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各地

05版:权威发布

06版:新华财经

07版:新华关注·各地

08版:新华聚焦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蔡奇陪同考察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蔡奇陪同考察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上海/江苏盐城12月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勇于开拓、积极作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和市长龚正陪同下,先后来到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等进行调研。
  28日下午,习近平一下列车就前往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他结合电子屏幕和重要上市品种交割品展示,听取交易所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等情况介绍,了解交易所日常资金管理和交割结算等事项。习近平强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上海期货交易所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为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随后乘车来到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他结合视频短片了解上海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走进展厅详细察看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并同科研人员代表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上海市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许多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提供了住房保障。29日下午,习近平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听了当地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情况介绍,习近平给予充分肯定。他先后走进社区住宅型、宿舍型出租房源租户的住房和公共厨房、公共洗衣房等共享空间,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总书记无微不至的殷切关怀,让在场所有人感动。离开时,社区居民纷纷围拢过来欢送总书记。习近平说,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在这里安居乐业,感到很高兴。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12月1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上海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要以此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要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要加强同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习近平强调,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扎实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继续办好进博会等双向开放大平台,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对国内外高端资源的吸引力。
  习近平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习近平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根本保证。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在新征程上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设一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坚决反对和惩治腐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要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把主题教育同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12月3日上午,在返京途中,习近平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和省长许昆林陪同下,来到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模拟实景,完整展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习近平不时驻足察看、同大家交流。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
  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分别参加上述有关活动,主题教育中央第五巡回指导组负责同志参加汇报会。
 
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习近平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首届“良渚论坛”主题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当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
 
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江苏盐城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勇毅前行
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江苏盐城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勇毅前行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江苏盐城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大家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要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为上海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顾军说。
  他表示,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四个放在”,坚持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聚焦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任务要求,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创新,不断提升“五个中心”的世界影响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表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我们要发挥改革前沿阵地的优势,在跨境投融资、跨境贸易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增强对国内外高端资源的吸引力。”
  “总书记对上海提出‘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的要求,释放了鲜明信号。”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依然是决定中国未来前景的关键抉择。
  “总书记强调,上海期货交易所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我们将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健全重要大宗商品期货期权品种体系,坚定不移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持上海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期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田向阳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出“落实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这让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军倍受鼓舞。
  “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环境,对民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曹军说,“今年公司主导的2项无线局域网接入控制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之路信心满满。”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


  走进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人工智能展区,一排人形机器人颇为亮眼。
  回忆起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的场景,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捷说:“我们将锚定创新,继续潜心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关难题,力争实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和领跑,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总书记对展品看得很仔细,详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对科学家提出殷切希望,我们倍感振奋。”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持续发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安徽合肥高新区,短短几百米长的云飞路上汇聚了几十家量子企业。
  “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深受鼓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国平说,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中国站在了国际量子计算研究前沿,今后将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和实际应用。
  “总书记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凸显出科技创新对于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及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快推动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闵行区考察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传递出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基层群众的生活,我感觉十分暖心。作为新市民,我们建设上海的动力更足了。”50岁的上海闵行区马桥镇敬老院护理员易秀芹回忆起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情景非常激动。
  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打造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易秀芹和舍友钱丽丽每人每月支付900元房租,就可以享受家具、家电一应配齐的生活。
  “住在这里我感觉到安全、有尊严、舒心,感觉工作生活更有奔头了!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好。”钱丽丽说。
  从新闻中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的情况,哈尔滨太平供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胡鸣感受到党和国家时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冬季供暖是一项事关民生的重要工作。我们将努力用安全稳定的运行和优质高效的服务,让用户不仅屋子是暖的,心也是暖的。”胡鸣说。
  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需要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未来如何围绕一池碧水展开城市地理空间重塑,让城市发展更加绿色、更加有韧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湖北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工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刘栿堂说,高水平的保护和高质量的发展统筹在一起才是最佳发展路径,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化背后,是发展观念的全面进步。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坐落于江苏省盐城市的新四军纪念馆完整展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
  “总书记到这里参观,对于我们是莫大的鼓舞。”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说,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好用活新四军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将红色基因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江西省瑞金市红井景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讲解员带领下,喝红井水、听红井史、诵红井文、唱红井歌,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根本保证。我们将深挖红色资源,进一步提升革命旧址教育功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杨丽珊说。
  冬日里,甘肃省敦煌市依然吸引了众多游客。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敦煌市持续发掘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
  敦煌市委书记石琳说:“我们将落实总书记‘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持续保护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城市建设等指明了方向。”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杭州等龙头城市要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实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习近平主席致首届“良渚论坛”贺信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习近平主席致首届“良渚论坛”贺信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

  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深刻阐明了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表达了对办好“良渚论坛”的殷切期望。
  与会中外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明了“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大家将充分利用“良渚论坛”这个平台,畅所欲言、深入讨论,深化认识、增进理解,为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贡献力量。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考古学家王巍心潮澎湃:“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今天,这个凝结了数代考古工作者心血的地方,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这是我们的光荣。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要讲好良渚的故事,让更多人理解古代中国,从而更好理解现代中国、未来中国。”
  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了良渚遗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这令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王姝深感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她说:“我们将着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标识,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表达的观点,令各国嘉宾感触颇深。
  “1998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学习了中国国画、书法,感受到中国历经几千年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和艺术的丰富性。我的拼贴艺术一直和中国的书法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结合为我的艺术创作打开了另一个维度。”科特迪瓦艺术家莫合·玛蒂尔德说。
  在波兰华沙大学汉学系助教孔孝文看来,中国和波兰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华沙大学的汉学专业已经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很多中国人也喜欢波兰文化,欣赏肖邦的音乐。我相信在文化和学术研究领域的紧密合作和交流,一定可以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多姿多彩。”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今年11月,浙江国际文博交流中心在浙江省博物馆成立。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说:“我们将充分依托交流中心的平台,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精品展览,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目前正深入推进关于古琴、戏曲、园林等古籍资料的整理研究。“我们将以书籍为媒,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不同文明在传承与传播中共进,在交流与互鉴中共荣。”出版社社长王乐飞说。
  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50余件以老子、孔子等杰出中华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落成。“未来,我将继续通过雕塑艺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吴为山说。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这令哈萨克斯坦的艺术家基里巴耶夫·努尔兰深感振奋:“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曾促进了不同文明间思想、文化、艺术的交流。我们期待,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民众能继续携起手来,谱写文明对话、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局长高政表示:“作为对外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我们将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动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作用,以文为媒、以旅为桥,更好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深化中外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
  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王红厂感到未来教学的方向更加清晰:“我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来自不同文明的学生们相知相亲、同心同行,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新华社杭州12月3日电
 
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
李书磊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

李书磊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杭州12月3日电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论坛,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深刻阐明了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表达了对办好“良渚论坛”的殷切期望,为深化文明对话、加强文明交流借鉴提供了重要指引。
  中外嘉宾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举办“良渚论坛”对于感悟古老文明魅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界朋友充分利用“良渚论坛”这个平台,畅所欲言、深入讨论,深化认识、增进理解,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
  首届“良渚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来自海内外的300余名嘉宾出席论坛。
 
中外艺术家“良渚对话” 文明互鉴彰显艺术精神
中外艺术家“良渚对话” 文明互鉴彰显艺术精神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日电(记者郑梦雨 冯源)“当油画颜料混合水墨用在宣纸上,我感受到作画媒介的张力,也感受到文化间的碰撞。”首次来到中国采风的英国艺术家维克多·盖林对记者说。
  1日至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约150位中外人士出席论坛,以“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开展研讨。
  早年就曾来到中国学习的科特迪瓦艺术家莫合·玛蒂尔德将中国书法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可以肯定的是,文化、艺术没有国界,语言不会成为我们交流的障碍,在中国的学习为我的艺术创作带来另一个维度。”
  多位艺术家表示,艺术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新西兰艺术家凯瑟琳·麦克劳德说,作为一名画家,乐趣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建立一种超越语言的人际关系。“艺术的真正力量在于它可以超越文化差异,诉说人类的共同经历。”她说。
  “我去过墨西哥、埃及、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艺术的起源都与‘爱’有关。”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红向听众分享了自己发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艺术是不需要翻译的国际语言”。
  “艺术是一种强大的媒介,不仅传达美,也传达文明的历史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成为一种对话的方式。”厄瓜多尔艺术家贡萨洛·伊莱斯卡斯说,以艺术为媒,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建立持续的文化和思想交流方式,“当我们作为好的观察者,就能够从全世界当中学到很多”。
  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也向国外同行发出了邀请。“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努力,以全球化的眼光和经验,在学术层面建立更有效的对话机制,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
 
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首届“良渚论坛”开启文明交流新空间
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首届“良渚论坛”开启文明交流新空间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日上午,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良渚论坛”开幕,300多位中外嘉宾聚会良渚遗址,文明交流成为对话的主旋律。
人文交流的热切期盼


  “良渚论坛”是中国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举措。
  “我们要以旅游为媒介,深化人文交流,加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的联系,携手创造工作岗位,增进民生福祉。”巴西伊瓜苏市市长希科·布拉西莱诺在论坛上充满信心地表示,“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得到了各方积极响应,这说明深化人文交流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反映了人们热烈的期盼。”
  “图书馆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它使人们能够欣赏过去,了解现在,展望未来,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图书馆书架上摆放的不止是书籍,更是能引领人们跨越地理界限的文化旅程。”卡塔尔国家图书馆执行馆长陈慧心说,要不断改进图书馆的服务,就需要深入开展各国图书馆领域的知识共享。
  “希腊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都可以通过认同和欣赏彼此的文化宝藏受益。”希腊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馆长史黛拉·克莱索拉克表示,“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各国博物馆都应该积极开展跨国活动,担任交流互鉴的‘文化大使’。”
  记者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10年来,立足当地的交流合作机制也在多维推进。浙江依托中国—中东欧、中阿、中非等对外合作机制,通过部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众多人文交流活动,如通过多个在海外的中国文化中心发布的“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为世界了解良渚文明打开了数字智慧之窗。
艺术是不需要翻译的语言


  在首届“良渚论坛”开幕前,80多位外国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途经西湖、大运河、南浔、余村、兰亭、鲁迅故居等地,深度领略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随后,他们开展创作,在本届“良渚论坛”的艺术家分论坛上进行了深度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俞佳迪带领团队,为分论坛设计了寓意为“艺术的等高线,文明的同温层”的视觉形象。“许多中外艺术家谈到了一个观点,‘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人的生命轨迹,所以我们选择了线条,通过线条的缠绕,来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俞佳迪说。
  “当看到中国画家用水墨绘画我所熟悉的郁金香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另一种美。”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荷中美术交流,“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国美术家的交流,因为我们坚信文化交流和艺术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
  “艺术是不需要翻译的语言,它拥有无声而持久的力量。特别是绘画包容性强,是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有效手段。”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持有同样的观点,“我们欢迎中外艺术家在良渚畅谈艺术,理解彼此的文化根底和思考方式。”
愿为文化对话持续努力


  “‘良渚论坛’提供了一个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宏伟平台,一个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也提供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价值渠道。”阿尔巴尼亚爵士音乐节国际关系总监易杰·阿里卡在主论坛上表示,“我们加入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愿意为促进跨文化对话持续努力。”
  就将来的馆际交流,乌兹别克斯坦美术馆首席专家萨奥达特·鲁基耶娃也提出不少建议。“我们可以举办更多的交流展,利用经典作品,促进各国观众间的相互理解,也可以组织更多的研讨会,通过思想碰撞,形成共识。此外,还可以加强艺术家和科研人员之间的互访,在出版和影视制作方面开展合作。”她说。
  “我们希望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机制下继续推进文化合作,希望促进市场信息交流,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交流共享,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继续加强人员交流,为剧院管理、技术、创意、营销等方面广泛深入的交流提供便利。”墨西哥国家艺术宫艺术顾问安赫尔·雷森德斯说。
  在“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上,汉学家们也表达了深入交流的心愿。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院长菲利波·科斯坦蒂尼表示:“自2017年起,哥斯达黎加大学就开始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动和支持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因为我们相信文化交流是促进文明互鉴的最重要手段。”(记者方益波 冯源 施雨岑 王鹏) 新华社杭州12月3日电
 
聚焦“提振全球信心 共促媒体发展”
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南沙开幕
聚焦“提振全球信心 共促媒体发展”

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南沙开幕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广州12月3日电以“提振全球信心 共促媒体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3日上午在广州南沙举行开幕式暨全体会议。来自世界101个国家和地区的197家主流媒体、智库、政府机构、驻华使领馆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450余名代表参加本届峰会。
  中共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新闻媒体在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广泛凝聚共识力量,推动全球发展繁荣、国际和平安全、人类文明进步中,承担着重大光荣的责任,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是全球媒体人的盛会、世界传媒界的盛事。希望各国媒体坚持公平公正、坚守责任担当,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深化务实合作、致力互利共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世界媒体峰会执行主席、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致第四届世界媒体峰会的贺信中提出殷切希望。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各国媒体应当携起手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广泛凝聚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坚持客观真实、增强媒体公信力,顺应时代潮流、提升报道传播力,深化交流协作、加强互学互鉴,促进各国和衷共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致辞中表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考察,指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当前,广东正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世界媒体峰会是读懂中国的重要平台。诚挚欢迎媒体朋友多到广东走一走、到粤港澳大湾区看一看,做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传播者,发出携手共进好声音,汇聚合作共赢正能量,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联合国副秘书长弗莱明视频发言。日本共同社社长水谷亨,路透社总裁布鲁克斯,塔斯社第一副社长古斯曼代表塔斯社社长孔德拉绍夫,美联社副社长陈炎权代表美联社社长戴茜薇,法新社高管委员会委员、亚太区总裁梅因维尔代表法新社社长弗里,印度教徒报集团董事会主席拉姆,南非独立传媒集团董事长瑟弗等分别发言。嘉宾们表示,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唯有深化沟通、加强合作,才能提振信心、共创未来。各国媒体应承担自身责任,推动不同文明相互了解与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开幕式暨全体会议上,发布了《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广州南沙共识》。峰会期间,与会嘉宾将围绕人类发展与安全、新技术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媒体与市场等共同关心的议题深入探讨,并在广东、云南等多地参访交流。
  世界媒体峰会是全球重要的媒体高端交流合作平台。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于12月2日至8日在广州、昆明举行,由新华社、广东省政府、云南省政府联合主办。
 
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发表广州南沙共识
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发表广州南沙共识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广州12月3日电(记者白瀛 周颖)12月2日至6日,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广东主会场)在中国广州南沙举行,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家媒体、智库、国际组织等机构的450余名代表出席。12月3日,在峰会开幕式暨全体会议上,发布了《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广州南沙共识》。
  共识说,与会代表以“提振全球信心 共促媒体发展”为主题,围绕“强信心,共促全人类发展与安全”“迎变化,共应新技术机遇与挑战”“开新局,共造新时代媒体新市场”“谋发展,共塑世界媒体合作未来”等四项议题广泛深入交流,共商世界传媒业如何应对全球挑战。
  与会代表认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团结合作。全球媒体应当为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架设沟通的桥梁。
  与会代表希望,全球媒体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在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工业化等领域的紧迫诉求,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面对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媒体在积极主动开展创新的同时,应坚守新闻伦理和专业标准,合理利用新兴技术,向受众传播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新闻信息,抵制虚假新闻,反对谣言和偏见,维护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
  与会代表希望全球媒体机构之间加强合作,推动世界传媒业共同发展,促进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现状的国家和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共识说,与会代表相信,本次世界媒体峰会将推动全球媒体凝聚共识、和衷共济,同行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汇聚强大媒体力量。
  世界媒体峰会是全球重要的媒体高端交流合作平台。本届峰会(广东主会场)由新华社、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
 
应对媒体新挑战 共塑传播新格局
应对媒体新挑战 共塑传播新格局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2日至8日在广州、昆明举行。与会者用“恰逢其时”形容峰会召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媒体从业者真切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首先,虚假信息泛滥给信息核查带来挑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舆论场上不乏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制造出的虚假信息、谣言偏见,一些媒体和媒体平台沦为不负责任信息的传声筒甚至孵化器。抵制虚假新闻,拒绝谣言偏见,捍卫新闻伦理,为舆论场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充分发挥权威性和公信力,应该是专业媒体巩固和吸引受众的重要使命,也是其核心优势。深耕国际新闻多年的古巴拉美社社长冈萨雷斯说,面对虚假新闻和错误信息泛滥的挑战,全球媒体应坚持客观真实,维护公理正义。
  技术革新也给传媒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蓬勃发展,媒体业态瞬息万变。在技术推动的传播浪潮中,以算法技术为核心的媒体平台近年来攻城略地,成为公众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但是,算法新闻在满足受众阅读需求的同时,也将其困于“信息茧房”中,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认识偏差。路透社总裁苏·布鲁克斯担忧,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被社交媒体革命削弱”。如何应对技术挑战、打破“信息茧房”?近年来,世界媒体的领军者们选择拥抱信息传播技术新发展,以满足公众和传媒市场新需求。新华社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成果;路透社布局人工智能,致力于把AI技术运用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美联社开发新闻生产系统、人工智能、新闻共享平台和区块链;法新社近年来努力探索数字媒体领域。
  在危机中育良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球传媒业伴随着时代的深刻变革涌现出新趋势、新变化。
  一是合作应对挑战逐渐成为共识。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纷争中,有势力炒作分歧差异,试图将国际舆论引向撕裂与对抗;也有力量呼吁交流合作,不断为弥合分歧建立共识贡献力量。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的召开和全球媒体的广泛参与,说明在行业挑战和全球性危机面前,加强交流合作是世界传媒业的主流声音,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民众携手共进、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的呼声日益高涨。南非独立传媒集团董事长伊克巴尔·瑟弗认为,媒体的责任是成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推进器,推动实现共同繁荣。他希望全球媒体在挑战和危机中增进了解、密切合作,共享知识、信息和技术,从而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二是发展中国家谋求更强声量成为大势所趋。随着“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重要性的提升,发展中国家之间乃至全球都更加重视和关注“全球南方”的声音,新兴经济体也借势在加强国际传播、媒介技术创新等领域不断发力,对国际传播新格局的演进起到了推动作用。阿根廷美洲通讯社社长贝尔娜达·略伦特表示,在国际媒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媒体之间建立互信合作,有助于国家间的信息沟通。媒体间“南南合作”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各个层次增进了解、开展合作。
  面对挑战和机遇,全球媒体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为契机,广泛交流、增进互信、扩大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为行业挑战找到更多破局之道,让国际传播格局更好回应时代需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高文成)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发布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发布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广州12月3日电(记者冯歆然 周科)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发布暨研讨会3日下午在广州南沙举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会上发布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
  智库报告总结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新范式,以大量实践案例阐释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实践逻辑,探讨了推动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共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回答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种矛盾日益加深的当下,中国秉持人文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党和人民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宏伟壮阔的实践中,一种发展的新范式——“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逐渐形成,展现出注重“文化”和“经济”的共生、推动“发展”向“人本”的回归、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等鲜明特质。新华社将继续发挥“媒体+智库”双重优势,围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相关重大主题,持续推出高质量新闻报道和智库报告。期待与各国媒体利用世界媒体峰会等平台开展交流合作,推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报道和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阿根廷美洲通讯社社长贝尔娜达·略伦特,巴基斯坦前总理特别助理、巴基斯坦“读懂中国”社会组织主席扎法尔·乌丁·马哈茂德,俄罗斯今日俄罗斯媒体集团第一副总编辑谢尔盖·科切特科夫,土耳其马尔马拉基金会主席阿克坎·苏威尔等中外嘉宾与报告课题组成员代表在会上发言,并展开交流。外方表示,中国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人文与经济共同发展繁荣的道路,值得深入研究借鉴。希望通过这份报告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并期待加强智库和媒体合作,为本国和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振平分享了南方电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
  报告全文约3万字,包括引言、一种发展的新范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归、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人文经济交融发展的方法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贡献和结语等7个部分。
  报告通过网站、期刊、社交媒体等平台以中、英、法、俄文面向全球发布。同名中英文双语版图书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是中国国家高端智库方阵中唯一的媒体型智库,以政策研究为主攻方向,近年来围绕国内外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形成了众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智库研究成果。
 
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发布暨研讨会综述
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发布暨研讨会综述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让文明之光照耀世界、照亮未来。12月3日下午,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期间,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广州南沙向全球发布《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并举行研讨会。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宏伟壮阔的实践中,一种发展的新范式——“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逐渐形成。
  此次发布的报告聚焦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总结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新范式,以大量实践案例阐释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实践逻辑,探讨了推动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共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回答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种矛盾日益加深的当下,中国秉持人文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智库代表、媒体记者等围绕“以人为本的经济学与世界发展”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共同探寻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密码,高度评价《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
  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表示,中国古人说,起而明之,足以经济;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人文和经济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二者关乎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人文经济相关重大主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为我们开展新闻报道和智库研究提供了“富矿”。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发言中说,“人文经济学”的主题抓住了当今中国最吸引人、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那就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奋斗求索精神,不断为中国和世界探索新的可能。这一主题不仅基于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也牢牢扎根于现在的需要,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沿探索。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振平在会上分享了南方电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这让巴基斯坦前总理特别助理、巴基斯坦“读懂中国”社会组织主席扎法尔·乌丁·马哈茂德感触颇深。
  “国家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都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基础。”马哈茂德说,广东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也是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写照。
  报告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终极追求。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副校长维多利亚·帕诺娃表示,世界需要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提高收入还是发展经济,如果不尊重人的发展,那么发展必定是不全面的。新华社发布的这份报告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还提出了一种对其他国家很有借鉴意义的全新发展理念。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马克·力文说,智库报告聚焦以人为本的发展,这让他想起了许多中国大学生与他分享的家乡之变。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从学校、博物馆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到持续发展的旅游业,都体现了人文与经济的交融共生,“这种发展理念将带来更大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记者周科 周蕊 冯歆然 马晓澄)
  新华社广州12月3日电
 
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媒体力量
来自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的声音
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媒体力量

来自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的声音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珠水泱泱,奔流不息;浩瀚南海,碧波万顷。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媒体传播着文化、沟通着民心、推动着进步。
  12月3日,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暨全体会议在广州南沙举行。来自世界101个国家和地区的197家主流媒体、智库、政府机构、驻华使领馆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450余名代表参加本届峰会。齐聚珠江之畔、南海之滨,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共话合作,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寻发展之道、贡献媒体力量。
  广泛凝聚共识,提振全球信心士气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媒体更要肩负起增进团结、提振信心的重要责任。
  “面对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世界媒体峰会执行主席、新华社社长傅华说,“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需要媒体挺膺担当。我们应当努力传递正能量,更多发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声音,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凝心聚力。”
  本届世界媒体峰会以“提振全球信心 共促媒体发展”为主题,充分反映了全球传媒界共谋合作、共促发展的真挚期盼。
  南非独立传媒集团董事长瑟弗表示,通过新闻报道讲述的故事,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坚韧,联结更加紧密。媒体要通过报道为人们注入希望与信心,推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援引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发布的本年度数字新闻报告,路透社总裁布鲁克斯表示,新闻受众向数字化、移动化和社交类媒体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我们努力把保持正直、新闻的可靠性和杜绝偏见落实到每一条报道中,并将之视为新闻事业的根基。”她说。
  本届世界媒体峰会是疫情之后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线下媒体论坛,也是世界媒体峰会首次来到广东。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致辞中表示,世界媒体峰会是读懂中国的重要平台。诚挚欢迎媒体朋友多到广东走一走、到粤港澳大湾区看一看,做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传播者,发出携手共进好声音,汇聚合作共赢正能量,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顺应变革趋势,推动媒体创新发展


  “我们一致认为,媒体行业必须与时俱进。媒体机构应当利用好新技术来推动自身的转型与发展,提供过去不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互动式与体验式服务,开拓新的市场。”印度教徒报集团董事会主席拉姆说。
  信息化时代,新技术新应用蓬勃发展,传媒业态日新月异,媒体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时代课题。”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胡果表示,要着眼人与机器的有效协同、信息与价值的精准匹配、内容与渠道的深度结合、媒体与社会的广泛链接,探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赋能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不断提升报道传播力。
  媒体融合进入智能化“快车道”,人工智能技术也成为开幕式嘉宾热议的话题之一。
  共同社社长水谷亨认为,从媒体视角来看,智能手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犹如“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媒体环境的剧变也大大改变了通讯社以向报纸和广播电视台提供内容产品为主的业务模式。
  美联社副社长陈炎权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媒体带来机遇,可以把记者从机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影响力的报道,提高新闻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同时,这一技术也带来诸多潜在问题与挑战,因此媒体有责任建议和推动相关法律框架的构建,而不是任由这项技术野蛮生长。
  结合法新社参与制定人工智能技术媒体使用规则的具体实践,法新社高管委员会委员、亚太区总裁梅因维尔呼吁,媒体需要共同努力,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确保新闻的真实可信。
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与会嘉宾表示,媒体作为联结文明的纽带,应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从而增进各国民众的相互理解。
  “媒体应当成为文明多样性的捍卫者,推动交流互鉴,把信心建立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愿景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范昀说,当媒体尊重不同和差异,欣赏传承和创新,以求同存异心态来坦荡相处时,就会发现人类拥有息息相通的共同价值。
  塔斯社第一副社长古斯曼发言时表示,在充满挑战的信息世界,媒体要加强合作、相互信任,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促进世界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各国媒体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媒体峰会创办以来始终肩负的使命。
  广州市代市长孙志洋表示,广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作为本届峰会承办地之一,期待各国媒体在峰会上碰撞思想火花、发表真知灼见、分享智慧经验,共同促进世界媒体繁荣发展,增进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
  “联合国与世界媒体峰会在很多方面目标契合。”联合国副秘书长弗莱明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媒体合作是民心相通的纽带,是相互理解的黏合剂。助力新闻业传播准确、客观和可信的信息,是联合国的优先事项之一。希望与媒体机构共同努力,共迎挑战,推动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记者王子铭 白瀛 朱超 吴涛)
       新华社广州12月3日电
 
实干兴滇开新局
云南新起点上推进现代化建设观察
实干兴滇开新局

云南新起点上推进现代化建设观察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经过新时代十年奋力赶超,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4位提升到第18位,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对标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实施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深入实施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现代化建设开启新篇章。
强筋骨 “三大经济”跑出加速度


  初冬时节,昭通市大关县竹林郁郁葱葱,竹笋加工厂一派繁忙。
  有着竹资源628万亩的昭通市,今年竹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100亿元,惠及农户53万户。从竹笋、竹材、竹编到竹海旅游,苍翠竹海带富了一方百姓,成为当地人的“幸福不动产”。
  一根翠竹,是云南发展资源经济的一个缩影。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云南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独特,丰富的绿色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特色农业资源、文旅资源、生物资源,是加快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最大本钱。”
  立足资源禀赋,云南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壮大资源经济——资源丰富是云南建设产业强省的坚实支撑。发挥气候立体、产品多元优势,云南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动云花、云茶、云果等产品更好走向世界。发挥清洁能源优势,云南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和新能源电池基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云南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旅游热度保持高位运行。
  发展口岸经济——边境口岸是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云南制定实施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在全国率先启动智慧口岸建设,完善口岸配套设施,提升查验保障能力,整体通关效率保持全国领先。云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晨阳介绍,今年以来,云南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磨憨公路口岸平均日通关量由360辆增长到900辆以上,河口公路口岸通行时间由30分钟缩减到10分钟。
  振兴园区经济——产业园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云南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促进15个国家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特色优势园区。2022年,全省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三大经济”加持下,云南产业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成效显著。云南省统计局介绍,产业投资成为云南投资增长的主引擎,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蓄积新动能。今年前三季度,云南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9%,占全部投资比重近半。
改作风 “效能革命”提振精气神


  “从洽谈到项目签约仅用28天,建成厂房只用了4个月。”谈起公司为何入驻水富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南盈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超亚为当地的营商环境竖起大拇指。
  水富市采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措施,引入一批企业,将过去的荒坡变成了投资的热土。
  “没有好的工作作风,就跑不好新时代的接力赛。跑不出加速度,就闯不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王宁表示,在全省来一场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这既是加强作风建设、改善营商环境、锻造过硬队伍的重要抓手,也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心中无数、空喊口号、不推不动、不下基层、思想保守、急功近利、中层梗阻、找借口……云南列出干部作风中值得警惕的10种现象,在全省干部队伍引起强烈反响。
  既把脉,也开方,云南“两场革命”成效明显。
  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去年以来,云南每季度举行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有省领导讲话,有州市汇报,有省级部门发言,通常全程不到1小时。
  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项目工作法即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每项工作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完成时限等。一线工作法即鼓励干部到项目建设一线、招商引资一线、乡村振兴一线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典型引路法即不断总结发现典型,组织现场会、观摩会等让参会者学习借鉴。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云南省发改委牵头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开展土地、环评等要素保障攻坚行动,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持续推进省内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服务,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
  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广大干部不断增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徐畅江说,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更加明显。今年上半年,16个州市党政“一把手”累计外出招商111次、签约项目126个,在一线办公508次、解决问题1073个。
惠民生 “提标扩面”增进幸福感


  因为自身腿部残疾、儿子患尿毒症,镇雄县罗坎镇大庙村脱贫户杨晓元家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政府给他家发放了1万元临时救助金,将他家5人纳入农村低保,为他儿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帮了我们家大忙。”68岁的杨晓元老人感慨,有了好政策,自己也要多努力。如今,他家儿媳妇在浙江务工,每月收入5000多元,他和老伴在村里的白茶基地务工,每年也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消除了返贫风险。
  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的镇雄县有56万脱贫人口,是我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县。脱贫之后,当地采取加强监测帮扶和兜底保障、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和鼓励创业等措施,帮助脱贫群众稳步增收。
  来自云南省乡村振兴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147元,同比增长15.9%。截至今年10月7日,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75万户91.86万人,稳定消除风险16.82万户63.59万人,风险消除率69.2%,其余均已落实帮扶措施。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云南坚持将人民幸福安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增收,加快补齐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让各族人民生活更富裕、更幸福。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上半年,云南城镇新增就业33.36万人,同比稳中有增;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2.86万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首次超过400万人,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促农增收。最近,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坚果迎来丰收,让村民们喜笑颜开。村党总支书记王东权介绍,今年村里坚果产量6000吨以上,产值超过5000万元,“我们通过‘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700多户农户增收。”
  民生保障提标扩面。截至去年底,云南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286.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59.76万人,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今年,云南探索实施“新生儿出生即参保”的医保政策,全省已开通3000多个基层网厅可办理业务。
  在民生福祉改善中,云岭各族儿女乐享新生活。
(本报记者李银 伍晓阳 林碧锋)
 
和美家园 幸福花开
云南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和美家园 幸福花开

云南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我家是四代同堂,20多口人中有4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幸福快乐。”今年77岁的藏族老人和万春说起家里的情况,脸上洋溢着笑容。
  和万春老人的家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它洒村民小组。这里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虽然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多年来和万春的大家庭和和美美。“大家都过上了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和万春说。
  和万春家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缩影。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3个省份之一。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践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承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有一块1951年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上面刻有当时普洱专区多位民族代表立誓后用汉语、傣语、拉祜语写下的签名,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云南各族群众的团结一心、友爱互助。云南已有13个州市、10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单位。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负责人说,云南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空间,使得“象往的地方”须臾可至,大流动、大融居的分布格局持续深化,云南成为各族群众追求“诗和远方”,和谐共居的交往交流交融之地。
  眼下,丽江玉龙雪山东麓的蓝月谷景区内游人如织。一对对新人正忙着拍摄婚纱照,在雪山碧水间留下一抹靓丽的身影。蓝月谷景区所在的甲子村曾是贫困村,村民种洋芋、青稞,养牦牛、山猪,自发从事旅游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曾不足2000元。近年来,甲子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为来景区拍摄婚纱照的客户提供全流程服务,平均每户有1人在景区上班,月均收入达5000元。截至目前,公司总计分红4600万元,全村人均分红18000元。
  “村民在家门口上班,用心服务景区游客,自觉保护雪山环境。”甲子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文江说,从“美丽的贫困”蝶变为“美丽的富饶”,甲子村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
  云南坚持以发展促团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等,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速5.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14个州市通高铁或动车,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大幅增强。
  竹瓦村是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独具傈僳族风情的边境村。近年来,竹瓦村依托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植被多样等自然资源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森繁瓦觅”蜂蜜商标,大力发展胡蜂、蜜蜂养殖产业。2022年,竹瓦村全村经济总收入15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8076元。“寨子里酗酒的人没有了,家家户户都忙起来了。”说起村里变化,村民吴佳敏笑了。
  竹瓦村是边境地区诸多幸福美丽村寨的代表。云南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省级统筹下达资金138亿元,高质量建设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推动边境地区形成共建共富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让边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的意识强起来,让边境一线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坚强屏障。
  现在,云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云南正通过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幸福花开”工程、“石榴红”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质升级。
(本报记者王长山 字强 张一诺)
 
生物王国 和谐共生
云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事
生物王国 和谐共生

云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事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冬日暖阳下,滇池大坝上群鸥翔集、游人如织。10月以来,春城昆明的“老朋友”红嘴鸥如约而至,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长途跋涉而来,将在这里度过长达半年多的时间。
  昆明是红嘴鸥南北迁徙的重要聚集点之一。自1985年以来,红嘴鸥已连续30多年来昆明越冬。来自上海的游客韦宁和家人一起专程飞来春城看红嘴鸥,“别的地方很难看到鸟和人这么亲近”。
  从近几年统计数据看,来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数量基本稳定,每年均在4万只左右。“红嘴鸥选择昆明为越冬地,得益于这里提供了良好的湿地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当地形成了爱鸥护鸥的社会氛围。”昆明鸟类协会副秘书长王智斌说。
  1985年12月,昆明市政府首次公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并多次修改完善。1992年开始,昆明市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红嘴鸥保护专项经费,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持。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为保护红嘴鸥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民间,相关协会吸纳了众多的鸟类专家,给予红嘴鸥保护科学支撑,还吸引了300多名鸟类爱好者,带动游客和市民掀起了全民爱鸥护鸥的社会风尚。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湖水质持续保持IV类,环滇池生态带有湿地54处3.89万亩,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盖度80%以上的闭合生态带。除了“老朋友”红嘴鸥每年到访,消失多年的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一度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彩鹮也在滇池之滨频频现身。目前,滇池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至175种。
  每到冬季,在滇池海埂大坝、翠湖公园等地,各种鸟类在空中翩翩起舞,成为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云南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筑牢生态根基,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凸显,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天更蓝了,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2022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
  水更清了,实现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省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
  地更绿了,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
  2022年云南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23条措施和92项具体任务,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多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或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野生亚洲象迎来“婴儿潮”,滇金丝猴增至3800多只……
  在华盖木的故乡,自然保护地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拯救这一“植物大熊猫”。十年来,通过开展华盖木人工异株授粉工作,云南西畴将数百株华盖木植株移栽回原生地。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喜说,云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约占本省国土面积的29%,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0多个,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3%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在西双版纳,一些一度难觅的传统傣药材也回归自然。长期以来,几乎每个傣族村寨都会保护一片水源林,林里就是一个长满傣药材的生物多样性群落。
  “朱蕉可以治胃痛、海船能清火解毒……”曼点村村民岩叫说,村民们通过林下种植传统傣药提高收入,保护森林的积极性更高了。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介绍,云南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林草生态建设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森林草原面积持续增加,森林质量逐年提高。“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西双版纳世居民族流传的谚语,诠释着最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本报记者江文耀 赵珮然)
 
跨山越海 共向未来
云南加快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跨山越海 共向未来

云南加快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初冬,在云南省昆明市城郊的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工人们打包、装运,忙得热火朝天。卷心菜、白菜、生菜……一箱箱蔬菜从这里出发,最快约30个小时,就可以送进老挝首都万象的市场。
  “现在是蔬菜出口旺季,每天有1000多吨蔬菜经中老铁路运至老挝。”中铁联集昆明分公司副总经理徐超说。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的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如今已迎来通车运营两周年。
  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接合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区位优势突出。从昔日马帮铃响到今日动车笛声,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合奏曲回响在高山峡谷,云南正从边陲末梢变为对外开放最前沿。
  统计显示,开通两年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2400万人次,发送货物超2900万吨,货物运输覆盖老挝、泰国等10余个国家,品类由开通初期的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冷链水果等2700多种。
  “依托中老铁路,云南正形成以昆明为中心,东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出辐射东盟国家、北上连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开放格局。”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说。
  中老铁路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的缩影。截至2022年底,云南“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网持续拓展、外联内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形成。
  人享其行,货畅其流。云南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通道”正向“通道经济”转变。
  在地处中越边境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载满化肥的列车沿着百年滇越铁路驶出国门,货车在河口县北山国际货场里川流不息,蔬菜、水果、电子产品和建筑材料将从这里远销海外。
  作为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今年前10个月,河口口岸完成进出口货量226.5万吨,同比增长11.4%,进出口贸易额138.8亿元,同比增长8.2%。
  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互促互进,云南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卫生等领域合作,筑牢民心相通的“连心桥”。
  云南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东介绍,截至今年10月,云南已与9个国家搭建了12个多双边合作机制,与37个国家缔结国际友好城市106对,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城总数达70对。
  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便利人员往来、促进地方经贸发展,昆明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推出“预约通关”“即查即走”和一次性办理通关手续等举措,全力保障出入境旅客高效便捷通关。截至11月18日,昆明口岸2023年出入境旅客已逾100万人次。
  2022年5月,昆明正式托管磨憨,全力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努力将磨憨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样板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区。
  2023年1至9月份,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627.6万吨,同比增长55.35%;进出口商品货值362.9亿元,同比增长9.92%;出入境人员106.45万人次,同比增长379.93%。
  不仅是磨憨,围绕做大做强口岸经济,云南正加快实施口岸建设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不断增强口岸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力。
  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浩一山说,通过不断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等措施,云南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今年前9个月,云南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1451.5亿元,占全省对外贸易比重达75.9%。
  以通道带贸易、以贸易聚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云南省不断发挥区位和政策叠加优势,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能力,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与各国携手一起奔向未来。
(本报记者吉哲鹏 丁怡全 张一诺)
 
谱写新时代宪法实践新篇章
写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
谱写新时代宪法实践新篇章

写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宪法完善发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党全社会宪法意识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果丰硕。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
夯实新时代新征程宪法之基


  国徽高悬,宪法庄严。2023年3月1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
  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郑重宣誓——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宪法宣誓的场景,印刻在亿万人民心头,体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宪法的尊崇与践行。
  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总括性、原则性、纲领性、方向性,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确保我国宪法发展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全面依法治国、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等作出重大决策,设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积极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夯实国家长治久安制度根基,必须推动宪法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018年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确立国家监察制度……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宪法修改完善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夯实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必须坚持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化法规化;必须坚持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宪法。
  2022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提出了“七个必须坚持”,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推动国家发展进步,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夯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宪法之基。
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通过!”
  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热烈的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
  翻开这部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第一条中“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清晰醒目。
  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既以宪法为立法依据,又将宪法有关所有权、财产权、继承权、人格尊严等规定通过立法予以实施,成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宪法修正案,编纂民法典,制定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宪法实施更加有效。
  修改或制定选举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立法法、监察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推动与宪法实施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实现与时俱进,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制定国歌法,修改国旗法、国徽法,维护宪法确立的国家重要象征和标志的尊严;制定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宪法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宪法实施离不开宪法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加强宪法监督,维护宪法尊严,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水平。
  “停车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道路停车费用,逾期未缴纳的进行催缴同时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于这样的地方性法规规定,此前有公民提出了审查建议。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请规定制定机关说明情况,请执法部门公布实施情况,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走访居民……最终,制定机关对有关规定作出修改。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加强合宪性审查工作、提高备案审查工作质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国家法治统一。
  对报送备案的各类法规、司法解释、特别行政区本地法律开展主动审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认真研究处理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实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建立健全合宪性审查工作机制,在立法修法的事前、事中、事后开展全过程、常态化的合宪性审查;及时回应、妥善处理统一城乡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等社会关切,确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
  以法为纲,循法而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
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


  杭州西子湖畔,“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北京国家图书馆,我国宪法制度和宪法实践的讲座吸引着人们认真聆听;“宪法进农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专题展览等普法活动丰富多彩……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
  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宪法宣传教育体系,正是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良好氛围的关键所在。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国家宪法日设立的十年,是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宪法信仰的十年。坚持知识普及、理论阐释、观念引导全面发力,以“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重要纪念展馆设施等为载体,推动宪法宣传教育走进机关、走进课堂、走进社会。
  ——抓好“关键少数”,通过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抓实普法教育、组织培训测试等,让领导干部对宪法和法律加强学习、保持敬畏,严格依法履职用权。辽宁大连专门安排讲授宪法法律课程,面向领导干部开展测试,强化学习效果;福建在宪法宣传教育馆中设置了宪法宣誓厅,为开展宪法宣誓提供支持。
  ——抓好青少年、网民等群体,创新宪法宣传教育形式和载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策划制作了“‘云’上看法院,法治在身边”“AI检察官在‘宪’解答”全媒体直播等产品,寓教于乐强化宪法意识;教育系统连续十年举办“宪法晨读”活动,累计参与学校约120万所,参与师生约2.6亿人次,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宪法伴我们成长》歌曲传唱等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其中。
  ——抓好宪法纪念展馆等重要载体,在群众身边筑牢常态化宪法宣传阵地。浙江结合地区特色,建成400个宪法主题宣传公园、场馆;北京在全市地铁主要线路投放宪法公益宣传片;江苏南京、广东深圳等地建好、用好宪法公园等公共设施,增强群众主动了解宪法、学习宪法积极性。
  扎实有效的探索实践,让宪法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一系列重要安排部署,也为提升宪法理论和实践的说服力、影响力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通过不懈努力,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日益浓厚……”的总体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就突出宣传宪法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将于2024年元旦起施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将宪法和法律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奋进新时代,一系列扎实举措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宪法走进群众、深入人心,让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踏上新征程,我们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熊丰 刘硕 齐琪 白阳)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写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写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评论员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新时代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监督取得重大成效,全党全社会宪法意识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果丰硕,开创了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实践证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宪法自觉,加强宪法实施,履行宪法使命,就能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提高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能力,必须把宪法实施贯彻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部实践中,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宪法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要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违背宪法规定、原则、精神的法律法规规定必须予以纠正。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确保宪法得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基础性工程。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增强领导干部宪法意识,促进领导干部带头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要加强宪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不断提升中国宪法理论和实践的说服力、影响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抓住青少年、网民等重点群体,抓宪法纪念、宪法宣誓、宪法教材建设等重点载体,抓学校、社区、媒体等重点阵地,持续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注重公民法治习惯的实践养成,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法治,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教育人民,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不断增进全社会对宪法和法律的尊崇和信仰。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大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将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高举英模旗帜,弘扬宪法精神
走近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
高举英模旗帜,弘扬宪法精神

走近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就是我国宪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根据现行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实施宪法的有关规定,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2017年,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以及配套授予办法,经党中央批准实施。这标志着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形成,统一、规范、权威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已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作为根据宪法制定的一部专门法律,着眼于把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设立、授予对象、授予程序等最主要、最基本的制度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规范的是党内对党员、党组织进行的褒奖;《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主要规范对军队人员和单位的奖励表彰;《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主要规范除党内、军队之外其他领域的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并与党内、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做好衔接,确保不出现制度空白。
功勋荣誉表彰由4个类别组成


  功勋荣誉表彰主要由勋章、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和纪念章4个类别组成。
  勋章是党、国家、军队的至高荣誉,主要有“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和“友谊勋章”。“共和国勋章”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杰出人士,是国家最高荣誉。
  荣誉称号是对个人和集体突出功绩的褒奖形式,主要有国家荣誉称号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荣誉称号。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在经济、社会、国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各行业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人士。
  表彰奖励按层级分为国家级表彰奖励、部门和地方表彰奖励。国家级表彰奖励主要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党内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等,以及中央军委奖励表彰。
  除勋章、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外,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可向参与特定时期、特定领域重大工作的个人颁发纪念章。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省级党委和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可以颁发纪念章。纪念章是荣誉性纪念。
  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应受到国家和社会尊重


  表彰功勋荣誉,不仅是对受表彰者的褒奖,也是推动全社会宣传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有力之举。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在各条战线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们是亿万奋斗者的杰出代表,应受到国家和社会尊重。
  根据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家设立国家功勋簿,记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及其功绩。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其获得者终身享有,但依照本法规定被撤销的除外。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享有受邀参加国家庆典和其他重大活动等崇高礼遇和国家规定的待遇。国家和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卓越功绩和杰出事迹。
  此外,2018年印发的《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规定(试行)》,按照“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作待遇等方面享有的礼遇作出进一步规定。(记者白阳)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向新求变 蓄能未来
沈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向新求变 蓄能未来

沈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新”,正成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主题词。
  这座城市向新求变,新兴产业破浪向前,到2025年,沈阳机器人产业产值力争突破200亿元,创新元素迸发涌流;
  这座城市自我更新,聚焦未来赛道,重点布局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涌现出东软睿驰、美行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以“换道超车”推进动力变革;
  这座城市以新为径,搭平台,给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开辟新赛道厚植产业发展土壤。今年以来,沈阳建设各级各类科创平台达到1510个,“科研之花”正逐步结出“产业之果”。
蓄“新”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密闭的真空容器内,由航天级合金钢材制成的转子以每分钟最高4.1万转的超音速飞驰旋转,实现动能与电能的高效转换……得益于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大自然忽强忽弱的风、明暗不定的光,都能变成稳定输出的“绿电”。
  实现这项技术突破的,是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走进公司生产车间,一个个外形类似集装箱的产品整齐排列,等待发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家年轻的企业已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
  “我们今年手握10亿元订单,在满负荷生产。”公司董事长张庆源说,公司能够在新型储能赛道上迅速崭露头角甚至领跑,靠的就是持续创新。
  创新驱动,赢得未来。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为沈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沈阳市作为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正借助工业互联网推动新兴产业崛起。”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委会主任王国重说。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延锋(沈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线上,随着机械手臂的传感器不停闪烁,座椅需要的小零件自动入库、出库。
  “车间能实现50%以上的生产作业指令自动下达到数字化设备,大大提高了效率。”公司总经理李哲说。
  这是工业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一个生产场景。记者在沈阳走访发现,工业互联网已在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领域大显身手,纵贯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物流销售等环节。
  目前,沈阳市5G基站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全覆盖;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达到13个,数量位居东北第一;拥有9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涉及能源、输配电、食品等多个领域。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马恩林表示,作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和承办单位,沈阳将以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为重要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挥其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制造业和数字产业“双向奔赴”。
蓄“新”能: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前方有行人,车辆自动避让;需要左转,车辆自动转向;行驶中遇到多辆重型货车,车辆自动平稳换道……近日,记者在沈阳大东区的自动驾驶示范道路内,体验了一次神奇的自动驾驶。
  “大东区已建成22公里L2级别的汽车城公交专线,17.5公里的L4级别道路,道路沿途有机关、高校、企业、厂区等不同场景,部署了摄像机感知系统、雷达感知系统、信号灯感知系统等智能网联道路设施。”沈阳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辉说。
  曾几何时,“重、大、沉,缺少未来感”是很多人对沈阳制造业的传统印象。如今的沈阳,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
  近年来,沈阳结合地方实际和产业优势,瞄准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重点方向,布局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持续蓄“新”能,建设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9.5%、18%和3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个唐代诗人李白的仿生机器人正在吟诵诗歌,不时还有一些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也十分丰富,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在沈阳市大东区的EX未来科技馆,一种“未来已来”的科技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中。
  “相较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周期长、成长不确定性大。对正在奋起直追的沈阳来说,着眼既有产业基础,谋划相关未来产业,以现有产业托底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一个颇具前瞻性的决策。”EX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西尔艾力说。
  “现在的小苗,或许就是未来的参天大树”。沈阳市的决策者认为,发展未来产业,不是“要不要”,而是“快与慢”的问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谁起步早,谁才能赢得先机。
  未来已来,智造未来。
  沈阳正加速创建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扩容至300P,被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今年以来,沈阳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新增国家级科创平台15个,建设各级各类科创平台达到1510个……夯基垒台,筑巢引凤,企业不断增强的“获得感”正转化为城市产业的“未来感”。
蓄“新”势:厚植产业发展土壤


  今年7月,在沈阳举办的国际机器人大会格外热闹:咖啡机器人现场拉花、行走机器人辅助养老助残、300余名青少年操控机甲竞技机器人赛,线上线下赚足人气。
  当前,沈阳以新松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500家,能够提供工业、协作、移动、特种、服务五大类近百种机器人产品,已搭建起国内领先的产品线。
  这一系列成果离不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日前,沈阳市还制定了最新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机器人整机年产量达到15000台套,机器人产业产值力争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机器人企业数量突破50家。
  沈阳创新资源丰富,拥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等中科院驻沈研究所,设有全断面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专业技术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沈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现有6支院士团队的基础上,沈阳每年将培养机器人领域高学历人才500余人,积极推动院校机构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未来思维”培育人才。
  抢抓机遇加快布局新赛道,沈阳利用数字技术推进产业转型:工业重镇铁西区闯出“数字天地”,借中德园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带动“数智”转型;“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网络通信枢纽节点。
  今年上半年,沈阳出台了《沈阳市支持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从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培育优秀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智能升级项目。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11月8日,沈阳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再次对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具体部署。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东北涅槃重生的必由之路,沈阳作为“共和国的装备部”,只有向新求变,竞逐未来,才能重回中国工业的制高点。
   (记者徐扬 于也童 丁非白)
     新华社沈阳12月3日电
 
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妥善应对各类金融风险挑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妥善应对各类金融风险挑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记者李延霞)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做好新时代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对此,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
持续提升监管有效性


  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金融监管总局如何进一步提升监管质效?
  答:党中央要求,金融监管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以来,系统改革组织架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探索改进监管方式,努力为全面提升监管质效奠定良好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强监管严监管,坚决做到“长牙带刺”,持续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
  一是全面强化“五大监管”。坚持风险为本原则,抓准入、抓法人、抓治理,强化机构监管。坚持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行为监管。坚持“同一业务、同一标准”原则,强化功能监管。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化穿透式监管。坚持围绕金融机构全周期、金融风险全过程、金融业务全链条,强化持续监管。
  二是严格执法敢于亮剑。深入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做到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把板子真正打准、打痛。会同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违法违规第三方中介机构。强化监审联动、行刑衔接、纪法贯通,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三是着力加强监管保障。进一步健全金融法治,做好法规政策的“立改废释”,与时俱进完善审慎监管规则,扎紧制度的“铁篱笆”。加快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快速有效识别、精准锁定金融风险。同时,我们还将坚持刀刃向内,强化“对监管的监管”,切实做到“打铁自身硬”。
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


  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对此,您怎么理解?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必然要求。初步考虑,全覆盖的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合法更要管非法,始终坚持金融特许经营、持牌经营原则。二是管行业必须管风险,严密防范一般商事行为异化为非法金融活动、衍生出金融风险。三是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兜底监管机制。这是实现全覆盖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党中央明确部署的重要任务,我们责无旁贷,坚决用铁肩膀扛起重担子。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在中央金融委员会的统筹领导下,协同构建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无例外。主要包括:
  一是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各自监管领域分兵把守,既要管“有照违章”,更要管“无照驾驶”。二是行业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防范和配合处置本行业本领域的非法金融活动。三是相关职能部门严把登记注册、广告营销等关口,坚决防止乱办金融。四是金融监管总局将牵头建立监管责任归属认领机制和兜底监管机制,确保一切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金融活动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担责。推动明确跨部门跨地区和新业态新产品等金融活动的监管责任归属。确实难以明确责任的,由金融监管总局负责兜底。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金融监管总局将如何贯彻落实?
  答: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对于当前存在的金融风险,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我国有独特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同时,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我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最大底气、最大保障和最大支撑。
  目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整体风险抵御能力较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1%,拨备覆盖率207.89%,资本充足率14.77%,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4%。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以改革增活力、以发展解难题、以增量盘存量,妥善应对各类金融风险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决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重点是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一是坚持稳妥有序。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力度推进风险处置。把握好时度效,充分考虑机构和市场的承受能力,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切实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二是分类精准施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制定风险处置方案,避免“一刀切”。三是深化标本兼治。推动中小银行机构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突出保障功能,引导资管、非银等机构坚守定位、差异化发展。
  当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


  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金融监管总局在做好消保工作方面有哪些重点思路举措?
  答: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这次机构改革明确要求,金融监管总局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这是党中央的信任和重托,是金融监管总局必须承担起的政治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大消保”工作格局。抓紧建立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推动构建责任清晰、高效顺畅的消保工作体系。
  二是抓住适当性管理这个关键。完善适当性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目标客户“三适当”要求。健全金融产品信息披露制度,推动金融机构做好客户风险偏好评估,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误导销售。
  三是畅通渠道落实分级办理。建立金融消费者投诉举报流程和标准体系,制定“有效投诉”认定标准和筛查办法,健全“转、受、办”处理机制,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妥善解决。
  四是标本兼治化解突出矛盾。围绕保险退保、信用卡投诉、车险理赔、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等投诉相对集中领域,系统研究解决办法,强化源头治理。同时,加强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金融素养。
 
解码县域经济,聚焦强县富民
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缘何激发共鸣
解码县域经济,聚焦强县富民

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缘何激发共鸣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11月29至30日,以“抓机遇 争作为 走在前”为主题的“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举办,来自全国9个县(市、区)代表共同发布“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联盟”倡议。
  作为一场促进互鉴、凝聚共识、贡献智慧的论坛,这场活动缘何诞生,南通县域经济发展有怎样的示范意义,有哪些观点激发共鸣?
缘何诞生?


  去年底,《新华每日电讯》一则题为《“七虎”竞南通》的长篇通讯报道南通7个县(市、区)你追我赶、互不服输和竞相高质量发展的县域经济现象,引发社会关注。经过社会投票、专家评审,该报道被评为“2022年度南通十大新闻”之一。有基层干部、企业家表示,“‘七虎’竞争助推了南通的高质量发展,读来令人倍感振奋”,“读了《“七虎”竞南通》,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全力向前跑”。南通市委、市政府对所辖7个县(市、区)项目建设开展考评时设立“龙虎榜”。多地密切关注南通县市区发展动向,有的县还就这篇通讯举行“头脑风暴”以学习借鉴。
  如何进一步放大南通经验,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打造交流共享平台?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应运而生。论坛由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每日电讯》、瞭望周刊社、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约知名专家学者、特色县域经济城市代表、企业代表等逾200人参会,共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景如月在论坛致辞时表示,多年来,新华社聚焦朝气蓬勃的区域经济现象,调研报道全国各地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不久前,新华社作品《“七虎”竞南通》荣获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一等奖,这是新闻报道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的结果。新华社将继续发挥国家通讯社优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为推进助力县域间的交流对话打造共享平台。
  “七虎”竞南通的故事仍在继续。论坛上,《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南通篇》瞭望专刊首发,瞭望周刊社总编辑郭奔胜在发刊词中表示,该专刊以《“七虎”竞南通》《江海儿女敢闯记——再探“七虎”竞南通》姊妹篇开篇,集结19篇重磅报道,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主题,邀请南通县区、园区等十个板块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论道县域经济,深度解码各板块,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的担当作为,为各地发挥区域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启迪。
“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


  《“七虎”竞南通》开篇这样描述——黄海西岸,长江三角洲东北翼,坐落着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这个全市最后通高速公路、曾多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在末位的县,今年一些指标逆势增长令外界刮目相看,让如东士气大振:1-10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税收增幅和税收占比3个全市第一;15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垫底”的局面,今年有望首次突破!
  如东的末位逆袭,是南通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目前,南通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超过1300亿元,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区行列。今年前三季度各县(市、区)经济总量均突破千亿元。论坛举办地如东县近三年经济总量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实现了洼地崛起,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说。
  近年来,南通彻底改变南强北弱发展格局,南通7个县(市、区)你追我赶、互不服输,竞相高质量发展的现象,加上3个努力向前冲的市属产业园区,被称为“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探索出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斗志昂扬拼经济、抢项目、优服务,你追我赶的干劲越来越足,形成南通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乘风而起”的浓厚氛围。
  论坛前的一个周末,记者现场参与了南通三季度项目观摩活动、四季度项目集中开工启动仪式。市县两级党政负责人,马不停蹄辗转十个板块现场观摩三季度投资5亿元以上的部分产业项目,14个项目有13个是制造业项目,十个板块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现场介绍。紧接着各板块集中介绍四季度计划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清单,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讲解。每个项目都介绍包括预计实现产值、税收等具体信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吴新明说,观摩是“看产业、比规模,看差距、比干劲,看后劲、比动力”。
  “知耻后勇”“知重负重”等词语,频频出现在表态发言当中。看不到政府“躺平”现象,也听不到不作为、慢作为的反映,南通十个板块负重而行、竞相发展,各执己长,支点发力,围绕自身禀赋,打造特色发展路径。透过南通县域经济的良性竞争窗口,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可见一斑。
激发强县富民共鸣


  本次论坛上,一系列关于县域经济的前沿思考和实战探索激发与会代表强县富民共鸣。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在主旨演讲中说,以百强县为龙头,继续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定不移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充分释放各种生产要素活力,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在“数字技术新动能和头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分享中说,数字时代县域经济发展将迎来新机遇,早部署早行动将获得更多的机遇。在营商环境、信息平台、公平竞争、异地权益保护、数字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方面,需要政府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针对数字时代市场变化多元、高频、高速的特点,要让市场在数字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县域经济形态未来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向县域经济下沉,重大投资和重大项目向县域经济下沉,市场和消费正在向县域经济下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将极大提升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拥江达海,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的南通,一直孜孜不倦寻找对标对象,在比学赶超中增强发展动能。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吕风勇,江苏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江苏张家港市委书记、张家港保税区党工委书记韩卫,江苏太仓市委书记、太仓港口党工委书记汪香元,江苏昆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一平,福建晋江市副市长丁鸿雨,浙江安吉县副县长程文伟,内蒙古准格尔旗委常委、副旗长杜彦斌等特色县域经济代表和专家带来一线实战案例与观察,分享一批县域产业创新发展案例及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上,江苏昆山市、福建晋江市、山东胶州市、内蒙古准格尔旗、江苏如东县、浙江德清县、陕西周至县、广东南澳县、河北新河县9个县(市、区)代表共同发布“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联盟”倡议,共识包括:积极探索县域社会经济统筹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更加高效的城市功能新体系;推动形成城县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发展壮大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塑造集聚县域绿色发展新优势。      (本报记者杨丁淼)
 
既是法治新载体 又是为民新窗口
来自三个北京公安执法场所的探访见闻
既是法治新载体 又是为民新窗口

来自三个北京公安执法场所的探访见闻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从过去一间办公室、一位老民警、一张纸质表格,到如今占地5500平方米独立院落、应用自主研发智能保管系统、组建起一支中队力量的管理架构……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建设迈出质的飞跃。“打造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的看守所’,是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让公安执法规范化有形呈现。”昌平分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倘绍奎说。
  全国法制宣传日前夕,记者走访北京市公安局多部门发现,执法办案中心、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在内的公安执法场所不仅成为规范执法的阵地,也成为法治公安建设载体和诠释执法为民情怀的窗口,“方寸之间”形成了具有首善标准、首都特色的法治公安生动实践。
“物的看守所”建起“明白账”


  在昌平分局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民警带记者探访了涉案财物从交接、核对、采集信息到盘库、管理、监督的全流程。在涉案物品登记接收区,全息信息采集仪器可以对需要移交中心入库的涉案物品一键获取尺寸、照片、重量、时间等信息;同时,中心个性化定制4类155组智能保管柜“一案一档、一物一码”,每个柜机均实现与RFID物联网子系统联通,实现精准定位、自动盘库,既减轻工作量,又能确保物品绝对安全。
  倘绍奎介绍,中心于2022年1月正式启用,一改过去涉案财物管理各环节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效率低、存不下等问题,实实在在建起“明白账”,确保涉案财物“扣得准、管得好、出得去”,并不断完善规范有序、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涉案财物管理模式,有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执法公信力。
  据统计,启用以来,管理中心规范处置3.4万余件涉案财物,实现入库、保管、处置全程零风险。在全市层面,北京市公安局已建成市区两级17个智能化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和基层队所465个涉案财物保管室,打造了全覆盖的“物的看守所”。
2.0版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职能“再延伸”


  如果说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是新时代首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则是其中的“龙头工程”。目前,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质升级,全面迈入2.0时代。
  “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引领地位。”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副总队长刘彦说,今年以来,市局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突出“让办案更好更快”的执法理念,聚焦高安全、高聚合、高质量、高智慧、高效能“五高”标准,在全国率先推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2.0建设,有力推进了各项执法办案工作。
  朝阳分局法制支队民警郑建宇以“六个延伸”向记者介绍了执法办案管理中心2.0建设给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带来的新变化——即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刑事案件向治安案件延伸、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向被侵害未成年人延伸、从办案过程中向执法全流程延伸、从单一办案力量向专业法制案审力量介入延伸、从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本人训诫帮教向对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和责令接受家庭教育延伸、从打击违法犯罪向深化社会治理延伸。
  在今年办理的一起涉未成年人在私人影院被侵害的案件中,未满16岁的被侵害人小文(化名)平时与家长沟通不畅,与“社会上”的朋友也存在实施不良行为,是一名“问题少女”。
  受理案件后,朝阳分局迅速启动未成年人案件“一站式”办案模式,检察机关、未成年人司法社工站等介入案件办理,使案件快速高效办结。但这并不是终点,民警、检察官、社工通过开展后续的心理救助和帮助教育,不仅引导小文走出心理阴影,也规劝其切断了与不良行为朋友的联系,生活逐步回归正轨。
  同时,办案民警还对小文的父母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唤回缺位的家庭监护,使其家庭成员之间能够进行有效、良性的沟通,积极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办案单位会同相关部门对涉案场所进行了清查整治,做实溯源治理。
  一次救助,长期关怀。“是民警叔叔、检察官阿姨和社工姐姐的帮助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人。”小文说。
依托“服务+科技”打造群众满意“网红”窗口


  不同的公安执法场所虽有着不同的功能,但始终坚持体现公正执法为民的不变底色,也让老百姓对新时代警务发展可知可感。
  “整体感觉非常好,不管是窗口还是照相室都能体会到亲切热情的服务!”在西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安分中心,一进门的“意见簿”上写着群众的感言。
  记者走访下来就可窥见群众的满意度来自哪里:大厅明亮宽敞,志愿者热情周到,等候区不仅配备了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还提供免费文印、自助照相、图书阅览等近20项便民设施和举措;窗口区域,出入境、人口、治安、交通等各部门132项公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列入,是北京全市进驻事项最多的专业分中心。
  民警王祎告诉记者,在最大化实现“一窗通办”的基础上,分中心还依靠科技赋能实现窗口“潮汐可调度”。据介绍,在今年2月至3月的护照办理高峰期,分中心办理量达到日均1100人次左右。调度机制随之启动,14至15个窗口全部“变身”出入境业务办理窗口,即使在下午4点30分“取号”,也能在6点前结束办理,没有出现滞留情况。
  记者注意到,这一智能高效之举甚至成为很多群众主动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办证攻略”,越来越多的群众到此感受公安窗口为民服务的温度与力度。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分中心已为企业和群众办理业务9.5万余件,获评“第二批首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项目”。
  方寸之间,尽显法治与规范。“执法场所这片小天地,承载了法治公安建设的生动实践,固化了规范执法的行为理念,激发了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见证了首都公安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的印记。”刘彦表示,要不断建设好、使用好各类执法场所,创机制、强内涵、优模式、提质效,持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让公安法治精神可见、可感、可触摸,为首都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本报记者鲁畅)
 
北京1.2万P算力“供给”数字经济
北京1.2万P算力“供给”数字经济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王明浩 阳娜)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全面开启,算力席卷而来,一跃成为新的关键生产力。北京抢占数字新赛道,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形成1.2万P的算力供给规模。其中通用算力8672P,智能算力3402P,超算算力340P。首都云服务商在津冀、晋蒙区域部署的智能算力约4082P,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算力,顾名思义即计算能力。数字重塑世界,算力如同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资源。小到打网约车、订外卖、刷网剧,大到基因测序、气候预测、高端制造,都是“算”出来的。P为算力的量化单位,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100P,相当于5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拿科研场景为例:天文学家在20万颗天体的星空图中要定位某种特征星体,算力不足之下,耗时可能超100天;如有100P算力,所需时间仅100秒。1.2万P是什么概念,可想而知。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内首个“算力资源+运营服务”一体化建设工程启动:1000P规模的公共智能算力中心正加快建设,计划明年初上线运营。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介绍,北京市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筑牢智慧城市新底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
  截至今年三季度,北京累计建设5G基站10.4万个,当年新建2.7万个,实现五环内全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和典型场景精准覆盖。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一批新基建项目加快落地。如今在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启动500平方公里建设,739台自动驾驶车辆区内测试运行,构建新一代数字出行一张网;百度“文心一言”等15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备案并正式上线,数量占全国80%……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至4元的GDP增长。算力正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近3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企业3万余家,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8000家。今年前9个月,全市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4060亿元,同比增长8.3%,占GDP比重44.3%,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226.7亿元,增长10.6%。
  锚定算力,深耕算力,做强算力。下一步,北京还将打造京津冀算力廊道,形成以智能算力为主、通用算力和超级算力多元协同的首都地区算力供给体系,为首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那飘荡在烟火气里的川剧味道
那飘荡在烟火气里的川剧味道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一场冬雨过后,重庆的气温骤降,人们穿上了越冬的厚衣服。但雍溪河畔的老街上却像过年一样热闹,人们摩肩接踵地走在青石板上,伴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穿过充满烟火气的豌豆饼店、麻花店、小面馆。
  12月2日,第三届川剧旅游文化艺术节暨首届双城“梅花”盛典在重庆市大足区雍溪古镇的古戏楼开幕。“三度梅”获得者沈铁梅、“二度梅”获得者陈智林、刘芸等14位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川剧名角儿齐聚古镇,为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开幕式前,取票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当地的男女老少手持宣传单踊跃兑票。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川剧演员说的是家乡话,唱的是家乡曲,要说看戏,咱们当然最爱看川剧!
  古戏楼有180多年的历史,四合院式,上下两层,可容纳近500名观众。在节假日,古戏楼经常举行川剧演出。这次艺术节,古戏楼将展演10多场川剧,包括《拾玉镯》《贵妃醉酒》《八郎回营》等名段。
  川剧展演开始,戏迷和观众坐满了剧场。戏台上演着《梅龙镇》,“李凤姐”给“正德皇帝”斟酒上菜;戏台下,观众们定睛欣赏,叫好连连。
  78岁的邓广纯和77岁的何胜银哥俩都是戏迷,从临近乡镇坐车来看戏。“上次国庆节,来古戏楼看了两段折子戏,不过瘾。今天喊都喊不走,还要再看一场。”何胜银说,从小就在这座古戏楼看戏,对他来说川剧就是家乡的味道。
  观众中也有年轻人。学设计专业的大一学生侯雨霞和彭璐第一次看川剧。彭璐说,川剧有趣有故事,四川方言的对白风趣幽默。两人还注意到演员的服装和头饰,在灯光下一闪一闪,“很好看”。“在古戏楼沉浸式看戏,很有体验感。今后我们还会走进剧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侯雨霞说。
  川剧流行于川、渝、黔、滇等四省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感觉川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国家一级演员刘芸说,近两年,川渝两地联手推广川剧艺术,她在学校里现场演绎川剧经典剧目、分享川剧知识,发现不少青少年被中国戏曲瑰宝的魅力所吸引,学川剧、听川剧成为时尚。
  大足区万古镇中心幼儿园学川剧的小朋友也在观众面前露了一手。5岁多的陈海瑞和余昕怡学了一年多川剧,两人穿着行头表演,身法、动作一板一眼,还展示了变脸绝活。
  重庆市大足区戏剧曲艺协会主席谭冬鸣说,近年来,雍溪镇作为“川剧之乡”,着力打造川剧文化传承基地。川剧传承人和爱好者在教育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川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以及川剧展演等活动,持续为川剧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王金涛 周文冲 万志云)
    新华社重庆12月3日电
 
年轻干部点单 业务骨干接单
河南周口量身锤炼年轻纪检监察干部
年轻干部点单 业务骨干接单

河南周口量身锤炼年轻纪检监察干部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郑州12月2日电(记者郝源)“走稳走好成长成才第一步,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日前,又一批满脸朝气的纪检监察干部完成专题教育培训,“满电”奔赴河南省周口市反腐斗争一线。
  周口市纪委监委现有年轻干部185名,占比过半。今年初,在全面摸排年轻干部专业成长需求后,“年轻干部点单、业务骨干接单”成为当地定制培训新方式。以问题为导向,量身精准设置培训课程,今年全系统上下围绕“线索查办处置”“初核方法技巧”“案件审理证据适用”等内容开展专题业务培训26次。
  重培训,更重实战。周口市纪委监委按照业务分工,把工作岗位划分为4类,每名年轻干部每年在其中的一种岗位进行轮岗锻炼,确保4年周期内完成一轮岗位轮训。经过重要岗位、重大案件、基层一线的反复磨炼,一批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95后”干部刘锦宁,2019年经考试成为纪检新兵,至今已参加过大大小小近百场专题教育培训,完成4个岗位上锻炼。他说:“有趣、有益、有意的实战授课、研讨交流,让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应对各种实际案例的考验,确保案件办得准办得实。”
 
江苏泗洪:坚持“四下基层”,解群众急难愁盼
江苏泗洪:坚持“四下基层”,解群众急难愁盼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一大早,江苏省泗洪县青阳街道山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月一次的“邻里议事会”如期举行。社区工作者、物业人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等悉数到场,一张方桌前挤满了人。
  “这次我们讨论的是小区增设充电桩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青阳街道山河社区党总支书记汪晓闯说。
  “我同意增设充电桩,但装在哪合适呢?”“小区南边有块空地,要不装那边吧。”“还要考虑到下雨天气,增设充电桩的时候也要安装遮雨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很是激烈。
  十几分钟后,汪晓闯宣布投票结果,13名代表全票通过。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四下基层’工作要求,全县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和群众需求,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变‘群众呼声’为‘政策哨声’,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泗洪县委组织部党员王远见说。
  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这里原来是‘废大塘’,现在改成了‘美游园’,政府好管理,我们更满意!”泗洪县孙园镇孙园社区居民董则光笑呵呵地说道。孙园镇将靠近居民区的废弃沟塘、杂乱地块打造成群众爱去的小游园,既解决了治理难题,改善了人居环境,又满足了群众需求。像这样的小游园,孙园镇今年新建了5处。泗洪县龙集镇通过开展“党群面对面 民生直通车”“暖心大走访”等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打捞民情民意,将问题诉求列成“需求清单”。“自从上次大伙在长廊议事会上提出优化小区环境后,社区书记就着手落实了。”龙集镇应山社区居民杨其良夸赞道。
  泗洪县车门乡将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民生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建爱心食堂、安装太阳能路灯2500余盏、扩建游园小广场、改造水冲式户厕2000多个……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泗洪县共计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群众2000余户,征集急难愁盼问题3000余件。
  “我们将继续坚持‘四下基层’,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找问题、谋良策、促发展,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王远见说。
       (本报记者刘宇轩)
 
南京举行大屠杀死难者家祭活动 幸存者仅剩38位
南京举行大屠杀死难者家祭活动 幸存者仅剩38位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我又来看你们了,我岁数大了,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来给你们献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94岁的幸存者夏淑琴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
  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12月3日正式启动。一大早,幸存者夏淑琴、刘民生、艾义英带着家人们赶到纪念馆。面向“哭墙”,他们鞠躬、献花、默哀,祭奠在86年前遇难的亲人和同胞。
  “哭墙”,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角。1995年刚设立时,长43米,高3.5米,刻有3000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姓名。28年来,“哭墙”经历数次增刻,姓名增至10665个,长度也增加了约一倍。
  这面墙是30万遇难同胞共同的墓碑,10665个名字是他们共同的碑文。
  “王成家,24岁,在大方巷难民区被日军枪杀;汪有忠,39岁,在安德门被日军刺杀……”“哭墙”旁,两名学生代表诵读部分遇难同胞的姓名、遇难年龄、遇难地点和遇难方式。
  其中一位诵读代表、南京传媒学院学生晏子豪还在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他说:“诵读这些内容时,联想到纪念馆展厅中的历史照片,更能深刻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惨痛。86年前,他们也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幸存者夏淑琴很快就找到了“哭墙”上7位家人的姓名。老人虽不识字,但家里人的名字一笔一划都记得。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家中9口人有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她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
  家祭当日,外孙女夏媛代替夏淑琴,用黑笔给“哭墙”上家人的姓名“描新”。“对全家来说,‘哭墙’是祭奠那场战争中死去亲人唯一的地方,‘描新’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夏媛说。
  “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这面墙上,一排排、一列列的遇难同胞名单,时刻警醒着我们。南京不会忘记86年前那段悲惨历史。”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
  86年后,战争的硝烟远去,时间的证人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凋零。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位。
  维护历史真相、传承历史记忆的努力仍在持续,依靠家族记忆的传承正被视作一条重要途径。2022年8月15日,首批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2023年8月15日,第二批10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
  葛凤瑾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的儿子,也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一直致力于讲述并传播这段史实,还曾作为幸存者后代代表去日本参加和平主题论坛。
  “今天到‘哭墙’前,既是替父亲悼念家中不幸遇害的祖辈,也要祭奠千千万万的同胞。作为幸存者后代和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们担负着把历史真相传递下去的使命和责任。而铭记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让更多人明白和平的可贵。”葛凤瑾说。         (记者邱冰清 蒋芳)新华社南京12月3日电
 
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前后 江苏将举行27项纪念活动
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前后 江苏将举行27项纪念活动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邱冰清 蒋芳)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记者1日从江苏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12月13日前后,江苏将组织开展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27项活动。
  12月13日上午10时,我国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国家公祭仪式。
  公祭日前后,江苏省有关部门将组织一系列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开展《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宣讲、组织国家公祭公开课、举办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等。
  公祭日当天,除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外,同时安排了7项悼念纪念活动:一是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二是南京市各区同步举行悼念活动;三是全国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四是开展国家公祭日海外同步悼念活动;五是举办2023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六是组织“世界和平法会”;七是举办“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活动。
  据了解,今年国家公祭日系列活动继续突出和平主题,11月中旬起,陆续开展“紫金草行动”、“和平许愿墙”签名悼念活动、“和平之夜”接力诵读活动等,表达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祈愿。同时,海内外同步悼念,公祭日当天将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悼念仪式分会场。
  此外,一批文艺作品将集中推出,包括《时间证人》《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宁生,宁生》等主题出版物,以及舞剧《记忆深处》、民族交响乐《和平颂》、话剧《沦陷》等。
 
谁来守护中小学生的“课间10分钟”?
谁来守护中小学生的“课间10分钟”?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让我试试!”“该我了,该我了!”——下课铃声仿佛触发了开关,孩子们冲出教室,嬉戏声在校园里回荡,尽情享受着“课间10分钟”的运动快乐。
  日前,一场“课间微运动”全国现场展示暨研讨活动在深圳市福田区新沙小学举行。校园内,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业内专家到场观摩,一场关于“课间10分钟”的深入讨论,也随之展开。
校园里的“空间魔术师”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王巍介绍,从2019年开始,深圳市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实践课间微运动,以多元化的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事实上,人多地少的深圳福田,中小学校往往非常袖珍,运动空间的安排和设施的设置捉襟见肘。
  新沙小学是一家成立于1908年的百年老校,经历过多次复建,2021年在原址进行了彻底的重建。
  新沙小学校长陈志华介绍,重建后,新沙小学的总建筑面积约为37000平方米,其中运动场地的面积就占了近15000平方米,占比超过40%。
  在城市中心楼房包围的校园中,能够做出这么大的运动场地,可谓是“空间魔术师”。
  陈志华说,学校为学生提供“乐园式”的运动场所,每个区域指定项目,孩子们无需下楼,走出教室就可以马上开展活动。
  在新沙小学,教室外的柱子上都安装了AI互动锻炼屏,成为最受小学生们欢迎的运动设施,孩子们跟随着屏幕指令完成深蹲、开合跳,通过人脸识别获得积分,教室外的露台和连廊也成了孩子们的运动空间,跳绳、丢手绢、扔沙包,玩得不亦乐乎……
  “形式丰富、安全有序,让我大开眼界。”参与此次活动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评价。
  自由式滑雪世界冠军李妮娜也感叹:“看到这样的运动设施和氛围,我都想再上一次小学了。”
“课间10分钟”为什么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课间10分钟”成为了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课间圈养”“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等话题频频冲上热搜,“课间10分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到底有多重要?“课间10分钟”如何保质保量?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研究员黄镇敏认为,久坐少动、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导致中小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慢性病、抑郁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仅仅靠体育课是不够的,“课间10分钟”的运动时间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十分关键。
  黄镇敏介绍,最新的国际研究发现,运动只要持续3分钟以上,特别是3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的运动,就会对健康产生积极的效果,不可因为时间短,就忽视珍贵的“课间10分钟”。
  吴键表示,中小学的“课间10分钟”受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如何保证“课间10分钟”效果?


  谁来守护中小学生的“课间10分钟”?
  “阻碍课间活动的根本原因不是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而是学校制度设计问题,是时间、空间有限问题,是责任担当问题。”吴键说。
  目前,不少中小学的场地空间有限,特别是在大城市,不少学校面临保证学生安全和开展体育活动的两难境地。
  新沙小学的做法值得关注——2021年,该学校在改造或翻新时,将课间活动的需求纳入整体设计方案,从空中俯瞰,这所小学像一个S形的盒子,主体建筑的外围被运动场地所包围。运动场地并非集中在一楼的操场,而是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学校的各个楼层,特别是大大加宽了楼梯和楼道,增加了课堂外就近公共活动空间,在这些空间使用防滑材料并铺上软胶垫,尽最大努力减少学生们在运动中受伤的可能性,减少“课间10分钟”的时间损耗。
  此外,新沙小学还制定了精细化的制度,保障“课间10分钟”的运动效果。新沙小学教研主任王亚琼介绍,学校为“课间10分钟”建立了专门的组织体系和游戏库,并对器材配置、区域划分、班级管理和后勤协助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确保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安全有序。
  当然,除了空间和制度的保证,校园体育活动的风险保障机制仍需健全。也有业内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健全学校运动的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
  而“课间10分钟”的理念也需要得到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内整个社会的认同和理解——我们在校园里听到的,应当是琅琅书声与欢声笑语的交响。
(记者赵紫羽 王浩明)
新华社深圳12月3日电
 
农业农村部派工作组赴有关省份督导骗套农机补贴问题核查处理
农业农村部派工作组赴有关省份督导骗套农机补贴问题核查处理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于文静)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江苏、广西骗套水稻侧深施肥机补贴问题。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工作组12月2日分赴有关省份,对核查处理工作进行督促指导。
  据了解,媒体近日报道河南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江苏、广西骗套水稻侧深施肥机补贴问题,反映不法企业及有关人员串通,以非法获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为目的,实施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农业农村部已责成河南、江苏、广西等省(区)农业农村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迅速开展核查,依法依规严厉查处涉事企业及有关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同时,联合纪检部门对基层补贴产品核验等工作进行调查,发现问题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机补贴政策实施风险防控,不断强化管理要求,制定出台补贴产品违规经营行为处理办法、补贴机具投档工作规范、补贴机具核验工作要点等一系列制度,并指导各省份出台细化相关规定,严肃查处补贴产品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机补贴专项整治工作,对此类问题坚决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安徽省医保局及芜湖市通报三甲医院超收医疗费事件处理结果
安徽省医保局及芜湖市通报三甲医院超收医疗费事件处理结果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合肥12月3日电(记者戴威)近日,安徽省芜湖市一患者家属反映,他们被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超收医疗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3日从安徽省医保局及芜湖市了解到,经核查,举报涉及的15个问题中有10个问题基本属实,涉及违规医疗总费用21.82万元。
  据了解,今年7月,安徽省医保局接到群众信访举报件,反映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其父因脑出血住院期间通过虚构、串换诊疗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该局随后与芜湖市医保局组成省市联合检查组进驻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对举报人父亲住院期间医院收费和医保报销情况进行全面核查。通过病历核查、现场询问及数据比对等方式,核查出举报涉及的15个问题中有10个问题基本属实。
  经查,该院存在过度诊疗、过度检查、超量开药等问题,涉及违规医疗总费用21.82万元,其中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8.70万元。为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根据该院与芜湖市医保部门签订的定点医疗机构医保服务协议,芜湖市医保局先行按协议进行了处理:一是全额追回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并按30%顶格扣罚违约金56074.41元;二是约谈医院有关负责人,责令其立即整改;三是分别移交公安、卫健部门进一步核查处理。目前,以上各项处理措施均已完成。
  专家表示,对医院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医保部门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协议处理,即通报中提及的多条处理措施,这种方式特点是迅速及时,有利于医保基金尽快止损。另一种是行政处罚,一般视问题性质处医保基金损失金额的1至5倍罚款不等,这种方式特点是惩戒性强,但因需要履行立案、现场检查、完整收集证据、法制审核、处罚前告知等程序,处理时效性较低。根据安徽省医保局及芜湖市医保局通报,针对芜湖二院的行政处罚程序正在进行中。
  在对举报问题开展核查的同时,省市联合检查组举一反三,对该院2022年4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延伸检查,目前正在进一步核实,后续将按程序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据了解,今年9月,芜湖市医保局依据《安徽省医疗保障基金监督管理举报线索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将核查和处理情况以监管告知书形式书面反馈给举报人。按照《安徽省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举报奖励办法》,给予举报人举报奖励。
 
甘肃张掖:干旱地区竟“长出”30余个人工湖
总面积相当于560个足球场大小
甘肃张掖:干旱地区竟“长出”30余个人工湖

总面积相当于560个足球场大小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在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的甘肃张掖,却建设了30余个人工湖,水域总面积6000余亩,相当于560个足球场大小。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随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张掖督察看到,人工湖波光荡漾,宛如“江南美景”。干旱地区维持如此规模的水景,水从哪里来?
干旱地区“长出”30余个人工湖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区域。长期以来,这里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用水矛盾突出。但走进张掖市芦水湾生态旅游景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燕然、云中、居延三湖居于中心,人工湖水域面积2250亩,约相当于21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休闲广场、健身步道、花草树木等环绕而建,波光荡漾,宛若江南。
  据了解,今年夏天,甘肃省中西部持续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旱情,甘肃省水利厅曾对张掖市启动干旱防御IV级应急响应。而同一时期,芦水湾生态旅游景区却开展了观光画舫、动力冲浪板、快艇滑翔等水上运动观光项目。
  近年来,张掖市在境内修建了众多人工湖及相关水上设施:
  2016年起,位于黑河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弱水花海景区先后修建3个人工湖,水域面积达458亩;  
  2017年以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建造11个人工湖,水域面积达1248亩;
  2020年国家加强“挖湖造景”排查整治之后,弱水公园继续修建2个人工湖,水域面积达165亩;白塔彩虹公园、张掖大剧院西侧公园内各建1个人工湖,水域面积合计34.1亩,占用耕地24.4亩……
  督察发现,上述人工湖存在未批先建或违规取水问题,张掖市有30余个人工湖违规建设或违规取水,水域总面积6000余亩,相当于560个足球场大小。
长期无证和超量取水


  2022年,张掖市年降水量为168.7毫米,年蒸发量2000毫米左右,降水量不及蒸发量的十分之一。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地区,维持如此规模的水景,水从哪里来?
  督察组多方调查、取证发现,这些人工湖里的水,实际上是长期违规取自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长期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少,生态脆弱。
  张掖市为把黑河水引到人工湖,可谓“煞费苦心”。督察发现,芦水湾生态旅游景区一直未办理取水许可证,仅2022年就从黑河取水2600万立方米,相当于2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弱水花海景区2016年至2021年一直未办理取水许可证,2022年补办许可证后仍超量从黑河取水6.7万立方米。
  此外,张掖市甘州区和高台县违反河道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未经批准在黑河干流建设3个橡胶坝用于蓄水,致下游主河道十几公里断流。记者看到,为抬高水位方便补水,甘州区还在黑河泄洪河道西河上建设16座水坝,平均每隔130米1座,俯瞰而去,河道犹如被切割了一般,河道行洪也受影响。
防止圈水圈地建面子工程


  北方一些城市因地处内陆,对水景园林格外偏爱,拦河筑坝、圈水造景普遍存在。中央和有关部门近年来多次提出整改要求。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将重点关注5类项目,其中就包括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
  督察组认为,张掖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牢固,对落实中央要求筑牢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极端重要性,对黑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区域特殊情况认识不到位,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到位,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没有充分考虑黑河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突出。
  对督察发现的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表示,要依纪依法依规查明查实责任,严肃追责问责,既查属地责任又查部门管理责任,既查企业主体责任又查政府监管责任。下一步,甘肃省将坚决抓好生态环保这一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切实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新华社兰州12月3日电
 
基层足球人热议:
“三重苦”怎么破?“村超热”能复制吗?
基层足球人热议:

“三重苦”怎么破?“村超热”能复制吗?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足球场地设施供给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标杆示范作用的全国性赛事活动还不够多,存在基层热上面冷的现象。”“作为连接城市群、都市圈和乡村之间的重要区域,县域足球是重要的推动力。”
  1日,为期两天的2023年基层足球工作交流活动在广东省梅州市落幕,逾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行政部门代表、各级足球协会代表等业内人士,围绕中国基层足球发展与振兴热烈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基层足协体系初具规模


  本次活动举办地梅州有“足球之乡”的称号。如今,这里已构建起“市县镇村片”五级足球组织,市、县以“足办、足协、足校”为主体,同时向镇、村、片延伸。全市镇级足协达65个,六成市镇(街)拥有自己的足协组织。
  梅州足协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基层足球治理体系不断拓展延伸的缩影。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以来,各地足协积极按照方案要求,推进社会化改革,让政府部门的“一家办”变为全社会上下的“大家办”,有效发挥了基层足协的引领带动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表示,近年来各地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足球协会管理体系,各级协会也在积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推动本地区的足球发展。
  足协体系向基层下沉,如同树根扎入泥土。抓紧抓牢基层足球的“土壤”,聚集各方养料,基层足球赛事才有了“枝繁叶茂”的根基。
  以“全民健身 健康中国”县域足球系列活动为例,这项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中国足协指导,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主办,已连续举办三年,赛事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294个县发展到594个县,其中有517个县级足球协会成为办赛主体,占比87%。
  足球活动同样推动了基层足协建设。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拴友说:“通过举办县域足球活动,加强了各承办地省级、市级、县级足协建设,推动了相关政府部门联系合作,也锻炼了各个县级足协的组织动员能力、办赛能力。”
基层足球“三重苦”怎么破


  “缺人、缺钱、缺地”,是基层足球发展的“三重苦”,也是多地足协实际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对此深有感触:一是大多数区县、乡镇足协机构不完善,没有专职人员;二是许多基层地区缺少足球场地,或缺乏维护经费;三是缺少足球专业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基层足球活动组织不规范。
  “三重苦”如何化解?不少与会代表分享了当地的解决方案。
  梅州市足球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温启龙介绍说,梅州市出台足球人才“金靴工程”,大力实施名宿、梅州籍职业球员回归家乡发展足球计划,引进高水平教练、裁判、管理人才,招纳贤才。
  在湖北,从利用公园绿地到挖潜学校足球场,多方合力破解“场地难”。“湖北年均投入1亿元以上引导基层建设示范足球场地,支持各地利用公园绿地、江滩、屋顶等非体育用地建设足球场地,同时对有条件的学校要求对足球场地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之外的时间向社会低价或免费开放。”湖北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湖北省足协副会长夏清说。
  基层足球发展亟需合力摆脱“三重苦”,是各方共识。中国足协副主席许基仁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足协的社会足球工作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和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布局,切实加强社会足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精品赛事“出圈”又“出人”


  “村超”是本次活动现场的“高频词”。今年以来,贵州“村超”火爆全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村超”的成功,让基层足协看到了自身的潜力和足球的能量。
  贵州省足球协会秘书长王彬分享经验时说,“村超”之所以“出圈”,不仅靠当地深厚的足球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赖于新媒体运营。“榕江县1.2万多个新媒体账号和2200余个本地网络直播营销团队都参与赛事推广,并积极动员观赛群众拍摄赛事短视频宣传。”
  在品牌效应的示范下,山东济南、江苏沛县、广东梅州等地纷纷推出自己的“村超”。山东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马国庆介绍,济南市历城区试点举办的村超联赛吸引30支乡村足球队参赛,队伍全部由当地村民组成,推动了足球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贵州“村超”的现象级成功或难复制,但也给基层足球的发展方向带来启发。许基仁认为,优化赛事服务供给和宣传推广,在本地长期持续打磨有区域影响力的精品社会足球赛事,应是各级足协重点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基层精品赛事不仅“出圈”,还能“出人”。广西、梅州、深圳等地将基层足球赛事与职业联赛衔接,打通草根足球与职业足球通道。
  广西足球协会秘书长沈轶颉介绍,当地知名足球赛事桂超联赛实行俱乐部联盟制管理,俱乐部享有极高的联赛组织权、运营权、话语权和表决权、分红权。经过13年沉淀和栽培,桂超联赛已成功打造了四个职业足球俱乐部,为职业足球输送大批人才。
  丁东期待以基层足球赛事活动为重点,各方协同发力,逐步形成遍布全国的县、市、省、大区、国家各层级的基础足球竞赛体系,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为职业运动项目发展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记者田光雨 公兵 王浩明)新华社广东梅州电
 
花钱能买入学资格?小心这种“陷阱”!

 
花钱能买入学资格?小心这种“陷阱”!

( 2023-1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天津电(记者白佳丽)花钱就能购买入学资格、就业资格?孩子就能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更理想的工作?日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诈骗案,被告人虚假宣传有能力为客户办理入学或安排就业,以收取就业考试培训费等费用为由,骗取他人钱财。
  案件查明,2018年11月至2019年,被告人李某、王某相继注册成立3家教育科技公司,虚假宣传有能力为客户办理入学或安排就业。在两人授意下,被告人张某等4名公司管理人员,安排业务员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不特定人群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并组织客户进行“面试”“培训”等,制造该公司正在为客户安排就业、办理入学的假象,诱使客户支付高额费用。随后,以各种手段拖延退款时间,从而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
  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间,该团伙共骗取60余名被害人共计1400余万元。经被害人报案,6名被告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法院最终认定,李某等6名被告人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至14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责令被告人李某、王某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收缴被告人退缴在案的赃款,以及查封、扣押、冻结被告人的财产。
  法官提醒,家长和学生均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就业观念。要以有关部门发布的官方招生、招聘政策为准,切勿轻信任何社会人员的“牵线搭桥”,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