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聚焦

04版:新华关注·各地

厚植生态“底色”,夯实资源“底座”
宁夏以“六权”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纪实
厚植生态“底色”,夯实资源“底座”
 
宁夏以“六权”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纪实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讯(记者刘紫凌 张亮 马丽娟)自承担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以来,宁夏将改革创新作为“破局”关键一招,陆续启动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厚植生态“底色”,夯实资源“底座”。
  通过构建确权到位、权能有效、定价合理、入市有序的市场体系,曾经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环境要素,被赋予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流转,向高效产业、高质产能聚焦,倒逼产业向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转型。
  在宁夏大地的山川原野间、城市乡村中,一场发展方式的变革如火如荼地展开。
节水控能:提升配置效率


  资源短缺与利用粗放是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双重困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在以干旱著称的宁夏西海固,牛也用上了“自动饮水机”。记者在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看到,一栋栋标准化牛舍里,4米长的不锈钢水槽装有智能测控设备,水将见底则自动定量放水。
  “以前用传统石槽饮牛,牛喝一半淌一半,浪费严重,换了自动饮水槽后,平均一头牛每天能节省1毛钱水费。”中河村党支部书记兰文明说。
  1毛钱的水量看起来似乎不多,对干旱“喊渴”的宁夏来说却意义重大。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沿黄省区取水皆有“定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依赖国家分配的黄河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2。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宁夏刚性用水需求缺口不断增大。
  为解“水困”,2021年起宁夏率先在沿黄九省区中开展用水权改革,出台“四水四定”管控指标方案,从区域、行业、产业等方面对用水量进行重新分配,实行总量控制、指标到县、用途管控,并按定额对生产用水确权到户。
  兰文明说,基地肉牛存栏量400头,已按每头肉牛每天50升水的定额确权。“用超了就要到市场上买水指标,所以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节水,为以后扩大养殖规模预留一些指标。”
  过去“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是错”,如今“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一滴水”理念的转变推动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升,也从源头倒逼各行业开源节流。
  走进银川市金凤区雷家庄阅海湖,冬季的湖面宁静幽蓝,不远处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通过新建人工湿地,可将污水厂尾水水质从一级A提升到地表准IV类,替换黄河水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完工后每年可以置换黄河水指标1900余万方。”银川市水务局水利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赵少勇说,这为银川市产业发展腾出了珍贵的水指标。
  目前宁夏已全面完成工农业用水确权,近3年来,宁夏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加11.2%,再生水利用率提高17.5%,全区万元GDP水耗降低15%以上。
  当前我国环境资源约束趋紧,水如此,作为经济发展“命脉”的能源更如此。
  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2年6月,宁夏审时度势、刀刃向内,新增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改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计划到2025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5%和16%。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苏焕喜介绍,全区已经构建起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体系,目前确权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宁夏正全面融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企业和交易账户清单逐步完善,今年以来,已完成全区发电、钢铁等七大行业144家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26家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成交额7.44亿元。
减污增绿:扩展生态容量


  高品质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宁夏地处我国“三屏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河重点生态区和北方防沙带的交汇地带,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六权”改革将市场机制引入生态保护修复,从根本上巩固了治理成果,从战略上扩大了环境容量。
  环境污染根子上是生产方式的问题。2021年宁夏启动排污权改革,历史性地改变了政府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方式,新改扩建项目要到市场上买排污权,而企业通过提标改造、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后,形成富余的排污权即可入市交易。
  “去年以来我们和9家公司达成了交易,共出售氮氧化物25.98吨、二氧化硫7.44吨,实现收益超过100万元。”石嘴山市平罗县盛达活性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卫东说,公司2019年进行了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没想到节余的排污权指标竟成了“抢手货”,还能换来真金白银!
  “谁排污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的机制使环保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周卫东说,公司已将排污权交易获得的100多万元用于3台转炉的烟气技改项目和设备更新,通过启用新工艺,公司新换的2台脱硫塔也合并成1台大脱硫塔,进一步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据宁夏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张海军介绍,截至目前,宁夏已有1800多家企业完成初始排污权确权,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407笔,成交额达3670万元,支持了170多个新项目的建设,形成了“减排量支持新增量”的良性循环,为重大项目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腾出了环境容量。
  排污权改革推动“降污增益”,山林权改革则有力促进“植绿增绿”。
  在吴忠市盐池县大水坑镇双梁井示范区,原先的荒地上种下了数万棵红梅杏,与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形成的小河流遥相呼应,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这1800亩红梅杏其实是由当地采油企业投资建设的。
  宁夏在山林权改革中探索“以地换林”“以能换林”等林业建设新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盐池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官渊博告诉记者,盐池县去年启动“以地换林”,政府为企业提供建设用地,企业则以供地面积的5倍进行造林。“林果经营收入归村集体,未来碳汇收益归企业,调动了双方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优良天数比率84.2%,黄河干流宁夏段稳定Ⅱ类水质出境,森林覆盖率10.95%……宁夏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厚植。
赋能增值:激活沉睡资源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六权”改革将沉睡隐性的“死资源”变成致富增收的“活资产”,让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惠及群众。
  “几家企业轮番举牌竞价,互不相让,最后的成交价格竟然比评估价高出了44万元。”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水泉子村党支部书记贺光忠回想起去年村里“农地入市”竞拍的场景仍旧十分激动。水泉子村3宗长期闲置的73亩建设用地经过数轮竞拍,被三家企业以1568.3万元购得40年、50年不等的使用权,这也是水泉子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村集体经济收入。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农村土地闲置。2021年宁夏启动土地权改革以来,创新供地方式,对农村土地确权,其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试点县区的村集体和农民累计分享“农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已达5000万元。
  不动的土地“活”起来,成为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平罗县宝丰村将52亩土地出让给一家菌草全产业链企业,净收益280万元。“企业种植菌草,用菌草生产菌菇棒,我们村借势嵌入到产业链中,拿这笔钱成立农机服务队,建大棚种菌菇。”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高兴地说,5年前村集体收入还不足3万元,去年就突破了100万元!
  同样被“唤醒”的还有广阔山林。宁夏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持续几十年的生态修复使荒山重新郁郁葱葱。2021年宁夏启动山林权改革,对林地和林木确权,放活林下经营,拓展抵押贷款,开发林业碳汇,“点金一笔”让“绿叶”变“金叶”。
  固原市彭阳县草庙乡米塬村的蜂农米克宗是第一批拿到宁夏山林权不动产证的村民,证书中清晰地记录着他家2585平方米退耕地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一直以为退耕后这片地和我们就没关系了,没想到林子长成了还属于我们。”米克宗说,以前他想扩大养殖规模却没钱,林地确权后,他以此作抵押成功从银行贷款15万元。
  为权属赋能是改革的关键,宁夏及时出台金融支持“六权”改革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实现要素价值转化增值。
  截至目前,宁夏已累计发放“六权”抵押贷款超过30亿元,隆德县国孝牧业有限公司通过用水权抵押贷款120万元,宁夏恒康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排污权抵押贷款2600万元,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以52万亩枸杞地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一笔笔交易落地,“生态资源”加速向“生态资产”转换。
  “改革赋能,宁夏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之路奋力迈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言顺说。
 
安全温暖过冬 一家一户都不能少
安全温暖过冬 一家一户都不能少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全力做好突发险情应对处置,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19日,在对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所作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灾区地处高海拔区域,天气寒冷,要密切监测震情和天气变化,防范发生次生灾害。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大面积降温雨雪天气,范围广、温度低、持续时间长。在这一特殊时期,确保夏季洪涝灾害、当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等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任务更加紧迫,各地各部门要及时采取更有力措施,让人民群众感到安心。
  低温雨雪恶劣天气考验着供热设施、电网设备、燃气管网,更考验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暖气热不热、管道漏不漏、上水足不足……当下,受灾地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深入每个小区村庄、每户家庭,仔细摸排群众取暖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督促相关企业对受灾村街供热、电力和燃气等设施进行全面检修维护,对易发、突发、多发的问题认真细致排查。
  风雪之下,更需着重关怀特殊困难群体。要着力解决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高龄空巢独居老年人等群体可能面临的过冬难题。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关注和帮助力度,及时发放救助金、提供御寒物资、加强取暖设施建设等。同时,通过畅通社会救助热线,及时回应困难群众诉求和求助,强化结对关爱、常态化巡访等,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全力化解好极端天气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天寒地冻、交通不便,保障灾区生活物资充足稳定供应是关键。需加大统筹调度力度,加强重要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充实好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入基层,将心比心,时刻关心穿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等事关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实事,尽早尽快把过冬物资发放到位。
  “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是实打实的动员令。党员领导干部要常到基层走走,勤到群众家里看看,多些嘘寒问暖、雪中送炭,少些形式主义、浮皮潦草。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落细到群众心坎里,把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小情考虑得更细致、更周全一些,不留一丝纰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记者杜一方 齐雷杰)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京津冀和东北等地洪涝灾后重建观察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京津冀和东北等地洪涝灾后重建观察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今年汛期以来,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经历了洪水考验的地区灾后重建进展如何?受灾群众能否安全温暖过冬?当地应对极端灾害能力又有哪些新变化?新年前夕,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实地探访。
全力以赴灾后重建


  徐中仁穿着一件单衣,正在暖烘烘的灶台前忙活。窗外,寒风正卷起飘雪。“不用再为如何过冬而发愁了!”徐中仁看着布置温馨的80平方米新家,对记者感叹道。
  8月初的洪水冲毁了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200多间民房,村民徐中仁的房屋被洪水冲塌了一角。为了保障安全和基本生活,一家人在安置点住了两个多月。与此同时,200余栋新房在地基高、地势平的土地上重建而起。
  从东北到华北,各地抢先抓早,全力以赴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对寒冷天气。
  最新数据显示,吉林受灾最严重的舒兰市累计完成原址重建房屋545户,异地重建房屋284户;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涿州市共有1.7万余户农房完成修缮,2.9万余户农房完成加固,124户新农房建成,明年新建农房将于开春后动工建设;北京市门头沟区需清淤清理的2141套、局部修缮的2332套受灾房屋,已于10月20日前全部完成清理和修缮工作。
  得到修缮加固重建的,不仅仅是民居。重建后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希望中学校园,传来学生们琅琅读书声。今夏极端降雨过程中,这座校园几乎被“浸泡”在洪水之中,教学楼、宿舍、综合楼、体育馆全部进水。
  随着洪水退去,清淤、消杀、更换电路、维修教学设备等重建工作旋即展开,并按期完工。“如今,学校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入冬以来,学生们都能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没有耽误学业。”尚志市希望中学校长刘玉利说。
  居有其所的受灾百姓,开始了新的奋斗。
  在天津市静海区,承包了200多座大棚的台头镇义和村种植大户郝建,第一时间带领乡亲行动起来,用20多天时间修缮大棚、平整土地,并种下了蔬菜,成为当地第一批补种的农户。
  如今,彼时种下的芹菜、黄瓜已经销售一空,辣椒、菜花也被往来的客商运往京津冀各大市场和超市,摆上货架。
  眼下,郝建又开始给西瓜育秧。“因为时间紧,干脆住在了育苗场。”他说,西瓜是台头镇的招牌农产品,等种植的蔬菜都销售完后就开始种植西瓜。“种植‘无缝对接’,大棚才能被充分利用。只要咱们用双手继续奋斗,日子就有新希望!”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深入开展“抗灾情 稳就业”专项行动,已累计促进400余名受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该区还联合西城、海淀、石景山、丰台等区,举办“手拉手”等各类招聘会65场,提供岗位2.5万余个。
  严寒之下,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加快推动灾后重建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安全温暖过寒冬


  气温持续走低,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成为一项硬任务。
  今年7月底、8月初,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等地万余间民房面临重建。4个多月后,记者再次来到当时受灾的门头沟区斜河涧村,村民张卫霞带着记者走进修缮后的“新家”。
  “现在屋里达到20多摄氏度,十分暖和,今年冬天取暖没问题。”张卫霞指着电暖器温度显示屏说。
  张卫霞告诉记者,村里前几年完成了清洁能源改造,目前家里用电采暖,晚8点到早8点有电价补贴。入冬前,村里有专人挨家挨户询问取暖设备使用情况,因洪灾损坏的电取暖设备都已更换完毕,更换设备时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
  据了解,门头沟区与受灾群众取暖密切相关的89个“煤改电”村电网复建、1.69万吨优质燃煤配送、10749户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修复等均已按时完成。
  取暖工作做到了每家每户,安全保障更是重中之重。
  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邵七堤村是永定河进入天津后流经的第一个村庄。洪水来临时,村民李雪冰的家中进了水。“来暖气之前我们也担心,房子被水淹过,供暖设施还安不安全?”
  想群众所想,武清区在取暖季前就成立了受灾村街供热保障专班,对包括邵七堤村在内的11个受灾村街进行了供热设施、燃气设施、电力设施等检修维护。李雪冰家取暖设施的损坏零件被一一更换。
  不久前,李雪冰还收到了一张“便民服务联系卡”,上面包村干部、巡诊医生、社区民警、燃气公司等的联系电话写得清清楚楚。“供暖等方面需求都能得到第一时间解决,心里踏实多了。”李雪冰说。
  在涿州市,共有因洪灾受损燃气壁挂炉5634台、空气能热泵2974台,入冬之前也全部更换、修复完成,确保群众温暖安全过冬。
  受灾地区的困难群众,这个冬天过得如何?是各地政府最为关切的事情。
  55岁的张建国,是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刁四村的低保户。走进他原址重建的新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温度计显示为20摄氏度。
  为了让张建国能够在这个灾后的冬天感受到更多温暖,当地包户党员杨龙和同事们帮他买了床、橱柜、燃气灶等,还贴心地添置了几盆绿萝来装点新家。得知腿脚残疾的张建国这几日身体不适,杨龙二话没说陪他到涿州市中医院看病。
  “心里、身上都热乎。希望村子赶快恢复,大家伙儿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张建国说。
抗灾害能力再提升


  近年来,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经历过这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受灾地区各方力量开始了一场新的思考与行动。
  走进北京门头沟区水峪嘴村的安全应急小屋,直饮净水器可满足应急状态下100多人的用水需求,屋顶光伏发电设备向小屋随时供电,两台卫星电话可以24小时呼入呼出……
  这类基于暴雨造成的断电、断水、断通讯等现实场景而设计的安全应急小屋,确保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所等场所“电不断、水不停、讯通畅”,极大提高应对特大突发事件防灾减灾救灾的安全保障水平。
  在今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天津成为京津冀地区洪水的主要“入海口”,防洪工程不同程度受到损害。不久前,天津宣布陆续启动独流减河低水闸泵站改扩建工程、永定河泛区主槽清淤工程等。建成后,天津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将得到全面完善和提升。
  农业领域应急能力的提升,也在迎来新变化。
  灾后,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机制,成立了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强化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信息共享,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
  “我们还将对水毁农业设施、棚室进行修复和重新规划重建,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定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王建民说。
  与此同时,农业保险撑起减灾“防护网”。
  “我没想到保险公司能赔付这么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农户荆锡臣说,通过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绿色通道预赔付,他已经收到了一笔保险赔偿款。
  “灾害发生后,我们迅速启动大灾应急预案,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启动预赔机制。”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牡丹江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李刚说。
  近期,随着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情,新的实践已经开始。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河北保定等地气象与城市管理部门联合发布预警,利用布设在桥梁涵洞和部分主干道的“城市气象灾害智能监测站”数据,迅速对桥梁、主干道等进行融雪清雪,确保市民出行通畅安全。
  “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确保预警信息发布迅速、及时、有效,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河北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
  眼下,各地仍在积极推进灾后重建工作。记者看到,修复灾毁基础设施、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等仍在持续加快进行。面对低温雨雪天气,群众供暖需求持续增高,多地正在完善应急预案。(记者白佳丽 王鹤 杜一方 马晓成 王艳刚 尹思源)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震区派出所的行军床
震区派出所的行军床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甘肃积石山12月22日电(记者胡伟杰 王铭禹 宋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此次积石山6.2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记者21日在大河家镇派出所看到这样一张行军床——一尘不染的木床板,崭新的绿色铁支架,床上既没有床单也没有被褥。
  大河家镇公安派出所副所长石明海跟记者说,这个行军床前两天就摆在这里,供连续执勤好几天的民警、辅警休息。“好像没人上去睡啊?”记者问。石明海有点腼腆地回答:“就我一个昨晚在上面躺了一会,没多久余震来了,就又出去了。”
  “地震发生到现在,您总共睡了多久?”
  “一共四个多小时,前晚在车里眯了两小时,昨晚在行军床上又眯了一小会儿。”
  眼前这个疲惫的西北汉子,头发被大檐帽压得又平又实,眼睛里布满红血丝。
  记者走进派出所的院子,看到院墙已经塌了一半,门口随时会倒塌的墙壁上支着一根木椽,半个院子已被封锁线隔离。主楼已成“危房”无法使用,墙壁开裂破损,地上满是砖土碎渣。所有民辅警都临时搬到办案区所在的两层小楼内办公。
  地震发生后,派出所所长樊学虎就和几位同事火速驱车赶到所里。一路上,他不断对接和安排工作,手机没放下过。
  “刚到镇上时,街道上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喇叭声和喊叫声,一片漆黑,分不清东南西北,靠着车灯的光摸到派出所。”
  石明海带着刚入职的“00后”辅警徐鹏等人正在所里值班,地震来袭,他们立即出门拉响警笛,喊上同事,分成几个小组在镇上搜救巡逻。刚出门不久就有群众拦住去路,报告有一个独居老人的房子倒塌了。
  石明海和同事们打着手电筒摸到老人家门口,见门梁已完全垮塌,徐鹏和同事马琳从后墙翻进院子里,老人在炕上被几根木椽压住,大声呼救。几人冲进屋内,挪开木椽,立刻把老人背往警车旁。
  “那晚你们总共救援了多少次?”无论问徐鹏还是石明海,或所里任何一位民辅警,都没人能讲清楚。“十多次吧”“可能二十几次,也可能没那么多”,他们十分腼腆,总是笑一下然后走开。
  天亮后,随着救援人员源源不断赶来,广场上搭起了帐篷,架起了锅灶,一些群众也吃上了热饭,用上了煤炉。记者进入那栋已成危房的主楼,几位外地支援的民警仍在值班室守着,房间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他们每个人都穿着大衣,手里端着一碗泡面。
  “怎么不去广场上打碗牛肉面吃?”“我们穿着警服,理应让群众先吃。”一位值守的民警说。昨天,石明海和徐鹏巡逻到广场上,一位做拉面的师傅强行把他俩拉过去,递了碗刚做好的牛肉面,说:“你们辛苦了,赶紧吃上一碗再去工作。”
  “这是我们吃的第一顿热饭,群众都很关心我们。”谈到镇里遇难的群众,石明海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们中的有些人我很熟悉,现在都还接受不了这些事。”
  临走时,记者在派出所里又转了几个房间,连续问了好几个碰到的民警、辅警,有地震当晚从外地赶来支援的,也有一直驻守的,有的连续两夜在车上度过,有的只睡了几个小时。他们的头发乱糟糟的,眼睛充满血丝。
  但当问到累不累时,他们的眼神坚毅:“这么大的大灾面前,有啥累的,我们能挺住!”
 
“帐篷城”里的“孩子王”
“帐篷城”里的“孩子王”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甘肃积石山12月23日电(记者程楠 陈斌 方欣)“在这里画一笔。”“试试在这里上色。”“你画得真棒!”25岁的冯小霞,正在指导地震灾区儿童画画。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当地学校不同程度受损,部分学校损毁严重。19日,积石山县所有的学校暂时停课。
  21日上午,冯小霞和24名同伴就从与积石山县毗邻的广河县抵达灾区,开展志愿服务。地震发生后,和冯小霞类似,来自多地的志愿者化身“帐篷城”里的“孩子王”,为大家开设了绘画、文化课程辅导、防灾救灾知识等内容的志愿服务。
  记者见到冯小霞时,她和伙伴们正在受灾较重的大河家镇大河村救灾安置点指导孩子们画画。孩子们时而描线,时而涂色,不时发出的笑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呵出白色的“小恐龙”。
  “我喜欢画画。”“老师,我给你唱首歌吧。”“老师,我给你跳支舞。”
  面对小朋友们的跃跃欲试,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平安甘肃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的心理治疗师胡瑾娅让大家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来。
  地震发生后,胡瑾娅和十几位同事19日就抵达灾区开始工作。
  在大河村,每天上午9点,胡瑾娅就和同事们分散开来,一个帐篷接着一个帐篷走访,帮助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午饭后,胡瑾娅就成了大河村的“孩子王”。带着孩子们做广播体操、一起涂鸦、讲故事、表演节目、开设防震救灾“小课堂”。一下午下来,喝口水、揉揉脖子,就是32岁的她难得的放松时间。
  据了解,来自甘肃、宁夏等多地的志愿者在震后迅速抵达灾区,开启针对受灾群众的多项心理干预和治疗。甘肃省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也积极行动,向甘肃1400余名心理志愿者发起倡议,鼓励他们以各自专长参与救灾,并提供专业心理救援服务。
  “我们面临的地震等多种灾难,既可能造成亲人离去或财产损失,也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出现心理创伤。”胡瑾娅说,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方方面面一直在全力支援受灾地区和群众,这种支持能帮助受影响的人有效减轻心理创伤。
  此外,甘肃省教育厅介绍,该厅在灾后第一时间组建了省内心理援助专家团队,并开通14条心理援助热线,保障地震灾区师生心理健康,并为灾区中小学师生及家长提供在线心理辅导援助服务。
百姓的“急难愁盼”,办!
——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政务服务篇
百姓的“急难愁盼”,办!
 
——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政务服务篇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陈国军 徐海涛 赵文君 吴梓溢 齐雷杰 王成)“办事方便吗?”“一站式做到了吗?”“居民们平时都反映哪些问题比较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走进当地的政务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大厅,察民情、听民声。对于政务服务这一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领域,总书记多次指方向、明重点、提要求:
  ——“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窗口服务单位都要把为民服务工作搞好,要以百姓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改进工作、改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
  一件事项办理,就是一面为民服务镜子。新华社记者近期到河北、福建、广西等地政务服务一线调研采访,围绕部分办事事项,走近基层办事人员、来访群众,感受各地政务服务新气象,见证基层政务改革新作为。
故事一:村里兴起“掌上开证明”


  今年,租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的马延杰碰到了一桩急事:孩子要到县城读书,家里需要提交居住证明。由于自己不在村里,马延杰将电话打到村“两委”,寻求帮助。
  按照村“两委”工作人员曹建辉提供的办事流程,马延杰打开手机,登录“冀时办”App,实名注册、确定选项、提交申请……不到半个小时,马延杰就收到了电子证明。
  一张证明,背后对应着千家万户的大事小情。近年来,不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但在部分村镇,服务基础相对薄弱,群众办事时有不便。
  “以前开具类似居住证明等,村里人少不了奔波,一趟交材料,一趟拿证明,碰到住得远或外出务工,还需要长距离多次往返。”马延杰说。
  如何让乡村办事像城里那样方便快捷?在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过程中,石家庄市梳理基层耗时多、频率高的证明事项办理难题,在全省率先启动基层电子证明系统试点,推动基层证明网上开具。
  石家庄市行政审批局运行监管科工作人员李琳介绍,2022年以来,依托“冀时办”App基层电子证明系统,石家庄市262个乡镇(街道)4753个村(社区)完成基层电子证明系统账号的配置,完成村级电子印章采集、审核人员手签制作备案9400余个。同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络机制,明确专人管理,确保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网上办证“零距离”,许多人像马延杰一样从“来回跑办”中解脱出来,体验到越来越便捷的政务服务。正定县行政审批局政务股股长翟玉婷说,在推动群众足不出户获取证明的同时,县里还建设了10个乡镇(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198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站,配备全天候运行的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并推行帮办代办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
  政务改革,也让基层“减负”。“以前,我每天要腾出大把时间接待办证群众。接待完后,还要找领导签字、盖章。”塔元庄村综合服务站负责人李珊珊说,如今许多基层证明网申网办,减少了办证接待量的她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为民事项中。
  【新闻深一度】开具证明不便曾是不少群众反映的烦心事,也是政务服务改革帮群众解难题的重要领域。作为全国开展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试点之一,河北创新建设了“河北省基层电子证明系统”,在全省5.3万个村(社区)上线应用,实现了基层高频证明网上申请、审核、开具和领取。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底,河北省已线上开具居住证明、无犯罪证明、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等各类电子证明70万余个。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贯彻《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等中央文件精神,推出了大量政务服务改革举措,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办事,并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司法部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启动相关行动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累计清理取消的证明事项就达2.1万多项。
故事二:“新晋宝爸”抛掉了“办事烦恼”


  “孩子出生不到一周,还没出院,各种证件就全部办好了。”在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新晋宝爸”李楠到医院“出生一件事”一站式联办窗口,一次性递交材料,仅用4天,就拿到了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户口簿、医保卡等证件。
  孩子出生是一个家庭的大喜事,但幸福之余的“办事烦恼”也不小。孩子出生涉及的办事事项较多,放在此前,李楠可能要经历一次手续“小长跑”:材料涉及卫健、医保、公安、人社、金融机构等多个系统,以往,受制于部门间数据壁垒的阻碍、前置审批条件的存在,办好材料平均跑腿次数超过10次。
  因办新生儿手续带来的“办事烦恼”是群众跨部门办事难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跨部门的行业壁垒影响着群众办事效率,一些事项办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群众需经历多道手续、填写多份材料。同时,在数字政务改革推进中,由于各业务系统权属不同、网络结构不同、数据标准不同,也一定程度上掣肘跨部门数据共享。
  2020年7月,福建省在“数字福建”建设基础上,启动“一件事”集成改革,从事项场景覆盖、线上数据打通、线下综合服务方面入手,将涉及多个部门的“单项事”整合并联,整体性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实现一体化办理。
  “省级层面数据汇集打通后,‘出生一件事’通过系统集成、协同联办、全流程网上审核等方式,实现‘一次办’。”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吴晶文说,改革后,新生儿家庭只需填1张表、跑1次窗口,6个工作日内即可全部办结所需材料。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制改革处处长潘榕介绍,截至今年三季度,福建全省共优化整合推出2479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实现“一体化办理”。相较改革前,相关事项办理时间压缩57.72%,申请材料减少46.55%。
  【新闻深一度】“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在“数字福建”建设中,福建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已接入省市近1800个业务信息系统,汇聚800多亿条有效数据记录。福建省级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化办理平台上线运行以来,打通了12个部门、18个省级统建系统。
  近些年,我国数字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效能明显提升,“网上办”“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在全国广泛实践。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近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平均承诺时限压缩了一半以上。
故事三:“打开”异地求医的纠结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员流动,群众异地办事需求不断增加,加快关切事项的跨区域“通办”成为群众的普遍期待。其中,医保就医手续就是群众关切的高频事项之一。
  在广西南宁市,74岁的韦庆娟老人近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的病房顺利出院。经过手术,困扰老人20多年的面颊痉挛、疼痛问题明显缓解。
  韦庆娟家住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官成镇旺石村,距离南宁200多公里。这些年,母亲韦庆娟时发的病情没少让卢政锟操心:“以前也带她去老家周边医院看过,但效果不太理想,外地就医母亲顾虑又多。我常年在外省做工,也很难一直安心陪着照顾。”
  卢政锟的“操心事”是不少病患家庭遭遇的现实问题。由于不清楚办理流程、不熟悉材料要求等,不少患者对异地就医心生顾虑,甚至耽误了治疗。同时,未及时办理备案还会导致医保报销比例降低,增加个人负担。
  今年6月起,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在全国开展,推动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成为重要内容。经过调研,广西自今年7月起实施自治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并全面推进医保经办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
  “这次带母亲来南宁看病,医院医保窗口反映现在有了新政策,异地看病不用备案了,医保报销的比例也不降低了。”卢政锟拿到住院结算单说,“免备案”后,此次母亲看病的自支部分较实施备案制时节省了4000多元。
  “‘免备案’政策极大提升了参保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便捷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副院长杨超说,为了方便群众,医保部门还和医院开展“医医合作”,将医保服务窗口前移,患者就医实现了医保业务在医院的“一窗办理”。
  “除了‘免备案’,广西还相继推出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免申即享’、生育津贴‘免申即办’、医疗服务事项办理‘免填单’等多个高频服务事项‘省心易办’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局长庞军说,借助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等渠道,广西同步上线了43项医保经办政务服务事项,网办可办率从85%升至100%,参保群众可以全天候、全时段、跨区域办理医保业务。
  【新闻深一度】根据历史数据测算,广西实施异地就医“免备案”后,每年将减轻参保群众医疗负担约6.6亿元。“全程网办”后,广西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平均工作时限由8.22天缩短至6.35天,提速22.7%,部分服务事项工作时限压缩至即时办结。
  在全国,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大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有效解决经营主体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地市、县级全覆盖,乡镇覆盖率达96.1%,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超过10亿人,实现1万多项高频应用的标准化服务。  
 
李强在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检查指导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李强在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检查指导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兰州12月23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2月23日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检查指导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受灾群众十分牵挂,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强先后来到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陈家村、梅坡村和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美一村,实地察看受灾现场,走进安置点与受灾群众交流,向当地干部详细了解群众安置、物资保障、板房搭建等方面的情况。李强向奋战在一线的救援和施工人员表示感谢,希望他们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李强指出,当前灾区夜间温度低,要想方设法改善安置条件,确保受灾群众有地方住、有热饭吃、不挨冻。李强勉励当地党员干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受灾群众坚定信心、共渡难关。
  李强在甘肃省积石山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听取甘肃、青海两省和有关方面的工作汇报,对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他强调,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要与时间赛跑,把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第一时间配发到安置点和群众手中,争分夺秒搭建板房,让眼下在帐篷中安顿的受灾群众尽快搬入,并扎实做好御寒保暖、食品安全、防火巡查等工作。抓紧对震区房屋进行评估,符合安全要求的可按照自愿原则引导群众有序返家居住,符合修缮条件的要抓紧修缮到位。全面推进各类设施特别是学校、医院等特殊场所修缮加固,消除风险隐患,确保安全复课复工复市。要提前做好开春后全面恢复重建规划,并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帮助灾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止发生规模性因灾返贫致贫。要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强化医务人员配备、设备耗材保障,完善诊疗方案,尽最大努力抢救生命、减少伤残。备足常用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及时提供心理疏导,确保灾区群众身心健康。要切实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及时有序发布救灾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做好先进典型宣传,进一步鼓舞人心。各级干部要把群众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及时了解受灾群众困难诉求,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吴政隆参加上述活动。
 
王小洪在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上强调
准确把握形势特点 强化打防管控措施
扎实做好岁末年初维护安全稳定工作
王小洪在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上强调
 
准确把握形势特点 强化打防管控措施
 
扎实做好岁末年初维护安全稳定工作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23日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公安部部长王小洪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岁末年初形势特点,强化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全警投入、全力以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群众平安过节。
  王小洪要求,要绷紧政治安全这根弦,筑牢反渗透反颠覆坚固防线,深化反恐怖反分裂反邪教斗争。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性防范化解矛盾纠纷。要始终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集中整治社会治安乱象。要织严织密公共安全网络,严格落实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等“四项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公共安全监管,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严格队伍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组织推动和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抓好规范执法,抓实监督管理,抓细爱警措施,充分展现公安队伍良好形象。
 
谌贻琴出席第十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
谌贻琴出席第十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第十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12月23日在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国务委员谌贻琴出席仪式并宣布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湖北6个分会场及全国各地一同拉开冰雪季大幕。
  启动仪式前,谌贻琴观看了“跟奥运冠军学滑冰”公开课、京津冀花样滑冰自由滑邀请赛、全国大众冰雪季10年成果展,并与冬奥冠军、冰雪运动爱好者代表互动交流,了解冰雪运动开展情况。她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充分利用冬奥遗产,策划组织各类冰雪赛事活动,推动更多冰雪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促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持续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本届全国大众冰雪季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期间,全国各地将围绕“欢乐冰雪 共创未来”主题,开展内容丰富、惠民便民的冰雪赛事活动,初步统计赛事活动近2000项。
 
王沪宁会见中国基督教
第十一次代表会议代表
王沪宁会见中国基督教
 
第十一次代表会议代表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中国基督教第十一次代表会议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会见基督教全国两会新老领导班子成员,并同全体与会代表合影。王沪宁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向基督教全国两会新老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与会代表和全国基督教界朋友们致以诚挚问候。他表示,中国基督教界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基督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王沪宁表示,过去五年,基督教全国两会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基督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沪宁表示,新一届基督教全国两会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和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引领基督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继承和弘扬爱国优良传统,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要坚持全面从严治教,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要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教职人员队伍。要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友好交流,讲好中国宗教故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参加会见。
  中国基督教第十一次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十届、中国基督教协会第八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章程、中国基督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基督教全国两会新一届领导班子。
 
全国秋粮收购超1亿吨
全国秋粮收购超1亿吨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王立彬)年末岁尾,玉米等秋粮全面进入收购高峰期。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过1亿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3日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秋粮上市以来,各类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市场购销活跃,价格保持基本平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过1亿吨,收购进度过半。分区域看,东北地区收购进度在四成左右,华北地区五成左右,南方地区已接近尾声。
 
财政部:狠抓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财政部:狠抓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申铖)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财政管理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内功”,2024年将狠抓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他是在21日至22日于北京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职责、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财政管理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蓝佛安说,明年要厉行节约,树牢过紧日子理念,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严格过紧日子执行,强化过紧日子监督。始终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健全和落实分级责任体系,完善基层财政运行监控。
  “要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健全化债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蓝佛安说。
  他表示,明年还要进一步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深入推进财政法治体系建设,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强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此外,积极稳妥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财税体制改革要因时而谋、因势而动。”蓝佛安说。
 
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基层群众
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综述
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基层群众

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综述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

  2023年以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生动描绘农民群众美好生活和乡村振兴美丽新图景。
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8月15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热闹非凡。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这里联合举办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专家和志愿者走村入户,把农技、健康、法律、禁毒等方面的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身边。
  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农村文化供给、更好服务群众需求,各地各部门把“三下乡”活动作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紧密结合实际、精心安排部署,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持续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激发正能量。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艺术家冒着严寒带来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当地还布置了农产品销售展位、非遗展示展位。悠扬的歌声、喧天的锣鼓、喷香的牛羊大锅……活动现场暖意融融。
  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广电总局协调相关单位向当地捐赠了“户户通”双模机顶盒、“空中课堂”接收设备、小学生图书,提供了健康义诊服务,并调研推进陕西省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促进广电视听服务常下乡、常在乡。
  在吉林省梨树县、通榆县,中国文联、吉林省文联文艺志愿者带来精彩的文艺节目,还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书法、美术理论实践培训活动。
  建好用好农村文化阵地,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三下乡”更好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让科普“下乡”让服务“上门”


  深入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组织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将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捐赠“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11月8日至9日,科技部联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共同举办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基层实际需求,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三下乡”活动有效推动了当地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
  让科普“下乡”、让服务“上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受到各地群众欢迎:
  在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科普大篷车让人大开眼界,雅各布天梯、磁力传动摆、静电乒乓等互动体验科普展项激发大家的科学兴趣;
  在天津市宝坻区,精彩的无人机航模表演令人眼前一亮,农技专家走进温室大棚,开展大棚种植技术、空气温度湿度控制等实用技术讲座;
  在辽宁省鞍山市,当地创新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科普入基层 名医进万家”系列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
  让科学梦的种子不断扎进田间地头,持续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据介绍,科技部将持续加强农村科技供给,更好服务基层群众需求,围绕农村地区实际发展需求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科技帮扶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积极扩大“三下乡”活动覆盖面,加大相关科技专家下乡频次,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健康乡村“护航”乡村振兴


  四川凉山州,大山腹地。2月,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多名资深医生组成的医疗队,风尘仆仆赶到这里开展义诊,闻讯而来的村民排成长队。从心血管到肝胆、肾脏,从眼科到妇科、儿科,卫生下乡带来了家门口的“专家号”。
  16支国家医疗队对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被送到基层,更多偏远乡村开启一趟趟健康服务“直通车”,不断提高着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卫生下乡不是“一日游”,“组团式”帮扶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为乡村医疗事业补短板、强弱项。
  新疆阿勒泰地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派出的医疗队今年8月至9月在此开展了3周的巡回医疗活动。开展技术培训、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医疗队通过多种形式帮带,切实提升当地医院的救治能力。
  在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下,目前西藏13家受援县医院的三级手术占比,由上一年度的14.8%提高至37.4%。158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院中,136家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38家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多地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巡诊、派驻等灵活方式,着力补充乡村两级机构合格医务人员,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同时,依托“三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健康科普行动,持续提高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兜底解忧 守护“温度”
各地多举措保障困难群众过冬
兜底解忧 守护“温度”

各地多举措保障困难群众过冬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气温大幅下降。中央气象台连日发布低温黄色预警。记者从贵州、河南、湖南、吉林等省份了解到,针对雨雪冰冻天气,当地进一步摸底排查困难群体,采取有力措施为当地困难群众兜底解忧,保障他们温暖过冬。
降雨雪冰冻,多省份积极应对


  近期持续低温、冰冻降雪给热力保供、电力输送、农业生产等带来挑战。
  中央气象台12月22日06时继续发布低温黄色预警:预计12月22日08时至25日08时,内蒙古中西部、陕北、华北、东北地区、黄淮及以南大部地区日最低气温或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低5℃以上。
  记者了解到,为妥善安置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多地政府部门通过发放物资、保障供电供暖、安置照料等措施,分类施策,提高帮扶、救助精细化水平,全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继安徽省应急管理厅12月15日紧急调拨3万件省级救灾物资下发后,安徽省财政厅会同省应急厅紧急拨付中央和省级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5084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和帮助全省受灾县(市、区)做好受灾群众今冬明春期间基本生活保障。
  在河南,安阳市民政局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指导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坚持市、县(区)联动,保持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提前储备、按需发放应急御寒物资。
  救助困难群体,一个不能漏,各地扎实做好低保家庭、流浪乞讨人员等生活救助工作。
  在山东,德州市将福利彩票销售站点、大救助站点等场所全部开辟为临时庇护场所,方便流浪乞讨、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就便求助。
  湖南省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牵头做好街面巡查救助工作,重点对车站、商业街、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集中露宿区域进行“拉网式”巡查,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应救尽救”。
兜底解忧,寒冬送温暖


  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鞍山村,当地村干部联系40吨煤炭保障村民取暖。“政府补助了2000斤煤炭,不用为过冬取暖发愁了。”鞍山村村民樊军说。
  鞍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维江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无劳动力家庭,村里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帮助装煤送煤,及时送到群众家里。
  湖南省宁乡市一桥梁下,顶着寒风,救助站工作人员正给流浪人员送上御寒物资。“这是棉衣棉被,物资包里还有方便面、八宝粥和救助引导卡,如果需要帮助就给我们救助站打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
  “困难群众房屋有没有被雪压塌?他们御寒吃穿有没有保障?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楚旺镇副镇长孙楠说。记者12月20日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楚旺镇政府了解到,内黄县楚旺镇对辖区低保人员、独居老人、重度贫困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排查走访,并发布寒潮天气出行、用火用电等安全提示。
保暖保供,民生有温度


  记者走乡进村了解到,多地相关部门围绕重点人群保暖、保供,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冬日里的“温度指数”。
  吉林省德惠市惠发街道永生村,脱贫户侯振发因身体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今年入冬前,村里就把地里够用一冬天的秸秆包拉到了他家的院子里。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庆德说,村上冬季免费为脱贫户提供秸秆燃料,帮忙安装塑料棚,保障大家温暖过冬。
  “还怕今天晚上来不了电,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来了。”12月14日13时,国网晋城供电公司土沃供电所抢修人员到达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台亭村冯凹自然庄抢修线路,让村民们异常惊喜。
  近日,沁水县西部山区遭遇持续暴雪冰冻天气,电力线路覆冰严重。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抢修人员急忙运来低压电缆重新布线,为这个22户的小村庄供电抢险修复。抢修人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作业,终于恢复全线供电。
  山东省潍坊市按照每户每平方米优惠3.5元至4元的标准,对市区集中供热范围内的低保户家庭采暖用热实行价格优惠,惠及困难群众7300余户。
  国网吉林供电公司来到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的灾后重建现场,逐村逐线开展特巡,排查村民家电采暖隐患,对电力线路和设备进行维护。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云端廊桥”护路人的一天
“云端廊桥”护路人的一天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寒潮来袭,贵州各地气温骤降,持续的雨雪天气给当地交通出行带来不便。近日,记者走近贵州乌蒙山区鸭池河大桥上守护道路安全的一线工作者。在这段易凝冻道路上,他们日夜坚守岗位抗凝保畅,全力守护道路安全畅通。
  “现在开始下冻雨了,预计6点半要封路”“请养护队人员做好融雪除冰准备”……12月18日下午5点,记者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高速一大队二中队值班室,交警罗兵龙的电话响个不停,他正和高速公路“一路三方”有关人员反复沟通当天鸭池河大桥附近路段的临时交通管制工作。
  罗兵龙所在的二中队,负责筑大高速黔西段约50公里路程的交通安全守护工作。这条由贵阳市通往毕节市的重要干道,有10余处易凝冻路段,特别是主跨800米、全长1450米的鸭池河大桥,这里长期云雾缭绕,入冬以来经常面临冻雨侵袭。这几天,罗兵龙和二中队8名队友全部值守在岗,同其他交管部门人员守护道路安全。
  寒风呼啸,冻雨连绵。下午6点,气温下降至零下2摄氏度,鸭池河大桥及附近的高速路面开始凝冻,影响道路通行安全,交管部门决定半个小时后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封路前后,需要和高速公路所属经营单位监控、养护部门一起做好预防性融雪除冰,保障还在管段通行的车辆安全。”说完以后,罗兵龙和王帅等几名同事立即汇合,协助作业队开展融雪除冰。
  此时的鸭池河大桥天色渐黑,路况逐渐变差,桥上仍有不少通行的车辆。罗兵龙和队友驾车跟在融雪撒布机后面,确保身后车流和作业队保持安全距离。
  近两个小时多轮预防性融雪除冰作业后,高速公路也已进入封路状态。
  “接下来,我们要对整个路段实行临时巡逻,确保路上没有滞留车辆,以及处置临时突发状况。”罗兵龙说。
  当晚8点左右,一辆轿车爆胎,滞留在鸭池河大桥附近,路巡交警协助更换备胎,确保其安全驶离高速公路;有应急车辆需要过路,值班交警及时帮忙协调压速带道……繁忙的管制工作下来,罗兵龙和几名队员凌晨2点才得以休息。
  “战斗”还未结束。19日4点半,高速公路“一路三方”工作群里发来提示,鸭池河大桥等凝冻路段新一轮融雪除冰基本结束,但要进一步确认道路通行条件。
  记者一同和罗兵龙的路巡队伍出发,跟随他们巡查高速路面情况。在寒风呼啸的鸭池河大桥上,记者看到,桥上配有多套气象感知设备和监控视频,桥面上已布满融雪撒布机作业留下的融雪剂颗粒。大桥还设有一处安全小屋,里面有高速公路养护队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方便监测大桥各项通行条件。
  来到桥中间,罗兵龙步行一段距离,弯腰用手摸了摸桥面,看路面是否还有凝冻,同时和大桥上安全小屋值班人员何武刚一同检查桥面温度、湿度等数据,不一会儿,他们冷得直打哆嗦。在其余路段,他走上前去,反复检查路面是否湿滑。所有的易凝冻路段,罗兵龙都认真检查。
  一趟来回,上百公里,近两个小时。路巡工作结束后,略显疲惫的罗兵龙再次和高速公路“一路三方”工作人员商讨确定路面解封时间。
  19日上午8点,筑大高速黔西段道路正式解封,车辆安全穿梭在犹如红色巨龙的鸭池河大桥上。“路解封了,群众能够安全出行,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新一天抗凝保畅的开始。”罗兵龙说。
  每遇恶劣天气,对交通安全工作都是一大考验。面对本次来势汹汹的寒潮,贵州高海拔地区的毕节市最低气温达到零下9摄氏度,当地各高速公路干线均不同程度结冰,近2000名交警和高速公路“一路三方”一线人员24小时坚守在一线,用他们的辛劳工作守住一方道路安全。    (记者李凡)新华社贵阳电
 
陕西咸阳:“四支队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陕西咸阳:“四支队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西安12月23日电(记者陈钢 石志勇 李亚楠)渭水穿南,嵕山亘北,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省咸阳市,拥有两千多年建都史。毗邻西安的咸阳市,近几年加快西咸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含新量”,举办“人才兴咸”大会推动建设人才高地,依托西安雄厚科技资源吸引科技成果转化,随着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项目落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活力。
  冬日暖阳下,位于咸阳市秦都区的陕西中科启航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雄飞正在洽谈新的订单。“我们将惯性导航技术应用于风力发电机,可以监测螺栓松动和叶片故障,从而对症修理,解决了风电行业的痛点,这一领先技术奠定了公司的市场优势,今年的产值超过2亿元。”
  落户咸阳5年来,中科启航的产值从最初2700万元增长至2亿元,并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市场前景广阔,成为咸阳市科技招商的典型。
  中科启航与咸阳结缘,得益于咸阳市“科技大使”——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总经理魏征的“撮合”。得知企业有落户西部的打算,魏征不仅帮助中科启航选择在配套相对完善的咸阳市落户,后续还帮助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升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全程保障项目落地,还通过募集资金、对接市场,扶持企业迅速成长。”魏征说。
  为吸引更多像中科启航这样的科技型企业落户,咸阳市科技局2021年成立了“四支队伍”:科技顾问、科技大使、科技经纪人、科技特派员,其中科技大使191位,主要来自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技大使’搭建起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可以实现优质科研项目的筛选、匹配、推介,让‘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创新成果走出围墙、走向市场,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咸阳市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的‘营养不足’难题。”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说。
  记者见到另一位科技大使——西安工业大学成果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高宏时,他正在梳理学校成熟的科研专利,为下一场项目路演做准备。李高宏说:“担任科技大使首先要摸清所在学校的科研家底,筛选出适合产业化的项目。然后针对咸阳市的产业禀赋,不定期做专项推介、路演,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这就把成果转化变成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行为,实现了资源精准配置和多方共赢。”
  咸阳市招聘的20多名科技经纪人与科技大使形成紧密配合。作为科技经纪人,今年30岁的阮潇潇每天奔走于各大高校和企业之间。学材料类专业的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在科技大使的帮助下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可用成果,然后进行前期评估,对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我们会带企业或者投资机构来跟科研人员进行详细对接,后续跟踪项目落地的全过程,确保项目真正落地。”
  为了保障“四支队伍”有效发挥作用,咸阳市创新机制资助西安多所高校的科研项目,对科技经纪人队伍实行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以激发活力,对科技大使通过积分制考核给予奖励……
  截至目前,咸阳市通过科技大使等“四支队伍”挖掘高校科研成果627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81个,签订技术合同金额3900余万元。吸引西安交大“新型有机液体储氢材料”、西北工业大学“有机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等183个项目在咸阳落地转化,成立公司主体,总投资额超过27.88亿元。
  “我牵头落实的‘新型有机液体储氢材料’项目,明年即将投产,已经实现首轮融资1000万元,市场估值高达6亿元。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生‘金’,为咸阳这座千年古都带来更多的活力与希望。”科技经纪人田博说。
 
江苏沭阳: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江苏沭阳: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入冬的江苏沭阳,一场冷空气让气温直线下降,但沭阳县城市花园小区的王志国老人心里却暖暖的。得益于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成,老人不仅可以在中心喝茶打牌、读书看报,还可以享受洗浴理发、中医理疗等服务。今年以来,该县积极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聚焦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难心事”。
  改善基础设施,群众出行更方便。城北社区两条背街小巷因建设时间久远,晴天灰尘较大、雨天泥泞难行,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根据“民呼我为”“接诉即办”要求,沭城街道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头号工程,通过现场调研、征求意见、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后,实施道路硬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工程,解决了辖区居民出行难问题。同时,城北社区还对3个小区污水管网进行了改造,铺设管网共计约6000米,“污水漫道”的情景一去不复返。
  老旧小区换新颜,生活环境大改变。该县全面开展微调研工作,通过“三听三问”征集到道路破损、楼房墙皮脱落、下水道不畅等问题后,建立“一小区一案”问题解决机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截至目前,已对6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共涉及7400余户,主要改造内容为加装电梯、粉刷外墙、雨污分流改造、沥青路面铺设等。
  党建引领聚合力,贴心服务暖民心。“小时候磨刀磨剪子、家电修理等‘小修小补’又回来了,服务更多了,比以前更方便了。”该县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双报到、双服务”为抓手持续深化“聚焦急难愁 支部进小区”工作,打通党群“最后一公里”,将免费理发、血压测量、旧物互换等小事变成暖心事。沭城街道在辖区内打造43处“车手微家”服务站点,提供免费餐饮、上网、充电和阅读等服务,开展法律、心理、民生等3类咨询服务,解决辖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饮水难、充电难、休息难等问题。   (本报记者陈圣炜)
 
北京将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北京将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郭宇靖)为切实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北京将对商品房预售资金进一步加强监管,强化属地住建部门监管责任,并引入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会同市住房资金中心、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市高院对现行政策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北京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版 公开征求意见稿)》,并于22日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从监管实践出发,将监管原则调整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专户收存、专款专用、核定支出、违规追责”,强化了属地住建部门对预售资金的监管责任,明确属地住建部门对预售资金用款的审核职责。同时,引入市住房资金中心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承担具体监管业务,强化了对监管银行的协调管理,确保对预售资金监管新的要求落实到位。
  在资金入账方面,办法规定所有房款统一归集。购房人支付的预售资金,包括定金、首付款、按揭贷款、分期购房款及其他形式的购房款等,应全部直接存入监管账户,由市住房资金中心按类目进行标识。在资金支取方面,确保重点监管额度资金应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于本项目有关的工程建设。
  办法首次明确购房人责任,提出购房人应将所支付的购房款存入市住建委、市住房资金中心门户网站公示的项目预售资金监管账户,并及时查看、比对监管账户信息,确保个人购房款全部存入监管账户,并进行日常监督。购房人可通过市资金中心网站等查询本人入账信息和项目重点监管额度内资金余额。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征求意见结束后将认真研究吸纳各方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预售资金的收存、支取、使用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预售资金用于工程建设。
 
让榜样成为奋斗向上的力量
內蒙古霍林郭勒:“学习身边榜样”活动为党员提供“精神食粮”,也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让榜样成为奋斗向上的力量
 
内蒙古霍林郭勒:“学习身边榜样”活动为党员提供“精神食粮”,也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别人经常问我,都96岁了为啥还入党?我回答说,你可以说我人老了,但我这颗一心向党的心却从未老去。”在内蒙古自治区霍林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员活动室里,96岁老党员顾克明正在为青年党员讲党课。
  党课中,既有他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经历,还有他作为首批建设者,不惧困难、不怕挑战带队开发建设霍林河煤矿的创业故事,更有他一心向党、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暮年入党瞬间。
  “这堂党课非常有意义,可能我没有顾老那么多经历,但同样也经历了入党时那激动的时刻。在今后,我也是要学习顾老这种不忘初心、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真正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青年党员李刚激动地说。
  自去年底被批准成为预备党员以来,顾克明用自身经历作为红色教育的“活教材”,走进部队、校园、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讲述红色故事。面向部队官兵,他讲抗美援朝志愿军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故事;面向在校学生,他讲革命先辈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故事;面向机关党员干部群众,他讲一心向党、艰苦奋斗的故事。
  “榜样,并非离我们遥不可及,很多时候他就在我们身边。这面屏幕展示的是我们身边榜样,一位9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也是霍林河露天煤矿和霍林郭勒市的建设者——顾克明。”近日,在霍林郭勒市党性淬炼体验馆,讲解员杜琳琳正在深情地讲述顾克明跨越70年“两次入党”的故事。
  今年以来,霍林郭勒市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开展“学习身边榜样”党员教育典型评选活动,先后挖掘出顾克明等一批市级身边榜样,将党员典型教育“串珠成链”,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广泛宣传身边榜样先进事迹,汇聚起“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磅礴力量。
  青年党员萨仁娜说:“身边榜样的故事激励人心,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一心向党、矢志不渝,这让我非常敬佩,也备受鼓舞。作为青年党员,我们更应该赓续这份红色血脉,传承光荣传统,为建设家乡做出新贡献。”
  用好红色资源,建好红色阵地,增强服务发展动力。霍林郭勒市在扎实开展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地区红色资源转变为最直观、最鲜活的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在红色历史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筑牢信仰之基。
  “下一步,我们将把‘学习身边榜样’活动作为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两个作用’的有效载体,继续发挥好身边榜样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学习教育更加生动深刻、有血有肉,既为广大党员提供‘精神食粮’,也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霍林郭勒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伟说。  (本报记者魏婧宇)
 

浙江浦江:“助联体”救助平台擦亮“弱有众扶”民生底色

浙江浦江:“助联体”救助平台擦亮“弱有众扶”民生底色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一直想体检,但我独自没办法去,没想到跟你们一提,就帮我安排上了。”浙江省浦江县檀溪镇大杨村村民周大爷对村“助联体”服务点工作人员连连表示感谢。
  周大爷是一名孤寡老人,今年70岁,视力残疾一级。2022年底,双耳因听力障碍做过手术。今年入冬之后,感觉身体状况不佳,很想全面体检一次。在这个月的探访关爱中,村“助联体”服务点工作人员了解到周大爷的这一需求,迅速上报给檀溪镇“助联体”服务站。镇服务站通过“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上报需求,县“助联体”在系统上接收信息后,着手链接资源、统筹协调。第二天,老人就顺利入院体检。
  类似周大爷“入院体检”这样的“微心愿”,浦江县今年已征集5100余个。在这一过程中,村“助联体”服务点工作人员采用“点对点”敲门服务方式,主动收集上报困难群众6方面24类需求,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均达100%,“主动救助、政策找人”,实现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心愿征集全覆盖。为了帮群众实现这些心愿,浦江县2000余名党员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累计上门服务4.5万余次。
  “为让‘助联体’帮扶对象精准化,除了线下探访关爱之外,我们还建立线上精准画像机制,实现困难帮扶对象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及时救助。”浦江县民政局副局长朱建军说,除了解决群众日常需求之外,浦江还通过共富工坊、教育帮扶、就业困难群众帮扶等项目方式,帮助困难群体发展。     (本报记者李平)
 

党员“摆摊”群众“赶集” “红色集市”为民办实事

党员“摆摊”群众“赶集” “红色集市”为民办实事

( 2023-12-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魏大娘,您这血压有点高啊,要注意清淡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还要注意加强运动,饭后多出去遛遛弯儿!”这是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举办的“红色集市”活动一角。
  今年以来,满洲里市推动各街道(镇)、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大党工委”“大党委”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立足辖区实际情况,搭建志愿服务“红色集市”。
  “现在做的是农药残留的速测,这个速测特别简单。”市农牧水利局的“摊位”前,满洲里市农牧事业服务中心农艺师张斌正在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蔬菜向大家演示在家如何速测蔬菜的农药残留是否超标,简单又实用的演示吸引了不少围观的居民。“听技术员介绍了如何检测农药残留,感觉非常实用,家里买一个试剂盒就能操作。刚来‘集市’的时候就测了血糖,我打算一会儿去看看口腔,再咨询一些法律问题,这个‘党建集市’真的很有意思。”参加活动的居民吕淑梅兴奋地说道。
  满洲里市东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马涛介绍,“红色集市”以党组织“搭台”,党员干部“摆摊”,党员群众“赶集”为模式不定期开展活动,邀请辖区共建单位加入,“集市”分为公益咨询、政策宣传、生活服务三个板块,内含法律咨询、反诈知识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血压测量、理发、手机贴膜、智能手机使用教学等多项便民利民服务。“在为居民群众带来更精准化、多样化服务的同时,各单位在职党员扎根一线,尽心竭力化解人民群众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把政策讲透,把理论讲懂,把服务做到家。”马涛说。
  “这个集市为党员干部搭建了联系群众的平台,居民听了我们的讲解后了解了政策,我们很有成就感,也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馨园社区党员柴晓菲说。
  “‘接地气’的党建宣传、‘冒热气’的咨询平台、‘聚人气’的便民服务,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同时也宣传了党的好声音。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理论政策宣讲活动465次、惠及1.3万余人次,上门走访群众2477人次,开展走访慰问、庆祝传统节日、为民办实事等便民利民活动惠及群众3500余人次。同时,组建了暖心服务小分队、满疆红群防群治队伍等288支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满洲里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曹唯说。  (本报记者叶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