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经济

04版:特稿

05版:各地

06版:三农

07版:成风化人

08版:科技

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时间刻度里的“实干浙江”
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时间刻度里的“实干浙江”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杭州1月21日电(记者邬焕庆 王俊禄 魏一骏 唐弢)钱江入海,涛头弄潮。岁末年初行走在之江大地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信念,正持续转化为争分夺秒干事创业的不竭动能。
  过去一年,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一秒钟的科技之光,一天内的精彩定格,一年里的奋进答卷,时间铭刻奋进者的足迹。“此时不拼,更待何时!”浙江全省上下正凝聚拼的豪气、闯的勇气、进的锐气,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浙江力量。
一秒钟的科技之光


  1飞秒,1秒钟的1000万亿分之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的浙江赛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时钟芯片,能将抖动指标的精度能控制在100飞秒。
  “时钟芯片是电力、生产、交通等领域电子系统的‘心脏’,其核心技术指标抖动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输出的时钟信号质量越好。”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发展主动权必须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以科技创新塑造浙江发展新优势。浙江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强化,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转化,越来越多实体制造业拥抱先进适用技术。
  “分秒”为刻度单位,记录着浙江科技创新驱动打造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步伐。
  在台州温岭市的爱仕达金属炊具未来工厂,机器人自动完成抛光等工序,接近每1秒就有一口锅“出炉”,每天6万多口锅从这座滨海小城卖向全球;全国最大的冲锋衣生产基地——三门县,平均每秒就有2.5件冲锋衣“走”下生产线;领克汽车余姚工厂500多台焊接机器人上下翻飞,大约每80秒就有一台整车下线……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
  2023年,浙江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快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75%以上。
一天内的精彩定格


  2023年9月23日,秋分之夜,世界的目光聚焦杭州,数字火炬手点燃杭州亚运会主火炬成为经典,在观众脑海中定格。这难忘的一天背后,凝聚8年筹备的努力。利用举办杭州亚运会的契机,浙江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保障举措,百姓获得感愈加强烈。
  杭州市上塘街道蔡马大运河幸福家园,由废弃停车场改造而成的嵌入式体育场成为居民悠闲娱乐好去处;温州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民间足球赛频频上演精彩对决;宁波、绍兴、金华等地的亚运会办赛场馆,纷纷成为百姓打卡健身新选择……
  盛会落幕,民生保障工作步履不停。
  1个县级农村物流共配中心、16个乡镇综合服务站、70个村级“共富驿站”和104个农村物流服务点,让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阳县实现快递单日达、生鲜农产品单日发;“巡回医疗车”“云诊疗”等方式,让偏远山区海岛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当日便捷就医。
  岁末年初,随着连接“世界超市”义乌和全球年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的甬金铁路、“智慧高速”杭绍甬高速杭绍段等多个交通项目迎来建成通车,“一天内”的旅程愈加通畅。
  长三角地区枢纽车站之一杭州东站,候车大厅摩肩接踵,临近春运,这里一天发送旅客超过18万人次。“我期待着2024年杭温高铁开通后,沿线群众的出行更方便。”旅客沈宏说。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每个平凡日子汇聚成时代洪流。20年来,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2024年,浙江将实施中小学校“示范食堂”建设行动,全年目标完成1000家以上;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50个、4200栋;完成幸福河湖农村水系整治2000公里以上……随着一项项目标提出,民生保障愈加温暖有力。
一年里的奋进答卷


  2024年伊始,浙江各地催征奋进的鼓声已经敲响: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温州聚焦人才和科技创新,提出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城市”并出台实施方案;衢州将“新年第一会”放在智造新城,意在持续兴起“大抓工业、大抓项目”热潮;金华召开的2024年“开门红”攻坚大会上,与会者除了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还有100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商会和协会代表……
  2023年初,浙江提出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和“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一号开放工程”,推动创新、改革、开放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
  一年来,一组数据成为浙江实干争先的生动注脚:制定实施“民营经济32条”政策,全省市场经营主体达1034万户、增长9.6%;制造业外资占实际使用外资比重达40%以上……各项改革举措落地,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环境。
  瞄准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的主攻方向,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上蹄疾步稳,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通过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村里兴办了强村公司,在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同时,也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新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邦福算了算,去年一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128万元。
  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开局就要奔跑、起步就要跃进,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新年有新气象、新作为、新跃升,以浙江的“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汇共识、聚力量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汇共识、聚力量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在16日至19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指明方向。
  连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表示,要提高站位,坚定信心,实干笃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扎实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不断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和发展道路的认识


  “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习近平总书记就金融工作再次作出深刻阐述和重点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财政金融室主任郭威表示,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就是要做到总书记强调的“八个坚持”,这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贯通、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是‘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郭威说。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金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张锋说,作为国有大行,工行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依托国际化、综合化经营优势,不断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以实际行动为建设金融强国作出贡献。
  河南省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工业园内,利通科技生产车间一片火热,正加班加点生产石油管出口产品。利通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洪亮对“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深有体会:“正是得益于普惠金融的支持,公司解决了发展资金瓶颈,实现了石油软管领域不少产品‘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要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郭威说,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提出是“第二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和最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将为金融强国建设创造更好的软环境。
  明确建设金融强国的具体内涵和实践路径


  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系统阐释了其深刻内涵,明确“六个强大”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六大体系”。
  “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既是检验金融强国的关键指标,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抓手。”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看来,强大的货币是基础,强大的中央银行是根底,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重点,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标志,强大的金融监管是保障,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关键。
  “总书记对建设金融强国的内涵和路径作了深入阐释,为做好金融监管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证监会综合业务司主要负责人周小舟说,“我们将始终紧扣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主线,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加强对跨市场、跨领域、跨境风险的监测监控,切实维护股市、债市、期市平稳健康发展。”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大体系”,涉及金融调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彼此互相联系、互为支撑,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力点,也有利于相关部门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改革发展。
  “建立健全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给我们提出要求,也带来发展良机。”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泳说,保险业要进一步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与作用。
扎实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
  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以及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作出部署。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海平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工作方向:“接下来,我们将完善央地协同工作机制,更注重与不同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动态清零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风险,构建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机制,从源头做好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工作。”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落地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再保险“国际板”跑出“临港速度”……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推进。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临港新片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副处长殷军鼓足干劲,“未来我们要加快探索新兴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努力打造国家跨境金融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
  “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是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的关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说,外汇局将继续支持贸易新业态规范创新发展、便利科创企业跨境融资、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并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
  号角吹响,使命在肩。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全力抓好落实。”国家开发银行首席业务官、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刘培勇说,开发银行将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领域的优质金融服务,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记者于佳欣 刘慧 张千千 谭谟晓 刘开雄)
 
露营小帐篷折射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
广州:公园绿地请市民躺草坪
露营小帐篷折射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
 
广州:公园绿地请市民躺草坪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市民在广州二沙岛的草坪上露营(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九日摄)。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本报讯(记者马晓澄 胡梦雪 胡拿云)闲暇时间,带着帐篷、餐垫,来到公园享受阳光与绿色,或许是不少城市居民的心中向往。而对许多广州市民来说,与家人一起在草坪上野餐休闲、惬意放松,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2022年初,广州市在24个公园绿地试点开放草坪,设置帐篷区域,欢迎市民游客开展休闲娱乐活动。两年来,安放在草地上的帐篷作为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绿色实践,折射出城市人文关怀的温度。
  从“为了草坪管市民”到“为了市民管草坪”


  新年伊始,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生活的刘先生按照预约时间来到附近的公园,熟练地搭起帐篷。在他身边,无论孩子、老人还是年轻的学生和上班族,都在草坪上享受属于他们的时光。玩耍游乐、谈天说地的同时,也形成了一道温暖而独特的风景。
  “以前来公园只是散步赏景,如今躺在草坪上晒太阳,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刘先生说。
  亲近自然是每个人的天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以及休闲娱乐有更多的期待,人们渴望走进公园绿地开展休闲活动,感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广州有大片优美的景观草坪,但过去通常采用封闭管理的方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蔡胜有一次去白云山云台花园调研,一个头上扎了七八个小辫子的小姑娘,在草地上奔跑,从斜坡上滑下来,哈哈大笑,非常开心。这一场景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也触动了他。“开放一块草坪,就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在的快乐,我们必须要满足老百姓亲近自然的期望!”蔡胜说。
  开放草坪,怎么开?在公园绿地草坪开放共享专题研究会上,公园管理者们展开了讨论,也表达出担忧:人进来了,草坪养护怎么平衡?环境卫生和秩序如何保障?2022年,广州决定对公园绿地草坪开展帐篷区试点,所有开放草坪按照兼顾游玩需求与草坪健康的原则,综合考量交通便利、草坪承载、游玩感受等多项综合因素,对搭建帐篷区域进行筛选。
  “为了草坪管市民”成为过去时,“为了市民管草坪”正当其时。
  “在聚芳园大草坪开放前,公园做了充分调研。我们选择合适的草种,利用其耐践踏、耐干旱、再生能力强等特点,确保草坪被踩踏后较快恢复;拟定草坪轮休制,利用每周的轮休期间对草坪平整度进行检查修整;同时试行预约制,游客可在微信公众号采用分时段提前预约。”广州市白云山麓湖景区管理中心业务部部长郑钦文表示,这些举措收获了游客的认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也逐渐找到了开放与养护的平衡点。
  广州珠江公园是藏在广州CBD里的绿野森林,草坪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为超过1万个家庭提供帐篷预约、搭建、指引等服务。珠江公园办公室主任朱曼嘉介绍,城央“绿洲”自开放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周围商圈、小区的年轻人前来打卡,为他们提供了“闹中取静”的好去处,即便身处繁华都市也能沉浸享受生态建设成果。
  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在原先试点的24个公园绿地基础上,将开放的绿地草坪及林下空间增加至112个,服务市民群众达1000万人次。整合市、区公园草坪资源,探索对具备条件的公园草坪开放管理,进一步满足了市民游客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愿望。
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绿地开放了,帐篷支上了,更多具体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草坪长期开放会不会影响环境景观?如何排除活动场地和露营用具的安全隐患?活动空间被帐篷过分挤占怎么办?一系列卫生秩序等现实问题牵动着百姓的心,公园管理机构的能力迎来考验。
  为确保市民能在草坪中“坐得下”,乐享绿色生态福利,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以问卷及走访的形式收集民心民意,《广州市城市公园开放草坪的管理指引》(下称《指引》)两次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明确城市公园开放草坪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分类管理、安全有序的原则,把对游客行为的约束转变为对公园管理机构的工作规定。
  从选择合适草种,科学合理划定搭建帐篷区域及数量;到建立健全开放草坪管理制度,制定开放草坪使用须知,并建立网上预约为主、现场预约为辅的服务制度;再到加强安全管理和卫生保洁,做好防红火蚁、防蛇等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妥善处置……相关规定以“最大公约数”的方式,回应了拓展更多空间、建立人性化预约机制等市民关切。
  “以前公园草坪养护、环境维护相对简单,站在服务市民的角度,则需要我们承担起更多责任,将管理融入细节,以无声、柔性的服务,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赏心悦目的游览环境和良好的游览秩序。”一位公园负责人说。多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工作中积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蜕变,以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在《指引》指导下,公园的专项管理机制和养护轮作机制趋于成熟。例如,儿童公园草坪喷淋系统使用升降式隐形喷头,定期夜间喷水,确保儿童在草坪上奔跑活动无障碍;二沙岛公园绿地完善草坪开放区帐篷区的标识,标牌明确划分可搭帐篷区和可铺野餐垫等区域,引导广大市民文明开展休闲活动;珠江公园将西区中心大草坪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每半个月轮流对外开放、实行养护,每个片区增配安保、服务人员定岗值守。
  “站在公共管理的角度,《指引》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意味着管理的精细化,是值得推广和复制的管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表示。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德雄见证了征求意见全过程,他认为职能部门不断吸收合理意见建议,完善管理指引,对有争议的条款进行修改,管理和服务“双向奔赴”,体现出城市管理温度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记者走访发现,在人们乐享自然的同时,很多公园都设置了草坪开放提示标识、开放区域示意图等公示牌,使其对游玩时间、帐篷规格、文明规范等一目了然。一位文明引导员表示,公园设有专门的意见收集和回复表单,他在现场也会就使用吊床、玩飞盘以及烧水烧烤等行为积极开展文明劝导,协调处理,引导游客树立文明理念、养成文明游园习惯。
从“小帐篷”到“大民生”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广州珠江公园“冬日浪漫 新年之约”迎新年管弦乐音乐会如期而至。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来,他们围坐在草坪上聆听中外经典乐曲,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交融,即使细雨霏霏,兴致依旧不减。“这是珠江公园草坪新舞台的首秀,也为草坪开放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活力。”公园主任薛海峰在活动现场向记者介绍。
  绿色作为生态底色,承载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年来,广州市开放草坪的公园用“绣花”功夫提升管理水平,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以提升市民游客游览体验。结合自身定位分区域分功能设置活动主题,也让“公园+”探索走向深入。
  走进身边的绿地草坪及林下空间,市民发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空间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起来。一些管理者探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引入可移动式售货车为游客提供咖啡、蛋糕等轻餐饮服务,完善多元化服务功能;一些公园还建立“志愿护绿驿站”,为市民游客提供爱绿护绿、便民利民系列志愿服务,引导他们开展“无痕露营”“文明露营”。
  草地音乐会、潮玩集市、花艺展、科普展、灯光秀、休闲游也“翩然而至”。为让广大市民游客在草坪“玩得开”,各公园“因地制宜,一园一策”,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活动。
  “我们以草坪为教室、周边植物为教材,开展自然教育科普课堂,引领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宣传等科普研学活动近30场次;以草坪作舞台,邀请志愿者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们结对子;还积极探索‘公园+体育’,灵活利用水体优势,开展龙舟等运动,让一片草、一方水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途径。”广州市白云山麓湖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罗欢表示。
  作为首家引进广州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的公园景区,麓湖公园还充分利用每月的图书车服务时间,举办了草坪围垫阅读等活动,实现了绿地共享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家住附近的张女士每周都会带上孩子、拎着帐篷,来草坪上看看书。“现在我们家周末最喜欢来这里,看累了躺在帐篷里休息或在草地上玩耍,都非常舒服惬意,孩子还结交了不少书友!”
  群众体验有温度,多元需求有内涵。绿地开放共享的探索,也是城市发展过程的缩影。
  “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应在文化的视野中展开,将老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让公众都能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更多的公共空间也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生活,有助于大家彼此交流,从陌生到熟悉,收获温暖、愉悦身心。”曾德雄认为,广州开放公园绿地正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市副市长王焕清表示,“小帐篷里有大民生,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提供更加便利的城市生活条件就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增加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重庆成为中西部首个GDP超三万亿城市
重庆成为中西部首个GDP超三万亿城市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重庆1月21日电(记者周闻韬 周思宇)记者21日从重庆市两会上获悉,202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达到30145.79亿元,增长6.1%,这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全市把握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点,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升级、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重庆市市长胡衡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2023年重庆接续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8大行动,新建17个智能工厂、224个数字化车间,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智能手机产量预计占全国6.7%。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数字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向,2023年重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45%,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全市算力规模超过1000P,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34万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近20%。
  扩大内需方面,2023年重庆消费市场稳定恢复,投资质量稳中有升,26个50亿元级以上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外贸外资结构持续优化,“新三样”出口增长1倍,汽车出口额增长51.9%。
  重庆市提出,2024年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全景展现浙江乡村蝶变
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全景展现浙江乡村蝶变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杭州1月21日电(记者段菁菁)深入浙江近100个乡村,访当年人、忆当年事,全景展现20年来浙江乡村蝶变的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将于1月23日晚21:30在浙江卫视首播。
  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分为《又见江南》《万物生长》《心安吾乡》三集,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承制。
  2003年6月,浙江省委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以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全景展现20年来“千万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历史性重塑乡村生态、全面驱动乡村振兴、引领乡村精彩蝶变的非凡历程,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以非凡魄力开辟新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
  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该纪录片突出人文视角,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呈现“千万工程”引领浙江农村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并透过“之江窗口”描绘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大美蓝图。
 
“离幸福更近了”
陇南避险搬迁见闻
“离幸福更近了”

陇南避险搬迁见闻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兰州1月21日电(记者张新新  郎兵兵)从空中俯瞰,陇南板仓人家“蜗居”在大山褶皱里,头顶石崖,脚踩沟壑,仅一条崎岖山路,沟通外界。
  “暴洪灾害过后,山体崩裂,一下雨就松动,睡到半夜,听到石头滚落,声音像放炮一样,我们全家连夜搬到在村小学搭建的救灾帐篷里居住。”2020年8月,甘肃省陇南市发生暴洪泥石流灾害,10月归家的周永峰仍能感受到其余威。
  周永峰早就想离开这大山,使一家7口人免受暴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之苦。但他每年6万余元的务工收入,主要花在陇南市区陪读的妻子和3个孩子身上,房租6000元,加上各项开销,一年3万元都打不住。搬出大山的梦想,对他来讲只能是奢望。
  陇南市地处甘肃东南部,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大山深处有67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022年起,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甘肃省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为饱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乡群众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曙光。
  “永峰啊,2024年搬迁政策开始落实了,你家也在名单里。你看个人情况,一是选择搬迁到乡镇集中安置点,二是自行选购陇南市区商品房。不管选哪个,都能同等享受10万元财政补助及5万元贴息贷款。”这段时间,趁着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板仓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江上门告知搬迁户优惠政策。
  “书记,我想搬到市区。我和媳妇合计过了,政府补助的钱首付就够了,我们自己再努努力,每月还2000元房贷,不成问题。”一想到有机会住进他曾做过保温外墙的小区,周永峰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盼来了好政策,村民们都想搬出大山,换个活法。”张新江告诉记者,山民勤劳,在房前屋后的滑坡体上,捡来一块块巴掌大的旱地糊口,雨多了,提心吊胆,雨少了,口粮歉收。有人想把房子盖得坚如磐石,可山高路远,一方沙80元,拉到村里,运费就得400元。
  陇南市市长刘永革说,陇南市把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统筹起来,希望让群众“搬”出幸福新生活。
  午后暖阳照耀下,徽县伏家镇集中安置小区的6栋大楼格外亮眼。竹林村村民张兆明搬迁到这个小区后,很快就在附近的纸箱厂找到了一份月薪3600多元的工作。
  “安置小区地势平坦、楼房坚固,下雨我们也不害怕了。而且工厂、学校、医院都建在家门口。”张兆明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自己仅掏了4万元就住进了90平方米的新房。
  “此次搬迁从规划选址阶段就做了通盘考虑,不仅要让老百姓搬得出,还要让他们留得住、有发展、能致富。”徽县县委书记张立新说,伏家镇安置点背靠陇南市经济开发区,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
  冬日,白龙江畔暖意融融,陇南市区高楼林立。走进搬迁户敬玉刚的新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南北通透、装修现代。敬玉刚坐在沙发一角,为姐姐和朋友弹奏吉他,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
  “搬到城里后,离灾害点远了,离我们的梦想和幸福更近了。”大学毕业后,敬玉刚自主创业做电商,借助互联网将家乡的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他说以前在山上发货困难,几天才能发一次货,现在小区门口就能发货,营业额也迅速攀升。
  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介绍,2023年,陇南市高质高效完成了6432户搬迁任务,24885人“下山入镇”“进城上楼”搬进新家园,开启新生活。新的一年,陇南将继续统筹做好规划建设、拆旧复垦、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等工作,全力以赴做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福建检察机关严打侵犯民企权益犯罪
福建检察机关严打侵犯民企权益犯罪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福州1月21日电(记者王成)打击侵犯民企权益的黑恶势力犯罪、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惩治民企内部贪腐……近五年来,福建检察机关在依法办案、强化监督、保护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2018年4月至2022年8月,福建一房地产集团公司管理人员陈某利用职务便利,在景观工程发包、施工管理、验收过程中,以借款为名向多个供应商索取财物合计131.2万元,陈某还伙同他人共同入股某景观工程公司,采取内外串通手段,帮助该公司中标本集团工程标的5000余万元的项目。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介绍,面对陈某“零口供”,检察机关自行补充侦查,多方收集客观证据,查清了陈某受贿的全部犯罪事实。在确凿证据面前,陈某如实供述了其涉嫌受贿事实,并在检察官督促下退出受贿款项131.2万元。
  针对民营企业内部贪腐问题,福建检察机关依法惩治企业内部高管、财务等关键岗位人员侵害企业利益的犯罪行为,2019年以来,共批捕此类案件454件557人,起诉883件1397人。
  严格依法办案,有效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阮海鹰介绍,2019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起诉黑恶势力侵犯民营企业的犯罪案件91件689人;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洗钱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共批捕1258件2317人,起诉2227件3539人;对恶意索赔和敲诈勒索民企的行为重拳出击,共起诉敲诈勒索企业案33件115人。
  福建检察机关还充分发挥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等设立的检察工作室、检企联络点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合规经营、法律风险防范和劳务纠纷等方面实际困难。在福州,两级检察院与200家民营企业挂钩联系,提供针对性服务;在泉州,检察机关推出“司法+征信”机制,为企业信用画像,帮助解决融资难题。
 
中美农业联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华盛顿召开
中美农业联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华盛顿召开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华盛顿1月19日电(记者颜亮)当地时间1月18日上午,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华盛顿与美国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共同主持召开中美农业联委会第七次会议,重启中美农业合作机制,重申联委会是两国农业部门定期交流的重要渠道,承诺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稳定运行这一机制。双方围绕气候智慧型农业、粮食安全、民间交流、贸易便利化等坦诚深入交换意见。
  唐仁健表示,在中美建交45周年之际,两国农业部门落实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旧金山共识,在华盛顿重启中断9年的联委会会议,这是中美农业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务实推动中美农业合作不断迈出新步伐,合力稳定粮食和农业发展预期。
  维尔萨克高度评价中国粮食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发展成就,表示美方重视对华农业各领域合作,愿与中方在联委会机制下,照顾彼此关切,响应彼此活动,营造美中农业关系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按照会议议程,唐仁健主持气候智慧型农业、粮食安全、民间交流等合作议题,维尔萨克主持贸易便利化议题。双方达成在联委会机制下设立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组共识。
  当天下午,唐仁健出席与美农业商协会和企业代表对话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对话会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主持,美国科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科恩等11位代表发言。会前,唐仁健会见艾伦和科恩。
  在美期间,唐仁健还应约会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首席农业谈判代表麦卡利普。
 
中央政法委要求学习宣传吴秋瑾先进事迹
中央政法委要求学习宣传吴秋瑾先进事迹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记者冯家顺)近日,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学习宣传吴秋瑾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号召全国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要认真学习宣传吴秋瑾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向全社会展现新时代政法队伍的时代风采和奋进姿态。
  吴秋瑾同志现任安徽省女子监狱三级高级警长,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其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安徽监狱援鄂抗疫工作队临时党支部”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10月,吴秋瑾同志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吴秋瑾同志扎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一线29年间,始终不忘入党初心,忠诚践行入警誓言,以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勇毅顽强的意志品质、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全身心投入到监狱事业中。
  通知强调,要学习吴秋瑾同志对党忠诚、初心如磐的政治本色,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学习吴秋瑾同志矢志为民、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深钻精研业务,练就过硬本领,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贯穿政法工作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知指出,要学习吴秋瑾同志恪尽职守、实干担当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勤勉尽责,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要学习吴秋瑾同志乐观向上、勇毅顽强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无惧无畏,冲锋在前、奋勇拼搏,面对挫折考验百折不回、历久弥坚,在拼搏和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静音车厢”服务拓展至72列动车
“静音车厢”服务拓展至72列动车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记者樊曦)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自20日起,铁路部门提供“静音车厢”服务的动车组列车新增35列,拓展至72列动车组列车,更好地满足广大旅客对美好旅行生活的需求。
  国铁集团客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营造文明有序、温馨舒适的旅行环境,铁路部门自2020年12月起在京沪、成渝高铁试点“静音车厢”服务,随后逐步扩展至京广、郑渝高铁,深受广大旅客青睐。为进一步提升高铁服务品质,助力温馨春运,铁路部门统筹运用动车组资源,拓展“静音车厢”服务覆盖范围,新增35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提供这一服务,涉及京沪、京广、京哈、沪昆、西成等多条高铁线路,更多旅客将体验“静音车厢”服务。
  该负责人提示,旅客可通过铁路12306自主选择购买“静音车厢”车票,并遵守“静音”约定,在车厢内保持安静,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须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照看好随行儿童,避免喧哗,共建共享文明、温馨、安静的列车旅行环境。
 
2577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2577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王悦阳 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赵志国1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信息通信服务提质升级,持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数字适老化体验不断优化,2577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服务老年人用户超3亿人次。
  在加强用户权益保障方面,赵志国表示,着力强化APP全流程、全链条治理,应用商店在架APP抽检合格率提升20%,持续推进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拦截涉诈电话和短信近50亿次,核查处置涉诈高风险互联网账号超2亿个。
  赵志国说,下一步,将开展数字技术适老化2.0升级行动,上线推广一批适老助残新功能,推动适老化数字技术普惠共享,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新技术,助力敏捷精准高效监管,持续提升“来电免打扰”防骚扰服务能力,加大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力度,加强实名制等基础管理,持续深化反诈技防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冻到发紫”!今年首场寒潮“速递”南方
“冻到发紫”!今年首场寒潮“速递”南方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民谚说“三九四九冰上走”,这不,今年首场寒潮就来了。中央气象台气温预报图上,一些地方已经“冻到发紫”,冰冻线直抵华南,连广东北部都将飘雪,南方部分地区还可能开启“暴雪模式”。
  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寒潮、暴雪、大风三预警齐发;应急管理部针对湖南、贵州两省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去年底,有记录以来同期最强的寒潮天气让人记忆犹新。眼下这轮寒潮又有何特点?
  首先是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大部降温6℃至8℃、部分地区可达10℃至14℃。
  再者南方将经历今年以来范围最大、最强的降雪过程。
  没有去“尔滨”,开门也能见雪地。雪花飘飘,让不少南方人就地体验冰雪乐趣。
  但和久经大雪考验的北方不同,湿冷的南方出现雨雪,各方面保障的弦要绷得更紧才行。
  天寒地冻,电线覆冰会不会中断电力供应?
  在贵州黔西市观音洞镇黄泥村,供电局工作人员加紧巡视所辖线路,及时消除树障隐患和设备缺陷。
  若雨雪致灾,保暖物资储备充不充足?
  满载棉被、防寒服的大小货车已从湖南省备灾减灾中心出发,提前“发货”到省内各地,确保群众一旦受灾能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对于农民来说,最担心的还是田地里的收成。在重庆大足区中敖镇“最忆小橘”园内,果农们提前给53000余株柑橘树穿上了“防寒衣”,通过给果子套袋、给果树盖膜,增强柑橘树对低温天气的抵抗力。
  大家积极应对寒潮的同时,也不禁会问:“寒潮这么猛,凭啥说全球变暖?”
  气象专家解释,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与中低纬度气温差减弱,难以维持强大的西风急流,导致极涡内的冷空气变得“躁动不安”,更容易分裂南下。北极来的冷空气,温度远远低于我们生活的中低纬度地区,让大家感到“速冻”。因此,寒潮猛烈和全球变暖不矛盾。
  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春运就要开始,大家都想问回家的路是否好走?
  目前,铁路、电力、交通运输、民航等部门正紧锣密鼓,提前筹备。天儿再冷,回家的路总要暖意融融。
   (记者黄垚 向定杰 谢奔 周思宇)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
 
就业有哪些新趋势新机遇
2024年开年经济一线观察之三
就业有哪些新趋势新机遇

2024年开年经济一线观察之三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的一年,随着2024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但随着经济回升向好,稳就业积极因素将不断显现。求职者如何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
  记者近日在多家知名企业、高校、网络招聘机构调研采访,感知企业招人用人新趋势,观察就业市场新特点、各方稳就业新动向。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强化重点群体帮扶


  1月3日上午,南京市举办今年首场招聘会。软件工程师、财务会计、客户经理等近600个岗位,吸引了不少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以及2024届毕业生前来参加。
  “1月份我们共安排了161场招聘活动。”南京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万金海介绍,接下来还将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帮助重点群体尽快就业。
  就业稳则大局稳。在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今年部分群体、行业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仍会比较突出。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记者观察到,各地各有关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仅1月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密集推出“2024年就业援助月”、建设零工市场、推广直播带岗、“春暖农民工”行动等多项举措,多方面强化服务、促进就业。
  2024年首个工作日,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召开会议,专题谋划2024年稳就业等重点工作。
  农民工工作处处长严海英告诉记者:“预计2024年春节河南有较大规模农民工返乡过年,时间将集中在2月2日前后。我们将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等服务活动,促进农民工返岗复工,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引导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工留在家乡创业。”
  稳就业政策推出以及红利释放,有望持续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促就业,教育也是重要一环。记者注意到,尽管已进入寒假,但许多高校仍在为拓岗位、促匹配忙碌。
  不久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校长王继东带队到洛阳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近期又在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等工作。
  “这两年,我们对毕业去向落实率和报考率相对较低的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物联网工程、播音与主持艺术等4个专业予以停办撤销,对部分管理类、文科类专业缩减了招生计划;同时新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人工智能、能源与动力工程等6个新专业。”王继东说。
  在他看来,提升就业率不仅要靠校企合作引入更多优质岗位、高频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更关键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只有更好匹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求职者更加主动,寻找多元发展新路径


  “经历了2023年秋招,感觉对我们这样非‘985’‘211’高校的文科生来说,还是有压力。接下来再投简历时,还是要把选择面放得更宽一点。”广州一所二类本科院校2024届本科毕业生小黄说。
  她告诉记者,自己刚刚报名了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招录。这个寒假,打算一边到企业实习,一边准备3月份公务员考试。
  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再增21万人。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毕业生求职总体更加主动,选择也更加多元、更为现实。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38万,同比下降36万人,为9年来首次下滑。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普遍反映找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提升。新年伊始多地召开的招聘会上,年轻人投递简历的数量也在增长。
  一减一增,反映了压力之下,毕业生正在努力调整,主动开拓求职渠道。
  岁末年初,郑州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2023年河南冬季人才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来提前“热身”或寻找实习岗位的低年级大学生身影。
  “提前来逛逛,可以了解就业情况,也能知道自己还欠缺什么能力。”大二学生小陈告诉记者,看到不少单位希望招收精通外语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她决定尽快考取相关英语证书,并考虑辅修第二外语。
  “从就业去向看,不同于过去只到‘北上广深’,现在一些热点二线城市也成为知名高校毕业生意向地。大学生回家乡就业的人数比例在持续提升。”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
  记者近日在湖北理工学院看到,湖北黄冈市人社部门携50多家企业正在举办2024届毕业生人才回流招聘会,展台前人头攒动,毕业生们仔细察看并询问企业岗位情况。
  “2023年下半年以来,不同地市企业轮番‘组团’进校,这样的招聘会已召开了10余场。大家努力吸引毕业生留在湖北或者返乡就业。”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工作人员李露介绍。
  此外,毕业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特别是汽车、新能源、电子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企业盈利能力和薪酬待遇提升,大大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3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显示,跨行业转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求职者中,工作3年以下的求职者占比从5.9%提升到25.2%。“新制造”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
  新动能催生新需求,不断扩大就业新空间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招聘岗位总量低于2019年,但是随着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加快,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
  “AIGC、AI大模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成为行业‘新风口’。”猎聘副总裁把冉表示,与之相关的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电池工程等岗位的人才需求旺盛,企业给出优厚待遇争抢。2023年1至10月,要求掌握AIGC的职位数同比增长179%。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无论是新兴产业崛起,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带来企业人才结构的深刻调整。企业普遍降低了普工数量,但高技能人才、技术研发人才以及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大幅增长,而且相关人才缺口不断扩大。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比亚迪工厂,总装车间S形的拼装线上,一辆辆新款新能源汽车很快就被组装完成并下线。自首台车下线仅9个多月,产值已超300亿元。
  郑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园区现在有3.3万人,满产后总用工将增加到接近6万人。现在一线操作工人和技能工人数量比约为1.35:1。后续将持续提升自动化水平,技能工人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比亚迪每年的技能人才需求量都在大幅增长,年招聘各类人才量已达15万人。系统架构师、软件人才、人工智能人才最紧缺。”比亚迪集团人力资源处总经理王珍坦言,“我们所需要的智能化人才不单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其他各行各业都需要。”
  “叶片生产线建成‘无人车间’后,仍需要技术运维人员,得找既掌握机械加工、数控等实操技能,又懂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人才,这也是制造业转型中最紧缺的人才。”东方汽轮机叶片分厂副厂长曾敬平说。
  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新技术、新需要催生一批新岗位、新职业,蕴藏高质量就业新机遇。
  “展望今年,服务业增长将继续成为带动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产生许多全新的岗位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
  (记者姜琳 郁琼源 王聿昊 翟濯 王自宸 刘巍巍)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
 
湖南:以“大项目”再造石化产业“强引擎”
湖南:以“大项目”再造石化产业“强引擎”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周楠)1月19日,湖南岳阳寒风凛冽,而在中国石化岳阳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现场,大量挖掘机正在不停开挖荒山,平整土地,运输渣土的卡车排成长龙,往来穿梭,工人们忙碌不停,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作为湖南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总投资达357亿元的产业项目,这个项目自开工以来就保持“快进”状态。据了解,项目场地平整工程已完成约三分之一,规划的3条配套道路建设工程已完成交地,并同步启动桥涵施工和清表施工。
  “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建成后将成为湖南现代石化产业的强劲引擎。”湖南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王妙云说。
  经过多年发展,岳阳已成为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化工基地,形成热塑橡胶、己内酰胺、环氧树脂、环氧丙烷4大特色产品,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级,但产品结构不优、部分原材料供应掣肘等问题,在前些年也制约了当地石化产业发展。
  “以原材料供应为例,我们每年采购丙烯、丁二烯等各种原料就高达180多万吨,物流成本投入数亿元,还要承担化工原料运输的安全风险。”湖南石化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管理部乙烯分部的技术负责人徐浩告诉记者,周边市场对高端化工产品需求旺盛,而企业难以提供足够支持,发展前景一度欠佳。
  近年来,湖南明确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把现代石化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要求加快推进现代石化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在各方持续努力下,岳阳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于去年下半年正式获批建设。据了解,项目投产后,湖南石化将具有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200万吨新材料生产规模。
  乙烯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是有机化工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乙烯产品占整个石化产品的75%以上。“让我们深感振奋的是,随着乙烯项目落地,湖南的石化产业将更快转型升级。”徐浩介绍,乙烯项目投产后,将补齐岳阳地区从原油加工到现代特色化工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湖南石化产业加快向下游新材料产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形成全链条产业集群,实现从“油品+化工原料”到“油品+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的转变。
  “按国内外行业水平,乙烯项目投产后,可带动下游投资超过1500亿元,推动湖南的现代石化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迈进。”王妙云介绍。
 
促消费
促消费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一月二十日,消费者在中免集团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参与打卡赠礼活动。近期,海口市发放422.69万元数字人民币离岛免税消费券。同时,海口市五大免税店及线上免税商城联袂推出支付满减、品牌折扣、返代金券、打卡赠礼等活动,多措并举促进离岛免税消费。
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多年规模全球第一 中国制造有实力
多年规模全球第一 中国制造有实力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当全球制造业遭遇多重挑战,中国制造能否经受考验?
  1月19日发布的最新“榜单”给出了回应:工业经济在波动中实现稳步恢复,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
  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工厂,一边是国内、一边通国际,坐稳制造业规模的头把交椅,“Made in China”的分量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块钢铁、一块香皂要靠进口。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世界排名第一,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大国制造始终走得坚实又有力。
  主打一个“稳”,“大块头”托举了大国经济。
  机器声响起来,企业就活起来,就业就有了更多保障。产业链转起来,国内国际循环起来,也就“呵护”起了大市场的烟火气。
  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复苏加快,电子行业走出低谷,汽车生产更是实现两位数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7%,不断扎稳经济发展的根基。
  突出一个“新”,大国重器、国货潮牌提气。
  刚开年,C919京沪航“飞起来”,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操作系统、关键软件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造船市场份额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努力向上,背后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动能不断孕育。
  瞄准一个“精”,提升质量更给力。
  曾几何时,人们对制造业有些刻板印象。从“地条钢”到“手撕钢”,生产传统设备到攻坚精密仪器,由“黑笨粗”转向“高精尖”,制造业不断上演“变形记”。
  今天,全球每销售3辆新车,就有一辆“中国造”,平均每10辆电动汽车中就有6辆车的电池来自中国。10.3万家专精特新企业深耕产业链各环节,5095家国家层面绿色工厂,彰显着制造业向“绿”升级。
  从小到大不易,由大到强更要加劲儿。
  从大企业到“小巨人”,一个个深耕实业的经营主体,成千上万名科研人员、产业工人,是中国制造的底气;完整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的魅力。
  但我们还要增添硬实力。补短板,继续强链补链,把产业基础打得更牢,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增强竞争力;锻长板,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让优势产业做得更好、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厚植发展的潜力。
  2024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产业变革,新兴市场也在不断崛起。激烈竞争中,大国制造既要守住家底、攻关核心技术,更要开辟新赛道、抢抓先机。
  变的是环境,是赛道;不变的是实体经济的根基。面向未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走起!
(记者张辛欣 王悦阳)新华社北京电
 

同比上升266.5%!流动的中国蓄积活力

同比上升266.5%!流动的中国蓄积活力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流动,充满动感,蕴含张力。
  国家移民管理局18日发布数据,2023年4.24亿人次出入境,同比上升266.5%。其中,内地居民、港澳台居民、外国人同比分别上升218.7%、292.8%、693.1%。
  天光未亮,广东珠海拱北口岸出境大厅已是“人声鼎沸”。赶赴澳门上班的人们、背着书包的跨境学童正有序地通关;装满活鱼、果蔬的鲜活产品运输车辆,齐齐向澳门进发。
  这个连续11年全国客流量最大的口岸,2023年累计出入境人员达1亿人次,也就是每天有27.4万人次从这里密集往返,按每日开放19小时计算,平均每小时客流量达1.44万人次。
  人员的往来、产品的流通、产销的循环,聚合成经济的韧劲儿。
  2023年,疫情转段后的第一年,旅游业成为观察经济复苏的一个窗口。拱北边检站全年累计验放持旅游签注的人员1330余万人次,络绎不绝的游客,拉动着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的热度。
  广州白云机场口岸,一条“空中丝路”将中国与世界拉得更紧。160余条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忙碌运行,覆盖全球230多个通航点,每周国际(地区)航班超1000架次。
  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查验量大幅增长,全年达2346.1万架(列、艘、辆)次,同比上升143.4%。其中飞机54.1万架次、列车9.1万列次、船舶40.4万艘次、机动车辆2242.5万辆次。
  万千流动的背后,是多项出入境便利政策的保障。
  去年12月1日,我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国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截至今年1月9日,上述6国免签入境人员共计14.7万人次,呈整体上升趋势,有力服务便利外籍人员来华商贸、旅游。
  1月11日起,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正式施行,进一步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等方面的堵点。当前,在华常住外国人已恢复至2019年底的85%。
  “来往便利、通关也很快。”17日10时许落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德国人奥利弗由衷赞叹。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入境边检执勤现场秩序井然。最快10秒完成快捷通关流程,出入境人员节约了时间成本;外国人通道等人工查验通道设置合理,往来效率按下加速键。
  让数据先行、打造智慧国门,广州边检总站白云边检站执勤一队副队长于歌已驻守南粤国门一线十余年。“熬最深的夜,迎最早的曙光,让每一位入境中国的客人,都有回家的感觉。”
  2.2万余公里陆地边境线和300多个对外开放口岸上,无数移民管理警察护航你我出行的平安舒心。
  “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国家移民管理局副局长刘海涛说。
  流动蓄积着发展的活力,你来我往的步伐里,有相向而行的真诚奔赴,有开放自信的大国气象。
(记者任沁沁)新华社北京电
 
开年“看见”
开年“看见”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开年之时,万物生发。我们“看见”,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数据,一幅幅经济“主战场”上的动图,彰显着新年新局的活跃生机——向新向上向未来。
  
分秒见中国“车速”


  1月19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铁路物流中心水家湖货运站,14辆铁路JSQ6型双层汽车运输专用列车停在货物线上,一辆接着一辆从比亚迪合肥基地下线的新能源汽车,正依次缓缓驶入车厢,准备发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截至2024年1月中旬,该货运站已发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77776辆。
  2023年,比亚迪夺得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冠,全年销量达302.44万辆,并创下中国汽车企业最高年销量纪录,平均每10.43秒,就卖出一辆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路上的生动注脚,而中国汽车产业也在2023年创造了历史。
  2023年的中国,平均约1.05秒有一辆新车下线、一辆新车售出,平均约3.32秒一辆新能源汽车完成产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连续9年全球第一。
  “分秒”见“车速”。
  2023年7月,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市广汽埃安生产线下线。回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过的历程,从生产第一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0万辆,用了27年;从第1000万辆到突破2000万辆,仅用了17个月。
  新年伊始,安徽省芜湖市奇瑞生产基地焊装车间内一派繁忙,只见黄色机械臂抓住门框,稍作停顿后,便精准焊接至车身,地面上AGV小车自由穿梭运送物料。不远处的鞍山路上,满载着奇瑞汽车的大货车接连驶向港口,将陆续出口至全球多地。
  奇瑞控股集团负责人介绍,2023年,奇瑞集团出口汽车超93.7万辆,同比增长101.1%,连续21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平均每33.65秒,一辆奇瑞汽车扬帆出海。
  出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增长的新引擎。据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在全国,平均约6.42秒,就有一辆汽车出海奔赴远方。
  “近年来,中国车企陆续推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产品,国外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接受中国品牌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说,得益于中国汽车产业体系能力的整体升维,中国车企未来将陆续在海外建厂,并协同带动供应链企业持续“走出去”。
  分秒间不仅见“车速”,还可见技术、见服务、见后市场。
  1月5日,江淮汽车集团正式量产交付我国首款钠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中国车企积极布局纯电、插电和氢燃料等多元技术路线,推动着行业加速变革。
  过去的一年,约9.31秒就有一台充电基础设施在中国建成。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2023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同比上升30.6%。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同比增加65%。
  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出行最友好省份……2023年,是安徽省将汽车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的第一年,预计全省汽车年产量超240万辆,跃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新增各类充电桩19.5万台,平均约2.7分钟就新增一台。
  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变迁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铿锵步调。“随着中国经济稳健恢复,汽车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中国车市将进入年销3000万辆新阶段。”许海东表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依然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要驱动力。
毫厘见中国高铁


  2024年首日,整列装用国产高铁车轮的G364次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从武汉站驶向天津西站。这是国产高铁车轮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宝武马钢研制的高铁车轮进入中国高铁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
  轮辋内部缺陷直径不能超过1毫米,车轮精镗孔精度偏差不能超过半根头发丝;钢中氧、氢含量要分别控制在百万分之十五和百万分之一点五以下;要能经受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冲击韧性检验……
  作为高铁日行千里的“跑鞋”,一件高铁车轮重300多公斤、直径近1米,其研发生产却需要攻克诸多“毫厘”难关,这也让它的核心生产技术此前一度被海外部分国家垄断。
  “一节高铁车辆重60多吨,每一对车轮承重达17吨,同时长期承受往复循环应力。要保证车轮在复杂条件下高速安全运行,车轮的纯净度、韧性、硬度、精度等各项指标都有非常严苛的技术要求。”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鲁松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作为我国最早生产火车车轮轮毂的企业,2008年,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马钢公司正式启动了高铁车轮国产化项目。
  投入上百名研发人员、进行几十轮工业试验、实施多轮技术改造、获得100多项专利……在攻克一个个“毫厘”难关之间,马钢联合国内研究院成功研制出了我国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铁车轮。
  如今,随着马钢高铁车轮进入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它还将接受60万公里运用测评,这也是进入批量商业化运用阶段之前的“终极考验”。
  除了高铁车轮,这样严苛的高精度在高铁上比比皆是,考验着大国制造和科技创新力。
  在巢湖东高铁站附近的轨道上,检修人员正操作着轨道检查仪前行,随着仪器推过,轨距、水平、高低等各种检测数据在电子显示屏上一览无余。
  “轨距的偏差要保持在1毫米以内,钢轨平整度要求1米内不能超过0.2毫米的偏差。通过保证这些‘高精度’,实现高铁飞驰而硬币不倒,保障旅客乘车的舒适度。”合肥高铁基础设施段巢湖东综合检查工区副工长盛萌说。
  在合肥电务段合肥信号检修车间电气检修工区,继电器检修员正在检修被称为高铁“神经元”的铁路信号继电器,其接点间距误差需要控制在0.05至0.1毫米之间,调整触片力度在200毫牛左右,而扯断一根头发丝的力度大约是1800毫牛。
  合肥南站行车室,车站值班员通过实时变化的站场图进路状态,掌握高铁运行位置。作为反映高铁列车位置的关键数据,轨面电压的采集模块精度为1毫伏。
  毫厘精度之间,中国高铁纵横万里。
  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已建成约80%。
  全套采用中国高精度标准建设的雅万高铁去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参与雅万高铁建设的中铁四局雅万高铁经理部副经理钮彦鑫说,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出海”,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瞬息见中国算力


  1月6日,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上线运行,该量子计算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
  三个月前,同样在合肥,“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在安徽问世,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确立了一个算力里程碑。
  过去一年,“巢湖明月”3300P国产化智算集群在合肥建成运营,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正式上线开放。
  瞬息之间见中国算力。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AI大模型特别是多模态能力的带动,全球算力需求倍增,能够提供比传统计算机更强算力支持的量子计算,是前沿科研和战略布局的重点。
  一个以算力为核心的“量子高地”正在安徽加快形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断突破,集聚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60余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全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建成运行,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量子专利授权量全国领先……
  算力、算法、数据,被视为人工智能产业和技术的“底座”,特别是作为未来产业“基础设施”的算力,其规模、速度与智能化程度,深刻影响人工智能的迭代创新,重塑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
  就在此刻,海量数据正在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上“跳动”。
  自2023年5月6日正式发布到年底,讯飞开放平台新增169.1万个开发者团队,相当于每分钟新增4.9个,每12.2秒就有一个新开发者团队“入场”,支撑其运行的“基石”就是算力。
  “星火大模型的用户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个人用户的统计显示,到去年底已有2.7万开发者开发出4.9万个应用,想法、创意通过大模型变成了产品、服务,进而创新、创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搭载3.0版本星火大模型的智能编程助手,在编程的设计阶段提效50%、开发阶段提效37%、测试阶段提效44%,大幅提升软件从业人员效率。
  形成包括量子算力在内的“未来算力”,离不开超算、智算协同加速。
  2024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合肥实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完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超量融合计算中心,建设“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支持开展星火大模型核心技术攻关……新的一年,合肥“雄心勃勃”,更多推进算力、AI与产业链融合的计划正在铺开,更多现实生产力正在转化。
  1P,量化描述智能算力的单位,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速度。目前,安徽不仅在合肥建成运营“巢湖明月”3300P国产化智算集群,还在芜湖规划建设了3000P智能算力的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瞬息万变”的场景提供算力服务。《安徽省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争取2025年全省新建成智能算力超12000P。
  “未来的目标是,量子计算能够形成稳定的、实用性算力,与‘超算’‘智算’一起协同发力,形成更强大的‘中国算力’,共同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澎湃动力。”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悟空”硬件科研团队负责人孔伟成说。
研发“升温”看新科创


  日播发量超24亿次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覆盖全国高速及快速路44万公里以上的高精度地图、车规级芯片累计出货量超过3亿颗……记者在合肥四维图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看到,各类汽车智能化产品及服务已融入全球汽车市场。
  “公司旗下杰发科技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智能座舱芯片AC8025已正式点亮,顺利拿下国际品牌量产订单。”合肥四维图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一说。2023年上半年,四维图新研发投入达8.23亿元,同比增长16.57%。
  不久前,四维图新入选“2023年安徽省研发强度百强企业”,与之同时发布的还有“2023年安徽省研发投入百强企业”。这两份榜单的上榜企业,涵盖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安徽各新兴产业领域。
  企业,既是市场主体,也是当仁不让的科技创新主体。
  2023年,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安徽,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600余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00余家,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6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家;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80%。
  创新提速、研发“升温”,离不开良好科创生态的支撑。
  883.2亿元、1006.1亿元、1152.5亿元……2020年至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长直观记录了安徽创新的持续加码。2023年陆续发布的最新排名显示,安徽研发投入强度已提升至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
  “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活力。
  如今,安徽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7万家,居全国第7位;科创板上市企业24家,居全国第6位;2023年1月至11月,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4161.25亿元,同比增长162.9%;全省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432.84亿元,同比增长110.5%。
  合肥,与上海张江同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主战场”。
  两个月前,《自然》增刊发布的《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合肥跻身全球领先科研城市及都市圈第13位,排名较上年前进3位。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投资62.94亿元,合肥先进光源总投资36.69亿元,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总投资23.25亿元……“只要值得,一定舍得。”这是合肥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态度。
  2023年,合肥每一个24小时都在发生以下科技“新鲜事”:诞生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8项,转化设立超过1家科技企业……
  创新节奏的加快带动人才加速汇聚,进一步推动研发活动持续“升温”。
  2023年,安徽省获批国家杰青23名、国家优青26名,新备案安徽省院士工作站22家,累计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450余人次。合肥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突破35万人,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集聚高层次人才1.9万人……
  不久前,安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大硅谷”签约第二批全球合伙人。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创新的平台,“科大硅谷”已招募36个创新单元合伙人,涵盖了国内外头部创投,并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设立了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到2025年,“科大硅谷”将争取汇聚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
“货架”升级看新制造


  泰国罗勇府的暹罗东方工业园内,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泰国工厂首款电池产品已在有条不紊地生产。这一带电量为38度电、续航可达400公里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可满足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对A级紧凑型车的主流电池需求,预计今年一季度批量供货。
  更多的全球伙伴、更多的海外基地。作为国内最早从事锂电池自主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之一,总部位于安徽合肥的国轩高科已经布局形成全球八大研发中心、二十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八大材料基地。
  “随着海外需求的激增,这几年我们的国际业务板块持续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公司还专门成立前瞻技术研究院,对下一代新技术进行紧密研发和跟踪,持续迭代创新技术。”国轩高科国际业务板块执行总裁程骞说,公司正在加速建设海外基地,目前已完成德国、美国、阿根廷、印尼和越南五大海外基地的规划布局。
  全球“货架”升级上新,是中国制造业跃升向上的缩影之一。
  海关总署1月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合计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
  从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到如今“新三样”强劲增长,巨变的背后不仅得益于国际市场需求加大,更来自日益完备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
  五六年前,国内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
  两三年前,安徽制造向电子信息、新型显示等领域迈进,全球1/10的笔记本电脑、1/5的液晶显示屏“安徽造”。
  如今,全国约1/11的新能源汽车、1/11的动力电池、1/8的太阳能电池、1/3的光伏逆变器、1/2的光伏玻璃“安徽造”。
  不断上新的“安徽造”,代表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升级。合肥海关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电工器材、船舶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近七成出口总值来自机电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390.6亿元,增长11.6%;其中汽车出口714.6亿元,增长118.3%。
  “新货架”闪亮上新,“老货架”也在创意与科技加持下持续更新,国货“潮品”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融入非遗设计元素的小家电、服装、文创等“爆款”产品,“摘下一朵玫瑰、保鲜33天”的“黑科技”冰箱,可以测血压、计步数、看消息的新款可穿戴设备“智能戒指”,智慧门锁、自动灯光控制、一键呼救一应俱全的智慧住宅……在安徽,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在生活中越来越看得见、摸得着。
  安徽省经信厅一级巡视员柯文斌说,截至目前,安徽家电产业已拥有智能家电(居)产品230余款、家电新产品近900个;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家电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89.1亿元、同比增长5.1%。
  向新向未来。安徽明确将接力培育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营收破万亿元级产业,以及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5个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助力“中国制造”爆发新的增长点。
外资变“局”看新“磁力”


  不久前正式开工的大众安徽MEB工厂一派忙碌,一台台AGV小车来回穿梭,搬运零部件,超千台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各司其职,生产装配将在欧洲市场销售的新能源汽车。
  在这家位于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附近,总面积达85万平方米的两个供应商园区已经建成,18家合作伙伴已经入驻。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也已在这里落户,汇集超千名研发人员,深度挖掘中国本土的创新力量。
  建立研发中心、构建本土供应链、和中国企业“携手”创新……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正和大众一样,加大利用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新产业,加强和中国企业及机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领域的合作,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创新方案。
  1月17日,美国企业康宁在合肥举办了“康宁创新日”活动,和显示技术、汽车应用、新能源等行业超百家企业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机构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拓展技术应用平台与跨域整合的合作新模式,致力于发掘本土创新和助力技术成果转化。
  “合肥正在打造‘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新地标,这与康宁五大市场的创新产品组合完美契合。我们将进一步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和数字化升级,同时积极发掘本土创新。”康宁大中国区总裁兼总经理刘之菲说,希望借助此次活动加强和本土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碰撞更多新的想法。
  自2015年以来,这家美国跨国企业已经先后在合肥、蚌埠部署了显示科技、环境科技、汽车内饰玻璃和医药包装等领域超过10个项目,总投资逾30亿美元。
  安徽,一度被认为是外贸资源并不丰富的内陆省份,目前正凭借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强劲的科创能力,吸引越来越多外资企业落子增资。
  安徽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新设外资企业526家,同比增长21.2%,累计已有4730家外资企业在安徽扎根,其中90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安徽设立190家企业。
  在转变发展模式的同时,越来越多外资企业也在拓展投资领域,更多向高端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领域转变。
  自1998年进入安徽市场,日企三菱电机在安徽的业务范围逐渐从电梯、空调等传统制造业扩展至半导体、工业自动化等新领域。
  “我们将在安徽进一步推进并扩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事业的发展。”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玉井武志说。
  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安徽实际使用外资138.5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全省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比分别达到46.7%、40.3%。
  “十年间,安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利用外资领域由传统制造业覆盖到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高新技术、现代农业、交通物流等现代产业领域。”安徽省商务厅外商投资管理处处长张锐说。
 (本报记者刘菁 马姝瑞 吴慧珺 汪海月)
 
“绿”黄河与白天鹅的生态交响
“绿”黄河与白天鹅的生态交响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冬日黄河绿如蓝,大河之上天鹅舞。
  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三河口天鹅滩,大天鹅悠然徜徉,鱼鸥、绿头鸭等候鸟嬉水觅食。河畔,芦苇依依,如织游客竞相拍照。
  “我十年前开始拍摄大天鹅时,只能看到两三只。后来大天鹅逐渐增多,今年达到23只。去年还出现过黑天鹅。”西固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延治说。
  大天鹅生性胆小。但在三河口,也许是因为人们的保护与不打扰,大天鹅少了戒备,离河岸仅十米左右,优雅姿态被镜头定格。
  不仅是大天鹅数量增多,三河口的风貌也发生了变化。“这里原来是烂河滩,得踩着河边的大石头拍摄。现在铺设了栈道,赏鸟拍鸟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刘延治说。
  西固区林草局干部刘齐元介绍,2017年起,当地部门开始对三河口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健康状况等进行监测。每年11月起,大天鹅从西伯利亚等地迁徙至此越冬,次年三月初返回。除了大天鹅,这里还有鱼鸥、鹊鸭、白骨顶鸡、白尾海雕、豆雁、凤头潜鸭等众多候鸟。
  “候鸟种群扩大、数量增加,是三河口生态向好的见证。”刘齐元说。
  三河口是黄河及其支流的汇流之处。冬春季节,黄河含沙量降低,放眼望去,碧水静流。
  “近年来,当地水环境持续改善。2017年以来,水质从Ⅲ类稳定提升至Ⅱ类。”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西固分局副局长白忠亮说。
  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日趋完善、入河排污口调查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综合施策使黄河水质稳定提升,也让大天鹅有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三河口是县区交界处。当地与临近的甘肃省永靖县、青海省海东市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共护黄河生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局面逐步形成。
  “流域水质提升、环境好转,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白忠亮说。
  三河口所在的达川镇,也在保护中寻找着新的发展机会。
  “在优化周边环境的同时,我们还持续推进农旅融合,在附近打造了新农人集市,售卖土特产、为游客提供简餐。群众在保护环境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环境、爱护天鹅。”达川镇党委书记齐岩斌说。
  据了解,随着天气进一步转冷,三河口的大天鹅数量预计还会增加。
    (记者范培珅 张玉洁 张睿)新华社兰州电
 
川渝高频事项“免证办”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川渝高频事项“免证办”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据新华社重庆1月21日电(记者周思宇 赵佳乐)记者从21日开幕的重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悉,2023年“川渝通办”事项全面落地,两地将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扩大高频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高频事项“免证办”范围,强化成渝政策协同,提升两地公共服务一体化便利化水平。
  “川渝通办”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2023年,川渝两省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首批7项川渝“一件事一次办”事项、34项川渝“免证办”事项,涉及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多个重点民生领域,不断拓展“川渝通办”范围和深度。
  “以前办证要两地分头跑,现在办证只跑一次,非常方便,办理速度也很快。”四川省广安市的谭建芳在重庆务工,去年她成功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白鹤岭社区办理了二孩生育服务证,得益于“川渝通办”,办证用时大大缩短。
  据悉,2020年11月以来,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办件量突破1500万件次,其中252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北京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将设儿科门诊
北京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将设儿科门诊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记者邰思聪 侠克)记者在21日开幕的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悉,今年,北京将深化健康北京建设,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儿科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将开设儿科门诊。
  根据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将持续深化健康北京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建立9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和全科医师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开展180项检验结果、300项检查结果互认,优化再造就医流程;优化慢性病“长处方”管理,将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等。
  儿科诊疗服务任务繁重,特别是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期,不少儿科医疗机构持续高位运行。为此,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儿科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儿科专业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进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建设,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科门诊,在2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诊疗服务。
  此外,根据2024年北京市“重点任务清单”,北京今年还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加快普惠托育体系建设,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免费为普惠托育机构提供安全运营保险,建设母婴友好医院15家。老年人医疗方面,北京今年将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依托部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设4家安宁疗护中心、8家老年护理中心,并建立科学规范的服务目录。
 
北京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
北京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记者邰思聪 鲁畅)积极服务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完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着力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抓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建设……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提升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根据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将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包括积极服务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完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再减量6.5平方公里,确保新生违法建设动态清零。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加快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通州院区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铁路沿线环境、城乡结合部整治和桥体绿化、留白增绿等专项任务,精细治理背街小巷1650条,推进大红门等区域功能重塑和品质提升。
  此外,在加快“新两翼”建设、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北京将携手津冀,实施多个重大项目,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不断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合作等,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已进入中央单位和相关地区协同发力的关键时期,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去年,京津冀三地提出,共同支持和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增强向外疏解的内生动力,确保非首都功能疏得出、落得下、能发展。
  记者了解到,2023年,首批疏解的在京部属4所高校雄安校区开工;北京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企业112家;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开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朝阳医院东院区开诊运行。
 
中越边境苗寨的求学路变迁
中越边境苗寨的求学路变迁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沿着环山通屯水泥路走进地处中越边境的大莫村弄关屯,一个小学教学点坐落于此,两层教学楼与附近的青山白墙相衬成景,冬日的校园里传来琅琅读书声。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与越南高平省茶岭县相邻的大莫村是广西靖西市龙邦镇的边远山村之一。
  有着50多户村民的弄关屯是一个典型的苗寨,屯里至今保留着芦笙舞等苗族习俗。在弄关教学点,校园的电子铃按时响起,声音回荡在山间,这段旋律是这个苗寨极为珍视的“节拍”。
  “弄关教学点主要开设小学一二年级,现有20多名学生。孩子们上学很方便,家里离学校最远的也仅有500米左右的距离。”教学点负责人李春谋说,教学点配备了2名教师,还有1名工作人员给孩子做营养午餐。
  李春谋是弄关屯走出的第一位“中师班”毕业生,今年是他在家乡从事教学工作的第25年。李春谋介绍,作为一个边境苗寨,昔日的弄关屯交通闭塞,孩子求学之路充满坎坷,从屯里到乡镇就要走几个小时山路,更难言赴外地读书。
  “屯里辍学现象曾经较为普遍,不少人小学都没读完。我父母基本没读过书,兄弟姐妹也差点辍学。”李春谋回忆,家里曾有4亩多玉米地,父母靠着辛勤劳作和一点木工手艺维持着一个大家庭的生活。
  20世纪90年代,由于家境困难,在靖西城区读“中师班”的李春谋也一度主动退学。彼时在靖西支教的广西艺术学院教师覃超柏得知这一情况后,辗转来到龙邦镇,然后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找到李春谋,答应资助其完成学业。
  “当时屯里的小学也停课了。”李春谋说,相较于摇铃,哨子声传得远,吹哨子曾是小学上下课的“铃声”,母校“关门”后的寂静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覃老师当时和我约定,资助完后,我要回村里教书,帮家乡做些贡献。”
  1999年,李春谋毕业后回村当起老师,重新吹响校园的哨声。2004年底,屯里原有的教学楼因为年久成了危房,亟待选址新建。由于石山地区平地难寻,李春谋和父母商议,决定无偿拿出自家2亩多地作为学校新址。
  “新学校投入使用刚好赶在‘六一’儿童节前,村里就像迎来大喜事一样,特别热闹。”在教学点坚守多年的李春谋对往昔场景记忆犹新。山坳深处,弄关教学点长期是屯里最漂亮的建筑物,一批批孩子从这里开始求学之路,走出大山。
  近年来,随着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推进,苗寨各类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孩子们有了新的篮球场、图书室、食堂,教室里多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的铃声也改为电子播放。
  2022年,广西还印发《广西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
  除了进一步夯实“硬件”支撑之外,广西还集中优势资源对边境地区200所薄弱学校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实施大学生援边支教计划,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开展边境地区学校文化建设,大幅提升边境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临近农历春节,不少返乡村民忙着装修房屋、购置年货。“现在边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屯里的汽车也多了起来。”会讲苗话、壮话、普通话的李春谋告诉记者,靖西以壮族为主,但各民族长期以来亲如一家,节日期间各村屯交流更是热闹。
  傍晚时分,放学铃声响起。谈及新一年的愿望,李春谋指着篮球场上的孩子们说:“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坚守在这里,也是盼望着苗寨孩子都能有更好的未来。”
  (记者徐海涛)新华社南宁1月21日电
 
冲刺·收获·信心
四川“9·5”泸定地震灾区回访见闻
冲刺·收获·信心
 
四川“9·5”泸定地震灾区回访见闻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在冬日清晨的薄雾里,大渡河水清冽、湍急。记者一行从成都出发,在高山峡谷中穿行,来到因2022年“9·5”泸定地震受灾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海螺沟景区和雅安市石棉县。时隔一年多,灾后重建的新房拔地而起,黄澄澄的柑橘布满山坡,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为老乡尽快搬新居冲刺”


  “哐当、哐当!”在泸定县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6台挖掘机正在运转,200多名工人在紧张施工,不远处是一排排新房。
  安置点项目经理何柏柳介绍,施工方在保安全的前提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最近工人们分班倒,加紧管网建设。预计春节前除绿化、道路沥青铺设外,大部分都能完工。“要为老乡尽快搬新居冲刺。”何柏柳说。
  “9·5”泸定地震发生后,不少群众的房子受损。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维修加固、房屋重建、货币安置等。其中,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安置得妥镇受灾最严重的联合村、紫雅场村、湾东村的243户945人。
  当记者来到得妥镇小北头统规自建聚居点时,联合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术兵刚从临时居住点吃完面赶过来。
  “早上八点半出门,先协调村里修路的事,又带着施工队看咋安排污管线……”细数起来,王术兵不记得一天干了多少事。接着,王术兵又匆忙走向道路施工现场。
  在灾区,匆忙的身影里有工人、干部、老乡……他们都在为重建的最后阶段冲刺着。
“房子建起来,有了安身之处”


  行走在安置点,记者看到不少老乡早早打扫收拾完新房,只等近期挑个好日子搬家。
  “快进来坐!”联合村村民常福贵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他的新房。只见屋里宽敞明亮,客厅里摆着新沙发、茶几,房间里的新床垫还没来得及拆掉外层保护膜。常福贵家属于统规自建房,2023年10月已完工。除了各项补贴,建设和装修他自己花了近40万元。
  “虽然要还贷款,但心里很踏实,房子建起来,有了安身之处。”新的一年,他的想法明确又坚定:努力赚钱还贷款,好好供女儿上学。
  最近,也是柑橘成熟的季节。大渡河两岸处处生机盎然,果树漫山遍野,金黄的果子挂满枝头。
  拿起剪刀,背上背篓,每天早饭后,石棉县新民乡马厂村村民李志英就到山上的柑橘园里忙活。“前几天,一个老板已经预订了,再过一段时间来集中收购。”说到收获,她很欣慰。
  李志英家8亩果园里种植了黄果柑、耙耙柑,去年还在黄果柑树上嫁接改良400多棵甘平。“地震时树上已经结了果,有两三亩果树产量受到影响。”
  如今,果园效益还不错。“等卖了果子,还能还一些盖新房的贷款。”李志英盘算着下一步扩大甘平种植面积的事。
  收获正逐渐抚平地震带给灾区群众的伤痛。
“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望贡嘎主峰,泡冰川温泉,一直是海螺沟景区的魅力所在。2023年12月12日,经过一年多的重建,景区恢复开放。
  在景区入口磨西镇上,有一家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宿“杨家小院”。步入庭院,石头屏风后流水潺潺,配上亭台楼阁颇有诗意。
  重建对75岁的老板杨佑新来说算是“二次创业”。2016年,他贷款800多万元修建“杨家小院”,2017年“五一”假期正式开业。考虑到连续两年全年平均入住率达57.6%,杨佑新预计5年能回本。
  哪知还没回本,先是疫情,后又遇上地震。不服输的老杨贷款140万元开始重建小院。
  海螺沟景区重新开放后,小院也迎来游客。2023年12月30日上午,他看后台没有多少订单,就让服务员放假休息。哪知,中午刚过,网络平台上订单爆满。老杨又赶紧让服务员回来上班。
  “景区重新开放后,政府也在大力宣传,镇上很快会热闹起来。”杨佑新信心满满。
  俗话说,“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行走在灾区,人们正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最近,泸定县德威镇沙坝村村民陈鑫每天都接到请吃年猪的电话。因为平时搞工程,重建时他不仅帮村里10户村民垫资修房,还给附近受灾的老乡提供图纸、联系工程队。
  “谁还没有个难处,互相帮衬着来,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陈鑫说。
   (记者周相吉 张海磊 吴光于 参与采写:杨进 胥冰洁)新华社成都电
 
重庆便利参保人员 养老金“免申即享”
重庆便利参保人员 养老金“免申即享”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黄兴)记者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获悉,自2024年1月起,重庆在全域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免申即享”服务新模式,旨在让广大参保人员更加便捷地享受养老待遇。
  据介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免申即享”,是指重庆人社部门相关业务系统自动在数据库筛选3个月内即将年满60周岁且缴费已满足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员,经工作人员初审后,以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醒参保人员即将符合养老金领取资格。参保人员在“重庆人社App”点击确认个人相关信息,即可在达龄后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领取养老金需要参保人提出申请,社保经办机构对其进行审核后发放;如今,将原“申请、受理、办理、审核、拨付”5个传统环节,重塑为“确定对象、意愿确认、达龄即享”3个智能办理环节,提升了办理效率。
 此外,考虑到老年群体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情况,重庆人社部门还明确,可由经办机构、村社干部或参保人员亲属登录App协助进行人脸识别、确认个人信息等操作。同时,还开辟了线下“绿色通道”,参保人员前往社保经办机构,签字确认个人信息就可完成办理。
 
直播电商,点亮乡村振兴路
直播电商,点亮乡村振兴路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最近,“尔滨”旅游火了,黑龙江蔓越莓与广西砂糖橘的“礼尚往来”,也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
  随着话题热度不断升温,一位在直播间卖蔓越莓的黑龙江大姐,原本准备了一年的存货被一扫而空。
  除了黑龙江的蔓越莓,四川的鱼子酱、云南的松茸饼干等,也都成为直播间里的爆款。不少网友惊呼:“这竟然是我的家乡特产?”
  近年来,众多短视频电商作者,用热爱点亮了自己和无数人的生活。那些过去鲜为人知的人和物产一一展现在更多网友面前。直播电商的“花火”,点亮了一些地方的乡村振兴路。
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些电商作者是误打误撞走上这条路的。
  在云南,有位因沧桑的声音意外走红的“85后”——“曲靖老村长”。
  2021年5月,大量云南土豆销路受阻,粉丝们喊话“曲靖老村长”开直播带货。首场直播卖了1000多单,后续半个月卖了400多吨,土豆销售问题解决了,“曲靖老村长”也走上了电商之路。
  直到现在,常常也是粉丝建议“曲靖老村长”上什么货,他就主动去找供应链;有乡亲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他们也会找到他帮忙销售。
  前年,昭通的优质丑苹果销路不畅,一封手写的求助信辗转送到了“曲靖老村长”手中,字里行间透露着写信人的焦急。
  “曲靖老村长”马上出发,到昭通时已是深夜两点。“他们家太困难了,儿子儿媳在意外中丧生了,只留下两个老人带着3个孩子。我一定得尽我最大努力帮帮他们。”
  “曲靖老村长”帮助这家人将苹果销售一空后,他们一定要带着自家养的羊向他表达谢意。他推辞了好多次,最终收下了他们家的一只刚出生的小狗,取名“小苹果”。
  在曲靖,很多企业的电商业务起步非常晚,“曲靖老村长”结合自身经验,注册旗舰店让品牌看到效果,给了品牌转型线上的信心。他还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主播,还分享了自己摸索建立的仓储物流体系。“我们一起变好,家乡才会变好!”
  越来越多的游客被“曲靖老村长”的视频吸引到曲靖来,他的家乡已变成十里八乡有名的旅游村。提到这一点,他的声音中满是自豪:“我们村吃的、喝的、玩的,什么都有了,发展速度有了大大的提升!”
  过去一年,在抖音涌现出许多像“曲靖老村长”一样优秀的电商作者。短视频和直播间,不止是他们优秀内容的载体,也是他们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的窗口。
有心栽花花盛开


  有些电商作者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让家乡美好而鲜为人知的优质产品“走出去”。
  远在宁夏的“旅途(宁夏牧飒)”,一开始就希望能用抖音宣传家乡农产品。
  深沟村红葱是宁夏家喻户晓的特产,是当地家家必备的炖羊肉“搭子”,但在外鲜有人听说。
  深沟村的马书记找到“旅途(宁夏牧飒)”,希望他能帮乡亲们卖红葱。他二话不说接受了邀请,在红葱成熟的季节走进田地拍摄视频,让大家了解到宁夏不仅有滩羊和枸杞,还有和黄土一个颜色、要仔细寻找才能看到的红葱。
  视频发出仅3个多小时,就有近8万点赞,7200多名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这批找不到销路的红葱,最后在“旅途(宁夏牧飒)”的直播间卖出近100吨,而他没有收取任何直播报酬。
  让他最骄傲的,不是自己直播带货产生的成绩,而是西北农产品一旦销路不畅,很多乡亲都会想到请他帮忙。
  现在,“旅途(宁夏牧飒)”不止带货特产,还帮助主营胡麻油、八宝茶、牛肉酱、牛肉干的宁夏众多企业开拓了线上销路。
  “我们从零开始,逐步解决了胡麻油的包装、运输、售后等问题。很多胡麻油品牌试水直播,都是看到我们走通了这条路。我还在不断寻访更多优质宁夏特产,希望把它们介绍给全世界。”除了在西北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他还到陕西、云南、湖北、福建等地,帮有需要的农户销售产品。
  在抖音等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商作者,通过网络连接了相隔万里和近在咫尺的人们。一些像火花一样微小的念头,最终为家乡的发展照亮了一条新的路径。
不止乡村,让埋没的“金子”发光


  除了“农产品”,一些电商作者还在助力复兴“老国货”。
  今年,老国货品牌“活力28”的三位大叔,靠着真诚与数十年如一日的过硬品质,让优质国货通过抖音再次进入消费者视野;“多余和毛毛姐”帮助一家效益不好的工厂沽清干发帽尾货时,货品被抢购一空,也让这家工厂重新燃起了希望;包括国产机械腕表海鸥在内的五家老字号品牌,在“琦儿Leo”直播间销售额超过百万元,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重塑了老牌国货形象。
  一些鲜为人知的非遗技术,也通过抖音电商作者的视频,吸引更多人去欣赏、了解。比如,“达观说器”就用镜头追溯紫砂壶制作中的每个细节,让观众看到蕴藏在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电商作者们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努力,让越来越多被埋没的“金子”进入到大众视野,重新擦亮熠熠光彩,也更加激发了大家对国货、家乡的物质和文化产品的自信与热爱。
  而那些“土”特产、“老”国货、“旧”文化,正因此重新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刘梦妮)
 
高高的山上万头牛
重庆黔江牛产业走笔
高高的山上万头牛

重庆黔江牛产业走笔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王金涛 李晓婷 万志云)空气中的青草味越来越浓,汽车慢慢地向上攀爬,最终停在一处海拔1100米的高山平坝上,从平坝走下去就到了一家肉牛养殖场。
  这里是重庆市黔江区邻鄂镇高坪村,其特色产业是黄牛养殖。为何费这么大劲儿在高山上养牛?“我们养的是黄牛,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牛肉质紧实、美味鲜香。牛怕热、怕风,温度又不能太冷,这个地方养牛刚刚好。”牛场负责人、重庆牧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章文说,在黔江,像这样的高山上还“藏”着上万头牛,养牛场外可种牧草,不仅实现牛饲料就地生产,还让荒地产生了经济价值。
  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这里有在高山上养牛的传统,但以往散户养殖居多,产业不成规模,抵御风险能力弱。
  孙章文说,近年来行情比较稳定,行情好时一头肉牛可以赚5000元。经过近两年发展,孙章文的养牛场存栏肉牛达1000多头。
  2022年以来,黔江区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着力打造“高山黄牛”品牌,发展牛产业链。
  行走在黔江山地之间,养牛场里“哞”声四起,牧草基地里车来车往,记者感受到当地发展牛产业的热乎劲儿。“吃的是含硒的鲜青草,喝的是含锶的山泉水,一抬眼看的是绿树白云,肉牛品质怎么会不好?”邻鄂镇党委书记孙建华说,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黔江黄牛在珠三角等地打开了市场。
  为进一步提升肉牛品牌价值和品质,黔江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广良种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推进能繁母牛扩群增量。“黔江黄牛属于川南黄牛的一种,是本土优良种质资源,适应性强但生长较慢,为此黔江引进北方优质种源,与黔江黄牛杂交配种,大大提升了品质和效率。”黔江区委常委陈林说。
  在黔江,新华乡推行“集体经济+农户”的肉牛“寄养”发展模式,助力脱贫户增收;金洞乡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将光伏发电与肉牛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一顶两用”,降低投入成本……“牛不只是牛,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孙建华介绍,如今邻鄂镇存栏肉牛超6000头,在建项目5个,全部投产后可拉动运输、种草、有机肥生产等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价值3亿元的产业集群。
  在邻鄂镇松林村,欢罗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明朗正忙着把一车车草料运至各大牛场。“1万头牛一年需要6000万元的饲料。”刘明朗说,牛产业发展起来,合作社将700多亩荒地流转起来改种甜高粱、青贮玉米等饲料,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牧草种植队伍,到了牧草收割季,刘明朗的牧草基地最多雇佣60多人工作。
  牛产业推动更多“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以前,收粮后产生的一堆堆秸秆基本被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还产生污染。现在秸秆也成了牛饲料,牛粪又还田养粮,化肥用量减少率达45%左右,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孙章文说。
  据统计,2023年,黔江区出栏3.14万头牛、同比增长14.2%;同时实现脱贫户增收5000万元,户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
  下游产业也在受益。近年来,黔江不断强化牛肉制品深加工,提升“黔江牛肉脯”“黔江牛肉干”特色品牌的知名度,“蓬江”牌牛肉脯获“重庆名牌产品”称号。临近春节,记者在重庆市蓬江食品有限公司的牛肉脯加工车间看到,烤制、分拣、包装,一片繁忙景象。
  黔江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郭兴春表示,黔江正以品牌提升为突破口,以强化牛的二、三产业链为着力点,做大做强牛产业深加工,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三产高度融合发展。
 
“护鸟大使”“砚田农人”“民宿管家”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新农人迎春忙
“护鸟大使”“砚田农人”“民宿管家”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新农人迎春忙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在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中,呈现出花海、晒秋等不同景观。暖阳下,当地新农人们忙碌劲升腾,迎接春节的到来。
  河流绕村而过,远处茶树层层叠叠,近处一弯如月小岛点缀在河道中间……沿着河边的青石板路走进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村口处,一座环形雕塑内,两只蓝冠、黄喉、黑脸、褐腰的小鸟雕像相依相偎。
  “护鸟大使”俞旺金作为义务讲解员向游客讲解:“这便是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蓝冠噪鹛,每年4月到7月来这里安家。它们啼声清脆悦耳,动作轻盈矫捷,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919年,蓝冠噪鹛首次在婺源被发现,但此后不久便销声匿迹,直至2000年再次现身。据婺源县林业局监测,目前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有200余只。
  人鸟相依,人鸟相伴。俞旺金和村民们一起呵护共同的家园:组建自愿护鸟队、定期打捞河中漂浮物、沿着河道巡护……2023年10月,俞旺金被聘为“护鸟大使”,他巡护着脚下的湿地。
  “中国最美乡村”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生态,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婺源县龙尾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龙尾砚产地,龙尾砚因石质坚韧细润、发墨而不损笔毫,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誉。在龙尾山下的龙尾村,家家户户屋前院后整齐码放着砚石,不少“砚田农人”刀耕不辍,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
  “砚田农人”吴锦华伏案忙着雕刻砚台。“一方小小的砚台,要经过选料、设计、雕刻、打磨、上光养护、包装等工序,精雕细琢数天才能完工。”他说,当下传统文化热兴起,古老砚台越来越受热捧,春节旅游旺季即将到来,他正在提前备货。
  如何让老手艺吸引更多年轻人?吴锦华制作砚台茶托、砚台挂件、砚台手办等,不断“解锁”砚台使用新场景。同时,他与上饶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打造课外研学课堂,学生亲手制作一方砚台,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自2016年以来,吴锦华的课堂已吸引上千名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他也获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砚雕)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等称号。
  徽韵乡愁、小桥流水、耕读富足……婺源成为无数人的“梦里老家”。
  厌倦了城市里的生活,沱川乡篁村返乡新农人余红雨回到老家。最近她和爱人忙着为100多亩生态农田规划种植,闲暇之余便扎进直播间,推荐她的古宅民宿套餐和农产品。
  回乡前,余红雨准备把承载乡愁的古宅整修一下,打造特色民宿。经过鉴定,这栋500余年的古宅已经破败不堪,屋架倾斜,部分墙体倒塌。“古宅承载着婺源传统建筑文化,也寄托着我的乡愁!”经过两年半的精心打造,古宅修旧如旧,重现古徽州大宅院的典雅。2017年初,余红雨的民宿“半乡居”正式开业。
  凭借着古村古宅的特色,余红雨的民宿逐渐小有名气。爱琢磨的余红雨又开始尝试卖乡味农产品:客户以每亩1.5万元认种田地,管家负责打理,全程施有机肥、不打药,并实时更新农作物生长状况。余红雨说:“现在田地大都被认种,一些客户还带着孩子一起前来劳动,见证农作物生长,体验丰收的喜悦。”
  谈到未来规划,余红雨说:“返乡的目的既是为了守护乡愁,也是想更好帮助村民致富,2024年将通过直播帮助更多村民将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婺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健说,新农人的出现为农村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婺源将进一步依托新农人,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让“中国最美乡村”变得更美!
(本报记者戴浩 姚子云)
 
田野涌动“新希望”
岁末年初桂南乡村产业振兴一线见闻
田野涌动“新希望”

岁末年初桂南乡村产业振兴一线见闻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新华社南宁电(记者覃星星 聂新宇)“这是鳜鱼,是近年来市场上广受欢迎的鱼类。作为一种高端食材,这种鱼目前供不应求,已有很多客商提前向我们预订春节的货。”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联英村的安桂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内,基地负责人欧阳贤华看到刚捕捞上来的鳜鱼长势良好,脸上洋溢着喜悦。
  在水产养殖领域,鳜鱼一直存在育苗难、鱼苗成活率低等难题。欧阳贤华与科研团队一起进行技术攻关,突破了鳜鱼等种苗繁育的技术瓶颈,实现高密度、跨季节、标准化养殖。“基地2023年产值约800万元,今年将增至2400万元。”欧阳贤华介绍,附近村民不仅可来基地务工,还可在此学习专业的水产养殖技术。目前基地已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养殖水产品,基地包回收、销售,有力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联英村的“水中生金”,是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宁市江南区立足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深加工、规模化、产业化不断迈进,助力“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
  在江西镇同良村的广西立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鸡舍厂房。厂房内部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可实现控温、通风、鸡蛋自动分拣。通过科技赋能,这里日产鸡蛋约15万枚,除了本地销售,还远销香港市场。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这家企业还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出鸡汤罐头等新产品。
  在乡村特色产业茁壮成长的同时,当地还根据群众需求推进就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入驻企业优先聘用附近群众务工,并带动本地肉鸡、蛋鸡养殖向规模化发展,助推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同良村驻村第一书记陆诚文说,养鸡基地采取土地流转、产销结合、技术推广等方式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家门口也有稳定收益。
  目前,有30多名附近村民在基地一边务工一边学习技术,月收入3500元左右。“以前村里没什么像样的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后,咱们农民也跟着受益。”同良村村民罗瑞惠说,家里每年有租金收入1万多元,自己和丈夫都在基地务工,照顾家里的同时拥有稳定收入。
  与此同时,江南区还积极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在苏圩镇镇宁村的岜博山康养旅游景区,如今正是柠檬和沃柑的成熟期,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广西南宁岜博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蓝绿梅介绍,许多机构来到景区开展研学活动,带动了民宿、餐饮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依托景区带动发展,村民每年累计有100多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约80名村民在景区就业,每月按时领工资。”镇宁村党支部书记梁振朝说,借助文旅带动,村里的火龙果、甘蔗等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也蓬勃发展,村民增收“有盼头”。
  时值岁末年初,桂南乡村的广袤田野上,涌动着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江南区委负责人介绍,当地将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从深耕一产拓展至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乡村热土持续释放“幸福能量”。
 
延安:念好“致富经”,小杂粮“飞出”山坳坳
延安:念好“致富经”,小杂粮“飞出”山坳坳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农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陈晨 李浩 孙正好)“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中,一碗小米饭里,是道不尽的鱼水情深。如今,在不少电商平台上,小米已是延安颇具人气的明星产品。斗转星移间,曾经滋养中国革命的小杂粮,正在成为老区群众发家致富的大产业。
  时值腊月,陕北大地滴水成冰。虽是农闲时节,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万庄村“80后”村民毛伟却忙个不停。晨光熹微,他的电商直播已经开始。
  镜头前,主播介绍着陕北的风情民俗,将金灿灿的小米装袋。画面里,毛驴拉磨碾谷,窑洞里飘出袅袅炊烟。电脑后台上,订单量快速上涨。
  直播卖小米,点子来自3年前。当时,毛伟随乡镇干部到广州推销农产品,不料,带去的延安小米大受欢迎,“连样品都被抢购一空”。
  开播头半年仅有100多个粉丝,几经摸索,毛伟的事业渐入正轨,终于在去年迎来“爆单”,最多时一天收入8000多元。此后,流转而来的800亩耕地产出的小米销售一空,收货范围从延安拓展到榆林,订单遍布全国各地。
  2023年,延安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3.14亿元。在宝塔区,仅从事小杂粮销售的电商经营主体就有130多个。“借助手机这个新农具,延安的五谷杂粮插上了翅膀,‘飞出’了山坳。”宝塔区商务局副局长孙平说。
  “许多顾客是冲着‘延安’两个字才下单的,所以我必须把品控做好,不能砸了金字招牌。”毛伟说,延安的小杂粮,品的是味道,吃的是情怀。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干旱少雨,一些作物难以生长,但其海拔高、光照久、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却为小米、荞麦、糜子等小杂粮提供了沃土。因在革命战争年代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延安的五谷杂粮声名远扬。
  “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里的油糕和米酒,就是用陕北的糜子做的。”志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文富说,延安的小米有根、有魂、有营养。
  进入新时代,延安人开始从传统种植业向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力,在小杂粮上做起大文章。
  走进甘泉县工业园区,8家小杂粮深加工企业形成集群、颇具规模。新迎贸易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正飞速将刚刚出炉的纳豆产品打包装箱。从当地黑豆种植业派生出来的这家加工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每天发出1500余件快递,已成为行业新秀。
  “过去人们吃小杂粮是因为生活困难,不得不吃。现在是为了均衡营养,主动去吃。”公司总经理武鹏鹏说,小杂粮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迁。
  念着小杂粮的“致富经”,老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种植端,改良品种,提高机械化水平,发展“订单农业”;加工端,技改升级,研发出小米乳、杂粮酥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端,电商直播、网店铺货,线上线下齐发力……延安还将杂粮产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打造农耕体验、休闲观光联合体,将产业链向文旅、商贸等领域延展。
  “截至2023年末,延安小杂粮种植面积为40.65万亩,预估产值52亿元,从业人口10.7万人,‘延安小米’品牌价值已达27.69亿元。”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贵军说,当年滋养中国革命的五谷杂粮,仍在哺育着延安的振兴发展。
  飞出山坳的“土特产”,也开始漂洋过海闯市场。在延川县森海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40万元的小杂粮产品刚刚发车,将驶向天津港销往美国。
  “坚持创新,产业才能不断向前。”说话间,公司负责人刘锦春倒了一杯小米饮料递过来,“这是我们花费3年研发的新产品,刚刚上市,快尝尝。”
  盛情难却,记者接过抿了一口。这小米的味道,甜!
 
“自行车上的院士”与共和国“千里眼”同频协奏
建立和培养“三代雷达人”科研梯队的毛二可院士仍在续写与雷达的故事
“自行车上的院士”与共和国“千里眼”同频协奏

建立和培养“三代雷达人”科研梯队的毛二可院士仍在续写与雷达的故事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勾勒出北京理工大学校园一道熟悉的风景——虽已是耄耋之年,他仍骑行往返于实验室和住宿区之间,流连在雷达领域教学科研一线。四季轮转,从未间断。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毛二可。
  22岁,他设计出“新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30岁,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43岁,研制出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6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5岁,创立学科性公司,让国家重大需求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择一事,爱一生。今年90岁高龄的他,已躬耕教学科研70年。他建立和培养了“三代雷达人”的科研梯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带领团队攻克一道道前沿课题,为我国雷达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培养出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达,素有“千里眼”之称,帮人们探测未知;毛二可,用一生探寻雷达领域的未知。他与雷达的“磁场”,似乎天然同频共振。
所爱融于国家所需


  毛二可生于北京,儿时随父亲工作变动,一家人辗转广州、重庆、北京多地。在重庆私立南开中学,从小就喜欢摆弄无线电的他,加入了中国无线电学会南开分会。
  抗战时期,许多工厂搬到重庆,为爱好无线电的少年们提供了更多“创作”的机会。他们从电子废件中捣腾零配件,拼装无线电作品。“土电话”“收音机”“校园广播”……滋养着少年毛二可的兴趣与好奇。
  1949年,华北大学工学院(北理工前身)迎着新中国的曙光,跟随党中央迁至北平,并直接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筹备建设新中国第一所重工业大学。
  两年后,听闻这所学校计划开始招生,并设有电机制造专业,即将从中学毕业的毛二可兴奋不已。“这个专业恰好是我的兴趣所在。”毛二可回忆,他毫不犹豫收起行囊,北上报名,参加考试,如愿成为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统考入学的大学生。
  那时,他年仅17岁,满怀壮志叩开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大门,开启了一生挚爱的科研事业。
  校园里,毛二可每天沉浸在对专业知识的无限渴求中,加之不少同学来自革命老区,毛二可与他们的互动,很快消除了远离家乡的孤独与陌生感。慢慢地,一个声音在他的脑海里愈发强烈起来:“终于参加革命队伍了,国家培养自己,自己也要为国家做事。”
  似乎他的成长之路,已悄然伏下跟雷达不期而遇的笔墨。
  1952年,这所学校调整办学方向,开启建设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的历史新征程,培养新中国第一代“红色国防工程师”。1953年,学校成立国家急需的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成为我国首批从事雷达专业教学科研的单位之一。毛二可所在的专业同步调整到雷达专业。彼时,他与雷达正式结缘。
  一次课上,苏联专家库里可夫斯基,用两个示波器演示了电视信号收发的原理,这引起了毛二可的极大兴趣。当时,电视已在欧美国家研制成功,但在我国尚属空白。库里可夫斯基问学生是否愿意加入兴趣小组制作电视原理设备时,毛二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科研兴趣小组成立后,毛二可与同学们计划做一个较大的示波管,用于扫描图像显示。
  真正动手实践才发现困难重重——没有电视机显像管,他们就利用雷达显示管做了一个扫描电路;没有摄像管,他们就用光电管,用单个亮点逐点扫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他们自己动手,成功做出一个初级的电视发射和显示系统。
  尝到研发甜头的同学们难掩激动,很快又瞄准如何让图像动起来的难题。费尽周折,毛二可和同学们找到一个旧电影放映机,用手摇方式控制信号输入,信号经放映机放大,传输图像真的动了起来!不久,在原国家邮电部和学校支持下,毛二可和同学们打造的“中国电视第一频道”,永久落户这所学府。
  “真刀真枪的无线电研究实践,带来的乐趣是无限的。后来真正学雷达,觉得雷达更高级,乐趣又增加不少。”毛二可嘴角上扬,由内而外散发着对雷达研究的热爱。
知难而进献身“国之大者”


  1957年,在主管部门的建议下,这所学校开始筹建雷达研究室。翌年,时任校长魏思文向上级提出申请,希望能批给学校一些新型雷达,用于建设试验场地。
  “当时学校实验用的都是小型雷达,没有大型号的。上级非常支持,一口气批下了三台从苏联进口的大雷达。我们的雷达实验室成了当时国内高校里最大的。”毛二可回忆说。
  架设复杂的雷达系统并非易事。当时已留校任教的毛二可,与一同留校的几个雷达班的同学担起这项任务。上下班路上耗时,他干脆就睡在雷达车里。经过反复尝试,一片新的雷达科研天地,终究舒展开来。
  “这样的实验条件,在当时国内高校当属顶配,清华的高年级学生都到我们这儿实习、做毕设。”几十年过去,聊起当年参建的雷达研究室,毛二可仍旧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在雷达研究领域,毛二可是个高产的发明家。搞了多少发明、得了多少奖项,他自己也数不清。
  不过,有一项发明,他和学生都记忆犹新。
  那是1977年问世的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毛二可说,要想利用雷达监测移动的飞行物,需要区分接收到的监测物体雷达回波的多普勒频率,移动越快频率越高。“接收到回波后,通过滤波器的处理,将物体以移动速度进行区分,排除掉固定物体等干扰物,就能‘看到’目标飞行物了。”
  原理说起来不难,但谁能在实际操作中将它实现?当时,各国科学家暗自较着劲。
  “一座岿然不动的大山和一架移动中的飞机,反馈的回波强弱差距有上万倍都不止。”毛二可说,如何在固定物体强杂波的干扰中,提取出更小的运动目标,并检测出它的移动速度,就必须找到能提取运动目标的延迟线这一关键器件。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毛二可和同事们反复试验,从水银延迟线,到磁致伸缩延迟线,再到熔石英延迟线……十余载坚持,最终攻下这个难题。1977年,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参加了国家组织的电子对抗测试,不出所料地展示出优越性能,提升了我国空中目标探测能力。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毛二可带领团队,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技术成果响应国家重大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某实验基地提出研究矢量脱靶量测量系统的需求,要求研制一款雷达,用以准确测量高速运动物体与固定目标交汇时的方向、距离。西方曾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脱靶量检测——“从干草堆中找一根针”“在茫茫天空锁定一根‘绣花针’”。
  毛二可接下了这个任务。
  “最开始,实验遇到的一大关键性难题,是解决高速运动物体与目标交汇实验的成本问题。”他说。
  于是,毛二可想出不少“土办法”。比如,他们制作出一米多宽的大型弹弓,发射大钢珠作为运动目标,进行雷达跟踪实验。弹珠的大小与老年人的手部健身球相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既能保证实验效果,又降低了实验成本。
  “那时候老师已年过六十,还坚持带我们一起到郊外做实验,一干就是一天。”毛二可的学生回忆。
  每当实验进入瓶颈,毛二可总鼓励大家:“实验原理没问题,坚持下去定能成功。”那份对待科研的从容和笃定,给每个人都吃了“定心丸”。
  历经八年耕耘,团队拨开层层云雾,完成雷达定型。这个项目还不断“演进”,如今已发展为国家重点领域的系列设备。
  发展,总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毛二可的每一步突破,都饱尝艰辛。他曾不顾电磁波辐射危害,累计上机1000多小时;曾在实验中,不小心被上千伏高压电打得满手鲜血、手臂撕裂。
  成绩与荣誉,接连向他走来——1978年,他领衔的“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87年,他研发的显示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为时年该领域国家级最高奖;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他领衔的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一个越来越追求效率的时代,时间浪费不起。如果选择了一项事业,就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毛二可用纯粹的态度,坚守科研一线,潜心学术事业。在他看来,这正是自己能在雷达领域“取得一点成绩”的关键要领。
三代人赓续雷达事业


  20世纪90年代初,“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曾流行一时。
  雷达专业的很多毕业生纷纷流向企业。
  留校工资不过600元,而在北理工隔壁的中关村大街上的公司,开出的薪酬却高达5000至15000元。
  “买了这么多仪器,以后到底要给谁用?”毛二可在实验室暗自神伤。
  他决定给年轻人增加工资。
  “关键要留住年轻人。”毛二可想尽办法,给年轻教师每人每月涨了200元。800元的薪酬,比他自己的收入还高。
  所幸的是,龙腾、吴嗣亮、高梅国等青年教师骨干选择留下,他们又帮自己的师弟师妹们理清思路,留住了曾涛等人;团队还招收了多名博士后,才度过那段艰难期。这些学生,也逐步成长为教育领域的佼佼者。龙腾现任北理工校长,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嗣亮、高梅国、曾涛已是北理工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
  “毛老师的引领,在我成长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龙腾始终铭记恩师毛二可的教诲,“学术方向、科研规律、对社会的认知、扎实的学风和正确的道路,这‘五件宝’让我终身受用。”
  以龙腾为代表的第二代北理工雷达人,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踏上科研之路,续写了这所学校的雷达故事。
  然而,虽度过了艰难期,但人力资源、成果转化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于工科专业而言,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理想配比为1:10:100,也就是说,科学家有1个科研想法,需要10名工程师出样机,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100人。
  2009年,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吹来了东风——出台关于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等内容的“1+6”政策,鼓励教师创业。北理工雷达所顺势而为,成立了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也是中关村首家实行教师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
  那年,毛二可75岁。
  时间滚滚向前,北理工雷达所迎来第三代雷达人。如今,该雷达所也正式更名为雷达技术研究院。
  “毛老师务实、拼搏、肯干,很有人格魅力;龙老师领导力强,有激情、有热情。如果说第一代人是创业,第二代人是追赶和并跑,第三代人则是要努力实现领跑。”作为第三代雷达人,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程这样解读“三代雷达人”的师承。
  发展至今,这里的师生们为获取实测数据,依旧坚持奔赴艰苦地区的试验场,连夜处理观测结果。冬季的北方、夏季的南国,颠簸的机舱里、风浪中的海船上,都镌刻下他们的青春烙印。
  曾有老师认为,太苦太累会吓退学生,希望放松些要求,但被毛二可和龙腾拒绝了。
  时代飞速向前,怎样才能真正把这份雷达精神传承下去?“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学生看到教师在努力,也会被感染。”胡程说。
  这一点,毛二可仍身体力行做着诠释:90岁高龄,依旧坚守科研教学一线。多年来,他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尹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王沙飞、姚富强等一批批国之栋梁……
  2020年,北理工将该校人才培养最高荣誉“懋恂终身成就奖”授予毛二可,以表彰其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龙腾看来,北理工雷达团队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毛二可先生开创的团队文化——不逐名利、不慕虚荣,国家需求在前,个人得失在后。
  如今,毛二可与雷达的故事,仍在续写……
   (本报记者乌梦达 赵旭)
 
“护心人”光雪峰的“护心之路”
“护心人”光雪峰的“护心之路”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虽然已退休,但在云南昆明市延安医院,依然能看到光雪峰医生忙碌的身影,他仍每周定期坐诊,奔忙于病房和手术室之间,同心血管内科团队的医生一起救治患者。
  “心脏上的病无小事,我们就是要用心呵护。”40多年来,光雪峰和同事一起帮助大量患者摆脱病痛折磨,成为患者信任的“护心人”。
初心:坚守“护心”之路


  1982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光雪峰开始从事心血管病内科、介入心脏病学临床工作。
  看到患者康复,光雪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遇到疑难病症时,又会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种情绪不断交替,坚定了他的从医之路,更坚定他要将云南心血管治疗事业发展起来,让更多云南老百姓受益的信念。
  这也成为他从医初心。
  每次诊疗时,光雪峰总是仔细地询问病人,从患者的回答中了解病症细节,对症下药。同时,为让患者更清楚地理解病情,光雪峰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
  和光雪峰共事近30年的左明鲜医生说,光雪峰会在纸上画一个心脏,把心脏比喻成发电站,把血管比喻成电线,告诉病人哪部分的“电线”损坏,需要修复。
  患者对光雪峰最多的评价之一就是“耐心”,这种“耐心”也为他赢得了“好大夫”的称号,慕名前来问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如今,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天最多要完成百余台手术,最少要完成40多台手术,忙碌成为了每个医生的常态。“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在和时间赛跑。病魔不分白天黑夜,我们每多努力一点,就是在为生命赢得更多机会。”光雪峰说。
仁心:心脏的问题不容懈怠


  2017年,光雪峰获得“白求恩奖章”。从北京领奖回来后,他就把奖章收起来,继续跟过去一样,穿梭于手术室和病房之间。
  去年2月,光雪峰退休了。他还牵挂着病人,依旧会到医院坐诊。
  每周三上午8点前,光雪峰就会来到诊室等待患者。多年来,他已经养成习惯,在门诊看病时关闭手机。“这样就不受打扰,可以安心给患者看病。”光雪峰说。
  8点整,诊室外的长椅上坐满了人。首先步入诊室的是一对昆明本地的夫妇。光雪峰一边查看患者病历,一边询问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我经常偏头痛,是不是需要动手术啊?”患者有些紧张地问,站在一旁的丈夫也忧心忡忡。
  光雪峰拿起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心脏,给夫妻俩解释起病理,并劝导二人不用担心,他说:“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才能确定,结合你此前的病历看,不算严重。”
  光雪峰的话一出口,丈夫的眉头舒展开了一些,他接过检查单,带着妻子走出诊室。
  患者一个接一个,一上午20个号,直到12点半才全部看完。“心脏的问题,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对待每个患者都要认真。”光雪峰说。
  延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林燕和光雪峰共事15年,没见过光雪峰和病人红过脸。“光医生总是为病人着想,从没有对病人不耐烦。”林燕说。
  从医40余年,光雪峰参与救治的患者无法计数。他说:“每当想起那些我们全力以赴救治过的患者,心里总还是有一些自豪。”
齐心:和团队一起成长


  2009年,光雪峰执笔撰写了《昆明市延安医院心内科工作手册》,包括制度要求、岗位分工、人员安排、对科室发展的思考等内容,每年年初都会修订。
  “医者仁心、医者人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们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言行举止及我们的一举一动已经不再是随意、任性。我们是一个整体团队,这个平台需要我们无私地去建设和发展壮大。我们的职责担负了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嘱托,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整体团队平台下平等协作、互帮共进,以我们不断提炼的医德和技能去完成好我们的各项工作。”工作手册里的这段话,是光雪峰一直以来的坚守。
  光雪峰十分重视科室整体业务素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无私地进行传帮带,在科室开展业务讲座、查房指导、岗位成才、技术练兵等活动,为年轻医生联系国内一流医院和导师,邀请专家大咖讲学,促进年轻医护人员快速成长。“希望年轻人尽快超越我。”光雪峰说。
  目前,昆明市延安医院心内科成为云南规模最大的心脏内科中心之一,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位于省内领先水平。
  “疾病是人类顽固的对手,医生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光雪峰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延安医院心内科能有今天的成绩,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
  “光雪峰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给整个科室搭建了一个很高的平台,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在这样好的环境里迅速成长起来。我们一定会接过接力棒,延续科室的荣光。”心血管内科主任薛强说。
  (本报记者王长山 丁怡全)
 
“最美民警”陆迅的“有约人生”
“最美民警”陆迅的“有约人生”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寻亲、助老、义卖、助学……在旁人眼中,他曾是一名“不务正业”的警察;全年无休,晚睡早起,在家人看来,他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陆迅心中有杆秤,他始终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对得起一身警服。
迅哥有约 圆梦千里


  “妈妈,我们全家找您好苦,这下终于团圆了!”2022年10月15日,广东省珠海市救助管理站门前,一场暌违29年的重逢在拥抱中化作激动释怀的泪水,在此居住了6年的林月娥老人终于和家人团圆。拥抱的背后,是一场跨越江苏、广东、广西、福建等多个省的爱心接力……
  2022年9月,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来信,希望借助“迅哥有约”志愿服务平台帮助林月娥寻亲,陆迅发动志愿者连夜制作寻亲视频并发布上网。
  一石激起千层浪。因语言不通,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主动帮助分辨林月娥的口音,判断为客家话,“林月娥寻亲”临时工作群旋即成立。此后,来自广东、广西、福建等客家人比较密集地区的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微信群。在这群陌生人的助力下,仅仅17天,29年的牵挂终于落定,陆迅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定。
  陆迅寻人的故事起源于20年前。2003年,中国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刚刚起步,网民逐渐活跃。作为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宿豫分局的一名民警,颇具“网感”的陆迅敏锐地搭建起“迅哥有约”网上服务咨询平台,提高了警方服务群众效率。
  为借用民力寻人,缓解警力资源短缺,陆迅又自费创办“迅哥有约”公益网站,还牵头成立志愿者协会,为易走失人群家庭和有失联亲人家庭提供寻亲服务。据悉,陆迅已为全国18个省份360个家庭找到失联亲友,同时帮助21位宿迁籍烈士魂归故里。
取信于民 失约于家


  如今,“迅哥有约”志愿者协会的触角不断延伸,集走失人员查找、普法宣传、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陆迅关注的又一个重点领域。
  面对关系破裂的母女,陆迅与她们彻夜长谈,成为这场亲人间“战争”的调停人;来自单亲家庭的两兄弟误入歧途实施盗窃,陆迅联系司法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劝诫,兄弟俩如今回归校园,还经常参加志愿活动。据了解,陆迅已帮助100多名问题少年重新校准人生。
  如今,“迅哥”成为许多孩子的忘年交,有什么心事,往往先找他倾诉。同事们经常调侃陆迅电话是24小时热线,“迅哥有约”是“编外12345”。
  陆迅从未怠慢过任何一个来电。“不能辜负老百姓对警察的信任,再小的事,都要认真对待,任何时候找我都行,我从不失约。”陆迅说。
  对家人,陆迅却没少失约。“爸爸陪伴我的时间少得可怜,连几次约好的旅行也因为工作耽搁了。”在女儿陆思羽童年印象中,父亲是个“神秘夜归人”。
  打小对失约“耿耿于怀”的陆思羽却逐渐将父亲视作榜样。耳濡目染之下,她热衷于志愿服务,获得过“江苏省最美中学生”“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
  对工作“24小时待机”,做家务、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全落在妻子肩上。“多年来母女俩难得能睡个安稳觉,却很少抱怨。”陆迅常感愧疚,但家人默默的支持也让他在面对质疑时有了坚强的后盾。
  “曾经有人说我‘不务正业’,只会帮人解决看病、家庭矛盾这些琐事。”陆迅坦言,一开始他也曾陷入自我怀疑,但看到求助者们脸上洋溢的幸福,便会坦然释怀。
红豆花开 小城大爱


  冬日寒风凛凛,但千鸟园广场小木屋里却传出阵阵暖意,这里是“迅哥有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问个路、借把伞、喝口水……在40多名志愿者的轮流坚守下,这样的暖心小事每天都在小木屋上演。
  罗艳是社工中心的一员,因为儿子在青春期迷上网络游戏,多方求助无果后找到了陆迅。几次劝导沟通下来,孩子成功戒掉了游戏瘾,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2023年8月,社工中心成立后,有过不少志愿服务经历的罗艳毅然放弃经营多年的花店,投身小木屋。“看到那些孩子,我就想起迅哥当时是怎么帮助我的孩子走上正道。”罗艳说,“这份新工作是‘扶苗’的过程。”
  在宿迁,越来越多的“红豆种子”破土而出,开花结果,背后是一批又一批像陆迅一样的“扶苗人”。
  “过去我是他的老师,教他文化知识;现在他是我的老师,带领我弘扬社会大爱。”陆迅的高中英语老师杨欣如今也追随学生的脚步,成为志愿大军中的一员。
  在陆迅看来,把百姓放在心里,把事情办在实处,就是为警徽添彩。1月9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3“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陆迅同志光荣当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所有默默奉献的基层民警的集体荣誉。”陆迅说。
  近年来,宿迁市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这座常住人口不到500万人的苏北小城,全市注册志愿者超150万人。西楚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本报记者陈圣炜)
 
“ChatGPT之父”关于人工智能有哪些新观点
“ChatGPT之父”关于人工智能有哪些新观点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瑞士达沃斯1月20日电(记者郭爽 陈文仙 陈斌杰)在瑞士达沃斯,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无疑是炙手可热的“明星”之一。
  奥尔特曼被誉为“ChatGPT之父”。2022年11月,OpenAI推出大语言模型ChatGPT,掀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近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上,奥尔特曼发表了哪些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观点?
人工智能会降低我们对彼此的关注吗?


  1997年,当IBM公司研制的人工智能系统“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时,有评论员预测“这将是国际象棋的终结”,此后没有人会再费心看棋或下棋。
  但时至今日,“我们仍对人类所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几乎没人观看两个人工智能对弈,”奥尔特曼说,他在读完自己喜欢的书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我想感受到与那个引起我共鸣的人之间的联系”。
  奥尔特曼说,人类始终在获得更好的工具,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今天我们仍然非常关注彼此”。
需要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吗?


  奥尔特曼认为,人工智能将对人类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产力工具”,但尚未以经济学家担心的规模取代工作岗位。
  人类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奥尔特曼以自己为例说,“我并不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我的角色是弄清楚我们将做些什么,然后与其他人合作并实现目标。”他认为,未来,人类将在更高的抽象层次工作,也将获得更多能力。
人工智能监管是好事情吗?


  奥尔特曼表示对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监管表示欢迎。他认为各方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遵守高标准是件好事”,科技行业有责任将社会意见纳入诸如价值观和安全阈值等决策中,以保证收益大于风险。
  奥尔特曼强调,“应让社会和技术共同发展,构建这些(人工智能)系统时,应通过非常严格的反馈循环和路线修正使其逐步发展,在符合安全要求的同时提供巨大价值”。
比技术更难的问题


  奥尔特曼指出,对人工智能进行“迭代部署”意味着社会可以逐渐习惯这项技术,并让“我们的机构有时间展开讨论,以弄清楚如何监管”。
  奥尔特曼认为, GPT-3和GPT-4在对价值观保持一致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他认为,比技术更难的问题是:谁来决定这些价值观、默认价值观是什么、界限是什么?它在不同国家如何运作?用它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他说。
AGI是不是“严重危害”?


  通用人工智能(AGI)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方向。去年2月,奥尔特曼曾警告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严重危害”。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奥尔特曼的态度有所软化。
  与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对话时,奥尔特曼表示,AGI将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持续性事物”,“每年我们都会推出一个新模型,而且会比前一年好得多”。
  在另一场对话中,奥尔特曼认为,AGI可能会在“相当近的未来”得到开发,但“对世界的改变将比我们想象得要小得多,对工作的改变也比我们想象得要小得多”。
 
以开放思维看待人工智能技术
以开放思维看待人工智能技术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2024年初,瑞士达沃斯小镇有一个明显变化:在小镇主要街道上,“人工智能”已经取代曾多年占据“C位”的“加密货币”,成为最醒目的标语和展示。
  众多知名企业在推广其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时不约而同宣称“未来属于人工智能”。就连加密货币公司的多名经理人对记者谈到失去的“阵地”时也表示,人工智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底层技术,所有人都应该去拥抱它。
  位于小镇中心的达沃斯会议中心内,“人工智能”同样成为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的焦点,不仅成为数十场会议的主题,在绝大多数会议中,都会被强调或提及。不少人预测,人工智能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堪比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
  达沃斯小镇上的变化,折射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变革。自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2022年11月底推出ChatGPT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技术一跃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大的创新之一。
  与会人士纷纷呼吁,必须以开放思维拥抱这一颠覆性的技术。阿联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远程办公应用国务部长奥马尔·苏丹·乌莱马表示,拥抱技术让我们完善自身,拒绝技术将使我们一无所获。
  尽管美国韦德布什证券公司分析师丹·艾夫斯认为人工智能“淘金热”才刚刚开始,但众多业界、学界、政府官员等与会大咖都不约而同作出判断:“这一次,真的不是炒作。”
  事实上,越来越多人对人工智能技术跃跃欲试。就连现年85岁的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也在与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的对话中“坦白”:“可不要告诉别人,有些会议的介绍词我是用ChatGPT写的。”
  与会嘉宾认为,与所有新兴技术刚出现时一样,对于“有无限潜能、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不少人“又爱又怕”,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恐慌”。对此,管理和信息咨询公司埃森哲首席执行官朱莉·斯威特回忆起自己作为一名年轻律师刚接触电子邮件时的情景:当时律所负责人告诉斯威特,电子邮件很伟大,但是不可以向客户发送粘贴附件的电子邮件,因为“这不安全”。
  她认为,这与今天的情况有些类似,但不同的是,今天,如果不能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应用这项技术,将会寸步难行。
  从是否开放大模型、如何适度监管,到如何保护版权、如何鼓励创新应用……尽管世界经济论坛与会各方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但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个观点上达成一致:急需通过多种方式尽快弥合数字鸿沟。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数据,全球迄今仍有26亿人无法接入互联网。纳德拉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要避免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确保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他强调:“世界最不需要的就是技术造成的鸿沟,我们要对此保持警惕。”
  几乎所有与会者都认同,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处于最初阶段,但应用已经无处不在,且作用越来越大,可能对健康、农业、粮食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力。
  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指出,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揭开,人们现在真的在使用它。“我认为,这是用新技术推动世界前进的最好方式。”
       (记者郭爽 康逸)
      新华社瑞士达沃斯电
 
人工智能驱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驱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变革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1月12日落幕。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企业参加这一年度科技盛会。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应用是今年展会最大热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技术产业盛会之一,CES被视为国际消费电子领域的“风向标”。人工智能在展会上占据“C位”,让人领略到消费电子产业的新风向。芯片、个人电脑、机器人、智能汽车、智慧家居、数字医疗、游戏……展会上,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全面开花,成为消费电子形态革新的“助燃剂”。
  科技巨头纷纷在人工智能芯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领域“秀肌肉”。通过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视力障碍人士指路的“导航眼镜”;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烹饪烤肉的“智慧烤架”;将行走速度提升3倍的“月球漫步鞋”……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产品遍布展厅。
  联想集团携40多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新设备与解决方案亮相,其中,10余款人工智能个人电脑成为一大亮点。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正对个人电脑产业产生很大影响,电脑将成为更强的生产力工具。
  他表示,人工智能个人电脑具备几大核心特质:能够运行经过压缩和性能优化的个人大模型,具备更强算力和更大的存储,能够实现更顺畅的自然语言交互,以及更可靠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过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飞跃式发展,引发全球关注。在消费电子产业中,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消费电子产品的边缘、端侧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
  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革新了消费电子终端人机交互的体验,加速各类终端电子化、智能化进程,将对消费电子产业链产生巨大影响。
  美国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并非是渐进式提升”,而是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而智能手机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未来一两年,更多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会在汽车座舱、智能驾驶、个人电脑等终端落地,使人机交互更加便捷、人性化,只需文字或语音输入,就能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任务,满足多样需求。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体验。
  CES展会主办方、美国消费技术协会公布的最新预测显示,今年从国际市场输入美国的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中,将有超过2.3亿台会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正被越来越多地部署在移动安全系统、健身追踪程序以及提升屏幕显示质量等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产品创新,将为消费电子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为汽车、个人电脑、智慧家居等各行业打开更多细分产业空间,普及到智能出行、智慧城市、智能穿戴等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消费技术协会商业智能高级总监理查德·科瓦尔斯基表示,预计2024年人工智能发展将迈向新的阶段,帮助科技企业实现新的增长,提高个人及企业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记者谭晶晶 黄恒)
      新华社拉斯维加斯电
 

世卫组织: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要防范可能出现的“自动化偏见”

世卫组织: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要防范可能出现的“自动化偏见”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日内瓦电(记者曾焱)世界卫生组织1月18日发布的多模态大模型治理相关新指南说,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要防范其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自动化偏见”导致的过度依赖等风险。
  作为一项快速发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多模态大模型是指能够处理图像、文本、声音等多种类型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世卫组织这份新指南概述了多模态大模型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五大应用场景:诊断和临床护理、患者自主使用、文书和行政工作、医疗和护理教育、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
  新指南还指出了医疗系统面临的相关风险:表现最佳的多模态大模型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多模态大模型可能助长“自动化偏见”,使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忽略原本可以由人发现的差错,或把困难的选择不恰当地交给多模态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与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一样,也容易受到网络安全风险的影响,从而危及患者信息安全、有损算法的可信度等。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杰里米·法勒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改善医疗保健水平的潜力,但前提是研发、监管和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必须识别并充分考虑相关风险。人们需要透明的信息和政策来管理多模态大模型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以取得更好的卫生成果,克服持续存在的卫生不平等。
  世卫组织强调,为了创造安全有效的多模态大模型,政府、科技公司、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等利益攸关方需要参与相关技术研发和部署的各个阶段,对多模态大模型进行监管并制定相关规范。
 
日本登月探测器怎么了?
日本登月探测器怎么了?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东京1月20日电(记者钱铮 张伊伊)日本小型登月探测器SLIM东京时间20日凌晨在月球表面着陆,但随后被发现其搭载的太阳能电池无法发电。无法发电意味着什么?此次登月任务有何特点?到底算不算成功?探测器还能否恢复活力?
SLIM能否运行?


  东京时间20日零时(北京时间19日23时)许,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直播画面显示,于近月点高度15公里的椭圆形绕月轨道上的SLIM开始主引擎逆向喷射,进入着陆前的最终降落阶段。约20分钟后,探测器的各项参数显示,它已经完成垂直下降,在月面着陆。
  这意味着日本成为继苏联、美国、中国、印度之后第五个实现探测器成功登月的国家,JAXA却迟迟未宣布着陆成功。凌晨2时10多分,JAXA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虽然探测器确认在月球表面着陆,但随后发现太阳能电池无法发电。JAXA宇宙科学研究所所长国中均说,探测器目前只能依靠搭载的电池运行,电量可能只够撑几个小时。
  国中均说,他们将优先让探测器将着陆时获得的航行数据等传回地球。而探测器搭载的原定用于分析月幔岩石的组成成分及探索月球起源的光谱相机只能在有电的情况下工作,因此其探测区域可能受限。
  另外,据国中均介绍,SLIM携带的一个超小型变形机器人和一个小型探测仪确认成功从探测器分离。
SLIM登月任务有何特点?到底成功了吗?


  SLIM登月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误差控制在100米以内的精准着陆技术。它采用独特的图像匹配导航,在准备着陆的最终降落阶段开始后,探测器一边飞行,一边用携带的相机拍摄月球表面。通过比对拍摄到的图像和事先存储的月球表面地图,探测器能精确推算自身的位置和速度,并且依靠搭载的计算机修正前往着陆点的轨道。在到达离月球表面约50米的高度时,探测器能检测出月表的障碍物并自动回避。
  此前在月球着陆的探测器误差都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之间,而SLIM的目标是误差100米以内。JAXA方面表示,精准着陆技术可将探测器着陆从“在容易着陆的地方着陆”变为“在想着陆的地方着陆”,从而有助于未来探索月球以及比月球着陆条件更严苛的星球。
  为了在地形复杂的月表安全着陆,SLIM采用了适合倾斜地形的“两阶段着陆法”。在距离月表约两三米的地方关闭主引擎,控制机身前倾,先伸出一条主支撑腿着地,接着机身继续往前倒,再伸出前面的两条辅助腿着地,形成稳定支撑。
  那么这次登月任务到底成功了吗?国中均给出了60分勉强及格的评价。
  他解释说,SLIM登月任务有三档标准。最低限度成功,即实现探测器在月面着陆,用光学导航验证精准着陆,以及令轻量探测器系统在轨道上实际工作,这一档取得了成功。第二档是完全成功,指实现精度100米以内的精准着陆,相关数据的准确分析需要约一个月时间。国中均认为这项任务基本实现,从目前情况来看,太阳能电池问题不影响完全成功的达成。第三档是格外成功,即探测器要在日落之前的一定时间内在月面持续活动,这需要太阳能电池正常工作,因此格外成功可能无法实现。
SLIM能否恢复活力?


  国中均说,在发现SLIM的太阳能电池无法发电后,他们进行了切断加热器电源等措施,以尽量维持所搭载电池的电力。在电量用完之前,抓紧让探测器传回导航数据等。
  谈及太阳能电池为何无法发电,国中均说,探测器其他部分都能正常运转,温度数据、压力数据等也正常,太阳能电池硬件方面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不高,有可能是探测器姿态出现问题,未朝向太阳的方向。相关的数据正在分析中。
  他表示,太阳光入射月表的方向不断变化,太阳能电池有可能再次被阳光照射到。即使搭载的电池电量耗尽,探测器丧失功能,一旦太阳能电池受到光照,接收器能自动重启,如果把握好时机从地面发出指令,仍有可能“唤醒”探测器。
 
人工智能治理持续受国际社会关注
人工智能治理持续受国际社会关注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日内瓦电(记者王其冰)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如何完善对人工智能的治理持续受到国际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呼吁政府与企业合作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管理框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也纷纷发布相关领域的报告。
  在刚刚于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中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它很可能会加剧全球不平等。相关咨询机构已就人工智能治理提出一些初步建议,以更好利用这种新技术的益处,同时减轻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1月18日发布的多模态大模型治理相关新指南说,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要防范其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自动化偏见”导致的过度依赖等风险。
  作为一项快速发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多模态大模型是指能够处理图像、文本、声音等多种类型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杰里米·法勒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改善医疗保健水平的潜力,但前提是研发、监管和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必须识别并充分考虑相关风险。人们需要透明的信息和政策来管理多模态大模型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以取得更好的卫生成果,克服持续存在的卫生不平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4日发布一份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将影响全球约40%的就业岗位,可能让一些人失去工作,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在这方面的风险更大,但同时发达经济体也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的益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相关的博客文章中说,世界即将迎来一场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可以迅速推进生产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然而,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剧整体不平等,也可能影响国家内部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奥尔基耶娃认为,政策制定者必须积极应对,以安全利用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造福人类。
  世界经济论坛15日发布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也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受访经济学家预计人工智能将在2024年加速发达经济体的创新,而低收入国家在这方面的步伐滞后,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和技术鸿沟。
  在本次世界经济论坛上,人工智能是关键议题之一,相关讨论并不限于经济领域。世界经济论坛发起的人工智能治理联盟18日发布三份报告,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人工智能价值的释放、人工智能如何参与塑造全球未来等主题,提供了大量有关人工智能治理的建议。
  人工智能治理联盟在新闻公报中表示,人工智能具有帮助解决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潜力,但它也带来了扩大现有数字鸿沟或创造新鸿沟的风险。全球需要共同努力,使国际社会能够公平地获取和利用人工智能。
 
美国“猎鹰9”火箭携“龙”飞船再送“私人团”前往国际空间站
美国“猎鹰9”火箭携“龙”飞船再送“私人团”前往国际空间站

( 2024-0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洛杉矶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私营企业公理航天公司组织的“私人”宇航团队1月18日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这是公理航天公司组织的第三次“私人”宇航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18日16时49分(北京时间19日5时49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携“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随后,火箭一二级成功分离。火箭第一级降落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龙”飞船预计于美国东部时间20日4时19分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
  这次任务代号为“Ax-3”,是公理航天公司与美国航天局的商业合作项目。参与任务的4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航天局前宇航员迈克尔·洛佩斯-阿莱格里亚、来自意大利的瓦尔特·维拉代伊、来自土耳其的阿尔佩尔·盖泽拉夫奇以及来自瑞典的马库斯·万特。洛佩斯-阿莱格里亚担任此次任务指挥官,维拉代伊担任飞行员,盖泽拉夫奇和万特担任任务专家。
  据公理航天公司介绍,4名宇航员将在国际空间站开展30多项科学技术实验,包括微重力研究、技术演示等。任务期间及前后收集的地面和飞行数据将有助于人体生理学等相关研究。该团队定于2月3日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