械设备实时运行情况。该平台已累计接入90多万台设备的数据。记者看到,当天12时27分,地图上吉林松原亮起黄灯,是当地一名挖掘机客户发出维修请求;12时28分,工程师姜子鑫接单;13时10分,故障排除,客户设备恢复运行。
  “每一台三一的设备都搭载控制器,让成千上万的工程机械迈入大数据时代。”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唐修国说,设备使用中产生的数据可用于指导企业服务提升、研发创新和业务拓展,海量数据也形成业内知名的三一“挖掘机指数”。
  专家认为,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向高附加值的研发和服务等环节延伸,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过去通讯、交通等技术不发达情况下,企业无法提供很多的产品服务,只能聚焦于制造环节,但当前数字技术和全球化高度发展,为制造业企业向设计端和销售端升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许召元说。
  科创引领的数智化浪潮,催生出庞大的后市场体系。多名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从“买定离手、钱货两清”向“售后无忧、产品增值”发展。
  中国制造业“强起来”的步伐坚定向前。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相关部门和行业正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熊争艳 高亢 宋晨 吴涛 白田田 吴慧珺)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蓄能新质生产力
呼和浩特锻造优势产业集群观察
蓄能新质生产力

呼和浩特锻造优势产业集群观察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十年来最好水平……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中有升,成绩亮眼。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彰显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在持续推动延链补链壮大产业集群、推进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拉长板,补短板,聚力培育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现代化工六大产业集群。”呼和浩特市发改委主任伊德尔说,2023年,这六大产业集群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突破90%,为呼和浩特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寒冬时节,坐落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的车间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一包包牛奶从这里生产、装箱后,迅速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基地的生产线24小时运行,日产液态奶产品约6500吨,生产、运输实现了智能化,设备和工艺技术都处于业内一流水平。”伊利集团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行政经理黄成说。
  呼和浩特市有“中国乳都”之称,现有两大乳业龙头企业——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以及一批中小乳制品加工企业,2023年,全市乳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256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2023年,呼和浩特市还荣获“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中国奶业育种之都”等称号,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3年,呼和浩特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也全面释放:华为北方最大的算力枢纽项目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成功落户,超聚变服务器北方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中行、农行等数据中心项目主体完工,服务器装机达到150万台。
  “2023年,我们抢抓数字经济和建设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市场、政策机遇,加快布局新兴数字技术产业,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日益壮大,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绿色算力和强劲动力。”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学军说。
  近年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11个重点数据中心项目先后在呼和浩特市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目前,呼和浩特市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22万架,通用算力总规模1219P。
  “重点围绕算力产业上下游引进项目,已经累计建成投用、在建产业项目164个,总投资1533亿元,完成投资150亿元。”张学军说。
  作为呼和浩特市发展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一张闪亮名片,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也积极围绕硅材料布局光伏新能源产业与半导体材料产业。
  目前,该园区已进驻企业16家,光伏单晶硅年产能达到112GW,约占全球的20%;半导体单晶硅年产能2500吨,产量占全国的30%。中环产业园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单晶硅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龙头带动效应明显。
  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苗、辅酶Q10、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技术和产品不断提档升级;中电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带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走出示范引领新路子;久泰乙二醇、旭阳焦化等项目达产达效,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实现多链融合发展……2023年,呼和浩特市其他产业集群建设也实现新突破,持续蓄能新质生产力。    (记者任会斌 侯维轶)
 
远行非洲,这款中国手机靠什么传“佳音”
远行非洲,这款中国手机靠什么传“佳音”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很多人不知道,非洲人最喜欢的手机之一,是来自深圳一家不起眼的厂商——传音。技术上并不领先的传音,凭借着“独门绝技”创造了市场奇迹:10余年间,传音手机在非洲的年销售量从不到100万台增至近8000万台,荣登国产手机海外销量榜首,旗下社交聊天软件注册用户过亿。
  远行非洲,为何传来佳音?记者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年销量10余年增长80倍


  岁暮天寒,位于深圳市盐田区的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车间却是一派火热。车间负责人说,他们正在为海外订单马不停蹄地生产。除了盐田,传音在全球还有4间制造工厂,手机产能每天30万台。
  “传音成立之初,年销量还不到100万台,10多年增长了80倍。”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阿里夫说,2006年在深圳“白手起家”的传音,两年后开始转战非洲市场,陆续推出TECNO、itel、Infinix三个手机品牌。
  立足非洲,传音首先在东非的肯尼亚、西非的尼日利亚等国家手机市场站稳脚跟,继而抽丝剥茧打开整个非洲市场,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传音手机的市场份额超过40%。”阿里夫说。
  传音公司年报显示,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超621亿元,同比增长3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54亿元,同比大增121%。自2012年推出社交聊天软件Palmchat后,传音公司支持用户跨平台使用,注册用户数突破1.4亿。
  此外,传音还借助在非洲的手机渠道优势开展了多元生态建设,比如移动互联、家电、小家电业务,同时与网易合作孵化了音乐流媒体Boomplay,不仅与环球、华纳、索尼这些音乐巨头达成版权合作,也签了很多非洲本地的音乐人,构建了专门针对非洲消费者的音乐曲库,深受本地用户喜爱。
  站稳非洲市场后,传音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步步为营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近些年来,传音把战略定位从“聚焦非洲”扩展到“聚焦新兴市场”,已经开拓南亚、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全球新兴市场,目前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2000家代理商和零售门店。
把痛点变成发展点


  传音手机刚进入非洲时,面对主导非洲手机市场的三星和诺基亚,非洲人常问:中国的一个小手机公司,能捣鼓出什么名堂?
  “我们就是背着包,到最接近消费者的地方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最快响应速度设计出符合他们消费特征的手机。”阿里夫表示,他到过非洲100多次,非洲国家情况各不相同,消费者的偏好也千差万别,“接地气”是传音手机赢得非洲消费者青睐、年销量陡然增长的关键。
  记者采访发现,传音手机之所以在非洲市场获得成功,离不开它对细分市场的专注、贴近用户需求的创新,以及本土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细分市场,找准定位。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祺说,传音手机成立之初把注意力分散在南亚、中亚、非洲等多个地区,一心铺开摊子做到“大而全”。“本以为市场大就能卖得多,殊不知,同一款手机要适应不同地区人群的个性需求,实在太难。”他说,后来传音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有着10亿用户群的非洲市场。
  ——触摸心灵,直面需求。“通过3年的摸爬滚打,我们触摸到非洲用户心灵。”阿里夫告诉记者,2008年至2011年间,传音适时总结更新,发现非洲人使用手机有五大偏好:一是自拍;二是一机多卡;三是嵌入本地语言;四是大电池耐用;五是听唱音乐。
  比如,当非洲人为手机自拍面部表情不清晰而苦恼时,传音手机搜集当地10万余张照片,投入200名人力集中攻关,在硬件、软件和算法上不断调试和优化,成功地解决了手机自拍功能对黑色肌肤曝光不足的窘境。
  看似痛点,亦是机遇。类似这样的努力,传音做了不少。
  再如,非洲许多国家有多个通信运营商,跨界通话费用相当高,很多人使用多个运营商的手机卡,导致一台手机在使用过程中需频繁换卡。为此,传音推出了双卡、三卡甚至四卡手机,让非洲用户在几个运营商之间自由切换,不受限制。“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传音都当作大事来做,成功争取到了用户。”阿里夫说。
  ——差异竞争,配套售后服务。刚到非洲时,传音发现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多是全球化而非本地化,为此公司去创造新的差异化价值。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传音针对不同用户“量身定做”了三个品牌:itel价格较低,主要针对年轻消费者,主打活泼、个性的标签;TECNO面向中高端消费者;2014年推出的Infinix智能机,则主要面向电商消费者。在这些手机品牌中,针对不同用户喜好,手机的大小、厚薄、轻重也各有侧重。
“走出去”看到更大市场


  “只有懂得用户需求,走品牌化之路,才能打开销售市场。而且走出国门,还可以看到更大的市场。”这是传音手机“闯非”得出的经验。
  在深圳,有一批手机企业早已走出国门,深耕国外市场多年,从最初的贴牌到创立自主品牌,它们在不同的细分市场蹚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子。而传音在非洲的成功也赢得业界人士的认可。
  深圳智科通讯有限公司生产的手机主攻南美市场,年销售量超过1000万台。公司董事长涂皓从事通讯行业27年,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深圳手机企业不下1万家,有品牌的达2000多家。“传音的超前布局和专注,是我们多年来想做而没做到的。在手机行业面临大洗牌的背景下,传音将目光聚焦到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印度的非洲地区,心无旁骛地钻研非洲用户的特点和习惯,这种战略眼光值得学习。”
  “过去,我国有不少手机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比较看重短期收益,做着做着就把自己的品牌做烂了。”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说,比起产值和利润,传音更关注消费者本身对品牌和产品服务是否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更注重全球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比例和时长,从而体现出品牌价值。传音的成功给我国手机等出口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
  而传音深知,这些年,公司主要是从性价比方面抢占中低端手机用户,尤其是功能机立下了汗马功劳。未来要想在全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苦下功夫,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近年来,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希望有更多的新经济、新行业、新技术‘走出去’,能够把中国特别是广东的产业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尽早带给这些消费者。”张祺表示,目前传音公司分别在上海、北京,以及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800名。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公司已拥有对整个产业链把控的能力。      (本报记者周科 白瑜)
 
西藏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西藏深化“放管服”改革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拉萨1月23日电(记者刘文博)西藏自治区2024年营商环境交流会1月23日在拉萨召开。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政务环境方面,西藏行政审批事项数量由347项减少到185项,办理时间由16.1个工作日减少到12.4个工作日,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已达100%,市场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市场环境方面,全区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达49.26万户,注册资本(金)2.3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8%、3.54%;法治环境方面,《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有序推进,建立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等;融资环境方面,西藏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运费补贴、担保费率补助等方式助推中小企业发展,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正式运行,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平台支持。
  会上,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对外发布了《西藏自治区营商环境白皮书(2023)》《西藏自治区营商环境蓝皮书(2023)》,并公布了“西藏自治区营商环境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一项由742家企业参与的调查显示,企业对西藏自治区近3年营商环境变化感受明显,对西藏营商环境基本满意。
  “未来,我们将立足具体政务服务事项和办理流程,让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及时纠治市场顽疾,强化宣传督导,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自治区招商引资局局长王友华说。
 
跨越周期的新曲线
一家企业销售逆势上扬的背后
跨越周期的新曲线

一家企业销售逆势上扬的背后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这是一家企业的销售曲线:第一个波峰出现在2011年达750亿元,之后连续五年下降,2016年跌至谷底300亿元,随后曲线一路上扬,到2021年达第二个波峰1720亿元,2022年为1395亿元。
  近日,记者在湖南长沙三一集团总部看到这样一张2009年-2022年销售额示意图。
  “2023年销售额是否继续下降?”记者问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唐修国。
  “不会。”唐修国回答,2023年业绩相比2022年会止跌企稳,从目前数据看,销售额比2022年略有增长。
  被称为经济“晴雨表”的工程机械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近年,这一行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包括三一集团在内的工程机械企业也是如此。
  我国处在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挑战。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
  在唐修国看来,逆势上扬的重要原因是三一集团业务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2021年销售额达到峰值时,其销售的八成多来自旗下核心企业——以工程机械为主业的三一重工。但2022年以来,三一集团的煤炭机械、港口机械、风电设备、应急设备、重卡等业务持续增长,电动化、智能化新产品在市场上热销。
  对于三一集团来说,这是穿越周期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些新业务也高度契合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的要求。
  除了在国内市场发力新兴业务,三一集团海外销售的增长曲线更是快速上扬,对总体业绩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三一将全球化战略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创造了60%至70%的利润。”唐修国说,特别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销量在2023年前三季度突破200亿元,占海外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中国的工程机械产品走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这些年中国建成很多全球最具挑战性的工程,这些工程又带动了中国装备技术的研发。”唐修国说,因此中国产品和技术的适用性强;同时中国产品契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采、住房建设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另外,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内基建企业、海外合作伙伴形成紧密关系,共同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优质服务。
  2023年,不只是三一,徐工、柳工等多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海外收入比重都在增加。
  “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制造业打开了新空间,有利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说,不同产业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相应地对各类装备制造的需求有明显起伏,比如随着投资下行,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会较弱,但同时其他一些高速发展的行业会对相应的装备制造有旺盛需求。从大企业平稳发展的角度看,跨周期的业务布局更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
(记者熊争艳 白田田)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
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福州1月23日电(记者吴剑锋 陈弘毅)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赵龙23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3年福建新设台企户数和实际利用台资规模保持大陆首位,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
  赵龙说,2023年,闽台融合再谱新篇,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福建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推动出台实施意见,发布首批15条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应通尽通,向金门供水累计超3000万吨,厦金望嶝变电站投产,厦门第三东通道开工建设。促进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6年包揽国家考评前6名,研制发布181项两岸共通标准。支持基层民众交流交往,引进台湾乡建乡创团队132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增至26家、居大陆首位。
  展望2024年,赵龙表示,福建省将持续深化经贸合作,打造两岸经济融合示范样板。拓展对台连接通道,推动加密“小三通”航线、闽台空中直航连接,加快推进闽台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中西部运输通道建设,推动共建两岸物流集散中心,促进对台客货运枢纽设施提级扩能。优化涉台营商环境,依法依规放宽台资台企市场准入限制,建设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深化“台资板”建设,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
  福建省还将着眼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打造两岸社会融合示范样板。鼓励更多台胞投身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司法服务等各项事业,建设台胞社会参与实践地。优化在闽台胞子女申请就读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流程,扩大高校对台招生规模,合作兴办职业学校,建设台胞求学研习集聚地。推动台胞在闽就医、购房、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建设台胞宜居宜业首选地。完善海丝中央法务区、海峡两岸仲裁中心等涉台服务功能,建设涉台司法服务优选地。
 
地方两会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热点
地方两会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热点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民营经济”成为高频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结合发展实际,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脚步更加坚定。
政策支持提振企业信心


  翻开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令人印象深刻。
  多地代表委员表示,去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后,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配套政策细化落实。随着各项政策落地,民营企业信心和获得感得到增强。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3年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108条改革举措,民营经济企稳向好,9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大力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开展“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网络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专项行动……“一桩桩一件件,这些实在举措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民营经济越来越受重视。”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洪涛说。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去年制定实施民营经济32条政策。浙江省人大代表、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徐学良告诉记者,不仅是省级,湖州市、长兴县都出台了政策,只要符合标准,不需要企业跑腿,相关部门会送政策上门,而且兑现及时。
  北京市人大代表、贝壳找房经纪事业线城市首席运营官李峰岩说:“去年通过‘一体化综合监管’等方面的改革,我们在门店开业、业务拓展、人才吸引等方面都切实感觉到流程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
  “2023年,企业通过‘海易兑’等便捷的渠道顺利兑现各类奖励资金达600万元,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主动抛出‘橄榄枝’,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对民营经济的关怀和支持。”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胜说。
优化营商环境步履不停


  经过多年改革,各地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民营企业的期待还有距离。记者在地方两会上了解到,多地正在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
  今年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审议《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民营经济32条政策精准落地,建立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及时回应解决民营企业的诉求。
  重庆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2024年重要工作之一。北京提出,将深化“一业一证”和“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
  海南省政府负责人表示,2024年,海南将顶格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规范涉企收费,大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促进民间投资企稳回升。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企业反映问题“接诉即办”机制。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贡献60%以上GDP、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超92%……如此体量的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影响。
  2024年,各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如浙江省提出,2024年将聚焦聚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大力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同时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北京市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们将创新根植于企业发展之中,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10%。”福建省人大代表、九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孝发说,今年1月以来,九牧的工厂几乎满负荷生产,特别是智能马桶、数智五金、定制衣橱柜等生产线订单排满。同时,企业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店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不少参加地方两会的民营企业家表示,看到各级政府支持民营经济的力度与决心这么大,民营企业更有信心和底气,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
  (记者魏一骏 李晓婷 庞梦霞 邰思聪 周闻韬 刘邓)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助力老年人家门口安享晚年
从地方两会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助力老年人家门口安享晚年

从地方两会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族”规模持续扩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家门口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在近日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地谋划务实举措,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解决老年人养老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
  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8亿人,占总人口19.8%。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既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也能通过“银发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安徽省铜陵市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通过嵌入建设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等,发展365天24小时照护、15分钟应急的专业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安徽省人大代表、铜陵市委书记丁纯表示,推动嵌入式养老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建议加快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制定管理办法,规范准入制度,健全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智慧化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面对持续增长的老龄人口,河北、安徽、辽宁等多地把“适老化改造”作为扶老助残重要工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及居家养老支持服务。在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河畔社区,九旬老人孟桂珍通过预约专门的助浴机构上门服务,解决了洗澡难题。辽宁省人大代表、沈阳市大东区东站街道蓝山社区党委书记吴春英说,通过政策引导,我们让更多服务资源向老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让老人不出家门也能幸福“享”老。
  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生活,农村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短板。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但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乡镇和村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建立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势在必行。”河北省政协委员、保定市看护志愿者协会会长朱海说,农村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加强统筹规划,构建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重点、村(居)为基础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多样化。
  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着眼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等急难愁盼问题,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新建400个示范性长者食堂。福建省政协委员、龙岩市政协副主席陈晓东建议,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解决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建设或场地使用问题。
  青海省建设了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4家、农村互助幸福院1403家,其中西宁市通过引入餐饮企业、建立补贴制度,在城市社区、郊区村落建设了270多个“爱老幸福食堂”和老年之家。青海省政协委员、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晶建议,有效整合利用闲置资源,多途径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扶持培养一批综合性、连锁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元养老服务。
  聚焦老年人病有所医需求,多地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途径,并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24年参保人数2000万人以上。依托基层卫生院力量,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积极建设突出康复功能的康复护理院,并与医院之间形成有序转诊机制。浙江省人大代表、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小利说,南浔区以家庭病床管理为切入点,建成“居家指挥调度中心”,精准调度全区医疗力量为老年人服务。未来,可通过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和丰富数字化手段,让居家养老人员享受到更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是重要支撑。河北省政协委员、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一科副主任郗艳国表示,养老护理员不是简单的家政服务员,而是需要掌握营养、心理、康复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人员。建议完善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体系和等级评价制度,完善护理员职业上升通道和收入与等级挂钩的顶层设计,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养老护理员的氛围,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记者齐雷杰 巩志宏 刘美子 张子琪 武江民 魏一骏)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老年食堂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老年食堂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一份素菜2元、一份小荤3元、一份大荤5元……近几年,不少地方尝试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但记者调研发现,有些老年助餐点、老年食堂处境尴尬,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江苏启东市“为民大食堂”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厨师和服务员工资、菜品采购、水电煤气费等刚性支出每月六七万元,按平均每天服务150人、平均每人每天消费10元至15元计算,一个月的营业额只有五六万元,即使场地由街道(镇、村)免费提供,地方政府给一点补贴,时常也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
  一些老年人相对保守的消费理念,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会给不同年龄段来用餐的老年人每次2元至5元的补贴。记者采访时看到,有几名老人都是在补贴金额内点餐,这也使得老年食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消费行为不仅取决于消费理念,更取决于老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如果老人有比较多的退休金或养老金,不会心疼去老年食堂消费,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甚至可以让老人免费用餐;但是,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部分老人未必舍得花钱。在广大农村,这一现象更为突出。
  记者发现,虽然很多老人都盼望着家门口有老年食堂,但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及很多老年食堂的运行状况,都让这项公益事业充满变数。一些地方将助餐补助转化为食用油、牛肉等食品,由老人的子女定期领取,看似将补助落实到人,实际上变相成了子女的“福利”,老人未必得到实惠。
  要把老年食堂办好、办实,让更多老人按时吃上热乎饭菜,不仅要靠政府“有形的手”掌舵,更要想办法激活更多的爱心力量。比如,浙江诸暨在发展“爱心食堂”的过程中,探索出“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基金捐一点、志愿帮一点”的模式,避免财政大包大揽,有一定借鉴意义。
  “公益性+市场化”,是另一个可以考虑的探索方向。在成都市武侯区,面向老年人的社区食堂通过市场化实现“自我造血”,多家都实现了微利经营;在天津,一些社区以开放思维运营“街道父母食堂”,不仅给老年人提供优质助餐服务,还凭借低油、低盐、低脂、低糖的健康餐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用餐,不少老年人也觉得这样的模式很好。
  “银发潮”呼啸而至,妥善处理老龄化社会的各项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积极应对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老年人代际差异带来的消费习惯差异,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务求不攀比、不冒进、不推诿,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工作,才能将好事办好。    (本报评论员朱旭东)
 
青年一代成为智慧采煤主力军
青年一代成为智慧采煤主力军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杜怀龙是家里第一个研究生,今年是他在煤矿工作的第11年。
  “现在的挖煤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体力活儿明显减少,要用智慧‘挖’。”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杜怀龙一边说,一边坐上无轨胶轮车准备下井。
  车辆在宽阔明亮的巷道上稳稳行驶,直达工作面,一个庞大的地下“煤炭世界”便映入眼帘:全自动液压支架稳稳撑住煤顶,行走其上,每隔数十米,便可见一个5G基站,保障井上井下即时通信。运输皮带和割煤机自动运转,一个工作班仅需要13人就能采集1.3万吨煤炭。
  这是隶属于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的神东大柳塔煤矿。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
  5G信号下井、数据上“云”储存处理、机器人来回穿梭巡检……智能化煤矿建设由此提速。如今,步入神东大柳塔煤矿地面控制室,一个像飞机驾驶舱一样的“庞然大物”引人注目:操作台前,几块智能大屏显示井下采煤进度、井下作业画面实时更新滚动;操作台上,身着西装工服的工作人员动动鼠标便可实现远程割煤。
  古老蕴藏与现代科技碰撞,“矿工”化身“程序员”“工程师”,人才结构不断优化。11年前,和杜怀龙一同就职的只有一位研究生,如今整个神东大柳塔煤矿研究生学历共49人。
  青年一代正在成为我国智慧采煤主力军。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是我国首个两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目前企业所属的13个矿井中,已成立90余个大学生智能化采煤班,平均年龄31岁。
  “大学生智能化采煤班自成立以来,累计有40余个班组、110余名班组员工受到国家级、省部级和行业协会表彰,为煤矿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做出贡献。”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管理部经理孟永兵说。
  作为陕西省主要能源企业之一,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也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实施五大人才工程,全链条打造能源化工行业人才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2023年企业引进硕博士人才642人,组建引进“科学家+工程师”队伍9支,总数达到15支。
  穿西服上班,用鼠标“割”煤,研究生下井带班。智能化煤矿建设不仅为现代煤矿工人提供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还打造了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智慧餐厅、智慧健康体检中心、文体活动室……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一批智慧生活设施的启用,让煤矿工人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食堂每道菜都有屏幕显示该道菜品的蛋白质、脂肪、热量等参数,健身房里除了跑步机、划船机等各类健身器材外,还放置了体能健康检测仪器。”39岁的企业职工赵晓维说。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洗个热水澡,去食堂吃个营养餐,休息片刻,再去健身房运动,是他的日常生活。
  35岁的杜怀龙如今已经成为大柳塔煤矿综采一队的队长,每逢春节前后便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要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嘛。”杜怀龙习以为常,“让大家暖暖和和过个年。”
  连日来的几场雪,为黄土高原披上一层银装。在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通过智能装车系统,40分钟便可把煤炭装满一列火车。乌金滚滚,像血液一样输送到大江南北,成为支撑工业发展和保障民生用能的“压舱石”。
  11年前,杜怀龙憧憬的智能化矿井正在实现,这位大个子已经把家安在了矿上。    (记者陈钢 雷肖霄 李亚楠)
    新华社西安1月23日电
 
一副耳机引领的广场舞“静音”行动
一副耳机引领的广场舞“静音”行动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大寒刚过,古城西安新城区的陕汽万寿社区里,房檐上还堆着积雪。柔力球教练高康秦看气温有所回升,招呼队员下楼锻炼身体。早已习惯广场上响起欢快音乐的居民这次反倒奇怪起来,驻足观看这些头戴无线耳机、在“静音”中舞动身姿并陶醉其中的健身者。
  “没有声音外放的广场舞,再好的节目也能表演出来。”一曲跳罢,社区健身群众罗雪普说,“耳机放出来的声音很柔和,我运动时能更清楚听到旋律和节奏。”
  2023年12月,西安开始实施“无声体育晨晚练活动站点”试点,在人口相对密集的主城区为多支广场舞、健身球、柔力球队伍配发颈挂式无线耳机。一副小小的耳机,“放大”了健身效果,“屏蔽”了扰民之嫌,引发了一场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静音”行动。
  健身操舞是中老年健身者中较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但以往多次因高音扰民引发热议。对此,高康秦也很是头疼。“我们小区住着很多要上晚班的工人,以前只要一打开音响,就有人过来说打扰到休息了。”她说。
  陕汽万寿社区中老年人多、活动场地有限,社区党委书记张丽艳坦言,一面是中老年人健身的需求,一面是社区安静祥和的环境,两相权衡,社区干部平时就致力于协助健身队伍安排好锻炼时间,在太吵时劝说老人降低音量,尤其要在中考、高考期间暂停训练。
  “现在这20副耳机发下来,确实管用。”高康秦说,“我把常练的歌曲储存到卡里插进播放器,像用手机那样按几下,队员们的耳机里就放出音乐来了。”
  “这次发的耳机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红专南路社区党委书记闫中华说着拉起记者走进健身馆,只见场地内一边是曲调悠扬的扇子舞绚烂夺目,另一边是节奏激昂的健身球上下翻飞,两支队伍相隔咫尺同时排练,却没有音符“横飞”,相互干扰。
  红专南路社区是西安的明星社区,常有兄弟单位来组团交流。“以前我都是举着大喇叭讲话,太扰民,后来就换成了博物馆用的无线耳机,不产生噪音,人们还听着专心。”闫中华说,社区一直想把健身队伍也给装备起来,结果耳机就送到了。
  “戴着耳机跳舞快一个月,我已经慢慢适应了,有时没戴上跳感觉还缺点儿什么。”71岁的健身球队队员郭爱英说,她也有母亲要赡养,平时练舞能感觉到声音一大就可能打扰周边群众。
  “现在两全其美了。”她说。
  西安市雁塔区健身球队教练张萍菊告诉记者,耳机平时就在社区保管,用时发放,会安排专人给设备充电、保养,“大家用起来都爱惜得很”。
  闫中华说:“咱们社区的文体活动多,以前有的队伍为了不扰民都要搬去地下室。往后耳机继续普及,社区小广场上每天早晨三队广场舞一起跳都不会相互干扰。抱怨少了,老人们锻炼时没有负担,社区自然就融洽起来了。”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组织开展各类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赛事活动”“加强球类、棋牌等活动场地建设,支持体育场所错峰使用”。西安市计划到“十四五”末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人口比例达到53%以上,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不少于80个,每个街道(镇)至少拥有一个全民健身示范社区。
  不少健身者和社区干部都表示,眼下健身场地越建越多,出门走几分钟就能锻炼身体,在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低音量”“免干扰”等软件上的革新,也将带来健身效果和社区品质的提升。
  试用一段时间后,不少健身者也反映做大幅度动作时耳机会掉、戴久了不太舒服等意见。在健身操舞专家、西安体育学院啦啦操国际级裁判许波看来,这些都可以通过设计和款式的优化,来增加设备的贴服性和舒适性。
  “使用耳机在防扰民方面立竿见影,也能达到一些队员提到的‘听得更清晰、练得更专注’的效果。”许波说,从她以往戴上耳麦给学生授课的经验来看,一旦设备被碰走位,训练者会由于分心造成动作幅度的变形,影响演出效果和健身效果。
  “在追求‘静音’的同时,我们也追求运动的科学和健康。相信随着耳机在健身活动中的普及,会推动生产者不断优化产品,给到老人更实用、好用的设备。”她说。
     (记者郑昕)新华社西安1月23日电
 
济南警方侦破一起特大跨省系列制贩毒品案
济南警方侦破一起特大跨省系列制贩毒品案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济南1月23日电(记者杨文)近日,山东济南警方侦破一起特大跨省系列制贩毒品案,抓获50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警方捣毁大麻种植和提纯制毒窝点13处、制造冰毒窝点1处,铲除大麻植株1400多棵,缴获毒品大麻120多公斤以及大麻烟油、种子和制毒工具一宗。
  2023年3月,济南警方网上巡查时发现,有人通过网络贩卖大麻。通过研判,民警发现了吸贩毒人员李某。他有多个下家,曾多次进行大麻交易。
  民警获悉,李某将再次到山东,并打算通过埋包方式交易大麻。警方在现场抓获李某,从他身上缴获约50克大麻。在李某的外地住所,警方发现李某的大麻种植点并查获藏匿的大麻。
  为躲避侦查,李某经常跨省从河南到山东贩卖毒品。在李某的贩毒网络中,有其他人也利用埋包方式进行毒品交易。民警在山东平阴县郊区的一公园内,将前来埋包交易大麻的犯罪嫌疑人梁某飞抓获,并发现了梁某飞制造冰毒的窝点,将其捣毁。
  李某落网之后,贩毒人员章某引起警方关注。章某同样利用网络交易大麻,从河南等地购买大麻和大麻油并卖给下家。专案组还发现,省内也有人种植和销售大麻。
  至此,一个特大制贩毒团伙浮出水面。办案民警决定对省内相关地市的涉案人员先期收网,抓获章某等30多名涉案人员。警方查获大麻植株200多棵,大麻油1000多毫升;缴获大麻5公斤,捣毁大麻种植和加工大麻巧克力窝点各一处。
  专案组又根据线索,对位于河南洛阳的犯罪嫌疑人丁某及团伙成员展开抓捕。民警在该团伙的5处种植点铲除大麻原植物400多株,缴获毒品大麻2250克,捣毁提纯大麻油窝点1处,缴获大麻油700毫升。
 
最萌“中国使者”!“驻外”大熊猫圈粉不停步
最萌“中国使者”!“驻外”大熊猫圈粉不停步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也是世界人民的顶流“团宠”。
  国家林草局最新透露,目前我国有50多只大熊猫生活在世界各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以来,在国外已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41胎68仔。
  继去年17只大熊猫平安“回家”后,今年我国将继续做好旅外大熊猫到期回国和国际合作工作。
  开展动物界“顶流”国际合作,为何花落大熊猫?
  凭借圆滚滚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发、憨态可掬的面容,大熊猫拥有数不清的国内“铁杆粉”和国际“真爱粉”。
  就连没出过国门的“萌宝”都毫不逊色。南有四川成都的“花花”,北有北京动物园的“萌兰”,成长几乎都伴随粉丝参与。
  这个最萌“中国使者”,亲和力到底有多强?
  刚刚过去的2023年,旅俄大熊猫“丁丁”诞下幼仔。这令莫斯科动物园园长斯韦特兰娜·阿库洛娃欣喜万分。
  去年2月,旅日大熊猫“香香”回国,一大早东京上野动物园门口就聚集了上百位日本粉丝,与“香香”依依惜别。不到一年,日本粉丝们又忍不住组团来四川看望“香香”。
  这些动人故事背后,展现着中国“萌宝”大熊猫的独特魅力。
  漂洋过海,“萌宝”的付出结下多少硕果?
  让大熊猫走出国门,不单是为了满足世界人民亲近“萌宝”的心愿,也因为它有着珍稀动物保护的研究价值。
  人类要共同探索如何让原本“濒危”的大熊猫降为“易危”!更好保护珍稀物种,努力一直在持续。
  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在大熊猫保护繁育、疾病防治救治、放归自然等方面不断突破科研难题。
  “攻克人工繁育‘三难’初期,仅为了寻找最适合的幼龄大熊猫配方乳,我们就与国外营养学专家沟通了无数次,共同试验也有几十次。”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记忆犹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让“萌宝”家族不断壮大。
  一只大熊猫平安“回家”,要付出多少努力?无数中外工作者、专家、饲养员的齐心协力,才有了那一句“稳妥接返”。那阵势,妥妥的超贵宾待遇。
  国家林草局不断完善国际合作管理机制,派出专家组前往境外合作机构实地检查,定期开展大熊猫健康监测评估,在产仔等关键时期加强沟通联系,努力强化对旅外“国宝”的保护与监管。
  “每一次接送大熊猫,我们都反复讨论预案,不敢懈怠丝毫。”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坦言。
  与我国开展合作的国家,提前建设高标准饲养繁育展示场馆,也组建高水平饲养医疗和科研团队,迎接“萌宝”的到来。
  大熊猫出发时,国内饲养员会一起抵达目的国,待上好几个月陪伴适应新“家”。中国专家也会定期到海外考察,看看大熊猫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回家”前,更是提前沟通联系。
  爱没有国界,如同“滚滚”的萌早已成为世界人民心头的暖。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更好守护最萌“中国使者”的全球“圈粉”之旅,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现代文明故事更美呈现。  
  (记者胡璐 余里)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中国人权事业历史性成就
和中国人权事业历史性成就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中国人权事业历史性成就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日内瓦1月23日电1月23日,中国在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与会。外交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宗教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妇儿工委、国务院残工委等有关单位及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参加了审议。
  陈旭大使在审议中全面宣介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巨大成就,强调中国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坚持平等共享人权,让人人同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不断书写人权事业发展新篇章,为世界人权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代表团以开放坦诚的态度与各国代表进行了建设性对话。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也就涉及香港和澳门的问题作了发言和回应。审议期间,中国宣布了将采取的30项人权保障新举措,涉及增进民生福祉、加强人权法律保障、促进国际人权合作、支持联合国人权机制工作等方面。
  120多个国家积极评价中国人权事业进展,充分肯定中国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赞赏中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定并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认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契合人民愿望,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人权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希望中方继续举办人权领域国际交流活动,推动各方凝聚共识,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审议结束后,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许多国家代表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
  国别人权审议是各国在联合国框架内就人权问题进行平等坦诚交流,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曾于2009年、2013年和2018年参加前三轮审议。
 
在法国,听他们讲述“我的中国缘”
在法国,听他们讲述“我的中国缘”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今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60年来,民心相通,让两国友谊历久弥新。日前,记者采访了三名法国人,听他们讲述各自人生经历中的中国缘。
一颗西红柿,“心里从此有了中国”


  索尼娅·布雷斯莱是名作家,她和中国的交集始于2005年。那时,她哲学博士刚毕业,处在“迷茫期”。“我的研究暂告一段落,却还有太多问题没有答案”,于是,她决定一路向东,坐火车探索“到世界的另一头”。
  从巴黎到莫斯科,又在莫斯科的夜色下,独自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布雷斯莱回忆说,同包厢还有两名中国女士。“她们递给我一颗漂亮的西红柿,还招呼我过来和她们一起坐。”攀谈中,陌生人间的局促渐渐消失,大家热络起来。
  车到哈尔滨,“我的旅伴在月台上饺子摊蒸腾的雾气中不见了”。布雷斯莱用诗一般的语言回忆这两名中国女士,“塞满的行李,闪现又消失的身影,成了不断变幻的中国风景”,“她们向我敞开通向中国的门”。
  这是布雷斯莱中国之行最初的一个片段,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回国后,她将这次旅行写成一本游记,“心里从此有了中国”。一切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也变得生动。她忆起儿时父母读给她的小说《王佛脱险记》,那是法国作家尤瑟纳尔的作品,以中国古典传说为蓝本,讲述了一个充满法国情调的中国故事。布雷斯莱重读这个逍遥的东方传奇,体会到别样的意味。
  后来,布雷斯莱又多次游历中国,把所见所感记录成文。如今,她担任中法合作的法文杂志《中法对话》的编委。
  “为什么我们两国要加强对话?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找到抵达内心的道路。”布雷斯莱说。
吃一顿火锅,听大熊猫家乡人讲故事


  法国公务员热罗姆·普耶是铁杆大熊猫迷。儿时,有次路过商店橱窗,他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可爱的黑白玩偶,许下了圣诞心愿。稍大一些,普耶开始搜寻有关大熊猫的一切,还从海外订购了英文版《卧龙的大熊猫》,那是中美科学家联合研究的著作。
  17岁时,在巴黎万塞讷动物园,普耶与来自中国的大熊猫“燕燕”亲密“面对面”,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真的大熊猫。1973年,中方送给法国人民两只大熊猫“燕燕”和“黎黎”,“黎黎”隔年不幸去世。普耶知道“燕燕”年事已高,唯恐遗憾,努力说服全家驱车400多公里北上巴黎。至今,普耶仍记得一路上的兴奋,更忘不了见到“燕燕”时的激动。
  2002年,互联网普及初期,上大学的普耶在读书之余自建大熊猫资讯网站“panda.fr”,搜集分享资料,还结识了世界各地的大熊猫爱好者。网站运营至今累计访客远超百万。2012年,成都大熊猫基地面向全世界选拔“熊猫守护使”,普耶与另外两名大熊猫迷从全球116万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普耶说,他因热爱大熊猫而喜欢中国,因来到中国而认识真诚、友善的中国人。他至今记得,有一年在四川宝兴农村,途中饥饿找不到饭店,热情的乡民招待他饱餐了一顿牦牛肉火锅。他还听乡民讲起放牛偶遇野生大熊猫的事。
  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正是在宝兴见到被当地人称为“黑白熊”的动物。他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宝兴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被称作是“大熊猫老家”。普耶说:“法中两国与大熊猫相关的情缘比人们所了解的更深厚……大熊猫是法中友谊的使者。”
从“天外有天”,到“另一重天”


  法国人诺贝尔·鲁兰是一名退休的大学教授。他初到中国是在1997年,受邀在中国香港和内地访学。短暂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胜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从此,中国再没有离开过他的视野。
  鲁兰的专业领域是人类学。当不能亲往中国时,他就用特别的方法考察中国社会:读中国小说。鲁兰认为,好的小说可以直接传递中国社会的“鲜活画面”,比学术著作更“易读”,却也更“难懂”。陈忠实、王安忆、阎连科、姜戎、刘慈欣……鲁兰在中国作家的笔触间感知东方大国。
  在鲁兰看来,近年来一些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偏颇失实,不能令人信服。他选择把自己对中国的观察与思考集结成一本400多页的学术随笔,与更多法国人分享他眼中的中国。2022年10月,鲁兰的著作在法国出版,书名为《天外有天》。他告诉记者,特意选了这个中国成语,是希望读者能开眼看中国。
  2023年秋,鲁兰时隔26年再访他笔下的“另一重天”。一个月的行程,他感受最深的是,“中国是多面的”。在上海“直指未来的高楼大厦丛林”间,他欣赏了古雅清丽的昆曲《牡丹亭》选段;在贵阳周边一处苗家村寨的传统氛围中,他体验了一把“加速强劲、乘坐舒适”的中国电动车……
  作为人类学家,鲁兰自认是“多元文化主义者”。他说,只要西方能客观认识中国,就会明白,中西之间本没有必然的对立,反而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借鉴。
  新的一年,鲁兰说,他计划再访中国。
  (记者乔本孝)新华社巴黎1月23日电
 
中餐飘香太平洋岛国瑙鲁
中餐飘香太平洋岛国瑙鲁

( 2024-01-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瑙鲁的中餐馆很多。我是中餐馆的常客,最爱吃的是咕咾肉和西兰花。”在瑙鲁一家中餐馆的餐桌旁,当地青年乔森这样告诉记者。
  位于赤道以南约42公里处的太平洋岛国瑙鲁,人口约1.3万,中餐馆是岛上十分常见的也是最受欢迎的餐厅之一。
  “在瑙鲁,碰到当地政府发放土地出让金、圣诞节这样的日子,餐厅里就会挤满了人。”在万利中餐馆打工的阿凤向新华社记者介绍,“瑙鲁人过生日或者朋友聚会也愿意来中餐馆,包场的话要提前两天预订。”
  在瑙鲁做了三十年商品批发生意的朱女士说,岛上现在有超过10家中餐馆。
  “当地人爱来中餐馆,我在吃中餐时经常能碰到瑙鲁的政府官员,包括总统、副总统和部长们。”跟着父母在瑙鲁经商的华侨小陈说。
  瑙鲁中餐馆的厨师、服务员和桌椅、餐具、消毒柜都来自中国。“食物从中国进口,有些也从澳大利亚进口。”一名中餐馆经营者说,因为航班原因,他们每周四购入一周的食材。
  记者翻看了几家中餐馆的菜单,从紫菜鸡蛋汤到水煮鱼,品类相当齐全,价位在15到58澳元(约合70到274元人民币)之间。一名中餐馆服务员说:“瑙鲁人在享用美食上挺舍得花钱,但他们不浪费,每次吃不完的菜都要打包带走。”
  记者在中餐馆用餐时碰到一家十多口人聚餐,排骨、炸鸡、烧鸭、小黄鱼、炒鸡蛋、腐乳空心菜和米饭摆了满满三大桌。“我们瑙鲁人日常饮食就是吃鱼,来中餐馆除了吃鱼还能吃到其他很多美食,我特别喜欢酸甜口味的肉和米饭。”瑙鲁人乔安娜一边吃着叉烧排骨一边说。
  在这个中太平洋的珊瑚礁岛上,中餐不仅是在外打拼的华侨华人缓解乡愁的美食,也是拉近瑙鲁与中国的情感纽带。 (记者孔张艳)新华社亚伦1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