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各地

05版:新华关注·杭州亚运会

06版:新华关注·财经

07版:新华观点

08版:新华关注·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爱残疾人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爱残疾人的故事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 高蕾 孙少龙 董博婷 尹思源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
  一句句深情话语、一次次亲切鼓励,传递着春风拂面般的温暖;一个个暖心举动、一项项帮扶举措,恰似绵绵春雨,让广大残疾人心田滋润、满怀希望。
  春风拂面般的温暖:“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2019年5月16日,人民大会堂,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
  队伍前排,一位身着军装、眼睛上蒙着厚厚纱布的年轻人站得笔直。他叫杜富国,在2018年10月一次排雷任务中,不幸失去双手双眼。
  尽管眼前漆黑,杜富国仍能清晰感觉到总书记走到了他的身边。
  “主席好!”杜富国声音洪亮,伸出残缺的右臂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总书记左手握住杜富国的手肘,右手轻拍他的肩膀。
  暖意融融,大爱无言。
  两个多月后,杜富国获颁“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在中央军委举行的授予荣誉称号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将英模奖章挂在杜富国胸前,还仔细整理了绶带。“把身体养好。”总书记叮咛。
  这两次会面,距离杜富国身体残疾不过半年多。总书记给予的温暖支撑着他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细微之处见真情。这种真情,始终如一。
  当年,梁家河有个孩子叫灵娃,智力上稍有缺陷,有时会与村民发生冲突,被人欺负。
  灵娃妈总担心孩子惹事。没想到,北京来的知青习近平一直对灵娃很和气,始终笑眯眯对待这个孩子。有时,灵娃抢了他的东西,他也从不生气。
  “有近平在这儿,灵娃反而不受欺负,愉快自如多了。”一同下乡的知青回忆道,习近平同志回北京上大学,灵娃爸妈“哭得最伤心”“就好像自己一位亲人要远行一样难过”。
  1993年,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从福建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得知灵娃生活困难,还专门留了钱。
  真心换真情。
  1975年10月,习近平同志离开梁家河那天,行动不便的残疾村民石玉兵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过来话别。习近平同志一眼就在人群里看见了石玉兵,马上抢上前去,拉住他的手,眼里蓄满泪水。
  从黄土地一路走来,对残疾人群众的关爱历久弥深。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得知仓山区上渡街道有一位病退的残疾职工林孔香,妻子患病致残,18岁的女儿有智力障碍,一家人生活很艰难,便与区里有关负责人商量,由民政部门调剂了一间商业店面租给林孔香,让他经营食杂店,并为他办理了相关补助。
  “对这样有特殊困难的人,政府要特别关心,多为这些人‘雪中送炭’。”习近平同志说。
  这样的“特别关心”和“雪中送炭”,在习近平同志的从政经历中屡见不鲜。
  主政福州,习近平同志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现场办公做接访工作,为前来求助的一位七旬老人协调了生活补贴,并请福利院妥善安置她两个视力残疾的孩子;
  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一年春节前,习近平同志到衢州看望困难群众,尽管日程安排很紧,行程需要精简,仍特别提出“残疾人家庭不要落下”;
  在上海工作,习近平同志到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知道孩子们行动不便,多次蹲下来同孩子们说话,耐心地看孩子们画画、表演唱歌跳舞、打乒乓球;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沿着崎岖山路,走进山西吕梁山深处的赵家洼村,为独自养活残疾孙子孙女的王三女送去米、面、油,并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孩子的特殊教育……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这份“格外”的爱,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
  春雨绵绵般的润泽:“维护残疾人尊严、保障残疾人权利、增进残疾人福祉”


  时隔三十多年,福建省闽清县残联副理事长黄道亮回忆起习校长对他的关爱,仍是激动不已。
  黄道亮年幼时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双臂,但他重新振作起来,学会用脚写字,一路读完小学、初中、高中。然而尽管连续两次高考分数都达到大专线,却没有学校愿意录取他。
  1990年,黄道亮第三次参加高考。担心孩子愿望再次落空的父亲给闽江职业大学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孩子的求学故事。当时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在他的关心协调下,黄道亮终于迈进校门,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无臂大学生。
  “感谢学校当年录取了我,给了我无比珍贵的大学生活,让我获得新的生命。”黄道亮说。
  感谢,化作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大学毕业后,黄道亮回到闽清县,成为一名残联工作人员,奔走在一线,坚持入户为残疾人服务,多方呼吁全社会关注、帮扶残疾人。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残疾人应与健全人一样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生活。
  无障碍环境建设,正是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会上,杨淑亭作为残疾人创业者代表发言,提出了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等建议。
  杨淑亭至今清晰记得,自己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在本上记录。“你提到的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杨淑亭说。
  因为这次经历,杨淑亭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更多了。她成了家乡的无障碍体验员,为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维护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2023年6月,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这部法律字字句句都浸润着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残疾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我相信,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人摆脱身体残疾带来的束缚,更安全便捷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杨淑亭说。
  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保障残疾人权利的题中之义。
  写完电影讲解稿的又一个段落,已经是半夜12点多,杜诚诚这才收拾好桌面,为一天的工作画下句号。
  今年37岁的杜诚诚,是武汉市青山区的一名“盲人电影专场”讲解员,也是一名重度肢残人士。
  “说”电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部电影的讲解词,往往要花上1到3个月的时间准备。不能久坐的杜诚诚常常趴在床上写作,累了就换个姿势,但她乐此不疲。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考察时见到了杜诚诚。见到坐在轮椅上的杜诚诚,总书记走上前俯下身,亲切地握住她的手,夸奖她的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临走时,总书记还对我说了一句‘谢谢你’,当时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杜诚诚说,“总书记觉得我的工作有意义,是因为他深深懂得残疾人的需求。”
  “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这样强调。
  践行总书记“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的号召,更多善意爱心汇聚,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特殊困难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落实总书记作出的“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的指示,各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持续开展;
  将总书记对中国残奥运动员“神勇”的夸赞牢记在心,越来越多残疾人勇于突破、挑战自我,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畅快……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图景中,残疾人事业这一笔,浓墨重彩。
  春光明媚般的希望:“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熟练打开手机上的唱歌软件,河北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截瘫休养员姚翠芹又一次唱起这首自己最爱的歌。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在疗养院的阳光房里,伴着二胡乐曲,姚翠芹唱起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曲歌罢,总书记带头鼓掌。
  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鼓励:“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姚翠芹和其他截瘫休养员们都铆足了劲把日子过精彩。
  曾为总书记朗诵原创诗词的杨玉芳,自学掌握了配钥匙技能,为附近社区居民带来便利,空闲时坚持诗歌创作;也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鼓励的李冬梅,重拾年轻时的竞技梦想,在河北省残运会上勇夺3枚金牌……
  只有残缺的身体,没有残缺的人生。
  这是一个热烈又安静的课堂——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讲台上,美容美发课教师王雅妮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学生不时举手提问。与一般的课堂不同的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是通过手语进行的。
  成为一名教师是王雅妮从小的梦想,点亮这一梦想的是数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同她的那次会面。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住在这里的孩子。王雅妮正是其中一个。
  总书记鼓励王雅妮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小雅妮情不自禁伸出右手弯了弯大拇指,向总书记“说”谢谢。总书记也伸出手作了同样的动作,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习爷爷的鼓励让王雅妮有了坚持学习的不竭动力。如今,走上讲台的王雅妮,开始帮助更多残疾孩子改变命运。“现在,‘好好学习、学业有成’成了我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习爷爷当年的期许也成了我如今工作的追求。”
  汇聚逐梦力量,激发奋进精神。
  2022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正像一位视障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说:‘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
  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中国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运动员王跃,内心无比激动。这句话,正是王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
  北京冬残奥会结束后,王跃经过简单休整,又开始为新一轮比赛做准备:“我要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不断提高竞技水平,让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残疾人的风采。”
  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也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两只脚。但两人不等不靠不要,相互依偎着前行,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张顺东的这句话,为广大脱贫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点赞。
  如今,这对脱贫路上的奋斗者成了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夫妻二人不仅种粮、养殖样样干得风生水起,张顺东还成了村里的残疾人联络员,奔走于各家各户,忙着为大伙儿谋富裕。
  在张顺东和李国秀的家里,有一面写有“永远跟党走”5个大字的红旗。这是没有双手的李国秀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用脚绣的。
  这一针一线,绣出的是这一对“手足夫妻”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的真切心声,更代表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约8500万残疾人对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展江南韵 扬中华魂
“人文亚运”观察
展江南韵 扬中华魂

“人文亚运”观察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将是一次活力飞扬的体育盛会,更将是一场气象万千的人文盛宴。
  再过几天,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在之江大地拉开帷幕。当体育竞技之美与千年古都之韵相映生辉,当“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与中华文明激情相遇,一场精彩纷呈的“人文亚运”,必将在亚洲和世界体育史、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薪火”传承,点亮亚运之光


  2023年6月15日上午,杭州西北,良渚遗址。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举行。
  在良渚古城中心的大莫角山上,形如良渚玉璧的采火装置汇聚太阳光束。片刻之后,圣火在采火棒上熊熊燃起。
  1990年北京亚运会,圣火火种在西藏的念青唐古拉峰下采集;2010年广州亚运会,圣火火种在北京的居庸关长城采集。如今,来自千年良渚的火,再次为百年亚运镀上中华文明的光。
  薪火传承,中华文化赋予杭州亚运会深厚的人文底色——
  开幕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上,杭州亚运会奖牌“湖山”揭开庐山真面目,独特造型令人眼前一亮。
  方中带圆,方圆相融,既有传统奖牌的特征,又融合良渚玉琮神韵;正面,灵动线条勾勒“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城画卷,西湖胜景呈现于方寸间。中国人“藏日月于壶中”的浪漫尽显。
  杭州亚运会中,这样的巧思随处可见:中国代表团礼服,融入了青花瓷等元素;首次推出的亚运会花器,以花觚之形意彰显宋韵极简美学;亚运会核心图形“润泽”,化用了杭州代表性的特产丝绸……
  中华元素、之江风物,共同赋予杭州亚运会独一无二的深厚底蕴。正如杭州亚运会火炬名称“薪火”一语双关:亚运圣火薪火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亘古亘今,杭州亚运会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临近开幕式,杭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琮琮、莲莲、宸宸。
  这三只憨态可掬的机器人散发着时代气息,升华着传统价值:琮琮佩戴良渚“神人兽面纹”头饰,代表不畏艰险、超越自我、不屈不挠;莲莲头顶“三潭印月”,象征着万物和谐的生态文明;宸宸的创意兼具京杭大运河拱宸桥与天下奇观钱江潮的意象,寓意着交汇融通和勇立潮头的精神。
  从传统中创造,在实践中激活。
  无论是从“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中走来的吉祥物,还是从“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取材的杭州亚运色彩系统;无论是由丝绸刺绣制作而成的定格动画宣传片,还是融入互联网符号“@”的亚运会口号……借由亚运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了新鲜的表达,婉约清丽的江南情致有了时代的呈现。
  举世瞩目,中华文化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8月25日,杭州亚运会迎来首批境外参赛运动员。在随后数十天里,这里将成为世界的焦点。
  文化的光总是最先照进人们的心灵。
  漫步西湖、打卡“大莲花”、收藏“江南忆”……19岁的尼日利亚留学生普雷丝说:“在亚运会前夕游览杭州,让我更珍惜在中国的时光。我要更多地去了解中国丰富卓越的文化遗产和它们在全世界深远的影响力。”
  薪火相传,活力迸发,魅力无限。
  跨越30余载,中国第三次举办亚运会。携五千年文明之光而来的杭州亚运会,必将以一场美轮美奂的东方美学盛宴深深吸引世界目光。
江南之韵,书写文化自信


  历时8年筹备,在象征着丰收的农历秋分时节,杭州邀四海宾朋共襄亚运盛会。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8年来,这座曾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的城市,人文之美融合亚运之魂,一幅幅美丽的诗意画卷在东海之滨次第展开。
  以文兴会,亚运留下江南印记——
  钱塘江畔,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举办地、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宛若一朵“大莲花”。
  这一场馆造型取意于古老丝绸纹理与编织体系,建筑体态源于钱塘江水的动态。从空中俯瞰,它与亚运会网球项目竞赛场馆“小莲花”犹如“花”开并蒂,让人不禁联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取意于《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形态;位于绍兴的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犹如被“丝带”环绕的乌篷船;金华亚运分村则仿佛一座江南园林,尽显隽秀江南气质……
  当亚运赛事遇上之江山水,人们从精致、典雅的诗画江南里,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亚运盛会。
  以会兴城,人文经济蓬勃发展——
  前不久,乘着亚运东风,杭州“上新”50个亚运人文体验点,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赋予旅游消费更多文化内涵。
  人文鼎盛助推经济繁荣。亚运会,正是一场难得的人文盛会。
  作为亚运会协办城市,湖州推出了“山水亚运·走读之旅”“文化亚运·探索之旅”等6条文旅主题线路,勾勒出湖州美丽山水的肌理;宁波打造了10条“亚运主题旅游精品线”,带动城乡基础设施更新联网……
  跟随亚运的脚步,浙江各地积极探索更多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可能,将城市文化从“软装潢”变为“软实力”,以体育活力增添人文经济发展动力。
  以文化人,亚运之城造福于民——
  跳房子、滑滑梯、打乒乓、踢足球……曾经废弃的停车场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了杭州市拱墅区上塘街道蔡马大运河幸福家园的嵌入式体育场。
  人文亚运,以人为本是题中之义。
  在筹备亚运会的过程中,杭州市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颜值更靓、温度更暖。
  实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让市民居住更舒心;亚运会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全部惠民开放,让市民快乐健身;“亚运号”地铁定制专列正式开通,让市民便捷看亚运……越来越多人因亚运会而真切感受到“体育让生活更美好”。
  “杭州亚(残)运会期间将项目不停工、企业不停产,确保民生保障不受影响”。
  2023年4月26日,杭州亚组委发布上述消息。网民评价说,这是从企业和百姓的获得感出发作出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务实为民之举。
  始终以人为本,始终造福于民,杭州亚运会底色鲜明、初心不改。
凝聚力量,挺起精神脊梁


  体育竞技,是体能与技巧的较量,也是精神风貌的展示。
  透过杭州亚运会这扇窗,世界将看到什么样的中国,什么样的中国人,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这是勇立潮头的开拓之姿——
  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将钱塘江和钱江潮头作为形象核心,展现之江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
  回望浙江发展之路,“弄潮儿”精神始终相伴。如今,浙江又走上先行先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康庄大道。
  弄潮奋进, 正是此次杭州亚运会的特质。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亚运会,共有超过1.2万名运动员报名参赛;这是项目最多的一次亚运会,电子竞技、霹雳舞等新项目将首次亮相;这是覆盖面最广的一次亚运会,前所未有地设置5个协办城市,赛事组织复杂程度远超往届。
  不畏困难,无惧挑战,敢拼会赢。中华儿女澎湃向前的精神动力正与杭州亚运会同频共振,为中华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状态写下鲜明注脚。
  这是自立自信的精神气度——
  2023年9月8日,杭州西湖涌金公园广场,中国女子游泳名将、奥运冠军罗雪娟作为第一棒火炬手,开启了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
  从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到绍兴鲁迅故里……精心设计的火炬传递线路,也是浙江引以为傲的“人文路线”。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连创佳绩,极大振奋了民族自豪感。如今,这份自信凝结在运动员们摩拳擦掌的备战中,绽放在街头巷尾普通市民的笑靥里,世界将从中感知到一个更为自信从容的中国。
  这是包容友爱的博大胸怀——
  亚运会开幕前夕,“五彩亚细亚:亚洲服饰展”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与观众见面。来自亚洲27个国家的140件(套)服饰,尽显丰富多彩的亚洲文化,更成为亚洲友谊的见证。
  中国人向来崇尚美美与共。人文亚运,也是一次亚洲多彩文明的对话。
  亚运村里,照顾各参赛国家和地区不同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各色菜系,已准备就绪;场馆内外,志愿者“小青荷” 以贴心周到的服务展现中国人“亲和”好客;“迎杭州亚运会趣味跑”活动在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传递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此次杭州亚运会,亚奥理事会的45个成员全部参赛,彰显亚洲命运与共、携手向前。
  丹桂飘香迎客到,心心相融共此时。
  体育的盛事、人文的盛会,杭州准备好了。
(记者高蕾 徐壮 俞菀 冯源)
新华社杭州9月17日电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青”几许
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一线故事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青”几许
 
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一线故事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刘紫凌 马丽娟 李云平 姜辰蓉)九曲黄河奔流,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顶端的“几字弯”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俱全,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黄河“几字弯”区域的生态治理,多次深入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考察调研,指出“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4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黄河“几字弯”一线的生态治理故事。
染绿一片沙 拦住一沟土


  一场秋雨过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碧空如洗,草绿树茂。
  “我的名字汉语意思是‘宽阔的海洋’,这是我父母当年因饱受风沙肆虐,为我取名时寄予的美好希望。”56岁的牧民乌日根达来指着远处自己亲手栽下的一片沙柳说,“看到绿色我就高兴,因为美好的希望已经实现了。”
  图古日格嘎查位于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腹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漠不断侵袭牧场,贫穷与落后曾困扰着当地牧民。
  乌日根达来还是个精壮小伙时,在妻子支持下,卖掉家里的山羊换回2万元,正式开始植树治沙。
  最初种下的6000多株小树苗,很快就被连日的沙尘暴吞没。乌日根达来吸取教训,探索先设置沙障,固定流沙,再栽树苗。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3000多亩黄沙终于被沙障固住,重新栽种的一棵棵树苗渐渐发芽。
  “当时我就想着,只要能干动,就要坚持把树种下去,为沙漠增添更多绿色。”他说。
  过去30多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日根达来带领周边牧民,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持续不懈与沙漠抗争,将树木成活率从30%提升到90%以上,10万亩沙地变成绿洲。
  他还和杭锦旗的治沙英雄们采取“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的治理措施,累计治理沙漠达840多万亩。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乌日根达来觉得更有事做了。“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沙化土地治理’,我们要继续造林种草,系统治理流沙,阻止库布其沙漠扩张,减少对黄河的输沙量。”他说。
  黄河“几字弯”流经几大沙漠,又穿过黄土高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阻沙入黄,还需加强黄河岸线流沙控制。
  “泥不下山、填饱肚子”,曾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人的愿望。为求生存,高西沟人上山植绿固土、整修农田、治坡打坝。
  今年68岁的村民高治周记得,自己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总是饿肚子,“大人们说,只要山上有树了,就有口粮了。我就恨不得一天把树栽满,让我能吃饱肚子”。
  数年寒来暑往,如今高西沟处处是美景:蓝天白云下,梯田层层环绕,油松郁郁葱葱,梨园硕果累累。全村荒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为70%,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饥饿的记忆远去,高西沟人仍坚持给黄土“披绿”,每年新发展的党员至少要种100棵树苗。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借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我们将继续巩固几十年生态治理的成果,让山更绿,让母亲河水更清。”
用好一株草 守好一亩田


  “我们这片盐碱地,玉米都长不到1米高,这草居然能长到3米,而且浑身都是宝。”看着地里一片高大茂密、茎粗叶长的巨菌草,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直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
  即将成熟的巨菌草,如今可是宝丰村村民的“宝贝”。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村位于宁夏引黄灌区北部,因蒸发强烈,盐分聚积地表,耕地一半是盐碱地。
  “种啥都长不好,种点儿玉米有时都光长秸秆不结苞谷。”刘毅说,以前地里没奔头,许多村民靠养殖、打工另谋出路。
  三年前,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带着原本适宜南方生长的巨菌草,在石嘴山盐碱地试验种植,当年就喜获成功。
  “巨菌草蛋白含量高,是菌菇栽培、牛羊饲养的好原料,而且耐盐碱、根系发达、出草量大、‘吃盐’能力很强。种植一百多天后,土地含盐量下降了约70%。”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兴德欣喜地说。
  但村民从来没听过巨菌草,怎么鼓励大家种?
  刘毅给村民们算了笔账,一亩巨菌草能收益3000元,是原来种玉米的2倍到3倍,撂荒的土地可以被盘活,村民种植巨菌草的积极性大涨。
  2021年,石嘴山市发展起菌菇生产、饲料加工、牛羊养殖全产业链,带动包括宝丰村在内的几个村共种植巨菌草6000亩。  
  如今,菌草已成为沿黄省区生态治理的“先锋军”。针对菌草在北方越冬困难等问题,我国将积极探索通过基因编辑、基因重组等高科技手段,培育适应荒漠化生态修复治理的菌草品种。
  紧邻宁夏平原的河套平原上,“塞上粮仓”守卫战也在进行中。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村民们正将刚收割完的玉米切碎做成饲料。广袤农田边一排排防护林傲然挺立,如同“绿色卫士”。
  “有了防护林,再也不用为庄稼担惊受怕了。”回忆起多年前庄稼苗刚长出一拃高就被沙尘暴掩埋的情景,57岁的村民吕海军感慨地说。
  距离东兴村15公里外,是成立于1960年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近年来,林场实现了从人工种植到机械造林的跨越,并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等现代科技造林,完成沙地锁边治理后,还扩大了防护林区域。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65%,为周边耕地、村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墙”。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如今巴彦淖尔市已构建起乔灌草相结合、农林牧一体化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保障河套灌区1100多万亩耕地稳产高产,促进广大农户增产增收。
  乌兰图克镇党委书记樊海宽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我们全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配置高质量农田防护林网,持续发挥防护林稳定的生态效益。”
修复一方原 呵护一泓湖


  不久前,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查干嘎查全体牧民做出一个决定:未来5年内,将梭梭林面积扩大到10万亩,走梭梭接种苁蓉为主、圈养牲畜为辅的路子。
  这个决定对于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并不容易。
  巴音查干嘎查地处黄河“几字弯”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区,生态脆弱。要从根本上扭转草原退化,必须摆脱传统的放牧经营模式。
  2021年,乌拉特后旗在部分牧区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这样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增收。
  但一开始巴音查干嘎查的部分牧民并不买账,“草原封禁保护影响放牧,加上大家没种过梭梭,不知道结果会咋样。”嘎查党支部书记宝玉说。
  为打消牧民疑虑,宝玉与嘎查党支部成员率先在天然梭梭林接种7000亩肉苁蓉,又在集体草场栽植1.1万亩梭梭。
  两年后,眼看着草场返青,梭梭林成活,肉苁蓉长势喜人,牧民心动了。
  “肉苁蓉明年就能收获,纯收入能有840万元,35%拿来扩大种植面积,剩下的65%分红给大家。”宝玉一抓住机会就给牧民算账。
  现在,生态致富已成为牧民的共识。“草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需要大家共同守护。种好梭梭林,就能治沙、致富两不误。”牧民乌仁查胡说。
  近日,内蒙古启动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攻坚战。内蒙古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说:“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我们将聚焦天然草原退化、过度放牧问题,采取围栏封育、草原改良等措施推进退化、沙化草原综合治理,不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和稳定性。”
  草原受损的“皮肤”得到舒缓,被誉为“黄河之肾”的湿地湖泊也正在加速修复。
  候鸟又要南飞了。宁夏银川市观鸟爱好者李志军凌晨4点半起床,驱车来到郊区一处湿地,旁观“候鸟大学”教学现场:成群的苍鹭、白鹭育成鸟在成鸟带领下,练习捕食、躲避等技能,为长途迁徙做最后的准备。
  “这些都是小场面,鸟类中的大明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更有看头!”李志军兴奋地说。
  银川市湖泊湿地星罗棋布,被誉为“塞上湖城”,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线路和栖息繁殖地。
  但过去因为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湖泊群日渐萎缩。
  李志军从事鸟类观测近20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难见小天鹅的踪影。近两年,他突然发现银川市的小天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前年一次性见到了300多只,鸟友圈都轰动了”。
  小天鹅对栖息地要求很高,既需要宽阔水面安全过冬,又需要大范围浅滩沼泽取食。“它们成群出现,意味着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李志军说。
  近年来,随着一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银川市湖泊湿地万顷碧波再现,湿地保护率达到65.9%,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将这里作为迁徙“驿站”。
  河水清清,两岸“青青”,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几字弯”徐徐展开。
 
中国经济大循环观察
中国经济大循环观察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安蓓 陈炜伟 张辛欣 申铖 潘洁

  时近秋分,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即将收官。
  承上启下,第三季度是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延续恢复向好态势,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消费稳步扩大,服务业较快恢复,新动能继续成长……推动经济回升的宏观政策持续显效,中国经济大循环动力不断释放。
  在经济彰显积极信号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怎样持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明确了中国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引领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大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畅通经济大循环,立足国内大市场,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竞争优势,在经济血脉的循环畅通中,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定向前。
  加快构建大循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


  8月4日,东方航空接收的两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同日共同执行“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
  截至目前,C919已累计获得30多家客户、1061架订单,商业运营稳步向规模化迈进。
  超大规模市场——这为国产大飞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中国商飞公司预测,2021年至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预计将接收9084架新机,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
  不断提升的研发制造能力——国产商用飞机型号的研制、运营,将带动中国航空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拉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中国经济正不断展现新格局,开拓新空间。
  这是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一招——
  3年前的春天,2020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浙江宁波舟山港,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疫情冲击下,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使得这个外向型经济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大省受到影响。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十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高瞻远瞩,领航定向。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经济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遵循规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系统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比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2006年,67%;2022年,35%。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折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深刻转变。
  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对外部冲击,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已发生深刻转变。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今年上半年,内需贡献率这一指标依然超过100%。
  这是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经济运行的深刻转变。
  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世界42.1%的平均水平;两国最终消费率分别达82.1%和74.7%。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发展的客观条件也已改变: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如今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内需为主导,就可以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内部可循环,就可以做到供给体系有效畅通、韧性强大。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看,总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矛盾凸显。今年以来,尽管经济总体回暖,但进入二季度,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等指标出现波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新的困难挑战。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8月份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政策举措作用下,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因素叠加,持续恢复基础仍需巩固。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换挡,传统发展模式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疫情后更加凸显。”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昌林说,通过资源要素投入、简单扩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持久支撑。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未雨绸缪、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动作为——
  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广袤田畴上,一幅五彩秋收图徐徐铺展。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夏粮实现丰收,早稻也实现增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基础。目前秋粮生产总体稳定,有利于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端稳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频发;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远变化。
  这是去年我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集成电路进口额约2.77万亿元,占全部进口总值的15.3%;原油进口额约2.44万亿元,占比约13.5%。
  2010年至2021年,我国进口零部件占中间品比重从26.2%下降至18.4%,折射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但关键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依然凸显,原油、铁矿石、天然气、大豆等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对比关系,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社会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控制力,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昌林说。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高瞻远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理论认为,作为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和战略。
  广西钦州港码头,一趟趟满载跨境货物的铁海联运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入内陆市场。今年前8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运输货物56.2万标箱,同比增长12.8%;目前运输范围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港口。
  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联通,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彼此呼应,新疆、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省份相互联动,长江黄金水道横向协同,昔日内陆成为开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0.7个百分点。
  现实需求和潜力大、生产和供给能力强、要素禀赋总量优势明显、政治经济融合度高、创新要素加快汇聚……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最具独特性的比较优势和动力源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把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经济发展根基。
  3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全国上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经济大循环扎实推进。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供需两端稳步提升——中国以44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增强。
  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之比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成为中国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增强内生动力:以强大国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7月19日,一份重磅文件对外发布——
  聚焦占我国经营主体总量超90%的民营企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提供支撑。
  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举措出台;延续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政策……随着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预期趋稳,8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时之选,也是在全球秩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实现资源要素更加高效优质配置的选择,其核心动力来源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以有效供给穿透国内大循环堵点——
  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进而促进产生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新质生产力”,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这一概念。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外媒评价说,在左右中长期技术研发实力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实力正在切实提高。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将更加依靠‘从零到一’的基础性、颠覆性创新和产业升级,这将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供给侧有效畅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需求牵引力——
  2023年我国电影暑期档票房首次突破200亿元,观影人次5.05亿;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实现收入1.21万亿元,旅游热度显著高于2019年同期;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出游需求一路上扬。
  尽管当前国内消费恢复仍面临压力,但依然惊人的消费规模、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时时彰显着国内大循环巨大潜力。
  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发布“一老一小”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等税收优惠政策……一系列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从需求、供给、流通等环节协同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这是中国国情的生动体现:2022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19万元人民币,是甘肃省人均GDP的4.2倍;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占整个广东的八成多,而粤西、粤东、粤北12市不足两成。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过去5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约770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按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约1.38万元计算,城镇化每年直接产生的居民消费增量约为2000亿元。考虑到未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提升,直接增量和间接带来的消费潜力更大。”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龙说。
  新时代以来,按照中央部署,“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改革举措持续发力,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国上下在不断缩小收入差距、着力推进共同富裕中为国内大循环塑造持续动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顶层谋划,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持续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十四五”重大工程为牵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优化商品服务供给;抓住数字化等新循环要素,延长循环链条、提升循环效率……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动力——
  位于G60高速旁的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内,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两栋大厦引人注目。2020年启用以来,这块“飞地”已成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入驻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谱禾(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测试和检测设备研制。“既可以获得上海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也能享受南浔等地的产业支持政策,未来计划在南浔拿地建厂。”企业创始人陈兵说。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持续升级,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深化改革,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将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带来一个经济体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居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章首位。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持续深化改革,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释放持久动能。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在关键性制度改革设计上更加有所作为。
  提升可靠性:补短板强弱项守牢安全底线


  7月3日,伴随一辆纯电动轿车缓缓驶下广汽埃安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迈上2000万辆大关。
  2020年9月,生产累计突破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1年零5个月后,实现第二个1000万辆——疫情3年,经历停产风波、遭遇芯片供应瓶颈,在全球汽车产业陷入增长困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扬。今年上半年,我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出口大国。1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9.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9.5%。
  新能源汽车国内国际市场双增长背后,是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
  从供给侧发力,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突破大循环卡点,着力消除瓶颈制约,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
  “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今年以来,无论是全国两会参加团组审议讨论,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外媒评价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中国谋求更大程度技术独立的重要一步。
  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基础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
  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中国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
  提升大循环韧性,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2021年,我第一次参加论坛闭门会时,会场上50%的厂商是我们的客户;去年则是70%。这次闭门会我又算了一下,是100%。”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国产车规级AI芯片厂商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感慨良多,“这个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从50%到100%,正是产业链不断走向自主可控的生动缩影。
  产业基础能力——2019年7月底,这个新概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
  时隔一个月,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今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下一步,要在补短板、锻长板这两个方面集中发力。补短板,紧紧围绕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锻长板,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高产业链核心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中国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夯实大循环支撑,确保战略性资源稳定供应,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河北省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现场,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缓缓转动。
  “这一示范工程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的难题。”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的建成投用,保障了源源不断的绿电稳稳当当“送”出去。
  能源是基础性产业,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作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始终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中,提升保障能力。
  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大变化——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1至8月,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2.1%、5.7%,夯实能源安全保障基本盘。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加强种子安全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为国内大循环顺畅提供了坚强保障。
  畅通双循环:在高水平开放中赢得主动权


  9月13日,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雅万高铁不久将正式商业运营的消息在印尼发布,备受各界关注。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也是中国同地区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携手迈向现代化的范例。
  放眼神州大地,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构筑国内大循环交通血脉;走向全球市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体系,中国高铁成为拉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立足自身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6月27日,位于天津的空中客车亚洲唯一民用飞机总装线向匈牙利威兹航空交付1架A321neo飞机。这是中国总装的空客飞机首次销往欧洲。
  “中国经济稳步恢复的背景下,空中客车亚洲总装线的总装能力不断提升,为国际民航市场注入新动能。”空中客车天津飞机交付中心总经理施伦普说。今年4月,该公司宣布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以拓展A320系列飞机产能。
  一架空客飞机从落笔蓝图到翱翔蓝天,其间经历诸多生产环节:机头和前机身段在法国圣纳泽尔,中央翼盒在法国南特,发动机吊架在法国图卢兹,中后机身段则在德国汉堡,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分别在德国施塔德和西班牙赫塔菲,最后的总装交付则在中国天津。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为全球企业提供广阔市场前景,并以其稳定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国际大循环重要支撑。
  “如果说以前在国际、国内市场两个引力之间,国际市场引力会更大,那么随着外需与内需此消彼长,国内市场吸引力明显提升。这为整合国际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王一鸣说。
  第三届消博会,汇聚3300多个优质消费品牌参展;第133届广交会,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参会;第六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签约面积已超36万平方米,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已超去年……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个别国家强行推动“脱钩”“断链”,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压力,量稳质升。前8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27万亿元,规模仍处历史同期高位。
  “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52.9%,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配件、船舶、电工器材出口同比分别增长50.1%、28%、18.6%”……今年前8个月的这些数据,不仅是我国外贸活力与韧性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经风雨、见世面,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的体现。
  在开放发展中把握战略主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总投资10亿欧元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合肥;联合利华旗下高端衣物洗护品牌在天津港保税区设立亚洲研发中心……
  或布局“未来赛道”,或融入开放创新生态,尽管受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低迷及去年高基数影响,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有所下降,但外资积极融入中国经济大循环的势头强劲。今年1至8月中国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3万家,同比大幅增长33%,显示外商投资中国信心不减。
  法国《观点》周刊网站评价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其在许多领域无可匹敌的供应链,以及稳定的长期发展目标,将让中国继续保持吸引力。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深刻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一切愿意与我们合作共赢的国家,我们都愿意与他们相向而行,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7月11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出台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增至11个……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内罗毕时间凌晨1点,肯尼亚花农在农场剪下第一支玫瑰。一小时后,玫瑰在奈瓦沙湖畔装车;下午3点,搭乘航班飞向8700公里外的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北京时间第二天清晨,依然鲜艳欲滴的玫瑰,通过海关“绿色通道”进入湖南高桥大市场,并从这里发往中国各地。
  一朵玫瑰的历程,正是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生动缩影。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开创着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新前景——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83%的建交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7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畅通国际经济循环血脉,开创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着力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在更高层次上相互促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放眼中华大地,加快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激荡中国式现代化宏阔进程:
  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沿线,从黄河流域到华南大地,区域发展大战略宛若星辰,交相呼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龙头崛起;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路先行……
  一个个开放的前沿,一片片崛起的高地,串联起国内大循环的经络,澎湃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脉搏。
  乘长风,破万里浪——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掌舵领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中国经济巨轮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壮阔前程。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李强出席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并致辞
李强出席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并致辞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南宁9月17日电(记者王宾 潘强)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17日上午在广西南宁出席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并致辞。柬埔寨首相洪玛奈、老挝总理宋赛、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越南总理范明政、印度尼西亚副总统马鲁夫、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普坦、东盟秘书长高金洪,以及中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工商界代表等约1200人出席。
  李强表示,中国-东盟博览会创办20年来见证了双方关系的不断发展。我们坚持团结自强、合作共赢、胸怀天下,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李强强调,中国和东盟关系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凝结着各方的共同努力,当中有其本质的内核和贯穿始终的主线,这就是习近平主席精辟概括的“亲、诚、惠、容”四个字。这四个字既是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基本取向,也是睦邻友好的相处之道,更是我们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在践行这四个字上下更大功夫,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繁荣、和平安宁的良好环境,使各国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造福地区人民。
  一是更好地践行“亲”字,进一步深化感情交融。中方愿同东盟扩大文化、旅游、培训、青年等领域合作,不断增进人民相知相亲。二是更好地践行“诚”字,进一步夯实信任根基。中方愿同东盟各国一道,重信守诺开展各领域合作。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努力打造让各国投资者安心放心舒心的良好营商环境。三是更好地践行“惠”字,进一步拉紧利益纽带。中方愿扩大进口东盟国家优势特色产品,不断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构建更加稳定、畅通、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四是更好地践行“容”字,进一步扩展开放胸襟。中方坚定支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更好对接,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与会东盟国家领导人在致辞中表示,东盟国家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理念,以及中国为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作出的重要贡献,愿和中方加强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互联互通和相互依存,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供应链韧性,反对保护主义和贸易投资政治化,携手应对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随后,李强宣布博览会开幕,并与嘉宾共同启幕。
  开幕式后,李强到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巡馆,并与参展单位负责人互动交流。
  吴政隆、高云龙出席相关活动。
 
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
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会晤
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
 
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会晤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瓦莱塔9月17日电(记者陈文仙 连漪)当地时间9月16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马耳他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多轮会晤。
  双方围绕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进行了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战略沟通。王毅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美方必须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落实不支持“台独”的承诺。中国的发展有着强大内生动力,遵循必然的历史逻辑,是阻挡不了的,中国人民正当的发展权利不容剥夺。
  双方同意,继续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保持双方高层交往,举行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海洋事务磋商、外交政策磋商。双方探讨了进一步支持和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措施等。
  双方还讨论了亚太地区局势、乌克兰、朝鲜半岛等国际和地区问题。
 
又一批109名缅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集中移交我方
又一批109名缅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集中移交我方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任沁沁 熊丰)为坚决遏制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公安部部署云南公安机关强化边境警务合作,持续开展多轮次打击行动,先后有1482名涉诈犯罪嫌疑人移交我方。9月16日,打击行动再传捷报,云南普洱公安机关持续开展边境警务合作,又有109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和一批作案工具移交我方,其中网上在逃人员11名,形成持续打击态势。
  目前,公安部已部署河北、江苏、浙江、河南、广东、重庆等地公安机关将移交我方的犯罪嫌疑人从云南陆续押回,全力开展案件侦办工作,彻查犯罪事实,深挖上下游犯罪链条,坚持打团伙、摧网络、断通道,在依法严厉打击诈骗、偷渡等违法犯罪的同时,深挖境内黑灰产等关联犯罪,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持续形成高压震慑态势。
 
不同的人生 同样的精彩
——写在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之际
不同的人生 同样的精彩

——写在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之际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

  他们身体残缺,却用自立自强诠释生活意义,用顽强毅力奏响人生乐章。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充分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大力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代表将肩负约8500万残疾人的重托齐聚北京,共谋发展蓝图。新征程上,广大残疾人正向阳而生、逐梦前行。
兜底保障:“以后的日子有保障了”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河沙镇小堤村的一家乡村超市里,老板王增亮正坐在轮椅上低头检查账目。
  王增亮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生活一度比较艰难。2017年9月,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邯山区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申请了各项补贴,还入股了村里的蔬菜种植合作社、开办了乡村超市。“以后的日子有保障了。”说起生活的变化,王增亮笑容洋溢在脸上。
  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王增亮一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下脱贫奔小康。
  来自重庆的靳先生是一位残疾人,已在广东珠海生活多年,但户口仍在老家。根据以往规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需返回户籍地提交申请。
  为解决残疾人异地申领补贴“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2021年4月,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21年9月,靳先生的妻子在珠海民政部门仅用了10多分钟就为丈夫完成了申请。
  2022年5月,在保留线下申请窗口的基础上,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由“跨省通办”升级为“全程网办”服务,实现申领补贴“一次都不跑”和“不见面审核”。
  如今,残疾人民生兜底保障网更加健全完善。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已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161.3万人、重度残疾人1543.4万人,并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截至2022年底,我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数达2761.7万,1209.3万残疾人领取养老金。
关爱服务:“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这个开学季,清华园里走进了一位“特殊”的新同学。
  他叫赵子康,幼年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肢体残疾无法正常行走。但这没有击垮赵子康的意志,求学路上,他顽强拼搏,最终以697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
  “我希望用所学知识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在清华园体验更加丰富多元的人生。”说起大学生活,赵子康满怀期待。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高考便利措施和单考单招政策。截至目前,已经有9万名残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与此同时,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5%,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保障条件也得到提升。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高坡村村民李梅,“从来不敢想有一天自己的脚能好起来”。7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李梅右下肢残疾,但因为家里贫困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治疗。
  后来,北海市合浦县残联工作人员找到李梅,告诉她可以为她手术并提供康复服务。产生的费用经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还可获得每年最高6000元补贴。
  如今,李梅的脚得到矫正,腿部肌力也有所提升,“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近年来,我国以农村低收入残疾人为重点,持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1218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同时,我国不断加强和改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114.6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有力举措,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
  长沙市民徐经卓曾在一场意外中受伤,从此只能借助轮椅生活。
  过去,他的生活有很多不便:厨房灶台太高,坐在轮椅上炒菜够不着;缺少辅助工具,洗浴如厕很不方便……如今,得益于政府的家庭无障碍改造计划,曾经困扰徐经卓的问题都解决了。
  各级残联为100多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开通残疾人网上购买铁路专座专票……小小细节温暖人心,我国多举措并举帮助残疾人更加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今年9月1日,新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
  共建共享:“只要踏实肯干,我们残疾人也处处有舞台”


  过了一年多,人们依然难忘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这一幕——
  中国首位依靠双腿义肢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夏伯渝,在舞台上再现了自己登山的情景:他将手杖化作翅膀,鼓舞双臂残疾的小朋友为心中梦想展翅翱翔。
  5年来,逐梦路上定格下许多残疾人拼搏的身姿。
  “太白诗云蜀道难,不过区区几重山”。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镇重度脑瘫患者胡少杰,心怀诗词梦,在网上学习诗词格律。自2018年至今,大部分身体无法动弹的胡少杰,仅凭双脚敲击键盘,写下近千篇诗词。
  舞台上,视力障碍的残疾人乐队不靠“谱”依然魅力无限;书案前,用脚握笔的书画家浓笔淡墨,挥洒自如;镜头前,行动不便的年轻主播用心推介家乡特产,逐梦“云端”。
  人生因梦想而绚丽,因奋斗而精彩。如今,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成都大运会举办期间,大运会特许商品衍纸画广受欢迎。然而,少有人知的是,这些作品的制作者都是成都市温江区的残疾人,王林江正是其中之一。“做衍纸画让我真切感受到,只要踏实肯干,我们残疾人也处处有舞台。”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引发广泛关注。行动方案要求2022年至2024年共实现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00万人。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出助力残疾人就业新举措。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超过900万。仅2022年就实现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59.2万人,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目标的一半以上。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筑梦未来,奋斗不止。
  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广大残疾兄弟姐妹于逆境中追求进步、在残缺里创造幸福,在新征程广阔舞台上,不断迸发生命的光彩。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在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二〇二三年九月十七日,南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强
在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二〇二三年九月十七日,南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强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尊敬的各国领导人,
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绿城”南宁,出席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10天前在雅加达,在座的许多朋友参加了第2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今天,大家又相会在南宁,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和东盟交流的热度、合作的深度。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本次博览会和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国领导人和嘉宾表示诚挚欢迎!
  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一路见证了双方关系的不断发展。20年前,中国作为对话伙伴国家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起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得到东盟各国积极响应,开启了双方友好合作的新篇章。2年前,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一起擘画了未来合作发展的崭新蓝图。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团结自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牢牢守护了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共同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002年的6.1%上升到去年的21.5%,20多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坚持合作共赢,推动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贸合作,在全球经济乏力的背景下实现了贸易投资逆势攀升,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年间增长了16.8倍,双方已连续3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累计双向投资总额超过了3800亿美元;我们坚持胸怀天下,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在减贫、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转型等领域不断打造新的合作亮点。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抚今追昔,我们理应为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深感走过的历程极为不易和艰辛。展望未来,我们既满怀信心和憧憬,也有一些隐忧和焦虑。动荡不安的世界,纷繁复杂的形势,有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置身当今时代的大背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更要善于把握那千变万化中的“不变”、万象丛生中的“本质”和贯穿事物发展变化始终的“主线”。当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凝结着各方的共同努力。我认为,这当中有其本质的内核和贯穿始终的主线,这就是习近平主席精辟概括的“亲、诚、惠、容”四个字。这四个字既是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基本取向,也是睦邻友好的相处之道,更是我们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在践行“亲、诚、惠、容”这四个字上下更大功夫,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繁荣、和平安宁的良好环境,并使各国自身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造福地区人民。
  第一,更好地践行“亲”字,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感情的交融。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缘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种交流平台,常见面、多交心,进一步加强对话、弥合分歧、增进共识,打牢共同发展的感情基础。中方愿同东盟一道,以明年共同举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为契机,扩大文化、旅游、培训、青年等领域合作,不断增进人民相知相亲。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展会的作用,为双方企业搭建“永不落幕”的交流合作平台。
  第二,更好地践行“诚”字,就是要进一步夯实信任的根基。中国古语讲,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在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诚实守信显得愈发珍贵。对经贸合作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互之间是否讲诚信,制定的市场规则、形成的政策环境是否公平、稳定、透明、可预期。中国历来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一贯诚心诚意对待东盟国家,愿同东盟各国一道,重信守诺开展各领域合作,用实际行动落实好既定合作事项。这里我想再次强调,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力维护和促进公平竞争,努力打造让各国投资者安心放心舒心的良好营商环境。
  第三,更好地践行“惠”字,就是要进一步拉紧利益的纽带。中国和东盟互为重要发展机遇,在分享超大规模市场、发挥经济互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中方愿继续扩大进口东盟国家优势特色产品,扩大与东盟的中间品贸易规模。发挥好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作用,不断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好各类合作示范园区,拓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构建更加稳定、畅通、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巩固提升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更好地践行“容”字,就是要进一步扩展开放的胸襟。中国和东盟国家有着多元文化、多样民族,彼此之间延续千年的深度交融,让我们拥有了开放包容的共同基因。过去数十年,地区经济在一体化进程中快速增长,正是得益于各国始终以开放促合作、以包容促共赢。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各国增长都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团结协作。中方将继续坚定支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更好对接,助力东盟各国实现发展目标。中方也愿同东盟国家一道,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经过20年的共同努力,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已经成长为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建设好、运用好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创造商机、共享成果,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
  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新华社南宁9月17日电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利雅得9月17日电(记者胡冠 王海洲)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17日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公元10世纪,布朗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后续来到的傣族等各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这一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17日的会议决定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这一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茶’主题项目的空白,生动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茶叶起源、种植、贸易和茶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个项目也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会议现场说。
  李群说:“中国将在加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鼓励村民参与、规范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永续传承,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新华社昆明9月17日电(记者赵智钦 严勇)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消息传来已是晚上,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普洱景迈山,人们欢呼雀跃,围着篝火尽情享受这一盛大时刻。
  “茶香飘了千年,此时此刻最浓郁。”人群中,77岁的芒景村布朗族老人苏国文难掩脸上的喜悦。
  不只是芒景村,喜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景迈山。“早就在关注申遗的事了。这比我们卖了多少茶都还要开心。”来自糯岗老寨的傣族姑娘仙金,是返乡创业的新茶农代表。自去年起,她就通过直播帮助父老乡亲卖茶,如今销售额已达80多万元。
  景迈山是有名的普洱茶山,景迈山人世代与茶相伴。千百年来,人们精心养护着这片茶林,也由此获得丰厚的馈赠。这也成为当地“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生动诠释。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包含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和分布其中的9个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遗产专家表示,这一独特的古茶林文化景观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2010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启动。十多年来,随着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一步巩固,与之相匹配的保护管理体系也逐步建立完善。
  景迈山人,世代以茶为生。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传承人南康说,申遗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更坚定的认同,同时也有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守护茶山,还通过音乐、舞蹈、服饰、饮食、节庆等方式,自信而大方地展示着自己的文化。
 
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航道全线贯通
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航道全线贯通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合肥9月16日电(记者赵金正)9月16日,位于安徽省境内的引江济淮工程枞阳小港及菜子湖线航道开启试运行,标志着连通长江与淮河的江淮运河已全线贯通。
  引江济淮工程连通长江与淮河,是集供水、航运、生态效益于一身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其中,包含江淮沟通段航道与菜子湖线航道在内的江淮运河,是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也是我国在建规模最大、路线最长的人工运河,航道总里程约355公里,其中,二级航道约186公里,三级航道约169公里,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
  江淮运河通航后,安徽境内形成“工”字形航道水运网,改变了淮河地区与长江地区之间水运绕道京杭大运河的现状,可缩短200公里至600公里运输航程。
  此前,引江济淮工程航道江淮沟通段已于8月16日开启试通航。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共有过闸船只454艘,过闸吨位近74万吨,单日过闸船舶最高35艘,吨位最高达5.7万吨,通行量呈平稳上升态势。
 
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向好
湖南祁阳乡村一线见闻
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向好

湖南祁阳乡村一线见闻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9月中旬,湖南省祁阳市七里桥镇丁庙湾村700多亩晚稻正处于抽穗期,秋风吹过田野带来阵阵稻花香。记者近日走访丁庙湾村,看见居民房屋整齐排列,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道绿化成效明显。
  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丁庙湾村不仅变了“面子”,还改了“里子”。村支书丁有文说,过去村里不注重环境卫生,随处乱扔、无序摆放等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办红白事兴攀比、讲排场,动辄五六天,村民人情往来支出不少、压力不小。
  “大操大办的陋习由来已久,却没有人带头改。”65岁的村民邓雪莲告诉记者,除了婚丧嫁娶外,有亲戚建新房子,打地基、封顶、入住等过程都要摆好几次酒席,密集的时候隔三岔五就要吃酒席。
  “提倡简约定亲,反对盲目攀比”“建议不大操大办,提倡丧事从简”……2018年开始,丁庙湾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党员带头做示范,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针对过去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现象,倡导红事新办,做到白事简办、余事不办,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积弊已久的陋习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在丁庙湾村采访的一位丁姓老人说,以前他经常在外吃酒席,自己60岁生日按传统原本是要大办的,亲族里每家每户都要邀请,移风易俗开展后,他转变了观念,只邀请了近亲属,摆了三四桌酒席,“自己带了头,一下子轻松简单多了。”
  祁阳市总人口105.6万,有560个村(社区),2022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有超6成人口常住在农村。记者走访部分乡村发现,号召乡贤捐资、回乡投资,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的示范带头作用,成为移风易俗治理亮点。
  在大村甸镇五塘冲村乡贤文化广场,宣传栏陈列着本村在外企业家、相关领域专家、行业模范等先进事迹。“乡贤建设家乡,有知识、有威望、有经验的老前辈加入村级议事会,遇事好商量,群策群力提升乡风文明。”五塘冲村村支书黄长春说。
  乡风文明向好,村民文化活动也举办得有声有色。在下马渡镇枫石铺村,围绕传统文化节日举办的文艺晚会吸引大量群众围观。“诗朗诵、乐器演奏、戏曲表演等,增强了群众参与感,有助于增进村民间感情、和睦邻里。”村支书刘笑说。
  记者了解到,祁阳市已建成农村文化大院320个,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达600余个,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深入人心。    (记者柳王敏)
 
土默特右旗:推行“456”工作法,10年办结民情事项17000余项
土默特右旗:推行“456”工作法,10年办结民情事项17000余项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老藏营村的田间地头上,包联干部、挂职副旗长孙文秀的身影不停穿梭。“我们采用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生产成本将降低到原来的一半以下。”在村集体50亩试验田中,孙文秀跟种植户们讲解农业转型发展的方法与好处。
  “王大娘,你们家新装的户厕怎么样?”“挺得劲儿!”“贾大爷,给您争取的危房改造效果咋样?是不是比老房子亮堂多了?”“连心也敞亮了!”近日,土默特右旗水务局党员干部走进包联的沙图沟村,跟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民意、解难题。
  实际上,这样的工作场景在土默特右旗早已成为常态。近年来,土默特右旗67个机关事业单位、2200多名党员干部,经常“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地深入到包联村及农户家中,开展政策宣讲进家门、调查研究进家门、解决问题进家门、群众评议进家门“四进家门”活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收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痛点难题。
  干部们把在“四进家门”中发现的问题称为民情事项,能现场办理的现场办理,不能及时办理的,按照征集问题、梳理问题、专办问题、交办问题、评价成效“五措梯进”流程,由旗乡两级干部建立专办和交办台账,限时解决,最长不超过一个年度。
  为确保民情事项落到实处,旗委配套建立了组织、责任、督导、考核、宣传、信息“六项保障”机制,开发了信息化软件进行全程盯办,对逾期未办理的提醒催办;年底对单位和个人办结情况考核打分,作为单位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四进家门”“五措梯进”“六项保障”,由此构成了“456”工作法。
  “蒸汽终于开通了,这下可以铆足劲生产了。”敕勒川糖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智利激动地说。在2022年“456”工作法“助企利民”专项行动中,土默特右旗新型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广耀经多方协调专门铺设了管道,为该企业解决了蒸汽不足问题,生产效能提高了15%。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去年秋季,土默特右旗农牧局在将军尧镇胜利村建立了秸秆收储运点,收储率达到了70%,群众多了收益,违规烧秸秆问题也解决了,乡亲们主动送来锦旗。
  从2013年土默特右旗推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456”工作法以来,全旗通过建账管理办结的民情事项累计有17000余件。
  “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456’工作法的推行凝聚了人心、锻炼了干部,在推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土默特右旗委书记张雨表示。      (本报记者安路蒙)
 
贡献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
贡献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施雨岑 杨湛菲)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围绕本次申遗工作和后续保护管理,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问:该项目的特点是什么?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答: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古人栽培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随后茶的种植、饮用和茶文化从我国相继传到邻国,并逐步走向世界。
  这一项目基于传统茶祖信仰,将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遗产还展现了山地环境下,我国各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此外,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传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体现尊重自然、保护山林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传统农耕知识体系,承载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多民族社会治理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它连绵千年、延续不断,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进的种茶技艺,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古迹景观,兼融中原与西南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云南边疆的辐射和影响,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景迈山上及周边地区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汉族等各民族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里所产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走出国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问:本次申遗成功有哪些经验?
  答:“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重要成果。
  2010年,针对世界文化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国家文物局启动指导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开展大量工作,并于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过去几年,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系统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展示水平,使古茶林及村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还采取超常规、闭环方式,顺利通过国际组织现场技术评估。
  该项目申遗成功,还有这样几个主要经验:
  首先,积极探索适应农耕文明特点的管理体系。构建层次清晰的法规、规划体系,定制村寨修缮整治导则,建立统一保护管理机构,形成“市、县、镇、村”四级、“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善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其次,积极推动现代科技与当地传统理念结合。整合现代监测技术与村民自发组织优势,提升古茶林管理水平。实施传统民居建筑分级分类管理与挂牌保护,推动传统工艺修缮与适应性改造相结合,兼顾真实性保护与民生改善需求。
  最后,积极推进申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秉持新发展理念,将提高文明程度、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种茶、人工采茶、手工制茶传统业态价值,提升古茶林品质和经济价值,实现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
更好推动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生活


  问:我们在后续保护和管理方面有什么安排?
  答:我们将在5个方面推进后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先行,提高保护管理系统性、规范性。我们将对标世界遗产标准,修订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统筹谋划古茶林、村寨及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管理举措,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二是开展监测、保护关键技术攻坚,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古茶林、珍稀动植物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我们将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同时探索传统民居建筑适应性改造技术,更好推动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生活。
  三是完善村民等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引导村民,特别是年轻人从事茶文化传播、茶产业发展实践,健全利益相关者参与遗产保护渠道。
  四是持续挖掘遗产价值,加大价值传承与传统文化弘扬力度。研究茶产业发展历史,挖掘茶文化哲学内涵,阐释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推介中国茶故事和活态遗产保护“中国理念”。
  五是推动有效利用,规范旅游发展,推动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制定遗产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核定公布游客承载量,严控开发建设活动,推动社会公众“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亚运视角看浙江“块状经济”高质量发展
亚运视角看浙江“块状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杭州亚运会
 
  新华社杭州9月16日电(记者顾小立 张晓洁)走进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东溪工业功能区,园区内超过八成的企业都是制笔企业,这里已形成以制笔企业为主体,五金、电子、喷涂、电镀等企业为配套的制笔特色产业集群,杭州亚运会特许文具供应商杭州欧赛亿如科技有限公司也坐落于此。
  公司总经理赵福胜说,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建了工业设计联合研发中心,生产的24款亚运笔已实现销售产值5000余万元,产品背后积累多年的设计能力、品控水平都借助杭州亚运会的平台得到充分展现。
  2003年,浙江省委全面启动实施“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为桐庐发展“块状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强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育,引导制笔及配套企业把“一支笔”做优做强。目前,分水镇制笔及配套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吸纳并带动周边就业人员4万余人。
  在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兴达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刘文说,随着亚运脚步的日益临近,公司上下都忙碌了起来,体育赛事追求更高、更强的精神不仅停留在充满欢呼喝彩的赛场之内,也影响着赛场之外的千行百业。
  深甽镇镇长陈云松告诉记者,深甽是中国最大的运动杖生产基地之一,相关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亚运会让不少客户对户外运动产业更加关注,这为当地企业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
  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深甽镇部分运动杖企业已从主营业务出发,拓展布局其他户外运动器材生产。还有运动杖企业努力在户外露营领域下功夫探索,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寻找乡村旅游的新商机。“越来越多的青年创客从大城市回到这个东海之滨的小镇,为传统产业进一步改造升级献计献策。”陈云松说。
  产业集中、专业性强、地域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是浙江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近段时间以来,浙江各地“块状经济”品牌借着亚运“东风”乘势而上,着力拓宽发展视野,有效提升了各自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
  杭州亚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数百家浙江企业参与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建设服务。这些企业的产品涵盖钢结构、混凝土、扩声系统、体育器材等核心产品以及安防监控、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化产品。从技术水准看,不少浙江企业的制造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标准。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杭州物联网、互联网产业集聚优势,与企业和科研院所一起,研发集场馆门禁、安防、消控、车辆管理、照明音响控制等信息化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设施设备管理平台,助力提升了浙江部分地区安防产业的综合水平。
  “杭州亚运会已进入最后倒计时阶段。借着这个难得的国际舞台,我们要展示好‘中国制造’的风采,让世界相信‘中国品质’的力量。”刘文说。
 
“江南忆”“湖山”竞:西亚运动员和民众品味亚运文化
“江南忆”“湖山”竞:西亚运动员和民众品味亚运文化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杭州亚运会
 
  新华社开罗电伊拉克女孩马亚尔正在用彩色铅笔细细描画宸宸。这个头顶钱江潮、额嵌拱宸桥的蓝色机器人,是杭州亚运会三个吉祥物之一。“我喜欢宸宸,我想用画画表达对亚运会的美好祝福。”马亚尔说。
  亚奥理事会的13个西亚成员协会,将悉数参加将于9月23日在中国杭州开幕的第19届亚运会。在紧张备战之余,西亚运动员和代表团官员们,也被饱含了中国传统宋韵文化的“江南忆”吉祥物、“湖山”奖牌和“薪火”火炬等深深吸引。
  黎巴嫩奥委会主席皮埃尔·贾尔赫很喜欢“江南忆”三胞胎。他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总能以有创意的方式,展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黎巴嫩将派出一支38人代表团,参加射击、柔道、跆拳道、乒乓球、游泳、射箭、举重和击剑等比赛项目。回忆起精彩纷呈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贾尔赫坚信,“中国人正在认真、专业地筹备亚运会”。
  “太萌啦!”就读于卡塔尔大学的女生罗瓦告诉新华社记者,她很喜欢“江南忆”。查询了相关信息后她发现,“三胞胎”不仅外形可爱,还包含了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中国良渚文化,并且他们的名字来源于玉器。“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亚运会标志的做法很酷,能让人们在看比赛时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科威特奥委会董事、科威特亚运会代表团团长法蒂玛·海亚特,曾于3月访问杭州。“那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亚运会场馆既现代,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居民友好热情,小吃鲜美可口。”她将率领140名科威特运动员参加射击、铁人三项、柔道、柔术等项目。
  正在山东省沂水沧龙武术学院进行密集训练的也门武术运动员马赫尤卜·辛迪,从小就痴迷于“中国功夫”。练武十年,他对能在武术起源的国度参加亚运会武术比赛充满期待。辛迪告诉新华社记者:“我渴望在杭州获得奖牌,为我的国家争光!”也门将派出由19名运动员和9名教练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武术、柔道、田径、击剑、射箭、拳击和台球等项目。
  作为伊朗520人组成的庞大亚运代表团成员之一,武术运动员哈尼耶·拉贾比告诉新华社记者,他期待零距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杭州的独特风貌。
  来自加沙地带的阿卜杜拉·阿尔坎,将代表巴勒斯坦沙滩排球队参赛。“我们在苦难中成长,每一次从冲突中死里逃生,都更坚定了我追求体育梦想的决心。”这位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不仅能举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还是“激励他人不断发展的最伟大国家”。
  阿尔坎的父亲哈立德·阿尔坎,是巴勒斯坦前国家队成员,目前是这支沙排队的教练,曾于2018年赴华参赛。“多年来,我一直希望我的儿子阿尔坎有机会去中国参加国际比赛。”他回忆说,“访问中国提升了我们的竞赛水平,与不同国家的球员交流,让我们获得更多经验。”巴勒斯坦将派出超过100人的代表团参加沙排、足球、电竞等17个项目的角逐,参赛项目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的电子竞技,也吸引了西亚国家的参与。沙特阿拉伯电竞国家队教练法赫德·胡瓦辛告诉新华社记者,电竞运动在沙特拥有超高人气,能去杭州参赛,全队都十分兴奋。“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参加一项隆重的赛事,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我知道中国选手在电竞格斗和射击项目上实力很强,期待在亚运会期间与他们切磋交流。我们也将竭尽全力争取赢得电竞冠军。”
  利雅得是2034年第22届亚运会的举办城市。沙特奥委会及残奥委员会竞赛部主任、杭州亚运会沙特代表团副团长马塞洛·巴拉格3月访问杭州时表示,相信精彩的亚运盛会将为促进亚洲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沙特运动员将参加电竞、马术、田径、空手道、举重等项目的角逐。
  叙利亚体育总会行政办公室成员穆罕默德·哈耶克曾多次到访中国。“每次中国举办赛事,我们都会见证新鲜、奇妙和精彩的事物。”他告诉新华社记者,期待叙利亚运动员在领奖台上升起叙利亚国旗。
  此外,阿联酋将派出140名运动员,参与篮球、橄榄球、柔道等20个项目的角逐。
  第19届亚洲夏季运动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举行,赛会设40个大项、61个分项,产生481枚金牌。
 
改“实物烟花”为“数字烟花”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改“实物烟花”为“数字烟花”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杭州亚运会
 
  新华社杭州9月17日电(记者夏亮 冯源)璀璨的烟花往往是重大体育赛事开闭幕式的一大看点。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将改“实物烟花”为“数字烟花”,以此传递绿色环保理念,这是开幕式主创人员17日下午向媒体披露的。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总制作人沙晓岚介绍说,杭州亚运会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原则,将在开幕式这一全球聚焦的时刻,传递绿色环保的理念,这是改用“数字烟花”的原因。
  “取消烟火燃放,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只要燃放烟花,空中就一定会有烟尘、粉尘。”沙晓岚表示,通过数字科技,开幕式也能将灿烂的烟花呈现在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面前,特别是对电视观众而言,数字烟花的效果不亚于真实烟花。
  沙晓岚透露,通过机位可以为观众展现不同角度的烟花效果,“我们用虚拟技术做的烟花可能更漂亮,因为平时看烟花大家都是仰视,而在电视里,观众可以俯视,有从上往下看的效果”。
 
蒙古国、日本派出史上最大规模亚运代表团赴杭
蒙古国、日本派出史上最大规模亚运代表团赴杭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杭州亚运会
 
  据新华社乌兰巴托9月17日电(记者阿斯钢 苏力雅)即将率队前往中国杭州参加第十九届亚运会的蒙古国代表团团长钢巴特尔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蒙古国参加杭州亚运会的体育代表团将由600多名团员组成,这是该国参加历届亚运会的代表团中规模最大的一届。同时他对杭州成功举办本届亚运会充满信心。
  钢巴特尔告诉记者,蒙古国将派出400多名最优秀的运动员参加杭州亚运会的34个项目,另有200多名教练和相关官员同行。钢巴特尔表示,蒙古国已经准备好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代表团参加杭州亚运会各项赛事。
  据新华社东京9月17日电(记者岳晨星 王子江)第十九届亚运会日本代表团成立仪式16日在东京举行。参加此次杭州亚运会的日本代表团共有1137人,为历史最多。其中包括771名运动员,将参加全部40个大项的角逐。
  日本代表团由女子击剑运动员江村美咲、男子射击运动员清水彰人共同担任旗手。第一批教练、运动员约120人已于日前抵达杭州。
  代表团团长、日本田径协会主席尾县贡说:“我们将此次亚运会作为明年巴黎奥运会的‘试金石’,希望运动员们以最好的表现,将体育的魅力传递给民众。”
 
路更畅 景更美 心更近
东博会和峰会二十年带给广西的蝶变
路更畅 景更美 心更近

东博会和峰会二十年带给广西的蝶变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财经
 
  本报记者潘强 黄浩铭

  青秀山畔,朱槿花下。金秋的绿城南宁,草木葱郁,万物并秀。承载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共赢梦想的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简称东博会和峰会)9月16日至19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20年来,东博会和峰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在多个领域协调合作的重要平台,搭建了多领域友好合作的桥梁,形成中国-东盟合作独特的“南宁渠道”。
  广西与东盟海陆相连,首府南宁是东博会和峰会永久举办地。20年来,在这一开放平台的推动下,广西从中国西南边陲蝶变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前沿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开放门户,正在不断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广西力量。
互联互通深入对接
合作之路通江达海


  8月31日上午,随着G4308次列车从南宁东站缓缓驶出,贵南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运营,也标志着广西14个设区市全面实现“市市通高铁动车”。
  贵南高铁是广西、贵州间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后,南宁、贵阳通过开行与重庆、成都的直通动车,西南省会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加速流动,将帮助沿线各节点城市更好地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运输体系,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间经贸往来。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达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枢纽。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指出,广西要打通开放发展“任督二脉”。“内”,是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外”,是深化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和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这个过程中,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具有牵引性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聚焦“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目标任务,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为全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从钦州茅尾海近海段国之重器“天鲸号”开足马力进行疏浚作业,到三座梯级枢纽旁施工设备和人员全面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通江达海的平陆运河开工一年来建设如火如荼。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标志性工程。平陆运河建成后,将缩短西江中上游地区入海航程560公里以上,将进一步打通广西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随着中国-东盟开放平台建设向纵深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在成为释放开放活力的强力新引擎,以物流为切入口,促进资金、资源、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推动国际贸易、资源流向、开放格局发生链式裂变。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从382万标箱增长到702万标箱,增速均排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海铁联运班列年开行量从2243列增长到8820列,线路覆盖我国17省63市121站;中越跨境班列从1026列增长到2182列;南宁机场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从0.23万吨增长到7.3万吨。今年上半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4%,海铁联运班列增长9%,南宁机场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增长4.5%,通道物流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已取得好于预期的显著成效,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运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已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引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白松涛说。
西部崛起开放高地
合作项目纷纷落地


  走进位于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的中国-东盟金融城,郁郁葱葱的生态公园旁,林立的高楼和标志性建筑气势恢宏,宽阔干净的道路向远处延伸。一个活力迸发、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映入眼帘。
  金融合作是历届东博会和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广西以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为主线,以推动人民币面向东盟使用为重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面向东盟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交易和跨境投融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金融机构(企业)463家,是2018年末的22倍;已聚集金融中后台中心20家,其中,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业务范围已拓展至7个东盟国家,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为越南、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一带一路”重要项目累计提供国际化风险保障420多亿元。
  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韦壮造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16家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南宁、钦州港片区完成注册,注册资本17亿美元,主要投向国内重点新能源及化工新材料、数字经济、高端先进制造业、跨境供应链产业、光伏和海上风电等低碳转型项目。
  贸易多、加工少、投资缺,曾是中国-东盟合作初期的短板。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合作布局,加快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的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新体系。
  总部在珠三角的三诺集团选择到中越边境地区建设“两国双园”:在中国边境的凭祥和越南北部的北宁分别建设一个产业园,两个产业园之间仅有两小时左右车程。“在产业发展方面,中越两国具有不同的优势条件。跨境布局可以更好整合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公司董事长刘志雄说。
  美国雅保公司去年10月在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斥资2亿美元成立了广西雅保锂业有限公司,当年就完成2022吨氢氧化锂的生产,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
  “目前公司正处于产能爬坡的阶段,预计今年可生产1.34万吨氢氧化锂产品。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平陆运河的建设,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运输通道,极大便利公司拓展东盟等海外市场。”广西雅保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仲秋说。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马义生介绍,广西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链,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深化与RCEP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打造“东盟资源+北部湾制造+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广西制造+东盟市场”等产业链开放合作新模式。
人文交流日趋紧密
民心相交日益密切


  临近饭点,随着欢快的泰国经典民谣响起和扑鼻而来的酸辣味,位于南宁市区的一家泰式餐厅内,顾客纷纷入座品尝泰式美食。
  这是泰国华裔陈美妮在南宁开办的第6家餐厅。2010年,陈美妮来到南宁求学,10多年来,陈美妮见证了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快速发展,也在这里实现了创业梦想。
  “十多年前,南宁的东南亚餐厅寥寥无几,想购买泰国菜的食材也很困难。如今,东南亚风味餐厅随处可见。”陈美妮说。
  为了更好吸引中国消费者,陈美妮在店面装修上高度还原泰国街头的场景,并购进数百套泰国服饰,设置换装体验区,让中国消费者不用出国门,就能体验到纯正的泰国文化风情。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双方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依托东博会和峰会这一重要合作平台,中国和东盟在人文、教育、民生、健康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东博会和峰会既是经贸盛会,也是外交舞台,传递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强烈信号。前19届东博会和峰会共有182位中外领导人、3800多位部长级贵宾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110多万名客商参会,共举办200多场经贸活动,吸引4万多名中外企业代表参会。
  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说,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等接连举办,为促进区域人文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在广西度过的几年学习生涯让我收获很多,见证了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教育、电子商务、旅游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广西民族大学印尼籍留学生何明祥说,他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毕业后从事东盟与中国的商务、旅游、教育交流工作。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累计培训东盟国家技术和科技管理骨干1300多名,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超过20万人,中国高校开设了东盟10国官方语言专业,东盟国家建设了42所孔子学院和39所孔子学堂,目前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双方互为主要旅游客源地。
 
我国计算产业已形成较完整体系
核心能力持续提升
我国计算产业已形成较完整体系

核心能力持续提升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财经
 
  我国已形成体系较完整、规模体量庞大、创新活跃的计算产业,其核心能力持续提升。当前,我国计算产业规模约占电子信息制造业的20%以上。2022年我国计算产业规模达2.6万亿元,计算机领域发明申请近2万件,先进计算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
  这是记者9月15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幕的2023世界计算大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说,目前我国已形成体系较完整、规模体量庞大、创新活跃的计算产业,2022年计算产业规模达2.6万亿元,近六年累计出货超过2091万台通用服务器,82万台人工智能服务器,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计算产业核心能力持续提升。国产品牌通用服务器市场份额达到81%,人工智能服务器达到79%。计算技术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位列各行业分类第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周进军认为,数字智能时代,算力是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新型生产力。目前,人类社会从动力时代向算力时代加速演进已成大势所趋。从关键行业领域信息基础设施的算力保障、抢抓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等方面考虑,我国应重视发展自主安全先进算力,构建相互关联紧密的技术群、产品群,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记者宋晨 白田田)据新华社长沙电
 
“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
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一
“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

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一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近段时间,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跟约好了似的,歪曲编造与中国经济相关的负面新闻,步调一致地“唱衰中国”。这轮唱衰配合着所谓“去风险”的论调而起,意在误导世界,动摇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把中国塑造为世界经济“风险之源”,破坏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关系,说到底仍是过去几十年来多次出现并最终被事实反复打脸的所谓“中国崩溃论”闹剧的延续。当然,这次的结局也不会例外。
  历史上,这种泼脏水反被打脸的例子不少。最近英国《经济学人》关于中国经济的巨龙封面很唬人,标题惊呼“中国经济见顶了”。同样的巨龙形象曾出现在2002年6月15日期特别增刊,标题是“喘不上气的中国龙”。该刊物当时预言,中国经济增长在十年内将大幅放缓。然而接下来十年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约10.5%,远超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同期平均水平。
  沦为笑柄的还有所谓“中国崩溃论”专业户、美国华人学者章家敦,当年他预测中国经济“崩溃”的时间甚至精确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绝不会是之后”。预言被事实打脸后,他又一再调整所谓“崩溃时间表”,然而事实不迁就任何偏见,摩根士丹利亚洲名誉主席杰克·沃兹沃思对他的判断早已下了结论:“你的‘中国崩溃论’只在你的书中存在。”2012年12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将章家敦的所谓“中国崩溃论”列入当年十个最糟糕的预测,一同上榜的还有“2012世界末日”预言……
  再来看看今天的剧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只有1.8%,英国增速只有0.4%,德国经济将萎缩0.3%……中国的经济表现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5.4%和5.2%。这放在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发动机”。但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却罔顾事实,肆意炒作,唱衰中国经济。实际上它们并非不懂经济,而是别有用心。
  媒体和政客轮番上阵,拿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数据做文章,以点概面,言过其实,在专业期刊上干着最不专业的事情。他们急切切贩卖焦虑,假惺惺把脉开方,就是想散布一种“中国经济不行了”的悲观论调,企图瓦解民众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影响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打击中国经济预期,破坏中国经济运行,阻滞中国发展进程。德国《焦点》周刊近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是美国两倍,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中国的创新力在增强……一系列确凿事实表明,所谓“中国崩盘”纯属妄想。
  从所谓“产能过剩论”“债务危机论”到“经济失速论”“中国崩溃论”,他们执着于渲染中国经济的各种利空,用“山雨欲来”形容中国当下经济。英国“尖刺在线”网站文章指出,新冠疫情后,随着能源短缺和俄乌冲突,西方国家深陷经济政治泥潭,这些人炒作中国悲观论,是想从唱衰中国中得到“些许安慰”。然而给中国经济“吹阴风”并不能解决自身问题。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高通胀困扰仍在,经济正处于“避免经济衰退的、非常狭窄的小路”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文章指出,美国总统拜登称中国经济为“定时炸弹”,他的话倒像是在说美国自己。
  最近,西方政客又故作担忧地抛出“中国经济放缓波及亚洲邻国”论调,试图挑拨分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国与地区邻国形成日益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不断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逐步释放。美国却在推销所谓“印太战略”,制造政治对立与经济分裂。美国的心机谁还猜不透呢?
  中国经济长期在爬坡过坎中前进,经济发展既有长期笃定的追求,也在识变、应变、求变中调整。这几年,各国经济恢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疫情“疤痕效应”,在进入平稳恢复阶段之前出现波动是普遍特征。中国经济恢复也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国政府有效利用充裕的政策空间,为应对短期波动出台针对性措施,同时基于长远谋划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二季度以来,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今年前8个月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回升向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4%……在世界经济波动下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持续恢复中展现韧性与活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目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更是客观事实。全球化时代,各国应同舟共济。唱衰别人不会使自己更好,更干扰不了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进程。事实面前,“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
   (记者叶书宏 樊宇)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城市“绿”效如何 百姓来评判
城市“绿”效如何 百姓来评判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近年来各地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城市绿化中,不但让群众推窗可见绿,抬脚即入园,一些城市更是请群众参与到绿化政策决策过程里,努力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然而一些地方的绿化观存在偏差,不惜代价搞“盆景工程”“面子工程”等,对此当思当惕。
  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有的地方莫名其妙砍掉栽种已久的树木,花大价钱引进名贵绿植,却因水土不服难以成活;有的地方为了迎接检查,突击搞“接待盆景”,事后任其自生自灭;有的地方不惜劳民伤财上马“仿真绿化”“刷漆绿化”工程;有的地方在荒郊野岭投入巨资建设休闲公园,因定位不当导致人流稀少逐渐凋零。
  这些现象引发群众不满,也让党和政府形象受损。说到底,是某些地方搞绿化的政绩观出了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功利主义作祟。城市绿化要时刻牢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个根本遵循,要时刻铭记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需要是城市绿化工作的出发点。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开展城市绿化说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能以某些领导干部的自我感觉代替群众感受,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如,一些城市推出迁移大树十株以上应专家论证并征求公众意见,召开城市道路行道树专题咨询会邀请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出谋划策等,这些举措都是城市绿化工作中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人民群众满意是绿化工作的落脚点。城市“绿”效如何,关键要看人民群众认不认。绿化搞得好不好,要由作为“甲方”的群众来评判,对于群众认可、符合当地环境、经过规划论证的绿化方案务必要坚持下去,不能“翻烧饼”。绿化工作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要抱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打造好、守护好群众认可的绿水青山。
  只要牢固树立尊重群众、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工作导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定能让城市绿化走上持续、健康、文明的科学发展轨道。 (记者刘阳)
 
“把真实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访日本历史研究学者松野诚也
“把真实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访日本历史研究学者松野诚也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虽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如果历史不能被正视、不能被知晓,那这些事实就难以转化为避免重蹈覆辙的深刻教训。”日前,长期自费研究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的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松野诚也在东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了日本社会应正视战争历史、传播真实历史的重要性。
  为掩盖731部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日军焚烧和销毁了留存在中国的731部队相关文件。“现在还能找到日军参谋本部在战败前下发给731部队将所有文件进行紧急、彻底销毁的命令原文。”松野说,“截至目前,整个731部队到底是怎样的部队,是如何构成的,这些信息基本来源于原队员证言或1949年苏联伯力审判时日本战犯的供述,留存在世的731部队一手资料少之又少。”
  松野说,虽然731部队在中国的大量文件被销毁,但日本国内仍有战争期间日本留存或从中国运回的部分文件。在这些史料中,他新近发现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将校高等文官职员表》等,填补了“731部队成立之初的编制规模和体量”的研究资料空白,使得731部队罪行相关证据链更加完善。
  松野讲述了自己寻找这批史料的不易。据他介绍,日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史料都已由厚生劳动省转交给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部分与外交、军事相关的史料则保存在外务省和防卫省。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隔段时间会披露一批修缮好的史料,《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将校高等文官职员表》等就是在新上架史料中发现的。
  松野指出,即便有史料新上架,若缺乏深厚专业知识和研究功底,也很难有所发现,因为用“731”“防疫部队”等关键词根本搜不到什么内容。此外,搜索敏感内容还会遭到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各种限制,如“不允许外借、不允许复制、不允许拍摄”等,研究者只能在资料室里自己看,很难将其作为证据公之于众。
  涉及日军官兵个人信息的内容,日本往往还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阻碍研究者查阅,若非直系亲属,连查阅资格都没有。“目前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到底还有多少史料尚未整理上架,没人知道。”松野说。
  松野表示,标明1940年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将校高等文官职员表》从侧面展示出日军当时对实施细菌战有多么急迫,“这份职员表清晰地显示,当时731部队因为改编扩充,至少还有1129个岗位空缺,在严重缺员的情况下,日军参谋本部还是命令731部队在浙江宁波、衢州等地实施了细菌战”。
  这份职员表还戳破了一个叫池田苗夫的重要战犯的谎言。松野指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庆应大学教授松村高夫等学者发现一份负责人署名为“池田少佐”的《加茂部队(731部队曾用名)因黄弹(糜烂性毒气弹)射击所致皮肤伤害及一般临床观察概要》的一手报告,其中记录了731部队在黑龙江使用毒气弹并致俘虏死亡的事实。但面对这份报告,当时在世的池田苗夫矢口否认,谎称自己“1940年不在731部队,不可能参与毒气弹实验”。但如今池田苗夫的名字就出现在《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将校高等文官职员表》中,而且整份职员表中仅一人姓池田。这就戳破了池田苗夫的谎言,证明他就是当年731部队毒气弹实验的负责人。
  松野表示,新发现的《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军官高等文官职员表》《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判任文官同待遇者职员表》等,就是侵华日军100部队的相关资料。100部队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与731部队一起被并称“恶魔兄弟”。迄今,有关100部队的史料非常稀少,这些史料对进一步了解侵华日军罪行有着重要意义。
  “发现更多史料,让我们能更接近真实、完整的历史。”松野说,“今后,我会继续探明更多历史真相,把真实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不能让这样的人类悲惨历史再次发生,这正是我们这些历史研究者的重要责任。”
  (记者郭丹 李光正 岳晨星)  新华社东京9月17日电
 
用心植绿 再现城市绿水青山
用心植绿 再现城市绿水青山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终日奔波于水泥森林的人,难免会滋生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城市绿地就是在水泥森林间营造出的一方山水,美化这方城市山水需用心植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行动起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城市的绿水青山不同于自然山水,没有山川壮阔的形式,而追求复得返自然的精神。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其间,是城市绿色发展的方向,也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近年来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有的城市绿化出现走偏苗头,对此需及时纠正,尊重规律和自然,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城市增绿,山河添彩,做好绿化这篇大文章需因地制宜,适地适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与山水间的绿植紧密相连。有的城市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气象,有的城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风韵。凝心绘绿成就城市的绿水青山,近年来城市里鸟语花香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滨河步道,就是一笔笔描画出的家门口绿色山水空间。
  一方山川江河孕育一方风物,达到生态、景观、文化协调统一,离不开科学充分利用适当的乡土植物。比如有些地方适合种杨柳树,同时要注意把针阔林比例结合好,使之更符合生物链、生态链要求。城市中的青山绿水不能走偏,更换贪洋求贵的树种,过度追求“四季有花”、搞“形象工程”,这既破坏生态,也造成巨大浪费。有些不适合本地的植物,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后,或许能有一时花开似锦,却不得长久绿荫如盖。山川孕育、草木生长有自己的规律,江河两岸、湖库周边要优先选用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防护性能好的树种草种;在水热条件好、土层深厚地区要优先选用生长快、产量高、抗病虫害的优良珍贵用材树种;而在居民区周边要兼顾群众健康因素,避免选用易致人体过敏的树种草种。
  绿水长流,青山不老,通过积极造绿,城市在时刻更新。让城市时时散发生机活力不能靠一次“大树进城”,也不能靠一时“网红”树种,而是人与自然在城市山水中融于一体。城市绿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能步入山水之间,能观赏花鸟之美,能在河畔运动休闲,能在林间凝神沉思。
  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塑造着现代化城市,城市也在塑造着每天的生活。一棵树,一丛花,好的生活就掩映在绿肥红瘦之间。    
(记者王亚宏)
 
树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大绿化观
树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大绿化观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大绿化观,扩大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小地块尽量用在绿化上,增加“口袋公园”“巴掌绿地”,增强城市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
  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树立大绿化观,要强化红线约束,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管起来。大绿化观要做好“小块文章”,城市绿化要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旧社区改造、空闲土地整治,搞好微观空间治理,城市内绿化不要脱离实际搞大公园、大广场、大马路,要精打细算,缝缝补补,珍惜每一片空闲地块的生态价值。
  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树立大绿化观,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我国很多城市都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发展,老城区的千年古树、百年大树,是自然历史积淀。“造城运动”、大拆大建,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对城市生态空间的损害也不可逆。2000多年前,管子就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市绿化一定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损害,树立大绿化观,就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不搞大树进城,开山造地,围湖填海。要让城市融入自然,传承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树立大绿化观,就要遵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城市绿化同样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要增强部门协调性,城市绿化不只是园林部门种树种花,城市河道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管网维护、城市内涝防治,都是大绿化范畴。河道、地面、墙体,要少一些密不透风的方砖水泥“硬覆盖”,多一些树木、花卉、草坪植物“软覆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物。城市绿化不要贪大求洋,多养护适应性强的本地物种,乔、灌、草、藤要适当空间搭配,从而吸引多种适应性动物栖息,让树林有鸟声蝉噪,让草地有蝶飞虫鸣,努力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强城市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的能力。
     (记者王立彬)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北京电
 
方寸见天地 太极有新风
河南温县太极文化传承新观察
方寸见天地 太极有新风

河南温县太极文化传承新观察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黄河流经河南温县,水色偏清的伊洛河与水色偏黄的黄河交汇,形成了两水清浊分明、相互交融的景象,犹如一幅天然的“太极图”。
  洛水微波,河水浩荡,河洛交汇处,孕育出太极文化。17世纪中叶,河南温县陈家沟村的陈王廷,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易经》阴阳之理,创编出了一套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拳术——陈氏太极拳。近400年来,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杨氏、武氏、吴氏、和氏等诸多流派,世代传承、绵延不绝。
  意在“太极”形在“拳”的太极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今天,由太极文化衍生出的太极拳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成为广受欢迎的一项运动,也成为文明交流的一张名片。
太极打出新国潮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成为我国第41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项目。
  试想,当传统的太极拳遇上时尚元素,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我们可以从90后女拳师李灵慧那里找到答案。
  2022年春节,一条名为“陈家沟拜年”的短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李灵慧得到广大网友关注并成功破圈。视频中,李灵慧带领陈家沟四代拳师同练一套拳,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十足。并配以文案:“回沟过年,我们家正确的拜年方式!”
  李灵慧出生在陈家沟,母亲陈春爱是国家一级拳师,也是她的太极拳启蒙老师。大学毕业后,她辞去了大学教师的工作,回到家乡传承太极拳事业。
  在短视频平台上,李灵慧的作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太极教学”“太极人生”“太极与地理”和“健身与太极”。目前,每一个作品合集的播放量都超过130万次,最多的达到了1466万次。
  时尚的运镜、流行的配乐、精致的画面,一套太极拳打下来,点赞量和留言量就能轻松破万。仅仅一年多时间,李灵慧在短视频平台上就积累了39万粉丝。网友纷纷表示:“原来太极拳也可以这么帅!”“收徒弟吗?”“去哪里可以学?”……
  李灵慧告诉记者,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构思。“首先是太极拳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欣赏。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真功夫,平和包容、刚柔并济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开来。”李灵慧说,另一方面这种节奏感强、画面唯美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传统与时尚,守正与创新,在李灵慧的短视频作品中得到巧妙融合与完美诠释,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人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太极拳不再是人们印象中专属于老年人的运动,古老的太极拳也可以被年轻人玩出新花样,成为引领时尚的新国潮。
直播掀起新热潮


  “金刚捣碓,重心在左,松右胯右转……各位家人,请跟着我的动作一起来练习。”每天早上六点,来自温县的女拳师朱红霞都会在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上准时开播,带着广大网友一起练习太极拳。
  朱红霞今年56岁,是陈氏太极拳第13代传人,练习太极拳已有30多年。早年她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为了强身健体,她先后跟随陈素英、张保忠二位拳师练习太极拳,身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2021年春节过后,受疫情影响,来村里学拳的人数比往年大大降低,这让朱红霞萌生了通过直播教授太极的想法。“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朱红霞告诉记者。
  从那时开始,朱红霞开始摸索起了如何直播。“年龄大了对网络直播很不适应,一开始对着镜头不知道说些什么。”朱红霞坦言,那时直播间人数惨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来看。
  她思考授课内容,完善授课方式,也通过直播卖太极课程、太极鞋和当地一些特色农产品,逐渐积攒起了人气。为了使交流更加方便,她还专门找老师学习了两年普通话发音。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朱红霞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太极拳主播,每天早上的直播平均有300多位观众实时在线观看。人气上升的同时,她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传人我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朱红霞说,太极拳传播的是健康的生活理念,通过练习不仅能强身健体,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和朱红霞一样,今年35岁的温县太极武术馆教练朱亚昆在网络平台直播教授太极已有三年时间,粉丝有8万多人。“在网上教网友练太极拳是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朱亚昆说,以前我到省外的武馆当教练,离家远收入还少。现在通过直播教太极拳、卖太极课程和特色农产品,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在陈家沟,网络直播讲授太极拳已经成为传播太极文化的新方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理论研究部主任严双军介绍,目前陈家沟村有直播教授太极拳的主播二三十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主播。
古村焕发新韵味


  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阴阳相合,太极天成。
  陈家沟村坐落在黄河北岸的清风岭上,当地流传一句话:“喝口陈沟水,都会翘翘腿。”这座只有3000多人的小村庄,却拥有800多名拳师、50余家武馆武校和18个武术社团。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许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太极拳,村民中更是不乏身手不凡的拳师。
  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陈炳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陈家沟国际太极拳院。为了传承和弘扬太极拳,自2004年在美国芝加哥创办首家太极拳馆开始,他的拳馆已经覆盖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和弟子中有不少来自海外。
  在陈家沟国际太极拳院,记者遇到了两位来自波兰的“洋学生”。“我今年44岁,学拳已经12年了。童年时看了中国的功夫电影喜欢上了太极拳。”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国外工作压力很大,学拳的初衷就是为了放松身心。
  “通过学习,外国拳友对中国太极文化可以理解得很深。他们知道太极拳不是简单比比划划,而是讲究身心兼修。”陈炳说,曾经许多人反对太极拳走向国际,但是他认为当全世界都在练空手道、跆拳道、瑜伽时,却找不到练习太极拳的影子,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走向世界。
  相比于老一辈拳师,陈炳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深奥的太极思想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太极拳讲究动静相宜、刚柔并济,给人以包容平和的状态,这是东方的哲学思想。”陈炳认为,太极拳提倡的和谐与包容的思想正通过国际传播不断被世界接受。
  太极拳风靡世界,已经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推广,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如今,每年有很多来自国外的学生来到陈家沟找陈炳学拳。陈炳不仅在线下实地教学,在当地的推动下,他指导录制的教学课程即将在运动软件上线,未来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起来、练起来。
  动静相间,阴阳相济;天人合一,兼容并包。太极拳的国际传播,为陈家沟这座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新的韵味与活力,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张名片。
  9月16日至21日,第十一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2023云台山旅游节在河南焦作举办,这是国际武术界和全国旅游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太极拳文化展示和推广的一次大好机会。这次大赛包括太极拳推手比赛、太极精英赛和名家互动交流等多个环节。此外还有“太极·说唱”对决赛,以“太极+说唱”“太极+街舞”等形式,打造“文旅+音乐+消费”的太极新IP。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开合有序、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将中华民族辩证的哲学思维与武术、艺术巧妙融合,蕴含着中国人认识宇宙、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历经百年传承,古老的太极拳文化在这片属于它的深厚沃土上必将不断发展下去。  (本报记者唐健辉)
 
引领新风尚 欢跃新时代
湖北广场舞文化新见闻
引领新风尚 欢跃新时代

湖北广场舞文化新见闻

( 2023-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从广场上起舞到舞台上展示,从“中国大妈”引领到年轻舞者加入,从自娱健身向表演艺术转型升级……连日来记者在湖北各地采访,感受到广场舞深受群众喜爱,而它的悄然变化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孜孜不倦的追寻与创新,也成为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
文化惠民:百姓“站C位”


  秋日傍晚,湖北黄冈的遗爱湖公园东坡广场上,舞姿翩跹、激情飞扬。一组跨越80年代至今、具有年代印记的串烧音乐响起,台上台下近千名广场舞爱好者律动起舞。时代的记忆、动感的舞蹈,瞬间燃爆全场,拉开“文化力量·民间精彩”2023年湖北省群众舞蹈展演的序幕。
  当晚,来自湖北各地的20支优秀广场舞团队依次展示风采,从演员着装到节目主题,参演作品丰富多彩,呈现出浓郁鲜明的荆楚地域特色。广场舞《千里菜花香》《茶山飘香》《客来哒》《千里江陵》《随州香菇之歌》《利川红》等最新创编的作品热情讴歌湖北人民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舞台上,鄂州雕花剪纸、襄阳的传统乐器扇鼓、孝感的民俗跳鼓舞、咸宁的提琴戏、恩施的八宝铜铃等文化元素轮番亮相,表现出对传统及民俗文化的转化性运用和演绎传承。
  “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展演自2014年举办首届展演以来已举办5届。在逐年的创新和发展中,该品牌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广场舞活动品牌之一,定期开展多项文旅融合活动,为老百姓奉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活跃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述永说,近年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成为传承和弘扬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真正让群众“站C位”“唱主角”。
  《湖北省广场舞新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在城市,社区广场、绿化带建设加速,武汉、襄阳、宜昌等地都出现了沿江绿化带上的“广场舞带”。在农村,自2015年起实施“百姓舞台”工程,到“十三五”末湖北省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全覆盖。
  西靠黄州古城,北依遗爱湖,黄冈市黄州区赤壁街道建新社区居民人口超过2万人,是城区最大的社区之一。57岁的社区居民何英一直活跃在大大小小的基层舞台上。从20世纪末村里的锣鼓队队员,到村改社区后的“建新之傲”舞蹈队队长,她见证了十多年前19条“龙”舞动在春节庙会上“拉风”的景象,也曾代表黄冈市参演了省级一等奖广场舞作品《快乐节拍》。
  记者在建新社区服务中心三楼看到,一间独立的排练厅面积近50平方米,整面靠墙的镜子映照着屋内亮亮堂堂。移动音响、钢琴等设备由社区出资购买或爱心人士捐赠。在这间鄂东唯一的社区排练厅里,编排出的10多个文艺节目先后获奖,为基层文艺之花的绽放提供了土壤。
  据湖北省社会文艺团队摸底统计,湖北现有社会文艺团队超过1.2万支,全省89%以上的行政村都有至少1支广场舞团队。何英说:“我参加了三四支社区文艺团队,排练、表演忙不过来!”
  近年来,湖北各级政府持续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广场舞的培训和推广、集中展演、团队补助,以及获奖作品的奖励,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以社区和行政区为单位,基本建立了一套包括场地建设、设备维护、队伍培训、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长效运行机制。从2014年开始,组织各级广场舞骨干培训超过12000班次,培训人员近40万人次。
文化乐民:青春伴“夕阳”


  诗仙李白曾三次到江陵,饱览了荆楚大地的平原之美,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绝唱。《千里江陵》这支新创编的广场舞以优美的舞姿还原了一幅古代丽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在《早发白帝城》的吟唱中,演员们载歌载舞,少女婀娜轻盈的舞步、摇曳的身姿,凸显楚国“三道弯”的体态……
  这支年轻的广场舞团队由50名学生组成,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该舞蹈队领队、荆州市群艺馆馆长周晶介绍,这支5分钟时长的舞蹈充分展现舞蹈动作的流动性、整齐度,易于学习、推广性强,这也是广场舞的显著特征。
  “编创这支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广场舞,正是希望今后能够在各院校中推广,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感受楚风楚舞的魅力。”周晶说。
  同台亮相的广场舞《缠花情韵》,创意源自于非遗项目英山缠花。一系列绕指柔的手部动作,给整支舞蹈增添婉约的美感。舞台中央,22岁的章樟站在阵型的“C位”,带领着和自己妈妈年龄相当的阿姨们齐舞,为演出队伍平添一抹青春活力。
  十余年前,我国广场舞形成的初期,更多的是以“中国大妈”式的健身操为主,形式上只有律动,没有主题,更没有表意功能。随后,越来越多的广场舞团队不满足于自娱自乐的健身操形式,尝试将专业舞蹈元素引入,并不断挖掘地方传统戏曲、音乐等民间艺术元素,编创出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表意功能的广场舞,大大提高了广场舞的艺术性、观赏性和专业性。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歌舞团原团长、国家一级编导甘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早期广场舞相比,如今社会上整体的广场舞水平都有了提高、飞跃。舞蹈动作整齐划一、精心编排、紧扣主题、融入风土人情。可谓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街舞、健身操等各类形式的舞蹈争奇斗艳,给与舞者和观者不同的文化熏陶。
  记者观察到,广场舞的这种演变、发展和创新还促生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全面复兴。各个地方的广场舞爱好者在创作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眼光聚焦于地方文化传统上,他们拾起散落在民间的传统艺术之花,使其借助广场舞再一次绽放。
  对文化艺术的活化利用,以及内容上的多元融合,促使广场舞不断向审美融合、文化传承、氛围营造等方向拓展。参与者和大部分的观众均表示很欢迎这种尝试,“乐在其中”“拉近了自己与文化艺术的距离”。
  近年来,湖北各地在场地治理、噪音治理的同时,着眼于对广场舞的健康推广与正面宣传,使得广场舞在大众之间的认同度保持了上升的态势。在湖北省群艺馆最新采集的300余份问卷中,45.3%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支持”,22.2%回答“非常支持”,其中60后和90后对广场舞的态度最为积极,90后对广场舞的态度表现得更为开放和包容。
  以往,广场舞的参与群体年龄以46岁至65岁女性居多。2020年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改变。在一些实行封闭管理的学校里,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一种新型的校园广场舞悄然流行。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最早开办了广场舞教学班,组织了百人舞团,并于2020年10月举办了校园千人广场舞大赛。视频播发后,引发社会关注,许多网友评论校园广场舞“刷新了对广场舞的认知”“魔性的舞步由大学生跳出来立马不一样了”。
  此后,校园广场舞逐渐扩展至全国。2022年,全国多所高校接力跳同一首歌《日不落》,将广场舞演绎成流行有氧操,在网络上形成热潮。校园广场舞不仅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很大程度上也让大众对广场舞的刻板印象变得更加多元。
文化育民:幸福感递增


  在湖北,广场舞文化萌发得较早,近10年间顺势逐渐繁荣。2017年,湖北省群众广场舞大赛专门邀请全国的专家共同制定广场舞比赛规则;2020年,尝试录制专业广场舞教学视频,方便群众学习模仿;2023年,将街舞元素融入广场舞中,点燃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
  “文艺作品要表达群众心声,必须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引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湖北省群众广场舞展演总导演刘晓梅说,比如最新创编的《雕花剪纸》,灵感来自人类非遗名录的鄂州雕花剪纸,舞蹈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动感元素相结合,民族特色中渲染着绚丽的时尚色彩,让喜爱广场舞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
  记者采访中发现,新的作品不断涌现,旧的作品历经“淘洗”依旧活跃,流行范围甚至更广。以潜江市的《龙虾情韵》为例,作品立足于当地“龙虾之乡”的定位,通过对小龙虾神和形的艺术模仿,讲述了小龙虾产业为当地人生活带来的变迁。从创编至今虽已过去近10年,很多老队员也已“退役”,但是新队员又源源不断补充进来,队员们在各自社区进行培训辅导,使龙虾舞在潜江遍地开花……
  随州银杏艺术团带着民间舞蹈《随州香菇之歌》登场,演绎出“中国香菇之乡”生动的劳动场景。“美美的香菇飘过大江南北,甜甜的香味飞到异国他乡……”该团团长刘晓哼唱着自己为舞蹈创作的主题曲。他笑称,自己年轻时就是一名“文青”,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如今退休后延续了青年时的艺术梦想,过上了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湖北老龄化率为14.59%,超过全国的13.5%,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湖北省群艺馆馆长邢君成分析,如今城市里占比数量最多的广场舞群体,一类是因为各种原因到城市里来的异乡人,广场舞让他们打开了社交圈,情绪有了出口,同时也与这个城市产生了关联。另一类人群是城市里的退休人群,他们习惯了单位的生活,退休后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融入周遭环境还存在一个过渡期,广场舞缓和与消解了退休后的社会与文化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活动潮起潮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但就普及度和群众参与度而言,广场舞的广泛流行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印发通知,开展2023年全国广场舞展演——广场舞大会。通知要求不断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机制,示范引领、广泛参与,推动各地广场舞活动蓬勃开展,创作推广优秀广场舞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一亿人在跳,三亿人在看,还有九亿待发展”,广场舞活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非常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特别是一些弘扬主旋律的广场舞,传递生活正能量,激活了蕴藏在群众心底的文化活力,舞出了新时代的精气神。置身其中,观众甚至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群众的艺术创造精神。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闪烁。建新社区的文艺骨干、老老少少散步到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中心,跳起广场舞、走起模特步、敲起铜锣鼓。排练厅奏响社区之歌《春的家园》,合唱团唱响属于他们自己的歌——“建新的四季总带着笑颜,老百姓的日子盛满了甘甜……”
  (本报记者喻珮 杜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