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关注·各地

04版:新华深读

一棵紫藤的“63岁”与“1岁”
一棵紫藤的“63岁”与“1岁”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王永前 杨金志 郑钧天

  初夏时节,紫藤盛放。在上海市虹口区和平公园里,一棵“园龄”不足1岁的紫藤树迎来搬“新家”后的第一次绽放。年过七旬的麦玉培携老伴郑伟芬来到这棵曾与其相伴63年的树下,欣赏着一串串紫色花朵从枝头垂下,感慨万千:“老树搬新家,真是不容易呀!”
  两年前,得知自家的石库门里弄要动迁,麦玉培夫妇既欢喜又忧愁,“换了新房固然好,可是实在不忍心丢下陪伴多年的‘老朋友’”。“我怀女儿的时候,这棵树第一次开花,是我们幸福的见证者。”郑伟芬说。
  麦玉培的老宅位于虹口区吴淞路,只有约20平方米。“当时,我们家唯一能见到阳光的只有生长在天井里的紫藤了。我们担心它活不好,是因为家里生长空间太狭小;又担心它长得太好,就是怕它爬到别人家、爬到弄堂里,挤占别人家的生活空间。”麦玉培讲起12岁那年种下的“小树”饱含深情,“60多年过去了,我看着它一天天长大。原来只有1米多高,还不到一指粗,现在已经双藤环绕,直攀屋顶了。每到四五月份紫藤花开,煞是好看。”
  麦玉培每年要爬5米多高到屋顶剪枝,后来身体不好,老伴就爬上去剪,再后来老伴腿脚也不利落,就请邻居帮忙剪。大家都很喜欢这棵紫藤,它不仅经历了麦玉培家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老弄堂里的喜怒哀乐。
  听说老宅要动迁,身在国外的女儿打来越洋电话,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家的紫藤怎么办?”紫藤树已是老麦家的一分子,他们舍不得丢弃它。但新宅是高层楼房,紫藤无法跟着“乔迁新居”。于是,麦玉培老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人民来信”,希望给紫藤找个新家。
  2021年底,上海市虹口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邢岐接到这封不同寻常的求助信,立刻被字里行间的深情打动了。但实施树木移植并不容易,不仅要办妥相关手续,还要慎重选址,让这棵根系发达的紫藤存活下来。
  “这对老夫妻对树的感情让人感同身受。我们到现场勘察树况后,会同相关部门一同为紫藤选点,最终选定移植到和平公园,因为这里最利于它生长。我们还特意找了一处适合爬藤的空间。”邢岐说。
  为了紫藤搬家,人们紧张有序地准备着。2022年10月,紫藤终于移植成功。在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搬家”到和平公园的紫藤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考验,今年春天长出新芽、迎来新生。麦玉培夫妇则告别蜗居,搬入新的两居室。“现在,它从我们家的树,变成了大家的树,我们还会经常来看它。”郑伟芬喜上眉梢。
  “群众的小事,都是我们关心的大事。”上海市虹口区第一房屋征收事务所项目经理陈超说,旧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做群众工作。要找到从老百姓的家门到“心门”的钥匙,关键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心用到了、力用足了,就水到渠成了。
  守护一棵老藤,留下一抹回忆。这样一则“老藤新生”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上海在统筹兼顾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中付出的努力。2021年,上海通过人大立法,出台《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在保障城市更新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保留城市记忆、寄托人民情感。
  一场细雨后,老藤开新花,这勃勃的生机,寄托着一个家庭的挂念,映照出一座城市的温情。麦玉培夫妇再度相互搀扶,轻轻抚摸着“老朋友”的枝蔓,述说着新家的故事。新有新的风采,老有老的味道,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城市更新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魂”。旧貌换新颜,老树著春花,共同描绘出一幅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画卷。
 
浙江丽水:美丽乡村入画来
浙江丽水:美丽乡村入画来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杭州6月24日电(记者李平)山是“浙江之巅”,水是“六江之源”。近年来,浙江丽水市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从单个“盆景”发展成整片“风景”;因地制宜培育美丽经济,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探索绿色共富路径。
  盛夏时节,走进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大港头村,只见远山如黛,碧水如镜,江上帆船点点,美景如画。时针回拨到20年前,大港头这个千年古村,却是另一番情景。
  “当时全村有100多家木制品加工作坊,村民在房前屋后盖牛栏猪圈,河滩上也堆满了垃圾,下雨天都让人下不了脚……”大港头镇党委书记杨杰回忆说。
  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大港头村从整治环境入手,实施以改路、改水、改厕、改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先后关停154家“低小散、脏乱差”木制品加工作坊,拆除违章建筑8.18万平方米,村庄迎来美丽蝶变。
  6月的缙云县壶镇镇联丰村,幢幢房屋整洁靓丽,庭院内花香袭人。谁又能想到,这个花园般的村庄,6年前还是一个“脏乱差村”。
  “我们村原来生产草席,村民房前屋后堆满了生产草席的下脚料,‘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联丰村党委书记楼干强说,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村庄不仅清理了1000多吨的草席废料,拆除了3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还实施美丽庭院、雨污分流等工程,村庄如今越变越美。
  据了解,在“千万工程”基础上,丽水市近年来还系统谋划“花园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创成花园乡村413个、花园庭院3.43万户。
  金色沙滩与一汪碧水组合在一起,效果如何?
  2016年,云和县石塘镇长汀村落实“山里看海”创意,将曾经内湖荒滩上的30多个鸭棚和旱厕拆掉,海运来1万多吨沙子,并配套建好步栈道、种上椰子树,荒滩变为金色沙滩。长汀村旅游一下火爆起来。
  “在建设金色沙滩之前,80%的村民都外出务工经商,村民坐看青山愁金山。”长汀村党支部书记蓝克明说,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山里看海”创意,全村如今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大部分村民也返乡创业就业,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4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5万元。
  立足绿水青山,近年来,丽水市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不仅打造“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山”字系文旅品牌,还建立GDP和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机制,而GEP的可质押、可变现、可融资探索,让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成为可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丽水市发放“生态抵质押贷”“生态信用贷”金额分别为261.39亿元和29.26亿元;绿色共富下,全市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70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
  “千万工程”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设工程,更是村庄治理工程。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曾志华说,要实施好“千万工程”,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是关键。
  “14年前,我们建设‘八棵树公园’时,广场上搭建了不少猪圈牛栏旱厕,围绕要不要拆、怎么拆、怎么建等问题,村两委和村民一起商量、一起讨论。在公开透明中,村里不仅顺利拆除了1000多平方米的临时建筑,400多名村民还自筹1万多元资金支持公园建设。”曾志华说,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齐头并进,是他们由一个落后村变为“浙江最美村庄”的关键。
  山水韵,产业兴,人和美。丽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丽水市上下正紧抓“千万工程”20周年的重大契机,围绕“再深化再提升”新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破亿
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破亿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同比增长32.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10亿元,同比增长44.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9%。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
  假日期间,丰富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游客细分需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场景不断推陈出新,赛龙舟、吃粽子、唱山歌等非遗和传统民俗活动受到游客欢迎。各地还将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戏剧场、电影院等文化空间。文化和旅游部专项调查显示,假日期间访问文博场馆、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各类非遗项目,参加音乐节、演唱会等文化活动的游客占比达87.9%。
  高铁游、自驾游、周边游等成为端午节假期受欢迎的旅行模式。夜经济成为端午假期文旅消费市场亮点。根据调查,端午假期参与夜间游的游客比例达22.3%,较2022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
 
巧手创造“锦绣”新生活
贵州特色苗绣产业发展观察
巧手创造“锦绣”新生活

贵州特色苗绣产业发展观察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李惊亚 周宣妮

  配色大胆活泼、图案栩栩如生的苗绣据传诞生于苗族迁徙途中,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针当笔、用线为墨,将自然万物、民族历史绣在服饰上,苗绣也因此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活化石’”。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苗族聚居的贵州,近年来这一文化瑰宝作为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如今,古老的苗绣,正在得到数字化保护、开发和应用,日益走进大众生活。
巧手“针功夫”,创造锦绣新生活


  “这款包包款式新颖,背着轻便,很好搭配衣服,姐妹们考虑一下……”
  乌江之畔,峡谷壮美。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文创产品直播间,一身苗绣装扮的“95后”绣娘杨文丽,准时上线直播,热情地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向网友推介产品。
  杨文丽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返乡创业做苗绣,2022年公司产值已达到180多万元,带动全村2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直播销售额达到60多万元。”杨文丽兴奋地说。最近,她购入一批直播设备,培训附近的年轻人,今后在村寨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直播销售苗绣等特色产品。
  据黔西市苗绣产业发展专班负责人张敏介绍,黔西市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批巧匠、建立一个基地、开发一批产品、设置一个示范展区、畅销N个销售平台”的发展思路,采取“龙头公司+小微企业+合作社+农户(绣娘)”的发展模式,投入各类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全方位立体式抓好苗绣产业发展。”张敏说。
  贵州对苗绣推动妇女增收的工作起步于10年前。2013年,贵州省妇联聚焦“针功夫”,围绕苗绣、蜡染等民族技艺开展锦绣计划,目前累计培训10万人次,创建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智慧锦绣基地、锦绣计划创新研发基地等千余个,带动50余万人就近就业增收,近三年创造产值60余亿元,“指尖技艺”逐渐转化为“指尖经济”。
  “大巴车开动的时候,孩子死死拉住妈妈的手不让走。”回忆起近20年前,送三姐和三姐夫去广东打工的那一幕,43岁的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妇女韦祖英至今还会红了眼眶。
  如今,仅有小学文化的韦祖英通过制作苗绣服饰等,公司年产值已达到一两千万元,带动900多名群众就业。“政府在我们这里搞培训,只要愿意学,就有人教。”韦祖英说。
  “过去,绣娘们刺绣是为自己和家人制作服装,现在她们知道,拿着绣花针,能够绣出美好的生活。”从江县妇联主席梁银丽说,“妇女们纷纷返乡就业创业,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甚至成为女企业家。”
一二三产互动,亮出锦绣新名片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美誉。在县城的刺绣银饰一条街姊妹街上,苗绣州级非遗传承人石传英制作的苗绣远近闻名。
  “光是这个旅游纪念品,我一年就能卖出去一万多本。”石传英指着一款笔记本说。她用蜡染土布做封皮,绣上一个苗绣图案,可以卖到120至150元一本。
  “浩邓”是石传英的苗名,在苗语里,“浩”意味着丝线,“邓”则是真丝缎子的意思。创业时,石传英为自己公司取名“浩邓”。
  蝴蝶妈妈、凤凰、龙、鱼……石传英将苗族崇拜的图腾和对祖先历史的理解,嵌入时髦的高档旗袍上,也融入日常所用的背包、发卡、腕带等小商品上。2022年,石传英的旅游商品店仅苗绣产品销售额就达到200多万元。
  为改变苗绣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的“小散乱”局面,2021年,贵州省成立苗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深入推进苗绣保护传承、市场培育、园区建设、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推广“六大工程”,加快实现苗绣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发展目标。
  在贵州,一些地方还将与苗绣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崭新名片。
  榕江县自2018年以来,立足苗族、侗族群众利用板蓝根枝叶染制衣服,再加以刺绣的古老习俗,串起采蓝(板蓝根)、制蓝(染膏)、刺绣等手工工艺,将苗绣、蜡染形成“蓝染”文化产业链。
  据榕江县常务副县长王飞介绍,目前,榕江县累计种植板蓝根3.2万亩,年产量5.25万吨,产值达6800余万元,带动6339户群众参与,户均收入达4417元以上。榕江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古法制靛基地,蓝靛膏等板蓝根粗加工产品年销售产值达4488万元。
  贵州省构建以贵阳市为中心,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等为重点打造苗绣产业集聚区,推动配套企业入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从事苗绣产业的相关企业有近300家,诞生了“黔粹行”“黔尚品”“村寨故事”“创和服饰”等一批非遗品牌。
数字化传承,保护锦绣非遗之美


  最近,台江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欧小念带领着一支团队,走村串寨,寻找苗绣传承人、非遗工坊,对散落于民间的绣品进行视频、图片、音频、文字记录,再上传到省里进行数字化处理。
  在位于台江县萃文街道的仰黎坊,欧小念找到了年近八旬的苗族老人潘玉珍,这是一位几乎终生都在刺绣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多次身着苗绣服饰登上国际T台,成为备受瞩目的东方老奶奶。
  “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刺绣手艺失传。”潘玉珍说。
  “我们会将您的针法、工艺记录下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去。”欧小念说。
  精湛的苗绣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危险,身处乡村的绣娘与外界市场面临信息鸿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贵州已有不少部门、企业在行动。
  近年来,在工信部项目支持下,贵州对苗绣数字化保护、开发、应用进行研究,统筹搭建“两库一平台”,即苗绣素材库、苗绣绣娘数据库和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
  勾线、绘制、填色……在位于贵阳市的多彩贵州文化数据平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坐在电脑前,将从贵州各地收集的苗绣绣片进行矢量图提取。
  “我们将人工制作的绣片工艺流程简化,完成二次创作,将其变成数字化产物。碰到复杂的绣片,需要一两天才能提取完成。”公司苗绣数字化平台建设负责人韩霄阳说,“通过版权登记,给每一个苗绣传统纹样制作一张虚拟‘身份证’,让它成为可购买、流通的虚拟产品。”
  据统计,自去年底以来,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已收集和拍摄苗绣纹样图片9000多张,完成矢量图提取3550张,并进行了版权登记。
  据多彩贵州文投集团经营管理部负责人、贵州省苗绣产业协会会长彭阳介绍,该集团已与国际女性时尚品牌企业达成合作,首批许可使用1500个苗绣纹样,转化为服装及相关产品150余款,销往美国、英国、日本、巴西等15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贵州对全省苗绣绣娘情况进行摸排,目前已取得近4000名绣娘、100余个绣娘工坊数据。贵州制定了机绣、手绣、平绣3个苗绣产业团体标准,提升贵州苗绣产品规范化水平,苗绣纹样版权保护管理制度正在制定中。
  “增强苗绣的商品属性,打通时尚界与工匠的桥梁,推动苗绣走向国际,走进大众生活,赋予古老技艺新的时代光彩。”彭阳说。  新华社贵阳6月24日电
 
海南免税“金招牌”的底气
海南免税“金招牌”的底气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海口6月24日电(记者夏天)端午假期,海口国际免税城内,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阳光倾泻“天际秘林”梦幻舞台,正在购物的游客们纷纷驻足欣赏。“一场室内音乐会,给购物消费增添了新意和氛围感。”海口市民陈蕾沉浸在阳光和音乐中。
  这座位于海口市的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是海南离岛免税不断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2023年第一季度,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69亿元,购物旅客224万人次,免税品销售1968万件。海南离岛免税作为海南旅游消费的“金招牌”,正以“每秒卖出2173元”的速度拉动消费回流和增长,高品质扩容、沉浸式体验、人性化服务正是关键所在。
  首店、独家、新品频频现身海南,从消费端到供应端,一场免税市场的“双向奔赴”渐入佳境。
  “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海口国际免税城积极推进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填补国内品牌和门店的空白,顾客消费热情明显提升。每逢节点,我们都会推出活动内容多样、品牌品种丰富、组合优惠力度大的主题活动。”海口国际免税城销售部经理王仁安说。
  海口国际免税城内,800多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百花齐放,多家旅游零售渠道品牌复合业态相继进驻。“游客不用出国抢新品、囤精品,店内沙龙等会员活动提升了顾客对品牌、对免税店的粘合度。”海口国际免税城销售专员刘丹阳说。来自浙江杭州的罗婧已是第三次来海南“囤货”,免税“回头客”增多,海南不再是“一回游”目的地。
  随着消费者对购物场景、多元体验、品质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海口国际免税城正在不断拓展免税消费场景。
  就在今年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海口国际免税城上演时装周开幕大秀,让人仿若置身海底奇幻秘境;在海口国际免税城酒品体验店中,消费者可在购物同时观览珍藏及稀有产品、文创产品,沉浸式感知酒水背后的故事;虚拟试妆、独家定制、香化课堂等创新互动体验尽在3万平方米的香化品楼层……消费者的审美、艺术等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回应。
  免税政策不断拓展高端消费品市场空间和政策惠及面。“现在缴纳担保金即可提走珠宝首饰等贵重商品,顾客更加放心;丝巾、化妆品等小单品也可即提即用,人性化提货政策更加贴合顾客消费心理。”刘丹阳说。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今年新增“担保即提”和“即购即提”两种提货方式,广受离岛旅客好评。
   据了解,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历经多次更新,消费者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包括:免税购物额度由最初的5000元提高到10万元;免税品类由18类提升至45大类;政策实现对飞机、火车、轮船三种离岛方式的全覆盖,并逐步将公务机、国内航线邮轮离岛旅客纳入政策覆盖群体;允许经营主体开设网上销售窗口;加贴商品溯源码;提货方式增至5种等。
  全面提升旅游消费供给质量,监管和服务必须两手兜住。海南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免税购物失信惩戒若干规定》,联合行业主体严防严打“套代购”等走私行为。海口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郭建盟介绍,海口海关以制度创新提升离岛免税业务的监管服务效能,做到免税品的“即到、即审、即核、即放”。
  如今,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吸引了更多经营主体布局海南,截至目前,海南全岛已开业12家离岛免税店,离岛免税全岛布局进一步优化,同时品牌更加丰富、购物环境和营销方式多样、购物便利性提升,海南免税“金招牌”的底气更足了。
 
坚定信心携手奋进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
写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坚定信心携手奋进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

写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我们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2022年6月24日,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倡议推进指明方向,标志着倡议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一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不断凝聚更广泛的国际共识,汇集更强劲的发展力量,传递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时代强音。
推动全球发展“再聚焦”


  当今世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百年变局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向纵深演化,动荡变革特征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鸿沟持续拉大,粮食、能源危机困扰多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时间已经过半,落实进度落后于预期。
  全球发展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着何去何从的紧迫抉择。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国际社会积极支持、热烈响应。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从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洞察大势,强调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主张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表示。
  近年来,中国持续为全球发展作出切实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吸引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拉动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4000万人摆脱贫困。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更为全球共同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动能。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泰国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充分表明对中国携手各国走向合作发展的信心。”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强调,在当前国际环境空前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对全球发展“再聚焦”意义重大。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举行一年以来,中国提出的各项务实举措纷纷落地,不少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或取得早期成果。过去一年,中国政府立项安排1000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已提供2万个培训名额,基本覆盖全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中国创设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与“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已成为中方支持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合作的两大重要资金平台。目前,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务实合作项目总数已突破100个,近40个发展中国家正从中受益。
  “在全球发展进程中,很多国家说得多做得少,而中国提出并践行的倡议和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美国丹佛大学教授赵穗生强调。
  埃及中国事务专家、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表示,中国的举措给世界各国带来切实帮助,有力促进共同发展,增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信心。
培育全球发展“加速器”


  当今世界正酝酿新的巨大变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数字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的出现,给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机遇。
  如何让新技术更好服务于全球发展,避免技术鸿沟进一步加大南北差距,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要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弥合数字鸿沟,加快低碳转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中国在推动全球发展合作方面,有许多做法可以与世界共享。”联合国负责经济发展的助理秘书长纳维德·哈尼夫表示,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务实举措落地,中国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2022年9月,中国举办“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发布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提出推进“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发起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启动制定“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宣布中国2021年11月发射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中国将为全球共同发展增添新动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丁可表示,中国在数字转型、绿色转型方面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将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促进绿色增长。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新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落地,有力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巴基斯坦,中国企业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已经成为杰赫勒姆河上的“绿色明珠”;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中国的云计算和数字技术运用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效率;在非洲,中非携手打造“数字非洲”,助力非洲国家消除“数字鸿沟”,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改变了非洲普通人的生活……
  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表示,过去十年,中国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新兴经济体创新和增长潜力,帮助非洲国家创造就业并促进数字经济下的包容增长。在非中国企业对非洲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20%,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务实互利的伙伴关系。
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目前,全球将近70个国家的12亿人口面临疫情、粮食、能源、债务危机,近8亿人生活在饥饿之中。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下滑。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是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
  “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发达国家要履行义务,发展中国家要深化合作,南北双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
  “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经济发展才是好的发展!”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助理研究员贡萨洛·吉吉诺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21世纪全球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为实现全球范围内更均衡、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近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近20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联合实施援助项目,惠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100多个国家的数千万民众……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中国帮助格林纳达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为津巴布韦提供经济特区、国企改革等政策咨询,帮助柬埔寨制定国家路网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
  “中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声音,即发展要以人为本,改善全人类的福祉,而不仅仅是服务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集团的利益。”西班牙知名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赞许道,仅仅是世界经济复苏远远不够,必须让各国民众亲身感受到共同发展的成果。
  新西兰中国贸易协会董事张云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彰显了中国的发展理念。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习近平主席登高望远,为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指明了方向,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擘画了蓝图。从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到提出并不断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务实合作,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实践将持续为世界共谋发展合作开辟新空间、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共创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   (记者宿亮 杜静 张远)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执行完毕
法院免除当事人未清偿债务
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执行完毕

法院免除当事人未清偿债务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深圳电(记者陈宇轩 李雄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1日发布消息称,6月20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破产法庭裁定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执行完毕,依法免除债务人梁某某未清偿债务。
  2021年7月19日,深圳市民梁某某的个人破产重整计划得到了法院的批准,这是国内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自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的首宗个人破产案。
  今年37岁的梁某某2018年选择蓝牙耳机市场创业。由于经营不善,他的债务越垒越高,无力全部偿还。2021年3月10日,梁某某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个人破产申请。截至破产申请提出当日,他的债务总额约75万元,自身仅有36120元存款、4719.9元住房公积金,无房产、车辆等大宗财产,每月有固定收入。
  《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规定,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可以进行破产清算、重整或者和解。法院会根据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类型的破产程序。2021年7月,法院裁定梁某某适用重整程序,他与债权人重新协商制定了一份分期还款计划,在免除利息和滞纳金的情况下,三年内分期偿还全部本金。如果不能按计划执行,债权人有权向其追索未偿还的所有借款本息。
  2021年7月以来,梁某某努力工作攒钱,积极偿还债务,加上生活节俭,于今年4月中旬偿还了全部本金,比重整计划的要求提前了15个月。随后,他向法院申请免除未清偿债务,获得了法院批准。
 
南方16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南方16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刘诗平)水利部24日发布汛情通报,6月20日以来,我国西南东部南部、江南、华南及湖北南部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受强降雨影响,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云南等地16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水利部预计,此轮强降雨过程将持续至6月25日,珠江流域西江干流及支流桂江、洞庭湖水系湘江上中游、鄱阳湖水系乐安河等主要江河可能发生接近警戒水位洪水,暴雨区内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通报显示,受6月20日以来的强降雨影响,广东北江干流英德段及支流潖江、广西西江支流蒙江和贺江、湖南湘江支流涓水、江西赣江支流寺下河、云南泸江支流暮底河等16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通报同时显示,太湖周边河网区有33站水位超警0.01米至0.63米,杭嘉湖区运河水系嘉兴站24日9时35分水位达到2.02米,运河水系发生今年第1号洪水。
  此外,受高温融雪影响,新疆尼雅河和克孜河发生超警洪水。
  水利部已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赴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协助指导防汛工作。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深入开展燃气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
宁夏银川烧烤店燃气爆炸事故4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深入开展燃气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

宁夏银川烧烤店燃气爆炸事故4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王希)记者24日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召开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紧急视频会议,研究部署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此次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各中央企业要提高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质量,深入开展燃气、危化、矿山、建筑施工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狠抓责任制落实、事故预防预警、基层班组建设、应急能力提升、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汛期、假期安全生产和灾害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新华社银川6月24日电(记者艾福梅 刘海)记者24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宁夏银川烧烤店燃气爆炸事故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以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据了解,这4人分别为:涉事烧烤店经营者马某某、股东张某某、股东刘某、店长索某某。
  此前,公安部门已依法对涉事烧烤店经营者、股东、店长和工作人员等9人进行控制,并冻结其资产。
  其他相关人员正在接受调查中。
 
为推动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动力
为推动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动力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举办一周年之际,《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进展报告》在北京发布。“32项务实举措已有一半实施完成或取得早期成果”“项目库务实合作项目总数已突破100个”“近40个发展中国家正从中受益”……中国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的系列务实举措,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当今世界,各类风险叠加,全球发展进程面临严峻挑战。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提全球发展倡议,主张以行动为导向,紧扣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民生需要,在减贫、粮食安全、工业化、互联互通等重点领域推进务实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2022年6月,习近平主席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进一步提出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就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倡议推进指明方向,标志着倡议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点赞:全球发展倡议对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更是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创造新机遇,不遗余力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智慧,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注入中国动力。
  “急人所急”,破解发展难题。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苦难感同身受。长期以来,中国通过各种形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急难问题提供支持。中国设立并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等渠道,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近20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联合实施援助项目,惠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100多个国家的数千万民众。2021年10月以来,“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下设落实2030年议程子基金共立项实施两批项目,满足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老挝老中合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赛萨纳·西提蓬说,全球发展倡议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发展领域的生动实践。
  “授人以渔”,增强发展能力。中国加大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坚持以知识促发展,加强发展知识经验分享交流,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如中国帮助格林纳达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为津巴布韦提供经济特区、国企改革等政策咨询;帮助柬埔寨制定国家路网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中国通过共享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转移、提升职业技能等,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职业技能。过去一年,中国政府立项安排1000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已提供2万个培训名额,基本覆盖全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埃及驻华大使哈奈菲表示,埃方衷心感谢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知识,并坚信全球发展倡议将有力帮助各国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共同事业,成为共享发展经验、促进各国合作的平台。
  合作共赢,推动共同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发展事业和国际发展合作,向世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为各国聚焦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提供行动指南。2021年12月,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梦想终于成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吸引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拉动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4000万人摆脱贫困。全球发展倡议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公共产品。近两年来,其理念内涵不断丰富、落实机制不断健全、推进路径更加清晰、务实合作逐步落地。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印度尼西亚前国会议长马祖基·阿利耶认为,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从共建“一带一路”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从提供思想指引到推进务实合作,中国始终着眼全球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需要,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创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
   (记者乔继红)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沪苏地铁互通,长三角核心城市深度同城化
沪苏地铁互通,长三角核心城市深度同城化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
  至此,上海与苏州之间开启地铁同城时代,两地居民迎来这一长三角一体化的标志性进展。交通先行加速要素流动,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新活力。
热情与憧憬


  24日上午,苏州、上海都有大雨,但并没有影响市民赶乘地铁的热情。上午11时许,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运,在花桥站闸机口等候的人们纷纷刷卡、鱼贯而入,一旁的工作人员不停喊话引导。
  “人们赶乘苏州‘11号线’的热情程度令我惊讶。”上海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胡稼桢如此感慨。据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统计,6月16日至20日,苏州“11号线”试乘期间,就有25.8万人前来“打卡”。
  市民的热情并不令人意外。2013年,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至苏州昆山,成为中国首段跨省地铁线路。如今,昆山与上海间地铁日均通勤量已达6万多人次。
  住在昆山的王步超是上海一家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地铁连通后,他可以与分在两座城市的亲人频繁团聚。
  对同城地铁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上无锡小笼包、中午苏州三虾面、下午昆山大闸蟹,晚上漫步上海滩……苏州市民赵文敏说,出门不开车,有滋味的生活举步可及。
  苏州市社科院院长王俊表示,地铁互通将让长三角居民的消费半径扩大,更多内需有望释放。
传承与融合


  绣衣站,因靠近昆山老城的绣衣弄而得名,站外就是昆曲文化中心。这个浓缩了“苏州腔调”的文化符号通过地铁站台而活化重生:候车厅里高耸的榫卯式建筑、飘逸的苏绣丝绸、悠扬的昆曲节奏,让人不觉放慢了脚步。
  苏州“11号线”采用无人驾驶,列车车厢首尾贯通,车内外智慧屏随时提示到站信息和车厢拥挤度。记者站在车头隔着玻璃眺望,感觉仿佛穿越时空。
  “11号线实际是苏州的第6条地铁线路,超前命名体现了苏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雄心。”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文学说。
  此次地铁全线互通将满足两地日常稳定的通勤需求,从苏州市区到达上海市区只需约2个小时。同济大学研究生郭龙灿说,文艺的“网红车站”、充满科技感的新设施,让“挤地铁”不再可怕。
  一轮安检、一码联乘……更多苏州人和上海人可以出了家门直达目的地,不断拉近心理距离。地铁互通之际,记者在高铁苏州北站听到一位老阿姨用上海话跟便利店销售员聊天:“以后,我坐地铁来看你们。”
协同与未来


  作为GDP在长三角排名前两位的城市,上海与苏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合作紧密。20世纪80年代,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助力苏州等地创造了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
  如今,苏州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创新产业集群,与上海协同发展。许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在苏州就近设厂。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兴平认为,地铁连通上海与苏州不仅有利于苏州从外向型制造业大市向科技创新产业新高地转型,更有利于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在两地间实现同城化流动,将沪苏联结成科创共同体。
  “长三角地区正加快发展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便捷的交通是必备条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说,交通之利将让上海作为长三角“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太湖东岸,苏州轨交3号线西延计划与无锡地铁3号线衔接,将让从上海出发的地铁向西延伸得更远。“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呈现新的前景。(记者杨绍功、杨丁淼、有之炘)
     新华社南京6月24日电
 
北京交管部门开展“五不一戴”安全宣传活动
北京交管部门开展“五不一戴”安全宣传活动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鲁畅)日前,北京市交管局会同相关部门以“不闯灯、不逆行、不违法进入机动车道、不‘醉酒’骑行、不违规骑行带人、骑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为内容开展“五不一戴”安全宣传活动。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6月15日,北京电动自行车事故同比上升三成,其中亡人事故已占全市交通亡人事故的29%。
  北京市交管局事故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电动自行车亡人事故成因分析看,违反交通信号指示、逆行、违法进入机动车道行驶、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不佩戴安全头盔、违反规定骑车带人加重了事故伤害程度。
  例如,今年3月9日早高峰期间,在朝阳区华威南路与弘善东路交叉口,一男子带着自己10岁的孩子驾驶电动自行车由南向北闯红灯进入路口,与一辆由西向东行驶的小轿车相撞,造成骑车人死亡、孩子受伤;今年6月11日夜间,在通州区徐尹路,一人骑行电动自行车由东向西行驶时,车辆左侧与路缘石发生接触,后连人带车摔倒,造成骑行人当场死亡。调查发现事故发生时骑行人未佩戴安全头盔。
  据介绍,在“五不一戴”安全宣传活动中,交管部门将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快递、外卖、即时配送、园林绿化、环卫、共享单车运维等企业,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发起安全文明出行倡议,组织开展“做文明守法配送员”实践活动;在北京全市中小学讲授“知危险、会避险”交通安全体验课;深入北京全市村镇、社区,以“五不一戴”为主题开展巡回宣讲活动等。
 
“华中屋脊”上有个“火炉所长”
记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公安局红坪派出所所长胡学军
“华中屋脊”上有个“火炉所长”

记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公安局红坪派出所所长胡学军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本报记者梁建强 李思远 宋立崑

  尽管已是6月,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公安局红坪派出所里依旧生着柴火炉。这是54岁的所长胡学军11年前添置的。
  神农架林区有“华中屋脊”之称,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处海拔高达3105米。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当地红坪镇每年的寒冷期长达9个月,最低气温为零下十几摄氏度。
  从警32年,始终坚守在山高、林深、路险的“华中屋脊”,先后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绩突出个人等荣誉的胡学军,有一个形象的绰号——“火炉所长”。他像火炉一样,用光和热默默温暖着辖区群众。
“胡所长把我当亲兄弟一样”


  红坪派出所辖区782平方公里,是湖北省辖区面积最大的派出所。如果偏远的村庄遇到警情,出警要两个多小时。碰上恶劣天气,或者夜间视线不好,开车往往要3个多小时。
  但是,村民的小事在胡学军眼里都是天大的事。他常年走村串户,不论土地确权、家庭矛盾抑或经济纠纷,各类问题都能妥善化解,当地已连续十年无“民转刑”“刑转命”案件。
  “身边人都不管我了,胡所长还把我当亲兄弟一样!”红举村村民朱某,几年前刑满释放时很失落,不知如何回归正常生活。得知消息后,胡学军每个月都会登门与他唠家常,鼓励他种植中药材、养猪。
  2021年年底,眼看生活就要步入正轨,却赶上了猪肉价格下跌,朱某养肥的6头土猪卖不出去。胡学军生怕朱某泄气,立即变身“推销员”,动员身边朋友买猪,有的一个人买一只,有的两三个分一只,最终帮朱某解决了销路问题。
  “胡所长走进臭烘烘的猪圈给我当帮工,卖了猪又将款收齐交给我,真是像亲兄弟一样贴心……”朱某至今感激不已。
  “他真把群众的事当家事!”说起胡学军,温水村党支部书记余会学竖起大拇指。他说起一个印象颇深的例子——发现村民建房挖地基费时费力,胡学军主动帮助办理临时爆破手续,并请来爆破手,这直接给每户村民省下万余元。
  以往,当地村民考摩托车驾驶证需要进城,路程远、花费大,胡学军主动联系车管所下基层送考。最近4年,胡学军累计组织“送考下乡”14次,将300余张考证全部送上门,受益群众2000多人次。
  进出温水村、红河村的交通不便,山路狭窄,易发生拥堵。每当菜农要运输蔬菜时,胡学军就组织警力疏导交通。“种了许多年菜,我自己就没有为运菜操过心。”当地村民说。
  平时只要一有空,胡学军就往山村跑,组织村民开湾组会、院坝会,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当地干部们说,这几年辖区内没有发生过坑农、骗农的事件,关键在于胡学军的辛勤付出。
“旅游警务”撑起景区“安全伞”


  红坪派出所辖区有一个机场、两个景区、两个滑雪场,每年接待游客以百万计。为守护当地旅游品牌,胡学军用心用情打造“旅游警务”。
  今年4月,5名自驾游的天津老人误操作撞到公路护栏,右前轮胎爆损。护栏外,就是陡峭的山崖。
  当时,林区气温冻得人直哆嗦,胡学军第一时间将几位老人接到派出所烤火、喝姜茶,又组织民警辅警去现场,趴在冰冷的路面帮助更换轮胎。这几位深受感动的外地游客,事后特意致信感谢。
  2021年7月,一场大雨冲垮了红坪镇天燕景区200米的路基,60余名游客被困。
  “没有热水和食物,被困游客会扛不住的!”得知消息,胡学军迅速组织警力与景区管理人员、乡镇联防队员,为游客送去食物、热水和雨衣,抢挖临时救助通道,安全转移了全部游客。
  “每条生命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在林区,每逢发生游客迷路、走失的警情,胡学军总是带领大家全力救助。
  2021年9月,一名外地游客在园区越野跑时被困山林。由于手机信号弱,无法确定具体位置,进山搜救的胡学军和民警辅警们在没有道路的深山寻找近2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多处受伤、体力严重透支的游客。他们又用了5个多小时,将游客抬下山。
  一到旅游旺季,林区内车流量激增,胡学军总是提前主动对接景区管理部门和交通指挥中心,提前研判车流、人流,拿出相应预案,提前准备救助用品。
  游客们出门在外,有时难免有“磕磕碰碰”的事。为了快速解决游客纠纷,胡学军推动派出所与当地人民法院联合设立调解室。红坪镇民宿多且分散,胡学军借助公安机关信息化渠道,为200多家民宿安装管理APP,业主“零投入”,游客只要扫一扫,就能实现信息实时采集、人证核验,并上传公安机关信息系统,为治安管理加上了“安全阀”。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不变赤子心


  参警前,胡学军曾在解放军河北某部服役3年。1991年,退伍参警的胡学军主动要求分到最偏远的大九湖派出所。
  报到那天,胡学军从家步行,沿着崎岖的山路,夜幕降临才到达派出所,脚底已走出了血泡。
  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在“华中屋脊”上坚守。
  2004年,胡学军回到离父亲家十分钟路程的松柏镇派出所工作。但当时担任办案中队中队长的胡学军,总是吃食堂、加夜班、睡沙发,很少能按时回家。
  “胡所长总是以所为家。他不仅是一位好领导,更是一位好师父。”派出所的民警们这样评价胡学军。
  神农架林区公安局8个派出所中,有5个所长是胡学军带出来的徒弟。2016年,胡学军带领松柏派出所荣立集体三等功;2019年,他又带领红坪派出所荣立集体三等功。
  从警32年来,因工作成绩突出,胡学军多次受到嘉奖,曾获评“全省优秀公安基层民警”“全区先进个人”“神农架楷模”等荣誉称号。2020年,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胡学军家庭被评为“荆楚抗疫最美家庭”“2020年全国最美抗疫家庭”,当年还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2021年6月,胡学军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绩突出个人”。
  扎根高山林海,如今,“火炉所长”胡学军仍在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温暖群众、照亮林区。
 
内蒙古达茂旗:“联合”聚力,“五化”助边疆发展
内蒙古达茂旗:“联合”聚力,“五化”助边疆发展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北与蒙古国接壤,拥有常年开放的中蒙满都拉—杭吉口岸。达茂旗通过组建达茂旗北疆联合党委,实现“党建工作同步化、沟通协作高效化、产业发展差异化、服务群众精细化和护边管控网格化”,不断夯实党在边境地区的执政基础,提升当地群众生活质量。
  “立足我旗边境地区党组织架构复杂、数量多、力量散且服务半径长、难度大等问题,我们整合3个抵边苏木镇党委、5个抵边嘎查和边防部队、海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等25个驻地单位党组织搭建非建制性联合党委,探索出富有达茂特色的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合力筑边、固边、兴边、强边、稳边的新路径,基层党组织设置合理、服务触角不断延伸、稳边固防防线更加坚固、驻边单位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达茂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北疆联合党委第一书记刘瑞龙介绍道。
  满都拉口岸作为呼包鄂城市群唯一向北开放的陆路口岸,承担着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和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2022年全年口岸进出口报关货物同比增长89.44%,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159.72%。“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北疆联合党委的组织引领、服务带动和流程优化。近几年,各党组织统筹联动,创新推行‘提前预约+预约通关+集中查验’等便利化措施,实现‘零延时’查验、‘零等待’通关,过货量逆势上扬。”达茂旗商务局党组书记卢一夫说道。
  在北疆联合党委统筹下,各项政策资源优先向抵边苏木镇和嘎查倾斜,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娜默热)
 
依法合规科学利用好“坡耕地”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话题答记者问
依法合规科学利用好“坡耕地”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话题答记者问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于文静 王立彬)近日,围绕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研发推广的“水稻上山”技术,相关话题引起网民热议。如何看待其可行性和影响?国家相关政策是怎样的?丘陵山区如何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
“水稻上山”技术有特定的适宜区域


  问:近日,“水稻上山”话题引起网民热议。如何看待山上种水稻的可行性?
  答: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水稻上山”。这些田本来就有,并非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
  这个栽培模式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
  朱有勇院士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蹲点扶贫期间,发现当地农民喜欢吃大米,但当地多为旱地,主要种玉米,水稻不能自给。为此,其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两个难点:一是筛选出适宜旱种的“滇禾优615”等品种,解决水稻旱地分蘖难题;二是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
  2022年,这项技术推广了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至400公斤,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朱有勇院士介绍的亩产788公斤,是0.52亩小面积上多施了一次肥、多浇了两次水的条件下取得的,是专家攻关田产量,不是农户大田产量。这种小面积攻关对探索本地区水稻旱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为筛选品种、集成技术探索了出路。
山地稻田约占全国稻田15%


  问:目前山上的稻田比例有多大?产量怎样?
  答: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米消费量占口粮的60%。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平原稻田占我国稻田面积的近60%;丘陵稻田占25%左右;山地稻田约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这也是我们国家资源条件决定的,为了保障口粮,历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种的都种上了。比如说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立足当地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据我们调查,山地水稻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区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区低100公斤左右,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山地有效积温和光照时间偏少,对水稻品种要求高,一旦选用不当就会导致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产量下降;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层偏薄、地力偏差,农田水利、机耕路等设施发展滞后,容易受旱涝灾害影响。这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地水稻单产水平。
  25度以上坡地禁止开垦建设高标准农田


  问:有网民认为在丘陵山区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要求的实际举措。国土“三调”显示,全国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
  国家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不同条件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护坡、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产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不得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
  网上流传一些在山体上修建梯田的图片、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联,经核实,多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传最多的一张图片实际上是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场景,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还有农田被暴雨冲毁的图片,也与在山上种水稻无关。在汛期农田被冲毁往年也有,我们每年都对农业防汛排涝作出部署安排,指导受灾地区及时修复水毁农田,恢复农业生产。
依法推动整改复耕但避免“一刀切”


  问:“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但网上有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法,反映一些地方“毁林造田”。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政策规定?
  答: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保护耕地的制度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出现违规利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比如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挖塘养鱼、种植苗木草皮等,必须要整改复耕。
  但在整改过程中,要区分情况、分类处置,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作物生长规律,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成林期、鱼塘处于收获季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复节奏,留足留够过渡期,给农户和经营主体合理准备时间。
  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地方在整改复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转为耕地。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还林”中为保护生态造的“林”,而是近年来超计划、超政策、超要求,违规在耕地上建的“林”。对这些林地整改复耕,不是“毁林造田”,更不是有的网友所称的“退林还耕”。
 
高温天气持续,今年北方为何热过南方?
气象专家:全球变暖叠加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增强
高温天气持续,今年北方为何热过南方?

气象专家:全球变暖叠加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增强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据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黄垚)这几天,华北、黄淮一带高温发展迅猛,许多地方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23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持续高温天气成因有哪些?何时结束?北方为何热过南方?
  监测显示,22日京津冀、山东、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等地部分地区出现35℃至39℃高温天气,河北中东部、北京、天津、山东西北部等地局地达40℃至41.8℃。
  预计23日至24日,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天气仍将持续。25日,黄淮地区高温范围将缩小,高温区域向东北地区扩展。短暂间歇后,27日至30日,华北东部、黄淮大部将再度出现高温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介绍,近期高温天气的成因主要是华北、黄淮等地受到较强盛的暖气团控制,且影响时间较长,同时在高压脊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增温促进升温。此外,夏至时节白昼较长,太阳光照时间长,加之华北、黄淮等地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有利于气温升高及高温维持。
  统计显示,今年6月以来(截至22日),全国共有183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有46个站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地区高温日数6.4天,较常年同期(3.3天)偏多3.1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5多,仅次于1972年、1968年、2005年、2022年。北京(7.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河北(7.8天)为次多,天津(6.1天)为第三多。
  还未入伏,为何北方就热得这么厉害、甚至热过南方?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表示,我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地区通常在盛夏时段进入高温季,而北方地区往往在初夏时段。
  对华北地区来说,通常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易出现高温天气,连续数天的高温在6月也较为常见。这段时间主要以干热型高温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小。“进入7月后期,随着副热带高压北跳和夏季风往北推进,水汽输送和大气湿度增加,云量增多,会出现闷热天气,也就是湿热型高温。就最高气温而言,前一时段气温最高值通常高于后一时段。”高辉说,但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到湿度影响,往往在湿热型高温下,体感温度更高。
  高辉表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极端高温发生的频次都在增加。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除黑龙江中部和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部分地区将偏高1℃至2℃,高温日数也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黄垚)近日,北方多地遭遇高温“炙烤”,37℃以上的高温影响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和山东等地有2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大范围强降雨持续,100毫米以上降雨覆盖面积达20.57万平方公里。
  今夏以来,北半球多地遭遇极端高温,极端天气为何频发?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将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海温指数持续上升,将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
  专家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偏南偏强,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近期江南、华南等地强降水频发就是受到厄尔尼诺状态影响的体现之一。”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
  厄尔尼诺发生后,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南方城市内涝现象凸显,出现“暖冬”概率增大。由于北方降水偏少,容易发生干旱。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厄尔尼诺发展加强背景下,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易偏多,发生洪涝的风险大;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易偏少,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周兵提示,南方地区降水增加,需警惕南方城市出现内涝。
  对农业生产而言,近期南方降水对大部地区农田增墒蓄墒和农业蓄水有利,但也可能造成部分地区农田渍涝灾害和花期早稻“雨洗禾花”。专家建议提前疏通沟渠,降雨间隙及时清沟排水;“雨洗禾花”中高风险的早稻产区,需根据长势及时喷药施肥,以提高早稻抗逆性。
  针对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高温热浪,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众服务首席柳艳香提示,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中暑、热射病,促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增大。建议公众外出做好防晒,户外工作人群尽量避开太阳直射时段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等工作。
  专家表示,影响我国气候异常尤其是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事件的因子复杂,厄尔尼诺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比如同样为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2004年我国气温却大范围偏低,与规律性认识并不相符,这表明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加强天气气候趋势的研判和预测。
 
北京:高温天气学校可减课或停课
北京:高温天气学校可减课或停课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赵琬微)近日北京持续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40℃。北京市教委23日晚间发布《关于做好应对高温天气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高温天气下要合理调整学生室外活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课或停课措施。
  通知提出,开学后,学校要合理调整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可根据情况采取减课或停课措施。在高温天气时,学校不安排学生参加大型室外活动。通知强调,各单位务必按照《北京市高温天气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措施(试行)》要求做好相关应对工作。
 
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两条红线都是高压线
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两条红线都是高压线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坚决防止发生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和人居环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这一政策针对性很强,来得很及时。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这些年来,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吃饱肚子而且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就是牢牢守住了耕地这个粮食安全命根子。耕地保护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2022年耕地保护督察发现的违法违规重大典型案例,主要是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庄园综合体等“要景观不要吃饭”问题突出,对此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各类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对新增违法“零容忍”,对查实违法坚决依法查处整改。同时,对于过去不合理流失的部分优质耕地,也要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有计划、有节奏地恢复回来。但是,恢复过程中绝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立足国情国法,坚决打击侵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造园、造湖、造林、造景等行为,这绝不是所谓“翻烧饼”“退林还耕”,不能偷换概念。有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根本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实践表明,通过正确处理耕地保护和生态退耕关系,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环境需要持续改善,退耕还林只有巩固,不可能“倒车”。退耕还林地块严格限定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至25度坡耕地等范围内,这类地块生态脆弱,宜林不宜耕。要严禁在林地、湿地、河道湖区以及严重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开垦耕地,更要严禁在永久基本农田上造林种树,两个方面都是明令禁止的。
  目前,我国耕地保护标本兼治的制度、规划、技术手段逐步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31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都是高压线、生命线,要按划管结合原则,落实《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不允许拆东墙补西墙。
  这些新事物归根到底都要“落在地上”,落到实际生产经营的农民身上,技术手段进步,管理理念也要进步,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之外,还要更好发挥经济手段作用,通过利益调节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集体保耕护林的积极性。
  “国之大者”尤其需要“为大于其细”。春耕秋收,夏耘冬藏,农业生产有自然节律。对违规利用耕地的整改复耕,必须尊重农业生产规律,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成林期、鱼塘处于收获季,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还要合理合情、实事求是设置过渡期,做好政策解释和合理补偿,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将耕地找补回来,让耕地保护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农民成为保护耕地的重要行动主体。
(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专家提示科学预防重点人群中暑
专家提示科学预防重点人群中暑

( 2023-06-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近期,全国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专家提示,持续高温天气会给一些重点人群带来健康风险,这些人群要加强健康防护,科学预防中暑。
  国家疾控局此前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4个阶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介绍,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此后体温升高、出现发热,但没有意识转变,则进入了轻症中暑阶段。如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可达40℃至42℃的高热,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即热射病,通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重点人群中暑了怎么办?专家建议,出现中暑症状时,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袖、领口,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或者用冰袋冰敷于患者的额头、腋窝、大腿根等部位,加速降温,并用风扇、空调降低环境的温度。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辅助患者多饮水来补水,最好是含有盐分的饮品。一旦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及时就医。
(记者李恒)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