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各地

05版:新华关注·文化

06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07版:新华国际

08版:新华影像

什刹海“静”下来了
什刹海“静”下来了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王明浩 孔祥鑫 赵旭
 
  6月18日一大早,微风轻拂,燕语莺啼。在什刹海边住了近30年的李兵和往常一样出门晨练。环湖快走,惬意呼吸,不时跟遛早的老街坊们打着招呼,“不用再走‘冤枉路’,没闹事儿的,望山见水,心里熨帖得很!”
  搁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违建丛生,沿河栈道多处被圈占。酒吧林立,用高分贝招揽过客,酒后滋事时有发生。什刹海的早晨尽管安静,但前一晚留下的垃圾、未散去的酒气,令人烦躁。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李兵感慨,短短五六年光景,老舍笔下的什刹海回来了。
  老北京人常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元朝建都时,以积水潭和北海、中南海的东侧为新都城的中轴线筑城,修建了大都。历史上的什刹海,古朴秀丽,浑然天成。一个时期过度商业化,这里喧闹无序。如今,人们说什刹海由乱到治、“静”下来了。记者带着好奇,一探究竟。
  沿湖岸漫步,什刹海荷叶盈池,杨柳拂堤。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铺开粼粼金光。路边皆是青砖灰瓦的小院,红花绿枝掩映在亭台楼榭之间。偶有人力三轮车“叮当”驶过,恬静不失灵动。
  穿过“荷花市场”牌楼向北前行,驻足前海北沿一处曲径通幽的长廊。“谁能想到,这里过去是‘小王府’所在地、被私人侵占搭建的高档会所。”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张瑞生说,“小王府”建筑体曾从岸边蔓延至湖面,凸出一间玻璃房。“这样的环湖堵点,过去有7处之多。”
  每一处堵点都是“硬骨头”。考虑到百姓生活,不能“一刀切”,又要“一把尺子量到底”。西城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什刹海街道原工委书记毕军东说,2018年5月,环湖步道疏通正式打响,4年拆违2900多平方米,前海、后海、西海6公里邻水步道全线贯通,串联起周边的公园绿地、文物古迹、休闲设施和特色驿站,让人流连忘返。
  一路向北,在前海与后海交汇处,一座汉白玉石桥——银锭桥横跨水面。站在桥上,凭栏西眺,水面愈发宽阔,远处西山群峰层峦叠嶂。
  “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清代诗人宋荦留下了“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之咏。20世纪80年代末,附近建起一座建筑最高点约52米的医院大楼,“银锭观山”遗憾地成了“银锭观楼”。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20年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将“银锭观山”列为核心区36条战略级景观视廊之一。次年,这栋医院大楼完成降层,“银锭观山”得以重现。
  银锭桥东南侧,一处古色古香的民宅院落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然而几年前,透明玻璃装饰的外立面,一到夜晚灯光乱扫、歌舞喧嚣,通宵达旦。附近居民赵宝光说,那时酒吧人满为患,什刹海水面漂浮着酒瓶、饮料盒、包装袋,岸边的车辆塞满缝隙。
  2003年,什刹海酒吧开始“野蛮生长”。投资人“抢滩”开店,桌椅、沙发摆到湖边。一些老居民看到商机,将自家房屋开墙打洞后,租给他人经营酒吧、旅馆,还有的“种房子”牟利。张瑞生说,最高峰时有240余家店铺,酒吧多达130多家。“人们似乎忘记了什刹海还有寺庙、园林、古宅,似乎忘记了这里是历史文化街区。”
  “热闹久了,大家怀念水边安静的生活。”房东和老居民们盼望着改变。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7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发布实施,什刹海酒吧街拆违整治拉开序幕。“到目前酒吧只剩下30多家。”毕军东说,什刹海“静下来、慢下来”,“有当年的感觉了”。
  从什刹海风景区东侧出来,走近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万宁桥。在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上,古桥屹立700余年,自元代始建起至今,一直承担着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城市快速发展,附着桥体的设施越来越多,早已不堪重负。今年初,《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颁行。实施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万宁桥“减负”了:改迁市政管线,搬走隔离石墩,移除遮蔽绿植,河堤上镇水兽周围的架子也拆了,桥体原本风貌整体亮出来了。
  拾级而下,走到一只镇水兽旁俯身观察,其样如虎伏地,头长犄角,身披鳞甲,凶猛威严。拿出手机,打开一款名为“灵图游”的App,镇水兽化身“水灵龙”跃然而出,萌宠讨喜,带领游人随着定位的转换,感受澄清上闸、什刹前海、火神灵阁、皇城北门、景山之巅、钟鼓楼前等景观魅力,品味“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从万宁桥北行130米左右,进入拥有70余年历史的地安门商场。不久前,这里升级改造重新营业,各类潮玩零售、国潮餐饮引来顾客盈门。地安门商场所在的地安门外大街,是北京中轴线上最早形成的商业街市,北起钟鼓楼,南至地安门,东连南锣鼓巷,西临什刹海,全长约730米。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外修颜值、内炼气质,同步推进业态复兴,融合古朴与现代,不仅唤起老北京的历史记忆,也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
  “元代形成以来,地安门外大街体现中国古代‘前朝后市’的营城理念。什刹海恢复宁静后,地区业态朝着历史需要、社会要求、管理规范、品质提升的方向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长期致力于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在他看来,什刹海兼具文化景观、商业活力和传统生活,需要特色业态支撑,以“老场景、新消费”为导向,锚定高质量、吸引新流量,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融,才符合老城保护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西城区委书记孙硕表示,“什刹海作为北京老城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毗邻中轴线,处于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北端点,是对外交往的窗口、古都文化的缩影,更是居民百姓的乐园,要赋予其时代新气象,‘亮出岸线、还湖于民’,在长效治理中带动地区发展,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让老城居民更有诗意地栖居。”
  环湖一周,已是中午时分。走进位于银锭桥边的“鸦儿李记”饭店,老板李兵正忙着待客。亲历什刹海由“闹”到“静”,李兵生意越做越大,自称“新什刹海人”。“这里不但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更浓缩着成长奋斗记忆。什刹海‘失而复得’,也让越来越多食客慕名而来。饭点靠窗位置一座难求。”
  记者即将离开时,又一拨儿食客有说有笑走进“鸦儿李记”,点餐、付款,一道道特色菜上桌。“吃着美食,望着名湖,别有一番风味。”他们兴奋地说。
 
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的贺信鼓舞两岸同胞凝心聚力
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的贺信鼓舞两岸同胞凝心聚力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希望两岸同胞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6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十五届海峡论坛致贺信,阐明了“国家好,民族好,两岸同胞才会好”的大道至理,宣示了持续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政策主张,充分体现了对广大台湾同胞的深情牵挂和关心关怀。两岸同胞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广阔机遇,凝心聚力推动两岸关系回到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乘时乘势致力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千秋伟业。
  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两岸同胞通过海峡论坛交流交友交心,厚植情谊、增进福祉,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希望海峡论坛为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断增添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字字发自肺腑,体现了对两岸民间交流的高度重视,饱含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爱与殷切期望。”北京大学博士生、台湾青年林彦辰在论坛大会现场聆听了贺信,他深受感动地说,岛内同胞要多来大陆交流,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大陆。两岸同胞不断走近走亲,就能化解隔阂、增进理解,实现心灵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大陆发展的信心。”厦门航空乘务员苏家榆从台湾来大陆工作已经6年,对于两岸青年加强交流、携手圆梦的“1+1>2”效应深有体会。她说,台湾青年应该更积极参与两岸交流,自己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两岸年轻一代往来互动贡献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深深触动了全国青联常委、福建青年雷希颖的心。雷希颖和台湾合作伙伴范姜锋正是通过海峡论坛活动相遇,8年来一同打造朱子文化卡通IP,用新媒体方式积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他说,相遇才有机会相知,相知才能携手,携手才能聚力向未来。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必须把握机遇,扩大交流、热情交友、深入交心,携手打拼,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海峡论坛促进两岸各界广泛交往、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是亲情所系、人心所向,符合两岸同胞利益福祉,有利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同胞心灵契合,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夯实民意基础。
国家好,民族好,两岸同胞才会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前景光明,国家好,民族好,两岸同胞才会好。我们将一如既往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持续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纸短情长,情深意切,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让台商倍感暖心,继续在大陆投资兴业的信心更足了、决心更大了。”厦门台协荣誉会长吴家莹表示,台胞台企经历了两岸经贸往来的历史进程,享受了大陆发展的红利和诸多惠台利民政策的利好,也为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岸融合发展是台商的好机遇,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两岸同胞要共护和平、共谋发展、携手进步。
  台湾导演薛颖穜来大陆创业多年,对“国家好,民族好,两岸同胞才会好”深有体会。他希望通过作品告诉更多台湾青年:“大陆发展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祖国大陆为我们提供了强大后盾。台湾青年要好好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跨过海峡,建功立业。”
  台资企业旺旺集团北京首席代表林天良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对台胞台企的重视与关心,更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台胞台企应积极响应和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进军新产业,作出新贡献。两岸经济合作空间巨大,大家要乘势而上。
  福州市台胞权益保障中心主任魏沛农表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聚焦台胞台企关切,提升工作水平,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优化台胞台企发展环境、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倪永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光明前景,阐明了“国家好,民族好,两岸同胞才会好”的深刻道理,必将有力感召广大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道走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之路,共同迈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
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希望两岸同胞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两岸年轻一代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台湾青年张立齐表示,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信念更加坚定。
  台湾律师沈杰来大陆多年,工作之余常常参加两岸交流活动。他说,世界正面临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让自己更深切体认到,民族复兴进程中,台胞不应也不能缺席。两岸同胞有割不断的血缘亲情,命运与共,应当一条心、一条路,共创民族无限美好的明天。
  “贺信不但感动人心,更催人奋进。”台湾《观察》杂志发行人纪欣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将激励岛内爱国统一力量积极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鼓与呼,团结凝聚台湾同胞,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与大陆同胞更紧密携起手来,共担民族复兴责任,共享民族复兴荣耀。 新华社厦门6月18日电
 
守护和美共生的家园
——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蹲点观察
守护和美共生的家园
 
——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蹲点观察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普氏野马在卡拉麦里保护区(5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摄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 潘莹 张啸诚

  盛夏,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荒漠低丘间,普氏野马悠闲踱步。
  几公里外,巡护员阿达比亚特一脚踩在皮卡车侧缘,手握望远镜,对做记录的同伴念道:“(一共)18匹马,1匹成年雄性,8匹成年雌性,6只亚成体,3只幼体……”说罢,他跳下皮卡:“走吧,它们都挺好的,我们别再靠近了。”
  他们巡护的区域,叫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普氏野马的主要原生地。除了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普氏野马,这里还生活着蒙古野驴、鹅喉羚、盘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分布着梭梭、沙拐枣等荒漠物种,并拥有大面积雅丹地貌,是全球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卡拉麦里名列其中。
  从保护野生动物到创建国家公园,这片土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记者近日来到卡拉麦里,观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在新疆的生动实践。
  红外相机里的惊喜:野生动物愈发“野生”


  见到李佳时,他正为从野外回收的红外相机储存卡不够大而懊恼。
  “真后悔卡买小了,没想到能拍到这么多野生动物。”来自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的李佳说是“后悔”,言语中更多是惊喜。“你看,这是一处水源点拍到的,一群蒙古野驴悠闲喝水,有五六十头,更意外的是,这次还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中大熊猫’黑鹳!”
  42岁的卡拉麦里保护区乔木西拜保护站巡护员阿达比亚特,与普氏野马打了20多年交道,他早已熟悉野马家族的活动区域,练就了“闻声识野马”的本领。
  “它们跑来了!”正午艳阳高照,巡护车突然在一处高丘旁停下。记者靠望远镜验证了他的神奇听觉,几匹普氏野马正在远处山丘背后隐现,向附近一处饮水点奔跑。
  “现在是产驹季,小马驹可能在吃奶,也可能身体很弱,巡护中我们会注意尽可能不惊扰它们。”阿达比亚特说,这几年,随着生存环境持续向好,普氏野马数量增多,“野”性也在增强。“原来到了冬天,野马群时不时来找我们‘求助’,现在越来越少了。”
  他补充道:“不过我们很高兴,野马不需要我们了,才是真正的野马。”
  普氏野马一度在卡拉麦里消失。1985年起,我国从海外陆续引回普氏野马进行繁育,2001年首次在卡拉麦里保护区进行野放,普氏野马重回“故乡”。
  去年,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申请获批复,区域涵盖卡拉麦里保护区、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以及新疆奇台硅化木国家沙漠公园等,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
  采访中,记者与多路科研工作者不期而遇。刚下过阵雨的灰褐色大地,展露五彩缤纷的妩媚容颜。“看,矮大黄、阿尔泰牡丹草、假狼紫草……这些短命植物长势良好,虽然它们生命很短,但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支持。”新疆林业科学院博士张浩兴奋地把脸贴向地面观察。今年以来,他在卡拉麦里统计的短命植物近80种,这些基础研究将为完善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相关本底调查提供支撑。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底,卡拉麦里保护区普氏野马总数达332匹,蒙古野驴3400余头,鹅喉羚11200余只,植被综合覆盖度由上年的8.2%提高到8.4%。
“天空地”一体:坚决守护卡拉麦里


  烈日下,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火烧山作业区,紧邻卡拉麦里保护区一处沙土地上,刻有“封井退出”四个红色大字的石碑格外醒目。
  指着一个长方形石槽,作业区安全环保办副主任马良告诉记者,这里曾是抽油井,2018年封闭后改造成夏季为野生动物“解渴”的饮水槽。不远处,人工种的一丛丛梭梭已有半人高,浓浓绿意随风飘荡。
  卡拉麦里山,哈萨克语里意为黑色的山,域内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富集。成立于1982年的卡拉麦里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后多次违规“瘦身”,面积一度减少约三分之一,经历了一段“黑色时期”。
  吸取教训、全面整改。自治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抓好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修复工作。
  ——退黑还绿。2018年12月,保护区内油田生产退出工作全部完成,284口油井完成永久封堵及地表修复工作。同时,停止保护区内开发建设,9个采矿权全部退出,173个探矿权依法全部注销。富蕴、奇台等县(市)及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完成地质和植被恢复面积超过1.5万亩。
  ——增加水源地和安全通道。对原有43处野生动物水源地清理扩建同时,新建12处人工水源地,并对使用频繁的部分水源地定期开展人工补水。在保护区南部边界外围建立两条生态廊道。新建53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其中G216线高速公路建设了新疆首座上跨式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确保“公路通,铁路通,野生动物也要通”。
  ——地方立法。2017年7月1日起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首次单独对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立法,明确卡拉麦里保护区法律地位。
  ——全方位监测管护。人巡必不可少,技巡也尤为重要。站在保护区管理中心的指挥中心大屏前,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马伟介绍,目前已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重载云台及红外相机等科技手段,做到全域看、随时调,对保护区实现全天候“云守护”,“一句话,就是看着动物管住人。”
  “当前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已经完成,并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工作,也完成设立阶段相关材料的补充完善,进入待批准设立国家公园序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处负责人李基才说。
建设和美家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某种意义上讲,卡拉麦里保护区侧重于“封闭式保护”,而创建国家公园,则要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更加注重社区原住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可以说是“开放式发展”。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要求,通过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形式,吸纳原住居民、社会公众,直接加入到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管理中,共享国家公园带来的生态福祉。
  调研中,记者遇到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的一支技术团队。他们正协助自治区做好卡拉麦里国家公园设立报批相关工作,包括规划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发展。“卡拉麦里保护区管护工作比较扎实,为设立国家公园打下良好基础。”团队负责人宫殷婷说。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国家公园创建中,卡拉麦里保护区所涉及的富蕴县、青河县、福海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阜康市、准东管委会等地成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形成工作合力。
  “野生动物生境持续改善,重要原因在于人类活动负面影响降低和正面影响增强。”保护区管理中心一位负责人说。阿勒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捐赠700吨饲草料作为救助储备草料。
  今年1月,一场伴有大风及持续性降雪的极端天气来袭。阿达比亚特和同伴们焦急不安。这种天气对野生动物,特别是仍需适应野放环境的普氏野马而言,往往是生死考验。监测结果显示,野生动物一切正常。
  新疆多名地方干部表示,既要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要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环境。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8日电
 
青春,在复兴征程上闪闪发光
——写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青春,在复兴征程上闪闪发光
 
——写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黄玥 徐壮 张研

  火热的六月,将迎来青春的盛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6月19日启幕。
  1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团十九大代表相聚北京,以青春的意志、青春的热血、青春的奋斗共绘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蓝图。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成长成才、谋划青年工作发展,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征程,诠释新青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上,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青春,与时代同歌


  “你们好!来信收到了,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他们读了一遍又一遍,用心记下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到航天城参加主题团日活动;赴未名湖畔聆听青春诗会;在巢湖之滨勉励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走进政法院校嘱托青年坚定跟党走……每到青年人的节日,无论多忙,习近平总书记总要同青年交流谈心,为青年指引成长的方向。
  “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习近平总书记为自己定下的“日程”,体现着青年在他心中的分量。
  “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在作二十大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沉而坚定的话语,振奋着广大青年,揭示了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
  在建党百年的庆典上,作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的深情勉励;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
  ……
  主持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指导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指导发布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指导制定《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始终把重视青年、培养和爱护青年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之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
  历史行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
  2018年5月,在北大同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澎湃中国梦,青年担当复兴大任搏击潮头。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出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红旗渠。
  当年,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奋战1年5个月,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而成的输水隧洞因此得名青年洞。
  总书记说,“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青春传承,历史的接力棒传到当下;盛世有为,复兴的重任挺膺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在民族复兴的坐标上指引青年一代成长成才:
  “你们将成为‘两个一百年’的股肱之臣、栋梁之才。要撑得住。这只中国龙啊要有骨干、要撑得住,她才能够更高地腾飞。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切切期盼、谆谆嘱托,给予青年人更多前行追梦的力量。
青春,与发展共进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2018年7月2日,团十八大闭幕不过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这样强调。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这个助手和后备军。”
  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各级共青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教育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引导广大青年一心向党、积极向上。
  ——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
  2023年4月,“思想的力量”——共青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万场宣讲进青年”启动暨青年化阐释示范宣讲会在京举行。
  宣讲会现场,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围绕“伟大变革”“思想伟力”等主题娓娓道来,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鲜活生动的成就解读、真实感人的建功故事打动了在场观众,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推出“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累计吸引超过70.96亿人次青年参与;开展“青年讲师团”计划,组织2.1万余名各级“青年讲师团”成员面向基层团员青少年开展常态化宣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批青年政治骨干……
  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志气、骨气、底气高涨,化作建党100周年时那一声声响彻中国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对接青年愁盼排忧解难。
  春天的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手持简历的毕业生成为校园里活跃的风景,2023年广东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首场招聘会在此启动。
  招聘会上,2400多个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带来丰富的选择。现场的职业导师还为求职学生提供简历问诊、创业咨询、住房信息对接等服务。同学们都说,这场招聘会很暖心。
  作为党和青年之间的桥梁纽带,共青团举全团之力为党担当尽责,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
  针对青年关切,面向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全流程就业服务;联合10余部门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启动实施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举办“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针对后继有人问题,实施青年政治人才培育行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行动、青年技能人才锻造行动、青年经营管理人才赋能行动等,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衔接贯通,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新时代,共青团聚焦青年操心事、烦心事,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围绕青年主业深化改革。
  2015年7月,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拉开了共青团深化改革的大幕。
  《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全国青联改革方案》《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中央团校改革方案》等相继印发,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不断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旗帜更高昂。通过改革,团的领导机关“精简瘦身”和“倾斜基层”,团的领导机关主业聚焦度、贡献度显著提升。
  基层更牢固。2019年启动共青团县域基层改革试点以来,县级团委各类工作力量平均增加一倍,直属团组织工作骨干数增长80.3%。全团建成“智慧团建”系统,比较准确地动态掌握团组织和团员底数。
  活力更充盈。全国青联委员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达90.5%;高校校级学生会组织工作人员总规模从2018年底的49.9万人精简至11.7万人;全国99.8%的中小学成立学校少工委。
  焕发新光彩,迎来新形象。
  临近团十九大,“团团来了”成为越来越多人在社交平台上使用的标签。短短四字,心迹溢于言表——这是可爱的、亲切的、青年人自己的共青团。
青春,与梦想为伴


  北京冬奥会上闪亮夺冠的苏翊鸣,赛后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很快,他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纸短情长,冀望无限。
  2022年6月,18岁的苏翊鸣光荣入团。他说,站在团旗下庄严宣誓,不仅意味着荣誉,更意味着将承担艰巨的使命和责任。
  旗帜高扬,使命在肩。当建功立业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手中,他们早已做好准备,在新时代新天地里施展抱负、奋力驰骋。
  他们筑梦未来有理想——
  晨曦微露,五指山深处绿意铺叠,绿动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启望忙着打理茶园。2010年,20多岁的王启望返乡创业,潜心做农民。十几年来,王启望的青春茶香充溢。
  从种植、管理到销售慢慢摸着门道,他逐渐探索出一方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田。王启望说:“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希望带领乡亲们探索出可复制、能致富的生态产业路。”
  心有所系,身有所往。
  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的“大蓝图”,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他们危急时刻敢担当——
  “我喜欢在一线工作,那里有我成长需要的土壤。”“博士电工”谢邦鹏放弃高薪工作机会,选择成为国家电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一名基层员工。
  2020年疫情吃紧,谢邦鹏带领团队为辖区内的发热门诊医院开展隐患排查,保证供电万无一失。赶上紧急增容供电的任务,谢邦鹏亲自上阵,创造了一周内外线工程施工条件全部到位的“上海速度”。
  50万余支青年突击队、90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疫一线。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80后”“90后”占90%……
  党和人民有所需,时代青年有所应。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岗位,总有青春的身影,向困难的纵深挺进,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
  他们攻坚克难能吃苦——
  在辽港集团大连港油品码头公司,“90后”原油装卸综合计量工李云龙,穿梭于油罐与管线之间,守护着我国现代化油港的输油“大动脉”。
  “计量工作必须一丝不苟,一毫米误差就是5000升原油。”只要有检尺工作,不管是否轮到自己上罐,李云龙都跟着爬到罐顶,认真观摩老师傅们的操作。24米高的储油罐,他一天能爬五六个来回。
  将生命点燃,让青春闪光,青年一代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在艰苦中磨砺,在实践中成长。
  他们努力拼搏肯奋斗——
  中国海油的深海水下机器人领航员韩超,工作地点是茫茫大海。
  在高楼大厦拔地起、跨海大桥越天堑的时候,韩超和同事们在“深海建高楼”。他带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操控着水下机器人,完成了我国首条1500米海底管线铺设、全球首座10万吨级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超深水锚链系泊……
  深海作业好比“戴着手套绣花”,韩超不断接到新任务,从水下300米到1500米,一次次挑战深度的不可能,在蔚蓝的海底留下自己青春的亮色。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厚爱下,广大青年豪情满怀,奋勇拼搏,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亮丽风景。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一年后,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中国青年平视这个世界”的话题:“我特别高兴地看到,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的自信力量,很多都来自于青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扬帆奋进,梦想起航。新征程上,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用奋斗成就精彩人生,新时代好青年拥有无限的可能,新时代好青年就是无限的可能。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一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一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 王思北 王鹏

  这是闪耀真理光芒的重大论断——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是源于伟大实践的郑重宣示——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
  2012年11月,在这里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下求索,正道沧桑。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闪耀真理的光辉——
  上海兴业路76号,沐浴在晨辉中的石库门,青砖黛瓦、庄严肃穆,朱红窗棂历经百余个春秋却芳华依旧。
  这是永不褪色的“一大红”。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瞻仰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于沧桑历史中探寻初心,宣示坚定政治信念。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不忘“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才能坚持“道不变、志不改”。
  从静静流淌的摩泽尔河到巍巍长江,从十九世纪欧洲到新时代东方,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带来真理的火种,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启了真理之书的扉页。中国,以鲜活厚重的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在科学社会主义这部巨著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2022年新年伊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礼堂座无虚席。习近平总书记亲授“开年第一课”,向全党发出号召:
  “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这条道路,植根悠久的文化——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厚重,文明博大精深。
  “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历史定格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瞬间:
  今年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千年古琴奏响《高山流水》,两国元首一起欣赏。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强调“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两天里,我们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了对现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的了解。”马克龙深有感触地说。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法者,治之端也”“德者,本也”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力量,浸润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以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以文化之火照亮复兴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筑牢更为厚实的文明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条路,通往光明的未来——
  “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2020年10月,广东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面对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的规划图,习近平总书记驻足感慨。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循大道,至万里。
  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自信定力。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朱熹园时讲的这番话,发人深思。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
  “两个结合”这一重大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的,随后,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以深沉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两个结合”,让真理之光、文化之火相映生辉。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刻系统阐释。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湘江之畔,岳麓书院。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深刻指出:“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同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民族基因的价值观念融会贯通,进行了新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理论创造,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深入人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二十大前夕,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出版发行。
  “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复兴文库》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
  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文化自信谈到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结合本身就是创新。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质和独特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标定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必须要有其主体性。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展壮大,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加自觉。
  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华民族才能彻底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践充分证明,“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夏日北京,草木葱茏。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吸引了不少中外读者驻足关注。
  透过这部集中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人们从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旁征博引、取精用弘中,深刻感受思想的伟力,体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祖国南海,万里碧波之下,深海考古掀开崭新篇章。
  2023年5月20日,中国文物工作者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开启了对南海西北陆坡两艘古代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
  对两艘沉船进行大范围水下搜索和调查、安全提取200多件文物,文物工作者将对它们进行全面研究,解读其中蕴藏的历史信息。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语意味深长。
  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我们孜孜不倦探寻文明起源的奥秘,不仅是为了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更是为了让全体中华儿女胸怀自信、阔步前行。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秉持开放包容——
  2023年6月9日,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揭幕。近450部中外佳片与观众见面,展现各国缤纷的文化、多元的文明。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
  国宝重光,皇皇大观。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富春山居图》等历代绘画经典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作为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后人永远留住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瑰丽风采,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恢弘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国人生活。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展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手握科学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书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以书为桥连通世界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打开读懂中国新窗口
以书为桥连通世界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打开读懂中国新窗口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 王宾 余俊杰 袁帅

  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展商以线下线上方式参展,展览面积5.19万平方米,参展图书20多万种;举办精品出版物展、阅读推广、主题发布等1000多场出版交流活动;首次设立网络出版展区,举办首届网络出版发展论坛……
  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以书为媒搭建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中外出版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
  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拓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架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又一扇文明之窗。
文化的盛宴


  载歌载舞的文艺表演、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丰富多样的特色图书……主宾国阿尔及利亚展区,成为本届图博会的一道靓丽风景。通过多场版权贸易、文化展示等交流活动,这个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今年是中阿建交65周年。本届图博会特邀阿尔及利亚担任主宾国,展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展示最新的中阿出版交流成果,是两国加深文学、艺术、文化领域以及双边友谊联系的良好契机。”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说。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拉贝希表示,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谱写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特别是双方文化合作正在迈出坚实的步伐。
  《习近平扶贫故事》《复兴文库》《靠山》……中国出版集团展区,19家出版文化单位集中亮相,展示上千种出版物,集中体现中国出版的“非凡十年”。
  “在中外文化文明交融互鉴的过程中,要主动进入多元文化和世界文明语境,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勃表示,中国出版人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届图博会吸引中外展商踊跃参展,其中1500家中外出版及相关机构线下参展,海外展商约900家,占比60%。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希腊、日本等14个国家以国家展台形式参展,爱思唯尔、约翰威立等50多家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线下参展,显示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热情。腾讯、网易、阅文等重点网络游戏、网络文学企业参展,彰显了出版创新发展的澎湃活力。
  英国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贝谨立告诉记者,该公司已经与中国很多出版机构建立了坚实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友谊,出版量不断扩大,在将更多中国著作以英文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外国图书译成中文推介给中国读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全球发展部总监布丽吉塔·范赖因贝格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多年疫情影响之后能来参加本届图博会感到很振奋。“我们和中国出版业的长期合作伙伴见面交流,洽谈业务,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会。”
  首次参展的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认为,图博会首次开设网络出版展区,让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登上国际文化交流大舞台;举办首届网络出版发展论坛,进一步拉紧了各方沟通的纽带。
  本届图博会开幕前一天,6月14日,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表彰了16个国家的20位获奖者。各位获奖者长期关注中国发展,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翻译、出版、创作了大量关于中国的精品图书,向国际社会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杰出贡献。
  “此次展会令我印象深刻,参展商和参观者都非常多,大家都对倾听中国声音有很强意愿。”刚刚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巴西作家伊利亚斯·贾博尔说,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和平的文化,这也是中国参与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澳门文教出版协会等集中参展。台湾出版业组织近百名出版人参加本届图博会,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杨莲福表示,希望不断加强两岸出版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出版业携手走向世界。
  共襄盛举,共话未来。图博会不仅是出版展示的窗口,也成为文化交流和阅读推广的平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主题沙龙上,散文家梁衡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讲述文字背后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与意大利翻译家李莎对话,畅谈文学的魅力;阅文集团举办的读者分享会上,“95后”网络文学作家与读者交流作品创作的心路历程……
  英国学者罗思义认为,中国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通过文化交流,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合作的平台


  “本届图博会吸引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出版50强在内的众多知名出版机构参展,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主场平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红文说。
  这里有热切的意愿——
  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从中译出版社引进《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英文版权并将在全球发行,“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外译”项目再添重磅作品。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汤恩平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三大书展之一,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深化与中国出版界的密切合作,推出更多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项目。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吉田武司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积极促进中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育碧集团高级副总裁、育碧中国业务负责人泽维尔坦言,在华耕耘二十余载,我们为中国游戏行业的惊人发展速度所震撼,并为身处其中与之共进而深感荣幸。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在《文明的醒狮——国际名人解读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巨变》阿拉伯文版签约仪式上,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介绍,这一展示中国发展成就的著作已出版中英俄文版本。
  “此次签约将让阿拉伯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发展的故事和成功经验,希望今后能够引进出版更多中国好书。”沙特阿拉伯出版家穆斯法尔·法拉赫·萨比阿说。
  阿布扎比文旅部阿拉伯语中心主席阿里·本·塔米姆表示,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钦佩,阿联酋十分重视多年来与中国建立的牢固关系。今年将与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合作,增强中阿之间的翻译合作。未来双方将共同努力,加强出版文化产业交流,进一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这里有丰硕的成果——
  作为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版权贸易交流盛会,图博会上多家出版机构通过积极合作展现“走出去”最新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图博会现场,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携手多家世界著名出版机构共同举办了学术图书英译成果发布会暨签约仪式,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表示,本届图博会收获颇丰,商务印书馆与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联合举行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0版新书发布会、与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出版社达成“世界少儿汉语”“汉语十日通”两个系列多语种版权输出等多项合作。“希望不断扩展合作领域,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精品出版物,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新贡献。”
  来自热带雨林的长臂猿、竹海茂林里的大熊猫、三江源头的藏羚羊……一支“动物大军”出现在图博会河南展区,“我的国家公园丛书”新书发布暨蒙语、印地语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此举行。
  作为首套以中国国家公园为题材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该丛书已输出英、俄、德、法、日、阿、意、泰等多语种版权,成为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哈萨克斯坦欧亚-阿斯塔纳出版社等共同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多语种版权签约仪式。欧亚-阿斯塔纳出版社总经理阿达依·赛肯认为,这套丛书能够让更多哈萨克斯坦读者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到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网络出版领域中外交流的丰硕成果也备受关注。“最近5年,国产游戏已进入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游戏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在网络出版发展论坛上指出。
  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侯晓楠表示,该集团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成13种语言,有的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海外平台WebNovel上线2900部中国网文翻译作品和50万部海外原创作品,累计访问用户已达1.7亿。
  这里有广阔的前景——
  中外出版人纷纷表示,海外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中外出版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执行董事刘星保告诉记者,湖南少儿社此次与韩国韩松秀出版社发布了合作出版项目,与意大利“罗马九号”中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并将筹建意大利分社。“通过拓展走出去路径,《中国非遗》和《笨狼的故事》系列等中国少儿图书有望进入当地主流渠道。”
  签署与世界汉学中心合作协议、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柴可夫斯基四季音乐绘本》《甲骨文绘本》三个海外版权输出项目……青岛出版集团在图博会上举办了系列版权走出去发布签约活动。
  “以图书为纽带,展形象、促交流、强合作、谋发展,我们不断提升版权贸易输出能力,争取把更多的优秀出版物、精品出版物展示给世界。”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贾庆鹏说。
  图博会开幕首日,接力出版社邀请从伦敦赶来的尤斯伯恩出版公司代表欢聚一堂,举办了以“品质与创新”为主题的尤斯伯恩50周年生日会。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介绍,双方于2017年达成战略合作,至今共出版70个套系、400多种尤斯伯恩简体中文版图书。“我们还会引进更多优质图书,为国内少年儿童展示生动立体的科普世界,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开阔眼界。”
  我国首次译介西方古典音韵学研究著作的重要成果“古音三书”(中文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发布,填补翻译空白;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出版柬埔寨儿童文学代表作品《钱包的故事》中文版,帮助国内小读者了解柬埔寨独特的人文风俗……展望前景,“走出去”步伐加快,“引进来”提质增效。
文明的桥梁


  “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展区前,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中国关键词”系列图书吸引不少中外读者驻足关注。
  连日来,中国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与韩国耕智出版社签订了《长征之歌》韩文版图书合作出版合同,与来自波兰、韩国、阿尔巴尼亚、阿根廷、黎巴嫩、土耳其的多家出版机构达成《中国关键词:文明理念篇》多语种版权签约。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表示,这些图书以多语种形式在海外传播,有助于中外读者更加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当代中国。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系列图书推介会上,四本中外文图书首次亮相。《我眼中的中国经济》作者、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于全球发展非常重要。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很多国家提供借鉴和启发。
  图书业的往来已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之一。
  图博会的精品出版物展区,专题设置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和中外图书互译计划成果展,展示中国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译出版的精品图书。
  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阿百部典籍互译工程,立足促进中阿两大文明互学互鉴,对于促进中国与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愿意发挥熟悉阿拉伯出版市场的优势,为工程的实施牵线搭桥,使工程落地实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本届图博会上,一份份合作意向的达成、一场场交流活动的举办,见证以图书为载体推动各国人民间心灵融通、促进不同文明互鉴的热情与期盼。
  日前,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驻中国办事处在北京出版集团成功挂牌,这是继北京出版集团在第四十届吉隆坡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期间设立驻马来西亚办事处之后,两家单位深化合作的又一成果体现。双方还共同举办了《穆斯林的葬礼》马来文版新书发布会。该书是继《平凡的世界》之后引入马来西亚的第二部茅盾文学奖作品。
  “中国文学不应仅仅属于华语读者,而应通过译介走近全世界热爱文学的读者。”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说,希望与中国的出版界、作家、学者、读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不断推动马中两国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作品互译、人才智库建设、语言学习与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多实际成果,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交流互鉴。
  图博会期间,举办了以“书籍之路”为主题的“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出版座谈会。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河内春人以视频形式参会时说,这套丛书的出版对赓续传统具有深远意义,他作为学者能够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荣幸。相信该丛书的出版,能够为更深层次推进中日人文交流提供契机,进一步拉紧两国之间的人文纽带。
  书籍,打开了一扇中国与世界对话交流的独特窗口。了解、宣介、传播新时代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根基,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文化出版界人士不约而同的选择。
  在著名学者郑永年的《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英文版权输出签约仪式上,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说:“世界渴望了解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希望以此次图博会为契机,与世界各国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对话、国际版权贸易等领域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桥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
  “出版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坚守文化使命,激活发展动能,搭建文化之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彭玻说。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从“200元”到“200美元”
跨境电商赋能福建外贸企业转型
从“200元”到“200美元”
 
跨境电商赋能福建外贸企业转型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潘洁 董建国 张栩

  一件通过插上充电宝即可实现自主控温的羽绒马甲,在国内大概卖200元人民币,而在跨境电商的带动下,这款羽绒服一度成为海外爆款,售价高达200美元。
  生产这款服装的福建一笔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庄小清告诉记者,跨境电商不仅帮助企业拓展了海外市场空间,还极大提高了企业利润,推动企业强化全球品牌能力建设。
  “过去我们是按传统接海外订单的模式销售,利润率7%至8%,而通过跨境平台接单的话,利润率可以达到20%至30%。如果是海外个人客户直接下单的B2C模式,利润率甚至能达100%。”庄小清说。
  尽管今年外需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庄小清并没有感到太大压力。“我们今年的订单去年就已经做好了规划,目前企业的传统订单只占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是通过亚马逊、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平台接单。”
  他告诉记者,得益于企业自创品牌越来越受到海外个人客户的欢迎,企业不再依赖过去海外客商下订单的传统外贸模式,B2C的销量越来越大,预计明年将增长1.5倍到2倍。企业的自主议价权也更大了,相比传统订单模式,如今企业的年出口金额增长了四至五倍。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传统大批量订单外贸模式带来冲击,而化危为机的动力,则来自当地政府对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每年投入400万元,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提供包括孵化、选品、物流、收款、人才招聘、商标注册和品牌出海等专业服务,帮助跨境电商卖家群体在发展起步阶段得到精准扶持。”福建省石狮市商务局局长苏金发说。
  走进福建省石狮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各类跨境电商相关的展板、海报、宣传册让人应接不暇。
  “在这里,我们不仅会‘手把手’教企业在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免费申请开店,还会‘保姆式’陪跑,帮助企业运营店铺、注册海外商标、提供海外仓服务等,举办孵化培训班、公益培训、沙龙分享会等,助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石狮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方祥说。
  目前,石狮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已帮助当地企业在各类跨境电商平台申请开店115家,举办亚马逊、TikTok基础孵化培训班8场,累计孵化学员310余人,孵化班成长最快的企业3个月时间月销售额达到12.7万美元。
  跨境电商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朋友圈”。石狮充分发挥侨资、侨智优势,通过以中泰跨境电商产业园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园区,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3个国家设立海外联络处,在菲律宾、泰国、印尼等5个国家布局11个海外仓,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我们充分发挥‘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保税物流区+港口经济’的叠加优势,创新跨境电商业态,实现不同区域的功能互补,为石狮产业集群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贴合的新型国际业务服务支撑,推动传统企业和跨境电商融合发展。”苏金发说。
  跨境电商不仅赋能企业发展,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外贸的一大亮点。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建设独立站超20万个,综试区内跨境电商产业园约690个,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占外贸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5%左右。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匹配供需,为更多的企业和终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在不久前举行的跨境电商综试区现场会上说。     新华社福州6月18日电
 
名城广州:守护文脉,向上生长
名城广州:守护文脉,向上生长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编者按】1000多年前,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这里成为改革开放的热土;今天,广州正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守住民族文化根脉。在广州,脚下麻石路,抬头青砖房,一旁潮流店,耳边粤曲扬,新旧文化交融与碰撞,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一个又一个文化新地标,成为世界了解广州的新窗口。
  今天的广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成色更足,成为厚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报记者强晓玲 邓瑞璇 胡梦雪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85岁的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这样认为。
  就在几天前,刚刚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海心桥,荣获2023“世界人行桥奖”唯一金奖。他说,文化地标,丈量一座城市的真正高度,标识着城市的精神家园。
  “广州的城市特质是尊重。”对于年轻的“城市守护官”叶嘉良来说,广州是自己成长的城市,在城市发展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我们有责任寻访具有广州特质的老建筑并将它们建档保留下来”。
  “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家。”参与城市微改造项目的“新广州人”芮光晔,在一边参与共同缔造,一边和居民交换“生命经验”中,见证了一度有些破败的古村向城市历史文化高地的转变。她说:“我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彼此认同。”
  何镜堂、叶嘉良、芮光晔……他们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却共同对一座城市倾注着挚爱。
  广州,这座珠三角核心城市,1982年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200多年来,广州一直以传统中轴线为原点,中心不改,城址未移,层叠,更替,发展,演化……如今古城仍是省、市政府所在地,仍是繁华热闹的烟火人间。
  千年古城根脉传承不断,文脉包容不减,商脉长盛不衰。
  26片历史文化街区、792处文物保护单位、828处历史建筑、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散落在广州全域。三条中轴线,串联起广州的前世今生。
  主持设计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海心桥等一系列公共文化建筑的何镜堂始终认为,好的建筑离不开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历史文脉,遍及寻常巷陌


  “几乎没变!只是树更高了。”
  通宁道一处不宽的院落前,叶嘉良掏出平板电脑,指着上面的一张老照片,跟记者讲述着眼前样貌百年未变的老房子。
  几乎每个周末,叶嘉良都会背着一个大大的双肩包,行走在广州的老城区,对照手中泛黄的黑白照片,找寻依稀可辨的老建筑。
  “80后”叶嘉良是一名网站主编,出于对自己城市的热爱,业余时间走遍了广州的各个角落,为一幢又一幢的老建筑验明正身,记录整理。
  “我们脚下这一条条普通的街道,在大唐就已经是商贸中心。”叶嘉良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广州城址一直未变。”
  至今,广州北京路依然留存着千年王宫遗址、千年古道遗址、千年古楼遗址、千年水闸遗址、千年药洲遗址,距地表下三米处,层层叠压着五朝十一层的路面。
  位于北京路374号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这里集中展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承载着岭南文化两千余年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
  “广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实干、通融、敢为人先、创新等岭南文化特征,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性。”曾主持设计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的何镜堂,对于南越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以红砂岩的现代手法来设计博物馆,展现了2000多年前南越国的文化积淀,陈列的是一种历史,是一种真品。”
  开放,是广州的“历史关键词”。不少地名,都记录着这座城市兼容并包的辉煌历史。比如,曾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美称、位于荔湾区沙面与文化公园北面的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创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亚和大洋洲的贸易航线。在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十三行一度垄断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进出口贸易。
  行走在人民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置身广州最精华的骑楼街之间,叶嘉良引导记者按建筑指示牌的二维码索引,打开手机扫一扫,了解这里的百年故事。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这是广州正式建市的开始。广州市政厅成立后,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域,直接隶属于省政府”,这标志着广州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城市型的行政区。
  旧称太平路的人民南路,是古代广州对外贸易的南大门,是广州古今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见证地。民国初年,这里修建了当时广州最宽的马路,因其东接古城,西通西关,南抵珠江,自建成起就是商业的黄金地段。
  如今,站在街区南部的西堤放眼望去,嘉南堂、新华旅店、大同酒店以及曾30年独享“广州第一高楼”的15层现代建筑爱群大酒店,依然是珠江之畔壮丽的一线江景。
  在广州东山的培正路附近,有一座名为《“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城市雕塑,雕塑家许鸿飞以艺术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老广州人挂在嘴边的两处代表性街区。
  20世纪20年代,广州城市发展重心渐渐东移。原来荒凉的东山,慢慢聚集了一些华侨、教授、医生、实业家等。东山不仅有西式风格的建筑,爱穿西装的“东山少爷”更是时尚青年的代表。
  西关,诞生于清朝同光年间。到20世纪初叶,西关富裕士绅的青砖大屋,鳞次栉比。“西关小姐”是指出身西关,具有开放意识的知识青年女性。后来,她们中不少投身革命、献身科学。
  被称为“五大侨园”的逵园、春园、隅园、明园和简园,就是东山洋房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今这几栋老园子或为纪念馆、私人美术馆或做咖啡厅,成了年轻人的打卡胜地。
  在老建筑中感受文化之美,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受邀担任广州“名城守护官”的叶嘉良说:“广州的城市特质是尊重,尊重建筑、人文、社区、习俗。”
活化利用,保留街巷肌理


  站在越秀区诗书路69号对面,叶嘉良停下了脚步。这栋看似普通的鹅黄色二层半高小楼,记录着一件被视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里程碑”的故事。
  城市化高速发展之下,不少城市一度选择“推土机式”大拆大建,将高楼林立作为发展指标。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州的历史名城保护也面临传统风貌和历史环境延续、老城功能迭代更新、再开发高度和强度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焦点选择”。
  2013年6月,诗书路69号附近,包括金陵台、妙高台两栋民国建筑在内的几栋老房子被开发商连夜拆毁。据考证,金陵台、妙高台是1946年由香港商人兴建的园林化住宅,而这个时期的建筑在广州数量并不多。
  “因为未过百年,这些建筑当时并未列为文保单位。”叶嘉良手里的几张照片,留下了当时颇让人心惊的场景:烟尘弥漫中,挖掘机和断壁残垣形成鲜明对比。
  事件发生后,立刻引发了包括学者、文保志愿者、媒体从业者在内的众多广州市民的热议。文保法律政策如何完善?历史建筑该如何保护?城市发展与赓续“城脉”应如何平衡?——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广州市民持续关注的热点。
  倾听民声民意,政府要求开发商原址原样重建金陵台,并在全市进行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遗产线索的普查。随后,《广州市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陆续公布,诗书路的不少民国时期建筑都被列入保护名录。
  2021年,历时九年的越秀山明城墙修复“弃楼保墙”之争,终于画上句号。被指危及城墙安全而险遭拆除的民国老楼,最终实现了与明城墙共存,并一同修复。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方面面,广州政府部门坚持开诚布公、因势利导,将舆论声音视为名城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尽最大可能凝聚社会共识。
  广州不断修订完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持续出台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历史建筑修缮监督管理与补助、文物活化利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多项政策。2021年,广州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用“绣花”功夫对传统街区进行微改造,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成为广州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有着“广州最美骑楼街”之誉的恩宁路,代表了西关地区近代商贸与市井文化。趟栊门、满洲窗、镬耳墙……昔日的西关大屋和沿街骑楼,体现着广府建筑中西合璧、革故鼎新的鲜明风格。
  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岁月冲刷,恩宁路一带也成了危旧楼房的集中区域。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政府决定以“绣花”功夫进行改造,活化现有建筑使用功能,保留街巷肌理,引来老字号、传统产业与非遗文化等业态,让这片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街道得以活化重生。位于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永庆坊,如今已成广州的热门打卡点。
  “广州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非常重视人的宜居。”广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郭锡龄说,尤其是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无论是公共汽车、地铁、桥梁等线路设计的多次调整,还是无障碍通道的布置,甚至是行人过街天桥坡度的设计,无不是考虑到人的方便,注重以人为本。
  此外,强调绿化的重要性、治理污水改造河涌等,都体现着广州人“讲究实用,既要面子更要里子”的特质。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广州利用各类遗产空间,通过创意活化,让城中村、老厂区等存量空间,成为提升城市活力和滋养社会创新的新场所。
  位于海珠区新港中路397号的T.I.T创意园,是广州市中心区“元老”级别的产业园。
  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怀旧的公园:成荫的绿树、交叉的小路、十多年前手绘的黑板报、错落分布的20世纪旧厂房、纺织机械厂老设备和锅炉的造景、满墙的爬山虎……
  事实上,这里是广州的一处新潮前沿之地。在一栋栋广州市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建筑中,汇聚着众多知名企业与上市公司——微信总部、女装品牌MO&CO、药师帮、易车、爱范儿……园区的创意空间内,经常举办艺术与时尚品牌展览,成为众多文艺爱好者的打卡地。
  产业园的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广州纺织机械厂。2007年,这个有着51年历史的工厂全面停产,伴随着城市产业的调整,悄然退出舞台。
  留下的厂房与园区,是推倒重建还是活化利用?最终,广州轻工集团旗下新仕诚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将旧厂区改造成以服装时尚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几番更替后,逐渐明确了“时尚+科技+创意”的定位。
  十多年过去了,T.I.T创意园不仅没有在历史衍变中失色,反而人气不减。2021年实现营收230亿元,税收额突破20亿元,租金也比最初翻了几番。
  “园区内的物业长期保持满租的状态,很少有空置。”新仕诚总经理刘咏东说,尽管租金比一江之隔的珠江新城的一些产业园更高,但很多企业是这里的“忠实租客”,不愿搬走。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留住人才,园区还在社区文化打造上下足功夫。“我们会不定期举办音乐节、篮球赛、电竞赛等活动,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为他们营造更好的人文环境。”
  基于T.I.T创意园的成功运营,广州轻工集团决定将其复制到广州市更多区域,后续又打造了T.I.T文创园、T.I.T智慧园等园区。
  事实上,在广州,如同T.I.T创意园一样的旧厂房改造的产业园不在少数。比如,由珠江钢琴集团旧厂房微改造而来的珠江钢琴创梦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旧楼改造而成的289艺术园、由珠江啤酒厂改造而成的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等。这些分布在广州城区各个位置的园区,如同一颗颗明珠,不仅留存着城市过去的记忆,也点亮了城市今天的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
  从T.I.T创意园沿江西行,在珠江三段水道的汇合处,是广州市内江面最宽的一段,这里叫作白鹅潭。
  江波浩渺,白鹅潭边,沙面岛上,一栋34层的白色宾馆,如同玉屏一般矗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座里程碑。
  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和采购、自己经营管理”的高级宾馆,由爱国港商霍英东与广东省旅游局共同投资,1983年正式开业。宾馆向全社会开放,不论消费与否,大家都可以进来参观、拍照,感受宾馆内飞瀑流涧、花艳草翠、中西合璧的园林式设计。
  40年来,白天鹅宾馆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见证着广州历史文脉的传承。
  白天鹅宾馆所在的沙面岛,保留着有百余年历史的欧陆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在这个占地只有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达54处。
  如今,这里很多尘封的老建筑正在敞开大门,通过修缮活化,化身博物馆、文艺空间、咖啡馆等,让市民在百年古建中感受城市的根脉。
  在年轻人聚集的咖啡馆、博物馆对面,附近的老人们也在一幢三层欧式建筑中,享受着自己的惬意时光,这里是沙面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长者饭堂、日间照料、康复训练、老年教育、多功能活动……多元、便捷的服务,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得落地有声。
  榕树下,一些长者悠闲地聊天、下棋、挥拍练习羽毛球。一旁经过的很多游人感叹:“老人家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安享晚年,福气呀!”
  历史与现代交织、时尚与温情并存,是广州城市发展始终未曾消失的人文之情。
全面保护,从“点”延扩到“面”


  “权叔早!”上午十点,在泮塘五约“石井人民公社泮塘第三生产队”旧址,人们与80岁的李声权打招呼,他正忙着让大家就坐。暌违三年的五月五龙船会即将开赛,发红榜前,乡亲们有不少细节要商议敲定。
  同样期待的还有一旁的芮光晔。2016年6月,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项目,芮光晔以社区规划师的身份参与其中。
  “泮塘夏日荔初红,万树虬珠映水浓”,泮塘五约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曾令乡人引以为豪。五代时期,南汉国主在此修造花坞。清代中后期,这一带更是“红云十里,八桥画舫”的名园荟萃之地。
  然而,这片保留了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乡土聚落,一度经历了黯淡时光。
  “划龙舟的水都是黑的!”村民李世亮回忆。破败空置的老旧住宅,“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初来乍到的芮光晔和微改造团队见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受伤”的社区,“街坊们对街区环境意见很大。”那时的泮塘五约已失去了社区的整体认同,老街坊仅剩四分之一,亟需一场改变。
  深入走访倾谈、举办沟通分享会、绘制历史复原地图……微改造团队从唤起乡土记忆入手,“撬动”居民参与社区规划。“面向老人家,我们积极听取他们对祠堂建设的诉求,年轻人则更多以活动来收集他们的意见。”为和村民打成一片,芮光晔还“跨界”搞起醒狮旗设计、办起旧照片展览,和他们一起研究社区历史和故事。
  随着公共空间讨论的沉淀和深入,多主体共同愿景下的保护、活化与发展成为可能。2018年8月,“泮塘五约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宣告成立。多方共同参与下,一个个建议“开花结果”——拆除与荔湾湖之间的围墙,修整庙前广场,恢复传统风貌景观;一个个想法又“生根发芽”——修缮活化李氏敦本堂、完善历史文化遗址标识、打造乡情馆……
  广场一侧,乡亲们自发开辟了一片“五秀园圃”,栽下五种泮塘传统的水生植物:莲藕、马蹄、菱角、茭笋和茨菇,寄托一片乡情。年轻人“开垦”了线上园地,利用公众号传播泮塘五约的文化和历史。新春醒狮大拜年、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扒龙舟……这些老人家津津乐道的节令民俗,也成为他们的牵挂和责任。
  “从老到小都有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权叔欣慰又感慨。今年,见证过老龙舟两次大修的他不再坚持下水,把重担放心交给“后生仔”。闲下来时,他喜欢看着门前郁葱生长的“泮塘五秀”,回忆水上生活的古老情趣:“这个社会是进步、发展的,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将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再扩大一点。”
  仲夏时节,地处珠江新城核心的猎德村,也传来一声声震撼人心的龙舟鼓,将飘散的乡情再次归拢。从泮塘五约、猎德村,到恩宁路、永庆坊,城市的发展并没有让历史文脉消逝,而是以更隽永的方式流淌、延续。
  2023年,广州就修订完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强化全市域、全要素保护,扩充保护对象,拟将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务遗产以及历史名园和古树名木等纳入名城保护体系。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保护方式从“点”走到了“面”,从关注建筑风貌到关注街巷肌理,关注有机更新,关注人的情感和体验。
  今天的西关一带,青砖屋、镬耳屋、宗祠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和谐共生,富有年代感的老建筑被活化为书店、咖啡屋、民宿、琴舍……
  每到周五晚上,五年级的宇轩和小搭档就会来到修整一新的庙前广场练习醒狮。敲锣的是他72岁的爷爷,年过而立的李世亮则在一旁负责打鼓。“生于斯,长于斯,我们无比希望传统能在新一代中继承下去。”看着宇轩有板有眼的动作,李世亮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城市的意义,在人们的彼此映照、文化的纵横舒展中完满。
  从北方家乡来到广州扎根的这些年,芮光晔一边参与共同缔造,一边和居民之间交换着“生命经验”。
  每逢年节,这位“新广州人”都会带宝宝一起来到泮塘,与乡亲们热闹团聚。今年初,她参与推动的《泮塘五约口述史》编纂成书,“这里就像我在广州的另一个家,尽管很多事早已超出设计的范畴,但我感受到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彼此认同。”
  许鸿飞也在雕塑作品的环球之旅中,回望这座城市的独特面孔:西关的古朴街巷、东山的欧式建筑、提起来仍然“好味”的早茶店、新建的摩天大楼和艺术展馆……“广州是一个悠闲而包容的地方,朋友来来往往,喝茶聊天,彼此之间没有距离感。”他希望在艺术创作中,继续传递这份亲切、快乐与陪伴。
  “发展太快了!”广州本土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感叹,幼时居住过的沙面岛仍是翠洲古楼、绿树掩映,而多年前他刚搬到珠江新城时,周边还有些冷清。在他看来,岭南文化以其务实的品质、包容的胸怀和不断进取的态度,始终不变地保持着独有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从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白鹅潭艺术中心到海心桥,何镜堂用建筑丈量文化的起承转合。“之所以对广州充满了设计创作热情,是因为我对这座城市一直倾注情怀,好感满满。我走遍的全球各大城市中,广州最为独特,人们相互包容,彼此融通。”他说。
  夜晚的海心桥畔,流光溢彩。老人们携手散步,孩子在玩闹,二沙岛上一群年轻人弹琴唱起歌。当训练的龙舟驶入珠江的夜色里,新老中轴线的脉搏在此时无言交握。
  这是广州城市精神的表征,也是广州守护历史文脉的福报。(实习生王璐对本文亦有贡献)
 
千秋交融向未来
解码高原古城拉萨的文化自信样本
千秋交融向未来
 
解码高原古城拉萨的文化自信样本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记者曹健 边巴次仁 春拉

  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唐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派使臣禄东赞觐见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场景。
  当时,松赞干布已迁都吉曲河下游的逻些。逻些,就是今日的拉萨城,吉曲河就是拉萨河。
  建城近1400年的高原古城拉萨,因历史悠久,涵养独特厚重文化;因交流互鉴,展示包容自信气度;因开放创新,赋予历久弥新活力。
一条街:融古今“欢好”“新好”


  走进八廓街,便走进了拉萨千年的历史画卷——
  位于八廓街的大昭寺,有着1300多年历史,供奉着唐文成公主进藏所携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铭刻着汉藏民族“欢好之念永未沁绝”“立碑以更续新好”之誓愿;八廓街北街,是清朝中央政府于雍正六年(1728年)在西藏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旧址……
  八廓,藏语意为“中圈”,是一个围绕大昭寺形成的圆形街道。这里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藏、汉、回、门巴等20多个民族的群众,迷宫般的35条街巷通达四方,分布着4000多家商业网点,每天迎来众多游客。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时,步行察看了拉萨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总书记表示:“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与八廓街仅隔数条街区的西藏博物馆新馆,于2022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这一西藏“十三五”期间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国家总投资达6.6亿元。
  西藏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馆藏藏品5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是西藏唯一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一级现代化综合博物馆。
  新馆《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两大基本陈列展,展示了西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大量公文、信函等历史文书档案,实证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
  与现代博物馆相呼应的另一道城市“文化景观”则隐于地下,信息丰富。
  距今约3200至3400年的拉萨曲贡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化遗存,以及迄今西藏年代最早的金属器。近年来,通过植物考古学对遗址出土的小麦、青稞、粟等进行分析,证明在史前时期,这片土地就与中亚、东亚、南亚有着广泛的交流。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拉萨,有着跨越大山、高原的胸襟。
  “夏帽嘎布尼泊尔店”是八廓街上著名的“百年老店”,主营尼泊尔生产的铜鎏金佛像,以典型的藏族建筑特色、浓郁的尼泊尔风格吸引着游客。现任家族继承人、年过60的热特那·古玛·吐拉达哈介绍,一百多年前,他的祖父骑马驮着服装、大米、火柴等商品,从尼泊尔到拉萨做生意,后来租下一间店铺,落户拉萨。
  “一百多年来,得益于中尼两国的友好关系,‘夏帽嘎布’在这里收获最大的就是友谊。”他说。
一座殿:承千年文脉、气韵


  雄踞拉萨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是拉萨最著名的城市标志,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因其独特的建筑、浩瀚的宫藏文物,被誉为“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1989年10月,布达拉宫迎来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缮,1994年工程竣工验收,同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国家又相继投入巨资,两次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修缮。
  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为期10年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工程将采用现代科技与古文献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让更多珍贵古籍文献重获新生。”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说。
  对民族文化的珍爱和维护,成为拉萨全民自觉。
  布达拉宫每年一次的墙体粉刷“美颜”工程,都会吸引来自拉萨及西藏各地的信众加入其中,或背运涂料,或搅拌浆水,或亲手刷墙……大家心情欢快,场面动人。
  拉萨罗布林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收藏了包括贝叶经在内的大量珍贵古籍文献。这是“西藏工匠”久米次成用心守望之地。从2006年开始,这位精通梵文、身怀古籍修复绝技的藏族文物保护工作者全身心投入西藏贝叶经的收集、修复保护工作中,以“修旧如旧”的高超修复技术,为古籍“续命”。
  这些年,作为罗布林卡管理处古籍普查团队的一员,久米次成又埋头于西藏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如今,他所在团队已完成对罗布林卡1800余函、超过29万叶珍贵古籍文献的普查建档工作。
  “祖先用智慧、勤劳、艰苦奋斗保留下来的文物,应该在现代文明社会得到传承、保护和发扬。”久米次成说。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个融“乡愁”“文脉”于一体、传统又现代的拉萨,以经久魅力屹立高原。
一台戏:展时代活力、生机


  夜幕降临,位于拉萨河南岸慈觉林村的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灯光璀璨,歌舞欢腾。
  晚上七点前,村民索朗次仁喂饱自家的百余只羊,然后把羊群赶到附近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演出现场,重现千年前吐蕃时期牲畜繁旺的景象。
  实景剧《文成公主》,以现代歌舞剧艺术形式,讲述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故事。大唐歌舞和藏戏的融合,舞台艺术与自然山川的呼应,历史人物与美好主题的展示,让人领略不一样的西藏文化。自2013年开演以来,已累计演出超1600场,旅游综合收入超15亿元,成为拉萨的一张旅游名片。
  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活态传承,文旅融合——拉萨市以文化业态创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吉本岗艺术中心,是近年来拉萨新的旅游“打卡地”,它隐于八廓街北静谧院落里,是西藏首个由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文化艺术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拉萨罕见的坛城式古建筑与绝美的清代壁画、观赏从修缮中发掘的玛尼石刻片、聆听西藏古典音乐、阅读西藏历史故事……“这种全新的视听表达,呈现了拉萨的历史和文脉,让古建筑‘涅槃重生’。”32岁的拉萨小伙次旺扎西说。
  创新,赋予古老藏文化新生机。
  这些年,西藏完成传统八大藏戏舞台数字化工程,舞台剧藏戏《文成公主》、西藏首部少儿舞台剧藏戏《顿月顿珠》走出高原,走向全国;每年夏季的拉萨雪顿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发展成为集文艺汇演、体育竞技、商务洽谈、旅游休闲于一体,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旅游盛会。
  今年6月16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在拉萨举办,吸引了来自海内外近千家企业参与,参展产品近万种。45岁的旺久泽巴来自不丹首都廷布,他们一行4人专门来参加藏博会展销活动,带来了价值约30万元的手工艺品。他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来拉萨,也是第一次参加藏博会。拉萨市民非常友好热情,我们的商品销量很不错,下次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化发展成果丰硕,各族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今年5月,在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发布盛典上,拉萨因美好生活综合满意度表现突出,上榜“十大旅游向往之城”。
  “近1400年的历史里,拉萨始终以其古老、神奇的姿态,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莲花般盛开的山峰间,磁石一般吸引着四面八方人们的眼球。”藏族女作家德吉措姆在其《流淌的吉曲河》一书中的这段话,生动表达了高原古城拉萨的文化自信。
新华社拉萨6月18日电
 
和合美美兴大同
解码古都大同的文化自信样本
和合美美兴大同
 
解码古都大同的文化自信样本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 柴海亮 王菲菲 刘翔霄 孙亮全

  大同,城如其名,城市的文化血脉中镌刻着崇尚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因。
  秦汉名邑、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是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咽喉”孔道,自古即为我国北方各民族混居之地。一部大同城市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同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合汇融,美美与共。今时今日,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大同,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以文拓业,开和美之气象,启时代之光华。
文化汇融:“大同”的时代价值


  “华严寺里的辽代塑像、石经幢,善化寺里的金代雕塑一定不要错过。”
  华严广场上,音乐教师吴艳青一边帮人指路,一边还不忘为游客推荐当地的著名文化景观。
  早在2300多年前,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拉开了大同地区民族交融的序章。到了汉代,大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盛,留下了昭君出塞等传说。
  此后,鲜卑人将这里定名平城,立为都城,建立北魏。他们主动拥抱融合,深度推行变革。这些措施,成为后来大唐盛世的重要基石。
  “鲁迅先生曾说唐人‘大有胡气’,意思是唐代继承了北魏时代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秘书长宋志强说。
  大同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东起点,既是民族交融之地,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区域之一。
  云冈石窟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处处透露着胡汉杂糅、民族交融的精神气质。在云冈二期的洞窟中,既有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有古印度建筑的雄浑壮阔、古希腊建筑的精巧柔美,众多截然不同的审美混同如一,相映成趣。
  “和合汇融是大同城市历史的独特光芒。”大同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要子瑾说,这一光芒并未随时间流逝而黯淡,反而经由美食、人文气质、发展方略等方面深深沁入这座城市。
  味觉是城市的共同记忆。以美食享誉的大同,叫得响的名吃并不限于产自本地。比如,不产小麦的雁北,却将刀削面变成其最负盛名的特色名吃。
  在大同市美术馆大同好礼文创空间,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中,既有专业设计师的云冈千佛系列画作、瓦当月饼、“顶天立地”斗拱,精致华美;也有当地爱好者制作的布老虎、刺子绣、大同盘扣等,美感独特。
  和谐共生的信念也深深植入大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战略当中。近年来,大同一方面推动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主动融入京津冀,不断加强协作和对接,着力打造山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文物“活”化:让城市神采奕奕


  恢弘大气的云冈石窟、古朴精美的辽金巨刹、绵延千里的古老长城、五世纪丝绸之路、明清万里茶道……在大同,千年风韵随处可见,历史脉动触手可及。
  大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不可移动文物3000余处,1982年即入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在过去,对这些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远远不够。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时不我待的挑战与重任。”大同市文物局局长王伟说。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首先要保障这些珍贵文物安全“存活”。
  武周山麓,云冈大佛的双眸曾目睹北魏工匠的钎开斧凿,现在则凝视着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为留住古老石窟的“锦瑟年华”而忙碌。
  借助数字化保护应用等新技术,一批精美文物得到展陈、研究和修复。云冈石窟研究院一批由“80后”“90后”担当主力的文保团队,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等,对石窟进行“问诊”“疗愈”的同时,也为它们建立“数字档案”,流脉千年的文化得获新生。
  文化风姿也悄然融入城市建设,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同市中心华严广场音乐喷泉让人印象深刻的石柱,其原型正是大同的国宝级文物汉代连枝灯。城市街头外形如同松果的路灯,创意则源于大同出土的汉代博山炉。还有云冈石窟的凹凸石壁、壁画纹饰,也化身为广大市民手中的雪糕造型、伞面图案等。
  青山上,古道边,数代长城遗址雄壮巍巍。“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始于2022年,给大同带来了更多的文气和人气。”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会长袁建琴说。
  “大同的文化家底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说,“厚重的历史、绵远的文脉、向上的民心,是今日大同精气神的底色。”
文旅兴业:资源型城市蝶变


  大同自明清时代大规模开采煤炭,煤炭就与城市文化结缘。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同累计生产煤炭30多亿吨,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煤炭元素也作为大同城市文化历史长廊中的重要角色逐渐融入了城市文化主脉。
  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不断加速、程度不断加深,古老的煤炭元素同样急切需要在大同城市文化坐标系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
  与云冈石窟遥遥相望的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就是这种转型的一处缩影。在这里,游客可以穿上矿服、坐上矿车,来到地下150多米,触摸1.4亿年之久的侏罗纪煤系,也可以切身感受煤矿工人劳动的不易。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但为转型中的大同提供了对历史文化元素重新定位的路径,更成为承载大同在长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形成的文化资源优势,强劲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提质的关键一招。
  “长城就是咱们的宝,捧上这个金元宝,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古老的长城从邓玉祥家的房后蜿蜒而去,非常写实的民歌小调——“门楼调”唱出了她的新生活。
  59岁的邓玉祥在长城脚下出生、成长,又嫁到了同在长城边的大同左云县管家堡村。如今,许多游客既为长城而来,也为她烹制的羊肉、油糕以及她演唱的独具韵味的当地小调而来。
  “门楼调”过去也被称作“讨吃调”,却成了邓玉祥的“兴家调”。十多年前她还因筹不出孩子们的学费而一筹莫展,如今她开在长城脚下的饭店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
  资源丰富的文旅产业,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探索。
  毕业于西安美院的“85后”王星2016年嫁到大同。这里丰厚的文化资源激发出了她的创业灵感。现在,王星在大同古城内经营一家文创商品店。
  千佛系列笔记本、“城墙君”玩偶、“玩转大同”手绘地图……王星从大同历史文化中汲取创意元素制作而成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今年“五一”假期,她的文创产品卖了8万多元。“文化,就像千年不熄的燃灯,点亮了我的人生,也点亮了大同这座塞上古都。”望着古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王星动情地说。
  古城的一角,以昭君出塞传说打造的琵琶老店门前,挂出了客满的告示;念夏艺术中心门口排起的长龙,只为欣赏长城主题摄影展;不远处的“?庐”内,游客们争相抽取古文字印章盲盒……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大同的文化空间绽放出绚烂火花。
  文旅正兴业,创新业更兴。大同母亲河——御河哺育城市千年之后,正见证其东岸蓬勃崛起的新兴产业之城。
  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上海润迅、海天瑞声等20多家数据呼叫、标注企业相继落地,带动上万人实现就业。从煤炭起家到多业并举,过去十年间,大同市非煤工业占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资源型经济转型日益取得新进展。
  和合汇融,古韵新章。美美与共,无限风光。
  平邑、平城、大同,名字不同;秦汉、北魏、隋唐,时代不同;但是大同城的文化基因中镌刻的华夏各族儿女追求和平繁荣的心愿是共同的。这份共同心愿中蕴含的强大能量,成为新时代大同踔厉奋进、拔节向上的力量之源。
据新华社太原6月18日电
 
大专家走进小山村
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大专家走进小山村

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他像个探险家一样穿越村庄和山林,发现了六人合抱的大树、吃黄粉虫的石蛙、深山老林里的兰花……
  周武忠是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设计学院教授。作为参加“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石柱”活动的专家,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给当地出点子。
  中益乡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如今产业发展怎么样?从黄精产业基地到中蜂生态标准示范场,从乡村民宿到素质拓展研学基地,蹲点的几天里,周武忠每天都在朋友圈发布调研日记,笑称自己几乎“踏遍了中益乡的坡坡坎坎”。
  当地老百姓眼里的平常事,在周武忠看来却大有文章。“深山里的养蜂人也爱养兰花。”周武忠发现,当地老百姓家家户户种藿香、兰花。他对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说,这是当地原生性的生态文化,可以借此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兰花特色小镇,开发一条增收新渠道。
  “这次专家行,突出的一点就是精准。”石柱县县长郭小萍介绍,此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川渝两地人社部门,按照“定点特邀、按需匹配”方式,为石柱县精准匹配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吴唯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教授等19名专家,带来规划建设、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12个智力服务项目。
  在石柱县洗新乡投资建厂种植乌天麻的李守宝,在此次活动中见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郭顺星。
  乌天麻,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是洗新乡的重要产业。8年前,李守宝从北京来到石柱创业,潜心于野生乌天麻繁育研究,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的乌天麻产业,不少村民也在种植基地务工,但企业依然存在精深加工产品较少、销售渠道较窄等问题。
  这一次,人社部门为他请来了郭顺星。6月15日下午,在密密麻麻的雨点中,郭顺星一行乘车沿七曜山盘旋而上,来到海拔1600多米的洗新乡乌天麻种植基地,气温骤降至10摄氏度。他一下车,就考察了育种苗圃、加工车间、菌种培养实验室。
  “今年培育了多少种子?资源再生做到哪一步了?”郭顺星边走边问,他叮嘱李守宝,野生乌天麻的基因一定要保存好,为人工繁育留好良种,才能保证乌天麻的品质。
  随后,郭顺星和李守宝以及当地干部、乌天麻种植大户一起座谈。“从菌种培养这个细节就能看出来,企业很务实。”郭顺星说,但要想进一步发展,还得提高管理技术,及时检测乌天麻的品质,打造好乌天麻育种基地、种植基地。针对企业发展瓶颈,他建议坚持走“科技助农、产业助农”道路,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做好产业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他和李守宝约定:“过段时间来基地回访,有问题随时沟通。”有了这个“靠山”,李守宝表态:“心里踏实了!”
  随专家调研的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谢辛说,此次活动中,专家面对面指导、点对点破题,提出100多条针对性建议。“这些建议不一定立竿见影出成果,我们要长期跟踪。”
  谢辛介绍,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3年来,川渝已实现近3万名科技专家资源共享。今年,专家团还将走进重庆多个区县,持续开展智力帮扶活动。
  这次的专家团还有一位与重庆特别有缘的专家——世界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1985年他首次造访重庆以来,共为重庆设计了千厮门嘉陵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等20多座桥梁。
  这一次以专家团特邀嘉宾的身份走进山村,白发苍苍的邓老先生动情地说:“我这一辈子修了很多桥,希望各位专家为石柱搭建起更多‘无形的桥’。”
(记者王金涛 周思宇 周文冲)
新华社重庆6月18日电
 
有“颜值”,更有“产值”
杭州临平美丽乡村走访见闻
有“颜值”,更有“产值”

杭州临平美丽乡村走访见闻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乡野之间的麦田咖啡馆、河边茶室,色彩艳丽的果莲种植基地,绿意盎然的户外营地……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丰富的乡村业态嵌入了绿水青山。
  为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水平,2015年新宇村将养殖鱼塘转型为千亩荷塘,反而靠“颜值”成为“网红荷花村”。2018年,海归小伙洪智浩回乡创业,将果莲种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开起了“奶奶工坊”带动村民增收。
  拾掇莲花,给莲子脱粒,细心分装……穿着整洁工装的村民手上忙活着,有说有笑。她们剥出的果莲,第二天一早便会出现在生鲜超市的货架上。
  洪智浩说,村里有近百位60岁左右的村民,她们想利用闲暇时间找点事做,大家聚在一块也热闹,“奶奶工坊”刚好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近几年,企业生鲜果莲年销售额均超过1000万元,“奶奶工坊”日加工莲蓬量可达2吨,带动每位村民月均增收两三千元。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实施、不断深化,“美丽生态”成为发展要素,驱动浙江乡村“美丽经济”勃发,业态加速拓展。
  乡村产业兴旺,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去经营。2021年11月,此前一直在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从事水产养殖、农业管理工作的方泳,被聘任为新宇村产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
  开设线上“红领直播间”、线下莲藕种植研学课、升级换代农田设施、借力高校院所设计乡村景观……“乡村CEO”方泳不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思路。2022年,新宇村农民人均收入超过4.8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70万元。
  临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介绍,从精品村、示范村到景区村庄、精品线路,再到未来乡村、数字乡村,临平区“千万工程”推进范围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目前,临平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厕所、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覆盖率均达到100%。2022年,全区乡村的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384元。
  在浙江,“塘栖枇杷”小有名气。2022年,临平区塘栖镇塘栖村枇杷产业产值超过2500万元,游客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枇杷产业“共富工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
  今年5月举办的枇杷节期间,塘栖村村民沈雄伟的农家乐有80多万元营收,餐厅里的炉子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停不下来。近些年,这间农家乐的年营业额将近500万元,净利润80多万元。
  “这在村里算中等水平。”沈雄伟感慨地说,塘栖村发展变化太大了:20年前留不住人,因为压路机进不来,村民修路要用榔头敲碎石;后来村里整治人居环境、改善发展设施,枇杷产业出村入市,越做越大;现在大巴车进村都很方便,村里有5个停车场、500个停车位。
(记者方问禹 张璇)
新华社杭州6月17日电
 
秦刚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
秦刚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6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
  秦刚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这不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共同期待。中方对美政策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本遵循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这也应该是双方共同坚持的精神、共同守住的底线、共同追求的目标。中方致力于构建稳定、可预期、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希望美方秉持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与中方相向而行,维护好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冷静、专业、理性处理意外偶发事件。双方应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巴厘岛会晤共识,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重回正轨。
  秦刚就台湾问题等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阐明严正立场,提出明确要求。秦刚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风险,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将不支持“台独”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双方就中美总体关系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坦诚、深入、建设性沟通。
  双方同意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
  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布林肯国务卿邀请秦刚国务委员兼外长访美,秦刚表示愿在双方方便时访美。
  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
  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具体问题。
  双方同意鼓励扩大两国人文和教育交流,就增加中美之间客运航班进行积极探讨,欢迎更多学生、学者、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国家互访,并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
  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
 
珍存千年的“通行证”
大唐“过所”寻访记
珍存千年的“通行证”

大唐“过所”寻访记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今年5月底,包括唐朝时期签发的两份用于通行的“过所”在内,与日本僧人圆珍“入唐求法”相关的56件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中日文化悠远交流的宝贵证物,这些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引发日本各界广泛关注。
  唐大中9年3月,越州都督府给日本僧人圆珍签发了从越州开元寺到大唐都城长安的通行证,即“越州都督府过所”。同年11月,唐朝尚书省向圆珍签发了从长安返回浙江天台山的通行证,即“尚书省司门过所”。这两份纸质的唐代通行证历经千余年,至今仍然完好保存在日本滋贺县大津市的三井寺。
  近日,记者在三井寺见到了“越州都督府过所”“尚书省司门过所”等唐代珍贵文件。它们保存良好,纸张完整、字迹清晰。这两件“过所”珍藏于三井寺收藏馆中,馆中收藏着佛像、佛画等53件日本重要文物,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三井寺第164代住持福家俊彦告诉记者,“越州都督府过所”“尚书省司门过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在国宝里也是最珍贵的。”
  圆珍是曾经留学唐朝的日本僧人空海大师的侄子。公元853年,圆珍入唐,先后在福州开元寺、天台山国清寺、长安青龙寺等地修学。公元858年,圆珍携带大量经卷、道具等回到日本,被尊为三井寺第一代主持,并成为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
  圆珍在唐朝求法期间,受到各界人士热情接待。回到日本后,圆珍与唐朝商人保持密切往来,接受他们不断从大唐带回的经书等。68岁时,他收到国清寺清观法师寄去的诗篇:“睿山新月冷,台峤古风清。”圆珍的亲身经历以及他和唐朝人士的往来信件等,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据福家俊彦介绍,三井寺历史上多次遭到焚毁,与圆珍相关的大部分文物都已损毁丢失,两封“过所”却历时千年保存至今,堪称奇迹。他说,每当危急时刻,三井寺的每一代保管人都会千方百计保护好圆珍带回的这两件“过所”。
  行走在拥有1300年历史的三井寺中,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这里的唐院,是圆珍从唐朝回国后为收纳经书等修建的庙宇;三井寺藏经阁“一切经藏”佛龛内刻有中国著名佛教人士傅大士的雕像。64岁的福家俊彦是唐诗爱好者,寺院茶屋内悬挂着他用毛笔书写的唐代诗人李白诗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福家俊彦认为,包括两封“过所”在内,圆珍留下的诸多文物见证着日中两国悠久的交往历史,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他说:“文物不应该只用于保存收藏,更应该用来启发后人。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些文物,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加强交流。这些文物述说的历史一定会对日中双方增进了解、共创未来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杨光 王子江)
新华社日本大津6月18日电
 
国际有识之士为何不相信美国涉华人权谎言
国际有识之士为何不相信美国涉华人权谎言

( 2023-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美国政府日前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对一些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再次凸显美国的霸道与霸凌。美方近年来在涉疆、涉港、涉藏等问题上频频干涉中国内政,编造各种谎言来抹黑中国人权状况。与此同时,美国政客对本国愈演愈烈的种族歧视、枪支暴力等严重侵犯人权问题却听之任之、无所作为。
  华盛顿的政客们为何如此“关心”中国人权、漠视本国人权?难道是因为他们“爱中国”超过爱美国吗?
  古巴外交部长罗德里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为操纵和恐吓不服从华盛顿利益的国家,美国正把人权当作一种工具。”
“就是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


  2022年10月6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对美国牵头提交的一项涉疆问题决定草案进行表决。美国试图将这份草案包装成一个程序问题,但国际社会的眼睛是雪亮的,草案遭到多数成员国反对,未获通过。当投票结果公布时,会场上响起热烈掌声,多国使节纷纷向中国代表表示祝贺。
  玻利维亚代表玛丽亚·阿尔瓦雷斯说,这一草案的实质是试图把中国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以便以人权为幌子在今后的人权理事会会议上不断攻击中国,这是美国试图“利用所谓程序问题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目的”。
  不久后,在10月31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会议上,60多个国家作共同发言,支持中方在涉疆、涉港、涉藏问题上的立场,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另有30多个国家以单独发言、联合致函等方式支持中国。
  这些年来,美方不断在国际场合炒作中国人权话题:围绕涉疆问题不断炮制各种谎言,企图给中国扣上“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等帽子;去年12月,借口所谓“西藏人权”问题,对两名中方官员进行非法制裁;今年3月,发表所谓“2022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大肆抹黑香港人权法治状况……
  美国不断抹黑中国的举动适得其反,让国际社会进一步认清美国真实面目。
  在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看来,一些美国政客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言论“都是由阴谋论”构成,“缺乏基于事实的分析”。俄罗斯智库“俄罗斯-中国分析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说,美国美化反中乱港势力的暴力犯罪行为,表明其对香港居民的安全和福祉根本不感兴趣,满脑子想的是一己私利与维护霸权,所谓“人权”“自由”只不过是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一块遮羞布。
  以美方所谓“强迫劳动”谎言为例,中国法律明确禁止强迫劳动,新疆各族群众劳动就业完全自由平等,劳动权益依法得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至2021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万元增至3.76万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约8700元增至1.56万元人民币。到2020年底,新疆超过3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目前在新疆棉花播种的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8%,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根本与事实不符。美国以“强迫劳动”为由实施涉疆产品全面禁令,其实质是剥夺新疆各族群众的劳动权、发展权。真正破坏新疆人权的正是挥舞制裁大棒的美国。
  尼加拉瓜外交部长蒙卡达认为,美国试图利用人权等问题破坏中国稳定,目的“就是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在侵犯他国主权,以维护自身霸权。
“美国对世界的人权说教是一场闹剧”


  经常在人权问题上对他国指手画脚的美国,自身人权状况究竟如何?
  还是以美国不断炒作的所谓“强迫劳动”问题为例,美国匹兹堡大学客座法学教授丹尼尔·科瓦利克说:“如果美国真想解决强迫劳动问题,可以从国内着手,处理美国监狱中猖獗的强迫劳动问题。”
  南北战争后,美国一些州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把大批获得解放的黑人奴隶关进监狱,强迫他们收割庄稼、采矿和修筑铁路。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又打着“缓解收容压力、降低监禁成本”的旗号将私人资本引入监狱体系。从此,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监狱迅速扩张。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超过10万人被拘禁在美国私营监狱中,长期从事高强度、低报酬的强迫劳动。
  “这所监狱对利益的追逐,是以侵犯基本人权为代价的,这可真令人愤怒和鄙视。”曾被关押在美国私营监狱的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前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在《美国陷阱》一书中这样写道。
  强迫劳动只是美国人权问题的冰山一角。
  种族歧视问题根深蒂固。2022年8月,在非洲裔人口占多数的美国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市,当地约15万居民和附近约3万人的自来水供应全部中断。调查发现,断水原因是系统性种族主义导致当地政府减少对有色人种社区供水设施的必要投资和维护,而这种情况在美国并不罕见。今年5月,联合国“在执法工作中推进种族正义和平等的国际独立专家机制”工作组在访问美国华盛顿、亚特兰大、洛杉矶、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和纽约市后指出,奴隶制给美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创伤,种族歧视渗透到与执法部门的所有接触中。
  枪支暴力问题愈演愈烈。今年4月28日深夜,得克萨斯州圣哈辛托县发生枪击事件,造成包括一名8岁儿童在内的5人死亡。6月6日,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市中心一座剧院外发生枪击事件,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6月9日晚,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发生枪击事件,导致9人受伤。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截至6月13日,美国造成至少4人死伤的大规模枪击事件已有291起。
  此外,美国还存在贫富悬殊、暴力执法、虐待移民、雇佣童工等人权问题。美国政客不解决自身问题,还对他国横加指责,正如《印度时报》评论所言:“罔顾国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美国用双重标准看待他国人权状况,其故作姿态令人生厌。”
  从国际层面看,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更是劣迹斑斑。仅2001年以来,美国非法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就造成超过80万人死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美国至今未批准《强迫劳动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用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的话说,“美国对世界的人权说教是一场闹剧”,鉴于其恶劣的人权记录,美国既没有道德优势,也没有诚信。
“中国为世界人权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阿拉伯国家联盟代表团日前访问新疆乌鲁木齐、喀什等地,走进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等地,实地参访学生们的教室、图书馆、礼拜殿等各项设施场所,并与宗教人士、经学院院长、学生等进行交流。新疆现有清真寺约2.44万座,平均每530位穆斯林就拥有一座清真寺。美国全国的清真寺数量还不及新疆的十分之一。
  对于当地能够完整保存古老宗教场所并不断发展现代化宗教学习设施,代表团团长、埃及常驻阿盟代表穆罕默德·穆斯塔法·欧尔菲表示十分赞赏。新疆的脱贫成就也令他赞叹:“可以看到中国政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让这么多人能够脱离贫困,安居乐业。”
  对于中国真实的人权状况,许多了解中国的国际人士作出了积极、公正的评价。
  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钱德兰·奈尔在拥有多种族、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长大,20世纪90年代移居中国香港后已走访大半个中国。今年开斋节前,他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关于不同国家穆斯林如何庆祝开斋节的视频,开头就是中国西安的场景。“当我把这个视频分享给一些朋友,他们竟然问,‘这是中国?’”奈尔回复:“你们真该去中国亲眼看看。”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西方媒体对新疆的负面报道“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识破这样的谎言并不需要火箭科学家的头脑”。
  约旦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萨米尔·艾哈迈德曾十余次访华。在他看来,中国对人权的保障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数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可以说,中国在尊重和保护人权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80多倍,7.7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全面进入小康,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脱贫攻坚、危房改造、修路架桥、建设饮水工程……中国将人权保障落实到具体的民生实事上,扎实的发展成就令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哈桑·拉贝希钦佩。他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世界人权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同样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他说,中国的人权事业是从社会民生保障体系的基础性、普惠性和兜底性着手,以保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逐级进阶,进而迈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
  中国在推动自身人权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全球人权事业进步。中国先后批准或加入了30余项国际人权文书,其中包括6项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累计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世界银行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发起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指出,有些大国总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正确,不断把自己定义的“自由”“民主”“人权”强加于他国,让世界面临分裂的危险。中国主张符合自身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式,这才是正确做法。
  瑞士历史学家、伯尔尼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贝亚特·施耐德认为,对于人权的保障应该有不同的道路,“我觉得中国做得很好。所以,即使是西方人进行的民意调查,都表明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非常高,而西方国家恰恰相反,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意度正在逐渐攀升”。
(参与记者:朱瑞卿 宋盈 孙丁 聂晓阳 李骥志 冀泽 周潼潼 王嘉轩 毛鹏飞 汪艺 郭丹 李光正 孙哲)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